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mongol风俗习惯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蒙古民族善良淳朴、勤劳勇敢、重情义,敢担当的精神品德,是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丰富独特的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草原文化直接根植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胞、直接作用于社会群体的每一个成员,也最直接地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
在整个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文化生活日趋繁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相互影响不断加深的今天,如能积极的开发利用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把传统的精髓传承下去,并与家庭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融合起来,相辅相成,必将对和谐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作为少数民族预科生,首先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咱们蒙古族文化。
1,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
2,敬茶: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
3,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民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
4,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淳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
5,敬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见到老人要问好。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能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能当这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6,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和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
7,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赃物。
8,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9,宗教: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
10,祭“腾格里”,蒙古语音译,意为“天”。蒙古族萨满教观念之一。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命运”的意思。祭“腾格里”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为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这就是蒙古族文化,重情好客,爱生命、爱朋友、爱自然,充满爱的蒙古族文化。或许在老师眼里,咱们少数民族预科生都是爱打架爱闯祸的很不老实的学生。可是他们为什么要打架,为什么要闯祸呢?有谁想过这“为什么”呢?其实,归根结底,他们打架闯祸的真正原因莫非就是看不惯人与人之间那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阿谀奉承的关系。他们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纯洁的情谊,他们喜欢并愿意以诚相待,他们眼里是容不下一粒沙子的,可是事实却残酷的违背了他们的生活原则!