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开国大典人物照

开国大典人物照



第一篇:开国大典人物照

唐国强扮演的毛主席和张国立扮演的蒋介石。

一幕宋庆龄接见全国女代表的戏堪称众星云集。后排左起为扮演女代表的沈傲君、“解放军代表”梁家辉、“女代表”陈数、章子怡、苗圃;前排为许晴扮演的宋庆龄与唐国强扮演的毛主席。《建国大业》也是唐国强在银幕上第14次扮演毛主席。

郭德纲也成“文化代表”。

黄晓明扮演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片中讲述其在1948年的轰炸中命令用担架强行将毛主席救出的故事。

片中任何一个有份露脸的角色都是大明星出演。刘烨扮演一个因喝醉酒被取消参加阅兵的红军老兵,上演了一出“醉酒找毛主席评理”的精彩戏。“西苑大阅兵”也是全片最重要的一场大戏。

变身解放军某团长的葛优喜感依旧,台词很搞笑。注意右下角的小战士,就是“许三多”王宝强。

赵薇和甄子丹继《画皮》后再合作,一个扮演评选国歌的女代表,一个扮演音乐家田汉。

陈好扮演傅作义之女、地下共产党员傅冬菊。片中讲述她1951年由侯勇扮演的陈赓由昆明接回北京。

“谷子地”张涵予扮演一位战士,他在片中与毛主席有着很神秘的关系。

看来张国立每天喝稀饭减肥5.5公斤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再经过垫鼻子、戴牙套,他扮演的蒋介石还真有几分形似。相形之下,“十三燕”王学圻扮演的李宗仁虽形不似,气场却相当强大。张国立和王学圻背后那位则是尤勇客串的“白崇禧”。

胡军扮演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这个角色主要跟蒋介石和李宗仁演对手戏,虽然只有三场戏、五句台词,已经是这部星光熠熠的大片中很受“重视”的角色了。

宋家王朝一一登场。徐帆扮演宋家三姐妹的大姐宋霭龄。

邬君梅自1997年拍摄香港电影《宋家王朝》后再度受邀出演宋美龄,风采依旧。

陈坤则由陈凯歌推荐演出蒋经国一角。其清瘦形象与方圆脸的蒋经国很不符,但看他能否演出人物神韵吧。

陈坤则由陈凯歌推荐演出蒋经国一角。

宋蔼龄之子孔令侃由佟大为扮演。此角的具体戏份尚未曝光。

什么叫大腕跑龙套?就是没片酬不说,露脸了也很快会死,比如陈凯歌扮演的冯玉祥,开片没多久就遇难了„„

当然也有比较好命的,比如李连杰客串的一位国民党军官,他只是出现在一个宴会中喝着红酒跟一位老者聊天,都还有三句台词,呵呵„„

全片最帅的三个角色,首位当数刘德华扮演的蒋介石侍从室主任俞济时。

全片最帅的三个角色,除刘德华外,其次就是出演特务头子毛人凤的姜文。

当然,最帅还有穿着一身国民党制服的“阎锦文”陈道明——片中他将在营救张澜一出戏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王黎明扮演的蔡廷锴跟他当年在《半生缘》中扮演的沈世钧造型很相似,可谓《建国大业》中扮相最没有惊喜的一位。

相比之下,人家冯小刚扮演的杜月笙就是形神皆似,非常扎眼。

同是做记者,孙红雷扮演的《中央日报》记者胡立伟就有同时采访毛主席和蒋介石的“大场景”„„

而成龙扮演的某报社记者只是在采访李济深时露了一下脸——不过大哥的中分头造型还是很新鲜的„„

大导演吴宇森饰演一名国民党军官。

章子怡等女代表„„

黄圣依饰演一名战地女播音员。

胡军和张国立„„

邓超饰演画家徐悲鸿。

冯远征戏中一晃而过„„

第二篇:开国大典照片上的人物(下)

开国大典照片上的人物(下)

开国大典照片上的人物 蒲德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政务院总理:周恩来 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

德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徐向前 最高人民院院长:沈钓儒 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罗荣桓 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董必武 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

云 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郭沫若

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谭平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56位:

陈毅、贺龙、李立

三、林伯渠、叶剑英、何香凝、林彪、彭德怀、刘伯承、吴玉章、徐向前、彭真、薄一波、聂荣臻、周恩来、董必武、赛福鼎、饶漱石、陈嘉庚、罗荣桓、邓子恢、鸟兰夫、徐特立、蔡

