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春节习俗之拜年

春节习俗之拜年



第一篇:春节习俗之拜年

民俗意象解析

——春节习俗之拜年

姓名: 陈 晨 班级:汉文五班 学号:41002251

春节习俗之拜年

汉文五班 陈晨 41002251 摘要:拜年,是春节里一项重要的习俗。它的历史久远,拜年的时间和形式都经历了一段变化发展的过程,拜年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不同的地区,更是有着迥然不同的拜年的习俗规定。拜年发展到今日,也不免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大家理性对待。

关键词:拜年 时间和形式 演变发展 问题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持续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从除夕算起,到正月十五才结束。春节里的习俗也是最多的,除夕夜守岁、放炮竹、贴对联、祭祀祖先、拜年、社火等等,其中,大家普遍都参与其中,小孩子最期待的就是拜年了。穿着新衣服,去亲戚家拜年,和大家伙在一块吃喝玩乐,其乐融融。拜年这一礼俗,作为中国的传统节俗,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

1.拜年时间及形式的发展演变

柴萼《梵天庐丛录》云:“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戚友,或者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先秦时候已经有雏形的拜年礼俗。《礼记·月令》中记载,立春日,天子率百官迎春于东郊后,归返朝堂颁布赏赐,元辰亲籍后,天子率百官“执爵于太寝”,称之为“劳酒”,具有和后世“贺年”相同或相近的气氛和动能。

拜年仪俗初步形成于汉代,其时间分别在腊后一日和元旦。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云:“过腊一日,谓之小岁,拜贺君亲。”在这里,“君”指天子、王侯和各级长官,“亲”指九族中的尊长。晋葛洪《神仙传》中则记载了后汉朝廷于元旦赐君臣饮新年酒、栾巴喷酒化雨的故事。

到了晋代、南朝,贺岁的时间便固定在正月初一。后世则相沿在元旦之后进行拜贺活动,拜贺时间开始逐渐拉长。《东京梦华录》中记:宋东京开封府元旦“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庆贺。”宋《嘉泰会稽志》云: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诸亲属贺,设酒食相歆,曰岁假,凡五日乃毕。这说明,在宋代,拜年的时间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正月初一。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拜年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祭祀祖先,祭奠过世的亲人。二是官方朝贺,给上级拜年。三是家族拜贺,亲属之间,相互上门拜访做客。

2.拜年的方式

拜年又称走春、探春。在过去,如果亲戚朋友过多,拜不过来,就由仆人送名片或者送福字。宋代,便产生了这种较直接的拜年的简便的方法,即“投帖”,如宋煇《清波杂志》云:至正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人令人持马衔,每至一门撼数声,而留刺字以表到。

明代诗人文徵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刺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名刺”和“名谒”就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相传达关心和问候,既方便又实用,至今仍然盛行不衰,且样式越来越多。

除过贺年卡,还有很多拜年的方式,最普遍的就是“走亲戚”。从正月初一开始,便开始串门走亲戚,到亲戚家拜年,同时,带上一些新年贺礼。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往往会给晚辈红包。大家齐聚一堂,热热闹闹的吃喝一顿后,各自回到家中,第二天准备好礼品,继续到别的亲属家登门做客。

还有以短信拜年的方式。随着手机等通讯设备的出现,短信成了一种很流行的拜年方式,有着和贺卡一样的功能。从大年三十开始,就开始忙着编撰着各种新春祝福短信,然后发给所有的亲戚或者是朋友,送去自己的问候和祝福,联络与亲人朋友之间的感情。

3.各地区不同的拜年习俗

东北农家串门拜年。初一早饭后,除了年长的老人在家里坐等受拜外,人们都要妆扮一新,到本村或邻村亲友家拜年。年轻人都是男女分开,出东家进西家行完礼就走。年纪稍长的则要在受拜之家小坐片刻。

山东西北地区拜年五跪。第一次磕头要拜祖先。第二次磕头要拜高堂。第三次磕头是拜乡亲。第四次磕头是送家堂。第五次磕头是跪亲友。北京人以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旧时,除自家庆贺外,亲戚、朋友、同事、邻里之间从这一天开始要互相拜年,但只限于男人,妇女则要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

