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和谐·合作·发展·责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念与实践”国际圆桌会议在京开幕(推荐)

“和谐·合作·发展·责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念与实践”国际圆桌会议在京开幕(推荐)



第一篇:“和谐·合作·发展·责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念与实践”国际圆桌会议在京开幕(推荐)

“和谐·合作·发展·责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念与实践”国际圆桌会议在京开幕

2015年6月24日上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和谐?合作?发展?责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念与实践”国际圆桌会议在北京开幕。

本次国际气候会议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承办,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耶鲁大学全球正义研究中心(美)、中国政法大学自然资源与气候变化法研究中心等合作单位共同参与。会议的主题包括: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哲学视野、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责任、气候变化的法律应对与共同行动等。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秉持宋庆龄“缔造和平”、追求人类“普遍的和谐与合作”精神,始终遵循“和平、统一、未来”三项宗旨,积极致力于推动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基于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发挥具有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的优势,在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之前,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国内、国际关注环境及气候变化领域的知名智库和研究机构,举办小规模、高规格的国际圆桌会议,促进中外相关领域的权威人士和专家学者探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理念与实践,分享交流全球气候治理智慧,并在此过程中,探索总结如何通过民间渠道,构建非官方对话机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齐鸣秋,耶鲁大学讲座教授、全球正义研究中心主任托马斯?博格,全国人大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白鸽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齐鸣秋在开幕式上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进而影响到经济、政治、社会各个方面,制约人类和平发展。气候变化问题得到各国政府与公众的极大关注。此次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气候变化国际圆桌会议,意在传承宋庆龄精神,关注人类共同命运;促进中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理念与实践,分享交流全球气候治理智慧;提升全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加强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理解和重视。

全国人大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赵白鸽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把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主动实施一系列举措,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明显成效。为取得这些成效,中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促进国际务实合作;加强制度建设,注重立法和法律实施;倡导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加强企业和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据悉,本次国际圆桌会议为期两天,中外专家学者将围绕主题进行学术研讨。来自中国的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一级教授张立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刘海年,来自美国的耶鲁大学讲座教授、全球正义研究中心主任托马斯?博格等20余位专家学者将作主旨发言。

第二篇: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略应对战略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应对战略 曹丽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南京

210044 【摘要】:气候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气候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更是国际政治和安全问题!国际社会一直为治理这一问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重大挑战。中国应根据国情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并结合气候变化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特点,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政治国际合作中国战略选择 引言:

几个世纪以来,生态学家一直在关注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这样的问题。20世纪以来,与之相关的书籍和论文迅速增加。“全球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罗马俱乐部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本身是个极富争议的话题。气候变化在自然科学界仍有很多争议,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作为一个自然科学问题已经普遍为各国所接受。通过IPCC的报告,可以明确以下几个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第一,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第二,气候变暖将使部分人面临死亡威胁。第三,气候变化,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等各领域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产生 随着世界各国对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利用的快速增加以及人们对环境的日益关注,国际社会加强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学术研究的热点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1.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

气候变化指的是气候的平均状态及离差两者之间的一个或两个都有出现了统计上面的明显变化。离差值的增大表示气候状态稳定性的减少。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给出的气候变化的定义是指气候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任何变化,这不仅包括由自然原因造成的变化,而且还包括由于人类活动而随之引起的系列变化。

气候变化问题指的则是由于人类排放了过多的温室气体而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过多的温室气体会造成全球气温升高,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危害。如破坏全球生态系统、造成冰川开始融化、洪涝灾害不断发生等。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现今已经上升为了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及文化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谈判也正牵扯着世界人民的心弦,因为气候变化问题牵涉到了世界人们的利益,甚至关系到了世界人们的生存问题。2.气候变化的产生原因

