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藏传佛教四大法王简介(范文)
藏传佛教四大法王简介
“法王”的藏语为“曲吉杰布”,通常有四种解释:一是尊称拥护佛教的藏王(如吐蕃赞普);二是特指幽冥执掌阎罗王;三是历史上一些藏传佛教高僧被封建帝王册封为“法王”,同时赋予相应的世俗权力和政治地位;四是因学识渊博、修持高深、摄化群机、声望显著的高僧大德,被他人尊称为“法王”。
藏传佛教“法王”之称,始于萨迦派高僧八思巴受元朝君主封为“大宝法王”(非后来之大宝法王)。法王可以享有持黄色宝幢盖,汉地僧人也只有“方丈”才可以使用此宝盖。
当今藏传佛教最尊贵的四大法王一共有五人(其中大宝法王两位互争正统),继承方式有世袭继承(父亲传给儿子)和转世继承(寻找转世灵童)两种。世袭继承为萨迦派的萨迦派(花教)大乘法王,宁玛派(红教)的敏林法王;转世继承的是格鲁派(黄教)的**喇嘛和噶举派(白教)的大宝法王噶玛巴等。
宁玛派(红教)敏令法王
宁玛派(Karmapa)又称红教,藏传佛教各派中历史最久的一派,形成于公元11世纪。“宁玛”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古”和“旧”,所谓古,是说明它的教理是从公元8世纪时传下来的,历史悠久;所谓旧,是说它的一些教义教规是以古时候吐蕃的旧密咒为主。宁玛派与西藏本土所固有的宗教——本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8-9世纪,佛教中的密宗从印度传入西藏,并保持父子相传的形式。而本教在西藏民间的影响很大,恰好密宗的神秘性与它非常相似,结果二者逐渐结合起来。这一派别没有寺院,组织涣散,也没有系统的教义,更没有完整的僧伽制度。他们以印派佛教为师,运用该派的经典,建立寺院,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最终形成一个教派。这一教派开始时是没有名字的,直到后来其它一些教派产生,才由于它的特征而被称为宁玛派。又由于该派的僧人都戴红色的帽子,所以也被称为红教。宁玛派拥有六座诵经布道的寺院,其中敏卓林是西藏中央地区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传经布道之处。德达林巴法王于1676年创建敏卓林寺,敏卓林主要由两个世系相传承:赤钦世系也就是法王世系,亦为法座持有者;堪布世系,为佛经持有者。长子传承为赤钦,持有法座;次子为堪千,掌管佛经。第十一世敏林赤钦法王赤钦久美昆桑旺嘉(即著名的睡觉法王)于
2008年2月9日在印度德拉敦敏卓林寺内示现圆寂。现今的第十二世敏卓林赤钦法王为敏林董瑟仁波切,出生于1959年,是第十一世敏林法王之子,母亲为佛母索南啦。
十二世敏林法王
十一世睡觉法王
噶举派(白教)大宝法王
噶玛巴(正式全称为嘉华噶玛巴,又称之为大宝法王、如来大宝法王)是藏传佛教中的噶举派(俗称白教)之最高持教法王,并且也是最早拥有**转世制度的藏传佛教领袖。至今,噶玛巴以化身方式转世了十七次,目前公认的噶玛巴是由第十二世泰锡杜仁波切和第十二世嘉察仁波切所认证且目前人在印度达兰萨拉的第十七世噶玛巴大宝法王乌金赤列多杰(Ogyen Trinley Dorje 1985年~),另外有一部份的信众拥护由第十四世夏玛巴所认证且目前人在印度噶伦堡的第十七世噶玛巴大宝法王听列泰耶多杰(Trinley Thaye Dorje 1983年~)。
关于17世噶玛巴(大宝法王)做为藏传佛教的重要**白教噶玛噶举的**噶玛巴法王有着仅次于黄教的**喇嘛和**喇嘛的重要地位。由于16世噶玛巴在美国圆寂时没有留下明确的遗嘱导致给寻找16世噶玛巴转世灵童带来了困难。16世噶玛巴在50年代末离开西藏的时候除了带走重要的法器和财务还带走了一群年轻的小**。其中有四位小**成为16世噶玛巴的重要助手。他们是夏玛巴**、大司徒(泰锡度)**、蒋贡**、杰曹**。这里要提一下夏玛巴**,他就是因为叛乱而被乾隆皇帝下令在第十世就已禁止转世的红帽系**。不过虽然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都禁止了夏玛巴**的转世,但是,秘密的转世还在进行中。除了11世没有确切的记录后面的几世都有记录。做为噶玛派的第二大**,香火虽断但是传承确没有断。这位14世夏玛巴是16世噶玛巴的侄儿,在一同出走到印度后16世噶玛巴拜会的**喇嘛。说服**喇嘛承认夏玛巴的转世有效,确认14世夏玛巴的法王地位。流亡的**同意了噶玛巴请求废除了以前的禁令恢复了夏玛巴的转世。
为什么要提他呢?因为后面的双胞案和这位**有重要关系了。16世噶玛巴在世的时候立了一个规矩,教派中的事物由前面说的4位大**轮流掌管,每三年轮换。但是在夏玛巴法王应该交出权利给大司徒**的时候他破坏了这个规矩,没有交出权利。前面说了由于一直没有找到遗嘱给转世灵童的寻找带来了困难。直到1990年的一天,司徒**突然从16世大宝法王给他的护身符中找到一首诗。这首寺被认为是法王转世的指引。于是**们决定由西藏的楚布寺负责寻找16世大宝法王的转世灵童。很明显的是夏玛巴**在寻找转世灵
童这一事件上不占有主导地位,虽然历史上噶玛巴和夏玛巴有相互承认的惯例。不久双方对于遗嘱的认定和真伪出现了分歧。夏玛巴**认为后来出现的信件不像前世噶玛巴的手迹怀疑是伪造的要求鉴定,但是司徒**断然决绝了鉴定的要求。夏玛巴**和原来16世噶玛巴的一位管家(注:也是噶玛巴的另一位侄儿),决定另外寻找转世灵童。这时司徒**主导的寻访人员已经确认了17世噶玛巴乌金赤列多杰。并且不久之后就得到了中央政府和**喇嘛的双重承认。但是14世夏玛巴**凭借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确认了另外一位17世大宝法王泰耶多杰。至此大宝法王的双胞案算是正式出现了。虽然很多**和信众都承认乌金赤列多杰才是真的大宝法王,但是很多人也不原意明确反对泰耶多杰。很多信众的想法也很简单,就算其中一位不是大宝法王,也是一位转世的**只不过认错了而已。因为不是**是坐不到这个位置上的。比如14世大宝法王转世的时候出现一位灵童,但是才3岁就在一次玩耍中跌落摔死了。后来就再找了一位15世的大宝法王。信众的眼里前面那个小孩就不是转世的**所以坐不到这个位置就死了。
由于2位大宝法王的出现导致了教派的分裂,所以印度政府不同意他们去锡金的德隆寺拿到黑帽系法王的信物——黑帽宝冠。此前夏玛巴法王就对出走印度的乌金赤列多杰喊话让他不要去锡金否则也会让泰耶多杰去锡金一争高下。泰耶多杰去台湾访问的时候就出现了乌金赤列多杰的信众抗议的场面。从目前的形式看来乌金赤列多杰占有上风。还一度传出政府将同意乌金赤列多杰去锡金德隆寺继承法器的说法。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乌金赤列多杰为中国政府与**喇嘛所共同认证,更为中国政府自1959年以来首位认证之转世**。2000年初,十七世噶玛巴由于法脉传承之需求出走印度,遂居于印度达兰萨拉上密院至今。大宝法王本人数年来则着力弘传教法,极少言及政治。
另一位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廷列泰耶多杰1983年生于西藏,1994年离开西藏,现生活于是印度东北部西孟加拉邦的噶伦堡。在那里他接受强化的佛教教育,并授课于僧侣佛学院(Shedra)。同时他也游历很多地方,在全世界以真实可信的方式传授佛教。他的上师有第十四世昆吉夏玛巴米庞确吉罗佐、已去世的秋吉崔钦仁波切、禄顶堪仟仁波切以及堪仟廷列颇就仁波切。从根森巴多杰教授、已去世的托噶仁波切以及堪布确札仁波切这些大师处他接受了哲学性的教育。在全世界51个国家有超过642 所佛教中心和寺院是以第十七世噶玛巴·廷列泰耶多杰为精神领袖的。其中包括从数量上来说大型的金刚乘组织(欧雷·尼达尔喇嘛创建)、达波曼达拉(Dhagpo Mandala)中心、菩提道(Bodhipath)组织中心及很多其它的组织。
