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中国田野调查基金腾讯互联网人类学第二届论坛成功举行

中国田野调查基金腾讯互联网人类学第二届论坛成功举行



第一篇:中国田野调查基金腾讯互联网人类学第二届论坛成功举行

中国田野调查基金·腾讯互联网人类学第二届论坛成功举行

2016年12月24日上午9点,由腾讯研究院、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互联网人类学研讨会暨2015年度中国田野调查基金·腾讯互联网人类学科研支持计划优秀成果报告会在中山大学文科楼拉开帷幕。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主任周大鸣教授主持会议,腾讯研究院院长助理程明霞女士致辞。周大鸣教授致开幕辞会议分为研讨会和优秀成果分享报告会,聚焦互联网时代的人类学研究。在上午的研讨会上,来自腾讯研究院、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教学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分享了自己新近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互联网人类学背景下的民族志书写、农民工创业、网络社交等热点话题。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教授的主题报告《理解微信民族志时代的来临》从文化转型的角度对微信的革命性影响作了精彩的论述,显示了人类学者对互联网时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把握与认识。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曹小杰研究员接续赵旭东教授提出的民族志方法问题,探讨了互联网时代田野调查的入场及民族志书写的方法等重要理论问题。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姬广绪研究员、涂炯老师和南开大学的刘华芹副教授各自分享了自己个案研究,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探讨了互联网时代社会科学的可能路径。腾讯研究院的陆诗雨研究员分享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做的在线音乐的社交报告,让与会的专家学者、老师同学体会到不一样的研究视角与路径。程明霞女士被聘为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参会人员合影在下午的优秀成果分享报告会上,来自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八位同学对自己的田野项目进行了汇报,中山大学的姬广绪研究员和杨小柳教授做出了专业而犀利的点评。姬广绪研究员语气舒缓,娓娓道来,杨小柳教授则声音高亢,锋芒毕露。两位老师认为参会同学的报告主题新颖,都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但普遍的问题在于研究问题不聚焦,研究方法上对线上线下如何结合还缺乏清楚的认识,个案研究所呈现的事实性材料未能进一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些都有待于会后同学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程明霞助理和周大鸣教授做了总结致辞。程女士高度肯定与会同学的研究热情,期待同学们对各自的研究主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提升研究方法和理论深度。周教授认为在互联网人类学研究这样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没有老师和同学之分,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存在。因此,周教授鼓励与会的同学,欢迎他们进入到一片广袤的未开垦的处女地,只要能在这土地上坚持耕耘就一定会有收获。至此,本届互联网人类学论坛完美落幕。

第二篇:《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参考书目

《人类学研究方法》参考书目

肖峰:《从哲学看符号》,中国人民大学1989年。

杨堃:《民族学调查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文物出版社1996年。

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知识出版社1985年。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

费孝通:《行行复行行》,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

费孝通:《从实求知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林耀华:《从书斋到田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李亦园:《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

郝时远主编:《田野调查实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江帆:《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

黄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 1997年。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瞿铁鹏:《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美)福勤著、周济等译:《科学方法发展史略》,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

(英)奈杰尔·巴西著,何颖怡译:《天真的人类学家——小泥屋笔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中国人民出版社1988年。

洪彦林:《论调查研究》,求实出版社1984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0年。

费孝通:《云南三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美)黄树民著:《林村的故事》,素兰等译,三联书店2002年。

(美)郝瑞著,巴莫阿依等译:《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三篇:关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思考

关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思考

田野调查又称为田野工作(fieldwork),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在一个相对较长时间段内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田野调查最早使用于人类学研究, 并随人类学研究的深入, 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地位和价值逐渐显现。它是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获取一手资料的基本途径, 也是民族志架构的源泉。只有进行了充分完备的田野调查,才能真正了解他者文化,才能完成人类学课题的研究。主要介绍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阶段要点及注意事项,给大家的田野调查工作提供借鉴。

现实中教育人类学的田野研究应该进一步融合好经验论研究方式与唯理论研究方式, 同时教育人类学研究者在关注领域上应该处理好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才能凸显田野调查对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作用。人们认为田野训练造就了真正的人类学家,真正的人类学只是都来自于田野调查,决定某项研究是否属于人类学范畴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就是看研究者做了多少调查。

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人类学,人类学是以叙事书写为特征的一个学科,与其它社会科学学科不同,田野研究途径是人类学研究者个人自觉的实践、理解与反思的结合,不可复制,更不能复印。其具体研究方法不是一套可以传授的操作程序,不限于一个场所,一段时间,一种职业。

