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



第一篇: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

百余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生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回顾这些历史,可时时提醒我们密切关注药品的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使这些悲剧不再重演。

1.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

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2.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

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Massengill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应该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到这一年9~10月间,这些地方忽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尸检表明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损害所致。

3.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

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1940年以后,该国这种病人迅速减少。在丹麦,从30年代起就完全禁用该药,在1951~1957年间调查时,没有再发生由氨基比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1982年卫生部以(82)卫药字第21号文公布淘汰氨基比林针剂、氨基比林片剂及复方氨基比林(含乌拉坦)针剂和复方氨基比林片剂(凡拉蒙)。

4.二碘二乙基锡与中毒性脑炎综合症

1954年,巴黎附近一个小镇的药房,自己研制生产一种含二碘二乙基锡的抗感染药物,治疗化脓性感染,结果发现有270多人出现头痛、呕吐、痉挛、虚脱、视力丧失等中毒性脑炎的症状,死亡110多人。这是一起未经毒理试验评价所带来的严重教训,锡本身无毒,但当与有机碘结合后,就会变成剧毒物质。

5.三苯乙醇与白内障

三苯乙醇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默利尔公司生产的一种降胆固醇药物。1961年,著名的Mayo医院报告,在服用此药的16例病人中,有6人出现皮肤干燥、头发脱落、白内障等症状,以后其他医院也有类似报告。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该公司于1962年被迫宣布停止该药的生产并从市场上撤回产品。由于该药品的不良反应潜伏期长,有些病人在停药一年后还会发病,估计在几十万服药者中,发生白内障的约有l000多人。

6.氯碘羟喹(Clioquinol)与SMON病

氯碘羟喹是1933年上市的抗阿米巴药物,后来发现它能防治旅行者腹泻,迅速风行许多国家,包括日本。50年代后期,日本医生发现有许多病人患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简称SMON病),患者可有双足麻木、刺痛、无力、瘫痪、失明等症状。

由于各地报告的类似病例越来越多,日本厚生省于1967年拨出专款,成立专门委员会对该病的病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委员会里包括微生物学、药理学、神经病学、神经病理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及其它临床学科等方面的专家64人。4年以后,到1971年,才查清氯碘羟喹与SMON病的因果关系。据统计,日本各地因服用此药而患SMON病的有11000多人,死亡几百人。

到1972年,日本各地都有受害者向法院提起诉讼,据不完全统计,受理此案的有32个地方法院,7个高等法院。到1979年,各地法院先后作出判决,尽管这是在质量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的药品不良反应,有关制药企业仍要适当进行赔偿。由于这个事件有关企业共赔偿患者l195亿日元,按当时汇率计算约7亿多元人民币。

7.孕激素与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 许多地方曾广泛应用孕激素来防治流产。1950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医生发现,一些女性患儿的外生殖器像男孩,但化验尿中没有男性激素,手术探查时腹腔内却是女性的内生殖器。这个现象报告以后,别的医院也发现类似情况。经过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这是由于患儿母亲怀孕期间曾应用孕激素保胎。1939年~1950年在美国发现这样的病人达600多例。

8.己烯雌酚与少女阴道癌

己烯雌酚也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先兆流产的药物。l966~1969年间,美国波士顿市妇科医院在短时间里遇到8个十多岁的女病人患阴道癌,比同龄组二十世纪以来报道的阴道癌总数还多。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这种情况与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服用己烯雌酚保胎有关,服药妇女所生的女儿患此癌的危险性比不服此药的大132倍。

在这8个病例以后,其它医院也陆续有所报道。到1972年,各地共收集到91名8~25岁的阴道癌患者,其中49名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肯定服用过己烯雌酚。这个案例说明,己烯雌酚的这种不良反应要在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后在下一代身上才暴露出来。

9.黄热病疫苗与病毒性肝炎

1942年,美国军队里曾普遍接种黄热病疫苗,结果在接受预防注射的300万军人中,有28000多人发生传染性肝炎,死亡62人。调查发现,在177批黄热病疫苗中有9批疫苗的血清中混进了患传染性肝炎已痊愈的志愿者的血清。

10.沙利度胺(反应停)与海豹肢畸形

反应停是1957年首先在德国上市的,因它能治疗孕妇的妊娠呕吐,上市后不久就被推广到十几个国家。1961年10月,三位德国医生在当时西德的妇产学科会议上报告了一些海豹肢畸形儿的病例,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以后其它地方也有报告。

通过长时间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这种畸形与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反应停有关。调查发现,该药在17个国家里共引起海豹肢畸形1万多人,仅当时的西德就有6000多人,日本在1981年前发现309人。此外,该药还引起有时能威胁生命的多发性神经炎1300多例。

