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式英语词汇特点及现状研究范文
中式英语的词汇特点与现状研究
【摘 要】英语是世界全球化的语言,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只有适应世界才能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英语。但是我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深受我们母语的影响,进而产生了“中式英语”,它是一种“病态的语言现象”,且目前被不同地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广泛使用。本文旨在对“中式英语”的概念、词汇特点进行综合总结,对“中式英语”的态度、避免对策及现状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中式英语、中国英语、词汇特点、避免对策、现状、发展前景
一、引言:
任何一种语言进入其他国家都会和这个国家的文化相结合,也就是说这种语言中会融入这个国家的特色。英语在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物质和文化方面的特色也逐渐进入到英语当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称为Chinese English 或Chinglish.被认为是不可取的。但随着英语世界化理论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开始认识到,体现中国语言和文化特色的英语也是英语变体的一种,而不应该武断的判定,凡是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就都是不可取了。
二、中式英语的概念:
中式英语在英语被称为“Chinglish”,是汉语及英语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字。学习者在写作中往往先用汉语打腹稿,或列出中文提纲,再把汉语一句句机械地转换成英语,所以中式英语常常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因而不能被以英语为母语者所接受。Chinglish:中式英语:泛指中国人说的不地道的英语,因其往往受到汉语语法结构、词汇和思维习惯的影响,所以这类英语往往被称为Chinglish,而日本人的则是Janglish。
三、中式英语的特点
在我国由于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等存在着很多不同而且大多数中国人学习英语是在掌握了母语后开始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已养成了用母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因此在学习时他们习惯于从中国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考虑西方的国情及语言习惯这样便造成大量的中式英语的出现。总结起来中式英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层面。
(一)、语音层面中国学生在发不出英语中的某些音位时倾向于使用母语中的某些发音部位类似或听起来类似的音代替英语发音。
(二)、词法层面在词汇方面我国英语学习者经常出现的中式英语主要有六类即生搬硬套、用词不当、搭配不当、重复和累赘、过多使用修饰词、褒贬误用等。1.生搬硬套例如汉语中经常出现“化”字有的可直译譬如:“经济全球化”译成:economicglobalization,但不能一律简单译成“ize”。
2.用词不当学生在翻译时由于受到汉语对等词或词组的影响常出现用词不当的错误。
3.词汇搭配不当学生在记忆单词时往往只记住了词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而忽略了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和用法把词语和语境孤立起来因此受汉语影响产生词汇搭配不当的错误。
4.重复和累赘汉英两种语言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那就是“英语不喜欢重复如果在一句话里或相连的几句话里需要重复某个词语则用代词来代替或以其他手段来避免重复。汉语不怕重复连续使用某个词语是常见的事。所以汉译英时要千方百计避免重复多用代称英译汉时则要少用代称多用实词。否则容易导致中式英语的出现。
5.过多使用修饰词。汉语中经常用很强的副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用形容词修饰名词以加重语气,而译成英语时需要斟酌不能一字一字地照译否则往往强调过头效果相反削弱了原文的力量。6.褒贬误用许多英语中的贬义词被我们学生用作褒义词。
(三)、句法层面我国英语学习者经常不按照英语的句法规则而套用汉语的句式逐字逐句地翻译。根据这些句法上的中式英语错误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六类。
1.不适当的省略有时汉语简洁但译成英文必须补缺,否则容易出现中式英语。
2.没有注意词类转换汉译英有时不能完全按照原文是什么词类就译成什么词类而需要根据情况对词类进行调整和转换。
3.句式使用过于单一英语句式具有多变性而汉语句式较为固定。英语句子常以主谓宾结构为核心用各种连词、短语、从句进行修饰扩展使句子结构复杂读起来感觉形象生动。而中国学生受汉语句式影响往往使用一连串的简单句或句式雷同的复合句造成句式单一读起来感到单调乏味。这种汉语形式的英语句子也是中式英语。受汉语句式的影响学生往往不能熟练地变换句型结构习惯于使用符合汉语表达法的简单句。因此这样单调的句式不仅令人乏味而且无法体现地道英语的多变句式。4.词序错误词序是指单词在句子中的排列顺序。汉语和英语都要求有较严格的词序但两种语言在结构方面存在着不同具体来说汉语一般是由远及近从大到小从重到轻从普通到特殊从主观到客观从整体到个体而英语恰恰相反。于是学生在写作中常出现词序错误。
