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向传



第一篇:叔向传

叔向传

叔向,羊舌氏,名肸,是晋的公族,历事晋悼公、平公和昭公,死于公元前528 年或稍后,生年不详。晋悼公时,傅太子彪,即后来的平公。他在晋国没有执掌国政,但以正直和才识见称于时。他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见解和政治风范。

公元前552 年,晋平公六年,叔向的异母弟弟羊舌虎因罪被杀,叔向也被囚禁。平公宠臣乐王鲋向叔向表示,说他可以去说情。叔向不理他。并向人表示,只有祁奚才可以帮助他。他说:“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难道会单独把我丢下吗?”后来,情况的发展,正如叔向所料。平公向乐王鲋询问叔向的罪过。乐王鲋回答说:不丢弃他的亲人,可能是同谋。当时祁奚已经告老休养了,听说叔向的情况,坐上传车去拜见范宣子,说:“谋而鲜过,惠不倦者,叔向有焉”。这是国家的柱石。即使他的十代子孙有了过错,还要赦免,用以勉励有才能的人。现在一旦自身不免于祸,而使之丢掉国家,这难道可使人理解吗?鲧被诛戮而禹兴起,伊尹放逐太甲而又做了他的宰相,也没有受到怨恨。管叔、蔡叔被诛,而周公辅佐成王。为什么叔向要为了羊舌虎而被杀?宣子被说服了,同往劝说平公赦免了叔向。祁奚和叔向都不认为这件事的处理是由于私情。祁奚不见叔向就回去了。叔向也不向祁奚表示感谢而去朝见晋平公①。

公元前546 年,晋平公十二年,宋国的向戎发起弥兵之会。晋、楚两国是主要的参与者。晋国的代表人物是赵武,叔向是赵武的副手。楚国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木。要会盟了,楚人衣里裹上皮甲。这实际上是对晋及晋方诸国的不信任。楚国伯州犁说:“会合诸侯的军队,而做不信任人的事,恐怕不可以吧。诸侯盼望受到楚国的信任,因此前来盟会。如果不信任别人,这就是丢掉了所用来使诸侯信服的东西。”他坚决请求子木解除皮甲。子木说:“晋国和楚国缺乏信用,已经很久了,干对我们有利的事就是了。如果能满足愿望,哪里用得着信用。”伯州犁退下去,对人说:“令尹将要死了,不会到三年。但求满足意志而丢弃信用,意志会满足吗?有意志就形成语言,有语言就生信用,有信用就巩固意志。这三件事互相关联、彼此确定。信用丢了,怎么能活到三年呢?”赵文子为楚人裹甲而感到担心。叔向说:“这有什么可怕?一个普通人一旦做出了不守信用的事,尚且不得好死。如果一个国的卿,会合了诸侯而做出不守信用的事,必然不能成功。说话不算数的人不能给人造成麻烦,这是你不必担心的。用信用召集别人,而又用上了虚伪,必然没有人亲附他,那里能危害我们?而且我们依靠着宋国来防守他们制造的麻烦,那就能人人舍命。和宋军一起舍命抗敌,即使楚军增加一倍也是可以的,我有什么可怕呢?而且事情又不至于到这一步。嘴上说消除战争以召集诸侯,反而发动战争来危害我们,我们的好处就多了,这我们是不必担心的。”

晋国和楚国争执歃血盟誓的先后。晋国人说:“晋国本来是诸侯的盟主,从来没有在晋国之前歃血的。”楚国人说:“你说晋国和楚国的地位对等,如果晋国永远在前面,这就是楚国弱于晋国了。而且晋国和楚国交换着主持诸侯的结盟已经很久了,难道专门由晋国主持?”叔向对赵武说:“诸侯归服晋国的德,不是归服它主持结盟。你致力于德,不要去争执先后。而且诸侯会盟,小国也一定有主盟的人,让楚做晋的小国,不也是可以吗?”于是①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就让楚国先歃血。《春秋》记载会盟诸国的顺序,把晋国放在前面。《左传》说,这是由于晋有信用。

