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居延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居延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日程
蜀学殿军 2013-09-05 11:38:16
主办单位:中共金塔县委 金塔县人民政府 酒泉市文物管理局 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敦煌学学会
承办单位:金塔县文化体育局 金塔县文物局(博物馆)金塔县地方史志办公室
协办单位: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 甘肃教育出版社 敦煌研究院文献所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兰州商学院敦煌文化研究所 河西学院
8月23日 全天报到
8月24日 9点—9点50 开幕式 金塔县行政服务中心六楼第一会议厅
主持人:金塔县人民政府县长任晓敏
1、金塔县委书记郎吉忠致开幕辞
2、酒泉市领导致辞
3、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研究馆员杨惠福致辞
4.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张德芳致辞
5.甘肃敦煌学学会副会长、兰州商学院敦煌文化研究所所长高启安教授致辞
6.秦汉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王子今教授致辞
9点50—10点 茶歇
10点—12点 大会主题发言
主持人:何双全(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前所长、研究员)尹在硕(韩国庆北大学史学科教授)
1、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肩水金关简“马谋祝”祭品用“乳”考
2、李并成(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金塔绿洲历史变迁考
3、杨永生(酒泉市文物局局长):居延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与路径选择
4、藤田胜久(日本爱媛大学法文学部):肩水金关与汉代交通—传与符之用途
5、陈钰业(甘肃社会主义学院):对金塔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6、龚又丽(台湾文化大学中研所)“丝绸之路旅游发展的观念与经济效益
12点—13点30午餐
14点—15点40 分组学术探讨
第一组 金塔县行政服务中心六楼第一会议厅
第一组第一场 14点—16点
主持人:袁延胜(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姜守诚(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天水放马滩秦墓(M14)出土的系虎及博局版画考述
森谷一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巴彦桃来(A10)遗迹与居延绿洲北方防御线
陶玉乐(金塔县博物馆):浅析汉代肩水塞防御体系
贾富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汉居延地区军事设施布局的地理分析
赵开山(《北方作家》杂志社):从金塔”三城一关“遗址看河西汉塞长城
杨延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汉简中的”养“
讨论 茶歇
第一组第二场 16点—17点45
李岩云(敦煌市博物馆):敦煌汉简“私从者”与“从者”再议
汪华龙(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再论汉简中的“省卒”及相关问题
张晓东(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居延汉简所见南阳戍卒
贾丽英(石家庄学院历史系):西北汉简“葆”及其身份试论
张英梅(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所):肩水金关汉简中“葆”再探讨
颜丽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从居延地区汉简看大汉的外交策略—关津、驻防与分封 讨论
第二组 金塔县行政服务中心五楼第二会议厅
第二组第一场 14点—16点
主持人:侯旭东(清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曹旅宁(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李建设与精张诤田案”中“石”的解释
马彪(日本国立山口大学人文学部):试论汉简中所见“大石”“小石”的问题
庄小霞(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西北汉简所见汉代居室什物考
张玉林(广西防城港市博物馆):汉简所见军队盗窃问题研究
李周炫(韩国首尔大学东洋史系):汉朝河西四郡的戍卒和私有物品的买卖
韩华(甘肃简牍博物馆):金关汉简中的几个农业问题考论
第二组第二场 16点—17点45
主持人:胡平生(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
汪受宽(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肩水金关汉简“黑色”人群体研究
尹在硕(韩国庆北大学史学科):敦煌、居延汉简所见“乐浪”考释
金秉骏(韩国首尔大学东洋历史系):秦汉时期的部都尉和异民族政策
桂发荣(金塔县地方史志办公室):肩水金关汉简中的经济贸易初探
阎盛国(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汉简所见少数民族进贡现象及其文化影响
李洪财(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读汉简札记—汉简缀合三则和一支纪年竹简讨论 讨论
第三组 金塔县行政服务中心五楼多功能会议厅
第三组第一场 14点—16点
主持人:薛正昌(宁夏社科院研究员、《西夏研究》主编)
杨宝玉(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法藏敦煌文书P.2942作者考辨
寇骞(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敦煌文书P.3016v《ム乙致令公状》相关问题考辩
柴冰(中国人大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敦煌所处P.T.818、ITJ705及or.8212—108《说心性经》对《首愣严经》的引用探析
赵晶(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羽25V《仓夫令狐良嗣牒》初探—兼论《仓库令》宋1的唐令复原问题
刘振刚(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庆阳华池双塔寺金代双塔造像特征分析
樊丽莎(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从出土文献看西夏观音信仰
讨论 茶歇
第三组第二场 16点—18点
