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诗词鉴赏炼字教学稿

诗词鉴赏炼字教学稿



第一篇:诗词鉴赏炼字教学稿

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

一、诗歌语言的特点

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和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诗词有时因为或者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语序有所颠倒,在理解时要加以还原。(见《晨读晚练三》第2页的10个例子)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臵于“历历”、“萋萋”之后,实际上是被陈述的对象。例

3、“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例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例

5、“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例

6、‚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例

7、‚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二、考查内容

分析语言,就是分析遣词造句。就古典诗歌来说,一般有三个观察角度。

1、分析关键字(多为诗眼)的作用——炼字型;

2、理解关键句(多为名句)的含意——关键词句型;

3、品味整首诗歌的语言特色——总体特色型。

本课时重点分析炼字、关键句方面的内容,古人特别注重推敲字词的准确、生动、传神。例

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齐己《早梅》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例

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

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三、了解常规问法和答题模式

1、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对流传下来的不同版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区别分析。

应答分析:古诗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赏析时要联系全诗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以理解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思路和模式:

一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基本含义,这是答题基础;

二是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摹语境义,描述景象;

三是指出该字运用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2、分析关键词句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试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词句就构成全诗线索,定下全诗感情基调、主旨内容,抓住这个词句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模式:

一是指出该词句本身含义,这仍然是答题的基础。二是说明该词对表达内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三是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领起、总括等。

四、典型引路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分析:古人很重“炼”字,尤其是动词,“咽”、“冷”是第三联中的两个动词,所营造出的意境,与全诗基调是一致的。本答案可作范本:一是指出是哪两个字,二是解说二字在句中含义时紧扣文本,三是概括二字对表达意境所起作用。

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我认为是‚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心情。

而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臵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解答偏于一点。

再看下面的答案: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分析: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语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的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湖北卷)

次 北 固 山 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案:“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 2 观视觉形象。或“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全国卷Ⅱ)(核按钮49页5题)

维 注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案: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分析:答出‚明‛和‚出‛两字,给1分,能对这两个字作简要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答成其他两字,只要言之有理,可酌给1至2分。从题中看,‚白‛和‚碧‛也可选择,体现出山清水洁的特点;但结合诗题看,‚明‛和‚出‛更富动态感,更能体现‚新睛‛的特点、该联中主要景物的特点。

本题炼字题,以往的问法是‚哪一个字用得好?‛,‚诗眼是哪一个,为什么?‛解题关键是找诗中的形容词、动词、数词。即使是名词,一般也是动词性的。有的应注意叠词。其作用一般是突出景物特点、有利于情感表达、突出主旨等。应关注的是,许多学生答对了第一个问,但简要分析时却说不准。这一方面是学生语言表现力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缺乏生活感受,他们对雨后的景象缺少细心的观察。想象力也因此受限。(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分析:答出图景,1分;每答出一点好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第一问很容易答出,第二问答案的第一点不易想到,第二点仍是以往的‚动静‛问题,但学生不易想到。问尾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实际上是要你分析它在全诗描写中的作用,必须联系全诗内容和主旨来思考。

诗歌鉴赏题,不是文字游戏题。学生只有真正读懂了诗的意思,才能答对题。那些读诗少,却能得高分的现象减少了。这要求我们学生,平时应真正地读一读诗,全文地背记一些诗,品味诗的真味。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强对生活的感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全国卷I)(核按钮49页3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释: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踡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1)‚拳‛和‚退‛。一个‚拳‛字写静态之景,不仅逼真,而且撩人想象;一个‚退‛字,写动态之景,目送飞鸿渐行渐远。通过这静动结合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 3 为景物所迷醉的情态。

