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撒切尔夫人的一生:世间已无铁娘子
7个维度解读撒切尔夫人的一生:世间已无铁娘子
编辑: 卿本佳人 时间: 2013-04-18 • 11:05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葬礼在4月17日伦敦当地时间上午11时开始,葬礼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举行。
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前首相布莱尔,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和爱丁堡公爵以及美国前副总统吉克・切尼和前任秘书长亨利・基辛格等超过2000多名嘉宾都会参加此次葬礼,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也会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葬礼。今天,我们再通过7个维度,为你解构这个强悍女人的一生。
1、她“搞垮”过的外国政权 1991年,已卸任的撒切尔毫不掩饰地回忆说:“我们所做的就是„泄露‟我们拥有武器的数量,有意夸大,以诱使苏联加大军备投入。”在这次演讲中,她回忆了“搞垮”苏联的过程。1983年9月8日,她邀请苏联问题专家到首相别墅详谈,由此确定了从内部瓦解对手的策略。冷战期间,撒切尔去了匈牙利,也去了莫斯科,并且组建了强大的苏联问题智囊团。于是,西方发现了“能够掌握大权”的戈尔巴乔夫,后来又发现了叶利钦,帮助他成为“人民阵线”的领袖,并在“8·19”事件中坚定地支持了叶利钦,最终看到苏联解体。
在结束南非种族隔离政权问题上,撒切尔做出了外交生涯中“最大的误判”。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对南非实施制裁时,她提出“建设性的接触”,最让南非人难以释怀的是,她把非洲国民大会称为“典型恐怖组织”,并邀请实行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政府的总统与外长访英。
2、与她称兄道弟的男人们
一个女人,一旦进入国际政治界,必定要适应长期由男性把持的交往规则,但也并不妨碍她突破常规。
美国前总统卡特对撒切尔心存敬畏,因为“头一次,我让一个人对着我说了45分钟,而我自己只说了5分钟”。对他的继任者里根来说,撒切尔就是一位“政治上的灵魂伴侣”。两人都笃信个人主义,都反对任何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国家对市场干预,反对苏联政权。在撒切尔眼中,里根“热忱、有魅力并且直率”,最重要的是和她“直觉和想法几乎都一样”。撒切尔也是第一批接触戈尔巴乔夫的西方政治人物,她觉得戈尔巴乔夫的个性完全不同于那些模式化的共产主义苏联领袖。因为他“或微笑,或开怀大笑,善用手势和音调,是个辩论家,一个充满自信的人”。1999年3月,电视直播了她拜访老朋友皮诺切特,这位智利军事独裁者在位17年后,被控刑讯逼供和谋杀,已被软禁5个多月。但撒切尔依旧感谢他在马岛战争中支持英军,感谢他“给智利带来民主”。
3、中国人最爱看的一段历史
1982年9月,与邓小平就香港问题谈判后,撒切尔在人民大会堂外的石阶上摔了一跤,皮鞋、手袋都摔到一边。此后,双方对香港问题的谈判推进十分艰难。1983年,撒切尔两次给中国领导人发出私人信件,勉强做出让步,谈判才得以推进。1984年,两国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对于那次摔跤,撒切尔并没有在自传中提及,但是她说,1984年,在与邓小平的会谈中,自己称赞“一国两制”是“天才的杰作”,而邓小平谦称这只是“就事论事”。
4、她一开口,霸气凌人
“做大人物就像做淑女一样。如果你需要告诉别人你是,那你就还不是。”抛开性别,作为一个政治家,她的霸气无处不在。“很高兴我被提拔为首相,和其他工作相比,我更喜欢这份工作。”(1979年)淡定背后是付出,当首相期间,撒切尔每天只睡4小时。她坚信个人的力量,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在她看来“没有社会这种东西……生活的好坏取决于我们每个人愿意为此承担多少责任。”(1987年)而她作为首相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奋起直追的英国,而不是消极怠工的英国。”(1984年)她也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即使经济政策广受责难,她依旧坚定地说“要变你们变,反正女士不会变。”(1980年)
5、总有人在恨她,还很多
按惯例,牛津会给本校毕业的首相授予荣誉学位。但1985年,该校投票决定,不向牛津毕业生撒切尔夫人授予这个学位,以此表达对其削减教育经费的不满。压缩公共开支、削减医疗经费、公共服务私有化,造成了英国贫富差距加剧。撒切尔是有魄力的政治家,但这些改革带来的是民众不满和敌视。她曾出手限制工会权力,她去世后,工会发声明表示“谢天谢地”。而爱尔兰共和军声言要在葬礼上进行“报复”。该组织一直主张统一爱尔兰,曾遭撒切尔镇压。最近,一位阿根廷老兵接受采访时说:“这个恐怖的女人死了。”撒切尔在任时发动的马岛战争让阿根廷失去了对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的控制权和649条生命。
6、她最著名的几个绰号
众所周知的“铁娘子”是苏联人提出的,撒切尔笑纳了这个称呼。她不肯妥协的性格让英国政界吃不消,于是她又被称为“蒂娜”(Tina,即There is no alternative,“没有选择余地”),和“伟大的女笨象”。
在担任教育和科技大臣时,她为了削减开支取消了全国学校免费牛奶,毒舌的《太阳报》由此称她是“牛奶掠夺者”。每当她表现出对私有化和市场的推崇,人们就会提及她的另一名号,“杂货店主的女儿”。她自己也承认早年父亲所秉持的独立、节俭、自强的从商之道,对她有着深刻的影响。面对这样一位强势的女首相,威斯敏斯特的男人们心中积聚了太多的不满、嫉妒和无奈,以致不愿提及她的名字,只叫她“那个女人”。
7、两个女人之间:她和女王的关系
撒切尔逝世后,白金汉宫表示女王将出席她的葬礼。女王上一次参加英国首相的葬礼,是送别丘吉尔。
女王和撒切尔年龄相仿,但她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和经历。对于一些撒切尔的支持者来说,生活优裕、礼节繁冗、不能创造财富,只会继承财富的英国王室,早就不该在这个国家存在。但撒切尔从没流露出对这位女君主的不满,而且有时显得太过恭敬。在向女王行屈膝礼时,她总是蹲得比要求得更低些;在与女王例行会面时,她总是提前15分钟到达。虽然有人害怕首相和女王之间会出现尴尬,比如担心她们撞衫,但3届任期给了两个女人足够的时间相互了解和适应。白金汉宫里的工作人员开始习惯看到两个女人热烈地讨论,因为“女王懂她,知道她不可或缺”。
第二篇:《撒切尔夫人》:回忆“铁娘子”的一生
BBC讣文《撒切尔夫人》:回忆“铁娘子”的一生
Obituary: Margaret Thatcher 讣文:玛格丽特·撒切尔
Margaret Thatcher, who has died following a stroke,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olitical figures of the 20th Century.撒切尔夫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在2013年4月8日,因中风不幸逝世。Her legacy had a profound effect upon the policies of her successors, both Conservative and Labour, while her radical and sometimes confrontational approach defined her 11-year period at No 10.她深深影响了她之后的包括保守党和工党在内的历届英国首相。这样一位激进的,有时甚至带有攻击性的“铁娘子”担任了长达11年之久的英国首相。
Her term in office saw thousands of ordinary voters gaining a stake in society, buying their council houses and eagerly snapping up shares in the newly privatised industries such as British Gas and BT.她在任职期间推动社会改革,成千上万的英国普通选民购买了政府公屋,抢购了诸如英国天然气和英国电信等新近私有化行业的股份。
But her rejection of consensus politics made her a pisive figure and opposition to her policies and her style of government led eventually to rebellion inside her party and unrest on the streets.但她对舆论政治的排斥使她备受争议,同时她的政策也招致反对。最终她所领导的政党内部反声一片,社会也混乱不堪。Father's influence 父亲的影响
Margaret Hilda Thatcher was born on 13 October 1925 in Grantham, Lincolnshire, the daughter of Alfred Roberts, a grocer, and his wife, Beatrice.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1925年10月13日生于林肯郡的格兰瑟姆。她的父亲阿尔弗雷德·罗伯茨是一个杂货商,她的母亲叫比阿特丽斯。Margaret Hilda Thatcher was born on 13 October 1925 in Grantham, Lincolnshire, the daughter of Alfred Roberts, a grocer, and his wife, Beatrice.她的父亲是卫理公会的世俗布道者,同时也是当地的议员。撒切尔在她之后的生活和政治上深受其父亲的影响。
Her father, a Methodist lay preacher and local councillor, had an immense influence on her life and the policies she would adopt.她的父亲是卫理公会的世俗布道者,同时也是当地的议员。撒切尔在她之后的生活和政治上深受其父亲的影响。“Well, of course, I just owe almost everything to my own father.I really do,” she said later.“He brought me up to believe all the things that I do believe.” “当然了,我几乎可以把一切都归功于我父亲,的确如此。”撒切尔说道。“他把我养大,让我坚信我认定的东西。”
She studied chemistry at Somerville College, Oxford, and became only the third female president of the Oxford University Conservative Association.她曾在牛津大学的萨默维尔学院学习自然科学。她还是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的第三位女性主席。
After graduating she moved to Colchester where she worked for a plastics company and became involved with the local Conservative Party organisation.毕业后,她搬到了科尔切斯特,在当地一家塑料公司工作,随后加入了当地保守党组织。In 1949, she was adopted as the prospective Conservative candidate for the seat of Dartford in Kent which she fought, unsuccessfully, in the 1950 and 1951 general elections.1949年,她被定为未来肯特郡达特福德区的保守党候选人。然而,在1950年和1951的两次大选中均不幸败北。
However, she made a significant dent in the Labour majority and, as the then youngest ever Conservative candidate, attracted a lot of media attention.但是她却大大撼动了工党主体。同时作为当时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保守党候选人,她也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
In 1951 she married a porced businessman, Denis Thatcher, and began studying for the Bar exams.She qualified as a barrister in 1953, the year in which her twins Mark and Carol were born.1951年,她嫁给了一个离过婚的商人,丹尼斯·撒切尔。同时她还投考律师公会,并于1953年成功取得讼务律师的资格。同年,夫妇俩诞下了一对孪生兄妹,分别取名为马克和卡洛儿。She tried, unsuccessfully, to gain selection as a candidate in 1955, but finally entered Parliament for the safe Conservative seat of Finchley at the 1959 general election.1955年她再次竞选保守党候选人,却未能如愿,最终在1959年的大选中成功当选芬奇利议会成员。
Within two years she had been appointed as a junior minister and, following the Conservative defeat in 1964, was promoted to the shadow cabinet.不到两年,她就被任命为初级部长。1964年保守党落选后,她又被晋升为影子内阁.'Milk snatcher' “牛奶掠夺者”
When Sir Alec Douglas-Home stood down as Conservative leader, Mrs Thatcher voted for Ted Heath in the 1965 leadership election and was rewarded with a post as spokeswoman on housing and land.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爵士辞任保守党党魁以后,撒切尔在1965年党魁选举中把选票投给了特德·希思,作为回报,她成为了住房和土地事务的发言人。She campaigned vigorously for the right of council tenants to buy their houses and was a constant critic of Labour's policy of high taxation.她积极推动社会福利房住户获得购房置业的权利,并成为工党高税收政策的坚决批判者。When Ted Heath entered Downing Street in 1970, she was promoted to the cabinet as education secretary with a brief to implement spending cuts in her department.当特德·希思1970年入主唐宁街后,她被提升为教育及科学大臣,随后她下令削减教育开支。One of these resulted in the withdrawal of free school milk for children aged between seven and 11 which led to bitter attacks from Labour and a press campaign which dubbed her “Margaret Thatcher, milk snatcher”.削减开支的一个结果就是取消了给7岁至11岁儿童免费供应牛奶的政策,这导致工党对其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媒体抗议运动也将她戏称为“玛格利特·撒切尔,牛奶掠夺者”。She herself had argued in cabinet against the removal of free milk.She later wrote: “I learned a valuable lesson.I had incurred the maximum of political odium for the minimum of political benefit.” 她自己也曾在内阁为反对取消免费牛奶而争吵。她之后写道:“我学到了宝贵的一课。我为了最小的政治利益而招致了最大的政治憎恨。”