目前,关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存在着“温室效应说”、“太阳活动说”、“宇宙射线说”、“天文冰期说”等诸多争议。人们比较认同和接受的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进入工业社会后,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激增,这使得大气层的温室效应作用加强,从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大气温室效应增温,牵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我们可以确定两点:一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某种程度的责任,二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不只是温室效应,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能排除。但是争论归争论,保护好地球环境、减少污染和防止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关系人类未来生死存亡的大事。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特点及对全球政治的影响

1.气候变化是全球性公共问题,应对措施会引发国际冲突产生

全球性公共问题具有三大特征:首先是全球公共性。由于全球性公共问题的范围往往超出任何单一主权国家的管辖权,因此在问题的解决或有效治理上,便无法单凭一国之力独立完成。另一方面,也因为议题的全球性,因此,也没用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而不受到影响。其次是超越国界的外部效应。正因为全球议题的公共性,因此,当一国采取了某项行为,其后果则可能是由其他国家和人民承担。工业化国家发展所带来的污染,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发展而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等,不但对自身国家人民的生活造成威胁,更会突破国界的限制,而使其他国家的生活品质出现恶化现象。三是政治性。全球事务的公共性以及跨越国界的外部效应,都使得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某种政治性的制度安排来完成。2.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应对行动暗藏诸多利益争夺 经济利益是影响各国在气候变化上的立场的重要因素。如果气候变化幅度较小,部分国家可能从中收益,但是大幅度的气候变化势必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由于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目前对于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成本收益分析,还进行不多。正如参与国际贸易一样,各国虽然都能从中得到一些净利益,但往往收益和成本分担群体不同。3.气候变化涉及主权国家博弈,各国之间的气候谈判存在分歧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气候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公共产品”,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属于利益共同体。但当前国际气候谈判最大的矛盾正是“南北矛盾”。气候问题本应是超越主权的话题,与之相关的必须是全球意义上的绿色经济、绿色意识、绿色政治。但它必须由一个个主权国家作出妥协甚至牺牲,因为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诉求。这当然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但更是一个呈现政治大国气度与远见的最佳窗口。所以,这是一场政治、外交博弈——一场世界各国之间、发达国家之间、穷国与富国之间等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外交博弈。

三、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及主要成果

为了揭示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人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加大了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被认为是国际社会真正关注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新的历史起点。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其主要工作是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科学评价并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提供决策依据。1992年,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以明确公约附件Ⅰ缔约方在第一个承诺内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

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缔约方大会上,各缔约方达成了“巴厘岛路线图”,其主要内容包括:在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再次强调国际合作,强调了以前国际谈判中曾不同程度受到忽视的问题即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及资金问题。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至《京都议定书》,十多年来,围绕公约规定的目标原则和缔约方义务等问题,国际社会经过多边谈判!不断推动着国际气候制度的政治进程。尽管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但各国参与国际合作的程度取决于国家的选择!单纯顾及本国的短期经济效益仍是制约国家选择的关键因素。

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关系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发展模式与能源安全、关系到对外贸易与经济竞争力、关系到国家形象与国际地位,因此必须统筹考虑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近20 年来,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如何应对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曾经明确提出,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这也为保护全球气候贡献了新的力量。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未来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之路会更加艰辛,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战略谋划与选择。1.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注重国际气候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参与全球治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国际谈判中发出中国的声音,表达中国的意见,并利用普遍适用的全球治理规则推动和实现国家良治,是融入国际体系和世界市场、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增加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2.加大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而气候变化问题又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需要长期的解决方案。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后果,我们要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发展,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努力开发新技术,并注重对人才的教育和培训。3.深入开展气候外交,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团结与稳定

在未来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气候变化将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一大重点。迄今为止,中国在气候变化和国际环境问题上的应付色彩较浓,应该从战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采取更加积极和灵活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上,中国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与对话。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是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因此适度承担国际责任,有利于中国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可以促进国内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4.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模式

