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花椒病虫害诊断及防治

花椒病虫害诊断及防治



第一篇:花椒病虫害诊断及防治

花椒病虫害诊断及防治

花椒病虫害是严重影响花椒生产的重要因素,而危害花器和果实的病虫害,直接导致产量降低,甚至绝收。而危害枝干和根茎的病虫害,能使枝干枯萎,直至死亡。取食危害叶片的病虫害也使得花椒产量受损。数十种病虫害的侵蚀使得花椒的品质受损,产量不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搞好花椒病虫害的防治已成为搞好花椒生产的重要环节。

一、花椒病害发生及防治

(一)花椒炭疽病

俗称黑果病,主要危害果实,也可危害叶片和嫩梢,严重时一个果实可达3-10个病斑,易造成果实脱落,一般减产5%-20%,甚至高达40%。发病初期,果实表面呈不规则的褐色小斑点,随着病情的戴雅世,病斑变成圆形或近圆形,中央凹陷,深褐色或黑色。天气干燥时,病斑中央呈灰色或灰白色,且有许多排列成论纹状的黑色或褐色小点(图1-1,1-2)。如遇到高温阴雨天气,病斑上的小黑点呈现粉红色小突起。病害可由果实向新梢、嫩叶上扩展。该病是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侵染所引起,属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炭疽菌属。该病分布于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四川、云南等省区。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果、病叶及枝条上越冬。第二年6月初在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引发病害。能发生多次侵染。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发病,8月为发病高峰。在椒园树势衰弱、通风、透光性差,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易发生流行。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①加强椒园管理,进行深耕翻土,防止偏施氮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降雨后及时排水,促进椒树生长发育,增强抗病力。

②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以减少病菌来源;通过修剪椒树改善椒园通风透光条件,减轻病害发生。

2、药剂防治 ①冬季结合清洁椒园,喷施1次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100-150倍液,同时兼治其他病虫害。

②春季嫩叶期、幼果期及秋梢期,各喷1次15%晶体石硫合剂180-2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除雷百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倍得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二)花椒锈病

该病为普发性病害,又称花椒鞘锈病、花椒粉锈病。流行年份发病率可达50%-100%,可造成椒叶在采椒后不久便大量脱落,使椒树再次萌发新叶。影响当年椒树营养积累,同时由于再次生叶而使养分过度消耗,直接影响到次年椒树的产量和椒果的质量。病菌主要危害叶片,偶尔也危害叶柄。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出现直径为2-3毫米的水浸状褪绿斑,与病斑相对应的叶背面出现圆形黄褐色的疱状物—夏孢子堆。在较在的夏孢子堆周围往往出现许多小的夏孢子堆,排列成环状或散生。这些疱状物破裂后释放出橘黄色粉状夏孢子。发病后期在叶片正面,褪绿斑发展成为3-6毫米深褐色坏死斑。叶背夏孢子堆基部产生褐色或橘红色蜡质冬孢子堆,突起不破裂,呈圆形或长圆形,排列成环状或散生。发病严重时,叶柄上也出现夏孢子堆及冬孢子堆(图1-3,1-4)。该病由花椒鞘锈菌(coleosporium zanthoxyhli Diet.& Syd)侵染所致,病原属担子菌亚门,锈菌目,栅锈菌科,鞘锈菌属。普发于甘肃、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四川、安徽、江苏、浙江、云南等省花椒产区。

[发病规律] 此病一般于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7-9月上旬为发病盛期。在降雨多,特别是秋季雨量大,降雨频繁的情况下,病害容易流行。病害多从树冠下部叶片发生,并由下向上蔓延,花椒果实成熟前病叶大量脱落,至10月上旬病叶已全部落光,新叶陆续生长。病菌可通过气流传播,气候适宜时,病菌繁殖速度增快,再侵染频繁。此病的发生与椒园所处地势环境有关,阳坡较阴坡发病轻,大红袍发病最重,其次是豆椒,狗椒较抗病。此外,若在椒树行间种植高杆作物,因通风透光不良,可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①加强椒园管理。花椒落叶之后,将病枝落叶进行清扫,集中烧毁,彻底清除和消灭越冬病原菌。

②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椒树自身的抗病能力。③栽培抗病品种。可用狗椒等抗病品种与大红袍等染病品种混合栽种,能有效降低锈病的传播流行;还可通过无性繁殖或嫁接等方法培养抗病品种。

2、药剂防治

①6月初至7月下旬,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1000-15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仙星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均匀喷雾。

②花椒树于秋季果实采收后,或翌年春季椒芽萌发前喷洒一次1:2:600倍的波尔多液(硫酸铜500克,石灰1000克,水300公斤)能杀死树体上寄生的病菌并防止病菌晚秋、早春入侵,预防病菌的侵染和蔓延。

(三)花椒丛花病

又称鬼扫帚、鬼穗病。该病主要危害花椒春稍和花序,花序受害后不能开花结果,嫩梢受害后叶片形成各种畸形叶,不久叶片干枯脱落,致使树势衰弱,生长不良。花序感病后,节间缩短,小枝梗丛生,花蕾多且畸形膨大,密集成团,致使整个花穗丛生成簇。花器不发育或发育不良,一般不能开花结果,偶尔结果,果实很少且细小。病花穗干枯后,经久不落,仍在枝梢间,形似鬼头,故称“鬼头花”。嫩梢感病后,叶片呈各种畸形顺,久叶片干枯脱落成为秃枝。严重时新稍节间缩短,侧枝丛生,当叶片脱落后,整个枝梢呈扫帚状,故又称“鬼扫帚”(见图1-5)。

该病是由花椒丛枝病毒(ZWBV)侵染而引起,为一种植物线状病毒。该病分布于甘肃、陕西、四川等花椒产区。

[发病规律] 该病为病毒病。主要传播媒介是麻皮蝽、茶翅蝽等。还可通过种子、苗木的调运而远距离传播。接穗也可以传毒,花粉可能带毒,但不能通过汁液摩擦传染。该病的发生与花椒的品种、树龄、虚浮红的为害和栽培管理等条件有密切关系,一般幼树比老树易感病;管理粗放、蝽象和木虱等发生严重,树势衰弱的椒园都容易感病。

[防治方法]

1、实行植物检疫:禁止从病区采购苗木、接穗和带病种子。新区如果发现病株应及早挖除烧毁,防止扩大蔓延。

2、人工防治

①培育无病菌,从无病椒树上采集种子育苗,或从无病的品质优良的母株上采集接穗进行嫁接育苗。

②加强栽培管理。施足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使树体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3、药剂防治传媒害虫。嫩枝期及时喷药防治蝽象和木虱,减少传病媒介,减轻病害扩大传播。详见防治茶翅蝽等刺吸害虫的方法。

(四)花椒白粉病

又名花椒自涉病,俗称白面病、面粉病等。主要侵染花椒叶片,也危害新稍和果实。病害大发生时,叶片布满灰白色粉状物,病叶可达70-100%,使叶片干枯。叶片被侵害时,最初于叶片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病斑,然后病斑变成灰白色,并逐渐蔓延到整个叶片,严重时叶片卷缩枯萎。枝梢被害时,初为灰白色小斑点,然后不断扩大蔓延,可使整个树梢受害,抽出的叶细长,展叶缓慢,随病势的发展,病斑由灰白色变为暗灰色。果实受害后,果面形成灰白色粉状病斑,严重时引起幼果脱落。该病由球针壳属一种真菌(Phyllactinia sp.)侵染所引起,属于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球针壳属。分布于陕西、山西、四川及甘肃等产区。该病菌除危害花椒外,还危害杨树、葡萄等。(见图1-6)

[发病规律] 白粉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上或芽内越冬。翌年形成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分生孢子飞落到寄主表面,若条件适宜,即可萌发直接穿透表皮而侵入。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28℃。在较低温条件下,孢子就能萌发。因此,干旱的夏季或温暖、闷热、多云的天气容易引起病害大发生。花椒栽植过密,施肥不当,通风、透光性差,也能促进使病害流行。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①加强栽培管理。发病较多的椒园,注意清除病叶,病枝、病果,集中烧毁处理,防止传染。

②注意排水、施肥、中耕除草,以增强树势,并适当剪去过密枝叶,保持通风透光良好,可减轻发病。

2、药剂防治

①早春花椒发芽前喷洒45%晶体石硫合剂100-150倍液,除防治白粉病外,还可兼治叶螨、介壳虫等。

②花椒发芽后喷洒45%晶体石硫合剂180-2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间隔7-10天喷1次,有较好的防病效果。

(五)花椒褐斑病

又称花椒黄斑病。该病主要危害花椒叶片,发病严重时,并时率达60%以上,8月份便造成叶片枯黄早落。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黄色水渍状圆形小斑点,病健交界不明显,叶背相对应部分呈现褪绿斑。病斑扩大后,呈淡褐色或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颜色较深,直径3-10毫米。叶背有深灰色绒状霉层,主脉附近的霉层密而多。几个病斑可相连形成大斑,导致叶片枯黄脱落(见图1-7,1-8)。该病由花椒尾孢菌(Cerospora zanthoxyli Cooke)侵染所引起。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暗色孢科,尾孢属。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贵州和台湾等省、自治区。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子座在病残叶上越冬,翌年5月上旬产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潜伏期17-33天。菌丝体生长温度为6℃-35℃。最适宜温度为20℃-30℃。生长季节可多次进行再侵染。病害由树冠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扩展蔓延。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8月上旬分别出现两次发病高峰。一般椒园管理不善,树势衰弱易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①加强椒园水、肥、土的管理,以增强树势,可减轻病害的发生。②秋末冬初清扫落叶,集中烧毁;同时椒园进行翻耕,将未清除干净的病残落叶深翻入土中。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从5月下旬开始,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用药3-4次,立秋前后再用药一次,防病效果更好。

(六)花椒黑斑病

又称花椒落叶病。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其次是嫩枝,一般病叶率为20%-40%,严重时可达80%以上。感病后椒叶提前衰老、枯黄而大量脱落,严重影响椒树生长。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产生直径1-4毫米黑色圆形病斑,可穿透叶片直达叶背。常在叶背病斑上出现明显的疹状小突起,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雨后出现乳白色针状的分生孢子角。后期叶片正面病斑上也着生疹状小点。当分生孢子盘聚生在一起时,叶片上产生大型不规则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图1-9)。叶柄上的病斑呈椭圆形,内生点状孢子盘。嫩梢感病后,产生梭形紫褐色疹状小突起。该病由花椒盘孢菌(Marssonina zanthoxyli.)侵染所引起。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盘二孢属。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和山西等省花椒产区,是影响花椒产量的叶部病害之一。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在病叶上或枝梢的病组织内越冬。第二年雨季到来时,产生分生孢子而成为初侵染源。7月下旬开始发病,多以下部椒叶开始逐步向上扩展。分生孢子主要借雨水飞溅传播。8月中旬至9月初达发病高峰,病叶陆续脱落。发病严重时树冠中下部叶片全部脱落。

雨季早、降雨多、降雨频繁的年份,发病早且严重。土壤瘠薄,管理粗放的椒园,由于树势衰弱,发病重,而且树龄越大,发病越重。大红袍易感病,狗椒较抗病。椒园种植其他高杆作物或树冠枝叶茂密,通风、透光性差时,发病也重。

[防治方法]

1、加强苗木检疫:由于花椒幼枝可以带菌,因此在调运苗木过程中应进行严格检疫,以防病害传播。

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肥料,及时灌水和除草,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性;通过整形修剪,使树冠通风透光,降低湿度,以减轻病害发生;剪去病枝,并及时清扫枯枝病叶,集中烧毁,以减少初侵染源。

3、药剂防治:分别在7月上旬和摘椒后,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各喷雾一次,防治效果较好。

(七)花椒灰斑病 又称花椒圆斑病。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造成叶片脱落,削弱树势,影响产量。叶片感病后在叶片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呈灰色或灰白色,边缘较细,呈褐色(图1-10)。后期病部散生黑色小粒点(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叶上常散生数个病斑,叶片一般不枯死。该病由盾壳霉属真菌(Coniothyrium tirolonsis)侵染所引起,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球壳孢科,盾壳霉属。目前主要分布在甘肃等省花椒产区。

[发病规律] 该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落地病叶上越冬。次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叶片危害。该病在多雨年份易发生流行。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椒园发病重;修剪不当、伤口多的椒树发病重;管理不善、通风、透光性差的椒园发病也重。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①清洁椒园。秋末冬初及时清扫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消灭初侵染源。

②加强栽培管理。注意低洼积水地的排水工作,合理修剪,增强通风、透光性,增施有机肥,以增强树势,减轻病害发生。

2、药剂防止: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施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八)花椒煤污病

又称黑霉病、煤烟病、煤病等。陈危害叶片外,还危害嫩梢及果实。发生严重时,黑色霉层覆盖整个叶片,病叶率可达90%以上,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减产。初期在叶片表面生有薄薄一层暗色霉斑,稍带灰色或稍带暗色,随着霉斑的扩大、增多,而使黑色霉层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子囊壳),此时霉极易剥离(亦有不易剥离者)。由于褐色霉层阻碍光合作用而影响花椒的正常生长发育,该病由以小煤炱属(无性阶段曾称Fumago sp.)为主的真菌侵染而引起。病菌属子囊菌亚门,小煤炱目,小煤炱科,小煤炱属。分布于甘肃、陕西等省的花椒产区。

[发病规律] 该病为腐生性质,多伴随与蚜虫、介壳虫和斑衣蜡蝉的发生而发生。病菌以菌丝及子囊壳在病组织上越冬,次年由此飞散出孢子,由蚜虫、斑衣蜡蝉的分泌物而繁殖引起发病。病菌在寄主上并不直接危害,主要是覆盖在寄主上而妨碍光合作用而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一般在蚜虫、介壳虫和斑衣蜡蝉发生严重时,该病发生危害也相应严重。在多风、空气潮湿、树冠枝叶茂密,通风不良的情况下,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注意树形的修整,保持椒树树冠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温度,以减轻该病发生。蚜虫、介壳虫发生严重时,要及时修剪除被害枝条,集中烧毁。