头戴黑宝冠的十六世大宝法王
头戴黑宝冠的十七世大宝法王乌金赤列多杰
头戴黑宝冠的另一位十七世大宝法王廷列泰耶多杰
噶玛巴·廷列泰耶多杰
16世噶玛巴和17世噶玛巴乌金赤列多杰照片比较
萨迦派(花教)萨迦法王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该宗派的创立者是昆·贡却杰布(1034——1102年)。根据萨迦派史籍,昆·贡却杰布是吐蕃时期的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贡却杰布在他四十岁那年,即1073年,在今后藏仲曲河谷边的波布日山脚的一块灰白色的土地上,兴建了座寺院。这就是著名的萨迦寺。“萨迦”一词为藏语音译,其意思就是灰白色的土地,寓意为:这是一方吉祥之土。贡却杰布以萨迦寺之中心,向以昆氏家族为主的信徒,开始传授新密法,并逐步建立以道果法为密法传承的新的教法系统,从而形成了藏传佛教萨迦派。许多学者以萨迦寺围墙等建筑物上刷红、白、蓝三种颜色为由,将萨迦派俗称为“花教”.忽必烈统一全中国,建立元朝中央政府后,封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帝师”赐玉印“命统天下释教”,即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并协助中央政府管理西藏,统领西藏十三万户,八思巴遵
忽必烈所嘱,在西藏清查户口,制定法律,于1268年在萨迦正式建立起与中国其它行省相同结构的地方政权,萨迦派势力达到鼎盛时期。八思巴死后,传至贡噶洛珠坚赞时(14世纪前半期),萨迦昆氏家族分裂为4个“拉章”(“拉章”原指西藏宗教领袖的住所,后演变为宗教领袖办理政教事务的机构),“拉章”则以父子相承,而萨
迦法王的宝座则由这4个“拉章”轮流继任。这4个“拉章”为:细脱喇让、拉康喇让、仁钦岗喇让和都却喇让。至15世纪时,三个拉章绝嗣,而都却拉章的阿旺贡噶仁钦和白玛顿堆旺久兄弟,为了争夺萨迦法王的王位,发生矛盾,互不相让,于是分别建立彭措颇章(圆满宫)和卓玛颇章(度母宫)两房,萨迦法王就分别由这两房中的长子轮流担任,直至今日仍然如此。当今法王贡玛仁波切于1945年出生,属卓玛颇章(度母宫),现居于美国。
第三十九任萨迦法王查速听列仁千(1871-1936)─当代萨迦法王的祖父
当今在位的第四十一任萨迦法王贡玛仁
波切
1957年萨迦法王贡玛仁波切摄于拉萨
法王一家
彭措宫宗主达钦仁波切
彭措宫统
治者达钦仁波切王室一家
格鲁派(黄教)**喇嘛
**喇嘛是藏传佛教中格鲁派(黄教)的领袖。“**”在蒙古语中意为“海洋”;“喇嘛”是藏语古对上师的称呼,也隐含着“智慧”之意。“**喇嘛”通常指“智慧深似海”,是蒙古统治者俺答汗给予第三世**喇嘛索南嘉措的尊号。
**喇嘛被视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西藏人称**喇嘛为嘉瓦仁波切,即伟大的保护 者、法王;或益西诺布,充满喜悦的宝石、如意之宝;或昆顿,即有求即来。西藏人称蒙古 的可汗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满清皇帝是文殊师利菩萨化身。
1546年索南嘉措被迎至哲蚌寺内,成为根敦嘉措的转世,自此西藏佛教格鲁派实行**转世制度正式开始。1578年,蒙古族放弃了对萨满教的信仰,改信佛教,俺答汗为索南嘉措上尊号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喇嘛”,后得到明王朝册封。此为“**喇嘛”一词的出处,同时追认根敦嘉措为二世**喇嘛,根敦朱巴为一世**喇嘛。
五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时黄教(格鲁派)在藏区已经兴起,但噶玛噶举政权统治着 卫藏地区。阿旺罗桑嘉措同四世**罗桑•却吉坚赞联合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推翻了藏巴汗政权,在1642年建立起甘丹颇章王朝,从此确立了黄教在西藏的统治。
1653年五世**进京谒见顺治,并被顺治皇帝册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赤喇坦**喇嘛”,确认了**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
1697年10月,康熙遣钦差授予金册金印于六世**喇嘛仓央嘉措,开始了**喇嘛在西藏最高统治者和藏传佛教领袖地位。
1701年,拉藏汗夺取政权,请求康熙皇帝降旨废黜仓央嘉措并得到批准,康熙在1709年册封阿旺益西嘉措为六世**,并颁授金印。直到1720年清平定准噶尔人叛乱,康熙皇帝重新正式承认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格桑嘉措为**喇嘛,赐给金册、金印,所颁金印上刻的是“宏法觉众第六世**喇嘛之印”。1750年,西藏发生第巴为首的叛乱事件,第巴被杀后,清朝与七世**商量制定了《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废黜第巴职位,由**喇嘛亲自领导政府,设多位噶伦辅佐,西藏确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模式。
第十四世**喇嘛·丹增嘉措,1935年7月出生于青海湟中县祁家川(今青海省平安县红崖村),乳名拉木登珠。1938年拉木登珠被原西藏地方政府遴选为第十三世**喇嘛的唯一转世灵童,后报请国民政府特准免予“金瓶掣签”,在中央政府特派大员吴忠信会同热振呼图克图的主持下,1940年在拉萨举行坐床典礼,继位为第十四世**喇嘛,1950年11月17日开始亲政,年仅16岁即成为藏传佛教的领袖之一。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字。10月24日,**喇嘛致电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公开表示拥护并执行协议。1954年秋,**喇嘛作为西藏的人民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喇嘛任主任委员。此时的**喇嘛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充分信任和人民的爱戴。但是他却并未珍惜政府给他的荣誉和人民对他的感情。1956年11月下旬,**应邀赴印度参加释迦牟尼涅磐2500周年佛教法会,之后在印滞留近三个月,处于分裂主义势力的包围之下。由此,他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受分裂主义分子的摆布。1957年以后,**喇嘛与西藏上层分裂势力互相呼应,支持由局部逐渐扩展至全面的武装叛乱,公开撕毁“十七条协议”。1959年3月17日,**喇嘛出逃印度至今。