分析:范本。题干非常明确,一般说来,这两个字应是对称的,不是‚拳‛和‚退‛,就是‚明‛和‚阔‛,都可以;但要结合文本,两句诗的主要形象是‚鹭‛和‚鸿‛,沙地和天空只是它们活动的背景,所选‚拳‛和‚退‛最为妥当。如选‚明‛和‚阔‛,主要表现天地间的景象。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话,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分析:要结合文本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抓主旨、抓隐含情感的句子,如第4句、第7句。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全国卷Ⅱ)(核按钮49页4题)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②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分析:考查鉴赏语言的能力,‚网‛的发出者是‚小雨‛,对象则是‚春‛,既传达一种形象,又传达一种感情。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分析:分析概括作者情感态度,从题目可见作者是因春日所见所闻有感而作,写罢官闲居时的落寞与不平。前二句写春残日暮之景,后二句写闲居生活的冷寂。有几个词语写环境景物的同时,也透露出心境:‚落花‛‚黄昏‛‚张罗地‛‚自掩门‛。

五、迁移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福建卷)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案: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凉”字。“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分析:这个字应当饱含感情色彩,带此色彩的有哪几个字呢?先总说,后分说;分说先说内容,后说手法。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2)清冷、幽静,孤单、寂寞(3)为拂绿琴埃

分析:(1)‚微风‛是全诗的线索,这一意象最为活跃,学生必须有贯通全诗的能力;(2)要从‚景‛与‚情‛的角度作答;(3)是考查典故的使用,‚知音‛‚高山流水‛的故事并不难。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出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梯,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重点考查对关键词的鉴赏。‚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大雁懂得人情,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含蓄地表达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而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的拟人化手法。当然,如能在分析时自圆其说也是可以的。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07年山东卷)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释: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分析: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能力,鉴赏首先要从诗歌的主题入手,本诗重点在于后面‚出关争得不回头?‛一句,写出思乡之情。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分析:‚马后‛‚马前‛是关键,反映将士出关,踏马征程,关内关外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的对比,聚集在‚桃花‛与‚雪‛的对比上,运用象征手法,为下文表达主题作好准备。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安徽卷)

小 孤 山

[宋]谢枋得 ③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释: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 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2009年山东卷)

寄 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面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说明:此答案可作范本。字面义(表层与深层)—诗句中作用(内容与结构)。(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四川卷)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分析:(1)考炼字,考查动词的表达效果,要从‚表达‛方面说‚效果‛。(2)是综合性鉴赏题,可考虑:写了什么‚景物‛和‚人物活动‛,运用什么手法,表达怎样的感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

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 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⑴‚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⑵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汉 江 临 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1)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试以这首诗的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为例,谈谈你对苏轼评论的看法。

答案:评论中肯。王维的诗确实具有图画美,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疏阔淡远的水墨画:浩渺无际的汉水仿佛流到天地之外去了,浅淡迷蒙的山色若隐若现。(2)颈联中的‚浮‛‚动‛二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简要分析。

答案:‚浮‛‚动‛二字写出了诗人临江泛舟的感受:舟随波动,于是水滨的城邑,远处的天空,一切都随着浮动起来。原来是江水波澜起伏,舟中人因错觉以为城邑、天空在动荡,诗人运用这种手法,写出了汉水阔大而磅礴的气势。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燃‛字状物写景,妙在何处?(2)‚又‛字有何意味?

(3)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案:(1)‚燃‛字以火的燃烧写花的鲜艳无比,表现春光之美好。(2)暗指其滞留异乡时间长(或身在异乡已不是一年两年了),年年因春而生离乡之愁(或思乡而不得归的愁苦)。

(3)衬托或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先写春光美好,以突出后两句所表达的思归之情。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李 瑞

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1)本诗前两联写‚衰草‛‚寒云‛‚暮雪‛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以景衬情,借景抒情。故乡衰草,寒云暮雪,阴郁笼罩,这些描写把作者与友人 的离别之情衬托得凄楚悲切。

(2)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回答。答案:同意。本诗以一个‚悲‛字统领全文: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颔联又写送别,抒写依依不舍之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少孤漂泊,知音难求,刚遇知己,却又要别离。尾联写故人远走,只盼早日相见,但风尘纷扰,前途茫然,可谓‚悲‛情不断。总之,全诗将惜别、孤寂、感时伤怀等复杂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悲凉感。

