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普京时代的外交新局面

普京时代的外交新局面



第一篇:普京时代的外交新局面

俄罗斯年看强势复兴:普京治国方略重振大国地位

03/17/2006/08:57

华夏经纬网

“俄罗斯年”看俄强势复兴

清华—环球论坛

讨论时间:2006年3月9日

讨论嘉宾:

俞 邃: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

王海运: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

顾关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本次讨论由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刘江永教授主持。

俄罗斯告别衰落

俞邃:今年中国将举办“俄罗斯国家年”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将向我们展现一个正在重新崛起、走向强大的俄罗斯。从叶利钦时期到普京时期,俄罗斯基本上是沿着“破-乱-治-兴”的轨迹发展。“破”是指叶利钦掌权后,在破除苏联模式弊端的同时,也破掉了社会主义值得发扬的一些东西。“乱”是破的必然结果。叶利钦后期,主要是普京上台后,着力于“治”,渐渐地“治中有兴”。

如今的俄罗斯,从整体上可以说是:告别衰落,开始复苏,进入攻坚,任重道远。“衰落”已不适合用来描绘俄罗斯现状,因为它指的是不断下降的趋势。普京执政以来,俄经济持续增长,最近有两年的增长率达到7%以上。

王海运:俄罗斯的确出现诸多重新振兴的征兆,突出表现是:在国际舞台上日趋活跃,对独联体以外事务的参与日趋主动,在维护国家重大利益问题上多了几分强硬。

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俄在防范“颜色革命”、恢复中亚势力范围上“转守为攻”,在运用“能源武器”制裁背俄西靠的昔日“小兄弟”问题上果断出手,在伊朗核问题上突显大国外交的影响力,在邀请哈马斯访俄上展现大国外交的独立性,在“民主”、“人权”问题上也越来越敢于同西方叫板。

军事力量建设方面也在酝酿大的动作,包括部署新型弹道导弹,建造新型航母,准备退出《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和《中导条约》。还包括海军舰队重新进入印度洋和地中海。

顾关福:到2004年,俄罗斯已经走出了“后苏联时代”。所谓的“后苏联时代”是指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的全面衰退时期。2004年俄罗斯已进入了复兴期,但全面复兴、成为一个真正的欧亚强国还要经过20至30年的时间。

随着国力的增强,资源优势的凸现,俄罗斯将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在军事上也会发挥仅次于美国的重大作用,在外交上也会比较活跃。总的来说,俄罗斯前景是比较好的。从普京执政开始,俄罗斯经济连续6年较快增长,增速保持在5%至7%左右。今后俄罗斯将进入经济实力较快上升的阶段。

普京治国方略使俄重振

俞邃:从宏观上分析,俄罗斯复兴有政治、经济两大方面的原因和四个基本保证:一是治国方略、二是发展道路、三是政治路线、四是考虑本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意识形态以及务实的治理方法。

普京的治国方略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强国富民为使命;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民族精神为动力;以强有力政权为依托;以团结全社会为手段;以历史教训为借鉴,不仅批评苏联时期的失误,也肯定苏联时期的成就;以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方向,不走欧美的道路;以优化外部环境为条件;以重振大国地位为目标。

普京选择的发展道路的特征大致可概括为:以维护政局稳定、保持社会和谐为基本目标的“可控民主”;以注重效率、兼顾公平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市场经济;以维系“平衡性”为基本指导原则的全方位外交。

在政治路线上,普京坚持走中间路线,既不左也不右。左是回到苏联模式,死胡同;右是照搬西方模式,行不通。

对意识形态问题,普京虽很少谈论,实际上却很重视。他把俄罗斯国内存在的三种主要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加以融合与取舍,有选择地、务实地运用于俄罗斯现实生活中。自由主义更多体现在经济方面;社会主义更多体现在政治方面,即西方嚷嚷的“俄罗斯重回斯大林时期”;民族主义更多体现在对外关系方面。

普京治国使用的主要经济杠杆有以下几个。

一、节制私有化进程。与金融、财政、石油寡头作斗争,力求把主要经济命脉掌控在国家手中。

二、借助能源优势。能源产业是俄主要支柱产业,其产值约占俄罗斯工业产值的30%,为政府创造了大约54%的年预算收入和45%的外汇收入,对GDP的年贡献率达到30%左右。

三、增强在世界市场上的经济 竞争力。普京提出要扩大投资规模,建立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经济实体,增加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

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拉动内需。俄罗斯人购买力近年来有了显著提高。一个例子是,1.4亿多人口就有1.2亿部手机。仅去年1年就增加了5000万部。

王海运:俄罗斯国力恢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2005年GDP已经达到7500亿美元,总体经济水平已经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的70%。有报道称,俄军事实力已恢复到了苏联解体前的80%。

其次是政局继续保持基本稳定。这使政府有条件集中力量抓经济。促进政局稳定的因素,一是普京“强国富民”的施政理念以及政治、经济发展模式比较适合国情、符合民意。二是执政党的政坛主导地位稳固,反对派难以掀起大浪。三是垂直权力体系得到强化,“总统政令不出莫斯科”的情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四是寡头势力受到压制,资本权力对政治权力的干预大大减少。五是经济迅速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百姓得到了实惠,社会矛盾缓解。

其三,外交运筹比较得力。普京外交战略比较符合俄的实际,为其外交运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俄罗斯向来善于以弱势地位、有限资源谋求较大外交利益。例如,俄罗斯利用“能源武器”谋求地缘战略利益,又通过外交运筹谋求对独联体油气资源和输送管网的控制。一定意义上俄有效的外交运筹放大了人们对俄崛起程度的观感。

顾关福:普京执政6年以来,俄罗斯得到了有效治理。他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组了联邦制结构。首先,改变地方领导人选举制度。别斯兰人质事件后,俄地方行政长官由总统直接任命,把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实现对地方的垂直领导,地方分离主义与分裂主义倾向得到有效遏制。其次,改变国家杜马议员的产生办法,全部由政党按比例产生。“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的体制基本定型。这种体制在现阶段是适合俄国情的,并有利于俄罗斯的进一步发展。国家的主要权力集中在总统手中,以保证俄国家统一、权力集中、政令畅通。

普京外交:追求利益、能力与现实的平衡

王海运:我对普京外交战略的概括是“独立自主、务实灵活、东西方相对平衡的多极化外交战略”。

独立自主,不当他国的小伙伴,是大国外交的必备特征。

务实灵活,与国家的实力不济、必须以有限的外交资源谋求尽可能大的国家利益有关,也是俄罗斯的外交传统,更是俄罗斯外交智慧的体现。务实灵活就是从力量与利益的平衡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参与,重点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利益,必要时退缩一旁、韬光养晦,有机会即大胆出击。例如邀请哈马斯访俄。

东西方相对平衡,与俄罗斯的地缘战略条件有关。俄3/4的国土位于亚洲,但政治文化中心在欧洲,所以俄罗斯不能只顾一头。俄罗斯文化也是东西方多种文明交汇而成的。采取这种东西方相对平衡的外交战略有利于俄最大限度维护其国家利益。只有如此,俄才能在大国之间捭阖纵横、借重制衡,突显大国形象、提升大国地位。当然这种平衡是相对的,俄外交重点长时间在西方,今天它虽然以空前的热情关注东方,但仍不能说其外交重点已经发生实质性改变。

