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睾丸与附睾结核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推荐5篇)

睾丸与附睾结核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推荐5篇)



第一篇:睾丸与附睾结核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睾丸与附睾结核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睾丸与附睾结核 医药数据库中心 中医论坛

疾病名称(英文)tuberculosis of spermary and epididymis

拚音 GAOWANYUFUGAOJIEHE

别名 中医:子痰,子痨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男性生殖器疾病,感染性疾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睾丸与附睾结核由结核菌侵入睾丸及附睾而产生,是男性常见的生殖系统结核之一,也是全身结核的一部分。在男性生殖系中,前列腺、精囊、输精管、附睾及睾丸均可罹患结核病。本节讨论的重点以附睾结核为主。

中医释名 中医认为系发生于肾子的疮痨性疾病,以睾丸尾部有缓慢发展之硬结,溃后流淌稀薄脓水,形成瘘管则经久不愈为临床特征。本病病程较长,一般预后较好,如系双侧病变,则可影响生育能力,导致不育。

西医病因 结核杆菌的原发病灶常在肺、肠道、淋巴腺、扁桃腺、肾脏、骨骼等部位,常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而传播到附睾。(1)血行传播结核杆菌通过血行感染直接引起附睾结核,但较少见,发生这种感染时病变常在附睾头部,有别于一般的尾部感染。(2)下行感染结核杆菌先侵犯泌尿系,从肾脏下行到尿道,再由前列腺尿道段的前列腺导管开口逆行侵犯前列腺,精囊与附睾,三者往往同时受累。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多发于20岁~40岁的青壮年。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国外报道附睾结核有88.3%伴发其他部位结核,另一组尸检资料发现附睾结核74.8%有肺结核,几乎所有生殖系统结核都有肾结核。泌尿生殖系结核病的发病率取决于肺结核的发病率,既往根据一般结核疗养院的统计,在肺结核病人中有1%~4%患泌尿生殖系结核,但尸体解剖发现,死于其他疾病的肺结核病人中,约10%患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病,较临床统计数字为高,国外资料尸检报告泌尿生殖系统结核占全身结核的2.1%~3.1%,附睾结核占0.8%,在所有结核病例中,临床诊断的附睾结核占7.3%,在泌尿生殖系统结核中,附睾结核占63%~75%。附睾结核常伴发肾、前列腺及精囊结核。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系因肝肾亏损,脉络空虚,痰湿之邪乘虚侵袭肝肾之经脉,下注凝结于肾子而成。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病因病机一般可分为三个方面: 1.痰湿流结素体肝肾不足,或为痰湿体质,则痰湿之邪易于乘虚而入并流结于肾子,痰湿为阴邪,寒盛伤阳,故可出现阳虚寒凝症状,其性粘滞,故往往经久不愈。2.痰热互结痰湿久结不消,郁而化热,热胜则肉腐,形成脓肿,溃后流清稀脓液。久之阴液内耗,阳气易亢,则见阴虚内热之征象。3.气血两虚溃后流脓,经久不愈,气血两伤,导致气血亏虚。

病理 附睾结核病变多由附睾尾部开始,局部质硬,增大,不规则,有局限性的结节,继续发展可蔓延至附睾体部及头部。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如免疫力较强,则纤维化较显著,如敏感性较高则干酪样变和溃疡较为显著。干酪样变可很快蔓延到附睾之外,与阴囊粘连,破溃形成窦道。此外,附睾结核常伴有输精管结核,输精管增粗变硬,在近附睾尾部可呈串珠状改变,有多处硬干酪样坏死组织和脓液,形成瘘管,长期不愈,甚至直接侵犯睾丸,同时伴发睾丸鞘膜积液。窦道愈合后经过一段时间可再次破溃。据统计发病早期约70%为一侧附睾病变,病程达1年时则75%为两侧病变,1.5年后几乎100%两侧受累。在前列腺、精囊结核,前列腺有多数大小不等发硬纤维结节,并有坏死灶。前列腺、精囊变硬变形、病变偶可自行在会阴部穿破形成瘘管。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一)分清虚实子痰病虽由肝肾损伤,痰湿之邪乘虚而入,流结于肾子所致,但仍有虚实之分。实者,本虚而标实,以化痰为主兼益肝肾之法治之;虚者,或肝肾阴虚,或气血两虚,常用滋养肝肾或补益气血法治之。

(二)细审寒热子痰病是痰湿凝结于肾子所致的一种慢性疮痨性疾病,初期以寒证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寒热错杂,假寒真热及阴虚内热等证象。应细审寒热,把握转归,随着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法与用药,才不致偾事。(一)寒痰凝结证

1.临床表现:初起睾丸轻度肿胀隐痛,自觉阴囊发凉,或有酸胀感,疲劳时加重,附睾尾部触及硬结,凹凸不平,大小不等,输精管增粗,常有串珠样结节,轻微压痛,附睾与睾丸分界消失,不红不热,多无全身症状。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缓。

2.证候分析:素体肝肾不足,寒痰湿邪侵犯肝肾二经,聚而不散,下注附睾及睾丸,气血运行受阻,则见附睾硬结;痰湿为患缠绵难愈。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寒痰湿均为阴邪,伤人阳气,故自觉阴囊发凉;痰湿流结子系而见结节;舌淡苔白腻、脉沉缓均为寒痰凝结之象。(二)肝肾阴虚证

1.临床表现:睾丸或附睾结核数月至数年后,肿大的附睾与阴囊粘连,附睾硬结坏死化脓,阴囊逐渐肿胀,肤色暗红,轻度触压痛。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低热盗汗,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失眠,纳少乏力,大便干,小便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候分析:痰湿凝结,日久不消,郁而化热,热壅血瘀,肉腐成脓;湿热蕴结,损伤肝肾之阴,阴虚则内热,故见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三)肾虚痰湿证

1.临床表现:附睾硬结化脓溃破,流出清稀脓液和豆渣佯(干酪样)浊物,逐渐形成瘘管,日久不愈,伴面色萎黄,畏寒肢冷,体倦无力,少气懒言,自汗盗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等。

