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看中药现代发展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看中药现代发展



第一篇: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看中药现代发展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看中药现代发展

摘要:屠呦呦因发现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给我们中药现代发展一些启示:中药现代发展需与人民健康需求紧密结合,需用科学的语言阐述药理作用,需与现代科技技术紧密结合,需正确对待毒性问题等,让中药更加科学、安全、有效。

关键词:屠呦呦;诺贝尔奖;中药现代发展

The reve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u’s winning of Nobel Prize

Abstract:Tu yoyo wo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on account of finding new antimalarial drug artemisininin 2015, leading to some enlighte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b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people's health needs.It should illuminate the pharmacologic action with the scientific language.It should b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lso it should be the right attitude towards toxicity.As a result,le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s more scientific, safe and effective.Key words:Tu yoyo;the Nobel prize;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屠呦呦因创制了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也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学者。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之一,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而与此同时,屠呦呦的获奖使得中药的发展再次得到大家的关注,回顾青蒿素研发过程,对中药现代化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

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明确记载青蒿治疗疟疾。屠呦呦的发现正是基于葛洪的记载。屠呦呦及其同事所做的工作是利用现代医学化学方法,对药物所含的化学活性成分进行提纯、分析和药效试验。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小组测试了 100多种草药的提取物,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是后续的实验结果并不稳定,重复结果只有12%-40%的抑制率。屠呦呦教授意识到抑制率低可能是因为制备方法所获得的有效成分浓度低,于是开始寻求新的萃取方法,改用乙醚低温提取,结果显示,其对鼠疟原虫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1]。在1971年,屠呦呦领导的团队首先从青蒿中发现抗疟疾有效提取物,在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疾有效成分青蒿素[2]。从整个发现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药及其中医古籍资料为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奠定了基础,为屠呦呦提供了研发思路。然而,中药这座大宝库中,只有青蒿素走向了世界,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中药该如何发展,中药现代化该怎样进行。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更是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走中药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并且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

一是中药现代发展需要与人民健康的需求紧密结合[3]。屠呦呦教授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关键在于她的工作——青蒿素研发成功挽救了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为此,我国中医药现代发展应立足于危害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威胁,例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神经精神疾患、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将中药现代发展的重点任务放在这些重大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的突破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将中药推向世界,服务人类。

二是中药药理的阐明需要科学的语言[4]。一直以来中药难以得到世界的认可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缺乏科学系统的阐述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其在体内的研究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药的发展与世界间的交流。因此,中药现代发展需要集中于用科学的语言阐明中药药理。中药现代化不可简单粗暴地进行。要高层次的现代化,不是简单地低水平翻译中药药理作用,而是使用科学的语言阐述[4]。阐明这些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活性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真正的“安全、有效、可控、稳定”。

三是将现有的科学技术与中药现代发展紧密结合[5]。以青蒿素的生产为例,以往从青蒿这种植物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属于传统的植物提取物制备的植物化学方法,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可以直接进行化学合成,也可以使用新的合成生物学技术进行合成,即在研究清楚青蒿素合成的生物学路线的基础上,把相关基因组装到大肠杆菌等原核生物或酵母等真核生物中,即有可能在这种人工全合成或者半合成的细胞中,利用发酵罐进行大规模发酵直接合成青蒿素,而无需从植物中进行提取[6]。由此可见,如果及时将新的生命科学技术引入中药制备领域,有可能加速中医药现代发展。例如,采用超声波浸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微波浸取技术等提取新技术,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膜分离技术等分离纯化新技术[7]。

四是发展以传统中药为本的新药研究与开发[8]。正如青蒿素的发现,天然药物是当前临床常用天然化学药品之母。中药经过千百年实践有可靠的临床基础,从有效中药及其成分组成中研究开发新药及活性―先导物‖,是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中药及其成方的新剂型新药更具有广阔的前景。