11.二硝基酚致眼及骨髓损害

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流行“药物减肥”,在美国、欧洲部分国家、巴西等国许多妇女使用二硝基酚做为减肥药。到1937年,人们发现这些国家的白内障患者大量增加,调查发现这些患者均使用过二硝基酚。二硝基酚致白内障失明占总用药人数的1%,致骨髓抑制177人,死亡9人。

12.醋酸铊中毒

20世纪20年代,儿童头癣特别多,当时尚无抗真菌药物。皮肤科医生使用醋酸铊治疗。铊是最毒的金属之一,服用后可引起脱发,呕吐、痉挛、瘫痪、昏迷甚至死亡。1930~1960年在各国一些患者用药后近半数慢性中毒,死亡万余人。

13.非那西丁致严重肾损害

非那西丁系解热镇痛药,1953年以后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瑞士、当时的西德和捷克、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忽然发现肾脏病人大量增加,经过调查证实主要是由于服用非那西丁所致。这种病例欧洲报告了2000例,美国报告了100例,加拿大报告了45例,有几百人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有关国家政府采取紧急措施,限制含非那西丁的药物出售。此后,这类肾脏损害病人的数目就明显下降。但是也有证据表明,有的病人即使停用非那西丁长达8年以后,还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14.心得宁事件

心得宁为抗心律失常药。1968~1979年在美国至少有2257人因服用心得宁而出现毒性反应,致眼-皮肤-粘膜综合征。1974年Helix等人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关于心得宁可引起眼-皮肤-粘膜综合病变的报道,随后不久,各地陆续报道类似的病例,在明确了因果关系后,终于在1975年停止出售心得宁。这是在100万/年病人的世界范围内广泛用药多年后才发现,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15.替马沙星事件

替马沙星是第三代喹喏酮类药物,由美国Abbott公司生产,经过大量研究认为无严重不良反应,于1991年首次在瑞典上市,1992年在美国上市。截止1992年6月FDA收到了318例不良反应报告,包括:溶血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衰、肝损伤、低血糖等。这些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当于其它喹喏酮类药物的4倍。该品种在美国上市仅4个月,收到8例肝肝损伤、低血糖休克报告,死亡3人,即迅速从市场上撤除该品种。药厂被迫在1996年6月宣布停止销售替马沙星。

该事件暴露出该药开发时受试的人群样本太少,许多严重的不良反应难以发现;同系物的开发放宽了安全性试验;管理过程不严的问题等。

16.拜斯亭事件 2001年8月8日,拜耳公司宣布:即日起从全球医药市场(除日本外)主动撤出其降胆固醇药物拜斯亭(西立伐他汀)。拜耳公司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报告证实,拜斯亭单用及和吉非罗齐联合使用时,出现了肌肉无力和致死性横纹肌溶解的副反应。横纹肌溶解是一种罕见的潜在威胁生命的不良反应,开始的症状为肌肉无力、疼痛,严重的可能引起肾脏损害。

拜斯亭于1997年上市,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自拜斯亭推入市场后,全世界80多个国家有超过600万患者使用该药,美国FDA收到31例因拜斯亭引起横纹肌溶解导致死亡的报告,其中在12例报告中患者联合使用了吉非罗齐。全球共有52例因服用拜斯亭产生横纹肌溶解所致的死亡报告。据FDA资料记录,拜斯亭引起致死性横纹肌溶解反应显著多于已经上市的其它同类产品,且多发生在大剂量及和吉非罗齐等其它降脂药物的联合使用中。

国内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例

我国是药品不良反应的重灾区,每年约有500~1000万住院病人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其中严重的事件可达25~50万件,约19.2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以下是几例发生在我国的影响较大的事件。

1.四咪唑(TMS)引发迟发性脑病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一种病因未明脑炎。至80年代,该脑炎发病数猛增,人群发病率达11.35/10万(福州市,1981年),遍布全国(见图1)。至1986年全国报告病例已逾2万,但仅福州市1981年发病率就达11.35/10万,可见实际发病数远超出报告病例数,估计受害人数上百万,并一度成为神经科的主要危重症,仅次于中风。

1976年该病被命名为“散发性脑炎”(散脑)。1982年全国“脑炎”座谈会认为该病可能为一组多病因的脑炎综合征,涉及原发性病毒性脑炎和过敏反应性脱髓鞘脑炎。但由于缺乏流行病学群体性研究的论证,既难以肯定,又无切实有效的预防对策。

为查明“原因不明脱髓鞘脑炎”的病因,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郑荣远领导的“脑炎研究组”,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开展了温州市该脑炎的病因研究;历时十多年时间,在较大规模的人群中,实施了多项目的系列流行病学研究,最终确认服用驱虫药TMS和LMS(左旋咪唑)是该脑炎的病因,为该病的预防与控制找到了对策。

