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与英国文艺复兴
学院:材料学院 姓名:王本路 专业:无机102 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 世纪欧洲发生的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学术的复兴运动,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文艺复兴”(Renaissance)原意是“再生”,指的是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伊丽莎白一世是英格兰女王,在位时间是1559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他是英国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处女女王”。在由BBC主持的民众公选的100位伟大的不列颠人中,伊丽莎白列前十名。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时期是英格兰趋向强盛和国家建立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在她的统治期内英格兰文化达到了一个顶锋,通过 羊毛交易国家经济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代”。
军事上,伊丽莎白不但成功地维持了国内的统一,避免了宗教问题造成国家分裂,还战胜苏格兰。苏格兰王国女王玛丽成为英格兰的阶下囚,并被处死。伊丽莎白经过多年努力建立起了英国的海军。西班牙的腓力二世也建立了庞大的舰队,号称无敌舰队,与英国的舰队拥有同样多的船只,但水手人数少,且英国水手训练有素,船只质量好,有更多的火炮。1588年的海战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彻底失败告终。海战的结果是,英国确立了世界海军强国的地位,并在此位置上一直占据到20世纪。伊丽莎白与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是死敌。她鼓励海盗袭击西班牙的海外殖民船队,西班牙的运财舰队不断受到英格兰海盗的劫掠。1588年9月,英国海军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这更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的终结。伊丽莎白时代,英国人还进行了许多探险活动,如前往俄国,发现到达远东的西北路线,远航北美。
文化上,伊丽莎白时代,可谓是英国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散文丰富多彩。伊丽莎白时代,古代、意大利和法国文化渗入英国文化的发展,翻译蓬勃发展,产生许多优秀译作。诺斯译的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从法译本转译,不够信达,但英文非常流畅,生动有力,为伊丽莎白时代戏剧家提供了的素材宝库。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就生活在伊丽莎白时代。而莎士比亚这样的文化伟人会在那时候出现,也决非偶然。幼年时,伊丽莎白受到很好的教育,她的教师包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罗杰·阿斯坎。她受到古典、历史、数学、诗歌和语言的教育。她可以说、写六种语言。如同她的父亲,伊丽莎白本人也从事写作和翻译,她亲自翻译了霍勒斯的《诗歌艺术》。一些她生前的演说和翻译作品一直流传至今。因此,在这个受过良好教育女王的领导下,整个英国的文化,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当时,文学,尤其是诗歌和话剧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对后来不列颠的统治者来说,伊丽莎白的统治期和当时的许多人物有特别的意义。沃尔特·拉雷爵士、德瑞克和马丁·弗罗比歇爵士成为后世探险家的楷模。“伊丽莎白时代”不仅拥有威廉·莎士比亚,克里斯多弗·马罗爵和弗兰西斯·培根爵士也是后代作家的模范。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历史上的两大盛世(除了“伊丽莎白代”,还有“维多利亚时代”),都是在一个女性国王的统治下出现的。
宗教政治上早期推行宗教宽容政策。即同时宽容天主教及清教坚持英国国会教后期因受国外天主教及清教威胁,放弃宗教宽容政策。同时将部分清教克莱文主义引进英国国会教。使国王成为英国宗教系统的最高领袖。在她领导下的英国国会教是以维护英国国家利益为基础的。即民族主义在宗教改革中的体现。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文艺复兴中出现的人文主义并非反教会。是对教会的改革,使教会从中世纪的愚昧迷信解放出来。使基督耶稣成为人们信仰中心,而非天主教中各种繁琐无用的礼仪。另外天主教及不同派别的新教在教义上的差异颇多。宗教改革是现代基督教世界“多元化”的开端。
女性服饰在这个时代的开始相当端庄,基本上全身都被衣服覆盖。贴身的胸衣强调了女性纤细的腰身,肩膀是方形的,上层社会穿带褶饰边的抵肩。随着时代发展,腰线从V形公主线变成了直线,而袖子去掉了皱边变得紧绷。发网和类似的装饰开始流行,它们或者是与服饰相配的布质,或者是带金线的黑色丝绸。这个时代刚开始的时候,男子穿前身较长的刺绣衬衫,宽松的刚过膝的裤子。鞋子由很好的皮革制成,帽子为平直的天鹅绒或丝绸质,有些有钱人戴高高的冠状帽。这个时代的稍后时期出现了斗篷,丝袜和海狸帽或在一侧用羽毛装饰的无边女帽。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璨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在她生活的时代英国国王不是只充当傀儡的角色,因此英国黄金时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应归功于她。伊丽莎白在位的45年(从1558到1603年)被认为是英国的黄金时代。一些最著名的英国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亚就产生在这个时代。这一成就中当然包含着她的一份功劳:她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但是音乐和绘画却不如文学那样光彩夺目。伊丽莎白时代也是英国探险的时代。有开往俄国的探险,有马丁·弗罗比歇和约翰·戴维斯发现通往远东的西北之路的创举,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过加州的环球航行,有沃尔特·罗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无意中发现了英国移民的奇遇。伊丽莎白的最大过错也许就是她不愿意提出王位继承人。她不仅仅一生未嫁,而且总是回避指定继承人。
伊丽莎白女王是历史上少数出色的女王之一。她成为一个超群绝伦的人物,不仅因为出身和地位。她的母亲是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布伦——前妻凯塞琳的侍从女官,母亲被处死后她成了孤儿,并被宣布为非婚生子女。她过着简朴的生活,在当时最优秀的学者罗杰·艾舍姆的指导下研究科学。她精通拉丁文、古希腊文、古希伯来文,同时又是神学家、音乐家和诗人。她酷爱戏剧、狩猎和跳舞,同时,她对探险和旅行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她继承了父亲的倔强性格和爱国精神,却不像他那么专横暴戾。她继承了母亲的美貌和多情,却不像她那么轻率愚蠢。她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也就保住了性命,得享天年。她博览众史,熟谙法学,面对危机和不测有应变之才,灵巧地左右着国际政治风云。她无论在气质上还是理智上,都与时代的情趣和要求和谐一致。在16世纪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中,她是万众瞩目的中心人物,是那个时代的开明代表和象征。总之,凭借自己纵横捭阖的雄才大略,伊丽莎白女王统治英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莎士比亚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期间度过的,并且在他成名之后得到了这位多才多艺的女王的赏识和青睐。