As one of the few high-flying women in politics there was, inevitably, talk of the possibility that she might, oneday, become prime minister.Similar press speculation surrounded the Labour minister Shirley Williams.作为政界少有的有野心的女性,她不可避免地会被人谈及:或许某一天,她会成为首相。工党大臣谢莉·威廉姆斯身边也围绕着类似的媒体猜测。Margaret Thatcher dismissed the idea.In a TV interview she said she did not believe that there would be a woman prime minister in her lifetime.玛格利特·撒切尔驳斥了这种想法。在一个电视采访中,她说她不相信在她有生之年会产生一个女首相。
The Heath government was not to last.Battered by the 1973 oil crisis, forced to impose a three-day working week and facing a miners' strike, Edward Heath's administration finally collapsed in February 1974.希思政府注定不会长久。在遭受1973年石油危机的打击,被迫强制实行三日工作周,并面临新一轮矿工罢工后,爱德华·希思政府终于在1974年2月垮台了。
Housewife-politician 是政治家也是家庭主妇
Thatcher became shadow environment secretary but, angered by what she saw as Heath's U-turns on Conservative economic policy, stood against him for the Tory leadership in 1975.撒切尔夫人随后出任影子内阁环境事务大臣。出于对希思的保守经济政策大转弯的不满,1975年她向希思的保守党领袖地位发起挑战。When she went into Heath's office to tell him her decision, he did not even bother to look up.“You'll lose,” he said.“Good day to you.” 当她走进希思办公室告诉他她的决定时,希思甚至连头都没抬。“你肯定会输,”希思说。“祝你好运。”
To everyone's surprise, she defeated Heath on the first ballot, forcing his resignation, and she saw off Willie Whitelaw on the second ballot to become the first woman to lead a major British political party.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在第一轮中就击败了希思,希思被迫辞职。她又在第二轮投票中压倒了威廉·怀特劳,成为英国主要政党的第一位女性领袖。She quickly began to make her mark.A 1976 speech criticising the repressive policies of the Soviet Union led to a Russian newspaper dubbing her “the Iron Lady,” a title which gave her much personal pleasure.她很快就出了名。1976年,撒切尔夫人在一次演讲中批评苏联的压制性政策,一家俄文报纸给她起了个“铁娘子”的称号,这一称号给撒切尔本人带来不少欢乐。
Adopting the persona of a housewife-politician who knew what inflation meant to ordinary families, she challenged the power of the trades unions whose almost constant industrial action peaked in the so-called “winter of discontent” in 1979.兼具家庭主妇和政治家角色的撒切尔夫人,很清楚通货膨胀对普通家庭意味着什么,她向工会的权力提出了挑战。而在1979年,工会持续的罢工行动在所谓的“不满的冬天”达到了高潮。
As the Callaghan government tottered, the Conservatives rolled out a poster campaign showing a queue of supposedly unemployed people under the slogan “Labour Isn't Working”.卡拉汉政府举步维艰,保守党趁机展开一场海报宣传活动,让一群貌似失业的工人打出“工党不行了”的口号。
Jim Callaghan lost a vote of confidence on 28 March 1979.Mrs Thatcher's no-nonsense views struck a chord with many voters and the Conservatives won the ensuing general election.1979年3月28日,詹姆斯·卡拉汉因一票之差未通过不信任动议。而撒切尔夫人的实用论引起了很多投票者的共鸣,保守党最终赢得了接下来的大选。
Monetary policies 货币政策
As prime minister, she was determined to repair the country's finances by reducing the role of the state and boosting the free market.作为首相,撒切尔夫人决心通过弱化国家作用和提升市场自由度来修复国家财政。Cutting inflation was central to the government's purpose and it soon introduced a radical budget of tax and spending cuts.当时政府的主要目标是降低通胀,因此,很快就出台了激进的税收预算并缩减开支。Bills were introduced to curb union militancy, privatise state industries and allow council home owners to buy their houses.接着,一系列遏制工会争斗、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住房私有化的议案也陆续出台。Millions of people who previously had little or no stake in the economy found themselves being able to own their houses and buy shares in the former state-owned businesses.数以百万的人发现,他们不再与国家经济绝缘,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住房,甚至购买国有企业的股份。
New monetary policies made the City of London one of the most vibrant and successful financial centres in the world.新的货币政策使伦敦一跃成为全世界最具活力和成功的金融中心。
Old-style manufacturing, which critics complained was creating an industrial wasteland, was run down in the quest for a competitive new Britain.Unemployment rose above three million.旧式制造业饱受诟病,规模逐渐缩减。人们追求建造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新英国。与此同时,失业人口超过了三百万。
There was considerable unrest among the so called “wets” on the Conservative back benches and that, coupled with riots in some inner city areas, saw pressure on Margaret Thatcher to modify her policies.这在保守党后座的所谓“湿派”中引起了不小的骚动。而一些内陆城市爆发的骚乱,也让撒切尔感受到了改变政策的压力。
But the prime minister refused to crumble.She told the 1980 party conference: “To those waiting with bated breath for that favourite media catch phrase, the U-turn, I have only one thing to say.You turn if you want to...the lady's not for turning.” 然而,首相拒绝就此妥协。在1980年的保守党会议上,撒切尔说道:“我要对那些正屏气凝神,等待着传媒所讲的„180度掉头‟成真的人说:如果你要掉头便由你,但本小姐绝不掉头。”
Falklands War 福岛战争
By late 1981 her approval rating had fallen to 25%, the lowest recorded for any prime minister until that time, but the economic corner had been turned.1981年底,撒切尔的支持率跌至25%。这是有史以来英国首相的最低支持率。然而,英国的经济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趋势。
In early 1982 the economy began to recover and, with it, the prime minister's standing among the electorate.1982年初,英国经济开始复苏。撒切尔在选民心中的地位也随之上升。
Her popularity received its biggest boost in April 1982 with her decisive response to the Argentine invasion of the Falkland Islands.1982年4月,撒切尔对阿根廷进入福克兰群岛做出了决定性回应,因此声望空前。The prime minister immediately despatched a naval task force and the islands were retaken on 14 June when the Argentine forces surrendered.撒切尔立即向福岛派出了海军部队。6月14日,阿根廷投降,英国重新控制了福克兰群岛。Victory in the Falklands, together with disarray in the Labour Party, now led by Michael Foot, ensured a Conservative landslide in the 1983 election.当时的工党在迈克尔•富特的领导下混乱不堪,加上福岛战争的胜利,使保守党在1983年的大选中获得了压倒性的大胜。
The following spring the National Union of Mineworkers called a nationwide strike, despite the failure of their firebrand president, Arthur Scargill, to ballot his members.尽管全国矿工联合会主席亚瑟·斯吉卡尔没有在会员中进行投票,工会仍然决定在1984年春天举行全国性罢工。
Margaret Thatcher was determined not to falter.Unlike the situation Edward Heath faced in 1973, the government had built up substantial stocks of coal at power stations in advance of the industrial action.撒切尔始终坚定绝不退缩。有别于1973年时的希思政府,她对这次罢工早已做好充足准备,储备了大量的煤,所以罢工并未对发电厂的供应构成影响.Third term 第三任期
There were brutal clashes between pickets and police but the strike eventually collapsed the following March.Many mining communities never recovered from the dispute that hastened the decline of the coal industry.罢工示威者和警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但罢工最终在第二年的三月失败了。这一罢工加速了煤炭工业的衰退,很多矿业团体自此以 后再也没有回复元气。
In Northern Ireland, Mrs Thatcher faced down IRA hunger strikers, though her hard-line approach infuriated even moderate nationalist opinion and critics claimed it drove many young Catholics towards the path of violence.在北爱尔兰,撒切尔夫人挫败了北爱尔兰共和军的示威者,但她强硬的手段激怒比较温和的民族主义者。批评人士表示,这使得许多年轻的天主教徒走想了暴力之路。
Although she attempted to ease sectarian tensions, offering Dublin a role, peace efforts collapsed beneath the weight of Unionist opposition.虽然她试图缓和宗派间的关系,给予都柏林一定的地位,但和平进程在联合主义者反对的重压之下最终流产。
In October 1984, an IRA bomb exploded in the Conservative conference hotel in Brighton.Five people died and many others, including cabinet minister Norman Tebbit, were seriously injured.1984年10月,保守党正在布莱顿的一家酒店内开会,北爱共和军在这家酒店内引爆炸弹,导致5人死亡,包括内阁大臣谭百德在内的许多人受重伤。Characteristically, the prime minister insisted on delivering a typically robust response in her keynote conference speech a few hours later.数小时后撒切尔夫人在保守党大会上的致辞中对爆炸事件进行了特别强硬的回应: “This attack has failed.All attempts to destroy democracy by terrorism will fail.” “这次袭击失败了。任何用恐怖主义破坏民主的企图都会失败。”
Her foreign policy was aimed at building up the profile of the UK abroad, something she believed had been allowed to decline under previous Labour administrations.撒切尔夫人的外交政策旨在国际社会中建立英国的影响力。她认为在之前工党执政时期,英国的影响有所衰退。