2.药物性耳聋

据二○○○年三月第一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材料,我国有听力语言残疾人1770万,占全国人口的16.77%,其中七岁以下聋儿达80万,老年性耳聋有949万,每年新生聋儿3万余名。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一人群的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

据调查,在全国1770万听力语言残疾人聋哑人中,由于用药不当造成的约占据20%,并以每年2-4万人的速度递增。目前已发现能引起听神经损害、导致耳聋的药物有百多种,药品的不良反应和耳毒性药物致聋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耳毒性药物致聋不仅威胁着成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而且威胁着成千上万的儿童,危害着祖国的下一代和国家的未来。

3.乙双吗啉诱发白血病

乙双吗啉通过抑制人体细胞的分裂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牛皮癣的目的。自20世纪80年代初批准生产以来,由于治疗牛皮癣见效很快,价格也便宜,有不少厂家在生产。

乙双吗啉是一种免疫抑制剂,能抑制DNA的合成,很容易引发白血病,是一种极强烈的致白血病的细胞毒药物。它在治疗牛皮癣的同时,除了对表皮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外,对骨髓的造血细胞等也有抑制作用,常见的毒副作用为:白血球减少、血小板下降和肝肾功能损害。但它的潜伏期较长,一般为3个月到15年,所以患者一般察觉不到它的危害,等真的得了白血病时,为时已晚。

我国牛皮癣患者数千万,每年都有部分患者因使用乙双吗啉导致白血病,这是一个数量惊人的群体。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肿瘤中心的张茂宏教授曾联合省内18家医院建立协作组,总结了自1984年到1992年3月间,因乙双吗啉治疗银屑病引起的相关性白血病病例。令他们吃惊的是,最终统计结果竟然有140例之多,其中男性90例、女性50例,患者以20至50岁之间最多。

乙双吗啉早在1985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禁用药物。国家卫生部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收集不良反应报告,乙双吗啉是近20年来报告例数最多的5种药品之一。从1999年开始,国家药监局每半年就对列入“黑名单”的药物组织专家进行审核,由于乙双吗啉等药物因上报资料不全故在此前未被列入禁药。

2001年12月,乙双吗啉被列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第一期通报名单。由于使用乙双吗啉治疗银屑病可能会引起白血病的信息被通报后,经专家们进一步评价,SFDA于2002年10月正式发文,决定停止使用该品种。4.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害

龙胆泻肝丸中的关木通含马兜铃酸,马兜铃酸造成的肾损害,医学上最初报道于1964年,因其只是个例,所以未引起医务界的重视。1993年,比利时医学界发现马兜铃酸导致肾病,国外将其称为“中草药肾病”。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1998年10月收治第一例马兜铃酸肾病病人,此后共有100多例此类患者入院,其中最多的就是服用龙胆泻肝丸导致的肾损害病人;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等亦多次有此类病例报告。

针对此情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通知,自2003年3月1日起对含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严格按处方药管理,后于4月2日取消了关木通的药用标准,要求将含关木通的药品采用木通代替。

5.酮康唑引发中毒性肝损害

酮康唑又称里素劳,为广谱抗真菌药之一,但可明显引发中毒性肝损害:口服后出现恶心、乏力、食欲不振,皮肤及巩膜黄染;外用部位呈现皮肤红肿、瘙痒加剧,特别是以往有肝炎病史或饮酒者,可加重病情。发生此现象者以大于40岁的女性居多,疗程越长发病率越高,病死率也很高。1986~1992年酮康唑治疗甲癣、脚癣,引起肝损害22例,死亡3例。

6.20世纪80年代乙亚胺治疗肿瘤,诱发白血病66例。

7.上世纪80~90年代,蝮蛇抗栓酶临床应用后引起过敏反应、头晕、肢体疼痛和急性肾衰竭等500余例。

8.1989~1991年,环孢霉素引起肝脏毒性30余例。

9.90年代,感冒通治疗感冒引起血尿60余例,大部分病例为儿童。

药害历史事件的启示

国内外类似的药品不良反应危害事件还有不少。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些事件的产生,有的是因为法规不健全,未经审批或审批不严;有的是由于人的认识水平的限制,在批准上市以前没有发现;有的是由于新药开发时受试的人群样本太少,许多严重的不良反应难以发现;还有因同系物的开发放宽了安全性试验,管理过程中要求不严等原因造成。

这些严重药害事件带给我们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同时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1.提高临床前研究水平,完善相关资料。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药品作为直接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物质,其安全性必须受到高度重视。因此,不断提高临床前安全性研究技术水平,完善相关资料,提供全面、详细、科学的药物安全性信息,无疑对于降低药品对人体的危害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加强药品上市前的严格审查。