宁波新女婿上门拜年。在宁波象山县,结婚第一年新女婿上门去拜年,里头有很多规矩和讲究。礼品中,荔枝和桂圆是必不可少,这样的“组合”叫做“包

头”,“包头”是最重要的礼品。

湖北孝感地区人们初一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

广东潮汕、海丰等地区人,出门拜年前,都会带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户亲戚,就要送上大橘,无论多少,一定要是复数,然后说一些祝福的话。同时在正月,每个人都要看紧自己的口袋,切忌让别人掏。

4.拜年在今天

今日的拜年习俗,较之古代,有了许多的变化,更是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元素。

春节一直在家和家人一起过年,比起其他的节日,我对春节更加的熟悉,甚至可以说我见证了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和活动,拜年这项习俗,我更是参与其中。

从大年三十开始,便开始忙着编发各种短信,给老师的、亲戚的,还有朋友的。大年初一早晨,妈妈张罗着煮元宵,爸爸便去祭拜供放在家中的财神和观音,接着,燃放炮竹,预示着新的一年要红红火火,也表示除旧迎新。中午,便准备了礼物去外婆家拜年(在我们当地,很多人家大年初一是在自己家过新年的,不走亲戚)。大年初二,所有的亲戚都来我家拜年,或许是因为爷爷奶奶在我们家,大家都来拜岳家的缘故。从大年初三开始,便顺次到各位姑姑舅舅家拜年,亲戚朋友多,一般要持续到初十左右。

5.拜年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变,拜年礼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刚开始,只是简简单单的馒头、猪肉、酒水之类的东西,慢慢的,礼品越来越多,价钱也越来越高,无形中,大家都互相比较甚至计较起来。拜年本是一件轻松的互相联络感情的好事,可是,由于贺礼的规格越来越高,拜年走亲戚甚至成了一件很让人纠结的事情。春节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也讨论着来年大家拜年不需要再带什么礼物,只管吃好喝好就行,可是,毕竟已经成了习惯,上门拜年总还是会带着或多或少的礼物。

在登门拜访者的“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拜年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减少贺年礼的分量,拜年图的就是快乐和轻松,如果纠结于没有高规格的合适的贺年礼,那就使得拜年蒙上了一层利益色彩,过年就真的成了“过钱”,那么,春节的意义又何在。因此,备上一份薄礼,轻

轻松松的去亲戚家吃喝玩乐吧。

此外,压岁钱也使得大家对拜年心生畏惧了。小的时候,只是一二十的压岁钱,亲戚邻里家只要有孩子的,就互相给着红包,随着孩子长大,大人们的经济水平的提高,红包从几十涨到几百。有经济能力的,出手慷慨,经济能力弱一些的,总好像欠着别人人情,别人给的多了。自己也要给人家的孩子多一点,别人给的少了,就少给别人的孩子一点。这样一来,压岁钱也给父母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无形之中,给红包变成了还人情,成了钱换钱,甚至还会计较着给谁多了,谁给少了。

长辈给晚辈红包,本是关心爱抚之意,现如今,也蒙上了一层利益色彩。给红包既然是一种形式,就不要计较钱多钱少的问题,不管经济能力如何,只要给一定数额的压岁钱即可。情与情的交换,才是新年的意义所在。

拜年这一新春习俗,源远流长至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拜祖宗,拜亲人,穿新衣,热闹闹,是新春一道靓丽的风景。但是,仔细剖析,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年并非“过钱”,拜年并非“拜钱”,我们需要理性的去对待,用情去衡量拜年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宋兆麟,李露露,《中国传统节日》,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 [2]乔继堂,《细说中国节--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内涵》,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第二篇:春节习俗:拜年