2.证候分析:脓肿溃后,经久不愈,导致气血俱虚,腐肉已去,新肉不生,故见瘘管经久不愈;面色萎黄,体倦乏力,畏寒肢冷,少气懒言,低热自汗,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等症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前列腺和精囊的结核由于解剖位置隐蔽,无明显临床症状,早期诊断困难,容易被忽视,睾丸结核则少见。男性生殖系统结核的最早症状常由附睾结核引起,也最容易发现,故临床上以附睾结核较多见。

体征(一)症状:多见于中青年,20岁~40岁居多,既往可有泌尿系统及其它系统的结核病史。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病久可见低热、盗汗、腰酸及全身乏力等症。多起病缓慢,开始偶有阴囊酸胀感,疲劳时加重,继发非特异性感染时发生疼痛,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终未血尿、血精等。一般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有急性发作。

(二)体征:附睾尾部扪及大小不等、凹凸不平,压痛轻微之硬结,可与阴囊皮肤粘连,形成慢性冷脓肿,溃后脓出粘腻,渐变稀薄,夹有豆腐渣样坏死组织,时发时愈,形成窦道。有的延及整个附睾,甚至侵犯睾丸并继发睾丸鞘膜积液。输精管增粗变硬,出现串珠状结节。前列腺和精囊扪诊可能正常或变硬或有结节,精囊通常变硬、肿大、固定,往往与附睾病变同侧。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多次24小时尿液沉淀涂片可查得抗酸杆菌,结核菌培养阳性。血白细胞总数正常,分类淋巴细胞增高,血沉加快,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精液检查可见精液量减少,精子计数减少,活动力降低。前列腺结核的前列腺液中可查到抗酸杆菌。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一)非特异性附睾炎常突然发生,附睾肿大,结节,疼痛、发热,可继发鞘膜积液,并伴有全身急性感染征象。输精管不形成串珠状硬结,阴囊皮肤无窦道形成。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二)淋菌性附睾炎有不洁性交史,发病急,附睾疼痛重,无附睾硬结与窦道,尿道分泌物较多,涂片可查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三)阴囊内丝虫病有丝虫病流行区居住史及丝虫感染史,丝虫病结节多在附睾头及输精管附近,其结节在短期内发展或消退,变化较大,并伴有鞘膜积液或鞘膜乳糜积液、阴囊或下肢象皮肿等。夜间采血可查到微丝蚴。

(四)精液囊肿有附睾结节,但为囊性感,边缘整齐光滑,多发生于近附睾头部,而附睾正常,诊断性穿刺可抽出乳白色含精子的液体。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一般要经过初期、成脓及溃后三个阶段。若素体强壮,正气不虚,则疾病较快痊愈,反之,则容易形成瘘管经久不愈。如为单侧病变,一般预后较好;如系双侧病变,则可影响生育能力,导致不育。

并发症

西医治疗(一)西药治疗 1.全身支持疗法

与其它系统结核无区别,包括休息、适当营养、摄入丰富的维生素、日光疗法等。2.抗痨药物联合应用

链霉素0.5g,肌注,1日2次,连续用药2周,以后每周2次,每次1g,连用3个月;异烟肼0.1g,每日3次口服,或0.3g/d,顿服;对氨基水杨酸钠,每日8g~12g,分3次口服。若并发神经炎,可予维生素B620mg口服,每日3次。上述药物应足量联合运用不间断,一般应用12个月~18个月,然后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前列腺液与精液化验来判断治疗效果。如效果不佳,或对链霉素有反应,可改用下列药物:利福平300mg,1日2次,饭前服;异烟肼同前;乙胺丁醇0.259,1日3次,联合应用。或用氨硫脲、环丝氨酸、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卡那霉素等药物治疗。(二)手术治疗 若上述各种疗法均无效,附睾结节增大变硬,窦道久不收敛,或已有脓肿穿破阴囊或睾丸,可考虑行附睾切除术。若有皮肤瘘管应一并切除,或穿入睾丸则可切除病变部位,尽量保留正常睾丸组织。输精管断端应放置皮外引流,如不再生育,可结扎对侧输精管,以防止交叉感染。术前应使用抗瘩药至少2周,术后根据病情应用抗瘩药物半年至1年。附睾切除后,前列腺、精囊结核可自行愈合,同时应用抗痨药物可促进愈合。

中医治疗 本病多为肝肾二经病变,初期以补肾温经,活血散寒,化痰散结为主;用药以辛香通达为多,如阳和汤加小茴香、橘核、荔枝核、川芎等。本虚而标实证,当培补为主,佐化痰软坚,活血散寒。成脓,宜滋阴除湿清热透脓,如滋阴除湿汤加黄芪、炙山甲、皂刺等。溃后,宜补肾化痰,益气托脓,如十全大补汤加熟附子、鹿角胶等。

一、辨证论治:

本病宜分型论治。一般分为寒痰凝结、肝肾阴虚和肾虚痰湿型。寒痰凝结型相当于疾病的初期,肝肾阴虚相当于疾病的成脓期,肾虚痰湿型相当于疾病的溃后形成瘘管期,三期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和转移性,由于体质素虚或为痰湿体质,或失治误治等因素,初期容易向后期发展,而后期也可呈急性发作。

(一)寒痰凝结证 治法温经通络,化痰散结。

方药阳和汤加橘核、小茴香、荔枝核、川芎,兼服小金丹。方中重用熟地大补阴血为主药;鹿角胶养血助阳;肉桂、炮姜温阳散寒通血脉为辅;麻黄、白芥子助姜、桂散寒化痰行滞为佐;再加橘核、荔枝核、小茴香;川芎等药直达病所,疏肝散结,活血化痰;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具有养血温阳,宣通血脉、散寒祛痰、化瘀散结之功效。小金丹乃治疗痰核流注之要药,可配合应用。

(二)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清热,除湿化痰,托里透脓。

方药滋阴除湿汤加黄芪、炙山甲、皂角刺等药治之,兼服小金丹。方中芎、归、芍、地为四物汤可养血滋阴;黄芩、知母、贝母、地骨皮清热凉血化痰;泽泻、陈皮利水燥湿;柴胡配黄芩则清散郁火;甘草解毒兼调诸药。诸药配合以奏滋阴除湿化痰之功。另加黄芪、炙穿山甲、皂角刺补气托里透脓,促疮痨痊愈。