药品是关系到人体健康的特殊商品,由于现代生产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批准上市后,其产量巨大、应用范围广泛,一旦药品本身存在的缺陷未能在临床前研究中发现并加以控制,其后果是严重的。因此,药品审批部门应对药品上市前的申报资料加强审查,确保安全性不确定的药物不能上市。例如,尽管反应停事件的危害面如此之大,但是在美国、瑞士和当时的东德等国家,由于在进口药审批方面严格把关,仅少数人从国外带回少量反应停,因此基本上没有受到这个事件的冲击。

3.加强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

药品不良反应的产生是复杂的,既有药物的因素,也有人体差异的因素。此外,临床前的研究存在动物与人体间的差异,上市前的各期临床试验也存在种种限制,导致即使经过临床前深入研究和新药审批部门的严格审查,药品在上市后还是会出现种种不良反应。因此,在药品上市大规模应用于人群后,要继续跟踪和评价,密切关注新出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杜绝药害事件的重复发生。

第二篇: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

百余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生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回顾这些历史,可时时提醒我们密切关注药品的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使这些悲剧不再重演。

1.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

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2.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

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Massengill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应该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到这一年9~10月间,这些地方忽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尸检表明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损害所致。

3.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

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1940年以后,该国这种病人迅速减少。在丹麦,从30年代起就完全禁用该药,在1951~1957年间调查时,没有再发生由氨基比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1982年卫生部以(82)卫药字第21号文公布淘汰氨基比林针剂、氨基比林片剂及复方氨基比林(含乌拉坦)针剂和复方氨基比林片剂(凡拉蒙)。

4.二碘二乙基锡与中毒性脑炎综合症

1954年,巴黎附近一个小镇的药房,自己研制生产一种含二碘二乙基锡的抗感染药物,治疗化脓性感染,结果发现有270多人出现头痛、呕吐、痉挛、虚脱、视力丧失等中毒性脑炎的症状,死亡110多人。这是一起未经毒理试验评价所带来的严重教训,锡本身无毒,但当与有机碘结合后,就会变成剧毒物质。

5.三苯乙醇与白内障

三苯乙醇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默利尔公司生产的一种降胆固醇药物。1961年,著名的Mayo医院报告,在服用此药的16例病人中,有6人出现皮肤干燥、头发脱落、白内障等症状,以后其他医院也有类似报告。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该公司于1962年被迫宣布停止该药的生产并从市场上撤回产品。由于该药品的不良反应潜伏期长,有些病人在停药一年后还会发病,估计在几十万服药者中,发生白内障的约有l000多人。

6.氯碘羟喹(Clioquinol)与SMON病

氯碘羟喹是1933年上市的抗阿米巴药物,后来发现它能防治旅行者腹泻,迅速风行许多国家,包括日本。50年代后期,日本医生发现有许多病人患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简称SMON病),患者可有双足麻木、刺痛、无力、瘫痪、失明等症状。

由于各地报告的类似病例越来越多,日本厚生省于1967年拨出专款,成立专门委员会对该病的病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委员会里包括微生物学、药理学、神经病学、神经病理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及其它临床学科等方面的专家64人。4年以后,到1971年,才查清氯碘羟喹与SMON病的因果关系。据统计,日本各地因服用此药而患SMON病的有11000多人,死亡几百人。

到1972年,日本各地都有受害者向法院提起诉讼,据不完全统计,受理此案的有32个地方法院,7个高等法院。到1979年,各地法院先后作出判决,尽管这是在质量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的药品不良反应,有关制药企业仍要适当进行赔偿。由于这个事件有关企业共赔偿患者l195亿日元,按当时汇率计算约7亿多元人民币。

7.孕激素与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 许多地方曾广泛应用孕激素来防治流产。1950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医生发现,一些女性患儿的外生殖器像男孩,但化验尿中没有男性激素,手术探查时腹腔内却是女性的内生殖器。这个现象报告以后,别的医院也发现类似情况。经过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这是由于患儿母亲怀孕期间曾应用孕激素保胎。1939年~1950年在美国发现这样的病人达600多例。

8.己烯雌酚与少女阴道癌

己烯雌酚也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先兆流产的药物。l966~1969年间,美国波士顿市妇科医院在短时间里遇到8个十多岁的女病人患阴道癌,比同龄组二十世纪以来报道的阴道癌总数还多。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这种情况与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服用己烯雌酚保胎有关,服药妇女所生的女儿患此癌的危险性比不服此药的大132倍。

在这8个病例以后,其它医院也陆续有所报道。到1972年,各地共收集到91名8~25岁的阴道癌患者,其中49名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肯定服用过己烯雌酚。这个案例说明,己烯雌酚的这种不良反应要在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后在下一代身上才暴露出来。