伊丽莎白是伟大的,她对文艺复兴的影响,对世界的贡献,对人类的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个时代要求一个国家元首精明狡黠,深谋远虑,具有纵横捭阖的能力,伊丽莎白一一具备了这些特点。她还非常知人善任,赞扬臣民的成绩,批评他们过错。伊丽莎白女王头脑敏锐,当时几乎无人能望其项背。许多外国使节承认她谈话巧妙灵活,妙趣横生,这是颇有道理的。不过,一阵阵抑郁感影响着她的情绪,使她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怒气冲天。她的思维令人难以捉摸,态度和语言则往往显得生硬,有时甚至迫于粗暴,生气的时候,她甚至打财政大臣的耳光,把拖鞋朝秘书的脸上甩去。然而,她却有吸引臣民为她效忠的魅力,这一点大概胜过任何一位国王。她本能地懂得如何获得人民的拥戴,在某种意义上,她和臣民们关系是长期和谐的关系。她对全国表示了她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表示的温情,臣民对她报以忠诚,几乎达到崇拜的程度。她成了‘贤明的伊丽莎白女王’。” 历史学家对她的评价有“她对拥戴她的平民百姓耐心至极,对喋喋不休者和语无伦次者坦然。她莞尔一笑,使人们备感心暖。哪怕再细微的反应,也难逃出女王的视线。”“一位女神,现今的女王,她更适合统治一个世界而不仅仅是一个王国。”“伊丽莎白像五月般欣欣向荣,世界在日益衰退,令我欣然,令我流泪。”“伊丽莎白和臣民的和谐关系在宣布登基仪式时得到充分应验。伦敦城内钟声响彻云霄,夜晚的篝火映红了天穹。伊丽莎白极尽煸情鼓动之能事,或骑马坐轿穿城而过,或乘金碧辉煌的皇家游艇在泰晤士河上游弋。‘假若有人曾以其天赋或魅力赢得民心的话’,一位编年史作家报道说,‘非这位女王莫属’。” “在一个女性统治者没有多少历史角色可供仿效的时代里,伊丽莎白女王和她的芸芸崇拜者从神话和经文中的虚幻女英雄那里获得灵感。她使人们联想到诸如司法女神黛博拉这样的圣经人物,也被比作希腊和罗马的各路女神。然而最为重要的是她享有“童贞女王”的称号——这是伊丽莎白基于政治目的而精心策划设计的形象。在天主教观念颇为强大的国度里,诱使人们产生圣母玛丽亚的联想,无疑提高了伊丽莎白的感召力。她拒绝嫁为人妇不仅形不成人情债务,反而成了一笔精神财富,使她得以保持已婚女王无法保持的纯贞神圣的光环。但是伊丽莎白极为谨慎,避免显得过于远离尘世或超凡脱俗,进而使那些服侍她的男人对她敬而远之。在朝廷里她巧妙地利用其女性魅力化解敌意,鼓励忠诚。的确,她周围簇拥着几十位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狂热崇拜者,其中既有像罗伯特·达德利和沃尔特·罗利爵士这样的重臣,也有艺术家、作家、剧作家以及其他用华丽辞藻和优美形象来强化她的神秘性的骚客。在皇室竞技场和庆典仪式上,他们争先恐后讨得她的欢心,用侠义豪爽的话语。白其敬意,令人想起亚瑟国王圆桌会议上的骑士们那传奇般的忠诚。到了新年元旦或其他节日,他们争相敬献富有象征意义的礼物,比如镶嵌钻石的月牙形徽章,上面有美丽贞洁的戴安娜月神的形象:或呈送精巧的、言辞暧昧的爱情诗歌,既吹捧她的美丽,又挑战她的智慧。这种对童贞女王来说是有来无往的激情丝毫没有减少她的吸引力。纯洁无暇、可望而不可及的女王在众多崇拜者心目中有着永恒的魅力,即便到了年老之际,她还坚持让画中描绘的自己是一位红发流溢的纯情女子。但这种献媚绝非单纯表现了皇家的虚荣浮夸。在她统治期间,英格兰兴旺发达,把她描绘成不谢的花朵,艺术家阐发了自己的希望,愿这繁荣盛世得到永恒。”
她的伟大将被人类永远铭记!
第二篇: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二世(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原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全称“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他领土和属地女王,英联邦元首,国教(圣公会)的捍卫者伊丽莎白二世”。现任英国君主,英国、英联邦及15个成员国国家元首,国教会最高首领。2011年4月29日威廉王子大婚,伊丽莎白女王授予其及凯特3个爵位称号。2011年5月17日,伊丽莎白二世和丈夫菲利普亲王访问爱尔兰共和国。2012年6月2日至5日,英国隆重举办英女王钻禧庆典,纪念女王登基60周年。
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温莎王朝第四代君主、英王乔治六世的长女。1936年,她的伯父爱德华八世坚持同离婚两次的辛普森夫人结婚而被迫逊位。由她的父亲艾伯特继承王位,称为乔治六世,伊丽莎白则成为王储。1952年2月乔治六世病逝。伊丽莎白接替父王正式继位,并于次年6月2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加冕仪式。除了作为英国世袭国家元首,她是:英国女王、加拿大女王、澳大利亚女王、新西兰女王、巴巴多斯女王、巴布亚新几内亚女王、巴哈马女王、伯利兹、安提瓜和巴布达女王、格林纳达女王、圣基茨和尼维斯女王、圣卢西亚女王、圣文森特女王、格林纳丁斯女王、所罗门群岛君主、图瓦卢女王、牙买加女王和英联邦(52个成员国)最高元首。伊丽莎白二世有三子一女。长子查尔斯王子(威尔士亲王)、次子安德鲁王子、三子爱德华王子、女儿安妮公主。查尔斯王子和他的两个儿子威廉王子、哈里王子分别是排名一、二、三位的王室继承人。
伊丽莎白在宗教、道德标准和家庭事务上非常保守。她对待宗教责任十分严肃,并将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像她的母亲一样,伊丽莎白女王从来没有原谅爱德华八世选择退位,因为在她看来他抛弃了自己的职责,并迫使自己的父亲负担其这个责任,而这一责任又被视为是缩短其父亲寿命的罪魁祸首。
伊丽莎白二世的头衔全称为“承上帝洪恩,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属土及领地之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英联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Elizabeth the Second,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of Her other Realms and Territories Queen, Head of the Commonwealth, Defender of the Faith)她于1952年2月6日即位,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国家元首。伊丽莎白二世出生在伦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的曾祖母是亚历山德拉王后,祖母是玛丽王后。她的父亲约克公爵是乔治五世的第二个儿子:乔治六世,他当时并不是王位的继承人,当时的王位继承人是爱德华八世。
女王没有自己的护照,因为在英国,所有的护照都是以女王的名义发给的。自从女王登基之后,她正式出国访问了325次。
令女王厌恶的东西不多,但她不喜欢石竹,品红颜色,加奶布丁和帆船。她不在饮料里加糖,但在晚饭之后,爱在口里含一小块糖。
她身体的唯一毛病是鼻窦炎常常发作。她现用顺势疗法治疗,辅以从茄属植物提炼的药丸。她还饮蛇的毒液以预防静脉曲张。她同菲利普亲王一样,还饮用从常春藤提炼的一种药品,以治疗因过多握手引起的手关节疼病。
自1990年起,伊丽莎白不再染发。而在从前,她经常用深褐色的洗发剂洗头。因为伊丽莎白是21世纪的君主,她在因特网也有自己的网址。每天晚上,人们将收到的评述都打印出来交给她看。
她非常喜欢狗。她在18岁的时候,别人送给她一只名叫苏珊的意大利母狗,即使在度蜜月的时候她也要带上这只狗。而今,她拥有最喜欢的一小群狗,全部都是苏珊的后代,现已繁殖到了20代了。她不让任何人插手给狗准备食物,每天她都亲自用银制的刀叉为狗配制狗食。她还经常不断地给狗蜂皇浆吃。
伊丽莎白个子不高,只有1.6米。她讨厌乱扔衣服,自己不能穿了,就让妹妹接着穿。1995年,她在马格雷特身上认出一件翡翠绿色的大衣,那是她在1977年送给妹妹穿的。
女王拥有14个镶有宝石的头饰,14只名表,15个钻戒,6个项坠,37只手镯,105个首饰别针,37对耳坠。据传说,她王冠中间的那颗钻石能给女人带来幸福,给男人带来不幸。
伊丽莎白自幼爱好整齐和注意衣着。当她3岁的时候,她就帮助儿童室的保姆收拾房间。到了后来,人们只好给她一把笤帚和一个小铲子。
当她出外旅行的时候,她的所有行李都装在一个集装箱里,并打上铅封。即使海关的官员也没有权力打开。去年,女王到澳大利亚访问,她的行李有几吨多重。1953年,在她巡访英联邦国家时,她共带了2吨重的衣服。
伊丽莎白从来不说粗俗的话。只有一天早晨,她突然被一个闯进白金汉宫的陌生人惊醒。她曾两次偷偷按动警报的电钮,竟然没有一个警察听见。那人一直走进她的房间。女王尽管心里紧张,但她仍然保持冷静,为了稳住这个不速之客,她还同其聊天。当她的保镖前来时,其中一位当着女王的面整理了一下领带结。这也有点太过分了。女王十分生气,高声叫喊道:“他妈的,快滚蛋!”