中国有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尽管其利用成本比较高,但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积极鼓励开发探索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目前我国在太阳能热水器、农村沼气池、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技术方面发展良好;交通运输领域的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不断面世;太阳能汽车、氢能燃料电池等技术也处在研发攻坚阶段,相信在不就得将来,我们将实现很少的碳排放甚至是零排放。

五、结语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亟待解决的国际性问题,而其产生的原因却也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人类为了各自的工业化进程,进行的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开采、砍伐森林等自然资源,过度地使用能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等都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气候变化问题也是全球典型的公共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才能得到解决。但由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要想国际社会也即世界各国能尽快地走向合作也必然要有一个过程。参考文献:

[1] Jung Ha-won.Ban marks UN Year of Climate Change[N].Joins News, 2009-02-02.[2] 马小军.国际政治“E”化的战略张力[J].现代国际关系,2008(5):4.[3] 汤姆·泰坦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4] 杨永龙.气候战争[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49.[5] Ban Ki-moon.A Climate Culprit in Darfur[N], Washington Post, 2007-6-16.[6] 庄贵阳,朱仙丽,赵行姝.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82.[7] 杨永龙.气候战争[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1.[8] 朱勤军,袁峰.智者的政治视野[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01:244.[9] 孙正甲.生态政治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2.[10] 秦治来.全球气候变化催生生态政治理念[J].学习月刊,2007(6):13.

第三篇: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我国能源革命和低碳发展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我国能源革命和低碳发展自测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 5 题,每题 6 分).2015年年底巴黎气候大会通过《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新机制,是全面实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适用于所有国家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巴黎协定》提出控制全球温升不超过()℃并努力控制在()℃,本世纪下半叶要实现净零排放。

A.2 1.5 B.2.5 2 C.1.5 1 D.2.5 1.5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暂无.我国2017年启动全国统一碳市场,全国碳市场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参与主体为

A.2013至2015年中连续三年每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均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B.2013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C.2013至2015年中连续三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累计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D.2013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0.5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暂无.中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制定积极的有力度的自主贡献减排目标,“十三五” 制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采取的手段是()

A.制定GDP能源强度和CO2强度下降的约束性目标,并分解到各省市。B.实施 “强度” 和 “总量” 的双控机制。C.实施强度控制目标 D.实施总量控制机制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暂无.为履行《巴黎协定》的责任,我国制定有力度的自主贡献目标。2030年GDP的CO2强度比2005年下降(),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例提升到()左右。

A.45%-50% 18% B.50%-55% 20% C.55%-60% 18% D.60%-65% 20%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暂无.()占终端能源消费约70%,是节能的重点领域,力争2020年前工业部门CO2排放率先达峰。

A.交通运输行业 B.工业部门 C.公共机构部门 D.居民日常消费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暂无

多选题(共 5 题,每题 8 分).以下属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是()

A.水电 B.风电 C.煤炭 D.太阳能 我的答案: ABD 参考答案 :ABD 答案解析: 暂无.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充分释放建筑节能潜力。以下说法正确的包括

A.健全建筑节能标准,到2020年全部新建建筑要推行国家65%的节能标准,优化建筑终端用能结构,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建筑能耗25%。

B.加快既有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实施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制度。

C.控制公共和民用建筑总量。2015年全国建筑面积573亿m2,其中住宅457亿m2,公共建筑116亿m2。2015年竣工27.9亿m2,住宅占64%。控制不合理 “大拆大建”。D.2015年建筑行业总能耗约 864 Mtce,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0%。未来建筑总面积应控制在约750 ㎡,能耗控制在约1100 Mtce。

我的答案: ABCD 参考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暂无.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并形成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体制和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以下属于体制机制措施表述正确的包括

A.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B.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C.健全法制,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D.研究和改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平衡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

我的答案: BCD 参考答案 :BCD 答案解析: 暂无.我国碳市场建设遵守()原则,促进我国经济低碳转型,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完成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A.市场机制调节 B.与地方GDP相挂钩 C.政府规制性措施 D.与国际对标 我的答案: ACD 参考答案 :AC 答案解析: 暂无.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有

