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研究生学术交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论研究生学术交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学术交流是提升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平台、三种模式”的研究生学术交流体系构建思想和工作模式,解决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实际问题,为培养创新人才做出有益尝试。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交流;体系
学术交流与合作是现代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J D认为:“现代科学的最伟大的发现有一些有赖于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只有当吸收了不同中心的思想的工作者聚集一堂的时候,才会产生这样的发现。
这种研究生写毕业学术论文请联系论文斧正老师扣号 1550116010 等你咨询!交流的价值是再研究生发期刊论文联系编辑老师扣号 766085044 等你投稿!为你推荐最合适你的期刊!大也不过了。贝尔纳所说的“思想的相互作用”,不仅包含着进行科学协同合作时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而且包含着不同来源的思想的激发和碰撞。
如今,许多大型的科学研究活动越来越离不开学术交流与合作。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科学家交流合作下进行的,是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成功典范。GPS全球定位系统是科技工作者从一次下午茶聊天中获得灵感而研发出来的。学术交流在科技灵感的激发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其培养环节不仅应包括对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也应包括对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一、对“学术交流”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再认识
(一)研究生教育有其显着特点首先,研究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研究者和创造者。研究生面对的许多问题都没有现成答案,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需要研究生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研究生教育应是交流型教育。独自一人闭门造车,不参与学术交流,不了解学术发展动向,就可能与学术前沿失之交臂,这就要求研究生具有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研究生培养中通行的是“课程教学”和“论文培养”的“两维”培养。笔者认为应改革为“课程教学”、“论文培养”和“学术交流”的“三维”
培养。“学术交流”与“课程教学”、“论文培养”同等重要,是研究生三种基本培养方式之一。其特点是紧盯学术前沿、鼓励学科交叉、倡导思想碰撞、包容奇思妙想,这些特点对提升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但却是当前“两维”培养中十分薄弱的。
(三)“学术交流”在“三维”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当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统一性,忽略了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通过探索与实践,学校建立“课程教学”、“论文培养”和“学术交流”的“三维”培养体系,恰好能突破这一障碍。
1.开展学术交流,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可以使低年级研究生迅速转变角色,适应研究型学习模式;可以使研究生交流信息,了解他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激励其提高科研能力;可以帮助研究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向大师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
2.开展学术交流,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协同合作能力现代科学活动需要参与者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协同合作的能力。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指出:“大学是培养下一代研究者重要的孵化器。”[2 J开展学术交流,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有能力参与和适应现代科学活动,成为合格的下一代研究者。
3.开展学术交流,有利于构建开放型的学术环境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问题,不同学科之问的互动则促使人们产生一些交叉学科的灵感。开展学术交流,可以打破实验室、专业、院系、学校和国家之间的自然束缚,可以让研究生拓宽学术视野,突破传统教育形成的思维定势,更加广泛地汲取科学营养,从而产生优秀的科研成果。
4.开展学术交流,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 3开展学术交流,可以让研究生培育改革创新、勇于探索的奋斗精神;可以通过与同行的沟通交流,培育求真务实、谦虚严谨的理性原则;可以通过聆听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培育民主开放、文明进步的科学思想。
二、建立研究生学术交流体系的思路和措施
(一)把“学术交流”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需要面临的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现有在校研究生近万名,分布在26个学院(系、所),学科门类涵盖工、理、文、法、经济、管理等学科。研究生存在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术水平不同等现实问题,造成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有不同的层次和需求,这是构建研究生学术交流体系首先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其次,研究生以实验室、科研组为科研集散,科学研讨和交流更多地集中在科研团队内部进行,学科团队间较闭锁,跨学科、跨区域交流受到限制,拔出这种学科之间的藩篱,提升学术交流的层次,成为学术交流突破的关键环节。
(二)研究生学术交流体系构建的思路北航坚持培养面向未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原则,以激发学术灵感、启迪创新思维为主旨,以提升创新能力、增强交流协作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为目标,把学术交流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构建了所有研究生均可以自主交流,导师能够深度参与,跨专业师生能够共同研讨的普及型的校内学术交流平台;构建了把国内高水平的研究生学术会议“请进来”共同研讨,使研究生“走出去”到国内外着名大学访学交流,拓展视域,让研究生投入到实践基地、生产一线中锻炼科技实践能力的拓展型的校外学术交流模式。
学术交流体系构建是以尊重教育规律为前提的,要针对研究生所处的不同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对于低年级研究生,鼓励他们作为听众参与研究生学术论坛和《现代科学与学科前沿讲座》,让他们迅速适应角色转变,尽早完成从接受型学习到研究型学习模式的转变;对于修完研究生基础课程、在科研任务取得一定成绩的研究生,鼓励他们参与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宣讲会上宣读自己的论文,与专家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对于在科学研究上特别出色的研究生,鼓励他们参加大型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和境外体验型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对于高年级研究生和在具备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的优秀研究生,鼓励他们参与实践型学术交流,深入研究生实践基地、国防工业重点单位和东部发达地区企事业单位,解决工程课题,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构建研究生学术交流体系经过五年的构建与实践,北航形成了校内普及、校外拓展的多层次、跨学科、广交流的研究生学术交流体系(也称为“一个平台、三种模式”),实现了研究生教育从“两维”培养到“三维”培养的转变,取得了研究生教育的重大突破。“一个平台”是普及型的校内学术交流平台。把《现代科学与学科前沿讲座》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开设每个研究生均可参加的“研究生学术论坛”。“平台”覆盖理、工、文、法、经济、管理、哲学、教育等学科,覆盖全校近万名研究生,解决了学术交流的“普及”问题。
北航在普及型学术交流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拓展研究生研讨学术的层次和空间、拓展研究生国际视域、拓展研究生实践领域为目标的拓展型的校外学术交流模式,包括三种学术交流的新模式(简称“三种模式”),即:研讨式学术交流模式、实践式学术交流模式、访学式学术交流模式,进一步解决了学术交流层次的“提高”问题。“一个平台、三种模式”的研究生学术交流体系构架。
三、学术交流体系的实施效果
(一)一个平台— — 普及型的校内学术交流平台
