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药山寺竹林禅院隆重落成重启千年宗风

药山寺竹林禅院隆重落成重启千年宗风



第一篇:药山寺竹林禅院隆重落成重启千年宗风

药山寺竹林禅院隆重落成 重启千年宗风

新|闻|动|态BUDDHIST NEWS 竹林禅院落成现场(摄影:陈衍宇)

腾讯佛学常德讯(清凉)2016年6月10日,农历五月初六,端午次日,著名禅宗祖庭药山惟俨禅师道场湖南省常德津市市药山寺竹林禅院隆重举行落成庆典。湖南省常德津市市副市长李阳、常德市文化促进会会长毛建钧,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河北赵县柏林禅寺方丈明海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国佛教协会新闻发言人明杰法师,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常德乾明寺、石门夹山寺住持明禅大和尚以及来自全国和当地的嘉宾信众约千余人参加典礼。

与会大德高僧(摄影:陈衍宇)

药山寺为唐代六祖惠能下三世弟子惟俨禅师驻锡弘化道场。惟俨禅师俗姓韩,山西绛州人,早岁披剃,博通经论,精严戒律,后分别至六祖二大弟子青原行思座下石头希迁、南岳怀让座下马祖道一禅师门下参究,彻悟心宗,为石头希迁禅师嗣法弟子。唐贞元初,惟俨禅师驻锡药山,创建慈云禅寺,弘化至终。嗣法弟子有道悟圆智、云岩昙晟及朗州刺史李翱等,赵州禅师亦曾来参礼。昙晟弟子洞山良价、再传弟子曹山本寂开创了曹洞宗,李翱则为儒家理学的早期开创者。惟俨禅师道风远播,药山为禅宗重要祖庭。

明影法师致辞(摄影:陈衍宇)药山寺迭经兴废,历久犹存,慈云寺香火不绝,惟俨祖师塔巍然矗立。2013年底,当地政府及信众礼请河北省佛学院副院长、柏林禅寺监院明影法师驻锡祖庭,同力中兴。明影法师,河北人容城人,1967年生,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2001年于柏林寺依生活禅创始人净慧长老披剃,多年追随长老,于弘法教学实践中参悟生活禅,深得其要,受邀中兴药山祖庭为法师担当之大事因缘。

圣像开光(摄影:陈衍宇)竹林禅院为药山复兴首期工程,位于药山寺东南约三公里处,青山环抱,竹林掩映,前有东冲湖,静谧清幽,风景如画。禅院为全钢结构,仿唐风格,有圆通宝殿、止观堂、会贤堂等10栋,粉墙漆窗,简约素朴,极具现代气息,自然与人文天然融合,符合“宁静国际禅修中心”的目标,堪为现代人心灵栖息的宝地。活动现场图(摄影:陈衍宇)

落成典礼在祥和光明的气氛中举会,与会领导对竹林禅院寄予厚望,期待药山寺早日复兴,为当地文化建设贡献力量。明海大和尚对药山祖庭的历史文化地位予以介绍,勉励四众共同护持道场。明禅大和尚阐发财法二施关系,鼓励禅院多做法布施,信众多护持禅院,共同弘扬大乘菩萨道。竹林禅院落成为明影法师弘法理念的初步展现。禅院秉承净慧长老生活禅宗旨,践行禅讲并重朴实禅风,以深入闻思大乘经论树立般若正见,以多种禅观调伏粗心,以研习儒学典籍辅助养成菩萨人格,以参究向上一路见性为核心功夫,不断丰富发展生活禅,以培养人才为弘法重心,致力推动汉传佛教修证传统的恢复与重建。

在典礼结束时,明影法师向大众分享禅院修建过程,表达感恩与惭愧。

典礼结束后,与会高僧及嘉宾为禅院主殿圆通宝殿观音菩萨圣像开光。

来源 | 内容来自腾讯佛学

第二篇: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206页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篇: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揣摩有关诗句的含义。

2.反复诵读,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能背诵这首古诗。

学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课时:

1课时

【知识预习】

1.题解: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2、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

3、说出这首古诗的大意。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高高的林梢头,沐浴着朝阳的辉光,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深山万物呵,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诗歌赏析】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赏析

参考答案: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赏析

参考答案: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赏析 参考答案: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趣,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4、“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赏析

参考答案: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问题探究】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4、“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这种以“寂”衬“音”的写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巩固拓展】

1、背诵本诗,默写全诗。

2、练笔:展开联想,生动改写。

7、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8、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参考答案:深幽寂静

宁静、空灵

11.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1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13.“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14.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15.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

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

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6.“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17.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答: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18.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9.“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答:“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20.“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答: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2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

,;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2、诗中哪些句子描写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景象?诗中哪些句子描写山和水?

