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嘉诚言论
李嘉诚长江演讲:谨守正知、正行、正念
2012年11月23日09:50新华网林建杨我要评论(48)字号:T|T
记者从李嘉诚基金会获悉,长实集团主席、长江商学院创办人李嘉诚22日出席北京长江商学院成立10周年庆典并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寄语学员们在充满机会的时代,要谨守正知、正行、正念,兑现对自己的承诺,建立和守望未来。
李嘉诚当日面对近4000名长江商学院历届校友、师生和中外嘉宾讲话,发表题为《行动英雄》的演讲。他说,你们活在机遇的时代,在这片充满机会的大地上,我深信你们的成就一定比我更高、更好,能量一定比我更大,我们不一定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但我们谨守正知、正行、正念,应该可以高声响应社会:我们一生未曾不仁不义、不善不正。转播到腾讯微博
李嘉诚先生致辞
“我盼望,为下一代建立和守望未来,是每一位长江商学院同学的承诺,让我们一起共勉,同塑更美好的世界,世世代代能在尊严、自由和快乐中,活出我们民族的精彩。”
现年84岁的李嘉诚以儿时的一次算命经历开始自己的演讲。他回忆道,14岁那年,一位会看相的同乡对我母亲说:你儿子眼眸无神,骨架瘦弱,未来恐难成大器。他安分守己,终日操劳,勉强谋生是可以的,但飞黄腾达,怕没有他的福分。
李嘉诚的母亲刚失去丈夫不久,这番话令她多心酸,但她把失望放在一旁,安慰和鼓励李嘉诚说:“阿诚,天命难算,上天一定会厚待善良、努力的人。再艰难,只要一家人相依一起就不错啦。”
“当年我们一家生活在战乱、父亲病故、贫穷三重合奏的悲歌中。抬头白云悠悠,前景一片黯愁,仰啸问天,人情茫如风影,四方没有回应。我唯一的信念是——建立更好的自己,才能建立更好的未来。”李嘉诚说。
他说,追求自我、努力改善自己是一股正面的驱动力。“你成功追求自我,前途光明远大,你下一阶段的追求是什么?你的价值取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们活着又是为了什么?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今天依然活在悲惨、孤寂、贫病的绝望之谷,承担社会的责任,是不是我们的义务?”
李嘉诚认为,人最大的悲哀是无聊,患上漠不关心的冷淡症,套上自命不凡的枷锁,在专业、行业和权力的高岗上,掌控庞大社会资源和机会,却失去自重心,那些沉醉在过去、滞留在今日,那些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借口大王,一定被社会唾弃和淘汰。
他鼓励长江商学院的学子们说,有能力的人,要为人类谋幸福,这是任务。历史中有很多具创意、有抱负的人和群体,同心合力,在追求无我中,推动社会改革进步。他说,回想过往,人生似梦非梦,七十年匆匆过去,那个同乡看不起、瘦弱、无神的少年,一直凭努力和自信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韩志国
【 人生四字诀 】
1、四分:天分、情分、缘分、本分。
2、四然: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3、四心:雄心不减,善心不移,慧心不衰,童心不眠。
4、四即:阅历即财富,主动即自由,付出即快乐,宽余即幸福。
5、四不:不忽悠、不糊弄、不折腾、不凑合。
6、四想:理想、梦想、幻想、遐想。
【 幸福女人的6个要素 】
1、有一个情投意合的人,在感情最需要的时候结婚。
2、做最好的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天地和事业空间。
3、情感的交融建立在共同的追求和爱好上。
4、做孝顺的女儿和儿媳,对孩子投入真情。
5、主动分担家务,做老公事业上的贤内助。
6、成为家庭关系的融合剂,爱护尊重家里的每个人。【 生活的六个观察点 】
1、幸运和不幸是一双筷子,缺了哪一跟都吃不好人生这碗饭。
2、转弯是为了遇见你,却忘了你也会转弯。
3、有平常心的人才容易成为不平常的人。
4、不是每一次跌倒都能有再爬起来的机会。
5、成熟不是小蝌蚪变成大蝌蚪,而是蝌蚪变成青蛙。
6、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
女人不要自己给爱刻上年轮。
【 女人不要自己给爱刻上年轮 】 一帮男人同时给自己的女人发了“我爱你!”的短信。20来岁的女孩儿回复:我也爱你!30来岁的女人回复:马尿喝多了吧?40来岁的女人回复:病了吧?看来还不轻呢!50来岁的女人回复:发错了吧?看回来怎么收拾你!女人,往往根据对爱情的态度就能给自己的年纪作出标记。
经典伴侣的十个经典特征。
韩志国
【 经典伴侣十个经典特征 】
1、恋爱时,彼此是崇拜者;
2、交流时,彼此是倾诉者;
3、得意时,彼此是分享者;
4、失意时,彼此是支撑者;
5、生气时,彼此是出气者;
6、痛苦时,彼此是安慰者;
7、患难时,彼此是依偎者;
8、辉煌时,彼此是分享者;
9、成长时,彼此是牵手者;
10、暮年时,彼此是相伴者。
人字的五种写法。
韩志国
【 人字的五种写法 】
1、一笔写前进,一笔写后退,不恋顶峰的人更可贵。
2、一笔写逆境,一笔写顺境,逆境是人生的最好熔炉。
3、一笔写付出,一笔写收获,失去的不一定不美丽。