A.人为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CO2, CH4, NO2, HFCS, PFCS, SF6等)是近百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概率达95%以上

B.大气中CO2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280 ppm上升到2015年的400 ppm。

C.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风暴潮增加、河流径流量减少、农作物产量下降、自然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人体健康收到损害、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增加等。D.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我的答案: ABCD 参考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暂无

判断题(共 5 题,每题 6 分).近百年来全球正经历气候变暖过程已是不争的科学事实。

我的答案: T 参考答案 :T 答案解析: 暂无.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我的答案: T 参考答案 :T 答案解析: 暂无.目前全球化石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不足2/3。

错 我的答案: F 参考答案 :F 答案解析: 暂无.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是发达国家的陷阱,为了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根据情况选择高碳路径。

我的答案: F 参考答案 :F 答案解析: 暂无.《巴黎协定》意味着到本世纪下半叶,全球要实现净零排放,意味着要结束化石能源时代,建立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低碳甚至零碳能源体系。

我的答案: T 参考答案 :T 答案解析: 暂无

第四篇: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我国能源革命和低碳发展自测(含答案)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我国能源革命和低碳发展自测

单选题(共 5 题,每题 6 分).2015年年底巴黎气候大会通过《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新机制,是全面实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适用于所有国家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巴黎协定》提出控制全球温升不超过()℃并努力控制在()℃,本世纪下半叶要实现净零排放。A.2 1.5 B.2.5 2 C.1.5 1 D.2.5 1.5 参考答案 :A    

 2.我国2017年启动全国统一碳市场,全国碳市场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参与主体为

A.2013至2015年中连续三年每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均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

B.2013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

C.2013至2015年中连续三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累计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

D.2013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0.5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

参考答案 :B     3.中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制定积极的有力度的自主贡献减排目标,“十三五” 制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采取的手段是()

A.制定GDP能源强度和CO2强度下降的约束性目标,并分解到各省市。B.实施 “强度” 和 “总量” 的双控机制。C.实施强度控制目标 D.实施总量控制机制

参考答案 :B     4.为履行《巴黎协定》的责任,我国制定有力度的自主贡献目标。2030年GDP的CO2强度比2005年下降(),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例提升到()左右。

A.45%-50% 18% B.50%-55% 20% C.55%-60% 18% D.60%-65% 20% 参考答案 :D     5.()占终端能源消费约70%,是节能的重点领域,力争2020年前工业部门CO2排放率先达峰。A.交通运输行业 B.工业部门 C.公共机构部门 D.居民日常消费

参考答案 :B

多选题(共 5 题,每题 8 分).以下属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是()A.水电 B.风电 C.煤炭 D.太阳能

参考答案 :ABD    

 

 2.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充分释放建筑节能潜力。以下说法正确的包括

A.健全建筑节能标准,到2020年全部新建建筑要推行国家65%的节能标准,优化建筑终端用能结构,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建筑能耗25%。

B.加快既有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实施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制度。

C.控制公共和民用建筑总量。2015年全国建筑面积573亿m2,其中住宅457亿m2,公共建筑116亿m2。2015年竣工27.9亿m2,住宅占64%。控制不合理 “大拆大建”。

D.2015年建筑行业总能耗约 864 Mtce,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0%。未来建筑总面积应控制在约750 ㎡,能耗控制在约1100 Mtce。

参考答案 :ABCD     3.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并形成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体制和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以下属于体制机制措施表述正确的包括 A.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B.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C.健全法制,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D.研究和改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平衡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

参考答案 :BCD 4.我国碳市场建设遵守()原则,促进我国经济低碳转型,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完成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A.市场机制调节

 B.与地方GDP相挂钩 C.政府规制性措施  D.与国际对标 

参考答案 :AC 

 

 5.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有

A.人为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CO2, CH4, NO2, HFCS, PFCS, SF6等)是近百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概率达95%以上

