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酒世界闻名(故事)
国酒世界闻名
茅台酒与中美友谊
1971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访华,访问期间,周恩来总理请美国客人品尝茅台酒,基辛格不禁为茅台的醇香所倾倒,连饮数杯,且谈笑风生。
席间,基辛格博士与周总理商定,在巴黎建立中美秘密联络渠道。我国派驻法大使黄镇担任中方联络代表,美方联络员则是驻法武官沃尔斯将军。
1971年7月19日上午8时半,沃尔斯如约来到中国驻法大使馆,双方互致问候后,黄镇大使请沃尔斯喝茶。沃尔斯从未喝过地道的中国茶,那淡淡的、微妙的茶香使他连声赞叹。
黄镇大使介绍说:“这是茉莉花茶,既有茶的清香,又有茉莉花的浓香。”
沃尔斯接过话头说:“听说基辛格博士在北京喝了一种50多度的烈性酒,很香,两种香味有什么不一样吗?”
黄镇笑道:“完全不一样,你尝到的是茶香,基辛格博士尝到的是酒香。酒的名字叫茅台,是中国最享盛名的白酒,产在我国西南贵州,那里的水质特别好,酿造工艺又很独特,虽然度数高,但喝了不会上头。”
沃尔斯说:“怪不得基辛格先生会那么喜欢,他回去逢人就夸,为贵国的国酒做免费广告。”
黄镇说:“有机会请你喝酒,到时你自然就会比较出两种香味的区别。”
沃尔斯说:“我虽然不喜欢喝烈性酒,但很乐意尝尝茅台酒。”
数日之后,基辛格博士访问法国,借机拜访了中国驻法使馆。为避人耳目,美方从车行租赁了一辆不带外交牌照的轿车,由沃尔斯亲自驾驶。基辛格先生坐在后座,带着一顶法式帽子和墨镜,帽檐压得低低的,神秘地微笑着。
中国大使馆为基辛格的此次拜访作了精心的准备,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国务卿的至爱——茅台。
宾主双方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基辛格笑着对黄镇说:“美国总统决定将中美关系建立在一个新的基础上。”黄镇大使表示:“非常高兴,中国政府同样有着在新的基础上发展中美关系的愿望。”话毕,双方举杯共饮,祝愿中美关系不断发展和改善。
基辛格呷了一口酒说:“很高兴又喝到茅台酒了。”他告诉黄镇大使,他特别酷爱中国菜和茅台酒,又提及上次秘密访华期间,与周总理共饮茅台的情景,他幽默地说道:“我们俩都喝了好几杯,只是不知道周总理的杯子里装的是茅台还是白水。”说得大家捧腹大笑。
黄镇接着问沃尔斯对茅台酒的感受。沃尔斯红光满面地笑道:“噢,确实不一样,这种香味可以摄人心魄。这不是人间的,而是天使的香。”
1972年,尼克松访华,从此巴黎秘密渠道改为公开联络渠道,直到我国驻美联络处建立为止。沃尔斯调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副局长,临行前来向黄镇大使辞行,黄大使特意送他一瓶茅台酒留作纪念,他指着酒瓶上的飞天图案上说:“我送你飞天,并祝你步步高升。”
沃尔斯表示由衷的感谢,他幽默地说:“我感到为难,我回去以后是把它珍藏,还是把它喝掉?”