对女王来说,在国外的招待会上,一些菜和佐料是不能上菜单的:如大蒜,贝壳类和意大利面条等。吃大蒜会使交谈者不悦,吃贝壳容易中毒,吃面条会弄脏裙子,或者被人摄下不好看的形象。
伊丽莎白的手包里只装着她阅读用的眼镜,一块喷香水的手帕,还有一小串装国家文件的箱子的钥匙。女王很迷信。若是机舱里没有悬挂她的克里斯托弗银圣牌,她是绝对不会乘坐这架飞机的。再如,当晚宴只有13位宾客时,她就让人摆上两张桌子。
她喜好猜字谜,这是圣诞节时最令她快活的事情。她同样喜爱军乐,她的卧室里有一些军乐磁带。
伊丽莎白和菲利普都不喜欢羽绒褥子,他们分床在毛毯里睡觉。每天7时30分,人们叫醒女王,并给她送上一杯茶水。早晨,她喝印度大吉岭茶;午后,她饮厄尔格雷茶。17时以后停止饮茶。
2010年10月,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图片共享网站Flickr上开通了帐号,公开了英国王室的600多张珍贵相片。其中包括英国王室成员的生活照、结婚照和一些此前从未公开的老照片。
女王在普遍英国人心目中,是国家团结的象征。而她的端正品行,亦往往是为全体国民树立个人行为操守的典范。另外,女王亦时常在一年一度的圣诞节的广播谈话当中,鼓励国民互相帮助及彼此团结。作为君主,女王仪态庄重,一丝不苟,而且总是非常严肃。她从来不打哈欠,也从来不会显得坐立不安。女王从未接受过媒体采访,因此除了少数曾与女王对话过的外国元首外,很少有人知道她的政治立场与观点。据报导女王的朋友很少,她宁愿与马和威尔士柯基犬作伴。女王的着装十分保守,并以老百姓能清楚看见她为准则。女王喜欢单色外套和各种不同的帽子。她很少改变自己的外形,例如在她继位后她的发型就很少改变。她的个人形象与公众疏远,因此经常成为漫画家和模仿演员讽刺的题材。
虽然女王经常出席各种文化活动,但据称在她的私人时间内她对艺术不太感兴趣,宁愿将整个晚上的时间花在拼板游戏上也不愿从事其他艺术活动。她对音乐和绘画的冷漠招致许多文艺评论家的批评,他们形容女王为“没有审美感的国君”。女王喜欢赛马人所共知,她到马场时会下注。看赛马时,她从不掩饰紧张心情,就跟普通马迷一样会高举双臂,为心仪马匹打气。
外交场合上女王非常正式,与她会面时的礼仪繁多。任何较亲密的交流,例如触碰,都是不被允许的。因此,前澳大利亚总理基廷在一次女王访问澳大利亚时轻轻搂着女王的腰,尽管他个人辩称是一种对长者的尊重表现,亦被保王派指为“对女王不敬”。
理论上,当面见女王时,男士须深深鞠躬,女士则需行屈膝礼,而托尼·布莱尔夫人切丽·布莱尔则曾有些冒犯女王之举。1997年,切丽·布莱尔首次前往巴尔莫勒尔堡,在晋见女王时不仅没向女王行屈膝礼,还穿长裤没穿裙子。据称,这事令王太后深觉受到冒犯。另外,会见女王时亦不应该主动上前与她握手,除非她首先伸出手。此外,一旦女王用餐完毕,其他宾客必须停止用餐。所以女王往往保持有一些食物在碟中。
不过在私底下有报道却称女王非常喜欢一些“有伤风化”的幽默,她的侍女们还经常向她“报告”王宫内新的小道传闻。私底下的女王非常平易近人,并且真心关切为她工作的侍从们,据称女王非常清楚她的侍女们及侍从们的名字。很多应邀参加过王室活动的人士告诉媒体,其实女王很有幽默感,很喜欢别人说笑话,很会模仿名人,也经常会捧腹大笑。
在英国,伊丽莎白二世的王位是根据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Act of Settlement 1701)继承的,她是一名基督教新教徒,并且也未嫁给一名罗马天主教徒。尽管英国的王位一般是血缘继承,但是英国的国会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就一直有权决定谁来继承王位 女王是英国名义上的三军统帅。女王及其王室成员是英军不同团队的名誉长官。按照英国法律,军队须宣誓效忠女王。当英国卷入战争当中时,军人及其家属往往喜欢写信给女王,表示他们知道自己是在为英国和女王而战。
第三篇: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关于伊丽莎白一世登基和天主教徒的反抗。
《伊丽莎白:黄金年代》:上一部的续集,关于伊丽莎白时代的一系列事件。
《爱国者》:18世纪70年代的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当1763年漫长的英国对法国和印第安人的殖民扩张战争终于结束,曾经是战斗中的英雄本杰明·马丁也回到了他的南卡罗莱纳州的农场,战争的残暴使他厌恶,他希望从此和妻子孩子过上平静安静的生活。然而,在战争之后,英国统治者并没有报答曾经为他们而战的殖民地的侨民们,相反为了进一步巩固对殖民地的绝对统治,开始采用高压手段剥夺当地人民的自由权力,征收众多不合理的高额税赋,殖民地的移民们开始了反抗。
《祖鲁战争》:影片以1879年发生于非洲伊森瓦纳之役背影,导演在处理双方的对战的场面时,不只传达英国士兵的爱国情操,也同时表现祖鲁战士为保护乡土,誓死如归的勇气。
《理发师陶德》:英国人本杰明·巴克(约翰尼·德普饰演)和妻子鲁西还有女儿约翰娜一起过着简单而平凡的生活。本杰明是个理发师,平日生意不错,一家人的生活也颇为幸福美满。但是,如同现实生活中一样,美好的总是短暂的。当地法官因为觊觎鲁西的美貌,巧立名目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本杰明·巴克投入大狱,后又将他驱逐出了英国。就这样本杰明一家人的命运轨迹被完全的改变了……
许多年后,一个名叫斯文尼·陶德的理发师在一家馅饼店的二楼开张了自己的店铺。人们都说那家馅饼店味道怪异,理发店的感觉也不对。邻居也称经常在馅饼店的地下传来恶臭。而许多光顾理发店的人也是只见进不见出……这一切的答案都很简单——馅饼店用的制作原料是鲜活的人肉,而“供应商”就是楼上的理发店。理发师陶德的剃刀上沾满了前来剪头的人的鲜血。而他这样做不为别的,只为了宣泄心中那满满的仇恨——他就是当年被驱逐出境的本杰明·巴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和那之后自己妻儿的不幸将火一样的仇恨注入了他的心里。他不再是本杰明·巴克,仇恨的火焰点燃了他心中原始的狂躁本能,一个彻头彻尾嗜血成性的魔鬼理发师陶德就此诞生了。多年后,他重返英格兰,与馅饼店女老板拉维特(海伦娜·伯翰·卡特饰演)一起联手,开始了血腥的复仇之路……
但我最喜欢的是罗文·艾金森的《黑爵士》!36 诺曼王朝House of Norman · 威廉一世 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征服王” · 威廉二世 King William II Rufus “红毛王” · 亨利一世 King Henry I Well-Educated, Beauclerc “儒雅王” · 斯蒂芬(King Stephen)(布洛瓦王朝)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r · 亨利二世 King Henry II Curtmantle “短斗篷王” 《冬狮》 · 理查一世 King Richard I Coeur de Lion “狮心王” · 约翰 King John Lackland “无地王”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 · 亨利三世 King Henry III · 爱德华一世 King Edward I Long Shank “长脚王” 《勇敢的心》 · 爱德华二世 King Edward II · 爱德华三世 King Edward III · 理查二世 King Richard II 《风流才子》
兰开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 · 亨利四世 King Henry IV · 亨利五世 King Henry V 《亨利五世》 · 亨利六世 King Henry VI 约克王朝House of York · 爱德华四世 King Edward IV · 爱德华五世 King Edward V · 理查三世 King Richard III 都铎王朝House of Tudor · 亨利七世 King Henry VII · 亨利八世 King Henry VIII 《另一个波丝家的女孩》《亨利八世的私生活》《日月精忠》《千日安妮》《都铎王朝》(电视剧)
