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精神的时代表现
中国精神的时代表现
作者:吴为山 《光明日报》(2016年11月14日 15版)
【学习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笔谈】
2014年10月15日,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总书记说:“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这个精神的大厦是由“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大量文艺作品构建而成的。因此,创作具有中国精神的好作品并进行有效传播是十分重要的。
我理解,筋骨,就是爱国主义的担当,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力量,这种力量注入艺术家的生命和情感之中,也充盈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道德,是中华传统美德,它贯穿于人民生活之中,外化于品行,体现于价值追求,表现于作品的格调。温度,来自于党的关怀和信任,来自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热情,来自于对民族文化的深情,来自于对艺术创作的激情。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什么是中国精神?我的理解是,中国精神是以改革开放为代表的创新精神的表征,是中国人自主自强的独立精神,是中国人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是中国人崇德尚礼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人在追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将这种 1 精神融于艺术创作,会生发出新的生命气象。它是我们可以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中,恪守中华民族之本的精神支柱。一个文艺工作者只有将中国精神融入自己的灵魂,才能在脉管中涌动爱国主义的血液,进而激荡艺术创作。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它体现在人和事,体现在文化中。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品、有质、有格的仁人志士,是善良、勤劳的人民。事,是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推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与进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是生活中平凡而伟大的感人之事。文化,概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而文化的精华则是一切经典的创造。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只有沐浴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阳光雨露下,才能创造出有灵魂的不朽之作。
9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
可以说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史。长期以来,这种爱国的精神和情怀渗透在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生命基因中。它融入民族性格,在个人与祖国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体现归属感和凝聚力。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这不仅反映在内容和题材上,还应该在艺术表现上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样才不至于片面地将流行的、新潮的、昙花一现的时尚文化作为先进文化来模仿,也不会将封建的、落后的、局部的文化现象作为传统来继承。中华美学精神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我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解有几个方面:澄怀味象的生命体验,仰观俯察的观照方式,妙悟自然的欣赏特征,虚实相生的创作法则,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高明中和的审美理想。
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审美理想,其作品必定有底气、骨气、正气、大气。
在总书记“七一”讲话中,除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同样备受瞩目的一个词是“文化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辉煌历史成为中国几代美术家表现的素材,在中国革命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灿烂的画卷。同样,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也塑造了一批又一批为党、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的优秀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家共同成为20世纪的“红色经典”,体现了党领导文艺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世界是一个多元并存、多元互补的生命共同体,我们坚信中国精神在人类史上具有普遍的意义。有效地在国际上传播中国文化不仅可以扩大人们对中国的认知,同时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我认为,文化传播要有三点: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
“一张脸”指的是中国文化的面貌。这是辨识度很高的脸,是在世界潮流中,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脸。
“一颗心”指的是一颗包容、真诚、温厚的心。
“一个魂”指的是中华与人类之魂。
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人民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的面貌,感知中国艺术家内心的温度,深悟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共同发展的伟大理想与美好心愿。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总书记站在国家软实力构建、国际话语权竞争的高度,提出的对外传播的根本要求。国际传播贵在对话、讲故事。因此,立像、办展、演讲等都是推出经典的有效方式。
立像,是指为先贤立像。
办展,通过对古代和现代一脉相承的作品展览,完整地展示中华民族的美的历程,会使世界感知这个民族前进的步伐。
演讲,从语言文字道出一个有意味的中国故事。
以我自身经验为例,20世纪90年代,我开始创作系列中华人物塑像以立时代丰碑,已创作了老子、孔子等为代表的近500尊塑像立于世界多个国家。这是以“人”为核心的创作,恩格斯指出文化即人化。表现人民,首先要从表现好个体的人入手。总书记说:“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通过对温良、灵敏、坚毅的中国人的塑造,我在寻找、在求索,如何表现一个伟大民族曲折而自强不息的心路历程。一个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的情感和民族情感融为一体,才能传递温度,放射能量,体现魅力。这样所塑造的群像,才是大写的“中国人”。
通过国际巡展方式可将艺术及思想影响世界。近年来,我的作品在多个国家进行巡展。2012年9月4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手扶孔子像面对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外交官发表演讲:“这些作品表现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更是全人类的灵魂。”
通过国际交流展览传播中国故事。2016年9月,“中国写意——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 在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墨西哥城圣伊德方索学院(博物馆)盛大开幕,在墨西哥掀起了一阵“中国热”,不仅将“中国写意”精神推向世界,也 在世界人民心中种下了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展览中,中国美术馆培训了150多个墨西哥志愿者用西班牙语讲解来自中国的艺术,通过展览的作品以及志愿者的导览,拉近了两国文化间的距离。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我们的文艺作品源自生活,这生活,就是人民的伟大实践;我们的文艺作品传递精神,这精神,就是中国精神!