主持人:杨宝玉(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沙武田(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
简佩琦(台南艺术大学通识中心):河西走廊萨埵太子本生叙事与图像之互文性研究
杜永强(白银市文物局):白银市平川区黄湾汉代木椁墓清理简报
陈之伟(民乐县文物局):八卦营古城遗址出土的汉代瓦当
伍东民(玉门市文化体育局):酒泉境内的汉长城
于光建(武威博物馆、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甘肃永昌县花大门藏传佛教石刻塔群遗址考论
讨论 晚餐
19点—21点10分 主题学术研讨 金塔县行政服务中心六楼第一会议厅
侯旭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西北汉简簿籍册书构成与复原再议
高启安(兰州商学院敦煌商业文化研究所):汉“居延置”所在置喙—以居延里程简E.P.T59:582为中心
刘乐贤(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肩水金关汉简所见新莽代汉史料
马怡(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汉画所见简单时代的书写
陈文豪(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论简帛学与简牍学
8月25日
第一组 金塔县行政服务中心六楼第一会议厅
第一组第三场 主持人 张德芳(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袁延胜(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肩水金关汉简家属符探析
田家潥(中国人大历史学院):肩水金关汉简所见出入文书运行复原研究
李炳泉(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汉武帝置河西郡考
山珊(中国人大历史学院):论秦及汉初的田部
焦天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新莽简拾遗—以居延新简为中心
王昱(酒泉市文物局):居延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分析
第一组第四场 10点—12点
主持人:孙铁刚(台湾中国政治大学教授)
薛志清(河北北方学院):汉代官员的社会流动—居延汉简所见汉代官员升迁与罢黜
李迎春(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论居延汉简“主官”称谓—兼谈汉代“掾”、“史”称谓之关系
万尧绪(西北师范大学):《二年律令 秩律》所见汉初卫尉考
雷长巍(长沙简牍博物馆):走马楼三国吴简中的“立节校尉”考述
孙兆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肩水金关汉简》(贰)所见里名及相关问题
张朝阳(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汉代民事诉讼新论—以居延简为核心
寇克红(高台县博物馆):“都乡”考略—以河西郡县为例
讨论 午餐
第一组第五场 14点—16点
主持人:张俊民(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高荣(河西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论秦汉的传舍
支强(山东政法学院):秦简中所见“以律论”和“如......然”结构在罪行表述上的意义
张存良(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由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谈先秦诗乐中的“启”和“乱”。
刘太祥(南阳师范学院《南都论坛》编辑部):简牍所见秦汉行政执行制度期会与汉代的文书行政
孙铁刚(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对于简帛研究的一点反思—老庄是属于楚文化吗
张新俊(河南大学文学院):张家山汉简《盖庐》字词二则
讨论 茶歇
第一组第六场 16点—17点30
高荣(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
张俊民(甘肃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汉简释读过程中存在的几种问题文字
刘瑞(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谈简牍报告的考古学特征缺失
邬文玲(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汉简释文补遗
杨小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敞致子泾业君书》—金关汉简缀合补释一则
白军鹏(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敦煌旧简”校读举例 讨论
第二组 金塔县行政服务中心五楼第二会议厅 第三场
8点—10点 主持人:马怡(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张德芳(甘肃简牍博物馆):“居卢訾仓”的记载及其百年探寻
尤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金塔居延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初步思路
何茂活(河西学院文学院):居延汉简《相刀剑》册释读析疑
孙占宇(兰州城市学院简牍研究所):居延新简数术残简新探
陶兴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秦人西北疆域与河西走廊
石明秀(敦煌市博物馆):丝绸之路汉简新史料辑证
讨论 茶歇
第二组第四场 10点—12点
主持人:沈刚(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导)耿超(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清华简《程窹》篇新解—“文王受命说”的性别考察
李开元(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院):从居延汉简看汉代的社稷祭祀
马智全(甘肃简牍博物馆):肩水金关汉简《论语》简论
肖从礼(甘肃简牍博物馆):居延新简所见“禽子”略考
王沛(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秦汉月令与黄老学说
骆黄海(长沙简牍博物馆):简牍所见早期草书地域发展形态—兼论“汉兴有草书”
杨芳(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从汉简看汉代河西边塞流动人口构成
讨论 午餐
第二组第五场 14点—16点
主持人:李永平(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
沈刚(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西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竹简问题
黎明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悬泉置汉简的羌人问题—以《归义羌人名籍》为中心
宋艳萍(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汉简所见“以私印行事”研究
