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武大校史(含5篇)

武大校史(含5篇)



第一篇:武大校史

前 言

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它诞生于清末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之中,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从此,这一叶小舟,便承载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强国之梦,在风雨飘摇中启航。

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数易其名,最后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跻身于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之列,并且在短短数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在北平对一位来华游历的美国外交官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其综合实力在全国重点大学中一直位居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被誉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1995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武汉大学的历史,既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满怀理想、气势恢弘的发展史,并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百余年的辉煌校史,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珞珈学人,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世纪征途上,豪情满怀,继续阔步前进。

一、百年沧桑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1893.11.29——1902.10)创办人:张之洞(督鄂:1889——1909)首任总办

蔡锡勇

校址:武昌三佛阁大街口

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辖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总督之初,首府武昌只有两所容量极小、破败不堪的旧式书院,即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因此他打算创办一所更大更新的“两湖书院”,为两湖(即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培养人才。一时间,人们纷纷向张之洞献计献策,其中有位小官,名叫曾广敷,官不过湖北试用知县,却彼有建地。他向张之洞建议“就所定商课改为通商西学,延请华人之能西学者以训诲之,专习各国语言文字等语系,为振兴商业服务。”张之洞接受了曾广敷的建议,决定将“两湖书院”办成西式学堂。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10月22日向光绪皇帝上奏《设自强学堂片》,11月29日得准。因此,这一学堂定名为“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比“北京同文馆”晚30年,但称得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学堂。它一改中国传统书院“学不分专门”的旧习,仿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国各学堂中率先实行“分科教学,按班授课”体制,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首届招生80人。其中商务门开中国近代经济管理类高等教育之先河。

张之洞向光绪皇帝上奏的《设立自强学堂片》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清末洋务运动重要代表人物,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代)、大学士、军机大臣兼学部大臣等职,为自强学堂的创办者。

蔡锡勇(1847-1898),福建龙溪(今龙海)人,曾先后在广东同文馆、京师同文馆学习,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官,也是第一位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中文速记学的创始人以及第一位将西方复式会计科学引进中国的“计坛先驱”,自强学堂首任总办,去世后两次获得中华民国大总统题匾授勋表彰。

由于甲午惨败加之马关条约之教训,张之洞认识到:“自强之道,首赖人才”,“而自强之道,贵能取人之长,若非精晓洋文,即不能自读西书,若不能多读西书,即无从会通博采。”因此,张之洞于1896年对自强学堂进行改革,一、将算学一门移归两湖书院;

二、格致、商务两门停办,改为一般课程;

三、将方言一门扩大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门,每门招生名额扩大到30人,1898年又增加东文(日语),共计五门,至此招生规模达到150人;

四、并入化学学堂,开创自然科学专门教育;

五、增设译书机构,开创翻译商务经济书籍新风;

六、取消膏火费,实行奖学金制;

七、选派13名学生留学日本。这13人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留日学生,他们大多为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为此,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张之洞:“以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滿祚,可谓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1902年,清廷管学大臣张百熙在《奏办京师大学堂疏》中称:“查京外所设学堂,已历数年,办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

方言学堂(1902.10——1911.9)总办:程颂万

馨龄 曾广熔

校址:武昌东厂口

方言学堂是由1902年张之洞将自强学堂从武昌三佛阁大街(今复兴路)口迁至武昌东厂口时改名而来。此时正值1901年《辛丑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致使大清王朝彻底破产,慈禧集团不得不打出“变法”和“新政”旗号,其中一项内容为:“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均改设大学堂。” 因此,清政府于1904年1月正式承认“湖北自强学堂”为“程度与高等学堂略同的外省方言学堂”。除经学、道德课外,学堂增设博物、理财、教育、交涉、绘图等课程,均请洋教师讲习,并向美、德、法、比、俄派遣了20余名留学生。

1903年方言学堂的《中国历史》教材

1905年初,张之洞自撰《学堂歌》一首,将其分发武昌各学堂,其部分内容如下:

学 堂 歌

天地泰,日月光,听我唱歌赞学堂。圣天子,图自强,除去兴学无别方。教体育,第一桩,卫生先使民强壮。教德育,先蒙养,人人爱国民善良。孝父母,尊君上,更须公德联四方。教智育,开愚氓,普通知识破天荒。物理透,技艺长,方知谋生并保邦。

说科学,须兼长,一日六钟并不忙。读五经,诵勿忘,先讲大义后精详。修身学,重伦常,孝弟爱众尊师长。历史学,知已往,世界变迁弱变强。地理学,先本乡,由近及远分方向。中国外,有列强,勿学井蛙拘坳堂。算数学,简为上,比例代数捷非常。

八线表,不用想,能通几何包九章。博物学,穷天壤,卫生益智心开朗。理化学,原质详,配合制造通阴阳。辨炭酸,分硫养,火药全仗硝磺镪。电矿气,力声光,理化门门有专长。图画学,摹物状,先用毛笔后尺量。政法学,治国方,后生浅学莫躁妄。陆军学,分两堂,战术计画戒鲁莽。沟垒速,地形相,火器测准马善养。体操学,关衰旺,人人胜兵其国昌。小学略,中学详,外国语文习一样。高等学,通两邦,师范须明教育方。实业学,农工商,谋生有术国力强。方言学,少胜长,专备交涉使四方。大学内,分八项,专门经济佐庙堂。通儒院,精思想,新理著书胜列邦。识字多,有理想,不入小学如聋盲。小学成,知识亮,改业谋生并无妨。学国文,文理畅,方解经史古文章。学英文,用处广,英国商务遍华洋。学日文,近我邦,转译西书供采访。学法文,各国尚,条约公牍须磋商。学德文,武备详,专门字义皆确当。学俄文,交界长,教习虽难也须讲。腊丁文,古义藏,随意学习不勉强。

湖北省,免捐项,就将此款兴学堂。早兴学,民盼望,各省开办无定章。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五千强。派出洋,学外邦,各省官费数不广。湖北省,采众长,四百余人东西洋。我同学,生此方,切莫辜负好时光。