5.语态错误汉语中被动语态极少使用并且使用时大多表达对主语而言是不如意或不期望的事。但是由于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频率较高尤其在科技英语或新闻报导中最为常见。同时由于汉语的习惯句子中如果不需指出动作的执行者且主动意义和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混淆时一般不使用被动式。而英语中具有被动意义的句子一般都要通过被动语态来表示。于是汉语和英语对于语态使用的完全不同常导致学生写出语态错误的中式英语。
6.否定形式使用不当误:I think that he won’t come.正:I don’t think that he would come.很显然这个句子是学生套用汉语句子结构模式而产生的中国式英语。有些表示“相信”或“臆断”的词尽管实际上是否定从句的谓语但在英文中却以否定主句谓语动词的形式出现而汉语中不存在这一问题使用时往往容易出错。
(四)、语篇层面英语民族崇尚理性重视形式逻辑和分析思维他们的思维方式可形象地称为直进式。而中国人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思维方式则是螺旋式。于是反映在文章上英语强调结构清晰篇章连贯逻辑性强要求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英语作文的组织方式常常把主题句放在句首且一段只有一个主题然后以扩展句紧紧围绕这个明确的主题层层论证或说明。而中国的文章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的影响文章表达方式含蓄开篇一般不点题往往经反复论证后才将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后。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语篇差异使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受汉语文化和习惯的影响导致文章内容不一致层次不清篇章逻辑性差缺乏必要的过渡和连贯于是写出汉语式的英语作文。
(五)、语用层面中国学生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直未给予充分的重视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因而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语用失误的现象导致中国式英语的出现。常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打招呼和告别中国学生喜欢用“吃了吗”“上哪去”来招呼别人若将此招呼语直译为“Have you eaten”.“Where are you going”来招呼西方人就会让他们觉得别扭。
2.称呼语中国人小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称呼时喜欢加上表示辈分或职位的称谓而西方人则习惯相互之间称呼名字若由于对此差别不了解而称呼老师为Teacher Wang称呼经理为Manager Jackson则会显得非常生硬。
3.赞美和答谢听到别人赞扬时西方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西方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
(六)、结束语由于母语、文化因素或思维方式的干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中式英语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要积累经验吸取教训知难而上及时纠错掌握规律才能进一步提高英语使用能力彻底摆脱中式英语的困扰。如何避免以至尽可能减少中式英语的出现呢除了刻苦学习扩大知识面等因素外还要: 1加深对西方文化、思维的了解增强对英语语言特点的认识。
2注重语言的模仿。初学英语者和小孩学说话是同样道理在这一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模仿。通过模仿可以掌握地道的英语提高英语的灵活运用能力。3让学习者充分了解中式英语的成因并从词汇、句法、语篇、语用等不同层面罗列常见的中式英语错误最终达到避免译文中式英语现象。
4外语教师应坚持使用英语进行教学使学生尽可能地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
5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多看全英语电视节目多阅读英文报刊和杂志并且多背诵一些语言优美的句子和段落积累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从感性上避免中国式英语。通过以上的尝试应该能减少中式英语的产生达到高效、得体的交际目的。
四、“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 Chinglish & Chinese English
(一)、“中国英语”的界定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语言习得的完成,是某种思维方式形成的标志。一个人一旦首先习得了汉语,形成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他将不可避免地在其英语使用中夹带中国特点。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发现空词项,即英语中无对应表达,出现了表达真空。这时人们常通过音译、译借、语义再生等手段,使汉语词汇进入英语交际,从而形成了“中国英语”。由此可见,中国英语的特点主要是由中国人所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二、)中国英语的特点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使用型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
