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美国文学复习资料

美国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美国文学复习资料

Unit 3 Ralph Waldo Emerson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 作品 《论自然》 Nature 2 《论美国学者》 The American Scholar 3 《神学院致辞》 The Divinity School Address 4 《论文集》 Essays : First Series 5 《论文集:第二辑》 Essays: Second Series 6 《人类代表》 Representative Men 7 《人生的行为》 The Conduct of Life 8 《英国特征》 English Traits 9 《诗集》 Poems 10 《五月节》 May-Day and other Pieces Unit 4 Nathaniel Hawthorne 纳撒尼尔-霍桑 作品 《范肖》 Fanshawe 2 《故事重述》 Twice-Told Tales 3 《古宅青苔》 Mosses from an Old Manse 4 《红字》 The Scarlet Letter 主人公: 白兰(Hester Prynne)齐里沃斯(Chillingworth)

狄姆斯台尔(Dimmesdale)

《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 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 6 《福谷传奇》 The Blithedale Romance 7 《玉石雕像》 The Marble Faun Unit 5 Herman Melville 赫尔曼-梅尔维尔 作品 《泰比》 Typee 2 《欧穆》 Omoo 3 《玛地》 Mardi 4 《雷德本》 Redburn 5 《白外衣》 White Jacket 6 《白鲸》 Moby Dick 主人公:以实玛利(Ishmael)埃哈伯(Ahab)白鲸(Moby Dick)7 《骗子的化妆表演》 The Confidence Man 8 《战士集》 Battle Pieces 9 《克拉瑞尔》 Clarel 10 《约翰-玛尔和其他水手》 John Marr and Other Sailors 11 《梯摩里昂》 Timoleon 12 《毕利-伯德》 Billy Budd Unit 7

一、Edgar Allan Poe 埃德加-爱伦-坡 作品 《安娜贝尔-李》 Annabel Lee 2 《乌鸦》 The Raven 3 《十四行诗—致科学》 Sonnet---To Science 4 《致海伦》 To Helen

二、Walt Whitman 沃尔特-惠特曼 《草叶集》 Leaves of Grass 2 《我歌唱自我》 One‘s Self Sing 3 《噢,船长!我的船长!》 O Captain!My Captain!Unit 8 Mark Twain 马克-吐温

原名:萨缪尔-朗荷恩-克莱门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作品 《卡拉维拉县驰名的跳蛙》 The Celebrated Jumping Frog of Calaveras County 2 《傻瓜出国记》 The Innocents Abroad 3 《镀金时代》 The Gilded Age 4 《汤姆-索耶历险记》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5 《密西西比河上》 Life on the Mississippi 6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7 《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佬》 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t 8 《傻瓜威尔逊》 The Tragedy of Pudd‘ nhead Wilson 9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The Man That Corrupted Hadleyburg Unit 9 Henry James 亨利-詹姆斯 《热衷游历的人》 A Passionate Pilgrim 2 《罗德里克-赫德森》 Roderick Hudson 3 《亨利-詹姆斯小说、故事集》The Novels and Tales of Henry James 4 《一个美国人》 The American 5 《黛西-密勒》 Daisy Miller 6 《一个女士的画像》 The Portrait of a Lady 7 《波士顿人》 The Bostonians 8 《卡萨玛西玛公主》 The Princess of Casamassima 9 《波音敦的珍藏品》 The Spoils of Poynton 10 《螺丝在拧紧》 The Turn of the Screw 11 《未成熟的少年时代》 The Awkward Age 12 《鸽翼》 The Wings of the Dove 13 《专使》The Ambassadors 14 《金碗》 The Golden Bowl 15 《小说的艺术》 The Art of Fiction Unit 10 Stephen Crane 作品 1 《街头女郎麦姬》 Maggie : A Girl of the Streets 2 《红色英雄勋章》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3 《海上扁舟》 The Open Boat 4 《新娘来到黄天镇》The Bride Comes to Yellow Sky 5 《蓝色旅店》 The Blue Hotel Unit 14 F.Scott Fitzgerald 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作品 《人间天堂》 This Side of Paradise 2 《漂亮的冤家》 《姑娘们与哲学家》 The Beautiful and the Damned 4 《爵士乐时代的故事》 Tales of the Jazz Age 5 《了不起的盖茨比》 The Great Gatsby 主人公: 盖茨比(Jay Gatzby)黛西(Daisy)汤姆(Tom)故事叙述人:Nick Carraway 6 《夜色温柔》 Tender is the Night 7 《崩溃》 The Crack-Up Unit 15 William Faulkner 威廉-福克纳 作品 《大理石牧神》 The Marble Faun 2 《士兵的报酬》 Soldier‘s Pay 3 《蚊群》 Mosquitoes 4 《喧嚣与骚动》 The Sound and the Fury 5 《我弥留之际》 As I Lay Dying 6 《八月之光》 Light in August 7 《押沙龙,押沙龙!》 Absalom,Absalom!8 《沙多里斯》 Sartoris 9 《村子》 The Hamlet 10 《小镇》 The Town 11 《大宅》 The Mansion 12 《烧牲口棚》 Barn Burning 主人公 :阿伯纳(Abner)萨蒂(Sarty)哈里斯(Harris)Unit 16 Ernest Hemingway 厄内斯特-海明威

作品 《在我们的时代里》 In Our Time 2 《太阳照样升起》 The Sun Also Rises 3 《永别了,武器》 A Farewell to Arms 主人公 :亨利 Henry 4 《丧钟为谁而鸣》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5 《老人与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6 A Clean,Well-Lighted Place Unit 17 Ezra Pound 埃兹拉-庞德 《狂喜》 Exultations 2 《人物》 Personae 3 《中国》 Cathay 4 《诗章》Cantos 5 《意象派诗选》 Des Imagistes 6 《在一个地铁车站》 In a Station of the Merto Wallace Stevens 华莱士-斯蒂文斯 《必要的天使》 The Necessary Angel 2 《坛子的轶事》Anecdote of the Jar Unit 18 Eugene Glastone O‘Neil

尤金-格拉斯通-奥尼尔 《东航加的夫》 Bound East for Cardiff 2 《在这一带》 In the Zone 3 《漫长的返航》The Long Voyage Home 4 《加勒比的月亮》 The Moon of the Caribees 5 《琼斯皇帝》 Emperor Jones 6 《毛猿》 The Hairy Ape 7 《大神布朗》 The Great God Brown 8 《奇异的插曲》Strange Interlude 9 《榆树下的欲望》Desire Under the Elms 10 《悲悼》 Mourning Becomes Electra 11 《送冰的人来了》 The Iceman Cometh 12 《诗人的气质》 A Touch of the Poet 13 《长日终入夜》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14 《月照不幸人》 The Moon for the Misbegotten 15 《休依》 Hughie 16 《更庄严的大厦》More Stately Mansions Unit 21 Ralph Waldo Ellison 拉尔夫-华尔多-埃利森 作品 《看不见的人》 Invisible Man 2 《影子与行动》 Shadow and Act 3 《走向领域》 Going to the Territory Unit 24 Saul Bellow 索尔-贝娄 《晃来晃去的人》 Dangling Man 2 《受害者》 The Victim 3 《奥吉-玛琪历险记》 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 4 《只争朝夕》 Seize the Day 5 《雨王汉德森》 Henderson the Rain King 6 《赫尔索格》 Herzog 7 《塞姆勒先生的行星》 Mr Sammler‘s Planet 8 《洪堡的礼物》 Humbolt‘s Gift 9 《院长的十二月》 The Deans December 10 《更多人死于悲痛》 More Die of Heartbreak 11 《盗窃》 The Theft 12 《真实的》 The Actual 13 《拉维尔斯坦》 Ravelstein 14 《奥斯比的回忆及其其他故事》Mosby‘s Memories and Other Stories 15 《最后的分析》 The Last Analysis Unit 25 Joseph Heller 约瑟夫-海勒 1 《第二十二条军规》 Catch-22 2 《我们轰炸了纽黑文》 We Bombed in New Haven 3 《出了毛病》 Something Happened 4 《像高尔德那样好》 Good As Gold 5 《天晓得》 God Knows Unit 26 Toni Morrison 托尼-莫里森 《在黑暗中游戏:白色与文学想象》

Playing in the Dark : Whiteness an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2 《最蓝的眼睛》 The Bluest Eye 3 《秀拉》 Sula 4 《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 5 《柏油孩子》 Tar Baby 6 《宠儿》 Beloved 7 《爵士乐》 Jazz 8 《天堂》 Paradise 9 《爱》 Love Ⅰ.Complete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with a proper word or a phrase according to the textbook.1.The arbiter of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realism in America was __________

(William Dean Howells)2._______________had already pointed towards Mark Twain‘s uneasy acceptance of the values of nineteen-century American society.(The Gilded Age)3._____________(1878)which one American critic described as ―an outrage to American girlhood‖ brought James his first international fame.(Dassy Miller)4.______________(1900), which traces the material rise of Carrie Meeber and the tragic decline of G.W.Hurstwood, was Dreiser‘s first novel.(Sister Carrie)5.In the years preceding World War I, nineteenth-century realism and _____________remained vital forces in American Literature.(naturalism)6.Writers of the first postwar era self-consciously acknowledged that they were a ―______________‖, devoid of faith and alienated from a civilization.(Lost Generation)7.Early in the 1920s the most prominent of the new American playwrights, _______________established an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Eugene O‘Neil)

8.Jazz music of the American ___________--the most influential art form to originate in the United States-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Negro)9.In London, Frost‘s first book, ______________, brought him to the attention of influential critics(A Boy‘s Will)

10.Frost employed the plain speech of rural ________________and preferred the short, traditional forms of lyric and narrative.(New Englanders)11.In his finest novels, The Great Gatsby and_________________, Fitzgerald had revealed the stridency of an age of glittering innocence.(Tender is the Night)12.________________was the first American to be wounded in Italy during World War I.(Hemingway)13.A Farewell to Arms portrayed a farewell both to ______and to _______(war;love)14.In 1952, Hemingway portrayed an old fisherman____________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Santiago)15.The only Faulkner novel that had come close to being a best seller in its day was____________, a book more famous for its shock value than for its literary quality.(Sanctuary)16.*Oxford was with some fictional modifications, a prototype of Jefferson, in the mythical county of Yoknapatawpha, the setting of ____________and most of Faulkner‘s subsequent works.(Sartoris)17.Emerson was recognized throughout his life as the leader of_____________ movement, yet he never applied the term to himself or to his beliefs and ideas.(Transcendentalist)18.Emerson‘s truest disciple, the man who put into practice many of Emerson‘s theories, was_________.(H.D Thoreau)19._______________deals with the effects of a curse, and though the tale itself is fiction, the germ of the story sprang from the author‘s family history.(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20.Hawthorne‘s unique gift was for the creation of strongly _________stories which touch the deepest roots of man‘s moral nature.The finest example is the recreation of Puritan Boston, _______________.(symbolic;The scarlet letter)21._____________ is a tremendous chronicle of a whaling voyage in pursuit of a seemingly supernatural white whale.(Moby-Dick)22.As we have seen, __________dominated the Puritan phase of American writing.____________was the next great subject to command the attention of the best minds.(theology;Politics)23.From 1732 to 1758 , Franklin wrote and published his famous_______________, an annual collection of proverbs(Poor Richard‘s Almanac)

24.In 1828 the election of the frontier hero ________________as the seven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had brought an effective end to the ―Virginia Dynasty‖ of American Presidents.(Andrew Jackson)