众同学,齐奋往,造成楚材皆贤良。文善谋,武知方,学中皆是国栋梁。荀卿子,歌成相,此歌劝学略摹仿。中国盛,圣教光,黄种尊贵日蕃昌。上孝慈,下忠良,万年有道戴吾皇。

1993年经节选少数歌词并谱曲的《学堂歌》

1910年颁发的湖北方言学堂毕业凭照(文凭)

1911年3月,方言学堂被新任湖广总督府提学使王寿彭,以教育经费紧张为由,强令停办。武昌起义爆发后,黎元洪将方言学堂校舍移作武昌军官学校。

从武昌高师到武昌中大(1913-1927)

1913年初,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划全国为六大师范区,并决定在北京、武昌、南京、广州、沈阳、成都六地设立高等师范学校。1913年7月,教育部委派贺孝齐负责武昌高师的筹办事宜,贺孝齐以武昌东厂口方言学堂旧址校舍、图书设备及师资为基础,筹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并出任首任校长。11月1日,武昌高师举行开学典礼,次日正式开学上课。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13.7——1923.8)校长:贺孝齐

张渲 谈锡恩

国立武昌高师于1914年9月开办本科,设四部:英语部、历地部、数理部、博物部,1917年建图书馆,1917年5月将博物改为博物地学部,史地部改为国文史地部。1917和1919年,又于本科四部以外,先后添办了教育补修科和教育专修科。1922年9月,将四部改为八系。竺可桢此时(1918)在校任教,优秀毕业生中有曾昭安、何定杰等人。

1919.6.1惨案:五四运动期间,武昌高师学生声援北大,决定于6月1日实行总罢课并上街游行。凌晨,反动政府出动大批军警守校门,禁止学生外出,英语部学生陈开泰等人上前质问,被军警刺刀戳伤,由此引起学生与军警冲突,共有10多名学生受伤,20多名学生被捕,史称“东厂口六一惨案”。

武昌高师校园北倚蛇山,南面长湖、紫阳湖,东临抱冰堂,西接省议会、阅马场,图为武昌高师全景

第二篇:武大校史简介(本站推荐)

武汉大学校史

一、学校概况

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目前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早期建筑】

学校的建筑在整体上既遵循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原则,又引入了西方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建筑群十分注重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利用“对景”、“借景”、“造景”等手法,使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国建筑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特点。

【校训释义】

“朴、诚、勇”——武昌高师(1919)“明诚弘毅”——国立武汉大学(30年代)“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武汉大学(1993)

经1993年第一次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其中,自强是武汉大学之魂,弘毅是武汉大学之志,求是是武汉大学之风,拓新是武汉大学之的。

二、校史档案

【历史上比较著名武汉大学校名】

湖北自强学堂(1893.11-1902.10)国立武汉大学(1928.7-1949.8)武汉大学(2000.8-)【武汉大学建校纪念日(校庆日)的变迁】

自强学堂成立(11.29)(1893)

武昌高师开学(11.2)(1913)(校产移交,正式迁入,11.29)国立武汉大学开学(10.31)(1928)1963年50周年校庆(11.15)1983年70周年校庆(11.15)1993年100周年校庆(11.29)

【校史重要事件年表】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1922年,改四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

1928年,改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下设文、理、工、法四个学院。

1936年,成立农学院,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以及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1938年,学校西迁四川乐山,农学院并入中央大学。

1946年,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珈山。设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1953年,工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华中工学院(后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

1954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后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并入新武汉大学)。

1999年,院系重组,由16个学院、3个直属系改组为9大学院,即:人文科学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组建新的武汉大学。分称为文理学部(1区)、工学部(2区)、信息学部(3区)和医学部(4区)。

【国立武汉大学历任校长名单及任期】 刘树杞

代校长

1928.8-1929.3

王星拱

代校长

1929.3-1929.5 王世杰

校 长

1929.5-1933.5 王星拱

代校长

1933.5-1934.6 王星拱

校 长

1934.6-1945.7 周鲠生

校 长

1945.7-1946.2 刘秉麟

代校长

1946.2-1947.1 周鲠生

校 长

1947.1-1949.8 【杰出校友】共5届51人

第五届杰出校友 9人 2007年

胡代光、何炼成、潘垣、张家铝、易中天、熊召政、张晓刚、池莉、卡里姆.马西莫夫

第四届杰出校友 7人 2005年

陈俊勇、陈善广、陈文蔚、方辉煜、林宗坚、王明庥、游效曾 第三届杰出校友 18人 2003年

陈东升、范云

六、江元生、雷军、李方华、李京文、李连和、李锐、刘西尧、刘先林、田源、颜泽贤、于刚、张明高、张学知、赵耀东 第二届杰出校友 10人 1999年

张培刚、柯 俊、方 成、黄孝宗、张效祥、陈荣悌、刘诗白、邹节明、董辅礽、王梓坤 第一届杰出校友 7人 1997年

黄彰任、端木正、钟期荣、欧阳予、陆长生、庹震、王佛松

二、学术精神

.在115年的风雨历程中,武汉大学形成了以开拓创新为学术之目标,以严谨求实为学术之根本,以厚积薄发、会通博采为学术之特长,以精诚团结、传承超越为学术之“基因”的学术精神。

三、补充:

1.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

刘树杞(主任委员)、李四光、王星拱、周鲠生、麦焕章、黄建中、曾昭安、任凯南 2.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

李四光(委员长)、王星拱、张难先、石瑛、叶雅各、麦焕章等 3.民国五大名校(30年代):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 4.四大名校(抗战时期):

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 5.武大中文系的“五老八中”:

“五老”:刘永济,字弘度,人称“弘老”,古典文学专家;刘赜,字博平,人称“博老”,文字声韵学专家;黄焯,字耀先,人称“耀老”,小学与诗学专家;席鲁思,字不详,人称“鲁老”,经史典籍专家;陈登恪,字不详,人称“登老”,唐宋小说专家。

“八中”:程千帆(沈祖棻),古典文学、文学史与文艺学专家;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专家;胡国瑞,古典文学专家;周大璞,语言学专家;李健章,古典文学专家;李格非,文字学专家;缪琨;张永安。6.“珞珈三女杰”

苏雪林,武大中文系教授;袁昌英,武大外文系教授;凌淑华,武大教授家属。

7.“国立武汉大学”牌匾的题写者:“国立武汉大学”——萧君绛,武大数学系教授;“文法理工农医”——刘赜(刘博平),武大中文系教授。

8.珞珈山原名落驾山。珞珈山现在这个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改的。珞,是石头坚硬 的意思;珈,是古代妇女戴的头饰。“落驾”与“珞珈”二字谐音,寓意当年在落驾山筚 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

9.百年校庆期间,武大首次确定了跨世纪宏伟奋斗目标:“为在21世纪把武汉大学办成世界第一流大学而奋斗!”

