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论交替口译的几点策略与技巧

论交替口译的几点策略与技巧



第一篇:论交替口译的几点策略与技巧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论交替口译的几点策略与技巧

论交替口译的几点策略与技巧

在交替口译中,口译者在讲话者完成会员之后马上完成口译内容,口译的部分可以持续数秒或者数分,交替口译是口译职业中最初的形式。自从会话者时不时地停下来让口译者来完成口译内容,口译者因此有时间可以记录笔记和从全文的角度分析口译内容并能容易地把我全文的意思。时至今日,交替口译在如下场合还是应用广泛,例如:记者招待会、欢迎致辞、宴会致辞以及商业交谈。分别介绍交替口译的含义、交替口译的特点以及交替口译的策略。

交替传译 特点 技巧 口译策略

一、交替口译的介绍今时今日,我们已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我们同其它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以及技术上的交流与合作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和深度,因此口译在今天的时代变得格外重要。当今,口译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就是交替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另外一种就是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在交替口译中,口译者在讲话者完成会员之后马上完成口译内容,口译的部分可以持续数秒或者数分,交替口译是口译职业中最初的形式。自从会话者时不时地停下来让口译者来完成口译内容,口译者因此有时间可以记录笔记和从全文的角度分析口译内容并能容易地把我全文的意思。然而,交替口译需要口译者耗费一定时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听者需要同时听到源语和译入语。再者,在回话者讲述下一个话题之前,必须稍等片刻以待口译者把源语译成译入语。由此可见,交替传译需要对于职业的奉献、职业的精湛水平以及获得高度评价。

二、交替传译的特点

1、即时和笔头翻译(written translating)不同,交替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是即时口译的一种形式,交替口译需要译者在会话者完成会话之后马上完成口头翻译。有些,会话者倾向于讲几个句子然后,邀请口译者进行口译,在这个过程中,口译者可能没有时间做笔记并且只能依靠自己的记忆力完成整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个口译内容。然后,在会议交替口译者,在交替口译过程中必须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任何长度的口译内容,并且由于会议的时间必须适合于会议的组织者,因此,交替口译者的工作效率必须高效。在任何情况下,交替口译者完成的口译长度不能超越源语的长度,而且一般来说,口译者完成口译的时间应该是会话者讲述源语时间的四分之三。由此可见,在交替口译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就是交替口译者无论对源语的了解程度达到多少,口译者必须马上开始进行交替口译。

2、多样口译说到底也是一种交流。芸芸众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和国家,他们可能不仅说着不同的语言,同时也会拥有不同的知识体系、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接受过不同的文化熏陶以及拥有不同的理智取向。举个例子:清晰且具有逻辑化的口语表达是西方国家在交流中显著的特点。然而,中国人在交流中擅长运用大量的成语、比喻、典故以及文学引用,因此,就需要交替口译者拥有丰富的知识面同时拥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对于源语进行精准而信实般口译。下面我就这点举个例子:这几天,台湾的选情波谲云诡,急转直下,用尽了权谋手段,“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就是有人要让“台独”势力上台吗?这是一句摘自一位领导人关于台湾问题的讲话,如果不考虑这其中的事件背景以及中国文字的隐含意义,交替口译者完成出的口译肯定就是质量不高,甚至有可能表意不明。在上文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四字词组,因此,这样很难让交替口译者在短时间内完成口译。交替口译者在口译前需要明白中文的引申意思,然后再精准完成口译。一个交替口译者不单要进行口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整理并归纳会话者的内容。由于,交替口译在当今应用如此广泛,因此,交替口译者需要广泛涉猎多个领域。交替口译者需要查阅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学术上、知识上的概念甚至在译入语中没有会话者讲述的与源语相对应的电视口头禅的口译同时,交替口译者可能对于会话者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因此,文化上的差异以及涉及大量的主题决定了交替口译内容的多样性。因此,一个合格的交替口译者需要具备完全了解一些领域和所有领域适当了解的能力。

3、独立性交替口译者必须承认一个情况,这个情况就是,交替口译者会遇到既不能忽略也不能从源语中推测出的词语和短语。既然,交替口译者不是一本双语字典,也没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足够的时间在参考书上查阅不明白的东西,更不能要求会话者再次给予一次完成的解释,交替口译者需要自己马上并且独立完成口译内容。当然,交替口译的过程中,交替口译者并不意味着隔离般工作。其实,正相反,一个专业的交替口译者会在数天甚至数月之前开始着手准备,同时收集所有需要的来自参考书籍以及相关人员的信息和材料。但是,一旦,开始了及时口译,交替口译者必须依靠自己独立完成口译内容。

三、交替传译的技巧

1、听的技巧交替传译需要集中式的听或者积极主动地听,而不是传统的听。因此,交替传译意味着交替传译者需要避免所有分心的事情,从而集中手头的工作。为了积极主动地听,交替传译者的大脑运转必须主动,交替传译者必须正确察觉声音并且不断集中到由声音传达的信息。为了让交替传译者保持积极的听,这里有三个指导方针:首先,集中注意听意思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字面上。会话者努力要表达的和听众感兴趣的不是单个字词而是整个信息。为了翻译会话者的意思是交替传译者的优先选择。因此,交替传译者被期待紧紧跟随会话者并且在会话者讲述的时候,获得主旨。第二,为了内容和态度而听。整个信息的意思包含有意义和感觉。会话者会根据需要选择自己的话语结构并且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思想和意思。同一个句子通过不同的会话者将会包含不同的意思,或者同一个句子由同一个会话者用不同的语调也将包含不同的意思。因此,交替传译者需要既考虑会话者的内容和态度。第三,用耳朵、眼睛以及用心去听。交替传译是一个要求极其严格的职业。听懂在交替传译中是第一步。交替传译者的翻译决定了会话者的话语能否被正确转达。交替传译者需要专心致志地听并且认认真真听将要听的信息。交替传译者将要采取的不仅仅是耳朵,还有眼睛和用心。为了准确理解会话者的信息,交替传译者必须精神高度集中,思想运转快速。这种技巧将会帮助交替口译者集中在意思上,而不是会话者使用的词语的形式上。

2、记忆的技能(1)影子练习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影子练习就是其中可以提高记忆力的方式之一。在交替口译中,交替口译者需要同时听、做笔记和口译,这些都不是自然而得的技能。影子练习意味着不断重复会话者的话语,包括逐个字词。这样做的目的就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是为了培养交替口译者集中精神的能力。当进行影子练习时候,交替口译者有意落在会话者后面。影子练习就是为了锻炼交替口译者同时做两件到三件事儿的能力。这样一种练习可以提高交替口译者协调各种努力的能力。一般来说,有两种影子练习。一种是单个任务影子练习。另一个就是多个任务影子练习。在单个任务影子练习中,交替口译者听录音的中文或者英文材料,并且同时重复录音的话语。当会话者说完半句或者整句话语时候,交替口译者开始重复,这意味着,交替口译者必须紧紧跟随会话者。为了在听和说的过程中最低限度降低犯错误机会,交替口译者必须全心全意集中到听和说上。交替口译者必须努力避免与所听的话语无关的一切干扰。一旦,交替口译者觉得听和说很自然时候,可以进行多任务影子练习。在多任务影子练习中,交替口译者期待增加另一个动作。这个练习需要交替口译者在影子练习时候记录笔记。显而易见,多任务影子练习更有挑战性。一般来说,交替口译者做类似上面提到的影子练习,但同时也尝试一系列数字。第一次,从一、二、三开始,同时继续上升然后往回练习,从一百、九十九、九十八等等并尽可能写下多的数字。(2)复述复述是另一种训练记忆力的方式。交替口译者练习复述短小文章的方式是明智可取的。在记忆力训练中,复试是一种本质上和实质上的方式锻炼。在进行短小文章复述练习时候,交替口译者首先听一个演讲,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整个文段,而不是背诵整个文章。在听演讲的时候,交替口译者在抓住原始演讲的主要意思和思路上的方式是明智可取的。原始演讲的详情必须尽可能保持在译入语中。通过这种方式,交替口译者可以集中在意思的转化上而不是文字的转化上。据说,集体口译者练习两个阶段的复述:通过手头轮廓的帮助来复述整个文章和通过头脑中的图像来复述整个文章。在复述的训练期间,交替口译者被建议采取下列措施:归纳、比较和可视化。这些技巧对于交替口译者在复述文章的时候很有帮助。无论交替口译者采取哪种方式,尽可能记录更多信息以便完成文章的交替口译。