25.Washington Irving‘s ______________became the first work by an American writer to win financial success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Skwtch Book)26._____________________was the first great prose stylist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 and his familiar style was destined to outlive the formal prose of such contemporaries as Acott and Cooper ,and to provide a model for the prevailing prose narrative for the future.(Washington Irving)II.Define the literary terms listed below.1.*American Naturalism American naturalism was a new and harsher realism.It had been shaped by the war and by the social upheavals that undermined the comforting faith of an earlier age.America‘s literary naturalists dismissed the validity of comforting moral truths.They attempted to achieve extreme objectivity and frankness, presenting characters of low social and economic classes.In presenting the extremes of life, the naturalists sometimes displayed an affinity to the sensationalism of early romanticism, but the naturalists emphasized that the world was amoral, that men and women had no free will, that lives were controlled by heredity and environment, that the destiny of humanity was misery in life and oblivion in death.Although naturalist literature described the world with brutal realism, it also aimed at bettering the world through social reform.2.*Local Colorism Local Colorism or Regionalism as a trend first exist in the late 1860s and early 1870s in America.It may be defined as the careful attegogoms in speech, dress or behavior especially in a geographical locality.The ultimate aim of the local colorists is to create the illusion of an indigenous little world with qualities which tells it apart from the world outside.The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climate of the country provided a stimulating milieu for the growth of local color fiction in America.Local colorists concerned themselves with present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local character of their regions.They tended to idealize and glorify, but they never forgot to keep an eye on the truthful color of local life.They forme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alistic movement.Although it lost its momentum toward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local spirit continued to inspire and fertilize the imagination of author.3.*Lost Generation Lost Generation or the Sad Young Men, which was created by F.S.Fitzgerald in his book All the Sad Young Men.It refers to the post-World War I generation, but a group of US writers who experienced the war established their reputation in the 1920s.It stems from a remark made by Gertrude Stein to Ernest Hemingway, ―You are all a lost generation.‖ Hemingway used it as an epigraph to The Sun Also Rises, a novel that expressed the attitudes of a hard-drinking, fast living set of disillusioned young expatriates in postwar Paris.The generation was ―lost‖ in the sense and its inherited values were no longer relevant in the postwar world and because of its spiritual alienation from US, they seemed hopelessly provincial, materialistic, and emotionally barren.The term includes Hemingway, Fitzgerald, Dos Passos, E.E.Cummings and so on.4.*Imagism Imagism is a poetic movement of England and the U.S.flourished from 1909 to 1917.The movement insists on the creation of images in poetry by ―the direct treatment of the thing‖ and the economy of wording.The leaders of this movement were Ezra Pound and Amy Lowell.5.*Hemingway Heroes ―Hemingway Heroes ―refer to some protagonists in Hemingway‘s works.Such a hero is an average man of masculine tastes, sensitive and intelligent.And usually he is a man of action and of few words.He is such an inpidualist, alone even when with other people, somewhat an outsider, keeping emotions under control, stoic and self-disciplined in a dreadful place where one can not get happiness.The Hemingway heroes stand for a whole generation.It must end in defeat, no matter how hard he strives.This is the essence of a code of honor in which all of Hemingway‘s heroes believe ,whether he is Nick Adams, Jake Barnes, Frederic Henry.But surely they differ some from others in their view of the world.The difference which comes gradually in view is an index to the subtle change which Hemingway‘s outlook has undergone.6.*The Jazz Age World War1 was a tragic failure of old values, of old politics, of old ideas.The social mood was often one of confusion and despair.But during the 1920s American did not seem desperate, Instead, they entered a decade of prosperity and exhibitionism that prohibition, the legal ban against alcoholic beverages more to encourage than to curb.Fashions were extravagant;more land more automobiles crowded the roads, advertising flourished, and nearly every American home had a radio in it.Fads swept the nation.This was the Jazz Age, when New Orleans musicians moved ―up the river‖ to Chicago, and the theatre of New York‘s Harlem pulsed with the music that had become a symbol of the times.The roaring of the decade served to mask a quiet pain, the sense of loss that Gertrude Stein had observed in Paris.F.Scott.Fitzgerald portrays the Jazz Age as a generation of ―the beautiful and damned‖, drowning in their pleasures.7.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is more of a tendency, an attitude, than the philosophy.To ―transcend‖ something is to rise above it, to pass beyond its limits.Transcendentalists took their ideas from the romantic literature of Europe, from new-Platoism, from German idealistic philosophy, and from the revelations of Oriental-mysticism.They spoke for cultural rejuvenation and against the materialism of American society.Features:

1、they placed emphasis on spirit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Universe.2、they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pidual..3、they offered a fresh perception of nature as symbolic of the Spirit or God.8.Symbolism Symbolism is the writing technique of using symbols.A symbol conveys two kinds of meaning;it is simply itself, and it stands for something other than itself.In other words, a symbol is both literal and figurative.People, places, things and even events can be used symbolically.A symbol is a way of telling a story and a way of conveying meaning.The best symbols are those that are believable in the lives of the characters and also convincing as they convey a meaning beyond the literal level of the story.Hawthorn and Melville were the two masters of symbolism.For example, the scarlet letter ―A‖ on Hester‘s breast can give you symbolic meanings.If the symbol is obscure, then the very obscurity may also be part of the meaning of the story.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III.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does Huck Finn reflect? Huck Finn is a veritable recreation of living models.Huck and his father, Jim, the swindlers, Colonel Sherburn and the drunkard Boggs—all these characters had prototypes in real life.The portrayal of inpidual incidents and characters achieved intense verisimilitude of detail.Serious problems are being discussed through the narration of a little illiterate boy.The fact of the wilderness juxtaposed with civilization, the people half wild and half civilized, many of whom are coarse, vulgar, and brutal;and the fact of brutal slavery an of human beings—Blacks—being sold in the market places like animals.All these and many other incidents are depicted in true-to-life detail as the background against which Huck Finn‘s awareness of good and evil develops.Though a local and particular book, it touches upon the human situation in a general, indeed ―universal‖ way: Humanitarianism ultimately triumphs.2.*What is Mark Twain‘s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

One of Mark Twain‘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American literature lies in the fact that he made colloquial speech an accepted, respectable literary medium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country.The style has swept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made books before Huck Finn and after it quite different.Its influence is clearly visible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It is continued in both prose and poetry.Among the number of American authors who acknowledged their indebtedness to Mark Twain are Sherwood Anderson, Ernest Hemingway, T.S.Eliot, William Faulkner, and contemporary authors such as J.D.Salinger, E.A.Robinson, Robert Frost, Carl Sandburg,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E.E.Cummings and even Ezra Pound.The importance of the style in American literature cannot be overrated.3.*What are the major features in American Realism?

⑴ Realism is the theory of writing in which familiar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life and everyday life scenes are represented in a straightforward or matter-of-fact manner.⑵ In realist fiction characters from all social levels are examined in depth.This is a major change, and it is one of the examples of the truthful treatment of material, because this is how real life is.⑶ Open ending is also a good example of the truthful treatment of material.⑷ Realism focuses on commonness of the lives of the common people who are customarily ignored by the arts.⑸ Realism emphasizes objectivity and offers an objective rather than an idealistic view of human nature and human experience.⑹ Realism presents moral visions.Realists are aware of accepted social standards.In their works they recreate real life and show the dilemmas that the people are having as they try to understand what life means in an ethical way.They are able to probe deeply into these problems of the human conscience.Their method is completely objective and carries with it the whole theoretical meaning of why people choose to be objective.4.*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t is a short novel ,a fable of a kind ,about an old Cuban fisherman Santiago and his battle with a great marlin.For 84 days Santiago does not catch a single fish but he does not feel discouraged.He goes far out into the sea and hooks a giant marlin.A desperate struggle ensues in which Santiago manages to kill the fish and tie it to his boat, only to find that on the way home he has to fight a more desperate struggle with other dangerous giant sharks, which eat up the marlin, leaving only a skeleton.The old man brings it home and goes to bed to dream, almost dead with exhaustion.Here in Santiago we see again the spirit of the noble—if tragic –Hemingway type of inpidualism, contending with a force he knows it is futile to battle with.He keeps on fighting because he believes that ―a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However ,the old man eventually comes to the realization that in going far out alone, ―beyond all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he has met his doom ,and he feels good to be one of the human and the natural world.That he begins to experience a feeling of brotherhood and love not only for his fellowmen but.For his fellow creatures in nature is a convincing proof that Hemingway ‗s vision of the world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d.5.*―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Hemingway and Fitzgerald.The world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was quite different.All the old certainties were gone, and everything was new.There was affluence and excitement on the one hand, and on the other, disturbing indications that the old world was simply dying.Against this background Fitzgerald and Hemingway wrote.Fitzgerald was an analyst.He stay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rote about the Jazz Age.We go to him know what this world was like.Hemingway, on the other hand, reacted to it;he did not describe it.He went away to Europe and wrote about the expatriates.His world was basically rootless.It is Fitzgerald who was so broken emotionally by their times.Both were talented writers;both lost the ability to write rather early in their career.Ultimately when the dust of time settles down and a clearer outline appears visible, it may be that both will remain great, the one as the other, but for different reasons: Hemingway predominantly for his style, and Fitzgerald for the fact that he tried to understand American culture at its roots and thus had more to say to posterity.6.*What are features of Faulkner‘s language?

Faulkner is a difficult writer.Like all modern authors his demand on the cooperative response of the readers is exacting.He always structures his stories in his own original fashion and is proficient in employing a distinctive narrative method of gradually fitting in and of withholding or even giving confusing information.Gradually confusions vanish as context and periphery are defined and the center is revealed.There is a lot of interior monologues;the modern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echnique is frequently and skillfully used.Words are often run together, with no capitalization and no proper punctuation.Sentences are not always clearly indicated;many long ones are pushed together in peculiar ways.One fragment runs into another without which often causes irritating perplexity.There is also Faulkner‘s handling of language to consider.His prose ranges from colloquial, regional dialects to highly charged courtroom rhetoric, covering a variety of ―register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Faulkner was a master of his own particular style of writing.第一部分 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文学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onial America?

All of the works written during this period are utilitarian , polemical , or didactic.The purpose of literature for these Puritans was first of all usefulness.It should teach some kond of lesson.In content , the literature of the colonial settlement served either God or colonial expansion or both.The literary style of the earliest American writers , in fact seems to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a practical consideration of the sort of impression each writer wanted to make upon a selected group of readers.Puritans‘metaphorical mode of perception helped to develop literary symbolism as they saw the physical world a symbol of God.Hence symbolism as a technique was a common practice in writing.The Piritans placed unusual stress upon plainness in writing because they were unusually interested in influencing the simp;e-minded people.Bearing the direct influence fo the Christian Biblical poetics , the Puritan writings are fresh , simp;e ,direct , and with a touch of nobility.As it faithfully imitated and transplanted European forms to the new experience , 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 was as much a product of continuities as an indigenous creation.第二部分 理性文学和革命文学.1、Enlightement

The eighteenth –century England is also , and better , known as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or the Age fo Reason.The Enlightenment was a progressive intellectual movement going on throughout Europe at the time , with France in the vanguard.The Enlightenment celebrated reason(rationality), equality , science and human beings‘ ability to perfect themselves and their society.The movement was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ies provided by the philosophers of the age , which ranged from John Locke‘s materialism , Lord Shaftsbury‘s deism , and George Berkeley‘s immaterialism to David Hume‘s skepticism.Whatever philosophical beliefs they might have , they held the eommom faith in human rationalit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human perfection through education.They believed that when reason served as the yardstick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ll human activities and social relations , superstition , injustice , privilege and oppression were to yield place to ―eternal truth‖ ,‖eternal justice‖ , and ―natural equality‖ or inalienable rights of men.Everything was put under scrutiny , to be measured by reason.No authorities , political or religious or otherwise , were acepted unchallenged while almost all the old societies and governments and all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 including Christianity , were examined and criticized.The belief provided theory for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1789 and the 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in 1776.Alexander Pope(1688~1744), Joseph Addison(1672~1719), Richard Steele(1672~1792), Jonathan Swift(1667~1745), Daniel Defoe(1660~1731), Henry Fielding(1707~1754), Richard B.Sheridan(1751~1816), Oliver Goldsmith(1730~1774), Edward Gibbon(1737~1794), and Samuel Johnson(1709~1784)were among the famous enlighteners in England.As England had already gone through its bourgeois revolution , what the English enlighteners were lege to do was to strive the bring the revolution to and end by clearing away the feudal remnants and rep;ace them with bourgeois ideology.第三部分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What are the unique features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Although foreign influences were strong, American romanticism exhibited from the very outset distinct features of its own.It was different from its English and European counterpart because it originated from an amalgam of factors which were altogether American rather than anything else.American romanticism was in essence the expression of ‖a real new experience ‖and contained ‖an alien quality‖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the spirit of the place‖ was radically new and alien.For instance, the American national experience of ―pioneering ―into the west proved to be a rich fund of material for American writers to draw upon.The wilderness with its virgin forests ,the sound of the axe cutting its way westward, the exotic landscape with its different sights, smells, and sounds(the robin rather than the nightingale is Emily Dickinson‘s ―criterion of tone,‖ for example), and the quaint, picturesque civilization of a primitive race—all these constituted an incomparably superior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native authors.A rude Natty Bumppo in buckskin, dwelling in a frontier blockhouse, treading a solitary bridle path through virgin forests was , perhaps , matter enough for any romantic genius.And indeed, American authors were quite responsive to the stimulus which American life offered.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s tentive treatment of the frontier and the Indians in his works such as Hudson valley, William Cullen Bryant‘s sketches of the wild west prairie where no human being had ever set foot and James Fenimore Cooper‘s five Leatherstocking tales with‖their majestic descriptions of American‘s limitless forests and broad blue inland lake‖—these are but aafew instances whereby the new American sensibility began to make itself felt.And ,of course , we should not forget to mention Emerson,Thoreau,Hawthorne,Melville and Whitman, all people who were instrumental ,in one way or another ,in creating an indigenous American literature.Then there is American Puritanism as a cultural heritage to consider.American moral values were essentially Puritan.Public opinion was overwhelmingly Puritan;social life and cultural taste were predominantly conditioned by the Puritan and cultural taste were predominantly conditioned by the Puritan atmosphere of the nation.Nothing has left a deeper imprint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people as a whole than did Puritanism;no one has been so successful in imposing his way of thinking on the continent as the American Puritan.puritanical influence over Ameican romanticism w3as conspicuously noticeable.One of its palpable manifestations is the fact that American romantic authors tended more to moralize than their English and European brothers.It is true that Edgar Allan poe fought vehemently against ―the heresy of the didactic‖,and writers like John Greenleaf Whittier tried to advocate both beauty and goodness.But the fact remains, nonetheless ,that many American romantic writings intended to edify more than theyentertained.There seemed to be areas of life which it was better for them to leave alone, taboos of a kind that most of the literary world agreed,however tacit it may have been, on not breaking.Sex and love werem for instance, subjects American authors were particularly careful in approaching.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 talks eloquently about the sin itself ,and Whitman was for a long time misunderstood by his own countrymen because Leaves of Grass contains lines and passages not at all palatable to their ―genteel‖ taste.各文学阶段文学特点及风格