五是正确看待毒性问题并解决毒性问题。中药对人的慢性毒性,对人的各类器官(包括大脑和神经系统,特别是儿童的相应器官)的影响,我国中药历史上并没有给予足够关注,当时也没有足够的科学水平去关注。事实上,到今天,鲜有几味中药有人类的临床实验数据,包括毒性数据(多是动物实验数据,但是人与其它动物距离可不小)[9]。美国FDA多年来一再发现或警告中药的不同毒性成份,而英国虽然豁免了一些草药,但是正着手准备全面禁止中药。故不能因为中药使用历史久,就可以被自动认定为安全的“传统药物”。因此,逐步剔除中药中公认的有毒成份。这有利于发掘真正有效的中药成份,促进真正的中药现代发展。与此同时,一些特殊疾病的治疗离不开毒药。因此须在临床上加强规范的不良反应监测,准确评估减少风险[4]。

六是善于挖掘祖国医药宝库,在继承中创新发展[10]。我们要学会先继承,再创新,在指导思想上要保持中医药的传统特色与精髓。中医药创新根本上是方法学的创新,如何把握精髓,构建符合中医药规律的方法学体系,是当前中医药科技创新的瓶颈问题。我们要探索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路径和方法,古为今用、中西结合。既要善于从古代的经典医籍中寻找创新的灵感,也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11]。

总而言之,中药是中华民族得天独厚的遗产,是一个伟大的医药宝库,我们要科学的去使用,科学地去研究开发,在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良好开端下,紧密结合人民健康,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加快中药现代发展,让中药更加科学、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Miller L H, Xinzhuan S.Artemisinin: discovery from the Chinese herbal garden.[J].Cell, 2011, 146(6):855–858.[2]Meshnick S R.Artemisinin: mechanisms of action, resistance and toxic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 2002, 32(13):1655-1660.[3] 何维,从屠呦呦获奖看中医药现代化之路,人民政协网,2015年10月14日。[4] 陈圣慧,拒绝简单粗暴的中药现代化,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11):30-31.[5] 周洋,中药现代化的几点思考,科学与财富,2013(3):301-301.[6] 张成岗,青蒿素研发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启示,科技导报,2015 33(20): 86-89.[7] 洪岩,加强制药新技术与中药现代化的结合研究,科技致富向导,2013(35):278-278.[8] 赵守训,中药现代化,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05):323-325.[9] 林章凛,中药现代化的一个基础——解决毒性问题,科学家, 2014(Z1).[10] 张立煌,李杰,中药现代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 40(4):349-353.[11] 谭嘉,王丹,崔芳,屠呦呦获诺奖引发哪些思考,中国卫生,2015(11): 76-77.

第二篇: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2015-10-05凤凰博报

一华独秀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为何中国网友第一个反应是核实其国籍?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国庆假期尚未结束,天大的喜讯传来——中国又出了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她是个巾帼,是首个获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她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女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她是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屠呦呦于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祖籍宁波鄞县(今宁波鄞州区)。父亲给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国古籍《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虽然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华裔也不少,但是内地学者和科学家获得该奖的目前只有两个,一个是屠呦呦,一个就是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至此,中国内地学者和科学家在诺奖上可谓文理兼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影响和意义应该更大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几十年来,中国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其实不少,像茅盾、沈从文、老舍、曹禺、鲁迅等等。在科学研究方面,像钱学森、竺可桢、钱三强、邓稼先、李四光、华罗庚、陈景润等科学家学者都被认为是最有资格获得诺奖的,但由于历史和国际政治等原因都未能如愿。几十年来年,中国人一直有一种诺奖情结,就像奥斯卡奖情结一样。如今这一情结被打破和变成现实。屠呦呦获诺奖的消息一公布,网友炸锅并热议不止。许多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她是哪一国的国籍?”纷纷去百度去核实她的身份。待确证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科学家,这才放心舒了一口气。其实这也是国内网友一直以来的诺奖情结的体现。

从网友核实屠呦呦国籍的行为看,也从侧面说明了,大众对自己的科学家的陌生和缺乏关注和了解,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相信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科技文化的大发展,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以后会有更多的中国人会敲开诺奖大门获得该奖项,对中国人来说,再也不会有什么诺奖情结。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屠呦呦在中医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并被国际科学界认可并受诺奖嘉奖,这意义已不止于一个奖项,这是国际对中医科学的嘉奖,是中医在国际上越来越被认可并发挥重大作用的体现。