在充满爱的蒙古族文化的氛围下、熏陶下成长的他们看来,这种生活环境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才会发生那些打架闯祸之类的鲁莽举动。但,我相信,咱们少数民族预科生会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因为他们拥有者像草原一样宽广的胸怀。我想有很多人都看过《爱敏河》这部电视连续剧吧!下面我要讲的就是它的真实写照。有这样一份爱:像草原一样宽广、向天空一样高远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很多人对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惟一记忆就是“饿”,在当时饿死人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在遥远的南方,却有在一批不幸而又幸运的孩子,在草原母亲的怀抱中,获得了生的希望。在乌兰夫同志的指导下,3000多名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上海孤儿,被接到了内蒙古草原上,在牧民家中长大成人,被这里的人民称为“国家的孩子”。如今,孤儿们早已不再孤独,他们在草原上找到了根,成为真正的蒙古人,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自己的才能。我们会想这是怎样的恩情,该怎样才能回报?为什么在物资一样极度贫乏的草原上,能够蔓延出如此厚重而又不求回报的爱?为什么当众人对这些满脸皱纹、白发苍苍的老人感激涕零、唏嘘不已时,额吉(蒙古语,母亲)们只是淡然处之?因为救人于危难之中,时蒙古族人民历来遵循的道德观念,这使得复杂的事情变简单,她们把那些上海孤儿当成是上天赐予的孩子,当成是自己孩子一样的珍爱,或者是更加疼爱。这就是蒙古族的情感、蒙古族的爱。蒙古族传统的道德文化,是这个民族在广袤的草原上、经过几千年生活时间的总结,然后经过历史的沉积,不断传承提炼,形成一种传统流传至今。蒙古族传统家庭道德建设的核心实际上是“爱”,是一种从亲人到家庭、到社会进而到万物的爱。因为草原生活的独特方式和特殊环境,这种爱成为一种“大爱”的思想、“大爱”的观念、“大爱”的文化。从这种文化核心而衍生出的平等、尊重、诚信、善良、孝顺、重义、勤劳、自强、奋斗、珍爱等传统家庭道德,成为蒙古族儿女随身携带的宝贵品质,也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蒙古族的传统美德是草原上一条奔流不息的河 1,蒙古族的女性:美德的源泉
游牧民族重视婴儿的诞生。据方志《青海》载:蒙、藏对婴儿之性别无轻重贵贱之分界,而多加民族生产之力量、同族人更视为吉祥、莫不尊重之。蒙古族相信缘分,子女同样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所以女孩也一样有继承权、受教育权,甚至会得到家长更多的呵护和保护。蒙古族崇尚自然美,女性不裹脚、不束胸,没有残害女性身体的风俗习惯。
成吉思汗就赋予了妇女们自由和对家庭财产做主的权力,并要求丈夫们要信任自己的妻子,他曾经说过:“人们根据妻子的美德来认识丈夫的美德”、“怀念妻子”、“不轻慢”、“念妻亲人”等等。他的这些训令,在蒙古人心中扎下深深的根基,所以,蒙古族妇女在儿女、家庭生活、财务分配上,与丈夫同等的权力,在家庭内部的事务上,丈夫要与妻子商量着处理。因此,千年以来,蒙古族社会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蒙古家庭仍然温情和睦、夫和妇顺、敬老爱幼、父慈子孝,尤其以蒙古族妇女的善良、贤惠、勤劳而著称。女性在蒙古族社会政治上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民族的发展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都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育子女:在广阔的天空中像雄鹰一样自由飞翔
蒙古族教育子女的内容主要包括;高尚人格的培养,道德品质的教育,实践知识的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从成吉思汗的时代开始,蒙古族就把提高整体文化水平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忽必烈设立公共学校,让所有儿童接受普通教育,包括农民的孩子。