四、结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讲述了交替口译的特点和交替口译的技巧和策略,例如听的技巧、记忆力培养技巧等。由于交替口译的特点,交替口译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职业。为了做好,交替口译,交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替口译者需要充分准备,包括长期准备和短期准备,也需要学习交替口译的技巧和很强的职责感。我希望本文能促进交替口译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红莲.“关注意义”策略的口译教学方法研究

[J].安顺学院学报,2010,(05):31-34.[2]仲伟合.英汉同声传译技巧与训练

[J].中国翻译,2001,(09):39-42.[3]鲍刚.口译理论概述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92.[4]王斌华.口译:理论技巧实践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67.[5]邓斯、平森,曹剑芬等译.言语链――说和听的科学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48.[6]张园.口译听辩危机下的传播策略及教学启示

[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25-27.------------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口译技巧1[推荐]

般情况下,文章的一、二段基本就交代了整片文章的主题,所以这部分要认真看。剩下的段落,首句,尾句一定要读。目的是抓住每段的主题。这个主题,也可以在段落旁寥寥数笔记下,方便答题时查找。然后看题,根据题目,找到文章对应部分,该看的再细看,知道的就跳过

汉译英的翻译对大家来说难点会在词汇和句型上。在最后一周中,同学们可以再抓家时间充充电,尤其是熟记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短语。历年最后一道翻译题中,很多都是在考察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词汇和短语,这一部分内容对很多同学来说也是一大难点。所以大家要引起重视

英译汉的难点是在长句的翻译。很多考生会因为在阅读题用了太多时间而在翻译题上手忙脚乱。当然,再忙也要先把整篇英语原文浏览下。浏览过后你就知道大意是什么,这对你译文的表达是有帮助的我们再来说说翻译。翻译是中高口的大头,重要性当然不需要多说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得给这一部分保留相对充足的时间。翻译的技巧更多的是靠平时的积累,所以这一周,大家不妨多回顾自己之前所学的内容。

中口的翻译要求不是特别高,重点在于意思一定要翻出来,翻通顺。也就是做到严复提出的“信,达”,至于“雅”,有余力的同学自然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啦,跟耍花枪似的,长短句结合,翻译技巧多运用,主动、被动啊等

现在我们来就今年的考试热点话题预测:1.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立项预案 2.上海地铁10号线“9•27”事故 3.奥巴马宣布奥萨玛•本•拉登已死亡全国电视讲话 4.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

汉译英的翻译对大家来说难点会在词汇和句型上。在最后一周中,同学们可以再抓家时间充充电,尤其是熟记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短语。历年最后一道翻译题中,很多都是在考察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词汇和短语,这一部分内容对很多同学来说也是一大难点。所以大家要引起重视。

第11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开幕式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论坛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7.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8.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会议 9.“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 10.地球上第70亿名公民的到来 中口重点推荐文章: 重点看第8单元至15单元的汉译英,16单元的后半部分。在这些翻译文章中,尤其要关注第9,10和15单元这类极具中国特色的文章。另外汉译英的练习,要特别关注9、10和12单元,要熟悉这些重点句式。同时,有关中美关系是每年都必考的一个热点,这里老师给大家推荐几部演讲稿,这是考试的热点必看演讲:1.美国总统奥巴马就美国信用评级问题发表的讲话 2.胡锦涛深圳第26届大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致辞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有关美国财政状况的讲话

第三篇:浅谈新闻发布会口译技巧

浅谈新闻发布会口译技巧

导言

目前,新闻发布会已成为中国各级政府介绍新的政策、措施,通报重大事件调查进展情况的主要方式。它以记者提问,发言人回答的方式介绍相关信息,表明相关立场、态度。高层政府举行的发布会一般以两种语言交替翻译的形式进行。现场译员采用各种翻译方法准确、快速的将发言人的话用另一种语言口头传达给记者,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各国公众。新闻发布会中,口译一定是按照这三部分来完成的,即听取信息,转换信息和表达信息。因此,译员在新闻发布会的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听取信息在口译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听取信息的质量好坏将严重影响译员的翻译质量。译员在听取原语发言人信息的时候,与一般意义上的听完全不一样。此时的听是听取原语发言人信息的意思,听出原语的逻辑与结构,为后面的口译表达做好铺垫。接收信息后,译员在头脑中马上进行了信息的转换,即把听取到的中文信息在头脑中转换成英文,或是把听取到的英文信息在头脑中转换成中文信息。在说话人停止说话的时候,译员就要马上进行信息的翻译表达了,即将听取到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由于双语的表达方式完全不一样,要求译员具有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译员在会中的表现将严重影响到大会的进行,举办一次新闻发布会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译员翻译质量的好坏将决定着大会的成败,所以译员在大会的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员个人所承受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掌握翻译的技巧是每个译员必做的功课,不仅为自己的名声,更为所有为这场新闻发布会而工作的人。

第一部分;新闻发布会口译的特点和过程

1.1 新闻发布会口译特点

1.1.1即席性

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口译人员需要在准备有限的情况下,即刻进入双语语码切换状态,进行现时现场的口译操作。在新闻发布会上,口译内容千变万化,往往难以预测。译员或许可以通过事先确定的交谈主题来预测交谈各方的话题。但是,译员的任何估计都不可能是充分的,而且主观预测也是靠不住的,甚至是危险的。此外,发言人与记者都希望能连贯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迅速传递给对方。但是由于在语言不同的交际双方之间介入了一个传言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表达的连贯性和接收的快捷性。这就要求译员具有高超的即席应变能力和流利的现时表达能力。

1.1.2独立性

在新闻发布会中,译员属单打多的个体工作者,其劳动具有很强的独立操作性,译责重大。通常,译员在整个口译过程中基本上是孤立无援的。译员必须随时独立处理可能碰到的任何问题。有些问题属语言类,与译员的双语知识有关;有些属文化传统类,与译员的民族知识有关;有些属自然科学类,与译员的学科知识有关;更多的属社会科学类,与译员的社会、文化、国情、时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有关。译员无法回避面临的任何一个问题,无路可退,只有正视每一道难题,及时处理每一道难题。在口译过程中,译员不可能查询工具书或有关参考资料,也不能频频打断说话者,要求对方重复自己所讲的内容,解释其中的难点。作为个体劳动者,译员要对自己的口译负责,不可胡编乱造,信口雌黄,自我得意;不可“自圆其说”,瞎猜乱凑,以期歪打正着;不可“你说你的,我译我的”,两条铁轨,永不相交。译员应该认识到,“译

(一)语即出,驷马难追”。自己的译语,字字句句,重如千金,随意不得。有些场合口译出错,还可期望在以后起草书面协议时予以纠正。然而许多口译,如国际会议口译,没有后道工序的补救机会。对于口译,所谓的“译责自负”原则没有多大意义。译员自知“译责”重大,只是在重要口译场合铸成大错,恐怕自己想“负”此责,也“负”不了。

1.1.3综合性

在新闻发布会中,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视”是指译

员须具有观察捕捉说话者的脸部表情、手势体姿、情绪变化等非语言因素的能力。“听”是指译员能够耳听会意发言人和记者的各种带地方口音以及不同语速的话语的能力。“说”是指译员能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流利而达意地表达的能力。“写”是指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能进行快速笔记的能力。新闻发布会口译属一种立体式、交叉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来源广泛,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记者,既给口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发言人和记者浓重的地方口音和过快的语速给译员带来的耳听会意的困难,同时又为口译工作创造了颇为有利的条件,如说话者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生动直观的体语表现,现场各种与口译内容有关的景物,所有这一切都是辅助口译的有利条件。