9.黄热病疫苗与病毒性肝炎

1942年,美国军队里曾普遍接种黄热病疫苗,结果在接受预防注射的300万军人中,有28000多人发生传染性肝炎,死亡62人。调查发现,在177批黄热病疫苗中有9批疫苗的血清中混进了患传染性肝炎已痊愈的志愿者的血清。

10.沙利度胺(反应停)与海豹肢畸形

反应停是1957年首先在德国上市的,因它能治疗孕妇的妊娠呕吐,上市后不久就被推广到十几个国家。1961年10月,三位德国医生在当时西德的妇产学科会议上报告了一些海豹肢畸形儿的病例,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以后其它地方也有报告。

通过长时间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这种畸形与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反应停有关。调查发现,该药在17个国家里共引起海豹肢畸形1万多人,仅当时的西德就有6000多人,日本在1981年前发现309人。此外,该药还引起有时能威胁生命的多发性神经炎1300多例。

11.二硝基酚致眼及骨髓损害

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流行“药物减肥”,在美国、欧洲部分国家、巴西等国许多妇女使用二硝基酚做为减肥药。到1937年,人们发现这些国家的白内障患者大量增加,调查发现这些患者均使用过二硝基酚。二硝基酚致白内障失明占总用药人数的1%,致骨髓抑制177人,死亡9人。

12.醋酸铊中毒

20世纪20年代,儿童头癣特别多,当时尚无抗真菌药物。皮肤科医生使用醋酸铊治疗。铊是最毒的金属之一,服用后可引起脱发,呕吐、痉挛、瘫痪、昏迷甚至死亡。1930~1960年在各国一些患者用药后近半数慢性中毒,死亡万余人。

13.非那西丁致严重肾损害

非那西丁系解热镇痛药,1953年以后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瑞士、当时的西德和捷克、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忽然发现肾脏病人大量增加,经过调查证实主要是由于服用非那西丁所致。这种病例欧洲报告了2000例,美国报告了100例,加拿大报告了45例,有几百人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有关国家政府采取紧急措施,限制含非那西丁的药物出售。此后,这类肾脏损害病人的数目就明显下降。但是也有证据表明,有的病人即使停用非那西丁长达8年以后,还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14.心得宁事件

心得宁为抗心律失常药。1968~1979年在美国至少有2257人因服用心得宁而出现毒性反应,致眼-皮肤-粘膜综合征。1974年Helix等人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关于心得宁可引起眼-皮肤-粘膜综合病变的报道,随后不久,各地陆续报道类似的病例,在明确了因果关系后,终于在1975年停止出售心得宁。这是在100万/年病人的世界范围内广泛用药多年后才发现,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15.替马沙星事件

替马沙星是第三代喹喏酮类药物,由美国Abbott公司生产,经过大量研究认为无严重不良反应,于1991年首次在瑞典上市,1992年在美国上市。截止1992年6月FDA收到了318例不良反应报告,包括:溶血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衰、肝损伤、低血糖等。这些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当于其它喹喏酮类药物的4倍。该品种在美国上市仅4个月,收到8例肝肝损伤、低血糖休克报告,死亡3人,即迅速从市场上撤除该品种。药厂被迫在1996年6月宣布停止销售替马沙星。

该事件暴露出该药开发时受试的人群样本太少,许多严重的不良反应难以发现;同系物的开发放宽了安全性试验;管理过程不严的问题等。

16.拜斯亭事件 2001年8月8日,拜耳公司宣布:即日起从全球医药市场(除日本外)主动撤出其降胆固醇药物拜斯亭(西立伐他汀)。拜耳公司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报告证实,拜斯亭单用及和吉非罗齐联合使用时,出现了肌肉无力和致死性横纹肌溶解的副反应。横纹肌溶解是一种罕见的潜在威胁生命的不良反应,开始的症状为肌肉无力、疼痛,严重的可能引起肾脏损害。

拜斯亭于1997年上市,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自拜斯亭推入市场后,全世界80多个国家有超过600万患者使用该药,美国FDA收到31例因拜斯亭引起横纹肌溶解导致死亡的报告,其中在12例报告中患者联合使用了吉非罗齐。全球共有52例因服用拜斯亭产生横纹肌溶解所致的死亡报告。据FDA资料记录,拜斯亭引起致死性横纹肌溶解反应显著多于已经上市的其它同类产品,且多发生在大剂量及和吉非罗齐等其它降脂药物的联合使用中。

二十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

世界卫生组织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指出,全球死亡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并不是死于自然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从此,药害的严重性与普遍性开始公开于全世界人民的面前。仅从1922年至1979年,国外报道的重大药害事件就有20起左右,累计死亡万余人,伤残数万人。下面对上世纪发生的典型药害事件做一简述。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

