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历史著名海外华侨
海外华侨
早年出洋的广东人,秉承了刻苦耐劳、精明强干的传统,在侨居地艰苦创业、落地生根。经过多年打拼,不断发展壮大,并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早期海外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很多人为了实现出国梦都付出了血和汗。这些猪仔钱(出293)就是最好的证明。“猪仔钱”属私铸币,材质以玻璃、陶瓷为主,币面和币底均有不同图案(如圆形、六角形,蝴蝶形或者鱼形等)、记号(如钱字等)。最初是赌馆中的筹码,后来使用范围慢慢扩大,作为种植园主、矿场主支付给契约华工工薪的代用币,在雇主的种植园或矿山企业中流通,以此加强对华工的控制和束缚。
(PS:契约劳工,主要是指那些来自农村的贫民,他们身上不名一文,被人利诱拐骗南来,因为他们像猪只一样被贩卖出洋,所以契约劳工被视为猪仔,任人宰割。猪仔抵达南洋后,便得为雇主服劳役,为期一年至三年不等,他们会被送往园丘,种植甘蜜、胡椒等农作物,也有被派去采掘锡矿,服役期间,雇主提供他们住所与伙食,按月发给他们若干零用钱,这零用钱非一般殖民地政府之钱币,而是限于在园丘内使用之园丘代用币。俗称“猪仔钱”。发行园丘代用币,是得到当时殖民地政府或地方苏丹(土皇)许可,领有许可证方能发行,在园丘区内流通使用。发行之代用币主要是方便支付垦殖区内猪仔的工资,使猪仔得向由园主开办之商店购买米粮与日用品,同时可提防猪仔逃跑。)
明信片——修建美国铁路的华人(近1.1679):19世纪60年代,华工参与了横贯美国东西的中央太平洋铁路铺设,1869 年铁路完工时,中国劳工占90%,约9000人。利兰·斯坦福称“如果没有中国工人,要在国会法案所要求的期限内完成这个伟大的国家工程的西段是不可能的。
占全国华侨人数70%的海外粤人在融入侨居地的过程中,不仅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也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精髓,并将西方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传入故乡,使南粤民风率先开放。他们心系故土,将海外积蓄汇回家乡,赡养家眷、投资兴业,捐资慈善公益、支持革命、支援抗战,对广东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慈黉(1843-1921),又名陈步銮,出生于饶平县。早年随父经营南洋至中国沿海各地的航运,后在曼谷创设陈黉利行,经营进出口贸易,又在香港、新加坡、汕头等地创办企业。相传陈家大院屋多,居者少,为使空气流通,专门雇用一个仆人专事开关门窗。每天早晨起床,把里里外外所有门窗打开,继之再关闭,一天的时间便接近黄昏了。其偌大程度,可见一斑。堪称史诗式的家族工程。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曾出资修桥筑路,并于1909年在家乡创办成德学堂,是潮汕地区最早的侨校。
叶亚来(1837-1885),惠阳人。叶氏靠他的勤奋,善结人缘,当上吉隆坡的华人领袖“甲必丹”。在因争夺锡矿利益引起的雪兰莪内战中,转败为胜,保住了吉隆坡,成为创建吉隆坡的功臣。让他名垂青史的,是在争夺锡矿的雪兰莪内战,他顶着战争的重压,在盟友背叛的不利情况下收复吉隆坡,重视教育并制定了各种政策,让原本不和的本地人和华人一起努力,最终重建了吉隆坡,成为了当地的英雄。马来西亚本地也将他和叶亚石、刘壬光一起列为“马来西亚客家三大领袖。”叶亚来尊师重教,重义轻利,吃苦耐劳的美德,征服了整个马来西亚,也成为了马来西亚华侨圈中的英雄和传奇。
虽然广东远离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心,但因为很多外来的移民带来的如尊师重教,重义轻利的传统优秀文化,广东历史上文化名人众多,除了有被誉为岭南第一家的陈献章及其弟子湛若水,还有岭南三大家和两大儒,而其中,三大家中广东新语的作者屈大均的爱国情操世人皆知。
第二篇:广东华侨中学
广东华侨中学
广东华侨中学是一所直属于广州市教育局的“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前身是四邑华侨中学,于1946年由台山、新会、开平、恩平等地的爱国华侨集资创立,1950年政府接管,更名为“广东华侨中学”。学校历史悠久,在海内外有较大的影响。现因教学需要特向全国招聘应届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
一、拟招聘的岗位、专业
教师岗位:数学2人、英语1人、语文1人、地理1人