2、药剂防治

①蚜虫、斑衣蜡蝉发生时,喷施2.5%敌杀死乳油3000-40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2000-3000倍液。

②介壳虫发生时,早春椒树发芽前,喷施45%晶体石硫合剂100倍液或97%机油乳剂50-60倍液,要求喷施均匀全面。

③生长期蚜虫、介壳虫同时发生时,在介壳早虫雌虫膨大前,喷施24.5%爱福丁乳油3000-4000倍液、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或3%金世纪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九)花椒缘斑病

又称细菌性缘斑病、叶斑病、黑腐病。主要危害叶片,一般发病率为30%60%,发病严重时病株率达100%,率达80%以上,造成叶片干枯死亡。叶片感病多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形成半圆形或“V”字形病斑,有时也有少数发生在叶片中间,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初期呈黄色或黄褐色,扩大后病斑边缘呈褐色或红褐色,中间灰白色或灰褐色,外围有较宽的黄色晕环(图1-12)。潮湿时,病斑上有黄色菌脓,镜检时有大量云雾状菌脓溢出。严重时每片小叶上有6-10个病斑,并可相互连接成大斑,致使大部分叶片甚至整个叶片枯死。病由油菜黄单细胞杆菌野油菜黑腐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pruni(smith)Dye]侵染所引起,病原属细菌薄壁菌门,假单细胞杆菌,黄单胞杆菌属。分布于甘肃、陕西、四川等省。此病除危害花椒外,还危害十字花科蔬菜。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遗留在土中或种子上越冬。次年病菌从子叶边缘水孔或伤口外侵入,引起发病。成株叶片感病后,病菌在薄壁细胞内繁殖,再迅速侵入维管束,引起叶片发病,病菌再从叶片维管束,引起系统侵染。病原菌由果柄处维管束侵入种子皮层维管束进入种子,致使种内带菌;也可混入或附着在种子上,致使种外带菌,进行远距离传播。在多雨天气及高湿条件下,叶缘吐水,叶面结露,有利于病菌侵入;肥水管理不当,造成植株徒长或早衰;寄主处于感病阶段,害虫猖獗或暴雨频繁,易形成伤口,造成发病。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种植抗病品种或从无病株上采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及时防虫减少伤口;花椒收获后清扫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可有效起到防病作用。

2、药剂防治

①花椒育苗时,应及时对种子进行消毒。可用醋酸6毫升或硫酸锌29毫升,加水1000毫升,溶解后温度控制在40℃,浸种30-60分钟后,用水冲洗3分钟,晾干播种;也可用45%代森铵水剂300倍液浸种20-30分钟,冲洗后晾干播种;还可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按种重的0.3%-0.4%拌种,可预防苗期缘斑病的发生。

②花椒发病初期,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35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500-600倍液均匀喷雾,间隔15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十)花椒穿孔病

花椒穿孔病又称花椒细菌穿孔病。该病由野油菜黑腐黄单胞杆菌桃李穿孔变种[Xanthomonascampestrispv.pruni(Smith)Dye]侵染所引起,病原属于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杆菌科,黄单细胞杆菌属。分布于甘肃省兰州、定西、天水、陇南等地。除危害花椒外,还危害桃、李、杏、樱桃、油桃等果树。

[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在枝条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季随气温转暖病病菌开始活动,开花前后病菌从病部溢出,借风雨和昆虫传播,经叶片气孔侵入。一般5月份开始发病,7~8月发病严重。夏季在干旱情况下病情发展较缓慢,秋季多雨季节继续侵染。气温在24℃-26℃时潜育期4~5天,19℃时为16天,树势强壮潜育期可长达40天左右。温暖多雨或多雾季节有利于该病发生,树势衰弱发病早而且重。此外,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枝叶茂密,通风透光差,施氮肥过多的椒树,均易引起发病。早熟品种发病轻,晚熟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结合修剪,剪除病枝,清除落叶、病果,集中烧毁,减少菌源。加强管理,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修剪,使椒园通风透光,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发芽前喷洒45%晶体石硫合剂80~100倍液,发芽后喷洒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0%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间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施3~4次。

(十一)花椒花叶病

花椒花叶病俗称花椒病毒病、红黄斑驳病。该病为花椒花叶病毒(PricklyashMosaicVirus)侵染所致,属于花椒花叶病毒(PMV)。分布于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省。

[发病规律] 椒树感染花叶病后,各部分组织中都带有病毒,为系统性侵染,只要寄主组织存活,病毒也一直存活着。病势发展与环境条件有一定关系,因此病症时轻时重,甚至在1株椒树上,不同部位或不同生长阶段的叶片,症状轻重也不尽相同,而且有病害交替出现现象。花叶病可通过嫁接传染,砧木或接穗带毒是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病树种子传染也有可能,还可通过蚜虫、椿象等刺吸口器害虫传播。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

①花椒苗圃中发现病苗后,应及时拔除,集中烧毁,防止扩展蔓延。

②花椒嫁接时,应选用无病枝条作接穗,或选用无病、抗病的砧木,避负花叶病的发生。

③被害严重的大树,也应及时刨除并妥善处理,并重新栽种健壮苗木。

(2)药剂防治

①应用杀虫剂防治传毒蚜虫和椿象等害虫,避免病害蔓延。参照蚜虫、椿象等害虫有关防治方法。②花椒花叶病发病初期,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病毒立克乳油700倍液或3.95%病毒毖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3~4次。

(十二)花椒黄叶病

花椒黄叶病又名花椒黄化病、缺铁失绿病。该病是由于缺铁而引起的缺素症,属于生理病害。该病分布于全国各花椒产区,以盐碱地和石灰质过高的地区发生比较普遍,尤以幼苗和幼树受害严重。

[发病规律] 花椒黄叶病多发生在盐碱地或石灰质过高的土壤中,由于土壤复杂的盐类存在,使水溶性铁元素变为不溶性的铁元素,使植物无法吸收利用。同时生长在碱性土壤中的植物,因其本身组织内生理状态失去平衡,使铁元素的运输和利用也受到阻碍,导致花椒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铁元素得不到满足而发病。花椒在抽梢季节发病最重。一般4月份出现症状,严重地区6~7月开始大量落叶,8~9月间枝条中间叶片落光,顶端仅留几片小黄叶。一般干旱年份,生长旺盛季节发病略有减轻。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

①选择栽培抗病品种或选用抗病砧木进行嫁接,避免黄叶病的发生。

②改良土壤,间作豆科绿肥。压绿肥和增施有机物,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和通气状况,增强根系微生物活力。

③加强盐碱地的改良,科学灌水,洗碱压碱,减少土壤含盐量。旱季应及时灌水,灌水后及时中耕,以减少水分蒸发;地下水位高的花椒园应注意排水。

(2)药剂防治

①在花椒黄叶病发生严重地区,可用30%康地宝液剂,每株20~30毫升,加水稀释浇灌,能迅速降碱除盐,调节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中营养物质和铁元素转化为可利用状态,在花椒吸收后,可解除生理性缺素症状。结合有机肥料,增施硫酸亚铁,每株施硫酸亚铁l~1.5千克,或施螯合铁等,有明显治疗效果。

②在花椒发芽前喷施0.3%硫酸亚铁、生长季节喷洒0.1%~0.2%硫酸亚铁、12%小叶黄叶绝400倍液,也可有效防治黄叶病。用强力注射器将0.1%硫酸亚铁溶液或0.08%柠檬酸铁溶液注射到枝干中,防治黄叶病效果较好。

(十三)花椒枯梢病

花椒枯梢病又称花椒梢枯病,俗称枝梢枯死病。该病是由茎点属真菌(PhomahedericolaDurQmontOuerecma)侵染所引起,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球壳孢El,球壳孢科,茎点霉属。该病主要分布于甘肃省武都、文县及舟曲等地。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残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和昆虫进行传播。7~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在一年当中病菌可以多次侵染危害。11月份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组织内越冬。在雨水较多年份发病严重;树势衰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加强椒树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及时灌水、排水,合理修剪以保证通风透光、增强树势,可减轻病害发生。结合椒树管理,发现枯梢、病梢,应及时剪除,集中烧毁,以减少病源。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45%代森铵7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600~700倍液均匀喷雾。发病盛期再喷施1~2次,可达到良好防治效果。

(十四)花椒枝枯病

花椒枝枯病俗称枯枝病、枯萎病。该病由拟茎点霉属的一种真菌(Phomopsissp.)侵染所引起,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球壳孢科,拟茎点霉属。分布于陕西、山西、宁夏回族自治区及甘肃陇南、天水和甘南局部花椒产区。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引起发病。在高湿条件下,尤其在降雨或灌溉后,侵入的病菌释放出孢子进行再侵染。分生孢子借雨水、风和昆虫传播,雨季随雨水沿枝下流,使枝干被侵染而病斑增多,从而引致干枯。椒园管理不善,造成树势衰弱或枝条失水收缩;冬季低温冻伤;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通风透光不好的椒园,均易诱发此病发生危害。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

①加强管理。在椒树生长季节,及时灌水,合理施肥,以增强树势;合理修剪,减少伤口,清除病枝并集中销毁,可减轻病害发生。

②涂白保护。秋末冬初,用生石灰2.5千克,食盐1.25千克,硫黄粉0.75千克,水胶0.1千克,加水20升,配成白涂剂,粉刷椒树枝干,避免冻害,减少发病机会。

(2)药剂防治对初期产生的病斑用刀刮除,病斑刮除后涂抹50倍砷平液、托福油膏或1%等量式波尔多液。深秋或翌年早春椒树发芽前,喷洒45%晶体石硫合剂100倍液或5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效果明显。

(十五)花椒干腐病

花椒干腐病俗称流胶病。该病由虱状竹赤霉菌[Gibberellapulcaris(Fr.)Sacc]侵染所引起,病原属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肉座菌科,赤霉属。其无性阶段为接骨木镰刀菌(F.sambucium)。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两省的花椒产区。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繁殖体在病部越冬。翌年5月初气温升高时,老病斑恢复侵染能力,在6~7月份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并通过伤口入侵。病害的发生发展可持续到10月份,当气温下降时,病害停止蔓延。病害发生程度与品种、树龄及立地条件有关,豆椒比其他花椒品种抗病,幼树比老树发病轻,阴坡比阳坡花椒发病也轻。在自然条件下,凡是被吉丁虫为害的椒树,大都有干腐病发生。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

①加强植物检疫。调运花椒苗木时,一定要做好该病的检疫工作,有病苗木严禁调往外地,以防传播蔓延;避免从病区调入苗木,使病害传入。

②加强栽培管理。改变对花椒园传统粗放的经营方式,加强肥水管理,及时修剪、清除带病枝条,集中销毁处理。

(2)药剂防治在花椒吉丁虫发生期,用40%氧化乐果乳油5倍液加1:1柴油,喷施树干治虫,间隔数日再喷1次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治虫防病效果较好。对大枝干上发病较轻的病斑,可进行刮除,并在伤口处涂抹托福油膏或治腐灵。在每年3-4月间和采收花椒果实后,用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喷施树干2~3次。

(十六)花椒溃疡病

花椒溃疡病俗称花椒腐烂病。该病由镰刀菌属真菌(Fusariumsp.)侵染引起,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主要分布于甘肃省陇南、武都、文县、成县、宕昌和甘南州的舟曲、迭部等地,是仅次于干腐病的又一重要枝

干病害。[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座在病斑上越冬。每年3月份当气温逐渐回升转暖时开始发病,4~5月份为病害发生盛期。4月上甸至5月上旬,在大型病斑中部逐渐产生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偶有枯死枝条出现。到6月份,随气温的升高,树皮伤口愈合作用加强后,病斑就停止扩展蔓延。当年所产生的小病斑常常在翌年发病季节继续扩大,而病斑上的繁殖体,特别是已枯死枝条上的病斑所产生的无数分生孢子座,会在第二年产生大量的分生孢

子,成为该病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通过创伤、修剪等机械伤口以及虫伤(如蜗牛啃伤、天牛蛀孔等)侵入寄主组织。一般大龄椒树、衰老椒树都易发生枝干溃疡病。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及时挖掉死树和锯掉已枯死的病枝,集中烧毁,防止病菌扩散传播。加强抚育管理,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合理灌水;及时修剪,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秋末或早春对椒树上的病斑可用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波美3度石硫合剂涂刷,可起到降低侵染源的作用,对其他健树涂干可起到保护作用。对多种伤口(如修剪伤、创伤等),先用l%硫酸铜进行消毒,再涂抹托福油膏或843康复剂,加以保护,避免病菌侵入。

(十七)花椒木腐病

花椒木腐病俗称花椒腐朽病、花椒腐木病等。该病由裂褶菌(SchizophyllumcommuneFr.)寄生引起,病原属于担子菌亚门,非褶菌目,裂褶菌科,裂褶菌属。广泛分布于甘肃省陇南、天水及甘南部分花椒产区,陕西省凤县等地产区也有发生。除危害花椒外,也危害苹果树、松树等阔叶树和针叶树。

[发病规律] 病菌在干燥条件下,菌褶向内卷曲,子实体在干燥过程中收缩,起保护作用。如遇有适宜温、湿度,特别是雨后,子实体表面绒毛迅速吸水恢复生长,在数小时内释放出病孢子进行传播蔓延。病菌可从机械伤口(如修剪口、锯口和虫害伤口)入侵,引起发病。树势衰弱,特别是衰弱的老椒树,抗病能力差,易感病。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加强椒园管理,发现枯死或衰弱的老椒树,要及早挖除并烧毁;对树势衰弱或树龄高的花椒树,应合理施肥,恢复树势,以增强抗病能力。保护树体,减少伤口,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2)药剂防治发现病树长出子实体后,应立即摘除,集中烧毁,并在病部涂抹1%硫酸铜,或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倍液消毒。对锯口、修剪口,要涂抹1%硫酸铜,或40%福美日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消毒,然后再涂抹波尔多液或煤焦油等保护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病菌侵染,避免病害发生。