会后,宋公招待晋、楚的大夫。赵武为主宾。楚令尹子木跟他说话,赵武不能回答。叔向在旁边说话,赵武也不能回答。子木回国后,对楚王说:“宜晋之伯也,有叔向以佐其卿,楚无以当之,不可与争。”弭兵之会的成功,和缓了南北对抗的紧张形势,这当是符合各国人民愿望的。叔向在会盟的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公元前537 年,晋平公二十一年,晋韩起以叔向为副手,入楚送女。在路经郑国的时候,子皮、子太叔慰劳他们。太叔对叔向说:“你要当心,楚王是非常骄横的。”叔向说:“他非常骄横,只有对他自己有害,对别人有什么关系。若奉我币帛,慎我威仪,守之以信,行之以礼,敬始而思终,终无不复。从而不失仪,敬而不失威,道之以训辞,奉之以旧法,考之以先王,度之以二国,虽骄横,又能对我怎么样。”叔向所说的主要内容是“守之以信,行之以礼。”“守之以信”,是遵守出使的任务,也就是送女成婚。“行之以礼”,是按传统的规范行事。“信”和“礼”,在叔向的言论中,往往是被强调的。此外,“度之以二国”这句话也是重要的,是说要审度晋楚二国之不同的形势,也即国家的实力。

后来,事实证明,太叔和叔向的话都是对的。楚王在韩起、叔向等到达后,对群臣说,他要派给韩起、叔向等人担任不体面的职务,以羞辱晋国,自己好痛快痛快。群臣没有人答腔,只有启疆说了话。他指出,晋自鄢之战以来,一直没有放松警备,两晋臣到楚以后的一切活动又都依礼行事。晋国送亲的使者,都是各国卿大夫中著名的人物,有很大的政治影响,不可轻易得罪了他们。他说楚王的想法“将以亲易怨,实无礼以速寇,而未有其备,使群臣往遣之客以逞君心。”这番话把楚王说得省悟过来,他说:“不穀之过也。”于是以厚礼接待韩起。本来想找麻烦使叔向为难,但也做不到,只得也用厚礼接待了叔向。①公元前536 年,晋平公二十二年,郑铸刑书。叔向致照书子产,表示他对公布刑书的意见。叔向在书中说:“始吾有虞于子,今财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惧其未也,故诲之以忠,耸之以行,教之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敬,涖之以彊,断之以刚。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负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徵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郑国,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诗》曰:‘仪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又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如是,何辟之有?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徵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肸闻之,‘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子产不同意叔向的意见,答书坚决而委婉地说:“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①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① 《左传》,昭公五年。

世也。既不承命,敢忘大惠。”②叔向和子产的书信,是春秋政治史上的重要文献。他们在政治思想上有严重的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对待礼的态度。叔向主张“行之以礼,守之以信”,防民有争心。子产铸刑书,则“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徵于书。”叔向看不到传统的社会秩序必然要灭亡,他看到的是刑书公布后所要发生的新的矛盾。子产是主张改变传统的社会秩序的,但他也并不认为新的办法就可能彻底解决矛盾。所以他说:“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叔向和子产,在政治思想上的具体表现尽管不同,但又都表现了春秋这一动荡时期的政治家看不到历史前途的苦闷。

公元前533 年,晋平公二十五年,周王朝的甘大夫和晋的阎大夫嘉争夺阎地的土田。晋的梁丙、张趯率领阴戎进攻王朝的颍邑。周王使詹桓柏向晋致词,指出周之疆土及封建子弟的历史,意在谴责晋对历史使命的背弃,谴责晋率戎人伐诸姬的错误。最后指出周王室同晋的关系,“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如晋要“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也就无可责备了。叔向对韩起说:“文公之霸,难道能改变制度吗?他辅佐拥戴天子,是很恭敬的啊。从文公以来,累代都有不合礼的活动,损害了宗周,暴露了自己,诸侯对晋的三心二意不也是应该的吗?天子的致辞,你还是要考虑考虑。”韩起同意叔向的意见。这时,周王的姻亲有丧事,晋就派赵成到周吊唁,送去阎的土田和入殓的衣服,遣返在颍地抓到的俘虏。周王也派大夫宾滑逮了甘地的大夫襄,来讨晋国的喜欢。晋对他加以礼遇而放了他回去①。