4、一笔写朋友,一笔写对手,对手是走向成功的陪练。
5、一笔写前半生,一笔写后半生,前半生枝繁叶茂,后半生收获储藏。
第二篇:李嘉诚理念与言论
每日名言
复杂中带着简单的思考,是人和动物的分别。
每日自励
凡是内心能够想到、相信的,都是可以达到的。
每日短文 励志名篇---李嘉诚理念与言论
理念
我相信世上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人类的尊严。
我相信帮助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是每一个人必须承担的。我相信强者特别要学习聆听弱者无声的呐喊;没有怜悯心的强者,不外是个庸俗匹夫。
我相信只有坚守原则和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能共建一个正直、有秩序及和谐的社会。
一个没有原则的世界是一个缺乏互信的世界。
我相信只有通过对真理和公平不断的追求,才可建立一个正义的社会。
我相信没有精神文明、只有物质充斥的繁荣表象,是一个枯燥、自私和危险的世界。
我相信有理想的人富有傲骨和诚信,而愚昧的人往往被傲慢和假象所蒙蔽。
强者的有为,关键在我们能否凭仗自己的意志、坚持我们正确的理想和原则;凭仗我们的毅力实践信念、责任和义务,运用我们的知识创造丰盛精神和富足的家园;我们能否将自己生命的智慧和力量,融入我们的文化,使它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能历久常新;我们能否贡献于我们深爱的民族,为她缔造更大的快乐、福祉、繁荣和非凡的未来。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我对我的员工只有一个简单的办法:一是给他们相当满意的薪金花红,二是你要想到他将来要有能力养育他的儿女。所以我们的员工到退休的前一天还在为公司工作,他们会设身处地的为公司着想。因为公司真心为我们的员工着想。
我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如果这样,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
言论
关于命运:“不敢说一定没有命运,但假如一件在天时地利物理等方面皆相背,那肯定不会成功的事,而我们贸然去做,至失败时便埋怨命运,这是不对的。历史人物拿破仑是不少人所钦佩的,但我觉得他有些说话亦很过分,例如他说在其字典里没有'难'字,结果他终于失败,并于半囚禁中在荒岛凄凉终老。”
关于财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关于运气:
创业初期时:“我不能否认时势造英雄……”
功成名就时:“那时我说得谦虚,今日我再坦白一点说。我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而赚钱。投入工作十分重要,你要对你的事业有兴趣;今日你对你的事业有兴趣,工作上一定做得好。”
每日文摘 笑容是这样练成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悟出“发自内心如婴儿般天真无邪的笑容最迷人”,并且练成了那张价值百万美元的笑脸。
威廉原来是全美家喻户晓的职业棒球明星,到了40岁因体力日衰而被迫退休,尔后去应征保险公司推销员。
他自以为靠他的知名度理应被录取,没想到竟被拒绝。人事经理对他说:“保险公司推销员必须有一张迷人的笑脸,而你却没有。”
听了经理的话,威廉没有气馁,立志苦练笑脸。他每天在家里放声大笑百次,邻居都以为他因失业而发神经了。为避免误解,他干脆躲在厕所里大笑。
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他去见经理。可经理说:“还是不行。”
威廉不泄气,仍旧继续苦练,他搜集了许多公众人物迷人的笑脸照片,贴满屋子,以便随时观摩。
他还买了一面与身体同高的大镜子摆在厕所里,每天对着镜子练习。隔了一阵子,他又去见经理,经理冷淡地说:“好一点了,不过还是不够吸引人。”
威廉不认输,回去加紧练习。有一天,他散步时碰到社区的管理员,很自然地笑了笑,跟管理员打招呼,管理员对他说:“怀拉先生,你看起来跟过去不一样了。”这句话使他信心大增,立刻又跑去见经理,经理对他说:“是有点味道了,不过那仍然不是发自内心的笑。”
威廉不死心。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悟出“发自内心如婴儿般天真无邪的笑容最迷人”,并且练成了那张价值百万美元的笑脸。
有志者事竟成,威廉苦练笑容的经历,为这句话做了很好的注解。
一个不会笑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人生的美妙。
把自己卖出去
一切只能靠自己
王红梅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99届的学生,在今天的大气候下,人大新闻系学生仍然走俏市场,王红梅心中自有打算,因为她从大二开始便瞄上了这家全国有名的大报社了。
读中文学新闻的学生都认为进报社当编辑做记者是种比较理想的选择,更何况这种一提名字文化人都知道的大报社,发行量大,品位高,经济效益也自然不差。就是凭一个记者证那种潇洒的劲儿也足够让人羡慕的,记者,那可是“无冕之王”啊!