· 爱德华六世 King Edward VI · 简·格雷 Lady Jane Grey · 玛丽一世 Queen Mary I the Bloody “血腥玛丽” · 伊丽莎白一世 Queen Elizabeth I 《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之黄金年代》《沙翁情史》《年轻的贝斯》
斯图亚特王朝House of Stewart · 詹姆斯一世 King James I · 查理一世 King Charles I 共和政府 · 奥利弗·克伦威尔 · 理查·克伦威尔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House of Stewart · 詹姆斯二世 King James II · 查理二世 King Chales II · 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 King William III and Queen Mary II)· 安妮女王 Queen Ann 汉诺威王朝House of Hannover · 乔治一世 King George I · 乔治二世 King George II · 乔治三世 King George III · 乔治四世 King George IV · 威廉四世 King William IV · 维多利亚女王 Queen Victoria 《年轻的维多利亚》《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House of Sachsen-Coburg-Gotha · 爱德华七世 King Edward VII · 乔治五世 King George V 温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 · 乔治五世 King George V · 爱德华八世 King Edward VIII · 乔治六世 King George VI · 伊丽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女王》
第四篇:伊丽莎白观后感
after watching the movie elizabeth, there is a strange feeling in my heart.about the woman, i admire her, and at the same time, i feel sympathy with her.in 1558, the queen mary died of cancer.then elizabeth became the queen.at that time, england was in a terrible situation and the military of the country was weak.protestants and catholics fought with each other.luckily, many protestants who escaped to other country all returned.they intended to help the queen consolidate politic and make contributions.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people is walsingham.for the stability and security, her minister always suggests her to marry with spain or france.but as she said, no matter who she married, she was not able to satisfy everybody.so at last she decides not to marry all her life just as she said she marries with england.as a queen, elizabeth was successful undoubtedly.elizabeth ruled england nearly fifty years.under her rule, england gradually became prosperity and powerful.her era is called the golden age by english.however, as a woman, she sacrificed her love, her whole life.篇二:伊利莎白观后感
《elizabeth》观后感
电影《elizabeth》主要讲述的是英国都铎王朝伟大的女王elizabeth从磨难中一步步走出,最后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国君的历史。当然电影对历史的演绎有很多的局限性,但是电影本身也会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以下就是我在观看《elizabeth》之后的一些想法,现在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我觉得《elizabeth》告诉我们,艰苦的开始决定不了一个人最终的成就。伊利莎白两岁八个月就永远告别了母亲,蒙受私生子的耻辱。爱德华六世继位时,受到猜疑,玛丽继位时,遭到流放、恐吓和死刑的威胁。可谓是历经了艰辛,但是他生命中的所具备的良好的学识,和他的聪明才智为他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当然也多亏其他的一些忠诚于他的新教徒的帮忙。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这是米歇潘的话,我想伊利莎白是一位勇者,虽然危险的路、艰辛的开始,她勇敢的走过了生命中黑暗的甬道,找到生命中那道胜利之光。我喜欢力克·胡哲(塞尔维亚裔澳大利亚籍著名励志演说家,天生残疾,缺少四肢)说的一句话,当一个人自己放弃自己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终结,电影中在玛丽和那些天主教徒的威逼之下她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她知道自己因什么而活,她知道生命中的追求是什么。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艰辛,总会有荆棘满生那一段,但是许多人会改变自己的追求,改变自己的方向,放弃自己。当我们觉得生命已然如此的时候,当我们准备放弃自己的时候,那我们永远就不会领会伊利莎白的艰辛,不知道力克·胡哲的坚强,不知道其实命运给你的不是一个早已设定好的轨迹,而是你选择了将成功隐藏了的一些假象,就像伊利莎白面对死亡,就像力克·胡哲永远不能拥抱自己的爱人。成功在于你坦然面对你的人生,然后在于你的不放弃。
第二,我觉得《elizabeth》还传达了一种崇高的思想,就是国家的利益是个人的最高追求,是个人利益无法超越的。电影中伊利莎白作为一个女人,她爱达德利,她也会渴望一段美好的婚姻,也会渴望一个美满的家庭。但是她知道自己是一国之君,已经不是为自己而活了,她代表了整个英国,她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这个国家的利益,从她拒绝西班牙、法国大使多次的联姻请求,以及放弃自己深爱的达德利,就足以看出,作为女王她显然已经无法用自己的私欲来放弃国家的利益,她只有放弃作为女人的那份爱,来维护这个国家的尊严和利益。我们
从小就知道顾炎武先生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里面的真谛我们真的认真思考过了吗?可能生活太匆忙,忙的让我们来不及思考什么是爱国,我们拿什么来爱自己的祖国,但是总会有一种利益是你无法超越的,总会有一种意识是凌驾所有人之上的,总有一个地方虽然它很贫瘠但却是你魂牵梦萦的,总有一个你永远也忘却不了的词叫做祖国。伊利莎白将自己嫁给英国,是否能给我们一丁点启示呢?!