多极化就是以多极世界为目标,进行多方位、多边外交运筹。这是普京外交的核心。这首先是由俄罗斯实力衰退、难以独立构成世界一极的现实决定的;更是由俄罗斯一定要成为世界强国的战略目标决定的。任何单极世界中,俄罗斯只能充当配角;只有在多极世界中俄罗斯才有希望成为独立一极。

顾关福:普京治国的理念是:“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利益至上”、“社会团结”。对外战略服从于国内的需要,奉行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俄罗斯外交顺序的排列也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俄公开讲的是奉行“全方位外交”,但其中有侧重。排在第一位的是对独联体国家的外交。因为独联体国家是俄罗斯的“外部生存空间”,面对“颜色革命”和北约不停顿的东扩,这个战略空间已经被缩小,普京便加紧做这些国家的工作,其中中亚国家是争夺的重点。

二、对西方的外交被列为第二位,侧重点是西欧。因为俄罗斯的经济利益在西欧,欧盟是俄罗斯的主要合作伙伴,俄目前对欧盟的出口已占俄外贸出口总额的55%。

三、东方外交原则上同西方外交并重,东方外交近几年来比较活跃。中国和印度可以说是俄罗斯亚洲外交的两大支柱。

但俄外交也面临不少挑战,如车臣恐怖主义尚存、北约东扩进一步压缩俄战略空间、俄美关系僵局找不到转机等。

俞邃:普京坚守国家利益原则,激发民族团结精神,其外交具有强烈的自主个性;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美国单边主义冲击,俄处于弱势地位,在外交中又不能不带着鲜明的妥协色彩。这种绵里藏针、以退为进、独具风格的普京外交,是由俄罗斯的具体国情决定的。普京外交政策植根于国家发展战略,其特点是延续性、务实性、平衡性、兼容性和隐蔽性。普京确立了符合俄利益和力量的外交战略,采取有选择地参与国际事务的新战略构想。同时,他又指出,俄在国际舞台上的威望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外交资源。

俄复兴仍然任重道远

王海运:俄罗斯的复兴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例如发展道路不稳定就是一个突出问题。现在俄罗斯国内这条叫做“可控市场经济”或者“社会市场经济”道路并不是确定无疑的。在关于资源和经济命脉的国家控制等问题上,俄国内存在严重分歧。这一问题有可能在普京离任后变得更为突出,因为那时能否再出现一位像普京这样的“强总统”也会成为问题。实际上有一部分俄民众现在已经对“后普京时代”的前景感到迷惘。

另外,一些俄罗斯人的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把外界正常的经贸活动看作经济扩张和经济渗透。他们对全球化潮流也不太适应,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对俄罗斯不利,甚至有些政治精英也这样看。这就影响了俄当局正在为适应全球化而做出的努力。

还有产业结构畸形的问题。重工业过重,农业严重滞后,原材料产业机制膨胀。这种局面在这几年的改革中不但没有改善,反而进一步失衡。现在 能源企业占据很大比例,给调整产业结构制造了很多困难,而现在产业结构不进行调整就会对经济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此外,投资环境差也是个大问题。

除了以上的国内因素,还有很多国外因素对俄罗斯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所以,俄罗斯重新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仍然任重道远,恐怕还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环球时报

第二篇:普京外交八年及其评价

普京外交八年及其评价

赵华胜

[内容提要] 普京外交的八年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概括而言,其精髓包括俄罗斯的世界大国定位,多极化的世界结构,依托欧亚、面向欧美的战略布局,独联体一体化的长期目标以及能源和军事两大支柱。普京外交也不是没有问题和弱点,它的独联体外交有得有失,俄国际环境恶化、朋友很少,它有时过于实用,它的“硬力量”硬、“软力量”软。普京外交揉杂着多种成份,但它的基本属性是回归传统。

[关键词] 普京外交 外交“遗产” 回归传统

[作者介绍]赵华胜,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俄罗斯、中亚及上海合作组织研究。

随着普京第二任期即将结束,普京外交在形式上将告一段落。普京外交的八年轰轰烈烈,个性鲜明,既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功,也不无弱点和问题,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为俄罗斯留下了丰富的外交“遗产”。而且,从俄罗斯国内政治生态来看,在2008年总统换届后,俄罗斯外交虽然可能有所调整,但普京外交的基本方向和精神将很可能被继承。对普京外交进行梳理和总结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普京外交的主要“遗产”

所谓普京外交遗产是指普京外交在理念、政策、风格等方面的结果和形式,它反映了普京外交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

第一,俄罗斯的世界大国定位。这是普京外交最主要的“遗产”,也是普京外交的核心理念和起始点,俄罗斯外交的其他理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服从于它。国际定位实际上是俄外交方向的定位,它关系到俄在国际上将走什么道路、扮演什么角色、选择什么目标。在冷战后特定的政治语境下,俄选择大国定位就意味着它在国际体系中的独立角色和独立的对外政策,而非大国定位则意味着依附于西方主导的国际结构,采取“搭便车”的对外战略。

苏联解体后相当长时期内,俄罗斯一直在“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的迷茫中痛苦徘徊,难以确定自己在冷战后新国际体系中的身份、角色和位置。普京明确做出了大国定位的抉择,从而结束了俄罗斯外交在这一问题上持续10年之久的游移不定。纵观普京外交全过程,可以看到大国定位和大国外交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也是普京外交的灵魂。大国定位决定了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以独立的力量中心出现,不依附于任何其他力量结构;它将采取独立的外交政策,根据本国的利益需要和逻辑,玩自己的“游戏”,而不是遵循他国提出的“游戏规则”;它将是后冷战时期国际秩序构建的积极和主动参与者,坚持与其他大国同样的话语权。

在普京时代,俄对大国定位的含义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以大国身份来处理俄与世界的关系;另一种是以恢复俄大国地位为目标。应该说,这两种含义在普京外交中兼而有之,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在精神上是统一的,但在实践层面存在重大差别和矛盾。大国外交意味着俄在国际上广泛的利益界定和利益范围,是一种战略进攻性外交,要求俄高姿态地应对外部挑战和提供昂贵的资源保障。但在国家经济亟需恢复、国内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实施这种大国外交就难以集中精力于国内恢复,而要集中精力于国内恢复就难以实施大国外交。更关键的是,在国家积贫积弱的情况下,俄也没有能力和资源实施这种大国外交。

在此背景下,普京外交尽管始终以大国外交为基调,但其含义在前期与后期有差别。普京外交前期以恢复俄大国地位为重点,收缩战线,集中精力于国内恢复。从2005年开始,普京外交的重点向谋求大国身份转移,表现在战略态势上,俄外交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就是这一年,俄推出了“主权民主”概念,拒绝在意识形态上盲目追随西方;宣称将按照自己的原则构筑国际关系;在独联体地区推行新的政策;大力推行能源外交;坚定支持乌兹别克斯坦与西方抗争;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努力推进亚太外交,等等。[1]俄罗斯提高了“嗓门”,开始与西方特别是美国不仅在外交上、而且在军事上正面交锋。至此,俄罗斯已经以大国的身份重返国际舞台。[2]

第二,多极化的世界结构。多极化是俄罗斯外交的一贯主张,1996年即被宣布为俄官方政策,一直享有官方理论的地位。普京外交使俄从多极化的附和者变成积极的支持者,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使俄成为反单极化的先锋和多极化的旗手。