10.学校建立了校友返校日制度,规定每年的5月2日和10月2日为校友返校日,使每年回校聚会的校友与年递增。

11.学校把为武汉大学做出过突出贡献的6位先贤——张之洞、李四光、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李达的塑像建立起来,纪念先贤业绩,启迪教育后学。

12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3.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武汉大学历来敢为天下先。曾率先在全国推出学分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提前毕业制、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制、硕博连读制、提前攻博制等教学改革新举措。14.学校自1988年开始,陆续推出了珞珈金秋艺术节、学生社团文化节、体育文化节、美食文化节以及“社团在线”等一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活动。15.闻一多教授为国立武汉大学设计的校徽

20.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13--1923年,武汉大学前身)校旗

第三篇:武大校史论文

百年武大

2008年9月7号,怀着无限的憧憬与希望,我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武汉大学,这所百年名校也是我高中时期努力奋斗的不竭动力,08年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12年的寒窗苦读终究没有白费,从踏入武大的那天起,我注定要在这里度过四年美好的大学生活。

作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武大环抱东湖,坐拥珞珈,满园林木,桃红樱白,古朴典雅„„武大有着说不尽的美,能够有机会在这么美丽的大学里学习,我感到无比的荣幸。作为武大的学子,自然想了解一下武大的历史,想重温一下武大曾经的点点滴滴。

武大的变迁——逐步的成长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1902年,自强学堂迁至武昌东厂口,改名为方言学堂。1911年,方言学堂被迫停办。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方言学堂为基础,于1913年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大学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在改组原武昌中山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国立武汉大学。随后,武汉大学开始在武昌城外、东湖之滨的珞珈山一带建设新校舍。1932年,武汉大学由武昌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国立武汉大学创建初期十年中,在刘树杞、王世杰、王星拱、李四光、叶雅各等先生的努力经营下,由一个只有师范基础的学校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文、法、理、工、农五大学院,十五个系和两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并跻身于“民国五大名校”之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向美国友人介绍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就知道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武汉大学于三月份迁至四川乐山。在1938—1946年的乐山时期,国立武汉大学共设有文、法、理、工四大学院及十五个学系。武汉大学的到来,将乐山这座位于西部边陲的偏远小城,迅速变成了一座大学城。乐山八年,是国难的八年,艰苦的八年,抗争的八年,锤炼的八年。八年炼狱,八载辉煌,在乐山时期物质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里,自强不息的武大人,仍坚持办学,弦歌不辍,在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诸多方面硕果累累。正是由于有了这乐山八年深厚的学术与精神积淀,国立武汉大学在抗战胜利、复员珞珈山之后,才得以迅速重振旗鼓,再接再厉,继续书写着一代名校的历史辉煌。七十多年过去了,不论是武汉大学还是四川乐山,都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但两者在当年国难时期所结下的不解之缘,一直都为两地人民所深切缅怀,而凝结期中的“武大精神”、“乐山精神”,也将永远穿透时空,在武汉大学和乐山市的发展进程中,继续发挥出无穷无尽的巨大作用。

1946年10月迁回武昌珞珈山。至1946年底,学校已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包括21个系和8个研究所,在校学生1700多人,教师近300人,馆藏图书15万余册,校园面积3200余亩,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学府。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也对武大的经营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武汉大学成为当时的四大名校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政府的大力扶助下,武汉大学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1950年,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水利系。武汉大学医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同济医科大学)。1952年,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武汉大学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1953年,工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理工大学)。1954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即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1946—1976年的三十年,武汉大学经历了复员珞珈山、恢复农学院、增设医学院,完成了六大学院的理想,以及参加“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运动、迎接解放、抗美援朝、思想改造、土地改革、学习苏联、“三反五反”、向科学进军、反右斗争、大办钢铁、大办工厂、拔白旗、贯彻高教“60条”、四清、社教、学雷锋、“文化大革命”等重大运动。在曲折中奋进,在风雨中前行。

1977年恢复高考后,武汉大学在逐步的发展进步着,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978年进行学分制改革,1983年实行双学位制,1984年提前毕业等新型制度,这使得武大被誉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全国高校中的深圳”。1999年,院系重组,由16个学院、3个直属系改组为9大学院,即:人文科学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美丽的武大——求学的圣地

武大之美美在山水树木。武大人至今仍津津乐道当年的校园选址逸事:1928年的一天,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和农学家叶雅各为武大选址,两位先生骑着毛驴围着东湖走了一圈,停在珞珈山下,这一驻步,铸就了武大百年风雅。

百余年来,东湖波涌,珞珈风生,武大享山水之氤氲灵气,山水借武大之文化底蕴,自然之秀与人文之灵融为一体,人文景致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叶雅各先生那些1929年荷包里的松柏、梧桐树种,目前已是参天大树,郁郁葱葱。800余种木本、草本植物,遍布校园道路两旁、教室前后、广场四周„„武大成了天然的植物园。樱园、桂园、梅园、枫园四本科生宿舍区,各自集中栽植了特色花卉或绿化植物,一俟到了时节,便带着清清淡淡的暗香,竞相争艳,一派优雅浪漫的景色。

武大之美美在场馆建筑。这里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武大创建者们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依山就势设计建筑群体,借鉴西方典雅的拜占庭、哥特式建筑特点,饰以中国传统绿色琉璃屋顶,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这些建筑在艺术上巧妙地与东湖湖光、珞珈山色融为一体,湖山秀水因建筑群的装饰更显神奇,建筑群因湖山秀水的衬托而愈为壮丽。