She found a soulmate in the US president, Ronald Reagan, who shared many of her economic views, and she struck up an unlikely alliance with Mikhail Gorbachev, the reforming Soviet president.“We can do business together,” she famously said.撒切尔夫人找到了一个知音,那便是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他们在很多经济问题上都有共识。他还和前苏联改革派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建立起一种似乎不太可能的盟友关系。她形容戈尔巴乔夫是“可以打交道的人。”
Labour, now led by Neil Kinnock, had still not recovered from years of in-fighting and Mrs Thatcher won an unprecedented third term at the 1987 general election.工党在尼尔·基诺克的领导下仍然没有从多年的内耗中恢复,撒切尔夫人在1987年大选中获得了空前的胜利,开始了其第三任期。
One of her first actions was to introduce the poll tax or community charge, a flat-rate tax for local services which was based on inpiduals rather than the value of the property in which they lived.撒切尔夫人蝉联后的首批政策之一是实施人头税,这是一种为本地服务征收的单一税。该税种基于个人,而非民众居住的房产的价值。
'Treachery with a smile' “微笑的背叛”
It sparked some of the worst street violence in living memory.Tory MPs, alarmed that the tax could cost them their seats, saw no way of getting rid of it so long as Margaret Thatcher was in charge.这一政策导致了人们记忆中最严重的街头暴力行为。保守党下院议员被警告称他们的议会席位会由于该政策而丧失,但这些议员认为只要撒切尔夫人执政,这项政策就不会取消。She easily survived a leadership challenge from an unknown back-bencher in 1989 but the challenge was just a symptom of increasing dissatisfaction among Conservative MPs over her policies.1989年,撒切尔夫人轻松化解了一位不知名的国会议员对其执政地位的挑战。但这一挑战表明,保守党议员对其政策的不满在增加。
It was the issue of Europe which, eventually, brought about her downfall.最终是欧洲问题导致了撒切尔夫人的下台。Returning from a fractious Euro summit in Rome, she let rip against her European counterparts, refusing to countenance any increase in the power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and outraging many colleagues.撒切尔夫人参加完意大利罗马的一次欧洲峰会回国后,开始高调地与欧洲其他国家领导人唱反调,拒绝支持扩大欧共体的权力,结果令很多同事感到不满。
“The President of the Commission, Monsieur Delors, said at a press conference the other day that he wanted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to be the democratic body of the Community, he wanted the Commission to be the Executive and he wanted the Council of Ministers to be the Senate.No.No.No.” “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在前几天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他希望欧洲议会成为欧共体的民主机构,欧共体委员会成为行政机构,部长理事会成为参议院。这样不行,不行,不行。”
Sir Geoffrey Howe, resentful since being ousted as foreign secretary, seized his moment to quit the cabinet,deliver a devastating resignation speech and invite challengers for the leadership.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因被撤职而心怀不满,他抓住这个机会从内阁辞了职,并发表了毁灭性的辞职演说,呼吁挑战者争夺领导地位。
The following day, Michael Heseltine threw his hat into the ring.Falling two votes short of preventing the contest going to a second round, Margaret Thatcher declared she would fight on.第二天,迈克尔·赫尔塞廷宣布参加竞选。由于差两张选票,竞选将进入第二轮,撒切尔夫人宣布将继续战斗。
Told by close colleagues, the famous “men in grey suits,” that she would lose, she used her next cabinet meeting to announce her resignation.Later, she mused bitterly: “It was treachery with a smile on its face.” 撒切尔夫人在其亲密的同僚告知她会在竞选中失败后,利用随后召开内阁会议宣布辞职。后来,她有些苦涩的说:“这是面带微笑的背叛。”
John Major was elected her successor and Margaret Thatcher returned to the back benches, finally standing down as an MP in 1992 when the Conservatives, against all predictions, were again returned to power.约翰·梅杰被选为撒切尔夫人的继任者,撒切尔夫人则回到议会任职,并最终在1992年放弃议员席位。那一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保守党再次上台执政。
Later years 晚年
She was elevated to the peerage as Baroness Thatcher of Kesteven in the County of Lincolnshire, receiving the Order of the Garter in 1995.1995年,撒切尔夫人荣获“嘉德骑士”勋章;在此之前,她还被册封为终身贵族,成为林肯郡克斯蒂文区的女男爵。She wrote two volumes of her memoirs while remaining active in politics, campaigning against the Maastricht Treaty and condemning the Serbian policy of ethnic cleansing in Bosnia.她著有两本回忆录,同时还活跃在政界,开展各种活动反对《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并谴责塞尔维亚在波斯尼亚的种族清洗政策。
She publicly endorsed William Hague for the Conservative leadership in 1997 but pointedly failed to speak in favour of his successor, Iain Duncan Smith.1997年,撒切尔夫人公开支持威廉·黑格出任保守党党魁;对于他的继任人选伊恩·邓肯·史密斯,她也曾游说表示支持,但终究没有取得成功。
She was forced to curtail her activities in 2001 when her health began to deteriorate.After a series of minor strokes, her doctors advised her against making public speaking appearances and she appeared increasingly frail.从2001年开始,撒切尔夫人健康每况愈下,不得不逐渐淡出政治圈。在经历几次轻微中风后,医生建议她不要再进行任何公开演讲,她看上去也越来越虚弱了。
She was also suffering from dementia which was affecting her short-term memory, something her daughter, Carol, would reveal in 2008.女儿卡罗尔2008年曾透露,撒切尔夫人还患有老年痴呆症,短期记忆因此大大受损。When her husband Denisdied in 2003 aged 88, she paid him an emotional tribute.2003年,撒切尔夫人88岁的丈夫丹尼斯去世。撒切尔夫人一直将丈夫视为自己的“坚强后盾”;面对丈夫的离去,她难掩内心的失落,并这样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敬意:
“Being prime minister is a lonely job.In a sense, it ought to be-you cannot lead from a crowd.But with Denis there I was never alone.What a man.What a husband.What a friend.” “担任首相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领袖从来就是孤独的。但是,有丹尼斯在身边,我从来没感到孤单。多么伟大的男人!多么优秀的丈夫!多么难得的益友!”
A year later she travelled to the US to bid farewell to her political partner Ronald Reagan, whose funeral tookplace in Washington in June 2004.一年后,也就是2004年6月,撒切尔夫人来到美国华盛顿参加了罗纳德·里根的葬礼,跟她的政坛伙伴作最后的告别。
She continued to appear in public, perhaps most notably when she unveiled a bronze statue of herself in the Houseof Commons, the first time a living former prime minister had been commemorated in this way.她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最引人注目的一次或许就是她在下议院为自己的铜像揭幕,这也是第一次前首相在生前得到这种荣誉。
And she returned to Downing Street.Gordon Brown invited her for tea, shortly after he became prime minister andshe was back in 2010 as a guest of David Cameron, the new head of a coalition government.之后,撒切尔夫人回到了唐宁街。戈登·布朗当选英国首相后不久,便邀请她一起喝茶;2010年,她又作为联合政府新首脑大卫·卡梅伦的客人被邀请回到唐宁街。
Legacy 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Few politicians have exercised such dominance during their term in office and few politicians have attracted suchstrength of feeling, both for and against.几乎没有哪个政治家在任期间会像撒切尔夫人那样保持着一如既往的统治地位,也没有哪个政治家能勾起外界这么强烈的情感,这其中有支持,也有反对。
To her detractors she was the politician who put the free market above all else and who was willing to allow others to pay the price for her policies in terms of rising unemployment and social unrest.在批评者眼中,她是一位视自由市场高于一切的政治家。针对上升的失业率和动荡不安的社会,她推出的政策却要别人来买单。
Her supporters hail her for rolling back the frontiers of an overburdening state, reducing the influence of powerful trades union leaders and restoring Britain's standing in the world.支持者拥戴她,因为她为一个负担过重的国家减轻了不少压力,减小了工会领导人的影响力,而且恢复了英国的世界地位。
She was, above all, that rare thing, a conviction politician who was prepared to stand by those convictions for good or ill.最重要的是,她是一位有执着信念的政治家,无论对错,她都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真可谓“人间珍品”。
Her firm belief that deeply held convictions should never be compromised by consensus was her great strength and, at the same time, her greatest weakness.但凡她坚持的信念,她都不会做出任何妥协,这种坚定是她的长处,同时也是她最大的弱点。For many, her philosophy was summed up in a magazine interview she gave in 1987.在很多人看来,撒切尔夫人1987年接受的一个杂志采访很好地总结了她的人生观。“I think we have gone through a period when too many children and people have been given to understand 'I have a problem, it is the government's job to cope with it!' or 'I have a problem, I will go and get a grant to cope with it!';'I am homeless, the government must house me!' and so they are casting their problems on society and who issociety? “我觉得我们经历了这样一个时期,不少人(包括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我遇到问题了,政府有职责去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我遇到问题了,我得获得(政府)资助才能解决‟,又或者„我无家可归,政府必须给我一个住的地方‟。这样一来,他们都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社会,那么社会是什么呢?”
