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范文大全

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范文大全



第一篇: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

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图 片: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阐述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立场。

概 述: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了撒切尔夫人。此前,中国总理赵紫阳同她举行了会谈。中国领导人正式通知英方,中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收回整个香港地区,同时阐明中国收回香港后将采取特殊政策,包括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由香港当地中国人管理,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等等。撒切尔夫人则坚持三个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提出如果中国同意英国1997年后继续管治香港,英国可以考虑中国提出的主权要求。针对撒切尔夫人的言论,邓小平在同她会见时作了重要谈话。

说到香港的主权归属,邓小平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此,邓小平重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不承认19世纪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一贯立场。

邓小平告诉撒切尔夫人,收回香港,是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意愿。“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邓小平说,在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内,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的决策。“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舆论面前会得到好评。”

针对撒切尔夫人关于香港的繁荣离不开英国管理的观点,邓小平说:“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这些政策的主要特点,就是基本上保持这个地区政治、经济制度现状。”

中国宣布1997年收回香港,香港会不会发生波动?邓小平回答: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他还告诉英国首相,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时,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通过这次谈话,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就解决香港问题进行商谈。此后的半年里,由于英方在香港主权问题上立场不变,双方的磋商没有进展。1983年3月撒切尔夫人写信给中国总理,作出了她准备在某个阶段向英国议会建议使整个香港主权回归中国的保证。4月中国总理复信表示,中国政府同意尽快举行正式谈判。1983年7月12日至13日中英两国政府代表团举行第一轮会谈,由于英方仍然坚持1997年后英国继续管治香港,直至第四轮会谈毫无进展。1983年9月邓小平会见访华的英国前首相希思时说,英国想用主权来换治权是行不通的,劝告英方改变态度,以免出现到1984年9月中国不得不单方面公布解决香港问题方针政策的局面。10月英国首相来信提出,双方可在中国建议的基础上探讨香港的持久性安排。第五、六轮会谈中,英方确认不再坚持英国管治,也不谋求任何形式的共管,并理解中国的计划是建立在1997年后整个香港的主权和管治权应该归还中国这一前提的基础上。至此,中英会谈的主要障碍得以排除。

第二篇:邓小平舌战英相撒切尔夫人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我们等待了33年,再加上15年,就是48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如果15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台,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所以,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我们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的时间了。

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所以英国政府应该赞成中国的这个决策。中英两国应该合作,共同来处理好香港问题。

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我们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制定我们在15年中的方针政策以及15年后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应该不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他投资者首先是英国也能够接受,因为对他们也有好处。我们希望中英两国政府就此进行友好的磋商,我们将非常高兴地听取英国政府对我们提出的建议。这些都需要时间。为什么还要等一、二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就是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同各方面进行磋商。

现在人们议论最多的是,如果香港不能继续保持繁荣,就会影响中国的四化建设。我认为,影响不能说没有,但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建设,这个估计不正确。如果中国把四化建设能否实现放在香港是否繁荣上,那末这个决策本身就是不正确的。人们还议论香港外资撤走的问题。只要我们的政策适当,走了还会回来的。所以,我们在宣布1997年收回香港的同时,还要宣布1997年后香港所实行的制度和政策。

至于说一旦中国宣布1997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我还要告诉夫人,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希望从夫人这次访问开始,两国政府官员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很好的磋商,讨论如何避免这种灾难。我相信我们会制定出收回香港后应该实行的、能为各方面所接受的政策。我不担心这一点。我担心的是今后15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这当中不光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而主要的是英国人。制造混乱是很容易的。我们进行磋商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单单是两国政府,而且包括政府要约束厂商及各行各业,不要做妨碍香港繁荣的事。不仅在这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不要发生大的波动,1997年中国接管以后还要管理得更好。

我们建议达成这样一个协议,即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前提是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15年怎样过渡得好以及15年以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

www.feisuxs【feisuxs范文网】

第三篇: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交锋

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交锋(4)

顶回“治权”牌

但是,从7月中旬开始的第一轮会谈到9月下旬的第四轮会谈前后,英方软硬兼施,名义上同意让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但又要求中国同意1997年英国保留对香港的治权。

中英谈判再次面临危机,英国前首相希思急忙飞到北京,会见中国领导人,打算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打破谈判僵局贡献一点力量。

这是希思自1974年以来的第6次访华。他每次访华都要会一会邓小平。9月10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希思,两位老朋友亲切地寒暄了一番。当话题转到香港问题时,气氛一下子变得格外沉重。邓小平对英国政府在谈判中的做法极为不满。