标志性建筑是建于1934年的老图书馆,踞狮子山顶,其皇冠形、庑殿顶、八角垂檐,极具中国传统特色。左右两翼是原文学院大楼和原法学院大楼,文学院屋顶采用翘角,意为文采飞扬;法学院屋顶则是平角,意为法力严肃。老斋舍高大气派的拱形门里,层层阶梯向上延伸,尽头是雄伟、端庄的老图书馆。那些拾级而上的武大学子,是否经常有向科学的殿堂攀登的感慨,否则这里怎会走出74位院士?而新建的现代化建筑则充满了青春自由的气息,武大愈发成为修身治学的圣地。

每年春天樱花盛开之时,老斋舍前的樱花大道两旁,花团锦簇,如雪如云,武汉三镇万人空巷,呼朋引伴,来此赏樱。外地的旅行社也将其作为一大卖点。自然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使武大樱花知名度不低于有世界三大樱园之称的东湖边的磨山樱园。当年郭沫若先生就曾感慨,武大是最接近他理想的大学了。

走在校园林荫路上,有无形的东西浸润着我们的心,是珞珈山上吹来的微风,是东湖水面飘来的水气,更是充盈在空气中的百年名校的底蕴吧。在这样美丽的一所大学里学习,瞻仰着前辈们的不朽之作,沐浴着珞珈山下的春风,享受着武大精神文化的熏陶,在这里看书学习简直是一种享受,武大堪称是求学的圣地!

武汉大学——培养人才的摇篮

作为百年名校的武大,自然是人才辈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子们,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了某个领域里泰斗级的人物,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一些杰出的佼子。

文学院的佼子:萧萐父、李格非、李健章、陈元直、王玖兴、卢云、李匡武、钱湜辛等等。陈元直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原社长、副总编辑,被誉为“科技出版工作的开拓者”;李健章是著名文学史专家,中文系“五老八中”之一,曾任武大中文系主任、湖北文联副主席„„

法学院佼子:刘涤源、谭崇台、万典武、刘诗白、胡代光、甘士杰、端木正、姚梅镇、王名扬等等。胡代光教授是北大经济学院前院长,谭崇台教授是武大资深教授、商学院名誉院长,端木正教授是中国著名法学教授,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194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钟期荣教授于1944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1971年,钟期荣与丈夫胡鸿烈创办树仁学院„„

理学院佼子:彭少逸、陈荣悌、钱保功、张致

一、张远达、路见可、王柔怀、方成等等。彭少逸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3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张致一是中科院院士,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陈荣悌中科院院士,1944年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钱保功也是中科院院士,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著名漫画家方成原名孙顺潮,194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人民日报》高级编辑,现任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会长„„

工学院佼子:黄孝宗、黄彰任、俞大光、张致

一、张效祥、欧阳予、张嗣瀛、赵耀东等等。张效祥院士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父”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秦山核电站总设计师欧阳予院士于1948年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毕业;俞大光院士194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留校任助教、讲师,曾任我国第一代核武器最后型号的总体设计师并完成定型工作;张嗣瀛院士于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马骥教授于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主持设计中国第一台联合收割机;文圣常院士194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中国海洋物理学奠基者之一,曾任青岛海洋大学校长„„

正是他们这一代代优秀的学子们传播着武大的声誉,传承着武大的精神,延续着武大的 辉煌„„

在这所拥有着117年历史的百年名校中读书,沐浴着珞珈山的春风,感受着东湖飘来的水汽,欣赏着樱顶的美景,瞻仰着前辈们的丰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读书认真学习呢?为了无愧于“武大学子”这个称谓,无愧于武大给予我们的这块求学的圣地,无愧于我们的青春年华,我们需要努力奋斗,把武大的辉煌与传奇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第四篇:武大校史考试.2009-2010学下学期试题

《武汉大学校史》公共选修课

2009-2010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 学院: 专业: 学号: 联系方式(电话、E-mail、QQ等均可):

关于本课程考试交卷期限、学分与考试成绩的主要注意事项与严正声明:

1.答卷纸请自备,手写与打印均可,请在完成试卷后交到课堂上或档案馆.................213室,只需交答卷,试题本身无需打印上交;除大四或大五毕业生外,交卷时..............间不限,凡在6月18日之前交卷者,考试成绩将在6月25日左右公布,6月18日之后或下学期仍可交卷,考试成绩亦将在下学期予以评定。

2.为方便登记分数,已在教务部主页“武汉大学本科生教学管理系统”内.......选上课的同学,请在自己的学号后注明课堂时间或课头代码(周日20092075004.........或周六20092075005),网上没选上课的同学,则请在学号后写上“加”字。......................3.为减轻本人的阅卷负担,并严厉打击低水平的混学分行为,凡是在网上.....的教学管理系统中没能选上课的同学,如果自认为自己的答卷达不到分的水..............................75.....平,请不要交卷,如果实际考试成绩低于分,则不予登分,谢谢合作(港、..................75.........澳、台、侨学生及外国留学生除外)。

4.凡出于评奖学金、保研、出国留学等功利性的原因,欲提升绩点、对考..试成绩有最低要求者,请事先与本人及时沟通,并在答卷上明确注明自己所期..................................望的最低分数,如果实际成绩达不到,将不予登分,以免生纠纷,谢谢合作!......................

答题说明:

1.本试题共包括史料分析、论述与作文三部分内容,分值共200分,请任.

武大的前身最早为湖北方言学堂,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武昌大学,武昌中山大学,在民国十七年十月卅一日,始正式易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迄今已有十八周年的校史……

——《武大开始训练新生 刘秉麟先生讲该校历史源源本本 承国内外

推许赞助更应加倍努力》,《武汉日报》(1946年12月4日)

武大的前身,你们想必都已知道,最早是由方言学堂、而武昌高师、而师范大学、而武昌大学、然后改为中山大学。校址原在武昌城内阅马厂旁的东厂口。

——殷正慈:《记王雪艇先生谈珞珈建校》

……大学最高的使命,究竟是提高学术。我们不能徒以环境校舍设备骄人,我们还得在学问上竞争!本校有不少的教授从事研究,在科学上有他们的贡献,可是一般的说,我们校内学术空气尚不够浓厚,学术研究上比起国内其他有名的少数大学,不免有逊色。从今以后,大家还要在学术方面加紧努力!要迎头赶上!希望十年之内,本校出身的人中,多产生几个第一流的学者!武大在学术上能多有伟大的贡献!到了三十周年的时候,我们的校庆可以更热闹!更有光荣!而更有意义了。希望我们同人和同学们,一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们在各方的校友,多多给予鼓励和协助。

