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工妹七年写传奇,卖“泥巴”赚来百万金
打工妹七年写传奇,卖“泥巴”赚来百万金
作者:永震 日期:[2006-2-17 10:28:14](2005年11期)
最新发现,立体画里藏商机
1998年2月,在深圳打工的熊铭霞回武汉探亲,这期间,她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小孩的生日宴会。在来宾所送的生日礼物中,这位小孩特别喜爱一幅画。这幅画与常见的画不同,画面具有立体感,大家都说从来没看过这样的画。据送画的人说,这画是他去新马泰旅游带回来的。这情景触动了熊铭霞,她想:这种画在国内一定有市场,要是能把它“克隆”出来成批推向市场,自己就不用去打工了。她特意把那幅立体画借了回来研究,发现做这幅画的原料既不是墨也不是油漆。到底是什么材料呢?它的工艺复杂吗?熊铭霞弄不懂。她以前在武汉大学一位教授家里做过保姆,于是,她携画向教授请教。
教授上网查了国外的资料,了解到这幅画的材料非常简单:一种较黏的泥巴、颜料和粘合剂。在老教授的帮助下,熊铭霞很快掌握了泥巴、颜料和粘合剂的调配比例,把作画的原料调制成功了。成品画制作的工艺也很简单,但熊铭霞没有一点美术功底,咋办?下了决心以此赚钱的她,于是拜大学美术系的老师、学生为师,废寝忘食地学习绘画技巧。一段时间之后,熊铭霞用五颜六色的泥巴“做”出了看上去像模像样的画来。画的主要原料是泥巴,她给这种画取名为花泥画。
熊铭霞把制作好的花泥画拿给亲友看,想叫他们给自己提提意见,没想到亲友们都像她第一次看到那幅立体画时一样,赞叹不已,爱不释手。熊铭霞大受鼓舞,认为可以让花泥画上市了。
熊铭霞将做好的第一批花泥画拿到武汉街头向行人兜销。那天傍晚,她卖出去六七幅。
移师深圳,“泥巴”在繁华都市里开出财富花
熊铭霞发现,小孩远比大人更喜欢买她的花泥画。这原因大概有二:
1、大人挑剔些,她的技术过于粗糙,有待提高;
2、孩子们比大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熊铭霞扬长避短,特别为孩子们推出了卡通花泥画。
卡通花泥画制作成功后,熊铭霞让学校附近的文具店、杂货店代销,代销价为每幅10元。但10元钱对很多中小学生来说也并非小数目,因此,尽管有许多孩子喜欢花泥画,但最终还是舍不得花钱购买。花泥画在武汉的销售情况远远没有达到她预期的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熊铭霞制作的花泥画越来越精美,也许是新鲜劲过了,销售状况却是越来越不好,有时一天都难卖出一二幅。一次,一个从深圳打工回家的小姐妹看到了熊铭霞制作的花泥画后,大为赞叹。听熊铭霞说生意并不好,这个小姐妹说:“你怎么不到深圳去试试啊?你知道深圳人有钱啊!”在小姐妹的鼓动下,1999年初,熊铭霞带着她制作好的一箱花泥画来到深圳。
熊铭霞借住在一个朋友处。到深圳的第二天,她就拉着自己那箱花泥画到附近的一所学校去兜销。尽管熊铭霞把每幅花泥画的价格定在了20元,还是很快被学生们一抢而空,来晚的学生还缠着她要买……
首次试卖的火爆使熊铭霞坚定了留在深圳的决心。她租了房子,安定下来。第一个月,她赚了3000元。
在深圳摆地摊是违反城市管理条例的,当地人把摆小摊的小贩称作“走鬼”,意即工商、城管人员一来,这些小贩就得收摊躲避。熊铭霞不想永远当“走鬼”,她萌生了开店的念头。
1999年6月,在朋友的帮助下,熊铭霞在深圳华强北路一家靠近学校的商场租了个柜台,专门销售花泥画。花泥画摆在地摊上出售,人们怎么也不会把它们与“艺术”联系起来,而进店后就显出品位来了,因而身价倍增。开店第一个月,熊铭霞的花泥画为她带来了5000多元的收入。
生意越来越好,熊铭霞招了两个女工来帮忙。这时候,熊铭霞听说某贸易大厦里的小铺面每月只需租金700元,尝到经营甜头的她立马在大厦5楼租下一个10平方米的铺面。不料,这个铺面因楼层较高,鲜有顾客光顾。熊铭霞马上转舵,把这铺面改成工作室和作品展览厅。她在工作室里将装裱好的画拍成照片,到酒吧、宾馆等场所去推销。这样,她多了一条生财之路,月收入开始向万元大关迈进。
2000年8月,熊铭霞注册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花泥画廊——深圳铭霞花泥画廊。