(十八)花椒白色腐朽病

花椒白色腐朽病简称白腐病,又名花椒朽木病、花椒立木腐朽病等。该病由稀硬木层孔菌[Phellinusrobustus(P.karst.)]侵染引起,病原属担子菌亚门,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分布于甘肃省陇南、天水和甘南州的舟曲以及陕西省宝鸡、韩城等地。除危害花椒外,还可危害沙棘、栎、柳等林木。

[发病规律] 病菌常从伤口侵入,潜育期较长。当花椒树干木质部腐朽达一定程度时,菌丝便通过树节或其他伤口,在树干表面产生担子果,在同一株椒树上担子果可产生多次。担孢子数量很大,可随风雨传播危害。腐朽病的发病率和腐朽程度随树龄的增长而增加。

病菌的侵染发病条件不太严格。凡是老龄花椒园,常因不合理修剪、整形、乱砍或其他机械创伤,使伤口不易愈合,且易存留雨水,都可引起花椒白色腐朽病的发生。[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施肥、灌水,合理整形修剪。凡有担子果的病株要彻底拔除,集中一起烧毁,以减少病菌来源,避免扩散蔓延。

(2)药剂防治春季椒树发芽前,喷洒45%晶体石硫合剂80~100倍液;夏季用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涂刷椒树枝干或在秋末花椒落叶后树上喷雾。修剪造成的伤口涂抹托福油膏或843康复剂,起到保护作用,避免病菌侵入。

(十九)花椒木螨病

花椒木螨病又称树花。主要由担子菌亚门中的多孔菌Polyporussp.)、伞菌(Agaricussp.)和少数子囊菌侵染树体,形成木螨病。该病分布比较广,凡花椒产区均有发生,甘肃省陇南、天水地区各县(市)和舟曲等地发生普遍,危害严重。

[发病规律] 病菌以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或子实体上越冬。发生期多在夏、秋多雨季节。病孢子借风雨传播,多雨年份发病严重。菌丝体在树皮内扩展延伸,大量繁殖,子实体随之产生,形成的孢子是侵染的主要病原。老树、衰弱树很容易患木螨病。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加强椒树栽培管理,要注意衰老树的更新,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要及时截除枯枝、病枝,截除的部位要低,截除之后用高培土法,将残桩埋入土内。采取这种保护措施,可减少病菌侵染的概率,延长椒树寿命。

防止茎基和根际因伤口而形成腐烂。若有伤口要及时涂药保护,以防病菌侵入,导致发病。

(2)药剂防治花椒树如果已经患病,应及时摘除子实体。用多菌灵或石硫合剂水溶液在病灶区域进行喷洒;也可用石灰水、波尔多液涂刷,均起到一定的杀菌防病效果。

(二十)花椒膏药病

花椒膏药病俗称黑膏药病。该病由茂物隔担耳(SeptobasidiumbogoriensePot.)寄生所引起,属于担子菌亚门,隔担子菌目,隔担子菌属。该病在亚热带、温带地区发生比较普遍,常发生在花椒、柑橘、茶树、桑、樱桃、梨、梅、李及泡桐等树木枝干上。

[发病规律] 该病的发生与桑拟轮蚧等害虫有密切关系,病菌以介壳虫的分泌物为营养,介壳虫常由菌膜覆盖得到保护。菌丝在枝干表皮发育,部分菌丝可侵入花椒皮层危害,老熟时菌丝层表面生有隔担子及担子孢子。病菌孢子又可随害虫的活动到处传播、蔓延。一般在枝叶茂盛、通风透光性差、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空气潮湿的椒园,易发生花椒膏药病。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

①加强栽培管理。花椒栽植地避免过分潮湿,冬、春季枝干涂白,可以减轻病害发生。

②刮治。用刀刮除树上菌膜,达到防治的目的。

(2)药剂防治用45%晶体石硫合剂150~200倍液或22%克螨蚧乳油1000倍液喷雾。在树干上涂刷黄泥浆,防效也比较好。刮治菌膜后,可涂抹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45%晶体石硫合剂80~100倍液。

(二十一)花椒幼苗立枯病

花椒幼苗立枯病俗称花椒根腐病、死苗、霉根等。立枯病的病原菌各地不同,但主要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侵染所引起,属于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裂壳孢科,丝核属。有性阶段为丝核薄膜革菌[Pelliculariafilimentosa(Pat)Rogers],属担子菌亚门。此外,镰刀菌(Fusariumsp.)和拟细菌(Fastidiousbacteria)也可引起立枯病。分布于国内各地花椒产区。除危害花椒、柑橘等芸香科植物外,也危害松、杉等林木以及蔬菜和粮食作物。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菌丝体可在土中营腐生生活2~3年,甚至更长,在适宜条件下,病菌即可侵染幼苗。幼苗出土后2~3个月内,如温度高、连日阴雨、排水不良、育苗地透光差则易引起发病;育苗地是蔬菜、瓜类、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土壤中病菌多,病害易流行;种子质量差、播种太早或太迟、施氮肥过多、幼苗生长不良,也容易发病。[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

①选择地势高、排水方便、疏松肥沃的沙壤土地育苗,或采用高畦育苗,均可减轻病害发生。

②合理轮作,避免连茬育苗;种植密度不宜过密,以便通风排湿,防止病害发生。

(2)药剂防治

①苗床土壤消毒。苗圃于播种前,每667平方米用2%~3%硫酸亚铁水溶液250千克,喷洒土面,喷后浅耙混土。播种时每667平方米用40%猝倒立克可湿性粉剂4.5千克,或30%苗菌敌可湿性粉剂6.5千克,对细土2700~3000千克混拌均匀施用。施药前打透底水,先取1/3药土撒于地面,然后播种,其余2/3盖在种子上面,即下垫上覆,防治立枯病有良好效果。

②喷药防治。发病初期,用72.2%普力克水齐]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0%拌种双1200倍液,每667平方米喷淋药液1500~2000千克。

(二十二)花椒苗木茎腐病

花椒苗木茎腐病又称花椒苗木根腐病。该病是由基腐小核菌(SclerotiumbataticolaTraub.)侵染所引起,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裂壳孢科,小核菌属。此外,丝核菌等也可引起此病。病害发生分布于全国各个花椒产区,甘肃省陇南、天水等

地发生普遍。该病原菌除危害花椒外,还危害柑橘、银杏、松、杉等果树、林木。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和菌丝体在有病苗木上和土壤内越冬。7~8月雨季过后,土温骤升,苗木茎基部常被灼伤,伴随其他机械伤,病菌即从伤口侵入危害。因此,凡是雨季结束早,气温上升快或持续时间长的月份,苗木发病严重。如大水漫灌以及暴雨后不及时

排水等造成的灌水、排水不当,也易引起此病的发生。[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

①雨后及时松土、遮荫,或在行间覆草。高温、干旱时及时灌水降温。灌水时应避免大水漫灌,同时暴雨后应及时排水。②播种前,应深耕翻土和施用饼肥,通过促进土壤内抗生菌的繁殖来抑制病菌,减轻发病程度。

③发现有病苗木,应及时拔除烧毁。并在坑穴中撒布生石灰消毒或换入无病新土。

④育苗地内切勿施用未腐熟的肥料,以免因发酵而增高土温伤及地下嫩茎,而且未腐熟的肥料有利于腐生菌的活动,可诱发病害。

(2)药剂防治如土壤消毒、喷药防治等,可参照花椒幼苗立枯病防治法。

(二十三)花椒黑胫病

花椒黑胫病俗称花椒流胶病。该病是由柑橘褐腐疫霉(Phytophehoracitrophthora)侵染所引起,病原属于鞭毛菌亚门,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分布于陕西省、甘肃省陇南、天水地区和甘南州、临夏州等产椒区。该病除危害花椒外,还危害梨、苹果、桃、杏、李和辣椒、茄子等果树和蔬菜。

[发病规律] 病菌存活在土壤中,是一种靠土壤和水流传播的病害。病菌从椒树根茎部伤口或皮孔侵入引起发病,病菌从3~11月都可侵染。感病后病情发展快慢则取决于气温的高低,气温在15℃~25℃范围内时,气温越高病斑扩展速度越快。据袁忠林等对六月椒树干病斑扩展速度的观察,旬平均扩展速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变动范围每旬在1~8.2厘米之间,以6月中旬至7月初扩展最快,植株感病到死亡时间为30~60天,死亡的快慢与树体直径有关。每年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6月底之前发病比较缓慢,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8月中下旬发病减慢。不同花椒品种感病程度不同,六月椒、大红袍最易发病,二红椒较抗

病,八月椒和七月椒高度抗病。不同花椒品种的抗病性除与品种的特性、皮层细胞的构造有关外,还与其体内生理生化物质含量的差异有关,即过氧化酶、多酚氧化酶活性、蛋白质含量越低、还原糖含量越高,则抗病性越强;相反,则抗病性越弱。此外,还与生态环境及管理水平密切相关,一般水浇地或雨水多的地区及病虫害防治差的花椒树发病比较重。

[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该病一般发生在水浇地和多雨地区,故应注意生态环境的管理;要合理灌水,防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以减少病菌传播蔓延。

(2)嫁接防病利用椒树不同品种间显著的抗病性差异,采用高抗品种八月椒或耐病品种七月椒作砧木,品质好但高度感病的六月椒作接穗,进行高位芽接或枝接,在防治黑胫病上可收到显著效果,其嫁接技术规程如下:

①砧木、接穗的选择。砧木最好选高抗黑胫病的八月椒,其次是耐病品种七月椒,也可用免疫的野生种苟椒。接穗选用产量高、品质好的六月椒。

②芽接时间。每年5~9月间进行,最好在早、晚进行。注意不要日晒,不能溅上水,避免影响芽接成活率。此外,苗圃地育砧木苗,要适当稀疏些,当年育苗翌年嫁接,这样不仅便于操作,而且有利于芽的成活。

③嫁接方法。芽接比枝接好。选芽最好选取当年生枝条中间部位的芽,生长势强。用芽接刀在选取芽的上方约0.5厘米处横切一刀,深达木质部,再在芽的下方约1厘米处切入,并向芽上方推刀至切口处,切完后将芽片剥离下来,将芽片切成1厘米×1.5厘米的方块状。注意芽片内面一定要光滑不留毛茬。砧木切口大小,一定与芽片大小相一致,这样二者才能接合紧密,芽片贴入砧木切口处后,用白色塑料带扎好即可。

(3)药剂保护对感病品种,定植前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倍液或50%瑞毒铜粉剂30倍液浸根茎后定植。对已定植好的大、小椒树,分别于3月初和月初,用50%瑞毒铜粉剂200陪液各灌根1次,然后覆土。此外,在发病初期喷洒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梨黄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用刀刮除病斑后,涂抹维生素B6软膏、熟猪油15~20克或托福油膏,治愈效果较好.

(二十四)花椒白纹羽病

花椒白纹羽病又名山椒白纹羽病、白绢病,俗称“白烂”。该病是由褐座坚壳菌[Rosellinianecatrix(Decandolle)Fris.]侵染所引起,病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炭角菌科。分布于全国各地产椒区。寄主除花椒外,还有苹果及其他林木。

[发病规律] 该病一般从3月中下旬开始发生,6~8月为发病盛期,10月以后逐渐停止发生。引起发病的病原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病根上的菌素和菌核可在土内存活多年。病菌的休眠、繁殖与传播,是靠土中的菌丝体、菌核和子囊壳完成。子囊壳集生或散生在病根表面的菌丝层上。在自然情况下,有性或无性孢子的传播、侵染仅限于根部,当菌丝体接触到寄主植物时,即从根部表皮皮孔侵入,一般先侵害小侧根,后在皮层内蔓延到大侧根,破坏皮层下的木质细胞。根部死亡后,菌丝伸出皮层,在皮表层缠结成白色或灰褐色菌素,后逐渐形成黑色小菌核,有时也形成子囊壳和分生孢子。菌素可蔓延到根皮附近土壤中,或铺展在树干基部土表。该病发生的轻重与土壤条件有极大关系,土壤黏重、低洼积水,则发病严重;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则很少发病。此外,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1)苗木选择选择无该病原菌侵染危害的土地种植栽培花椒,并选用无病苗木。

(2)药剂防治

①刚发病或发病较轻的植株,扒开病部周围病土,削去或切除病部,在削面、切面上涂抹0.1%升汞水,再用五氯硝基苯消毒,然后覆土。

②清除病株残根,做烧毁处理,同时病穴、病土用福尔马林每平方米0.5千克消毒,然后再用五氯硝基苯0.1千克拌土100千克覆盖。

二、花椒害虫防治

(一)铜色花椒跳甲

铜色花椒跳甲(Podagricomelacuprea)又名铜色潜跳甲,俗称“椒狗子”、“土跳蚤”等,属于鞘翅目,叶甲科。经作者调查,该虫在甘肃省陇南、天水、定西、甘南和四川省阿坝、九寨沟等地均有分布。该虫仅为害花椒,尚未发现为害其他植物。

[生活史与习性] 据作者在礼县观察研究发现,该虫每年发生l代,以成虫在花椒树冠下沿主干1米范围内、深1~5厘米松土内越冬,也有少数成虫在椒树翘皮内以及树冠下的杂草、枯枝落叶里越冬。第二年在花椒树芽萌动时期,陆续出土上树活动,花椒现蕾期为出土盛期;在田间一般于4月下旬初见卵,花序梗伸长期至初花期为盛期;4月底至5月初卵孵化为幼虫开始为害,开花盛期至落花初期达为害盛期;幼虫老熟后入土化蛹,6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6月中旬新一代成虫出现,椒果膨大期为盛期,8月中旬成虫陆续潜伏越冬。