报社有名而且报酬不低,其门槛也就自然不低。在这个“自由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中,择业讲究的是有真实本事。而作为新闻专业的红梅,也自然知道求职应该要有哪些硬件:专业成绩不俗自不用说,最好是拿下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至少也会操作,这是当今时髦。更加重要的是,要发表过一定数量的作品,最好有点“大部头”著作让人家刮目相看,因为大家都盯着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呢。
红梅一无背景,二无关系,更糟糕的是她的文笔一直很普通。到大三了,只发表过几篇微不足道的小报道,自己都嫌拿不出手,更不好意思在人前提起。也正因为这样,红梅一直把这个想进大报社的念头压在心底,从未对他人谈起过,恐怕被他人耻笑。每每大家谈到将来工作的事情,她就采取低调态度,说随便找家什么单位平凡过一生得了。事实上,她并不是这么想的,她是个极要强的女孩,并不甘心低人一等,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成为那家大报社的记者。因此,她在学习期间努力练笔,多方投稿,争取取得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一切,都是在暗中进行。王红梅事后对我谈起这些事,很谦虚地说:“当时的情况,我在班上算丑小鸭一类,并不被大家看好。”
爱屋及乌,从大二开始,王红梅以满腔的热情关注起那份报纸来,并不断地向这家报社投稿,争取多积累战绩,到时成为向这家报社求职的敲门砖。到了大三时,班上的同学纷纷出击,物色单位了,红梅仍然不为所动,密切关注动态,希望找到什么突破口,最好是找到机会去这家单位实习,而按惯例,这家报社很少来要人实习。因此,必须自己来创造机会,实现第一步目标。
机会终于来了。1998年元旦期间,这家报社的副刊搞了个征文比赛,面向社会各界征稿并将评奖和颁奖。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王红梅立刻根据其要求,到图书馆查资料并开始动笔写草稿,写完第一稿后自己看了也不满意。又重新写了一遍,让班上同学看,让他们提意见,大家说写得不错。她仍然不放心,又把这篇稿子送给专业写作老师看,并很真诚地和老师谈了这篇稿子的重要性,希望老师能提出有价值的意见,争取拿个奖回来。就这样,不断地修改,不断地完善,最后认为差不多了,才把这篇稿子工工整整地抄好,装进信封,小心翼翼地投进邮筒……
等待是漫长的,更何况这种决定个人前途的等待。过了两个月,获奖情况终于在报上登出来了,老天不负有心人,王红梅的这篇文章获得了一等奖,并将出席颁奖大会。
王红梅当然知道,这个实习机会来之不易,能否进入这家报社也就在此一举了。所以,她把一切都押在实习上。在这三个月里,她每天早晨6点起床,匆匆洗漱完毕,就开始乘车向报社出发。换两次车到达报社,距上班时间还有半小时,红梅提前进入办公室,把地拖干净,把开水打好放在桌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每张桌上的资料整理得井井有条。把窗户打开,放进新鲜空气,有时还买来鲜花插在窗台上的花瓶里。也许这办公室里已许久没有这样焕然一新了,当她第一次把这一切干好后,来上班的办公室人员大吃一惊,还以为是走错了地方,当知道这一切是这个实习的小姑娘干的之后,当然免不了一番夸奖,王红梅也自然因此而获得了一笔无形资产。实习期间,虽然业务是一片陌生,但她仍全心投入,使出浑身解数,既要跑新闻想选题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又要融洽关系。三个月下来,红梅整整瘦了5斤,但是也正是这三个月的实习,为她进入这家报社工作赢得了入场券。
当王红梅如愿以偿地和报社签下协议时。她甜甜地笑了,笑得舒畅了。消息传出,立刻成为一条爆炸性的新闻,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这个结果来之不易,不明详情的人还以为王红梅可能有很硬的后台,走了一条捷径。当我问她是如何看待别人的猜测时,她十分感慨地说了这一番话:“别人怎么看,这无所谓,我自己知道这一切是我奋斗得来的。因为对于我们这种出身农村、没有社会关系可依靠的年轻人来说,惟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努力奋斗。有句歌词说得好:‘不要埋怨谁,一切只能靠自己。’”她显得很平静。我相信,今后的人生之路,在她脚下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第三篇:励志名篇:李嘉诚理念与言论
理念
我相信世上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人类的尊严。
我相信帮助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是每一个人必须承担的。我相信强者特别要学习聆听弱者无声的呐喊;没有怜悯心的强者,不外是个庸俗匹夫。
我相信只有坚守原则和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能共建一个正直、有秩序及和谐的社会。
一个没有原则的世界是一个缺乏互信的世界。
我相信只有通过对真理和公平不断的追求,才可建立一个正义的社会。