特别要提及的:蒙古族的一切,似乎都能够在训育格言中找到反应,这些格言以短诗的形式或口承或记载与文献,以其特有的哲理性,教育性和典型性为蒙古族社会各群体广泛接受,发挥着教育后代规范道德准则,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作用。
蒙古族教育子女最重的是注重人格的培养。从民族精神的特异性看,蒙古族堪称独树一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蒙古族经历过无数次惊心动魄的血与火的洗礼,加上平时马背上的颠簸和经理严寒酷暑的牧业生涯,因此其传统文化浸润着苍劲,雄健,粗犷,豪放的审美理想。
蒙古族教育后代崇尚威武和雄健,崇尚强悍和力量。罗布桑却丹《蒙古风俗鉴》载:“从古对英雄信赖的蒙古族认为:“男人如果是聪明的英雄,可以盖世。”这些教育内容,一般都是借古代历史上的人和事进行教导。”鞭策后代崇尚勇敢,鄙视孱弱;崇尚进取,鄙视退却;崇尚牺牲,鄙视卑怯。
身上带着这笔财富——蒙古族文化,踏上人生路,我相信咱们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未来充满阳光与笑容,成功与喜悦!
第二篇:风俗习惯
风 俗习惯
(1)、简单的食
九寨沟藏胞以青稞、玉米、小麦为主食。青稞炒熟后磨成面、做成糌粑,或酿制成青稞酒,是藏胞最喜欢的食品和饮料。玉米做成的炒炒饭、烧馍、搅团和小麦做成的馍饼、面条是九寨藏胞的日常食品。早晨,一般喝酥油茶,吃糌粑;中午,吃烧馍;晚饭吃酸菜面块。饭后喝一点青稞酒或大麦黄酒。
逢年过节吃血肠、糌粑肠、烤羊肉等。肉食以猪肉为主,也吃牛羊肉,肉清
炖,佐料放得很少。由此可见,清淡、简朴是九寨藏民饮食的两大特点。
(2)、住
九寨沟藏胞的住宅大都是木结构楼房,一般分为三层,底层关牲畜,二楼住人,三楼设经堂。藏族以上为“净”,下为“秽”,所以将神圣的经堂设在第三层。藏家的家具一般都做成组合式,与板壁镶嵌在一起,不加油彩,保持木质本色。藏家也不需凳椅,男子席地而坐,女子折腿跪坐。
(3)、行
由于九寨沟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古时候,他们大多以骡马为交通运输工具
(4)、葬
土葬、塔葬、天葬
(5)、特的婚礼
在九寨沟,藏族青年男女的择偶方式同汉族差不多,一种是自由恋爱,一种是父母包办。但婚礼就比较独特了。婚礼时,男女双方都要选好已婚夫妇作陪伴,男方迎亲的代表,骑马先到女方家住一夜,第二天再将新娘接回家。女方村寨的妇女在道口、桥梁处用酒迎侯迎亲的马队,并把灌醉客人视为天大的乐事。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要鸣枪二响,表示欢迎。然后由新郎将新娘扶下马,与陪客一同进新房并排坐下,全寨的人带上酒和哈达前来贺喜,先由德高望重的长者致祝酒词,接着自由喝酒。新娘在男方住三天后回娘家,这次要由男方寨上的妇女在道口敬酒送女方的陪同人马回寨,谁灌醉的客人越多,谁就是最能干的女子。新娘 一般要在娘家住上半年才接回男方家。
民 居 建 筑
民宅建筑为土木结构相结合,以木结构为主,依山坡而建,墙基础用块
石砌成,墙体用土垒成。房子的大小由柱头的多少来决定,最小的是9柱,多的有40多柱。房顶一般人叫“榻板”或“榻子”,长1.3米左右。榻板有
两种规格,一种是均匀型,厚薄相等,称为汉式榻;另一种是刀片形,一边
厚一边薄,称为藏式榻。在建筑施工时前一种较容易铺盖,两片榻之间的缝
隙上面盖一片,后一种单层压边,难度大,铺盖时技术要求高。用榻刀劈出
来的榻板,在板面上有一条条由年轮形成的纹沟,下雨时,雨水随纹沟流出,流线形的房顶很容易排出雨水;太阳一出来,潮湿的榻板很快又会被晒干。用榻板盖的房顶,面上风吹雨打日晒,木质逐渐变质,而朝下的榻面经过炊烟的长期熏烤逐渐变厚变硬,两年左右,把整个榻板翻过来铺盖,这样反复一直到不能用了才换新榻片。流线型的榻板房顶,排水性能强,随房檐淌下来的雨水,天长日久,容易冲刷土墙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藏族住宅的房檐两边都安装了上长长的木水槽,用来排水。
这种水槽每户都备有几根,随时调换房檐上的水槽或作为其他应急用。在水槽口下备有数个大大桶,高1.3米左右,直径约1米左右,用来储蓄房顶淌下来的水。为了防止大水槽和木桶腐朽,选择用材时,主要用松科植物红松。这种用榻板铺盖的流线形房顶,适合九寨沟多雨雪的天气。木结构的住宅房分为三层楼。二层楼前面为平台,边上有偏房,主要住人,三楼堆放草料和其他杂物,底楼作为牲畜圈棚。这种建筑特性,适合于九寨沟半农民半牧地区,人畜分居,粮草物资储存,又有足够的肥料供农业生产使用。
宗 教 信 仰
九寨沟的宗教是以苯教为基础,佛教文化为主导的藏传佛教。苯教,是
古代藏区存在的、以崇拜自然对象为主的原始宗教形式,这种崇拜传统一直