邓小平说:“英国政府想用主权来换治权是行不通的。在香港问题上,我希望撒切尔首相和她的政府采取明智的态度。中国1997年收回香港的政策不会受任何干扰、有任何改变,否则我们就交不了账。我不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是李鸿章。谁不解决这个问题,都是李鸿章。”他说,他希望今后会谈时不要再纠缠主权换治权问题,要扎扎实实地商量香港以后怎么办,过渡时期怎么办。这对彼此最有益处。如果英方不改变态度,中国就不得不到1984年9月单方面地宣布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

英国在谈判会场内外使出各种招数均告失败,中国政府毫不妥协。迫于形势,英国政府在第四轮会谈后,开始考虑采取措施稳定香港经济,并准备在谈判中实行退却。

历史性时刻终于到了

经过一年多的风风雨雨和22轮艰苦谈判,中英两国终于达成协议,迎来收获的时刻。

1984年12月18日晚8时20分,一架大型民航客机呼啸着降落在北京机场。撒切尔夫人二次访华,正式签署中英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日下午5时30分,签字仪式正式开始。

观礼嘉宾有400多人,另外还有180名中外记者。大家都等待着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仪式从签名到交换文本,共用了4分钟。当两国领导人互换声明文本时,大厅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邓小平、李先念来到撒切尔夫人面前,举起香槟酒,笑容满面地祝贺中英双方完成了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550万香港市民、10亿中国人和全球无数双眼睛,从卫星转播的电视荧屏上,观看到中英关系发展史上这闪光的一页。蒙在“东方明珠”上面的尘垢,终于被冲洗干净。

20日下午,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时说,香港问题不解决,在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之间总存在着阴影。现在这个阴影消失了,两国之间的合作和友好一片光明。

撒切尔夫人完全赞同邓小平这一评价。她特别赞扬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造。《中英联合声明》的正式签署,使香港的未来完全明朗:1997年7月1日,香港将回归祖国怀抱,1997年后将长期保持现行制度,由港人治港。香港人民欢迎这个前景。12月29日,恒生指数上升到1187.54点,成为当年的新高潮。

中英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也在全世界引起了积极热烈的反响。世界舆论认为,这是解决国际争端的最好典范。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认为:中英两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应该大力提倡,这恰恰是我们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非常需要的。

几年后,美国《世界报》评选10年风云人物,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以相同票数当选,被看成最能代表时代精神的人。

第四篇:撒切尔夫人

6、她最著名的几个绰号

众所周知的“铁娘子”是苏联人提出的,撒切尔笑纳了这个称呼。她不肯妥协的性格让英国政界吃不消,于是她又被称为“蒂娜”(Tina,即There is no alternative,“没有选择余地”),和“伟大的女笨象”。

在担任教育和科技大臣时,她为了削减开支取消了全国学校免费牛奶,毒舌的《太阳报》由此称她是“牛奶掠夺者”。每当她表现出对私有化和市场的推崇,人们就会提及她的另一名号,“杂货店主的女儿”。她自己也承认早年父亲所秉持的独立、节俭、自强的从商之道,对她有着深刻的影响。面对这样一位强势的女首相,威斯敏斯特的男人们心中积聚了太多的不满、嫉妒和无奈,以致不愿提及她的名字,只叫她“那个女人”。

撒切尔夫人出生于英格兰东部的林肯郡(Lincolnshire)的格兰瑟姆(Grantham),并取名为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Margaret Hilda Roberts)。她的父亲名为亚佛列•罗伯茨(Alfred Roberts),在镇内经营杂货店,而且也热心于地方政治。他除了是地方议会的参事,也是一位凡俗的传道人。虽然撒切尔夫人的父亲是一位“支持自由主义的无党派人士”,但他实际上是支持地方的保守党的。所以当格兰瑟姆地方议会在1946年被工党夺得控制权后,她的父亲亦随之而失去了地方议会参事一职。至于撒切尔夫人的母亲是派翠丝•罗伯茨(Beatrice Roberts),此外,她也有一位妹妹名莫里埃尔(Muriel)。撒切尔夫人一家都是虔诚的卫理宗教徒,故此她至今仍然是一位基督徒。

撒切尔夫人的学业成绩一向优异,她在女子凯斯蒂文文法学校(Kesteven)毕业后,1944年获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Somerville College)取录,主修化学。在1946年,她成为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Oxford University Conservative Association)主席,成为第三位出掌这个职位的女性。撒切尔夫人以二级荣誉毕业后,先后在英国赛璐珞(British Xylonite)任职研发药剂师,和在J•里昂公司(J.Lyons and Co.)研究防止雪糕融化。她在当年有份参与研发现代软雪糕,是研究队的其中一位成员。