我相信没有精神文明、只有物质充斥的繁荣表象,是一个枯燥、自私和危险的世界。
我相信有理想的人富有傲骨和诚信,而愚昧的人往往被傲慢和假象所蒙蔽。
强者的有为,关键在我们能否凭仗自己的意志、坚持我们正确的理想和原则;凭仗我们的毅力实践信念、责任和义务,运用我们的知识创造丰盛精神和富足的家园;我们能否将自己生命的智慧和力量,融入我们的文化,使它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能历久常新;我们能否贡献于我们深爱的民族,为她缔造更大的快乐、福祉、繁荣和非凡的未来。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我对我的员工只有一个简单的办法:一是给他们相当满意的薪金花红,二是你要想到他将来要有能力养育他的儿女。所以我们的员工到退休的前一天还在为公司工作,他们会设身处地的为公司着想。因为公司真心为我们的员工着想。
我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如果这样,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
言论
关于命运:“不敢说一定没有命运,但假如一件在天时地利物理等方面皆相背,那肯定不会成功的事,而我们贸然去做,至失败时便埋怨命运,这是不对的。历史人物拿破仑是不少人所钦佩的,但我觉得他有些说话亦很过分,例如他说在其字典里没有'难'字,结果他终于失败,并于半囚禁中在荒岛凄凉终老。”
关于财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关于运气:
创业初期时:“我不能否认时势造英雄……”
功成名就时:“那时我说得谦虚,今日我再坦白一点说。我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而赚钱。投入工作十分重要,你要对你的事业有兴趣;今日你对你的事业有兴趣,工作上一定做得好。”
关于工作与赚钱:“五十八年了,五十八年了,我工作了五十八年了。五七、五八年初次赚到很多钱,人生是否有钱便真的会快乐?那时候开始感到迷惘,觉得不一定。后来终于相通了,事业上应该多赚钱,有机会便用钱,这样一生赚钱才有意义。当我最初打工的时候,我有很大的压力。打工的时候,尤其是最初
一、两年,要求知,又要交学费,自己俭到不得了,还要供弟妹读中小学以至大学,颇为辛苦。开始做生意的最初几年,只有极少的资金,的确要面对很多问题,很多艰辛。但慢慢地,你想通了,以这样的勤力,肯去求知,肯常常去想创新的意念,悭俭自己,对人慷慨。交朋友,有义气、又肯帮人。自己做得到的,尽力去做。如果从这条路走,迟早一定有某一程度的成就,应该生活无忧。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贪心,更不会贪得无厌。”
关于奋斗:“坎坷经历是有的,辛酸处亦罄竹难书,一直以来靠意志克服逆境;一般名利不会形成对内心的冲击,自有一套人生哲学对待;但树大招风,是每日面对之困扰,亦够烦恼,但明白不能避免,惟有学处之泰然的方法。”
关于成功:“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亦必不能长久,如俗语说'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关于诚信:“令别人对你信任,不止是商人,一个国家亦无信不立”
关于儿子的教育:“以往百分之九十九教两个儿子做人道理,现在有时会谈论生意,约三分之一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我年纪小的时候,已知道应认识那些人和长幼之序,如何教导'给予',教导'蚀底'才是大学问。世界每一个人都精明,要令人家心服和喜欢与你交往,那才是重要。我经常教导他们,一生之中,如这刻,有多十倍资金都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别人主动找自己。世界金融波动随时会发生,要时常提防,最重要教导他们要守信。对人守信用,朋友之间有义气。今日而言,也许很多人未必相信,但实在我觉得'义'字,是终身用得着的。”
“十几年前,当时两个孩子还年幼时,记得当时是夏天,我们来到这个湖,在这里划独木舟。一样的山色,一样的环境;一百年、一千年后,山色依旧,人可不同了。当你想起人生只是短短的旅程,便希望趁着有能力做事的时候,尽量在世上播下好的种籽,这是值得的。”
关于医疗教育投资:“我对教育和医疗的支持,将超越生命的极限。”
“中国有很多哲学,有的到今天还是有用,但是有的也是不可思议。因为我有的时候,一个人事这么多,自自然然烦恼也多。甚至办这个医疗教育,也有受气的地方,也感到不公道。有的时候,你也气馁。在国内做医疗跟教育,金钱当然也是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时间、心血、担心、还有投入的感情。所以有的时候,有激动。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有些人根本不懂,就是因为有成见,有地位,令到你知识分子也敢怒不敢言,有的事真的是不对的呀。我是敢言的,但敢言之中,你有的时候发觉到,要他理解啊,难。因为你有感情,心里就有难受的地方。”
此时此刻:“成功之后,利用多余的资金做我内心所想做的事,心安理得,方寸间自有天地。”
“此刻的心愿是'无烦恼',但要求似乎太高,亦太不实际。”
第四篇:言论稿
911事件的真正可悲之处