成虫寿命长达11个月左右,约有8个月在土内生存,第二年越冬成虫出土一般成活30天左右,雌虫寿命较长。成虫大多数在花椒叶片上活动,以晴天无风、温度高的中午最活跃,进行取食、交配、产卵等活动。当温度低、刮风、降雨天气,则潜伏在叶背、翘皮、石块或土块下。成虫有群集性和假死性且活泼善跳。

成虫食花椒嫩叶或叶柄,一般先从叶缘食成缺刻,也有从叶片中间食成孔洞。

成虫多次交配多次产卵,卵散产于聚伞状花序梗(少数前期产于花芽内)或羽状复叶柄基部(少数产于叶缘),每处1粒。在产卵盛期,每天可产卵10~30粒,一生可产卵200粒左右。卵期6~8天。幼虫蜕皮3次,即为4个龄期,约经15~30天老熟化蛹。幼虫孵化后,直接蛀入花梗或叶柄为害嫩髓,仅留表皮,致使复叶、花序萎蔫下垂,继而变黑枯萎;,遇风则跌落地面,故称“折叶虫”、“折花虫”或“霜杀”(形似霜害)。幼虫还钻蛀幼嫩果实,为害果肉,使果实变空,提早脱落。幼虫蛀孔往往有黄白色半透明胶状物流出,食空的髓部内也有胶状物填充。幼虫可多次转移为害,老熟后跌落地面,潜入3厘米左右的湿土层内做土室化蛹。

该虫发生为害程度,除与越冬成虫虫口密度有关外,还受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若1~2月份温度偏高,越冬成虫成活率就高,有利于害虫大发生;4月中旬至5月上旬温度较高(旬平均9.8℃~16.4℃),少雨多晴天气,有利于成虫产卵和卵的孵化。在杂草丛生的非耕地和不中耕除草、不修剪、不施肥等管理不善的花椒园,为害严重;相反,不但椒树生长旺盛,而且受害也轻。此外,在化蛹期间进行中耕除草,可破坏蛹室和蛹,降低虫口密度。

在管理条件相同的椒园,其受害程度与花椒品种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成熟早、颗粒大、颜色红、果皮薄、香味浓的大红袍受害重;而成熟晚、颗粒小、颜色淡、香味小的苟椒受害轻。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加强椒园田间管理。于4月底至5月中旬,随时检查萎蔫的花序和复叶,并及时剪除,集中烧毁或深埋土内,以消灭幼虫;6月上中旬在椒园中耕灭蛹;花椒收获后,及时清扫树下枯枝落叶或杂草,并刮除椒树翘皮,集中烧毁,可消灭部分越冬成虫。(2)药剂防治

①土壤处理。根据成虫在土内越冬的习性,于椒树发芽前(4月10日左右)和成虫出土前,将树冠下的土壤刨松,然后按每公顷用50%辛硫磷乳油8~9千克、50%甲基辛硫磷乳油8~10升、50%甲基异柳磷乳油7.5千克,加水450升均匀喷洒到树冠下缘、主干半径1~1.5米范围内地面上,施药后纵横交叉耙两遍,确保药剂均匀混入土内。

②树上喷药。4月下旬于花椒现蕾期,越冬成虫出蛰盛期,可喷洒90%晶体敌百虫l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16%高效杀得死乳油2000倍液或4.5%高宝乳油2500倍液,均有显著防效。

此外,以上两种方法结合使用,防治铜色花椒跳甲的效果更好。

(二)红胫花椒跳甲

红胫花椒跳甲(Podagricomelaflavitibialis)又名红胫潜跳甲,俗称土跳蚤、折花虫、霜杀等。属于鞘翅目,叶甲科。经作者调查,该虫在甘肃的陇南、天水地区和舟曲以及陕西省凤县、略阳等地都有分布,其中在海拔l300-1900米的花椒产区分布普遍,为害严重。

[生活史与习性] 据作者在礼县观察研究发现,该虫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下1~6厘米深处松土内、椒树翘皮下及树冠下的杂草、枯枝落叶内越冬。第二年在椒树花芽萌动时,成虫陆续从越冬场所出来活动,4月下旬为盛期,在5月中下旬消失。越冬成虫寿命在30天左右,雌虫较长。田间一般4月下旬初见卵,4月底至5月初为盛期。卵经6~7天孵化为幼虫,4月底至5月初幼虫开始为害,5月上中旬达为害盛期,5月下旬至6月初为末期。幼虫经半个月左

右入土化蛹,5月中旬末至6月下旬化蛹,盛期6月上中旬。蛹经10天左右羽化为成虫,6月中下旬新一代成虫出现,7月上旬为盛期。此代成虫8月上中旬陆续潜伏。

成虫善跳,昼夜都在叶背活动,多在中午进行交尾和产卵。成虫有假死习性。成虫食花椒嫩叶或叶梗,一般从叶缘食成缺刻,也有从叶片中间食成孔洞。雌成虫将卵散产于花序梗,复叶柄基部(也有少数产于叶缘),每处l粒。幼虫孵化后直接钻入花梗或复叶柄内为害嫩梗组织,只留表皮,致使花序和复叶萎蔫变褐下垂,继而变黑焦枯。幼虫蛀口常有黄白色胶状物流出,髓道内也充满胶状物。同时幼虫将花梗或叶柄嫩髓食空后,再转移为害。幼虫孵化后,经4个龄期即发育成熟,自椒树花梗或叶柄跌落地面,入土做土室化蛹,蛹期约10天左右羽化为成虫。新一代成虫于6月中下旬出现,多在椒树中下部为害椒叶,8月上中旬成虫陆续潜伏,立秋后成虫很少活动为害。椐调查,红胫花椒跳甲在杂草丛生的非耕地和管理不善的椒园为害严重,反之则轻。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于4月底至5月中旬,剪除枯萎的花序及复叶,及时烧毁或深埋以消灭幼虫;6月上中旬进行中耕灭蛹;花椒收获后,清除树冠下枯枝落叶和杂草,并将花椒树的翘皮、粗皮用刀刮净,及时烧毁,消灭越冬成虫。

(2)药剂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40%水胺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l5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5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000倍液,于春季4月份花芽萌芽期,越冬成虫出蛰上树活动时,喷洒1次。当花椒芽长到1.5厘米左右时,再喷1次,可有效防治成虫和初孵幼虫。

(三)蓝橘潜跳甲

蓝橘潜跳甲(PodagricomelacyaneaChen)俗称花椒食心虫、蛀果虫、椒狗子等,属于鞘翅目,叶甲科。主要分布于秦岭西段山区的花椒种植区,如甘肃省两当、徽县、康县、成县、西和、礼县、武都、宕昌以及陕西省太白、凤县、略阳等地都有分布。其

中在海拔l100~1700米之间半山地带发生普遍,为害严重。除为害花椒外,还为害柑橘等芸香科植物。

[生活史与习性] 据在陇南观察研究表明,蓝橘潜跳甲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冠下及附近土内、上石缝隙中越冬,也有少数成虫在老树干的翘皮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椒树发芽后,成虫陆续出蛰活动,取食幼芽、嫩叶。4月底至5月初花梗伸长期至初花期,成虫开始交配产卵,果实进入膨大期幼虫孵胜二,蛀入花椒果实,取食幼嫩种子,大约经过15一20天后即6月上旬幼虫老熟后离开果实落地,或随落果进入土内做土室化蛹,再经10一15天,即6月下旬开始羽化出土,7月上旬进入盛期,7月下旬陆续蛰伏。成虫善跳有假死性,白天活动,从l0时至15时最为活跃,16时以后潜伏叶背;当温度低、遇人风、大雨天气则潜伏在椒树翘皮、石块或土块下面。成虫啃食花椒嫩叶,一般从叶缘食成缺刻或从中间食成孔洞。雌虫将卵散散产于花序上或幼果上,每处l粒,卵期为6-8天。幼虫孵化后直接钻人幼嫩果实取食种子,幼虫蛀口往往有自色流胶。幼虫蛀口约有针尖大小,幼虫将果实食空后,再转移为害其他健果,出果孔约l毫米左右。幼虫一生可转移为害3一7个幼果。幼虫几经辗转为害后,严重时,花椒树上的果实可在7月间脱落殆尽,不仅当年收获甚微,而且在8月间常引起椒树二次萌生花序开花,影响翌年开花结实。幼虫老熟后钻入土内,在3一5厘米深的松散土层做椭圆形土室化蛹,蛹期期10一15天,然后羽化为成虫。此代成虫多在椒树叶背活动,但不再交尾、产卵,于7月底至8上旬陆续潜伏越冬。

据调查,蓝橘潜跳甲在杂草从生的非耕地和无中耕除草、不修剪、不施肥等管理不善的花椒园发生为害重;相反不仪椒树受害轻,而且生长旺盛。此外,在化蛹期间进行中耕除草,有破坏蛹室和蛹,降低虫口密度的作用。

[防治方法](l)人工防治5月中下旬,摘除被害幼果,及时深埋或烧毁,以消灭幼虫;6月上中旬进行中耕灭蛹;花椒收获后,于8月底至9月间将椒树翘皮、粗皮用刀刮净,集中烧毁,可消灭部分越冬成虫。

(2)药剂防治

①土壤处理。根据成虫在土内越冬的习性,在成虫尚未出土活动前,先将树下的土壤刨松,每公顷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8千克或20%对硫磷微胶囊剂7.5千克,对水450升,均匀喷洒树干半径1~1.5米范围内地面,然后浅耙混土。6月上旬按照上述方法,再进行药剂土壤处理1次。

②树上喷药。花椒现蕾期,用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40%水胺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或90%万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均匀喷雾,落花后或果实膨大时,再喷1次,对防治树上的越冬成虫和初孵幼虫效果显著。

(四)红斑郭公甲

红斑郭公甲(TrichodessinaeChevrolat)又名中华郭公甲、青带郭公虫、黑斑红毛郭公虫、黑斑棋纹甲等,属于鞘翅目,郭公甲科。分布于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湖北、江西等省、自治区。主要为害花椒、枸杞,也为害胡萝卜、萝卜、蚕豆、苦豆、甜菜及十字花科蔬菜等。

[生活史与习性] 该虫以蛹在土内越冬,翌年4月开始羽化,在西北地区,成虫5~7月发生最多,喜欢在花椒、枸杞、蚕豆、胡萝卜等植物顶部花器上取食花粉。该虫有趋光性。幼虫常栖息在蜂巢内,取食幼蜂。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

①黑光灯诱杀。利用成虫的趋光习性,于5~7)1成虫盛发期,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②冬耕灭蛹。由于该虫以蛹在土内越冬,可在秋末冬初进行冬耕或深翻,可消灭部分越冬蛹。

(2)药剂防治于5~7月成虫大发生时,可喷洒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2.5%保得乳油2000倍液或4.5%高宝乳油2500倍液,间隔10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五)缝斑叶甲

缝斑叶甲(ChrysomelapopuliLinnaeus)又名杨叶甲、杨大叶甲、杨金花虫、赤杨金花虫等,属于鞘翅目,叶甲科。该虫分布于全国各地,西北地区发生普遍。除为害花椒外,还为害葡萄、杨、柳等果树、林木。

[生活史与习性] 该虫每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落叶、杂草丛内及土中越冬。第二年春季花椒发芽时,成虫开始上树活动,为害寄主新芽和幼叶。成虫取食后开始交配并产卵,卵多产在叶背或嫩枝叶柄处,呈块状,每块有卵40~120粒,每头雌成虫可产卵240~350粒。成虫产卵期可延至6月。卵期4~12天。初孵幼虫群集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及叶脉,2龄后分散为害,3~4龄幼虫能将叶片食光,为害期较长。幼虫老熟后在叶片或嫩枝上化蛹,7~10天羽化为成虫。成虫白天活动,不善飞行,喜欢爬行,有假死习性。气温在25。C时,新羽化成虫多潜伏在草丛等隐蔽处或松散的表土层内越夏,秋季再出来为害树叶,9月底至10月初潜伏在枯枝落叶或钻入土中越冬。[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花椒园附近禁止栽种杨、柳等寄主树木,减少宿主,缩小活动范围,以减轻对花椒的为害。冬、春季清扫或铲除椒园内的杂草、落叶,集中烧毁,可消灭部分越冬成虫。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早春越冬成虫上树为害时,人工振落捕杀,或利用成虫产卵成堆的习性,人工摘除卵块,集中深埋或烧毁。

(2)药剂防治成虫和幼虫发生为害期,可用80%敌敌畏乳油l000~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4.5%高宝乳油2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2500倍液,树上均匀喷雾。

(六)柳蓝叶甲

柳蓝叶甲(AgelasdcaalniLinnaeus)又称杨柳蓝叶甲、东方叶甲,属于鞘翅目,叶甲科。分布于甘肃、宁夏、陕西、新疆等省、自治区。寄主有花椒、杨、柳、苹果、梨、杏等果树和林木。

[生活史与习性] 该虫在西北地区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地表覆盖物下、地埂浅土层内越冬。第二年春季花椒、杨、柳发芽时,越冬成虫出土上树取食嫩叶,3~4天后成虫进行交配,雌虫将卵产在叶背,竖立单层排列为块状,成虫一生可以多次交配、多次产卵。每头雌虫可产卵5~6块,每块数十粒。卵经7天左右孵化为幼虫,孵化盛期为5月中下旬。初孵化幼虫取食卵壳表面黏液,l~2天后幼虫群集于叶背,啃食叶肉,残留表皮,2龄分散取食,3龄幼虫老熟后爬至树基部周围浅土层中做土室化蛹。6月下旬开始化蛹,7月上旬为化蛹盛期,蛹期20~25天。7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后活动为害,但不再交配产卵。成虫期当气温超过25℃时,潜伏土中越夏,9月中旬上树为害,10月中下旬下树,潜伏在枯枝落叶、杂草下,随气温下降而潜入2~4厘米深的土内越冬。

