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5篇

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5篇



第一篇: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

“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Qiaoxiang Studies”

日程安排

Agenda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华商研究中心

美国布里奇沃州立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联合主办

Cosponsored by

Guangdong Qiaoxiang Cultural Research Center, Wuyi University Chinese Institute for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Beijing, China

Center for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ustralia Bridgewater State University, USA

History Departmen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中国·江门

2014 年 12 月 11-14 日

Jiangmen, China Dec.11-14, 2014

月 11 日报到 广东 江门 金瑞酒店

Dec.11th, Check in King-Ray Hotel, Jiangm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月 12 日 7:00-8:10 早餐,酒店一楼西餐厅

Dec.12th, 7:00-8:10, breakfast at Western-style Restaurant, first floor 月 12 日 8:10 酒店大门前集合,乘车前往五邑大学会场

Dec.12th, 8:10, bus to the conference place, Wuyi University

一、全汉昇讲座(华侨史主题演讲),8:30-10:00

Chuan Han-sheng Lecture(Keynote Address on History of Chinese Overseas)

主持人:科大卫 教授

Chair: Prof.David Faure

1.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张春旺所长代表主办单位致辞 Welcoming speech by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n Chinese Overseas Studies Mr.Zhang Chunwang

2.全汉昇讲座发起人前言:黎志刚

Speech by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Chuan Han-sheng Lecture Series, Chi Kong Lai 3.引言人:科大卫 教授

Introduction: Prof.David Faure 4.主讲人:王赓武 教授

Keynote address by Prof.Wang Gungwu

二、全体合影、茶歇,10:00-10:30 Group photo and refreshments

合影地址:十友楼二楼会议报告厅主席台前

Location: Conference Room, Second Floor, Shiyou Building

三、大会发言(第一场),10:30 am-12:30 Session I:

主持人:叶汉明

Chair: Prof.Yip Hon Ming

报告人:

Speakers:

1.谭雅伦 Marlon Hom

―It’s Complicated‖: Chinese American Families in Siu Sin Far’s Short Stories ―理還亂‖:水仙花小説裏的美國華人家庭

2.费约翰 John Fitzgerald

Everyday Norms: The Role of Trust in Business and Charity Networks Linking Chinese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日常规范:清末民初商业与慈善网络信任在海内外华人联系中的作用

3.徐元音 Madeline Hsu

Reconsidering the Cold War and Chinese Migrations, 1943-1966 再议冷战与华人移民(1943-1966)

4.龙登高 Long Denggao

Smuggling immigrants: Capital Invest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nd Transnational Financing Network

偷渡移民:人力资本投资与跨国融资网络

5.张国雄 Zhang Guoxiong

Beginning and Outlook of the Qiaoxiang Cultural Studies

侨乡文化研究的缘起和展望

四、午餐时间,12:30-13:45

Lunch Break

地址:五邑大学文化交流中心

Venue: Cultural Exchange Center of Wuyi University

五、大会发言(第二场),13:45-15:45 Session II

主持人:张应龙

Chair: Zhang Yinglong

报告人:

Speakers:

1.余全毅 Henry Yu

The Cantonese Pacific: Understanding Recurring, Persistent Migration Networks Across Space and Time

广东人的太平洋:跨越时空的移民网络

2.杜荣佳 Wing-kai To

Chinatown Youth Culture and Chinese American Education in Boston during the Exclusion Era

排华时期波士顿中国城的青年文化与华人教育

3.叶汉明 Yip Hon Ming

Engender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migration: Spinsters and Cases of Their Life Stories in the Host Countries and Hometowns in South China

华人移民史:移居国与华南侨乡的未婚女性及其生活轶事

4.王 健 Wang Jian

Form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Jewish Community Network in Early Modern China 近代早期中国犹太社区日常生活的网络构成与在地化

5.Andrew G Bonnell

German immigrants to Australia: multiple horizons and identities 澳洲德裔移民:多元视角与认同

六、茶歇,15:45-16:15

Tea Break

七、大会发言(第三场),16:15-18:00 Session III;

主持人:袁丁

Chair: Yuan Ding

报告人:

Speakers:

1.张应龙 Zhang Yinglong

Chinese Gardeners in Sydney: A Research Case on the New Immigrants from Huilong Township, Gaoyao County, Guangdong

悉尼菜农:广东高要新移民研究——以回龙镇新移民为中心

2.蔡志祥 Choi Chi Cheung

Migration, settlement and spiritual cult: a comparative observation of The Kobe

Chinese Hungry Ghost festival in the 1980s and 2010s

移民、定居和靈魂信仰:神戶華僑的普度勝會,1980 年代和 2010 年代的比較

3.伍荣仲 Wing-chung Ng

Cantonese operatic music in Chinatown life: an organization, a maestro, and a genre 中国城里的粤剧:组织、名家与流派

4.李海蓉 Phoebe H.Li

Transnational daily life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Australia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other study on ―TungWah News‖