”There is no such thing!There are inpidual men and women and there are families, and no government can do anything except through people and people look to themselves first.“根本就不存在这样一个东西!社会上存在的就是个体的男人、女人和家庭,政府只有通过人民才能有所作为,人民最先依赖的还应该是他们自己。” “It is our duty to look after ourselves and then also to help look after our neighbour and life is a reciprocal business and people have got the entitlements too much in mind without the obligations.” “照顾好自己是我们的职责,当然我们也有责任帮助照顾好邻里。生活就是有来有往,互利互惠。人们太过专注于自己的权利,却忽视了应该承担的责任。”
名言
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words.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actions.Watch your actions, for they become habits.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character.Watch your character, for it becomes your destiny.What we think,we become.---By Margaret Thatcher
I'll fight on until victory
我要战斗下去,直到胜利为止
她是一位追求执着、奋斗刻苦、一枝独秀,能够把握机会的铁娘子。
第三篇:“铁娘子”撒切尔夫人(1925-2013)
一个女人,要在男人的权力游戏中“技压群 雄”,就要使自己“郎心如铁”。
姓名 在1951年前,她的名字叫玛格丽特·罗伯 茨,1951年与她心爱的丹尼斯结婚后,她的名 字就变成了玛格丽特·撒切尔了,对大多数知道 她的人来说,她叫撒切尔夫人,但是对她亲近的人来说,她的昵称是“麦姬”。有时撒切尔的 铁杆粉丝也会用“麦姬”来称呼她,比如在 她1990年输掉大选宣布下野时,她的两名铁杆 粉丝便在她的政敌赫塞尔廷的住宅外举着“麦姬 使我们伟大,你将使我们毁灭”的标语牌。
外号 铁娘子,这个绰号是1976年苏联官媒塔斯 社送给她的,作为对她于当年1月19日的演说 《英国觉醒了》的回敬,撒切尔夫人在这次演 讲中称苏联的军备扩张将对英国和整个世界造 成威胁。不过撒切尔夫人很快将这个敌人的咒 骂变成了自己有利可图的政治资本。不过,为 什么她不接受苏联人送给她的另一个外号“西方 老巫婆”呢?
她的另一个外号比较长,叫做“抢走孩子牛 奶的那个婆娘”,原因是1970年撒切尔夫人任 教育与科学大臣时,因财政危机取消了对7岁以 上儿童的免费供奶。时间已经过去43年,那些 没喝上免费牛奶的儿童现在也已年过半百,如 果你认为大家会忘了这件事,那就大错特错 了。就在2013年4月8日,撒切尔夫人去世的当 天伦敦民众举行的悼念活动中,一瓶牛奶与成 堆的鲜花一起被安放在撒切尔夫人的住所门前 ——我们真都忘了43年前没奶喝的日子呢,麦
撒切尔还有一个外号,只有她最最亲爱的 老公丹尼斯才能叫的,那就是“老板”。
星座 撒切尔夫人是天秤座,但却事事与天秤座 的人性格相反。她的性格显然并不脆弱,也谈 不上温柔,不是她依靠她的丈夫,而是她的丈 夫充当她的贤内助。她既没有选择爱情,也没 有选择艺术,而是选择男子气很重的政治。她 的老公也不是个性强硬的白羊座,而是勤恳老 实的金牛座。
出生地 玛格丽特的出生地是距伦敦以北约200公里 处林肯郡一个叫格拉瑟姆的小镇,玛格丽特一 直很荣幸自己和发现万有引力的科学家牛顿是 老乡,所以,在被封为女爵以后,她把牛顿加 在了自己的纹章上。
住所 撒切尔夫人住过的最有名的地方当然是伦 敦唐宁街10号,也就是首相官邸。她在那儿住 了10年。在她退出政坛后,有一段时间,她和 家人住在伦敦南郊杜尔维奇的一座豪华住宅 里。当她最亲爱的丹尼斯去世后,她便搬到海 德公园附近的一幢四层小楼里。她的下一个临 时住所应当是圣保罗大教堂,她的葬礼即将在 这里举行,而后,她将搬到她永久的住所——天
职业 毫无疑问,英国首相。其实她还当过BX塑 料有限公司研究开发部主任的私人助理,还有 律师。
性取向 当然是男性,她和她亲爱的丹尼斯 于1951年结为伉俪,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51年 的矢志不渝的爱情。丹尼斯喜欢雪茄、音乐和 高尔夫球,但是他更愿意在背后默默地充当风 光妻子的贤内助。既然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了这 么多的女强人,看来“贤内助”在字典上的解释 需要去掉特指女性一条。
最崇拜的人 温斯顿·丘吉尔一直是她崇拜的偶像,无论 是他的演讲口才还是他的强硬作风都是她仰慕 和学习的对象,她可能也是唯一一个在大英帝 国已经名存实亡的时候仍在以强硬态度捍卫这 个帝国的首相。
最讨厌的人 作为一名政治家,树立政敌是一件必不可 少的事。希特勒一直是她最讨厌的人,除此以 外,她讨厌的名单中还包括斯大林、赫鲁晓 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等苏 联领导人,爱尔兰共和军的大小头目也在她的 讨厌名单上,此外还包括萨达姆、卡扎菲等形 形色色的独裁者。上述这些人,她是抱定决心 至死也不宽恕的,但戈尔巴乔夫可以原谅,毕 竟那个极权帝国断送在他的手里。在国内,她 最大的怨怼是杰弗里·豪,她在任时期的副首 相,正是因为他的辞职导致了撒切尔在1990年 大选中的失败。撒切尔夫人曾宣称她一辈子不 会原谅把她赶下台的人,不过,在2002年撒切 尔夫人的80大寿上,这位仇家终于收到了参加 寿宴的请柬——撒切尔夫人就以这种方式原谅了 这位将她赶下台的人。大概是因为她太忙于和 政敌争斗了,导致她在私人方面没有仇敌。
最喜欢的事 对一个6岁起就用“阁下是这样想的吗”的方 式与人交流,10岁就在地方选举委员会核对投 票人数的人来说,最喜欢的事还能是什么呢? 当然是搞政治。不过作为一个女人,她也同样 有试衣服和做头发的爱好。关于头发,作为首 相的撒切尔夫人要求每周必须做一次她的经典 头盔式发型。对着装,撒切尔有个颇有些迷信 的说法:“当你要参加某些重要活动时,不要穿 新衣,而要穿那些曾给你带来好运的旧衣服。”据她的女儿卡罗尔回忆,平时撒切尔夫人只穿 她那套不算最漂亮的“专用野战服”,用于抵挡 人们向她投掷的鸡蛋和西红柿,但她也有专用 的“电视专用服”。她最喜欢的颜色是海军蓝,在一片灰色和黑色西装海洋之中会显得很突 出。她最爱的款式是正装。当她女儿在她衣柜 里发现一叠正式套装时,她问已经85岁的母 亲:“您平时的衣服呢?”这位铁娘子斩钉截铁 地回答:“我平时就穿这些,我永远不会买一件 休闲装。”
最讨厌的事 撒切尔夫人最讨厌的两件事是二次世界大 战和1984年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爆炸袭击。当 然,1990年11月22日撒切尔夫人离开她深爱的 唐宁街也是最讨厌的事之一。但是这些都赶不 上2003年6月26日她深爱的丹尼斯与她天人永 隔,对她而言,这不仅仅是讨厌或是厌恶所能 形容的,而是一场摧毁她身心的灾难。
最喜欢的生活 当然,她也有自己的私人生活的小乐趣,比如看她最亲爱的丹尼斯给她表演活剧,或是 吃巧克力,在这方面,她胃口惊人,以横扫的 架势对身边所有的巧克力进行种族灭绝。但为 了女人的爱美之心,她还是咬牙戒掉了这一爱 好,每当看见屋里有个巧克力盒子,她都会大 叫:“不要打开,快拿走!”