(1)词汇方面,具体表现为数量大、淘汰率低、翻译方式灵活多样、表意准确,许多汉语借词常见诸英美报刊,如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词汇:Confucianism(儒家思想)、Five Classics(五经)、paper tiger(纸老虎)、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Cultural Revolution(文化大革命)、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草药)等;反映中国时代变化的词汇:two civilizations(两个文明)、One China Policy(一个中国政策)、iron rice bowl(铁饭碗)、open-door policy(开放政策)、floating population(流动人口)、vegetable basket project(菜篮子工程)、emancipate the mind and seek truth from facts(解放思想、实事求是)、special economic zone(经济特区)、reform and opening-up program(改革开放)、the cau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等。甚至有些习惯表达法,例如中国人见面时常说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了),也为英美人所接受。
(2)语音方面主要反映在超音段音位层面,如重音、音渡(juncture)、弱化、同化、连读。即使英语再熟练,中国人的语音语调总会同英语本族人有差异,但是这些语音方面的差异不影响正常的对外交往。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英语的语音语调应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广播电台英语节目的主持人的为准,而不是去刻意模仿所谓“地道的”西方人的发音。
(3)语篇方面,由于受到汉语思维与汉语句法的影响,中国英语倾向于修饰成分前置,致使中国英语在语篇内句子简短,单句偏多。就篇章和文体而言,汉语的陈述和描写跟英语相比更加崇尚华丽,而英语写作崇尚平实;英语论说文喜欢用委婉含蓄的句式陈述观点,而汉语则喜欢直截了当。但在中国人的英语写作和宣传资料中,汉语写作特点和篇章结构几乎难以避免,尤其是在英译的政论文章中.(三、)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
中国英语不同于“中式英语”。《译学辞典》曾对“中式英语”作出如下解释:中式英语(Chinglish)指口头或书面表达的不地道的英语[6]。Chinglish是由Chinese和English 两词掐头去尾拼缀而成,中式英语不符合英语的规律和习惯,说者的思维方式、表达方法以及词汇的选择和搭配都是中国式的。它是死译、硬译、字对字翻译的结果。与洋泾浜不同的是,中式英语是不规范的,有时晦涩难懂,甚至容易产生误解。
外交部外语专家王弄笙著文列举了中式英语的种种表现,主要有:
(1)搭配不当:“来信写道”the letter writes, 应为 the letter reads;“取得成就”make achievements, 动词应为 score/attain;“革命接班人”successor to the revolution 应为 revolutionary successor;
(2)重复累赘:“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美国,美国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US relations, China needs to know the US better and(the US also needs to know China better).The development of 可省,句末括号内的文字用vice versa 代替;(3)修辞词过多,画蛇添足:“彻底粉碎”completely smash,smash的本意是break completely;“完全征服” completely conquer, conquer 不可能是 partly;“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a great historic change, historic 已经还有great;以上complete和great 均不可译;
(4)省略不当:“人的意志想要避免也不可能”It cannot be avoided even if people want to.句末必须加上 avoid it。
(5)拟人有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a nation’s progress.Soul 是有生命的,innovation没有,改译为 innovation sustains the progress of a nation;
(6)词类未转换:“中国的富强和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The strength,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will pose no threat to any countries.可改译为 A strong, prosperous and developed China will pose no threat to any countries.五、怎样避免使用“中式英语”
1加深对西方文化、思维的了解增强对英语语言特点的认识。
2注重语言的模仿。初学英语者和小孩学说话是同样道理在这一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模仿。通过模仿可以掌握地道的英语提高英语的灵活运用能力。
3让学习者充分了解中式英语的成因并从词汇、句法、语篇、语用等不同层面罗列常见的中式英语错误最终达到避免译文中式英语现象。