——周鲠生(1948年10月31日在国立武汉大学成立

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

史料二

武汉大学在我国是历史比较悠久的综合大学之一,它经历了长远的曲折的发展道路。

武汉大学50年的历史,是资产阶级文化教育没落、无产阶级文化教育兴起的历史,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斗争的历史。

武汉大学最初名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创办于1913年,是辛亥革命的产物。……

“这100万不包括请明星的费用。学校另外再出钱请明星们”。记者辗转拿到了这台晚会的节目单。上面的明星包括阎维文、吴雁泽、殷秀梅、汤灿、解小东、刘维维、关牧村、丁建华、乔臻、马季、大兵等一大串为观众耳熟能详的名字。主持人包括朱军、周涛、窦文涛等。这样的明星阵容,全部的出场费可想而知。

这位编导说:“考虑到主办方是学校,一些明星在出场费上是打了折的。但即使是这样,请明星的全部费用也要100万左右。”

这就意味着一台校庆晚会花了200万。

记者就此问武汉大学几位学生,他们表示都没有看这台晚会。其中一位学生说:“湖北剧场一共容纳千把人,校庆时到的校友又多,有几个学生能看这台晚会呢?”

一位看过这台晚会的武汉大学教授对此忧心忡忡:“这两百万不知道有没有学生们的学费。现在一些学生交学费很不容易的。大学不应该助长这种不好的风气。”另一位特聘教授则言辞激烈地说:“大学花两百万请明星搞晚会,简直是大学的堕落。”

(2004年)

一部话剧 一个讲坛——武汉大学追忆抗战精神简约贺校庆

新华网武汉12月1日电(记者张先国、李鹏翔)没有邀请官员出席、没有演艺明星助阵、没有铺排场面、没有设主席台,一部纪念学校抗战时期西迁历史的话剧、一个定位人文学术的“珞珈论坛”成为武汉大学115周年校庆活动的主角。“简约而不简单”成为校庆秉持的新理念。

今年是武汉大学建校115周年,也是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70周年。为躲避日军侵略,1938年至1946年,武汉大学师生西迁乐山。“乐山时期”,武汉大学培养了包括12位院士在内的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跻身当年全国四大名校之列。

为了弘扬乐山时期的大学精神,将这份教育报国、奋争不息的精神遗产内化为凝聚全校师生员工和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武汉大学在校庆之际组织师生自编自演了大型校园话剧《西望乐山》,展现出武大人在那个艰苦卓绝时期

的历史,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斗争的历史。”请结合你对1913-1963年间武汉大学历史的了解和认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20分)

5.你对《武汉大学校庆晚会花费两百万 师生怨言何其多》这篇新闻报道中的各种观点有何看法?(20分)

6.2013年,武汉大学将迎来120周年校庆,身为武汉大学的学生或校友,你对母校举行校庆活动的基本宗旨、指导思想和具体方式有何看法和建议?假如你是校庆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或参与者,你将会用何种方式来办好校庆?(20分)

二、论述(50分)

请手绘一张武汉大学校园内珞珈山或狮子山的示意图(使用电脑制作亦可),.标注出山上、山下及周边各处建筑与自然、人文景观的准确位置,并对各个景点逐一进行全面、具体的介绍说明。

三、作文(50分)

自拟题目,或参考以下主题,写一篇校史课结业作文,要求: ............1.主题鲜明,语言通顺,论文与散文均可,前者要求材料丰富、翔实,论据.......准确、充分,后者要求抒发真情实感、言之有物,切忌空发感慨、无病呻吟;

2.字数不设上限,下限具体为——文科学生不少于2000字,理、工、医科学生不少于1200字,否则将酌情扣分;

3.手写稿及打印稿均可,要求字迹清晰,页面整洁;

4.特别提醒:本课程作文严禁抄袭、剽窃,违者一律不给成绩!................

附:参考题目(不同主题也可结合起来进行写作)

1.地域环境、社会政治环境、政治运动或战争对武汉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影响; 2.武汉大学(或原武水、武测、湖医、文华图专)历任校长办学思想研究、比较、总结或分析其对校风的影响;

3.武汉大学(或原武水、武测、湖医、文华图专)著名学者的生平经历、趣

学求学或执教的生活情景(可专门集中描写一个时期,亦可将几个不同时期进行对比)。

3.畅想和展望未来的武汉大学(可选择2013、2020、2028、2043、2050年等具有标志性的年代)。

4.结合以上三个主题,将武汉大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分析。

附一:替代得分方式(20-50分)

1.如有协助本人一同整理武汉大学校史资料者,可根据具体工作量的大小,折合20-50分的分数,并根据整理工作的实际质量进行评分。

2.平时有做课堂笔记习惯的同学,可在期末将自己的笔记复印5-10页,并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评述或发表个人见解、感悟等,可折合成20-30分的分数进行评定。

附二:额外奖励加分(10分)..1.平时在课堂内外通过各种方式踊跃提问、发起或参与讨论,积极组织或参加各种课外校史学习、宣传、竞赛等活动的同学,将会根据其具体表现情况,在实际答卷成绩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额外奖励加分。

2.请为下一届的校史课考试或校史知识竞赛命制几道高质量的试题(题型、数量和难度均不限,选择、填空、连线、判断、辨析、简答、论述、名词解释、图片说明、短文改错、材料分析等均可,命题角度和手法越新颖越好)。

附三:交卷地点示意图

第五篇:校史

抚远县浓桥中学校史(1986年至今)

校史编委会组织机构

编: 杨恩国

副主编: 谢宝刚

辑: 王艳玲

咸永彬等

淑静李

目录:

一、前言

二、学校发展简介 三、四、五、六、七、八、教师队伍

教学改革和实践

学生情况

学校常规管理及所取得业绩 校容校风建设

尾声 第一部分

前言

浓桥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从建校至今已走过了十七个春秋。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中,浓桥中学已从当年羽翅未满的雏鹰长大成为展翅翱翔的雄鹰,在其铁翅哺育出了近千名莘莘学子,他们大多已成为现今社会的中坚力量。