有人说,911事件对中国来说或许也有一定意义,因为美国本来准备对中国下手,但是这么一炸,美国不得不把矛头指向恐怖分子,指向穆斯林所谓支持恐怖分子的国家。好像使中国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暂时稳定和平发展的时期。这种说法我不反对,因为后来中国维持在全球范围问题上与美国达成共识,顺水推舟得努力在美国转移视线的同时努力消除美国对中国的敌意,使得美国都说:现在是中美关系从72年以来的最好时期。事实上,美国对华政策分为两派:接触派和遏制派。二者形式上对立,实质上一致,为了确保美国的单极霸权,确保美国在全球利益的绝对安全,有必要对中国这个潜在的强国进行遏制,或者把中国纳入美国的轨道,本质还是一种冷战思维。在此思维的影响下,接触战略侧重美国与中国的接触中实现美国战略利益,推行美国的民主人权等观念,最终目的是改变中国成为一个亲美政府,使中国融入美国主导的西方社会,对美国不构成战略威胁。而遏制派更多强调中美之间的不可调和和对抗,视中国为将来挑战美国全球战略的对手,主张实行冷战和高压,军事上围堵中国,台湾问题上也加大挑战中国的力度。
911之后有很多学者也一厢情愿得认为,911事件能够使美国或许有些反省,会使美国认识到自己过去在对伊斯兰文明的做法方面的错误,毕竟,恐怖分子可以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来完成对美国的袭击,如此过激的行为,是不是意味着美国的政策出现了问题呢?可惜事与愿违,美国非但不反省,反而变本加厉,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美国本就是个自信心极度膨胀的国家。在冷战结束以后,由于美国失去了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对手,它便更把自己的利益扩大到了全球范围。更加肆无忌惮!!
911事件,它的真正悲哀,在于使得美国更找到了对伊拉克开战的理由,其实美国早就想这么干了。还有一点就是使美国更加巩固了其霸权思维。另外对美国国内的穆斯林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有人鼓吹美国目的是为了解放伊拉克人民,推翻萨达姆的统治,为了伊的民主自由而进行的正义战争。只能送这样的人两个字:幼稚!很显然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都是以维持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根本!美国这么做肯定有其巨大战略意义所在!很好笑的是,萨的统治在伊已经有几十年,并且众所周知的是,当初两伊战争其间,萨跟美国的关系是蜜月时期的,那个时候美国想对付伊朗,而萨也顺应美国的意思发动两伊战争,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萨的想法是想要以后对科威特动武时换取美国的沉默或者保持中立。那个时候的萨政府也是个独裁政府,美国却并没有说要推翻独裁,实现伊的民主,反而跟萨走得很近,而后来萨对科威特动武时,美国觉得不对劲,因为美国认为萨这么搞是非常大的野心,这么下去伊拉克对美国在整个中东地区的利益形成了挑战,于是乎觉得有必要除掉萨这个能够影响美国在中东利益的眼中钉。不但要除掉它,而且要象沙特一样使伊变成一个亲美政府,彻底巩固美在中东的控制。若说萨是个独裁者,那么美国就是世界范围内的更大的独裁者,萨是霸权,是小霸权,美国才是全球范围最大的霸权。美对伊的战争,其实质是萨的野心和霸权影响到美国在整个中东的更大的霸权,是一个霸权推翻另一个能够影响自己利益的小霸权的战争!
很显然美国做到了,美国GDP总量是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而其军费开支又超过其之后的15个国家的总和,更是达到的全世界军费开支的40%左右,所以要整个小国不是难事。
对于所谓的美国的民主和言论自由,也结合这次911事件说一下吧,以下是有人在美国的切身体会:
当我9月到达哈佛是还是颇感欣慰的,但是这种欣慰感正在消失,首先,过多看到了各大媒体的虚伪和普通美国人的无知,由于大多数美国人强烈的优越感,对于美国以外世界的无知,使得他们的领导人毫不费力得愚弄他们。他们依然相信萨是911事件的罪魁祸首,依然是美国的最大威胁,这正是布什及其政府说的,他们坚持这样说是为了证明入侵伊拉克是正确的,不过对布什来说,这是个进步,他拥有了想要的一切。布什的确做到了,包括在中东霸权的巩固,包括对伊石油的控制,这些才是主要的,美国不惜这么大的代价最终也就是要得到这些。
在冷战其间,美国不断鼓励各伊斯兰组织的发展壮大,对于对付苏联也是个必要,因为苏联就是要打阿富汉,至于在别的方面比如武器提供等见不得人的事情美国有没有干,大家心照不宣就行,因为以当时阿的经济力和人员,苏联发现阿的先进武器蛮多而且用不完,打完还有。里根就曾邀请5名塔利班领导人到白宫,不知道搞了些什么名堂。911事件后两年,美国人还在讨论恐怖分子如何摧毁了双子塔,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讨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恐怖袭击呢?为什么一些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人会牺牲性命作出如此可怕的举动呢?