黄镇大使耸耸肩说:“或许,你可以和朋友们一块分享,它是中美两国建交的见证,也是友谊的见证。”
沃尔斯摇摇头笑道:“噢,不,也许在跟朋友们分享之前,我已经忍不住偷偷把它喝了。我现在爱喝烈性酒了,但只限于茅台。”
外事活动中茅台酒的故事
在外交宴请活动中,喝茅台酒是司空见惯的事,因而外交往往会与茅台酒结下不解之缘。
我到外交部后,一直做礼宾工作。礼宾工作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操办国宴和其他重要宴会。40年来,我经历的这类宴请不计其数,因而亲眼看到外交名人喝茅台酒的场面很多。关于他们与茅台的故事,我就从见得比较多的周恩来、乔冠华、韩叙说起。
周总理的君子风度
1965年,我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入外交部礼宾司工作,到1976年1月周总理去世,在十来年的时间内,有幸多次亲历周总理主持国宴的场面。他老人家在宴席上畅饮而又不失礼仪的翩翩君子风度,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周总理酒量大,这我早就听说过。1954年4月,他出席日内瓦会议经过莫斯科,赫鲁晓夫为他举行隆重的欢迎宴会。在当时中苏友好的气氛中,总理面对苏联领导人一杯一杯的敬酒,来者不拒,诚实干杯。苏联名酒伏特加劲很大,总理支持不住,最后喝醉了,呕吐一地,说话也有些失控。酒醒后,他很后悔,认真地做了自我批评,为此还专门向中央汇报了当时的情况并作了深刻检讨。毛主席安慰总理说,多喝几杯是常有的事,幸好没有发生什么政治错误,以后喝酒注意节制些就行了。据说,自那次以后总理再没有喝醉过。
我第一次亲眼看到周总理喝茅台是1967年,那是在欢迎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的国宴上。总理在“文革”中日理万机,忙得寝食俱废,但办事从不马虎。他在国宴上陪同外宾喝酒也很认真,很有风度。听总理说,既然喝,就不能只是应付人。当然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不能勉强,尤其不能喝多失态。那时国宴在大会堂二楼大宴会厅举行,规模比现在大。作为国宴,那时的重要标志是上茅台酒。一瓶茅台大约可斟25—26杯。盛茅台酒的酒杯是各种酒杯中最小的那种,斟满大约有4钱。
按照当时的礼宾习惯,外国驻华使节夫妇也应邀出席国宴。因此,在国宴上总理除同国宾及其陪同人员干杯外,还常常走到使节席,同各国使节干杯。这既是一种礼节,也是总理接近外国使节,同他们谈话、做工作的好机会。每当总理离开座位同客人干杯时,礼宾司同志、译员、宴会服务人员,都紧跟在总理身旁,各司其职。礼宾人员引导并给总理介绍客人,译员负责翻译总理同客人的谈话,服务员不时斟酒。我看到,每当总理与客人互相敬酒时,总要规规矩矩喝上一小口,而不像别人那样,只是做做样子,并不真喝。我听服务员说,几十桌的宴会一圈走下来,总理总要喝干10多杯茅台,算起来差不多有半斤左右。
有一次,大家担心总理喝酒多,伤身体,想用水代替酒,受到总理批评。总理说,这是在我们的国宴上,怎能拿水骗人!而到1974年以后,总理身体越来越差,酒绝对不能喝了,碰杯时,只举杯,不喝,但他会如实向客人说明情况。
很多来访贵宾对茅台赞不绝口,总理常指示礼宾司,在贵宾房间放上几瓶茅台,或者送一些茅台让贵宾带回国。当时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喜欢我国茅台,每当他生日时,周总理都会让人送去茅台祝贺。
非洲友人的“茅台情”
茅台酒系酒中极品,国之瑰宝,享誉中外。它是餐桌上的美酒,又是馈赠的佳品。亲朋相聚,举杯畅饮,使人神清气爽,平添许多欢乐。将其收藏摆设,让人赏心悦目,赞不绝口。
我们这些终身从事外交工作的人,对茅台酒情有独钟,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饮茅台,送茅台,开展“茅台外交”,使我们结识和深交了许多国外朋友,同他建立了真诚而深厚的友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前几年我在非洲津巴布韦工作,在众多的朋友中就有两位与茅台酒有着特殊的情缘。一个是津国民议会议长穆南加格瓦先生,另一位是津国防军司令奇温加中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都曾在中国南京某高级军事学院学习军事。该学院领导在举行欢迎宴会时,请他们品尝了茅台酒。香醇味美的酒味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两人就有了喜欢茅台的爱好。他们说不好“茅台”两个字的中文,就给它起了个有趣的名字“火水',意思是像火一样的水,喝了让人精神振奋。在中国的学习结束后,他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在津民盟和穆贝的领导下,为争取津巴布韦的解放和自由英勇战斗。1980年津获得独立后,两人分别在政府和军队中出任要职,但始终同我驻津历大使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和来往。