第二篇:时代中国中国时代修改版
时代中国中国时代
以1978年为坐标点,向前三年,有一个叫做比尔·盖茨的美国青年从哈佛退学,创办了一家叫做微软的公司。向后三年,IBM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个人电脑。在当时,没有人能充分地预料到,这两件事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又将会与中国发生什么样的关联。世界在全球化,中国在改革开放,30 年间,这二者邂逅相逢了。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感叹历史的这种玄妙。那么,世界变化的轨迹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轨迹,到底在哪一个点上相遇,他们又是如何影响彼此的命运呢?请跟随着我的视线一起来看看今天的中国——时代中国中国时代。
2008年冬季的一天,上海大剧院宴会厅,时装模特正在展示皮尔·卡丹09年的春夏新装。30年前的冬天,正是法国人皮尔·卡丹,成为第一个来到中国的世界级服装大师,也是把西方的时装表演带到中国的第一人。今天,这样的表演屡见不鲜,但当时,从没听说过还有“时装设计师” 这一概念的人们,这样描述皮尔·卡丹的到来:“一位法国裁缝来了”。
这是一张著名的照片:皮尔·卡丹漫步在1978年的长安街上,他穿着大衣,手插在衣兜里,面带微笑,从容地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注目礼,长安街,仿佛是他的T形台。70年代的中国街头,是一片蓝、白、灰的海洋,西方人形容它象“蓝蚂蚁”。在这样的背景下,皮尔·卡丹时装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可想而知。
当时,中国与世界,差异巨大的,还绝不仅仅是人们的着装。多
年来,中国处于全面封闭的状态,和世界似乎是处在两个完全不相交的平行时空中。隔绝多年以后,两个世界的人们终于有机会面对面互相打量。他们在为对方的模样感到惊讶的同时,也在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于是这两个时空之间终于出现了通道,但率先踏上通道的每一个人,心情都近乎于探险。
很多外国人以为中国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当他们来到中国后,感受最深的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人的安居乐业、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不仅来自于硬件,还来自于软件,来自人性化的体验。
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回顾改革三十年的历程,中国最大的进步在于,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上发生了一项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并正在达成共识。这就是:从以威严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至上为基础的“牺牲论”、“代价论”,转变到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国民的权利,即从“以国为本”到“以人为本”。用温总理的话表述,“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公平正义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
从实践的层面讲:就农民而言,以广东省农民维权为例,广东省推出了关于征地的三条硬杠杠,包括必须先签协议、按浮动标准的最高限补偿,补偿不到位不许动工;就工人而言,承认工会的主要职责是为职工维权,推广劳资协商;就市民而言,以重庆“最牛钉子户”为例,私人的物权得到公权的尊重。这都是些令人振奋的先例,可视
为制度与文化达成重大转变的里程碑。
从经济制度上来看,我们得到了利益: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不妨把改革前的中国看成一个内部实行计划经济的超级国家公司,但这个超级国家公司组织成本太高,计划经济失灵,资源配置的效率太低,所以改革的目的是把经济运转的成本降下来,这也许就是“市场化改革”战略的由来。中国改革,通过重新界定权利、激活市场合约、确立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协调机制,就是这么三个要点,把传统社会主义的超级国家公司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改革过程,社会没有发生大的震荡,经济活动和生产不但是连续的,而且在连续中保持了高增长。
从法律进程来看,我们得到了正义: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法治进程经历了法律实用主义和法律虚无主义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以人民的名义、以革命的名义、以国家名义,都可以实现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实际就是人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法律经验主义。摸着石头过河,成为一个时期内法律发展的最主要指针。
以这一系列理论创新为契机,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展开的阶段,由农村转向城市,从局部转向全面。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政治,法律体制改革逐渐展开,在内部建设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富
裕安康,和谐发展的广阔道路,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史,既是国家的振兴史,也是属于每个人的解放史。总有一些人令我们缅怀,总有一些面孔让我们无法忘却,是那些能够在纷扰争议声中不计得失的志士,是坚持在改革开放年代里中流击水的勇士,还有那些奉献在改革中的实践者,思考者和见证者。或许我们今天所举的事例并不能代表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貌,因为在改革开放中所发生的一切,都过于丰富,过于精彩。
改革开放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因此,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不能够仅仅是一个制度的设计,还需要一个理念的设计。过去,我们是从时代看中国,而今天是中国的时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要我们继承,我们要用最灿烂的文字填充它那空白的诗篇,我们要让东方巨龙真正地腾飞在世界之巅!
