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敬一丹自述:我当知青的日子
敬一丹自述:我当知青的日子
敬一丹自述:我当知青的日子
站着的是我姐姐———我家第一个知青;坐在桥拦上的是我——我家第二个知青。准确地说,照片上的我只是个准知青,而姐姐已经是个老知青。姐姐十六岁离家的时候,妈妈远在北安的五七干校,爸爸特意从呼兰军管会学习班赶回哈尔滨。姐姐他们的队伍从九中步行去火车站,我们都涌到路边送行。只见这些刚摘下红卫兵袖章的兵切战士一身草绿棉军装,有几分臃肿,扎着皮带,戴着军帽,又有几分精神。我羡慕极了,可我一转脸,看见姥姥撩起衣襟在擦眼泪,小弟弟不知愁地骑着一棵向日葵杆跟着队伍跑。家属不允许去火车站,当过老公安的爸爸不知从哪“混”进了月台,把一支英雄100号金笔塞给他的长女。过了不久,我们就收到了姐姐用这支笔写的信。信封的落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师第41团2营14连。以后地址又改为:黑龙江铁字409信箱214分队。于是我开始向往信封上那个地方。终于中学放寒假了,我独自去了密山。姐姐的战友把我带到水库工地,远远地我看到姐姐满脸通红正在搬冻土块。我用双手蒙住自己的脸,一步步走近姐姐,知青们大呼小叫:“敬海燕,你猜这是谁?”我从指缝里看到姐姐一脸迷惑,她作梦也没想到我会从天而降。我走近了,一下子拿开双手,露出脸来,姐姐大喊:啊,小死一丹!”
在14连,我以一个中学生的眼光看到了那充满激情,崇尚英雄的生活,第一次接触了北京知青、上海知青,第一次感受到集体生活的青春气息,到开学时,我都舍不得离开了。又放暑假了,我又一次来到14连,姐姐带我去看她们冬天里修的水库。那些冻土块已变成坝,坝里蓄满了水,桥栏上有四个大字:屯垦戍边。我们就在“垦”字边拍了这张照片,这时,我已经十分向往知青生活了。一九七二年夏天,我也成了知青。在小兴安岭修路、砍伐、栽树、种菜。可惜干这些活儿时,都没能留下照片,那时,照像机、胶卷,是多奢侈的东西啊!后来我当上了清河林业局广播站的广播员。广播站另一个播音员是王照云,我俩摆弄的是那时很珍贵的601录音机。墙上月份牌上是当时挺有名的那幅画,叫《申请入党》,画的是一个女知青在灯下写申请书的情景。不知有多少知青会在这画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清河林业局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革命同志们……”我和照云的声音通过大喇叭响彻林海雪原。有人对我说:“我在山上听广播,都听不出来是你,还以为是省电台的。”我很得意,因为她听到的其实是我。后来,我真的去了省电台。再后来,我到了中央电视台 [作者简介]敬一丹,哈尔滨知青,下乡到清河林业局,现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第二篇:和知青一起的日子
和知青一起的日子
何全文
刘海兰,生于1947 年2月,1970 年9月入党。从1970年开始,曾先后担任当时的会川镇南沟大队下新庄生产队队长、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委员、会川镇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先后被全国妇联表彰为 ‚三八红旗手‛,被省政府授予‚两西建设扶贫开发先进个人‛,并荣获‚中国改革功勋‛勋章,被司法部授予‚优秀人民调解员‛,被省科协评为脱贫致富‚四一‛燎原活动先进个人,被省妇联、省林业厅评为全省‚全省‘三八’绿色工程‛活动先进个人,并担任过甘肃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三十多年岁月如白马过隙,可在她的片段回忆中,那段特殊岁月的知青生活却鲜活如昨。
“他们都是嫩娃娃”
1972年春,会川镇漫坝河两岸,柳色鹅黄,桃杏吐蕊。在县上的统一安排下,11名来自白银冶金公司的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这里,寂静的小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时任南沟大队下新庄生产队队长的刘海兰刚刚25岁,一项全新的政治任务落在了她柔弱的肩头。几年前,她从临洮县嫁到这里后,带领乡亲们科技种田,发展副业,很快就被群众推上了队长的位置。这次来的说是知识青年,实际上都是