浓桥中学的前身是浓桥中心校。学校经历了在摸索中艰苦创业阶段,从艰苦创业中积极发展事业阶段,经历了教学资源从无到有,从匮乏到丰富的阶段,也经历了教师队伍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阶段,更经历了教育理念改革大潮中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浓桥中学是一所注重人文精神的学校,建校至今,人文精神始终是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其育人理念:“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有才”已经深入浓桥中学教学改革中,十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在我们正确的办学思想的指导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人才。

十七年,弹指一挥间,往事皆如烟!但如烟的浸透着汗水甚至是泪水的往事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历任开拓者“挥汗禾锄”“历水苗润”的脊背。他们闪光的过去和勤恳的精神照亮了浓桥中学未来之路。我们编写校史,目的在于让所有看到这本校史的人都静静地回顾一下过去,回忆一下历史回忆下我们前辈们不朽的身影,将这化作永恒的动力,铸造我们浓桥中学新的篇章!

仅以此史献给曾为浓桥中学奉献过和正在奉献着的教师!第二部分

浓桥镇八一中学发展简介

浓桥镇八一中学其前身为浓桥镇中学。浓桥镇中学是1989年从浓桥中心学校分离出来的农村独立初中。浓桥镇中心校始建于1976年3月,当时只有两名教师,十几名学生。负责人是项占文,教师窦亚琴,教室就设在窦亚琴家。同年6月,东方红公社(浓桥镇前身)在二抚路西侧建土草结构房屋10间做为校舍,同时招聘下乡知青若干名做为教师。学校命名为东方红学校。1978年至1982年,东方红学校的草房校舍翻盖成了12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校舍,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小学六个班,中学3个班的乡镇级中心校,下辖村级小学六个。1982年东方红公社更名为浓桥乡,东方红学校随即更名为浓桥乡中心校。

1986年3月,王甲富同志任校长主持工作。此时,浓桥镇中心校已拥有教学班小学六个,初中5个,学生____名,教师___名

1987年8月,马广富同志任校长,苏冶辉任副校长。

1988年至1989年,开始筹建浓桥中学教学楼。

1989年3月,马广福调任建中学教学楼工程总监工。

王甲富任中小学校长,苏冶辉任副校长。同年9月,中小学分离,中学搬入新建教学楼,中学首任校长王甲富。

1990年3月,王甲富校长调出,马广富任校长。同年9月,马广富调出任中小学书记兼政府文教助理。苏冶辉任校长,姜国盛任教导主任,与此同时浓桥中学的教师队伍得到了补充,中师毕业生2人,外调1人,顶编代课1人,临时代课2人。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伊始的各方面工作号召全体教师在教学上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学校教风严谨,学风浓厚,该初三毕业生有5人考入中专,3人升入是师,9个升入高中。学生金长胜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佳木斯高校,学校教学成绩名列全县各中学前列。

1991年8月,政府投资7000余元新建了中学厕所,解决了全校师生入厕难的问题。9月,学校号召每名学生带15根杖条将校园四周封闭起来,校容校貌有了一定的改观。

1992年9月,全校教职工已达到32人,教学班6个,每班班额40多人。

1993年3月,校长苏冶辉调出,姜国胜任校长,徐彦任教导主任,杨恩国任政教主任,李秀东任后勤主任。8月,校长姜国胜与林业部门联系后,带领全校男教师上山代木破板将学校北侧木杖换成板杖并修建了大门,9月,学校食堂引入竞争机制教工家属轮班做饭。

1994年9月,学校加强教学内部管理,推广施行新教法即学导式教学,并与前哨、寒葱沟两校联合进行教研。

1996年8月,政教主任杨恩国调任浓桥中心校任校长。

1997年4月,校长姜国胜调出任镇政府副书记,李秀东代理校长,中小学书记马广福调县委党校任教。

为营建宽松的育人环境,利用暑期,李秀东同志带领班子成员对学生宿舍进行了维修。

1998年5月,学校动工修建花坛,使学校环境建设更趋合理化,美观化。1999年3月,学校各班级的陈旧木质黑板全部被玻璃黑板替换,5月,顺利通过“普九”国家级验收;为解决学校校舍不足的实际情况,学校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争取到了沈阳军区捐助的“八一”工程款项并于同年10月新建教学楼400多平方米。为感谢沈阳军区战士们的援助,在县教委领导的提议下,“浓桥镇中学”更名为“浓桥镇八一中学”。

2000年9月,为适应现代新的教育教学形势,学校自筹投资十几万元建成了我县农村第一所标准化微机室

2001年秋,上级财政部门的投入资金,为我校更换了一台新式的节能锅炉,使全校师生冬季真正住上了暖屋子。

2002年起,历时两年,投资几万元,县进行学校周围铁栅栏建设,建成铁栅栏二百三十多延长米,木板围墙已成为历史。

2003年春,学校又投资近万元建成了百米绿色长廊和浓科教实验室基地。实现了学校由普通中学向农村示范化初中的转变,为当地农村培养复合型人才抻供了平台。

2004年,校长李秀东调任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任副主任。杨恩国同志调到中学任校长,谢宝刚,马巨海任副校长。

新的学校领导班子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多方筹措,投资数万元对学校微机进行了添置和改造;衔接并新建了百余米铁栅栏,使学校达了到全封闭;对农科教实验基地和百米绿色长廊和进行了再投入和重新规划,与此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和教学质量,重新出台了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抓学校内部管理,提出了“诚信、务实、勤奋、创新”的八建校方针。树立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的大教育观念。

浓桥镇八一中学的十七年,是鼓满风帆不断跨越自己,执着前行的十七年。十七年来,几十名教职工为浓桥这块净土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几十多名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省、市、县级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教学能手、和先进工作者等。

****年至今,十七年来,桥中领导班子始终是一个坚强战斗堡垒,团结广大师生员工注重严谨治学,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十七年来,桥中毕业生近千人,其中上百名学生考入中等和高等院校,几百名学生投身到为当地农村建设服务的洪流中去。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正是我校教职员工十七年如一日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结果。

桥中,十七年的岁月,似鲜花憧憬着甘美的果实;桥中,十七年的历史,像煤核怀抱着燃烧的意愿;桥中,展望未来,你必将前景如诗如画!