那时侯,DIY开始流行了,熊铭霞想,我的花泥画为什么不可以DIY呢?既然孩子们那么喜欢花泥画,我为什么不专门给他们提供原料和面板,指导他们动手制作花泥画呢?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熊铭霞推出了面对学生的DIY花泥画套装原料,亲自到深圳的各个学校去推销。她的这种做法很快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支持,纷纷向她订购花泥画套装原料。广西北海市教育局还专门派人与熊铭霞联系,不但定购了大量的DIY花泥画套装原料,还请她前去指导学生制作花泥画。那一年,仅DIY一项业务就给熊铭霞带来了十多万元的收入。
2000年底,熊铭霞建立了自己的花泥画网站。
走出国门,卖“泥巴”的打工妹个人资产三百万
2001年2月的一天,熊铭霞正在制作花泥画,一位在一旁观看了半天的中年人问她能否教他制作花泥画。原来,这个男子是湖南长沙一家破产企业的厂长,他看到熊铭霞制作的花泥画后,断定这种花泥画肯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经不起对方三番五次的请求,熊铭霞只好答应教他……
熊铭霞原先并不想把她的技术教给别人,但自从教会第一个“学生”后,她便想,中国的市场那么大,自己不可能全部占领,如果别人需要,我为什么不教他们呢?一来可以成全别人,二来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收入……
经过深思熟虑,熊铭霞制定了加盟的方案和措施,开始广收门徒传授技术。她采用直营店和加盟店两条线发展的方式不断壮大自己的事业。在深圳,她招兵买马,一口气开了十多家分店;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她还在深圳关外办了个加工厂;在外地,她推广技术,发展加盟店。到2001年底,熊铭霞有了近300人的加盟队伍,仅此一项,她获利近50万元。
2002年,由于加盟单位聚增,单一的花泥画市场显现饱和的状态,加上很多加盟商自己又发展加盟商,市场一度十分混乱……在这种情形下,熊铭霞的花泥画生意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开始走下坡路。
熊铭霞意识到自己推出的花泥画品种比较单一,如果不推出新品种自己的事业就走到了尽头。花泥画的工艺不复杂,但要出精品还是要有较高的审美能力。熊铭霞花重金请来懂美术的设计师,开始提升自己产品的品位。此举很快就取得了成效——在短短数月内,设计师们开发出适合宾馆、家庭、写字楼等几个大系的十几个新品种的花泥画……熊铭霞的花泥画事业走出了困境。为了使自己的直营店和加盟者能持续不断地得到新品种,2003年初,熊铭霞成立了专门开发新产品的中国铭霞花泥画协会。
熊铭霞的公司所在的贸易大厦,每天有不少外国人出入。这些外国人对熊铭霞的花泥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光顾她的店铺,有的甚至还把她的花泥画带回国去。美国华侨张女士被熊铭霞的花泥画所吸引,便与熊铭霞达成加盟协议,在美国的唐人街开设了加盟店,真正把花泥画带出了国门。
为了进一步做好对外贸易,熊铭霞注册成立了有出口资格的深圳铭霞贸易中心,正式走上了对外贸易的道路。2004年底,熊铭霞成立了贸易中心、艺术中心、推广中心等部门,并注册了中国铭霞创业超市,在原有的网站基础上又开通了中国铭霞创业超市网……
如今,熊铭霞除了花泥画外,还吸收各种人才,开发了纸艺、水晶泥、纸偶、工艺纺织等项目,向规模经营的方向发展。
现在,熊铭霞已在深圳拥有了宽敞的办公场所,手下有100多名员工,在全国拥有3家特许经营店、180多家直营店和700多家连锁加盟店,拥有300多万元的资产。熊铭霞已从普通的打工妹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百万富姐
第二篇:33打工妹卖“奶奶化妆品”年赚30万
打工妹卖“奶奶化妆品”年赚30万
女人最怕的事情是什么?美人迟暮。不管是18岁,还是98岁,一样怕。为了能留住花一样的年华,18岁的女孩常常一掷千金买来各种化妆品。98岁的奶奶们则会叹息:“那东西多贵啊,想当年,我用的那些香香,又便宜又好用。”想想吧,如果你把一瓶沾染了奶奶们青春气息的香香送给她们时,她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不会想起自己曾经最美好的岁月?会不会感慨着跟你讲:“我也有过18岁这么美好的年龄。”而你呢?会不会因此生出诸多怀旧情绪?