第二篇:诗词鉴赏炼字专练

诗词鉴赏——炼字专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君①词 [南朝·陈]陈昭

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汉地行将远,胡关逐望新。交河②拥塞③雾,陇日暗沙尘。唯有孤明月,犹能远送人。

【注】 ①明君:即王昭君,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②交河:古城名,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陇:即甘肃六盘山南段。交河、陇均泛指塞外边城荒僻遥远之地。③塞:边塞。

(1)简要说明这首诗的线索。

答: 这首诗以王昭君在时空中的移动为线索。时间上由早晨到夜晚,空间上由汉地到胡地。

(2)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第五、六句中“拥”和“暗”两字的内涵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1分)一是忧国之情。(1分)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2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6分)

小孤山① [宋]

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①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②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6、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夜作 揭傒斯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1)诗人作此诗的时令是何时?首句的“冻”字可否用“映”“点”“著”等替换,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赏析。

答: 最精彩的当是末句五字。“一叶落”的声音何等细微,馆中人却能清晰地辨闻,足见夜之静,而一个“时”字,更将漫漫长夜中难眠人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句不仅沟通了虚馆内外的情况,而且传达出诗人愁苦的心绪,可谓神来之笔。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古木苍藤图 [明]蓝仁

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古木的“风云气质”与藤萝的“争附托”对比而列,表现了诗人对“风云气质”的赞美,对攀附依托行径的鄙薄。

(2)第三句中,哪个词是关键词?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问题(7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上阙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满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命名诗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每种感情1分)

9、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遇旧友 吴伟业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注】 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

(1)“已过才追问”一句中的“已”“才”两字似不着力,实则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析“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

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等景象。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视清高脱俗又无可奈何的感慨。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①别渚孤乌,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或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拥”描绘出边城塞外早晨浓雾凝聚缭绕的样子,“暗”写出了边塞沙漠中夕照昏黄的情景。两字还象征了王昭君前往异地时孤苦悲伤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王昭君出塞的悲悯与怜惜之情。“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1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1分)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明确诗眼,2分)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描述景象烘托的意境,2分)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表达的感情,3分)

答: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像、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答:时令当在凉秋。如用“映”“点”“著”等替代,前两句便带上平叙味道,使全篇旨意由言愁转化为言幽。诗人首句着一“冻”字,意在强调自己冷峭的心情。答: “争”。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以攀附为荣的状态。表现了作者的揶揄、讽刺之情。

答:“跳”字写出了雨之急、雨之大(1分);“跳”这个动词绘声绘色地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极为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2分)。答:“已”强调了两人已经擦肩而过,“才”强调了错过之后才觉面熟,又回去“追问”的情形。两字呼应,表现了两人变化之大,突出了相逢的意外。

这两句强调了“离乱”,交待了相逢的背景,表明了相逢的不易,突出了相逢的惊喜,也才有了相认后的盛情相待。给相逢之喜增加了悲凉的色调。

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的“故山”)。

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任意两点得满分)

第三篇:古诗鉴赏——炼字

马鞍山市第六中学汤胜 教学目的:

1、探讨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

2、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古代诗人炼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的语言 教学方法: 悟导结合 教学工具:

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鉴赏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古诗鉴赏题的考点之一,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难点。而鉴赏诗歌的语言不外乎分为两种题型:

1、推敲字词,即炼字题;

2、语言风格题。

今天,我们重点探讨古诗鉴赏中的“炼字”问题。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坛趣话。大家看大屏幕,这上面有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来历可不简单。

传说啊,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不在苏东坡之下。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以便于更好地体现对联的意境。下面我想请大家来尝试加一加。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我们来看苏轼的回答。

苏东坡一看对联,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笑为两字加得太俗。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了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东坡叫绝必然有他的理由,我想请同学们品味一下说说出二字的妙处。明确:“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意境。也难怪苏轼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从以上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写作诗歌其实是非常讲究炼字的。我们在中学阶段也接触过这方面许多范例,大家能不能举两个例子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2004年全国高考卷试题,“红杏枝头春意闹”等)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名诗佳作,是因为在这些诗作背后,是许多诗人的炼字佳话,比如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为创作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二、初步感知