十六七岁的初高中学生。从未体验过农村生活的他们,有的欢呼雀跃,有的跌足后悔,有的女孩子看到一只老鼠就掩面惊叫。‚都是一些初谙人事的嫩娃子‛刘海兰回忆说,当时她的心上沉甸甸地。她挨家挨户在群众家中做工作,把知青安顿下来后,连夜和大家商量建设知青点的事宜。县上给的材料款还有缺口,队上自筹200多元,砌墙的土块可以自己打……商议已定,第二天,她和乡亲们坐着骡马挂辕的架子车,去会川林场买椽木和檩条,到梁家坡大队买砖瓦……当年6月,一溜单檐土木结构的瓦房修成了,知青们欢天喜地的搬入了‚新家‛。
住的问题解决了,队上又为知青们购置了锅碗瓢盆等生活必需品。可要让知青们学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刘海兰却费了不少气力。城里来的孩子,有的连面粉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甭提说要动手做饭吃。知青们和面时,水在案板上到处流,面粉冲了一地。刘海兰就手把手地教:水温要不烫手,加水时要快速用手拌面,面团要反复揉;做馍馍时,知青们掌握不好火候,不是皮焦,就是瓤生。刘海兰教他们如何添柴火,怎样掌握时间。尽管如此,有时知青们还会饿肚子,刘海兰把他们叫到自己家中吃饭是常有的事。
吃蛇骑猪的故事
1972年初秋,太阳还火辣辣地毒。中午时分,刚刚带着群众收完麦子的刘海兰,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家中。一个村
民气喘吁吁地跑来说:‚刘——刘队长,‘小东北’要吃蛇呢,快——快去看看!‛ 刘海兰来不得细想,就跟着报信的村民往外跑。在一里开外的山泉边,她被眼前的一幕吓呆了:一个外号叫‚小东北‛的男知青,手中抓着一条草蛇,蛇皮已被褪下,鲜血淋漓,那蛇还在浑身扭动着。‚小东北‛正要把蛇往嘴里塞,刘海兰大喝了一声:‚有毒!不要——‛ 趁‚小东北‛楞神间,她示意让报信的村民把蛇从‚小东北‛手中夺了下来,自己也一下子瘫坐在地上。事后,刘海兰告诉‚小东北‛要吃的那东西叫蛇,农村叫‚长虫‛,大多都有毒,而且蛇是专门吃田鼠的,算是益虫,人万万是不能吃蛇的。
1973年,白银冶金公司的知识青年陆续回城,下新庄社陆续又来了两批兰棉厂的13名知青。当时,为了改善知青的生活,刘海兰为知青点买的两头猪崽已经长大。兰棉厂的知青没见过猪,大家都很好奇,纷纷议论这种动物的‚用途‛。一个叫刘明堂(外号叫‚刘大头‛)的知青说这种动物就像沙漠中的骆驼,是山区农村的‚交通工具。‛还吹牛说自己曾骑过这种动物。大家都不相信,‚刘大头‛便现场‚卖弄‛骑猪的本领,没想到猪不听话,连嚎带叫,几下子就把他从背上颠了下来。这一幕正好被刘海兰看到了,她又好气又好笑,告诉大家说这种动物的名字叫‚猪‛,不是用来骑的,是养着吃肉的,还扯藤牵瓜地给大家讲,人如果不学习、不
劳动,就会像猪一样面临任人宰割的命运。
要让知青们学点真本领
早在1967年,甘肃省农科院就开始在会川镇搞马铃薯试验田种植。当时,群众受传统观念影响,对科技种田不接受。刘海兰主动请缨,由下新庄社承担示范田种植任务,并和育种专家唐修文达成了购销协议:增产归队上,减产由农科院承担,群众的种植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当时,队上三成以上的土地种洋芋,试验田达15亩68个品系。刘海兰带着大家土法上马,通过人工授粉培育的新薯种被省农科院命名为‚小白花‛。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生产队建起了醋坊、粉坊、磨坊等,加工业蓬勃兴起。农闲时节,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在会川林场、科技队、农场、公路段、药材站等地‚淘金‛,当时,下新庄成了全县响当当的明星生产队。
可就在这样大好的生产形势下,城里来的知青和群众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一是知青们不熟悉农村情况,有的知青看到成方连片的麦子惊呼:‚怎么种了这么多的韭菜!‛,有的知青连杂草和洋芋苗子都分不开。二是知青们都很年轻,晚上贪玩不休息,早上又嗜睡不起床。虽然知青点也安装了小喇叭,可每每要刘海兰登门去叫。有时刚把这一个哄着穿好衣服,另一个又倒头大睡。不能让知青们虚度青春,她和