第三,人生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抉择。《elizabeth》中,刚开始,伊利莎白作为一位年轻纯洁的少女,她憧憬着自己的爱情,迎着音乐跳着轻盈的舞蹈,一切都是那么的纯洁和无暇。当我们祝福她和达德利的爱情、还在很开心的看着她在议会前紧张的准备时,在议会上巧言辩护时,有谁会想到后来的她会命令沃尔辛厄姆杀死持有不同政见者。其实并不是伊利莎白天性,只是人总是要成熟、要理性的看待身边的一切。纯洁是一种美德,但纯洁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不是她果断的决策,除掉诺福克,天主教主教们,那么她将会被推翻,英国将会又陷入混乱,人民又会置身火海,天主教会重新统治英国,宗教改革走向失败,都铎王朝覆灭,往后的繁荣或许不会再有。作为公主时,她是纯洁的,她并不代表着国家,她有权保持自己心灵的那方干净的土地,但是当人生时期发生转变之后,当自己已经代表着郑国国家之时,她的人生抉择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逆转,不是残暴而是为了维护国家所必须的。所以,人生是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人生态度不会一成不变,我们的人生抉择随着岁月的逝去而变得不再纯洁。适时转变自己的决策不是违背自己的心智,而是为了自己更加的适应这个社会,为了是这个社会更加美好的所必须要走的艰难一步。
最后,《elizabeth》还告诉我们,信仰是重要的。无论是新教徒用生命来维护自己的信仰,还是,天主教徒的为了恢复天主教而谋划的叛乱,其实都有一种力量在支持着他们躯体,虽然有一些是好的一些可能与时代不符,信仰可以有形式的差别,但是信仰的本质是一样的。沃尔辛厄姆对伊利莎白说:世界上得有人们能够触摸得到的??神灵。她答到:她竟然有如此巨大的量让人们为她而死。的确有信仰会给我们无限的驱使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完成自己的事业,去拥有更美好的生活。但是,在今天,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没有信仰,有些人有,但是其形式是低俗的比如说追逐名利等,虽然这是一种非道德的信仰,但是
作为内心的力量源泉,他们或多或少会取得“成功”。拥有一种高尚的信仰,会指引你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会照亮你前行的道路,会给你无限力量,会让你用一生的时间找到属于你的那道光。
《elizabeth》这部电影,还有许多给人无限遐思的地方,比如说聪明和智慧是成功者所必需的,如伊利莎白在议会上说服议员通过《划一法案》;信任是难得的,如诺福克与其情人同床共枕却依然遭到背叛,相反伊利莎白拥有很难得的沃尔辛厄姆、威廉·沃尔西的信任,帮助她治理国家,但也遭到达德利的背叛;亲情是珍贵的,从玛丽出于姐妹之情没有杀死伊利莎白可以看出?? 最后,我用我最喜欢这部电影里的一句话——人需要有更高的东西供自己敬仰、崇拜与大家共勉。篇三:电影伊丽莎白女王读后感
女王读后感
提到英国王室,人们总对其具有的神秘和高贵心生向往,那是一个我们常人无法近距离触摸的世界,是童话的真实写照,而对当今的伊丽莎白女王来说,那是她成长生活的地方,是她最亲切的家。对于整个大不列颠民族而言,女王又是国家团结和睦的象征,因此,伊丽莎白女王过着平凡却又实不平凡的生活,注定了她性格的非凡性。
女王是为国民树立个人行为操守的典范,她在对待自己与孩子们的婚姻问题上表现出极为保守严肃的态度。影片中女王不承认查尔斯王子的情人,及戴安娜王妃的各种绯闻,极力维护皇室名誉与尊严。并且,她本身与菲利普亲王60年的钻石婚姻一直都和睦友爱,相依相伴,受到英国人民的尊敬与喜爱。
作为一国的形象大使,伊丽莎白女王在各大公共场合,我们总能看到她端庄适当的仪表,优雅严肃,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故从不失仪,留在我脑中的永远是大方的笑容。
而要成为一国的君主,除了良好的仪表外,更重要的是治国才华和经验。女王在位期间,产生了十一位英国首相。她为各首相提供自己多年来的治国经验,并给出宝贵的意见;同时与各政党领袖关系良好,出访别国,拉近了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她充分利用宪法赋予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致力于环境保护与慈善事业中,极为重视忠诚与责任。
常言道,要成为伟大的人首先要不失为人,即要有大爱之心。无论是王妃逝世后对孙儿的安抚和疼惜,还是对鹿的爱护,我们从女王这里得到的并非只是说一味追求高位,而是在其位要谋其政,要对家人,朋友,乃至非人类生灵报以仁爱之心,这样才能更好的更正确的行使自己的权力,有所成绩。
只是,人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1997年,在英国历史上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托尼布莱尔成为新一届英国政府首相,并组成新政府,而戴安娜王妃不幸遭遇车祸逝世。对于王妃离世,女王及其他王室成员并没有参加公众悼念活动,这引起了许多英国媒体的批评,让英国人觉得王室冷漠,不近人情,一度导致王室与观众关系紧张。女王终在巨大的公众压力下,听取多方意见,做出了艰难的选择。王宫降半旗,并在其灵柩经过白金汉宫时向其鞠躬,并罕见地以电视直播形式表达对戴安娜王妃去世的哀悼。她再次走进了人群中,看着那些责骂自己的标语微笑,表现的如此优雅得体,不失分寸,令新首相折服。
这件事情带给了我很多的感触。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很多的选择和牺牲等待着我们,有的仅仅涉及个人利益,而有的却牵连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安全与稳定。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女王不是很喜欢王妃,她觉得王妃行事与自己的道德理念背离。然而,在面对公众如此难听的声讨前,她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女王身份,为了王室与民众的关系考虑,抛除一己之私,应允了国民要求,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举动。
冷静坚强,忍辱负重——这是我对她的评价。能够忍耐的人也是能够超凡脱俗的人,女王为了整个民众忍受自己的家庭恩怨,以大度之心选择原谅,与为国之心选择牺牲,这是何等的气魄。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更要学习这种品德,能够理性冷静的去处理每一个意想不到的意外,居安思危;对待身边的人,更要宽容以对,原谅他人所犯的错误,更要放过自己,能忍也是福;而在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乃至整个社会民族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维护集体利益,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到如今,女王早过花甲之年,在我们父辈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的时候,女王仍不遗余力的出访,处理国家事务。年龄永远都不是问题,关键是心态,只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青春阳光,就永远都不会老。我们年轻一辈更是要学习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找到自己人生真正意义所在,兢兢业业的学习工作,不虚度年华。
在我的脑海中,女王永远是那么的美好,她不只活在英国人的心中,她的品格与操守更是影响了世界各国的领导人,给我们带来宝贵的做人经验。若要做,就像伊丽莎白女王那样,做温暖的太阳,可以带给人光明与希望,还可以指引方向;而我们正是此时的初阳,我们的努力就是这个国家的方向。篇四:伊利莎白之童真女王观后感
女人的政治
——观《伊利莎白》有感
印象之中,对于英国历史上伟大的女王伊利莎白,看着那些伊利莎白的肖像画,惨白无表情的脸庞,我只能想到一句人们对她的评价,“她就像一只凶狠的老母鸡,不动声色地蹲坐着,在她的羽翼下,英国的初生的力量,快速地成熟和壮大。”
欣赏完电影之后,通过演员的精湛演绎,我却看到了一个实实在在,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女人!