走进清末澳洲华人的跨国生活——再读《东华新报》月 13 日 分组讨论

Dec.13th, Sessions, Wuyi University

一、第一场 8:30-9:45 Session I:

主题:华南社会的日常生活

Local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in South China

主持人:郭美芬

Chair: Mei-fen Kuo

报告人

Speakers: 1.Michael Williams

Impact of overseas Chinese on everyday life – the case of Zhongshan County 海外华人对家乡日常生活的影响:以中山为例2.杨彦哲 Yang Yanze

Southeast-flying phoenixes: daily life of first generation immigrants in Shenzhen 孔雀东南飞——深圳第一代移民家庭的日常生活

3.张坚 Zhang Jian

A Study of Qiaogang Town, Beihai City of Guangxi: Its Fisher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since 1990s 世纪 90 年代以来广西北海市侨港镇渔业转型发展研究

4.何作庆 He Zuoqing

Research for Lives of Horse the Caravansary across border between China and Laos from late of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Taking YiSa town in Honghe County as an Example

清末民国时期中老跨国―马帮‖与―马店人家‖生活——以云南红河县侨乡迤萨镇 为例

二、第二场 9:45-11:00 Session II:

主题:澳洲华侨的日常生活

Topic: Australian Chinese and Every Life

主持人:余全毅

Chair:Henry Yu

报告人

Speakers:

1.郭美芬 Mei-fun Kuo

Everyday life approach and changing perspectives in diaspora philanthropy: the stories of Joe Tong and William Yinson Lee

从日常生活视野看华人的慈善事业:周任堂和李元信的故事

2.Sophie Couchman

Chinese Australians, photography and the white wedding 华裔澳大利亚人、摄影与白礼服婚礼

3.Paul Macgregor

Transplanting and transforming Chinese cultural practice in Australian colonial society – the everyday life of Siyi people in Victoria in the late Qing era

澳洲殖民社会华人文化的移植与转变:清末维多利亚地区四邑华人的日常生活

4.赵昌 Zhao Chang

Study of Bad Customs and Practices of Australian Chinese in the Gold Rush Period 澳洲淘金华工恶习滋生问题探析

三、茶歇 11:00-11:20 am Tea Break

四、第三场 11:20-12:35 Session III:

主题:四邑地区的日常生活

Topic: Everyday life in Siyi region

主持人: 杜荣佳

Chair:Wing-kai To

报告人

Speakers:1.石坚平Shi Jianping

Ethnic linkage and overseas migration network reflected in the correspondence and remittance documents of Siyi: A case study of the letters of Yu’s clan in ToiSan 四邑银信中的乡族纽带与海外移民网络——以广东省台山县三八镇吉都里余氏 家族书信为中心的考察

2.王传武 Wang chuanwu

Hong Kong Merchants and the Sixteen Sands of Xiangshan County in the Early Republic Era

港商与民初东海十六沙

3.姚 婷 Yao Ting

Vision of Everyday Life in Qiaoxiang: Research on Petty News Reported by Taishan Qiaokan before 1949

侨乡中的日常生活图景——1949 年前台山侨刊中的―琐闻‖研究

4.刘 进, 罗达全 Liu Jin Luo Daquan

Sex scandals, Jinshanpo and Siyi Qiaoxiang society: From an incident which occurred at Haiyan of Taishan in 1939

桃色新闻、金山婆与四邑侨乡社会——从 1939 年广东台山海晏一桩事件说起

五、午餐时间,12:35-13:30 Lunch Break

地址:五邑大学文化交流中心

Venue: Cultural Exchange Center of Wuyi University

六、第四场 13:30-14:30 Session IV:

主题:空间、择日和广告

Topic: Space, Popular Literature, and Advertising in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主持人: 密素敏

Chair:Mi sumin

报告人: Speakers:

1.袁子贤 Chris Yuan

Continuity and gradual changes: Brisbane Chinatown and daily life of the Sunnybank Chinese

延续与递嬗:布里斯本中国城与新利班华人的日常生活

2.黃詠暉 Wing-Fai Wong

The guidebook and daily life of the early Chi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通書擇日與早期澳洲華人的日常生活:以三聖宮的入火安座儀式為例

3.宋钻友 Song Zuanyou

The four great department stores of overseas Chinese businessmen and Shanghai retail industry revolution in the modern times 侨商四大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的零售业革命

七、第五场 14:30-15:45 Session V:

主题:日本、韩国和越南地区华人的日常生活

Topic: Everyday Life of Overseas Chinese in Japan, Korea and Vietnam

主持人: 蔡志祥

Chair:Choi Chi Cheung

报告人: Speakers:

1.Elim Wong

Everyday Life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Host Society in Yokohama Chinatown, Japan

海外华人的日常生活及其与日本横滨中国城主体社会的互动联系

2.张慧婧 Zhang Huijing

The rise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of new Chinese immigrants in Japan 中国新移民在日本的崛起与适应策略

