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火把节之夜》教学反思

《火把节之夜》教学反思



第一篇:《火把节之夜》教学反思

《火把节之夜》教学反思

刘丽娜 2014.12.12

火把节同学们都比较熟悉,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于彝族的音乐风格了解甚少。乐时候要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出发,锻炼学生的基本能力。通过聆听、看相关图片等各种方式,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欣赏音乐,了解了音乐的创作背景,启发了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且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幸福成长的乐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音乐知识的渗透还不够,在欣赏器乐曲方面,今后需继续培养。

第二篇:《火把节之夜》教案

《火把节之夜》

教学内容:

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教学目标:

1.能静心、专注地欣赏音乐,并能听出音乐中各段落不同的情绪和速度,能随着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塔吉克民族及该民族常用的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阮”,能初步辨认“阮”的音色。

3.学会几个彝族的舞蹈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

教学重点:

认识民族乐器“阮”,能听辨出“阮”的音色。

教学难点:

能听辨出乐器两个乐段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欢乐情景的歌曲《欢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到彝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介绍彝族的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盛名天下,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在宽广的草地上纵情歌舞、赛马、斗牛、射箭、摔交,到了晚上,青年男子就点燃火把,穿行于田野山村之间,以驱除妖魔,保佑平安,密密的火把犹如一条长龙在山道、田间缓缓游动,场面十分壮观,与此同时,处处点燃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欢乐歌舞,直至深夜。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二、欣赏乐曲,展开想象。1.介绍乐器:

中阮——好像是一把大的月琴,它的历史有近2000年了,有大、中、小之分,常用的是中阮和大阮,他们有四根弦,演奏时左手持琴,右手用拨子演奏,中阮的音色柔和,表现力很强。

2.提出欣赏乐曲的要求:

首先要集中注意力,否则就听不出其中的妙处了;其次,要能记住乐曲的主题旋律,最好能跟着哼唱几遍;再者,听音乐要能根据音乐的标题和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越丰富,你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对音乐语言就越熟悉;最后,还要注意演奏乐器的音色。3.初听乐曲:

现在让我们首先做到第一点,集中注意力,聆听乐曲。随着教师学唱,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4.完成作业:

为A、B两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三、复听乐曲,能根据音乐的标题和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

四、总结。

大家来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第三篇:《火把节之夜》教案01

《火把节之夜》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火把节之夜》丰富学生对彝族音乐特点的感知,并认识阮(ruǎn)。2.能分辨乐曲三段体的曲式结构。3.能说出“火把节”的概况。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阮,能够听辨出阮的音色。2.能够听辨出乐曲的两个乐段的不同。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少数民族的节日非常多,其中火把节就是彝族人最著名的节日,关于火把节,还有一个传说呢。今天我们就到彝族朋友的火把节上去看一看。

欣赏“火把节的传说”动画。

二、介绍彝族的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盛名天下,从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在宽广的草地上纵情歌舞、赛马、斗牛、射箭、摔交,到了晚上,青年男子就点燃火把,穿行于田野山村之间,以驱除妖魔,保佑平安。密密的火把犹如一条长龙在山道、田间缓缓游动,场面十分壮观,与此同时,处处点燃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欢乐歌舞,直至深夜。

三、欣赏乐曲

1.初听乐曲《火把节之夜》音频。

师:火把节真是盛大的节日,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乐曲《火把节之夜》。提问:同学们能听出这首乐曲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吗?音色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阮的历史有近2000年了,有大、中、小之分,常用的是中阮和大阮,他们有四根弦,演奏时左手持琴,右手用拨子演奏。这首《火把节之夜》是用中阮演奏的。中阮的音色柔和,表现力很强。

2.听辨乐段。

完整聆听乐曲《火把节之夜》。提问:请说出这首乐曲速度有什么变化?根据速度的变化可以分成几个乐段?学生聆听并回答。

师:这首乐曲的速度是慢-快-慢,根据速度的变化可以分成三个部分。3.欣赏第一乐段

(1)初次聆听第一乐段。

提问:请用语言描述这一乐段表现出的情景。

(2)教师出示第一乐段谱例,学生演唱旋律。

(3)再次聆听第一乐段,学生小声跟音乐哼唱旋律。4.欣赏第二乐段

(1)初次聆听第二乐段。

提问:请用语言描述这一乐段表现出的情景和第一乐段有什么不同,你是根据哪些音乐要素听出来的?