[防治方法] 参照缝斑叶甲防治方法。

(七)榆跳象

榆跳象(RhynchaenusalniLinnaeus)又称榆叶跳象、榆叶跳象甲、榆叶象甲等,属于鞘翅目,象甲科。分布于甘肃、宁夏、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自治区。为害花椒、榆树等多种林木。[生活史与习性] 该虫在兰州、上海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皮缝隙及枯枝落叶等隐蔽处越冬。第二年4月上中旬成虫出蛰活动,啃食新萌发的幼叶,并交配产卵,将卵产于幼嫩叶背主脉和支脉中。4月中下旬卵陆续孵化,幼虫即在叶中潜食叶肉,致使叶片皱缩、畸形而早落。4月底至5月中旬是幼虫为害盛期。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在叶片上化蛹,5月下旬蛹开始羽化为成虫,咬食叶片成小孔洞。成虫有假死习性,善跳跃,易在林间扩散。成虫多次交配、多次产卵。10月上中旬成虫陆续越冬。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秋末冬初要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并刮除树干翘皮,集中烧毁,消灭部分越冬成虫。

(2)药剂防治

①在成虫出蛰期和5~6月间的成虫发生期,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4.5%高保乳油2000~2500倍液均匀喷雾。

②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幼虫为害盛期,喷洒1%阿维菌素乳油2000~2500倍液或40%阿维·敌畏乳油1000~l250倍液均匀喷雾,间隔10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八)花椒凤蝶

花椒凤蝶(PapilioxuthusLinnaeus)又名黄黑凤蝶、柑橘凤蝶、春凤蝶、黄波罗凤蝶、黄纹凤蝶,俗称花椒虎、黄凤蝶,属于鳞翅目,凤蝶科。分布于全国各花椒、柑橘产区。主要为害花椒、山楂、柑橘、黄菠萝等植物。

[生活史与习性] 该虫在西北地区每年发生2~3代,甘肃陇南3代,兰州2代,以蛹附着在枝干及其他比较隐蔽的场所越冬。此虫有世代重叠现象,4~10月可看到成虫、卵、幼虫和蛹。在陇南地区各代成虫出现期分别为4~5月、6~7月和8~9月。成虫白天活动,飞行力强,吸食花蜜。成虫交尾后,产卵于枝梢嫩叶尖端,卵散产,一处1粒。幼虫孵出后先吃去卵壳,再取食嫩叶;3龄后嫩叶被吃光,老叶片仅留主脉。幼虫受惊后从前胸背面伸出臭腺角,分泌臭液,放出臭气驱敌;老熟后在叶背、枝干等隐蔽处吐丝固定尾部,再吐一条细丝将身体挂在树干上化蛹。天敌有多种寄生蜂,可寄生在幼虫、蛹体上,对控制该虫发生有一定作用。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秋末冬初及时清除越冬蛹。5~10月间人工摘除幼虫和蛹,集中烧毁。

(2)药剂防治幼虫发生时,喷洒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20%杀灭菊酯3000倍液、2.5%保得乳油2000倍液或4.5%高保乳油2500倍液。

(3)生物防治 ④以菌治虫。用7805杀虫菌或青虫菌(100亿/克)400倍液喷雾,防治幼虫。

②以虫治虫。将寄生蜂寄生的越冬蛹,从花椒枝上剪下来,放置室内,寄生蜂羽化后放回椒园,使其继续寄生,控制凤蝶发生数量。

(九)玉带凤蝶

玉带凤蝶(PapiliopolytesLinnaeus)又名黑凤蝶、白带凤蝶、缟凤蝶等,属于鳞翅目,凤蝶科。该虫分布于全国各地花椒、柑橘产区。主要为害花椒、山椒、柑橘等芸香科植物。

[生活史与习性] 该虫在广东、福建每年发生5~6代;浙江、江西、四川发生4~5代;河南3-4代;甘肃陇南发生3代左右。以蛹在枝干及叶背等隐

蔽处越冬,越冬蛹期103-121天。成虫、幼虫习性与花椒凤蝶相似。

[防治方法] 参见花椒凤蝶防治方法。

(十)黄凤蝶

黄凤蝶(PapiliomachaonLinnaeus)又名金凤蝶、茴香凤蝶、茴香金凤蝶、黄扬羽等,属于鳞翅目,凤蝶科。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为害花椒、柑橘、茴香、胡萝卜和芹菜等芸香科与伞形花科植物。

[生活史与习性] 该虫每年发生2代,以蛹在树枝上越冬。第二年春季4~5月间羽化,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将卵散产于叶面,第一代幼虫于5~6月发生,6~7月间羽化,第二代幼虫出现于7~8月间。幼虫夜间活动取食。幼虫受惊时,从前胸背面伸出臭腺角,渗透出臭液放出臭气驱敌。8~9月幼虫老熟后在枝干上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参见花椒凤蝶防治方法。

(十一)美凤蝶

美凤蝶(PapiliomemnonLinnaeus)又名大凤蝶、长崎凤蝶、多型美凤蝶、多型蓝凤蝶等,属于鳞翅目,凤蝶科。分布于甘肃的陇南、陕西、四川、云南、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台湾等省、自治区。主要为害柑橘和花椒等芸

香科植物。

[生活史与习性] 该虫每年最少发生3代,以蛹越冬,第二年春季羽化为成虫,成虫主要发生在4月至10月问。成虫交配后,雌虫将卵散产于寄主植物的嫩枝或叶背上,卵期4~6天,幼虫孵化后即啃食寄主叶片,造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食光叶片。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细

枝上或附近其他植物上化蛹。蛹期12~14天。成虫喜采蜜。雄虫飞行力强,多在旷野空中狂飞;而雌虫飞行缓慢,一般滑翔式飞行。成虫也常出现在庭院花丛中,还经常按崮定的路线飞行而形成蝶道。

[防治方法] 参见花椒凤蝶防治方法。

(十二)花椒樗蚕

花椒樗蚕(PhilosamiacynthiaWalkeretFelder)又称乌桕樗蚕、椿蚕,属于鳞翅目,蚕科。分布范围广,我国花椒产区均有分布。除为害花椒外,还为害多种林木。

[生活史-9习性] 花椒樗蚕每年发生2代,以蛹在茧内越冬。第二年5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交配、产卵。第一代幼虫于5月中下旬孵化,6月下旬结茧化蛹。8月至9月上旬第一代成虫陆续羽化,交配产卵,2代幼虫为害至10月后,开始陆续化蛹越冬。成虫飞行力强,有趋光性。每头雌虫可产卵300粒左右,卵聚集产于叶背。幼虫孵出后先群集在一起取食椒叶,以后再分散为害。幼虫天敌种类较多,其中以樗蚕绒茧蜂(卸antelessp.)的寄生率高,对此种害虫的发生抑制作用较大。[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人工捕捉幼虫、采茧,并集中烧毁,消灭幼虫和蛹。(2)药剂防治幼虫发生盛期,用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35%克蛾宝乳油25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或4.5%高宝乳油2500倍液均匀喷雾。

(3)生物防治 ①以菌治虫。用7805杀虫菌可湿性粉剂(100,『L/克)400倍液、Bt.乳剂1000倍液或1%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

②保护天敌昆虫。幼虫天敌昆虫较多,注意保护利用,在害虫发生轻的情况下,尽量少用化学农药。

(十三)木榛尺蠖

木檫尺蠖(CulculapanterinariaBrenaeret.Grey)又名木橑尺蛾、洋槐尺蠖、核桃尺蠖,俗称弓腰虫、吊丝虫、木橑步曲,属于鳞翅目,尺蛾科。分布于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四川及台湾等省、自治区。除为害花椒外,还为害杨、柳、榆、木檫、核桃、桃、李、杏等150多种植物。[生活史与习性] 该虫在北方每年发生1代,以蛹在花椒树冠下土内、石块下越冬,以距树干1米范围内,深3~5厘米土层中最为集中。第二年4月上中旬椒树发芽前后,成虫羽化出土,由于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向气温有差异,羽化期长达50多天。雌成虫早期产的卵,卵期长达1个月;后期产的卵,卵期约15天,5月上旬卵开始孵化。幼虫为害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幼虫期30-45天。6月中下旬老熟幼虫陆续入土化蛹,7月底至8月份老熟幼虫全部化蛹越夏、越冬。

成虫多在下午羽化出土,有趋光性。雄成虫出土后先爬到主干、主枝的阴面静伏,雌成虫多潜伏在土表缝隙处,黄昏时大量爬行上树,雄虫于晚间飞翔活动,寻找雌成虫交配。雌成虫将卵产在树皮缝隙中,每头可产卵1500-1800粒,最多可达3000粒,数十粒到数百粒卵聚成块状,卵块上混杂鳞毛。初孵幼虫喜在叶尖为害,受惊后迅速吐丝下坠,故称“吊丝虫”。幼虫喜光,常在树冠外围的枝条上取食,2龄幼虫行动迟缓,尾足攀缘能力很强,在静止时常直立于小枝或叶片上;幼虫3龄前只取食叶肉,使叶面出现半透明网状斑块。老熟幼虫于8月份坠地,多群集在土壤松软湿润处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

①结合冬、春季中耕,人工挖蛹并集中处理,降低越冬蛹基数,可减轻该虫的为害程度。

②利用幼虫受惊后迅速吐丝下坠的习性,组织人力,敲击树干,振落幼虫,集中消灭。

③根据雌成虫无翅爬行上树的特点,于成虫羽化出土前,在树干基部距地面10厘米处,绑一条15厘米宽塑料薄膜带,必须使其与树皮严密紧贴,可先用湿土将树皮缝隙填平,薄膜带的下端埋入土中,并堆成小土堆,拍实。因薄膜表面光滑,使雌成虫不能通过而滑落,然后集中捕杀。

(2)药剂防治

①在卵基本孵化结束,幼虫尚在3龄以前,用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500~30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000倍液,均匀喷雾。

②结合绑塑料带,在椒树主干基部和周围地面喷洒药液或放置毒土,毒杀成虫和幼虫。在成虫出土期和卵孵化期,每隔7~10天喷施1次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或50%甲基辛硫磷乳油500倍液;还可配成200倍毒土撒施。

(十四)黄刺蛾

黄刺蛾(CnidocampaflavescensWalker)又名刺毛虫、毛八角、八角丁、洋辣子、刺角等,属于鳞翅目,刺蛾科。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以及甘肃、陕西、台湾等省。除为害花椒外,还可为害30余种林木和果树。

[生活史-5习性] 该虫在东北、华北和甘肃每年发生1代,在河南、陕西和四川每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椒树枝条上结茧越冬。1代地区在第二年6月上中旬化蛹,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成虫发生期,幼虫发生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下旬。2代区在第二年5月上旬化蛹,越冬代成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羽化,第一代幼虫为害期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一代成虫于7月中下旬开始羽化,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8月下旬至9月幼虫陆续老熟、结茧越冬。成虫羽化时突破茧壳顶部的小圆盖钻出来。成虫有趋光性,寿命4~7天,白天伏于叶背,夜间出来交尾、产卵。卵产于叶背,每头雌蛾可产卵50~70粒,数十粒连成片,也有分散产卵的。卵期7~10天。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一般先吃掉卵壳,再取食叶片,仅留上表皮使叶子出现圆形筛网状透明小斑,稍大即分散为害。4龄后被害叶片出现孔洞,5龄后可将整片叶吃光。老熟幼虫吐丝做茧,茧多位于树枝分权处。天敌有上海青蜂(Chrysis shanghaiens)、黑小蜂(Eurytomamonemae)等,对黄刺蛾有一定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结合冬、春修剪,剪去越冬茧,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幼虫。幼虫孵化初期有群集为害习性,被害叶呈白膜状,在树下容易发现,可组织人力剪除。

(2)药剂防治幼虫为害初期,可喷施80%敌敌畏乳油l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4.5%高宝乳油2500倍液。

(3)生物防治

①以菌治虫。幼虫为害期,喷施青虫菌或7805杀虫菌(100亿/克)400~500倍液或1%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

②保护利用天敌。结合修剪,将被寄生蜂寄生的茧挑出来放在纱笼内,翌年春季放回田间,若连续几年,可使越冬茧的寄生率大大提高。

(十五)花椒潜叶蛾

花椒潜叶蛾(PhyllocnistiscitreltaStainton)又名柑橘潜叶蛾、橘潜蛾,俗称绘图虫,属于鳞翅目,潜叶蛾科。分布于全国各地花椒、柑橘产区。主要为害花椒及柑橘类等芸香科植物。

[生活史与习性] 该虫在不同地区由于气候条件不同,每年发生代数也不同,少则8~9代,多达15代,而且存在世代重叠现象。以幼虫和蛹越冬。平均气温16。C时40天左右可完成1代,平均气温26℃~29。C时14天左右完成1代。成虫昼伏夜出,飞行敏捷,趋光性弱。卵多产在嫩叶背面主脉附近,每头雌虫产卵20~80粒,多达100多粒。卵期2~3天,初孵幼虫由卵底潜入叶片皮下为害,蛀道约50~100毫米,蛀道中央有黑色虫粪。幼虫期5~7天,共4龄,3龄为暴食阶段,4龄不取食,口器变为吐丝器,于叶缘吐丝结茧,致使叶缘卷起,幼虫在其中化蛹。天敌有潜叶姬小蜂等寄生性天敌。

[防治方法](1)加强椒园管理结合栽培管理及时抹芽控梢,剪除过早、过晚的新梢;通过水、肥管理使夏、秋梢抽发整齐、健壮,是抑制虫源、防治该虫为害的有效措施。

(2)药剂防治可选用5%来福灵乳油25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3500倍液、40%斑潜王乳油2000倍液或24.5%爱福丁3号乳油1500倍液均匀喷雾。

(3)生物防治保护利用或人工饲养释放天敌寄生蜂类。

(十六)棉蚜

棉蚜(AphisgossypiiGlover)又名花椒蚜、棉长管蚜,俗称蜜虫、腻虫、油旱、旱虫等,属于同翅目,蚜科。棉蚜是世界性害虫,分布广,为害重。除为害花椒外,还为害其他约74科280多种植物。