一、The First period—colonial period:(1)Representative writer: Smith: romance, adventures.(2)Style: 1.metaphysical poetry;2.journals: diaries, letters, travel journals, and reports;3.religious history.(3)features: 1.religious: puritan;2.imitating(out of date);3.new settings.二、The Second period—the Period of Enlightenment and War of Independence:(1)Background:

1.economic progress;2.1776-1783: War of Independence/Revolutionary War;3.1789: new country.(2)Enlightenment: 1.a progressive intellectual movement first throughout Western Europe;2.an expression of struggle of the bourgeoisie against feudalism: against class inequality, stagnation, prejudices;3.the chief means for bettering the society was ―education‖;4.the enlighteners were bourgeois democratic thinkers.(3)style: 1.political literature: rationality and scientific inquiry: Jefferson;2.Neoclassicism:(mock)epic;3.revolutionary, democratic, romantic poetry: Freneau;4.dictionary: Noah Webster;5.fiction: Brown;6.Enlightenment: Franklin.三、Romanticism(1800-1865):(1)Historical background: 1.political independence;2.great economic progress: industrialization;immigration;3.energetic, optimistic, and confident spirits;4.Westward Expansi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est;5.progres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Literary style: 1.transcendentalism: Emerson, Thoreau;2.fiction: Hawthorne, Melville, Poe: romance, adventure, mystery;3.Poetry: 1)Boston Brahmin Poets: Longfellow, Lowell;

2)Poet reformers/Abolitionist: Whittier;

3)Romantic poetry: Whitman;Bryant.(3)Features:

1.imitation;independence;2.romanticism;optimism;3.imagination;democracy;equality;4.nature;5.transcendentalism;6.emotions;7.colloquial language;8.inpidualism;subjective;inner life.(4)Transcendentalism: 1.religious color;spirit;intuition;2.nature: 1)material nature;2)spiritual nature;3.inpidual spirit unites with universal spirit by human intuition;4.optimistic: human is everything/all.The universe exists for humans;5.people are free and equal.四、Realism(1865-1918)I.Historical background:(1)politics:

1.lower class wanted vote;2.putridity(腐败);(2)economy:

1.the rich richer and the poor poorer;2.business boomed;

3.urba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

4.the wealthiest country;a major world power;(3)spirit and science: 1.alienation;inpiduality;interested in everyday existence;2.Naturalism: all phenomena can be explained in terms of natural causes and laws without attributing(归因于)moral, spiritual, or supernatural significance to them.3.Darwinism: A theory of biological evolution developed by Charles Darwin and others: all species of organisms arise and develop through the natural selection of small, inherited variations(遗传变异)that increase the inpidual's ability to compete, survive, and reproduce.4.Determinism: philosophical doctrine(观点): every event, act, and decision is the inevitable consequence of antecedents(前提)that are independent of the human will.II.literary style:(1)local colorism/ regionalism;

1.New England: Jewett;

2.South: Harris;Chopin;Glasgow;Cather;3.West: Harte;(2)Naturalism: Darwinism;determinism;pessimism: Crane;Norris;London;(3)Muckrake(n.揭开丑闻的文章;vt.揭发丑闻): exposing social problems;objective;everyday life:

Dreiser;Sinclair;

(4)Frontier humor and realism: Mark Twain;(5)Midwestern realism: Howells;Henry James;(6)Women‘s literature: Jewett;Chopin;Glasgow;(7)The Chicago School of poetry: Carl Sandburg.III.features: 1.realistic;criticism;2.common people;3.open portrayal of class struggle;4.dialect.五、Modernism(1918-1945)I.Historical background: 1.1920s: economic progress;scientific discovery;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2.1930s: the World Depression;3.disappointment;losing innocence;disillusioned;4.pleasure-seeking;materialism;5.traditional moral values destroyed;6.pessimism.II.Academic background: 1.Europe modern philosophy;2.aesthetism;

3.Freudism/ Freudian psychology;4.Marxism.III.Modernism: 1.breaking away from established rules, traditions and conventions;2.experiments in from and style;

3.man‘s 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universe;

4.ambiguous;inconsistent;changeable narrative viewpoint;5.open ending;6.inner world;inpidual;7.pessimism;

8.imagism;symbolism;9.innovative;10.illogical;irrational.IV.literary styles:(1)poetry: 1.Chicago Poetry: innovative;laborers: Sandbury;2.overseas poetry: innovative: 1)Imagism: Pound;Lowell;2)New Poetry Movement: T S Eliot;Stevens;3.New England Poetry: traditional;common people;brief: Frost;Robinson(2)drama: 1.New Drama Movement: expressionism: realism and romanticism or realism and symbolism: O‘Neill;

2.Theatre of Absurd /Absurdism;3.theme: social problems;criticism.(3)Novels:

1.small town life: vulgar, indifferent, narrow-minded people:

Lewis;Anderson;2.The Lost Generation: 1920s;disillusioned;going abroad:

Passos;Fitzgerald;Hemingway;3.Left Wing Literature: 1930s;Steinbeck;4.South Literature/ Renaissance: Faulkner(4)Harlem Renaissance(1920s-1930s): terrible life of the black: Hughes;Wright(5)New Literary Criticism: detailed analysis of woks themselves

Unit 8 Mark Twain Mark Twain(Samuel L.Clemens)(1835-1910)I.Style: 1.realistic;daily/everyday life;2.local colorism: his own regions and people;3.lower class/ common people;

colloquialism: simple, direct, and unpretentious language;dialect;

4.humor: criticism;sitire;5.writing skills: anti-climax;pun;exaggeration;6.different periods:

a.early period: humorous;simple;hopeful;brief;b.middle period: faint tone;gloomy;low-spirited(意志消沉的);c.late period: pessimism;hopeless.II.The Celebrated Jumping Frog of Calaveras County:(1)content: a story of a frog, a pet of gambling Jim, which is defeated when a stranger fills its gullet with quail shot while Jim‘s attention is distracted, in America in middle 19th century.(2)background: the California Gold Rush in 1849.(3)theme:

1.American society and culture in middle and late 19th century;

2.conflict between the settled, cultured East and the still-developing West.(4)style: 1.humorous tall tale(吹牛大话)of American Southwest;2.allusion to figure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history;3.satire of American society/East and human nature;4.inharmoniousness;5.a story in another story: first person and third person narrators;6.contrasting/different styles/levels of language;7.vivid description;8.figures of speech: personification;hyperbole;9.symbolism: 1)Simon;Jim: westerner—earnest;naïve;simple;gullible(易受骗的);enterprising(有事业心,有进取心的);uneducated;honest;kind;crude(粗鲁的);determined;

2)Narrator: easterner—educated;snobbish;sophisticated;practical(实际的)

Unit 15 Faulkner I.Theme: 1.Yoknapatawpha County;2.history of the land and races in the south:

Indian;African-American;Euro-American;3.southern traditions, families, community, passion of ambition and love.II.style: 1.experiment with narrative chronology: violation of chronology(按时间排列事件,编年表);2.different/ multiple points of view and voices;3.long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4.stream of consciousness;5.symbolism.Unit 16 Earnest Hemingway I.Style: 1.clean style devoid of unnecessary words;direct;terse(简洁,扼要的);2.connotative(隐含,内涵的);understatement(保守的说法,掩饰,轻描淡写);3.a lot of brief but meaningful dialogues;4.exact and detailed description;5.simple language;sometimes monotonous(单调,无变化的)narration;6.exotic surroundings;7.humanistic sympathies;universal theme;8.revealing the inner natures of the characters in dangerous situations;9.the code hero: ―Tough Men/Guys‖ or ―Man‘s Man‖;

10.main characters: psychological bruised(尤指精神上)伤害;擦伤;碰损), disillusioned expatriates(被逐出国外的人;移居国外的人)taking psychic(精神的)refuge in physical activities as eating, drinking, traveling, and lovemaking, etc;11.repetition;12.Iceberg Analog(类似物)/Theory: ―The dignity of movement of an iceberg is due to only one eighth of it above water‖.II.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1)content: an old man drinking in a bar late at night;the different attitudes of the two waiters towards him.(2)characters: 1.old man: vacuous(空虚,茫然若失,无所事事的);weak;lonely;despairing;unhappy;2.middle-aged waiter: considerate;sympathetic;vacuous;lonely;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本质)of life;3.young waiter: selfish;indifferent;impolite;impatient;passionate(热烈;充满激情的)(3)theme: 1.the place as a refuge from night, chaos loneliness, old age, impending death and nada;2.Nothingness/nada is the only dependable and true experience;3.Youth, confidence, love and passion will all be followed and replaced by despair, loneliness, aging, nada, and death.(4)style: 1.conversational/colloquial and journalistic style;2.simple;direct;objective;3.understatement;4.pessimistic;5.contrast;6.strong emotion;7.pun;8.naturalism;9.repetition;10.exotic;11.stream of consciousness.Unit 24 Saul Bellow

Look for Mr.Green:

(1)Content: The novel describes a relief worker sized up by tenants: “They must have realized that he was not a college boy employed afternoons by a bill collector, trying foxily to pass for a relief clerk, recognized that he was an older man who knew himself what need was, who had more than an average seasoning in hardship.It was evident enough if you looked at the marks under his eyes and at the sides of his mouth.”(2)Comparisons, Contrasts, Connections The story ight be compared with some works by such black writers as James Baldwin, Richard Wright, and Ralph Ellison, or any other writers who have written about the depression(e.g., John Steinbeck).The story could be compared to some stories by such naturalistic writers as Theodore Dreiser and Jack London who are also concerned with the free will versus determinism theme.An interesting comparison would be with F.Scott Fitzgerald, who wrote on the formative influence of money on the self.The idea that illusion is necessary for the survival of self in a harsh, predatory world is a central theme of modern American drama(Eugene O'Neill, Tennessee Williams, and Arthur Miller), and this story might be compared to the important modern American plays.Bellow's depiction of women can be compared to others.(3)Major Themes,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nd Personal Issues Historical Issues and Themes: How does society help the downtrodden(in this story an unemployed, crippled black man)in bad economic times(e.g., the depression)? The story also examines the problems of race, class, and gender.Other issues that the class might focus upon are: the plight of the noncompetitive in a capitalistic, highly competitive society;how money influences character;the alienation of the urban black man.Personal Issues and Themes: How does an idealistic humanist(i.e., the typical Bellow hero)reconcile noble ideas with the harsh facts of the human condition? Is man essentially a victim of his situation or is he the master of his fate? What is Bellow suggesting about the problem of human suffering and evil?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inpidual to his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of appearance to reality? The clash between the human need to order and make sense of life according to moral principles and life's amoral disorder, discontinuity, irrationality, and mystery?

(4)Significant Form, Style, or Artistic Conventions The story can be discussed as a bildungsroman;as a parable;as a symbolic quest;as a realistic depiction of the depression and of the alienation of the urban black man.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复习资料

2012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文学改良争议》

胡适(1917)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1917)《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周作人(1918)

《寄陈独秀》钱玄同(1917

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 《我之文学改良观》 刘半农(1918(以上的要注意创作的原因)

《狂人日记》

鲁迅

人物:赵贵翁、陈老五

《伤逝》

鲁迅

人物:子君、涓生、阿随、小官太太

《阿Q正传》

鲁迅

人物:赵太爷、地保、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吴妈、赵白眼、赵思晨、茂松,假洋鬼子

《理水》

鲁迅

人物:舜爷、阿禹、鸟头先生

《在酒楼上》

鲁迅

人物:吕纬甫、阿顺、长富、老发奶奶、阿昭 《孤独者》

鲁迅

人物:魏连殳(shu)、《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秋夜》

《灯下漫笔》 《拿来主义》 《雪》 鲁迅 《故乡》

鲁迅

人物:宏儿、闰土、杨二嫂、水生

《药》

鲁迅

人物:华老栓、华小栓、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夏瑜、阿义、夏四奶奶 《祝福》

鲁迅

人物:鲁四爷、卫老婆子、祥林嫂、柳妈、阿毛、贺老六 《孔乙己》 鲁迅

人物:孔乙己 咸亨酒店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

人物:陈二妹《银灰色的死》、《迟桂花》 《柚子》 王鲁彦

《地之子》

台静农

《怂恿》 彭家煌

《超人》

冰心 人物:何彬、禄儿、程姥姥

《寄小读者》《繁星》《春水》 《故乡的野菜》、《乌篷船》

周作人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朱自清

《潘先生在难中》

叶圣陶

人物:潘先生、潘太太、阿大、阿

二、王妈 《春桃》

许地山

人物:春桃、刘向高、李茂 《沉思》

王统照

人物:韩淑云 琼逸 《祝土匪》

林语堂 《或人的悲哀》、《海滨故人》庐隐

《菊子夫人》《鸠绿媚》 叶灵凤

《木樨》陶晶孙

《梦里的微笑》周伟全

《一只马蜂》

丁西林

人物:吉老太太、吉先生、余小姐 《三块钱国币》《妙峰山》《压迫》

《获虎之夜》

田汉

人物:魏福生、魏黄氏、魏莲姑、李东阴、何维贵、黄大傻 《名优之死》《关汉卿》

《林家铺子》

茅盾

人物:林小姐、林老板、朱三阿太、寿生、张家嫂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

人物:莎菲、苇弟、凌吉士、毓芳、剑如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包身工》

夏衍

人物:芦柴棒,拿莫温

《上海屋檐下》 《丈夫》

沈从文

人物:老七、五多、水保

《为奴隶的母亲》

柔石

人物:春宝、秋宝,春宝娘

《二月》()、《三姐妹》

壹 《竹林的故事》《桃园》《莫须有先生传》 废名

《山峡中》

艾芜

人物:小黑牛、夜白飞、鬼冬哥、野猫子

《南行记》 《梅雨之夕》

施蛰存

《江干集》

《夜总会的五个人》

穆时英

人物:胡钧益、郑萍、黄黛西、季洁、缪宗旦、林妮娜、长脚汪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患者》