民族学传入中国后, 中国的人类学者运用马林诺斯基的功能主义思想, 即“把整体内的各个部分视为有意义、有功能、有目的的元素。人类诸文化的各种习俗、制度、行为、活动, 都是服务于整体的, 有功能的事项, 而不是割裂的、残缺的遗存。”功能主义者认为: 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并非是求索“野蛮人”的文化丧失其现实存在理由的过程, 而是为这些文化形态存在与当今世界的合理性提供解释。文化无所谓“先进”与“落后”之别, 文化的意义正在于它所作为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工具而存在的理由。所有的文化形态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它们满足了不同的人群对于生存、社会团结和尊严的需要。功能主义人类学家研究一个特定的社会, 是研究它的全部社会生活,专注于这个现实的民族志社区中的各种制度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 他们的理论工作就是把资料组织成理论假设, 然后通过进一步的田野调查去验证。马林诺斯基指出田野调查应尊重整体论原则, 他主张田野调查不能只是猎奇, 或仅仅研究某一个方面, 而是对整个部落文化的所有方面都给予研究。

中国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 在学科发展不成熟、物质条件有限、专业研究队伍不完整的历史背景下, 田野调查却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为今天 从事民族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 在与以往社会极为不同的今天, 我们的田野工作似乎缺少了更多的成功, 而向50 年代那种详实完整的田野调查资料更是少之又少。在新世纪, 回顾中华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历史并积极反思, 有助于中华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完善以及学科的建设。

回顾历史,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丰富多彩,上个实际二三十年代,民族学在中国作为独立学科出现之后, 在介绍人类学、民族学理论的同时, 田野工作也逐步开展,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四十年代,受中国抗日战争和时间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中国的民族学研究在困境中继续发展,但在田野调查方面仍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五十年代初期,中央政府先后组织并派出多个民族访问团, 初步接触了民族识别问题。民族识别工作一直延续到1979 年, 识别出中国的第55 个少数民族, 才基本结束。八十年代后, 中国的民族学得到恢复, 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以及民族学意,此时,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回顾中华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历史, 我们应给予高度的肯定, 因为正是这些丰富的调查实践和成果促成了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在中国的不断发展, 而且许多成果成为今天在民族学、人类学领域具有举。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潜,哲学原理表明,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即使民族人类学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这段田野调查的历史有许多地方是值得反思的。

首先,调查人员是否接受过严格的田野调查方法训练, 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一项成功的田野调查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评价, 一是具有遵循学科基本原则的田野调查过程, 二是完成全面记述田野调查内容并具有理论创新的民族志论著。只有遵循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才能获取深入、丰富、细致的民族志资料, 为理论的升华提供基础。

其次,田野调查需要多种理论的指导, 单一的民族理论指导思想, 容易导致调查内容的单一,要想取得田野调查的成功, 不仅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还要有丰富的理论, 只有带着多种理论进入田野, 才能在调查中对民族文化现象作出全面、客观的观察、描述和分析, 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或民族志著作, 也才能在理论与方法上作出反思。

最重要的是,历史责任感和科学精神在田野调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华民族学的发展可谓曲折、坎坷。中华民族学从无到有, 从资产阶级学科到重新恢复, 再到今天的冷清和新的繁荣。虽然中华民族学的发展历程是极为不顺的, 但是这一学科在中国始终得以成立, 并日益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四篇: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语言学方法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语言学方法

张振江

第一节 准备工作

采用语言学方法进行人类学调查,涉及众多方面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中,有一部分与人类学调查的其他部分的准备工作相同,有些则是语言学所特别需要的。本节主要讲述涉及到语言学的若干主要准备工作。

一、语言学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准备

1.地方志文献中的人文、历史沿革、语言文献; 2.历史文献中的语言文献; 3.直接相关的语言学资料; 4.直接相关的语言学研究成果; 5.类似领域的语言学资料、研究成果;

二、语音器材准备

1.录音设备; 2.语音分析设备; 3.其他辅助设备;

三、编制语言调查大纲

1.最主要的语言调查准备工作之一。

2.根据具体调查目的,确定具体的调查大纲。在人类学调查中,这个大纲必须服从整个的人类学调查,而与单纯的语音学调查大纲可能不同。3.但是,无论是何种目的调查大纲,都必须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绪论。概述本次调查的基本目的、意义、方法、程序等等;(2)语音学方面;(3)语法学方面;(4)词汇学;(5)句子与长篇语料

细致地编写调查大纲,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学诸目的。就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语 言学研究来说,一般的,语音学、词汇学、语料等方面尤其重要,因此,尤其要周详。

四、选择语言调查合作人

1.语言调查合作人很大程度上决定调查的成败; 2.对合作人的语言能力方面的要求; 3.对合作人地方性知识的要求 4.对合作人身体等其他方面的要求;

5.语言调查非常辛苦,必须尽可能地为合作人提供便利,掌握调查节奏,以达到最好的结果。

第二节

记音

一、记音

不论对语言学调查来说还是对人类学调查来说,记音都是最基础的工作。记音工作如果

不扎实甚至出现重大错误,将对以后的工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二、人类学调查中常用的记音方法