伊利莎白是不幸的,生活在一个充满危机的皇室家族里,自小便失去了母亲,不仅要堤防来自外界的威胁,还要受到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的折磨,被关进伦敦塔。这大概是王公贵族们共通的不幸吧,虽然荣耀无比,享尽人间富贵,但在面对父母或是姐妹时还得要虚情假意,逢场作戏,或者终身只能活在被亲人谋害的恐惧之中。
伊利莎白,也是幸运的,因为在磨难中,她培养了一颗坚强的心,巩固并发展了一个强大的英格兰,千古留芳。
可是这句话在伊利莎白身上并没有得到验证。16世纪,欧洲的中世纪已经走到了尽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已经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面对着社会剧烈的动荡与变革,弱小的英格兰陷入了十分艰难的时期。然而在这内忧外患的时候,年仅25岁的伊利莎白登基成了女王,由她一个弱女子来统领一群男人拯救国家。而她似乎也将政治把弄得很得心应手,将奄奄一息的国家带出困境,成为了“日不落帝国”,在欧洲称霸几个世纪!
然而这其中的辛酸,也是无可估量的。
刚登基的伊利莎白,像所有的少女一样,天真纯洁,有自己的爱情,以为自己是女王,便可以主宰一切。可是实际上,她却连自己的幸福都主宰不了。
影片中的罗伯特勋爵,在她未登基前,便与她坠入了爱河。在即位当天,伊利莎白便当众邀请罗伯特跳了一曲他们的定情曲《伏尔特》。但是,现实却不允许两人在一起。威廉勋爵一直卖力得为伊利莎白的婚事奔走,也就是想为英格兰找个好婆家!面对西班牙和法国的政治联姻,女王一直迟迟不愿同意,因为她也是女人,总也想着嫁给一个自己爱的人吧。当得知罗伯特早已结婚,甚至后来,罗伯特与她的宫女私会,面对这些“出轨”行为,伊利莎白无法像正常女人一样去捍卫自己的爱情,只能用外表的坚强来掩饰内心的悲痛。于是,在同样的《伏尔特》舞曲中,女王决绝地对罗伯特说出,她不属于任何一个人!正如威廉爵士所说的,她已经不再属于她自己,而是属于英格兰。成为女王的她,已经没有私人秘密了。
来不及顾及爱情上的失败,她就得面对国外法兰西与西班牙的威胁,国内宗教矛盾日益激化,国库空虚,军队疲软,她的王位仍然岌岌可危。早年的伊利莎白受过良好的教育,再加上个人天资聪颖,在威廉爵士及沃辛厄姆等一批杰出大臣的辅助下,她开始在政治上施展自己的才能。
沃辛厄姆说:“女王她只是用心去统治,不动脑袋。”初出茅庐的伊利莎白只是一个很难忘掉自己心的女人。所以女王一直都很反对战争,一直都把她的臣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她信仰新教,但是也不反对其它宗教,认为只要大家都信仰一个上帝,不公开闹事,就没有开战的必要。这是女人特有的宽容与仁慈吧。
得道者多助,也就是在沃辛厄姆的帮助下,她成功实施了宗教宽容政策,剿灭了叛党,铲除了异己。在混乱的政治纷争中,女王渐渐成熟,拥有了自己统治国家的信心与能力。于是,她毅然决然地让威廉爵士告老还乡了。“虽然我是女人,可是我也会有一颗男人的心”当面对威廉爵士的质疑时,她笃定了自己的信念。此时的伊利莎白已退去了当初的青涩与懵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坚韧,庄重,充满自信的女王。
也许是罗伯特的叛乱让她彻底对婚姻失去了信心,也许是为了国家更好地发展,她决定终身不嫁。当她和沃辛厄姆站在玛利亚塑像下时,沃辛厄姆告诉她,“人既要有高远的东西供自己敬仰崇拜,也需要有在人世间他们能触摸到的神灵。”此时,伊利莎白内心更加坚定了,她要将自己嫁给英格兰!盛装之下的伊利莎白仪态万方,威严四射,其气魄与尊严镇压住了所有的大臣。
当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旁边却坐着一位有着男人的心的女人——伊利莎白女王。作为女人的女王是脆弱的娇女子,而作为国君的女王是坚强的勇汉子。
第五篇:伊丽莎白一世
论伊丽莎白一世与英国的崛起
摘要:英国的崛起问题,一直是世界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其崛起是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英国崛起历程的起点应归至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在该时期,英国已出现代议制政府的雏形,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人文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近代海军亦开始建立,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已然开启,这一些列影响英国崛起的因素已经出现。
然而,这种因素的具备,并不意味着英国崛起的必然,它还必须有一个优秀的执政者来协调、促进这种这种发展。伊丽莎白一世刚好就是处于这样一个特殊时代的优秀执政者,其实施的各项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英国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的崛起。
关键词:英国、崛起、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政策
一、伊丽莎白一世即位之初的国内外形势
英国历史上都铎王朝历时118年,如果算上简·格雷,前5位君主走完了73个年头,而伊丽莎白一人就统治英国达45年。在这45年中,女王政绩卓著、王朝鼎盛,国家走向繁荣,这三者相得益彰——女王和英格兰人共同缔造了伊丽莎白时代。
1568年11月17日,伊丽莎白击败众多对手,成功登上英国王位,是为伊丽莎白一世。当时,英国的国内外形势可谓风雨飘摇。在国内,由于前统治者玛丽女王和西班牙菲利普二世的联姻,英国卷入了西班牙队法的战争,失去了英国在大陆的最后一个据点——加莱。不仅如此,在其父亨利八世时期,国王为应付旷日持久的欧洲战争,就不惜出售土地,减低货币成分,以致引起国内通货膨胀。到爱尔兰六世时期,货币进一步贬值,国家财政到了捉襟见肘的境地,而玛丽一世时期的对法战争更使英国的财政困难雪上加霜。所以,恢复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是伊丽莎白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当时的英国宗教在经过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改革之后,基本上确定了新教为国教的基调。但是玛丽一世即位之后,意图将个人信仰强加于整个不列颠民族之上,不仅恢复与罗马教廷的联系,还对新教徒加以迫害,意图在国内恢复天主教。一时间,新教受到沉重打击,国内宗教派别林立,人心涣散。因而,宗教问题也是当时的另一个不稳定因素。不仅国内形势严峻,伊丽莎白即位之初,国际环境同样不利于英国。而这其中的主要压力,来源于当时强大的西班牙和法国。
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由葡萄牙人拉开帷幕。之后,西班牙成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的主角。在近乎狂热的宗教信仰和对黄金的热衷追求下,西班牙政府出面支持新航路的开辟。很快,西班牙就占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南美洲和太平洋上的一些重要岛屿,源源不断的黄金和白银流入西班牙,充盈着国库,给西班牙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西班牙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与此同时,西班牙也拥有被认为是欧洲最优秀的步兵,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英国相形见绌。
另一方面,法国也是英国的宿敌。单从地理位置上而言,法国对更具威胁性,而1558年加莱据点的失去,使这种威胁瞬间放大。依据地理学分析,西欧大部分属于地中海气候,常年盛行西南风,而加莱正好是英吉利海峡南侧的上风口岸,在当时,海上逆风航行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法国夺取加莱一事,使英国海军处于不利局面。更有甚者,法国当时还控制着苏格拉,形成法苏同盟,对英国的威胁不言而喻。
二、伊丽莎白一世对英国崛起的作用
1、强化封建专制王权、推行开明君主专制