3.Isaac Lee

Migration of Chosunjok in China and changes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在华韩裔移民及其日常生活中的改变

4.Jonathan Lee 李顺化(郭美芬代读)

Rescuing the Cham from History: Cham / Cham American Migration and Community Formation

从历史中拯救 Cham 族:美籍 Cham 族的移民和社区的形成八、茶歇 15:45-16:05 Tea Break

九、第六场 16:05-17:20 Session VI:

主题:新视觉下的华侨日常生活史研究

Topic: New perspectives on everyday life of Chinese overseas history

主持人:李海蓉

Chair: Li Hairong

报告人:

Speakers

1.夏翠君 Xia Cuijun

Going Out Aimed at Coming Back Home 走出去即为了回归家园

2.罗杨 Luo Yang

Overseas Ethnographies in Ancient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中国古代的―海外民族志‖传统:从人类学视角的考察

3.密素敏 Mi Sumi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e Survival of Chinese Traders' in Brazil 机遇与挑战:巴西中国商贩的生存实录

4.胡雨 Hu Yu The British Muslim Immigrants and their Social Assimilation: Retrospect and Reflection

英国穆斯林移民与其社会融入:回顾与反思

十、圆桌会议及闭幕式 17:20-18:20

Concluding Session and Closing Ceremony

主持人: 张春旺

Chair:Zhang Chunwang

自由发言讨论(关于华侨华人、侨乡民众日常生活史)

Discussion about History of Chinese Overseas and Everyday Life

黎志刚总结发言:

Concluding remarks by Chi-kong Lai

跨地域移民和日常生活:从中山案例看华侨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Trans-migration and Everyday Life: A case study of Zhongshan Overseas Chinese

关于举办“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的通知

发布单位: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加入时间:2014年12月10日16:14 为了进一步推动国际移民及其与迁出地关系的研究,推动我校“侨乡文化与遗产学科”建设上水平上台阶,在2010年、2012年先后举办的两届“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会议的基础上,五邑大学、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布里奇沃特州立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将联合举办第三届“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一、会议时间

2014年12月12日-13日,8:30-18:30

二、会议地点

十友楼二楼国际会议厅

三、会议内容 1、12月12日上午8:30-10:00,王赓武教授发表主题演讲。王赓武教授曾担任香港大学校长(1986-1995),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1997-2007)、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兼东亚研究所主席(2007-至今),是国际知名的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2、12月12日10:30—18:30,12月13日8:30—18:30与会学者学术研讨。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附件:“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议程表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2014年12月10日

第二篇: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的研究[推荐]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的研究

—论五邑侨乡的形成130708班 3113001934 杨国锋

摘要江门五邑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五邑侨乡文化历史悠久,五邑华侨文化的形成经历了许多磨难和艰辛。此次我们小组将从五邑华侨的特点、移民之始、侨民所到之处、侨民的艰苦奋斗、侨民的成就等等方面介绍五邑侨乡是如何形成的。

关键词 五邑 侨乡 移民 奋斗 成就

五邑侨乡的形成就像罗马一样,不是一日建成的,它是所有五邑地区的人民以及远在海外的五邑华侨共同经过长期的努力而成的。五邑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侨乡地区之一,我们更加要了解五邑以及五邑华侨,他们都是可歌可敬的。

江门五邑,著名侨乡。华侨众多,分部最广。历尽苦难,饱经沧桑。拼搏创业,成就辉煌。建设当地,爱国爱乡;贡献至伟,遐迩名扬。

一、介绍五邑华侨的特点

(1)历史悠久 饱经沧桑

我们五邑地区向外移民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现在海外华侨、华人215万,占侨乡人口的57%;加上港澳同胞149万多,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共计有300多万人,占侨乡人口96%。华侨、华人分布在10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美国、加拿大最多,有132万人。在乡有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家属196.48万人。

(2)贡献当地 功绩显彰

五邑华侨出国历尽苦难和牺牲,他们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为旅居地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据调查,在367.93万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中,知名人士有27,659人,其中政界有569人,经济界有25,253人,科技文体卫生领域有1,837人,对当地作出杰出的贡献。

(3)情系祖国 热爱家乡

我们五邑华侨在建设祖国和建设家乡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特别在上世纪辛亥革命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和新中国成立、尤其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其贡献巨大。

首先是侨汇,它是侨眷的主要生活来源。也是侨乡经济建设的资金支柱,亦是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渠道。第二是回国回乡投资,支持国家和侨乡的建设。第三是捐资兴办公益事业。

(4)展望未来 前景光明

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们五邑侨乡向外移民还会延续下去。

(二)华人与华侨在侨居地将长期生活和发展,并进一步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为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参政意识将进一步提高,华人与华侨的处境将比上一世纪为好。

(三)华人和华侨与祖籍国与祖籍乡的联系仍将连绵不断,他们仍是支持我国进行四化建设和统一大业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促进我国与所在国发展友好关系、密切两国间经贸、文化、科技合作的重要力量。