1.北航研究生学术论坛论坛的主题是“激发灵感,创新思维”。论坛以主论坛和分论坛相结合的形式,主论坛由研究生院组织实施,承担学术论坛期问论坛主报告、论文征集、论文集编辑、论坛评议、论坛开闭幕式等项工作。分论坛由承担该分论坛的学院(系)组织实施。论坛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层组织体系,指导、策划、执行的各个环节都向研究生开放,研究生可以参与学术交流体系的构建、组织等工作的任何环节。
2.《现代科学与学科前沿讲座》课程北航学术交流环节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开设《现代科学与学科前沿讲座》课程,每学期组织10场高水平学术报告。要求研究生撰写报告心得,互相交流,并进行考核。《现代科学与学科前沿讲座》是每位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覆盖所有在校研究生。
(二)三种交流模式—— 拓展型的校外学术交流模式1.研讨式学术交流模式在普及型学术交流平台的基础上,北航积极拓展研究生学术交流的空间,承担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项目,接纳更多大型的、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争取更多的优质学术交流资源及优秀学术交流机会。每年,北航都会举行全国性的研究生学术会议。2006年,举办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共收录44所高校(院所)的290篇优秀论文,举办了26场专家报告,149场论文宣讲。2007年,承办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来自36个高校(院所)的204名研究生参加了暑期学校,并与北航研究生一起学习,一起研讨。同年,还举办第四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170所高校和院所的3600名研究生参赛,北航在竞赛中取得了团体第四名的好成绩。
北航还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其他高校在全国举办的“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学术年会”、科技竞赛等各类学术盛会。
2.访学式学术交流模式研究生公派出国以及研究生到境外高校访问是北航学术交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航为研究生进行跨地域、跨校际、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创造了广阔空间。鼓励研究生参加短期国际学术会议,让学生走出校门,参与更广泛的学术思想交流。2005年~2007年,北航共支持257名研究生公派留学、参加国际会议。此外,还积极与境外名校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攻读学位等境外学习交流机制。2007年,北航派出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119名。
3.实践式学术交流模式科技实践是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过程,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最好课堂。北航安排专门的研究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做到有组织、有规范、有考核,确保研究生社会实践可持续开展。
实践式学术交流主要包括建设校外研究生实践基地,以及以组团交流等形式与境外大学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其目的是延伸教育臂膀、提高研究生学术与实践结合能力。北航与行业内大型企业、地区形成合作,建立了多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学术实践基地。目前,已经建立了西飞基地、鄞州基地等学术实践基地;组织“京港”研究生学术交流团,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五所大学开展定期学术交流等。
总之,开展学术交流可以弥补研究生教育的盲点,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交流、协作能力,培养研究生科学精神。学术交流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学术交流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贝尔纳J D.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12.[2]杰拉德·卡斯帕尔。成功的研究密集型大学必备的四种特征[A].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3.[3]倪迅。“创新型国家应该是科学精神蔚然成风的国家”— — 政协委员热议胡锦涛同志参加农工党和九三学社联组会议时的讲话[N].光明时报,2007~03—10(1)。
第二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摘 要:实践教学质量评估能够诊断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完善课程设置、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基于构建指标体系总体性、制度性及可操作性原则,分析构建质量评估体系中应注意的事项,提出实践教学考核指标体系方法,搭建两级质量评估平台等措施,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一、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必要性
教学质量评估具备引导评估对象朝理想目标前进的功能,能够通过测评方式全面掌握评估对象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评估对象,进而诊断评估对象存在的问题,以达到提高并改进的目的。专业学位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正是通过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将涉及专业学位实践性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出来,量化专业学位实践教学效果,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完善课程设置、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等目标。
二、构建专业学位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原则
(一)总体性原则
总体性原则是指从大局出发评估实践教学质量,采取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逐一考察实践教学中涉及的各个要素,使评估结果能够准确、全面反映教学质量。
(二)制度性原则
制度性原则是指质量评估应建立在规范性制度条文基础上,使评价工作有章可循。
(三)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指根据学校专业学位设置情况,在具备可操作性且不失真实的前提下,适度调整学校的质量评估指标,使其既适应专业学位的培养需求,又在评估执行上易于实施。
三、构建专业学位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注意事项
根据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原则,通过对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专业学位培养情况的了解,建立专业学位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应充分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系统的指标体系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前提。指标选择要能够突出专业学位实践教学特点,从实践教学环境评估、教师教学工作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及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等不同侧面选取符合学校专业学位教学具体情况的指标,构建系统的质量评估体系,完成质量评估的第一步。
其次,周密的质量评估方法是获取准确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结果的保障。质量评估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对比各高校不同培养单位专业学位实践教学情况采用的不用质量评估方法,发现评估方法的选择并不单一,关键在于适合本校专业学位实践教学特点,能够有效反映评估的客观结果。以衡量专业学位实践教学基建水平为例,采用量化打分的方式评价更为合理,可以通过调研专业学位基础建设情况,将实验室数量分段划分权重,综合比较各个阶段实验室建设水平。而衡量实践教学效果时,应将反馈结果运用定性方法划分为“非常好”“好”“一般”“较差”几个等级,在评估报告中充分体现运用不同评估方法获得的结果。
再次,准确的质量评估反馈系统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中枢。质量评估反馈是针对实践教学评估中指标涉及定性内容的真实描述。进行反馈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反馈对象与被反馈对象的关系。其中,反馈对象为实践教学的施与者,负责对被反馈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因此,反馈对象对质量评估指标的解读、客观事实的描述能力,以及自身公正度等会影响最终结果。专业学位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参与者,对实践教学效果有最直接的感触,学生本身应参与到反馈中,完成对评估效果的再认定过程,只有双重评价才能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准确性。