**喇嘛至今共传十四世十五位,其中包括拉藏汗所立六世**意希嘉措,也就是说六世**一共是两人,一个是仓央嘉措,一个是意希嘉措,只是意希嘉措不被藏人承认。
第一位被封为**喇嘛的是三世**,一世和二世是追认的。
第四世**喇嘛是唯一一名蒙古人出任的**喇嘛。
甘丹颇章王朝的建立者是五世**。
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六世**仓央嘉措,号称“情天大喇嘛”。
十三世**
十三世**老年
十四世**幼时
毛主席会见**(右)与**(左)
藏传佛教中的法王法王一词缘起 资料来源:www.feisuxs.tw
藏传佛教本无法王之称,法王一词缘起于花教(萨迦派)的八思巴 受元朝君主封为大宝法王开始,是中国历代皇帝对藏传佛教高僧的尊称,历史上有多人受此尊号。
领有法王之名,可以享有持黄色宝幢盖,即外出时,有如国王以黄盖遮日,外国以 His Holiness 教皇或教主尊之。
如果四位法王能一起聚会,座位方式以***居中最尊,***右侧为萨迦崔钦居次,***左侧为噶玛巴,萨迦崔钦右侧为敏林崔钦。这只是单纯由历史发展下所自然形成的结果,与教派的势力、教法的高低、个人的修为都没有关系。藏传佛教四派中并无大小高低之别,只是依着世间历史的发展而有一定的席次排法,***与**喇嘛均为黄教的精神领袖,但是要见到五位坐在一起的机会太少,所以并列二位尊者。
在此特别一提**喇嘛,**喇嘛虽然不是四大法王之一,但是藏人认为他绝对是一位法王。
西藏四大法王系统的成立
在五世***时,因清朝协助之故,而使帕竹政权,转至***,使西藏而再度成为政教合一的系统。但是有三者不受其管辖,即另外三大法王系统,敏令法王、萨迦法王和大宝法王,也是在那时的历史因缘聚会下自然形成四大法王系统。
西藏目前还有传承此一尊称的二位是世袭继承,二位是转世继承。世袭继承为萨迦派的萨迦姑玛,与宁玛派的敏令赤钦。转世继承是黄教的***和白教的大宝法王噶玛巴。
格鲁巴(俗称黄教)的领导者-***;藏人直接尊称为嘉华仁波切,意思是佛宝,藏人心中嘉华仁波切就是活着的观世音菩萨;元朝时所封的尊号为***< /SPAN>,意思为智慧如海的上师,中国人一直沿用***这个尊号。
萨迦巴(俗称花教)的领导者-萨迦崔钦,意思是萨迦宗派教法的持有者;明朝时所封的尊号为大乘法王,萨迦法王现在还承袭这一个封号,中国人并不如是称呼,而尊称为萨迦法王。藏人心中每一世的萨迦崔钦,都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再来示现。
噶举巴(俗称白教);的领导者-嘉华噶玛巴,意思是诸佛事业的代表者;明朝时所封的尊号为大宝法王,中国人一直沿用大宝法王这个尊号,西藏人则尊称为噶玛巴。噶玛巴的转世不经由任何人认证,即使是***也不行,而是由前一世的噶玛巴所遗留下来的转世信函寻找下一世的噶玛巴。信中会注明再生的年份、父母的名字、住处、信件拆封的日期、出生时候的征兆、找到时会有什么征兆或景象等。找到转世在来的噶玛巴后,材再请另外三位法王座礼貌性的认证。藏人心中每一世的嘉华噶玛巴,都是的大悲观音为了眷顾藏人的另一个分身示现。
宁玛巴(俗称红教);的领导者-敏令赤钦,意思是宁玛宗派敏卓林寺系分支的教法持有者。因为这一世的敏林赤钦以修梦瑜珈成就而闻名,大家多尊称其为睡觉法王。除了第五世***时代的敏林赤钦是***的上师之一之外,敏珠林寺是首座教传合一、旧译经论总集、南伏藏总集、宁玛史家总集、宁玛学院的寺院,负责戡定宁玛巴的法本与历史。就像有人问过敦珠仁波切:何以代表宁玛,仁波切回答道:敏珠林与宁玛同义,在藏人心中这是一个共同的答案。听说敏林赤钦是地藏菩萨的悲愿再来。
格鲁巴(黄教)的四大领袖
格鲁巴(黄教)的四大法王,前藏的领袖***,后藏的**喇嘛,内蒙的章嘉仁波切)),外蒙的哲布尊丹 巴地。
藏人并不称呼***,而尊称为嘉华仁波切,也就是 “尊贵的佛陀”。对藏人而言,***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为人来领导教导他们,观音又是诸佛救渡众生的总体表像。所以,***就是诸佛无尽的慈悲。同时,***也是西藏政治的领袖,或者说是西藏王。
蒙古国师,黄教的高僧释迦也些,曾受封为大慈法王,是另一顶黑宝冠的主人后来转世为章嘉**。咸信为密宗白教祖师玛尔巴及花教五祖的八思巴的转世,在清朝雍正年间为雍正帝的根本上师,第三世是乾隆皇的国师,是最早来台的大法王。曾受国民政府封为国师,并随中华民国政府一起播迁来台湾的章嘉国师。
外蒙的哲布尊丹 巴,在最近的一世曾领导外蒙独立建国,本是觉囊巴的领袖,时轮金刚的主要传人,但在五世**,被迫降于格鲁巴,后来为格鲁四大法王之一,总管外蒙的政教!这四位都必须在西藏各寺院修习佛法之后,再回各地。
白教(噶举传承)的法王
西藏白教(噶举传承)的 “大宝法王 噶玛巴”,藏人直接尊称为 “噶玛巴”,意译为 “尊贵的佛行事业的实行者”。如同中国人一样藏人相信观音是千处祈求千处现的,大宝法王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在此世界的另一化身,而且更被视为一切诸佛菩萨佛行事业的代表。
大宝法王噶玛巴有二个很特殊的不同处
(一)以自己留下的预言信告知大家自己将于那一年转世,家住那里父母名讳。
(二)历世的噶玛巴除非是为了协调纷争外,并不介入政治,与西藏的政教合一 的传统颇为不同。
止贡噶举的澈赞法王,1413年受封为 “灌顶慈慧净戒大国师”,“阐教王”,也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在此世界的另一化身,但是此一名衔不确定是否传袭下来。
花教(萨迦传承)的法王
萨迦传承是由西藏贵族昆氏家族建立与开展出来,萨迦班智达曾代表全西藏拜会中国,在元朝政府的支持下,使萨迦教派掌握了西藏地区的政教全权。八思巴为萨迦班智达的侄子,元世祖忽必列封八思巴为帝师,受封大宝法王,此一尊号后来明成祖也曾封给白教噶玛噶举传承的 噶玛巴,并一直传承下来。
除大宝法王的尊号之外,萨迦派的大修行者还曾受封为大乘法王、大德法王、赞善王-札巴蒋称,和辅教王南喀雷巴。即今萨迦法王似乎仍承袭大乘法王的尊号。
昆氏后裔发展出来的萨迦巴,早期有四大王府现今仅存都却王府的南院和东院;都却南院后来又分为卓玛(度母)、朋措(圆满)二宫,即今天二大王族,二宫轮掌法王一职。
红教(宁玛传承)的法王
宁玛巴称赤钦的应该只有一位,也就是敏珠林寺系的敏林赤钦,这一世的敏林赤钦也就是为大家所熟知的睡觉法王。敏珠林寺系是来自德达林巴,德达林巴和第五世***互为师徒,卓千寺系和雪谦寺系的创建者曾为五世**之徒。宁玛巴法王应始于当时。
加上敏珠林寺的拥有完整二大传承是宁玛巴中继的教传大师罗千达玛师利,这位大堪布,正是伏藏大师德达林巴的弟弟,这位大堪布是宁玛巴教传中相当重要的一位,在各寺都一样。
宁玛派的法王是指敏林赤钦,但是由于现今的敏林赤钦一直专注在睡梦禅定中,对于政务、事务不太理会。所以后来当时由敦珠仁波切行使了宁玛派法王的地位。敦珠仁波切圆寂后,接着由顶果钦哲仁波切行使了宁玛派法王的地位。
顶果钦哲仁波切圆寂后,宁玛派中他们用选举的方式推选贝诺仁波切为下任法
王。
后来***尊者指示,四大教派的法王历代都有明确的代表,用选举的方式对传统上来说,是不正确的。因此于 2002 年起宁玛派的法王,又改由原来传统的敏林赤钦任宁玛派的法王,这是西藏藏区寺院得到的***尊者的指示。
敏珠林寺在宁玛巴的传承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这是很少人所知到的,就是掌管宁玛巴传承的历史和经典,所以历代敏林赤钦和堪钦仁波切都很博学,几乎各寺的仁波切都会来该寺学习,或许也是建立该寺座主为法王的原因吧!
