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届国际材料论坛(IMF2012)
第二届国际材料论坛(IMF2012)
发布: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12-04-13 我要纠错 字体:[增加 减小]
打印正文
打印网页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MATERIALS FORUM(IMF2012)MATERIALS FOR SUSTAINABLE ENERGY AND ENVIRONMENT 第二届国际材料论坛(IMF2012)-可持续能源与环境材料
Laboratory of Living Materials at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China, April 16-17, 2012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复合材料实验室(武汉),2011年4月16-17日 April 16, 2012 Registration(报到注册); April 17, 2012 Attending the
forum(开会)与会人员简介(Information on Speakers):
Clare P.Grey(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FRS)University of Cambridge(剑桥大学)Clare P.Grey is the Geoffrey Moorhouse-Gibson Professor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t Cambridge University.She received a BA(1987)and a D.Phil.(1991)in Chemist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She was a Junior Research Fellow at Balliol College(1990), before spending a year at the University of Nijmegen, as a Royal Society postdoctoral fellow(1991), and two years as a visiting scientist at DuPont CR&D in Wilmington, DE(1992–1993).She joined the faculty at Stony Brook University(SBU)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1994.She was promoted to Associate and then Full Professor in 1997 and 2001, respectively.She currently maintains a part-time position at SBU, where she is the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Northeastern Chemical Energy Storage Center, a Department of Energy, Energy Frontier Research Center.She served as the Director from 2009-2011.She was the recipient of an NSF Nation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1994), a Cottrell Scholarship(1997), a Dupont Young Professor Award(1997), a Camille and Henry Dreyfus Teacher-Scholar Award(1998), an Alfred P.Sloan Foundation Research Fellowship(1998), an NSF POWRE award(2000), a NYSTAR Award(2007), the 2007 Research Award of the Battery Division of the Electrochemical Chemical Society, the 2010 Ampere and RSC John Jeyes Awards, and the 2011 Royal Society Kavli Lecture and Medal for work relating to the Environment/Energy.She was elected to the Royal Society in 2011.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use of solid state NMR and diffraction methods to investigat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in materials for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Can Li(李灿)(中国科学院院士)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al,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理学博士。曾先后在比利时新鲁汶大学、美国西北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和美国里海大学进行博士后及短期访问教授的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主任、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FRSC)。2003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 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 年当选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先后进行甲烷活化,烯烃环氧化的绿色催化研究,绿色催化研究,燃料超深度脱硫,固体表面和纳米孔中多相手性催化研究,以及催化材料合成的紫外拉曼光谱表征研究等。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太阳能光催化制氢以及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正式论文 4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 余件。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和大会特邀报告60 余次,已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70 余名。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发明二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2005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因在催化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2004 年荣获国际催化奖。国际催化奖是国际催化领域的最高荣誉(每四年一次,每次奖励一人)。任国内“催化学报”、“燃料化学学报”、“高等化学学报”等多种刊物的编委和副主编,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湖南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和荣誉教授。法国巴黎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外聘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先后任Journal of Catalysis等十余个国际刊物编委、2010年出任 ChemComm副主编。