第三篇:《奏响时代强音 唱出中国精神》听后感
《奏响时代强音 唱出中国精神》听后感
为庆祝建党97周年,6月21日至30日每晚8:00—9:00,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联合阿基米德FM、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推出“奋斗吧,我和我的国!”音频思政课,这是一堂声动、有用的思政课,其中《文化中国》主讲教师、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以“奏响时代强音 唱出中国精神”为题,在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进行讲演,结合音频视频资料,向听众们讲述了中华民族实现解放的“交响曲”和新时代共筑伟大复兴的“乐章”,引发听众强烈共鸣,我听后也激情澎湃,受益匪浅。
林在勇让青年人牢记二句话“回顾历史,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站在现实,放眼未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要理解中共的宗旨、使命,要理解三个自信,可以从文化自信入手,建立青年人的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和情感的基础,他们学院经常结合新鲜的经验,共同分享,获得精神上的共鸣。
从上音原创歌剧《贺绿汀》巡演谈起,贺绿汀《游击队歌》的手稿就收藏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这是让上海音乐学院师生感到自豪的事,这是对大家精神上的指引,林在勇回顾原创歌剧《贺绿汀》的创作过程,现场播放该剧序曲选段,雄浑激昂的旋律借助电波传向四面八方。他说:“贺绿汀把生命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结合在一起,唱出时代人民的心声,所以成为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
贺老是一个极具正义感的人,坚定自己的理想,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用音乐作为武器,他与人民情感相通,对人民的鼓动,用音乐的武器,奠定了现在音乐的基础,用百倍的努力,创作出世界级的作品,为全民抗战作出精神上的努力,他把自己的一生投身于民族解放复兴的伟大事业中,鼓舞着我们每个人,触动着我们,我们和贺老所处环境有差距,让我们年轻一代从这些音乐中找到真善美,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工作,如此尽情倾听,前辈的艺术作品达到如此强烈的效果自己感动到了自己,让我们找到我们的红色基因,精神的根据。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本讲将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一批经典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音乐作品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在战火中鼓舞士气、激发斗志,凝聚人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民族精神的展现。通过音乐艺术,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感受到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文化复兴的历史必然,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十九大的精神,我们应能够把这精神话语挂在嘴上,通过音乐将这种精神、内在的力量让这个作品芳华绝代,让全世界了解音乐,超越语言、超越时代、超越文化。
第四篇:宏扬中国精神树立时代丰碑
弘扬中国精神树立时代丰碑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深受教育的书《中国精神颂》,当我翻开书的首页看见上面写着《中国精神颂》这几个庄严而神圣的字,我就不由自主的想,什么是中国精神呢?带着我满腹的疑惑,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就像一个渴极了的施行者吮吸甘泉,如一个失明的孩子重见光明。如今,我可以铿锵有力的问答:中国精神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孕育出来的,是一代代中华民族子孙用自己的行动铸成,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要牢记历史,把中国精神发扬光大。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中国精神发扬光大呢,下面我就来谈一谈中国精神。
(一)热爱祖国
热爱祖国,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我们开始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老师就教育我们热爱祖国,怎样才能算热爱祖国呢?并不是我们这样天天挂在嘴上的,从书中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先辈他们对祖国的爱,都融化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当祖国遭遇危难的时候,民族英雄戚继光,他以“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的气魄,英勇抗击倭冠的侵略,保卫了自己的国家。当祖**亲遭受歧视、主权受到侵犯时,吉鸿昌以“我是中国人”这句响当当的话语,喊出了中国人的气势,喊出中国人的尊严。面对敌人的威逼胁利诱、严刑拷打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最后英勇就义。面对国外优厚的待遇,优越的条件钱学森、邓稼先、苏步青等科学家毅然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卓越贡献。身在海外的游子陈嘉庚、陈晓松他们都以自己的独待的方式诠释着对祖国的爱。读了他的故事,让我深深体会到“热爱祖国”的真谛。热爱祖国就是时刻想到祖国的尊严和荣誉,时刻准备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热血甚至生命。作为小学生,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用自己的成就来报效祖国。
(二)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有朝代的可查的历史从夏朝至今有四千多年,在这悠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团结和统一直是主旋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形成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汉昭君王嫱,千里迢迢,远嫁匈奴;为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唐朝文成公主和亲,体现了民族团结;少数民族首领与红军将领伯承结盟,体现了民族团结;当少数“藏独分子”搞打、砸、抢破坏活动的时候,藏族同胞把汉族兄弟姐妹接到自己家,管吃管住,保护他们的安全,同样体现了民族团结。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标志着我们伟大祖国向祖国统一迈出了一大步,虽然台湾还没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我深信在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在我们这一代身上一定会实现。作为小学生,当同学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当看到灾区的朋友需要帮助时,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在车时,看到行动不便的人时,主动让也自己的座位------,这些都是举手之劳,也同样是团结统一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爱好和平
爱好和平,就是国家与国家交往时,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平等互利。古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唐太宗时期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今有为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献身的罗盛教,为执行维和任务而以身殉职的杜照宇。爱好和平,就是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我国民间,“六尺巷”的故事深入人心。爱好和平,就是要与人为善,对人宽容。作为小学生,读了这些和平使者的故事,我们更应该懂得不能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动干戈,要真心实意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爱心去感染身边的每个人,让我们生活世界因为和平而美好。
(四)勤劳勇敢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翻开历史的一页,愚公移山感天动地;李时珍用毕生心血编写《本草纲目》;“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伯伯;机智勇敢救父母的袁媛。这些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五)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中国精神之一,我们的革命先烈用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铸就了共和国的丰碑,朱德元帅、陈赓将军让我感受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詹天佑的故事让我感受到怎样去捍卫祖国的尊严;马鹏飞的故事让我感受到坚强不屈的人格魅力。