1.2新闻发布会口译过程

1.2.1信息接收

译员对信息的接收有两种渠道:一种为“听入”,一种为“视入”。听入是口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信息接收形式,是口译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发布会中,信息的接收主要是依靠译员的听来完成。语言信息的听入质量与译员的听觉能力有关。当译员听入母语所表达的信息时,除了不熟悉地方口音、怪僻语、俚语、古语、专业词语或发生“耳误”情况外,听入一般不会发生困难。当译员听入非本族语所表达的信息时,接收信息将可能构成一道难关,译员对外语信息可能会少听入或者未听入,甚至会误听。译员在接收说话人信息时,应当采取主动接收法,注重信息的意义(包括语境意义和修辞意义),而不是采用只听取孤立的单词的被动接收法。

1.2.2信息转换

信息转换是指译员对接收到的来源语的信息码进行解意,获取语言和非语言形式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新闻发布会中,原语信息码---记者的提问或是发言人的回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语言码,如语音、句法、词汇等信息,也有非语言码,如文化传统、专业知识、信息背景、表达风格、神态表情等信息,由于原语信息码丰富复杂,既呈线形排序状,又呈层次交叠状,所以译员对原码的解译处理不可能循序渐进、逐一解码。对语言信息的立体式加工处理是人脑的物种属性,译员在解译语言信号的同时会综合辨别和解析各种微妙的非语言信号以及它们同语言信号之间可能发生的关系。有必要指出,译员的感知和解码能力与其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和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译员的解码能力,会随着知识面的扩大和经验的丰富而增强。

1.2.3信息输出

信息的输出指信息的表达,即译员将目标语编码后的信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传译出来。在新闻发布会中,表达是口译过程的最后一道环节,是全过程成败的验收站,也是口译成果的最终表现形式。信息输出的成功标志是准确和流利,只有准确流利的表达才能在交际双方中间构筑一座顺达的信息桥梁。口译表达虽无需译员具备伶牙俐齿、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说才能,但口齿清楚、吐字干脆、音调准确、择词得当、语句通顺、表达流畅却是一名职业译员在新闻发布会中站稳脚的必备条件。

第二部分:会前译员准备

2.1背景准备

2.1.1会议背景准备

作为新闻发布会的翻译人员,对于会议的背景必须了解一清二楚。背景方面的信息包括的范围很广,如有口译对象、口译内容、大会主题等等。就口译对象方面的信息,事前了解得越详细越好,新闻发布会中的口译对象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以及问题回答者,因为有些信息对后来的口译可能会有直接的影响,必须弄清楚哪些国家记者以及记者的所在单位,中英文如何表达,最好了解该单位喜欢报到哪些方面的新闻。大会的主题是译员会前必须了解的事情,译员对大会的主题的了解将影响译员对于句子的了解的难易程度以及信息处理的时间。2010年4月28日在上海举行了上海世博会新闻发布会,此次会议主要是为了介绍世博会的准备情况、试运行情况、以及上海市民为世博会作出的贡献等等。该发布会的译员在得知要担任译员之后,马上开始了准备工作。她首先了解参加大会的主要发言人有:主持人宋超,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委员、执委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先生,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先生,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委员、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先生,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先生。查阅资料了解这几位发言人的说话用词特点,又从主办方了解参加会议的媒体记者,了解这些记者尤其是外国记者的发音特点。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中,译员表现相当良好,说话人的口音基本上没有对译员带来多大的困难。大会的内容受到了国内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译员对于大会背景的准备为译员的准确翻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2 发言人背景准备

译员应当事先了解源语发言人的口音特点,吐字清晰度,用词偏好等,以便正确理解源语发言人的内容。由于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是来自世界各国,所讲的英语必定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例如法国人说英语多少带有法语的口音在里面,他们会把上海[Shanghai]发音成【】,而印度和巴基斯坦人会将一些轻辅音全部浊化,香港人说英语尽管很流利,但是喜欢中文和英文混杂„„译员可在为大会准备期间,多听听这些国家人民的英语发音,以了解其发音特点。源语发言人的说话语速对口译也有很大的影响,若发言人语速超过了250字/分的话,译员将无法完整有效地做好口译笔记,因而无法连续准确地进行。发生上诉情况时,译员有必要提醒发言人其语速对口译造成的不利影响,取得发言人的理解,有时译员在会前也可以与发言人签订君子协定以提醒放慢语速,以便于口译。

2.2专业知识准备

专业也术语准备

担任新闻发布会的口译必须正确理解并准确翻译出专业术语,这是保证口译顺利进行得重要前提。在我国,会因为各种不同的事件举行新闻发布会,因此会涉及到各种不同的主题,如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等。为此,译员应当在会前无穷尽地收集这些术语,透彻理解其意义,并找到它在另一种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否则就无法在翻译过程中完成源语信息的准确转换。如08年时,许多记者招待会都是围绕地震展开,译员就得提前准备好有关地震方方面面的词汇,如seismological seismologyseismograph seismographer aftershocksmaller tremors epicenter magnitudeRichter Scale(1—10)earthquake monitoringtsunamitsunami warning systemtidal wavesnatural disastertragedywreckagedeath toll survivorsvictimsinternational contributionsevacuationrescue team译员可以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或是亲自见面的方式,与会议发言人、承办方、译员的聘用单位取得联系,向他们索要往届活动中的材料、本次大会中的会程安排、与会人员名单以及采访的新闻机构名册以及个人名片等材料,进行语言材料的收集和准备。如果一些专业人士参加新闻发布会,术语的错译,漏译会严重地损坏译员的个人名誉以及聘用单位的名声。

2.3记者问题预测

新闻发布会本来就是采取记者提问发言人回答的方式进行流程,因此译员快速准确翻译出记者的提问对于整个大会的进行至关重要。在新闻发布会中,记者的提问可以说是变化多端,提前预测记者的提问可以让译员在听到记者快速提问时不会手慌脚乱,心中多一份自信。如在大会进行之前,首先要了解大会的主题,将自己换成记者的角色来猜测记者想要提出的问题,可以进行大会模拟,提前感受大会的紧张气氛,让自己的工作组一同猜测记者即将提出的问题。如这几年在经济问题上记者爱提出与通胀,与人名币汇率,房价以及我国的外汇储备相关的问题,在政治上爱提出与美国与日本与小国的关系,或是在国际社会的地

位问题。也可以查阅以往举行类似的新闻发布会的资料,看以往记者都喜欢围绕此主题提哪些问题。

2.4 心理准备

2.4.1抗压准备

在新闻发布会的整个流程中,只有一名译员在进行翻译工作,记者与发言人之间信息的准确交流完全依靠这一名译员。译员在翻译过程中服务的对象数量多,地位高,译员信息转换稍有差错便会引起听者的误会与不满,影响记者提问与发言人作答,从而影响整个大会的进行,因此译员在会中所承受的压力非同小可,在大会进行之前,译员必须做好抗击压力的准备。经过充分准备后,译员应对自己充满信心,切不可因为会议场面大,级别高,听者众,或是有同行和懂双语的人在场而对自己的翻译水平和能力产生怀疑。译员在大会开始前要准备好随身物品,如笔,纸,一小瓶水。在产生忧心忡忡和焦虑的情绪时,喝一口凉水心里暗示自己是最棒的译员,可以做好翻译的工作。

2.4.2 突发状况准备

在新闻发布会进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非人为因素的突发事件,如,译员对讲麦克风或是记者提问麦克风突然无声,译员准备的笔纸无法突然无法正常使用,亦或是译员身体突感不适等突发事件。译员在进行大会翻译之前,得给大会的工作人员协调好,调好话筒的音量,再预备两三个可使用的备用麦克风。译员的纸笔在翻译过程中尤为重要,所以在大会开始之前,译员必须准备好足够的纸笔,供译员在大会的翻译顺利进行下去。译员在会前两三天要注意调节自己的饮食和睡眠,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保证足够的睡眠,千万不要以疲惫的身心参加到新闻发布会的翻译工作中去,否则搞砸了会场,轻则受到斥责与惩罚,重则从此翻译生涯结束。