二、应聘人员须具备的资格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没有违法犯罪记录。
2、应为国家211工程重点院校毕业的应届优秀本科生或研究生。
3、取得大学英语四级及以上,普通话二乙及以上(应聘语文教师须二甲及以上,应聘英语教师须专业八级以上)资格。
4、应聘人员需在毕业一年内取得教师资格证,否则不予聘用。
5、已婚人员需符合穗府[2003]72号文规定的人口准入条件。
三、联系方式
电话:020-83315444、020-83304542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起义路158号(地铁公园前站,J出口前
行200米)
网址:
邮箱:gdhqzx@163.com
第三篇:《海外华侨华人》课程论文
各阶段各地区华人移民19世纪50年代、近20年以来;四邑地区、温州地区、福州地区
中国人最早移民加拿大是在19世纪50年代。那时,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弗雷塞地区发现金矿,立即吸引了世界各地渴望发财致富的的人们前来淘金,希望能从此改变自己贫穷的经济状况。中国人也不例外,已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淘金的中国人自不必说,远在中国本土的人民也跃跃欲试,纷纷前往,华侨在加拿大的生活就此开始。
中国人移民加拿大的历史,是近代史上中国人向世界各地移民历史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当时世界移民大潮的波涛中出现的。在通常情况下,国际间移民现象的出现,都是由移民者所在的家乡国的“推力”和他们所向往的接受国的“拉力”这两种因素的混合而决定的。这两种力推动了人类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的移民热潮①。中国人移民加拿大的模式也是如此。不过,除了上述的“推力”和“拉力”这两种主要作用力之外,汽船代替木帆船在大海航行,中国政府放松、乃至解除对中国人移民海外的限制,中外交流渠道的畅通等,对中国人移民加拿大无疑也起了很大作用。
二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移民活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其主流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发展中国家人口大量移居发达国家。华人移民活动是这个主流的组成部分。七十年代中期以来, 大陆移民在华人国际移民潮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新时期以来,海外华人与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关系越来越密切,移民活动与海外华族的存在与发 展密切相关。因此,正确认识华人国际移民现象,正确对待国内居民向国外移居,是我国政府制定稳定、有效对海外华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人移民目的地:战后的华人移民趋向与世界移民趋势一致,即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移民。各国移民的政策与法律相差甚多,接受华人移民的数量也大不相同。大体上北美是华人移民的最佳去处,其次为澳大利亚与西欧,再次为东南亚国家。南美、南太平洋国家也成为部分华人移民的去处,但这些地方多作为向发达国家再移民的中转站。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是华人新移民的首选地区, 也是容纳华人新移民最多的国家。通过这些数据的现实,华人移民的原因也是出于经济方面为前提,出国寻求更多的发展。
在中国这么多省市中,福州的规模比较宏大,但福州地区的国际移民网络几乎是 20世纪 70年代后才建立的。近30年来,福州人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要移民目的地,并在短短数十年间建立起了移民美国、日本、欧洲乃至南美洲的网络。1978年至 2003年,中国大陆向海外移民约 250万—280万人,其中福州籍移民约 70万—80万人左右,且高度集中在美国,美国的福州籍移民约有 60万人。福州并非传统的移民输出地,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输出了远