桂霞(金塔县博物馆):浅谈肩水金关汉简中的文化与医药
游逸飞(台湾大学历史系):另一种三辨券?—跋邢义田《一种前所未见的别券》
秦进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肩水金关“赵国尉文”简探微
讨论 茶歇
第二组第六场 16点—17点30
主持人:李开元(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
李永平(甘肃省博物馆):近年河西走廊西部塞燧出土汉简校释
李勇杰:从甘肃金川白涝池木牍看前凉外交政策
刘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汉简签牌偶识二则 方勇 周小芸(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读金关汉简小札(二则)
赵玮璋 李国仁(酒泉师范学校):古代河西屯垦对绿洲生态的影响 讨论
第三组 金塔县行政服务中心五楼多功能会议厅
第三场 8点—10点
主持人:徐汝聪(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冯培红(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隋代酒泉小考
史党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从考古新发现谈前丝路的一些问题
王樾(上海博物馆):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代吐火罗问题
黄水云(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丝路与乐舞—以唐代柘枝舞赋为主的考察
薛正昌(宁夏社科院):唐宋时期穿越灵州的丝绸之路
刘再聪(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仇池山历史人文地理特征与氐杨政权时期的仇池山交通
讨论 茶歇
第三组第四场 10点—12点
主持人:刘再聪(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申慧青(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驮金辇帛无断群—简论北宋对丝绸之路的经营与利用
王俊(马鞍山市文物局):南方地区六朝胡人像研究—以魂瓶上的胡人像和佛像为例
刘生平(酒泉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明代中期酒泉人口发展状况探析
僧海霞(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明清时期黑河流域水崇拜研究
裴成国(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高昌国夏树契约研究
俞振华(嘉峪关文物景区管理委员会):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内涵研究—以甘肃段为例
讨论 午餐 第三组第五场 14点—16点
主持人:吴浩军(河西学院文学院教授)
李军(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翁郜事迹考
贾小军(高台县博物馆):高台魏晋“庭院家居图”画砖解析
李宗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唐前期部署在河西的各级边防组织考
陈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北宋初年的西行求法僧与敦煌—黑水城智坚文书再研究
杨发鹏(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历史系):西晋至北朝时期河陇地区佛教义学考略
朱瑜章(河西学院文学院):河西宝卷存目辑考
讨论 茶歇
第三组第六场 16点—17点30
主持人:冯培红(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博导)
吴浩军(河西学院文学院):华夏文明不朽 竹帛金石可征—河西文献的形态、内容及价值述论
山本孝子(日本学术振兴会):书仪中的传统与通俗习惯—有关女性的记载
中田裕子(日本龙谷大学):再考《康子相墓志》
王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陇西李氏补正—以新见墓志为中心
赵晓星(敦煌研究院文献所):莫高窟第361窟的艺术成就—莫高窟第361窟研究之十一
林佳燕(台湾中国医药大学通讯教育中心):只为游人不忆家:纪晓岚《乌鲁木齐杂诗》中的新疆盛景及其文化体验 讨论
17点20—17点30 中场休息 合并会议室
17点30—18点30 大会闭幕式
主持人:金塔县委副书记杨国文
总结发言:
侯旭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李并成(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藤田胜久(日本爱媛大学教授)
闭幕致辞:酒泉市文物管理局局长杨永生
18点30 晚餐
8月26日 学术考察
大陆代表考察汉肩水金关遗址、肩水侯官驻地—地湾城遗址,参观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塔院寺金塔
非大陆代表参观考察嘉峪关关城、酒泉魏晋壁画墓、酒泉西汉胜迹、肃州区博物馆、塔院寺金塔
8月27日 代表离会
第二篇:居延文化遗址旅游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晨好!欢迎大家来到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居延文化遗址考古旅游区。居延文化遗址为内蒙古重要的大型古文化遗址,1982年被国务院颁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延文化遗址主要包含汉代张掖郡居延县、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所辖城障、烽燧和塞墙等遗址。这些古建筑大多始建于西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废弃于东汉末年。遗址大部分分布在今额济纳旗境内,北起额济纳旗苏泊淖尔东南方,沿额济纳河两岸,延伸至甘肃省金塔县以南地方;边塞遗迹自东北斜向西南分布,全长约250公里。居延都尉所辖烽燧塞墙,分属于州井候官、甲渠候官和殄北候官;在居延泽(今居延海金斯诺尔)以西,殄北塞以南,甲渠塞以东,州井塞以北的大片河流冲积地带,为居延都尉府和居延县所在,也是当时的主要屯田区,遗迹分布在今查科尔贴以北地域。肩水都尉所辖烽燧塞墙,分属于肩水候官、橐他候官和广地候官,遗迹分布在今查科尔贴及其以南地域。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曾作过全面调查,并统一编号,在大湾、地湾、破城子等30处遗址中发掘和采集了汉简约1万枚。1972-1976年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作了复查,并发掘了甲渠候官治所(即破城子)、甲渠第四燧和肩水金关3处遗址,出土汉简约2万枚。加上后来又出土的汉简,总共出土汉简4万余枚。发现了障、邬、虎落等遗迹,同时出土有弓箭、铜镞、铁甲片、转射、铁农具和工具,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等。在整个遗址区域内,目前已发现青铜时代遗址1处,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址13处,墓葬区6处,汉代烽燧118处,西夏至元代的庙宇10余处,以及大片的屯田区和纵横交错的河渠遗存等。这对研究汉代及其前后共约1500年间的文化、军事、经济、社会生活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居延文化遗址是中外古代文化研究者和考古旅游爱好者的必至之处。朋友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不能置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于不顾。尽管我们不是考古专家,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是中华汉语言文化的继承者。让我们加入到居延文化遗址考古旅游的行列中去吧。