第三部分:会中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案

3.1 信息接收问题及解决办法

3.1.1 听不清楚发言人讲话

在新闻发布会中,由于口译现场环境,讲话人语速,语音等因素,或者译员译前准备有疏漏,在场上一时疲惫分神等原因,就会出现听不清楚记者或是发言人讲话这种情况。首先要分清楚这部分内容是否重要、是否会影响对其他部分的理解,如果这部分的内容是次要的,并不影响大局,可以省略不译或采取模糊处理的方法。如果是关乎全文的关键性内容,就必须认真对待。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如果方便得体,最好立刻询问讲话人,不能硬着头皮往下译,造成误解,影响会议的顺利进行。2010年1月11日,西藏召开了两会的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主要事为了介绍西藏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涉及的数字较为多。由于西藏方的说话人普通话间杂浓重的地方口音,导致译员在听取一些数字信息时有些模糊,此时的译员深知这些数字对于说明西藏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生产总值增加的幅度非常重要,因此在没有听清楚的情况下,没有硬着头皮进行翻译,而是很有礼貌的请说话人将数字重复一下,再准确地将信息翻译出来。

3.1.2听漏了发言人说话

译员在接收说话人信息时,除了会听不清楚之外,还会出现听漏说话人信息的情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客观上讲与口译现场的环境,讲话人语速过快,浓重地方口音等因素有关,主观上讲与译员记录信息以及对信息的熟悉程度,对信息的反应速度有关。出现这种情况后,首先跟上诉情况一样要分析漏掉的内容是否会影响其他部分的理解或是影响记者提问以及发言人回答,若是不影响,就采用模糊翻译法或者不译,若是关键性内容,则必须询问讲话人,不能顾及自己的面子害怕下次主办方不再请自己做翻译而硬着头皮翻下去,这样会大大地损害他人的利益,也违背的翻译的职业操守。这样的情况可以叫说话人再次重复说过的内容,并且提示说话人放慢说话语速,以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从而保证新闻发布会的顺利进行。

3.1.3 不理解说话人的意思

在新闻发布会中,肯定会涉及许多很专业的东西,由于译员可能不是学习该专业的人,就算经过再充分的准备也可能会遇到不能理解的东西,这种情况不是译员的能力有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后,译员首先不能够慌张,把不理解的这块儿好好地记录下来,看是不是经过几秒的思考已经明白说话者的意思,要是还是不理解,则可以把说话者的话直译出来,即怎么说怎么译,逐字逐句译出来。千万不要卡壳,实在是译不出,则可以编一些不碍大意的话,若以卡壳,则会影响听众的情绪,很容易引起听众和说话人焦急和不

满。出现不理解说话人的意思这种情况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中出现次数不能过多,否则会把说话人意思传达错误,影响大会的质量。

3.2 信息转化中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案

3.2.1反应慢

译员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会出现一时没反应出说话人的原语意思,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3.2.2 转换意思不准确

3.3 信息输出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案

3.3.1 无法译

不会译是由于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没听懂,此时可以按照上诉的方法进行解决。二是听懂了,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此时可先直译,再按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虽然译文难免生涩,说话人的原话韵味殆尽,但不会影响大会的交流进程。在口译中遇到习语、典故、诗词、幽默,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或事前不了解讲话内容,一时很难再目标语言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此时要力争译出原文的大意,传出讲话人的主旨,并且使大会顺利地进行下去,哪怕译文欠妥也无伤大雅。译专有名词时,如果拿不准,还可以在译文后重复原文,听众中的专业人士很可能立刻就清楚了。在2010年三月14日的温总理答记者问上面,温总理说了许多诗经里面的诗文,这些诗文许多人连中文意思也不明白,可是译员张芦还是凭借自己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准确的翻译出了其内涵意义,获得了听众的一直好凭。张露对于诗文的理解并不是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就立马反应过来的,在召开会议之前,张译员已经彻底的了解温总理喜欢借用的诗文,并已经在本上与心里翻译出了这些诗文的意思,在温总理落音时能够脱口而出。

3.3.2错译

在新闻发布会这样一个大型的会议,即便是最优秀的译员也难免出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切不可慌张,不要说“对不起,我说错了”或者“I’m sorry, I made a mistake”这样不仅会让听众产生理解混乱,还会损害译员和译文的可信度。这时可以重译,并且对正确的译文采取重音重复的办法,就像平时说话要强调某事一样。或者以解释的方式和语气,用“I mean, ”或“就是说”、“确切地说”引出正确的译文。或者在正确译文后面添加一个单词“rather。在09年3月13日的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费胜朝译员就曾经把美国借了中国大量的外汇翻译成中国借了美国大量的外汇,在立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费译员并没有慌张,而是马上将正确的译文说出来,并在后面加了个rather,以提示听众后者才是正确的。

第四部分:怎样培养译员的跨文化意识

4.1 语言技巧的培养

4.1.1听力技巧培养

对于译员来说,听力不再是简单的听。口译中的听辨和理解是整个口译的基础,如果没有听懂,后面的记忆,转换,表达等环节都无从谈起。因此,新闻发布会中,听解是口译中的关键步骤。在平时训练听力的过程中,译员要下意识地听整篇意思,而不能像练习听力做题时只听某些独立的问题部分,必须找出篇章的逻辑,并对原语进行思维加工,分析原语的意义,综合原语的信息要点,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后面的记忆,转换,表达等环节。听力过程中亦可增加词汇,听到陌生单词,通过读音使用字典将陌生词汇一一查处,以达到增加词汇量的目的。训练的听力的材料在内容和语音方面都必须广泛,在语音方面既要包括标准的语音也要包括非标准语音的训练,尤其是我国及美英国家举行的大会材料可以用来反复练习,感受现场译员氛围。

4.1.2记忆技巧培养

在新闻发布会中,译员的记忆尤其重要。由于口译包括对原语进行转换盒重新表达的环节,口译的记忆必须是理解的记忆。经过理解后,口译记忆就是对原语意义的记忆。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首先得练习笔记,每个译员都要有适合自己的一套笔记符号,在平时训练过程中,一个新闻发布会的材料至少练习10遍,熟悉自己的常用符号,因为笔记是辅助译员进行记忆的有效工具。除了进行笔记练习之外,还得记性短时记忆练习,在新闻发布会口译过程中,短时记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笔记不可能一字一句记录下说话人的全部内容,只能起辅助记忆的作用,三分笔记,七分脑记。用听后复述的方式进行短时记忆训练,选用的材

料必须是非母语的,最好选用速度适中的新闻材料,这样还可以提高耳朵对词汇的敏感度,以及材料的逻辑分析能力。每次的材料时间大约在5~6分钟,每天练习4个小时,坚持下去,根据自己的情况慢慢增加篇幅长度。如此练习,不仅提高记忆力,而且提高耳朵对于新闻中常用单词的敏感度。

4.1.3说的技巧培养

口译的基本标准是“快、顺、准、整”,在新闻发布会如此氛围中,译员要做到“自己说清楚,听众听明白”的目标要有一定方法和技巧。首先对于信息内容的传达,要尽量先说重要的,其次要注意用语意明确的实词充当主词,避免使用语意模糊的虚词。表达必须连贯,要避免“嗯嗯啊啊”的词语,注意声音是否让人信服,包括语音语调是否让人听起来信服。高声朗读是练习说的必须过程,因为这样不仅可以练习地道词汇的表达,还可以练习语音。标准的普通话和英语的发音是一个优秀的译员必备的,若是一名译员没有标准的汉语和英语发音,那么翻译得再正确,用的词汇再美妙也白费,听众并不能准确畅通地得到信息。这不仅会影响到译员作为一名译员的形象,还将严重影响大会的进行,会使所有人的辛苦劳动化为泡影。