学生可能回答:速度不同、节奏不同、力度不同、演奏的方法不同等。(2)教师出示第二乐段谱例,学生演唱旋律。

(3)先聆听第一乐段,再聆听第二乐段,感受第二乐段热烈、欢庆的情绪。5.欣赏第三乐段

(1)初次聆听第三乐段。

提问:这个乐段和哪个乐段旋律基本相同?说出感受到的场景。(2)再次聆听第三乐段,听完后为三个乐段加上速度和表情用语。6.完整欣赏乐曲《火把节之夜》。

教师要求:这首乐曲是ABA结构的三段体,认真聆听音乐,每听到A乐段出现,就小声哼唱旋律。

四、课堂小结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晚上围着篝火祈求平安,唱歌跳舞,通宵达旦,最后,我们在一首歌曲《七月的火把节》中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

第四篇:《火把节之夜》教案03

《火把节之夜》教案

时间: 班级: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良好的聆听音乐得习惯,能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塔吉克族及该民族常用的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曲中阮。

教学重点:

1、感受塔吉克人民节日立欢快、热烈的场面。

2、聆听中阮的音色。

教学难点:听辨《火把节之夜》的段落。教学过程:

一、创景启情

演唱《快乐的泼水节》进教室。

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的歌曲,今天我们要到彝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

二、欣赏《火把节之夜》

1、教师配音乐《火把节之夜》讲解。

彝族的火把节盛名天下,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起,连续三天三夜,一组人民在宽广的草地上纵情歌舞,、斗牛、赛马、射箭、摔跤。到了晚上,青年男子就点燃火把,穿行在田野山村之间,以去除妖魔,保佑平安,密密的火把犹如一条火龙在山道,田间缓缓游动,场面十分壮观,与此同时,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欢乐歌舞,直至深夜。

2、再听乐曲,感受乐曲中欢快的情绪。

3、讲解:中阮好像一把大的月琴,它的历史有近2000年了,阮友大中小之分,常用的是中阮和大阮,他们都有四根弦,演奏时左手持琴,右手用拨子弹奏,中阮的音色柔和、浑厚、表现力很强。

4、听音乐,听听中阮的音色,并说说乐曲分几个部分?

5、分段细听

(1)仔细听第一乐段,这一段情绪怎样?速度?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在简短的引子过后,具有浓郁彝族风味的慢板主体轻柔地奏出,极富歌唱性,犹如巴乌在吹奏,舒展柔美。(3)再次感受这一乐段。(4)听第二乐段。(5)你感受到了什么?

热烈活泼,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6)你能用舞蹈表现这一段吗?(7)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

(8)指导学生再次完整欣赏全曲进行舞蹈。

三、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在快乐的音乐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

教学反思:

第五篇:《火把节》教学反思

《火把节》教学反思

《火把节》这篇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质。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因此此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像这样的课文,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会枯燥乏味的。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彝家火把节热烈的活动场面,并愿意于把自己的感受和伙伴们交流,进而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同时,也没有忽略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比如:体会“日上三竿,斗年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和“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这两句话时,能及时地向学生讲解这是比喻的另两种形式;教学第10自然段时,能结合排比句进行练习及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仿写……学生对这些语文基本知识的积累掌握需要依靠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细心指导。

反思本节课也发现了不足之处:

1.新课的引入平淡无味,没能在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由于课堂教学不够紧凑,拖延了时间,使得最后一遍朗读全文没有完成,最后简单结束了全课。

2.课堂上学生谈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普通话不太好,回答问题时常会出现方言……这些问题和老师平时的教学不够深入、细致有直接的关系。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如果说本节课有好的地方,那是领导的耐心指导、同事热心帮助的结果!有不足之处,那将成为我今后工作的“指明灯”!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