伊丽莎白一世所处的时代,就当时英国国内状况而言,其封建社会自古就存在着封建原则和国家原则的冲突,即地方封建割据势力非常强大,相比之下,王权的实力却很微弱,封建贵族与王权形成事实上的分权。在英国王权发展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有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冲突。到都铎王朝时期,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稳定和平的政治环境,以便民众能够安心地从事生产。为此有必要消除中世纪的规则纷争,建立统一独立的国家政权,对内克服内乱,对外抵御外辱,于是,专制王权出现了。此时英国的国家利益与君主的个人野心相结合,成为英国专制王权存在的重要基础。此时专制王权的强化是消除地方封建割据势力,保障英吉利民族走向统一的必要条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专制王权进一步强化,统一的英吉利民族最终形成。
在中世纪时期,英王的权利除了受地方割据势力影响外,还受到教会的制约。罗马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管束这英王,还享有很大的司法权。这种状况在“国家”的概念不明确时期尚可忍受,但民族国家形成后,就与“主权”格格不入了。因而,宗教改革运动势在必行,通过这次改革,在英国内部,世俗君主成为事实上的教会首脑,英国的专制君主被神化。这种转化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最终完成,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点,伊丽莎白一世做出了突出贡献。
伊丽莎白一世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的形成过程中,采取的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宗教改革。在女王统治初期,她不立即明显地恢复新教,又不取缔旧教。她表面上宣告不存在变更宗教信仰问题,十分谨慎地使用官方文件的称谓,对狂热的宗教分子加以诱导使他们保持冷静。当地位越来越稳时,她的宗教政策才逐渐显现,与其父不同的是,她走的是一条中庸之道。伊丽莎白一世看到了欧陆天主教世界的威胁,感受到了国内部分民众对天主教的依恋,也感受到了议会的压力。她拒绝了“教会最高首脑”的称号,却加强了对教会财产的掠夺,并把握住了国王队教会的实权,最终建立了一个以新教为基础但又不乏天主教色彩的国教会。伊丽莎白压制自己的新教倾向,以一个中立的身份自居,采取一系列宗教宽容政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表现在使得英国的宗教隶属于国王,更为重要的是,避免了国内宗教纷争,以及外国利用宗教对英国国内事务的干涉,有利于民族的独立和统一。
2、实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重商主义是一种早期的资本主义学说,在16-18世纪的西欧占据主流地位的经济理论政策。伊丽莎白一时时期,正是实行重商主义的重要历史时期,女王采取了诸多措施,大力发展本国的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其重商主义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选拔有经济意识的人担任政府要职,如威廉·塞西尔、沃尔星干等。这些人在促进英国商业和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国务大臣沃尔星干在英国建立对土耳其贸易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曾在1580年起草了一份《关于与土耳其的贸易》文件,不仅指出了这项贸易给英国带来的众多好处,还阐明了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英国商人和英国政府应做好的准备。由此可知,女王重用了一批优秀的经济方面的人才,对英国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次,支持和保护逃到英国寻求庇护的外国难民、移民,大力引进、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发展本国经济。据统计,1558年时就有2810个遭到西班牙专制和宗教迫害的尼德兰难民逃至英国,到1567年,人数更是剧增,仅诺里奇就有4678人。对其中的一些技术人员,伊丽莎白政府给与支持和保护,为他们的生活、经营等提供便利,同时要求他们将所拥有的技术为英国服务,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英国人。这一措施,既有利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又可培养自己的人才。
第三,颁布特许状、支持成立贸易特许公司,鼓励海外殖民贸易。16世纪,随着海外贸易需求的不断发展,原先以单个商人为主的经营方式已不再适应市场的发展,这些商人被迫以资本联合为基础,成立具有独立法人特点的新兴企业形式,组建了一批诸如利凡特公司、东陆公司、东印度公司等商业公司。除具有商业性之外,这些公司都是在政府的特许下成立的,肩负着特殊使命。如东印度公司除经营东西方贸易外,还设立了大量商战,建立了海上舰队,实行商业贸易与殖民扩张相结合的贸易方式。因而,可以说这些贸易公司对当时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活动发挥着重大作用。
再次,制定法律法规,扶植新兴工业发展,保护国内市场。伊丽莎白当政时,主要依靠推行专利政策的方式来扶植新兴工业的发展。此外,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政府还在进出口贸易方面采取严格的措施,例如:政府鼓励生产所需的木材、硝石等原料的进口,但严格限制纹布、亚麻布等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通过这些措施,保证了英国国内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供应,同时扩大了销售市场,从而促进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最后,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和商业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女王在位期间,除大力发展工商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农业发展,主要有:承认土地中存在的买卖关系,大肆没收天主教会土地并将其卖给大商人、银行家等;引进先进的耕作技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提供农业生产力。
总之,在女王的强势领导以及正确经济措施的指引下,英国的国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为英国崛起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采取自由放任的文化政策
都铎王朝时期的思想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文化;二是世俗文化。因而,伊丽莎白一世所采取的自由放任的文化政策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层面。首先,放宽对宗教信仰的控制。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是英国宗教改革的重要完成时期,她宣布不变更信徒们的宗教信仰,采取宗教宽容的政策。她所实行的改革仅涉及教权和教产,而不包括教义等问题。女王更具当时的客观情况,修改了1552年爱德华六世颁布的《祈祷书》,并删除了《四十二信条》中不合时宜的规定,以制定新的《三十九信条》作为英国国教的纲要。她所建立的是一种折中、调和式的新式国教,是适应英国实际环境的“伊丽莎白式国教”。女王的这种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正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一种理念,必将极大地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精神上的保障。