4.2跨文化意识培养

4.2.1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

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当他或她接触异文化时,应根据所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充分调动自己对异文化的敏感性,也就是语言学习者必须注意要理解和运用目标语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文化内涵,这样才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对于一个优秀的译员来说,并不是把文字的意思生硬地翻译出来就万事大吉,而是要将自己溶入到那种语言的文化和氛围中去,这样才能翻译出符合原语信息的译文,也就是所谓的地道的译文。国务院的译员挑选非常严格,一旦成为国务院的译员,将被送到国外进一步学习,不仅仅进一步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文化。

4.2.2怎样培养跨文化意识

在新闻发布会中,针对译员英语学习的现状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手段,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利用现行教材,培养译员跨文化意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译员跨文化意识;参加外籍教师或者留学者的讲座听取所介绍的外国习俗文化;最好亲身去国外进行口译的深造,进一步提高文化意识。所有这些步骤的前提是译员本身要将本体文化了解学习透彻。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译员应该认真学习每一个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比如词汇学习中除了记忆词汇的基本意义外,还应包括其情感意义、地域色彩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并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使译员自己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同时,跨文化意识对于译员的全面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而且,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

五、总结

如今新闻发布会在国际社会活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译员在新闻发布会的地位也是不言而遇的,反过来说,译员的准确翻译在新闻发布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个原因,本文根据口译的特点,从翻译进行的各个步骤来讨论口译的技巧。

口译有着即席性,独立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所以对于译员的综合要求特别高,译员必须从每一个小的细节进行准备,包括大会的背景,说话人的背景,大会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文中也指出了译员在大会进行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包括听取信息时遇到的问题,转换信息时遇到的问题,表达信息时所遇到的问题。但从提高译员的综合能力来看,不仅要训练其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在这放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总的说来,这篇文章在口译技巧的大方向上提出了很多技巧,但由于作者才能与经验有限,所以文中也会出现许多瑕疵。

第四篇:法语口译技巧

法语口译技巧1 商务法语谈判与口译 第一课

口译包括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虽然今天同声传译已经在国际会议上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但是交替传译作为口译的基本技能,仍然在正式外交场合和高级商务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是今后从事职业口译人员,承担同声传译工作不可或缺的必经训练阶段。而对于一个学外语的学生而言,在很多种情况下,我们的外语掌握水平都体现在生活或工作的口译方面。所以我们开设了商务法语谈判与口译课程。

口译能力是一个翻译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包括听力、会话、语法、语音、语调、思维速度、记忆能力、知识储备的广度等等,每个学生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课上和课下针对自己的弱点做练习。因此这门课是学生检查和应用过去两年所学知识的课程,是学生查漏补缺、追上其他同学的课程,是温故知新的课程;也是引领学生走入商务谈判,掌握商务词汇,了解商务过程的课程;同时课程也也将从口译所需技能的各个方面进行巩固和提高。每一课都将涉及听力、会话、口译实践练习,另外还将用6周时间系统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口译课是一门非常强调实践的课程,口译技能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获得,因此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决定课堂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学生要改变过去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学生除了积极参与课堂练习之外,一般还需辅以相当于课堂时间3-4倍的课后练习,要课上和课下学习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非常重要;平时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占的比重大(50%);学生应该把功夫下在平时;这门课程特别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第二课

口译课的学习方法

口译课是一种高强度的语言实践和语言强化课,其内在过程无法用有限的规则来描述。而且由于翻译课是翻译人员通过自己的各方面的 能力对自己过去所积累知识的应用,所以每个人都拥有不同于他人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由于语言规则的正确运用是翻译不可或缺的基础,翻译活动特别能够暴露语言学习中的不足,有心人可以从中为自己进一步的学习找到切入点,因此口译课的学习方法可以采取“诊断——纠正——评估”的循环程序:

——分析翻译练习或专门测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诊断自己在语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结合自我创意和老师的指导,针对语言问题制定强化练习方案。——定期总结学习进展情况,及时调整练习方案,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口译学习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3-22页)

第三课

听力能力以及记忆策略 在许多西方的语言中,“口译”和“诠释”共用同一个词来表达(法语用interpréter)。口译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用第二种语言(译语)诠释所听到第一语言的内容(原语)。只有理解才可以诠释。而在听力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显然无法达到理解的目的。对于法语初学者而言,口译的第一大拦路虎就是法语的听力能力。过去两年学习如果能解决听力问题,这无疑对承担口译工作扫除了最大的障碍。但事实上口译课上听力的训练方法或者说对听力理解的要求与听力课还是有所区别的。口译课更强调对整段意义的理解,而无需辨析出每句话或每个单词,只要能抓住语言所阐述的主要信息即可。所以希望同学在练习中改掉原来的听力习惯,不要让个别次扰乱对整段意思的理解。

很多时候不同的语言符号是无法进行直接的转化的,无论是在笔意还是在口译中“意义”是语言转换的中介。在翻译中如能做到“意同形统”是所有翻译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在讲求瞬时传达的口译实践中,“意同”是最重要的要求。无数口译者的经验证明:我们可以利用“意义”提高记忆的效率。

实践证明话语的意义比孤立的词语更容易记忆,如果我们从一段讲话中仅仅听到缺乏联系的词语,前面的词语留下的记忆痕迹很快就会被后来的词语冲掉,最后无法形成完整的印象。想法我们对意义的理解越透彻,则对讲话的记忆越完整。这是因为关注意义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抓住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形成的记忆可以围绕一个逻辑框架不断扩充。口译过程中的记忆不是被动存储,而是主动构件的过程。所以建议大家在倾听的时候首先要把握讲话的意义,如果抓住了赐予的概念,甚至可以忘记词语的形式。

第四课

口译的忠实性

既然口译是理解原语基础上的“诠释”,那么是否意味着译者可以抛开语言的形式,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利用自己“译语”水平自由地加以阐述话语的意义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口译的特殊之处在于译员既是原语的听者又是译语的言者,理解和表达两个过程在译员的思维中彼此重叠,所以译员的自我监控是一种复杂的交互过程。我们从口译实践中体会到,译员除了与普通的听者或言者一样监控自己的理解或表达之外,还能依据表达的需要调节自己的理解。譬如,在关注意义的前提下,如果译员预期自给说出的话语将在听者的耳中造成前后矛盾或者不合常理的印象,那么译员就能意识到自己的听力理解可能出现了偏差,此时可以根据上文语境进行修正,或者暂不译出,等经过与原语者询问核实后在补充说明。在这个过程中,译员把自己作为原语听者的理解与预期译语听者的理解进行对比,如果两种理解彼此吻合,译员便能保证口译传达的忠实。译者的忠实不是对语言符号的复制,而是帮助使用不同语言的言者和听者建立超与语言障碍的交流。

在口译中,译员除了需要保证内容的忠实之外,还要维持良好的交流效果。面对听众讲话的时候需要保持自然的嗓音、清楚地咬字、大方的举止。坚实的语言基础固然重要,但自信更是决定现场表现好坏的直接原因。我们的任何焦虑都在别人的眼中,我们的自信不足最终会影响服务对象对我们的信赖。发挥自信,克服焦虑,我们的确别无选择。要作为一名好的译员,关键在于译员对于自身在语言交流中的角色形成一种明确的意识,把自己融入到交流的过程中去。

第五课

口译技巧要领

口译训练在很大程度是通过实践性练习来完成的。教师无法直接把口译技巧概括成若干条形式化的规则让学生抄录背诵,以期帮助学生学会口译。对于每个志于从事口译的人来说,在练习和实践中注意随时反思和总结是至关重要的。综合这一领域的理论观点,我们粗略地概括了从口译入门阶段就需要注意的一些要领。1.保持良好的交流感

对于口译来说,语言瑕疵与译者在现场的表现相比,后者更应该得到强调。如:能否保证嗓音自然,吐字清晰?能否保持大方得体的姿态?能否与服务对象保持适当的目光交流?能否克服现场的紧张和面对意外的情况?等等。这一切可以概括为译员的交流感。