实际上,俄理论界一直存在着反对多极化理论的声音,在叶利钦时期和普京外交初期,这种声音甚至超过支持的声音。这些反对者出发点不尽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多极化是中国的外交符 号,带有明显的中国色彩,且有反美的特定指向,而俄在国家虚弱不堪的条件下,不可能在多极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因而宣扬多极化实际上是为中国做嫁衣裳。普京外交前期,俄官方在多极化问题上小心翼翼,在外交实践中极少使用多极化字眼、或宣扬多极化的理论和主张,而是经常用多方位来代替多极化。[3]多极化成为俄外交基石是在2003年之后。“9·11事件”后,俄美关系经历了一个短暂的“蜜月”期,此后,俄与美国以及整个西方的关系突然转向,跌入低谷。与此同时,俄国力开始迅速增长。在此背景下,俄开始明确和坚定地支持和推动多极化的发展。2003年4月,普京在与英国首相布莱尔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俄罗斯认为国际结构应该是多极化的。”[4]2007年2月,在慕尼黑安全政策大会上,普京对单极主张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评:“对于当代世界来说,单极模式不仅是不能接受的,也是根本不可能的。”[5]2007年3月,俄罗斯外交部发布了由俄最权威的官方和学术研究机构联合撰写的《俄罗斯外交概述》,宣称“单极世界的神话在伊拉克已经彻底破产”,建立多极世界结构的客观和主观条件正在成熟。[6]

应该指出,普京外交在多极化问题上的变化并非理念上的转变,而是由于俄国力恢复而发生的调整。中央政权的巩固、经济的快速发展、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使俄绝对实力大增,而美国深陷伊拉克泥潭也使俄相对力量增加。此时的俄罗斯深感它不仅需要在国际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已经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宣扬多极化已经不是为中国做嫁衣裳,而是为俄恢复大国地位铺路,多极化有助于保证俄罗斯的绝对主权和恢复俄罗斯的世界大国地位。[7]

还需要看到,俄罗斯不仅反对单极世界结构,也反对新的两极世界结构。俄外交部在一份分析报告中指出:“在形成多极化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 不能滑向任何形式的两极结构,因为历史经验证明,国际政治中的任何两极结构都导向冲突和战争。”[8]实际上,俄罗斯不希望出现新的两极结构更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它不能成为其中的一极,因为俄不能确定,“当美国的太阳熄灭后,等待着我们的将是什么?‘金砖四国’未必是唯一的可能”。[9]

第三,依托欧亚、面向欧美的外交战略布局。普京外交经常被评价为欧亚[10]外交,意思是说俄罗斯外交像它国徽上的双头鹰,兼顾东西方。确切地说,面向欧美是指以欧美为外交重点,它有两重意思:俄主要利益特别是战略安全利益在欧美,同时俄主要战略压力和挑战也来自欧美。因此,俄外交活动是以欧美为主要参照对象的。依托欧亚也有两重意思:一重意思是把欧亚作为俄战略依托和战略后方,另一重意思是借助欧亚来应对和平衡欧美的战略压力。俄罗斯在欧亚地区有多层战略结构可依托,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可说是第一层次,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和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二层次。近年来,俄越来越重视上海合作组织,开始真正把它看成是自己的组织。俄外交部分析报告称,“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为地区合作独一无二的形式,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证明了自己在维持大欧亚地区 稳定中的作用”。[11]此外,还有范围更广泛的第三层次,即正在形成中的中俄印战略结构。由此可见,欧美和欧亚在俄外交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但两者的功能和定位有所不同。从结构上说,欧美对俄罗斯是战略紧张的产生地,欧亚则为俄提供战略稳定和战略支持。

第四,独联体一体化的长期目标。独联体地区一体化是普京外交的长期目标和最优先方向,它是俄特殊历史的产物,不是战术性的安排,也不仅仅具有外交资源和手段的意义。普京外交放弃了在独联体地区全面推进一体化和以独联体为平台的思路,转而采取多层次、有限规模的推进方式。俄罗斯认 识到:“现阶段在原苏联空间实施一体化的现实可能只能是小规模的一体化。”[12]普京外交的核心架构是欧亚经济共同体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它制定了一系列目标:在经济上建立统一的海关联盟,进而向共同经济空间过渡;在安全上建立共同的国防空间,形成联合的军事体系;在社会和文化上是巩固和加强共同的人文空间。普京推行一体化的主要手段一是形成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制度和机制安排,二是恢复和重建与独联体国家的经济联系,三是大力推动人文联系。引人注目的是普京外交明显提高了对人文联系的重视,强调“在独联体空间巩固共同人 文空间具有关键意义”。[13]

第五,能源和军事两大支柱。能源外交可谓普京的一大创举,在俄罗斯苦于外交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普京创造性地把石油和天然气变成了最有力的外交资源。有人将之比喻为用能源武器代替了核武器,称俄罗斯从核超级大国变成了“能源超级大国”。能源外交是俄罗斯能源战略的一个衍生品,但它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外交效能,且应用范围几乎覆盖所有主要地区和国家。俄罗斯通过能源外交来影响、塑造、调控与独联体国家、与“新”“老”欧洲以及与美国、中国、日本、印度等主要外交对象的关 系。俄能源外交既是充满诱惑的橄榄枝,又是一枚威力强大的炸弹,在它面前,其他国家都颇有无可奈何之感。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塔尔博特形容:“今天的俄罗斯是正在重新崛起的国家。它易于恼怒,口袋里塞满石油美元,踌躇满志地要成为世界主要的天然气供应者。俄罗斯人正将其石油和天然气变成经济和政治力量。”[14]事实上,能源的力量在某种意义上比核武器更有效,因为核武器是难以使用的武器,而能源可以随时使用;核武器使他国害怕,而能源使他国依赖;核武器消耗资源,而能源带来财富。

军事力量是普京外交倚重的另一支柱。普京非 常重视军事力量,称“全面巩固武装力量是无条件的优先方向之一”,[15]而武装力量的巩固是俄重新崛起为世界大国的重要途径,也是俄外交自信的来源。不难注意到,在普京外交的背后,特别是在俄与美国和北约关系中,军事力量是俄重要的后盾。从普京开始执政的2000年到2006年,俄年军费预算增加了3.5倍。2007年,普京又签署了总额达2000亿美元的未来7年军事采购计划。俄进行大规模军事重建,示威性显示自身军事力量,包括连续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频繁进行导弹发射试验,加紧部署新型战略导弹,新一代战略核潜艇下水,恢复航空母舰战斗执勤,战略轰炸机重新到国际公海巡航,威胁退出中导条约,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在白俄罗斯部署可以打到欧洲的新型战术导弹,酝酿制定新的军事学说,甚至重申必要时不惜首先使用核武器,等等,这一切与其外交密切配合的意图显而易见。可以说,普京外交对军事力量的倚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明显,军事力量已成为普京外交最重要的语言之一。

普京外交的另一种“遗产”

所谓普京外交的另一种遗产是指普京外交的弱点和缺点,是从问题和批评的角度看普京外交。当然,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由于观点、角度和思维方式不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评价也不同,甚至可能相反。