在民间流传。苯教是一种多神崇拜,崇拜的对象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湖泊、飞禽走兽等,相信“万物有灵”。苯教“万物有灵”的多神论思
想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同时,佛教”人生唯苦,四大皆空,生死
轮回,因果报应“等缘起的思想理论以寺院为主在九寨沟藏传佛教文化中起
着主导作用。
藏传佛教文化特点——活祭与放生
佛陀说:“一切有为之善业,放生功德最大”,这是藏传佛教产生“活祭”的理论依据。“活祭”同时又是苯教“万物有灵”崇拜动物的产物。放生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是把自己的家畜、家禽中年龄最大的通过念经等宗教仪式,披挂放生。放生的地点是当地的主要“神山”。间接分为:一是向他人宣传放生,达到阻止他人杀生的目的;二是用自己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封山封水,定为“神山神水”,使其变得神圣不可侵犯,从而达到保护各种野生动物的目的;三是把别人将要杀害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买下来。
转 经
转经,按苯教“雍仲”的旋转方向,向右转。转经是普及面最广的一种特别礼仪。转经筒内装有一定数量的经咒,每转动一下经轮就等于念诵了数百遍经轮内的经咒,其无量的功德就在于此。因此,“转经”在藏族社会久兴不衰。
佛神山与神山
佛神山与神山,如九寨沟的扎伊扎嘎山,是藏传佛教的象征,藏族人称之为“尼”。佛神山是藏传佛教教徒信仰佛教的活动场所,通过转山磕长头,诵经虔诚,祈祷达到自己清心净身的目的。
嘛尼堆
嘛尼堆,九寨沟藏区称为“牙则”。是堆积在神山的山顶或转山必经的山口和各藏寨神山指定的位置上的有经文的石堆或神箭(木制的各种兵器),堆上还插有经幡。“牙则”起源于苯教万物有灵,属于原始宗教的大自然崇拜,是藏传佛教中崇拜祭祀山神的主要仪式,是原始苯教山神崇拜的具体体现。“牙则”的位置由**或高僧选定。“牙则”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种。地上的堆放石头,这些石头,有的是信徒经过千难万苦从其他佛山圣地带来的;有的是本地经过念经护法的;有的是转山人放上的。九寨沟多数“牙则”是各种木制的兵器,是每次念经祭祀山神时由各户做的。第二种是埋在地下的,叫“布得”,主体用金属罐或陶瓷瓶,中间竖一段用方枝柏树心做的方木,称为“命木”。上面缠绕八字真经,周围装上五谷、金银、珠宝、宝瓶、各种兵器等物,深埋后在上面栽上树木花草等堆成“牙则”。
龙 达
龙达是藏语。“龙”是指天地间大气中的元气和无形的神灵;“达”是指信教徒在元气的充沛下和神灵的保佑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龙达”属于原始苯教崇拜大自然的产物,是藏传佛教祭祀各种神灵的主要内容之一。“龙达”有纸和布做的两种,上面印有图案和经文,呈正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印有一匹驮摩尼宝珠的骏马,上有日月,四角印有龙、鹏、虎、狮四种动物。“龙达”使用时,纸做的顺风撒放,布做的用毛绳串联起来,悬挂在桥上或神山、“牙则”等地。现今藏族社会信教者放“龙达”,主要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吉祥如意。
经 幡
九寨沟藏民称为“葛达”,意为插在门口的旌旗,实是密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经幡根据其用途和不同的内容长短不一,短的几米,长的树十米,分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在长经幡的边上还有各种颜色的小装饰片,上面印有“龙达”。九寨沟的经幡多用木条做成旗杆,且高大,多为竖插,横挂的较少,这是九寨沟经幡的特点。
藏 族 服 饰
九寨沟的藏族服饰做工精细,华美洒脱。男子穿红、紫、咖啡色氆氇,或白色衬衫,衣袖宽松,系红色或黄色腰带,腰间佩带腰刀和吊刀,头戴礼
帽,显得英武潇洒,恰好衬出他们的健壮体魄和剽悍豪爽的性格。女子爱穿
长至脚踝的黑色 衫,系红色腰带,头戴羊皮镶边的圆形帽。节日盛装时,背
后从头到脚披一长带,上缀镂花银碟和珠宝,加系皮制窄腰带,上缀大银花。
佩带双耳环和玉石、琥珀、象骨、玛瑙等制成的项链、手镯和嵌珠银戒。她
们款款走来,既不失村野风味,又显得雍容富丽。中老年妇女常在肩上斜挂一个银制经盒,将头发梳成许多长而细的小辫披在肩上。老年男子喜欢手摇转经筒,戴一串佛珠项链。冬天,男女都穿豹皮镶边的大皮袄,头戴漂亮的狐皮帽。