译员不是一架语言机器,而是人际交流的参与者。矛盾的是,人们一般凭直觉认为翻译就是语言到语言的转换。对于初学口译的人来说,要克服这种错觉,把更多的焦点放在话语的意义上,这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然而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我们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原来要挖掘语言深处的意义,正是要把自己放回人际交流的情境中去。事实上口译现场的信息载体不仅是语言,还有许多超语言的线索——表情、手势、目光、声音等等,译员当然需要充分加以利用。相信大家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同传间虽然与会场相对隔离,却必须设有巨大的玻璃窗口供译员随时观察会场的情况。1.充分激活背景知识 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工具,话语的意义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我们凭借过往积累的知识主动构建出来的。如果要理解并记住意义,我们需要充分地激活与话语相关的背景知识,把话语传达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框架结合起来。

译员的知识储备与丰富,工作中的困难相对的就越小。于是即使我们忘记了语音的符号,也能通过意义的线索从知识的系统中找到相关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懂得越多,听得就越容易;听得越容易急得越牢固;记忆得越牢固,表达得越清晰全面”。译员无法凭语言知识应付口译任务,绝对不可以打无准备之仗。2.构建话语逻辑框架 对于记叙性文本,我们可以使用类似5W(Who, When, Where, What, Why)原则的事件框架。在我们的思维中,一个事件就像舞台上的一台戏,都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线索。再传译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跟就自己头脑中的影像,调动出事件的各个要素,从而复述出所听到的事件。

对于论述性的文本,除了事件框架,我们还能利用因果、转折、假设、对比等逻辑关系把各个句段表达的观点串联起来,最后按照辩证关系或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等逻辑框架建构出总体的理解和记忆。很多情况下,由于说者的发言时即兴的,逻辑性、条理性不是那么很明显,此时往往译员的译语更简单清晰、条理清楚。因此我们在听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梳理话语中的来龙去脉,把意义的元素有条不紊地保存到记忆中去。与背景知识一样,逻辑框架也能帮助我们检验理解的质量。如果我们发现上下文之间存在矛盾,就能侦测到理解的问题。话语逻辑的连贯性是译员自我监控的重要指标,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3.巧妙利用非语言信息 中文中有“诗情画意”的说法,可见语言形式的表达可以让人产生视觉效应。为了强化记忆,口译过程中我比较强化视觉化策略(visualisation)。例如在听到一段有关中法文化年中国新年期间巴黎街头的文化时,学生或许就能看到在香榭丽舍大街上中国文艺团体舞龙的情景。这样的一个情景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等诸多因素,这无疑为记忆帮了大忙。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背景把听到的语言视觉化、听觉化,不可以在听的时候的帮助记忆;在翻译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视觉化的图像,利用自己的过往的知识把图像文字化。

第六课

如何克服理解和记忆困难

我们一直强调应当通过深化理解来加强记忆,但是在口译过程中理解和记忆的困难的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我们应当承认,理解永远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是经过训练的译员可以采取某些策略尽量减少困难的干扰。抓大放小

我们所介绍的口译方法重视意义的整合,如果我们把意义看作一种具有层次结构的表征,那么意义的总体框架如同树的主干是至关重要的,局部细节只是枝叶,而零散的细节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口译中我们应当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我们应当尽量保证总体逻辑的连贯,如果某些细节(如数字)无法听懂或出现以往,我们应当保持平衡的心态,忽略暂时的困难,保住总体的框架。宁缺勿滥 如果出现理解和记忆的困难,我们就需要发挥自我监控机制的作用了。为了保证传达的忠实,必须迅速地滤掉没有把握的细节甚至片断。译者对于自己的理解状态必须有非常清醒地认识,并且对于服务对象抱有高度的责任感。该舍弃的东西就的舍弃,绝对不能患得患失,口译的节奏绝不允许我们犹豫。整合修补

遇到听不懂或记不住的情况,我们并非只能束手无策。基于谨慎的原则,我们暂时不能对可疑片断进行诠释。好在话语的元素一般不是孤立的,总与前后语境有着某种关联。因此我们遇事可以利用背景知识的大语境或者口译现场的小语境所提供的信息对出现困难的片断进行修补。模糊处理

如同理解无法完美一样,理解或记忆的困难也很少出现100% 的空白。对于细节,也许我们很难想起原文用的是什么词语,但或许还能记得所指概念有效的一些属性。比如遇到数字,如果你打越知道所指的是欧元区的人口,或者就能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数量级,使几亿而不会是几十万。在重新表达的时候就可以采用一个相对模糊的版本:“欧元将成为欧洲数亿人使用的单一货币”。虽然算是了部分的信息,但是仍然保持了译文的连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意义的损失。

完全一口记忆的口译毕竟无法还原全部细节,口译是一种遗憾艺术,我们不必太追求完美。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下一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特殊的笔记方法提高理解和记忆的效率。第七课

笔记:延展语言思维的脉络 1.

为何记?

在职业口译的发展过程中,围绕交传笔记的方法曾经出现过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论,一些译员认为,应当借鉴已有的速记技术,建立精密的结构体系,尽量完整地用笔记保存原语的细节。另一些人认为笔记不能取代人脑的记忆,应当通过有限的笔记帮助意义的理解和记忆。经过口译实践和训练的检验,后一种观点最终占据了主流,成为今天交传笔记方法的理论基础。事实上口译中笔记的主要作用不再是简单的纪录,而是对意义的加工和组织。概括地说,交传笔记主要起到以下的作用: 分析信息: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听到原语后并不是像做听写那样简单地记录文字形式,而是试图深入理解话语传递的意义,然后利用少量的笔记保存理解之后的部分信息。组织要点:

译员的任务不是像会议秘书那样进行逐字纪录,而是需要向他的听众转达自己所理解到的信息。因此,译员可以考虑译语的思维特质和表达习惯,在做笔记的时候就对话语的要点进行组织,从而保证重新表达阶段的清晰和连贯。强化记忆:

译员可以利用笔记进一步优化意义记忆的结构和效率,并通过树立以一线索大大提升细节回忆的数量。

2.

记什么? 毋庸置疑,大脑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遗忘常常不是因为机译系统装不下了,而是我们搞不清楚信息“装在哪儿”了。这意味着,在发生遗忘的时候,我们的记忆系统里可能还保留着细节的痕迹,但是由于缺乏提取信息的线索,结果造成借以提取的失败。在口译实践中我们发现大脑对于话语细节的记忆容量其实非常可观,但是对于逻辑线索的保持能力相对有限。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笔记保存话语的总体逻辑以及少量的抽象细节。经过正规的训练,译员可以利用非常简练的笔记记忆并且传达10分钟甚至更长的连续讲话。根据上述策略,笔记包括以下内容: 法语口译技巧2 信息要点:

事件场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等

交流信息:谁在说?对谁说?发言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说话时的表情等 译员应当用导演的眼光审视一切,不能仅仅充当一名场记。逻辑连贯:

列举/递进:首先/其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等 原因/目的:因为,所以,从而,等 假设/条件:如果,只要,一旦,等 转折/让步:虽然,但是,尽管,等

我们的语言中充满了这样的关联词语,并且在不同的民族之间成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可见,话语逻辑的连贯衔接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因此译员的理解过程包括逻辑推理的层面,有关线索应当保留在笔记当中。容易遗忘的细节:

数字、专有名词、技术术语等

这些抽象符号之所以容易忘记主要是因为它们太过单纯,无法与整体脉络进行整合。的确,译员可以利用笔记保存这些细节。然而正如上一课所讲,译员的首要任务是对抽象符号进行必要的诠释,直到符号所指何物比记忆符号抽象细节更为重要。第八课

如何做好笔记?