超过其他传统移民输出地区输出的人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建立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移民网络。同时,福州偷渡客也让发达国家防不胜防。1979年中、美建交后,开始了福州人直接以家庭团聚为由申请移民的初潮。20世纪 90年代初期以后,美国的福州籍移民人数激增,亲缘关系的连锁移民效应大规模显现,以家庭团聚为由从福州直接合法移居美国成为福州人移民美国的主要方式。根据 2002年 10月底在福州地区所做的侨乡入户调查,有一个人带动了 200多人移民美国。
根据调查的初步结果,福建省新移民估计有 90万—100万人,约占中国大陆新移民数量的 35%以上。福建省新移民输出地高度集中在福州地区,数量达 75万—80万人,其中约 60万人移民美国。福建省新移民中通过非正式渠道出国的占 40%—50%。20世纪 90年代以前,在移民美国的福州人中非法移民所占比重较大;90年代以后,在美国的福州籍移民中,合法移民逐渐增加,约占一半。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大一部分非法居留美国的福州人获得了合法的身份,又申请其亲属合法赴美,因此,福州人移民美国的规模不断扩大。移民美国的福建人主要源自闽江口地区,其中长乐市人 18万—20万人,连江县人 8万—10万人,福州市人(不含所辖县、市)约 15万—16万人(主要来自郊区的亭江、马尾、琅岐)。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现在已经是各国文化都在交流、融合着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华人移民,并取得了当地的国籍,不过华人们依然心系祖国,从这几年在国外发生的一些华人为祖国抱不平,游街等等,都看出虽然现在华人移民是种大趋势,也不管是否已经拥有别的国家的国籍,华人终究是炎黄子孙。在这个大前提不变之下,促进各国的交流也是无可厚非,不过中国的人口基数还是大,尽管现在很多人移民,也不会对人口造成多大影响。
参考资料:
1、庄国土:《对近20 年来华人国际移民活动的几点思考》 1997年,第二期
2、庄国土:《近30年来的中国海外移民 :以福州移民为例》 《世界民族》 2006年第 3期
第四篇:《海外华侨华人》课程论文
对海外华侨华人经济的思考
导言:商业是中国华侨华人的基本经济,在过去的数百年里,他们凭借勤奋和智慧在商海中占据了自己的坚固立身之所,那么当时间推至如今的全球化市场浪潮,聪明的华侨华人们该如何应对
一:华人经济遭遇了什么“瓶颈”?
早年“唐人街”上的华人,靠“三把刀”(剃刀、剪刀和菜刀)来“讨生活”。这种状况既和老一辈华人的文化程度低、缺乏资本积累有关,也与历史上各国的排华政策有关。
即使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人们似乎也缺少一个精确的数字来描述所谓“海外华人”的数量。通常的说法为“几千万”,而对于这一“几千万”的认识,则往往从3000万到8000万不等。
其实,从宋末以来,中国地区向东南亚的人口迁移就一直存在。就这样,经过数百年的奋斗和经营,他们在东南亚立足下来。今天,海外华人中的80%,正是居住在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的华人,他们已经形成了颇有实力的“华商族群”。
另外20%的海外华人,足迹遍布全球,从北美、欧洲到澳洲、非洲。他们的祖辈大多是近百年来到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
华人族群最初移民到海外时,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和排斥,不得不聚居在一处,和衷共济,逐渐形成了“唐人街”。
在这种早期“唐人街”的形象中,我们不难发现早期海外华人的生存方式——“三把刀”模式,即靠剃刀、剪刀和菜刀去挣生活的较低级经济活动阶段。这种状况的形成,既和老一辈华人族群的文化程度低、没有资本积累有关系,也和历史上各国形形色色的排华政策有关。
二战之后,欧美各国逐渐放弃了种族歧视政策,东南亚的华人资本家也开始向欧美再次移民,新移民的经济地位和教育背景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当代华人的经济活动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旅美多年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王辉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即使简单地从“职业”这一角度看,海外的华人经济也已经今非昔比,目前的华人“更多从事高科技、经济师、会计师、律师、医生等专业职业”,“如果说第一代华人是打工仔,那么,第二代已经变成了白领或者金领了”。