我们期待更多的中国人获得诺奖,但我们不是为了一个单纯的诺奖苦苦守候,我们是希望通过这个奖项,让土生土长的中国科技文化冲破偏见,走向国际,这也是软实力的体现。---------------------附: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曾培训中医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前后分别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屠呦呦曾获奖荣誉:

2011年:葛兰素史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1年: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 2012年:中国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2015年: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伦?阿尔波特奖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多次落选院士 曾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本文刊发于2011年10月人民网)---------------------

屠呦呦:人物故事

2011年9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以“抗疟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时间追溯到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2011年9月,屠呦呦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第三篇: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诺贝尔奖官网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将一分为二。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两人一同获得一半奖金,而另一半奖金将颁给屠呦呦。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打破了几个记录: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女科学家,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未获院士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国际期刊)的科学家,中医科学家,无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最高年龄当选博导的科学家,工作发表到获奖间隔最长的科学家。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而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可以做院士,好多政府高官也当上了院士。不过,屠呦呦今天却拿到了诺贝尔医学奖!而且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获奖。可见在中国做院士可能与你的科研能力无关。

在当今的中国,杰青、长江、院士、这个计划那个计划获得者、这个级别那个级别的各类奖励获得者,其中有多少是有良心的真才实学者?一旦上靠旁门左道上了某一个台阶,成为所谓的'没有良心的专家(砖家)'就开始为'钱'(经费、灰色收入)而奋斗,利益交换、权钱交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而且这些学术败类一旦上台就会肆无忌惮地提拔徒子徒孙和与之臭味相投的人,生生不息……成的真了学霸甚至学匪了!当然在这样的群体中还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真正专家,但他们对力量甚微,伪币驱逐良币,但愿良币能幸存一二,这才是中国学术界未来的希望。

估计屠呦呦教授这次获得诺贝尔奖后,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估计现在忙于增补她为院士了,这真是自打嘴巴。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 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 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 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 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追求权利、鄙视知识!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绊脚石!

再看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从事基础教育的人群中,也有许多的专家、学者。但是这些专家和学者,甚至高级教师、高级讲师。又有几人是真正的在一线教育战线上从事教学研究的?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回答您:您懂得!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在一个人的人生成长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本人也仅仅是一个相当于高中学历的中专生,但是可以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让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艳羡不已。其实靠的就是在小学和初中打下的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够举一反三的去领悟许多繁杂的知识结构。可是现在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成为了很多人潜意识中的鸡肋。甚至有学生也认为当老师是'最没出息的人'才做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我国现在的制度有紧密的关系,天天奋战在教育一线,但是每每晋级评职称,却被主管部门用各种名目的打分政策所打倒。因为打分靠的是证件,而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的教师又有多少时间去搞这些所谓的证件?结果和屠呦呦一样,成为'三无'教师。

今年屠呦呦的获奖,应该引起决策者的反思,不仅仅是院士的评选制度,也包括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在内的人事造成的评定!

第四篇: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词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词

篇一:对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看法

对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看法

没有院士头衔,没有博士学位,71岁才获得博导资格,85岁时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就是屠呦呦,一个女科学家的一生。

其实青蒿素是文革时的反美任务,“1969年,文革期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志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方法是寻找有效的抗新药——在19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

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奖项,而是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也让人觉得很奇怪。这是因为无法确定奖项的归属。经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认为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而并没有提到发现者。学术界还很多人根本不承认青蒿素是屠呦呦发现的,但屠呦呦这个名字已经与青蒿素紧紧捆绑在一起了。她率先想到是提取青蒿素的方法错了,于是改用另外乙醚,结果用乙醚得到的青蒿提取物抗疟性超强,几乎达到100%。后来屠呦呦把这个方法在1972年全国工作会上一报告,大家就都知道了。但是那时哪有什么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也不让发表论文。如果屠呦呦当时发表了论文的话,也就没后面那么多纠缠与争议了。