4外语教师应坚持使用英语进行教学使学生尽可能地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
5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多看全英语电视节目多阅读英文报刊和杂志并且多背诵一些语言优美的句子和段落积累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从感性上避免中国式英语。通过以上的尝试应该能减少中式英语的产生达到高效、得体的交际目的。
六、中式英语的发展前景
据GLM官方网站报道,该机构的专家认为,中式英语作为英语的一个分支已得到普遍认可,中国人应对这种“英汉绝配”乐观其成。经过分析,这些英语专家认为中式英语将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有:英语是如今全球最为广泛接受的语言,目前约有2.5亿中国人正在学习英语,并将其作为第二语言或辅助语言在商业等领域使用。此外,中文具有令人惊讶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其产生新词和接受外来新词的能力非常强。而中国人喜欢穿着印有中式英语的服饰,这也为中式英语的传播起到一定作用。专家表示,中式英语的产生是英语和汉语相结合产生的“令人可喜的混合体”。最近在《纽约时报》网站上读到两篇报道北京和上海大力清除“中式英语”的专题文章,其中一篇文章后还有众多的读者跟帖; 这让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观察英语国家人士如何看待他们在中国发现的“中式英语”,并从中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启示。对两篇有关“中式英语”的专题文章及读者跟帖的分析,第一篇文章同时发表在《纽约时报》网站和该报印刷版上(May 3, 2010, page A12),标题为:“Shanghai Is Trying to Untangle the Mangled English of Chinglish” [2];这篇文章先是以略带调侃的口吻报道了上海市为迎接世博会而开展的清理“中式英语”的行动,接着,文章作者谈到尽管上海方面非常重视清理“中式英语”的工作,但国外的一些“‘中式英语’爱好者”对此却颇感失望,比如,一位被称为“国际知名的‘中式英语’专家”的德国人认为:“如果将这些(英文)公示语完全规范化不仅让(外国人)在(上海)漫步时少了一份乐趣,更是使(外国人)失去了一个观察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窗口。”这篇文章的作者还借一位参与了上海市清理“中式英语”工作的中国学者之口表达这样一种看法:某些“中式英语”“表现力强甚至非常优美”,而且“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国人的语言思维方式”,他举例说:与外国公园里常见的Keep off the Grass这类警示语相比,中国公园里起相同功能的英文公示语(直译自汉语)———The Little Grass Is Sleeping.Please Don't Disturb It 或Don’t Hurt Me.I Am Afraid of Pain,不仅更加委婉亲切,打动人心,甚至像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那样富有诗意;他还谈到(中国人的)这种语言思维模式能够创造出象long time no see这样逐字译自汉语但却被英语口头交流所广泛接受的惯用语。另一篇有关“中式英语”的文章发表在《纽约时报》网站上一个名为“FREAKONOMICS”的专题博客中,标题FREAKShots: We Don't Want You Laughing at Us,这篇文章报道了北京市在奥运会开幕前所开展的一项旨在整顿公共场所不规范英译文的行动,并特别强调了这次行动的组织者和在北京的某些外国人士对于这些“中式英语”的不同态度,前者“不希望(外国人因看到‘中式英语’)而嘲笑中国人”。而后者则担心次整顿行动会剥夺他们“在中国旅行的乐趣”之一(即“中式英语”)。比这篇文章更有参考价值的是文章后面围绕“中式英语”开展了热烈讨论的众多读者跟帖(共49 条),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如下:
1)跟帖读者所提到的他们在中国发现的“中式英语”主要来自于公共场所英文公示语、英文菜单、产品商标及广告和中国人所穿服装上印制的英文词句等;
2)大多数跟帖读者对“中式英语”的反应是“有趣、好奇”,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旅行时的乐趣之一,不过他们强调说,外国人对这些不规范英文感到有趣,完全是友好而没有恶意的,正如中国人听到外国人说蹩脚汉语时发出的善意笑声一样。
3)几乎很少有读者对“中式英语”表示抱怨,仅有一位读者批评(中国有关部门)从不邀请英语国家人士对英文公示语进行审核,因而造成错误;但有其他读者反驳说:一些美国人以汉字纹身为时尚,但也从不去弄清这些汉字的意思(即使这会让他们在懂汉语的人面前出洋相),另外,在美国出售的一些T 恤上印制的汉字也是错误百出。也有读者客观地分析了在非英语国家出现这些不规范英译文的种种原因: 如译者的英语水平、滥用翻译软件、不了解翻译的本质规律、译者自身的职业素质等,并特别强调了文化差异的因素。
4)有一位读者认为,母语为英语的人不应该笑话这些“中式英语”,因为外国人说起汉语来也许更糟糕;还有一位读者指出,有些母语为英语的人士对“中式英语”津津乐道,但他们自己写起英语来也会犯语法错误;还有一些读者表示,美国的一些非英语版的公示语(如西班牙语版本)在拼写、语法和结构等方面也常常出错。
5)一些跟帖读者对某些英译文是否为“中式英语”也存在争议,比如:有一位读者将他在四川一家饭店的菜单上看到的strange tasting chicken(“怪味鸡”的英译名)当做是“中式英语”的例子,但另一位跟帖读者指出,他在美国加州奥克兰市的几家中餐馆的菜单上都看到了这一英文菜名,还有一位读者觉得除此以外很难找到更好的译法。
6)还有一些读者指出,不规范的英文公示语不仅在中国存在,在其他非英语国家(如日本、俄罗斯等)也屡见不鲜。2 由此引发的相关思考