(三)肾虚痰湿证

治法补气益血,温肾助阳,兼化痰除湿。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熟附子、鹿角胶,兼服小金丹。子痰日久不愈必伤气伤血,最后出现阴阳俱损。方中参、术、苓、草四君健脾补气;归、地、芎、芍四物滋阴补血;黄芪甘温生发,能补气升阳;肉桂辛温大热,入肝肾两经,能补火助阳。加熟附子、鹿角胶增强温补肝肾,益精养血之功。此外,兼服小金丹以化痰除湿。

二、单验方治疗

1.狼毒枣,成人每服10枚,1日3次;2日后逐日递增1枚,至每次20枚为极量,饭前服。忌辛辣食物及汞剂化合物。适用于一切泌尿生殖系结核。

2.养菜60g,水煎约半小时,去渣加鸡蛋(去壳)一只,再煮至蛋熟,加少许食盐,吃蛋喝汤,每日2次,连服3个月。3.白花蛇舌草60g,银花藤30g,野菊花15g,水煎服,每日1剂。

4.软坚化结方:桂枝10g,牡蛎30g,红藤15g,夏枯草15g,三棱10g,莪术10g,桃仁10g,杏仁10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寒痰凝结者。

5.加减散肿溃坚汤:黄芩10g,知母10g,黄柏10g,花粉30g,桔梗10g,昆布10g,柴胡10g,升麻9g,连翘10g,三棱9g,莪术9g,葛根30g,当归尾10g,赤芍10g,黄连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湿热蕴结者。6.舒肝溃坚汤:当归10g,赤芍10g,香附10g,僵蚕10g,柴胡10g,夏枯草15g,川芎9g,穿山甲10g,红花9g,姜黄9g,石决明10g,陈皮9g,甘草3g。适用于溃烂而睾丸仍坚肿者。

7.小蓟全草捣汁,日服1小碗。陈嘉栋报道,用此方治疗1例睾丸结核,未及2月痊愈。

三、食疗

1.紫菜煮汤,常服之。2.栗壳和精猪肉煮汤服。3.用燕麦面做粥,常食之。

四、药物外治

1.未溃者,冲和膏外敷,每2日换药1次;或外敷紫金锭膏,1日换药1次;如有继发感染,外敷青敷膏或金黄膏。2.葱归塌肿汤外洗,每日2次。

3.附睾结核溃后形成窦道,可用拔毒药拌于纸捻上,插入窦道内,外用黄连油膏纱布盖贴,日换药1次;或用五五丹药线提脓祛腐;脓尽后用桃花散或生肌散收口,或用柏椿膏盖贴亦效。

中药 1.五味龙虎散,装入空心胶囊内,每服1.5g,1日2次,温开水送下。男性生殖系结核,不论何期,均可服用。2.七味胎元丸,每服2g,1日之次,适用于男性生殖系结核溃后形成窦道者。

3.小金丹片,每次4片,1日2次,开水送服。适用于泌尿生殖系结核的各个阶段。

4.知柏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每次1丸,1日2~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成脓期兼阴虚内热证。

5.十全大补丸或人参养荣丸,每次1丸,1日2~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脓肿溃后形成瘘管,气血两亏期。

针灸 1.选穴三阴交、关元、照海、大敦、阿是穴。方法针三阴交、关元、照海,用泻法;灸大敦、隔姜灸阿是穴。适用于寒痰凝结型。每次20~30分钟,1日1~2次。2.选穴太冲、阴陵泉、三阴交、急脉、中封、蠡沟。方法针上述穴位,用泻法。适用于阴虚内热型,每次20分钟~30分钟,1日1~2次。

3.选穴关元、气海、中极、血海、三阴交、三角穴(位于脐轮左右侧下方,距脐斜下约2寸,在凹满穴与大巨穴之间微上方。其穴位定位方法是以细线横量患者口之长度,以口角边缘为限,将口角长度记下,再在脐轮左右分开斜量,成为三角等度,做下标记便是)方法针关元透气海及中极、血海、三阴交,灸三角穴。适用于溃烂而附睾睾丸仍坚肿者。每次20分钟~30分钟,1日1~2次。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附睾结核能提高疗效,促进愈合,缩短疗程,中医辨证施治,配合外治,加上西医抗痨药物联合运用,可根据病情参考上述的中医内外治及西药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1.加强营养,以清补为主,宜吃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2.适当休息,肿胀期用阴囊托将阴囊悬吊,注意保持局部卫生清洁,节制房事,避免疲劳。3.忌食辛辣油腻等不消化食物。

4.如有肺结核、肾结核等,应同时治疗。

历史考证 明代医学文献中有类似子痰临床表现的描述。如明·汪机《外科理例·囊痈一百四》说:“一人年逾五十,患此疮口不敛,诊之微有湿热,治以龙胆泻肝汤,湿热悉退,乃以托里药及豆豉饼灸而愈。次年,复患湿热颇盛,仍用前汤四剂而退,又以滋阴药而消。若溃后虚而不补。少壮者成漏;老弱者不治……”古代子痈和肾囊痈没有截然分开,因为子痈病常会波及阴囊即肾囊。明清医家将子痰溃后形成瘘管者称为“肾囊漏”,如明·申斗垣在《外科启玄·卷七》描述阴囊破裂漏疮指出:“外囊破裂漏水腥臭久治不愈……”清·祁坤《外科大成·囊痛》也认为:“因患痔漏而串及于囊者,肾囊漏也。”此“肾囊漏”即由子痰病溃后而致。近代医家认为中医的瘰疬、结核病是由“流痰”、“痰核”、“痰火”所致,从而将痰湿流注于肾子的疮痨性疾病称之为“子痰”或“子痨”。结核,火气热甚则郁结,核硬如果中核也。……结核者,风痰郁结也,又云火因痰注而不散也。(《万病回春·结核》)夫结核者,相火之所为,痰火之征兆也。……愚谓结核之由,与疮疡痈毒之类大异。……若夫结核则不然,盖始于真阴先竭,相火燔蒸熏迫,津液拂结凝聚,日积月累乃成,故久而不溃,此虚证也。初无痰火诸症,形体如故,而但见核者,惟在开始降火,消痰理气,核消结散则已……。(《红炉点雪·卷二》)结核即同果核形,皮里肉外结凝而成,或由风火气郁致,或因怒火湿痰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结核生于皮里膜外,如果中之核,坚而不痛,或由火气热郁者,但令热散,其肿自消,如连翘丸。由湿痰流注者,宜行气化痰,如五香流气饮、千金指迷丸,服之而反甚者,肝火血燥也,溃而不愈者虚也,俱宜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以滋化源,间用芦苔丸以清肝火。(《外科大成·结核》)大者恶核,小者痰核,与石疽初起相同,然其寒凝甚结,毒根最深,极难软熟,未溃之前忌贴凉膏,忌投凉药,惟内服阳和汤,犀黄丸可消……。(《外科全生集·恶核痰核》)附睾结核在古代医著中无此病名,近代中医将它称之为慢性子痈,以区别于急性子痈。亦有根据骨、关节结核中医称之为流痰,因而取名为子痰者。(《实用中医外科学》)