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3、“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两句,突出了古寺什么特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突出古寺肃静、幽深、脱俗、纯净的特点。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爱之情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

24、找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韵脚。

(林、深、心、音。)

25、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无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

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无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

C、这是一首写景的无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

26、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D)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第四篇:题破山寺后禅院作文800字

题破山寺后禅院作文800字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作文800字,欢迎大家分享。

初春的早晨是宜人的。天空泛着鱼肚白,似乎还没有睡醒。清风徐来,吹在脸上,身上像有一只无形的手温柔的抚摸着我,甚是舒服。薄雾笼罩着寺院,朦朦胧胧,如梦如幻,使人痴迷。

天空泛来一丝红光,初升的太阳从天际尽头缓缓升起。太阳的光芒染红了旁边的云彩。火焰般的'云彩荡在天空,十分好看。太阳逐渐升高,那慢慢变得耀眼的光芒洒在寺院后的高林。树木巨人般的影子投在地上,将阳光筛碎,零零散散的洒在地上。

踏着青石板小路,往林深之处走去。青石板的裂缝中伸出几株顽强的小草,它们被风吹得微微弯下身子,看了令人怜爱。曲折的小路摇曳着身子在林中蜿蜒,像一条绿色的小溪。

沿着小路一直走着,来到一座禅房。禅房旁边生长着青翠的小草,娇柔的花儿们幽香扑鼻,使人心旷神怡。仔细一看,花儿的花瓣中盛着晶莹剔透的露珠,闪着动人的光芒。

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连鸟儿们也是如此。它们在灿烂的阳光中开始了歌唱表演。啊,那声音啊,清脆、悦耳!除了为他们伴奏的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外,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倾听。它们的歌声比任何一种人创造的乐器都美妙得多,他们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潭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底部被水磨得圆圆、光滑的鹅卵石。柔软的水草在水中晃动,像一条条飘动着的丝带。鱼儿们撒欢似地在水中游来游去,有时还会聚在一起嬉戏。太阳照耀着潭面。刹时,湖水波光粼粼,像有无数金子在水中晃荡,又似一群小精灵在潭面跳跃。在我眼中,有两个世界,只不过下面那个更有趣,因为这个世界会活动:一阵微风拂过,潭面微微晃动,模糊了太阳的倒影。水面晃动、晃动、晃动……似乎我的心也晃走了,随水而去了。一切烦恼都化为乌有,只想痴痴地望着潭水,如醉、如梦,仿佛离开了这个喧闹的世界,只想将时间停留在这一刻,直到永远永远。

忽然,整个世界都寂静下来。鸟儿停止了歌唱,树叶停止了沙沙作响,风也止住脚步。它们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当—”寺院里敲钟声远远传来。这是祈福的钟声吗?听,这钟声多么像一位老人低沉的声音,让人安心。钟声在回响、回响、回响。在这时,我相信所有人都忘记了一切。放松心境,仿佛所有悲伤和不顺心都化为一缕炊烟只剩下愉悦。

第五篇:《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一、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 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 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 作。

二、注释

1、[古寺]:本初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2、[曲]:弯折、曲折。一作“竹”

3、[初日]:早上的太阳。

4、[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5、[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6、[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7、[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8、[空]:使„„空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9、[清晨]:早晨。

10、[但余]:“惟闻”、只留下。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用作动词,使„„高兴

15、[竹径]: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

19、[入]:进入。

20、[古寺]:指兴福寺。

21、[照]:照耀。

22、[高林]:高树之林。

23、[山光]:山的景色。

24、[鸟性]:禽鸟的习性。

25、[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26、[此]:在此。即在后禅院。初日:早上的太阳。

三、译文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1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四、诗歌赏析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赏析

参考答案: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赏析

参考答案: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赏析

参考答案: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趣,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4、“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赏析

参考答案: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5、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主要运用的手法。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去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参考答案:

着眼表现寺院幽静清新,深邃静谧的环境,主要运用借虚写实的手法,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无声 万籁俱寂

王维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或“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6、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7、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8、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参考答案:深幽寂静宁静、空灵

9.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10.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

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11.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1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13.“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14.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15.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

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

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6.“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