队上有技术特长的群众商量,让大家‚一帮一‛带徒弟。这一招挺管用,不久,队上的朱珍儒就教会了陈宜来开手扶拖拉机,黄宝成教会了王建国看电磨。刘海兰丈夫陈殿元当时在南沟小学当校长,看到知青康希明酷爱学习,就把他叫到学校当教师。女知青孙桂芳等干不了重活,刘海兰就带着她们在试验田里学着干技术活……
1977年10月,知青们陆续回城。刘海兰和乡亲们把他们送过漫坝河,大家拉着刘海兰的手依依不舍,有的女知青还哭了起来。在那段特殊的岁月中,知青和乡亲们建立了弥足珍贵的感情。直到现在,李志刚、王建国、马金芸、孙桂芳等还陆续来看望当年的刘队长,有的知青虽然没有来,但逢年过节都会打来电话问候乡亲们……
第三篇:我当加油员的日子
加油站,每当人们说起这个地方的时候,总会想到这个工作多么脏多么累的啊,没错,做一名加油员是辛苦的,是十分不容易的,可是他们不知道加油员也在平凡的工作中有着自己的快乐。加油站是个最能磨练人意志的地方,同时也是个教你学会为人处事的地方。时光匆匆,转眼间,我在加油站已经工作8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我心里感慨万千,在这里我体会到了原来没有接触过的人和事。回头想想,虽然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工作,我从中还是学习了许多,收获了许多。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但也经历了考验与磨练。
刚进入中石化的时候,心里总是充满着美好的幻想,总想着这个工作的多么的好,可实际工作起来,总是有不断的烦恼与麻烦,有时候心里在想也许自己错了?在这期间有过无数次放弃的念头,可是每当我心情难过的时候,同事们不断的关心,在加上有时顾客的一句问候,总让我有一丝丝的留恋,最终我习惯了加油的生活,决心不在放弃。人家可以干好的工作,我也可以。同样都是父母的孩子,别人可以吃的苦,受的累,我一定也可以咬牙坚持住。渐渐的我开始认同并习惯这份工作,心里想着,只要我努力付出,总是会有结果的。我决心干好这份工作,不管风吹日晒,不管前面的路由多么崎岖,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做好服务工作。我知道前面有无数的考验在等着我去面对,去克服。
其实,说句心里话,干这份工作真的很累,每次还会遇到不同的突发事件,不同性格的人,这就要我们学会,看到他们的喜好,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服务,其实做好这个是很难的,但我相信,在这我会经历无数的事情,它会让我逐渐成长起来的。让我从一个无知的学生,变成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我也愿意用很长的时间去锻炼自己,去磨练自己,克服一切困难。后来想的次数多了,就不再感伤了。因为我明白了,人这一生,一件事的结束必然有一种理由,在这个理由还没来到的时候,说明是时机没到。人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的好了,才是体验自身价值的最好方式。
在加油站工作让我收获的不止是兄弟一般的无限的友情,让我体会到另一个大家庭的温暖,更多的是,让我学会了坚强,让我坚定了自己的意志。
第四篇:四十四年前的今天我下乡当知青
四十四年前的今天我下乡当知青
——到达绥滨农场第一天作者:黑土伊人
松花江里的客轮《东方红》号拉响了汽笛,高亢至远,绥滨县码头近在咫尺了。
这是公元1968年7月12日。文化大革命在北京风声水起,在东北边陲小镇方兴未艾。
船舱里,我们这些来自北京的上山下乡的中学生们都兴奋异常,大家涌向甲板,迫不及待地想观察一下将要赖以生存的土地。远山青黛、碧水东流,嘴里还含有离家的苦涩,一颗忐忑的心。
轮船即将靠岸,岸上的欢迎锣鼓就喧天响起,给我们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喜。
我们从摇动的船身,通过短短的跳板踩到了坚实的大地。男生勇敢迈过,女生些许游移,跨过这短短的跳板,我们就完成了从中学生到知青的飞跃。
欢迎的人群把传统的东北大秧歌予以改进,连接上时代的符号,名曰:“忠字舞”,舞蹈动作张扬、奔放,再加上两天两夜的舟、车劳顿之苦,直看得我们眼花缭乱,最令我们称奇的是每位表演者的胸前都挂着一个精制的木制心型装饰物,红彤彤的底色,金黄的“忠”字,非常抢眼,更有直接的索性把8寸镜框挂在胸前,尽管我们来自红海洋的发源地,此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色震到了。