对于同一段话语,不同人可以整理出不同的逻辑,并且各有自己的记忆重点。因此口译笔记并不存在唯一标准的方式,每个译员都能建立自己独特的笔记体系。不过从口译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可以归纳出一些大的原则。工具:

许多职业译员采用垂直翻页的笔记本,一般以A5幅面大小的居多。因为口译笔记中的逻辑脉络是纵向延伸的,所以窄型的本子可以在一页上记录较多的逻辑内容。译员一般先只在每页的正面纪录,记到本子最后在翻过来用,因而垂直翻页的本子比较方便。数量:

交传笔记的一个秘诀是“越少越好”,因为过于详细的笔记势必分散理解的精力。如果理解与笔记两种任务出现矛盾,首先应当放弃笔记而保证理解。评价笔记的终极指标是唯一的——翻译的质量,如果意义传达失败了,那么笔记再精致也毫无价值。我们除了用简略的方式记录话语的逻辑脉络之外,对于各个句子一般只需要记录其主干,不必总是主谓宾俱全。有时只要纪录主语、宾语,相应的谓语自然而然就能回忆起来。有时发言人讲话速度过快,我们可能无法一一写下他列举的内容,这时只要快速划上几道横线,记录此处提过几项内容,此后全凭回忆也许可以把主要内容还原出来。语言:

因为理解在口译中占核心地位,所以一般建议大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译语纪录。换言之,译员在倾听的同时就开始准备译语的表达,或者说译员根据表达的需要积极地梳理原语的意义。组织:

初学笔记不用担心浪费纸张,其实只要控制好笔记的总量,每页记得在稀疏也不至于迅速把本子用尽。从笔记的布局上来看,垂直方向表示总体的逻辑连贯,如时间顺序、前后关联等;水平方向表示局部的句子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如果把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结合在一起,那就形成了对角线式的结构。笔记页面的最左一列用于记录逻辑脉络,如时间标记、关联词语等。页面的剩余部分自左上向右下分别记录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体现句子内部的层次关系。对于列举成分,一般采取垂直对齐的方式,表示它们具有同样的句法角色,最好不要横向依次纪录,这样会使笔记结构变得过于密集。相邻的句子或意群之间应以明确的横线加以分割,这条简单的规则对于防止逻辑混乱非常有效,但是常常为初学者所忽略。交传的开头和结尾也是表较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因此译员必须清楚地标明每个待译片段的起止之处。一个可行的方法是每次译完一段之后,就在片段末尾用双道横线做上记号,下一段翻译时就从记号处一下开始,以此类推,循环往复。

第九课

巧妙利用缩写和符号

各种语言、各种专业都有许多缩写,如果使用得当,显然可以提高笔记的效率。但如果使用过度,难免干扰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译员应当根据自己的工作领域有针对性地积累一些缩写,在笔记中主要是用自己熟悉的那些。

符号与缩写一样,也不可滥用。每个译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语言、知识、经验、喜好创造特有的符号体系,但往往需要通过很长时间的时间才能逐渐固定下来,从而发挥提高笔记效率的作用。我们从实践中分类总结出了一些符号,谨供大家参考。大家无需照单全收,只要体会一下其中的思路即可。利用标点符号

认为,相信,觉得,以为 “

说,表示,陈述,指出 ?

问题,疑问!

惊讶,气愤,感叹 利用数学符号 ∵

因为 ∴

所以

大约,似乎,大概 <

少于,更少 >

多于,更多

=

等于,也就是说,相同 ≠

不同于,差异 利用语言缩写

max

最大,最高 min

最小,最低 p^

也许 m^

甚至 m^si

即使 利用短信符号 第十课 数字翻译

口译中对通常信息的处理,不仅强调译员的语言基础,更要求译员本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话或发言的语境之中,利用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对原文信息做出正确的理解并加以记忆,在此基础上用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方式将其重新表达出来。因此对通常信息的翻译则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使一种积极而对等的意义传达,而非简单机械的语言转换。

数字的翻译则不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字所表达的意义是单一的、固定的,不受上下文和语境变化的影响。所以在遇到数字时不能像处理通常信息那样,而只能死记硬背。这要求译员不仅具有较强的瞬间记忆能力,同时还要善于迅速地在通常信息和数字信息的两种不同处理方法之间自然转换。

这里介绍两种方法,希望有助于克服数字翻译的困难。

1.熟记某些法汉两种语言的对应数字,在大的整数的转换中是很有帮助的。一万:dix mille

十万:cent mille

一百万:un million 一千万:dix millions

一亿:cent millions

十亿:un milliard 2.遇到数字大或者复杂的情况下,应借助于笔记。

法译汉:听到 “ mille, million, milliard ”打点,必要的时候加“0”补足三位;接着自数尾开始四位加杠;最后读出汉语数字。如:

听:un milliard cent cinquante-deux millions neuf cent quatre-vingt mille 记:1.152.980.000 划:11/ 5298/ 0000 读:十一亿五千二百九十八万

汉译法:听到“万、亿”打点,必要的时候加“0”补足三位;接着自数尾开始三位加杠;最后读出法语数字。如:

听:三十三亿五千九百万八千七百 记:33.5900.8700 划:3/ 359/ 008/ 700 读: trois milliards trois cent cinquante-neuf millions huit mille sept cents。第十一课

汉法两种语言转换技巧

在口译过程中,特别是在同声传译中,译员在有限时间内对话语意义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无法完成跨度过大的结构重组。因而在翻译训练时,我们必须考虑语言结构的调整方法。一些研究者提出在同传中采取“顺句驱动”的方法,即顺着原文语序依次切分句子的“顺译”。例如在英语同传中,译员为保持与发言者同步,可以采取断句、等待、转换、重复、增补、省略、反说、归纳等技巧,在保持基本语序的同时传达原语承载的信息。在练习中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些法中口译的相应例证,这不仅对我们进行交替传译有一定的帮助,也可为大家今后从事同声传译。断句

La terre est en danger!La sauver est un combat aux avant-postes duquel tous nos Etats doivent se placer.地球面临危险,拯救地球是一场战斗,世界各国都要走向前线。

(将原文的关系复句切割开来,利用中文词语的语义关联保持前后连贯。增补

L’idée, c’est que le G8 en soi est une réunion importante.我们的想法是,八国集团会议本身是一个重要的会议。(根据整体语境,为“想法”添加了主体“我们”)省略

Petit à petit, l’ambition a augmenté.我们的目标就越来越宏伟了。(Petit à petit的递增意义已经体现于“越来越”,无需单独译出)转换

éclairer mieux les décisions à prendre ensuite par le G8 使得八国集团随后要进行的决策能够更加的明智。

(从动词éclairer 中提取出“光明代表智慧”的隐喻,译为形容词“明智”。)反说

Il n’y aura pas de développement qui soit durable : si les graves épidémies(paludisme et sida notamment)ne sont pas contrôlées et enrayées;si la sécurité alimentaire demeure, pour une écrasante majorité de l’humanité, une chimère;si l’eau et l’énergie ne sont pas accessibles à tous.如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必须控制疟疾、艾滋病等严重传染病,保证人类的粮食安全,为所有人提供水和能源。

(将原句中的双重否定转化为译语中的必要条件。)我们在此讨论的结构调整的问题,并不是要给大家提供任何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提示大家在翻译中,在要忠实传达原语意义的目标下,存在这样结构调整的可能甚至必要。关于结构调整的具体方法,我们需要遵循一种“效率”原则,即用最小的认知资源产生最大的传达效应。例如,在断句之后,为了保证后半句话的意义和结构完整,我们有时必须重复某些成分,否则听者将会出现理解困难。

第十二课

口译任务的准备

口译是一项时效性很强的工作,译员在接受翻译任务之后通常只有很短的时间进行准备。一方面要做好身心准备。因为口译是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身体和心理状态是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译员应学会放松精神,保证睡眠,注意饮食,以免影响正常工作。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译员接受翻译任务之后,应当及时与活动组织方取得联系,从背景信息和专业知识两大方面进行准备。背景信息

对于译员而言,每场口译都可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接受任务后应主动了解相关口译活动的所有背景信息,如日程安排、与会人员名单和简历、会议或会谈的背景资料、会议发言稿、需要讨论和通过的文件草案等。同时译员应与组织方保持联系,随时获得最新资料。专业知识