首先,普京外交自始至终以独联体为最优先方向,但其独联体外交有得也有失,且“失”是很大的。普京旨在恢复独联体活力的政策没有成功,独联体甚至比8年前更涣散、更缺乏效率;俄在独联体的“精神领袖”地位下降,在政治文化、经济模式、生活方式上对独联体国家的吸引力也在减弱;俄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俄不仅与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国关系没有实质性改善,还得罪了一些原来的朋友或盟友(如白俄罗斯),并与另一些国家的关系变得非常敌对(如格鲁吉亚)。

虽然不能把俄在独联体地区的“失”都看作是政策的失败,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俄罗斯与强大的美国和西方竞争的失利,但俄自身也有可检讨之处。以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俄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们作为“特殊国家”,而非与俄完全平等的国际关系主体,从而难以与之建立符合新现实要求的双边关系基础。在与美国的竞争中,俄主要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将独联体国家视为俄美地缘政治竞争的“客体”,对独联体国家自身安全和发展的利益理解不够。普京外交后期在处理与独联体国家的矛盾时,偏重压力和制裁手段,这不仅使一些国家在感情上离俄罗斯更远,而且往往使俄在道义上失分。普京外交强调俄国家利益,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在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中,俄也表现出了民族利己主义。以天然气价格问题为例,俄以国际市场价格为由提高对独联体国家的天然气供应价格应该说并非毫无道理,但另一方面,俄又利用对天然气运输的垄断地位低价收购独联体国家的天然气。俄既不愿再为独联体提供公共产品,又在双边经济关系中不够大度,这大大降低了它对独联体地区的吸引力。最后还应该指出,国内极端民族主义的蔓延也对俄与独联体国家关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俄极端民族主义势力袭击独联体国家公民的事件多次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独联体国家民众对俄罗斯的感情,还在一些独联体国家引起过民众的激烈反应。俄罗斯提出要在独联体国家年轻一代重新培养亲俄感情,但它对极端民族主义势力的宽容是对这一政策的打击。

其次,在普京外交八年中,俄与西方特别是与欧洲的关系明显冷淡和下降了。普京执政之初,俄英关系以普京夫妇邀请布莱尔首相夫妇到圣彼得堡度周末开局(2000年3月),而在普京执政之末,两国关系却笼罩在相互驱逐外交官的阴影中;俄与德国 曾经关系密切,但现在两国已日渐疏远;俄法德在叶利钦时期曾经形成了欧洲大陆的“三驾马车”,但现在三边结构等于解体;俄美关系的紧张更是不言自明,两国关系8年的发展结果就是双方相互指责的调门不断升高,安全协议陷入瘫痪,华盛顿和莫斯科越来越用冷战的眼光相互对视。在某种意义上,俄与西方关系的恶化也许难以避免,俄重新崛起必然伴随着与美国及西方的碰撞,而且,也很难把俄美关系恶化的责任完全归咎于俄罗斯。不过,普京外交在这一问题上也有可探讨之处。

俄在美国的战略评估中从次要挑战再度变成主要挑战,从而再度进入了与美国抗衡的最前沿,这与普京外交实践是有一定关系的。普京外交有一个特点,它敢于使用力量,敢于以强硬的语言和不拘一格的行为正面回应挑战,而且善于最大化应用有限的力量。加之俄罗斯民族的性格本来就有张扬和不善内敛的特点,而曾经是超级大国的俄罗斯这些年经受了太多的屈辱和压抑,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往往会把俄罗斯推到风口浪尖,同时还可能使俄在一定程度上把重心从国内经济建设转向与美国的战略竞争,承受过大的战略竞争压力,甚至被拖入新一轮军备竞赛,造成沉重的国内经济负担。不过,从普京2006年的总统国情咨文讲话看,俄对此还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普京认为,“我们不应该重复苏联的错误,不应该重复‘冷战’时期的错误,不应该以牺牲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解决军事建设问题,这是一条使国家资源枯竭的死胡同,是一条死路”。[16]同时,俄罗斯也把“非对称”方式作为解决与美国战略平衡问题的主要手段。但是,一旦进入了军备竞赛的轨道,就可能受到它的运行规律的推动和制约。在某种意义上,普京外交也可以说是一种“冲突边缘”政策,它走在与美国和西方冲撞的边缘上,但又力避掉下去。不过,不小心掉下去的可能也是存在的。

普京外交在处理与美欧关系上还有一个可探讨之处,即它对三边结构的利用不是很成功。在俄与美欧关系中,上策是联合欧洲,中策是分化欧美,下策是同时与欧美对抗。冷战时期,苏联传统的思路就是分化欧美、争取欧洲。普京外交恰恰使俄处于最不利的局面。俄虽与美欧都存在重大矛盾,不过它与二者的矛盾不完全一样,而且,美欧虽是战略盟友,但它们对国际事务的立场和处理方式也有分歧,俄在分别对待和控制这些矛盾上有欠缺,没有突出重点、区别对待,而是同时出击,使俄与美欧的关系同时恶化,并促使美欧在应对俄罗斯重新崛起上联合起来。俄罗斯针对美国采取的许多重大军事反制措施,如威胁退出中导条约和暂停执行欧洲常规力量条约打击的实际上是欧洲而不是美国。也就是说,俄罗斯对着美国射出的子弹却落在了欧洲身上。不管这是不是俄罗斯的本意,它的效果都值得考虑。不少评论认为,普京外交的一大问题是朋友太少,对手太多:“我们在国际社会的状态呈现出一种不愉快并且潜藏危险的奇怪现象:我们国家的地位在上升,但外交环境却越来越差。说我们现在陷入了如勃列日涅夫后期那样的外交孤立,这可能过于夸大,但我们的盟友和朋友确实很少。”[17]

另外,普京外交非常善于和喜欢战术机动,因而能够迅速抓住突然出现的机遇,但过多的战术机动有时显得政策多变和不连贯,还会出现过于迷恋战术机动、却模糊于战略方向的问题,也会给合作伙伴造成疑惑。虽然普京外交以务实著称,但常常出现重直接和即时利益、轻宏观和战略考虑的倾向。以俄与白俄罗斯关系为例,后者是俄重要盟友,2006年,两国因俄出口天然气价格问题导致盟友关系出现破裂。从经济和即时利益说,俄的做法是合理和必要的,但从政治和战略上看则失大于得。有学者评论,这一政策为俄增加了10亿美元的年收入,但却使俄失去了在白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存在。[18]过于看重直接和即时利益有时还导致俄轻易改变国家间已经达成的协议,这不能不对其国际可信度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最后,普京外交存在着“硬力量”硬、“软力量”软的问题。这一是指俄罗斯的“硬力量”资源比较雄厚,比如军事力量和作为外交手段的能源相对充足,而“软力量”资源相对匮乏;二是指俄比较善于使用“硬力量”,而对使用“软力量”不是很得心应手。例如,俄罗斯在塑造自己的国际形象上就不能说很成功,俄官方人士也承认,国际上对俄罗斯的正面形象认可度比较低。[19]再例如,在当代国际政治中,俄罗斯几乎没有提出什么有影响的理念,政治和文化吸引力也不大。