美国,颁布了《爱国者法案》和《国内安全法》,而此两个法案只针对美国的穆斯林,在美国,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害怕乌萨马不害怕萨达姆,而是害怕布什。因为布什发动一场运动以驱赶他们,而他们“碰巧”是穆斯林,有不少于3000名阿拉伯或者亚裔男子被关进监禁中心,而且期限是不确定的。
由于美国政府的误导,使美国国民形成了一个观点:凡是穆斯林都与恐怖脱离不了干隙,被采访者的妹妹就是一个穆斯林,他妹妹生活在美国,和许多穆斯林一样每天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当中有些人将家里大门上挂着的写有自己名字的牌子摘下,而换上美国国旗。她受过高等教育,却只能在杂货店工作,且领取微薄的工资,她害怕说出自己的名字,因为听名字就知道她是穆斯林,尽管她从来不祈祷。很多生活在美国的穆斯林都有同样感受。生活环境让他们窒息到崩溃。被采访者去见她妹妹时,提到反恐战争,她吓得脸色惨白,说隔墙有耳,要他小心。而且说:不要批评这个国家,无论是它的过去还是现在,对他的直言不讳感到担忧,因为只要他们在政治方面说错了话就可能引来麻烦。她知道穆斯林不该说什么,所以不想让他也走进关押中心,所以应该支持战争,而不应该批评美国政府,也不应该批评它的国内外安全政策。
被访者还说,推销自己的书时跑遍了美国很多学校,当他起来反对美国的原教旨主义时,有人起来为他鼓掌,但是开始抗议美国的外交政策时,比如说到出兵阿富汉和伊拉克等问题,他们反应很激烈,有人甚至要他闭嘴。他觉得,他不打算在美国各大媒体那里发现新闻,因为没有人知道伊拉克发生了什么,有人因为谴责战争,向政府提出种种疑问而被认为违反爱国主义。越战时期,媒体促使舆论反对战争,而现在媒体却发挥着相反的作用,当美国政府明显在对国民撒谎时他为什么没有意识到呢?
第五篇:李嘉诚
李嘉诚赚钱的三大心法是:掌控自主权、持续技术改进、个人角色管理,短短几个字你能学会其中的多少精髓?
时至今日,李嘉诚对外界仍是一个谜。为何在太多企业家轻易断送一家企业的同时,李嘉诚几乎碰不到“天花板”?
他轻描淡写地回答:“其实是很简单的,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
李嘉诚说,“我内心已有非常好的保障,若一个人不知足,即使拥有很多财产也不会感到安心。举例来讲,如果看着比尔?盖茨的财富和你自己的距离那么大,那么你永远不会快乐。”李嘉诚说:“重要的是内心的安静,表面看来很忙,但内心其实没有波动,因为自知做着什么工作。我知足,但不表示没有上进心。”
李嘉诚用一个手势说明这一点,右手掌先呈15度角平缓的滑过,到一个点上,则一下变成50度,做攀升状。其涵义为:28岁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此生可以跟贫穷说再见,接下来只是乐于工作而工作,这一做就是50年。
这些还是不够我们学习他的全部精髓。今天就给大家揭开李嘉诚赚钱的三大心法,看你能学多少?