最后,全方位的质量评估监控体系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评估顺利进行的依据。质量评估监控体系是整个实践教学质量评估过程必不可少的辅助,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对专业学位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应根据本校专业学位实践教学的特点,审核培养计划,核实各培养单位的专业学位教学任课教师配备,定期考核实习基地的实际水平,并对专业学位学生的实践教学参与程度进行检查,建立督导制、巡查制、学期检查制、专题调研等相结合的体系。其二,针对质量评估体系的监督。在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时,应对派出的专业评估小组的操作进行监督,为相关人员讲解涉及内容,并对各个环节进行勘察,确保质量评估过程公正合理。
四、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
(一)专业学位实践教学考核指标体系设计
考核专业学位实践教学质量,要充分认识到培养专业学位人才相对于学术型人才,更加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本着能够充分反映专业学位特点,能够据实反映实践教学模式,涵盖面广且互相无替代性的选取原则,根据专业学位教学实践内容,结合学校专业学位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笔者尝试构建以下实践教学考核指标体系。
(1)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注重教学内容改革,增加实验性课程所占比例等。
(2)实践性课程设置
资产评估、会计硕士等文科专业在课程设计上应注重现实指导意义、讲座论坛数量、专家在专业领域的权威性。
第三篇: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
电子科技大学第二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
第二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简介
一、背景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及《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电子科技大学在《研究生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从2016年起,设立“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简称“交流月”),重点围绕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与人文修养、拓宽国际视野为目标开展系列专题活动,时间定为每年6月。
二、原则
“交流月”活动内容充分体现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研究生教育“三结合”培养全覆盖的教育理念,即国内与国外培养相结合,拓宽研究生国际视野;校内与校外培养相结合,增强研究生职业胜任能力;科学与人文培养相结合,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具体包括:
(一)促进交流,拓展视野,提升创新能力
以讲座、课程教学、教学研讨等形式为依托,促进我校师生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的深入交流,提升师生国际学术交流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全面发展,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与人文修养
以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为出发点,致力于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知识结构优化和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为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科学定位,突出学科交叉
鼓励在开设的讲座、课程、教学研讨、创新项目等活动中突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拓展学生的学科思维。
三、内容
第二届“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活动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高水平专题讲座
该类讲座本着“大师领衔、名家荟萃”的思想,主要邀请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大师、名家、“国字号”人才举办专题讲座。讲座分为三类:学 电子科技大学第二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
术前沿讲座、人文素质讲座、行业发展分析及技术研究讲座。学术前沿讲座主要包含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最新的研究动态等;人文素质讲座主要包含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如历史文化、身心健康教育、国情与国际关系、演讲与口才、财务管理、谈判技巧、英文论文的撰写与投稿等;行业发展分析及技术研究讲座主要包含对行业发展情况、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研究热点等的深入分析。
(二)高水平课程
本着“短而精”原则,文管类一般为16学时、1学分,上课时间原则上不少于4天;理工类一般20学时、1学分,上课时间原则上不少于5天。
1.高水平学术课程
课程突出“促进交流,拓宽视野”的原则,以课堂学习和课下讨论为依托,促进师生与国内外著名高校教师的深入交流,提升师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帮助学生紧跟科技前沿,掌握先进的科研方法。包括6类专题,分别是:电子信息技术专题,计算机、软件技术专题,机械设计、控制技术专题,生物医学技术专题,纳米、量子等前沿交叉学科专题,金融、管理类专题。邀请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专家,世界500强企业资深科学家或首席科学家开设。
2.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以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为出发点,致力于研究生知识结构优化和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内容可包含国情与国际关系、健康教育、心理卫生、人文艺术、金融管理、专利与知识产权、协调与沟通、跨文化交流等。
3.企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
以实践创新,提高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为出发点,遴选已建立的校内外实验实践基地高水平专家,或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开设。
(三)教学、科研等交流研讨活动
1.学术沙龙。学术沙龙采取自由交流的形式,在课下搭建专家和我校师生间的交流平台,以学术、教学、创新实践等为主题,开展主题交流,以扩大青年教师的教学视野,增进师生对国内外教学理念、模式与方法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了解。
电子科技大学第二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
2.课程观摩。学院组织课程相关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观摩,结合教学方法、针对教学特点和技巧等进行交流和探讨。
(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主要包括举办全国性研究生暑期学校、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高水平科技竞赛等内容。
Second Term UESTC Postgraduate Humanity Education and Academic Exchange Program I.Background In June 2017, UESTC is to offer the second term of Postgraduate Humanity Education and Academic Exchange Program which was initiated in 2016 in accordance with the UESTC 13th Five Year Plan 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Development.The purpose of the program is to enhance the postgraduates’ overall quality and humanity attainment, and to broaden their international horizon.II.Principles Contents of the activities in this program should reflect the educational ideas of three integrations, namely,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home and aboard to broaden the postgraduates’ international horizon,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on and off campus to enhance the postgraduates’ ability of adapting to future careers,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humanity to enhance the postgraduates’ overall quality.1.