第三部分 教师队伍 <一>领导机构

1986年9月----1987年9月 校长:王甲富

教导主任: 苏冶辉(中学)高家和(小学)后勤主任:魏福全

1987年9月----1988年9月 校长:马广福 副校长:苏冶辉

教导主任:高家和(中学)副教导主任:白凤和(中学)后勤主任:许兴良

1988年9月----1989年3月 校长:马广福 副校长:苏冶辉

教导主任:高家和(小学)副教导主任:白凤和(中学)后勤主任:魏福全

1989年3月----1990年3月 校长:王甲福 副校长:苏冶辉

教导主任:高家和(小学)副教导主任:白凤和(中学)后勤主任:魏福全

1990年3月----1990年9月 校长:马广福 教导主任:白凤和 政教干事:王道远 后勤主任:魏福全 1990年3月----1991年9月 校长:苏冶辉 教导主任:姜国胜 后勤主任:魏福全 政教干事:杨恩国 1991年9月----1992年9月 校长:苏冶辉 教导主任:姜国胜 后勤主任:王贵和 政教干事:杨恩国

1991年9月----1992年10月 校长:苏冶辉 教导主任:姜国胜 后勤主任:王贵和 政教主任:杨恩国 1992年10月----1993年3月 校长:苏冶辉 教导主任:姜国胜 后勤主任:李秀东 政教主任:杨恩国 1993年3月----1996年9月 书记:马广福 校长:姜国胜 教导主任:徐彦 后勤主任:李秀东 政教主任:杨恩国

1996年9月----1997年4月 书记:马广福 校长:姜国胜 教导主任:徐彦 政教主任:李秀东 后勤主任:马巨海 团总支: 谢宝刚 1997年4月----1997年9月

书记:李秀东 校长:李秀东(代)教导主任:徐彦 政教主任:郭振海 工会:张彦学 后勤主任:马巨海(代)团总支书记: 谢宝刚 1997年9月----2002年9月 书记:李秀东 校长:李秀东 教导主任:徐彦 政教主任:郭振海 工会:张彦学 后勤主任:马巨海 团总支书记: 谢宝刚 2002年9月----2003年9月 书记:李秀东 校长:李秀东 教导主任:徐彦 政教主任:郭振海 工会:李淑静 后勤主任:马巨海 团总支书记: 谢宝刚 2003年9月----2004年2月 书记:李秀东 校长:李秀东 教导主任:徐彦 政教主任:郭振海 工会:姜国春 后勤主任:马巨海 团总支书记: 谢宝刚 2004年2月至今

书记、校长:杨恩国 业务副校长: 谢宝刚 后勤副校长: 马巨海 教导主任:咸永彬 政教主任:郭振海 工会主席:姜国春 团总支书记:王洪云 <二>领导队伍工作

浓桥中学办学理念为全面育人,以质立校,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并提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尤其是近年来根据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办农村综合中学之路,更是得到了全社会认可。校领导班子身先士卒,率先示范,严抓教育教学,深入班级听课,走进教研组评课,进入班级,悉听学生之建议。加班加点义务为学生补课。(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学校在经费紧张的前提下,先后建立了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及卫生室并自筹资金添置了吊环、单双杠、秋千、水泥球场等相关的娱乐设施。

96年设立工会后,工会主席与校领导携手做好教师思想工作,建好教师之家,组织好教师的业余活动。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召开好每年一度的教职工大会,听取教师富有价值性的建议,并予以积极性的回应。

后勤领导能够及时订发学生用书,维修保养暖气,桌椅板登和日常用电,保证了前勤工作的正常运作。

党团员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从1990年至今浓桥中学共先后发展了三十余名党员,这些思想上积极进取的党员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成为教育教学上骨干力量。

1992年,姜国胜任校长期间,浓桥中学建立教师业务档案表这是教师量化考核的雏形,以后经逐年修改,量化考核评价已逐步趋向完善,得到了大多数老师的认同。

由于工作出色,浓桥中学也多次获得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好评。1990年全县中考成绩全县第三

1992年、1993年、1994年连续三年中考成绩全县第一 1993年,姜国胜获得省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1998年,浓桥中学获得佳市教代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999年.获县进修学校“语文试点改革学校”示范称号 2001年,学校社会发展,而转变办学观念在培养实用人才上率先转变理念浓桥中学逐步转轨为农村综合中学,成为培养地方复合型人才的摇篮。2002年学校被评为“农村综合中学改革示范校”的荣誉称号。

同年学校获得了黑龙江省德育先进学校 2003年,浓桥中学升入高25人,2004年,浓桥中学学生考入县重点高中20人 学校转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从1986年至今,浓桥中学的升学率始终是稳中攀升,考 入师范类学校有五十名学生,考入二中的有二百三十名,考入各类中专的有四十名学生,可谓是硕果累累。<三>教师队伍

十七年中,浓桥教师队伍几近更新,老教师的伏骥千里,年轻教师的锐意更新,无不显示了一所新兴学校的新气象,浓桥中学的教师队伍也千锤百炼,历经坎坷曲折,养成了工作中都能勇担重任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作风,如今正以昂扬的作风,迎接美好的未来。

1.2.1986年到2004年浓桥中学教师流动情况(附表1)十七年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附表2)

四、教学改革和实践

浓桥中学自建校以来,学校教师在办学初期条件困难的情况下身居陋室始终把“教好书,育好人”做为从教准责,学校于1994年将教师队伍划分为文理科教研组,分组研究教育教学问题。