大使们都知道他们对中国的茅台酒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每逢邀请他们来使馆和官邸 做客时,总要同他们共饮几杯。每逢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他们在中国度过的美好岁月,还不时风趣地对主人说:喝了”火水“,会给人以活力,让人更勇敢,更有激情。赶上圣诞新年或登门拜访时,大使和武官也不忘带上一两瓶茅台酒送给他们作为礼物,祝贺节日,致以问候。他们常常会用中文连声说道:”谢谢!谢谢!“发音虽然不十分准确,但友好的感激之情却是真诚的。我在任的3年中,奇温加将军夫妇经常邀请我和武官夫妇去他的郊外别墅做客,每次他和夫人除了请我们品尝他们自制的中式美味佳肴外,总会带我们参观家中的工艺品和各种美酒。在琳琅满目的摆设中,中国的工艺品和酒的数量最多,而摆在最显要位置的就是他特别喜欢的”火水"。将军还会娓娓给你道来它们的来历,是何时何地哪们中国朋友赠送的,其对中国的热爱之情和茅台酒的偏爱溢于言表,使我们至今难以忘怀。
茅台庆贺中苏关系正常化
1989年5月16日,一个特殊的日子,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要开始正式访问中国,这是一个期待已久的日子。建国以来,戈尔巴乔夫代表苏联还是第一次来访华,这一重要的来访,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做了妥善的安排,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人们见证着这一时刻的到来。首都机场的航站楼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与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先生第一次握手。邓小平同志说:“三年前我就期待着与你见面,现在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希望你这次访华能使中苏两国的友谊更有深度,并希望你来到中国就像来到自己的故土一样。中国是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如果阁下能有更多的时间在这里待上几天,我倒是非常有兴致陪你去看一看巧夺天工的美景,品一品中国地道的美酒。”“能够来到中国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能够和中国的伟人您会晤,是我一直都在期待的事情,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戈尔巴乔夫不无感慨地说,“我也非常希望您能到我们苏联去,我们苏联人民会用我们最热情的待客之道欢迎您的,用我们苏联人民最喜爱的美酒伏特加招待您。”
数万盏摄像灯一起对准邓小平同志和戈尔巴乔夫同志,对这一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会晤,新闻媒体的记者怎么会错过如此好的机会呢。
在中南海的钓鱼台国宾馆的宴会大厅里,这里洋溢着欢乐、融洽的气氛。中苏两位领导人正在畅谈两国现在及将来的发展合作趋向,祝贺中国即将收回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及领土,并支持台湾是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邓小平同志将这次会晤总结为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从此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
会晤结束后,邓小平特设宴款待了戈尔巴乔夫。
对于这次宴会上的用酒,邓小平同志还是颇费了一番心血的。在选用什么酒上邓小平也是最关心的,也是亲自来抓的。苏联人喜好烈酒,那种伏特加的烈也让苏联人民引以为自豪。这次的中国之行,这次的设宴上,要给苏联访华领导人一个全新的口味,那就是国酒茅台。
“为了庆贺两国关系正常化,今天我们特别准备了国酒茅台。”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使两国领导人举起了酒杯同庆。席间,小平同志还热情洋溢地向苏联友人介绍其茅台酒来了。茅台酒产于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县茅台镇,中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战就发生在这个地方。为了保证质量,茅台酒厂严格把握制作、包装、保存等多个环节,茅台酒用的是赤水河水,当地政府对该河流采取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茅台镇集厚重的古盐文化、灿烂的长征文化和神秘的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是茅台酒的故乡。茅台酒香而不艳,在酿造过程中从不加半点香料,香气成分全是在反复发酵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在调配时,都是以酒勾酒,从不加一滴水,因此酒度低而不淡,纯洁,微黄,晶莹,柔绵醇厚,饮后令人愉快舒畅,且又有舒筋活血,促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功效。