1)这两篇文章及众多读者跟帖所表达的观点虽不能说有广泛代表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在中国的英语国家人士对于“中式英语”的看法和我们通常想象的不太一样:他们中的许多人觉得“中式英语”给他们带来的是一种乐趣而不是麻烦,不少外国游客甚至把“中式英语”看成是在他国所感受到的一种异域风情。
2)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英语国家人士以“中式英语”为乐趣的心态有偏见的成分,但从这两篇文章和读者跟帖来看,这种态度在总体上没有什么恶意。当然,从我们的文化立场出发,这种态度毕竟也有不妥之处,比如将有明显拼写或语法错误或导致误解以及其他“硬伤”的英译文也当成是一种“异国情调”来欣赏;另外,他们对我国清理公共场所“中式英语”的做法觉得没有必要,我们当然也不能认同;
3)对公示语英译来说,直接照搬英语国家功能对等的现成公示语也许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我们应该从更高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 在大力清理公共场所和窗口行业的“中式英语”的同时,在保证用规范英语准确表达意图的前提下,不妨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上适当带有中国特色(即“中国英语”),使英译文富有感染力和文化亲和力,“把公示语表达得更加生动活泼一些,更有艺术性一些”。
4)在我们探讨英语国家人士对英文公示语及其他外宣英译文的看法时,不能主观地认为只有最正宗的英语才能让他们满意,从前面有关“中式英语”的跟帖讨论可以看出,多数读者对他们在非英语国家看到的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英语持宽容态度,这是和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交流日益密切,对异文化的尊重成为人们的共识以及我族中心主义日渐式微有很大关系。
七、结语
英语不但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绝大多数地区的第二语言可外语,英语已经成为国际语言。那些不是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或大或小的母语用语习惯。如:中国人学习英语是会受到汉语的影响,日本人学习英语会受到日语的影响等。所以,中式英语并不是个“怪胎”,它是一种比较正常的语言现象,随着中式英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频率越来越频繁,它正在被世界所接受,我们应以客观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中式英语。总的来说:世界是中文的,也是英文的,但归根结底是拼音的。
第二篇:中式快餐业的现状特点及发展方向
中式快餐业的现状特点及发展方向
一、中国内贸部在《中国快餐业发展纲要》中确定了中式快餐的内涵,指出中式快餐业的“快”体现在两个方面:省时和省力,而满足顾客的需求也要达到两个方面:好吃和营养。
《中国快餐业发展纲要》还提出了现代快餐业的特点:
消费群体和消费价位的大众化;
供餐方式的快捷、简便化;
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和工厂化;
快餐食品的营养化;
就餐环境的舒适化和经营规模的连锁化;
二、按照传统的观点,餐饮业属于“日不落行业”。
而按照产业形态划分的标准,中式快餐业属于新兴的、市场规模大、有发展前途和发展潜力的行业,应归于朝阳产业。
形成和促使对中式快餐业的强大需求的因素有:
经济发展,时代的节奏加快,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
人们收入水平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对饮食的要求增加;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普遍要求从烦琐的家庭琐事中解脱出来,而对休闲娱乐有更多的认同和投入。人们在娱乐、旅游、夜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对中式快餐的需求。
三、中式快餐是相对于西式快餐而言的。
麦当劳创办于20世纪40年代,1952年克劳克先生收购了麦当劳兄弟的公司,从此创造了一个庞大的餐饮王国。
肯德基1987年在北京开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麦当劳1990年在深圳开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到2010年,肯德基在中国已经发展到3000多家,而麦当劳也发展到了1000家。
麦当劳和肯得基对中国市场形成的巨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人们对中国人自己的著名快餐品牌的呼唤,直接导致了一批有志之士从事中式快餐事业,创办了一大批中式快餐品牌如:荣华鸡、红高粱、全聚得、永和豆浆大王。
四、中西式快餐的比较:
由于中西方传统餐饮文化不同,人们生活习惯不同,中西式快餐的特征就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经营的品种和模式上。1、中式快餐的特点是品种多、口味变化多,而西式快餐品种相对少得多;2、中式快餐在传统上注重色香味形,以味为主,而西式快餐虽也讲究口味,但更注重食品的营养;3、中式快餐的结构是饭大于菜,以主食为主,而西式快餐则菜多于饭,以副食的肉类为主,故有“西食肉,中食粮”之说;4、中式快餐的制作以明火为主,煎炒烹炸手段俱全,而西式快餐多用暗火,即多用电炉、烤箱等制作食品;5、中式快餐以手工生产为主,操作工艺复杂,而西式快餐以机械化生产为主,设备、配送都较规范和先进;
6、西式快餐注重标准化、量化,营销策划专业,就餐环境赏心悦目,中式快餐在这些方面望尘莫及。
西式快餐的工业化和标准化决定了其产品的简单和品种的单调,不可
能提供像中式快餐所能提供的丰富品种(热菜、小炒、凉菜、卤菜等)。
五、从西式快餐的成熟反观中式快餐的幼稚和弱小:
1、烹饪科学标准化。为避免厨师个人因素造成的产品质量不稳定,麦当劳对所有生产工艺过程科学地定性定量,达到标准化生产,麦当劳人宣称面包的气孔直径5毫米左右,厚度17厘米时,放在嘴中咀嚼味道最美。牛肉饼的重量在45克时,其边际效益达到最大值。可口可乐的温度恒定在摄氏4度时,口味最佳。吸管粗细若能用母乳般的速度将饮料送人口中,最感满意。即使如此的标准正如几十年前电脑键盘发明人称其键盘最方便人手使用,而后来被证实是骗局一样,毕竟麦当劳是标准起来了,标准的利益便是产品质量稳定、口味统一。
2、厨房工厂化和现代化。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在厨房中大展宏图,西式快餐的制作已经由厨师个人的直接劳作变成指令控制下的机械化、半自动化生产。厨房就是工厂。肯德基家乡鸡在制作时,每只鸡一律被准确地分成9块;清洗后的鸡块要甩7下,保证水分恰到好处;鸡块放人味粉中蘸料,滚7次按7下,所有表面被味粉均匀包裹;鸡块在恒定温度的油锅中逗留的时间为13分30秒,分秒不差;在保温箱待售的最长时间限定在一个半小时,逾时丢弃。肯德基的生产同自动机床加工零部件设计没什么区别,没有厨师短缺或过剩的困惑,难以预料的个人因素影响被降到最小限度。
3、连锁式的经营管理体制。烹饪走向世界远比流行音乐困难得多,“正宗”是最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标准化、工厂化再配以连锁经营,这个问题便巧妙地得以解决。作为供应商不论你的种族、国籍,只要你接受连锁组织的条款,能严格按要求办,作为顾客,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是同样的连锁招牌,你所享用的食品大小、味道、质量
将完全一样。连锁经营本身便是西式快餐发展强大的推动力。
4、注重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广泛用于管理生产之中。据说在麦当劳产品中有25000种技术,麦当劳总部拥有3000名专职餐厅经理、市场调研和贸易专家、食品质量管理专家等。它甚至拥有“麦当劳汉堡包学院”。
六、麦当劳的QSCV理论:
公司知道一个好的企业国际形象将给企业市场营销带来的巨大作用。所以其创始人克劳克在努力树立起企业产品形象的同时,更着重于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当时市场上可买到的汉堡包比较多,但是绝大多数的汉堡包质量较差、供应顾客的速度很慢、服务态度不好、卫生条件差、餐厅的气氛嘈杂,消费者很是不满。针对这种情况,麦当劳公司提出了著名的QSCV经管理念。他们知道向顾客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满足不时变化的顾客需要,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
Q(Quality)是指质量、品质。北京的麦当劳产品原料有95%以上在当地采购。早在1984年,麦当劳的马铃薯供应商就派专家到中国考察河北、山西、甘肃等地的上百种马铃薯。麦当劳对原料的标准要求极高,面包不圆和切口不平都不用,奶浆接货温度要在4℃以下,高一度就退货。一片小小的牛肉饼要经过40多项质量控制检查。任何原料都有保存期,生菜从冷藏库拿到配料台上只有2个小时的保鲜期,过时就扔。生产过程采用电脑控制和标准操作。制作好的成品和时间牌一起放到成品保温中,炸薯条超过7分钟,汉堡包超过10分钟就要毫不吝惜地扔掉,因为麦当劳对顾客的承诺是永远让顾客享受品质最新鲜、味道最纯正的食品,从而建立起高度的信用。当然麦当劳也有办法保持最低的消耗量。
S(Service)是指服务,包括店铺建筑的快适感、营业时间的方便性、销售人员的服务态度等。微笑是麦当劳的特色,所有的员工都面露微笑、活泼开朗地和顾客交谈、做事,让顾客感觉满意。员工一进入麦当劳,就接受系统训练。全体员工实行快捷、准确、友善的服务,排队不超过2分钟,在顾客点完所要食品后,服务员要在一分种内将食品送到顾客手中。餐厅还提供多种服务,如为小朋友过欢乐生日会,为团体提供订餐和免费送餐服务等。
C(Cleanliness)是指卫生、清洁。麦当劳员工规范中,有一项条文是“与其靠着墙休息,不如起身打扫”,全世界一万几千家连锁店所有员工都必须遵守这一条文。员工上岗操作前须严格用杀菌洗手液洗手消毒,规定两手揉搓至少20秒种再冲洗,再用烘干机将手烘干。如果接触了头发、衣服等东西就要重新洗手消毒,各个岗位的员工要不停地做清洁工作。所有的餐盘、机器都会在打烊后彻底清洗消毒,地板要刷洗干净。餐厅门前也保持清洁。
V(Value)是指价值,意为“提供物有所值的商品给顾客”。麦当劳的食品营养经过科学配比,营养丰富,价格合理。让顾客在清洁的环境中享受快捷的营养美食,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就叫“物有所值”。现代社会逐渐形成高品质化的需要水准,而且消费者的喜好也趋于多样化,麦当劳强调V,意即要创造和附加新的价值。
正是以这一套经营理念为核心,麦当劳创下了世界最大连锁体系的记录。
七、中式快餐的优势:
1、味(文化传统、餐饮传统习惯);
2、品种(八大菜系、博大精深、各地精华);
3、价格(中低档的大众化消费)
八、发展中式快餐时应注意:
1、菜品的选择(地方特色、通用性、台湾菜); 菜色为第一印象,味为第二印象,两者都很重要。
2、标准化;(调料、形状、配料)
3、顺应消费者还是引导消费者?(青菜、稀饭)
4、挑战还是学习麦当劳?
如需中式快餐开店服务,请加QQ:2249217677
第三篇:新中式特点
有人把古典的中式风格比作文言文,有人则将兼融中式元素和现代材质的新中式风格比作一首清雅含蓄的散文诗。没错,新中式更多的是一种包容,而不是一种摒弃。新中式并不是对中式风格的扬弃,更不是对纯粹中式元素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巧妙融合,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又具备现代感的新设计、新理念,以现代人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来打造的新的家居风格。新中式风格特之文化。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任何一种风格演绎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以此来传递特定文化氛围中人们的生活追求。那么新中式便是以中国传统古典文化作为背景的。营造的是极富中国浪漫情调的生活空间,如红木、青花瓷、紫砂茶壶以及一些红木工艺品等都体现了浓郁的东方之美,这正是新中式风格与其它风格所不同的地方。这种极简主义的风格渗透了东方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它不仅永不过时,而且时间愈久愈散发出迷人的东方魅力。