心法之一:掌控自主权
人们曾经试图用“股神”巴菲特的思想框架来解释李,但一个与李共事逾十年的人士说,李嘉诚的秘密是“心法”。
熟悉之人看来,让李嘉诚安寝无忧的,除了名利之心淡泊,还有一个更为基础的原因:他的各项业务都拥有着良好的现金流。
李对现金流高度在意,富有盛名。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而在确保现金流同时,他还努力将负债率控制到一个低位:“自1956年开始,我自己及私人公司从没有负债,就算有都是"假贷’的,例如因税务关系安排借贷,但我们有一笔可以立即变为现金的相约资产存放在银行里,所以遇到任何**也不怕”。此外,他永远采用极为保守的会计方式,如收购赫斯基能源公司之初,他便要求开采油井时,即使未动工,有开支便报销——这种会计观念虽然会在短期内让财务报表不太好看,但能够让管理者有更强烈的意识,关注公司的脆弱环节。
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是这样一个逻辑:没有现金流的威胁,负债与否取决于自己,就让多数问题不是被动决定,李便拥有了对生意尽可能大的自主权。在与李嘉诚合作极多的人士看来,“把握自主权”正是他的核心观念。
在骨子里,李嘉诚是个极度厌恶风险的人。一个细节是:在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别人赠予李嘉诚的木制人像。这个中国旧时打扮的账房先生,手里本握有一杆玉制的秤,但因为担心被打碎,李干脆将玉秤收起,只留下人像。
虽然李并不吝惜对外重复阐释自己的方法论:“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但因其听起来简单得近乎空洞,且太多人过于重视李嘉诚“发展”一面的经验,就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平衡——分析人士经常认为多元化的业务组合和国际化的市场搭配让和黄富有抵抗风险能力,却少于追问:什么在支持李无休止的展开扩张?为何多元化通常让其它公司现金流紧张,和黄却能进行一些规模极大的市场培养?和
黄于2001年开始投资的3G业务(全球范围内,和黄的3G子公司名为“3”)正是一个李嘉诚进军新业务的鲜活样本:虽然和黄从未对外宣布其投资总量,但市场估计为250亿美元。这很容易被视为一次豪赌,对于和黄而言,却堪称一次极富耐心,准备周详的行动。
李嘉诚所以卖掉其2G业务(欧洲的Orange和美国的Voicestream),而不是以其原有用户为基础实现换代,一个最主要的考虑是:既然这是一次技术变革带来的机会,而新技术具体什么时间崛起并不可知,如果保留原由业务,则可能出现对于新、老业务投资选择中游移不定的尴尬。在市场高位上出售2G业务,不仅获得了极充裕的现金,更是一种不留包袱的下定决心之举。
退出Orange两个月后,和黄就购得了在英国经营3G业务的执照。而在开展3G业务同时进行的,是李在财务层面进行的准备。当他决心将公司的部分财力倾注于3G业务时,他已经有一个几年内可能亏
损的数字预期,并依此要求地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赫斯基能源等几块业务将利润率提高,将负债率降低到一个风险相对小的程度:2001年时,赫斯基能源为和黄贡献的利润不过9亿港元,到2005年已经升至35亿,同一时期,原本利润维持在一个稳定区间的港口业务和长江基建的的利润分别从27亿变为39亿,及22亿变为34亿。即使3G投资巨大,但到2006年6月底时,和黄的现金与可变现投资仍有1300亿元。
心法之二:持续技术改进
李嘉诚看重自主权的另外一个体现在于,他非常注重跨资产间价值的挖掘。
比如他对于零售业务不遗余力的投入,并非仅仅因为看重零售业务拥有极佳的现金流,更因为,零售是一个可以与地产密切结合的业务。即使他并不追求所谓的“协同效应”(因为那不可量化),但当零售、地产、港口等业务处于一个平台上经营,以李的团队之善于成本控制,总能够找到很多额外的盈利空间。
除了横向的业务之间的价值发掘,单一业务的潜力发现也颇有可为。当李嘉诚认为健康、美容类产品将成为未来零售业最主要的成长动力,便不惜成本在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各国寻找经营不善的零售网点,逐渐将已经被证明成功的产品移植到收购来的店面中去。
这两种整合的关键问题是一个:和黄的团队有多少技术和管理能力?
因李嘉诚太善于资本市场的进退,硬币的另一面就几乎很少被关注:李嘉诚是一个非常热爱借由技术改善实现价值增值的人。在多数电信运营商担心成本低廉的VoIP将抢夺其话费市场时,当他听说这种新技术可以无限度降低成本,他果断敲定让和黄成为全球第一个安装有Skype软件的3G业务运营商。
1979年,李嘉诚入主和黄时,和黄旗下的港口业务只是一块收入有限而且勉强盈亏平衡的生意。但李相信集装箱为主角的全球贸易将成为一个重大趋势,因此,在1982年中英谈判时,即使香港商界民心不稳,李嘉诚仍根据对于局势的判断和对资金的把握,果断投资于香港第6号货柜码头,只用2亿港元就获得了4个泊位。数年后他再竞标面积与6号相若的7号码头时,价位已经高到了40亿港元。
而在拥有一定的业务规模后,李嘉诚持续要求港口业务的负责人进行管理技巧的改善。因为香港港口空间有限,最主要的改善在于,其它港口码放2、3层的集装箱,在这里需要摞至6、7层高。
这并非简单的吊机和码放方式的改变,更为需要对所有集装箱的出、入时间进行良好统筹,否则,仅在搬运腾挪中就将损失极多时间。因此,从1980年代中期起,和黄一直自主开发码头的电子管理系统,直到近年升级为nGen管理系统,可以事无巨细的显示码头内集装箱的各种资料。甚至,和黄港口在香港的子公司根据当地情况,专门发明了由电脑控制搬运集装箱的“电子龙”型吊机,较全部装载工序由人工控制效率大为提升。
克服了空间狭窄的劣势,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反而因其效率,成为了国际著名的“补时港口”(catch-upport):那些在运输过程中被延误的时间,可以在香港得以补偿。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下,1990年代初,和黄港口业务开始国际化,1991年购得英国最大港口菲力斯杜后,15年间,和黄已经成为业务遍及21个国家,经营43个港口共251个泊位的全球最大的私营港口公司。
心法之三:个人角色管理
李嘉诚的言语、目光和笑容,都不免让人产生疑问:早年经受的战乱、苦难,以及随后六十六年的辛苦工作,这些负面影响究竟是被一种怎样的力量化解,而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性格极端的人?