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to broaden horizon and enhance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program consists of lectures, courses, and seminars to facilitate in-depth communication between faculty and postgraduates of UESTC and experts and scholars invited from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home and aboard.The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postgraduates’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and innovation practice abilities.2.Enhancing overall quality and humanity attainment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This program is designed for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UESTC postgraduates, especially those major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knowledge, quality, and ability, so as to optimize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 to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 and to cultivate their scientific spirits and humanity attainment.3.Scientific orient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prominence
Integrations, overlaps, and blend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in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are encouraged in lectures, courses, seminars, and innovation projects in this program for the postgraduates’ development in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III.Activities Activities of this program consist of following three categories.1.High-level lectures on special topics Scholars, experts and entrepreneurs from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enterprises home and abroad are to be invited to offer academic lectures on special topics of frontier academic studies, humanity issues, industry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technology research.Lectures of academic focuses studies focus on new knowledge of the related disciplines, updated information of current studies.Humanity lectures cover such topics as history, cultur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ublic speech and eloquence, financial management, negotiation skills, writing research papers in English and submitting papers for publication.Lectures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over such topics as development of related industries, trend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related industries, in-depth analysis of research hotpots.2.High-level courses
The courses to be offered should be brief and refined.Each course is designed for 1 credit, 16 periods for a humanity course and 20 periods for a science or engineering course, which should last for at least 5 days.(1)High-level academic courses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and broadening horizon”, the academic courses consist of classroom learning and after-class discussion, so that UESTC faculty and postgraduates can have in-depth communication with scholars from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home and aboard.The postgraduates can enhance thei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ability, closely follow academic frontier, and master advanced research methods.Such courses fall into 6 specialized fields: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uter science, software technology, machine design, control technology, biological and biotechnology and medical technology, nanometer technology, quantum technology, financial management etc.(2)Humanity education courses Humanity education courses are design to help UESTC postgraduates harmoniously develop their knowledge, quality and ability, and enhance their scientific and humanist spirit for an all-around development.Contents of such courses cover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istory, literature, arts, finance management, paten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tc.(3)Cours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uch courses are to be offered by innovative experts, famous entrepreneurs, and
venture capitalists.The purposes of these courses are to involve UESTC postgraduates in innovation practice, and to enhance their ability of adapting to future careers.3.Discussions on teaching and research(1)Academic salon Academic salon activities are designed fre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invited experts and UESTC faculty and postgraduates.Topics of such activities focus on academic research,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practice so as to help the young faculty members broaden their teaching horizons and be better informed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es abroad in teaching theories, models and methods.(2)Course observation
Young faculty members of UESTC are to observe related courses and to discuss and learn from the invited scholars and experts regard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skills.4.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novation project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novation projects mainly include summer schools, national doctoral student academic forums, and high-lev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sts.