西藏佛教宗派系统简表
宁玛巴宗派系统(红教)
法王: 敏林赤钦
继承人: 敏林董瑟仁波切(敏林赤钦之子)
继承方式: 家系血缘传承
摄政仁波切: 当法王年幼或长期闭关时,由宁玛宗派系统中推选出的大成就
者任之,藏人仍以仁波切尊称,像早先的顶果钦则仁波
切,和最近才交出摄政位衔的贝诺仁波切等,并不以法王称之。
宁玛巴重要传承分支(六大寺系、二大传承)
1。敏卓林寺系传承
法座持有者: 敏林赤钦
继承人: 敏林董瑟仁波切
继承方式: 家系血缘传承
重要上师: 敏林堪钦仁波切、阔千祖古、蒋波仁波切、堪卓玛仁波切等
2。噶陀寺系传承
法座持有者: 教主(藏文译音、译义均不详)
继承方式: 推选出任,任期三至五年。
重要上师 : 五位 [黄金法台],直美信雄仁波切、莫札仁波切、格则仁
波切、夏察仁波切、干尼仁波切。
翁珠仁波切以及敦珠仁波切等
3。多杰札寺系传承
法座持有者: 多杰札仁波切
继承方式: 转世化身,无继承人
尚未找到时由多杰札寺系传承中推选出的大成就者任之,目前由达龙哲珠仁波切摄政中。
重要上师: 嘉察仁波切、达龙哲珠仁波切、等。
4。白玉寺系传承
法座持有者: 噶玛古谦仁波切与贝玛诺布仁波切。
继承方式: 转世化身,轮流主持法座。
重要上师: 祖古图桑、塔唐秋竹仁波切和色拉杨协仁波切、穰果秋竹
仁波切、蒋波罗增仁波切、杨丹仁波切、诺那呼图克图等
5。雪谦寺系传承
法座持有者: 雪谦冉江仁波切
继承方式: 转世化身,无继承人,尚未找到时由雪谦寺系传承推选出的大成就者任之。
重要上师: 雪谦初玺仁波切、雪谦冉江仁波切、顶果钦哲仁波切、雪谦
翁珠仁波切、雪谦蒋贡公珠仁波切等。
6。卓千寺系传承
法座持有者: 卓千仁波切
继承方式: 转世化身,无继承人,尚未找到时由卓千寺系传承推选出的 大成就者任之。
重要上师: 卓千阙噶仁波切、卓千奔洛仁波切、卓千格曼仁波切、索甲
仁波切、等。
7。隆钦宁体传承
依隆钦巴整理只宁玛巴法教及岩藏法本为主而由吉美林巴创建、多竹千仁波切为法脉持有者,有多足千寺、多足千寺寺群大约只有三座寺院,此一传承的教法又已遍传于全宁玛巴,是否算是另成一个寺系传承宗派则不清楚,所以似乎应该说它属于全宁玛巴的。第一世多足千仁波切主要从学于”卓千寺”,”白玉寺”,”八蚌寺”等上师座下,最重要的较法源流则是来自于吉美林巴,后来吉美林巴授意他一定要将教法宏传而不得长期闭关,所以一直在弘法,到过各地。
法座持有者:
多竹千仁波切(所属寺系传承不清楚)
传承创始者: 吉美林巴
8。敦珠新岩藏传承
依创始者第一世敦珠仁波切所发掘出之岩藏法本为主。敦珠仁波切建有邬金铜色山洲寺,法脉持有者为敦珠仁波切,主要上师有董摄贤遍仁波切和夏札仁波切。敦珠仁波切似乎并未另立寺院宗派传承而仍属噶陀寺系传承的上师,但是敦珠新岩藏传承遍传于全宁玛巴,所以似乎应该说它也是属于全宁玛巴的。
法座持有者: 敦珠仁波切(仍属噶陀寺系传承)
传承创始者: 第一世敦珠仁波切
萨迦巴宗派系统(花教)
法王: 萨迦崔钦(大乘法王)
继承人: 二寺交替(度母和圆满宫交掌法王法座)
萨迦巴重要传承分支
萨迦寺系传承
法座持有者: 萨迦崔钦
继承方式: 二寺交替(度母和圆满宫交掌)
重要上师: 达钦仁波切等 茶尔系传承
法座持有者: 究给崔钦
继承方式: 夏宗仁波切
继承方式: 叔侄交替(二大家族任期制);听说目前只剩究给家族哦尔系传承
法座持有者: 禄顶堪布仁波切
继承人: 禄顶夏宗仁波切
继承方式: 四大家族(塔泽、康萨、禄顶、遍德)三年任期制,必须是出
家众
重要上师: 禄顶堪钦仁波切等 种巴系传承
法座持有者: 多杰滇巴仁波切
继承人: 不清楚
继承方式: 不清楚
重要上师: 不清楚
噶举巴宗派系统(白教)
法王: 噶玛巴(或称嘉华噶玛巴 ; 汉人称大宝法王)
继承方式: 转世化身,无继承人
噶举巴重要传承分支
噶玛噶举传承
法座持有者: 噶玛巴
继承方式: 转世化身,无继承人,但是历史上曾有五次噶玛巴将
噶玛噶举传承交给传承中俱德的上师代管。
重要上师: 四大法子(夏玛、泰锡杜、蒋贡康楚、嘉察仁波切)
巴涡仁波切、桑杰年巴仁波切、察列蒋贡仁波切、苏曼嘎旺仁波切、创古堪钦仁波切等 止贡噶举传承
法座持有者: 蒋贡澈赞仁波切、蒋贡琼赞仁波切二位中的一位
继承方式: 转世化身。澈赞、琼赞二位仁波切都不在时,由嘉若
仁波切、尼宗赤巴仁波切、洛钟楚仁波切、噶千仁波切
等五位大仁波切推举摄政的仁波切。
重要上师: 其他还有如阿里仁波切、安扬仁波切、等重要上师。
竹巴噶举传承
法座持有者: 竹巴蒋贡仁波切
继承方式:
转世化身
重要上师: 不清楚
拔绒噶举传承
此一传承缘自冈波巴大师的随身侍者,拥有许多不共的秘密教法,教法一直是极少数具足资格的弟子才被单独教授,发展至今成为没有特定的法座持有者,而以白教的法王噶玛巴为传承领袖。
法座持有者: 噶玛巴
重要上师: 天英仁波切、扎西仁波切、松扎仁波切、等
格鲁巴宗派系统(黄教)
教主:
甘丹墀巴(代表宗喀巴大师,为全黄教在宗教事务上的领导者)
法王: 嘉华仁波切(汉人称***)前藏黄教寺院
重要上师 : **喇嘛 后藏黄教寺院
章嘉仁波切 内蒙古黄教寺院
哲布尊丹巴仁波切 外蒙古黄教寺院
格鲁巴六大寺院
寺院名称 法座持有者 继承方式
甘丹寺: 甘丹墀巴 推选出任
色拉寺: 不清楚 不清楚
哲蚌寺: 不清楚 不清楚
扎什伦布寺: **喇嘛 转世化身
塔尔寺: 阿嘉仁波切 转世化身
拉卜楞寺: 嘉木祥仁波切 转世化身
惟愿上师三宝慈悲加持,倘若弟子病者善,请加持令病; 倘若弟子愈者善,请加持令愈; 倘若死者善,请加持令死。
------------------在这个帖子中无意发现了很多和敏卓林传承有关的内容,我汇聚一下:
宁玛巴(俗称红教);的领导者-敏令赤钦,意思是宁玛宗派敏卓林寺系分支的教法持有者。因为这一世的敏林赤钦以修梦瑜珈成就而闻名,大家多尊称其为睡觉法王。除了第五世***时代的敏林赤钦是***的上师之一之外,敏珠林寺是首座教传合一、旧译经论总集、南伏藏总集、宁玛史家总集、宁玛学院的寺院,负责戡定宁玛巴的法本与历史。就像有人问过敦珠仁波切:何以代表宁玛,仁波切回答道:敏珠林与宁玛同义,在藏人心中这是一个共同的答案。红教(宁玛传承)的法王
宁玛巴称赤钦的应该只有一位,也就是敏珠林寺系的敏林赤钦,这一世的敏林赤钦也就是为大家所熟知的睡觉法王。敏珠林寺系是来自德达林巴,德达林巴和第五世***互为师徒,卓千寺系和雪谦寺系的创建者曾为五世**之徒。宁玛巴法王应始于当时。
加上敏珠林寺的拥有完整二大传承是宁玛巴中继的教传大师罗千达玛师利,这位大堪布,正是伏藏大师德达林巴的弟弟,这位大堪布是宁玛巴教传中相当重要的一位,在各寺都一样。
宁玛派的法王是指敏林赤钦,但是由于现今的敏林赤钦一直专注在睡梦禅定中,对于政务、事务不太理会。所以后来当时由敦珠仁波切行使了宁玛派法王的地位。敦珠仁波切圆寂后,接着由顶果钦哲仁波切行使了宁玛派法王的地位。
顶果钦哲仁波切圆寂后,宁玛派中他们用选举的方式推选贝诺仁波切为下任法王。
后来***尊者指示,四大教派的法王历代都有明确的代表,用选举的方式对传统上来说,是不正确的。因此于 2002 年起宁玛派的法王,又改由原来传统的敏林赤钦任宁玛派的法王,这是西藏藏区寺院得到的***尊者的指示。
敏珠林寺在宁玛巴的传承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这是很少人所知到的,就是掌管宁玛巴传承的历史和经典,所以历代敏林赤钦和堪钦仁波切都很博学,几乎各寺的仁波切都会来该寺学习,或许也是建立该寺座主为法王的原因吧!
西藏佛教宗派系统简表
宁玛巴宗派系统(红教)
法王: 敏林赤钦
继承人: 敏林董瑟仁波切(敏林赤钦之子)
继承方式: 家系血缘传承
摄政仁波切: 当法王年幼或长期闭关时,由宁玛宗派系统中推选出的大成就
者任之,藏人仍以仁波切尊称,像早先的顶果钦则仁波
切,和最近才交出摄政位衔的贝诺仁波切等,并不以法王称之。
宁玛巴重要传承分支(六大寺系、二大传承)
1。敏卓林寺系传承
法座持有者: 敏林赤钦
继承人: 敏林董瑟仁波切
继承方式: 家系血缘传承
重要上师: 敏林堪钦仁波切、阔千祖古、蒋波仁波切、堪卓玛仁波切等
惟愿上师三宝慈悲加持,倘若弟子病者善,请加持令病; 倘若弟子愈者善,请加持令愈; 倘若死者善,请加持令死。
第二篇:藏传佛教
藏 传 佛 教
唐卡艺术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现代藏传佛教派别主要在后弘期中逐渐形成的。其主要分为四大主流派别,分别为: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及格鲁派。在中文中,这四主流派别因其服饰及建物之特色而常被称为红教、白教、花教及黄教。在宗喀巴创格鲁派,成为藏传佛教的主流后,藏密大盛,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由两位固定的转世僧侣统治西藏,分别称作**与**,俗谓**。