当前海外华人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在行业上高度集中,在资金上高度分散。如何改变这一现况,摆脱困境与危机,是今天的华商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以欧洲的情况作为个案考察,华人经济到20世纪末已经开始其多元化经营进程。但是从行业上看,餐饮业、服装业和皮革加工业依然是华人经济的支柱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英国有中餐馆9000家,法国的中餐馆超过了5000家,西班牙中餐馆也达到3000家,其中巴塞罗那就有600多家;华人的皮革加工业在南欧,尤其是在意大利、法国占有重要的位置,意大利普拉托一地就有华人经营的大小制衣厂近千家;法国巴黎的华人制衣厂也有300多家。
在整个华人经济中,对金融、高新技术、律师、会计等行业已经开始触及,却尚未形成规模,主要形式是零散的从业人员,服务的对象也是以华人为主。
这些现实,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解:正面意义上,海外华人经济确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构成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来看,海外华人经济却又陷入了一种困境之中
二:为什么经济必须转型
有学者预测:到2010年,服务业将代替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种预测反映出世界范围内产业升级的趋向。与这个世界潮流相适应,中国经济也在加大服务业在业结构中的比重。
正是在这个全球经济产业调整升级的历史关口,华人经济也到达自己的历史转折处。
华人经济结构调整迅速展开,资金、人员转向了更具生命力的高新科技领域。目前,电子高科技产业领域内,华人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新移民国家均保有可观的份额。这一被“逼出来”的转型
虽然可能对传统的华人经济形态带有某种怀旧,但更多的人越来越意识到,“行业过于集中,资金过于分散”的传统华人经济业已到了非转型不可的时候。随着海外华人人数剧增,其资本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管理和科技人才以及经济、科技社团不断出现,华侨华人的传统产业已经出现危机,这些传统产业里的特征也已经成为今天华人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
出路选择:我们能创造全球“华人品牌”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通道,也是华人企业的表演舞台。如何实现中国经济与华人经济的共同发展,正是华人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性契机。
虽然存在种种疑虑、困惑和争论,但是,一切都在表明,海外华人经济已经成长为一支强有力的经济力量。它不仅仅是其所在国家经济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在海外的重要延伸,是中国商品对外输出的重要渠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而且特殊的组成部分。
如今,国内资源的短缺,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此,国内企业如何走出国门,从商品输出走向资本输出,从内向型经济走向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在这个当口,海外华人企业,恰恰处在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通道之中。
不过,如何把握历史契机,实现转型升级?答案并非不言自明。升级自然是大势所趋,转型却依然需要“寻路”。
创造出永久性的“华人品牌”,的确具有难度,但是并非“不可完成的任务”。
如果说,“唐人街”曾经代表了一代华人在世界各国生存、打拼与发展的形象。那么,新一代的华人则表现出更多元和更开放的姿态。今天的华人经济已经逐步摆脱“主要在唐人街”的状态,日渐融入到了居住国主流社会经济当中。如王辉耀所说:“在硅谷、在华尔街,在主流社会和跨国公司,可以说世界经济的中心地区,处处都有华人的身影。”然而问题是:走出“唐人街”之后,华人经济又将在全球舞台中,演绎出何种动人心弦的形象呢?