江边排开一长溜解放卡车,还有少数几辆胶轮拖拉机。由于我们在火车上就已经确定了分配名单,所以我们拿着自己的行李,很顺利的就找到了自己今后所在单位的汽车。
汽车开动了,我们坐在车厢里自己的行李上,身边是工程队的领导、老职工和几位本地男女青年,他们乡音淳朴、衣着时尚,一身仿国防绿军装让他们年轻飒爽,一路夏风一路歌。嘹亮的革命歌曲声弥漫在7月的天空,也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解放卡车在飞奔,远处的小山包和树林在迅疾后退,夏天原野的浓绿扑面而来,头顶有湛蓝的天,滚滚白云,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容不得我们半点思索。
下车伊始,由于早有心理思想准备,所以当我面对一片黑压压的草房时,反倒很满足,没想到场部这么大,竟然有这么多人家,今后的日子应该不会寂寞。
我们的工程队坐落在绥滨农场场部最西边,一排简陋的草房兼容马号和知青宿舍,向北,穿过几棵稀疏的白杨树就是食堂,在陈旧的黑板报栏里,粘着显然是刚写的大标语:欢迎新战友!虽然宿舍也是土坯房茅草苫顶,但窗户明亮,屋里四白落地,还用刚出窑的红砖铺了地面,简直就是精装修了。南北两铺大炕,空荡荡的,一墙之隔的马号里几匹健硕的儿马正烦躁地用前蹄刨着木质地面,咚咚作响,空气中飘来草料和牛粪的异味。
经过两天两夜的旅途跋涉,疲惫已极的我们打开自己的行李,靠在旁边休息。我和荒友的友谊就从同炕年代开始。队领导招呼我们到食堂去吃午饭。食堂也是一座简陋的草房,门框低矮,我必须要弯腰
才能确保不撞头,屋里光线很暗,摆放着几张做工简陋的饭桌和长凳。但就在这里,我们尝到了有生以来吃过的最美味的炖鱼。我们每个人分得一大碗,烧好的鱼块有豆腐般大小,象晶莹的白玉且富有弹性,周边漂浮着厚厚的鱼油,吃一口鱼肉满口生香。热心的老职工操着东北方言向我们介绍,这种鱼叫鳇鱼,重达300余斤,是当年赫哲族渔人进贡大清皇朝的贡品。当时,我们也就是半信半疑,然而经过几十年的风雨阅历,我们认定此言不虚。鳇鱼学名中华鲟鱼,是国宝级鱼类物种,现在想吃?就免了吧。
傍晚,我们结伴走出宿舍站在离之不远的草甸子旁,遥望南天,荒草迷漫,无数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竟相怒放,方知这里已不是生我养我的北京,家乡在千里万里之外。
入夜,我们10名知青躺在初次接触的火炕上,聊着、侃着,神往着,渐渐进入了梦乡……
第五篇:我当保安的那段日子
小保安的故事
我是名80后,因为任性,高考都没参加。
记得9年前,我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单位当保安,本来都挺好的,每天站岗、巡视、车辆进出管理,活其实不多。但后来来了个事妈,我明显感觉他有意排挤我。那个时候的我还年轻,没有经验。有几次该换岗的时候,他总是迟到,还经常说很难听的话,让我很不爽以后,我就找了个借口辞职了。领导不知道为什么,劝了我好几次,但我当时的态度很坚决。老子不喜欢你,离开你不就行了,你自己在这干,就你一个员工干吧。因为讨厌他,也因为我的倔强,我没来由的离开了那家单位,现在想想真没必要。
这样的事又发生了,我去了一家新单位,员工都不错,就是直接领导挺事的。她一天到晚的消极情绪,看什么都不顺眼,她离婚了,孩子也没有判给她。我怎么这么倒霉,又遇到了这样的上司。她每天说话阴阳怪气的,还经常挑拨我和同事的关系。在实在搞不懂的情况下,我最终妥协了,因为我又被她排挤走了。
我在家待了段时间,思考着我的职场之路。这一路上布满了荆棘,而我选择了逃避。2012年的8月份,我的朋友带我去听了一场讲座《如何成为职场达人》,是由北京会佳心语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举办的,我深受启发。老师告诉我们80后不要做草莓族,如果想成为职场达人,我们就要成为职场的铜豌豆。
就这一句话,我豁然开朗,为什么我总让别人影响我的状态呢,因为别人的几句不好听的话,就选择离开,太不值了。铜豌豆要有不怕压的能力,要有坚强的意志。非常感谢会佳心语,我现在又找到了一家新单位,在齐家园外交公寓当保安,我的目标是保安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