而唐卡是藏传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裱成后,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改上喇嘛的金沙或朱砂手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为考究,颜料权威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褪。唐卡,作为西藏的文明,历史和法杖,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
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唐卡的起源无从考证。据传,吐蕃赞普(观音佛的化身)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这就是第一副唐卡。相传,这幅唐卡由果竹西**藏入白拉姆神像的腹中。作为科学考证,这些传说空还不足为凭。最早唐卡作为壁画的延展,最迟也在七世纪中叶以前就已出现。
根据历史背景与时代风格,可将后弘期以后到现下的唐卡风格略分为“外来影响期”(11-15世纪)、“本土画派兴盛期”(16-18世纪早期)、“画派混淆与地方风格期”(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等三个时期。
11-15世纪的画风主要受到外来影响,可以称之为外来影响期。
16世纪早期,西藏发展出属于西藏特有的本土画派,因此16-18世纪早期可以称之为本土画派兴盛期。
由于交通逐渐发达,加上寺庙兴建时会同时聘请多种不同画派的画家,不同画派间相互交流,造成18世纪中叶以后就很难见到属于纯正画派的作品,特别是19世纪以后。19世纪以后到现下,每位画家都自称是学习某某画派,但实际上其作品多少都掺和了其他画派的技法或特色。虽然如此,百年期间的众多作品还是隐约形成各自的风格,这些作品的风格很难以道统画派来判定,但却有明显可以分辨的地方色彩,因此称18中期-20世纪为画派混淆与地方风格期。
唐卡的幅面大小悬殊,小这边长不到一尺,寺庙晒佛用的一般幅面很大,如布达拉宫的无量寿佛国唐,长55.8米,宽46.8米。一般唐卡长约75厘米,宽约50厘米。
依所用材料不同,可分为:
国唐:用丝绸等拼贴缝合、编织等方式制作,又可分为丝面、绣像、丝贴、手织、版印5种。
止唐:用颜料画在布上,表现形式有金唐、赤唐、黑唐等多种,有的还有珠宝镶嵌其间。画唐卡所用的颜料都是矿物质颜料和金箔,不但色彩艳丽而且可以保持几百年依然鲜艳如初。止唐的技法,绘制唐卡的激发首先是起稿。起稿有三种方法:
1、粉本起稿。
2、用拷贝箱拷贝草稿。
3、用细炭条或铅笔直接起稿。其次是着色。由于唐卡可收卷存放和携带,故颜料着色一般比壁画要薄,不能太厚,以防剥落。再次是粉色渲染、勾复线或铺金线勾金线。勾复线可用深红色、深青色、黑色等颜料。有用赤金粉铺底,再以黄金粉勾画,或以黄金箔铺底,以赤金粉勾画线条。最后一步是开眼,即唐卡画把佛像的身体、衣服、各种装饰、风景与供品等全部完成后,最后才刻画脸部,刻画脸部的这一过程叫做“开眼”
图(1-1)图(1-2)
图(1-1)为唐卡的制作过程。
图(1-2)为制作唐卡用的矿植物原料。
了解了唐卡的制作工序以及绘画技法,我感觉与我们中国画工笔以及丹培拉绘画的制作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
工笔画的制作步骤: 因为熟纸或熟绢不易改动,所以画工笔画一般先在图画纸上画好素描稿,然后拷贝到熟宣纸或绢上画正稿。步骤是:
(1)选好纸或绢,裁得比素描稿四周大出一至两个公分,准备以后裱纸时涂胶水或浆糊用。
(2)素描稿放在熟纸或绢的下面,用HB的铅笔轻轻地把稿子描下来,轮廓要描清楚,笔痕不要太重,以免将来勾墨线时压不住拷贝留下的铅笔线。
(3)找一张普通白纸裁得同素描稿一样大,用来做衬纸。因熟纸或绢一般都很薄呈半透明状,下面衬白纸,作画时容易看清画面效果。把衬纸打湿让其完全涨开再用浆糊或胶水贴在画板上。(4)待衬纸干后,把拷贝好的正稿放在上面用喷嘴或喷壶把纸喷湿,等纸完全涨开趁湿把画纸四周反面涂上一至两公分的胶水或浆糊粘牢,干后就可以作画了。图(2-1)为工笔仕女图
图(2-1)
坦培拉绘画的方法:(1)多采用木板等硬支承材料,在底板上贴一层纱布或其它布料。(2)白垩底子或石膏底子。不使用油质底子。(3)用丹培拉乳液调和色粉作画。
在与画幅等大的素描纸上画出严谨、工整的素描搞,再拷贝到画底上,喷上稀薄的矾水后便可着色。
在作画过程中,丹培拉乳液最好随用随制,因为此乳液时间过长会变质或出现油水分离现象。调色时根据着色需要蘸水稀释。第一步,以水彩画方式用平头笔铺大体色,接着用小号毛笔以浑厚的小笔触逐步施色塑造。由于坦培拉颜料的半透明性,大面积施色不易涂匀,故采用罩色与小线条排列的技法作细致描绘。敷色原则是由浅及深、先薄后厚。坦培拉的绘画特色:能精细描写物象,并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色彩的鲜艳度,而且干得快(落笔后几秒钟即干),可反复多层绘制。
图(3-1)图(3-2)
图(3-1)为丹培拉绘画的起草过程。图(3-2)为正式开始作画。
以下是成品唐卡的欣赏: 图(1-3)是名为释迦牟尼的唐卡
释迦牟尼
图(1-1)
1宫中生活: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觉者”,省委迦毗罗国的太子,他的诞生与其他宗教教祖,甚至帝王的诞生一样,伴随着许多大异吉祥相。
2、证的菩提:深宫中的太子终于有一天游访“人间”,或是神袛的安排或是姻缘的促和,太子见到了人间的“真相”——老、病、死的人生三苦。
3、遍传吉祥:证悟后的释迦开始了余生伟大的传教事业。初于鹿野苑度
陈如等五比丘,宣讲四谛八正道等佛教教义;又于王舍城成就目犍连、舍利弗等众多弟子的罗汉果位;于袛园精舍中以八万四千法门广传真谛,这些教诲使众生摆脱了当时婆罗门教义的枷锁,(这枷锁带来的是无尽的忏悔与祭祀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卑。)而给予众生的是一种亲切真挚的解脱与向上。
4、降伏外道:佛陀在袛园精舍宣说佛理,广施利生事业的日子里,信徒从四面八方怀着急迫而喜悦的心情赶来聆听佛陀那些启迪心灵的义理,他们破除了众生心里的执迷、虚妄与无明,令众生充满喜悦与希望的各自把握自己的命运,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信奉与供养佛教徒。
5、重返故园:得闻佛陀在王舍城以及其他地域广施佛法的伟大事迹,年迈的净饭王念子之心日益剧增,与书愿早年离家的爱子回到身边。佛陀因是率众信徒长途跋涉回到故国。
6、化解纷争再次离开了故园,佛陀重又踏上了艰辛而平静的传教之途。
7、最后时刻:佛陀在带领徒众从一处走到另一处传播佛音的征途中他的身体渐渐老去,但仍平静的承受着自身生命之凋零并宣布自己将要圆寂。
8、佛陀涅盘:最后的时刻终于来临。
由于佛教的普及性,所有唐卡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唐卡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的珍宝,是藏文化艺术成就的代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第三篇:四大年画简介(本站推荐)
四大年画简介
天津杨柳青年画是以木板套色与手工彩绘相结合,经过创作年画稿、雕版、勾描、印墨线、套印、彩绘等过程制作而成。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他,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江苏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起源于明清,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接近民间生活,富于修饰性,价廉物美,广泛留传于江南一带和全国许多地方,对日本的“浮世绘”也有相当影响。