[生活史与习性] 棉蚜在我国各地每年发生20~30代,以卵在花椒等寄主枝条上和杂草根部越冬。第二年3月下旬卵孵化后的若蚜称为干母,干母一般在花椒上繁殖2~3代后产生有翅胎生蚜,有翅蚜4~5月间飞往棉田或其他寄主上产生后代进行为害,滞留在花椒上的棉蚜到6月上旬以后全部迁飞。8月份有部分有翅蚜从棉田或其他寄主上飞到花椒上,第二次取食为害,此时期正是花椒新梢的再次生长期。一般10月中下旬迁移棉蚜便产生性母,性母产生雌蚜,雌蚜与迁飞来的雄蚜交配后,在花椒枝条皮缝、芽腋、小枝权、皮刺基部及杂草根部产卵越冬。棉蚜对花椒为害的轻重程度与气候有很大关系。春季气温回升快,繁殖代数增多,为害加重;秋季温暖少雨,不但有利于蚜虫迁飞,也有利于蚜虫取食和繁殖。但是蚜虫的天敌种类较多,如瓢虫、草青蛉等,对蚜虫的发生抑制作用较大。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秋末及时清洁椒园,拔除园内、地埂杂草,减少蚜虫部分越冬场所。此外,枝条上越冬卵多时,应及时剪除烧毁。

(2)药剂防治

①4月间于蚜虫发生初期和花椒采收后,用25%唑蚜威乳油1500~2000倍液、24.5%爱福丁3号乳油1500~2000倍液、1.45%捕快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0%好年冬乳油1000-l500倍液,均匀喷雾。

②花椒萌芽期或果实采收后,用50%甲胺磷乳油、50%甲拌磷乳油与柴油分别按1:50、l:100倍液,在树干30~50厘米高处涂一条3~5厘米宽的药环,治蚜效果较好。

(3)生物防治我国利用瓢虫、草青蛉等治蚜已收到很好效果。在椒园中恒定保持瓢虫与蚜虫1:200左右的比例,便可不用药,利用瓢虫控制蚜虫。

(十七)橘蚜

橘蚜[Toxopteracitricidus(Kirkaldy)]俗称旱虫、腻虫、蜜虫等,属于同翅目,蚜科。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为害花椒、柑橘等芸香科植物,也为害桃、柿、李等果树。

[生活史-5习性] 橘蚜由北向南每年发生10-20代,南方的福建、广东等大部分地区,全年都可进行孤雌生殖,无休眠现象。在北方以卵在枝干上越冬,3~4月孵化,以晚春盛发,为害春梢严重,至晚秋产生有性蚜,进行交配,11月间产卵越冬。橘蚜的天敌有草蛉、瓢虫、食蚜蝇、蚜茧蜂等数十种,这些天敌对抑制蚜虫为害有一定的作用。

[舫治方法] 参见棉蚜防治方法。

(十八)斑衣蜡蝉

斑衣蜡蝉[Lycormadelicatula(White)]俗称樗鸡、春姑娘、花姑娘,属于同翅目,蜡蝉科。分布于甘肃、陕西、山西、四川、江苏、浙江、河南、北京、河北、山东、广东、台湾等省、市。可为害花椒、香椿、臭椿、刺槐、榆、杨、杏、李、桃、海棠等植物。

[生活史与习性] 该虫在西北地区每年发生2代,以卵越冬。第二年5月中旬若虫陆续孵化,开始为害,7月中上旬成虫羽化,8月中旬交配产卵。lO月下旬若气温低,成虫尚未产卵便僵死在寄主主干上。成虫为害长达5个多月,卵产于树下的向阳面或大枝的下方。卵常产在一起呈块状,卵块表面覆一层由白转灰,最后变成土黄色的粉状疏松蜡质,卵排列整齐,每块约5~6行,每行10~30粒,多至百余粒不等。初孵若虫在嫩叶上取食,成虫、若虫均有群集性,常数十头至数百头栖息于树干或枝叶上。受惊后便迅速向一侧移动,并跳跃以借助飞行。取食时,口器插入植物组织深处,树汁常由伤口流出。斑衣蜡蝉的排泄物易诱发煤污病,削弱树势。

斑衣蜡蝉的发生与气候的关系密切,秋季多雨,影响产卵量和孵化率;低温、寒流早临时,成虫寿命大大缩短,来不及产卵就死亡;反之,则猖獗,易酿成灾。斑衣蜡蝉天敌种类较多,如舞毒蛾卵平腹小蜂和若虫寄生蜂——螯蜂等,对斑衣蜡蝉抑制作用较大。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8月中下旬组织人力用木棍挤压卵块灭卵,或人工剪除卵块,集中烧毁。

(2)药剂防治若虫孵化期间,选用80%敌敌畏乳油l0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防虫效果较好。

(3)保护利用天敌保护利用天敌,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也可人工饲养释放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的发生。

(十九)花椒桑拟轮蚧

花椒桑拟轮蚧[Pseudaulacaspispen勉gona(Targioni)]又名桑盾蚧、桑拟轮盾蚧、桑白蚧等,属于同翅目,盾蚧科。分布于热带和暖温带地区。除为害花椒外,也为害果树、林木等。

[生活史与习性] 该虫在甘肃的甘南、武都两地一年发生2代。以第二代受精雌虫在椒树的枝条及树干上越冬。3月下旬,当花椒开始萌动后,越冬雌虫开始吸食寄主汁液。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产在雌成虫体后,堆积在介壳下。每头雌虫平均产卵114粒,多达180粒,卵常呈串珠状,排成横列。卵产完后,虫体干缩死亡,越冬代雌成虫产卵期可持续到5月中旬。5月上旬卵开始孵化,盛期在5月中旬。

初孵化的第一龄若虫先在母体的介壳下停留几小时,然后开始钻出介壳四处爬行。若虫爬行十多个小时后,即将身体固定下来,将口器刺入寄主开始取食,同时从头部和臀板两处分泌丝状蜡线覆盖身体的背面和侧面。6月上旬开始蜕皮进入2龄若虫期,2龄若虫开始分泌蜡质,很快形成介壳。6月中旬,雄若虫开始蜕皮,到6月下旬则进入蛹期。6月下旬雌若虫亦多数蜕皮而进入雌成虫期。到6月末至7月上旬多数羽化为成虫。

雄成虫能飞,但飞行能力较弱,多在枝干上爬行,寻找到雌成虫后即停在雌蚧壳上进行交配,雄成虫有多次交配现象。第一代雄成虫羽化高峰为7月上旬,与第一代雌成虫交配后很快死亡。第一代雌成虫于7月中旬开始产卵,7月下旬为产卵盛期,每头雌成虫产卵量最多达80粒。7月下旬卵开始孵化,8月上旬至8月中旬为若虫高峰期,8月下旬雄虫进入蛹期,8月底9月初雌若虫绝大多数蜕皮进入成虫期。9月上中旬第二代雄成虫羽化,与第二代雌成虫交配,受精后的雌成虫不再发育,在椒树的枝干上越冬。此外,雄虫有集聚习性,以枝干处较多,上部枝条较少。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该虫藏身于介壳下固定在枝干上取食,因此可用细钢丝刷或刀片,刷掉或刮去枝干上的介壳虫体;同时结合修剪剪去受害严重的枝条,集中烧毁,可有效的减少虫源,减轻为害。

(2)药剂防治若虫刚孵化并在枝干上扩散、转移,尚未形成蚧壳时,用20%克螨蚧乳油2000倍液、97%机油乳剂120~180倍液或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6000倍液均匀喷雾,能收到良好效果。

(3)保护利用天敌该虫在自然界有很多种天敌,且主要发生高峰期在5月至7月,因此,在第一代若虫发生期用上述任何一种药剂喷洒1次便可,既能收到良好的杀虫效果,又能较好的保护天敌。另外,也可人工释放天敌进行防治。桑拟轮蚧天敌有双带花角蚜小蜂、中华圆蚧蚜小蜂等寄生性天敌和二双斑唇瓢虫、红点唇瓢虫等捕食性天敌。一般寄生率、捕食率平均为20%,高达70%,对控制该虫发生有显著作用。

(二十)康氏粉蚧

康氏粉蚧[Pseudococcuscomstocki(Kuwana)]又称花椒粉蚧、梨粉蚧、桑粉蚧、李粉蚧、花卉粉蚧等,属于同翅目,粉蚧科。分布于全国各地。除为害花椒外,还为害柑橘、梨、苹果、枣、山楂及瓜类、花卉等植物。

[生活史与习性] 该虫每年发生3代,以卵在花椒树皮的缝隙及树干基部附近的土石缝里越冬,少数以若虫和受精雌成虫越冬。第二年在寄主萌动发芽时若虫和雌虫开始活动,卵也孵化为若虫并分散为害。5月中下旬为第一代若虫盛发期,雌若虫期35~50天,雄若虫期25~40天。6月上旬至7月上句陆续羽化为成虫,不久即进行交配,雌成虫交配后再经短时间取食,寻找适宜场所分泌卵囊并将卵产于囊内。6月下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若虫孵化,成虫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羽化并交配产卵。1代*N2代雌成虫每头可产卵200~450粒。8月中旬第三代若虫开始孵化,9月下旬羽化为成虫,交配产卵,每头雌虫可产卵70~150粒,卵多产于树体翘皮缝隙中,然后越冬。早期产的卵可以9呼化,以若虫越冬,羽化推迟的雌成虫交配后,不再产卵而越冬。

[防治方法](1)在冬、春季椒树休眠期,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刮除树体老皮、翘皮,并用硬刷子刷除缝隙深处的越冬卵和越冬若虫,集中烧毁。冬、春季药剂防治应在刮除老友、翘皮之后进行。

(2)其他防治方法,可参考花椒桑拟轮蚧防治方法。

(二十一)吹绵蚧

吹绵蚧(IceryapurchasiMaskell)又称白条介壳虫、绵团介壳虫,俗称白蚰、白蜱等,属于同翅目,绵蚧科。全国各地均有发生。除为害花椒外,还为害柑橘、苹果、桃及刺槐、马尾松等多种果树、林木。

[生活史与习性] 吹绵蚧每年发生2~3代,多以若虫越冬,极少数以成虫和卵越冬,翌年4月出蛰活动。第一代成虫发生在5~6月,第二代成虫发生于7~8月,雌虫为雌雄同体,以同一个体内的卵子与精子结合,受精卵发育成为雌雄同体后代,少数未经受精卵结合的发育为雄虫。每头雌虫产卵300~400粒。初孵若虫多群集叶背主脉附近,2龄后迁移分散于枝干阴面处固定为害。雌虫取食后不再移动,雄若虫行动敏捷,经2次蜕皮后,口器退化不再为害。老龄若虫在树皮缝隙中和树干附近草丛中化蛹。成虫喜群集于主枝阴面及枝权间营造卵囊产卵,不再移动。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为害发生。天敌有大红瓢虫,澳洲瓢虫等。

[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检验对建园苗木进行严格检疫,防止吹绵蚧传播和扩散,一旦发现调运的苗木上有此虫时,应立即进行灭虫处理,或销毁。

(2)人工防治剪去虫枝、病枝,集中烧毁;结合椒树栽培管理,伐除虫害严重的植株,防止传播。

(3)药剂防治

①花椒休眠期,喷洒松碱合剂(松香3:烧碱2:水10,母液比重波美20度以上)8~10倍液或45%晶体石硫合剂100倍液。

②初孵若虫分散转移期,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40%氰久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液或4.5%高保乳油2500倍液均匀喷雾。

(4)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澳洲瓢虫、大红瓢虫等天敌,也可人工饲养释放,可有效抑制吹绵蚧的发生。

(二十二)茶翅蝽

茶翅蝽[Halyomorphapicus(Fabricius)]又名臭木蝽,俗称臭大姐,属于半翅目,蝽科。分布于全国各地。除为害花椒外,还为害各种果树、林木。

[生活史与习性] 该虫每年发生l代,以成虫在房檐、墙缝、门窗空隙及树洞、草堆等处越冬。翌年4月底至5月上旬陆续从越冬场所出来活动,飞到椒树、果树、林木上为害,并且进行交配。6月份产卵,卵产于寄主叶背,卵期4~10天。若虫于7月上旬开始出现,8月中旬为新一代成虫出现盛期。成虫在中午气温较高、阳光充足时出来活动、交尾,清晨和夜间多静伏。9月下旬成虫陆续越冬。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利用成虫在草堆、树洞、房檐等处越冬的习性,组织人力捕捉成虫,集中烧毁。

(2)药剂防治成虫春季从越冬场所出来活动时和7月上旬若虫出现期,及时喷洒5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4.5%高宝乳油2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此外,在越冬成虫较多的空房间,也可用敌敌畏熏杀。

(二十三)红脊长蝽

红脊长蝽[Tropidothoraxelegans(Disttan)]又称黑斑红长蝽,属于半翅目,长蝽科。分布于西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

[生活史与习性] 该虫每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杂草、枯枝落叶及土缝、石隙中越冬。翌年寄主发芽后出来活动。喜欢在嫩叶、嫩枝上刺吸汁液,同时交配、产卵,卵成堆产于根部土表和土缝里,每堆30~250粒。第一代若虫5月底至6月中旬孵出,初孵若虫在卵壳上停

留半天后,开始活动取食,6月下旬至8月为成虫盛发期。成虫和若虫白天活动、取食,阳光强烈时多栖息在寄主叶背。第二代若虫8月至9月上旬孵出,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羽化为成虫。10月底成虫陆续越冬。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清除花椒园内枯枝落叶及杂草,秋季深翻园内土壤,消灭部分越冬成虫。

(2)药剂防治可参照茶翅蝽防治方法。

二十四花椒小吉丁虫

花椒小吉丁虫(AgriluszanthoxylumiHouetFeng)又名花椒窄吉丁虫,属于鞘翅目,吉丁甲科。分布于甘肃、陕西及华北花椒产区,甘肃省天水、陇南地区及舟曲的花椒产区受害严重。