公元前531 年,晋昭公元年,楚王召蔡灵侯于申而杀之,使公子弃疾帅兵围蔡。韩起问叔向说:楚国会战胜吗?叔向回答说:“可以战胜的。蔡侯得罪了他的国君(指其杀父自立)而无恩于民!天要假手于楚以处死他,为什么不能战胜他呢?但我听说,不讲信而微劳得利,不能有第二回。楚曾使陈太孙吴伐陈,说将要安定你的国家。陈人听从了他的命令,就把陈变成一个县。现在又诱蔡而杀了其君,以兵围了蔡。虽侥幸得胜,也必然受到灾殃,这是不能长久的。以前,桀战胜了有缗而丢掉了国,纣战胜了东夷而丧失了生命。楚疆小,地位低,而比桀纣还要暴虐,能够没有灾祸吗?上天借助于坏人,不是降福给他,而是增多他的罪恶而降罚于他。比如天有五种材料而由人使用,材力用尽也就丢了。因此楚国不能拯救了,也不能复兴了。”①公元前529 年,晋昭公三年,楚公子比(即子干)、公子黑肱、公子弃疾等帅陈、蔡、不羹、许、叶之师入楚,与楚灵王争夺王位。韩起问叔向:子比会成功吗?叔向说:“他不会成功。如想得到国家,必须克服五项困难。有了显贵的身分而没有贤人,这是一。有了贤人而没有人内应,这是二。有了内应而没有谋略,这是三。有了谋略而没有人民,这是四。有了人民而没有德,这是五。子比在晋国十三年了,晋、楚跟从他的人,没有知名之士,可以说没有贤人。族人被消灭,亲人背叛,可以说没有内应。没有可乘之机而轻举妄动,可以说没有谋略。一辈子在外边作客,可以说没有人民。流亡在外没有怀念他的象征,可以说没有德。楚王暴虐而无所顾忌,是自取灭亡。② 《左传》,昭公六年。

① 《左传》,昭公九年。

① 《左传》,昭公十一年。

子比不顾这五项困难而杀死原来的国君,谁能帮助他成功呢?享有楚国的,大概是弃疾(平)吧。他统治着陈、蔡两地,方城山以外也归属于他,烦杂和邪恶的事情没有发生,盗贼潜伏隐藏,虽然有私欲而不违礼,人民没有怨恨之心。神灵任命他,国内的人民相信他。芈姓发生**,必然是小儿子立为国君,这是楚的常例。得到神灵的保佑,这是一。有人民,这是二。有美德,这是三。受宠而显贵,这是四。年纪最小,合于常例,这是五。弃疾有这五项优点,可以消除那五项困难,谁还能够伤害他呢?子比的官职,不过是右尹;他的地位,不过是庶子;论起神灵所命,也是远的。贵和宠,对他都说不上。百姓没有怀念他的,国内没有亲附他的。他要凭什么立为国君呢?”

韩起说:“齐桓公、晋文公不也是这样吗?”叔向回答说:齐桓公、是卫姬的儿子,受到僖公的宠爱;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为辅助;有莒国、卫国作为外援;有高氏、国氏作为内应;从善好象流水一样,行动迅速;不贪财货,不放纵私欲,施舍不知疲倦,求善没有满足。由于这样而享有国家,不也是合适的吗?我们的先君文公,是狐季姬的儿子,受到献公的宠爱;喜欢学习而专心一志。他生年七十,就得到五个人材。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作为心腹,有魏犨、贾佗作为臂膀,有齐、宋、秦、楚作为外援,有奕氏、郤氏、狐氏、先氏作为内应。他逃亡在外十九年,坚守自己的意志。惠公,怀公丢弃人民,人民因而亲附文公。献公没有别的亲人,人民没有别的希望。上天正在保佑晋国,将会用谁来代替晋文公?子比和这两位国君比,不一样。他是在国内有更有威望的人可以做国君的情况下,对人民没有施予,在外边没有援助,离开晋国没有人相送,回到楚国没有人迎接,凭什么希冀享有楚国呢?①这年五月癸亥,楚灵王缢于芋尹申亥家。乙卯夜,子比在**中自杀。