第三篇:丝绸之路遗址点
1、汉魏洛阳城遗址
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周、汉、曹魏、西晋、北魏都城。现存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
一、世界文化遗产。故城位于今洛阳市区城东15公里偃师、孟津相邻处,伊洛平原中心地区,北依邙山,南逾洛水,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西周初营建洛邑,在此筑城,称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战国时称洛阳。秦为三川郡。西汉刘邦初都于此,后迁关中。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阳为雒阳。其后曹魏定都时复改为洛阳。西晋亦以此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迁都于此。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在今洛阳市区处建东京城,故城遂沦为废墟。因该地在汉魏两代最为繁盛,故史称汉魏洛阳故城。汉魏洛阳故城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都城史长达540年以上,周汉晋魏风云际会,40余位帝王之家,是中国古代到中世纪的社会形态及文化形态转变的重要时期。罗马帝国与古中国的仅有4次交往,有3次都是来到了汉魏洛阳故城中,这座城市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的过程。
2、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
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三月,正式启用于隋大业二年(606年)正月,隋炀帝成为第一个通过定鼎门的中国古代帝王。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此外,定鼎门还是隋唐东都洛阳西通西京长安,南通江都的要津。文献记载,定鼎门隋时称建国门,唐时称定鼎门,五代至宋仍唐称。若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正月算起,而至北宋徽钦两宗北狩(1127年)为止,定鼎门作为郭城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左右。定鼎门的双阙与主城门楼呈一字型对称平行分布,这种“一字阙”的城门在隋唐两京考古中是孤例。
3、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汉帝国设立在中原地区的防卫都城,以及洛阳作为东汉都城时自丝路起点都城西行必经的重要关隘。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洛阳市新安县,自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杨仆建关,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汉函谷关素有“中原锁钥,两京咽喉”之称,同时,它又是丝绸之路西行的第一关,见证了丝路贸易的繁荣兴盛。通过目前的考古工作,遗址布局基本明晰:它是一处东西狭长的小型城邑,卡在峡谷之中,东墙与南北山上的夯土长墙相连接,达到军事防御和控制交通的目的。遗址南部、皂涧河北岸是主要的生活区。中部有一条狭长的东西向通道,也是唯一的通关道路。根据出土遗物和对遗迹的解剖,可以确定城墙、建筑和古道均为汉代修建。秦汉时期是关隘体系全面发展的时期,但是关隘遗址的考古资料非常匮乏。此次发现,为关隘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为函谷关遗址的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4、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崤函古道遗迹位于河南省陕县硖石乡车壕村西南约2000米,距三门峡市36公里,为古代中原通往关中的咽喉,是东至开封西达长安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一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春秋时期著名的秦晋之战在此鏖兵,唐代大诗人杜甫夜宿于此,目睹官兵抓人、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写下了著名诗篇《石壕吏》。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6月将其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位于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西南部的西安门里,又称西宫,刘邦称帝后七年(前200年)始建。未央宫在西汉以后是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七个朝代的理政之地,唐代也被划归为禁苑的一部分,使用时间达360多年。
6、张骞墓
位于陕西汉中城固县城西3.5公里的饶家营,是西汉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张骞的陵墓。张骞墓座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成覆张骞墓斗形。四周古柏参天,竹影婆娑。墓前一对汉代石虎雕工粗犷,姿态雄伟,格局大方。墓前竖有石碑三通,正中一通,高182厘米,宽80厘米,上刻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是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左侧有碑“汉博望侯墓碑记”,为清光绪时城固知县胡瀛涛立。右侧一碑,上刻“张氏后商”诸名。