烦心事:
给外婆买化妆品真费劲
外婆把郭晶玲从小照顾到大,郭晶玲每次回老家,都会买些补品、衣服之类的礼物送给外婆。这次,她决定送给外婆一套化妆品,因为去年冬天回去时她发现外婆的手都裂了!可是,在琳琅满目的大商场转了几圈,她竟然没找到专供老年人使用的护肤产品。无奈,她只得买自己平时用的护肤产品。
看了外孙女的化妆品,外婆笑了:“我这老太婆哪能用这东西!”说罢,只见外婆颤巍巍地从老木柜里翻出一个白色的小贝壳:“你还记得你很小的时候,每到寒冷的冬天,外婆总会拿出这个,骗你说用完了小手又白又干净?”外婆慈祥地笑着,还用手指示范起来,郭晶玲顿时像回到了童年似的——是的,她只记得外婆抹上一层那细细滑滑的东西之后,小手和脸蛋很快就不疼了,却不知道那小贝壳叫什么名字。
回到烟台后,郭晶玲连续跑了几个大商场,居然没有看到那种被称为“蛤蜊油”(俗称蚌壳油)的小贝壳!为什么会这样呢?那些大商场化妆品专柜或街边专卖店的服务员,不屑一顾地说:“那都是老古董了,早就过时了!”化妆品没买到,反而被嘲笑了一番!郭晶玲非常郁闷。难道只许年轻女性美,老年人就不能爱美了吗?岂有此理!男朋友干脆陪她逛了几个周末,最后终于在百货大厦里找到了:蛤蜊油、雪花膏、百雀羚香脂等,每种居然不到10元钱!郭晶玲买了一大袋寄回老家。没想到,没多久,母亲来信说,外婆收到东西,一瓶一瓶打开看,一瓶一瓶闻,差点哭了,讲了很多当年的往事„„
这件事情让郭晶玲产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开家小店专门卖这种适合奶奶们用的化妆品店呢?她想,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化妆品,都是针对年轻人的,而老年人,虽然岁月流逝,但爱美之心并没有减弱。一来,她们不愿花太多钱;二来,她们都对当年自己用过的东西怀有美好的感情„„所以对市场上的一些化妆品没有兴趣。这些化妆品价格都很便宜,利润不多。但是,老年顾客消费能力有限,价格实惠才有人买,薄利多销!2005年10月,郭晶玲辞掉了销售员工作,开始筹备在烟台开一家独一无
二、别具一格的“奶奶牌”化妆品专卖店!