读完了这本书,我还久久沉浸在书中故事中,这些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书中的人物,他们都是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它是中华儿女民族气节的积淀。作为21世纪的中国人,我们一定要弘扬中国精神,树立时代丰碑,让中国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更加发扬光大。
第五篇: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使其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20世纪60年代,地处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林州市(原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条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不仅造就了宏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孕育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今天,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建设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仍能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一、红旗渠精神及其内涵
自1960年2月开始,林县人民为彻底改变自古水贵如油的状况,经过10年艰苦奋斗,战胜重重困难,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山头1250座,架设了渡槽152座,凿通隧洞211个,修建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修建干、支、斗渠总长1500公里,在太行山腰开凿了一条引浊漳河水入林县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1]伴随这一宏伟工程的形成,培育和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这十六个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
(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产物。为彻底改变林县父老乡亲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以改天换地、改变贫困面貌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作出修建红旗渠的大胆决定。这既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为了人民修渠,人民自然就会拥护,就会响应;依靠人民修渠,人民就能克服和战胜一切困难,创造人间奇迹。在修渠过程中,林县干部同群众群策群力,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同群众打成了一片。3万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阵,参加修筑红旗渠的林县人民达30多万人。在这里,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党的任务,人民的利益,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最终促成红旗渠的胜利竣工,这是红旗渠成功修建的根本经验。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红旗渠开工之时,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林县县委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渠方针,本着一切克勤克俭的原则,资金不足大家筹,工具不够自己备,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碾,没有技术自己学,没有房铺住山岩,粮食不够吃野菜,力求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参加修渠工程的干部与群众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3]据不完全统计,林县人民先后自制炸药1215吨、水泥5170吨,烧制石灰14.5万吨,自制26万个镐头、15万把铁锤。整个总干渠、三条干渠及支渠配套工程总投资6865.64万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98万元,仅占总投资的14.94%;县、社、队自筹资金5839.66万元,占总投资的85.06%。[4]林县人民以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硬是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一副铁肩,一锤锤,一钎钎,一镐镐,修成长达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创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奇迹,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三)“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在资金、物资和粮食严重缺乏条件下,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从根本上改变干旱缺水状况的大胆创举。林县县委靠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面临着压力、指责,甚至受处分的考验,依靠全县干部群众的同心协力,迎难而上。如果没有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雄心壮志,红旗渠既不敢想,也建不成。红旗渠从设想、勘察、决策到修建的整个过程,无不体现了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敢想敢干来自于实事求是。敢干而不是蛮干,跨省引水、劈山建渠不是异想天开,而是经过反复勘测论证、认真调查摸底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另一方面,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和超越。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要翻越无数道山梁沟坎,没有科学的决策不行;1/8000的落差坡度,没有科学的勘测设计不行;引来浊漳河的水,不造成淤积,没有精细的计算和施工同样也不行,整个红旗渠工程相当于修筑一条宽2米、高3米,连接广州与哈尔滨的“万里长城”。所以说,没有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坚定信念,没有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地调整施工决策,要建成红旗渠是不可能的。
(四)“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保障。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林县广大党员干部,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心甘情愿奉献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广大群众为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为山区水利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终于在1969年7月完成了红旗渠配套工程。十年修渠岁月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参战干部群众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奏响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赞歌。修建拦河大坝时,为了截流,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体500名突击队员奋不顾身地跳入激流,手挽手、肩并肩,在河道中央筑起了5道人墙,拦住了凶猛的激流,使大坝如期合龙;为了民工的安全,任羊成等12名勇士组成除险队,腰系绳索飞荡在半山腰中艰难排险;元金堂在水利建设中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献出宝贵的生命,成为激励林县人民艰苦创业、修建红旗渠的光辉榜样。修渠过程中,吴祖太、李茂德等81位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种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贯穿于整个红旗渠的修建过程。
二、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虽然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但它并未随时光的流逝而过时,在当代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征程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使其在当代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