1922~1934年,氨基比林作为一种新型的解热镇痛药物流行于欧洲、美国,常被人们用于退热、止痛。造成众多用药者粒细胞缺乏,在美国死亡1981人,在欧洲死亡200余人,然而人们并未引起重视。服用氨基比林的患者有许多人发生了口腔炎、发热、咽喉疼痛等症状,血象检查发现粒细胞大量减少。在美国到1934年有1981人死于与使用本用有关的疾病。在欧洲大约有200人死亡。

二硝基酚、三苯乙醇与白内障

三十年代初期美国流行“药物减肥”,在美国、欧洲部分国家、巴西等过许多妇女使用二硝基酚做为减肥药。到1937年人们发现这些国家的白内障患者大量增加,调查发现这些患者均使用过二硝基酚,白内障的发生率大约在1%左右。

三苯乙醇为一种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上市,临床上很快就发现该药能引起脱发、皮肤干燥、男性乳房增大、阳痿、视力下降、白内障,在美国有几十万人服用过此药,引起白内障的约千人。

磺胺酏引起严重的肾脏损害

1937年美国某工厂使用二甘醇代替酒精生产磺胺酏剂,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结果有300多人发生肾功能衰竭,107人死亡。

氯磺羟喹与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

氯磺羟喹于1933年上市,主要用于治疗阿米巴痢疾并能预防旅行者腹泻,因此很快流行到许多国家。大约在30多年以后首先在日本发现许多人出现双足麻木、刺痛、寒冷、全身无力等症状,约半数左右的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瘫痪,大约有1/4的病人出现视力减退。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这是由于服用氯磺羟喹而引起的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由于使用此药而造成的残疾人大约有1万多人,死亡约500人。

孕激素与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畸形

黄体酮等孕激素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治疗习惯性流产等妇科疾病的常用药物,在50年代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医生发现有许多女婴(大约有600名)出现外生殖器男性化畸形,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结果发现这种异常现象与女婴的母亲在孕期曾服用孕激素有关。经过多种动物实验证实孕激素能引起动物雌性幼仔发生外生殖器雄性化现象。

己烯雌酚与少女阴道癌

少女患阴道癌的发病率非常低,但在1966~1969年间,美国波士顿市妇产医院的医生们竟然发现了8例少女患有阴道癌,其比例远远超过了自然发病率。随后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这些病例的发生与其母亲在孕期服用己烯雌酚有密切的关系。

反应停事件

反应停(沙利度胺)最早于1956年在原西德上市,主要治疗妊娠呕吐反应,期临床疗效明显,因此迅速流行于欧洲、亚洲(以日本为主)、北美、拉丁美洲的17个国家,美国由于种种原因并未批准该药在美国上市,只有少数患者从国外自己购买了少量药品。到1960年左右,上述国家突然发现许多新生儿的上肢、下肢特别短小,甚至没有臂部和腿部,手脚支接连在身体上,其形状酷似“海豹”部分新生儿还伴有心脏和消化道畸形、多发性神经炎等。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大量的动物实验证明这种“海豹肢畸形”是由于患儿的母亲在妊娠期间服用沙利度胺所引起。“海豹肢畸形”患儿在日本大约有1000名,在西德大约有8000名!全世界超过1万人!这就是著名的“沙利度胺不良反应事件”。

第三篇:药害事件报告、处理流程

药害事件报告、处理流程:

生效日期: 修订日期:

药品安全危害事件(以下简称药害事件)是指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药品质量事件、群体性药害事件、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重大制售假劣药品事件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药品安全事件。1.药害事件的报告

当出现药品安全危害事件时,护士应及时报告当值医师,各医疗科室在获悉有关药害事件信息时,应及时报告医务科、药剂科、护理部。若属于严重不良反应,还应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各医疗科室在接到药害事件的信息或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情况调查、分析和汇总,在规定时间内报院领导办公室,重大药害事件可越级上报。

根据药害事件的发展势态,报告分为初次报告、动态报告和总结报告。

(1)初次报告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数、潜在影响、发展趋势分析、拟采取的措施等。

(2)动态报告内容:根据药害事件的发展趋势,及时报告药害事件的发展、变化以及采取的应对或处理措施。

(3)总结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事件的因果分析和应对措施的探讨,对今后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建议等。2.药害事件的处理

(1)采取紧急措施,开展伤员救治工作;查明事件原因,依法提取有效证据;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及其有关证据材料采取封存等措施,对质量可疑的药品进行抽样送检;已流入社会的有毒有害物品立即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必要时会同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迅速组织协调有关单位采取紧急控制措施,以控制药害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2)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整改措施。若属于药品质量问题,应及时召回并更换此批药品。若属于用药错误,应及时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避免此类错误再次发生。若属于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上报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并在全院进行通报,加强对此类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预防。

起草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 校验人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农作物药害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

农作物药害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在农作物种植中,由于农药施用过程中的种种原因,随处可见农作物遭受药害的现象,轻者生长受到抑制,重者造成植株枯死,甚至绝收。