B.大气中CO2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280 ppm上升到2015年的400 ppm。

C.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风暴潮增加、河流径流量减少、农作物产量下降、自然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人体健康收到损害、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增加等。

D.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参考答案 :ABCD

判断题(共 5 题,每题 6 分).近百年来全球正经历气候变暖过程已是不争的科学事实。对

参考答案 :T 2.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对

参考答案 :T 3.目前全球化石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不足2/3。对

参考答案 :F 4.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是发达国家的陷阱,为了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根据情况选择高碳路径。对

参考答案 :F 5.《巴黎协定》意味着到本世纪下半叶,全球要实现净零排放,意味着要结束化石能源时代,建立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低碳甚至零碳能源体系。对

参考答案 :T

第五篇: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及之后的前景展...解读

The Prospects for Global Cooperation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at Copenhagen and After 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及之后的前景展望 NRDC(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

David Doniger NRDC气候中心及政策项目主任 Jake Schmidt NRDC 国际气候政策项目主任 Alvin Lin NRDC中国气候项目

David Cohen-Tanugi NRDC中国气候项目 Barbara Finamore NRDC中国项目主任

今年12月份,来自中国、美国以及世界各国的代表将在丹麦哥本哈根聚首,争取达成一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议,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的发展指明方向。今年虽然是全球在气候变化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的一年,但仍有许多观察人士开始担心各国将无法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充分弥合分歧。综合考虑已经取得的进步和仍旧存在的困难,我们乐观地认为国际社会将成功建立一个国际框架,平等、有效地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这一重大威胁。虽然哥本哈根会议将取得一些进展,但是鉴于诸多原因,要达成这项期待已久的全面的国际协议,也许要延迟到下一年。

Reasons for optim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对美国和中国保持谨慎乐观的理由

回顾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我们有理由对未来保持乐观。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两国政府都采取了史无前例的减排措施,两国都明确表示将加大努力,拓展未来的合作,尽早采取更有效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美国总统

奥巴马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是他首要的行政和立法工作。在奥巴马政府的指导下,众议院代表在六月通过了一项气候法案,旨在减少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并设定总量控制,同时落实必要的配套政策,使美国向清洁能源经济转型。参议院目前也正在考虑通过一项类似的气候法案。

中国也在过去几年中采取了许多实质性的举措,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十一五”规划中确立的目标:以2005年为基准,到2010年将能源消耗强度降低20%。有关各方对提高工业能效的重视程度已经因此而大大加强。中国实现了在2006-2008年间能源消耗强度降低10.1%,从而避免了数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国也认识到清洁能源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正在加速开发一些技术并扩大其应用范围,例如开发更好的风电涡轮机、太阳能光伏电池板(PV)、电动汽车、高速铁路等,这些都是建立低碳经济的关键。此外,今年九月在纽约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宣布中国计划到2020年使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水平有显著降

低,并将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至15%,增加四千万公顷的森林覆盖。这些都是中国做出的重要承诺,展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

中美两国也正积极努力,寻找互利互惠的合作方式开发新技术、培养有关技能、分享信息和开展能力建设,以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七月份,两国签署了《关于加强中美两国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谅解备忘录》,现在两国政府正在确定进一步合作的领域,例如建筑节能、碳捕获与封存以及电动汽车。两国也宣布,计划联合建立清洁能源研究中心,以综合这些领域的研究。业内普遍认为当奥巴马总统11月份访华时两国将取得更大进步。