畅、刘格平、马寅初、陈云、康生、林

枫、马叙伦、郭沫若、张云逸、邓小平、高崇民、沈钧儒、沈雁冰、陈叔通、司徒美堂、李锡

九、黄炎培、蔡廷锴、习仲勋、彭泽民、张治中、傅作义、李烛尘、李章达、章伯钧、程

潜、张奚若、陈铭枢、谭平山、张难先、柳亚子、张东荪、龙

云。

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0位元帅有6位,他们是:朱

德、刘伯承、贺

龙、陈

毅、罗荣桓、聂荣臻。

没有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0位元帅中有4位,他们的具体原因是:彭德怀正在指挥进军新疆;林彪正在指挥四野与白祟禧集团作战;徐向前在青岛病;叶剑英正在指挥向华南进军。

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10位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张云逸、上将鸟兰夫、中将赛福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有原国军上将李济深、程

潜、蔡廷锴、张治中、傅作义、陈铭枢、龙

云。

中共七大选出的五位中央书记处书记,有四位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毛泽东、朱

德、刘少奇、周恩来。(缺任弼时)

中共“延安五老”有四位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缺谢觉哉)

第三篇:开国大典

政治

会议:第一届中国民人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内容: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筹备选举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②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首都:北平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③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唯一合法的政府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②结束了100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④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认识: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科学发展之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

拯救中国的命运。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时间:1978年地点:北京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确立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路线

内容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

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

意义的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文化③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两弹:原子弹: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两弹一星导弹:1966年我国成功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1967年成功进行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

一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追击盘踞在华南、西南、和东南沿海的国民党残余军队

经过:①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

西藏和平解放②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到达北京,同中央人民

政府代表团谈判

③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

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的和平解放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的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给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

目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提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

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仍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评价:是推进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我国的重大国策,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突出表现。“一国两制”既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稳定,为中国的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大道,也为解决国际争端找到了新的思路,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做出了贡献

港澳回归: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意义:港澳回归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邓小平“一国两制”

构想的成功实践,不仅洗血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也起着积极作用。标志着祖国的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

发明者: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时间:1973年

杂交水稻事件:培育出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媒体称之为东方魔稻

意义: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作出

了卓越的贡献

原则: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做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由少数民族自

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事务

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

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

居的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事务

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的发展

目的: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概况: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取代《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

规定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宪法特点: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法。宪法的颁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证。它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

对台政策:①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解放台湾;

②50年代中期,提出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③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政府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上

提出对台政策,并采取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交往:①1987年,台湾调整政策,逐步采取了系列开放措施隔绝状

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海协会、海基会成立)

大陆与台湾交往②1993年,汪辜会谈在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方面达成共识。

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③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

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④经过海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2009年,两岸关系新发展:真正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提出:1986年3月,王大衍等老科学家,提出加快发展高科技的主张 863计划实施:1986年11月,国务院决定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意义:“863”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缩短了我国同

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第四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2、过渡: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 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qǐnɡ qínɡ)檐(zhān yán)瞻(zhān yán)

擎着:往上托;举。(造句练习)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1、练习分段:

⑴ 默读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 学生讨论:

明确: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阅兵式盛况。

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2、披文入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么? 明确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3、合作研读: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第五篇: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 明德小学彭程辉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课重在表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那些从“老远”的长辛店等地坐火车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的铁路工人,那些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赶”来的郊区农民,显然就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就是会场上“挺立”的电动旗杆,似乎也是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屹立在世界东方的象征。

从记叙大会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显然表达了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这样两个长句子,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当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除表达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你看,“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战士们挺着胸膛”“像钢铁巨人一样”,“‘红马连’

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这些描述,无不渗透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开国大典”就是创建国家时举行的重大典礼。)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课文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2.交流感受。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

台。[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

(4)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群众进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三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小结。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重点研读

1.学生默读典礼之前“会场布置、群众进场”,典礼之后“阅兵式”、“群众游行”的段落,进一步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

2.交流学习体会:

板块一:会场布置、群众进场。

(1)指名分节读课文1──4自然段,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2)引出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体会参加人数多、会场布置隆重、群众热情高涨。

(3)随机学习重点句。

句子一: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句子二: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4)感受热情,指导朗读。

板块二:阅兵式。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句子三: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抓重点词谈感受,想象画面。

②感情朗读,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板块三:群众游行。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句子四: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①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②想象画面,体会人民的幸福心情。③感情朗读,感受情感。

(三)课堂小结,回顾全文。

(四)迁移运用,学写场面。

五、板书设计开国大典群众进场举行典礼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阅兵式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群众游行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