最深远的影响 撒切尔夫人最深远的影响之一,是以女首 相的身份使西方的政治游戏不再由男人独享。不过,从她去世后这么多人举着牛奶欢呼 雀跃的场面可以看出,她最深远的影响,也是 被人们永铭于心的,可能还是剥夺了一代儿童 免费喝牛奶的权利。
名言 任何了解持家问题的女人,会更了解执政 的问题。——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时的演讲,1979
我们只是要回我们的钱。——撒切尔夫人在欧盟峰会上要求欧盟退款 给英国时的讲话,1984
不!不!不!——撒切尔夫人在议会辩论中对英镑加入欧 元的回答,1990
第四篇:铁娘子撒切尔夫人2000字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1108014129 姓名:张利
2013年4月8日,被称作“铁娘子”的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因中风在家中去世,享年87岁。其葬礼于4月17日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举行,葬礼规格与戴安娜王妃相当。
她连续三届担任英国首相11年,经历了冷战高潮和苏联解体的前夜,与中国签署归还香港的联合声明,她还带领英国打赢了马岛战争。她是西方国家的著名领袖,对有限重振英国经济也作出了贡献。有人说,撒切尔夫人代表了大英帝国的余威,她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她的上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乃至世界的“运行轨迹”。
玛格丽特-撒切尔1925年10月13日出生于英格兰林肯 郡格兰瑟姆城的一个食品杂货店主家庭。她在大学时就参加保守党,1959年被选为下议院议员,1975年当选保守党领袖,成为英国政党史上的第一名女性领导人。4年后,她再次打破纪录,在1979年保守党赢得英国大选后,她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而且任期比二十世纪英国的任何一位首相都长。
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在英国国内实行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减低税收、限制公共开支、提倡私有化以及打击削弱工会力量。而在外交方面,她最喜欢的是跟欧盟国家的领导人争论。她对进一步欧洲一体化提议的回答“No!No!No!”,成为政治经典。撒切尔夫人的强硬作风使外界给了她许多绰号,其中最著名的是苏联国防部红星报把她称为“铁娘子”,这一名字从莫斯科通过电台传到世界各地。
最能体现撒切尔夫人“铁娘子”作风的是1982年的马岛战争。马岛战争为撒切尔在1983年的大选中赢来压倒性胜利。但是在1980年代末期,撒切尔的魅力逐渐消退。国内持续通货膨胀,党内的同事也对她的教条作风感到不满。1990年11月,由于在保守党领袖的竞选中未能获胜,撒切尔夫人在连任首相11年之后宣布辞职。在离开首相府时,撒切尔夫人极其罕见的公开表现自己的情感,挥泪告别唐宁街11号。尽管撒切尔离开了首相办公室,但并没有放弃工作,她仍然是上议院议员,还经常出国作演讲,1992年被英国女王册封为女男爵。2003年,她的丈夫丹尼斯-撒切尔去世。共同生活了51年的丈夫的离去,使她失去了最忠实最亲密的伴侣。她的健康状况此后就大不如前。
撒切尔夫人去世后,有关她的功过评价一直占据英国媒体的显要位置。支持者说,她和美国前总统里根一起领导西方赢得冷战的胜利,导致苏联解体。批评者说,“撒切尔主义”导致英国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现象加剧。有人在追悼亡者。在撒切尔夫人位于伦敦的住宅外,有热忱的粉丝献上鲜花寄托哀思,并附上一张卡片:“最伟大的英国领导人,真女人!” 也有人在欢庆。在大伦敦南部布里克斯顿区,有人焚烧撒切尔夫人的头像;有人爬到电影院楼顶,将电影放映时间的字母打散重组,拼出“玛格丽特撒切尔死了,大笑”的字样。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市,一些人甚至戴着尖顶帽,兴高采烈地喷洒香槟。
撒切尔夫人执政的11年半间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她的影响至今仍在。她的政治遗产不仅留给了保守党,也留给了工党。无论保守党还是工党后来的政府,仍然在沿行她所推行的经济改革。这位创造了英国政坛奇迹的第一女首相,应该不会被历史轻易遗忘。
然而,正如许多评论者所指出的,撒切尔夫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时势造英雄:当时英国国民对国运衰落的不满和沮丧,对工会得寸进尺行为的反感,成就了撒切尔夫人的冒险。“撒切尔主义”的历史意义不容磨灭,却并非包治百病的良药。在她卸任前后的1990-1991年,英国再次陷入经济衰退,通胀率和失业率和其上台前后几乎无甚差别,对此,她的自由经济也无法包治百病,只能病急乱投医地提出“地方税”(尽管这并不符合其一贯的低税主义理念),并因此众叛亲离;她对“大国荣光”的坚持在马岛获得成功,却在香港问题上碰壁,更在是否加入欧元区问题上成为延续至今的争议话题。
在英国社会对撒切尔夫人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说她分裂了英国,让人爱恨交加,而十几年过去了,撒切尔夫人在普通民众种的分裂形象依然存在。2002年,在BBC举办的“100名最伟大的英国人”评选中,她名列第16位——排在她前面的包括丘吉尔、戴安娜、莎士比亚和威灵顿。仅仅一年后,英国电视台举办了一场“你最痛恨的100个最坏的英国人”的民意调查。参选条件是“目前还活着而且没有关在监狱中或者正被起诉的人”。撒切尔夫人荣登探花——排在她前面的是前任首相布拉尔和以胸大出名的艳星乔丹。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记得这个“判决”。
在世人眼中,撒切尔夫人不仅是“铁娘子”,而且是“不折不扣的魔鬼”、“民主国家的独裁者”。回顾这位政治巨擘的传奇一生,刚硬做派和犀利性格,造就出一个个英国政坛神话:“男人领地”英国保守党的第一位女领袖,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三次蝉联英国首相开创历史先例。不独此,为了振兴经济不惜削减福利、压制工会、打击罢工;为捍卫英国在欧洲的经济利益,不惜在欧共体首脑会议上摔手包怒砸会议桌;为了争夺矿藏丰富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不惜千里迢迢决战阿根廷„„直率、泼辣、强硬、毫不妥协,但凡强势强悍形容词,拿来皆不为过。
撒切尔夫人曾四次访问中国,并于1984年在北京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香港回归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而她在访华时就香港问题与邓小平展开的那次充满“智慧”的谈判,至今仍为人们称道。香港回归10周年前夕,撒切尔夫人曾说,香港回归当天,她很伤心。而这是铁娘子少有的几次“感情流露”之一。
斯人已逝,大幕已落,所有功过与是非,都只有留待别人评说。87年,对于一个女人,已足够长了,对于历史来说,它却是多么匆忙的一瞬。而她的政治生涯将继续影响整个世界。
第五篇:撒切尔夫人:永远的英国“铁娘子”
撒切尔夫人:永远的英国“铁娘子”
2009-12-24 22:26:17 来源: 网易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网易12月24日报道
人类所有的成就都建造在沙滩上,我们的胜利和我们的不幸转瞬即逝。我们不能预见未来,更不用说决定未来„„作为首相,当时我渴望取得的最大成就也就是给予我的继任者一个更为美好的国家。
——玛格丽特·撒切尔 撒切尔夫人的别样精彩 历史的惊鸿一瞥
随着工党执政,撒切尔夫人感到自己在的国内得到的掌声越来越少,因此她更多地想在国外寻找昔日的光环。1997年她举行了近20场演讲会,但只有3场是在英国举行的。然而,撒切尔夫人仍未放弃掌控保守党的企图。从梅杰到前任保守党党魁黑格,她都没有放弃控制。在2004年10月3日的保守党代表大会上,尽管大会没有安排她发言,但这丝毫也阻止不了她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她还明确赞扬像个毕恭毕敬的小学生一样站在她身边的保守党主席、年仅39岁的黑格。
撒切尔夫人:永远的英国“铁娘子”然而,撒切尔夫人还是失败了,黑格还是在大选中名落孙山,英国国民已经对“撒切尔主义”没有多少兴趣了。布莱尔甚至明确指出,“撒切尔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撒切尔夫人的高大形象和她叱咤风云的十一载,却永远不会消失。每一个英国人都知道她,她曾住活跃在20世纪的英国政坛上,对当时及以后的全球政治,都产生了如此广泛与深刻的影响。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静静地走近她,去体味这个伟大女性的别样人生„„
如果世界要树立一位靠自己的拼搏和努力走向人生辉煌的楷模,那么撒切尔夫人是绝对胜任的。
如果世界要评选一位最伟大的成功女性,那么撒切尔夫人是当之无愧的。
作为杰出的、成功的一位女性,撒切尔夫人是全世界女性的骄傲。她是英国历史上唯一蝉联三届的女首相,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因此,她的人生经历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她执政十一载,风云十一年,屹然鹤立于英国保守党这块“男人的领地”中,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她是完全凭借自己的拼搏和努力,从小镇杂货商的家庭中走出,然后一步步地踏向至高无上的权力宝座。闪光的政治思想:撒切尔主义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英国经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她按照保守党的既定方针,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改革。撒切尔夫人推行的以经济改革为核心的内外政策,构成了撒切尔主义的基本内容。
概括起来,撒切尔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货币主义代替凯恩斯主义作为整顿经济的基本方针。撒切尔夫人一反过去那种实行国家干预的做法,而采取了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币值、减少国家干预、重视发挥市场作用的做法,以此来扭转英国经济衰退的局面。
第二,大力推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政策。通过把国有企业的股份大量出售给个人和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国营领域等办法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把大量公房出售给私人,使拥有私房的家庭显著增加。