【发迹】 初入政坛遇终身伴侣

她对政治的爱好,也令她找到了一生的伴侣。1949年,24岁的玛格丽特在保守党晚宴上遇到了丹尼斯·撒切尔。丹尼斯是富商之子,继承了家中生意蒸蒸日上的油漆公司。

两年之后,玛格丽特嫁给了比她年长十岁的丹尼斯,成为了撒切尔夫人。而这也为她从政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在1950年和1951年选举中,撒切尔夫人是当时最年轻的保守党女性候选人。

撒切尔曾数次竞选议员失败,但从未放弃,终于在1959年获胜,正式成为下议院议员。

从此她的政治一片坦途,当保守党在1970年的大选胜出后,撒切尔夫人如愿入阁,出任教育大臣。她做事大刀阔斧,不惧争议,上任第一个月,为削减教育开支,取消学生免费牛奶。结果,她遭到了示威者投来的鸡蛋和烂菜叶。

当英国保守党在2月的1974年大选落败后,撒切尔夫人再次被聘任到影子内阁,出任环境事务大臣。在任期间,她提议取消用以支付地方政府服务开支的人头税,从而增加了保守党的支持度。

1975年2月,撒切尔夫人在第二轮投票中压倒了希思所寄望的接班人——威廉·怀特劳(William Whitelaw),正式成为了保守党党魁,她随后任命威廉·怀特劳为副党魁。

1979年5月3日保守党大选获胜,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在1982年的马岛战争的胜利和一个四分五裂的反对派帮助下,撒切尔夫人在1983年换届选举中赢得压倒性胜利。1984年,她侥幸逃过了爱尔兰共和军设置在布莱顿的保守党大会的炸弹。

1987年大选,撒切尔夫人在办公室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第三个任期。但争议性的政策,包括人头税和她反对任何与欧洲更密切地结合起来,保守党内部分裂,从而导致一个领导力的挑战

1991年的保守党大会,撒切尔夫人史无前例地获得全场站立鼓掌致意,但她仍礼貌地婉拒上台发言。1992年英国大选,撒切尔夫人退出了下议院选举,离开了从事33年的下议院。

1992年,撒切尔夫人被册封为终身贵族

第五篇:撒切尔夫人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一般称为撒切尔夫人,英语: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她是英国保守党第一位女领袖,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连任三届,任期11年。若只以连续而单一的任期计算,则是自19世纪初叶利物浦伯爵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2004年,在MORI的一个调查中,撒切尔的评价在20世纪英国首相中位列第四。2013年4月8日,撒切尔夫人因中风逝世,享年87岁。撒切尔夫人小时候受艾尔弗雷德-罗伯茨(她的父亲——一位从食品杂货商人发家致富成为格兰瑟姆市市长的

撒切尔夫人逝世保守派人士)的影响,对保守派的观点和立场有一定的认识并对政治有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能够去牛津大学继续学习,她用一年的时间学习了通常学四年的拉丁文,1943年进牛津大学她学习化学专业,对于化学的热情远没有她对政治的热情,她到这里不久就参加了这里的保守党协会并成为主席,18岁的她曾说过“政治已溶进了我的血液”。1947年至1951年任两家化学公司的化学研究员,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法律。她大学毕业后虽在一家塑料制造公司工作,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追求,她经常在周末乘车到伦敦或别的地方去参加保守党的会议,辩论,群众大会等活动。她把工作挣来的钱作为参加政治活动的经费,对此毫不吝啬。后来,在1948年保守党年会上她代表牛津毕业保守党协会发言,影响巨大,她被米勒提名为大特福选区的议员代表。

在1950年和1951年的选举中,玛格利特·玛嘉烈·希尔达·罗伯茨,出选一向为工党所占有的达特福德(Dartford)选区,在当时成为最年轻的保守党女性候选人。而她在肯特郡保守党活动中的活跃参与,使她结识了丹尼士·撒切尔·戴卓尔(Denis Thatcher),两人后来坠入爱河,于1951年结婚。丹尼士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因而有能力资助她投考律师公会,而她亦于1953年成功取得讼务律师的资格。同年,夫妇俩又诞下了一对孪生兄妹,分别取名为卡洛儿(Carol)和马克(Mark)。

她在1951年结婚后攻读法律,是因为竞选议员时通晓法律是很重要的。1953年她就取得了当律师的资格。在作为在野党影子内阁人士时,她为了反驳对手,不断的积累大量数据与信息,以无法反驳的语言击败对手。在作为保守党领袖竞选期间,她马不停蹄地到全国各地进行演讲,早上7点起床,忙到次日凌晨2、3点才就寝。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