转发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百度收藏-该文章转载自医学全在线:http://

第二篇:中医辩证治疗糖尿病方剂

中医辩证治疗糖尿病方剂大全

方剂1

适应症 糖尿病

制用法 水煎服。渴甚者加天花粉,大便稀溏加停山楂。

适应症 糖尿病肾阴亏虚证

制用法 开水冲泡。代茶饮。

鲜芹菜、青萝卜各500克,冬瓜1000克,绿豆120克,梨2个

适应症 糖尿病肺热津伤证

适应症 糖尿病肾阴虚阳亢证

制用法 水煎服

制用法 水煎服

方剂2

适应症 糖尿病

制用法 水煎服

老宋茶10克

适应症 糖尿病

适应症 糖尿病

生黄芪、黄精、太子参、生地各9克,天花粉6克

适应症 糖尿病

适应症 糖尿病胃热炽盛证

适应症 糖尿病血淤证

方剂18

方剂28

适应症 糖尿病

方剂14

生石膏30克,黄芩10克,地骨皮、生知母各15克,天门冬、麦门冬、天花粉、粳米各20克,生甘草8克

方剂10

制用法 猪胰用净水冲刷清洁,切数片后,再与薏苡仁一块放入碗内,加水吞没。用铁锅隔水炖熟,参加适量食盐和调

生地、枸杞子各12克,天冬、金樱子、桑螵蛸、沙苑子各10克,山萸肉、芡实各15克,山药30克

方剂7

方剂5

红薯叶30克

方剂16

制用法 将泥鳅阴干研末,与荷叶末混匀。每次服10克,每日3次。

方剂20

制用法 水煎。每日2次,每次半杯。

葛粉、天花粉各30克,猪胰1具

方剂11

制用法 支掉蚕蛹,煎水。代茶饮,每日 1剂。

知母、麦冬、党参各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元参12克,生地18克

三七粉3克(冲服)

适应症 糖尿病

适应症 糖尿病肾阴亏虚证

适应症 糖尿病口渴多饮,尿糖连续不降

适应症 糖尿病阴阳两虚证

西瓜子50克,粳米30克

适应症 糖尿病

方剂3

制用法 先将西瓜子跟水捣烂,水煎去渣取汁,后入米作粥。任意食用。

制用法 先将猪胰切片煎水,调葛粉、天花粉吞服,每日1剂,3次分服。

泥鳅10条,干荷叶3张

桑螵蛸60克

制用法 先将芹菜和冬瓜略加水煮,用白纱布包住取汁,同绿豆、梨、青萝卜共煮熟服。

天冬、麦冬、熟地、赤芍各15克,黄芩、大黄(后下)各10克,黄连6克,丹皮12克,元参30克,玉米须60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剂24

生地、山药各20克,五味子、麦门冬、葛根各10克,蛤粉、海浮石各12克,花粉15克,鸡内金5克

制用法 水煎服。兼气虚者加党参、生黄芪 肝郁者加郁金、茵陈 早衰者加女贞子、杞子、山萸肉。

制用法 水煎服

方剂6

方剂21

方剂19

适应症 糖尿病

适应症 糖尿病

黄精、丹参、生地、元参、麦冬、葛根、天花粉、黄实各适量

苍术、元参、生黄芪各30克,山药、熟地、生地、党参、麦冬、五味子、五倍子、生龙骨、茯苓各10克

方剂15

西瓜皮、冬瓜皮各15克,天花粉12克

适应症 糖尿病口渴、尿浊症

方剂4

适应症 糖尿病燥热伤肺证

适应症 糖尿病势伤胃津证

方剂1

党参15克,丹参30克,元参、沙参各10克,玉竹12克,乌梅30个

制用法 共研为末。每日3次,每次14克水冲服。其余中医热门推举 从道法术器看如何学中医摄生

方剂27

制用法 水煎,逐日30克。

方剂2

《不上火的生涯》《看名医不挂号》 《由梦说健康》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以血糖下降为度。

方剂12

适应症 糖尿病肾病肝肾气阴两虚夹淤证

制用法 水煎服

木香10克,当归、川芎各15克,葛根、丹参、黄芪、益母草、山药各30克,赤芍、苍术各12克

制用法 低温干燥为末,炼蜜为丸。每次开水送服15克,常常服用。

方剂8

适应症 糖尿病

制用法 水煎服

方剂22

干马齿苋100克

山药、天花粉等量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赤小豆30克,怀山药40克。猪胰脏1具

生白茅根60-90克

制用法 水煎服

方剂9

方剂13

制用法 研粉末,用开水冲服,每次6克,每日3次,至愈为度。

新颖猪胰1具,薏苡仁50克或黄芪100克

山药25克,黄连10克

制用法 水煎服

白术40-100克,枳壳15-20克,清半夏、三棱、莪术、葛根各20-30克,沉香15克,炙车钱2-3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个别服用1-2周尿糖即可转阴。