第三,对英国工会和罢工运动采取强硬政策,以取代过去所采用的协商、谈判和妥协方针。
第四,实行有利于中上阶层的税制,并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主要措施是降低所得税,实行“人头税”,削减教育经费,改革国民医疗服务制度等。
第五,实行强硬而务实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和外交政策中努力提高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在教育领域,撒切尔夫人也进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她首先废除了1976年由工党政府制定的教育法,从而取消了对综合制改组的强制性。1979年执政后,她采取进一步行动,停止综合教育运动和强化独立学校。1980年实施“补助学额计划”,该计划规定,政府为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优秀学生进入独立学校学习提供全额或部分学费补助。这项计划的实施使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拥有与富裕家庭同样的选择权,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撒切尔主义延续了保守主义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维持了现有制度,它反对触动现有制度的变革,反对社会主义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工党的“民主社会主义”,从根本上反对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因此,我们可以说撒切尔主义是脱胎于古典保守主义的当代新保守主义。
撒切尔的各项措施,像一支舰队,虽然阻力重重,但由于有她的领航,还是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到了1988年,英国经济一片大好: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增加,人均收入提高,财政出现盈余,出口增加,人均实际产量增长率超过美国、德国和法国,而英国的国际地位,也开始回升。
用撒切尔的话说,这是“经济奇迹”,反对党人士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国家,还存在很多弊端,但是,任何一位不持偏见者,都会为这种深刻的变化感到震惊。” 撒切尔夫人的生平大事记
姓名: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性别:女。
出生年月日:1925年10月13日。出生地:英格兰肯特郡格兰瑟姆。学历:牛津大学理学士、文科硕士学位。职务:原英国首相。
1943年,进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女子学院攻读化学。大学时代参加保守党,并担任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主席。
1947—1951年,任两家化学公司的化学研究员,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法律,1953年,林肯律师协会批准她为律师。
1959年,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
1961—1964年,任年金和国民保险部政务次官。1964—1970年,任下院保守党前座发言人。1970—1974年,任教育和科学大臣。1975年2月,当选为保守党领袖。
1979年5月,大选获胜,出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3年6月和1987年6月连任首相。
1984年12月,访华时与中国政府总理正式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0年11月,辞去首相职务。1992年6月,被封为终身贵族。
1993年5月,任威廉—玛丽学院第二十一任名誉院长。„„ 撒切尔夫人:只有时间能让她倒下
2005年10月13日,撒切尔夫人风光地度过了八十寿诞,650多名尊贵嘉宾光临生日宴会现场,其中包括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英国现任首相布莱尔。但在寻常日子里,这个卸下了权力的女人已经逐渐变成一个平凡、孤独的老妇人。与撒切尔夫人有30年交情的老朋友琳达·麦克道佳尔曾在撒切尔夫人77岁生日前夕拜访她,发现这位昔日结交广泛的政治强人只收到了4张生日贺卡。“这个孤独的老人把可怜的几张生日卡仔细摆放在壁炉台上,虽然她曾经期望起码可以收到几十张。”
尽管如此,她的继任者却发现,“撒切尔”仍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无论你支持她还是反对她,她都在那里。1997年,工党战胜了保守党,新首相布莱尔上任后立即表示,他的政府要继续贯彻“撒切尔主义”,并结束英国人习以为常的社会福利制度。3年以后,布莱尔在撒切尔下台10周年之际又迫不及待地宣布“撒切尔时代已经结束”。连保守党代理主席彼得·黎利,过去撒切尔夫人最忠实的助手之一,也公开表示撒切尔主义已经过时:“公众的最大不满在于保守党对福利制度的敌意,保守党必须直认不讳,自由市场机制在推动医疗、教育和福利等公共事业方面能力有限。”
但时至今日,不少英国人仍然感到,他们的生活和这个如今已经深居简出的老妇人息息相关——她仍然影响着这个国家。
“布莱尔的新工党和撒切尔的老遗产——好的方面与坏的方面,塑造了今日英国。”一家英国媒体这样评价,“尽管撒切尔执政只有11年,但她的影响会一直持续数十年时间。”
“我们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于是去落实、去执行。大英帝国再次壮大了。”
撒切尔上台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她削弱工会组织的影响,对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私有化。1982年,英国的失业率急剧上升,民众抗议之声不断,撒切尔眼看就要结束她短暂的政治生涯。就在此时,英国和阿根廷陷入外交纠纷,两国对马尔维纳斯(英国称福克兰)群岛(以下简称“马岛”)的归属问题互不相让,最终导致谈判破裂。4月1日,阿根廷派出仅有的一艘航空母舰占领了马岛。撒切尔在议会上院演讲中慷慨激昂,宣称“大英帝国的旗帜一定要在马岛重新升起”。受到撒切尔的感染,英国国会全票通过议案,出兵马岛。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阿根廷守军投降,撒切尔因此获得“铁娘子”称号。马岛一役直接稳固了她在英国国内的政治地位。
在一次被问到“你可以为我们做些什么”的问题时,信奉“自由主义”经济观、作风强硬的撒切尔夫人毫不犹豫地说:“我唯一能给你的就是:让你更自由地为自己做事。”
给中国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大概是撒切尔与邓小平在香港问题上的博弈与交锋。1984年12月9日,中英两国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举行签字仪式。这是关系到香港前途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一刻。签字仪式结束后,年近花甲的撒切尔夫人出席中方举办的国宴,乘兴豪饮了三杯。当她酒意微醺地走出大会堂,突然在台阶上打了个踉跄,单膝跪倒。附近的记者端起相机,抢下这一镜头。这一跪,成为各国报纸第二天最抢眼的新闻。
“我喜欢争辩,我不希望任何人干坐那儿,一味地附和我。”
英国人对撒切尔爱恨交加,支持者认为她带领英国走出了经济困境,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反对者认为她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独裁者、自大狂,几乎毁掉了英国的福利制度。
十几年过去了,撒切尔在普通民众中的分裂形象依然存在。2002年,在BBC举办的“100名最伟大的英国人”评选中,她名列第16位——排在她前面的包括丘吉尔、黛安娜和莎士比亚。仅仅一年后,英国电视台Channel 4举办了一场“你最痛恨的100个最坏的英国人”的民意调查。参选条件是“目前还活着,并且没有关在监狱或者正被起诉的人”。撒切尔夫人荣登探花——排在她前面的是现任首相布莱尔和大胸艳星乔丹。
2002年,在与丈夫丹尼斯爵士赴马得拉群岛度假庆祝50周年金婚纪念日时,77岁的撒切尔夫人轻度中风,此后又发作了数次,撒切尔被迫不再进行公开演讲,并退出一切公众活动。虽然撒切尔夫人办公室发表声明说,这只是预防措施,撒切尔夫人并未因中风丧失说话能力或瘫痪,但英国舆论还是纷纷直言:撒切尔夫人的引退,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终结”,而保守党党魁们对此表示“难过”,内心却深感从此可以摆脱撒氏阴影,消除外界对保守党仍由铁娘子“垂帘听政”的印象。
“政治上,假如你想要的是空谈,去找男人;假如你想有些作为,去找女人。” 虽然撒切尔夫人坚持照顾家庭,甚至坚持为丈夫和孩子亲手煮早餐,但她从来不掩饰自己的女权主义倾向,早在伊丽莎白女王即位之前,撒切尔就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写道:“假如伊丽莎白女王即位,真能消除反对有抱负的妇女登上最高权位的最后一丝偏见的话,那么一个妇女解放的新时代,就真的即将来临了。”
在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之前,英国朝野普遍担心她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这两个强大的女人将会如何相处,但事实上,撒切尔这个从来不把男人放在眼里的女人,却对另一个女人保持了终其一生的谦恭与忠诚,她也因此获得了女王的尊重与信任。在女王所有首相中,撒切尔夫人被认为是“最顺从的仆人”。
即使是钢铁般的女人,在时间面前也无能为力,琳达·麦克道佳尔2003年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写道,她被老年撒切尔夫人的变化“震惊”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羡慕她那股自信,但现在,我从她身上看到的是恐惧和不安。”
2003年年底,丹尼斯因心脏病去世,不知疲倦的铁娘子突然陷入孤独,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向衰老,逐渐丧失了参与政治的兴趣与体力。布莱尔在国内提出一项颇具争议的提案,认为应该为撒切尔夫人举行风光国葬,使之成为继前首相丘吉尔逝世四十多年后,首位享受国葬待遇的英国平民。目前,这位年过八十的男爵夫人暂无任何生命危险,但照料她的人员已开始连续数月讨论葬礼的细节。
撒切尔夫人:铁骨柔情真女人
在现代世界政治中,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的“铁娘子”绰号无疑是非常著名的。她的这个绰号最早出现在1976年。