刘呐鸥

《缀网劳蛛》

许地山

尚洁、长孙可望、《命命鸟》《春桃》《商人妇》

《子夜》

茅盾

人物:吴荪甫、赵伯韬、朱吟秋、杜竹斋、孙吉人、王和甫、吴老太

爷、林佩瑶、李玉亭、、雷鸣、徐曼丽,刘玉英、冯云卿、莫干丞、屠维岳、李麻子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茅盾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茅盾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巴金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巴金

《寒夜》 巴金

人物:汪文宣、曾树生、汪母

《家》

巴金

人物:高老太爷、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冯乐山、高克安、高克定、婉儿、许清如

《骆驼祥子》

老舍

人物:刘

四、虎妞、小福子、阮明、陈二奶奶、老马、二强子、《月牙儿》 《断魂枪》《茶馆》

《边城》

沈从文

人物:翠翠、船总顺顺、傩送、天保、《萧萧》

人物:花狗,萧萧

《小城三月》

萧红

人物:翠姨

《生死场》、《呼兰河传》 《八月的乡村》《第三代》

萧红

《篱下》《矮檐》 萧乾

《果园城记》《里门拾记》 芦焚 《鹰之歌》

丽尼

《囚绿记》

陆蠡(注意这个名字的写法)湖畔四诗人: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 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诗歌作品名作者:

鲁迅

旧体诗四首(惯于长夜、自嘲、无题、亥年残秋偶作)

胡适

《尝试集》新诗三首(蝴蝶、老鸦、梦与诗)

沈尹默《月夜》.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大白《卖布谣》

康白情《草儿》

.郭沫若(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匪徒颂、屈原)

.冰心(超人、繁星春水、寄小读者)

.俞平伯(假如你愿意、风中)

.汪静之《蕙的风》

.冯雪峰《山里的小诗》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

.潘漠华《离家》.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沙扬娜拉、我不知道风)

闻一多(忆菊、太阳吟、死水、一句话)

.陈梦家《一朵野花》

朱湘《采莲曲》

邵洵美《季候》

林徽因《别丢掉》

冯至《我是一条小河》《十四行》

穆天木《苍白的钟声》 冯乃超《红纱灯》

王独清《我从café中出来》

二、名词解释

双簧戏

一封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以反对文学革命。一封是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文学研究会

于1921年由周作人、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等人在北京发起,主张文学为人生,倾向现实主义,反对文以载道,反对将文学作为消遣的工具。贡献: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潮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会刊:《小说月报》。

创造社

1921年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人在东京发起,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做着自己“内心的需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和“灵感”,作品大多侧重自我表现,倾向于浪漫主义。主要的刊物有《创作周刊》、《创造日》等。

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秋实等人在北京发起,成员大多数是旅英美的留学生,成立后,其内部逐渐形成一个诗人群,由此产生新月诗派,主张自由主义,提倡新格律诗,以《新月》杂志为主要阵地。

语丝社

1924年由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发起,其创作主要是以幽默的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批判和文化批评的随笔体,又称“语丝体”,对现代散文影响较大,办有《语丝》周刊。

湖畔诗社

“五四”时期著名的诗歌社团。1922年成立于杭州,由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共同发起。他们四人诗合集《湖畔》得名,诗歌以写作爱情诗出名,带有“五四”时代青春特点。代表作有汪静之的《蕙的风》

叁 “精神胜利法”

出自鲁迅的《阿Q正传》,以虚幻的精神优胜取代现实中的劣败处境的精神状态或思维方式,屈服于现实,不敢与现实抗争的精神病态,是鲁迅对国人的一种普遍的精神病态的艺术表现。

《女神》

诗集,郭沫若著。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炉中煤》、《日出》、《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野草》

早期象征派

20世纪20年代的一个诗歌派别,代表人物有李金发、穆木天等,他们诗歌的创作移植了法国象征派的技巧,注重象征和暗示,注重是人的直觉和内心体验,作品有浓郁的现代主义气息,代表作有《弃妇》等。

自叙传抒情小说

是“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由创造社的郁达夫、郭沫若等创造的,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本着自己的内心要求进行创作,将“表现自我”的主观性推至极端,开创了浪漫抒情小说的新样式。

冰心体

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其中“心中要说的话”即“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恋,也有对基督教义,泰戈尔哲学等内容的融会其间。

“五四”问题小说

1919年开始到20年代初,由于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影响,以冰心等人为代表的一批青年作家致力于问题小说的创作,提出“人生究竟是什么”的严肃问题,题材涉及家族礼教,婚恋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小说浪潮,代表作有《超人》

肆 左联

1930年由鲁迅、冯雪峰、柔石、夏衍等人在上海发起,全名“左翼作家联盟”,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俄文艺作品,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加强对文艺创作的引导,编印刊物《萌芽》、《北斗》等。

京派小说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代表作家有周作人,废名等。“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海派小说

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30年代中国沿海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产物。上海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得风气之先,但也是西方思潮与中国封建余毒交杂,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对立严重的地方。清末才子佳人小说、“五四”后的新才子佳人小说、上海滩的腐朽社会风气、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对海派小说的形成都有影响。海派没有成立过正式的组织,也未发表过宣言,之所以人们将其视作一派,是由于海派作家在思想倾向、艺术趣味和创作方法上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对都市文明既有幻灭,又有欣赏的挖掘。

浪漫主义

新感觉小说

19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一个现代主义文艺范畴的小说流派。主要人物有穆时英、施蛰存、刘呐鸥品。其创作思想受到弗洛伊德学说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运用精神分析与直觉、变形等现代派手法,去表现现代都市男女浮躁迷惘的心灵状态,他们大多在《文艺工场》《现代》上发表作

现代派

三十年代著名的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5月由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代表人物是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歌是二十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诗歌的延续与发展,其创作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早期代表作有《雨巷》等。

伍 东北流亡作家群

东北流亡作家群:日本侵入中国东北之后,东北作家大规模流入内地,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说创作群体。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等,其中“二萧”是主将。这些作品大量表现东北的文化风俗,表现东北人民在抗战中的“生的坚强”。主要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鹚潞湖的忧虑》等。

冰心

冰心,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原籍福建福州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创造了清丽、典雅的“冰心体”的写作风格,擅长写“小诗体“短诗,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代表作:《繁星》、《春水》等

巴金

巴金,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创造的“青年世界”和富有青春热血气息的文学作品为新闻学做出了不可替代的提出贡献,代表作有《家》等。

茅盾

茅盾、原名沈雁冰,浙江嘉兴乌镇人,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批评家,是开创“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作家,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提倡者和实践者,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等

老舍

原名舒庆春,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北京人,他创造的市民世界和具有浓郁北京味的小说追求民族化、个性化,在新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代表作有《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等。

三、简答题

(1)、《野草》的特点

内容上:

1、对于世俗社会及黑暗政治的抨击

2、是作者暗夜中顽强求索的精神记录

3、是苦闷、彷徨与孤寂情绪的诗意抒写 艺术上:

1、构思新颖,想象丰富

2、瑰丽,冷艳的色彩和奇诡深邃的意象

3、象征性的表达,具有浓烈的诗情

4、语言优美精炼,有诗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2)、《女神》的主题意蕴(主题思想)

1、对丑恶世界的否定、诅咒和反抗

2、对光明美好世界的憧憬与礼赞

3、对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张扬与体现

4、对科学、民主、独立、自由的呼唤与追求。

(3)、《女神》的艺术成就

1、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大胆的幻想与夸张,奇特的比喻和象征,新颖的构思为新诗的创作开拓出广阔的空间

2、火热的激情,气势宏大壮阔的意象构成了诗歌的主要体系,具有雄奇壮阔之美

3、不拘一格,灵活和谐的自由体形式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1、集中体现了五四高潮时期的时代精神

2、开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3、新诗的奠基之作,开创了新的诗体和诗风

4、对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4)、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

1、浓郁的抒情性和主观精神的充分投入,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2、雄辩的逻辑性和诗与政论的完美统一

3、鲜明的形象性和类型形象的成功创造

4、犀利辛辣的讽刺和轻松诙谐的幽默文体

柒(5)、许地山的小说特色(缀网劳蛛的艺术特色)

1、具有宗教感的人生哲理的抒发

2、异域风情和传奇色彩

3、浓重的抒情意味和丰富的想象

4、新颖的象征和隐喻

(6)、简述闻一多的“三美”原则

1、建筑美:句、节、外形的整齐、均匀

2、绘画美:语言的形象性、色彩性、意象的立体生动与直观

3、音乐美:音韵的和谐,悦耳优美。

(7)、郁达夫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

1、(自我的写真)小说具有“自叙传”色彩,作品以个人的感情生活体验为线索,在主人公的身上往往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零余者”形象。

2、(伤感的抒情)作品以抒情为艺术中轴,通常没有完整的情节,注重抒发主人公的情感和对心境的描写。

3、(结构的散文化)小说的结构不是以情节为中心的,而是以情绪为中心,随着感情的波动起伏而推动发展,使小说的抒情效果得到强化。

4、(流丽、清新的文笔)作者文笔饱含情感,下笔行云流水,富有色彩和节奏,清新,流畅。

(8)、京派小说的特色

1、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2、在原始幽静的乡村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

3、融写实、抒情、象征为一炉

4、语言简约古朴、活泼明净,风格平和而隽永悠远

(9)老舍“京味市民小说“的主要特色

1、以小说构建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括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

2、关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和生活方式,在文化批评视野中展开市民世界的生活图卷

3、浓郁的北京地方文化色彩,自然的语言表达,幽默的气质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10)、“五四”乡土小说的主要内容

1、反映农村经济的凋零破败和农民生活的痛苦与悲惨

2、关注劳动妇女的命运,描绘农村妇女的不幸和苦难

3、表现宗法制农村中愚昧、野蛮的习俗和农民精神上的病态

捌 价值:

(11)、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特色

1、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中的畸形与病态

2、注重人物的内心分析,注重人物潜意识的描写,热衷对病态人格和畸形心理的展示

3、借用西方意识流手法和电影镜头的切换手法,常采用幻觉、通感,反讽等手法将主题感觉外化。

(12)、简述《沙菲女士的日记》中沙菲女士的形象:

1、莎菲的形象是其作品里“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的典型形象。

2、在她身上有对封建礼教的背叛,追求“真的爱情”“个性解放”,但这个社会不能满足她的冲动欲望,于是她放弃,颓废,堕落的生活方式表现自己对社会的失望与反抗。这是其矛盾性的体现。

3、莎菲的苦闷,是“五四”使其获得个性解放的急进青年,在革命低潮中陷入彷徨无助的真实写照。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批评,也对当时青年的时代苦闷起到了发人深省的作用。

(13)、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

1、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掘时代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创立了有明确的政治功利性的“社会剖析小说”。

2、在人物塑造上,注重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注重心理剖析和社会的发展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3、在艺术结构方面,在谋篇布局方面独具匠心,以政治斗争的变化作为故事发展的核心人物众多,线索繁杂,布局宏大,有开阔的艺术视野。

(14)、《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1、围绕主人公命运来展开情节,线索单纯而引人入胜

2、通过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表现主要人物性格及发展变化

3、注重对北京特有风俗、人文景观和文化趣味的展示和表现

4、语言生动、朴素、幽默、极具表现力

(15)《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写一个纯朴的农民进入城市后不断燃起勇气和希望却一次次失望和绝望后堕落,精神毁灭的故事,具有社会悲剧、人生悲剧,也是家庭悲剧和心灵悲剧的多重性。

玖 悲剧原因:

1、社会政治黑暗导致最卑微的人生理想破灭

2、畸形家庭带来精神肉体的重压和人格独立性的丧失

3、丑恶环境、道德沦丧引诱他走向“无底的深渊”

4、自身的狭隘、保守、盲目、自私妨碍了他的觉醒

祥子悲剧的典型性

1、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2、对小生产者和城市贫民文化性格中负面因素的批判

3、对病态的城市文明、人际关系的忧虑和反省

(16)《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分析

1,、小说中最具有生活气息和艺术生气的世俗人物形象,与祥子的悲剧命运有着密切联系

2、爽快、泼辣甚至粗鄙合理与变态的情欲相交的矛盾性格

3、她畸形而又充满世俗味的言行体现着市民社会中“下九流”的特点

4、剥削者、受害者,牺牲品,既让人讨厌又让人同情

(17)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主要特点

1、从内容上,赞美刚建完美而充满“野性”的人性

2、审美上,擅长展现古朴的具有牧歌情调的生活画面,追求悠然恬淡的艺术情趣

3、艺术风格上,纯净自然,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和乡土色彩

(18)《边城》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内容:

1、通过对爱情、亲情以及乡邻之谊等风俗民情的细致描绘,展现出真善美的边城人民,表现出作者对淳朴自由,充满生命力的理想世界的向往

2、作品好像一出意境悠远的人间爱情悲剧,在作品中的人身上表现出了淳朴的人性美

3、韵味隽永的笔墨,绘出的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化的世界

艺术特点:

1、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风俗画色彩,作者注重描写边城风俗和人情味的湘西风土人情

2、将社会背景与社会矛盾淡化、虚化,将人物诗意化,表现人物微妙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3、语言朴质而清新,含蓄而自然

4、艺术风格朴素、恬淡,悠远而秀美

壹拾(19)简析郭沫若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特点

(1)想象奇特,雄奇的风格,以浪漫主义手法展开新颖奇特的艺术构思 创造一个又一个意境

(2)形式自由,追求与内在情绪相一致的节奏

(3)常借助神话和历史故事,塑造理想化的典型形象,抒发自己的激越感情

壹拾壹

四、论述题

1.《阿Q人物》性格特征?