丙辰,公子弃疾即位①。楚政局的变化,大体不出于叔向所料。叔向的这段议论,既分析了楚的形势,也反映了他对于作为一个国君的要求,这在他的政论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公元前528 年,晋昭公四年,晋邢侯与雍子争鄐田,久而无成。士景伯入楚,叔鱼代理景伯的职务,管理刑狱。韩起命叔鱼断狱。按规定,雍子有罪。雍子纳其女于叔鱼,叔鱼乃判邢侯有罪。邢侯怒,杀叔鱼和雍子于朝。韩起问叔向应如何判罪。叔向说:“三人同罪,施生戮死,可也。雍子自知有罪而以贿赂进行收买。叔鱼卖狱、邢侯专杀,他们犯的罪是一样的。已恶而掠美,是昏。贪以败官,是墨。杀人不忌,是贼。《夏书》说:‘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请从之。”于是对邢侯施刑,对雍子和叔鱼陈尸。孔子评论这件事情说:“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曰义也夫,可谓直矣。”②这是说,叔向不以亲枉法。叔向一向是主张行礼守信的,但从这件事的处理上,又可见他是守法的,这同他反对子产公布刑书的精神并不矛盾。

季世的忧虑① 《左传》,昭公十三年。

② 《左传》,昭公十四年。

晏婴和叔向,在齐晋两国卿大夫间都是著名人物,他们相互间也有接触,并且都有“季世”之感,对国家的前途满怀忧虑。这种忧虑,在春秋时期,特别是在春秋中、后期,反映了这个时期社会动荡的特点。

第二篇:《叔向贺贫》

《叔向贺贫》

《国语》①

(1)《国语》:二十一卷,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时左丘明作,又称《春秋外传》。

偏向记言,主要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鲁国等国贵族的言论。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叔向,春秋晋国大夫羊舌肸(xī)。晋国公族,晋武公之后,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羊舌职之子,于悼公、平公、昭公、顷公任大夫,忠君为国的贤臣,在职期间,积极维护晋君。然晋平公穷奢极欲,生活糜废,六卿强悍,励精图治。叔向预测晋国将亡。

叔向见韩宣子②韩宣子:是晋国的卿。卿的爵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晋国公族,曲沃桓叔之后,姬姓韩氏,名起,谥宣。韩厥之子,于悼公、平公、昭公、顷公任卿,晋国巨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于前541年执政后,利用职务之便,窃国养家,为政27年不问国政,榨干公族,架空君权,致使韩氏一族富可敌国。,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叔向去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③实:这里指财富。,无以从二三子无以从二三子:意思是家里贫穷,没有供给宾客往来的费用,不能跟晋国的卿大夫交往。二三子,指晋国的卿大夫。,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宣子说:“我空有晋卿的虚名,却没有它的财产,没有什么可以和卿大夫们交往的,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对曰:“昔栾武子⑤栾武子:晋国的卿。晋国公族,晋靖侯之后,姬姓栾氏,名书,谥武。栾盾之子,于景公、厉公、悼公任卿,晋国权臣,心狠手辣的奸雄。于587年起执政晋国长达14年之久,素有清贫之名。前583年,杀赵同、赵括,前574年,杀郤锜、郤犨、郤至、胥童,前573年,弑晋厉公,立晋悼公。后下落不明。无一卒之田⑥无一卒之田:没有一百人所有的田亩。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一卒之田,100顷。是上大夫的俸禄。,其宫不备其宗器⑦宗器:祭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⑧宪则:法制。,使越⑨)越:超过。于诸侯。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百人的田产,他掌管祭祀,家里却连祭祀的器具都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美德,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

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⑩刑:法,就是前边的”宪则“。不疚(11)行刑不疚(jiù):指栾书弑杀晋厉公而不被国人责难。,以免于难(12)以免于难:因此避免了祸患。意思是没有遭到杀害或被迫逃亡。

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

及桓子(13)桓子:栾武子的儿子。晋国公族,晋靖侯之后,姬姓栾氏,名黡,谥桓。栾书之子,于悼公、平公任卿,晋悼公宠臣,为下卿。从悼公多有征伐,然性刚烈,得罪于众人。后其妻栾祁淫乱,通奸于家臣。栾黡盛年暴亡。,骄泰(14)骄泰:骄慢放纵。奢侈,贪欲无艺(15)艺:度,准则。,略则行志(16)略则行志:忽略法制,任意行事。,假货居贿(17)假货居贿:把财货借给人家从而取利。贿,财。,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18)而赖武之德:但是依靠栾武子的德望。以没其身(19)以没其身:终生没有遭到祸患。