The road ahead for the U.S.美国未来的道路

在某些方面,发展中国家有理由批评美国在解决气候变化上行动过于缓慢。毕竟,对于京都议定书美国仅是签署但未能经国会批准;在小布什政府执政期间,美

国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上的努力相对不够,而当时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在酝酿控制和削减排放所需的政策和制度。如今美国迎来了一位支持国内、国际气候变化应对工作的总统,人们似乎有理由期待美国早日采取行动,落实奥巴马总统青睐的气候和清洁能源政策。然而,我们需要记住,在美国的宪法结构中,立法机构独立于行政机构。总统必须获得众议院一半以上议员议员的支持,以及五分之三的参议院议员的支持才能通过立法,而批准一项国际条约则需要三分之二的参议员支持。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是因为缺少足够的参议院议员支持,美国仍未能批准该条约。美国现在的气候谈判人员牢记住了美国早前的失败教训,所以在条约谈判阶段非常谨慎,不轻易做出具体减排目标的承诺,除非他们明确了国会在国内立法中将会纳入什么样的减排目标。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自从奥巴马总统上任以来,美国已经在短短数月中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一些实质性的措施。众议院通过的气候法案规定:到2020年将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17%,到2050年削减83%。加之法案为遏制热带雨林砍伐提供了专项财政支持,实际的减排目标相当于比2005年水平降低28%(比1990年水平低17%)。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下,占了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85%的排放者,将需要为它们排放的每一吨二氧化碳支付一个排放“配额”,或者支付远高出守法成本的罚金。公司可以通过从国内或国际碳市场购买碳汇,以此抵消其部分排放,达到减排要求,但是这些抵消碳排放的碳汇需要满足某些标准,以保证它们是实实在在的减排。

国际的碳交易机制将从清洁发展机制(CDM)框架演变为一个按行业分类的方法且仅仅针对那些在本国内也采取实际减排行动的国家。众议院法案也为可靠的项目提供了专项资金和碳市场激励措施,以减少因为森林砍伐导致的排放,并支持已经在采取减排行动的发展中国家开发清洁能源技术。因为适应全球变暖将会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将要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所以众议院法案将划定一部分专项资金渠道,以支持那些最易受到全球变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采取适应措施,并帮助这些国家最大限度地降低气候变化对未来国家安全的威胁。

目前参议院版本的气候法案也已进入了审议通过程序。参议院的环境委员会有可能在11月份就法案进行投票。参议院其他几个委员会也正在针对它们管辖范围内的部分法案内容进行审议。这些都是全参议院就法案进行辩论和投票之前进行的关键步骤。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令人欣喜的迹象,有些先前态度摇摆不定的参议员也正逐渐转向对法案采取支持—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自以工业和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州—他们的投票对于获得法律要求的五分之三多数票至关重要。美国许多社会团体也在组织声援气候立法,包括如NRDC 在内的环保组织、劳工联盟以及希望保护地球、提高美国能源安全的普通美国百姓,还有很多公司也已经接受了气候变化的科学理念,并充分认识到向清洁能源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在制定新能源与气候立法的同时,奥巴马政府也在积极利用现有的《清洁大气法》,正式认定了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对公众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并针对新生产的汽车制定了严格的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政府也表示从明年年初开始,将利用《清洁大气法》中的规定来降低新建燃煤电厂和其他新建大型工业污染源的二氧化碳排放。

尽管美国在过去的10个月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国会在哥本哈根前通过最终的能源与气候立法的可能性不大。虽然此项立法在国会的各委员会都正取得稳步进展,但现在整个参议院都忙于对医疗制度立法进行全面修订,所以最早也要等到明年初才有足够的时间就气候立法展开辩论。但是我们仍然乐观的认为此项立法将在明年早些时候获得通过。

The prospects for reaching an international climate agreement 达成国际气候协议的前景

当中国、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在12月份齐聚哥本哈根时,各国必须继续进行建设性的合作,达成一项有效的国际气候协议。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以下六个关键条件:

1. 发达国家需要展示强大的领导力,制定严格的短期(到2020年)减排目

标,以及更高水平的中期(到2050年)减排目标。

发展中国家需要表明自己有意愿采取行动,在短期内放缓排放增长的速度,并为中期内进一步减排奠定基础。

加大力度阻止全球森林砍伐。2. 3.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4. 发达国家需要设计一套合理的、基于绩效的激励措施,以鼓励发展中国家进

一步减排。

帮助最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最不发达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制定严格的规定,确保所有国家的统计数据透明性,既有利于监督各国自身的减排工作,也有助于他们兑现帮助其他国家的承诺。5. 6.