是命运?—在很多场合,李都会提到自己的一生“蒙上天眷顾”。
但李嘉诚回答说:“性格才是命运的决定因素。好像一条船,船身很重要,因为机器及其它设备都是依附在这条船里面。”
很长时间以来,因为李的被神化,他的性格都为外界所忽视:李是一个性情急燥还是温和的人?他可曾有脆弱或失去自控的时候?
如果过往的经历可以呈现出李嘉诚的部分性格,那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他随时准备自己应付挑战,同时,乐于在高度自控下获得内心自由。关于后者,一个最恰当的阐释是他自身的体验:在参与地皮招标时,李会不停地、很快地举手出价,但当价钱超过市场的规律,他左手想举起时,右手便立即“制止”左手。
很早年时,李嘉诚就证明了,他从来不惮于改变自己,并永远清楚什么时候该挑战下一级台阶。
在其记忆中,第一次强烈的自我改变发生在十岁时。那一年,李嘉诚升入初中,在没有任何人的提醒下,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这让他一改往日的贪玩,开始发奋,每晚主动背书、默写。这种一夜之间的改变甚至曾令其父不解。
12岁时,因为父亲患肺病,李嘉诚去阅读相关书籍,希望找到救治方法,反而发现自己有着得肺病的一切症状。当时,李不仅需要负担其家族的经济,还需疗养肺病。但那时他已经深知个人角色管理的方法:没有太多选择,除了须将工作处理妥当,还攒钱买下旧书自修。今日回想起,他仍承认,这是一生最困难的阶段。
早年的经历不仅将李塑造成一个勤奋的推销员,更养成其对于生活细节毫不讲究的习惯:多年之后,李有一晚下班较晚,到家后拿起桌子上的饭就吃,虽然感觉味道有些臭,却未做声张的吃下了两碗——饭后问明,原来这是两碗给狗准备的饭。
但到22岁创立公司时,李嘉诚很容易就完成了一次质变:他告诉自己,光凭能忍、任劳任怨的毅力已经不够。新的挑战是:在没有找到成功的方程式前,如何让一个组织减少犯错、失败的可能?
或许本质而言,李嘉诚的全部独特之处,正系于其永远懂得把握角色变更的时机和方法。在一次演讲中,他谈及个人管理的艺术,就是应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不停反思自问“:我有什么心愿?我有宏伟的梦想,我懂不懂得什么是节制的热情?我有拼战命运的决心,我有没有面对恐惧的勇气?我有信息有机会,有没有实用智慧的心思?我自信能力天赋过人,有没有面对顺流逆流时懂得适如其分处理的心力?”
而其一生中最大的一个疑问是:富有后,感觉不到快乐又如何?
29岁的一个晚上,李嘉诚坐在露天的石头上回顾自己过去的7年:从22岁创业,到27、28岁“像火箭上升一样积攒财富”,他在当时已经知道,自己将成为富有人士。但他并不知道,内心的富贵由何而来?
那几年间,他正开始在意自己的衣着、手表,研究玉器。但在那一晚,他意识到: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知足,有正确的人生观,而在工作上得到的金钱除了足够家人生活使用外,其它的钱有正确用途,能在教育医疗方面能够帮助别人,生活虽然朴素,亦能令自己感到非常快乐。
1980年起,李决定设立个人基金会,其宗旨是“通过教育令能力增值以及通过医疗及相关项目建立一个关怀的社会”,并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时做的只多不少”。到今天,他的基金会已在过去26年捐赠近80亿港元,最近他再表示会将不少于1/3的个人资产放入基金之中。
而曾表示“从未考虑过要退休”的李,在这次采访中表露了一个新的计划:在2008年时减轻工作量,每个月抽出三天全天时间,每天花不少于8小时时间参与到李嘉诚基金会的公益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