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

及怀子(20)怀子:桓子的儿子。晋国公族,晋靖侯之后,姬姓栾氏,名盈,谥怀。栾黡之子,于平公任卿,为下卿。素有才名,聪慧过人,性豪爽,好交豪杰,从者甚众。范宣子怨其父,故逐栾盈。栾盈以曲沃讨范氏,事败。栾氏被灭。,改桓之行,而修(21)修:研究,学习。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22)离桓之罪:(怀子)因桓子的罪恶而遭罪。离,同”罹“,遭到。,以亡于楚(23)以亡于楚:终于逃亡到楚国。

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

夫郤昭子(24)郤(xì)昭子:晋国的卿。晋国公族,姬姓温氏,名至,谥昭,食采于温,故号温季子,称郤昭子。蒲城鹊居之子,郤锜族弟,郤犨之侄,于景公、厉公任卿,晋国能臣。才学卓越,多谋善断,果敢刚毅。后遭嫉于栾书,为之谗杀。,其富半公室(25)其富半公室:他的财富抵得过半个晋国。公室,公家,指国家。,其家半三军(26)其家半三军:他家里的佣人抵得过三军的一半。当时的兵制,诸侯大国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一说郤家人占据了晋国三军中一半的职位。晋国有三军,三军主将与将佐,合称为“六卿”。,恃其富宠(27)宠:尊贵荣华。,以泰于国(28)以泰于国:就在国内非常奢侈。泰,过分、过甚。

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其身尸于朝(29)其身尸于朝:(郤昭子后来被晋厉公派人杀掉,)他的尸体摆在朝堂(示众)。,其宗灭于绛(30)其宗灭于绛: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掉了。绛,晋国的旧都:在现在山西省翼城县东南。

最后他自身被陈尸在朝堂上,他的宗族也在绛邑被灭绝。

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31)八郤,五大夫,三卿:郤氏八个人,其中五个大夫,三个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

今吾子(32)吾子:您,古时对人的尊称。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33)能其德矣:能够行他的道德了。,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34)不暇吊:忧虑。,何贺之有?”

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虑道德的不曾建树,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要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宣子拜,稽首(35)稽首:顿首,把头叩到地上。焉,曰:“起(36)起:韩宣子自称他自己的名字。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37)专承:独自一个人承受。之,其自桓叔(38)桓叔:韩氏的始祖。以下,嘉吾子之赐。”

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不但我本人蒙受你的教诲,就是先祖桓叔以后的子孙,都会感激你的恩德。” 导读

本文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先提出“宣子忧贫,叔向贺之”这个出人意料的问题,然后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文章先不直接说明所以要贺的原因,而是举出栾、郤两家的事例说明,贫可贺,富可忧,可贺可忧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德。继而将宣子与栾武子加以类比,点出可贺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如果不建德而忧贫,则不但不可贺,反而是可吊的,点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后用韩宣子的拜服作结,说明论点,有巨大的说服力。这样既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又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本文引用历史事实,阐明了贫不足忧,而应重视建德,没有德行,则愈富有而祸害愈大,有德行则可转祸为福的道理。

提示

这段文字记叙了叔向向韩宣子提建议的过程。叔向的建议,采用了正反结合的阐述方法,因此相当有说服力,他的言论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卿大夫身家的长久之计,另一方面也对“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的行为提出了批评,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有很深刻的警示作用。本文语言上难度较大,应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了解文中人物的关系,结合注解和上下文,再来理解较难的词语和句子。

叔向贺贫是一个选自《国语》的教育故事,它的教育意义是(叔向借晋栾氏、郤氏两大家族兴亡史)说明人应忧德之不建,不应忧货之不足。(一)自“叔向见韩宣子”至“叔向贺之”

记叙叔向贺(韩宣子)贫。

(二)自“宣子曰”至“何贺之有”