许多人类学家并不是语言学家,掌握的记音手段可能多种多样,下面是常见的几种。

1。使用汉语拼音方案

优点是通行面广,缺点是适用面窄。它是基于普通话而设计的,通常也仅仅适合于普通话。因此,不能广泛用于精确记录其他语音系统。2。使用具体语言或者方言的拼音方案

许多语言、方言另有专门的拼音方案,例如壮语、水语、汉族的粤方言等等。

一般来说,通行都受限制。3。汉字拟音

这是很常见的方法。

原因:一方面与纪录者不能很好地掌握其他记音手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现实有关。

根本上说,熟练掌握国际音标的人非常稀少,因此,不能指望用国际音标记录的可以在广大的人群中通行。

这就决定了最终多数要用汉字拟音,尤其是某些特定的成份。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流传、为多数人掌握。例如:外国的名字都是有相应的汉字拟音形式,所以才可以流传开来。如果是国际音标形式,则必定不能。

但是,在调查中,不能强调使用这种方法。最根本的缺陷有二:(1)。记音不准确。例如: “娼妓到啦”(change dollar)

《无师自通广州话》多此类。

(2)。容易望文生义。4。使用国际音标

国际音标是通用的、最准确、最方便的语音描写工具,应该尽可能地使用。而在实际的调查的初始阶段,尤其要使用国际音标。

三、国际音标复习(略)

第三节

词语和语料分析

一、词语和语料分析分析的意义

对人类学中的语言学来说,记音是基础,而词汇学、语料等方面尤其重要。后二者常常是理解地方文化或者该民族文化的关键所在。

二、词语的搜集和分析 1。词与语词

词。

语词。

2。需要强调的是,分析的一定要根据根据所得语词的语音形式,而不是该语词的汉字或者、方言、民族语言的书写形式,以避免错误。

例1:无锡、瑶族、婪

例2吧

酒吧、网吧

贺卡、卡车 3。溯源。

通过语词溯源,常常可以:

(1)。发现得名之由,找出已经消失了的古代文化的痕迹。

这种工作非常多见。

(2)。由语言探寻文化接触。例1:南方和东南亚诸民族语言的数词

民族固有词VS汉语借词

例2:讹误词源。

从语言学上说,讹误词源(或者称为俗词源)意义不大,但是,对于人类学来说,常常可以借此了解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某些重要方面。4。语义网络与语义网络对比

(1)语义网络。

例:客家话中的“砍”,根据具体对象不同而使

用不同的词语。

(2)语义网络对比

例:普通话和广州话

“肥”

“饮”

三、语料分析(会话分析,CA)1。人类学所得的语料;会话。

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访谈,而通过访谈可以获得各种语料,例如故事、问答、长篇语料等等。这些常常统称为访谈资料。

对访谈资料,人类学已经发展出了许多种分析、处理方法,这在教学中已经多有讲授。

把访谈资料看成是一种会话,采用会话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是一种较新、而且极为有用的方法,所得结果常常是其他方法无法获得的。2.会话材料。(1)。收录技巧。(2)。转写。3。会话结构

4(1)。话轮。(2)。话轮交接。(3)。会话的开头。(4)。会话的结尾。4。会话分析

(1)。话轮构成因素。(2)。话轮分配因素。(3)。纠偏。(4)。有序结构

5。通过会话分析社会结构、权力意识、地方性知识。

例1:Duranti, “From grammar to politics”.例2:Geertz, “After the fact”.

第五篇:2013年中国重庆人力资源管理论坛成功举行

2013年中国重庆人力资源管理论坛成功举行

2013年7月24日,由汇博人才网主办,众达朴信协办的中国(重庆)人力资源管理论坛在重庆两江丽景酒店隆重举行,近200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参与本次论坛。

会议的上半场由众达朴信高级咨询顾问雷永老师和与会者分享了2013年华中地区主要城市和行业的薪酬水平,其中重点介绍了重庆地区的经济、产业和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薪酬管理的现状;同时,雷老师对2013年重庆地区包括薪酬涨幅、毕业生起薪、离职率、薪酬结构和人力资源基准指标在内的相关人力资源话题作了数据发布和预测分析。

论坛的下半场由众达朴信高级合伙人王伯岩老师与参会人员分享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核心体系建立的案例和工具。王伯岩老师首先在战略的高度上分析了目前企业战略落地实施难点,企业战略解码、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要点和具体实施方法。其间,王老师不仅介绍了二维界定法、关键岗位确定法、成功关键界定法、人力资源管理SWOT分析、人力资源统计指标解析和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等实用的工具,还分析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特点,并分享了众多优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对参会者今后的工作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同时,王老师还对人力资源核心职能,如人才评价、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和人才发展的工具和理念作出了重点解析和案例分享。

本次论坛反响热烈,参会者表示本次论坛提供的信息量很大,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并感谢众达朴信和汇博人才网为重庆地区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希望这种论坛经常召开。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