宴会上在场的所有的苏联友人,听完邓小平的一番介绍之后,都对茅台酒竖起了大拇指,个个都连连叫好,并且还对茅台酒这一神奇的特点更是神往。
戈尔巴乔夫听后连连点头,然后眯起了眼睛,小品了一口,一副很享受的样子,最后一饮而下。放下酒杯的一刹那,戈尔巴乔夫面色红润地大笑起来,连连赞赏茅台酒的色泽纯正如朝露,酒香回味真醉人,真不愧是中国的国酒。邓小平也连声称好,两国领导人十分高兴,频频举起茅台酒,庆贺中苏关系正常化。
戈尔巴乔夫回国之时特地向邓小平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要了两瓶茅台酒,和两个空的茅台酒瓶。他说两瓶酒要到特别的日子才能打开喝,而两个空的茅台酒瓶,则是他认为,酒倒完了余香还能停留这么长的时间,这瓶子自然有奥妙要拿回去研究一下是用什么样的材质做成的,因为爱酒的人也同样重视盛酒的器皿。
一次正式的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会晤最终圆满结束,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也带着他的胜利回国了。
第二篇:《酒国》读后感
《酒国》——莫言
——读后感级 土木工程 专业 一 班 姓名:_______学号:11140141028
莫言《酒国》读后感
以前谈到诺贝尔奖,就让中国人添堵,现在莫言获奖中国人终于可以激动一把了,其作品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洛阳纸贵,全国人民趋之若鹜,争相阅读。我自然也难免俗,拜读了莫言的名作《酒国》。
酒国的故事其实是十分荒谬的,但又写的又十分地像是真的,与卡夫卡的变形记有异曲同工之处,小说的主人公即抽象又具体化,还有几条线索的互相交错,使作品有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这部小说还仍然有莫言的细节描写的手法,小说的主人公心里描写细腻可信。真实与想象交响呼应,连作者都在其中客串了一把,不禁使人感到有趣。
读完这书脑袋里一直回响着这一幅幅神奇的画面,猴子酿酒、捞月亮;酒博士与岳母偷情;温馨且血腥的烹饪课;侦查员与侏儒的斗争;金丝燕保护自己的孩子。虽然心里明明知道这一切不过是莫言老师勾勒出的荒诞的故事,但那一幕幕不可思议的事件还是历历目。”不禁感概在这样一个酒精弥漫的市区,能够活下去的人,要不与金刚钻一行同流合污,惨无人道,要不就是疯掉、惨死,无可救药。这里的人都不能称之为人,全然一袭行尸走肉。城里各阶级的人对酒精需求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他们同时被酒精的力量征服,在这种无形的力量下看门的人一酒精孝敬官员以求安定,女司机借酒麻痹忘掉生活的苦难,李一斗的岳父以酒为妻、岳母以酒为夫来代替正常生理欲望,无知的村民借酒精的醉意当灵丹妙药治疗百病,高级官员们借酒色迷醉检查的官员以酒佐肴(红烧婴孩),厨子们以酒精灌醉婴儿让他们快乐的死去保证食物的美味,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又放佛离我们很近,深入骨髓的酒文化,形形色色的贪官污吏,还有哪些鲜活
着被敲碎大脑的猴子们~莫非老师作品中映射的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那不为人知的一面啊,而且那么露骨,那么残忍„„
小说反复强调从事上述活动的人们遵守的宗旨是:“红烧婴儿”是一种特殊的食品,这个婴孩已经不是人,是根据严格的两厢情愿的合同,为满足发展经济、繁荣酒国的特殊需要而生产出来的人型兽,他们同待宰的其他食用兽是一样的,因此不能滥用感情。
联想到现代的人们已经发展到无所不吃的地步,这种论调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人必定是最高等的生物,从法制社会的道德观念来看,这已经超出了法律和道德准绳的规范,是一种可耻的不可饶恕的罪恶行径!
虽然这是一篇小说,不是报告文学,小说中的情景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但愿无所不吃的人们不要发展到食用“红烧婴儿”的地步!而且人类健康长寿的秘诀与胡吃海塞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酒国》小说所描写的酒国文化,以几个典型人物为线索,写出了奇妙的液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其中各阶层对酒的需求和应对截然不同。作者以丰富的生活根基为依据,写出比赛酒量的宴席场面和酒醉之后难受的滋味,是非常真实的,令人感叹的!