1)阿Q是一个被剥夺的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阿Q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他不敢正视现实,以健忘来解脱自己的痛苦;狂妄自大,有“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如像人们夸耀自己看到过杀革命党。“圣经贤传”的思想,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有着守旧的心态,对钱大少爷称之为“假洋鬼子”;他违强陵弱的卑怯和势力。

2)阿Q的不觉悟,表现在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阿Q最初“一位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深物而痛觉之”。当现实的阶级压迫将他逼到绝境,在他朴素的阶级直感中,产生了“要投降革命党”的愿望。但是,不是政治上的真正觉醒,他对革命的认识十分幼稚,糊涂,错误。阿Q这种革命观,是封建传统观念和小生产狭隘保守意识合成的产物。

2.《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及意义?

(一)阿Q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1)闭眼睛。他用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恼,他连自己姓什么也说不清,却还夸耀“我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2)忘却。他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便用“忘却”将屈辱抛到脑后。3)向更弱小这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如别人欺负阿Q,他便欺负小尼姑和小d 4)自轻自贱。别人说他头上的癞疮疤,他却认为别人“还不配”。他被别人打败了,就自轻自贱承认自己是虫豸。

5)自欺欺人。如挨了打,会说这是儿子打老子,更夸张的说自己打自己,打的都是一个人。

(二)《阿Q》的意义: 1)《阿Q》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他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接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是鲁迅长期关注和探讨“国民性”的结果。鲁迅把阿Q性格作为国民性的最劣表现加以鞭挞,因而就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2)《阿Q》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品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病状”,在当前乃至以后一段时间内,阿Q精神虽不再占主导地位,但依然可以见到其影子。

3、为什么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形象总结。

鲁迅写《阿Q正传》的本意就是要“暴露国民的弱点”,“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而作者将阿Q方在辛亥革命的历史环境中来描写,写阿Q的革命,特别是写阿Q革命的失败,必然要对辛亥革命有所表现,有所评价。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未庄以及城里的各种人在革命中的表现。由于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更没有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没有启发他们的觉悟,没有引导他们从自发的革命走向自觉的革命,反而依靠地主阶级,其结果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向封建势力妥协。当官的依旧当官,举人老爷摇身一变成了帮办民政,壹拾贰 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而要求革命的、受压迫和剥削最深的贫苦农民阿Q却被当作抢劫犯抓了去,成了新政府“惩一儆百”的牺牲品。因此,描写阿Q革命的失败,就形象地写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4、以《寄小读者(通讯七)》为例,分析说明冰心散文的风格特色。

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七)》通过描写太平洋和慰冰湖的美景来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母亲的思念之情,不仅景色妩媚动人,而且总也断不了乡思离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创造出诗一般的美妙意境,既体现了冰心散文感情真挚、委婉含蓄、表现细腻的风格,又体现了冰心散文笔调轻倩灵活、文字清新隽丽的特点。

5、《子夜》

简析吴荪甫的形象。

20世纪3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途中末路英雄的形象代表,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他有发展中国独立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有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和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然而他生不逢时,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他在与背后有着帝国主义撑腰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不能不感到自己在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这种软弱性投影在他的心灵、性格上,就形成了他本质上软弱的一面,使他时而果决专断,时而狐疑惶惑,时而踌躇满志;时而垂头丧气,时而胸有成竹,时而举措乖张,最后导致了精神上的崩溃。(3分)吴荪甫性格的复杂性,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而吴荪甫的悲剧命运正说明了:在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压迫下,国内军阀混战和工农革命兴起的不稳定政治环境下,中华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结合作品分析《子夜》在心理刻画方面的艺术特色。

运用心理刻画的方法来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茅盾小说的一大特点。在塑造吴荪甫的形象时,作者始终注意对他的心理进行细腻地描写。如他在收服屠维岳时的精明自信,在组建益中公司时的踌躇满志,在镇压工人运动时的暴躁不安,在公债市场上与赵伯韬“斗法”时的犹豫不决,在破产后的放纵不羁等。

6、论述骆驼祥子悲剧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客观上是由于现代城市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和现实环境的险恶,如动荡社会中“逃匪”和“侦探”等的欺压使祥子的梦想一次又一次破灭。而腐败的环境也扭曲了祥子的性格。主观上由于小生产者个人奋斗的悲剧。他“好汉不求人”。“他想不到大家须立在一块儿,而是各走各的路”。他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要赚钱,“不由得哥儿们”。“在没有公道的世界里,穷人仗着狠心维持个人的自由,壹拾叁 哪怕很小很小的一点自由。”这就决定了他的孤独、脆弱,最终有一步步走向堕落深渊。意义: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的毁灭。这有助于人们认识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黑暗图景及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古关系的思考。

7、以《边城》为例分析沈从文小说所描写的湘西世界。

小说中的湘西不是现实中的湘西,它是沈从文理想化的湘西,或者说文学化、美化的湘西。沈从文的湘西是一个和现代城市相对立的湘西,其特点是健全、协调、美丽,自然,它是医治都市病的良药,是现代人类可以寄居的家园。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因有了沈从文而以一个无比淳朴的、自由的、满溢了生命力的王国出现在世人面前。他成为湘西人民情绪的表达者,他本人即是湘西的魂魄所在。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是一种文化、人性理想的象征。(6分)《边城》是一首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颂歌。小说以湘西小城茶峒及城西的渡口为场景,通过渡口撑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恬淡知足的生活,以及天保和傩送兄弟同时爱上翠翠的曲折动人的情感悲剧,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们健康、淳朴的风俗人情,表达了作者对一种理想人性和生活方式的赞美。(4分)翠翠是大自然的女儿,纯净善良、温柔恬静,是作者美的理想的化身。(2分)

8、《家》

.高觉新的人物形象:他是一个专制主义重压下的病态灵魂,是一个重要的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

1)他聪慧好学,思想进步,正直忠厚,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洋学堂,但作为长房长孙,必须成为封建大家族的负责。现实和理想出现了尖锐的矛盾,于是就造成了他性格的两重性。2)他身上也表现出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我们民族的懦弱苟且的国民性。例如,处理梅的爱情婚姻,听从了老太爷。他所处的环境,上有高老太爷等长辈,如金子塔一样压在头上,周围还有个无形的刽子手——封建观念,这是他无法克服的又一道障碍。因为害怕别人说闲话,考虑光宗耀祖,他总是自告奋勇的把头往绞索中伸去。

3)从表面看来,他是个动摇的人物,他内心有着新旧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巴金十分注意表现他的人性美,觉新是新文学史上动摇的代表,中国“多余人”的代表。

觉慧的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新人的典型,从朴素的对劳动者的爱和对封建制度的恨出发,走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最后走向社会斗争。

1)他爱国,追求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主义。他不乘轿子,爱上婢女鸣凤,归根结蒂还是出于民主精神的指导,但他并不是彻底树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他的思想里仍有少数剥削阶级的东西。如对鸣凤的爱不够彻底

2)尽管他的爱情观念已完全摆脱了封建阶级的情趣,把鸣凤的价值即人的价值

壹拾肆 放到了中心位置,但实际上却不能逾越那一道阶级的垒堑。他和高老太爷思想上虽属不同的营垒,但毕竟是祖孙关系,那恋恋不舍的心情正表现了他人性的一面。3)他的形象揭示了主题,只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他作为高家的第一个掘墓人,以后在《春》《秋》中不断给这个家巨大影响,这就使他成为高公馆内部这股汹涌“激流”的原动力。

思想内容:

1、通过高家悲欢离合的故事和在“五四”激流冲击下走向衰亡的历史,揭露和控诉了封建大家庭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2、通过生活在封建旧家庭的青年形象的塑造,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青年的痛苦与挣扎,觉醒与反抗

3、显示了“五四”时代激流不可抗拒的力量

艺术特色

1、结构上以青年一代的感情纠葛和爱情婚姻为情节的发展主线,全面展示大家族的衰亡过程,既有家庭生活的日常性,又波澜迭起引人入胜

2、塑造了有深度有魅力的典型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细腻而深刻,重视人物的自我倾诉

3、行文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整体上有一种感情的冲击力和充沛的激情,善于用对比、烘托、渲染等强化感情,引起读者共鸣

结合《家》比较分析觉新、觉慧形象性格和命运的异同及其典型意义。

性格:觉新的性格具有封建旧家庭出身的青年特有的两面性——一方面在理论上接受了某些新思想,对理想和爱情有追求的欲望;另一方面在感情上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动软弱,更多地继承了民族性格中“委曲求全”的劣根性。觉慧的性格也具有封建旧家庭刚刚觉醒的青年特有的两面性:一方面敢于反抗,“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另一方面又具有幼稚的一面,思想简单,行动或鲁莽或犹豫。

命运:觉新的命运是悲惨的,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觉慧却在一个又一个悲剧的教育下逐渐成长起来,成了封建家庭的叛徒,一个革命者。

意义:作者通过觉新的形象,批判了他所奉行的“勿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形象地说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只有反抗才有出路;通过觉慧的形象,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他们向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作斗争的叛逆精神。

壹拾伍

五、诗歌分析

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寻梦?撑起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分析:

1、该作写于1928年徐志摩重返欧洲游历后的归国途中

2、诗歌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的母校——剑桥大学的眷恋,也寄寓着诗人理想失落后重温旧梦时的惆怅之感

3、全是构思巧妙,意境优美,音韵和谐具有旋律感,有音乐美,诗体整齐,具有建筑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场景,具有绘画美。(时间多可举例诗句)

4、风格轻盈、柔和、飘逸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这地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寂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流浪 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容,消容,消容,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分析:

雪花形象:既符合雪的自然属性,又现了诗人的个性,情感与情态。

雪花意象晶莹,纯洁,空灵,飘逸,以雪花自喻,表现了诗人的爱如雪花一般纯洁和晶莹,如雪花一般,飞旋欢快

全诗有同雪花飘飞回旋相和谐的优美旋律(可以用“三美“加以乱掰)

壹拾陆 天狗·郭沫若 我如烈火一样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奔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飞跑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飞跑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飞跑 我便是我了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是月的光 我吸我的血 我是日的光 我啮我的心肝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是X光线的光 我在我脊梁上飞跑 我是全宇宙的Energy底总量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飞奔 我便是我呀 我狂叫 我的我要爆了 我燃烧

分析:

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1、比喻新颖生动,想象大胆奇特。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的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2、感情奔放激越。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

3、全诗讲究讲韵律和节奏感 炉中煤·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壹拾柒 分析:

1、这是一首饱含眷念祖国情绪的抒情诗。这首诗就采取拟人的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想“心爱的人儿”祖国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2、这首诗构思自然新颖,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独特想象,以煤自况,寄寓着诗人以身许国、积极进取的爱国情怀,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也体现了诗人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3、本诗每节以“啊,我年轻的女郎”领起,从不同侧面倾诉,这种复唱手法,有一唱三叹之妙。全诗四节,每行三顿,一韵到底,在形式上统一、完整、和谐。

《死水》·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分析:

1、全诗把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对其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

2、首先,从音节上看,该诗具有音节的和谐美,这主要表现在诗的节奏上。这首诗的节奏非常整齐,每一行诗都有四个停顿。

其次,这首诗的建筑美也是显而易见的。所谓诗的建筑美,是指诗行与诗节的排列均齐而言。这首诗共五节,每节均四句,每句九字,做到了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每节诗都四四方方,整整齐齐,好像一座有棱有角、刚劲挺拔的大厦,具有建筑美。

再次,这首诗也具有较强的绘画美。这主要表现为诗的词藻美上。诗人在描写死水时,特别注意选取那些易于引起人们视觉联想的词藻,以加强诗句的绘画美感。如诗中既有色彩丰富、鲜明的“翡翠”绿,又有“桃花”红,“珍珠”白,再加上“罗绮”、“云霞”、“绿酒”等描写,使死水显现出繁复的色彩来,这无疑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绘画美。诗人用美丽的色彩来描绘死水的“表”,当然正是为了有力地揭示它那丑恶的“里”。表与里的强烈对比,造成强烈的反讽效果,犹如漫画中的夸张,修辞中的反语。

《死水》一诗相当成功地实践了闻一多自己的诗歌主张,不愧为诗人众多诗作中的精品

壹拾捌

一句话·闻一多

这话叫我今天怎样说?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有一句话能点的着火 有那么一句话你听着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咱们的中国“

分析:

1、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中心,运用写实和隐喻相结合的手法,反复咏叹,极力渲染烘托。第一节先用排比,通过“祸”与“火”的写实和比喻,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接着进一步用火山作对比,它虽然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发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力量。

2、第二节针对一些对中国前途悲观、不相信民众者发出警告,用“铁树开花”比喻建设“咱们的中国”来之不易但终会成事实。通过“我”坚信与“你”不相信的对比,引发出不信者可能会产生的惊慌、反感等种种诧异的表现,从而进一步衬托出民众反抗的必然性和突发性,表明诗人对民众解放自己、改造旧中国的潜在力量坚信不疑,并衷心拥护。他将民众的反抗与呐喊比喻成“青天里一个霹雳”既呼应“火”的意象,显示出无穷的威力,又是一种盛赞的口吻乙“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的两次反复,强烈地表达出对理想中国的期望与追求。

3、此诗语言平易,形式上整齐匀称,又自然天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我是一条小河》·冯至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我是一条小河 编织成你的花冠 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投入我软软的柔波 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我流过一座森林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柔波便荡荡的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裁剪成你的裙裳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我流过一座花丛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分析:

诗作就是这样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借着“小河”与“影儿”之间的自然联系,写出青年男女间两心的相印与相随。这首诗还十分注重情调的创造,注意运用语言的感情色彩来烘托一种特定的、浓郁的氛围。诗的首节,主人公是“无心”绕过的,姑娘也是“无心”投影于主人公的柔

壹拾玖 波。这两个“无心”,隐然传达出一种悄静、恬美的意境,描摹出主人公与姑娘间感情交流的自然、真挚、和谐,愈是“无心”愈是有情。底下柔波那“荡荡地”、“粼粼地”的姿态,在水波微兴中摇曳着深情,把主人公的一腔柔情化作一片清澈、明净的艺术境界,把原来的情意向着纵深方向推进了一步。同时,它又和下面遇到的摧折一切的厉风狂浪形成鲜明对照,以大海的“无情”反衬出人物的多情,以象征社会力量的自然的冥顽观照出主人公爱情遭到摧折的深深不幸,为全诗创造了一个欢快而又带有悲剧意味的情调。此外,还多用迭字(如“软软”、“荡荡”、“粼粼”等)和重复(如第一节的两个“无心”,第五节的两个“彩霞”等)以酿就一种缱绻的情味。

在诗的形式上,它自由而又有所敛束。在整体上,它间用对偶与复沓,格式表达自然、优雅,调子舒缓柔曼而又热烈明丽,音律极活泼,调子舒卷自如,别具一种浓烈的韵味

贰拾

第三篇: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

选择,填空,判断.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 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 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2.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 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3.现实型文学特点:再现性,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的特点:表现性,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的特点:暗示性,朦胧性。

4.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1)古代三种文学类型杂揉在一起(2)近代三种文学类型充分发展(3)现代文学类型多向流变

5.三种主要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6.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报告文学

7.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形象层面,意蕴层面

形象层面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性的统一

言语层包括:是内指性的,具有心里蕴藉性,具有阻拒性 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8.中国古代对文学层面的认识:

(1)二层次说:庄子----言意说,《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三层次说:王弼(三国)-----言象意。

9.西方对文学层面的认识:

(1)四层次说----但丁(中世纪):字面意义,比喻意义,道德意义,奥秘意义

(2)二层次说-----黑格尔(近代,18世纪):外在性状,内在意义

(3)五层次说------英伽登(20世纪):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冲图示化面貌,再现客体,形而上的特质。10.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即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有三种: 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 统称艺术至境三美神。分别简称典型、意境和意象。人类的精神需要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 作为全面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文学艺术, 便渐渐形成三种基本类型即写实型、抒情型(又称理想型)和象征型;形成三种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即典型、意境和意象.11.1888年4月,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观点。

12.艺术魅力的因素:(1)三力: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2)四性: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蕴藉性

13.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王昌龄作的《诗格》中, 就首次直接使用了“ 意境” 这个概念。总的来说, 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 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14.意境的特征:

(一)情景交融:第一是景中藏情式;第二是情中见景式;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妙合无垠)。(二)虚实相生(三)韵味无穷

16.意境的分类:(1)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 花鸟缠绵”------明丽鲜艳的美;“ 云雷奋发”-----热烈崇高的

美;“弦泉幽咽”----悲凉凄清的美;“ 雪月空明”----种和平静穆的美。(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7.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 系辞》,所以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意象” 作为一个概念, 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里。

18.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1)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取狭义象征);

(3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其一是指形象上的荒诞性,其二是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

(4)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作者(创作思维):抽象----具象 读者(鉴赏思维):具象-----抽象(5)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19.审美意象分为两种, 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20.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一,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即人的社会 行为及其结果.第二,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21.无论重人物还是重情节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 行动元与角 色。“ 行动元” 就是, 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角色” 的意思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人物同时具有“ 行动元” 和“ 角色” 两重特性, 但这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的。有时一个行动元可以由几个角色担任,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

22.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就是时序、时距和频率。

23.视角叙事类新:(1)零聚焦叙事(第三人称叙述),作品中普遍的叙事方式;(2)内聚焦叙事(第一人称叙事);(3)外聚焦叙事“(第二人称叙事)

24.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 不等于 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1)作者以什么样的口气与态度来写(2)旁白(画外音)(3)对话,独白,心理活动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1)现实的接受者(2)理想的接受者(作者期待的,隐含的,潜在的,作者的知音)。

25.抒情性作品的构成:抒情内容,抒情话语。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情感经验。三个要素的关系:(1)声与情(达到声情并茂)(2)景与情(达到情景交融)。

26.抒情话语与抒情话语的根本区别:普通话与突出通讯功能,报告客观事实。抒情话语表现客观感情。

27.抒情方式: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异义 ;夸张与对比;借代与用典。

28.抒情角色的三种类型:

1.第一人称抒情(1)直抒胸臆(2)借景抒情;

2.代言的抒情方式:(1)代他人抒情(2)借他人之口抒己之情; 3.作者作为叙述者,在讲述过程中抒情

29.风格的特征: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30.文学流派的组合方式:自觉组合,自然组合。

31.在文学创造阶段文学活动的主体是作家,客体是社会生活,在接受阶段, 文学活动的主体则已转变为读者,客体是文学作品。

33.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34.接受动机包括:审美,求知,受教,批评,借鉴动机。

35.正误, 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 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 从而使得这种“ 误解” 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 令人信服。通俗就叫做歪打正着。

36.文学接受的高潮:共鸣,净化,领悟,余味(延留)。37.净化一语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38.还原带有描红式的临摹特点,是一种被动思维状态,变异是主动思维。

名词解释,选择,改错 1. 创作方法:指作家在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根据他对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一定的认识理解,在选择和概括生活材料,塑造艺术形象,再现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再现性和逼真性。

3. 现实主义:作家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真实的典型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1885年,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科尔陪)最早提出了现实主义,在他的画展《前言》中提出了,“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的表现出那个时代的风貌,思想和他的面貌”,从此接近于我们现在理解的现实主义方法百年在文艺批评中广泛的应用开来。4.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表现性和虚幻性。5.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暗示性和朦胧性。

6. 浪漫主义:是按照作家的理想,愿望和幻想的生活的样子创造艺术形象,抒发感情,反应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最早出现于欧洲中古时代的传奇《罗曼斯》中,其概念的形成是18世纪初,欧洲掀起了自觉地浪漫主义运动时期。7. 象征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初形成的一种创作方法,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发端,时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流派,象征主义强调用象征方法的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表达作者隐晦的思想和抽象的人生哲理,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8. 象征:以具体的意象去表现抽象的概念,其含义是丰富的,复杂的,深刻的,具有哲理性的,为了捕捉大量意象,是人需要发挥想象。

9.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的基本特征是: 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10.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11.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它 的基本特征是: 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2.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 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题材广泛多样, 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13.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 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 及时性, 纪实性, 文学性。

14.文学言语的内指性:这是文学言语普遍基本的特点,是文学言语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文学言语不一定指向外在客观世界,而往往反身指向他的内在的世界,他不必符合现实社会的社会逻辑,也不必经得起客观事实的考验,只要符合艺术世界的情境范围,遵循人的情感,想象的逻辑形式就可以了。

15.心理蕴含性: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 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16.阻拒性:所谓阻据就是阻挠,拒绝人们轻易就能理解的文学言语的意义,增加对读者感知到难度,延长感知的的时间,让读者深深去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陌生化,力求运用新鲜,新奇的语言去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自动化语言是指那种久用成习惯,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则性和新鲜感的语言。

17,所谓“ 合理”, 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这个“ 理” 就是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指人类社会的“ 现实关系”,符合生活的事理逻辑。

18.所谓“ 合情”, 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 真挚的情感, 真诚的意向。

在情与理不一致的情况下, 艺术的原则是牵理就情!

19.文学意蕴层面: 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 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包含三个不同的层面:第一是历史内容层,第二是哲学意味层,第三是审美意蕴层。

20.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 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形象或典型。

21.特征:“特征” 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Hirt , 1759—1839)提出来的, 所谓“特征”, 就是“ 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贴性。”“ 特征” 具有两种属性: 其一, 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 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最大量的思想。

22.“ 特征化”: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 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23.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 或者说是文学作品总体审美效果。

24.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 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25.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6.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又称“ 真境”、“ 事境”、“ 物境” 等。

27.虚境(审美想象空间,诗意的空间):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 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 即所谓“不尽之意”, 所以又称“神境”、“情境”、“ 灵境” 等。

28.韵味:韵味” 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 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

29.审美象征意象(审美意象,象征意象,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 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 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30.符号式意象: 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这类意象,以它整体的或单个的形象特征, 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 其作用从本质上看, 不过是一种表意的符号, 所以称为符号式意象。符号式意象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抽象型, 一类是具象型。

31.寓言式意象: 是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 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寓言式意象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有故事情节。

32.抽象型: 是指你找不出适当的自然物体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 而只有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去表达它。

33.具象型符号式意象: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合而成。

34.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第一,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第二,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35.传统的叙事理论: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重内容)

36.当代叙事理论(叙述学):最初见于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含义: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国当代叙事学,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与法国的结构主义思潮的双重影响的产物,它与传统叙事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加重重作品文本及其结构,注重不同叙事文学作品之间的共性结构,研究对象是把叙述的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作为新的研究对象。

37.“文本时间”:“讲”(也就是叙述)故事的过程;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故事时间”: 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38.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39.时距:也可称为叙述的步速, 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

40.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

41.抒情内涵的双重性: 抒情性作品中主人公的抒情是外抒情层;作者的情感表现是内抒情层。

42.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

43.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呈现于作品的内容和人形式之中,而形成作品特有的精神风韵和格调。“风格”,最早出现于汉魏,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中最先将风格引进文艺理论学中。

18世纪(1735年),法国不封《论风格》中提出了“风格即人”的观点,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文如其人”的观点。

44.文学流派:指在一定的文学发展阶段,一些作家由于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相近,而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文学派别,风格相似是形成文学流派的主要标志.45.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 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 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 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这是接受者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和期盼,是一种前理解的心理状态,是文学接受的基础。

46.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 始时, 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 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 影响阅读效果。基本特征来看, 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高兴)、抑郁(悲哀)与虚静(平静)。

47.“ 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 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 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48.共鸣: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指的是: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 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49.文学的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概括地说, 所谓“净化”, 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 杂念去除, 趋向崇高” 的自我教育效果。

50.领悟: 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 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51.余味(延留):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 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 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简答,论述

1. 现实主义的特征?

(1)按照社会本来的样子描写生活,再现生活,由此得出再现性的特点。(2)对生活现象进行广泛的艺术概括,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由此得出逼真性的特点。

(3)作家一般不再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中的思想较为隐晦,现实主义作家的思想感情不是通过作者本人或借作品中的人物之口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客观具体的描写和叙述,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由此得出隐蔽性特征。现实型文学史是理性的把握世界。

2.浪漫主义特征?

(1)注重表现理想,力图按照人们所想的样子描写,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态度,用席列的话说”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2)作品着重于主观感情的表现,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不大可能做到冷静的客观的描写世界,而是经常要从艺术描写中跳出来,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3)艺术手法来看,擅长于运用夸张,想象,比拟,等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4)常常把生活中的美或丑放大,或缩小,把他强调到极致。习惯于情感性的把握世界。3,象征主义的特征?

(1)倡导向内转,要求作家按暗示的方法写出主观意识,即:心灵状态,及内心最高的真实。

(2)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应合“观念。

(3)在手法上,强调音乐美,诗句的工整和音律的和谐。(4)直接性的把握世界。

4.象征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象征主义开始于法国诗坛,后来遍及欧美,深入小说,戏剧等领域,一般文学史家认为,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的先驱,他1857年出版了《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第一部诗集,诗集表现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各种矛盾,艺术上用暗示,隐喻等来表达诗人的直觉。

1886年,希腊诗人,雷莫阿斯,诗集《咏叹集》序言中第一次使用了象征主义,同年六月,他在《费加罗报》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提出了以象征主义这个流派命名,这标志着象征主义正式诞生。象征主义分前后两期:

前期: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代表人物,法国诗歌流派,美国的马拉美,韩波。魏尔伦,主要在诗歌领域。

后期:20世纪初,范围是法国扩大到欧美,题材从小说进入戏剧,代表人物,法国的瓦雷雨,爱尔兰的叶芝,美国的艾略特,美国庞德。

象征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方法,奠定了现代派文学的基础。

5.特征” 具有两种属性:?