去年,所有这些领域都取得了进展。我们认为这些进展给即将到来的国际气候谈判发送了一个明确、积极的信号:

1.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大多数发达国家都设置了更加严格的2020年减排目标。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做出了进一步减排的明确承诺。如上所述,美国也正在通过国内立法的方式设定高标准的减排目标。这些目标也许不如其他发达国家的2020年目标那么高,但是美国的此项立法也包括了一些2020年之后的强制性国内减排目标,并且逐年稳步大幅递增,而且将在2050年实现累计83%的减排。虽然美国也许需要到明年才能通过该立法,但同时也在积极准备,着手制定严格的减排目标和措施,确保届时法律能够得到有效的遵守。

2.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和减少森林砍伐的工作。所有的主要新兴经济体都表示他们将采取各种行动,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中国一样,印度也承诺制定相关政策,提高能效,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印度尼西亚和巴西都提议通过进一步减少森

林砍伐来遏制该国的排放增长。韩国,墨西哥以及南非的减排计划制定工作都已近尾声。

3.支持发展中国家采取进一步行动。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美国政府已经提交了一份财政建议,其中一些内容介乎发展中国家的谈判立场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谈判立场之间,具有实质上的重大意义。各国需要就协议的框架达成共识,这个框架既能够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又能确保发达国家的每一元钱的投资都实现了最大的减排效果。技术领域需要做更大的努力,因为美国的财政建议尽管意义积极,但只是该国迈出的一小步。毕竟,哥本哈根协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资金数额承诺。

4.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行动协议。在过去的几个月当中,全球逐渐达成一种共识,认为各国的减排进展信息透明度越高,时效性越高,则获益越大。虽然各国对于如何进行数据的测量、报告和核实存在分歧,但是至少都在上述共识的基础上讨论问题,而分歧也不如几年前那么大了。尽管分歧不容忽视,但还是可以克服的。相信能够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确保所有的国家都知道其他国家是否在为全球性的行动做出自己的贡献。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5.帮助最易受影响、最不发达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全世界的领导人早已认识到需要帮助那些最易受影响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满足他们最迫切的需求。虽然寻找资金和技术资源是许多国家面临的挑战,但是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越来越多的国家安全专家和军方官员都强调,如果我们不帮助其他国家适应全球变暖,潜在的全球冲突则可能出现。要使资源投入规模加大到足以应对挑战,还需要我们未来多年的持续努力,但是我们相信,应对这个重大问题的先期投入还是会到位的。

尽管还有一些分歧需要弥合,但是对于加强全球合作所需的机制和框架,各国已经开始趋向共识。尽管表面看来,美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举办前完全通过气候立法的希望已经日渐渺茫,但届时参议院将在积极审议气候法案,从而使法案有可能在2010年早些时候获得通过。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世界诸多国家都已经采取行动

或做出积极的减排承诺,全世界距离达成国际气候协议的那一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接近了。

为了子孙后代保护地球,在通向这一人类共同目标的道路上,哥本哈根会议无疑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做一个保守的假设,如果会议不能达成一项完整的最终协议,那么各国至少需要就一个行动框架达成共识,并应该在2010年尽早确定下所有关键国家履行承诺的明确时间表。届时,美国也将通过国内的气候立法,而中国也许已经确定了“十二五”计划中的气候工作目标。哥本哈根会议上的行动和进展是弥合剩余分歧的动力,使得世界迫切需要的全球气候协议在政治上成为现实。

众多国家已经为采取行动做好了准备,我们不能错失良机。我们必须行动起来,迎接这项重要的挑战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