二、新中式风格特点之搭配。
传统中式风格家具以明清为基调,追求雕梁画栋,木质材料单一,颜色多以黄花梨木和紫檀色为主。搭配中式灯具、古香古色字画、各样瓷器古玩,虽是美丽,却也容易呆板。新中式家具搭配种类可谓琳琅满目,像高凳、窗棂、圈椅等与玻璃、布艺、金属等现代元素相得益彰,可以演变出无数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新中式可以任意杂乱无章,它不是古典与现代的简单堆砌。只有完美的家具比例,巧妙的“借古喻今”,以及合理的材质融合才是新中式设计的基础。最简单的设计方法是选取某一种元素进行变化,比如青花瓷,既可以摆放青花瓷瓶,也可用青花碎块拼成某种装饰图案,还可以选择青花图案的吊灯等等,这样的搭配就会自然形成一个主题元素。美丽而不呆板、巧妙而不杂乱。
三、新中式风格特点之功能。
有人认为中式家具好看不好用,特别是在坐具方面,部分明式坐具的线条过分横平竖直,与人体的腰背部曲线难以贴合。清式坐具背部繁复的雕花,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但是新中式家具兼具中式家具的文化内韵,又满足了我们对于现代人生化设计的舒适追求。如沙发扶手、背靠、椅子的靠背、座板等,融入了科学的人体工学设计,具有严谨的结构和线条,沙发坐垫部分的填充物偏软,靠背部的偏硬,加上特制的腰枕,贴合人体曲线,更具人性化设计。
四、新中式风格特点之和谐。
如果说中式家具是山,体现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霸气;那么新中式则是海,体现的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及融合中通的和谐。新中式家的感受?唯有新中式!新中式家具简化了传统家具繁复的设计,融入现代化元素,使得家具线条更加圆润流畅。新中式家具以文化的韵味、混搭的材质、人性化的功能和设计,成为三代同堂家庭的共同选择。
新中式风格,它的特点是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去营造传统韵味。新中式风格大多数采用对称式的布局,用以营造清幽雅致的生活氛围,在装饰细节上崇尚自然情趣。在家具选配上
一般采用传统的圈椅,条案等中式家具去进行西式陈设,强调舒适性与实用性。在色彩上,通常以黑、白、灰色为基调,局部用红、黄、蓝、绿等进行点缀。在材质上,多采用榆木,橡木等硬质木材进行加工,用来表现东方文化的内敛气质。新中式风格特点:古典、优雅
由于中式装饰风格使用传统的中国风格占主导地位,民族风格很浓,特别是在色调上,以朱红、绛红、咖啡等为主要色,所以中式装饰风格尤为庄重。庄重色调占主导地位,设计自然显得幽静、雅观,所以中式装修还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和卖点,就是特别耐看,百看不厌。新中式风格的适用对象:崇尚民族思想、民族风格的中老年装修业主;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装修业主;个性化要求偏向于重色调的装修业主;喜欢优雅环境的装修业主。在历史渊源方面
新中式风格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期,中式元素与现代材质的巧妙兼柔,明清家具、窗棂、布艺床品相互辉映,再现了移步变景的精妙小品。中国风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复古明清,而是通过中式风格的特征,表达对清雅含蓄、端庄丰华的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在特征方面
新中式风格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一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新中式风格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的到合适的体现。在造型设计方面
新中式风格讲究纲常,讲究对称,以阴阳平衡概念调和室内生态。选用天然的装饰材料,运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组合规律来营造禅宗式的理性和宁静环境。在家具配置方面
新中式风格的家具可为古典家具,或现代家具与古典家具相结合。中国古典家具以明清家具为代表,在新中式风格家具配饰上多以线条简练的明式家具为主。在配饰方面常用的有瓷器、陶艺、中式窗花、字画、布艺以及具有一定含义的中式古典物品等。在灯具方面
配中式的灯,会给人的感觉会浑然一体;但如果房屋层面不太高,配简洁的吸顶灯,只要造型、色泽搭配,也会很经典。重要的是材质、色泽要与中式的装修搭配,造型要简洁,不锈钢材质属中性质感可以任意配置不显太突出。在图案色彩方面
多以深色为主,墙面色彩搭配:一是以苏州园林和京城民宅的黑、白、灰色为基调;二是在黑、白、灰基础上以皇家住宅的红、黄、蓝、绿等作为局部色彩。
中式风格要点:中国风的构成主要体现在传统家具(多为明清家具为主)、装饰品及黑、红为主的装饰色彩上。室内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方式,格调高雅,造型简朴优美,色彩浓重而成熟。中国传统室内陈设包括字画、匾幅、挂屏、盆景、瓷器、古玩、屏风、博古架等,追求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境界。中国传统室内装饰艺术的特点是总体布局对称均衡,端正稳健,而在装饰细节上崇尚自然情趣,花鸟、鱼虫等精雕细琢,富于变化,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中国传统居室非常讲究空间的层次感
第四篇:中式婚礼特点 流程
中式婚礼特点