欢心事:
“奶奶化妆品”专卖店横空出世
经过一番调查,郭晶玲发现老年顾客对化妆品的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价格要实惠,一种产品不能动不动就上百元;二是效果要好,能使奶奶们老化的皮肤变得健康好看;三是使用的程序要简单。郭晶玲通过各种渠道查找了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在国内被广为利用的、知名度很高的“奶奶级”化妆品,先后进购了蛤蜊油、友谊雪花膏、百雀羚香脂、片仔癀珍珠膏、凡士林护手霜、海鸥洗发膏、美加净发乳等数十种在几十年前都有的产品。并从这些产品中挑选出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化妆品上架。
2006年元旦前夕,郭晶玲取名为“奶奶化妆品”的小店顺利开张了。这里人来人往,而人们又有心情闲逛的,大都是中老年人。她的店铺很小,仅8个平方米,而且由于进货便宜,总共投资还不到2万元。
元旦那天,逛街的人很多,几个30岁左右的女性好奇地进来看了看,笑着问:“为什么叫‘奶奶化妆品’呀!”郭晶玲刚要说话,随着两位女性进门的一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兴奋地插话说:“啊呀,这不是百雀羚吗?我出嫁那年,红木箱子里就塞了好几盒百雀羚,这东西确实好,既便宜又实用,到现在,每年冬天我还用它。”那位中年妇女边说还边向郭晶玲要了一瓶友谊雪花膏,扭开瓶盖闻了闻:“嗯,还是那个香味儿!都给我拿一样吧!”郭晶玲利索地按着手中的计算器说:“一块八,加上六块九,再加五块六,大婶,总共36块8毛„„”
就这样,仗着一个“老”字,郭晶玲的商店开业两三个月后,竟然每天都能吸引一两百名远道而来的“淘宝者”,每月下来她能赚上四五千元!
2006年8月底的一天,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拉着男朋友进了郭晶玲的小店。没想到那个打扮时髦的女孩子,居然是老牌国货蜂花护发素的“忠实粉丝”。她一下子拿了3大瓶,还对男朋友说:“我从小就用这个,香香的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和妈妈去澡堂的情景,嗯,真香,还便宜,用起这个一点都不心疼!”随后,她又不可收拾地买了一大堆诸如黄芪霜、片仔癀、郁美净等“老掉牙”的东西,总共花了80多元钱。她高兴地说:“其实这些东西更适合我呢!”搞得男朋友一头雾水!
时尚女孩子的“另类”之举,让郭晶玲大受启发。是啊,这些化妆品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应该不仅仅适合老年人啊,一些敏感的、肤质严重缺水的、与老年人皮肤某些方面接近的年轻人,应该也适合啊;而且,这些纯植物制造的产品,基本没有任何副作用„„而且,对于年轻女孩儿来说,哪个没有闻过妈妈化妆盒里的味道?而哪个化妆盒后面,没有一个温暖的故事呢?
郭晶玲决定改变策略,将年轻的女孩子也吸引进来。可是,怎么才能吸引年轻女孩子呢?前思后想,她决定到烟台最大的地下商城,再开一家针对年轻人的“奶奶化妆品”专卖店!朋友听了后惊讶地说:“不会吧?那地方是烟台的时尚前沿地带,卖的东西都是年轻人最喜欢的现代化小商品,你卖这种老古董的化妆品能赚钱吗?”郭晶玲却信心十足地说:“什么是时尚?最古老的往往就是最时尚的!”
开心事:
“奶奶化妆品”年赚30万
2006年国庆节,郭晶玲果断地在开了第二家“奶奶化妆品”专卖店,并印制了大量广告宣传单,上面写着“港城突刮‘怀旧风潮’,‘祖母级’化妆品成为年轻人的时尚”之类的标语。很快,她的“奶奶店”就在年轻人中间声名鹊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另类男女”前来观摩。
经过精心经营,郭晶玲的第二家店也很快就红火起来,每个月纯利润至少有5000元。两次开业成功,让她尝到了甜头,于是她产生了想在全国各地开分店的惊人念头!2006年底,她注册成立了一家化妆品贸易有限公司,专门销售老牌化妆品,并力图将自己的“奶奶店”打造成品牌专卖店,并且,她还通过“淘宝网”将自己的生意做到了国外!
2007年6月和12月,郭晶玲又分别在青岛和大连各开了一家分店,而且小店的生意一开张就火了起来。就这样,创业仅2年时间,她就开了6家“奶奶化妆品”专卖店。如今,她的每个小店里几乎囊括了我国所有的老牌化妆品,总共200多种,从护肤到彩妆,一应齐全,客户群从几岁的小孩、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到中老年人都有。虽然她所卖的每件“奶奶级”化妆品利润很低,但由于每天顾客盈门,每月的总净收入还算客观。每个小店每月纯收入有5000元左右,一年下来,6个小店总共能纯赚30万以上。
编后语:“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说到底,郭晶玲创业的动机来自那么一丝孝心。就靠这个,她竟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开辟了一条阳光大道。有时候,一丝善念也能成全一个人。这,就是郭晶玲的成功给我们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