对普京外交的评价

对普京外交做出恰如其分的综合评价并不简单,因为普京外交包含着复杂的成分和内涵。不过,如果要对普京外交的属性做出一个概括,那么回归传统可说是它最基本的特性。

从西方学术界的观点看,在经历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之后,俄罗斯外交开始了从扩张性帝国向“正常”大国转变的过程,而普京外交使这一过程嘎然而止,俄罗斯外交由此改变了方向。西方学术界对普京外交有多种评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新帝国主义”说,认为普京外交的实质是重走俄罗斯帝国的老路;还有一种是“新苏联主义”说,认为普京外交正在重拾苏联外交的遗风。[20]西方学术界对普京外交的评价有基于自己的视角和价值观的理解,不过不管是“新帝国主义”说还是“新苏联主义”说,它们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即普京外交正在回到俄罗斯(苏联)外交的传统轨道。这里所说的传统包括俄罗斯的历史传统,也包括苏联的外交传统,而以后者为多。传统又包含很多内容,普京外交向传统的回归也是仅就基本精神和特性而言,它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特点。

其一,普京外交的核心特征是大国和帝国,其中大国是对外而言,帝国是对“内”而言。关于普京外交的大国理念前面已有叙述,这里只是对它的帝国思想做一点解释。帝国在西方的语汇中是一个贬义和可怕的字眼,但在俄罗斯人的传统思想中,俄罗斯帝国并不是一个坏东西,相反,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帝国是自由和文明的传播者。帝国思想在俄罗斯有深厚的土壤,俄不管是民族主义者还是西方主义者,都有浓厚的帝国思想和帝国思维。俄罗斯“祖国党”的纲领明确宣称,应当在独联体建立新联盟国家,而俄罗斯应是新联盟国家的基础。极端民族主义派甚至提出了建立俄罗斯“第三帝国”的思想,它们认为,沙俄是第一帝国,苏联是第二帝国,现在俄罗斯的历史任务是建立“第三帝国”。[21]即使是俄罗斯自由派,也把帝国作为俄罗斯的前途和使命。俄罗斯自由派的代表人物丘拜斯在2003年提出了“自由帝国”的思想,声称:“俄罗斯在所有可见未来的前景都是自由帝国主义,而俄罗斯的使命也是建立自由帝国。”[22]可知,帝国是一种浸透在俄罗斯民族灵魂中的思想。如一位俄罗斯学者所言:“在俄罗斯所有的政治战略分析中,‘帝国’是基本的语言。只要我们开始对建设俄罗斯进行全面和长期思考,我们就开始想到帝国并用帝国的规范。俄罗斯天生 就是帝国主义者。”[23]普京外交反映了俄罗斯的主流思想,自然不能不带有俄罗斯民族的帝国意识,其直接表现就是仍然把原苏联国家作为特殊国家,把原苏联地区作为特殊地区,认为它们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只能与俄罗斯进行一体化。客观地说,这种想法也是自然的,任何一个帝国都不可能不带留恋地与它过去的属国告别,都不可能不尽力去挽回它,但这仍然是一种帝国意识。

其二,普京外交的国内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无论是沙皇俄国还是前苏联,它的外交都建立在中央集权的政治基础上,普京外交显然也秉承了这一特征。如果说,在普京执政初期,俄罗斯的政治体制还处于飘移不定的过渡状态的话,那么在普京执政后期事实上的中央集权体制已经形成。尽管存在着三权分立制度,尽管存在着多党制和选举制度,但克里姆林宫事实上控制着几乎一切权力和资源,也牢牢掌握着俄罗斯的政治进程。在2007年12月刚刚选出的新一届国家杜马中,普京支持的“统一俄罗斯党”占到了2/3以上的议席,强硬的反对派从议会中完全消失,这预示着俄中央集权在未来几年将更加巩固。

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存在密切联系,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俄罗斯来说,它的表现和结果显得尤为明显。西方对俄国内政治变化的反应如此敏感和激 烈,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俄罗斯的国际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的国内治理方式”。[24]不过,如同帝国概念一样,俄罗斯对中央集权的理解与西方也很不相同。在俄罗斯看来,中央集权并不可咒,它是治理俄罗斯的合适形式。

其三,普京外交的信念是崇拜实力。从沙俄到苏联,崇尚实力、显示实力、大胆运用实力一直是传统俄罗斯外交的典型做法,普京外交也有这种特点。纵观普京外交,其变化和调整与俄实力的变化几乎连延迟的间隔也没有。美国学者曼考夫正确地指出,普京外交的真正变化不是政策的变化,而是实力的变化。[25]普京外交对力量的运用也是十分习惯和大胆的:俄军羽翼刚刚恢复,就派战略轰炸机飞到美英日的家门口、甚至低空直接掠过美国航空母舰上方;针对在他国领土上存在的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对俄安全的威胁,俄提出过实施预防性打击的思想;在与乌克兰的天然气之争中决然地切断对乌天然气供应,使乌克兰和欧洲陷入“断气”的危险;在与格鲁吉亚的危机中毫不留情地切断了通往格的陆路、航空、邮政联系,对格实施封锁。从这些典型案例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普京外交与俄崇尚实力的传统一脉相承,如果说有不同的话也只是形式而已。

其四,普京外交的精英中坚是强力部门。精英的结构状况对外交有着重要影响。在苏联传统中,强力部门从来都是精英层的主体,将军、克格勃首领、大军工企业经理构成了苏联时期最有势力的利益集团,它们的意志最大程度地影响着俄对外政策。这种情形在普京外交中重现,强力部门在普京政权中举足轻重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特别是普京所由出身的安全部门,不仅在俄权力结构中占据最显赫地位,而且其势力深入经济和其他领域,已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俄国有或国控大企业。有学者形容,由于强力部门在俄精英阶层中的强势地位,现在俄决策 层只有温和的“帝国”支持者和强硬的“帝国”支持者之分,自由主义者已经无影无踪。[26]

除了以上所述特征之外,意识形态上的民族主义,行为原则上的利益至上和实用主义,以及风格上的惊世骇俗、不循常规、变化难测的俄罗斯性格等,也在普京外交中有强烈表现。这些特点也都散发着俄罗斯(苏联)外交传统的神韵。

虽然回归传统是普京外交的基本性质,但也必须看到普京外交还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今天的俄罗斯不是沙俄帝国、也不是苏联,今天的世界也不是19世纪和冷战时期的世界,俄内外环境与过去都已大不一样,普京外交自然不能脱离这个时代和环境。普京外交也 不像看上去那么完整和一致,其背后是多种成分的混杂,比如说,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新帝国思想与后帝国意识,主权理念与全球化影响,对超级大国的怀旧心理与多元化主张,西方主义理念与欧亚外交,等等。这些不同的思想、理念、意识在普京外交中都存在着,只是某一种思想、理念、意识更强,成为主导性潮流,而另一种较弱,不是主流,但仍可能在某种条件下表现出来和产生作用。同样,在普京外交背后也有不同的利益集团,它们有强有弱,相互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它们斗争的波动也传播到外交上。这些因素给普京外交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使普京外交有时显得前后矛盾,有时传达出模糊的信息;二是使普京外交在大的框架之内有波动的可能,而且有时波动的幅度会比较大。除此之外,还须看到外部因素,首先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因素对普京外交的影响。美国和西方的对俄政策既可能对俄产生强大刺激,也可能暂时舒缓俄神经。

(责任编辑:黄丽梅)

[本论文为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的地缘政治及其战略”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 05JZD00040。]