后来他们还是发表了论文,但是署名都是集体笔名。这种不公平的署名方式也为日后的纷争埋下伏笔,而且当时也没有专利申请制度。

不过从我查看的许多资料可以看出,屠呦呦在性格方面可能确实不得人心。比如屠呦呦名为组长,但在工作中是否是研究小组的PI?她是否霸占组内成员及其他合作者的功劳?是否故意抹杀竞争对手的成就?饶毅说她还私藏了一批中

医研究院当年的原始材料,秘不示人,让很多事实无据可查。被认为不够淡泊名利,因为大家认为伟大的科学家品德也应该十分伟大高尚,为人敬仰。所以现在面对着许多的质疑与反对,而且一直都没有被评为院士。

但是青蒿素的发现的确应该归功于屠呦呦。提取方法对于后面的研究都十分关键,其他小组都是在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取物高抗疟作用后才进行研究的。不管性格情商如何,一个人配得到什么就应该得到什么。篇二:屠呦呦与诺贝尔奖

屠呦呦与诺贝尔奖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

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

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

主任。

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

有效提取物, 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

发明奖二等奖。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

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

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发现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教授:“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奖拷问院士制度

王元丰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2015年10月5日

中国本土的科学家终于获得诺贝尔奖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实现了中国科学家获诺奖零的突破。中国人为此欢呼雀跃,媒体将此置于消息头条,《北京晚报》 破天荒地出了号外,全版套红予以庆祝!而社交媒体微信上则是相关消息“刷屏”!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喜悦之情。

但是,在人们高兴的同时,疑问也随之而来。为什么一个土生土长未出国留学、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未获院士称号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 SCI论文(国际期刊)的所谓“三无”科学家,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疑问同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一起在网络上传播,一些主流的网站如人民网、凤凰网等刊登了 相关文章,而微信上相关的文章更是被被广泛转载。

对于屠呦呦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人们倒是觉得可以理解,认为这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但对于她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则需要探究。这些文章 还举出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等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却落选院士的科学家,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当上了院士,说明中国的科技体制,尤其是院士制度值得检讨。

这些拷问是好事情!可以借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东风,推动中国科技体制进一步改革,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不过,我觉得借由屠 呦呦的获奖,还应该对中国的科技工作做更深的思考!不可否认,虽然这两年国家在科技计划管理、院士制度上有较大力度的改革,中国科技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屠呦呦的获奖却恰恰在这方面提出反问。她的获奖研究工作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完成的,那么问题是那个时候中国全 国上下都在搞政治运动,“街头武斗被迫让试验转入地下;医生在中国南部热带山区中进行临床试验时,只能以糙米和蔬菜果腹;其他医生步行进入胡志明市治疗越共病患”(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这样极其糟糕的环境,科研人员为何却能做出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所以,认为只有好的科技制度下才能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

萨米·马哈鲁姆(Sami Mahroum)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创新与政策中心的主任,他用各国制度和创新指数的关系说明:一个国家社会稳定、民主,并不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制度基础。曾在著名的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福布斯》杂志当过编辑,爱尔兰籍的著名媒体人埃蒙·芬格尔顿((Eamonn Fingleton))认为,科技投入是影响一个国家创新的重要因素。这有一定的道理,但钱肯定不是决定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我认为科学家的精神、使命感,是决定科学家工作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屠呦呦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研工作,对这个观点是个支撑,因为别的原因难对她获奖做出合理解释!而科学家的 精神、使命感,是当下中国特别缺乏的,也是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更加应该提倡的!