7、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大明宫是唐帝国最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唐朝的国家象征,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毁于唐末。面积3.2平方公里,是北京明清故宫的4.5倍大。唐大明宫是东方园林宫殿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大明宫遗址是196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确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遗址保护工程,是丝绸之路整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使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成为带动西安率先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的城市增长极,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8、大雁塔
大雁塔,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内,被视为古都西安和陕西省的象征。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取经归来的玄奘法师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修建。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现存塔身七层,通高64.5米。
9、小雁塔
小雁塔,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荐福寺内,是一座唐代密檐砖塔,也称“荐福寺佛塔”,自唐代保存至今,小雁塔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被认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小雁塔及其古钟即“雁塔晨钟”列入“关中八景”。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地。现在的小雁塔为西安博物院的组成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0、兴教寺塔
兴教寺塔,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畔兴教寺内。中国唐代高僧玄奘的墓塔。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教寺坐北朝南,门内钟鼓两楼夹道对峙,气象庄严,远眺终南山,峰峦叠嶂,景色秀丽,是佛教人士游览和瞻仰玄奘遗迹的胜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畔兴教寺内。中国唐代高僧玄奘的墓塔。方锥形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砖塔,一层内置玄奘像,二层以上为实体,通高21米。不仅因葬高僧玄奘著称,也是早期砖砌仿木构楼阁式塔的典型代表作。玄奘舍利塔两边有其两弟子窥基和圆测的墓塔,均有石刻塔铭和泥塑像。肃宗赐塔额曰“兴教”,因名兴教寺,以资纪念。唐末战乱,寺遭兵火,塔被盗掘。宋以后历代屡有修葺。清同治年间,寺内殿舍再遭兵火,唯玄奘、窥基、圆测三塔幸存,是中国重要的佛教史迹。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彬县大佛寺石窟
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县城西十公里西兰公路旁的清凉山脚下。为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建,原名庆寿寺,全寺共有一百零七个大小石窟,二百五十七个佛龛,大小造像一千四百九十八尊。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其唐代泥塑大佛为长安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
12、玉门关遗址
玉门关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一名小方盘城,是长城西端重要关口。相传著名的“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代“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的城垣完整,总体呈方形,东西长24 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3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及邮驿之路。北望长城犹如龙游瀚海。俯仰关外,大地苍茫,人迹罕至,故唐代诗人王之涣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据考,唐代诗人描写的玉门关在今安西县双塔堡,遗址已难辨认。现存玉门关是汉代玉门关;这里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如毛笔、砚台、织锦、狩猎工具等。国内第4块西汉纸就是在这里出土发现的。它早于蔡伦造纸100多年。还出土有汉代粮食、汉简等。汉简内容丰富,有诏书、奏记、檄文、律令、药方等。这些文物为研究汉代的军事、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13、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遗址,位于敦煌市甜水井东南2公里吊吊泉沟口西侧,敦煌市与安西县行政区域交界处。南临三危山支脉火焰山,北与疏勒河流域汉长城烽燧遥望。因出土的汉简上书“悬泉置”三字而定名。现存面积约2.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5米。地面暴露有灰层、大量绳纹灰陶片、草渣和汉简。1990年-1992年对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科学发掘,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悬泉置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1991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悬泉置遗址,据出土简文记载,西汉武帝时称“悬泉亭”,昭帝时期改称“悬泉置”。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邮”,魏晋时曾废弃。唐以后复称“悬泉驿”,宋以后又废置。清代又称“贰师庙”,“吊吊水”。其名取之南侧山中悬泉水。遗址由主体建筑坞堡和坞外附属建筑仓、厩构成。坞呈正方形,边长48.10米,土坯砌筑,坞内有两组房屋建筑。坞墙设于东墙正中,宽3米。坞东北及西南角有角墩。