南方网讯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新春佳节,红梅飘香,至爱亲朋,同事战友,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很有那么一股子“人情味”。柴萼的《梵天庐丛录》称:“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这在我国民间已成为传统的习惯。那么,拜年这一习俗又是怎么来的呢?相传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长着血盆大口,异常凶猛,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它便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到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绵相传。到了宋代,上层统治阶级和士大夫感到互相登门拜年,耗费时日,便用名帖相互投贺。宋人周辉《清波杂志》称:“宋元?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的贺年片,是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约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的卡片。朋友之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互相赠送,甚至不大熟悉的人也送一张,以广交游。明代,投寄贺年片之风更甚,文征明有《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贺年片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当时时兴一种“拜盒”,将贺年片放到铺盒里送给对方,以见庄重。民国初期,公历新年也有送贺年片的,同时品种花样也多起来。贺年片从设计到印刷,都越来越艺术,内容也更加有意义了。它从一种写有单纯祝福词语的卡片,发展成兼有书法、图画、诗词的精致玲珑的艺术小品。现在的贺年片小巧玲珑,既有年历,又有精美的画面,送给友人更增添了节日的情趣。(编辑:姜志)

第三篇:拜年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隆重的节日,同时也是各地方各民族人民欢聚一堂的重要团圆佳节。在这个举国欢腾的日子里,我国人民在欢度佳节的习俗上也是大相径庭,各有趣味。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不同的居住环境以及生活方式使得南北方春节习俗各有不同却又融会贯通。

中国北方以游牧民族为主,主要的经济来源于畜牧业。所以在人们欢度春节的时候也不忘对牛羊等畜牧的尊敬和祭拜。这些一年来陪伴他们游走于各个草原的畜牧们到了这一天也会得到最好的褒奖。北方祭拜各方天神,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头拜年的习俗,一大早天还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给族中年老的长辈磕头拜年,小孩拜年还要给“压岁钱”。在吃过早饭之后,家族中所有女子给族中长辈磕头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坟上祭祖的习俗,祭祖要带上丰盛的贡品、纸钱、香铂,并且还要带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灵。初三初四则是走亲戚的日子。而南方各地土地肥沃物资丰富,年节各家争做各类糕点小吃,也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写春联闹元宵,好不热闹。

上海最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一百多年来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地移民。过年的习俗可谓丰富多彩,样样具备。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奇特的景象,一到大过年的各地美食都随街可见各种风情历历在目。但是对于老上海来说,吃汤圆,炸春卷,做年糕,包蛋饺是必不可少的人间美食。每一件都寓意了美好的祝愿和期盼。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合肥人过年有两点与全国不同:一是要打香炭;二是鞭炮通宵达旦,节日气氛非常热烈。打香炭即在大年三十扫尘后,家家都要在屋内用醋浇红木炭,刹时,浓烟滚滚,烟雾缭绕,这时闭上大门,以求净化空气,去邪避灾。吃罢年饭后,开始燃放鞭炮,从晚上到次日早上,连续不断,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大有千军万马攻城之势。如今,此风虽有所消退,但较全国而言,仍属数一数二。

蒙古族牧民称马、牛、山羊、绵羊、骆驼为“五畜”,除夕之夜、初一早晨给“五畜”过年是蒙古族历史沿袭下来的习俗。除夕之夜,牧民们都要把自家的圈牛犊的地方和羊圈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点清自家的牲畜头数,如有缺的必须找回来。当然也不允许别人家的牲畜在自家过夜。让全部牲畜饮足水,吃饱草料后,牧民们便围着畜群点燃一些松柏和卓拉(即用黄油燃烧的佛灯,也称“长明灯”),开始了每年一度的“五畜过年”仪式。大年,也就是春节。蒙古族取奶食洁白无垢之意,称春节为“白节”。除夕,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围着火塘吃饺子。饭罢,还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头),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通宵达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晓,男女老幼便穿上崭新的民 族服装,由长辈带着全家人祭天,并在堆积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

第四篇:家乡文化之春节习俗

家乡文化之春节习俗

--社会学二班曹金羽200900012001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的文化都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就像北方文化的粗犷,南方文化的细腻。一个地方的文化是该地方的群体在学习积累生活经验、行为特质、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对每个人的成长都具有巨大的影响,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属于地方的文化烙印。