此外,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是在参加当时中国全国性抗疟研究计划“523任务”中完成的。据报道“523任务”是起始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应越南的要求、也考虑中国南方存在的疟疾问题作出决定,让来自60个军方和民用机构的500名科学家开展的治理疟疾的科研攻关。之所以叫“523任务”,因为研 究工作开始于1967年5月23日的一次会议,后来根据日期命名。这又提出一个问题:科技工作者是凭个人兴趣开展“自由探索式”研究,还是根据国家需要,开展“需求导向式”研究更能出高水平、有重要影响的成果?目前在中国,面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展“需求导向式”或者“任务导向式”研究是主导的模式,连以支持自由探索为主的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都特别地强调支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项目。这种做法在中国科技人员中有一定的不同意见,但屠呦呦的案例又表明这种“任务导向”能够做出重大的科学成果。当然,这只是一个案例,不过在科研经费越来越成为紧缺资源时,怎样更好地平衡“自由探索 式”和“需求导向式”研究的关系,中国应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最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再次提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信心问题。这些年尽管中国的研发经费快速增加,科研条件大幅度改善,中国科学家发表的SCI(科学引文 索引)和EI(工程索引)文章,以及申请的专利数量不断增加,但中国科学家由于对中国的科研制度和文化环境有意见,总认为中国科学家很难做出世界级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成果,各种不满和抱怨的言论很多。但是,如果屠呦呦在40多年前,在那样动荡的政治环境和艰苦的科研环境下,都能获得诺贝尔奖,现在的中国科 学家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做出更好的成果?我始终认为,科研的设备和仪器还有科研制度对科研工作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科学家的精神和追求。文学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做科学研究也是这样,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而怎样激发科学家的使命 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却是需要中国关注的重要问题。篇三: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诺贝尔奖官网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将一分为二。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两人一同获得一半奖金,而另一半奖金将颁给屠呦呦。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打破了几个记录: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女科学家,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未获院士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国际期刊)的科学家,中医科学家,无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最高年龄当选博导的科学家,工作发表到获奖间隔最长的科学家。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而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可以做院士,好多政府高官也当上了院士。不过,屠呦呦今天却拿到了诺贝尔医学奖!而且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获奖。可见在中国做院士可能与你的科研能力无关。在当今的中国,杰青、长江、院士、这个计划那个计划获得者、这个级别那个级别的各类奖励获得者,其中有多少是有良心的真才实学者?一旦上靠旁门左道上了某一个台阶,成为所谓的'没有良心的专家(砖家)'就开始为'钱'(经费、灰色收入)而奋斗,利益交换、权钱交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而且这些学术败类一旦上台就会肆无忌惮地提拔徒子徒孙和与之臭味相投的人,生生不息……成的真了学霸甚至学匪了!当然在这样的群体中还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真正专家,但他们对力量甚微,伪币驱逐良币,但愿良币能幸存一二,这才是中国学术界未来的希望。

估计屠呦呦教授这次获得诺贝尔奖后,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估计现在忙于增补她为院士了,这真是自打嘴巴。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 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 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 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

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 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追求权利、鄙视知识!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绊脚石!

再看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从事基础教育的人群中,也有许多的专家、学者。但是这些专家和学者,甚至高级教师、高级讲师。又有几人是真正的在一线教育战线上从事教学研究的?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回答您:您懂得!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在一个人的人生成长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本人也仅仅是一个相当于高中学历的中专生,但是可以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让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艳羡不已。其实靠的就是在小学和初中打下的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够举一反三的去领悟许多繁杂的知识结构。可是现在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成为了很多人潜意识中的鸡肋。甚至有学生也认为当老师是'最没出息的人'才做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我国现在的制度有紧密的关系,天天奋战在教育一线,但是每每晋级评职称,却被主管部门用各种名目的打分政策所打倒。因为打分靠的是证件,而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的教师又有多少时间去搞这些所谓的证件?结果和屠呦呦一样,成为'三无'教师。

今年屠呦呦的获奖,应该引起决策者的反思,不仅仅是院士的评选制度,也包括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在内的人事造成的评定!

第五篇:方舟子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说明了什么?

方舟子: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说明了什么?

发布时间: 2015-10-07 12:43:11 | 来源: 光明网

| 作者: 方舟子

| 责任编辑:

作者:方舟子

屠呦呦因为“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即青蒿素)”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本土科学家终于获得了国人盼望已久的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举国轰动,微博、微信都因此被刷屏,刷来刷去,主要是刷两点,有人把屠呦呦的获奖当成了中医药获得承认,感叹中医药终于走向世界,也有人因为屠呦呦是“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无院士头衔),借她的获奖批评中国科研体制。这些感叹、批评有没有道理呢?我们先来简单地回顾一下青蒿素的发现过程。