第四篇:医院网络安全体系构建与实践论文
摘要:进入到信息时代,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步伐在网络的推动下不断前进,这不仅为医院的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条件,更是优化了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但是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网络安全风险时刻存在,因此,如何构建网络安全体系,则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中需要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医院网络安全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出发,结合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了医院网络安全体系构建与实现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医院管理;网络安全体系;阻碍;实现策略
1医院网络安全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信息安全问题与互联网的发展相伴相生,在网络时代,我们一方面要享受到信息爆炸、社交便捷的福利,另一方面也需要应对信息泄露的风险。在医院的内部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因此,医院要想利用互联网提高管理效率,优化医疗卫生服务,就应该正视网络体系构建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构建严密可行的管理措施,防范网络安全风险,让医疗信息、管理信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确保医院的有效运行。
2医院网络安全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网络体系的构建是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必要环节,但是其在安全风险防范方面却依旧漏洞百出,使得医院的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形同虚设,难以充分发挥其风险控制与防范的实际效果。具体来讲,医院网络安全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医院内部系统对数据的收集与应用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多数医院对于网络系统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数据的收集并不完整,例如电子病历的形成尚处于“模板+标签”阶段,缺乏专业化处理,影响了数据传输与共享效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信息孤岛”的状况没有被完全打破。第二,网络安全规划缺乏投入,对信息安全的预期投入严重不足,虽然信息安全问题是医院网络信息系统构建的关键,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相关部门对于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并不积极,例如在硬件投入中缺乏预算支持,使得硬件设备一旦出现损毁就会造成大量医疗卫生信息的丢失;对软件技术的应用不到位,防火墙、加密系统的建立存在漏洞;各部门对于安全系统的认识存在偏见,在某一科室出现网络安全问题的时候则相互推诿,缺乏有效的追责与监督。第三,网络安全体系构建与实现的方案缺乏有效的落实,任何网络安全问题在没有爆发前往往都显得不那么重要,医院在网络安全体系建设中也存在这种侥幸,对安全规划的设计头头是道,但是到了具体的落实阶段却又推三阻四,影响了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工作的实效性。
3医院网络安全体系构建与实现的相关对策
医院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与实现需要从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组织管理者三个方面入手。
3.1硬件设备安全的构建与实现
根据信息化管理的技术需要,医院的硬件设备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网络布线。对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而言,网络布线不仅影响着系统的信息传递速度,更关系着信息沟通的安全,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应采取内外网物理断开的方法,对医院网络系统进行科学布线;考虑到信息安全,对于各楼宇的主干线可以采用光纤和备份光纤相结合的方式;在连接客户端的时候,应做好屏蔽处理,及时排除干扰源,保证信号强度,以及信息数据传递的有效性和完整性。第二,根据《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做好对机房的设计,如根据“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耐火等级不能低于2级”等规定做好防火安全管理;根据“主机房气流组织、风口及送回风温差”的相关数据做好防潮工作等,确保主机房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存储与传输的功能。第三,服务器、交换机的数据安全,在医院网络安全系统构建中,技术人员应对关键设备的基本性能以及冗余做好分析,并确保系统能时刻运行。为避免停电故障造成信息丢失,医院的服务器应采用不间断电源,并在出现安全故障的时候,自动接入另一个服务器完成信息备份,从而做好“双保险”,提高网络系统运行的持续性和安全性。
3.2软件安全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在网络安全系统构建中,系统软件可以通过与硬件设备的交互作用,实现对系统的控制与调度,并连接网络,实现信息的传输与存储。因此,医院在网络安全系统构建与实现中,应该不断完善软件系统,从而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医院在软件安全系统的构建与实现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设置安全口令。软件系统的登录应控制开放程度,利用安全口令对访问者的身份进行确定,在使用软件系统的过程中,口令的设置也应该提高安全系数,避免使用缺省值,保证长度不少于八位,且内容包含字母和数字及至少包含两个特殊字符。此外,为进一步确保软件系统的安全,相关部门的操作人员应对安全口令进行定期更换,提高被破译的难度。第二,安装杀毒软件。在医院的网络系统建设中,内外网的完全物理隔离是不可能的,只要存在接入外网的机会,病毒就会见缝插针对网络系统进行攻击。针对此,医院在网络安全系统构建中应该要求客户机及服务器安装杀毒软件,利用软件对病毒进行甄别与抵御,及时检测违规操作,并对高风险行为做出提示,控制病毒对网络系统的威胁。第三,应用防火墙。目前一些软件公司在技术研发中,对防火墙的设计更加严谨,医院在网络安全系统建设中,应利用方便、快捷的防火墙进行定期扫描,及时检测出危险信息,控制恶意脚本在目标计算机上的执行过程,避免外网攻击的入侵,以及信息的泄露。第四,加强对工作站的安全管理。各个工作站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都应该利用账号、用户权限、网络访问以及文件访问等实行严格管理程序规范进行安全控制,严格监控光驱、软驱,USB接口等外来信息的接入,提高安全管理效果。