其一, 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

其二, 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6.文学典型的“ 特征性”? 首先, 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 统摄其整个生命的“ 总特征”。黑格尔认为: “ 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

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在具有在总特征的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局部特征是总特征之外的不占主要地位的次要特征)。, 7.意境与典型的异同?

同:(1)二者同属审美作品的最高审美层次,是文学审美平行相等的两个基本范畴。

(2)典型所具有的特征,意境也全部具有,二者都是作家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完美物象的统一,浑然一体,都以其独特的美感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必然,其实质是一样的。

异:(1)典型源于西方,意境出自中国。

(2)主要区别在于体裁,类别,和文学形式的特点不同。

(3)典型以感性形式呈现出来,意境主要靠想象,幻想,创造审美境界。

8.虚境,实境的关系?(1)实境是虚境的基础,虚境是实境的升华

(2)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统摄下来加工。

9.情节与故事的区别?

(1)定义:故事就是旧事,往事,是指一系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生活事件。情节: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2)区别:故事遵循时间顺序,情节强调因果关系;

故事更有自然形态,情节富于人文色彩;故事是情节的基础,情节在故事上经过加工提炼而成。

10.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创作个性与风格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创作个性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格,但是创作个性不是风格,风格的外延比较宽,包括形式要素在内,即语言结构,体裁,题材,属于风格的客观方面,创作个性是形成风格的基础,是风格的主观方面。

11.流派与风格的区别?

风格是作家个体创作个性的概括,流派是作家群体创作共性的归纳,风格创于个人,流派成于集体,文学流派是作家群体的文学现象。

12.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1)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 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2)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 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3)抒情偏重于审美价值,叙事偏重于社会价值

13.抒情与宣泄的区别?(1)文学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 又是情感的构造, 抒情主体既沉浸在情绪状态之中, 又出乎情绪状态之外, 意识到所表现的内容和表现过程本身。宣泄的情绪是杂乱无序的, 只有释放, 没有构造;宣泄者完全被淹没在混杂的情绪海洋之中, 没有自我意识。(2)抒情主体虽也有受情绪左右的被动性, 但他首先是主动的沉思者和创造者, 他是自由的。宣泄者却不是完全自由的, 因为那种貌似自由的、梦呓般的任意放纵的宣泄是被本能欲望和冲动情绪驱使的盲目活动。

14.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1), 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 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总之, 文学消费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给人带来精神享受;另一方面, 为获得这种享受, 消费又必须付出相应的货币, 因而文学消费兼具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

(2)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 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这种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炫耀,装门面,显地位,附庸风雅、(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及消费心理等主观条件之外, 还 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和适当的空间等客观条件。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则有所不同。就文学接受的主观条件而言, 除了前面所说的阅读能力等之外, 文学接受研究更关注接受者的个性、气质、性别、年龄、职业、经历、人生观、文化修养、审美趣味、艺术经验、期待视野及阅读心境等。

15.“ 共鸣” 现象的产生, 主要原因?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16;净化作用?

其一, 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 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 以维持心灵的平衡。

其二, 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 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 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 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17.共鸣,净化,领悟三者的关系? 第一, 基于理解的体味。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 净化则主要是作品中的强烈情感震撼并感染了读者心灵的结果, 而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读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我们首先会为作者向往“ 自由独处”, 赞美“ 荷香月色”的情感深深打动, 这便是共鸣。同时会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明澈幽静的荷塘月色之中, 得到一种超凡脱俗、心灵解放的快慰, 这是净化。继而,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 经过思索, 读者会进一步体味到: 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 和

“高寒孤洁的明月” 中, 寄寓着作者不甘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表明了一位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这种基于思索理解的体味, 便是领悟。

第二, 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共鸣常常只是建立在读者对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一般认同的基础上的, 净化主要表现为读者精神的舒畅和心灵的矫正, 往往不能直接产生新的人生指向, 不能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领悟则不同了, 由于领悟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 其结果, 必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 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读罢刘禹锡的诗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会使我们体味到诗人虽处逆境却不悲观消沉, 依然乐观旷达的顽强精神, 从而增强我们搏击人生的勇气和信心。读了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会使我们体味到: 要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观察事物, 研究问题。这种体味, 这种伴随着体味而得到的人生教益, 便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领悟。

17,阐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所谓“ 有我之境”, 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此诗道出了作者历经战乱, 特别是目睹安史之乱后京城的破败景象的痛苦心情。花草本不含泪, 鸟儿也不会因人的别离惊心, 只因诗人痛苦不堪, 所以都有了人的情感色彩, 这就是“ 有我之境”。所谓“ 无我之境”, 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 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 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王国维认为, 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就是“ 无我之境”, 作者自己虽出现在画面中, 但他的情感却藏而不露, 一切让读者自己从画面中去体会。杜甫的七绝: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也是“无我之境”。作者描写了景色, 但未评价景色, 中间无一字臧否, 也是于不动声色之中见意境。但人们却可以从画面开拓的意境里, 间接地领略到诗人欢欣的情绪和开朗胸怀。因此“ 无我之境”, 只是情感不外露, 并不是没有情感和倾向, “ 无我” 只是就表面境象而言的。

18.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貌似是论述题)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 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 的客观条件。《红楼梦》中“多愁善感” 的林黛玉, 就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她自小多读诗书, 才思聪慧, 使她善于思考。幼年失去母亲, 礼教的约束相对少点, 才有了个性自由滋生的空间。寄居贾府之后, 贾府所需要的却是宝钗那样的女性, 客观环境与她自由的个性形成了强烈的冲突, 造成了她与环境的格格不入。环境对她犹如“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在这个黑暗王国里, 她惟一的知己便是贾宝玉, 惟一的温馨和希望来自那被黑暗势力包围着的爱情。虽然在爱情的天国里, 他们可以互道衷肠, 驰骋叛逆的梦想, 但不利的环境又使她敏感的神经常常产生种种不祥的预感, 再加上寄人篱下的凄苦与孤独, 她便常常“ 临风落泪, 对景伤情”。这样丰富而又痛苦的精神生活, 也只能给她留下一副“ 弱不禁风” 的躯壳。林黛玉从内蕴到外形就是这样被环境决定着的。

(2)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 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 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优秀的文学产品, 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符合这一艺术规律。《水浒传》中的林冲, 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宋王朝的高级官吏, 要这样的人造反是不容易的。小说在前后五回里, 通过“ 岳庙娘子受辱”、“误入白虎堂”、“ 刺配沧州道”、“ 大闹野猪林”、“ 火烧草料场”、“ 风雪山神庙” 等情节, 让他与环境发生强烈的冲突, 而被一步一步地逼上梁山。这充显示了环境对人物行动的制约、决定作用。

(3)另一方面, 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 在一定条件下, 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阿Q 在未庄本是微不足道的, 但当他一旦从城里回来, 把满把的铜的和银的向酒店柜台上一甩, 地位便立刻改观, 一度竟成了未庄人注意的中心, 赵太爷一家静候的客人。特别是当革命的风声传到乡下,阿Q 大叫: “ 造反了!” 又立刻改变了他与未庄的现实关系, 连赵太爷这样的人物, 见了阿Q 也害怕, 低声下气地喊“老⋯⋯老Q”。充分显示了人物在一定条件下, 对环境的反作用。

(4)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 失去一方, 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 没有典型环境, 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 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反之, 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 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 失去了联系的纽带, 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 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

第四篇:现当代文学 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 复习资料

一、填空

二、选择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

五、论述

*当代文学的起点: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坛三公案: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1950-1951)。以政治权威定夺艺术是非;运动式的批评取代常规艺术共鸣。(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评(1954-1955)(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1955)

*“三红一创”:吴强《红日》,杨益言《红岩》,梁斌《红旗谱》,柳青《创业史》

*“青山保林”:杨沫《青春之歌》,周立波《山乡巨变》,杜鹏程《保卫延安》,曲波《林海雪原》。

1、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学,学术

2、在“双百”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1)干预生活

小说代表: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主人公林震,特别角色刘世吾“就那么回事儿”

(2)人道主义

双百方针开始不久,反右运动中,王蒙被打为右派,于是丧失了创作的权力,直到文革结束王蒙以复出作家的身份再次登上文坛。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幽默„„

3、复出作家

艾青、汪曾祺、王蒙、牛汉、高晓生等

4、十七年文学,当代文坛上作家的组成(当代文坛上的创作情况)

(1)现代成名,当代放弃小说写作的作家:茅盾、沈从文、钱钟书、张恨水等

(2)离开大陆的小说家:张爱玲、徐訏

(3)继续小说创作的小说家:巴金、张天翼、沙汀、艾芜

(4)受批评的小说家:丁玲、萧军、路翎

(5)有解放区背景继续产生影响的小说家:赵树理、孙犁、周立波等

5、十七年文学,小说的主要题材(了解)

历史题材,农村、城市、革命军事、知识分子题材等

6、(农村题材小说,最具典型)柳青《创业史》中梁生宝和梁三老汉的人物形象

梁生宝:农村社会主义新人

梁三老汉(最成功的形象):新旧交替的转变中的农民典型,继承了中国传统小生产者狭隘的观念,但又是性格勤劳、朴实、善良的劳动者。

7、《创业史》

1959年,柳青发表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8、山药蛋派

又称山西作家群,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等,他们因创作上的共性,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作品多是问题小说;擅写中间人物;作品内容通俗化、大众化而被称为山药蛋派。

9、对赵树理的评价三个时期

(1)四十年代后期,评论家周扬提出“赵树理方向”;(2)新中国成立前后到文革之前,毁誉参半;(3)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评价微妙,对《锻炼锻炼》的讨论,以及六十年代对赵树理评价的提高等

10、赵树理小说特点<艺术特色或创作特点> 一,塑造了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如农村新人形象:小二黑、小芹;背负沉重历史传统的老一代农民:三仙姑、二诸葛;被封建思想毒害的农民干部和积极分子:《邪不压正》里的小昌。二,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浓郁的故事性与其情节的连贯性,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来展现其性格。

11、荷花淀派

又称“河北作家群”,是20世纪50年代,以孙犁、刘绍棠、韩映山等为代表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风格基本一致,以写白洋淀、冀中平原、冀西山区以及运河两岸的农村生活见长,采用现实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挖掘农村生活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以孙犁的成名作《荷花淀》命名。

12、周立波《山乡巨变》

一,把政治运动放在民间生活舞台上,体现了人情的自然、醇美与和谐;二,回避了人物矛盾冲突的尖锐表达,散淡的写出了几个活灵活现的农民性格。

13、十七年文学面临的文学传统(或诗歌传统)有哪些?

(1)现代诗歌传统,强调自我意识、情感表达的创作模式;强调诗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诗歌哲思,追求知性、感性和诗性的融合。(2)诗歌道路的选择,“新诗现代化”是诗人的普遍意识,解放区诗歌的影响日益扩大

14、十七年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体式

政治抒情诗和叙事诗。政治抒情诗,“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强烈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情感上充满自豪和喜悦,形式多为长诗,用排比、阶梯式等修辞手法,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等。叙事诗,分两类,一是晋察冀诗人,重视从诗人情感、心理的角度来表现时代的革命。二是生活于陕北、太行山一代的作家,更多地从民间吸取经验,表现战争、农民和地主的关系。

15、革命样板戏

正式命名是发表于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的一篇题为《贯彻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的文章。它首次将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养的八个“革命现代样板作品”。

16、地下文学创作

老作家: 廖沫沙《嘲吴晗和自嘲》;丰子恺《缘缘堂续笔》;牛汉《半棵树》;曾卓《悬崖边的树》 年轻一代作家:黄翔《独唱》、《野兽》;食指《相信未来》;多多《青春》;北岛(赵振开)《波动》

17、伤痕文学

文革结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1976-1978),以揭露和控诉文革时期留给人们的精神和肉体上的伤害为特征,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是一种情感宣泄。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开端,得名于(形成潮流是)卢新华的小说《伤痕》。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第一个文**流,对之后文学产生带来一定影响。

代表作有古华《芙蓉镇》、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等。

18、反思文学

是伴随着1987年5月开始的 “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题材突破“文革”界限,涉及“反右”和“大跃进”。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19、改革文学(与反思几乎同一时期)

兴起于1983-1984期间,反映八十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改革的进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变化、人的心理和命运变化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高晓声“陈焕生系列”、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

20、寻根文学

兴起于1984年,在作品中寻找民族文化之根,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地寻找和落后因素地批评。它还原生活原生态,忠实于小说家价值判断。代表作有前寻根的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王蒙《在伊犁》以及后寻根的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棋王》等。

21、先锋文学(狭义)

专指在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主义为旗帜、以叙事革命为轴心、彻底颠覆既有文学传统的文学。主要作家有最初的马原、莫言、苏童、洪峰等,和稍后出现的格非、余华、孙甘露、叶兆言等。

22、文学寻根的内涵

一是在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崛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阿城的《棋王》;二是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如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三是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这虽然还是启蒙主义的话题,但也渗透了现代意识的某些特征,如韩少功的《爸爸爸》。