山东杨家埠木板年画兴起于明代,清代达到鼎盛时期。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像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驰名中外。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构图讲求对称、完整、均匀、饱满、主次分明;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了大红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究刚柔才结合,洗练流畅,疏密有致,具鲜明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第四篇:四大悲剧简介
Hamlet Summary
Hamlet is the son of the late King Hamlet(of Denmark), who died two months before the start of the play.After King Hamlet's death, his brother, Claudius, becomes king, and marries King Hamlet's widow, Gertrude(Queen of
Denmark).Young Hamlet fears that Claudius killed his own brother(Hamlet's father)to become king of Denmark, greatly angering Hamlet.Two officers, Marcellus and Barnardo, summon Hamlet's friend Horatio, and later Hamlet himself to see the late King Hamlet's ghost appear at midnight.The ghost tells Hamlet privately that Claudius had indeed murdered King Hamlet by pouring poison in his ear.Hamlet is further enraged and plots of how to revenge his father's death.http:///othello.php
http:///macbeth.php
http:///king_lear.php
可以试试上面的链接。分别是奥赛罗、麦克白及李尔王的。
In his anger, Hamlet seems to act like a madman, prompting King Claudius, his wife Gertrude, and his advisor Polonius to send 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to spy on Hamlet and figure out why he is acting mad.Hamlet even treats Polonius' daughter Ophelia rudely, prompting Polonius to believe Hamlet is madly in love with her, though Claudius expects otherwise.Polonius, a man who talks too long-windedly, had allowed his son Laertes to go to France(then sent Reynaldo to spy on Laertes)and had ordered Ophelia not to associate with Hamlet.Claudius, fearing Hamlet may try to kill him, sends Hamlet to England.Before leaving, however, Hamlet convinces an acting company to reenact King Hamlet's death before Claudius, in the hopes of
causing Claudius to break down and admit to murdering King Hamlet.Though Claudius is enraged, he does not admit to murder.Hamlet's mother tries to reason with Hamlet after the play, while Polonius spied on them from behind a curtain.Hamlet hears Polonius, and kills him through the curtain, thinking the person is Claudius.When finding out the truth, Hamlet regrets the death, yet Claudius still sends him to England, accompanied by 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with orders from Claudius that the English kill Hamlet as soon as her arrives.After Hamlet leaves, Laertes returns from France, enraged over Polonius' death.Ophelia reacts to her father's death with utter madness and eventually falls in a stream and drowns, further angering Laertes.En route to England, Hamlet finds the orders and changes them to order 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killed, as does occur, though Hamlet is kidnapped by pirates one day later.The pirates return Hamlet to Claudius(for a ransom), and Claudius tries one last attempt to eliminate Hamlet: he arranges a sword duel between Laertes and Hamlet.The trick, however, is that the tip of Laertes' sword is poisoned.As a backup precaution, Claudius poisons the victory cup in case Hamlet wins.During the fight, the poisoned drink is offered to Hamlet, he declines, and instead his mother, Gertrude, drinks it(to the objection of
Claudius).Laertes, losing to Hamlet, illegally scratches him with the poisoned sword to ensure Hamlet's death.Hamlet(unknowingly), then switches swords with Laertes, and cuts and poisons him.The queen dies, screaming that she has been poisoned and Laertes, dying, admits of Claudius' treachery.Weakening, Hamlet fatally stabs Claudius, Laertes dies, and Hamlet begins his death speech.Though Horatio wants to commit suicide out of sorrow, Hamlet entreats him to tell the story of King Hamlet's death and 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s deaths to all.Fortinbras, the prince of Norway, arrives from conquest of England, and Hamlet's last dying wish is that Fortinbras become the new King of Denmark, as happens.参考资料:http:///hamlet.php