14、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重要景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因山形酷似农家麦垛之状,故名。麦积山石窟窟龛凿于高20-80米、宽200米的垂直崖面上。存有窟龛194个,其中东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最大的造像东崖大佛高15.8米,壁画1000余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馆”,其它三窟为: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后,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间(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在麦积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约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时候,因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麦积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毁,窟群分为东、西崖两个部分。
15、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层。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存有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
16、锁阳城遗址
锁阳城遗址,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是集古城址、、古墓葬、古垦区等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这里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烽燧信息传递系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范本。锁阳城按结构可分为内外两城,外城面积80万平方米,将内城包围,墙体高大;内城面积28万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底宽7.5米,顶宽4.6米,高10米,四角有角墩,结构极其复杂;城内留有大量土台、房屋及其它建筑物遗迹,陶片、铜币随处可见。
17、高昌故城
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偏南(约27公里)哈喇和卓(Karakhoja)之三堡乡和二堡乡之间(312国道火焰山风景区南4公里),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地处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为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高昌城始于公元前一世纪,是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故城遗址坐落在吐鲁番市东面约四十公里的哈拉和卓乡所在地附近,北距火焰山南麓的木头沟沟口(胜金口)约6.5公里,东距鄯善县城约55公里,1961年3月,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约13公里的亚尔乡,吐鲁番市西郊10公里牙尔乃孜沟两条河交汇处30米高的黄土台上,长约1650米,两端窄,中间最宽处约300米,呈柳叶形半岛。这里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城郭诸国之一的车师前国都城,是该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至14世纪由于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元末察合台时期,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交河城毁损严重,终于被弃。
19、克孜尔尕哈烽燧 位于库车县城西北盐水沟东侧,在维吾尔语中为“红嘴老鸹”或“红色哨卡”之意,这座巍峨的古军事建筑,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雄姿犹存,是丝绸之路上最古老、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中国佛教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
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克孜尔石窟有4个石窟区,正式编号的石窟有236个,大部分塑像都已被毁,还有81窟存有精美壁画,为古代龟兹国的文化遗存。
21、苏巴什佛寺遗址
苏巴什佛寺在库车县城偏东23公里的确尔达格山南麓。分东西二寺,分布于铜厂河东西两岸,互相对望。东寺依山而筑,寺垣已毁,寺内有房舍和塔庙遗迹,全系土坯建造,墙壁高者达10余米。有重楼。城内有3座高塔,颇宏伟。西寺中依断岩处有一小围墙,呈方形,周约318米,亦土坯筑,残高10米以上。遗址上有数处高塔。北面有佛洞一排,洞壁上刻有龟兹文字和佛教人物像。曾出土过汉、南北朝、唐代钱币,波斯萨珊朝库斯老二世银币,铜、铁、陶、木器、壁画、泥塑佛像及绘有乐舞形象的舍利盒等。此外还发现写有古民族文字的木简及残纸。1978年5月在一处塔寺范围内发现过墓葬一座,并在寺院遗址发现人物壁画,壁画上还有龟兹文题记。所有这些新发现,表明这一组建筑,早在东汉即已存在,唐代最繁荣,是龟兹王国内著名佛寺之一。
22、北庭故城遗址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城正北12千米处。古城规模宏大,略成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像个巨大的“回”字。内外城均有护城河,城池坚固险要。城内昔日的衙署、塔庙、街市依稀可辨,残砖、碎石、陶片遍地。清代考古学家徐松曾对该城出土的唐代金满城残碑作过考证,证实古城为唐代北庭大都护府所在地。解放后,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古城中出土了唐代铜质官印“蒲类州印”、铜狮陶兽、开元通宝以及各种砖瓦当等,这些珍贵文物现在主要收藏在县文管所。此外在北城墙处环发现了十间当年溯海军士兵居住过的洞屋。
第四篇: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
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
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 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
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的记录与再现,是民族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保护并开发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永恒关注的话题。**作为我市唯一一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委、县政府立足
全县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做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决策,这也是xx作为欠发达地区促进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此,针对惠民古城遗址及历史文化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就如何做好古城保护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设。