文化是特殊的而又是普遍的,相比于整个中华文化,家乡文化是特殊的,但家乡文化的特殊并不与中华文化相悖,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家乡文化丰富着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寓于家乡文化的洪流中,可以说家乡文化是树之本、水之源。

然而文化的概念注定它是一个庞大的范畴,可以包括我们一般人所能想到的几乎所有东西。1871年泰勒出版的《原始文化》写到,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习惯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性。对文化的界定一般有三个层次:

第一,在最一般的层次上,文化与自然相对,是人创造的精神

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综合。这是广义上的文化,它的外延

比社会还要大。

第二,在中间层次上,文化指的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即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相对。

第三,在最低的层次上,文化专指文化、艺术活动及其产品。不管怎么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家乡文化也是概莫能外了,在家乡文化中习俗又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认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他们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乡土文化是很注重风俗的,因此介绍家乡文化需从习俗开始。

习俗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积久而成的规范,是一种固定化了的行为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人的行为方向。但是它的固定并不是一成不变,习俗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最大的节日,有关春节的习俗更是难以数计,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这之前,简单介绍一下家乡的基本情况。我的家乡在华北平原上,是一个普通的小镇子,在行政区划上归河南郑州中牟县管辖,也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就发生在家乡境内。家乡头枕着黄河,横躺在广袤的平原大地上,是一个安静而又殷实的地方。古老的黄河静静的流了几千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人们,黄河是母亲河,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因此使得家乡文化也添了几分厚重。

家乡传统的春节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区间,大致从腊八到元宵节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前面到初五左右称为大年,后面到十六称为小年。当吃完最后一锅元宵之后也就意味着春节的结束,镇上就又开始了繁忙的生活。不过现在时间变短了,腊八到二十三的年味越来越淡,正真的春节已经从二十三祭灶的一天拉开帷幕。

但是,腊八节仍然热闹。因为腊八过后就意味着春节快要来了,家乡俗语“腊八,年来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腊八这一天家家都会熬上一锅浓浓的香香的腊八粥,浓浓的粥寄托的是对年到的祝福,传承的是祖祖辈辈的希望。家乡做腊八粥常用的材料是:大米、小米、绿豆、豇豆、黄豆、花生、玉米、小麦(麦仁),把这么多的东西在一块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当然粥的做法不只这一种,但就中给予的感情是一致的。至于这个习俗的来历,我问了许多有年纪的人没有能说个所以然来,为此我专门上网查询了一下,原来腊八喝粥的习俗是为了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传说他在这一天悟道,由于悟道期间几乎没吃什么东西,后世僧侣为了纪念他就在腊八,即他悟道之日煮粥敬佛。中原地区在历史上受佛教的影响比较大,佛教在传播的分三个方向,也因此形成了三个流派,一个方向是向西藏地区,形成藏传佛教,也即喇嘛教;一个方向是东南亚地区,还有一个就是中原地区,因此家乡腊八文化的热闹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十三,糖瓜粘”,农历的二十三是传统的祭灶日,家家都会燃放鞭炮祭祀灶王爷,以求他这一天能上天为自己说点好话,因为灶王爷每年到这一天时都会上天汇报人间烟火,为了能让他给大家说点好话,人们就用麻糖让他老人家甜甜嘴。在家这一天晚上不宜在他人家的,尤其是住宿他人家,如果在别人家的话,就得要躲在门后吃麻糖。老人说这是怕灶王爷知道你不在家供奉他而生气,那样他就不愿给你说好话了。

从二十三之后,年味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了,收拾房屋,置买年货。“二十四,扫房子。”这是说,这一天是要打扫自己家的房子的,以把所有的灰尘连同一年的不快、晦气一并扫除,然后以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置买的年货也开始陆续搬进干净的屋子了。我每到这一天就会特别高兴,因为我总会在大清扫中不经意间发现许多儿时的玩具或者伴我成长的东西,感觉很温馨。