3.3组织机构的构建与实现
在医院的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建设中,工作人员是落实安全措施、执行安全方案的主体。再高端的硬件设备、再完善的软件系统都需要人的操作来发挥作用。因此,医院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应该将人的因素纳入其中,并确定、尊重其主体地位,利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能力。具体来讲:第一,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安全管理小组,体现组织管理效果,并在管理小组内部做好明确分工,确保一旦出现安全问题能够迅速做出反应。第二,完善安全制度建设,对于医院网络安全管理人员而言,制度建设是规范其安全行为,提高安全方案执行效果的关键,因此医院应该从多方面做出安全规定,明确管理细则,推动安全管理人员工作的有序开展。第三,规范内部人员网络操作,根据信息安全问题的调查显示,操作者的不规范操作是造成病毒入侵,信息泄露的主要问题。因此,在组织管理中,医院应对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进行严格控制。第四,做好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对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应做好各部门的联动,提高应急能力,及时止损。
4结束语
总之,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医院内部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信息化的实现需要网路系统的支持,但是在网络系统构建的过程中,无处不在的安全问题使得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针对此,医院应该从网络安全系统的建设要点出发,增加对硬件设备的投入,做好软件系统的技术应用,加强组织管理建设,进而完成医院的网络安全体系构建与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宝伟.医院网络安全体系构建及实现方式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8.[2]沈晓利,郭璞,樊红彬.医院网络安全体系构建与实现[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7.[3]陈拥军,肖新文,陈泓伶等.医院网络安全体系构建与实现[J].中国数字医学,2016.
第五篇:关于惩防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惩防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按照这一要求,构建具有电力企业特色的惩防体系,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正确认识惩防体系的作用
作用之一:能有效控制管理流程。有效控制管理流程.电力企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管理环节多,业务种类细,资金流量大,滋生职务犯罪的“温床”客观存在.在业务管理流程中融入生产性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80%左右。业务管理部门把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的要求,在具有业务处置权的工作人员头脑中根植纳入管理流程和制度规范中,把廉洁从业和信守承诺的诚实守信的理念渗透到工程项目管理之中,就能有助于全面规范资金使用、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等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和实体内容,使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监督制约的内在机制,。把监督控制的制约作用与内控管理有机结合,有效控制管理流程,就能有效控制管理流程,确保业务处置权的正确运用业务处置权,发挥好事前、事中的业务监督作用。
作用之二:能真正建立起“不能为”的防范机制。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多与权力失去监管、制度规章流于形式密不可分,业务部门把研究制定内控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测评办法,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奖惩机制,加大对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业务管理部门在具体业务处置中,发挥好事前、事中的业务监督作用,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履行好自我监管的“保健”把责任,和责任追究落实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就能确保各项内控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提高制度执行力提高,真正建立起“不想为”的自律机制,“不能为”的防范机制。,“不敢为”的惩戒机制,“不愿为”的保障机制。
作用之三:能编织严密的“护廉网”。电力企业作为社会的“造血”细胞,其肩负的使命要求其全部工作必须最终体现效益原则。在具体工作中业务部门把市场机制经济要求同反腐倡廉监督约束统一起来,充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推行公开、公平、公正、规范的招投标,就可以有效遏制物资采购、燃煤组进、工程建设等与钱和物打交道的过程中的违规违纪现象,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实现企业经济健康发展。
作用之四:业务部门充分认识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以廉洁教育为重点的廉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的创建中把廉洁文化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改变过去企业廉洁教育一定程度停留在思想纪律宣传上的倾向,切实把廉洁教育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形成宣传、教育、帮助、纠正、规范、奖罚等完整的廉洁教育体系,使廉洁教育的内容由抽象而具体,将反对的和倡导的内容具体成为规则,为构建惩防体系打牢思想文化基础。