二、从五邑移民之始介绍移民的起因

五邑历史上第一次移民高潮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为了加快对东南亚的开发,向中国招收大量“契约华工”,大批五邑人被招诱到东南亚。其间五邑地区天灾频繁,税负沉重,兼之土、客械斗,土匪猖獗,致使许多五邑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

第二次移民高潮是在1848年以后,美国、加拿大等国先后发现金矿,掀起了“淘金热”,在黄金梦指引下的五邑人和更大量被拐骗的五邑人,以“卖猪仔”的形式,卷入这些“黄金国”,其中去美国的最多。五邑地区出现了出国移民的高潮。

第三次移民潮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865年,北美洲修筑太平洋铁路,大批五邑人再次被运往美国做苦役,形成了第三次移民潮。

第四次,20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由于美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废除了排华法和实行新移民政策,使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再加上难以忍受蒋介石政府政权腐败及发动内战之苦,使五邑地区在抗日战争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又一次兴起了新的移民高潮。

三、从侨民所到之处了解五邑华侨

五邑人移民海外的活动,是经历了先东南亚,后美洲,再大洋洲和欧洲、非洲的发展过程。五邑籍华侨华人共215万多分布在107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美洲30个国家和地区的有1,551,426人,占60%以上;分布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有476,363人;分布在大洋洲国家和地区的有63,833人;分布在欧洲国家和地区的有53,980人;分布在非洲国家和地区的有1,676人;另有8,612人分布在其他10个地区。

四、从侨民的艰苦奋斗了解五邑华侨

五邑华侨和全国其他地区华侨一样,经历了许多磨难和痛苦,其中最悲惨的就是鸦片战争前后以“契约华工”、“赊单工”形式、“卖猪仔”出去那批老华侨。这些人多被拐骗或诱骗到港澳“猪仔馆”,拳打脚踢,强迫你在卖身契约画押;上船后又被当囚犯那样塞进统舱,有的在船上就被折磨致死;到岸后被迫从事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受尽种种虐待,不少人被摧残致残、致死。那些幸存者孤独一生,客死他乡,少数送骸骨回乡安葬。

五、从侨民的成就了解五邑华侨的贡献

五邑地区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科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如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台山人)、加拿大总督伍冰枝(女,台山人)、秘鲁前总理许会(开平人)等。据调查,在367.93万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中,知名人士有27,659人,其中政界有569人,经济界有25,253人,科技文体卫生领域有1,837人,对当地作出杰出的贡献。

主要代表人物有骆家辉、伍舜德。

骆家辉,1950年1月21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属民主党籍。1997年~2005年担任美国第21任华盛顿州州长,是第一个当选为美国州长的华裔美国人。2009年3月—2011年7月出任第36任联邦商务部长。2011年7月27日成为史上首位华裔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伍舜德(1912—2003),祖籍台山,生前任香港陆海通有限公司经理,香港美心食品集团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其在家乡台山市捐资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累计捐资6000多万港元,建起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条龙”教育设施,形成了“伍舜德文化教育系列”,先后被授予“振兴台山特殊贡献奖”、“江门市荣誉市民”、“江门市区特别贡献奖”等荣誉。1956年创办了“美心食品有限公司”,并亲自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如今“美心” 成为集团企业,成为香港最大的饮食企业之一。

参考文献:

《江门日报》、《江门五邑海外商业巨子经营之道》、《侨乡侨务 侨务工作与政策法规》、《五邑侨乡历史文化概要》

第三篇:侨乡儿童

儿童学园管理制度幼儿园缺课追踪制度

一、严格执行《幼儿缺课追踪制度》,对请假或因故未入园幼儿园及时与家长电话联系,问明情况,做好登记。与缺课幼儿随时保持联系。

二、班主任保存孩子家长电话号码表,掌握清楚学生基本情况。

三、班主任必须清点本班幼儿人数,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园长。

四、班主任在得知幼儿因病或因事不能到园的情况后,应立即弄清学生的请假事由或病情并进行追踪,作好记录,同时上报幼儿园长备案。

五、当堂上课教师发现该堂课有孩子缺课必须及时了解缺课原因并将了解的情况及时告知园长。每位老师要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如发现学生身体有异常情况,必须及时报告园长,到医院及时处理。

六、班主任填写《幼儿园晨午检登记表》备案。

七、每周进行幼儿考勤总结,每月与家长联系一次,了解孩子思想发展动态。

八、保持与家长的密切联系。

幼儿园晨检(午检)制度

每天幼儿园入园时,须在园门口接受保健老师的晨(午)间检查。幼儿在班内要进行晨(午)间检查,如发现有发热等带病入园,或有传染病症状的,须及时联系家长,去医院就诊,待康复后方可来园。

一摸:幼儿有无发热现象,可疑者测量体温。

二看:一般情况下,观察幼儿精神状态、面色等,传染病的早期表现,咽部、皮肤有无皮疹等。

三问:个别幼儿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

四查:有携带不安全的物品,发现问题迅速处理。[

晨(午)记录:

晨(午)检后,老师需将健康观察情况填写“晨(午)检记录表”,如带药来园的,一方面请家长填好服药登记,另一方面老师进一步核对药,并在药上写清幼儿的姓名与班级。班上老师在各项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园的精神状态,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值班领导并送往保健室进行隔离同时告知家长。

严格执行“疫”报告制度。

幼儿园卫生消毒制度

为了幼儿身体健康,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要求,幼儿园特制定以下消毒卫生制度:

一、空气消毒。幼儿教室、寝室、活动室、洗漱、卫生间每天用紫外线灯照30分钟。

二、口杯消毒。每日早晚用流水清洗口杯,每日消毒一交人。

三、毛巾消毒。擦手毛巾要求每日消毒一次,每周清洗、暴晒一次。

四、桌椅消毒。要求每日用消毒液擦一次。

五、门把手消毒。教学区幼儿在园期间,用消毒液擦洗一次,生活区幼儿每次回寝前,用消毒液洗擦洗。

六、玩具消毒。幼儿玩具每周用消毒液浸泡一次,并晒干。

七、厕所消毒。保持厕所清洁卫生,每日用厕所或清毒水冲洗消毒。

八、床上用品消毒。床单、被套每月清洗、清毒一次,枕套每月两次。被子、垫被、枕头每月至少暴晒一次。

九、各班教师做好幼儿每日晨、午检、预防疾病。

十、如遇传染病毒传播时期等特殊情况,将另行通知加强卫生工作。

幼儿园接送卡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幼儿管理,保护幼儿安全,增强家园双方对接环节的防范意识,研究决定幼儿园接送实行幼儿接送卡制度,以班为单位管理,请幼儿教师及家长遵照执行,特制定如下制度:

1、幼儿园与家长签订接送安全责任书,落实持卡人。、幼儿接送实行人接送卡将幼儿送入幼儿教师手中,不准让幼儿自己来园。离园时,家长凭接送卡在教师手中。接幼儿。

3、为方便家长的接送,家长可选择2-3名指定接送人凭卡接送幼儿,不准15岁以下的儿童接幼儿。

4、家长有事需非指定人来接孩子,一定要和本班教师交代清楚或提前电话联系。教师在遇到非指定人来接幼儿时,必须询问清楚,问孩子是否认识,并持接送卡方可接走幼儿,不得把孩子交给幼儿不认识的人。如果不履行以上手续,一律不准放人。

5、教师遇到未持卡的较熟悉的亲戚或离异父母来接幼儿,带班教师应电话通知幼儿父母,得到允许后方可放人。

6、带班教师若遇到家长对接送制度有异议,要耐心说明,坚持原则。

7、幼儿接送卡是家长在接送孩子时的凭证,本卡意义重大,请家长持卡后要妥善保存,若遗失,请在第一时间通知幼儿园,并进行补办手续。

幼儿园要求各班高度重视幼儿园接送卡制度,召开好家长会,签订好安全责任书,宣传好实行接送卡的目的和意义,让幼儿家长支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学校还把接送卡的执行情况列入常规工作考核。对执行不力的班级进行通报扣分,如因工作失职,造成事故,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幼儿园教职工行为规范

一、热爱幼儿,尊重幼儿,对幼儿态度亲切、友善、公正,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二、仪表端庄自然,服饰大方,整洁,上班时不戴耳环、戒指,不留长指甲、不染指甲、不穿坦胸露背的服饰,不穿背心,裤衩和拖鞋,带班不穿高跟鞋,和幼儿在一起不梳披肩发。

三、举止文明,坐、立、行、走姿态端正,处处为幼儿作表率,在幼儿面前不准翘腿坐,不准坐着组织户外活动和照顾幼儿用餐,不准坐或躺在幼儿床上照顾幼儿入睡,不准在园内吸烟。

四、语言文雅,说话轻声和气,在幼儿面前语言规范,语不俗、语不高,自觉保护每一个幼儿的自信心。

五、待人执情有礼貌,主动向客人、家长、幼儿问好,亲切接待来园家长,及时向家长汇报幼儿身心发展情况,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妥善处理家长的批评和抱怨。

六、同志间团结互助,友好相处,彼此均为“老师”相称,有意见,通过正常渠道提出。

七、遵守园内各项规章制度,持证上岗,上班不迟到、不早退、不干私活,不随意串班,聊天,不使用幼儿任何物品。

八、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园内各项设施、玩具、器械和花草,不扔果皮纸屑,勤俭节约。

九、廉洁奉公,不吃请,不受礼,不将公物归为己有。

十、注意安全,提高防火、防盗、防触电意识,维护公德,遵守法纪,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幼儿园园长职责

幼儿园团长负责幼儿园的全面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

一、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领导。卫生保健、安全保卫工作。

三、负责建立并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四、负责聘任、调配工作人员。指导、检查和评估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并给予奖惩。