例如:集体备课,设计观摩课,公开课,相互听评课,说课。学校教师多次参加市县级竞赛均取得可喜的成绩。并发表了许多有分量的论文。

学校的在教育发展观念上保持着“变则通”的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被条条框框束缚,打破以往陈旧教学模式,借鉴外地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1.1990年浓桥中学推陈出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并在抚远语文界泰斗祖印太老师的指导下推广学导式教学,并取得可喜的成绩,1992年至1995年语文、数学、外语、地理、历史多次取得全县统考前三名的成绩。1995年,根据国家教委的文件精神,我校在抓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又鼓励教师大胆革新,将应试教育推向素质教育,全面培养有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变被动学习为快乐学习,强调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氛围。将复杂化的教学过程简单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从而杜绝了教师照抄教案的现象,改用参照教参来锻炼教师自己备课的能力,要求教师在45分钟课堂上自控口头语不断的现象,能够灵活运用简练通谷易懂的语言进行授课,坚持 课堂授课和课后分类辅导相结合的做法,使教学过程在简单化之后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这些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在改革尝试和推广之后,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学生家长的赞同。2.教师业务进修培训及其它

浓桥中学十分重视在岗教师的培训情况。1986年起所有在岗培训的教师均可获得经济上补助,学校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鼓励在岗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并制定了相关制度,1986年至2005年我校所有教师均达到了国家要求初级中学教师学历证书(见附表3)17年中,浓桥中学的教师虽然人事有所,但是对于教师业务进修和培训始终没有间断过,学校第星期举行一次业务学习或政治学习,加强教师道德修养建设和业务提高水平,尤其是文理科分组后,业务学习更有针对性,政治学习提高到相应的高度,教师自学于自身业务相关的资料,《学导论》、《教学大纲》、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于教师本人息息相关的法律。

教师本人积极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业务讲座积极参加教委及进修校举行的各类赛课及文体类竞赛,1993年姜国胜在三中参加物理观摩课,被电视台录为样板课。1994年----1997年我校二十余名教师在参加的县级竞赛中获得了较高的名次。

王艳玲、乔正花、姜国春在举办首届语文基本功竞赛获得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2003年教师中考测试中,有近十名教师在考试中获得了前三名好名次。学校的校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埋头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风气异常浓厚。

与此同时,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已形成制度,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开成均源于此。学校从建校至今,没有发生一例教师违规违记现象。

学校1994年培养学科带头人6人,并开展了教师互助活动,由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教师帮助刚毕业欠缺经验的教师迅速提高业务能力,教师学习掌握失进的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进行教学。学校于1998年购进投影仪2000年又添置复印机及微机,化学物理实验仪器,如今全校教师基本能用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17年中,学校至少每年发展1—2名党员,发展学生团员30—40名,党员定时召开党支部会议讨论学习上级文件,关讨论决策学校重大事件,学生团员利用每周一次的活课开展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义务劳动,课外活动等积极有意义的活动。

根据我们的办学宗旨,学校成立由教导处为主的校本课程研究开发领导小组,对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开发,并于2004年3月正式实施了“高油高蛋白大豆生产技术”培训,实施半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教育经费数量及使用情况教师待遇

(1)学校教育经费采用上级拔款,政府监督制度使用如下: 1986年

拨款总数:93800.00 人员经费:69685.00 福利费:8000.00 设备费:3500.00 铁床 3000.00 事业费:12615.00 1987年

拨款总数:114000.00 人员经费:75700.00

福利费:9600.00 设备费:1958.00(铁炉958.00)桌椅1000.00)事业费:26742.00 1988年

拨款总数:140000.00 人员经费:110975.00 福利费:9000.00 设备费:3100.00 办公桌椅2000.00 学生桌椅1100.00)事业费:16925.00 1989年

中心校拔款:75400.00 中学拔款:47996.00 人员经费:66356.00 人员经费:18640.00 福利费:1000.00 基建费:1000.00 事业费:8044.00 设备费:4300.00 小学收学费:400 维修费:1800.00 福利费:6000.00 事业费:16256.00 中学学费:700.00

重读费:100.00

代资款:150.00 1990年

拔款总数: 121660.00 人员经费:67590.00 设备费:8200.00 保密柜:700.00 体育器材:2500.00 福利费:10000.00 桌椅 4000.00(设备费)维修费:16000.00 食堂: 1500.00 盖厕所:7000.00 事业费:19870.00 预交书款:55.00 学费:7.00 下学期 10.00 暖气费:30.00 宿费:20.00 代资款:150.00 100.00 60.00 1991年

拔款总数:109400.00 人员经费:73974.00 设备费:2700.00 桌椅 福利费:6800.00 维修费:2500.00 事业费:23426.00 宿费:20.00 学费:10.00 1992年

拔款总数:114700.00 人员经费:80560.00 设备费:4600.00 课桌椅:4000.00学生饭桌:600.00 福利费:6200.00 维修费:660.00 事业费:22680.00 学费:10.00 下学期学费:14.00 暖气费:30.00 寄读费:200.00 重读费:150.00 代资款:60.00 宿费:20.00 1993年

拔款总数:108700.00 人员经费:95125.00 设备费:2000.00 福利费:1600.00 维修费:350.00 事业费: 9625.00 班费:14.00 学费:14.00 重读费:200 暖气费:30.00宿费:20.00 1994年

拔款总数:144150.00 维修费:6300.00 人员经费:111200.00 事业费:16650.00 设备费:5000.00 取暖费:30.00 福利费:5000.00 学费:20.00 学费:14.00 宿费:20.00 代资:100.00 下学期取暖:50.00 文体:15.00 桌椅费:15.00 实验费:20.00 宿 费:30.00 1995年

拔款总数:166280.80 人员经费:56297.80 福利费:640.00 维修费:2600.00 学费:14.00 杂费:25.00 事业费:6743.00 宿费:35.00 暖气费:50.00 1996年

拔款总数:182700.00 人员经费:168400.00 福利费:3900.00 事业费:10410.00 学杂费:26.00 宿费:35.00 1997年

拔款总数:222500.00 人员经费:176100.00 设备费:8400.00 桌椅 维修费:17300.00 福利费:8865.00 事业费:11835.00 学费:26.00 宿费:35.00 下学期杂费:55.00 宿 费:35.00 1998年

拔款总数:233600.00 人员经费:200845.00 福利费:6510.00 维修费:5000.00 事业费:21245.00 学费:55.00 宿费:35.00 班费:5.00 1999年

拔款总数:249110.00 人员经费:235185.00 设备费:10000.00(课桌椅)事业费3925.00 学费:55.00 宿费:35.00 本款:15.00 班费:7.00 纸张:20.00 活动:15.00 学习指要:13.00 资料费:30.00 2000年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202476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