[生活史与习性] 该虫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寄主皮层和木质部的虫道内越冬。第二年春季花椒萌芽时,继续在隧道内活动为害。4月中下旬幼虫开始化蛹,5月上旬到6月下旬为化蛹盛期,6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出洞,6月下旬达盛期,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停留7~10天后出洞。7月上旬开始交尾产卵,中旬为盛期,7月下旬卵开始孵化,8月上旬为幼虫孵化盛期,初孵幼虫蛀入皮层,蛀食数月,便进入越冬。

成虫有假死习性和趋光习性,喜热,飞行迅速。成虫寿命为20~30天。出洞后先取食椒叶补充营养,以10~1l时最为活跃,2~3天后交配产卵,每头雌虫产卵11~65粒。卵多产成块状,以主干30厘米以下的粗糙表皮、小枝条基部等处最多。初孵幼虫常群集于树干表面的凹陷或皮缝内,经5~7天分散蛀入皮层,幼虫在钻蛀过程中,自虫道向皮层外每隔1~3厘米开凿1个月牙形通气孔,不久自通气孔流出褐色胶液,20天左右便形成胶疤。以小龄幼虫在皮层下或大龄幼虫深入木质部3~6毫米处越冬。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

①花椒整形修剪时,应及时清除濒于死亡的椒树及干枯枝条。②花椒吉丁虫为害轻时,及时刮除新鲜胶疤,或击打胶疤,消灭幼虫。

(2)药剂防治

①花椒萌芽期或果实采收后,用40%氧化乐果乳油与柴油(或煤油)按1:50混合,在树干基部30~50厘米高处,涂l条宽3~5厘米的药环,杀死侵入树干内的幼虫。当侵入皮层的幼虫较少时,在收果实后用刀刮去胶疤及一层薄皮,用上述药剂加柴油或煤油1:l涂抹,以触杀幼虫。发生量大时,用上述药剂与煤油或柴油1:150涂抹或80%敌敌畏乳油加水1:3涂抹。

②在成虫出洞高峰期,可用80%敌敌畏乳油1500~2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均匀喷洒,消灭成虫。

(二十五)花椒虎天牛

花椒虎天牛(Clytusvalidus)又称花椒天牛,俗称钻木虫,属鞘翅目,天牛科。分布于西藏、NJll西北部和甘肃陇南一带。主要为害花椒。

[生活史与习性] 该虫2年发生1代,少数3年1代,以幼虫、蛹越冬,也有少数以卵越冬,全年均可看到幼虫和蛹。越冬蛹于5月下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取食虫道中的木屑补充营养,6月下旬多因椒树枯死,成虫从被害树干虫道中爬出后,即飞往健树上咬食椒树叶片。成虫晴天活动,降雨前闷热天气最为活跃。成虫于7月中旬在健树主干1米高处交配,然后雌成虫将卵产于树皮裂缝深处,每处1~2粒,每头雌成虫一生可产卵20~30粒。8月上旬至10月中旬卵孵化为幼虫(少数未孵化的卵翌年3月孵化)初龄幼虫蛀入树干皮部越冬。第二年3月越冬幼虫继续蛀食为害,4月间从蛀孔处流出黄褐色黏胶液,形成胶疤。5月份幼虫蛀食木质部,形成不规则孔道,并由透气孔向外排出木屑状粪便,6月间引起椒树枯萎,到第三年6月间幼虫老熟,并开始陆续化蛹。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

①对受害严重且已经失去生产能力的椒树,应及时砍伐烧毁,消灭虫源和越冬场所。对因大风折断的椒树,要及时剖枝,消灭其中的幼虫、蛹及成虫。

②掌握成虫产卵及幼龄虫为害成流胶的特征,组织人力刮除卵块和幼虫,防止幼虫蛀入树干内,组织人力捕杀成虫。

(2)药剂防治

①用棉球蘸80%敌敌畏乳油,塞入洞内后用湿泥封闭,熏杀幼虫,此法简便、易行,效果显著。

②在成虫发生时期内,用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20%丰收菊脂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均匀喷雾毒杀成虫。

(二十六)黄带虎天牛

黄带虎天牛[Calloidesmagnificus(Pic)]又称黄带球虎天牛、五台椒天牛,俗称凿木虫,属于鞘翅目,天牛科。分布于山西、四川、陕西南部和甘肃陇南、天水等地。它是为害花椒树的毁灭性害虫。

[生活史与习性] 该虫每年发生1代,主要以幼虫越冬。由于成虫发生时间较长,产卵时间不整齐,造成了越冬虫龄、侵入程度和越冬部位的不一致。一般5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成虫羽化后不久开始活动,并交配产卵。卵经过12天左右孵化出幼虫,7月下旬以后,幼虫大量蛀入皮层为害,椒树上出现新的虫孔,树下出现新鲜黄色虫粪,树体流胶孔增多。10月以后,幼虫活动减弱,陆续进入越冬。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刮除虫害树皮消灭幼虫,简便易行,效果显著。刮皮时间以越冬幼虫活动的初期较好。此时“虫皮”易于识别,呈暗黑色,有虫孔、有流胶、有虫粪,手摸有干燥的感觉、敲打有空虚的声音。刮掉“虫皮”,露出充满虫粪的虫道,沿着虫道挖开虫粪,便可找到幼虫。

(2)药剂防治

①用棉球蘸80%敌敌畏乳油或用磷化铝片剂,塞入虫洞内,然后用湿泥封口,熏杀幼虫。

②在成虫活动期间,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l500~2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000倍液,毒杀成虫。

(二十七)细胸金针虫

细胸金针虫(AgriotesfuscicollisMiwa)又名细胸叩头甲、细胸叩头虫,俗称土蚰蜒、钢丝虫、节节虫等,属于鞘翅目,叩甲科。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为害花椒、果树以及蔬菜、麦类、玉米等作物。

[生活史与习性]。.

此虫在西北地区多为2年发生1代,有世代多态现象,有的1年或2~3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内20~40厘米深处越冬。越冬成虫3月中下旬出土,4月中下旬盛发,5月上中旬为雌雄虫交配、产卵盛期。越冬幼虫3月上旬在土表活动,4~5月是其为害盛期。6月中下旬至9月,老熟幼虫陆续化蛹、羽化。新羽化成虫不出土,在土内潜伏越冬。成虫白天潜伏,黄昏开始活动,一般午夜前交配,午夜后取食。成虫有假死习性,有很强的叩头反跳能力。趋光性较弱。成虫对新萎蔫的杂草有很强的趋性。雌虫多将卵散产于1~3厘米表土层中,每头雌虫平均产卵90粒。幼虫喜钻入幼苗的茎基地下部分,常将虫体大部或全部钻入其中取食,大多为一茎一虫,较粗大的幼茎可有幼虫3~5头。被害幼苗常因枯萎死亡。该虫适应较低的土温,在表土10厘米土温为17℃~22℃时,活动为害最重。喜欢潮湿的土壤环境,当土壤含水量达15%~20%时,对其活动为害最有利。因此,低洼易涝的花椒苗圃受害严重,黏性较重的土壤发生量较大。未开垦的荒地由于杂草多,食料丰富,繁殖数量大,所以初开荒地和靠近荒地的苗圃为害特别严重。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

①细胸金针虫蛹和初孵幼虫一般在土壤表层活动,对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弱,通过翻耕曝晒使土壤干燥,可使金针虫死亡。

②根据金针虫的潜伏习性,于成虫发生期,在椒园将新拔下的杂草堆成直径O.5米、高10厘米的小堆,每667平方米堆5~10堆,每天早晨捕杀草堆中的成虫。

(2)药剂防治

①用4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或10%辛拌磷粉粒剂1.2~1.8千克,对水5升,拌种60~70千克,堆闷3~4小时,晾干后播种。

②在金针虫为害严重地区,于播种前或苗木栽植前,每公顷用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2.5~30千克、3%米乐尔颗粒剂30~90千克、5%辛硫磷颗粒剂22.5~30千克,拌细土450千克,均匀撒施土表,翻耕混土20厘米,然后播种。也可撒在栽植沟或定植穴内,覆盖一层薄土后再定植。

③幼苗受害时,可用25%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40%甲基辛硫磷乳油1200~l500倍液灌根,灌药前先扒开幼苗周围的土,然后灌药,待药液渗入后再覆土。

(二十八)沟金针虫

沟金针虫(PleonomuscanaliculatusFaldermann)又名沟叩头甲、沟叩头虫,幼虫俗称黄蚰蜒、芨芨虫、钢丝虫,属鞘翅目,叩甲科。分布于全国各地,西北地区发生普遍。主要为害花椒、林木和蔬菜、粮食作物播下的种子及幼苗。

[生活史与习性] 该虫2~3年发生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或幼虫在第二年春天气温转暖后开始活动。以幼虫越冬,在3月中下旬到土表开始取食,4月中旬进入为害盛期。以成虫越冬,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成虫大量出土活动,4月中下旬产卵,6月上旬田间大量出现幼虫,并取食为害。在9~10月,当年低龄幼虫和以上世代高龄幼虫共同取食,形成第二个为害高峰。10月下旬气温下降,便陆续钻入深土层越冬。翌年春季温度回升,幼虫经越冬后取食较强烈,为害比秋季重。老熟幼虫在秋季8~9月间在土中15~20厘米处做土室化蛹。

此时若降雨多或土壤湿度大,对化蛹和羽化非常有利。成虫羽化后,当年潜伏土中越冬,第二年春季出土活动。白天潜伏在杂草或土块下,夜出交尾产卵。卵多散产于3~5厘米土中,每头雌虫产卵200粒左右。雌成虫行动迟缓,不能飞行,无趋光性,雄成虫飞行力较强,夜晚多停留在杂草上,有假死习性。新开垦苗圃和靠近河边、沟塘、荒地的苗圃,往往受害严重。

[舫治方法] 参照细胸金针虫的防治方法。

三、其他有害动物防治

(一)山楂叶螨

山楂叶螨(PentatomarufipesLinnaeus)又名山楂红蜘蛛,属于真螨目,叶螨科。分布于全国各地,在花椒主要产区均有发生。除为害花椒外,还为害苹果、梨、桃、杏等多种果树、林木。

[生活史与习性] 山楂叶螨在我国北方每年发生5~13代,西北大约4~8代,河西走廊4~5代,兰州8代。冬型雌螨集中在枝干翘皮下、树权夹缝等处的粗皮缝内及贴近主干基部的土缝里群集越冬,第二年于花芽开放时从越冬场所出来为害幼芽,展叶后转至叶背为害。取食后7~8天开始产卵,第一代卵孵化期集中在落花后7~10天,第一代成螨发生盛期在6月中下旬。此后,各世代重叠发生,繁殖量增大,到7月份受害的树叶开始焦枯,8月下旬相继落叶,9月中旬开始产生越冬型雌成螨,10月中旬大部分潜伏越冬。成、若螨喜欢在叶背群集为害,有吐丝结网习性,可借丝随风传播,并在网上产卵,多集中叶背主脉两侧,每头雌螨可产卵20-80粒。一般夏季高温干旱条件繁殖快,为害重;进入雨季湿度大,加之天敌数量大,叶螨发生量显著减少,为害轻。叶螨天敌有捕食螨、食螨瓢虫等数十种,对叶螨有一定控制作用。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发芽前仔细刮除粗皮、翘皮,集中烧毁,以杀死越冬雌成虫。在上年山楂叶螨发生严重的椒园,特别是幼龄椒园,解冻后,在树干基部培16.7厘米厚细土,拍实,以杀死在土缝里越冬的山楂叶螨。

(2)药剂防治

①椒树发芽前喷洒1次45%晶体石硫合剂80~100倍液;发芽后至开花前防治山楂叶螨,可喷45%晶体石硫合剂150倍液、20%螨死净悬浮剂2000倍液、25%尼素螨醇乳油15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喷洒要均匀、全面。

②叶螨发生代数多,繁殖力强,在整个生长季节里,如发现有些树叶螨开始增加时,特别是树的内膛和树的顶部,要立即加以防治。可喷洒20%螨死净悬浮剂2000倍液、15%扫螨净乳油3000倍液、25%尼素螨醇乳油800~1000倍液或45%晶体石硫合剂150倍液。

③8月底至9月初喷洒1次45%晶体石硫合剂150倍液,可减少山楂叶螨越冬量。

(3)保护利用天敌叶螨的天敌种类很多,对控制叶螨繁殖为害起到很大作用。根据一般天敌多在落花后开始活动的习性,可加强叶螨的早期防治,避免杀伤大量天敌。对杀伤力强、残效期长的药剂尽量少用或不用,减少树上喷药次数等方法,以减少对天敌产生药害,起到保护作用。

(二)花椒半跗线螨

花椒半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latusBanks)又名侧多食跗线螨、茶黄螨、茶嫩叶螨、茶半跗线螨,属于真螨目,跗线螨科。分布于全国各地。除为害花椒、柑橘等芸香科植物外,还为害茶、咖啡、葡萄等多种作物及蔬菜。

[生活史与习性] 该螨在热带和温室条件下,全年都可繁殖,四川每年发生25~31代,甘肃陇南约发生20~25代。以雌成螨在嫩叶背、芽鳞内和芽腋等处越冬。气温28℃~30℃时5天左右完成1代,18℃~℃时10天左右完成1代。在花椒、柑橘上以6~9月繁殖最盛,为害严重。主要进行两性生殖,也可孤雌生殖,未受精的卵孵化率在40%左右,多为雄性。雌成螨一生可产卵30余粒,多达100粒,卵散产于嫩叶背面、嫩芽和果凹等处。卵期、幼螨、若螨期各2~3天。生长发育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为80%~90%,成螨在40%以上的湿度条件下即可正常生殖。天敌有捕食螨、小花蝽及蓟马等。‘.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合理施肥、灌水,增强树势。晚秋落叶后,种植覆盖植物,如霍香蓟等,改变小气候和生物组成,使其不利于害螨而有利于益螨的发生。及时清扫枯枝落叶,减少越冬场所。