联想到自己不怎么丰富的生活阅历,也深有同感。小说中的一些场面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我曾经喝醉过数次,每次都吐得不省人事,丑态百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莫言的文字给出了答案。
总之,这部小说还是值得一读的,比网络小说的大部分要强的多的多的多的多,打心里佩服莫言老师,感慨《酒国》的犀利,再接再厉吧~找同行人陪我看他的其他传世之作。
第三篇:国酒茅台
国酒茅台”申请商标,情、理、法都难说通
——致国家商标局、茅台集团等的一封公开信
国家商标局、贵州茅台集团、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社会各界:
7月20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初审通过了茅台集团于2010年6月9日“国酒茅台”商标的申请,茅台提出申请的“国酒茅台”商标有4个,均为33类,注册号分别为 “8377467”、“8377491”、“8377511”、“8377533”,属于注册商标第33类,前两个商标为汉字“国酒茅台”,后两个商标为“国酒茅台”的图文。
根据商标局的公示信息,初审通过的“国酒茅台”商标的使用类别为果酒(含酒精);苦味酒;葡萄酒;开胃酒;蒸煮提取物(利口酒和烈酒);酒(饮料);含酒精液体;酒精饮料(啤酒除外);料酒;食用酒精。公示期为3个月,2012年10月20日为异议申请截止日期。
“国酒茅台”商标初审通过后,引起了行业内外的热议,包括汾酒、五粮液等多家酒厂均明确表示反对。作为华夏酿酒始祖、中国白酒之源,也是中国历史文化最为悠久、深厚的名酒,杜康也建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慎重考虑是否准许“国酒茅台”商标注册,因为这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相违背,具体理由如下:
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于2010年07月28日颁布实施的《含“中国”及首字为“国”字商标的审查审理标准》,第三部分首字为“国”字商标的审查审理标准中明确规定,首字为“国”字商标的,应当严格按照以下标准审查:
一、对“国+商标指定商品名称”作为商标申请,或者商标中含有“国+商标指定商品名称”的,以其“构成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缺乏显著特征”和“具有不良影响”为由,予以驳回。
二、对带“国”字头但不是“国+商标指定商品名称”组合的申请商标,应当区别对待。对使用在指定商品上直接表示了商品质量特点或者具有欺骗性,甚至有损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或者容易产生政治上不良影响的,应予驳回。
对于上述含“中国”及首字为“国”字商标的审查,应当从严审查,慎之又慎,通过相关审查处处务会、商标局审查业务工作会议、商标局局务会议或者商标评审委员会委务会议研究决定。
在商标注册申请程序过程中,商标申请人可以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而在2001年修正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也明确规定,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其实,自2001年到2010年,茅台曾先后9次提出“国酒茅台”商标的申请,除2010年6月9日的申请初审通过外,其他8次均被驳回。我们认为,对于中国万家以上的白酒生产企业而言,茅台通过商标注册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酒茅台”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具体如下:
1、历史文化底蕴不够深厚。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泱泱大国,如果确实要出现官方认可的“国酒”,这个“国酒”应该具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才能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相互匹配,而茅台可以文献明确追述的历史不过一二百年,相比杜康、汾酒、西凤等远远不及,而且白酒是精神消费属性很强的产品,因此历史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的茅台,难以匹配“国酒”的地位,也难以引起国人强烈的历史文化价值认同。
2、绝大多数人喝不起茅台。
众所周知,茅台酒的身价多年来位居酒类产品首位,超高的价格令多数国民望而却步,因此成为达官贵人享用的白酒,多少平民百姓甚至一辈子没喝过茅台酒。试问,一个绝大多数国民一辈子都不曾品尝过的白酒,如何能够称得上是“国酒”?又如何占据“国酒”地位而为公众接受和认可?
3、酱香型白酒不足以成为国酒。
从国家白酒生产和消费的香型结构看,目前占据市场80%以上份额的是以杜康、五粮液、泸州老窖等为代表的浓香型白酒,而茅台属于酱香型白酒,这种香型的白酒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有5%左右,市场普及率极为有限。作为并非市场消费主流的白酒类型产品,茅台如何能够承担“国酒”的盛名?
4、世界上尚无将某品牌产品定为国酒的先例。
无论是建国以后的历史,还是国外的相关经验,目前全世界也没有哪个官方将某个品牌的酒类产品定为“国酒”的先例。国外即使有国酒,如法国的“国酒”是葡萄酒,也只是将整个品类作为“国酒”,并非指单一品牌的产品,而最能代表中国的是占据酒类市场绝对市场份额的白酒。
5、国酒须引发国人的普遍认同。
所谓“国酒”,其身份应该是国民普遍认可的,而不应该是某个厂家自诩自封、自吹自擂,也不应该是哪个官方部门抛开民意为之加冕的。试问,如果将“国酒”的殊荣授予茅台,那些占据国民多数比例的普通百姓是否愿意?违背民意的“国酒”,又怎能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国酒”?