方剂17

适应症 糖尿病口渴、尿多、善饥

猪胰脏1具

蛇床子、莲子须、山茱萸、白鲜皮各10克,益智仁、桑椹、炙黄芪、山药、银花藤各30克,白茯苓15克,五倍子、鸡内金(研末冲服)各6克,适应症 糖尿病气阴两虚证

蚕茧50克

适应症 糖尿病多饮、多食

制用法 水煎。代茶饮,每日1剂,连服10日。

适应症 糖尿病尿多、口渴

适应症 糖尿病气阴两伤挟血淤证

新上线书籍 《从字到人 养生篇》 《黄帝内经女人养生育颜》

制用法 水煎服

方剂26

熟地、黄芪各15克,山芋肉、补骨脂、五味子各10克,元参、山药、丹参各12克,苍术6克,肉桂3克

制用法 水煎服

第三篇:老年痴呆与中医治疗

青海民族大学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

马贵良 学号: 0904050028

指导教师: 尤荣云 职称:

系: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药学系

专业班级:

09

二○一三 年五月五 日

药学

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研究进展 摘要: 从老年性痴呆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其他疗法简述了中医药辨证治疗老年痴呆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老年痴呆;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综述

Dementia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Research Progress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senile dementia etiology,pathogenesis studies,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senile dementia,other therapies outlined in the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progress.

Key Words: Dementia;TDS;TCM therapy

老年痴呆是老年人脑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是以智力衰退和行为、人格变化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病(AD)、血管性痴呆(VD)、混合型痴呆和其它(外伤、帕金森)痴呆。随着我国人口的老化本病发病人数逐年增加,老年痴呆患病率为6% ~ 8%,其中AD 患者占60%[1]

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药物,而中医药在痴呆的治疗上具有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总结中医经典理论对老年痴呆的认识,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寻找疗效确切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对于减轻患者的认知损害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古代医家对老年痴呆的认识

1.1 疾病名称

“痴呆”一词最早见于《华佗神医秘传》《, 针灸甲乙经》中称为“呆痴”。《针灸大成》则分别以“呆痴”和“痴呆”命名。清·陈士铎在《石室秘录》和《辨证录》中称之为“呆病”。1.2 专题论述

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杂病谟》立“癫狂痴呆”专论。认为该病由情志因素所致“, 此其逆气在心或肝胆二经,气有不清而然”。症状“千奇万怪”,脉象“变易不常”。治疗,宜服蛮煎行气开郁;或七福饮或大补元煎速扶正气。清·陈士铎在《辨证录》和《石室秘录》中设立了专门章节讨论呆病。在病因病机上重视痰浊因素的重要作用,认为本病“痰气独盛,呆气最深”。因而在治疗上提出“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也”,采用“开郁逐邪,健胃通气”之大法。1.3 相关记载

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关于本病的部分病证及病机的论述。《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天年》指出:“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认为本病是心脑功能衰退,脑髓不足所致。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指出老年呆病的病机责之于“肾精竭乏,阳气日衰”,所描述的症状特点与现代医学的老年痴呆有许多相似之处。清代王清任则明确阐述本病应归结于脑《, 医林改错·脑髓说》指出“: 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年高无记性者,脑髓渐空”。同时,对血瘀阻窍而致神机病变提出了新的见

解。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已有医家认识到中风与痴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杂病源流犀烛·中风》说:“中风后善忘”等。临床表现

老年痴呆病临床常表现为肾庄脑衰的症状。如除精神忧憾, 心神失常甚则呆傻愚笨外, 常有性格改 变, 猜疑, 健忘, 昼卧夜起, 躁动不安, 语言错孔或沉默寡言, 肢体不知运用, 腰膝酸软, 发落齿摇, 耳鸣等。若偏肾阴虚者可见: 咽干, 五心烦热, 失眠多梦,舌红少苔津干, 脉弦细;若兼肾阳虚者可见:形寒肢冷, 心慌气短, 头目昏花, 舌质淡, 苔薄白, 脉迟弱或滑等; 若兼心脾两虚者可见: 喜怒无常, 精神抑郁, 不思饮食, 苔白腻, 脉弦或滑者

若兼疾湿蒙窍可见; 表情淡漠, 甚则呆若木鸡,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舌淡胖苔白腻, 脉细滑等;若兼癣血痹阻脑络可见:反应迟钝, 思维荒诞, 善忘易怒, 舌质萦暗兼有癣点或癣斑,苔薄白, 脉细数或弦。本病以心、脾、肾虚为主, 兼气滞、癣阻、痰湿等实邓为患, 所以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抉杂证

。3 病因病机

3.1 脑髓空虚, 神机失灵 中医学认为脑是由髓汇聚而成的。肾藏精, 精生髓, 髓上通而汇聚于脑。《素问· 五脏生成篇》云:“诸髓者, 皆属于脑”。精髓足, 脑海满, 脑得其养, 则精力充沛, 意识清晰, 思维敏捷, 活动灵活, 精神正常。反之脑髓不足, 脑失其养, 则神机失灵, 思维迟缓, 记忆减退, 反应迟钝, 活动笨拙, 并伴有头晕耳鸣、神疲倦怠等症。肾者, 先天之本, 为作强之官, 主生精, 藏精生髓, 又主人之生长、发育、生殖与智力。王清任认为人之“ 灵机记性在于脑”。所以当人至老年, 肾气渐虚, 则精髓不足, 髓海空虚, 脑质萎缩, 脑力衰减, 因而失去灵机记性。此外, 脑髓来源于肾精, 而肾精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后天之精不断补充与滋养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来自水谷, 水谷经过脾胃运化, 生成精微, 一部分人脉经心肺作用变化而赤为血, 上达人脑可濡养脑窍, 下达人肾生精、生髓