听完了故事,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人炼字的魅力。出示例诗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学生朗诵,同桌交流: 问题:诗题为“早梅”,你认为哪个字还不能准确地体现“早”字? 老师适时引导;“数”改为“一”。“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

三、抽象归纳

一字之改,便把“早梅”的诗意准确的表达出来,如果我们总结一下,古人这般讲究炼字,主要有哪些作用呢?大屏幕上这段文字中有个准确的概括,请大家找出来。是因为通过炼字可以传达准确的诗意(板书)。

问题

一、下面我们再来品味几句诗,看看诗人炼字到底还有哪些作用呢?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生生交流;自由发言。师生共同分析。

①“出”写出了鱼儿的欢欣;“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两句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刻画细腻,描写了生动的形象。②“直”字展现一种寂寞苍凉之境,“圆”映衬在万里戈壁之上,给人一种苍茫之感,营造了一种塞外辽阔苍凉的意境。

③诗中的“红”和“绿”应该用作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变绿的动态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抒写了独特的情感。

归纳总结:炼字是古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而传达准确的诗意、描绘生动的形象、创设恰当的意境、抒发独特的情感则是古人追求的目的,而我们如果能够从一字出发,把握准确的诗意,赏析生动的形象,体会恰当的意境,感受独特的情感,就已深得古诗鉴赏的真谛。问题

二、老师提问:体会完了炼字的妙处,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简单的问题,不知有没有同学留心,古代诗人一般都注重在哪些字上下功夫呢?也就是说诗人炼字,大多锤炼哪一类的词语?

学生讨论、回答刚学过的诗句,老师参与。

师生小结:大多为动词、形容词,还有一些如数词、副词等。

好,这节课学到这儿,下面该到我们运用这些知识的时候了。请看大屏幕。

四、拓展延伸

1、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南通市高考模拟题)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湖北省高考语文模拟题)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春雨”,而用“一犁春雨”? 解答:

1、“送”“动”二字将梧叶秋风拟人化了,使无情变得有情,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游子漂泊在外,孤单寂寞之情。

2、“一犁春雨”恰当地表现了农人春雨后的耕作,也与前面的“东坡”相呼应,饱含了词人向往农耕生活的轻松愉悦的情感。

总结:从苏东坡的故事中走来,我们又接触了齐己、郑谷“一字师”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向我们传达了古人炼字的魅力。同时,我们又深入学习了古诗炼字的作用及炼字类型。同学们思维活跃,表现优秀。古人写诗“一花一叶见世界,一字一词总关情”,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积累把握这个美妙的世界,体会这份动人的情感。谢谢大家。

五、课余巩固: 附:板书设计 古诗鉴赏——炼字 传达准确的诗意 描绘生动的形象 创设恰当的意境 抒发独特的情感

第四篇:古诗鉴赏 炼字(教案)

古诗鉴赏·炼字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刘俊波

教学目的:

1、探讨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

2、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古代诗人炼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的语言 教学方法:悟导结合

教学工具: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powerpoint1)

指名一人品味,说出二字的妙处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 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powerpoint2)古代诗人为什么如此看重锤炼字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古人炼字的作用,以对我们准确地鉴赏诗歌有所帮助。

二、初步感知

1、出示例诗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powerpoint3)

一学生配乐朗诵,同桌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个字写得最有感染力?请说出你的理由。诗题为“早梅”,你认为哪个字还不能准确地体现“早”字?

自由发言;老师适时引导;“数”改为“一”。(“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此联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第三联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着眼于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越发见于言外。)

2、出示诗联: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powerpoint4)小组交流:从炼字的角度,你认为这一联诗句中,哪个字锤炼得好?(“逾”“欲”二字,以碧衬白,以青衬红,两两相映生辉。“欲”在拟人化中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以江山花鸟四景,分别写碧绿、青翠、火红、洁白四色,景色清新,赏心悦目;“燃”字。)

三、抽象归纳

1、刚才我们对古代诗人在诗歌中的炼字有了初步了解,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品味几首诗,思考: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请说说理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powerpoint5)生生交流;自由发言。