一、灿烂的文化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历史悠久,秦朝置县,北宋筑城,____年来,历为郡、州、府治所,专署驻地。历史文化资源是**的巨大财富和荣耀,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也是应对区域综合实力激烈竞争的王牌和优势,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
一是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但保护粗放,破坏严重。在惠民这块丰饶的土地上,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和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遗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历史遗存。县境内发现的古文化遗址近处,有xx庄园、xx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余处。**馆藏文物丰富,现存文物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余件。xx博物馆以文物的藏量之丰、品位之高位于全省的前列。但由于历史欠帐等多种原因,**历史文化遗存的现状及保护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县内文物古迹或自然毁坏或人为破坏,多数已不完整,有的已荡然无存,一些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甚直被占作他用,使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失去了价值,确认历史文化名城资格的重要证据正在逐步消殆。
二是名人先贤辈出,但研究有限,囿于民间流传。**被称为xx故里,xx兵学文化是xx一条清晰的文脉,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还孕育了战国名将xx,西汉著名文学家xx,隋朝大画家xxx,元初杂剧家xxx,明御史李俊,著名女词人邢慈静,清朝名臣李之芳,近现代铁路工程师陈西林,著名生物学家xxx等。在解放战争时期,xx是xx区党政军机关驻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xx、xx、xx、xx等都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诸多先贤,业绩辉煌,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话美谈。近年来,**充分挖掘xx兵学内涵,建设了xx故园和xx兵法城等一批纪念性建筑,并成立了xx文化研究院,举办了三届xx文化旅游节,初步打响了“xxxx故里,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但xx对其他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涉及很少,诸如关于清朝xx功臣、文华殿大学士xxx的轶闻轶事很多,他的府第也只是在文革期间才被毁。其他像xxx爬堂、大明英烈等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却也仅限于在民间流传。
三是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但后继乏人,处境尴尬。xx是xx民俗文化典型地区,民风淳朴、民俗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中国三大书会之一的xx灯节书会,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xx镇木版年画,朴实传神的xx泥塑,相聚不衰的xxx庙会,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此外,舞龙耍狮、高跷旱船、花鼓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常年活跃乡村。但由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和商品文化的冲击,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手耳相传的艺术,艺人队伍整体老化,部分艺术面临失传。“xx张朝南门,家家户户摆泥人”曾红火一时,但如今xx张村余户人家中,能够坚持靠这门手艺吃饭的越来越少,去年制作泥塑的人家还有近户,而今年只有户了;xx镇的木版年画也只有xxx一人苦撑门面,其他的民间艺术处境也十分尴尬。
二、千年古城现状堪忧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惠民就有先民活动,自秦始皇东巡设县以来,历为州府治所,因其“南控xx、北扼xx、东瞰xx,西俯xx”的战略地位,使得xx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北宋徽宗崇宁元年(____年)由工部尚书牛保亲自督修xx古城。宋以后,历代统治者先后次投资对城墙加固维修。古城总体建筑严格按照里坊制度建置,衢衡有序、经纬分明。城内建筑排列有序,楼台、殿阁、庙宇遍布城内各个角落。曾有过的古迹,明代以前的已不可考,明代以后的尚有案或有迹可查,著名的有:两府邸(明汉王朱高煦府邸、清李之芳阁老府邸)、两衙(府衙、县衙)、三台(文台、武台、凤凰台)、八阁(白衣阁、大士阁、玉皇阁、金星阁、九圣阁、魁星阁、北极阁、镇武阁)、县八景(圣殿松涛、凤台柳色、台星朗耀、魁阁晴辉、跸岭朝云、镜湖秋月、北泊秧歌、秦堤樵唱)、十二冲楼(东城门楼冲西城门楼、南城门楼冲鼓楼、北门城楼冲红楼、城隍庙内的钟楼冲鼓楼、城隍庙内的戏楼冲寝楼、关帝庙内的钟楼冲鼓楼)、“十四名刹”(文庙、许公祠、阁老祠、双忠祠、三学大寺、关帝庙、宴公庙、三皇庙、药王庙、孙武庙、泰山行宫)等。这些12全文查看
第五篇:历史文化遗址之彭雪枫祠堂
中共中央1988年10月确认的33位军事家之一的彭雪枫将军是我党我军著名的青年将领,是一位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优秀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自1925年献身革命,二十年如一日,“对党忠贞,为民赴汤”。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被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誉为“中华民族英雄”、“共产党人好榜样”。江泽民同志盛赞他“文武兼备、一代英才,功垂祖国、泽被长淮”。
彭雪枫同志于1907年9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一个苦农民家庭。1925年参加革命,1930年5月调到红军中工作,历任红军第1纵队副政委、司令员,红3军团第2师政委等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他曾率部二渡赤水河,血战娄山关,紧跟毛泽东主席转战到陕北革命根据地。1938年2月,彭雪枫来到河南竹沟,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兼统战委员会主任,9月27日,新四军游击队在河南确山县竹沟镇正式成立,彭雪枫同志被任命为司令员兼政委。9月30日,他亲自率300余名游击健儿,向豫东敌后挺进,开创了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