五、负责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组织文化、业务学习,并为他们的政治和文化,业务进修创造必要的条件,关心和逐步改善工作人员的生活、工作条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六、组织管理园舍、设备和经费。

七、组织和指导家长工作。

八、负责与社区联系和合作。

幼儿园教师的职责

幼儿园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如下:

一、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

二、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三、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四、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

五、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保育员的主要职责

幼儿园保育员的主要职责如下:

一、负责本班房舍、设备、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

二、在教师指导下管理幼儿生活,并配合本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

三、在医务人员和本班教师指导下,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

四、妥善保管幼儿衣物和本班的设备、用具。

幼儿园出入登记制度

1、拒绝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凡因业务关系来访本园者,门卫人员须查看有关证明,让其填写出入登记;凡因生活关系来访本园教职员工者,一律在门卫处接待。(带班教师拒访,特殊情况征得领导同意)

2、外来送货人员车辆停放园外,出示有效证件,由门卫室与相关部门联系,经确认后方可放行入内。

3、对于上级有关部门来园检查工作,也需进行出入情况登记,查看有效证件,并与相关负责人员联系。

4、教职工在上班时间如有特殊情况需外出,应先告知班主任,到办公室填写请假条,班主任签字后报请园长签批后方可离开;如园长有事不在园,找行政园长签批。离园时将外出请假条交门岗,由门卫记录。

5、对于身份不明者,门卫人员有权将其拒之门外。

6、禁止外来推销人员及无工作关系人员入内。

7、家长中途来接孩子,必须向班内打电话,教师将孩子送到门岗。

8、除园内搞亲子活动外,非幼儿园学生、小区居民等人禁止入园玩耍、逗留。幼儿园安全工作制度

一、随时检修玩具、用电、电源、插座等物品,避免碰跌、砸碎、触电等事故的发生。

二、幼儿需饮水时,应由值班老师亲自倒好,杜绝幼儿个人接水。

三、严格接送卡制度,家长须持接送卡方可接走幼儿。

四、幼儿在大型玩具上活动时,老师要注意照顾,保护,到户外或平台活动时,要有两名职工。上下楼梯时要时刻注意幼儿的安全,幼儿均要在教师的视野中活动。

五、教育幼儿不以小刀、玻璃片等危险物品做玩具,晨检时,注意发现幼儿衣袋里有无不安全物品。

六、教育幼儿不要抓到窗台及楼道栏杆边游戏或向下张望,以免发生摔伤事故。

七、坚守岗位,上班期间不得离开幼儿,教具、教材等一律在备课时间准备好,上班时带到活动室,不得到办公室或其它地方去。

八、外出活动及交接班时,要清点人数。

九、传达人员注意随时关好大门,孩子幼儿出走。

十、家长嘱咐幼儿需服的药物,要仔细核实,避免服错药出现事故。

十一、一旦发现事故,应及时处理,及时向领导汇报。

幼儿园食堂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一、食堂必须持有效卫生许可证,到期及时验换。

二、从业人员按要求如期进行健康检查,卫生知识定期培训,持合格证上岗。

三、从业人员工作时必须穿整洁干净的工作服,戴口罩、发帽,坚持每日清洗、消毒一次。个人卫生做到“四勤”。严禁在操作间内洗衣、物。

四、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干净、无杂物、室内地面清洁、无油垢、无异味,垃圾桶盖盖及时清运。

五、防蝇、防尘、防鼠设施齐全,室内无蝇、无鼠迹、无蟑螂。

六、各种工具、容器、机械定位存放,用毕及时洗刷干净,达到物见本色;各种防尘布洁净并有正反标记。

七、不制作冷荤食品。要配有留样冰箱。每日每餐成品饭菜必须留样且保存24小时

八、各种食品用具要生熟分开,设有明显标记。菜墩、砧板用毕洗刷干净,立式存放,要求各面洁净,物见本色。

九、不采购、不加工腐败、变质、霉变、虫蛀、搀杂使假、标识不全及过期食品。从正规渠道采购食品,相对固定商店,并做好每日采购的登记台帐工作。

十、必须采购、使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食品添加剂。

十一、库房食品存放分类上架,隔墙离地,防鼠防潮,不混放。冷藏食品放置方法正确、卫生。严禁存放有毒物品和杂物。

餐具消毒卫生制度

1、餐具、菜具、熟食容器餐后立即清洗消毒,做到使用一次,清洗消毒一次。

2、食堂工作人员应身体健康、工作认真。

3、餐具清洗消毒必须严格按一刮、二洗、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顺序操作。

4、餐具消毒应达到下列要求:

电子消毒柜:将餐具傾斜置于电子消毒柜内,开启电源使其处于消毒状态,约20分钟左右保温指示灯亮。

药物消毒:“84”消毒液一般使用1:250的浓度,将餐具浸泡其中10分钟。

6、餐具应竖立或倒放在消毒柜内,开机消毒约15分钟,待冷却后取出。

7、消毒完毕的餐具、茶具应立即放于清洁的橱、柜内保洁,防止再污染。

8、泔脚、垃圾应密封存放,日产日清。

个人卫生制度

1、食堂工作人员必须取得有效的健康证明,每年体检一次,合格者方可上岗。

2、食堂工作人员必须穿戴浅色工作服、帽,头发不露帽外,操作直接入口食品时应戴口罩,不戴戒指,不涂指甲油。

3、食堂工作人员操作食品前和大小便后,应洗手消毒,不得穿戴工作服、帽进入厕所。

4、食堂工作人员操作食品时不吸烟,不挖鼻孔、掏耳朵,不得对着食品打喷嚏。

5、食堂工作人员应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勤理发洗澡、勤换洗工作服、帽。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废

幼儿园安全用电管理制度

一、幼儿园内教室、寝室、办公室、食堂及其他公共场所的照明及生活设施的电闸或开关不得出现有裸露电源现象,门卫、电工每天巡查,发现隐患,立即排除。

二、教室、办公室内配置的饮水器、电脑、电视、空调等电器,晚上人离开时必须关闭电源,落实专人负责,室内的灯光要及时关闭。

三、教室、寝室、办公室内一律不准使用“热得快”(取热器),对违规者,收缴器材,酌情处罚,图书馆、档案室严格使用危险性电器。

四、园内各处,确因教学、生活需要而加设电源插座或拉线,必须经园长同意,由专业电工规范操作,未经同意一律不得私拉乱接,以免导致用电隐患

五、食堂、厕所及有潮气的公共场所用电,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安装防雾照明灯,并由专业电工定期检查器材设备和灯具的安全性能完成情况,使用排风机必须有完整牢固的安全护罩。

六、由园长委派一名责任心强,懂技术的教工为用电安全监督员,孩子用电超荷及公共厨房长明灯而引发火灾。

七、教学楼梯内必须挂设干粉灭火器,并保证其完好状态。

八、成立业余消防队,定期培训,演练消防救护技能。

第四篇:国际移民的影响

国际移民的影响

国际移民对输出国与输入国的积极影响

第一,国际人口迁移对提高人口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二,从正面影响来说,国际移民促进了接受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国际移民为接受国增加了人力资源,弥补了本国劳动力的不足。

其次,高级科技人才流入接受国,为接受国节省了大量的教育和培训费用。再次,国际移民促进了接受国经济、科技的发展。

最后,国际移民为接受国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第三,国际移民在人口增长和就业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国际移民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第五,国际移民参与所在国的政治生活,进而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第六,国际移民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

第七,从移民迁出国方面考察,移民寄回母国的汇款增加了迁出国的外汇

和投资能力。

国际人口迁移对迁出国和迁入国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一,对原籍国的负面影响主要是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流失,进而可能会影响

原籍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从迁入国方面考察,国际移民带来的消极影响是难民问题、非法移民问题和跨国移民犯罪问题。移民特别是难民的大量涌入加剧了世界部分地区的紧张局势,造成了某些地区不安定的因素。

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移民有利于促进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加强国际对话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二、国际移民对民族国家管理控制其领土事务的权威、能力提出了挑战

三、形成多元文化及多重认同,对民族国家的社会及政治稳定造成危害

四、国际移民加剧了南北双方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国际移民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短缺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这种国际移民却使南方国家更加边缘化、贫困化。

五、国际移民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和艾滋病的蔓延。

六、国际移民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

第五篇:美国华人新移民研究

美国华人新移民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华人新移民的人口变化、政治侨团、经济以及文化适应的分析,旨在全面剖析美国华人新移民的变化和现况,进而阐述了中国移民对美国所起的重要作用。从华人移居到社区的形成,进而出现了政治侨团,华人新移民在美国经济站稳脚和文化适应,作者阐述着美国华人新移民的变化。