作用之五:目前企业比较重视党纪政纪处分处理,对一个违纪问题的发生,伴随的是从立案调查到处分处理,周期长、成本高,企业经济受损,政治影响不良,企业形象差。把专门部门的执纪监督与业务管理部门的内控管理有机结合,环环相扣,就能防患于未然,筑起一道坚实的“防腐墙”,编织严密的“护廉网”往往还达不到惩治的目的。如果企业相关业务部门能大胆地使重视利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措施,充分运用岗位更替交流、经济处罚等手段,并处理好企业内部处理同违法犯罪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违反党纪政纪给予纪律处分这两个层面惩治手段的衔接,以及三者之间对过错处理上的平衡,那么就能使违规违纪行为得到及时惩处,腐败成本提高,也可对想违而尚未行动的人产生警诫戒,起到事前防范作用。
二、构建惩防体系的实践构建实践中应有的内容
夯实构建工作思想基础。思路决定出路惩防体系构建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离不开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的思想“对接”和工作“合拍”。,学习决定未来。认真组织业务部门学习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五年规划》以及企业贯彻《五年规划》的具体办法和,本单位《实施细则》,下功夫开展惩防体系构建工作目的、意义、作用宣传贯彻,促进业务管理部门提高对构建目标、重要意义的认识,解决思想认识偏差问题,从源头上夯实思想基础,是做好构建工作的首要环节。通过采取专题讨论加深对《五年规划》重要性理解,进行调研倾听大家心声,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大张旗鼓舆论造势,使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业务部门负责人知道《五年规划》目标,了解熟悉《五年规划》内容,靠近
《五年规划》要求,对于解决思想认识上的“瓶颈”是十分可行的办法。
深化、细化任务分工。作为牵头负责惩防体系构建工作任务的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应紧密结合电力企业实际,从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作风、改革、惩处等六方面内容着手,制定可供操作的具体措施、实施方案,形成基层电力企业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路线图”、“规划图”和“施工图”。根据构建内容再组建惩防体系任务分解项目组,提出具体的实施计划,将时间、内容、责任人员、考核标准等逐一细化、量化,将任务落实到业务管理部门,责任到具体人头,按照实施计划渐进式督导,使业务管理部门在完成生产经营管理目标的同时,有序、负责地行使监管职能,完成本部门承担的惩防体系建设任务,推进构建工作落实。
健全构建工作保障体系。惩防体系构建工作是一项基础工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纪委牵头,建立并实施检查??考核??奖惩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定期每半年对各部门、责任人承担的任务分工完成情况实施检查考核一次,并将检查考核结果可分三个层次纳入考核:一是部门和个人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综合考核体系;二是纳入专项考核体系,包括如《中层管理人员党风廉政建设保证金奖惩考核办法》、《企业绩效考核办法》;三是纳入绩效目标考核体系,与绩效工资挂钩。,用责任制考核和绩效评价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工作、任务的落实,以增强刚性减少弹性,软指标变硬任务。实现落实工作任务有具体安排、分解安排有考核指标、工作进度有明确要求、落实情况有督促检查、进展情况有汇报登记、任务完成有总结报告,以健全的构建工作保障体系促进业务部门积极参与性。另外,还可通过建立专门的《惩防体系构建工作奖励办法》等,对构建工作实施正面的激励促进。只有运用责任制考核和绩效评价机制,增强构建工作的刚性,减少弹性,实现,工作任务有具体安排、分解安排有考核指标、工作进度有明确要求、落实情况有督促检查、进展情况有汇报登记、任务完成有总结报告的构建工作良性循环格局,才能促进构建工作务实避虚.,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工作纵深发展。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搭建构建工作平台。整合部门力量、共享信息资源,搭建各业务部门共同参与惩防体系建设的工作平台是纪检监察部门在构建惩防建设中的必修“功课”。在构建过程中,建立 “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联系会议制度”,“监督信息通报会议制度”,“惩防体系建设督办信息通报会议制度”以及“惩防
体系构建工作质量评价制度”等,坚持“四会”、“三查”、“一培训”等规定“动作”,加强监督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联系,促进任务分工落实。一年至少通过召开两次惩防体系构建工作协调会,及时总结研讨论前段时期惩防体系构建工作,安排下一阶段任务;每季度应召开反腐倡廉工作联席会议、惩防体系督办信息通报会议,通报情况,提出要求;半年开展一次惩防任务分工落实情况、构建惩防体系工作进展情况、廉洁从业承诺执行情况等检查一次,做到安排、部署、检查“三同时”。搭建这样一种相互沟通、学习的平台,实施有“头”有“尾”的闭式循环,就能很大程度激发业务部门参与构建工作积极性,主动想办法,动脑筋落实自己分管范围内的内控管理任务,营造出“守土有责,各尽其职”,齐心协力建好“防火墙”的良好氛围。
以“四勤”增强组织协调。“手勤、腿勤、口勤、耳勤”,是纪检监察部门在构建工作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的必备功课。把党风廉政教育学习资料、法规文件等亲自送到业务部门,不定期到相关业务部门了解情况,经常利用召开各种会议的机会宣讲反腐保廉的重要性,定期听取党风廉政监督员的情况反映等,看起来是小事,但对增强业务部门对纪检监察部门的认同度,使业务部门在心理层面上更多理解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更主动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协调指挥会产生较大的作用,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工作也会更顺更有效。