其次,重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里顿·斯特拉奇评价说,伊丽莎白时代是“英国文化的春天”,“是属于马娄、斯宾塞、莎士比亚和培根的时代”,而伊丽莎白本人则是“一位副有教养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贵妇人”,是“文艺复兴的倡导者”。伊丽莎白一世时期,首先,女王非常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人们的人文主义素养,注重他们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功能性;其次,在文娱方面,女王非常喜欢娱乐活动特别是舞蹈,当时从宫廷到民间,几乎每个人都会跳舞,女王也热爱戏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戏剧,此时人文主义戏剧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简言之,在女王文化放任政策之下,人们的思想和信仰都获得了极大发展,人文主义思想迅速传播,英国文艺复兴运动发展至高潮阶段,深刻地影响了英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促进了英国崛起的进程。
4、纵容“海盗”活动
英国和西班牙之间实力悬殊,当时的政府“不会也不能发起一个反击西班牙海上力量的系统进攻,但是,它是希望那些自发的、非官方的武装力量像他们以前做的那样,在毁坏、阻挠敌人贸易方面发挥他们的作用。”因而,女王采取了纵容英国海盗对西班牙贸易、航线、海上力量的破坏活动。女王对海盗活动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支持和鼓励海盗头目霍金斯、德雷克等的海上抢劫中。女王对这些人的活动,不仅暗中给予经济政治上的资助,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进行策划。在当时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女王的这一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由于海盗活动主要是针对西班牙进行,因此构成了英国反对西班牙霸权斗争的一个重要、非官方的组成部分,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标志着依靠殖民地发家致富的西班牙霸权的衰落;其次,英国海盗的海外活动,是在女王和政府支持下、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赤裸裸的抢劫活动,国家因此获得了巨额财富。
都铎王朝的海军初步建立于亨利八世时期,但在爱德华六世和玛丽时期,英国的海军实力下降。直至伊丽莎白统治前期,海军建设问题也一直被忽略,直到启用了霍金斯、芬纳家族之后,这种情况才有所好转。
1569年,在伊丽莎白一世和她的政府要求下,霍金斯开始出任英国海上军事委员会的专业顾问,负责对海军进行改造。他凭借多年的经验,将海军建设的目的,由原来的仅限于海峡防御转为谋求切断西班牙输送美洲白银的海上航线;因此,他将英国的海军基点转至加勒比海、亚速尔群岛地区,他还准备建造一支适于远洋航线的舰队。英国的海军改制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伊丽莎白政府还将商船视为英国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也一再颁布法律法规以保护英国船运业的发展。在对待民间造船业方面,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继承了其父关于给健造百吨以上大船以津贴的传统,以鼓励民间造船业发展。他们在接受津贴的同时也向政府保证不会把船只卖给外国人,这一政策使英国所拥有的船只数量大大增加。女王的这些措施,对英国海军以及英国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为英国打败无敌舰队,夺取海上霸权创造了条件,为英国最终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军事基础。
5、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
针对对外关系的处理,伊丽莎白一世一直都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坚持一切以国家利益和安全为基础,最大程度地谋求欧陆国家之间的势力均衡,以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女王对外关系的处理方式既体现了现实主义的一些重要原则,又对后来的均势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纵观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历程,她的现实主义外交主要体现在处理欧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
首先,在对待欧陆国家的政策方面,伊丽莎白一世实行的最为显著的政策是:不涉入欧陆国家的对外战争,放弃传统的对欧政策,逐步转向偏安英格兰半岛的孤立主义性质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1559年,苏格兰的新教徒掀起反对法国宗教迫害的政治运动,这给了伊丽莎白政府解决苏格兰问题的契机。在解决该地区问题过程中,女王采取了谨慎的态度,时机完全成熟后才派出驻军,战争最终以法国的失败告终。从此,苏格兰和英格兰连为一体,不列颠开始走向统一。
之后,为了更好地维护英国安全,伊丽莎白一世将外交政策的目标转向谋求欧陆大国特别是法西之间的势力均衡。在她统治的前期,法国是最大的敌人,因而女王一直谋求与西班牙的友好关系,执行了一些联西抗法的政策,此外,女王还利用他未婚的优势,与查理大公进行婚姻谈判。之后,由于尼德兰革命的发展使英国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开始向联法抗西的方向转变,并同法国签署了《布鲁瓦条约》,但该条约建立的仅是一种防御性的同盟关系。直至90年代,英西和谈再度开始,1604年英西合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大陆均势的最终实现。
英国对外政策撤出欧洲大陆后,为海军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英国向外进行大规模的海洋战略时代由此开始。英国的海上政策主要体现在:一是,组织半官方的私人海上远征活动,以牟取经济利益;二是,鼓励民间的私掠巡航运动,以打击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地位;三是,启用霍金斯等有丰富经验的航海家对皇家舰队进行改制,增强海军实力。
伊丽莎白一世根据英国的需要,坚持现实主义的外交原则,变革英国的传统外交政策,在处理与欧陆国家对外关系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近代大陆均势外交政策,将英国的发展重心转至了不列颠本身,适时地走上了大规模海外扩张的道路,为英国最终崛起为海洋霸权开辟了道路,有利于英国崛起的实现。
三、伊丽莎白一世与英国崛起的关系评价
一个国家的执政者与国家历史的发展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一个优秀的执政者总会促进一国历史的发展,反之会产生阻碍作用。当然,由于受执政者个人素质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并非优秀执政者的所有政策都是正确的,也绝非在任何历史时代都是正确的。伊丽莎白一世的各项政策中既有符合时代潮流及英国自身所需的产生巨大促进作用的一面,也不免有因个人偏好及时代、阶级局限性而产生的阻碍历史发展的一面。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总的来说,伊丽莎白一世对英国的贡献更大。
英国作为近代史上第一个崛起的国家,其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在早期英国崛起过程中,伊丽莎白一世作为一名优秀的执政者,顺应时势,于经济、政治、外交等层面采取了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措施,对英国崛起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是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君主之一,她的时代也跻身最辉煌的时代之列。一个帝国的兴盛除了天时地利的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历代英国人不断地努力和奋斗。虽然到20世纪的下半叶,英国的辉煌早已成为过去,英国又恢复了相对的平静。历史上英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英国开创的文明仍在继续„„英国是一个有意思的国家,它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希望我们可以从过去的历史中读到、学到更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