很多人相信,这个绰号的出现改变了她的形象,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并且帮助她赢得了三次英国大选。人们一直认为,这个特定的绰号是苏联当局炮制的,其本意是为了给她的脸上抹黑。如今,关于这个绰号的真实来历以及它的最初构想者已经水落石出了。
但是,不论她是怎样的“铁娘子”,作为女儿身,骨子里流淌的,始终都是一脉柔情。美丽端庄的她,在最美好的年华里,邂逅了最真挚的感情。就是这份简单婚姻简单爱,不哗众不取宠,却成为她政治生涯能够取得如此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铁骨柔情真女人”才是她的真实写照。
“铁娘子”绰号的来源之谜
1976年,当时的尤里·加夫里洛夫是个年轻军官,在苏联红军的《红星报》当记者。有一天,他突然冒出个念头,决定把撒切尔夫人和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相提并论。最近,他首次公开了这一事件的内幕。
将她与俾斯麦相提并论
加夫里洛夫说:“这的确是我的想法,我也没有受过任何人的启发。我把这个称号写在了1976年1月24日一篇文章的标题中。当时,似乎人人都喜欢这个说法,她的反对者认为这准确地点明了她的倔强和顽固,而她的支持者则把这看成是力量的象征。”
加夫里洛夫是在读了撒切尔夫人的一份演讲稿后,想到这个绰号的。
当时,撒切尔夫人还是英国反对党的领袖,她的那份演讲稿的题目是《唤醒英国》,她在演讲中特意警告世人要注意苏联的威胁。
加夫里洛夫说:“我脑子里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俾斯麦,他的称号是铁血宰相。但我无法用一个男性化的词汇来形容撒切尔夫人,因此我把首相一词换成了娘子。我至今还为能够想到这个绰号而自豪,但我没有任何冒犯的意思。只是,我那时候的确感到苏联正面临着一个强劲的对手。她不会没完没了地谈论和平和友谊,她会无视英国国内的反战运动并成为美国的最坚定的盟友。”
在撒切尔本人的自传中,她曾把这个绰号的来历归之于苏联的新闻机构塔斯社。她写道,在1979年大选获胜后不久,在去东京参加7国首脑高峰会议的路途中,她曾在莫斯科短暂停留。在那里她意外地受到了苏联总理的接见。
“苏联如此关注我的动机不久就很清楚了,”她写道,“他们想知道关于铁娘子的更多的信息,这是我在1976年的一次演讲后,塔斯社给我的一个绰号。”
事实上,当时塔斯社是从《红星报》借用了这个绰号。
在加夫里洛夫的文章标题出现之前,英国之外对撒切尔夫人还知之甚少。因在担任英国教育大臣期间取消了英国学校的免费牛奶,她曾被奚落为“牛奶掠夺者”。
被撒切尔夫人当成荣誉徽章
在被贴上铁娘子的标签后,她的形象陡然高大起来,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她把这个绰号也当成是荣誉徽章,在她赢得的1979年、1983年和1987年的三次英国大选中,她将这一绰号视为自豪的资本。
加夫里洛夫说:“在1979年的英国竞选期间,英国保守党的标语上就写着,‘英国需要铁娘子’。在这个称号下,撒切尔夫人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右翼分子。在我的文章标题出现之前,苏联漫画家们还把英国描绘成没有牙的狮子。但此后撒切尔夫人受到了苏联的敬重,尽管两国关系不好,在意识形态上互相对抗。”
加夫里洛夫比现年81岁的撒切尔夫人小16岁,在红军预备役中官至中校,如今过着退休的生活。
加夫里洛夫对撒切尔夫人的钦佩一直有增无减。“我一直认为她是个很有魅力的女性,”加夫里洛夫说,“她具有一种贵族式的美丽,如果我没有这样的感觉,我或许会用一个更具诋毁性的绰号来形容她。”
如今,撒切尔夫人健康状况欠佳。2007年2月,在英国威斯敏斯特为她的一尊青铜塑像举行的揭幕仪式上,她又间接地提到了自己这个不朽的绰号。
她一语双关地说:“我过去或许喜欢铁的,不过青铜的也行。”
加夫里洛夫虽然没见到过撒切尔夫人,但给她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女王封你为女男爵,这是很高的荣誉,不过周围的女男爵还有不少。而我给你的绰号则是唯一的,你是历史上唯一能够配得上这个绰号的人。”
“铁娘子”的美满爱情
1979年,英国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该党自1975年以来的领袖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了国家的首相。她是西方各国担任如此要职的头一个女性,也是全世界头一个担任首相的已婚妇女。在之前担任此种职位的有斯里兰卡的西丽玛·班达拉奈克、印度的英迪拉·甘地和以色列的果尔达·梅厄,但她们不是寡居就是离异,只有玛格丽特撒切尔是婚而有夫。但是,既有丈夫,也就自然出现了棘手的“丈夫问题”。
其实,这也是女人担任大使或大臣时常常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按照礼仪常规,撒切尔夫人的下属的太太们要比她丈夫的荫庇来享受荣华,但是,丈夫靠着妻子而尊贵的事却还没有得到公认,尽管在英国、荷兰等帝制国家,女王的丈夫也是个常常听到的人物。撒切尔夫人闺名玛格丽特·罗伯茨,1925年生于英国林肯的格兰瑟姆,父母开着一家小店。
幼年生活贫寒,但是养成了好的工作习惯,深信“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靠着奖学金在牛津大学学完化学课程。她长着满头金发,一张大脸,精力充沛,博闻强记,具有惊人的工作能力。她生平只有一大喜爱:政治,觉得保守党组织就是自己的家。1948年,在为一家化学公司工作期间,被提名为担当肯特郡工人聚居地区达福特的代表候选人。也就是在达福特庆祝她获得提名时,她认识了丹尼斯· 撒切尔。丹尼斯的祖父原是农民,后来弃农从商;丹尼斯本人婚后离异,是个风流倜傥的富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法国,战后当了一家油漆公司的经理。她敬慕他仪表堂堂、成熟老到(他比她大10岁),觉得他“很了不起”。他常开着他的美洲豹汽车带她兜风,在闲聊中,他们发现彼此志趣一致:都喜欢读书、听音乐和研究经济,而最重要的是还是他支持她从政的愿望。
他们准备结婚了,但是新娘是小店掌柜的女儿,新郎则是离婚再娶,双方家长都不满意。玛格丽特是个孝女,生来不曾违背父母的意愿,这次却硬着头皮。1951年,他们添了一对双胞胎卡罗尔和马克,玛格丽特说孩子要由“丹尼斯出钱”抚养。他们夫妻二人都具有传统价值观,但是,他比她更右倾。他们在根本问题上看法一致,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他喜欢运动,尤其是高尔夫球,她却一点也不喜欢。他抽烟,她不喜欢,但能加以容忍。他也喜欢饮酒。
她的爱好只有一个:不断地搬家,不断地装修。她研究过法律,几度参加补缺选举都不曾成功。到1959年才当选为伦敦北区芬奇利地下议院议员,从下议院回到家中时,孩子们都已入睡,不过她每天晚上给他们打电话。他们夫妇对待孩子都很严格,不肯溺爱,撒切尔先生常常外出,但是,撒切尔夫人说:“他帮我在选区里做了许多事,算是对外出的一种补偿。”1963年,撒切尔先生卖掉了自家的公司,但保留了经理的职务和一辆罗尔斯-罗伊斯汽车。撒切尔夫人一直坚持每天亲自为丈夫做早餐,一直做到1979年她担任首相,实在抽不开身为止。他称她为“老板”,默默无闻地多方支持她,却从不接受记者采访。但她遇事总是征询他的意见。有些聚会他不便陪她出席时,她就单独坐在一边,因为她手下的大臣们不十分喜欢她,他们的夫人对她更无好感,当然,她也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她有她的支持者。
谛听撒切尔:灵魂深处的感动 作为大英帝国的掌门人,撒切尔的生活中并非只有至高无上和威严,她的背后,有多少双或贪婪,或觊觎的眼睛在虎视眈眈。对于这一切,她只是淡淡地笑笑,依旧云淡风轻。在1984年躲过一场爱尔兰共和军的暗杀(她所住的旅馆发生爆炸,三人死亡)后,她便随身带着一本小诗集作为自励。其中有一首令她读后非常感动。
Life owes me nothing
One clear morn is boon enough for being born
And be it ninety years or ten,No need for me to question when
My life is mine
I find it good,And greet each hour with gratitude
生命不欠我任何东西。
拥有一个晴朗的早晨就已不虚此生。无论是活九十岁还是十岁,我不需要知道何时会离开这里。我的生命只属于我自己。我发现她是那样的美丽,所以我心怀感激地走过每一分每一秒,丝毫不愿浪费一点一滴。
所以,每一个虔诚的人都应该心怀感激地生活,努力地生活,把每一分钟、每一小时,都当做上帝赐给你的礼物。并且你应该用这样的礼物,去倾听他的声音,去实现他给你的生命的价值。
撒切尔夫人的成长小故事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一个出身平民的女子,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连续三次当选。她在重大国际、国内问题上,思路清晰,观点鲜明,立场强硬,做事果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整个英国乃至欧洲,被誉为欧洲政坛上的“铁娘子”。
然而,撒切尔夫人绝非政治天才,她的性格、气质、兴趣等都深受父亲的影响,她的人生之路的成就都源于父亲培养起来的高度自信!撒切尔夫人的父亲罗伯茨是英国格兰文森小城的一家杂货店主。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五岁生日那天,父亲把她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要记住: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啊。这是爸爸赠给你的人生箴言,是爸爸给你的最重要的生日礼物!”从此,罗伯茨着意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坚强独立的孩子,下定决心要塑造她“严谨、准确,注重细节,对正确与错误严格区分”的独立人格。有了父亲这样一个“人生导师”,玛格丽特坚实地成长着。
玛格丽特入学后,她才惊讶地发现,她的同学有着比自己更为自由和丰富的生活,劳动、学习和礼拜之外的天地竟然如此广阔和多彩。他们一起在街上游玩,可以做游戏,骑自行车。星期天,他们又去春意盎然的山坡上野餐,一切都是那么诱人。幼小的玛格丽特心里痒痒的,她幻想能有机会与同学们自由自在地玩耍。有一天,她回家鼓起勇气跟充满威严感的父亲说:“爸爸,我也想去玩。”罗伯茨脸色一沉,说:“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某件事情,你就也得去。你要自己决定你该怎么办,不要随波逐流。”见孩子不说话,罗伯茨缓和了语气,继续劝导玛格丽特:“孩子,不是爸爸限制你的自由。而是你应该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思想。现在是你学习知识的大好时光,如果你想和一般人一样,沉迷于游乐,那样一定会一事无成。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断力,你自己做决定吧。”听罢父亲的话,小玛格丽特再也不支声了。父亲的一席话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她想:“是啊,为什么我要学别人呢?我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呢。刚买回来的书我还没看完呢。”