(①两句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

②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两句中的关键词是“空”与“自”。反衬之法用的绝妙。尽管阶前的春草十分碧绿、悦目,尽管那藏身在森森的柏叶之中的黄鹂的歌唱十分好听悦耳,但此时的诗人却好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这时的杜甫无心赏玩,他心里正在怀念诸葛亮。诗人的意图,是把祠堂的春景写得十分美好,然后再用“自”、“空”二字将这美景如草色莺声等一齐抹掉,来加倍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④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那么,诗人炼字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2、归纳整理:传达准确的诗意、描绘生动的形象、创设恰当的意境、抒发独特的情感(powerpoint6)

3、我们进一步探讨一下:诗人炼字,大多锤炼哪一类的词语?(powerpoint7同5)小结:动词、虚字、状态形容词

四、拓展延伸

1、我们来看秦观的《春日》(先空出“含”“卧”两字),请在后两句中各加上一个字,使之符合诗歌意趣。

春 日 秦 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powerpoint8)

同桌交流,自由回答。

2、出示原诗,品味诗句。(诗人对自然景物不是客观地描摹,而是将它赋予了人的情态。这两个字不仅写出了花的娇弱状态,也透露了它们满腔的愁怨,让人喜爱,让人怜惜。)

3、小结强调:古人炼字,有时一字有一用,有时一字有多用,我们不能胶柱鼓瑟。明确炼字作用、揣摩字词意蕴、想象具体情境、扣合诗句内容,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关键。

五、课余巩固:完成发给大家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古诗鉴赏 炼字 传达准确的诗意 描绘生动的形象 创设恰当的意境 抒发独特的情感

第五篇:诗歌鉴赏之炼字(推荐)

诗歌鉴赏之炼字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分析,探究归纳答题规律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吟咏诗韵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古人不废炼字之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

二、识题型: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直接鉴赏关键词)

2、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或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此诗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或此诗有的版本作是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三、明类型: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长沙》毛泽东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苏轼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5、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李煜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炼字——炼哪些字?

动词(一般动词、活用动词)修饰语(形容词

副词)

特殊词(叠词、色彩词、数量词、拟声词)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沈德潜 “炼字”即“炼意” “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炼字原则

四、悟规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罗邺(晚唐)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参考答案】:“背”是背着,即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答题思路归纳: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点手法)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情境)

五、熟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襄邑道中

陈与义(宋)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本诗第一句中有个字意蕴丰富,请找出来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飞” 用得传神,有“纷飞”、“飞快”之义。(释含义)

2、既描写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情景,又写出了船儿在夹岸林中穿行的情形,衬托出行船之快。

(描景象、点手法)

3、用一“飞”字把一个飞动着的花的世界和诗人内心的欢悦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明情境)

炼字注意事项:

1、寻找关键词:意象刻画更准确生动 意境描摹更富有韵味

情感表达更真切感人

2、答题要求:“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炼字原则)、规范答题

六、提能力

请根据这首诗出一个炼字题。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了。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参考答案】:

1、“老”本指衰老,这里有“使„„衰老”之意。(释含义)

2、秋风飒飒而起,吹得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与春日中轻漾宁静的碧水比较,给人一种深沉的逝川之感。(描景象)

3、一个“老”字,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不仅写出了洞庭湖被西风吹老,也指诗人因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寄寓了诗人因秋风而生白发的悲秋之意和迟暮之感。(点手法,明情境)

末句中的“压”字用得最为传神,请试作分析。【参考答案】:

1、“压”有“压在”之义,说明梦的浓郁。(释含义)

2、梦本无形,却说“满船”,被“压”在星河上,具体可感,十分传神真切。(描景象)

3、作者在此以梦境中淡淡的喜悦来衬托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点手法,明情境)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诗言志、诗言情,诗歌归根结底是诗人用来表情达意的,而情感的表达在诗歌中通常又是通过意境的营造来实现的,诗人炼字往往炼的是意境和情感,在做题时我们如能抓住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再按一定的答题步骤规范答题,那便是极好的了。

八、作业布置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参考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1、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2、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223945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