对此,一种简明扼要的回答是:立足现有的资金、经验、人才、市场,整合力量,把零售的“连锁”起来,把零散的“规模”起来,把零乱的“标准”起来,最后形成永久性的“华人品牌”——不妨用“品牌战略”来概括这一回答所包含的全部诉求。
为了达致这样的目标,有许多工作就应该摆上案头了。
从整个的产业布局来看,应该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服务业本来就是海外华人经济的优势产业。现在更应以华人经济的转型作为契机,继续强化这一优势地位,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以取得未来竞争中的先手。
从内部的管理来看,当务之急是改善家族经营模式,注入先进管理方法,使企业向国际化、现代化方向转化。
从外部的营销环境来看,华商网络的构建和发展,应该成为一个共同目标。
从品牌的社会形象来看,增强社会责任也是当前的华人企业应该致力以求的。目前的中国企业,有多少能够真正参与世界事务,参与世界性的话题?这种影响世界、影响价值判断的介入能力,并不是一种务虚的能力,恰恰是在创造华人品牌过程中最大的务实能力。
最终,华人经济的转型升级之路要通向的正是让人感到激动的“华人品牌”。它不但创造出经济上的互利共赢,还传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认同。其集中表现就是和谐共赢的“和”文化,就是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全球经济呈现出来的大方向,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智慧恰好不谋而合
寥寥数语,作为对华人华侨经济的一些个人看法和前景分析
参考文献: 《对海外华人华侨经济与中国关系的重新思考》 参考网站:广东侨网
http://
第五篇:海外华侨与中国抗战
海外华侨与中国抗战
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
孟子寻
鸦片战争之后,在国内,由于政治黑暗、战争不断、经济破产,导致民不聊生,百姓急于寻找生路;在国外,由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和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从事开发,一批批“契约华工”被贩卖出洋,成为这个时期中国移民的主要方式。这种贩卖活动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达到高潮,20世纪初趋于衰落。在这100多年里,中国约有700万人被贩卖到世界各地,从而形成了华侨遍布世界各地的格局。
自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就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反抗,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中华儿女上下一道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经过八年的浴血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这其中,广大爱国华侨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斗争中,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事业,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 广泛组织抗日救亡团体
在抗日战争前夕,侨居在世界各地的一千余万名华侨,在海外建立了两千七百九十四个抗日团体 ①。
欧洲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较早。在卢沟桥事变前,英、法、德、荷、比、葡、瑞士等国,都建立丁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性的华侨抗日救亡组织。1936年9月,成立了“全欧华侨救国联合会”。这个组织在全国抗战开始后,在欧洲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继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在马来亚新加坡,当华侨们获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消息,各华侨团体的领导人立即行动起来,互相联络,并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成立了“马来亚新加坡筹赈祖国伤兵大会委员会”。接着,马来亚地区12个区的华侨,经过联络协商,成立了“华侨筹赈会”。在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会的领导下,该地区华侨筹赈祖国抗战的工作普遍地开展起来。
在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1938年,菲律宾华侨援助前敌委员会和印尼华侨社团在新加坡召开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它的成立,标志着南洋华侨抗日救亡运动开始了一个新阶段。据国民政府统计,到1940年底,南洋各地区的华侨抗日救亡团体达436个。
在缅甸,1937年8月1日,爱国华侨在仰光成立了“缅甸华侨救灾总会”,至9月,“救灾总会”下建立丁130多个分会。9月间,又成立了“缅甸华侨妇女救灾总会”,同时也在各地成立了分会。除上述两个“救灾总会”是缅甸全国性的华侨筹赈组织外,在缅甸还有“华侨公债劝募委员会”、“中国航空建设协会”等抗日救亡团体 ②。
世界各地华侨在建立、健全各种抗日救亡组织的过程中,还创办了众多的报纸、期刊,作为自己的喉舌,为祖国的抗日战争呐喊。