现代藏装正向多样化和豪华方向改革发展。随着藏区的开放,旅游经济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逐步改变,适应新形式下的需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九寨沟出现了一些藏装改革派,她们集汉装和西藏服的优点,对藏族女装进行了大胆地改革。
经过改革的服装,腰间扎上腰带和银装饰品,既具有藏民族特色,又便于妇女参加各种活动。以九寨沟宾馆为例,按九寨沟的藏装的特点和西藏服的样式,把女装设计成无袖长开衫,作为具有九寨沟藏民族特色的礼服。这种服装由于是无袖长开衫,穿着时比西藏服方便,不同身材体形的淑女穿上各显其美,优美而自然,适合宾馆服务人员穿着。现代藏装有三种类型:一是表演性服装,主要是各文艺团体和个人演出节目时作表演服用。表演性服装还包括展示性服饰,这种服饰全面向人们展示各种豪华的藏族男女服饰。二是各旅游服务行业的礼服,这种服装从较流行的西藏服正向九寨沟的传统式豪华型服装发展。三是藏民族传统的服饰,取材从单一向多样性发展,色彩从传统的黑白红色向多种色彩和花样发展,服饰从普通型向高档豪华型发展。
教 会 寺 庙
扎如寺位于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扎如沟宝镜崖下,据藏文史籍记载,距今
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藏语全称叫“然悟贡巴扎西彭措岭”,简称“然悟贡巴”。
由于该寺地处扎如沟内,因此汉语称为“扎如寺”。
扎如寺属藏传佛教的“苯波”教,历史上属“奔卡拉康”。由21世奔卡旦增建参**在西藏麦日一位堪布的指点下,于公元1573年迁移到扎如沟的宝镜崖下。经过历代奔卡对寺院的改建和扩建,到50年代,寺院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寺院占地面积15200平方米,拥有大小经堂多座,茶房、库房、客房、藏经房各一座,僧房六十余座。重要法器、文物、佛祖塑像、佛经等财物价值上亿元。有僧侣129人,**2人,信教村寨、四十多个,信教群众六千余人。1956年阿坝州藏区发生的叛乱使寺院的房屋和主要文物法器遭到严重破坏。1986年,四川宗教局负责人对扎如寺的情况做了详细调查后,同意恢复扎如寺。国家拨款一部分,加上群众的捐款捐物,扎如寺才得以逐渐恢复。经过重建恢复的扎如寺现已处具规模:占地面积14510平方米,寺院现有**1人,僧侣61人。寺院每年举行4次佛教活动,分别是:第一次是“良美都钦”,举行时间为正月初三至初六;第二次是“麻艺助钦”,举行时间是四月初七至十六日;第三次是“郎幺东确”,举行时间是五月十四至十六日;第四次是“顾朵”,举行时间是九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
1995年,扎如寺纳入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扎如寺在九寨沟生物圈保护区内,作为藏族文化遗产,寺院具有宗教、教育和文化三个功能。
节 日 盛 会
麻孜会
农历正月为藏族的年节。而九寨沟最隆重的节日当数农历三月十五的“麻
孜会”。这天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去扎如寺参加庙会,烧香敬神,朝佛转山,向师长亲友、和尚喇嘛敬献哈达,表达美好的祝愿。庙会上也有唱歌跳舞、演藏戏等庆典活动。青年男女也常在这天寻觅知音,交结朋友。
德朵节
每年冬季至初春,是易发生火灾的时节,就以村寨为单位,请喇嘛在专门的院内念经祈求免灾。这一节日由两个仪式组成:一是守火仪式,一是驱火仪式。守火仪式时,要在寨子中最适宜观望的地方搭一个了望蓬,每家委派一名代表驻守望蓬。在晚上十二点前,寨民围寨转游,边转边唱,告戒人们防火。驱火仪式由几个寨子联合举办,持续一天。寨民均穿漂亮的新衣,念经祷告,观看由数十人组成的马队摇旗呐喊,鸣枪驱火。
转山节
农历六月十五和七月十五的转山节,主要活动是朝拜扎依扎嘎神山,但也充满节日的喜庆气氛。转山这天,藏胞大都要着盛装,相互祝酒,齐声歌唱,骑马或步行绕神山一圈。
“良敏王清”庙会
每年正月初五,为纪念苯教有名喇嘛人圆寂升天,藏民们聚会于扎如寺转经。
乐 器
藏族乐器,主要有以下几种。
吹管乐器 甲岭(唢呐)、柴岭(横笛)、雄岭(竖萧)、岗岭(人腿骨笛)、鹰骨笛、雁骨笛、杂岭(陶埙)、洞(法螺)、洞钦(长号、大号)等。
弹拨乐器 毕旺(琵琶、琴)、毕旺居吉巴(单弦琵琶或琴)、毕旺居松(三弦琵琶或琴)、毕旺居芒(多弦琵琶或琴)、札木年(弦子)、竹质和钢质口弦等。
拉弦乐器 牛角琴、札尼(牛角胡)、铜胡、根卡等。
打击乐器 鼓、大鼓、杂额(腰鼓)、桑额(铜鼓)、钹、铙、铃、止尔布(小铃锋)、札如(手摇鼓)、串玲、盘铃、达玛如(拨浪鼓)、叮夏(碰铃)、达玛(碗形鼓)、锣等。
它们有独奏,有的配歌伴舞,有的用于宗教仪式。
羌族有哪些乐器?