Hui-Ming Cheng(成会明)(常务副所长)Institute of Metal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科院金属所)成会明,工学博士,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先进炭材料研究部主任。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和纳米重大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在碳纳米管、石墨烯、储能材料、高性能石墨材料、光催化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他已发表期刊论文300余篇(含综述论文12篇),论文被引用11000余次,编撰出版专著《纳米碳管-制备、结构、物性及应用》一部,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50余次,获得授权专利30余项(含欧美专利各1项)。培养的博士生有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桥口隆吉基金奖、美国Charles E.Pettinos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奖励。被聘为国际刊物《Carbon》副主编、《新型炭材料》主编,是碳系列国际会议国际顾问委员、2002年和2011年度碳国际会议大会主席、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名誉教授、多所国内大学客座教授。
Daping Chu(初大平)(先进光电科技研究中心主任)University of Cambridge(剑桥大学)Daping Chu is the Chairman of CAPE(Centre for Advanced Photonics and Electronics)and Head of Photonics and Sensors Group in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Engineering Department.He is a Fellow in Selwyn College, a Fellow of 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nd a Fellow of the Institute of Physics, UK.He was the Executive Researcher at the Cambridge Research Laboratory of Epson until 2007, where he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n-volatile 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ies(FRAMs)and the inkjet technology for electronics and display fabrications.His research activity has been in the area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materials, nan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s, novel display technologies, organic electronics and inkjet fabrication process.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ontemporary electronics and photonics for the built environment, 3D phase-only holography for future displays and illuminations as well as optical communications, high brightness transreflective displays, laminated electro-active foils, flexible/printable electron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Yen Wei(危岩)(首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Tsinghua University(清华大学)Yen Wei is Chair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Frontier Polymer Research at Tsinghua University, received his undergraduate diploma(1979)and MS(1981)at Peking University, and PhD at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86).After postdoctoral work at MIT, he joined Drexel University in 1987, where he became Full Professor in 1995 and Herman B.Wagner Professor of Chemistry in 2004.He has coauthored 508 scientific articles with over 9500 citations and H-index of 52.His current research is focused on polymers and nano-materials for bioscience, biomedicine and energy applications.Francis Verpoort(王光明)(“外专千人计划”特聘专家)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武汉理工大学)Francis Verpoort received his D.Phil.from Ghent University in 1996.From 1996 to 1998, he w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Ghent University.In 1998, he was promoted to full professor at the same university in the Department of Inorganic and Physical Chemistry, Division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and Catalysis.In 2004, he founded ViaCatt NV, a spin-off company of Ghent University based on(latent)ruthenium olefin metathesis catalysts.In 2008, he became Editor of Applied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In 2011, he was appointed as chair professor a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urrently, he is Director of the Laboratory of Organometallics and catalysis and Co-director of Center of ordered materials, organometallics and catalysis(COMOC).He is author of 135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with H-index of 30.His main research interests concern the structure and mechanisms in organometallic materials chemistry,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MOFs, water splitting, olefin metathesis and its applications, CO2 conversion, inorganic and organic polymers.Licheng Sun(孙立成)(“千人计划”特聘专家)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瑞典皇家理工学院)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UT)(大连理工大学)Licheng Sun received his PhD in 1990 from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UT).After a stay in Institute of Photographic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1990-1992), he moved to Max-Planck-Institut für Strahlenchemie as a postdoc with Dr.Görner(1992-1993)and then as an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ellow at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1993-1995)with Prof.Kurreck.In 1995 he moved to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ockholm and became assistant professor in 1997, associate professor in 1999(Stockholm University)and then full professor in 2004(KTH).He is presently 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in DUT.