注释:

[1]БорисМакаренко:“Этотренднерезкийинегрубый”-Москвабалансируетмеждуоткрытостьюиизоляционизмом,5 января2006,http://www.feisuxs/Research/Russia and Eurasia/bg2048.cfm.[21]ЭмильПаин.Россиямеждуимпериейинацией,Pro et Conta,МосковскийцентрКарнени,No.3(37),май-июль2007,с.52.[22]А.Чубайс.МисияРоссиив21веке,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1 октября2003г.[23]Егор Халмогоров.Империализм либеральный и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РусскийЖурнал”,13октября2003г,с.47.[24]Strobe Talbott,“Building a ConstructiveU.S.-Russian Relationship,”HouseCommittee on ForeignAffairs,http://www.brookings.edu/testimony/2007/1030_russia_talbott.aspx.[25]JeffreyMankof,f“Russia and the West: Taking the Longer View,”TheWashington Quarterly,Spring 2007,p.126.[26]Edited by JamesNixey,Expert's Russian Foreign Policy Roundtable,Chatham House,BriefingNote,November8,2006.《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2期

第三篇:开创外交新局面

江宁高级中学2009级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案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主备人 陆秀玲

【教学目标】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课前知识梳理】

一、打开外交新外局面(20世纪70年代)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 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 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 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 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 届大会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

1、缓和的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 的共同要求。

2、中美建交过程

(1)1971基辛格秘密访华(2)1972年 访华,并签署(3)年,中美建交

(三)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注: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 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二、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目标:反对,维护

2、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 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积极参与 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成功举办 会议(3)中国积极发展与 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年成立 组织。

江宁高级中学2009级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案

【课堂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商船横渡太平洋,从美国驶抵中国通商口岸——广州,与当地中国商人进行贸易活动,并于次年5月返抵纽约。这是迄今所知中美两国之间的首次交往。随船而来的萧卫少校曾有一则这样的手记:“中国皇后号荣幸地升起了在这海域从未有人升起或看见过的第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天就是1784年8月28日。”

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这是个被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把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二十五年没有交往了啊。„„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平等地交换意见,弄清彼此之间的分歧,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摘自记录片《周恩来》

材料三:2006年11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布什在越南首都河内会晤。胡锦涛表示,自我们7月圣彼得堡会晤以来,中美关系又取得了新进展。我们对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发展感到高兴。布什表示,美中关系发展良好,美中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致力于保持同中国的良好关系。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最初来到中国时,中国政府采取的是怎样对外政策?当时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周恩来所说的“最辽阔的海洋”和 “新的开始”各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的开始”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

(3)当前,保持“中美关系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的主要前提是什么?影响“中美关系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的主要障碍又有哪些?

问题探究二: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握手已成为现代社交场合中一种常见礼节。国际舞台上“巨人”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震动”。

江宁高级中学2009级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案

图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与斯大林的握手。图2:20世纪70年代“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图3: 2000年9月,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会晤。(1)图1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方针?它的积极意义怎样?

图1

图2

图3(2)图2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促成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图3反映出目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是什么?

问题探究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9年11月2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外长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联大主席慕洛,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在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

材料二:在1951年11月的第六届联大上,美国借口“中国侵略朝鲜”提出“延期讨论”中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在以后的九届联大期间,美国一直以此为借口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

材料三:中国恢复在联大的合法席位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

(2)材料二“中国侵略朝鲜”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认为是“历史的转折”,如何理解?

江宁高级中学2009级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案

【构建结构导图】

【课堂反馈练习】

1、读下列“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据此图分析,理解错误的是

A.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B.第三世界的力量迅速崛起

C.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D.西方国家逐步放弃了长期以来敌视中国的政策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

A.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席位 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D.中日正式建交

3、下列有关周恩来的外交活动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接见尼克松

②出席日内瓦会议

③提出求同存异

④会见田中角荣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4、2001年4月13日,日本文部省宣布,“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写的教科书检定合格。该教科书删除了“从军慰安妇”,“侵略”等记述和用语,中.韩等国政府就日本教科书问题提出了强烈抗议。下面有关论述中正确的是 ①这类事件的发生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②日本右翼势力发展较快 ③亚洲人民反对新殖民主义任重道远 ④我们应发扬五四爱国精神,抵制日货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中国积极推进与下列哪些地区性国际组织相关的区域合作

①亚太经合组织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

③世界贸易组织

④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课后反思】

江宁高级中学2009级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案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答案

【课堂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一:

(1)政策:闭关政策。根源: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2)喻指:中美二十多年的断绝交往、尼克松访华。

影响:打破了由于美国遏制中国所造成的外交僵局,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中日关系迅速发展;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与尼克松会晤。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为我国打开外交新局面起了推动作用。

(3)前提:坚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障碍:一是美国没有完全放弃遏制中国的政策,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并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设置障碍;二是支持台独势力,阻挠中国统一大业;三是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问题探究二:(1)“一边倒”。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外交封锁,有利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2)中美关系开始改善。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并进行战略收缩。(3)一超多强。出现多极化趋势。

问题探究三:(1)①新中国成立后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提出驱除国民党集团,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要求。②美国以“时机不成熟”为由,拒绝讨论新中国的提案。(2)“中国侵略朝鲜”是美国对中国的污蔑。抗美援朝是为了打击美国对朝鲜的侵略并保卫中国(3)中国取得的胜利,表明中国的外交活动打破了美国等国家的阻挠;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力量日益壮大,已经不是少数西方国家一统天下的时代了,美国自“二战”以来称霸世界的地位受到动摇。因此,中国的胜利是“历史的转折”。

【课堂反馈练习】 1——5 D C D CD

第四篇:打开外交新局面

打开外交新局面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原因 2.过程 3.意义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原因 2.过程

三、中日关系的改善 1.原因 2.过程

3.中美、中日建交影响

重点: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 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这一时期外交成就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结合本节课资料较多的特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我国外交成就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时期我国外交成就的历史意义奠定基础。让学生在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拓出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请大家回忆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得这些成就最根本的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成就略)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它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出发点。它引领中国不断地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由此导入新课---70年代打开外交新局面。【讲述内容】

一、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原因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什么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解决,主要阻力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前新中国为什么不能进入联合国?请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从此中华民国结束了它的历史,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的与事实的根据。按照国际公认的原则,台湾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代表已经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与事实的根据,应该立即从联合国所有机构中排除出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多次致电联合国要求取消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恢复新中国代表的合法权利。新中国的要求得到苏联、印度等国家的支持。由于美国实行扶蒋反华政策,极力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20世纪7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急剧,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引言部分的图表,思考分析我们从中能够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提示学生:联大开始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历届联大讨论此问题与支持票数之间的关系。为什么60~70年代之间支持中国的票数大幅度增加?让学生在解决历史问题过程中,了解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最终得出联合国也需要中国的历史结论。

在教学中可以以图表与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通过观察本图表,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表格中展现了支持新中国加入联合国的赞成票数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在1970年,支持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票数,第一次超过美国反对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票数。两部分内容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行敌视中国的政策,正在走向破产;美国扶持台湾国民党政府,阻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政策正在趋于瓦解。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成为历史的必然。2.过程

联合国成立之初仅有51个会员国,基本上听命于美国的操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亚非新独立的国家进入联合国,到20世纪70年代,它们成为联合国中的重要力量。面对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政策,毛泽东指出,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我们都必须给以积极的支持。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中国政府积极发展同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的关系。

通过阅读引言文字内容,你认为在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过程中,1970年为什么是最关键的一年?