(2)药剂防治

①冬、春季椒树发芽前,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可喷45%晶体石硫合剂50~80倍液或97%机油乳剂120~140倍液。

②开花前是进行药剂防治叶螨的最佳施药时期。用45%晶体石硫合剂150倍液、25%尼索螨醇乳油1500倍液、4.1%霸螨特乳油4000倍液、1.8%爱福丁乳油5000倍液或15%螨绝代乳油2000倍液,均匀喷雾。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避免叶螨产生抗药性。

③提倡用机油乳剂与福美胂混用,配方为机油乳剂:福美胂:水为2:1:100,不仅能有效防治叶螨、蚜虫、介壳虫,还可兼治干腐病、木腐病等。

④试用长效内吸注干剂,用YBZ—II型树干注射机,注入长效内吸注干剂;也可用4~5毫米钢钉或水泥钉,距地面50~80厘米处斜向下45。打孔,孔深3~4厘米,再用橡胶皮头滴管或兽用注射器注入注干剂。用药量先量树干胸径,然后换算或查出直径,每厘米直径注入药量0.5毫升。胸径10厘米以上的椒树,应通过试验适当加大用药量。此法可兼治多种蛀干害虫。

(3)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和利用田间天敌,也可人工引进释放天敌,以控制叶螨的发生为害。在天敌大发生时,可以不喷药或少喷药。

第二篇:冬季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

冬季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

一、豆类角斑病

1、发病症状:叶片上形成具有特色的角斑,叶脉间的角形病斑呈褐色至赤褐色,叶背先出黑色短毛状菌丝和孢子、豆荚上的病斑不规则形,黑褐色、密生黑色孢子。

2、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600倍液、5%琥胶肥酸铜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叶面喷雾、5%福参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农用链霉素等。

二、豆类灰霉病

1、发病症状:主要为害花、叶和豆荚。染病的花瓣附在叶片上,病原菌侵入叶片发病。叶片上的病斑由小到大,呈淡褐色不规则形,病斑部位生成灰褐色霉层,豆荚顶端由枯死花瓣带菌侵染豆荚。病斑部呈淡褐色水渍状软腐,并形成暗褐色菌核。

2、防治方法:

2.1采用生态防治,加强通风管理,晴天上午晚通风,棚温升至33℃开始放风、下午棚温保持在20℃―25℃,夜间棚温保持在15℃―17℃。

2.2加强栽培管理,浇水宜在上午进行,发病初期适当节制浇水,严防过量。

2.3药剂防治:5%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60%防霉宝超微粉600倍液。

三、青椒灰疫病

1、发病症状:幼苗期发病呈立枯症状,定植后,茎基部呈水渍状软化,进而变暗褐色迅速萎焉枯死。茎和枝,起初为水渍状色变,进而软化褐变,干燥后呈萎焉干枯状,果实上形成水渍状暗绿色斑点,褐色软化后枯死。

2、发生条件:高温多湿,尤其是大水漫灌时发病迅猛。在前期发过病的地块种植时发病较多。

3、防治方法:农业防治、轮作、要改善排水设施、进行高墒栽培,早期发病的植株应连根拔掉以免侵染。

3.2药剂防治:①种子消毒:先把种子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②栽植后用5%百菌清1000倍液灌根,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③发病初期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400―500倍液叶面喷雾。

四、黄瓜霜霉病

1、发病症状: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寄生性是完全不同的。霜霉病菌是一种专性寄生菌,它只能生活在活的寄主植物器官内吸取营养,属活物寄生类型,不能进行培养。病菌从体外进入黄瓜叶片内建立寄生关系开始直至终了,寄主被害的细胞并没有死亡,而是逐步的发生病变,由轻到重,主要从病叶的色泽反映出来,初发病时,叶片病斑黄绿色或褪绿,随着病情加重,色泽变为黄色或黄褐色,到发病后期,病部色泽褐色,形成坏死斑。但是,黄瓜霜霉病色泽变化的整个过程,其快或慢要受大气温度的影响,温度低时病菌新陈代谢作用缓慢,病状轻,黄绿的色泽变化扩展慢,当温度在20~24℃时,病菌新陈代谢作用加强,病菌生长发育迅速,破坏加剧,色泽变为黄褐色,扩展迅速。温度高于30℃时,因其不利霜霉菌生长而死亡,病菌形成枯斑,不再发展。因此,诊断黄瓜霜霉病时,主要是从叶片初发病时进行鉴定。

2、黄瓜霜霉病的防治:

①选择抗病品种较抗病的品种有津研系列、津优系列等。

②育苗地与生产地隔离,及时清除田里病苗(株)。

③选择地势较高,利于排水的田块,施足底肥,生长期适当追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④结瓜前少浇水、勤中耕,提高地温,减少水分损失。

⑤发病后应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又名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霜疫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10天1次,共2~3次。

六、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1、发病症状:细菌性角斑病叶片上的病斑也是多角形的,但病菌不是专性寄生菌,能够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培养,属兼性腐生类型。病菌从体外进入黄瓜叶片内,将病组织破坏致死后,才能摄取植株体内的养分,进行寄生生活。因此,坏死斑常常在早期即在叶片上出现,初呈淡黄色,再变为黄褐色或灰白色,最后干枯、破裂,这种病斑色泽变化过程,反映了病菌的寄生性的特点。此外,病菌在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也直接受温度的影响。低温时缓慢,高温时加剧,在10~30℃均可发病,在25℃左右最适发病。诊断叶片上的病斑是否为角斑病时则应以中后期叶片病斑为主。

2、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①选择无病种瓜采种,或进行种子消毒。用100μl?L-1农用硫酸链霉素或氯霉素500倍液浸种2h,或用4%次氯酸钠20倍液浸种30min,再用清水洗净,或直接用50℃温水浸种20 min。

②选择无病土育苗,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底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忌偏施氮肥。

③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大棚栽培早春少浇水,多中耕,提高棚温,早晚通风,降低空气湿度,缩短结露时间,加强田间排水。

④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洒50%琥胶肥酸铜。

七、蚜虫

蚜虫俗称腻虫,种类很多,刺吸汁液,还传播病毒。受害株生长矮小,叶片卷缩。

可选用40%乐果1000倍液,20%吡虫啉或蚜刺、50%虫必净1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

第三篇: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实施方案

“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植保方针,也是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则;禁止毒性大、残留期长的农药使用,减少环境污染,也是目前打造宜居环境的必经之路,同时为了节约绿地养护经费,特制定此方案:

一、防治病虫害应从源头杜绝传染源,对补栽、新栽苗木进行检疫。负责进苗的人员应及时通知风景园林科到岸苗木的现场地点,不应到进苗地点把关苗木质量,以免偷梁换柱的现象发生。同时,风景园林科人员要把关苗木运输途中的包装,对带有虫苗、病苗、假植苗、风干苗拒验收,拉离现场、消毁。

二、风景园林科对现场绿地内栽植苗木病虫害情况全盘摸底、总结,制定出“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要求从2月12日——2月17日完成),以起到指引“病虫害防治”的正确方法的作用,比如:

1、2011年全城国槐、龙爪槐、叶柄小蛾危害严重,造成早期落叶。现在应对全城有国槐、龙爪槐的单位进行通知:

(1)采摘或剪掉上的果荚,减少虫口密度。

(2)3月初用低毒高效农药进行喷洒树身、树枝,以扼

杀虫卵。

(3)4—6月份用性引诱剂,来诱杀成虫。

(4)7—8月份用生物药剂喷洒一遍,全冠树。

(5)秋季结合修剪,减除虫枝、虫果。

2、对2011年各种树木,蚜虫泛滥成灾情况,要引起高度重视,结合施肥使之控制在萌芽状态,通过去年东片管段试验,用一种有机肥能有效抑制蚜虫,今年将大力推广。

3、游园、边绿地内栽植的树木,应挖出整齐的树穴,以免病虫害交叉感染。

三、植保所用的生物剂、药剂应具备专业知识的专人负责购进与出库,由局统筹安排管理,应“对症下药”,避免瞎子摸路,乱撞乱碰,盲目现象发生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以免假药、剧毒药、高浓度药对植物烧苗危害,甚至对市民造成中毒现象发生,造成社会负面影响。

四、风景园林科组织植保知识的培训,使大多数人掌握识别病虫害的方法以及对化学药剂特性了解。以达到最基本的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熟练掌握使用技术和范围,同时对新型生物制剂的推广。

五、年终风景园林科做出全年的病虫害防治归纳总结,把经验进行推广,教训进行总结,真正发挥绿地养护管理的引领作用,也是执行《植保技术规程》的表现。

二○一二年二月十三

日。

第四篇:水稻病虫害防治

水稻予粳6号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技术编写 邵友远

予粳6号是水稻专家孙彦常于93年主持培育的具有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竖叶、直穗、高光效,优质、高产、稳产特点的于98年通过国审,现成为河南和国家北方黄淮稻区的当家品种,由于多年种植和气候的变化,病虫害较重,若栽培不当易发生纹枯病、稻瘟病、黄叶病等多种病害,根据专家指导,提出600-700公斤优化栽培技术要点。(仅供参考)

一、秧苗期(5月1日-6月15日)

1、适宜播期:5月3日左右。

2、秧田播量:每平方50克左右。

3、晒种2-3天。

4、浸种:用1%多菌灵或2%生石灰浸种2-3天。

5、施肥:每亩施多元复合肥60-75公斤或二铵20-25公斤加磷酸二氢钾4公斤浅混均匀施作底肥,2-3叶期亩施硫铵10-15公斤或碳铵15-20公斤。一周后再追尿素10-15公斤。

6、灌水:一叶一心前湿润出苗,五叶前浅水促苗,五叶期后干湿炼苗。

7、病虫防治:二叶一心至插秧前用三环唑、四季红或蚍虫虫林加杀虫双等药剂,防治稻瘟病、稻蓟马、二化螟和传播病毒病(黄叶病)的灰飞虱,叶蝉3-4次。

二、分蘖期(6月15日-7月20日)

1、施肥:施足腐熟的农家肥2-3方/亩,施多元复合肥50-70公斤或施二铵20-25公斤加硫酸钾10-15公斤加碳铵25公斤旋入或撒在垡头上耙匀(盐碱地施肥要酌减,要本着少量多次的施肥原则)。

2、插秧:行距9-10寸,穴距

3.5-4寸,每穴壮苗2-3棵弱苗5-6棵,做到直、浅、匀、稳、齐。

3、追肥:插秧后3-5天,亩施尿素8-10公斤或碳铵15-20公斤,加18%杀虫双水剂350毫升(防钻心虫)加强力多菌灵25毫升(预防纹枯病、恶苗病)插后10-15天亩追尿素15-20公斤,或碳铵50-75公斤。(盐碱地酌情减量)

4、灌水:大水泡田、浅水整地、薄水插秧、深水返青、露泥分蘖、够苗晾田。

5、防病虫:7月20日左右用纹枯净或井岗霉素加粉锈宁加BT、甲安磷等防治纹枯病、稻螟虫。

三、拔节长穗期(7月20日-8月25日)

1、拔节期:控水供气,少浇水多晾田、孕穗期小水勤灌,切忌干旱减产。

2、施肥:要估地力、凭经验、观叶色巧施增粒保花肥,施多元复合肥3-8公斤,原则是早褪色早施、晚褪色晚施、浓绿不施。对往年多发病地块,要减氮、稳磷、增钾、补微,可酌情喷叶面肥,如钙、镁、硫、锌能增强植株的抗病抗逆能力。

3、病虫防治:7月20日前后及8月20日前后,分别综合防治一次纹枯病、卷叶螟、二化螟、稻苞虫、稻飞虱等。7月下旬至8月上旬如遇低温、高湿的阴雨天气,应及时喷三环唑、瘟特灵等药剂防治叶稻瘟。8月底9月初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用稻瘟灵、三环唑各喷一次防治穗颈瘟。易发生白叶枯及基腐病的地块应间歇灌水,控水供气,于拔节初至齐穗,用噻菌铜、龙克菌、及托布津、菌核净等交替使用防2-3遍。

前期管理目标:7月25日前促早生、快发、稳生、健长。方法:肥施好、水浇巧、灭病虫、除杂草、促分蘖、控苗高。中期管理目标: 7月25日-8月25日壮根、蹲节、催穗、护叶。后期管理目标: 8月25日-10月10日,晚封行、叶色绿中黄、不早衰、不贪青、青杆绿叶。综合管理效果好:穗多、穗大、籽粒饱。施肥原则:底肥足、蘖肥早,中期慎施肥,穗肥要施巧。灌水原则:水是稻的命也是稻的病。前期不能灌深水、中期不能常有水、后期不能早断水。病虫防治原则: 作物用药要对症、适时、适量、合理、交替、安全、高效。

第五篇:豆类蔬菜病虫害防治

豆类蔬菜病虫害防治

一、病害

(1)锈病:用15%粉锈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15天喷一次,连喷2—3次。

(2)病毒病:预防为主,重点防治好蚜虫。可用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100—150生豆浆喷洒喷雾防治,每隔10天一次,连喷3—4次。

(3)枯萎病:用10%双效灵水剂2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400倍液等灌根,每株200毫升,10天一次,连续2—3次。

(4)炭疽病:用5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50%多菌灵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加75%百菌清7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5)白粉病:用50%多菌灵胶悬剂600倍液、15%粉锈灵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6)细菌性疫病: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二、虫害

(1)豆荚斑螟:20%速灭杀丁或2.5%敌杀死乳油2000—30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4000倍液喷雾防治。

(2)豆蚜:40%乐果乳油600——1000倍液、50%抗蚜威2000—3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3)叶螨: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

(4)白粉虱:2.5%敌杀死乳油2000—3000倍液、10%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5)地下害虫(小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用50%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或敌百虫晶体600—1000倍液灌根。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201706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