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290 peer reviewed articles with total citations of more than 6500 and h-index of 44.His research interests cover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active site mimics of photosystem II and FeFe-or NiFe-hydrogenases,(dye sensitized and quantum dots)solar cells solar cells, water splitting, molecular catalysts for water oxidation and hydrogen generation.Bao-Lian Su(苏宝连)(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首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武汉理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amur(FUNDP)(那慕尔大学)苏宝连,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比利时(法语区)纳米科学研究生院院长,那摩尔大学终身教授,无机材料化学实验室主任,纳米材料化学中心主任。曾任化学院院长。苏宝连院士1992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93-1995年间在比利时那摩尔大学和美国Catalytica, Inc.从事博士后和研究工作。1995年9月,受聘于那摩尔大学副教授,创建了无机材料化学实验室。200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4年再一次破格晋升为终身教授。他是无机材料、分子筛、多孔材料、催化研究与生命复合材料国际著名学者;苏宝连院士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350余篇(含综述20余篇),他引超过4500次。为多个国际期刊编辑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受邀为著名的《Wiley-VCH》出版社编辑著作二部,担任知名杂志《J.Mater.Sci》,《ChemSusChem》、《Euro.J.Inorg.Chem》客座主编已出版介孔材料、能源与环境专辑3部。国际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100余次。担任39项欧盟及比利时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或负责人。1992年获中国石化发明一等奖、2007年比利时皇家科学院最高科学奖及2011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新材料与合成杰出贡献奖。作为资深海外专家参与中国国家创新引智“111”计划。2007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08年成为中国首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011年3月,他当选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
Yao Li(李垚)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垚,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0年7月毕业于哈工大复合材料专业,获材料学博士学位,导师是我国著名复合材料专家杜善义院士。中国材料学会会员、中国宇航学会会员、中国材料学会航空航天分委会理事、黑龙江省复合材料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复合材料及其光热性能调控研究、航天器热控与防热结构。结合航天、国防和国民经济重大需求,围绕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特种合成制备技术与评价一体化开展研究工作。近五年来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重大专项、总装预研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二十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发表论文9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2部。
Shichun Mu(木士春)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武汉理工大学)木士春,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本科毕业于现吉林大学;2001年博士毕业于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师导师为陈国达院士。2001年进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室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副教授,合作导师为袁润章教授,主要从事新型储氢材料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关键材料研究;2003年至今,留校工作,2006年破格晋升教授,并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NCET-07-0652);2007年至2008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深造。主要从事PEMFC催化剂、核心器件以及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已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核心器件CCM及试生产线,研制的CCM成功应用于50KW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并向国外美国批量出口。已制备出基于导电陶瓷的长寿命燃料电池催化剂,以及适合于动力电池的高性能硅酸亚铁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863项目和973课题、湖北省及武汉市重大科技攻关等10余项科研项目;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57项(均为第一发明人),其中40项已获授权。
Yu Li(李昱)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武汉理工大学)李昱,研究员,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后赴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欧洲电镜中心(EMAT)进行博士后研究,2006年底加入比利时那慕尔大学苏宝连院士课题组。2010年回国进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做研究员,2011年被聘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11年作为研究骨干加入教育部创新团队。近年来致力于碳纳米管、半导体氧化物等纳米材料及氧化铝、氧化硅等级孔材料的合成、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结构表征、纳米材料及孔材料光催化降解有机物、光解水及二氧化碳还原与固定、细胞的包埋及其在能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研究。相关工作在国际知名期刊《Angew.Chem.Int.Ed.》、《Adv.Mater.》、《Small》、《ChemSusChem》、《Carbon》、《Chem.Mater.》、《Cryst.Growth Des.》、《Nanotechnology》、《Biosen.and Bioelectron.》等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SCI论文50余篇,他引450余次。发表专利7项,其中第一申请人3项。地点:会议中心301室