罗伯茨经常这样教育女儿,要她拥有自己的主见和理想,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个性,随波逐流只能使个性的光辉湮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撒切尔夫人以满分当选20世纪英国最佳首相
英国广播公司(BBC)《历史杂志》28日公布一项研究结果,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当选20世纪英国最佳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名列第四,现任首相托尼·布莱尔则排在了中后位置。
撒切尔夫人得了满分
据悉,这次研究主要是由英国历史学家弗朗西斯·贝克特为20位英国首相打分,从零分到5分不等。他打分的依据是这些首相实现自己的观念、改变英国的成效等。撒切尔夫人获得满分5分,排名第一,原因是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及削弱工会组织影响的措施。撒切尔夫人1979—1990年任英国首相,贝克特说,这名“铁娘子”把“一种社会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社会类型”,因而得分最高。
贝克特对撒切尔夫人评价道:“她打破了(战后)艾德礼(首相)建立的、持续长达三十年的制度,而这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她的意志力而成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位首相克莱门特·理查德·艾德礼与撒切尔夫人同获5分,排在第2位。他在1945—1951年在任期间,建立了英国国民卫生服务体系,领导工党政府实现工业国有化并建立福利国家。
丘吉尔排名受争议
与撒切尔夫人的改革成功形成鲜明对比的,恰恰是现任首相布莱尔,他虽然在英国推行了公共事务改革,但之后却因为参加美国领导的伊拉克战争而导致公众支持率一路走低。布莱尔得到的分数是3分,排在第12位。
在《历史杂志》中,贝克特对丘吉尔的政绩表示了认可,但同时强调,丘吉尔的这个名次是因为他在1945年的大选中失利。此外,贝克特也对丘吉尔1951年再次担任首相之后推行的国内政策表示质疑。
1937—1940年在任的张伯伦与战后首相艾登都只得到零分,列在榜尾。排名倒数第一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执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
政策效果成评判标准
《历史杂志》编辑戴夫·穆斯格罗夫说:“重要的是,我们不是在评判这些领导人的政策,而是他们落实政策的效果。撒切尔夫人毋庸置疑地排在最前。我知道许多人反对‘铁娘子’执政期间英国政府推行的政策,但是无人可以否认:她做到了她想做的。”
首相评分前四名
1玛格丽特·撒切尔:5分;任期:1979—1990年。
2克莱门特·理查德·艾德礼:5分;任期:1945—1951年。3爱德华·希思:4分;任期:1970—1974年。4温斯顿·丘吉尔:4分;任期:1940—1945年;1951—1955年。撒切尔夫人:字字珠玑
撒切尔夫人一向以言辞犀利闻名于世,特别是在一些公开场合发表演讲时,往往将其“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1975年,“在政治上,如果你只想闲聊,听听典故,那么你可以去找男人,但如果你真想干实事,你就该去找女人。”
1976年,“现在站在你面前的我,就是来自西方国家的铁娘子。”
1979年,“哪里有争论,我们就带去和睦;哪里有谬误,我们就带去真理;哪里有疑问,我们就带去答案;哪里有失望,我们就带去希望。”
1980年,“我喜欢争论,我喜欢辩论,我不希望任何人干坐在那儿,一味地附和我,那不是他们的工作。”
1980年,“对于那些终日为某个著名媒体的言论而小心翼翼,甚至处事态度来个180度大转变的人,我只想奉劝一句,你可以随时改变立场,如果你想那样做的话,但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
1980年,“金钱不会从天而降,它必须由地上的人一点一点地赚取来。” 1983年,“假如我能始终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我会表现出惊人的忍耐力。” 1987年,“我不会关心我的下属们说了多少话,只要他们能按我说的去做就行。” 1990年,“我要战斗下去,直到胜利为止。” 撒切尔夫人:大选的前一天
6点:早餐。在唐宁街寓所的小厨房里,首先她冲好一杯浓浓的速溶咖啡,喝的时候,再放进两片维生素C。她一边听着BBC电台的广播,一边打开标有“ER”王室印记的红提箱,那里面装的是刚刚送来的文件。她一边浏览着部长们的汇报和外交电函,一边等着理发师的到来。9点:简况讨论会。下几步楼梯,就到了她那“神圣”的办公室,一伙忠实的合作者在那里等她来开每天的常务会议。会议桌上摆满了纸张,桌子上显眼一点的东西只有装插着野花的花瓶和红皮面的拍纸簿。这位政府领导人身边的几个工作人员是:她主要的随身秘书尼克尔·维克斯,是来自蒂卓尔的超级内阁官员,由他来权衡诸事然后起草日志;还有外交部引人注目的外交官卡尔·布艾尔,任外交顾问;其他三位大员是从事公共事务的杰出人物。还有发言人助理伯纳尔·因哈姆,他为首相等人概述早晨的新闻,大家说他是最能领会“撒切尔夫人一班人”的思想的人。
10点:内阁会议。22名内阁成员来到大厅,在每周举行内阁例会的镀金天花板下各就各位。没有硬纸片标记,每个人都能认出自己在棕色椭圆桌旁的位置。他们进来的时候,撒切尔夫人并不站起,而是坐着迎接他们。
11点:接见。白厅的会客室十分优雅,长条沙发和靠椅都是深棕色的。撒切尔夫人在这里接见苏联副外长,一位翻译坐在旁边。谈话主题: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最近提出的裁军新建议。撒切尔夫人的“笔杆子”卡尔·艾布尔做记录。所有到唐宁街来访问的人都会为这里房间的朴素而惊奇,这套砖房朝着圣·亚莫斯公园,周围是一种乡间式的宁静气氛。
14点:首相用了15年的达莫莱轿车仍是光彩照人,它载着首相、她的贴身警卫维克斯先生以及艾布尔先生来到下议院的门口停下。来到首相办公室里,撒切尔夫人叠起了笔记本,娓娓不倦地开导着议员们,为将来的竞选给他们打气。首相办公室里,永远燃烧着一堆红旺的炭火。
15点:下议院。撒切尔夫人坐在政府的席位上,离反对派的坐席只有三米之遥。这是习惯性的强词夺理争辩会,有时甚至达到谩骂的程度。撒切尔夫人总是不动声色地听着。然后,她一跃而起,目光逼人:“可敬的先生至少应该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吧„„”
17点:温暖的官邸。首相回到唐宁街十号接受《快报》的两位记者采访。在伦敦,撒切尔夫人几乎从不举行记者招待会,她更喜欢在炉火旁发表电视讲话。不,她根本没有考虑过引退,她想再执政十年。糖茶凉了,她坦诚的谈话也到此为止。
18点:提名。为贝尔明哈摩的圣公会主教易人问题绞尽脑汁(在英国圣公会里,政府对重要人物的任命问题在教士会议上有发言权)。候选人分为激进派和第三世界派。首相要提出自己的方案。
18点30分:款待200名农业界代表的招待会在餐厅举行,大厅墙上挂着奈尔森和威灵顿的画像。撒切尔夫人注意到所有的细节,从来客名单到桌面的摆设,从饮料(从不上香槟)到花束。没有浪费:被招聘录用的经管人对这一点已心领神会。首相要了一杯加苏打水的英格兰威士忌酒,一边慢慢地啜饮着,一边走入群客之中。
20点30分:回私人住宅。由于她那令人敬仰的家里既没有厨师,又没有侍者,所以撒切尔夫人要自己动手做晚饭。她用的是冷冻的肉和豌豆胡萝卜罐头,从不用餐后甜点。首相的饭量很小,因为她时时都注意着自己的线条。在丈夫丹尼斯·撒切尔看电视连续剧的时候,她在烟雾中放上一张玛莱的唱片,在长条沙发上一靠便又工作起来。她在闹钟敲响12下时才睡觉。这天晚上,她睡前看的书是《一些原材料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近年来,撒切尔夫人已经很少在媒体上抛头露面,但是,今年的八十寿辰无疑使她重新回到了全球媒体的聚光灯下。在她的生日10月13日到来之前,她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祝福和问候,其中充满了对她的敬佩和称赞。现在执掌保守党的迈克尔·霍华德高度评价了撒切尔夫人,将她与著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相提并论。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激烈攻击过撒切尔夫人的前议员洛德·豪也表示,虽然撒切尔夫人执政的十一年经历了成功和失败,但不可否认那是一段辉煌成就期。13日晚上,伦敦的东方文华海德公园大酒店举行盛大的生日宴会,650多名尊贵嘉宾都应邀参加,包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现任首相布莱尔。此外,撒切尔夫人的继任者英国前首相梅杰、曾经在撒切尔夫人领导的内阁中担任要职的多名成员也都会出席宴会。撒切尔夫人的一对双胞胎儿女也会在晚宴上亮相,给母亲送上生日祝福。
结语
我们有理由相信,不管怎样,对于所有的英国人来说,撒切尔夫人都是他们心目中一个永远不可回避的伟大领袖。她大刀阔斧的改革,使英国低迷的经济曾一度飙升;她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构建自己心中那座美好的理想大厦上,而事实上,她的确给予了英国人民一个最完满的答案。
遥想当年,那个在爸爸面前撒娇的小女孩,在羡慕别的孩子游山玩水之时,被爸爸教导“做事要有主见,不能随波逐流,特立独行方能卓尔不群。”这也是她最早的启蒙教育;后来的牛津岁月,更是赋予了她完美干练的气质,让她从当初不起眼的毛毛虫,逐渐蜕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继而翩翩起舞,舞姿曼妙。
在教育领域,撒切尔夫人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是1980年实施的“补助学额计划”,该计划规定,政府为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优秀学生进入独立学校学习提供全额或部分学费补助。从而使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也拥有与富裕家庭的学生同样的选择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流动,也促进了英国教育的发展,深得民心。
身为女儿身,美丽的撒切尔夫人却在世俗眼中那个只属于男人的舞台上尽情地旋转着自己,她的确曾经是那个偌大的舞台上,一位伟大而华丽的舞者。灯光妖娆,扑朔迷离;她的笑靥,灿若桃花;那轻盈的舞步,自信而又优雅。
在时间的帷幕终要落下的时候,她来了一个漂亮的大转身,并把自己的倩影,在历史的长河中,定格成为大英帝国一道最炫目耀眼的风景。
这个有着执著个性的铁娘子,注定要成为世界政坛上,一颗永远璀璨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