译员经常会遇到技术性很强的口译活动,譬如葡萄酒酿制、金融衍生品、五金产品等。对于一个之前没有丝毫了解的领域,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足够的知识,保证口译活动的顺利进行?显然。译员绝对不能再几天的时间内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事实上,要听懂专家的话也不需要达到与专家同样的水平。译员需要的是能使他“处理信息”的一种知识。具体而言,译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整理词汇。整理词汇并不是简单地将手头文件中的生词摘出来,而是要找出专业术语,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助外文原文字典,根据上下文大致确定术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译员需要对术语有更清晰地了解,并找到相应的译入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译员可以查阅双语词典,列出一个双语术语表。拥有术语表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因为翻译不是词字对应,译员需要进一步了解术语涵盖的内容。为此译员有必要查询百科全书,或通过网络搜索相关文章,阅读专业书籍来确切把握术语的含义以及同其他概念之间的关联,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语境中应付自如。

词条分类最好能按照明确的类别进行整理,否则可以依据中心词的拼写,按字母顺序排列,方便口译现场查找。第十三课

日常语言加强和知识积累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译员不可能仅仅依靠口译实践来保持和提高水平,日常的语言加强和知识积累非常关键。

译员在语言加强方面必须发挥持之以恒的精神。譬如,每天收听原文广播或观看原文电视(听力理解),阅读原文报刊或相关文件,接触最鲜活的语言,规定时间做中译外、外译中的视译,磨练翻译技巧。

知识积累方面,译员应注意跟踪主要工作领域的发展变化,随时记录学习最新术语,更新现有词汇和知识储备。对于新涌现的重要问题,译员应主动查找相关文件和工具书,掌握应对紧急翻译任务所需的必要信息。最为法语学生,我们必须紧密跟踪个大国和主要法语国家的形势发展,与中国关系的最新进展,重要国内国际时事,重大国内政策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译员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对工作大有帮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口译现场只是译员展现自身水平的舞台,成功的真正秘密在平日的积累。只要平时做个有心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状态不再是太难的事情,翻译任务的准备和总结也将变得轻松愉快。最失败的轻快是平时疏于练习,一旦接到翻译任务,要么不敢把握机会,要么缺乏信息,准备起来发现自己漏洞太多,顿觉千头万绪,无从着手,结果现场表现只能是毫无章法,不仅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而且客户不满意,自己对自己也不满意,这更大大打击了自己的信息,学习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希望大家摒弃临时抱佛脚的心理,踏踏实实,将重点放在平日的积累,使自己的学习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第五篇:口译现场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

口译现场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

问:口译者应怎样穿着打扮?

答:着装应端庄大方,不可追求花哨名贵。一般以西服或礼服为宜,不可穿牛仔裤、超短裙等便装或奇装异服。衣着打扮一是看场合和情景,二是看发言者———口译者的衣着打扮一般应比发言者的衣着打扮更朴素一点。

问:口译者在礼仪谈吐上应注意什么?

答:口译者要注意坐姿站态。要落落大方,不可抓耳挠腮,不可低三下四,不可勾肩搭背。口译者说话时要发音清楚,声音洪亮而不刺耳,达意果断而不拖泥带水,不能含糊不清,犹豫不决,不能时高时低,使人产生怀疑。双方均在场的时候,口译者不能长时间地、大声地与外国人交谈,一般说来,微笑和点头,再说 Hello 或 Hi 就可以了。不可以抢风头,不可以抢镜头。也不可在马路上与外宾谈工作。口译者在听和记的时候,应礼貌地看着发言者,当然也可以看着笔记本(通常是硬封皮的笔记本)。口译时要注视听众。视线要稳定而不固定,可以参考笔记,但是要把目光集中在听众的身上。如果听众是团体,目光应慢慢地“扫射”到每个听众的身上,以中间的听众为主。说起用餐,要学会使用刀叉吃西餐———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切肉的动作要适中,吃饭时要文静。不劝食,更不强迫外宾进食。可以与邻座的客人进行短时间的礼节性交谈,也可以简介外宾感兴趣的中餐。忌讳嘴里有饭菜时说话。听人家发言时要安静,不能发出声音。除了一只手在写字之外,身体也不能动弹。

问:口译者可以用手势吗?

答:可以。口译者既然不是传声筒,既然是说话(说两种语言),那么他当然可以也应当酌情使用一些手势,否则还不如把发言人的话录于电脑上,再聘请“金山词霸”译之。如果有桌子放笔记本,就把本子和笔(以圆珠笔或2K铅笔为宜)搁在上面,腾出手来做手势。一句话至少做一个手势。一个意群做一个手势也可以。但是,手势不可太夸张。上面说的坐姿站态、眼神、表情、衣着打扮,还有身距,都可统称为身势语,也叫“语言外特征”。

问:口译时应站在什么立场上说话?

答:第一人称。不论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口译者都可以站在发言者的角度口译,说“我”、“我方”、“我们”等,而不是“他”、“对方”或“他们”。第一人称的优点是亲切和融洽。例如,I'm thinking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further cooperation.这句话最好译成“我正在考虑有没有可能与贵方继续合作。”这远远胜过“他说他正在考虑与我方继续合作的可能性。”

问:口译语速应该快还是慢?

答:口译者说话的速度应该大致等同于发言者的速度。口译者的反应要快,但说话不宜过快,原因有三:说话太快会造成听众没听清楚意思;说得过快会造成速度的不均衡(会说的快,而不会说的,不得不慢下来);给人以放机关枪和抢时间的感觉(难道还有一场口译要做?)。

问:如何对付口译怯场?

答:口译者怯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心理因素的影响(自我期望过高,或容易受挫);情面观念太重(在熟人面前怕丢面子);外语基础不过硬;知识面狭窄;性格内向,胆小怕事;仓促上阵,无备而战。鉴于这些怯场因素,我们认为,口译者必须端正态度,抛弃面子观念,巩固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广交朋友,多练习对话、发言、作报告,做好口译前的准备工作。

问:口译时没有听清楚怎么办?

答:一方面,任何人都不能保证听力不出现任何问题。所以任何人都要不断地学习。另一方面,如果由于人多嘴杂或发言者发音不清楚等原因而没有听清楚,那么,口译者应该判断这个词、短语或句子是否很重要。如果能够忽略(如在 that is to say 前后的词语或句子),就连猜带混。如果不能忽略(如数字、地名、人名),就要问发言者。问的时候,不要说“我没听懂”或 I beg your pardon,因为发言者不知道你没听懂的是哪个词或词组。最好是以确认为目的的问题请求发言者解释或重复。如,发言者说:Adolescents, especially female adolescents, are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however, becuase they are new and inexperienced consumers and are the prime targets of many advertisements.假设第一个词没听清楚,或者没听懂,如果说 I beg your pardon,发言者就会不知所措。口译者应该说 You mean “young people”? 或者说 What does “adolescent” mean? 发言者一定会解释说:young men and women, usually teenagers 或者 children or school boys and girls.问:口译者发现前面出现错译怎么办? 答:口译不容易,错误在所难免,因此口译者要永远学习给自己充电。万一出现错误,就予以纠正。至于怎么纠正,要看情形。如果是一个小错,可以在下面的口译中伺机更正。例如,前头把 New York State 译成了“纽约”,下面就说“纽约州”或“纽约州,不是纽约市”。如果前面把它说成了“华盛顿”,那么就要说“纽约州,对不起,不是华盛顿,而是纽约州”。在汉译英的错误纠正过程中,可以用 I mean / meant 或 I'm sorry 来纠正。在非正式的口译场合,小错蒙混过关或频繁纠正都不会造成很恶劣的影响。只要不出现大错就行了。在正式或大型的口译场合,小错要及时纠正。大错更要纠正,还要为此向发言者和听众道歉。至于原则错误、政治错误、政策错误,就更要防微杜渐(如把香港说成“外国”)。有条件最好是两个口译者同时参加双边会谈。一个口齿伶俐的口译者当主要口译者,另一个当辅助口译者,遇到大错时,辅助口译者可以帮助伙伴纠正。当然,也可以一段一段地交替口译。至于各方带口译,例如,英语国家一方的口译者翻译英语成汉语,我方口译者把汉语翻译成英语。这是可行的,也是受口译者欢迎的。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