举办单位: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复合材料实验室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会议组委会
主席: 张清杰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
共同主席:苏宝连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复合材料实验室 比利时那慕尔大学无机材料化学实验室
秘书组: 李昱 杜棘衡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复合材料实验室 组织委员:李明忠 阳晓宇 赵翔 韩勇 周丽华 邓兆 郑先锋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复合材料实验室 谢科范 黄红梅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第二篇:北京大学举办第二届大学生国际公益论坛(范文模版)
北京大学举办第二届大学生国际公益论坛
日期: 2015-12-02 信息来源: 学生资助中心
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学生公益走向国际化,引导受助学生创新公益、感恩回报,迎接公益更加美好的未来,2015年11月28-29日,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以“公益提升你我,你我创新公益”为主题,举办了第二届大学生国际公益论坛。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陈红涛、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陈忻瑗、国际美慈组织(Mercy Corps)中国主任曾磊、无国界医生(MSF)媒体主任刘瑜茜、青年成就组织(Junior Achievement)中国研编中心总监孙忠、沣沅弘(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温静、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主任杨爱民和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经营企划公共关系部负责人等出席活动并分享对公益创新的看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31所高校的180余名国内师生和留学生到场交流自己开展的公益项目、经历与思考。
首先,叶静漪对境内外公益组织的嘉宾、兄弟高校的师生表示欢迎,对举办第二届大学生国际公益论坛表示祝贺。公益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社会潮流,是公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青年学生是壮大公益组织和发展公益事业的重要力量,他们以自己特有的热情与智慧,组建公益组织、传播公益理念、实践公益行动,发展着属于自己的公益事业。叶静漪用三句话激励青年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要常保一颗向上、行善之心,不要忽视生活中的小事,它们慢慢沉淀能成大事;“众人拾柴火焰高”,要积极利用多方资源,广泛开展合作;“想到什么就抓紧去做”,有想法就去做,提高自己的执行力,不要犹豫,只要怀有一颗公益的心,身边尽是实践公益理想的机会。她希望青年学生能在公益活动中成长为青年领袖,在公益事业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做中国公益事业的领军力量;希望校内各单位积极关心受助学生的成才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国际资源,凝聚多方力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共同扶助学生成长成才。
论坛活动风采
之后,温静致辞并介绍了沣沅弘公司的公益理念,表示公司在发展同时始终不忘回馈社会,公益本身也是一种投资,是对个人和国家未来的投资。因此,公司在北大设立励志奖学金、公益基金和“沅”梦基金,支持学生完成学业、开展公益活动和境外交流学习。公司同时建立了学生服务总队能力建设基地,进一步为学校受助学生提供成才指导与资源支持。
随后,曾磊分享了国际美慈组织在叙利亚、阿富汗、南苏丹和尼泊尔等地开展的人道主义救援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思考;陈忻瑗介绍了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的历史、使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国际维和、国家救援、扶贫开发等方面开展项目的情况;孙忠展示了青年成就组织专注于教育公益事业的项目,项目通过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引入国际资源、开展人员培训和课程指导等活动,实现个人终身公益服务与社会效益的持续发展。杨爱民介绍了北大学生服务总队的公益理念、项目实践和成果,青年代表着未来,她希望大学生公益更多关注环保和教育,各高校充分交流、共同提高。陈洪涛分享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公益活动,公益的目的和价值就是促进社会公平,帮扶弱势群体,响应国家的扶贫政策。
本次大学生公益论坛共分为“Within:大学生公益的发展之道”“Forth:大学生公益与社会的互动”“Beyond:大学生公益的创新开拓”“学生资助与公益创新的组织与服务”四个议题。分别就“公益专业化的必要性、公益专业化推行过程的主要困难、我们能为公益专业化做什么、国外新的公益理念和模式”“如何增强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度、社会对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支持、社会与大学生公益的冲突、切断代际贫困”“公益创业、社会企业、绿色环保、贫富差距”等内容进行讨论。
举办大学生国际公益论坛,是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开展成才支持型资助模式的有益尝试。学生资助中心除组织学生服务总队开展支教、环保宣传、爱心包裹募捐、社区服务、敬老等日常公益活动外,还通过公益论坛的方式吸收国内外高校在公益理念、项目、方案上的创新做法,扩展受助学生的公益视野、提升公益服务水平、开展公益合作与交流,推动受助学生在公益服务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成长。此外,北京大学设立校级荣誉“公益之星”,已连续九年表彰199名在公益服务领域表现突出的受助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经历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公益、拼搏、感恩的种子,将激励他们在公益之路上继续前行。
参加活动的同学表示,大学生群体从事公益活动有其独特优势也有其局限,要努力利用高校优势,提高公益专业化水平,提高公益活动的感染力,同时以国际化的视角去审视自身的公益活动,突破自身局限,走出象牙塔,借鉴新的公益模式和理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回应社会需求,让公益更好地服务社会,为中国公益走向国际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第二届校长论坛
程河镇中心学校
关于开展“三看三找”和举办第二届校长论坛活动的通知
各支部、中小学校:
7月18日,全区在襄州二中召开了校长论坛会,教体局局长蔡继革同志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通过校长论坛这一形式的活动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要求各镇要深入开展校长论坛活动。7月29日,局办公室又发布了襄州教办〔2014〕13号,即《局办公室关于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蔡继革同志在校长论坛和班主任论坛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单位围绕8个主题进行重点研讨,并深入组织座谈研讨,开展“三看、三找”活动,即:看形势,找方向;看任务,找定位;看要求,找差距。通过专题研讨和“三看、三找”活动,进一步认清形势、理清任务、梳理问题、破解难题、找出差距,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取得实实在在的学习成果。
根据蔡局长的讲话要求和局办公室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现对开展“三看三找”活动和举办“校长论坛”活动做如下安排。
一、围绕八个研讨主题,深入开展“三看、三找”活动
八个研讨主题为:
1、当前骨干教师集中在我们领导干部中,如何加以解决?通过大比武,你是否有勇气参加?会取得什么成绩?