6、“国酒”先例开不得。
道家有句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商标法颁布至今,想申请国字号的企业不在少数,仅茅台就曾先后申请9次,其中8次均被驳回。一旦将“国酒茅台”的商标注册成功,今后还有什么理由驳回众多品牌申请“国奶”、“国茶”、“国瓷”等商标的请求?如果都通过,市场上将充斥“国”字号的各类产品,这个社会将会乱成怎样?
7、“国酒茅台”对众多白酒企业不公平。
市场经济是公平的、开放的,但如果茅台被授予了“国酒茅台”商标,对于其他数以万计的白酒生产企业来说,将是一种不公平的甚至恶性的竞争,违反了国家颁布实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利于白酒行业市场秩序的良性运行。
8、“国酒”荣誉与单个品牌捆绑风险太大。
“国酒”,顾名思义,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和信誉,但茅台只是一个品牌,一个企业,如果将国家在酒类行业的形象和信誉捆绑在一个品牌、一个企业身上,可以想象将是多么危险。一旦茅台由于自身原因,在发展过程中企业或产品出现某种问题,造成国家的形象和信誉受损将如何挽回?
9、“国酒茅台”不利于三公消费严打。
茅台如今已经进入世界奢侈品行列,并且成为当下政府“三公消费”的重点严打对象,但如果茅台成功申请了“国酒茅台”的商标,获得官方认可其“国酒”身份后,以后政府用国酒招待客人顺理成章,试问苦心遏制居高不下的三公消费,又如何适用于茅台酒?
10、“国酒茅台”与真假难辨的茅台酒互斥。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的数据,如今市场上的茅台假酒横行,如郑州、洛阳、北京、广州等众多城市烟酒店中假茅台普遍存在,甚至远远超越真茅台的数量,不仅消费者真假难辨,甚至不断曝出政府采购也采购到假茅台的新闻。试问,这种假酒充斥市场,消费者真假难辨的局面,如何支撑茅台成为“国酒”?“国酒”荣耀又怎能容得下这种混乱的市场环境?
鉴于以上种种理由,我们建议国家商标局驳回茅台申请国酒茅台商标的请求,希望茅台能够回归理性的市场竞争之中。同时,我们也坚决反对任何企业申请注册“国酒”商标,从而对整个白酒行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最后,我们呼吁每个白酒企业都恪守国家法律法规,在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依靠自身的综合实力赢得市场的认同,赢得消费者的口碑。
洛阳杜康控股有限公司
2012年8月5日
第四篇:国酒茅台
“国酒茅台·国之栋梁 ——2014希望工程圆梦行动
助学金申请书
对于我的家庭而言,考上大学并不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进入大学,更意味着我家庭里沉重的经济负担。
我的家庭,十分普通。父亲,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工资微薄,每月收入堪堪够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我的母亲,在多年前便已下岗待业在家,因患风湿病,一直没有再找工作。因此,大学四年中每年上万的学费和生活费支出,对我们而言,实在是巨大而沉重的负担。
我平日里十分节俭,不购买不必要的东西。我深知父母的不易,在学习中,化压力为动力,化爱为能量,一直在努力着,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坚持,化梦想为现实,改变自己与家庭的现状,来回报国家与社会!而今日“国酒茅台·国之栋梁 ——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给予了我巨大的希望与可能!
在高中,我是班上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在高考中以563分的成绩考中了重本华中农业大学。我热爱学习,同时也是一个热爱集体,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在高中三年,我一直担任团支部书记一职,每年“五四青年节”都是被表彰的对象。更在2014年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这是令我自豪而又激励我努力奋斗的荣誉!同时,我也获得了“怀化市优秀学生干部”的称号,这是对我的鼓励与肯定!
现如今,党与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国酒茅台集团的希望工程给予了像我这样有困难又渴望继续求学的学生极大的希望!我很渴望能够得到资助,一解我求学路上的燃眉之急,减轻在我父母身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更努力的学习,更认真的工作,争取上进!若来日自己也有了能力,必会回馈社会,将一份爱化万份情,将这一份关爱传递下去,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方不愧今日我所得到的帮助与付出!