一部分与血入骨中生髓而上通于脑。所以脑的功能靠髓的濡养, 而髓的生成靠水谷充养。因而脑功能与脾、肾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3.2 气血不足, 神明失主 中医学认为, 心主神志, 主管着人的神志意识、思维活动。《素问· 灵兰秘典论》云: “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 《灵枢· 邪客篇》云: “ 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张景岳在《类经》中说:“ 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 并该意志, 故忧动于心则肺应, 思动于心则脾应, 怒动于心则肝应, 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的功能密切相关, 气虚、血虚、气血两虚均能影响心主神志的功能。特别是心与脾的关系更为密切。脾在中州、为气血生化之源。如果气血充足, 心脏得其所养, 其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 则精神振奋, 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 反应灵敏。如果脾气虚弱, 运化失职, 不能化生精微气血, 则心失所养, 心不藏神, 轻则失眠健 忘、心悸怔忡, 重则神明无主, 昏乱颠倒, 反应迟钝而发生痴呆。

3.3 心滞血疥, 元神失聪

气的升降出人之间的协调平衡运动, 是维持和协调机体各种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素问· 六微旨大论》云: “故非出人, 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 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明· 张景岳云: “ 是故升降息, 则气立孤危, 出人废则神机化灭”。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谓之“气机调畅” , 反之为“气机不畅”或“气滞”。气为血帅,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滞。气机不畅或气滞时, 首先导致血痪痕 血不仅可留着一处, 也可波及全身, 若累及脑窍, 则致清窍不清, 神志呆板, 反应迟钝, 变生痴呆。血证论争云: “ 血在上, 则浊蔽而不明也” , “ 凡心有癖血, 亦令健忘”。均说明了气滞血癖阻滞脑窍, 影响心脏, 都能使元神失聪, 神明混乱, 而生痴呆。

3.4 疾阻清窍, 神识迷蒙 痰是机体的病理产物。正常情况下,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主要依赖脾、肺、肾三脏功能的正常发挥。当年老体衰, 脏腑功能衰减, 特别是在患病的情况下, 则津液不能正常敷布而聚生痰浊。若肺气不足或宣肃失常, 治节无权, 通调水道不利, 津液可凝聚而成痰浊; 或脾脏虚弱, 则运化失司, 清者不升, 浊者不降, 清浊相混, 留滞中焦, 蕴而成痰; 或肾虚则蒸腾气化不利, 或水不化气

或开阖不利, 均致水湿停聚, 水泛为痰。痰为粘滑之邪, 性能流动, 随气之升降出人, 无处不到, 上阻脑窍, 可使清空失灵、神识迷蒙而生痴呆。此如张锡纯所云:“ 痰火上泛, 痕塞其心与脑相连窍络, 则致心脑不通, 神明昏乱 中药复方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中医对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不离虚实两端,故治疗中应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先分清虚实主次、轻重缓急,应用时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方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辫证论治辨证分型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与精华,在中医对老年痴呆的治疗中占重要地位。十年来, 许多学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据证立法遣方, 不断探索辨证论治规律。

199 0 年的《老年呆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把老年痴呆分为虚实两类共6 型, 虚者为髓海不足、肝肾亏虚、脾肾两虚;实者为心肝火旺、疲浊阻窍、气滞血疲。此分型在全国部分医院进行了试点, 如王氏仁[2」以补肾益髓汤加减治疗髓海不足型, 以祀菊地黄汤合定智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以归脾汤加

[3」减治疗脾肾两虚型, 以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疗心肝火旺型, 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浊阻窍型, 以逍遥散合通窍活血方加减治疗气滞血疲型。另外也有许多不同的分型论治。郭氏

认为本病可分5 型论治, 其中阴阳失调型, 治以参麦地黄汤化裁;气血两虚型, 可用八珍汤加减治疗;心肾不交型, 可用麦味地黄丸增减;痰郁气滞型,方用救肝解郁汤加减;络脉痕阻型, 可用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癖汤、补阳还五汤等化裁。林氏仁[4」 认为, 从临床应用出发, 对本病的证型分类不宜太多, 主张分为心气不调型与阴虚阳亢型两大类, 治疗主张以调心、补肾为原则。总之, 从日前来看,全国的辨证分型尚未统一。4. 1 以补虚为主 ①肾精亏虚: 季氏[5]以地黄饮子合七宝美髯丹,治疗老年痴呆症40 例,效果满意②肝肾亏虚型: 霍氏[6]以左归饮合桃红四物汤化裁12例肝肾阴虚型患者,有效率91. 67%。③心肾不交 型: 杨氏[7]以珍珠母丸化裁补肾益精、养心安神治疗心肾不交型痴呆。④脾肾亏虚型: 姜氏

[8]

对脾肾两

[9]虚者以金匮肾气丸和当归芍药汤,或用地黄饮子和二至丸健脾补肾,效果显著。

4. 2 以驱邪为主 许多学者认为,治从痰瘀入手,辅以益气健脾,安神益智。①痰浊阻窍型: 章氏均收到较好效果。③痰瘀互结型: 郑氏[11]用祛痰活血法论治老年痴呆2l 例,收到满意效果。

4. 3 攻补兼施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本病治疗中采用标本兼治,攻补兼施。李氏[12]以补肾健脑、活血化瘀法治疗老年痴呆20 例,连续治疗3 个月,总有效率达90%。黄氏[13]以补肾填精、养心安神、活血化瘀、涤痰开窍为原则组方治疗AD 患者49 例,总有效率85. 7%。” 以逍遥散合涤痰汤加减化痰理气治疗此型痴呆。②血瘀阻络、元神失聪型: 徐氏[10]以复元活血汤加减,5 中药及其活性成分

5.1 人参:人参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其中人参皂苷Rb1 和Rg1,对学习记忆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Rg1 及含Rg1 为主要组分的三醇苷对乙醇引起的记忆再现缺失也有明显改善作用。有关人参增强学习记忆的机理有多种假说:促进脑蛋白质合成;改善神经递质传递功能,如提高脑内乙酰胆碱含量,使胆碱能MR数目增加等;促进海马区神经元功能;增进脑神经细胞发育;抑制钙聚集减少神经细胞凋亡等[14-15];此外,西洋参皂苷也有类似的作用。

5.2 三七:三七属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与人参同一科属。三七总皂苷含人参皂苷Rb1 和Rg1 及三七皂苷R1 等。现代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对实验性脑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使脑组织及血浆中MDA显著减少,SOD活性升高;三七醇提物对樟柳碱和NaNO2 造成的小鼠记忆障碍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16]。