2、通过今天的校长论坛活动,作为校长,如何发挥引领、支撑、服务作用?演讲内容能否成为新学期的施政纲领?
3、在打赢教育教学质量攻坚战的形势下,如何提升当地的影响力?
4、如何焕发内在活力,推动教育的改革发展?
5、如何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骨干人才和领军人才?
6、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科研基础平台建设?
7、对举办“观点式”辩论、“案例”点评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8、班主任工作的“爱”如何体现?你在管理班级方式方法上有什么好的建议?
各支部(含幼儿园)接通知后请立即将精神传达至每位教师面前,确保全体人员对上述主题进行思考、撰写,并于8月22日前组织教师开展大讨论、大交流,深入开展“三看、三找”活动。活动结束后,各支部要做到“五有”,即有活动方案、有活动记录(图片、视频)、有体会、有专栏、有小结。各支部并于
8月22日下午5点前以电子文稿和书面二种形式将活动小结上报至中心学校,不再另行通知,逾期不报全镇通报。电子文稿发送邮箱410123172qq.Com。
二、关于举办程河镇第二届校长、园长论坛活动安排
1、参加对象:各支部书记、校长、教学点负责人、园长;程中、镇小、埠小三所学校中层以上干部。
2、论坛时间:各支部请于8月22日前举办支部论坛交流,镇级论坛将于8月24日前举办。镇级论坛支部书记、校长、园长、教学点负责人必参加,三校中层干部各按照30%的比例择优推荐参加。
3、论坛主题:结合教体局提出的“三大机制”和“六项承诺”,围绕“如何激活校园活力”、“如何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如何创建品牌学校”、“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大主题,谈校长、干部在打赢教育教学质量攻坚战中的角色定位、管理服务定位,拿出能促进学校实实在在发展的新目标、新举措。
4、论坛要求:
、在参加论坛演讲时一律要求脱稿,尽量使用普通话。时间不超过8分钟。、参加演讲做到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特色明显,有真实、真心、真情的表述,有思想碰撞和交流,有明晰地且符合单位实情工作目标,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措施。
、主题演讲切忌空泛陈词,禁止简单地介绍以往的办学经验。
④、中心学校将邀请区局室领导组织评委为本次论坛活动现场打分,当场公布,并制发活动的成绩通报。记分采取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的平均分计算。
⑤、支部论坛活动结束后,同样要做到有活动方案、有活动记录(图片、视频)、有体会、有专栏、有小结。并请于8月22日下午5点前将校长论坛文稿和小结发送至邮箱410123172qq.Com。
⑥、本次论坛结果将作为暑期表彰优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依据之一。
2014年7月30日
第四篇:第二届商业论坛
第二届商业论坛——数字商业与城镇化
2014年5月14日,由上海商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主题为“数字商业与城镇化”第二届商业论坛于上海科学会堂顺利召开。论坛特邀请上海商学院院长、上海商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朱国宏主持论坛,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沙海林、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太彤参加会议并致辞,来自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的专家学者和高层管理人员采取专题演讲和互动讨论形式,发表真知灼见。
本届商业论坛是由全球数字商业应运而生的大环境背景推动促进而成的,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经历过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的波折起落后,我国选择了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世界先进国家的经验来看,数字商业在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对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我国数字商业正处于雏形,现代城镇化建设也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
我们作为上海商学院的学生,有幸能够参加本届商业论坛。此次的论坛不仅让我们充分的了解了当今时代全球的商业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商业模式的未来走向将与城镇化紧密联系。张院长说过,不论哪个行业都是属于商业的。作为商业领域中的青年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商业发展动态。
论坛在开幕式及主旨演讲结束后,迎来了最精彩的专题论讨。论坛主要第三个专题进行研讨。
1、“商务环境建设:未来发展趋势”专题讨论:与会嘉宾认为,当前国内贸易必须进行一次“香槟市场革命”,取消各种流通壁垒:技术性流通壁垒、绿色流通壁垒、劳工福利标准壁垒、政府服务壁垒以及税收壁垒。
2、“数据创新:商业模式转型与商业价值发现”专题讨论:学者们认为,大数据对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大数据的发展,从科研创新和产业政策等方面大力促进大数据的发展,一些地方也陆续出台了具体的推进措施,国内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日趋活跃,大数据产业将会成为新的产业高地。
3、“新型城镇化:智慧商务与跨界融合”专题讨论:专家们提出,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建新城,更不是房地产化,而是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城市管理水平。要达到这一目标,打造智慧城市是重要举措,信息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