关键字:美国

华人

新移民

唐人街

侨团

经济

文化适应

(一)战后的华人新移民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和澳洲等地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北美洲。这个地区原来的华人并不多,二战后,由于大量华人新移民的涌入,使该地区的华人人口在战后四十多间猛然地增长起来,其中又以美国华人的数量增长得最快。1940年,美国华人总共有77504人,1950年增至117629人,1960年再增至237292, 1970年剧增到435062人,1980年又跃增到806027人,现在则已达125万人①。战后40年间,华人人口增加了12倍之多,几乎每十年就翻一番。在之前西方各国都有排华法律,二战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1943年,出于共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总统罗斯福率先废除了排华法律,把严闭了数十年的国门重新向中国移民打开,每年允许105名华人进入美国。以后,移民对象逐渐扩大,名额也逐年增多。1956年,美国颁布新的移民法,使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每年可向美国移民2万多,以后又增加到大陆和台湾各2万名,香港5千名。接着,各国也纷纷效仿促使大量的华人向这些国家进行移民。不仅如此,向美国这种疆域辽阔。人口稀少的国家,还对外来移民采取欢迎的态度。特别是对那些具有学历和技能的技术移民,以及那些拥有资本,可在移居国进行投资的商业移民更是欢迎。美国等国家企望通过吸收外来移民来改变劳动力不足,资金缺乏的状况,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美国华人新移民是相对于华人老移民而言的。中国大陆关于华人新移民的定义,比较有 代表性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移居国外的我国公民” ②或“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大陆移居国外 者”。③上述定义对中国大陆而言是符合事实的,因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这段时间,中国大陆的国际移民活动基本上停止了。1978年以后,中国出现了大批公 派留学生、自费留学生以及其他合法、非法的海外移民。中国台湾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派出大批留学生,许多留学生学成以后滞留在所在国,成为新移民。推此外,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华人移民与之前的华人移民有很大的不同,之前的华人移民主要以劳工为主,而在此之后的华人移民则以留学、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为主,且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这与当代国际移民的流向相一致。因此,庄国土把“华人新移民”界定为“20世纪后期跨国移居的华人(指种族、文化意义上的华人,英文对EthnicChinese)”。④同理,美国的华人新移民是指20世纪50年代开始移居美国的华人移民,分别来自中国的大、台湾、香港、澳门和其他东南亚国家。

(二)华人新移民促使美国华人社区扩大

唐人街是华人集中居住的社区。就现在分布于美国各地的唐人街而言,旧金山和纽约的唐人街规模最大,而旧金山唐人街的历史比纽约唐人街的历史更早,早期和现在的许多侨团总部都设在旧金山;就华人而言,纽约唐人街总数已超过了旧金山。早期华人来美国,大多在天使岛登陆。

从华人祖籍来看,不同的地区的唐人街分布着不同的祖籍的华人。就像是广东人一般就居住在旧金山唐人街。而随着福州来的新移民的涌入,在曼哈顿唐人街随处能听到亲切的中国福州话的。台湾人却大部分居住于法拉盛华华人社区,温州人则是选择了布鲁克林第八道的华人社区。从华人的职业来看,洛杉矶的华人多是开商店,孟德雷·帕克的的华人打工和开公司的居多,然而在圣加夫列尔的华人则是以获得正式工作的白领阶层居多。

因为唐人聚居在唐人街,不易被美国主流社会同化;又因为唐人街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唐人街成为学术界争议的焦点。有的学者认为唐人街是充满经济活力的华人社区,有的学者认为唐人街是脏、乱和充满暴力的地方。彼得·帕克着重描述了唐人街存在的问题,他指出 唐人街的雇主们能剥削劳动者,因为他们可以不顾最低的劳动标准,而又不必担心征服强制行为。然而就是这样,华人在美国这种社区还是受到一定的剥削,这就是唐人街的一个现状,美国华人的一个现状。

(三)新移民引发华人政治侨团的变化

随着华人新移民的增多,华人社区的扩大,同样也引发华人侨团的变化。美国华人侨团也是多种的,但是在关春如在他的《美国华侨团体的组成》比较详细地作了分类,分为以下几种:华人地区性侨团;华侨宗族性团体;华人职业性团体;华人堂会主体;“堂”是秘密结社的称谓;其他侨团,包括宗教组织和政治组织。华人新移民也是按地域、宗教、职业和政治等组建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政治团体和职业团体的组建。下面就政治团体说一说侨团的变化。

美国华侨最早组织的政治团体是什么呢?——是“洪门致公堂”。它的宗旨是“反清复明”却并没有采取过实际行动。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因戊戌变法失败来美组建“保皇会”,以保救光绪皇帝。民国以后,改为“中国民主宪政党”。1930年孙中山在旧金山组建“兴中会”进行革命活动,又于1909年先后在美国东、中、西部设立“同盟会”,民国后改组为“国民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华人参政议政,成立了华裔民主党协会等组织。

由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对立以及地域的差异,美国约25万台湾闽裔所成立的侨团自成系统。、(五)新移民的文化适应

早期美国华人习惯于一种复杂结构的社会秩序和家庭制度。但是他们的后代思想并不僵硬,慢慢倾向于接受和模仿美国人的价值观和信仰。这久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问题并引发冲突。文化适应时常被描述成一种单向的过程,认为不同肤色的各种种族群体被迫放弃自身的文化。然而年轻的华人并不是这样的。正如钱宁指出:在海外长期生活的华人可能会改变自己的穿衣打扮,但就像改变不了自己的肤色一样,他们难以改变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我意识。

中国人过去不喜欢美国人的许多特点,但现在却不同了,进取,易动、努力自治自我满足、对孩子的放纵等美国人观念已为华人接受。因为他们认识到,为了获得成功,必须适应美国人的习惯和价值。这就是新移民必须要做的,文化适应 ① 参见陈依范《美国华人》,工人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第310页。② 参见全国政协办公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移居海外情况的调查报告》第51号文件,1996年,第3页 ③ 评论员文章:《重视对新移民的工作》,载《侨务工作研究》,1996年第一期。④ 庄国土:《华人华侨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50页。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