23、寻根文学的内容

(1)文化守成,偏执,制约规范,老庄禅宗

如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2)文化反思 讨论个体、人类的生命 如阿城《棋王》与韩少功《爸爸爸》的比较,《红高粱》和《五魁》的比较(生命欲望的变态与张扬)

24、寻根文学的艺术特征

(1)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重视民情风俗的描绘;(2)大量运用象征、寓言,强调生活情调和细节的描绘;(3)大胆运用了一些现代派小说的技法。

25、先锋文学共通点

P295 重视叙述,把叙事本身当做审美对象,“虚构”和“真实”在作品中混淆、拼接。“先锋小说”的叙述,大多是平面化地触及感官印象,而强制性的拆除事件、细节与现实世界的意义关联。它们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强化了作家对个性化的感觉和体验的发掘,也抑制、平衡了八十年代小说中“自我”膨胀的倾向。同时,“先锋小说”在形式中总是包含了内在意识形态含义。“先锋小说”总体上以形式和叙事方式为主要目标的探索倾向。(八九十年代之交,先锋小说作家写作很快分化,先锋色彩减弱,后继作品也不再是潮流„)

26、苏童《妻妾成群》

主人公,颂莲(四姨太)。男主人,陈佐千。毓如,卓云、梅姗、颂莲、文竹。妻妾争宠,男权掌控,一夫多妻制。

27、王安忆《长恨歌》P311 九十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描述了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孩王琦瑶四十年的命运沉浮。作者采取近似于通俗言情小说的讲述方式,但悲剧性结局和笼罩的命运悲剧氛围,也是执意与言情叙事保持距离的显示。

28、归来者的歌(诗)

1980年艾青将其恢复创作后的第一本诗集命名为《归来的歌》,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作品,由此,“归来”不仅成为老诗人归来的现象,而且成为了普遍性的诗歌主题,这批复出作家也被称为“归来诗人”。代表有艾青、牛汉、公刘等。

29、朦胧诗含义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1978年《今天》杂志创刊,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文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征的诗歌。章明在《诗刊》发表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以“叫人看不懂”为由来排斥这一艺术变革中的新诗潮,“朦胧诗”因此得名。该诗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30、朦胧诗美学原则

(1)形式上与传统脱节,显示出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某种相似;(2)以北岛为代表的东方现代主义充满了矛盾和悖论;(3)是个人经验与集体经验的融合。

31、朦胧诗本质特征

是对崇高文化价值的再造。(1)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2)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

32、知青文学(或知青小说)

P269 八十年代文学的重要支柱,知青文学的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座屏中的内容主要有关于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同时也包括他们后来的生活道路,如返城后的情况。代表人物有韩少功、张抗抗、王安忆、史铁生、陆星儿、老鬼等。

33、知青文学与复出作家的异同

相同点:都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具有相似的意识,即书写与国家 社会政治相关联的个人经历,有超出表现个人命运的重要价值。

不同点:复出作家在“文革”后“冤情”得以洗清,他们受难的因由及经历,在“新时期”转化为荣耀。而知青作家在文革中的生活意义,却是可疑和含混不明的。另外,知青作家没有深刻的“少共精神”,“知青小说”在小说形态和内在情绪上,并不热衷以个体的活动来联结重大历史事件,也较少那种自以为已洞察历史和人生真谛的圆满和自得,更多的是惶惑、不安与焦虑。

34、女性散文P322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中发现诗意,并在对自我心理、情绪的敏感捕捉中,营造一种细腻的感性情调的女作家散文。代表人物有王瑛琦、唐敏、苏叶等。

35、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P323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学科研究的学者,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融会学者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散文形态,称之为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代表人物有金克木、余秋雨等。

36、以《文化苦旅》作为代表对于余秋雨创作的评价

以游记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将文史知识、历史踪迹追寻与现实问题思考,将人、历史、自然交融的构思、格局在作品中完美展现。《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在对某一名胜古迹的观感的同时,叙述相关的历史掌故,并引发对历史文化的思索以及在历史回溯中,让山水和文化总机负载沉重的现代问题,包括时代沉浮,知识分子的命运等。语言追求文雅,直抒胸臆,讲究思绪情感对史实、文化知识的引领、贯穿。《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创作的巅峰,他后期的作品均不如《文化苦旅》,究其原因,一是感情过于夸张、造作,二是文章体式的“模式化”。

食指《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也可能和他所处的黑暗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在他的内心当中始终是相信未来的,《相信未来》中 那一行行从灵魂深处迸发出的琼浆,,如寒夜中的一柄柄烛火,将千千万万灰暗的心灵照亮。诗人多多在《被埋葬中的中国诗人》一文中说:“就郭路生早期抒情诗的纯净程度上来看,至今尚无他人能与之相比。”诗人林莽说:“在我们空旷的精神世界中,是食指的诗歌为我们洒下了一线温暖的阳光。”

使诗开始了回归,他摒弃了把诗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做法,把以阶级的共性为主体的诗歌开始转变为以诗人个性为主体的诗歌,在诗中出现了个体生命的呼唤,对人的尊严的呼唤。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的诗歌世界是非常复杂的,他的诗歌观念是对古代史诗、近代抒情诗、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主义诗歌理念的综合。从思想上,他接近于一个存在主义者;从情感上,他接近于一个浪漫主义者;从精神上,他接近于一个“狂人”式的先知;从认知方式上,他又是一个充满神性体验色彩的理想主义者。在诗学观念上,他深受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相信“酒神体验”的力量,相信“大地”原始伟大的本质力量;在艺术观念上,他又特别认同凡·高、荷尔德林那种疯狂的气质。

不虚伪 不造作。他的诗直来直往,虽然后期作品灌输了很多死亡颓废的气息。诗的意象不多,但是都很精确。对大自然的描写很生动,最大特点就是善于去描绘一些东西,很真实。语言质朴,绝对没有一些什么无病呻吟或者“过度”抒情的现象,更纯粹,更抒情,更自我

第五篇: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作品题与人物考察。1.《红楼梦》研究的小人物:李希凡、蓝翎 2.十七年重要诗歌代表:郭沫若的《新华颂》 3.流沙河代表作:《草木篇》 4.郭小川代表作:《望星空》、《团泊洼的秋天》 5.贺敬之代表作:《桂林山水歌》、《回延安》 6.闻捷代表作:《天山牧歌》(十七年文学唯一写爱情没被批判的作品)7.“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三红:梁斌《红旗谱》(主人公:朱老忠)、杨益言《红岩》、吴强《红日》 一创:柳青《创业史》(主人公:梁生宝)青山:杨沫《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余永泽)、周立波《山乡巨变》、保林:杜鹏程《保卫延安》(主人公彭德怀)、曲波《林海雪原》(主人公:杨子龙、邵建波)8.革命短篇小说代表作: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主人公:战士王应洪)9.写农业合作化的代表作:李准《不能走那条路》(主人公:宋老定)10.第一部写农业合作化的小说:赵树理《三里湾》 11.写工业建设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2.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主人公:林震)13.爱情受到批判的作品:宗璞《红豆》

14.《创业史》主人公梁生宝是社会主义创业者和建设者,梁三老汉也是创业史中重要人物。15.赵树理受批判的小说《锻炼锻炼》(“小腿疼”、“吃不饱”是其中两个落后的农民形象)16.杨朔《荔枝蜜》(十七年散文代表作)17.十七年话剧:

郭沫若《蔡文姬》 老舍《茶馆》(主人公:王利发、秦钟义)田汉《关汉卿》 18.样板戏:

阿庆嫂出自《沙家浜》 李玉和出自《红灯记》 19.浩然的《金光大道》 20.丰子恺《缘缘堂续笔》 21.穆旦《神的变形》 22.食指的代表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 23.北岛《回答》

24.张扬《第二次握手》 25.刘心武《班主任》(主人公:宋宝琦、谢惠敏)26.卢新华《伤痕》(主人公:王晓华)27.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28.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主人公:老寿)29.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主人公:李铜钟)30.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31.谌容《人到中年》(主人公:陆文婷)32.路遥《人生》(主人公:高家林)33.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34.张洁《沉重的翅膀》 35.贾平凹《鸡窝洼人家》 36.张伟《古船》

37.路遥《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38.高晓声《陈奂生上》“开拓者家族系列” 39.王安忆《小鲍庄》(主人公:捞渣)

阿城《棋王》(主人公:王一生)

韩少功《爸爸爸》(主人公:丙崽)40.贾平凹《废都》(主人公:庄之蝶)41.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42.先锋文学

马原代表作《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格非《褐色鸟群》 余华《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活着》(主人公:福贵)苏童《妻妾成群》 43.莫言:《红高粱》(主人公:戴凤莲、余占鳌)44.新写实小说代表作:

方方:《风景》

刘震云:《一地鸡毛》 池莉:《烦恼人生》(主人公:印家厚)《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45.张平:《抉择》 46.痞子蔡:《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47.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48.李亚伟:《中文系》 49.舒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童话诗人》(写顾城的)50.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51.韩东:《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 52.于坚:《尚义街六号》 53.巴金:《随想录》 54.余秋雨:《文化苦旅》 55.崔德志《报春花》(主人公:白洁)56.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 57.魏明伦:《潘金莲》 58.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 59.李准《灰色的帆蓬》 60.张贤亮《绿化树》

附: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地点:北平。

1953年9月23至10月6号,第二次文代会。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

二、名词解释 1.三突出原则(重要)

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中指出:“在所有的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在当时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2.革命样板文学 3.现实主义冲击波

9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原始的现实主义手法揭示当下现实境遇的小说,其代表作有关仁山《大雪无乡》《九月还乡》、何申的《信访办主任》、刘醒龙的《分享艰难》、李佩甫《学习微笑》等。4.晚生代作家

基于90年代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一个创作群体,又称为“新生代作家”、“60年代出生的作家”,其代表作家为毕飞宇、韩东、朱文、东西、李冯、何顿等,他们偏重于对生活本真状态的表象化和欲望化叙述,改变了以往小说写作的宏大深度主题。

5.开拓者家族系列

“开拓者家族”系列:蒋子龙笔下的一群四化建设者形象,以乔光朴、车篷宽、刘思佳等为代表。他们为改革文学注入一种阳刚之气,一种开拓进取的浩然之所,是当代文学中一群光彩照人的新人形象。

三、简答论述

1.三次主要的文艺论争。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2.十七年小说与西方战争题材小说比较。

西方: 反思心理、战争的残暴、非人道、荒诞

我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 原因:1、胜利的自豪感

2、补足文学史 空白的愿望 •

3、以历史斗争激发建设热情 3.如何评价浩然?(重要)

浩然的小说观:“文学为了宣传”:“文学创作既然具有宣传这个功能,这就给作家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宣传什么才能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才能起到推动时代前进的作用呢?回答是:宣传先进的革命思想,宣传先进的革命事物战胜落后和反动的事物。”“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全过程的„农村史诗‟式的小说”

农民见证“用笔反映真实历史的人不应受到责怪;真实地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就应该有活下去的权利。” 4.寻根文学的文化视点?(重要)

(1)对传统文化个性魅力的发掘与凸现。王安忆《小鲍庄》阿城“三王”系列(《棋王》)(2)对传统文化惰性和古老文化心态的批判。韩少功《爸爸爸》

(3)对某种已消逝或正消逝的传统文化遗风的追忆与留恋。葛川江系列、商洛系列(4)对生命意义的高扬。郑万隆异乡异闻系列、李锐厚土系列 5.新写实小说的四个特点?

(1)情感态度的“零度介入”,客观冷静的呈现人生本相。(2)还原生活本真,展示生活的“原生态”。

(3)消解人物性格。人生活在机械的生活流程中,随波逐流是其生活状态,人物内心的精神力量消解殆尽。

(4)心理化的“真实” 6.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1)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从“我们”到“我”,从“战士”到“个人”,回到诗人自身的情感,表现生活在诗人内心情感引起的震动,突显诗人的个性。“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之外的丰功伟绩”(孙绍振)。

都带着怀疑的精神与探索精神,诗中都流露出时代带给诗人们的哀怨、痛苦和迷惘。(2)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

重新呼唤“人”、立人,启蒙的回归。

(3)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4)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7.莫言有关的简答或论述题。(不全面)莫言的民间叙事

• 战争文学的新突破——土匪抗日 • 余占鳌形象分析:冲突中的个性人物 • 土匪

• 日本侵略者 • 国民党冷支队 • 共产党胶高大队 • 老百姓

《红高粱家族》种的退化对位

• 爷爷:余占鳌、罗汉大爷 • 父亲:被狗咬掉一个睾丸 • “我”:叙述者 • 《白狗秋千架》

• “离乡——还乡”母题,一厢情愿的怀乡情绪。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必须面临的悖论:记忆、想象的乡土与现实、真实乡土的分离。时间的倒错和空间的位移是乡土文学之故乡神话得以成立的前提,只有制造时间和空间的间距,并借助记忆的加工和情感的美化,才能成就美丽、浪漫的故乡传奇。换言之,只有离开故乡并使故乡沉入回忆中,故乡才有可想的。

《丰乳肥臀》

• 礼赞母亲的情怀

• 反战情绪

• 《檀香刑》 • 杂语式叙述形式 • 刑罚教育

恐惧是专制得以实施的基础(哈维尔)

• 刽子手哲学 :优秀的刽子手眼中所见“屠刀与人,已经融为一体”诗意(以国家名义杀人)

• 看客心态:延缓死亡的快乐

• 《四十一炮》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