疟疾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传染病,它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疟疾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非常流行,全世界每年有接近4亿人会得疟疾,导致几十万人的死亡。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抗疟疾的药物因为使用的时间太长了,疟原虫普遍对这些药物产生了抗药性,那么寻找新的抗疟疾药物就变成了一个很迫切的任务;而且那个时候爆发了越南战争,抗疟疾的药物就变成了一种战备必须品。为此,1967年5月23日召开了一次全国大会,动员了全国60多家研究机构的500多名研究人员要同心协力寻找新的抗疟疾的药物,这项工作后来就取了一个代号,叫“523”项目。由于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老一辈的科学家都靠边站了,挑大梁的是一些比较年轻的科研人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也参与了“523”项目,担任一个研究小组的组长。

当时确立了几个寻找抗疟疾药物的研究方向,其中一个是从中草药当中寻找。各地的研究人员搜集了一万来个民间药方,筛查了五千多种中草药和四万种化合物,结果没有发现有哪一种是有效的。屠呦呦研究小组也收集到六百多个号称能够用来治疗疟疾的中药药方,对其中的200余种中草药、380种的提取物进行了筛查,通过动物试验,看看这些药物是不是真的能够起到抗疟疾的作用,结果发现都不能抗疟疾。青蒿就是屠呦呦小组研究的众多草药中的一个。初步的研究发现青蒿的水煎剂不能抑制疟原虫,其乙醇提取物对疟原虫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抑制率不高。屠呦呦就提出了用乙醚来提取青蒿里的有效成分,1971年证明了青蒿的乙醚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力居然达到了100%。紧接着屠呦呦小组的其他人很快就分离出了青蒿当中的有效成分,也就是青蒿素。之后云南药物所的研究小组最先用临床试验证明了青蒿素对疟疾患者有疗效。

把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当成中医药获得世界承认,是天大的误会。这是因为很多人都误把青蒿素当成了中药。其实青蒿素是从植物提取的成分单

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也就是俗称的西药,中国药监局给它的是化学药准字号,国外也都认为它是西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麻黄碱、达菲,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而且国外早就认可青蒿素,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在2002年已把青蒿素的衍生物列为基本药物清单中。实际上天然的青蒿素本身的抗疟效果并不是很好,现在用的都是半合成的青蒿素衍生物,比如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清单的蒿甲醚和青蒿琥酯,都是自然界不存在的非天然的化学药。

在诺贝尔奖发布会上,诺贝尔奖委员会委员在回答中国记者提问时明确指出,诺贝尔奖不是在奖励中药,而是奖励对一种药物的医学研究,最多只能说该研究受到了中药的“启发”。因为青蒿素是在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查后发现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受到了中药的“启发”。而其实青蒿素的发现和中医、中药几乎没有关系。所谓中药,应该是指中医传统上使用的、用来治疗相同疾病的药物。中医虽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又名香蒿)并不含青蒿素,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用的话也只是用来“治小儿风寒惊热”,从不用它治疟疾。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让人误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

中医由于缺乏植物学知识,经常把相似的植物混用。黄花蒿有时也会被当成青蒿使用,即便如此,里面的青蒿素也起不了作用,因为中医是把药物煎成汤药来治疟疾的,而一旦加热到60摄氏度,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失去了活性,杀不死疟原虫了。屠呦呦称,她是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青蒿,才想到要用乙醚提取青蒿素。其实,我国早在五、六十年代已对生药的提取有了“水-酒-醚”一整套标准程序,用乙醚提取是常规方法。在屠呦呦之前,其同事已经发现黄花蒿的水煎剂不能抗疟原虫,乙醇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不高,那么接下来尝试乙醚提取物就是顺理成章的,这对学习、研究生药制剂的屠呦呦应该是常识,和《肘后备急方》没有什么关系。