羌族的民间乐器中最具特色和最著名的要算羌笛。据说这种乐器系秦汉时游牧西北高原古羌牧人所发明,故名羌笛。因为当地不产竹子,所以最初的羌笛是用羊腿骨或鸟腿骨制成。现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博物馆还珍藏着一段三个孔的骨笛。早期的羌笛还是一物二用,既可当吹奏的乐器,又可作策马的马鞭,所以又叫“过”(马鞭)或“吹鞭”。在西汉以前的羌笛只有三至四个按孔,到公元前一世纪,经过京房(公元前77年—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的按孔,才有五个按孔,并逐渐传入了内地。关于羌笛的演进过程,后汉马融在《长笛赋》中有详细的记述。
近代流行于阿坝州羌族地区的羌笛,是一种六声阶的双管竖笛。管身用岷江上游高山特产的油竹削成,方筷形,长约15-20公分,粗如小指,两管并列,以细线捆紧,竹簧插于管头,竖吹。多独奏,用特殊的“鼓腮换气法”,不断地吹奏,音色柔和、纤细,悠扬而婉转。
此外,羌族人民常用的乐器尚有小锣、铜铃、唢呐、羊皮鼓、月琴、胡琴和竹口弦等。
第三篇:风俗习惯
东南亚风俗习惯介绍
田志玲
Hello, everyone.Today let’s share some culture in Asia.And some of them may be thought strange, but they are still interesting and useful for us.First, let’s have a look at Thailand.在泰国,泰语为国语。佛教是泰国的国教,9 0%以上的居民信仰佛教,马来族信奉伊斯兰教,还有少数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锡克教。几百年来,泰国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几乎都和佛教有着密切关系。到泰国旅游,处处可见身披黄色袈裟的僧侣,以及富丽堂皇的寺院。因此,泰国又有“黄袍佛国”的美名。佛教为泰国人塑造了道德标准,使之形成了崇尚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范。
在泰国记住不要踩门槛,根据泰国风俗,那是灵魂居住的地方。不要随便用你的脚指任何东西,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都不要让你的脚引人注目,或见到鞋底。不要碰任何人哪怕是小孩子的头,脑袋被认为是灵魂的所在地。泰国人用很长时间才能做出一个决定,因此一定要有耐心。除非在较为西化的社团里,泰国人一般不握手。传统的及大多数的泰国人在向人问候时,是将两手合在胸前,做祈祷状。
在孟加拉,人们互相交往时,往往彬彬有礼地摇头,他们的表达习惯是:向左摇头则表示赞同、尊重或认可;点头则表示不同意。每逢星期五,不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吃东西。斋戒期间,白天不能在众人面前抽烟。孟加拉国受过教育的人常去国外旅行,因此都很西方化,英语也说得很流畅,说英语的旅客将会感到很自在。交谈时,通常的应酬话都可以说,但任何议论这个国家或这个国家政府的话最好不说。
如同在印度一样,人们一般不称呼名字,除非客主之间十分熟悉并非常友好。否则客人总是称对方为XX先生等。第一次见面时按规矩须互换名片。
文莱是宗教色彩和马来民族传统较浓厚的国家,有一些独特的习惯和风俗:如,当地马来人与人握手时,通常会把手收回到胸前轻触一下,以示真诚;从有身份的人或长辈面前经过时,要把手下垂并贴着身体,侧身轻步走过等。在指人或物时,不能用食指,而要把四指并拢轻握成拳,大拇指紧贴在食指上;在正式场合下,不要翘二郎腿或两脚交叉。左手被认为是不洁的,在接送物品时要用右手,招呼人或出租车时也不能用食指,要挥动整个手掌。 菲 律宾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间时,无论男女都习惯以握手为礼。然后双手触摸胸膛以示真诚。在与熟人或亲朋好友相间时,一般都很随便,有的男女之间相逢时,常以拍肩膀示礼。马来男士一般不主动与女士握手,除非女士主动握手。左手被马来人认为是肮脏的,因此在接、递物品时应用右手,忌讳用食指指人或指路,不翘二郎腿,不得用手抚摸小孩的头。马来人忌食猪肉和禁酒,也忌讳在物品上印有动物或人像的图案.菲律宾的一些原始部落的人与客人相见时,行握手礼的方式很独特。他一握过手就转身向
后走几步,意思是向对方表明身后没有藏刀。他们认为这才是真诚的、真正的握手。菲律宾人很忌讳“13”数。认为“13”是“凶神”,是厄运和灾难的象征,是令人极为厌恶的数字。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左手是肮脏、下贱之手,用左手是对人的极大不敬。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也不喝牛奶和烈性酒。菲律宾人不爱吃生姜;也不喜欢吃兽类内脏和腥味大的东西;对整条鱼也不感兴趣.听到了那么多的风俗,下次你再去东南亚旅游的时候,可要记得哟!
That’s all for today, see you next time!
第四篇: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
第五篇: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苗族的建筑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别。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过去,地主或富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围护。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装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房,三间一幢,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由于受汉族宗法封建的影响,有的制定字辈、建立宗祠、修纂家谱。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男女青年通过“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