从多年农作物遭受药害的情兄来看,产生药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用错了农药,如误将除草剂当成防病治虫药使用。

二是 滥用农药,随意加大用药量。由于很多农民不按农药使用说明书用药,盲目使用不宜使用的药剂造成的,或长期单一使用一种药剂防治病虫害,打万能药、保险药,认为浓度越高其效果越好,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后,在防治效果不理想时随意加大药液浓度造成药害,导致药害事故频频发生。

三是 施药时间不科学。多数农药在天气过于干旱、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尤其是中午温度高时给果树喷药后,水分蒸发快,药液瞬间即干,使农药不能随水分迅速的渗透至叶果组织内部而浓缩,刺激叶果,使农药浓度容易增大,加之果树吸收药液快,生理机能代谢强,而抵抗力相对降低,因此,容易发生药害。连续几天大雨过后即晴,气温又过高时立即喷药,由于阴雨天气温较低,叶果表面细胞闭塞,雨后天晴气温猛高,表皮细胞即刻扩张,且呼吸量加大而造成药害。大棚设施内温湿度大,用药浓度不应该参照露地使用。四是在作物的敏感生育阶段施药,如禾本科作物在孕穗期、柑桔的幼果期,梨谢花后、葡萄谢花后对药剂较敏感,多数作物的种子耐药力强但苗期、花期易发生药害。

五是不合理混用农药。部分农户为了方便,少则2-3种,多则4-5种农药混用,加之本身对其药理性质不太了解,往往产生药害。如:三唑锡与有机磷农药混用对柑桔产生药害、农药和肥料混用容易产生药害。

六是不清楚杀虫杀菌剂的敏感作物 如:敌敌畏:高梁、月季花、玉米、豆类、瓜类幼苗。

2、敌百虫:玉米、苹果、高粱、豆类。

3、辛硫磷:黄瓜、菜豆、甜菜、高粱。

4、毒死蜱(乐斯本):烟草。

5、克螨特:25厘米以下瓜、豆、棉苗,稀释不宜低于3000倍;柑桔新梢嫩叶,不宜低于2000倍(均以73%乳油计)。

6、西瓜苗接触辛硫磷农药,浓度越大受害越重等

七是残留型药害。这种药害的特点是施药后当季作物不发生药害,而残留在土壤中的药剂,对下茬较敏感的作物产生药害。如玉米田使用西玛津除草剂后,往往对下茬油菜、豆类等作物产生药害。这种药害多在下茬作物种子发芽阶段出现,轻者根尖、芽梢等部位变褐或腐烂,影响正常生长;重者烂种烂芽,降低出苗率或完全不出苗。这种药害较难诊断,容易和肥害等混淆。可采用了解前茬作物的栽培管理情况及农药使用史,土壤测试等措施诊断,防止误诊。

八是农药剂型和加工质量也与药害有关,如乳剂比可湿性粉剂易引起药害,但可湿性粉剂若悬浮力差也易产生药害。

总结经验,为避免和减轻农药对作物的危害,可采取如下措施:

1、正确选用农药品种,选择农药时,要了解其特性特征,明确其防治范围(按农业部登记使用);购买时,要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并索要购货发票。

2、用药时,要看天、看地、看苗情,避过不利天气、异常气候、不良墒情、敏感作物品种、作物的敏感生育期。

3、科学施用不同农药。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和剂量使用,不得随意扩大和加大浓度。二要一次性均匀施药,避免重复用药。三要不乱混农药,以免加剧药害。四要在施用除草剂特别是广谱性除单草剂时应看准风向并在喷头上安装防风罩,以免危害相邻田块的作物,同时注意将药械彻底洗净后才能用来施用其它农药。五要注意避免使用对下茬作物有残毒影响的农药。

农作物发生药害后,对受害程度较轻的,应积极采取措施促其转化。主要通过加强肥水管理,使之尽快恢复生机,也可施用解毒物品进行缓解,如迦姆丰收液肥、硕丰481 可缓解多种作物的药害。

对受害严重且无法挽救的,只有抓住农时改种其它作物,以弥补损失。

第五篇:二十世纪以来全球发生的重大污染事件

二十世纪以来全球发生的重大污染事件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小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很多工场。12月1日到5日的好多天里,河谷上空呈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堆集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峻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此中央脏病、肺病患者殒命率最高,很多牲口殒命。这是本世纪最早记载的公害事件。

2、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很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满盈,受反气旋和逆温节制,工场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殒命。

3、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

自1952年以来,伦敦产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烟雾欺压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日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坚苦,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有4000多人殒命,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4、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品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轻生。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影子都不见了。1956年,呈现了与猫的症状类似的病人。因为起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定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发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此中1004人殒命。