5.3 丹参:丹参主要含有脂溶性的丹参酮类成分和水溶性的丹参素、丹酚酸两大类成分。丹参酮对原代大鼠神经细胞缺血性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17],丹参酮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还有较好的抗氧化、清除自由

[18]基、抗炎活性;最近的研究表明,丹参酮对海马内注射-淀粉样肽致AD 大鼠学习记忆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与保护AD大鼠脑内胆碱能系统,调节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有关

。丹参还能明显改善单侧颞叶缺血性损害大鼠的空间认知障碍;丹酚酸B 对-淀粉样蛋白介导神经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总丹酚酸尚有抗脑缺血和抑制谷氨酸释放的作用。以上的研究结果提示,丹参防治AD的活性部位应包括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和水溶性丹酚酸二大类成分。

5.4 知母: 从知母中提取的知母总皂苷具有明显的防治AD 作用。其对M-R-cGMP 系统有明显的上调作用,能加速脑内M-R 的生物合成,对老年鼠脑内M-R 数目有明显的增加作用,还能上调衰老大鼠的脑皮层N-R 数目。

5.5 绞股蓝:对D-半乳糖致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的学习逃避反应能力下降有显著改善作用。给老龄大鼠连续服用绞股蓝皂苷3 个月,可明显改善学习记忆能力,有抗氧化作用,能降低脑脂褐质含量,提高SOD 活性。临床研究表明,71 例老年性记忆减退患者服用绞股蓝后,记忆力明显提高,部分病人视觉诱发电位P2 波潜伏期和P1-P2波峰间期均较治疗前延长13ms,提示绞股蓝可使大脑皮层对视觉信息的加工过程延长。5.6 其他: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类物质、当归多糖、川芎提取物、红景天提取物、(-)黄皮酰胺、盐酸小檗碱、蛇床子素等对AD 都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现代实验研究

6.1 动物模型行为研究 莫启忠[19 ]等用补肾中药治疗ALCL3 制备的痴呆小鼠模型,在避暗试验中,发现该药可明显提高模型鼠记忆力。

6.2 抗自由基损伤研究 姜开余[20 ]等发现蒙古沙土鼠缺血再灌注可致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明显减少,丙二醛(MDA)明显升高。而三七总皂甙能升高SOD ,降低MDA ,保护乳酸脱氢酶活性。曹俊岭[21 ]等研究表明,火麻仁油能显著降低DPx 的水平(P < 0101)。6.3 提高胆碱能神经功能研究 邹丽波[22 ]等报道葛根醇提物及总黄酮能对抗东莨菪碱所致的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Ach 及CHAT 活性降低。

6.4 促进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研究 张英鸽[23 ]等研究表明,人参对大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对小鼠脑内DNA、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有显著作用。6.5 拮抗钙超载研究 李麟仙脑组织钙含量,缩小梗塞范围。6.6 神经生长因子作用研究 江黎明

[25]

[24 ]

等研究表明,三七皂甙Rb1 对大鼠局部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并降低缺血

等研究表明,中药淫羊藿、何首乌、益智仁、白术、菟丝子、黄芪、茯苓等对NGF 受体有明显的激活作用,其中以锁阳的粗提物作用最强。

6.7 调节免疫功能研究 冯氏[26 ]等研究表明,泻火开窍方(黄连、郁金、牛黄、冰片等)能显著提高慢性铝中毒老年痴呆模型动物的红细胞免疫及其调控功能,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从而抑制补体激活所致的异常炎症反应。

6.8 阻抑细胞凋亡研究 黄河清[27]等研究表明,抵当汤改良方(生水蛭、熟大黄、肉桂)具有阻抑泡沫细胞的形成与凋亡的作用。

6.9 增强EEA1011 20 ] 姜开余,钱增年1 三七总皂甙对沙土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J ]1 中成药,1995 ,(7):321 [21 ] 曹俊岭,李祖伦,陈建武,等1 火麻仁油对DPx、MDA 的影响[J ]1 四川中医,2005 ,23(3):301 [22 ] 邹丽波,刘干中1 葛根醇提物及总酮对动物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J ]1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6 ,(6):811 [23 ] 张英鸽,刘天培1 人参总甙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1 中国药理与毒理学杂志,1994 ,(5):71 [24 ] 李麟仙,王子灿,黄志宏,等,三七皂甙对急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J ]1 中国药理学通报,1996 ,(1):56 , [25 ] 江黎明,李志明,韩宝铬1 神经生长因子活性中草药及其成分的筛选[J ]1 中草药,1994 ,(2):791 [26 ] 冯积德,吴正治,李雪梅1 泻火开窍方对慢性铝中毒老年痴呆模型红细胞免疫及其调节因子的影响[J ]1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 ,(80):285921 [28 ] 宋前流,宗瑞义,谢湘大1 参归煎剂抗痴呆作用与谷氨酸的关系 [J ]1 中成药,1995 ,(6):281 [29 ] 黄启辉,谭朝晖,李庆明1 脑还丹制剂防治老年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 ]1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3 ,10(4):193-1951

第四篇:过敏性紫癜中医治疗方法(feisuxs推荐)

过敏性紫癜中医治疗方法

(1)热伤血络证:

证候:病程较短,紫癜色红或红紫,出没迅速,皮肤瘙痒或起风团,身热面赤,五心烦热,咽喉肿痛,口渴,溲赤便干,尿血,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祛风。

方药:银翘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方中银花、连翘、地丁、川黄连清热解毒,犀角、丹皮、生地、赤芍凉血解毒,再配茯苓淡渗利湿,夏枯草清泻肝火。皮疹严重者加紫草、蝉蜕清热透疹;皮肤瘙痒加地肤子、白藓皮;咽痛加牛蒡子;腹痛加白芍、甘草;胃脘不适加甘草、大枣;鼻衄加藕节、侧柏叶;尿血加大小蓟、白茅根;蛋白尿加益母草。(2)瘀血阻络证:

证候:病程校长,反复发作,出没迟缓,紫癜色紫暗或紫红,关节痛及腹痛,面及下眼睑青暗,皮肤粗糙,白睛布紫或紫红色血丝,咽干,舌体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涩或弦。治法:活血化瘀,解毒祛风。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生地滋阴凉血,此方可选加紫草、蒲公英、黄芩等清热透疹之品,以祛余邪。关节痛乳香、没药;腹痛加元胡、川楝子;蛋白尿加益母草。(3)气虚血亏证:

证候:紫癜反复,迁延不愈。紫癜隐约散在,色较淡,劳累后加重,神疲倦怠,心悸气短,蛋白尿,舌淡红,薄白苔或少苔,脉虚细。治法:补气养血,佐以凉血解毒。

方药:八珍汤加味。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当归、川芎、生地、赤芍补血活血凉血,全方共奏具有气血双补之功。可适当加紫草、白茅根、茜草等增强凉血解毒之功效。蛋白尿明显者加黄芪、益母草;尿血重者加女贞子、旱莲草。验方:

紫草根30g每日煎服。红枣10~20个,煎汤服用或食用,每日3次。中成药:

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一测血压眼部检查

(1)银黄口服液:每次10~20m1,每日3次。主治热伤血络证兼咽红肿痛热盛者。

(2)银翘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应证同上。

(3)防风通圣丸:每次6g,每日2~3次。适用于热伤血络证伴发热恶寒、皮肤瘙痒、关节肿痛及大便燥结者。

(4)八珍益母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气虚血亏证。针灸治疗推拿治疗:

针灸主穴:曲池、足三里;备穴:合谷、血海。先用主穴,效果不理想时加备穴。有腹痛者加刺三阴交、太冲、内关。

中医治疗过敏性紫癜方法有哪些:

一、气虚血亏证:

证候:紫癜反复,迁延不愈。紫癜隐约散在,色较淡,劳累后加重,神疲倦怠,心悸气短,蛋白尿,舌淡红,薄白苔或少苔,脉虚细。

治法:补气养血,佐以凉血解毒。

方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当归、川芎、生地、赤芍补血活血凉血。蛋白尿明显者加黄芪、益母草;尿血重者加女贞子、旱莲草。

二、热伤血络证:

证候:病程较短,紫癜色红或红紫,出没迅速,皮肤瘙痒或起风团,身热面赤,五心烦热,咽喉肿痛,口渴,溲赤便干,尿血,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祛风。

方苭:银花、连翘、地丁、川黄连清热解毒,犀角、丹皮、生地、赤芍凉血解毒,再配茯苓淡渗利湿,夏枯草清泻肝火。皮疹严重者加紫草、蝉蜕清热透疹;皮肤瘙痒加地肤子、白藓皮;咽痛加牛蒡子;腹痛加白芍、甘草;胃脘不适加甘草、大枣;鼻衄加藕节、侧柏叶;尿血加大小蓟、白茅根;蛋白尿加益母草。

三、瘀血阻络证:

证候:病程校长,反复发作,出没迟缓,紫癜色紫暗或紫红,关节痛及腹痛,面及下眼睑青暗,皮肤粗糙,白睛布紫或紫红色血丝,咽干,舌体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涩或弦。治法:活血化瘀,解毒祛风。

方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生地滋阴凉血,此方可选加紫草、蒲公英、黄芩等清热透疹之品,以祛余邪。关节痛乳香、没苭;腹痛加元胡、川楝子;蛋白尿加益母草。

第五篇:手足癣的中医治疗方法

手足癣的中医治疗方法

笔者于近年来采用中药洗液联合艾灸治疗手足癣63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手足癣患者63例,治疗前所有患者参照《现代皮肤病学》中浅部真菌的诊断标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镜检结果明确诊断。其中男36例,女27例,年龄18—65岁,病程半个月至2年。手癣17例,足癣31例,手足癣15例。1.2 治疗方法 选择外用中药金苦参白花蛇爽肤洗液,每天涂抹在患处4-6次,约20—30分钟后擦干,再对患处进行艾条温和灸,施灸时约距皮肤2—3 cm,每处灸10—min,以患者耐受为宜。1—2次/d,7 d为1个疗程。使用时使五指或脚趾充分展开以利于皮肤浸入药液,施灸时要防止烫伤皮肤。

1.3 疗效标准;痊愈:皮疹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真菌镜检阴性;显效:皮疹消退70%以上,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真菌镜检阴性;有效:皮疹消退20%一60%,自觉症状减轻,真菌镜;无效:治疗前后体征和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变。2 结 果

63例患者经过7—30d治疗后,痊愈38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l例,痊愈率为60.3%,总有效率为98.4%。其中10 d内治愈13例,20 d治愈21例,30 d治愈4例。本组无效患者1例,因合并感染效果不明显。3 讨 论

中医认为手足癣多由体表皮肤卫生失理、风邪湿热、虫毒入侵,蕴积皮肤,或相互接触,毒邪相染所成,或久居湿地,感染湿毒所致。故治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为原则。金苦参白花蛇爽肤洗液金银花有清热祛风除湿之效,苦参、蛇床子有杀虫止痒解毒之用,川椒、艾叶有温经散寒之效,其中蛇床子其水浸液对多种癣菌有抑制作用,杀菌效果明显。艾灸实行艾条温和灸,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止痒之功效。先使用中药外用,能使皮肤的渗透力增强,更有利于发挥艾灸散寒除湿的作用。两者相配合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临床结果表明手足癣多于夏季发病,因夏季出汗较多,且真菌活动旺盛,皮肤毛孔张开,细菌较易入侵;同时夏季用药也最适宜,药物可达皮肤深处全面杀灭蛰伏的真菌,使其充分发挥疗效。足癣的发病率高于手癣,手癣往往继发于足癣,故在治疗后应保持手足部清洁干燥,勤换洗鞋袜,穿舒适透气的鞋袜,禁用碱性水洗脚。发病部位应避免再次接触刺激性的物品,患者应分开使用脸盆、脚盆、毛巾和拖鞋,避免交叉重复感染;饮食宜清淡有营养,忌食辛辣刺激油腻之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手足癣易复发,痊愈后应继续治疗3—5 d以巩固疗效。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