腊月的二十五是做豆腐的日子,歌谣中唱到:“二十五,磨豆腐。”不过,现在磨豆腐的少了,磨豆腐用的石磨更是少见了,更多的时候是出门买一块。晚上的时候妈妈会用酵母发好一大盆面以备明天蒸馒头和包子用。“二十六,蒸馒头。”这一天,每家人都会蒸好多的馒头和包子备着让客人吃。看着蒸好的馒头和包子切忌不要发出这样的感慨:“蒸这么多能馒头和包子啊!”还有就是不要问“蒸这么多东西能吃完吗”的问题,否则会招致大人的责怪的。

之后,二十七、二十八几天是用来宰杀家畜的,猪啊、鸡啊、鸭啊、鱼啊等等都会在这几天被宰杀,然后把弄好的肉放在油锅里炸好收藏起来慢慢吃。收拾完这些就会迎来第一批客人—结交的朋友,一般都是附近的小时候一起玩的好朋友,“二十九,会朋友,说说话,喝杯酒”。一年到头,邀朋友家中一聚,说说一年收获,叙叙彼此友谊,忙的是不亦乐乎。

年三十是最热闹的一天,家家早早开始准备包饺子的材料,并开始把春联贴上,红纸黑子的春联,温暖的祝福语,大大的福字,高挂的灯笼,真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啊!节日的气氛更浓烈了。贴春联的时候是不能用剪刀的,而是要用细线把连在一起的春联割开。家中打扫的垃圾也是暂时不能倒掉的,因为那样会把运气、财气倒掉的。忙完这些之后一家子就会围在一起包饺子,在所有包的饺子中会有一个十分特殊的,它的馅儿里会有其他的东西,以前总是爱把一个崭新的硬币放在里面,吃到那个饺子的人就会是接下来一年里最有福气的人,但是由于硬币不太安全,所以渐渐这个习俗不太重要了,而是代以不同口味的馅儿,比如在馅儿里添点辣椒、多放点盐,谁吃到大家会对他报以一笑,笑声中带满了祝福。饺子出锅时还有一个“隆重”的仪式——燃放鞭炮,在劈啪声中热腾腾的饺子被乘到碗里,第一碗饺子不是谁都能吃的,那是要送给家里年龄最大的老人的。这一天的晚饭无论如何是要吃撑的,因为年三十的晚饭有一个戏谑名—“填穷坑”,因此要使劲吃,这样来年生活才会更加富裕。这一晚上很多人都会睡的很晚,都会熬到新年的钟声敲响,然后看家乡上空再次上演绚丽的烟火舞蹈,而新的一年在这舞蹈中悄然来临。

新年伊始,初一早上,每个人都会起个大早,用鞭炮声迎接新的一年的阳光。初一一般不去走亲串友,每个人都会懒洋洋的享受着新年的第一天,除了那些被认出去的孩子,即有干爹干妈的孩子,他们会在初一去给干爹干妈拜年。初二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初三是个不太吉利的日子,这一天是给死去的长辈上坟烧纸的日子,而且不适合走亲戚,但是现在人们的迷信观念不是那么浓重了,因此也很少有人忌讳了。

新的一年就这样首先在走亲访友、互送祝福的过程中开始,都希望亲戚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

有人说,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许多传统的春节习俗被我们渐渐地遗忘了,大为传统文化的遗失而痛心,其实大可不必这样,你仔细观察一下,真正的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习俗都还在,一起吃团圆饭,走亲访友不都还在嘛,真正流失的只是那些与社会发展相背的,比如以前带有迷信色彩的春节习俗,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时代在变,生活在变,我们的需要也在变化,因此习俗也必然会跟着变化,死守着几千年不变的传统,任何习俗都会失去它的生命力的,如何在新的条件下变化而不失其本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文化是人的一种生存机制,家乡文化是每个人生命的开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把家乡文化传承下来,让中华文化不断得到发展。

第五篇: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

爆 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梦》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期间,各街巷通衢里,大户人家悬灯结彩。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各献高技,热闹非凡乡间多延请戏班剧团演戏,还开展听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种的娱乐嬉戏,也有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文体活动。人们欢天喜地,共庆新春

拜 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223543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