1941年1943年,彭雪枫与邓子恢、张震、吴芝圃等领导军民同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进行艰苦斗争,巩固和发展淮北抗日根据地,他们以洪泽湖为依托,坚持淮北敌后的抗日战争,纵横驰骋、浴血奋战,取得了著名的33天反“扫荡”等大小数百次战斗胜利。
1944年,彭雪枫奉命西征,首战告捷,为部队西进打开了胜利之门。9月11日,在著名的河南夏邑东八里庄战役中,彭雪枫亲自指挥战 斗,当时八里庄之敌外围据点基本解决,只剩下庄西南那个小寨,李光明支队司令部及其二个大队龟缩在这里,凭借碉堡、工事和机枪扫射作拚死顽抗,妄图阻止我军进攻。
为最后攻敌这一顽固据点,歼灭这股负隅顽抗之敌,彭雪枫师长及张震参谋长、吴芝圃主任进入与敌据点相距仅一百五十米左右的八里庄天主教堂指挥部队。彭师长亲自审问了两个被俘的敌大队长,了解了小寨的敌情和地形,并让人找来了25团团长徐体三,对如何攻打西南小寨敌人作了研究和部署。11日拂晓,对西南小寨发起了总攻。在彭师长及其他领导亲临指挥下,组织了特等射手,封锁敌碉堡火力,我军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勇猛的动作接近碉堡,集中火力首先打掉了对我军威胁比较大的小寨中间的碉堡,并击毙李光明的参谋长。此时,我32团顽强抗击了县城、太平集出来增援的日、伪军三百余人,将增援之敌击退。固守小寨之敌已成瓮中之鳖,顽匪李光明于被我全歼的绝望中率残部进行突围。这时天已发亮,张震参谋长和师部其他人员随彭师长走出天主教堂,来到南边两个土墙边向外观看战斗进展情况,指令部队迅速追击突围之敌,全歼残敌。主力25团在敌突围后,立即由主攻改为正面追击,做预备队的骑兵团也同时出击,在我25团正面追击和骑兵团的截击合围下,给小寨突围之敌以沉重打击,生擒了顽匪支队司令李光明,副司令李良玉、警卫营长王麻鼻子(王勇胜),一营长孟召盈。7时许,除八里庄周围仍有追歼残匪的零星枪声外,战斗基本结束,成批俘虏向八里庄大寨师部指挥所押送。彭雪枫师长正要骑兵团将敌支队长解来,询问敌、伪、顽向我进攻的计 划时,突然为敌冷枪所中,壮烈殉国,时年37岁。
八里庄战斗,我军共俘顽军支队司令李光明、副司令李良玉以下官兵千余人,毙伤敌二百余人,缴获轻机枪十一挺,长短枪千余支,子弹二万余发。此战使盘距在太平集据点之敌闻之丧胆,随即仓惶逃窜。八里庄战斗的胜利,打破了敌人阻我西进之所谓路西防线,拔除了插在我军背上的芒刺,为永夏边区人民除了一大害,为建立豫皖苏边区奠定了基础。此战之后
夏邑东整个形势急速好转,我军迅速打开了夏邑局面,重新建立了县政府和韩镇区、太平区、胡桥区、会亭区四个完整的区政权。彭雪枫将军壮烈殉国,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纷纷发来唁电,撰写挽联、挽词,深表痛惜,沉痛悼念这位“智勇双全的军事家、共产党人的好榜样”。彭雪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全党全军怀念他,夏邑人民在他殉难的八里庄建立了纪念馆,供人敬仰。中央、省、市多次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等多次到夏邑八里庄缅怀彭雪枫同志,号召大家继承先烈遗志,把彭雪枫将军献出生命的地方建设得更加美好。
彭雪枫将军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是中央军委确认的我军军事家之一。他忠诚革命、智勇双全、战功卓著,在红军长征中参与指挥了多次著名战斗和战役。他的牺牲是中国抗日斗争的重大损失,毛主席亲笔写下:“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明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为了弘扬将军的革命精神,激励后人图强奋进,一九八四年由中共河南省委报请中共中央批准,在将军殉国地建立“彭雪枫将军纪念馆”。
开馆以来,接待了中央、省、市领导和大批全国各地、各界群众,成为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活动场所。将军的辉煌业绩和革命精神,赢得了亿万人民的共同敬仰,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彭雪枫将军纪念馆 位于夏邑县城东北17公里八里庄村,为纪念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1944年9有11日壮烈殉国于此所建。1982年始建,1985年10月15日落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震及省、地、县部分领导人参加了落成典礼。纪念馆占地面积315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平方米。馆内松柏青翠,迎门是一座醒目的卧碑,正面刻“鼓雪枫将军壮烈殉国处”,碑阴刻有彭雪枫生平事迹。中央坐落彭雪枫将军半身塑像,底座正面镌刻有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的“彭雪枫将军”5个大字。另有“彭雪枫同志事迹展览堂”、“新四军第四师指挥部旧址”及“彭将军遗体停放处“等建筑。展览室陈列有彭雪枫将军一生战斗经历介绍和240幅画片,并有毛泽东、朱德、彭雪怀、陈毅、贺龙、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馆内文物保存完好,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是彭雪枫将军殉国60周年,中共河南省委、商丘市委,十分重视,专门就今年的纪念活动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成立了彭雪枫将军殉国6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夏邑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省委、市委的指示精神,千方百计做好纪念活动的具体工作,把筹备方案落在实处。在原来的建设基础上,增拨150万元加快县城至孔庄“将军路”的铺设,保证按时畅通,为纪念大会的召开和参观活动做好交通保障。使“将军路”成为一条爱国主义教育路,拥政拥军爱民路。组织专职人员,完成了八里庄彭雪枫将军纪念馆的外部修缮、内部装修、重新规划工作。整个纪念馆错落有致、肃穆巍然,已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立了“中国(夏邑)纪念彭雪枫将军殉国60周年书画邀请展”组委会。通过科学策划,辛勤工作,广泛宣传,已在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在内的省份,征集到以纪念彭雪枫将军为主题的书画作品240多幅,其中国家、省级以上书画艺术家的作品130多幅,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亲笔题写了展名。作者既有彭雪枫将军生前的老战友、老部下,又有大批全国、省、市书协会员和书画爱好者。参展作品除纪念活动期间在八里庄彭雪枫将军纪念馆公开展出外,还将在县城及豫、皖、苏周边地区巡展,之后,作为纪念彭雪枫将军的艺术精品由“雪枫书画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