说明贫能其德为可贺。

(三)自“宣子拜”至“嘉吾子之赐”

记叙韩宣子拜谢。

第三篇:叔向贺贫

叔向贺贫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武子之赐。”

【译文】

叔向去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宣子说:”我空有晋卿的虚名,却没有它的财产,没有什么可以和卿大夫们交往的,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百人的田产,他掌管祭祀,家里却连祭祀的器具都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美德,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自身被陈尸在朝堂上,他的宗族也在绛邑被灭绝。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虑道德的不曾建树,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要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不但我本人蒙受你的教诲,就是先祖桓叔以后的子孙,都会感激你的恩德。”

第四篇:叔向贺贫

叔向贺贫

《国语》①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

“吾有卿之 叔向去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自己贫困而忧愁,叔向反而祝贺他。韩宣子说:“我只有正卿的

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 何 虚名,却没有正卿的财产,无法和卿大夫们交际往来,我正因此发愁,而你却祝贺我,是什

故?”

对曰:

“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么缘故呢?”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百顷的田产,家里置备不齐祭祀的礼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可是他能宣扬德行,可是他能宣扬德行,遵循法制,使名声传播到各诸侯国,诸侯亲近他,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及桓

戎、狄归附他,依靠这点治好了晋国,执行法令没有弊病,所以避免了灾难。传到他儿子桓

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子,骄傲奢侈,贪得无厌,违法乱纪,任意妄为,借贷牟利,囤积财物,本该遭到祸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

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依赖了他父亲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到了怀子,改变了桓子的行为,发扬武子的美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

夫郤昭子,本可以凭此免除祸难,但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罪恶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去了。那位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他的财富抵得上晋国王室的一半,他家的人在三军将帅中占了一半,依仗着他的财富和宠荣,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不 在晋国骄横跋扈。结果他自己被杀,在朝廷陈尸示众,他的宗族也在绛城被灭绝。如果不是

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这样的话,郤氏八人,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受到的宠幸够大了,可是一旦被消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

没有谁来同情他们,就是因为没有德行啊。如今你像栾武子那样清贫,我认为你也能具备他

德矣,是以贺。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的美德,所以向你道贺。如果你不去忧虑自己不能立德,而只为财物不足而发愁,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 我恐怕哀悼还来不及,又有什么可以祝贺的呢?” 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韩起

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

将要灭亡之际,幸亏您保全了我,这不是我韩起一个人敢单独承受的,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

以下嘉吾子之赐。”

以下的子孙,都要感激您的恩赐。”

①选自《国语》。《国语》相传是春秋时左丘明作,二十一卷,主要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鲁国等国贵族的言论。,

第五篇:根叔

“根叔”走红唤醒大学记忆 孔庆东等忆名校长

[导读]当被问及在管理北大的时候,所追求的这个大学的理想?丁石孙表示,是需要自由发展,“我觉得校长并没有高人一等的地位,你惟一的办法就是创造条件,让大家能够自由发展。”

“根叔”走红,唤起了几代人的大学记忆。当下,大学记忆越来越失去光泽与弹性,凸显出空洞、世俗的一面,引发更多人追忆大学精神。那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够引领社会价值走向的精神堡垒,还在吗?听他们回望——

孔庆东:理想大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以《47楼207》著称文坛,现任北大中文系教授的孔庆东,在《大学就是逃离》的文章中写道:什么叫大学?德与善,这是圣人为我们树立的大学精神。孔丘先生率领一群各具情态的弟子在河里游完了泳,坐在河边的沙滩上讨论人生境界等“文科”知识和驾车射箭等“理科”知识,春风荡漾,白鸥翱翔,欢声笑语,大河汤汤。子路辩论不过孔老师,情急之下竟然动粗,一个左勾拳打过去,不料那孔老师也是练家子出身,轻轻一把拿住子路的虎腕,顺势一带,子路便又到了河里,众弟子轰然大笑,山鸣谷应„„“两千年前的大学,它民主,它自由,它长知识,它练本事,它什么都教又因材施教,它不管分配却让你吃嘛嘛香,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它是修养和展示高贵人性的殿堂”。