20世纪到70年代,联合国内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积极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抛出“双重代表权”的方案。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向他表明了中国的严正立场:第一、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第二、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国民党断交;第三、不参加任何“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

1971年9月20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纽约开幕,中国代表权问题再次成为会议的焦点。在经过长达一周的辩论以后,10月25日晚,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台湾的“两阿”提案进行了投票表决。投票结果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联大第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一提案的通过使得美国和日本提出的所谓“中国大陆和台湾国民党‘双重代表权’提案”,还没来得及表决就成了废案,成为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美国在联合国“最惨重的失败”。(可让学生阅读课本中26届联大得决议,看资料回放)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教材以20世纪70年代为历史坐标,阐释了新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联合国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联合国。教材首先概要介绍了随后重点叙述了 20世纪70年代期间新中国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争取到第三世界国家和的支持,在第26届联大恢复中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艰难历程。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长期得不到解决?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获得解决的原因有哪些?教学时,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之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历史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联合国和第26届联大通过第2758号决议的情况,可以利用影视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的历史,加深学生的印象。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件本身说明了什么?事件对中国方面的重要性及对世界的影响等几个角度思考。注意让学生结合史实畅谈自己对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3.意义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有哪些?(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的历史意义。让学生自己概括借此培养学生得的分析概括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第一、这是中国、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义国家的胜利。第二、它表明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普遍认同。第三、它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第四、它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座桥梁。从此,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亲自参与联合国重要会议,广泛接触各国领导人,宣示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鲜明地阐述我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得到联合国会员国的普遍赞同。1974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六次特别会议,阐述了中国对世界局势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受到热烈欢迎。中国在联合国组织内,坚定地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共同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而不懈努力。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教科书出示了4幅历史照片《毛泽东与斯诺夫妇在天安门城楼上》、《周恩来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毛泽东会见尼克松》、《邓小平和美国总统卡特在美国白宫阳台上》,展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教学时可以将此4幅历史照片为本目教学的一条线索,让学生在历史的流动中感受到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是维护国家利益。在学生学习《毛泽东会见尼克松》之前,播放尼克松访华下飞机与周恩来握手的历史音像资料,一方面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另一方面渲染这次历史性握手的意义。请学生观察尼克松下飞机后是谁主动伸出手?尼克松为什么要精心设计这次握手?教师可以补充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的杜勒斯下令不同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握手这一傲慢失礼行为,引起学生对这次握手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尼克松与周恩来的握手结束了一个时代,结束了中国两个大国相互敌对、相互隔绝的时代,揭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亿万中国人、美国人和世界人民通过电视转播看到了这个事实。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最大的障碍是台湾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教学,首先学生需要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然后请学生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美国对台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态度上的变化。注意按照时间顺序寻找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是什么。美国对台湾问题在态度上的变化是什么。最后分析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态度变化的原因。这个教学设计的思路是:让学生学习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第一、寻找比较点是什么。第二、分析比较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第三、分析概括比较结果,得出历史结论。1.原因

(1)中美关系解冻的历史背景

中美双方的共同威胁是解冻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从意识形态分歧,演变为国家利益冲突。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几乎同时,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世界的抗争中成为劣势。苏联成为中美双方共同的威胁,这是中美双方能够走到一起的重要基础。可以引用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段谈话“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可以通过以下设问进行讲解:尼克松是怎样看待中国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他讲话内容的历史依据是什么?尼克松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对中国的认识说明什么问题? 最终使学生认识到这是美国政府向中国领导人发出的重要信号。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深入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认为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为了遏制苏联,必须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基于共同的利益,中美双方急需改善两国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过不同渠道频频向中国领导人挥动“橄榄枝”。1970年9月27日,已经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对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谈话时说:“如果我在去世之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要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这是他第一次以总统的身份公开表示愿意访华。面对美国方面的政治动向,中国领导人积极回应。然后借助两幅历史照片《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与斯诺夫妇在天安门城楼上》、《周恩来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为情境,请学生思考,第二天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美国记者斯诺的大幅照片为什么要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这件事对一向痛恨美帝国主义的中国人民会产生什么影响?两个月后,毛泽东再次接见斯诺,他对斯诺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毛泽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毛泽东向尼克松发出了邀请。遗憾的是当时的美国没有注意到中国的这个信号。

1971年4月根据毛泽东的决策,周恩来精心导演了一幕震动世界的“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这在中美关系沉重的车轮上巧妙而又有力地向前推了一把。建议请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历史纵横】了解有关内容。了解这件事对中美关系产生的影响。1971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准备。随后,两个国家几乎同时宣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公告:“„„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2.过程

1971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准备。随后,两个国家几乎同时宣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公告:“„„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对于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三部分。对于尼克松访华这部分内容,可为学生播放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的历史资料片,重点渲染尼克松与周恩来在机场握手的情景,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的握手结束了中美相互敌视、隔绝的时代,开创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影响双方关系最大的障碍是台湾问题。对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有关台湾问题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建议引导学生回忆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态度。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70年代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问题上抛出“双重代表权”问题。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并做出最终从台湾撤军的承诺。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在《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在这个范围内,美国将同台湾保持文化、商务其他非官方关系。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为两国关系的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最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间结束敌对状态,对世界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最后讲述邓小平访问美国,交代其意义。1979年初,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它揭开了中美关系的全面发展阶段。

最后应给学生指出,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的今天,台湾问题仍然是阻碍双方关系顺利发展的主要障碍。至今中美关系时而波涛起伏,时而阴雨见晴,皆与台湾问题有关,更确切地说,都与美国对台湾的态度密切相关。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晴雨表,也是中美关系远近亲疏的决定性因素。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三、中日关系的改善 1.原因

中日关系的改善,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例如,为什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对日本震动最大?大震动后的日本在对华关系方面做出了哪些反映?在中日联合声明中为什么要有“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这样的话语?让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过程中,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在外交上的高瞻远瞩。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消息,如同一股旋风,迅速刮向全球,引起各个国家和各方人士的震惊。震动力度最大的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新中国成立以后,日本政府一直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急速转弯,日本政府顿感措手不及。在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下,日本政府明确表示: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日本现在应该采取负责的行动,独立作出决定。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2.过程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经过四次会谈,两国正式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日本抢在美国之前,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结束了近百年来存在于两国之间的不正常状态,为两国关系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教学时可以请学生将教材中中日建交联合声明与中美建交公报的内容进行异同比较。相同方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同方面:日本对过去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在教学中,对“日本对过去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这句话做一重点解释。

日本首相田中抵达北京以后,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宴会欢迎田中首相一行。周总理致词后,田中首相致答词。他说:“这次访问,我是由东京直飞北京的,我再一次深深地感到日中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不仅在地理上如此相近,而且有着长达2000年丰富多彩的交往历史。然而,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之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当翻译把“遗憾的是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一句话翻完之后,宴会厅里发出了一些低声议论。中方参加宴会人员对田中首相仅用“添了很大麻烦”一语表示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反省表示不满。