以“三联动”彰显提升构建工作活力党政同心。一是联动抓教育。将党委工作部的干部理论学习教育、“三会一课”教育,厂长工作部的法纪知识学习、法制宣传教育,纪委、监察部门的理想信念、廉洁从业和党纪政纪条规教育,与业务部门的党支部的针对党员干部思想实际的特色教育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教育揉和在一起,;把长期教育与阶段性教育、业务部门的微观教育与全厂的宏观教育汇聚到一点,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多渠道开展、多部门配合全方位立体式教育体系,使党员干部感受到党政联动抓教育的同心,让教育带来更大的冲击力。二是联动建制度。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通过自下而上地对企业各个有职有权、对容易出问题的关键岗位部位进行梳清理,把党风廉政建设要求与生产经营管理目标联动,共同并由这些岗位所在的部门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纪委出台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前请业务部门提意见,业务部门拟订内控制度时交纪检监察部门修改,通过党政互动,形成“柔中有刚”齐抓共管的局面。三是联动强监督。党支部重点抓党员干部遵纪守法情
况日常监督,各业务部门负责抓重要岗位人员履行职责、廉洁从业情况日常监管,纪检监察部门负责抓好重要环节和“热点”问题的全程监督。党政联动合力监督的结果,就能把反腐倡廉的制约机制同企业的管理流程有效地实现兼“容”并“网”,使构建监督控制的制约活力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发挥。
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充分认识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惩防体系构建中把廉洁文化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将反对的和倡导的内容具体成为规则, 使预防教育的内容由抽象而具体,就可以弥补反腐倡廉教育一定程度停留在思想纪律宣传的不足,帮助被监督对象以人为诫规范行为, 润物无声中受到职业操守教育,充分发挥廉洁文化在构建惩防体系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三、惩防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推进惩防体系构建中应注意处理好相关的关系,方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处理好“造势”与“实效”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大宣教格局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教育,深化认识,广泛宣传,营造构建惩防体系的浓厚氛围,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惩防体系建设工作中来。同时,宣传教育要注重实效,突出重点,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 “一把手”的认识,使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强化主体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分工抓的工作局面。
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牵头部门应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在总结以往反腐倡廉工作经验和做法基础上,查找惩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二是对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的任务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严格考核,督促落实;三是认真审视目标是否完成,远期规划是否切合实际,力争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有新创造、新发展,增强构建工作的实效性。
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制度、监督、改革、作风、惩治“六位一体”,是惩防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体系构建工作的关键环节。要以六个环节为重点,立足本单位实际,不断丰富体系构建工作的内容。同时,在体系建设中,要增强系统观念,强化统筹意识,在抓好教育、制度、监督、改革、作风、惩治工作的同时,兼顾六者之间的关联性,使之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共
同推进,真正做到教育扎实、制度管用、监督有效、改革创新、作风务实、惩治有力,达到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目的。
处理好“惩治”与“预防”的关系。构建惩防体系,本身既包含“惩”又包含“防”。惩治和预防是反腐倡廉工作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标本兼治、惩防并举”,要求我们在“兼”字和“并”字上下功夫。尤其要纠正片面强调预防而忽视惩治的不良倾向。当前基层电力企业违法违纪现象还处于易发多发期,惩治这一手更不能放松。查办案件是治标措施,同时具有治本功能,要从案件总结中发现体制、机制漏洞,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巩固治本成果。
处理好“抓协调”与“抓具体”的关系。要把体系构建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机结合,通过狠抓责任制这个“龙头”,不断强化党委的统一领导,有效调动部门主动性,组织力量参与体系构建。纪检监察部门要着力解决好“抓协调”与“抓具体”的关系,协助党委抓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主要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和奖励机制,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推进惩防体系构建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在构建惩防体系这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中,如何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协调组织作用,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动业务部门的参与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业务部门在构建工作中的作用,实现既定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目标,是一项重要而又务实的工作,是值得认真思考,勇于实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