5、骨痛病事件 1955 1972年

镉是人体不需求的元素。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道中堆集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如此的河水,食用灌溉含镉河水出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峻畸形、剧痛,身长收缩,骨脆易折。

6、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

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殒命。人们没穷究毒的来历,继而在北九州一带有13000多人受害。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起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降落,全身肌肉痛楚,咳嗽不止。此次事件曾使整个西日本陷入发急中。

7、历史上最大一次海洋污染事件

历史上最大一次海洋污染事件发生在1978年3月16日 夜,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超级邮轮艾莫科.凯迪斯船舵失去控 制,随之在法国布列塔尼海岸搁浅,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 次油轮溢油,也是损失最大的一次海岸搁浅航海污染事件。价值1500万美元的艾莫科油轮和2400万美元的中东原油损失 在冰冷的海水中,溢出的原油形成一条宽18海里、长80海里 的海上油河,污染了130海里风景如

8、印度博帕尔事件 1984年

12月3日,美国结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因管理紊乱,操作不当,致使地下储罐内剧毒的甲基异氰酸脂因压力升高而爆炸外泄。45吨毒气形成一股浓密的烟雾,以每小时5000米的速度袭击了博帕尔市区。殒命近两万人,受害20多万人,5万人失明,妊妇流产或产下死婴,受害面积40平方公里,数千头牲口被毒死。

9、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1986年

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因为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响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西欧各个国家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31人殒命,237人受到严峻放射性伤害。并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或许所以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分散到海滨,核电站四周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殒命,今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出产牛奶…… 此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峻灾祸。这是世界上最严峻的一次核污染。

10、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986年

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场货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接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封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所以而“殒命”20年。

11、欧洲发生环境史上最严重的海洋污染

1999年12月12日,满载2000吨重油的“埃里卡号”油船在布列斯特港以南70公里处海域沉没,造成大量石油泄漏,严重污染了附近海域及沿岸一带。使法国西海岸,至少大约有20万只以上的海鸟已成为“埃里卡号”油船泄漏污染海洋的牺牲品,显然,这场事故已经成为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事件。

二、我国目前环境主要热点问题

中海油合作方康菲公司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事故将海洋污染问题推到了公众的眼前。特别是PM2.5成为众矢之的,将PM2.5放入强制性污染物监测范围,消除和缓解公众自我感观与监测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的现象,已在路上。但是,重金属、水体中的氮、磷,大气中的灰霾、光化学烟雾等污染,已成改善环境质量的制约因素,污染物类型已从单一型向叠加型、复合型演变。PM2.5成环保主角,折射社会转型期对环保不仅是机遇、更多是挑战。

三、近年来我国的镉污染事件 1、2009年浏阳镉超标 2、2011广西河池龙江的镉污染事件(整治措施)

龙江镉污染事件发生后,环保部、住建部、水利部及自治区相关部门各路专家100余人先后抵达污染现场,一起分析污染势态,研究处置方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自治区主席马飚作出批示,要求科学治污,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多管齐下,综合治污。

按照专家组的研判和制定的方案,河池市、柳州市分别在叶茂电站、宜州市区二桥、三桥、洛东电站、洛东博冠公司、三岔电站和柳城糯米滩水电站设置了7个削减化学物品投放点。210多名监测人员参与应急监测,在龙江至柳江200多公里长的河段,20个定点监测断面和数十个巡测点,对重点断面严密监测监控。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专家组组长、国家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振成说:“我们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在龙江重污染段采取投药絮凝沉淀;镉污染团进入柳江之后镉浓度已较低,采取调清水稀释的方法降低镉浓度;在柳州市区的自来水厂准备应急预案,在取水口出现镉浓度超标时进行降低镉含量处理。”

在处置过程中,专家们不仅对处置工作进行定性分析,同时还通过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细致到当龙江水体镉超标多少倍要加多少化学药剂。在龙江与融江交汇处,专家们根据水流量、流速、污染物推进速度,制定了融江上游水库整体调度方案,通过水冲进行稀释;为确保向市民供给安全的自来水,制定自来水厂“最后一道防线”的应急方案时,专家们调用镉超标峰值水体进行试验,并留有充分的安全余量。

四、镉污染的起因及其排放标准

20世纪初发现镉以来,镉的产量逐年增加。镉广泛应用于电镀工业、化工业、电子业和核工业等领域。镉是炼锌业的副产品,主要用在电池、染料或塑胶稳定剂,它比其它重金属更容易被农作物所吸附。相当数量的镉通过废气、废水、废渣排入环境,造成污染。污染源主要是铅锌矿,以及有色金属冶炼、电镀和用镉化合物作原料或触 触媒的工厂。

中国规定的生产场所氧化镉最高容许浓度为0.1mg/m3。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221139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