数据时代已经是人类无法阻挡的了。无法改变的事情,只能努力的去适应。这完全符合了达尔文“适者生存”的法则。这项法则不仅客观的存在于生物界中,同样也存在人类生活的个个环境中。体验经济与大数据的结合将产生新的商业模式,那就是数据商业。数据商业必将会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形成,也会反过来作用于数据商业的发展。这将是商业领域的一场划时代的商业革命。
上海商学院
旅游与食品学院
园林122钱瑞敏 12452040219
2014年5月14日
第五篇:第二届紫光阁论坛情况
第二届紫光阁论坛情况
2011年2月24日,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紫光阁》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杂志社合作举办的第二届‚紫光阁论坛‛在同方公司国际会议报告厅圆满闭幕。
本次论坛内容丰富。厉以宁、刘伟、辜胜阻等诸位大家亲临大会作主旨发言,使论坛大为增色,各位部委领导、司局领导以及专家学者分别就‚十二五‛相关问题进行阐述,积极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出谋划策,生动而深刻。另外,论坛的形式也富于创新。
本次论坛是智慧的聚集,是思想的盛宴。大家围绕‚展望十二五,破解发展难题‛,汇聚一堂,畅所欲言,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提出了很多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其中,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从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国际输入三个方面,对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进行了深刻阐述。著名学者辜胜阻围绕‚十二五‛企业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刻阐释。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围绕货币供求关系、货币政策、政策目标阐述了‚十二五‛时期货币政策的特殊性。科技部副部长陈小娅围绕‚十二五‛科技和技术发展规划、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围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环保部总工程师杨朝飞围绕‚‘十二五’时期环保工作‛作了重点发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也结合本部门工作,详细解读了热点、难点问题,介绍了‚十二五‛时期的工作规划和安排。来自地方政府和企业界的代表就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
新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附1:本次论坛发言名单 2011年2月23日上午
主持人: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部长刘涛,发言人: 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俞贵麟致辞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致辞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主旨发言 科技部副部长陈小娅发言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发言 浙江省义乌市市委书记黄志平发言
《紫光阁》杂志理事会代表、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党委书记马二恩发言
2011年2月23日下午
主持人: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黄桂田 发言人: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主旨发言 财政部综合司司长欧文汉发言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发言 环保部总工程师杨朝飞发言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发言
国家开发银行规划局副局长常思勇发言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发言
《紫光阁》杂志理事会代表、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东颖发言
《紫光阁》杂志理事会代表、广西中盛天鸿投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周义杰发言 2011年2月24日上午
主持人:《紫光阁》杂志社社长闪伟强 发言人: 清华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荣泳霖发言 著名学者辜胜阻主旨发言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高技术产业研究室主任曾智泽发言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司长赵玉海发言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顾强发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发言 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委员陈祥如致闭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