第五篇:藏传佛教
大悲咒梵文清晰版
全文大意
皈依三宝,皈依大悲渡世的观世音菩萨,世间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众生,要誓愿宣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救苦救难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烦恼,了悟真实光明,皈依於大慈大悲、随心自在的观世菩萨。祈求一切圆满,不受一切鬼卒的侵害,皈命于为观世音菩萨请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的本尊——千光王静住如来。能得清净圆明的光辉,能除无明挂碍的烦恼,要修得无上的功德,方不致沉沦在无边执著的苦海之中。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常以诸佛菩萨的化身,悠游于大千世界,密放神通,随缘化渡,一如菩萨显化的狮子王法身,引导有缘众生远离罪恶,忘却生死烦恼,皈向真实光明。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以清净无垢圣洁莲华的法身,顺时顺教,使众生了悟佛因,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对于流布毒害众生的贪、瞋、痴三魔,更以严峻大力的法身予以降伏,使修持众生得能清净,菩萨更以清净莲华,显现慈悲,扬洒甘露,救渡众生脱离苦难。只是娑婆世界众生,常习于十恶之苦,不知自觉,不肯脱离,使行诸利乐的菩萨,常要忍受怨嫉烦恼。然而菩萨慈悲,为救众生痴迷,复显化明王法身,以无上智慧破解烦恼业障,远离一切恐怖危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显化之诸般法相,常在众生之中,随缘随现,使众生忆佛念佛,迷途知悟。
为使众生早日皈依欢喜圆满,无为虚空的涅盘世界,菩萨复行大慈大悲的誓愿,手持宝幢,大放光明,渡化众生通达一切法门,使众生随行相应,自由自在得到无上成就。菩萨的无量佛法,广被大众,恰似法螺传声,使诸天善神均现欢喜影相,亦使众生于听闻佛法之后,能罪障灭除,各得成就。不管是猪面、狮面,不管是善面、恶面,凡能受此指引,都能得诸成就,即使住世之黑色尘魔,菩萨亦以显化之大勇法相,持杖指引,渡其皈依三宝。
南无大慈大悲圣观世音菩萨,愿诚心诵持此真言者,皆得涅盘。
西藏发展状况 教派:
宁玛派(红教)形成于公元11世纪,是藏传佛教中最早产生的一个教派。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此又称红教。今天,红教不仅在中国藏区传播,在印度、不丹、尼泊尔、比利时、希腊、法国、美国也有其踪迹。
噶当派 创建于1056年。15世纪格鲁派兴起后,原噶当派僧人和寺院,都改宗格鲁派,噶当派从此在西藏社会上消失。
萨迦派(花教)创始于1073年,因该教派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像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萨迦派是元朝在西藏统治的代表。
噶举派(白教)创始于11世纪,重视密宗学习,而密宗学习又必须通过口耳相传,故名噶举(藏语口传之意)。因该教派创始人玛尔巴和米拉日巴在修法时都穿白色僧裙,故噶举派又称白教。
格鲁派(黄教)创建于1409年,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黄教创建后,相继又建立起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它们与甘丹寺一起并称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此外,黄教还创建了**、**两个最大的**转世系统 认为藏传佛教信仰从个体发生上看,有理性化的倾向;从宗教信仰的动机上看,以世俗功利为目的的世俗信仰与以来世为目标的价值信仰并存;从宗教行为及信仰方式看,宗教行为趋于简化,信仰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现代化是藏传佛教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对牧民宗教信仰的抽样调查
(一)关于信仰宗教的原因。对于全民信教民族的个体来说,其信仰宗教的原因是复杂的。根据我们收回的问卷看,20岁到30岁之间的大部分青年人认为一是因为受到家庭或环境的影响,二是因为自己希望有好的前途;30到50岁之间的大部分人认为信仰的主要原因是受家庭或环境的影响,其中也有些人认为信仰是为了升迁和做生意等好处,懂些佛教教义的中青年人说信仰宗教是为了来世;50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大部分认为信仰宗教对来世有好处,也能够使家人、子女平安。
(二)信众的宗教行为。通过对人们宗教行为的调查,可以看出,宗教信仰在人们生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但越来越趋于简化。
(三)关于男女老幼信仰的差别。从问卷和采访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认为老年人的信仰最浓,年轻人忙于生产劳动,宗教信仰放在次要位置。关于男女差别,女性在家念经、叩头、烧香及去附近寺庙的较多,男性中去外地朝圣和参加法会的较多。当地人认为男女信仰的情况基本上一样,没有孰淡孰浓的区别。
(四)关于**或宗教人士的社会作用。根据问卷回收情况和采访情况,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对人民的生活有一种安全感式的作用。
(五)关于宗教信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现行的国家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给老百姓很大的选择空间,老百姓也非常认同这样的政策。通过参与市场,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
二、对僧人的宗教信仰现状的抽样调查
(一)选择宗教职业的原因。尽管出家为僧的原因很多,但更多的是由于信仰的力量。这表明,大部分僧众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具有理性的倾向,而不是盲目的信仰。
(二)对藏传佛教教义和戒律的认知。僧侣对教义与戒律从不怀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有些戒律已经不合时宜,需要改进。我们认为,少数僧人这一想法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三)关于藏传佛教向现代转换的问题。很多僧侣已用一些高科技产品,看电视等。现代化对藏传佛教僧人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藏传佛教向现代转换这一概念很模糊,少数僧人的质疑可以理解,但大部分僧人已经感觉到了藏传佛教向现代转换的必要性。
三、民众藏传佛教信仰的特点
从调查资料来看,牧民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一)藏传佛教信仰从个体发生上看,有理性化的倾向。