孔庆东1983年至1987年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时任北大校长的丁石孙曾被季羡林誉为北大历史上“两位非常成功的校长”之一(另一位是蔡元培)。丁石孙接受采访时曾说,他最得意的一点就是当了多少年校长,而学校里没有人认为他是校长。“我经常骑自行车在校园里走来走去,谁都可以把我从自行车上拉下来,跟我发点牢骚,批评两句。”

当被问及在管理北大的时候,所追求的这个大学的理想,如果用简单的话概括是什么?丁石孙表示,是需要自由发展,“我觉得校长并没有高人一等的地位,你惟一的办法就是创造条件,让大家能够自由发展。”(记者 熊琳晖 整理)

高锟

梁文道:希望老校长忘记我们的恶作剧

知名媒体人梁文道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他曾在《南方周末》上发表文章《我的老校长高锟》。“我的母校──香港中文大学的前校长高锟,刚拿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难道不是很威风吗?但坦白讲,当年我念书的时候可不以为他有这么厉害;相反地,我们一帮学生甚至认为他只不过是个糟老头罢了。”

他介绍,曾有激进学生在高锟对新生发表欢迎演讲的那天,冲上去围住他,塞给他一个套上避孕套的玩偶。现场一片哗然,高锟却独自低首检视那个玩偶。当时有记者追问:“校长!你会惩罚这些学生吗?”高锟回头很不解地反问:“惩罚?我为什么要罚我的学生?”

“毕业之后,我才从当年干过学生会和学生报的老同学那里得知,高锟每年都会亲笔写信给他们,感谢他们的工作。不只如此,他怕这些热心搞事的学生,忙得没机会和大家一样去打暑期工,所以每年都会自掏腰包,私下捐给这两个组织各两万港币的补助金,请他们自行分配给家境比较困难的同学。”

“去年开始,高锟得了老年痴呆症,最近记性有点衰退了。这也不是不好的,因为我希望他忘记当年我们的恶作剧,忘记我们侮辱他的种种言行。但我又是多么多么地盼望他,我们的老校长,能够记住他刚刚得到的是诺贝尔奖,记住他提

出光纤构想时的喜悦,记住他和夫人一起挽着手在校园内散步的岁月,记住我们毕业之后,偶尔在街上碰见他,笑着对他鞠躬请安‘校长好’时的衷诚敬意”。(记者 李佳 整理)

毕业院校:武汉大学

时任校长:刘道玉 回忆关键词:官员拜学者 易中天:刘校长不把学校当衙门

1981年,易中天硕士毕业,由于当时武大没有博士点于是放弃继续深造。按当时的规定,易中天要回到原单位——新疆乌鲁木齐钢铁公司子弟中学任教。导师胡国瑞不忍易中天回去,他告诉易中天,“我跟刘校长说去!”胡国瑞向当时的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提出人才难得,要求挽留。昨日,记者采访易中天,他再次提到这段往事。

“那时的武汉大学是一个没有学者看官员,只有官员拜学者的氛围。”易中天说,“刘道玉向当时的教育部部长提出要求:破格留任易中天!”通过校方、教育部与新疆自治区政府的协商,易中天看到了教育部“关于易中天毕业分配的”的红头文件,终于可以留任珞珈。

“刘校长把学校当学校,不把学校当衙门”,易中天一字一顿告诉记者。(记者 李佳)

赵 剡:国外大学校长不是“官”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主任赵剡教授曾经就读法国巴黎第六大学,该校在全球排名约50位。昨日,记者请赵剡对中外大学校长的风格进行比较,他直言:“这个不好比,外国大学校长不是‘官’。”

赵剡介绍,他的导师也是学校副校长,或许是学医学要求非常严格,哪怕一份X光片的报告错一个字导师都会当面批评,不留情面;而生活中导师却非常随和,50多岁的人工作一天下来,会和学生一起去酒吧放松,甚至狂欢。在国外,不仅大学校长,不少单位、机构的负责人都是这种态度,工作与生活两种角色处理得非常好。

为何一位中国的大学校长做出亲民姿态会受如此热捧?赵剡表示,这与中国整体官本位大环境分不开,“我回国5年,也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最大的感受是很多时候不得不把‘官’这个角色放得很大,而影响到生活的一面。”