在第二天举行会谈时,周恩来总理对“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麻烦”的说法提出严正抗议。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人民也身受其害,用“添了很大麻烦”来表述,中国人民是通不过的,这句话引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反感。

随后有了在联合声明中的这句话:“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1978年中日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成为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3.中美、中日建交影响

对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产生的影响,可以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通过回答其中的问题,然后做本课学习内容的总结。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成就,揭开了中国外交新的一页,使中国开始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从1970年到1972年的三年时间里,先后有10多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其中包括意大利、加拿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方社会封锁新中国长达20多年的铁门终于被打开了。【课后研讨】

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欧只有6个国家同中国建交。而70年代初中国与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与第三世界国家出现建交高潮。同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增加、范围扩大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思路:同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增加、范围扩大,反映中国外交格局和世界政治版图重大变化。中国建交高潮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中国国际环境和国际地位大为改善。建交高潮的出现,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稳定,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本课小结】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出现重大转折,主要有三大成就: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与中日关系的改善。这些成就取得一方面表明美国孤立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彻底失败;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具体表现。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止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工开拓了新局面。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第五篇:普京的外交风格

普京政府的外交风格及特点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国,以独立国家身份在国际社会中进行了重新定位。俄罗斯在普京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外交变化,适应了当代俄罗斯的政治、外交和经济形式的需要。

普京政府对外政策的新外交政策:(1)突出强国意识和大国地位,把“捍卫大国地位”作为外交的主要方针(2)突出国家现实的经济利益,实用主义色彩浓重。(3)积极推动多边外交,强调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4)加强与西欧的合作,同时,普京政府也强调欧亚并重。国家利益和实用主义是俄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普京的外交政策有如下: ① 重视独联体一体化进程

俄罗斯是独联体的中心和主导力量,但苏联解体中期,俄罗斯对独联体的发展并不十分看重。在亲西方外交政策受挫后,她才开始意识到独联体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俄罗斯通过推动独联体一体化进程来确保这一传统势力范围,并抵制西方大国在这一地区的渗透及其所造成的离心倾向,从而确立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的主导地位,并以独联体为依托增加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与西方抗衡的砝码。进去新世纪后,由于美式民主的强劲渗透,“颜色革命”在独联体国家中迅速蔓延,目前独联体前景更是岌岌可危。俄罗斯积极调整对独联体国家的外交政策,把后苏联空间的一体化作为对外政策的优先任务,采取能源外交和武力威慑等一系列措施,恩威并施,并维护其地区利益,遏制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战略挤压,防止去俄化趋势加强。俄、白、哈三国关税同盟的建立对独联体一体化建设必然将是一个促进。

② 着手修复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多数东欧国家提出加入北约的申请,俄罗斯反对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和华约东扩。但在物理组织的情况下,俄罗斯通过外交努力缓和了与东欧各国因此而产生的对立情绪,并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③ 进一步发展同亚洲及其他地区国家间的联系。为了保障东部边界的稳定和安全,为经济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俄罗斯积极推行新亚太政策,积极谋求发展同亚太大国的关系和加入亚太地区政治和经济组织及其地区一体化进程。同中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修复一度疏远的同蒙古国关系,2000年11月,普京对蒙古进行了有好访问,这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蒙:与越南、朝鲜和印度的关系都有所改善和加强。这有利于实现俄罗斯同西方国家关系方面的均衡。

④ 积极倡导和推进世界多极化,实施“积极参与”的外交政策。普京出了有力的三招:⑴ 用“主权民主”抵制“美式主义”⑵ 成立社会院网络本国精英 ⑶ 实施四大社会福利工程造福于民。① 在保健领域,重点放在基层,要成倍增加医师和护士的平均月薪。② 在教育领域,大幅度提升教师工资。③ 基础设施领域,实现农村现代化。④在住房领域,国家提供补贴,使居民买得起房,并增加住房及建筑质量。

普京政府的外交特点:

一、实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务实外交。

二、开展全方位的平衡外交。① 推行独联体各国关系并确保俄罗斯的主导地位。② 稳定和提升中俄关系 ③ 推行具有新的特色的欧亚主义外交

三、对西方态度日趋强硬。

四、善打“能源外交”牌

“只有强大和自立才受到尊重”

普京在文章中措辞严厉地抱怨“美国常常试图在传统上对俄罗斯至关重要的地区进行政治操控”,并试图左右俄总统选举。他强调要在反导问题上坚持原则,认为美方主导的这一计划将最终破坏俄美之间的核导弹平衡。普京认为,“阿拉伯之春”是西方为获得影响力和市场所做的努力,而利比亚正是西方之得、俄罗斯之失。长久以来,普京是让美欧政要十分头痛但又无法回避的谈判对手,认定普京是给他们捣乱的“麻烦制造者”。正因如此,当梅普二人“王车易位”消息证实后,美欧要员即纷纷含沙射影地劝普京“收心收手”,美欧媒体不约而同地齐声对普京“口诛笔伐”。当莫斯科街头出现反对派示威活动后,美欧媒体又大肆渲染“阿拉伯之春”已复现于莫斯科街头。这些规劝和恐吓都未能改变俄罗斯政治气候的风向。相反,美欧媒体骂得声音越大,普京表现得越淡定,其支持者也更形壮大。

反导问题 俄美关系的试金石

普京3月2日强调,俄美关系“重启”留下的不只是“简单的广告词”,而且还有实际的成果,比如在缩减进攻性战略武器和俄罗斯入世方面达成的协议。从普京的表态可以看出,反导问题仍是当前俄美关系的试金石。普京掌舵后的俄罗斯还要千方百计地制止美欧动不动就对别国内政指手画脚的蛮横做法。普京说过:“尽管近年来在发展俄美关系方面做出不少努力,但仍未带来根本性变化。俄美双边关系仍然不断出现反复。这种不稳定的伙伴关系,某种程度是受老观念和恐惧心理的影响。”尽管不喜欢西方,但普京并不反西方。他在担任两任总统期间一直致力于改善俄美关系,希望双方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互信。但所有尝试以失败告终后,彻底失望的普京才开始对美国采取强硬立场。务实的普京对俄罗斯的实力和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俄罗斯要实现现代化和摆脱经济对原料出口的过度依赖,就离不开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与美国交恶,必然阻碍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

俄中关系会有新的积极变化

对普京而言,俄中关系的未来应该是最顺手的,因为它有最扎实的良性基础,只要保持和发展现有关系模式就可以了。普京特别指出与中国关系的重要作用,称中国经济增长不应被视为威胁,而是一个敦促俄罗斯与中国加紧合作的挑战。而且,俄中关系被俄方投放到加快实施其整体亚太战略的大背景中之后,两国关系将出现新的积极变化和利益契合点。

抓牢独联体 看重大欧洲

在处理好俄、美、中大三角关系的同时,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仍将被普京视为是优先方向,因为这是俄方与美欧抗衡的重要资本。在这方面,普京将继续全力推行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俄-哈-白俄“关税同盟”。关于俄欧关系,普京强调:“俄罗斯是大欧洲和欧洲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罗斯公民认为自己是欧洲人。我们对于欧洲整体发展非常关心。席卷欧元区的危机不可能不损害俄罗斯的利益,毕竟欧盟是俄罗斯最大的对外贸易伙伴。”可以想见,俄欧关系不大会因普京的回归而面临什么“突变”。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