二 抵制日货 进行经济斗争
广大华侨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积极开展了抵制日货和不与日人合作运动。在南洋,华侨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因而抵制日货和不合作运动成效显著。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后,南洋各地华侨几乎都成立了抵制日货的专门机构。在马来亚,各地华侨组织发起“救国连索运动”,其内容包括“禁止买卖日本货,不卖货给日本人,不为日本人工作”等。在“救国连索运动”中,每逢有日本船只到达马来亚槟榔屿等港口时,抵制日货的组织都派人查验,如有日货则采取各种办法子以阻滞。平时组织锄奸团四出巡查,检查各商店、摊贩有无出售日货者,一经发现日货,即进行规劝教育,对屡查屡有者,则进行处罚。
在泰国,各华侨商家议定,宁可没有利润,也不出售日货。过去以购销日货为主的商家,一律改国货或欧美货。工作在码头、车站的侨工,也都自动组织起来,火车、轮船一到,立即上前盘查,如有日货,就组织力量暗中破坏。
在缅甸,1937年10月10日、各华侨团体组织了抵制日货大游行。在菲律宾、越南、印尼等地区,抵制日货和不合作运动也此起彼伏,使日本货成为过街老鼠。各地华侨的行动使日本遭受巨大损失。战前,日本渔船在海上捕鱼后都在新加坡上岸销售,战争爆发后,渔船往往不能靠岸,经营渔货的日本商店不是无货就是无人购货,许多渔店被迫关门。战前,新加坡每月从日本输入约为400万元,战争爆发后的月输入仅为100万元。据马来亚的统计,从1937年6月至1938年2月,马方输入日货逐月下降,1937年6月为460.9万元,1938年2月仅有77.7万元 ③,数字的锐减说明,在华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日本在经济上所遭受的打击是相当严重的。
三 积极回国投身抗战
抗战爆发后,旅居海外的大批华侨告别舒适温暖的家庭,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有的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同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的搏斗,许多人献出了鲜血和生命,其中有不少华侨青年冲破重重封锁,投奔延安,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者和反法西斯战士,涌现出像八路军女英雄李林(印尼归侨)、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李子芳(菲律宾归侨)等一批华侨英烈。有的搏击在祖国的碧空,打击日本侵略者,抗战爆发后,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华侨创办的航空学校培训的一大批飞行员先后回到祖国加入空军,使中国的空军力量得到加强,全国歼击机飞行员中华侨占3/4,他们被誉为“保卫祖国领空的干城”;有的担当机工,为抢运抗战物资奔波在滇缅公路上,当时国内缺乏汽车司机和维修工人(简称机工),仅陈嘉庚先生为首的南侨总会,就在南洋华侨中招聘了3200多名机工回国服务,在滇缅公路上服务的机工有一半以上是华侨,他们为滇缅公路的畅通,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神行太保”,有的参加战地服务团、华侨记者团和华侨救护队,活跃在前线和后方;还有的不远万里回国慰劳抗日将士„„ 海外侨胞不但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抗击日寇,而且以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四 宣传抗战 争取国际援助
“九·一八”事变后,广大华侨即通过向侨居地人民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报道中国抗日的真相,呼吁国际友人从道义上、物资上支持中国抗战,捍卫世界和平。广大海外侨胞利用与当社会联系紧密的便利条件,广泛争取侨居国各阶层人士和进步团体,走访政治家、商人、学者、教会领袖等社会名流,促其主持正义,发挥社会影响,动员本国人民推动本国政府建立反日政治同盟,援助中国抗战。在他们不懈地努力下,援华抗日的舆论响遍全球。在旅美华侨和美国人民的努力下,美国国会在1939年授权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禁止军火物资赴日 ④。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洋各地华侨或组织抗日武装,或参加当地人民的抗日军队,以及通过其他形式,积极投身于保卫第二故乡的战斗,同侨居地人民和盟国军队并肩作战,深受当地人民的欢迎。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侨居地人民的独立解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功勋,同时也策应了祖国的抗战。
八年抗日战争,以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而告终。中国人民取得的这一胜利,是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实践证明,华侨是支援祖国抗战,反对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力量,他们始终与祖国同命运共荣辱。爱国华侨在祖国抗战,实现民族解放事业中所建立的功绩,将永远彪炳史册吧。
参考资料
①《中国革命史》
②《海外华侨与抗日战争》 ③《南洋华侨支持祖国抗战》 ④ 《二战风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