(二)从宗教信仰的动机上看,以世俗功利为目的的世俗信仰与以来世为目标的价值信仰并存。正如班班多杰教授所说:“于广大的普通的藏族信徒来说,他们厌离三恶趣,希求转生到天人善趣之中,尤其希望转生为人;至于解脱成佛之类的事情,他们则是不会奢望的,认为望尘莫及,与自己无缘;对一大批层次较高的信徒来说,他们对成佛抱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执著精神,想此生不成,下世再来;对少数高僧大德以及修炼密法的人来说,则把成佛作为自己生命的最高价值追求的目标,他们研习佛教经论,修持实践的目的是解脱轮回,进入常、乐、我、净的涅架境界,尤其是修炼密宗的人,他们想今生今世就要成佛。”藏传佛教僧众在追求藏传佛教所预设的最终目标,即从生死轮回中解脱,欲证得常、乐、我、净的涅架。在大部分藏传佛教俗众的眼里,解脱成佛等事情是高僧大德们的事情,自己只希望在此世过得幸福。
(三)从宗教心理及宗教行为上看,信众对现实生活幸福的追求远远大于对来世安宁的渴望。
(四)青少年的宗教信仰从某种程度上说,有逐渐淡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宗教观念有淡化趋势。在有些年轻人的眼里,信仰藏传佛教只是一个民族的标志、符号,而不是价值信仰。虽然宗教信仰仍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候也向神佛祈祷和跪拜,但在现实生活面前,他们却不放弃个人主观的努力。
第二,宗教行为趋于简化。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百姓生活的繁琐,而趋于淡化
从总体上讲,年轻人的宗教信仰出现了淡化的趋势,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少数人的信仰开始趋向复杂化、多样化。
四、现代化是藏传佛教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调查资料来看,藏传佛教的世俗化已初露端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藏传佛教观念的变化。藏传佛教的某些观念在有些信众心目中已经渐趋淡忘,甚至遭到质疑。如现在有些年轻人把“出家”和“还俗”等视作轻而易举的事情。还有,随着“以寺养寺”政策的普及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很多寺庙积极参与市场,藏区很多寺庙都有自己的商店、饭店等,还有很多寺庙把“神圣”的护身符等东西当作旅游产品来销售。由于一些大寺庙开发旅游,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很多小寺庙也蠢蠢欲动,希望自己的寺院也成为旅游景点,以此来增加寺院收人。这是藏传佛教顺应市场经济和社会潮流的结果。
(二)藏传佛教僧人生活的现代化。随着经济生活的提高,藏传佛教僧人的生活也不断向现代化方向迈进。诸如僧舍内装饰的现代化;有些僧人使用手提电脑、手机等现代化的工具;出门骑着摩托车等,有时还可以看电视、电影、上网等。我们采访的拔戎寺,很多僧人都有摩托车,有的也有手机,寺院内有太阳能发电机。现在藏传佛教,一些寺院的学习内容中,增加了计算机等内容,这些都是僧人适应现代社会的表现。
(三)藏传佛教信教群众的行为变化。以前,藏区的宗教活动非常普遍,藏族的很多民俗活动都与藏传佛教关联,人们对各种宗教活动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而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宗教行为趋于简化,甚至有些人感到很陌生。这些都说明,信教群众的宗教行为发生了变化。更能反映这一问题的是信仰与市场之间的冲突,有些人由于信仰的缘故,反对市场化,拒绝参与市场,认为做生意等于骗人,这不符合佛教戒律。但现在,很多人积极参与市场活动,通过市场来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调查发现,很多人在市场面前感到困惑,如古露镇奶制品加工厂一名负责人说:“有些人认为,宗教对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这话不是没有道理。我们牧区的主要产品是畜产品、肉类。我们做这方面的生意比较难,尤其作为一名佛教徒干这样的行业,心里充满着忧虑,因为佛教提倡不杀生。但现在为了达到小康社会,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我们需要做生意。”大多数老百姓还能走出宗教行为的束缚,以开放的思想对待市场与宗教信仰问题。例如:桑丹康桑茶馆的老板说:“这两个并不矛盾,做生意可以改善生活,宗教信仰对来世有好处,两者可以互相补充。现代社会中,信仰不坚定而道德沦丧的人很多,总是干坏事。我们做生意,也不会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感到藏传佛教信众虽然面对市场经济产生某些困惑,但更多地向往世俗生活。
(四)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解放前相比较,现在的社会环境对藏传佛教现代化提供了更有利的外部条件。旧社会,由于科技不发达,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社会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寺院发挥其功能的空间很大,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例如,老百姓看病求医需要找寺院、僧人;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要请**、僧人算卦预测;要学习文化知识,唯有寺院中才可以学;一年的天气变化都要咨询寺院、僧人;老百姓的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寺院、僧人;甚至做一般的交易或购买家里所需的东西,也只能在寺院法会期间的集市上进行买卖。从这个角度看,在旧社会,寺院在其社区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也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而现今社会中,医院、学校、娱乐场所、气象部门、交易市场等单独设立,应有尽有。寺院和僧人无法从事现代社会中的这些职业,寺院的这些功能正在失去。但是宗教本身的功能是不会完全失去的,因为藏传佛教仍然是大部分藏族人的终极信仰,解决人们的信仰和生死等问题,寺院和僧人仍然发挥其功能。尽管藏传佛教寺院的世俗功能逐渐缩小,但其宗教功能仍在发挥,这就为人们的世俗生活创造了外部条件,为藏传佛教的现代化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
总之,藏传佛教无论是从观念到思想,还是从行为到仪式,都正在向世俗化方向迈进。世俗化是现代化的起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藏传佛教将面临更大规模的现代转换。现在,现代化的观念已经深入到大部分藏传佛教信仰者的心中,而且支持藏传佛教在某些方面改革和向现代转换的人也很多。更重要的是藏传佛教外部环境的变化,宗教观念的转变,信仰方式及目的的多样化,藏传佛教现代化支持者的增加等,为藏传佛教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当然,我们所说的藏传佛教世俗化没有任何贬义,更没有抛弃或诋毁藏传佛教的意思。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以“宗教的归宗教,世俗的归世俗”为原则,宗教要发挥宗教的功能,世俗要发挥世俗的功能,各司其职。人们的信仰或精神方面的归宗教,而世俗文化部分应该从宗教体系中走出来,与现代文明接轨,从而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二是藏传佛教的组织形式、活动程序、管理模式、传道方式等向现代转换,主动向现代社会适应,就能体现藏传佛教的社会功能,也能争取藏传佛教本身应有的生存空间。藏传佛教向现代转换,既有利于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也有利于藏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镜骐 10088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