华科大校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距离太大

[导读]“功利的倾向在大学里可能普遍存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距离太大了。”李培根的话与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产生了“共鸣”。“我们不能完全责怪这些教职工。”李培根说,社会大环境变得越来越功利。

连日来,“根叔”和他的另类演讲稿在网上热传。

现年62岁的李培根,身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是学生送给他的昵称。

本月23日,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李培根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了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 这段视频和演讲稿一起,引发了对“根叔现象”的热议。

对“根叔”的热议,还在于,其演讲中,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而“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蜗居”、“被就业”等词语在演讲中不断出现。

上周六,李培根接受了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的媒体专访。

功利主义侵蚀象牙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太大了。这是李培根的观点。

猜测校长下一次演讲稿主题

“培根不才,何以奉献?赤诚,干净,我的身心,我的灵魂!”2005年3月,李培根在就任校长的典礼上说的这句话,一直在华中大师生中流传。20岁时“下放”农村、想学医最后却学了机械、一生最敬佩的是不识字的奶奶、年轻时喜欢打篮球、对于音乐有时候会很有冲动„„李培根的成长经历,通过与学生一次次对话,也更多地被师生了解。

近两年来,华中大学生们有了一个特别的爱好,即猜测校长下一次演讲稿的主题。2009年,李培根在《牵挂》毕业演讲稿中以“让我们彼此牵挂着,让牵挂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作结,学生们当即就在学校BBS上发起讨论,竞猜“根叔”2010年毕业演讲的主题。

“有学生按照习惯推测今年的题目可能是《牵挂》文中的最后一个词——记忆,索性我就以《记忆》为题迎合学生们了。”李培根向本报记者透露。大多时候,“根叔”与学生们的交流是通过校园BBS以及“一对一”的长谈。

作为一校之长,李培根最关心的就是学生,尤其是那些在学业、经济、心理上有困难的学生,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到“根叔”的办公室聊过天。有一次,在出差的飞机上,李培根看到一则报道:一名沉迷网络的学生两度考入武汉大学,两番退学,又两度考入华中大,却再度陷入网游,几欲退学。回校后,李培根第一件事就是找到这名同学,第一句话便说:“你很聪明,但别浪费了它。”在李培根看来,学生没有好坏之分。

学生发帖要把他“揪下台”

“别以为学生们都冲着我说好话,骂我的你们都没看见。”李培根说起2007年华中大一所独立学院内发生的“学位门”事件。

当年,华中大的一所独立学院,向学生颁发了校本部的学士学位证书,华中大的部分学生难以接受。李培根坦承,有学生因为“学位门”事件甚至在网上发帖要把他“揪下台”。

“我觉得我要出面,但学校部分高层希望不要去正面回应,担心越讲越不清楚。”李培根认为,如果这件事情学校的确有失误之处,就应该坦言失误,学生会接受;如果这件事情本身是由于学生了解不全面,把实情讲出来,学生自然能理解。

最后,华中大专门召开对话会,李培根向学生们公开道歉,并保证“相信在不长的时间后,独立学院会真正地独立”。次年,教育部明确,独立学院招收的新生将自授学位,不再授予母体高校学位。

回头看这场“**”,李培根表示,学生的意见是改进工作的动力。此后,李培根特别留心学生在网上发的“牢骚”帖,他不仅亲自回帖释疑,还敦促相关负责人加以解决。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距离太大

“希望全国的大学校长都成为‘根叔’。”中国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说,“根叔”受到热捧就在于他通过不同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心贴心式的交流。

李培根还不断拷问自己:“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这也多少透露出一位校长的“无力感”。

“功利的倾向在大学里可能普遍存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距离太大了。”李培根的话与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产生了“共鸣”。在杨玉良看来,中国的大学出现精神虚脱现象,功利主义盛行,“才子加流氓”将贻害科学、贻害社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也说过,作为大学校长,他希望以教育家身份面对学生,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行政官员或者满身铜臭味的商人。“我们不能完全责怪这些教职工。”李培根说,社会大环境变得越来越功利。一所大学一级教授的基本工资是2800多元/月,这迫使教育者们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找项目、赚补贴上。“包括很多学术活动也都被功利化了。”

根叔演讲录

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217876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