由于这个从《肘后备急方》获得灵感的故事,人们会说青蒿素的发现至少受到了中医的启发,葛洪也因此成了“东晋名医”。其实葛洪是个炼丹的术士,《肘后备急方》则是收集民间的偏方,并没有用到阴阳五行、辨证配伍,与中医中药没有关系。葛洪记载的这个偏方是否真的能治疟疾,也是很可疑的。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所以屠呦呦才用乙醚提取),用两杯水(东晋的“升”很小,当时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也即一杯)浸泡一把青蒿,即使用的是黄花蒿,也不太可能泡出能达到药理浓度的青蒿素。如果葛洪只记载了青蒿能治疟疾,我们也许能认为有其合理性。但是葛洪共在书中搜集了43个治疗疟疾的偏方,其中有草药,也有巫术。青蒿一条是其中很不起眼的,只出现了一次(而草药“常山”出现了13次),也没有说其疗效有多灵。

即使葛洪记载的青蒿偏方真的对治疗疟疾有效,它并没有被葛洪特别关照,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间,也差不多被淹没了。虽然某些中医典籍中也会抄录它,但是并不看重它,只是作为文献备考。中医和民间仍然不停地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屠呦呦课题组搜集了600多个可能抗疟的中药,而同时的云南小组搜集的中草药单方、验方竟多达4300余个。这么多的偏方正说明没有哪个有突出的效果,否则就都用它了。而当时的实验也证明它们无一有效。

的确,虽然偏方如此之多,在历史上中国古人从来就没能抗击疟疾,每次疟疾流行都死人无数。事实是,没有一种中药能够有效地治疗疟疾,这个史实很能证明这一点: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最后是靠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治好的。从金鸡纳提取的西药奎宁进入中国后,成了最受热捧的、最著名的药物之一。当年毛委员在苏区得了疟疾,就是靠让人专门去上海买了奎宁治好的。

所以,借屠呦呦的获奖来力挺中医药,是站不住脚的。那么能借此批评中国科研体制吗?屠呦呦被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无院士头衔,似乎在中国很不受重视,获得国外大奖显得墙内开花墙外香。其实前两无是历史造成的,她那个年龄段的中国大陆科学家都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不该以此说事。她三次评院士评不上的原因很复杂,一个原因是青蒿素是个集体大项目,参与的人众多,院士们对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中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有争议。另一个原因是参与青蒿素研究的很多人都对屠呦呦的学术和学风评价不高,特别是她存在拔高自己、贬低他人、忽略别人贡献的缺点,例如在其发表的专著中,甚至会去篡改引用文献的署名。她因此备受其同事、同行诟病,每次选院士都有很多人告状。几年前饶毅写文章论证屠呦呦是青蒿素发现的最关键人物,并组织给她颁发了由葛兰素史克赞助的一个奖,之后屠呦呦的国际荣誉接踵而来,所以饶毅对屠呦呦最终获诺贝尔奖功不可没。在以前,即使国外要奖励青蒿素的发现,也不知道该奖励谁。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举全国之力用人海战术搞出来的,屠呦呦在其中做出了关键发现,是主要功臣之一。青蒿素的发现得诺贝尔医学奖没有问题,是否由屠呦呦一人代表那么多参与者获奖会有争议,但借她的获奖批评中国现在的科研体制则大可不必。那只是特定历史时期一个不可复制的成就。我们总不能说那个时候的科研体制比现在还好吧?

没人否认中草药里可能会有有用的成分,但是一定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才能获得其有效成分,并得到世界公认。青蒿素的发现正是如此,它没有用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辩证医治等等中医理论,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用科学方法研究出来的。我把这种做法称为“废医验药”,就是废弃中医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用科学方法验证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青蒿素的发现就是“废医验药”的一个例子。

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发现了青蒿素。这说明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其实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青蒿素发现之后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也说明这种研究新药的方法效率非常低,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人类已经告别了盲目寻找药物的阶段,现在研发新药的主流是理性设计药物,即通过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的机理,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药物,然后据此合成一系列化合物进行筛选。这也应该成为中国研发新药的主流,而不是把财力、人力浪费在期盼奇迹的出现。诺贝尔奖表彰的是过去的成果,不是指导科研方向。千万别因为屠呦呦的获奖就又要像四十多年前那样搞全国会战想再从草药里挖掘重大成果。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这是对以她为代表的中国科研人员在自力更生的年代在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卓绝地做出科研成果的表彰,值得为此自豪,但不应做过多的联想。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200545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