第五篇:《酒国》读后感
《酒国》的生活真实
大连三中
湖成峡谷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而作家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精练的语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节排列,把它加工成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艺术作品。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法新社的报道称,莫言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作品中。《酒国》里的生活也全是莫言“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
《酒国》故事讲的是侦察员去查酒国吃婴儿宴的事。这是一个骇人听闻的事件;有人竟然会吃婴儿!古代战乱时会有人易子而食的传闻,或有人处绝境时会有吃人肉的猜想,甚或神话传说讲妖魔会争抢唐僧,想食其肉以长生不老。„„生活竟会如此,真是让人惊惧万分,不寒而栗。多亏,这是小说。但这部小说的生活“原形”是什么呢?以下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酒国》的生活真实。
一、饮食的真实
我们不妨设想:面对生活的渐渐富足,人们不再为吃而愁,尤其是贪官污吏们,吃腻了大鱼大肉。有人再想在吃上吸引他们,就得推陈出新,出奇不意。于是就有了女体盛,这是餐具的创新;于是就有了河豚、猴脑,这是原料的创新;于是就有了“少爷小姐菜”,这是饮食行为的创新;„„于是,莫言在艺术作品中就有了夸张的蒸婴儿,夸张的龙凤呈祥驴肉宴。作为小说家的莫言,面对着人们在吃上绞尽脑汁,暴殄天物,他有责任有义务来进行批判与揭露。
二、招待的真实
上级来调查巡视,即便是个官吏,那他也代表着朝廷,有尚方宝剑,能先斩后奏,所以下面的人一定要尽其所能来招待他们,唯恐有差错。更何况是来调查他们的罪行的!更是要招待周详,以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中国的招待少不了酒肉、美女,少不了本市最有特色,最有名的餐厅、歌舞剧院。于是就有了侏儒的驴肉全宴;就有了地下餐厅的婴儿宴——虽说是众人粉饰下与招待的打动下也被认定是用特殊材料制作而成的仿婴儿;于是就有了宴后酒足饭饱,酒醉神迷时的美女招待——或许那美女就是下级政客为备不时之需而豢养的宠儿。的确,侦查员败在了美女招待的身下,没有了来时的刚硬和正气。
三、人物的真实
侦查员——满脑食色之欲的掌权者,办案靠真枪——权力的象征,假枪——色欲的象征,最终被酒国的人玩弄于股掌,不仅没查出真相,反而丢了枪,失了魂,散了仅有的正气、正直,沉入茅厕粪坑的底部。他是莫言有意要消解的一类人,某些执法者。
酒国企业家——矿主、个体企业者。在小说里他们不是和政府官员厮混,就是和政府官员有关系。每一个私营企业者,都会不由自主地在市府或上面寻找靠山,背靠大树好乘凉。于是他们结为酒肉兄弟,和取所需,共营私利,有的任用其子女亲属为公司中层,以图被照顾,免被骚扰与欺压。这就是生活中的某些真实。
为官者——结交企业家,有的是主动的,因为贪其钱财还可显耀权势;有的是被动的,也就是被拉下水的,虽为被动,但也是因财而亡。
教授,为了“猿酒”这个虚妄的课题,不惜离别妻子,隐匿于荒林,以致其妻疯掉。可敬?可悲?
研究员,在研究无望时,他另辟蹊径,开始谈玄讲道,写起了虚妄荒诞的小说,他即是莫言的影子,文章就是自己与自己的交流。
肉孩:在文中就是一个虚无的人,神出鬼没,飞檐走壁,是他偷走了真枪,是他每天夜里在驴街上飞奔,他是精灵,也是侦查员的灵魂,他偷走了真枪,即使侦查员失去了正义的灵魂;肉孩在街上飞奔,即是侦查员没有了正义而迷惘,但为了任务,游走在酒国的两大企业间,明知不可,也要拼上一把,结果陷进了酒国的权势者的陷坑。
其实侦查员在一踏上来酒国的路上,就落入了他们的手里,他搭的车也是酒国人刻意安排的。酒国人步步为营,他还没有到达酒国,就已经意味着失败!
侦查员来酒国,就是一个悲剧。有些人,不能查,越查自己越愚蠢; 有些事,不能查,越查事情越正确。莫言的作品因“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真实虚幻化,其实任何虚幻难道不也是真实的映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