传统的中式婚礼以古朴,礼节周全,喜庆,热烈的张扬气氛而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尤其是许多外国的新人,格外钟情于此种形式,也是中国北方婚礼习俗的集中体现和汇粹。花轿是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除去轿夫之外,还有笙锣,伞,扇等开始,一般的轿队少则十几人,多几十人,很是壮观。现在的花轿已经不多了,所以如果要举行此种形式的婚礼,一定要提前预定。在一些婚庆公司可以提供这类服务。要选在公园里或是避开交通要道的场所,给自己的花轿留有充分空间,因为颠花轿的场面会引来大批观光者,造成交通堵塞。新人的服装为凤冠霞帔,或长袍马褂。新娘蒙红盖头,在伴娘的伴随下,由新郎手持的大红绸牵着,慢慢地登上花车,到达花轿位置后,新人改乘花轿。
婚礼筹备流程
婚礼前一个月:
与主持人沟通婚礼形式和内容。确认花轿,服装,婚宴地点,场景装饰等细节
提前二周:
通知亲朋好友,并告之婚礼形式。希望他们也能身着中式服装,真正体现民族特点
提前一周:
安排化妆。场地布置,婚庆用品菜单酒水等细节,提前一天,与轿夫,主持人,摄像师等一起到现场实地勘察
一下,演练一下当日过程。
婚礼当日流程:(时间设计供参考)
8:00新娘化妆开始,新郎准备更衣
9:00新郎乘坐花车迎接新娘,花轿等已准备完毕
9:30新郎到达新娘家,新娘蒙红盖头,在伴娘的伴随下,由新郎手持的大红绸牵着,慢慢得登上花车
10:00花车到达花轿位置,新人改乘花轿,轿夫起轿。颠轿,在乐队伴随下,向婚礼地点进行,来宾可以向新人喷放礼花弹,沿途设置欢乐球或彩带横幅,在锣鼓手的敲打声中喜庆热烈场面尽展风采
11:00新人下轿迈火盆,跨马鞍,在众人簇拥下进入婚礼现场
11:08婚礼开始,新娘更换服装,为来宾敬酒
13:30婚宴结束
新人入洞房
中式婚礼之必备习俗抬轿起程:在锣鼓、唢呐、舞狮的伴随下,花轿开始起程。按传统,新娘应该被兄弟背出来送上轿子。不过现代人多独生子女,只能由表兄弟或伴郎代劳,通常也改背为抱了。花轿的路程目前只是走走形式,除非两家特别近,要不从上海这头抬到那头,肯定累趴下。不过按照惯例是要给轿夫红包的,否则他们会有意颤动花轿,让新娘“好受”。
跨火盆和射箭:古礼中是新娘坐花轿过炭火盆,不过现在通常都是新娘在媒人的搀扶下直接跨了。然后在下轿之前,新郎还得拉弓朝轿门射出3支红箭,用来驱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气。
拜堂和交杯酒:火盆之后有的还要跨过马鞍,征兆新人婚后合家平安;然后才由新郎用条红布包着的秤杆挑开 新娘头上的喜帕,这时,一对新人就该正式拜堂了。拜堂后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交杯酒(合卺酒),而是给双方高堂敬茶,通常这个时候是弄得一群人声泪俱下,场面之感人,在热烈的喜庆气氛中也透渗透着浓浓的亲情。
同心结发和谢媒:现代的娶亲仪式,很多都是把该在洞房里的事搬出来展示。比如说结发,应是新人在洞房里相互剪些头发,作为夫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现在则是当众表演。之后双方母亲同点龙凤烛,新人交换香书美玉做信物,再请出媒人赠送蹄膀。
中式婚礼之必备元素
凤冠霞帔服装是最不可少的道具了,大红衣服穿在身上怎么看怎么喜气,尤其是顶带花翎,身着蟒袍玉带的新郎倌,比起西式婚礼中的黑西装,另有一种富贵气。
大红花轿根据古礼,新娘拜堂后被送入洞房,再揭开喜帕,才会知道自己未来的伴侣是如何模样。那种心情,现代轿中人肯定无法体会。或许,只有看到对方身着古装时的有趣模样才会眼睛一亮吧。
各类小道具一共有火盆、马鞍、弓箭、喜烛、金秤、喜帕、剪刀、麦斗、尺子、果盘、茶杯、合卺酒、双方信物等十几样东西。
中式婚礼之必备九要素
1、红色桌布让你的婚宴餐桌看起来更加喜庆。
2、共同点燃代表爱情的红烛则把婚礼引向高潮。
3、带着凤冠霞佩的新人泥偶给婚礼带来活泼的气氛。
4、运用一些红色的浆果作为点缀使宴会的布置更有层次感。
5、红玫瑰当然是中式婚礼上首选的鲜花。
6、一个用鲜花装点的迎接牌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7、不论你选择什么样的婚礼蛋糕,不要忘记在桌面上洒满红色花瓣,这能让婚礼的气氛统一。
8、在重要宾客的面前放置小桌花是让来宾感到你们诚意的好方法。
9、最后,送给来宾一款具有浓浓中国风的喜糖吧,他们一定会对你的完美中式婚礼留下深刻印象的。
【中式婚礼仪式流程】
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0、摸橘:新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1、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2、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3、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
14、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中式婚礼新人着装】
新郎可以穿长袍,新娘披戴凤冠霞帔。
凤冠是饰有银质或其他质地的凤凰模型,霞帔则是红色的披肩,一般来说,新娘穿红绸袄裤,绣花鞋,上绣鸳鸯、梅花、莲花等吉祥图案。
中式的服装可以去礼服店订做或租借,在影楼拍摄婚纱照时也可以预定中装,有些影楼会在拍摄套系中免费借用婚礼当天的服装。
【中式婚礼角色安排】
下聘礼方:由男方家长担当。向女方提亲并赠送礼物﹐即旧时所称纳采和纳征.赠送的礼品通常包括各种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吉祥的食品﹐物品。如茶叶等。
媒人:由一位与双方家庭关系都比较密切的人担当﹐负责邀请双方长辈见面,促进双方的沟通。
童子:由男方家的未婚男子扮演,负责婚礼过程中的端茶迎轿。
全合人儿:由女方家的几位年轻貌美的未婚女子扮演,在新娘下轿时扶新娘下轿。
婚礼司仪:宣布典礼正式开始,介绍双方重要亲友﹐并致祝福词。
主婚人:由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友人担当,为婚礼致词。
摄像师:专业的摄像人员,记录下婚礼的全过程,拍摄新人与来宾的照片,为新人留下珍贵美好的回忆。
【中式婚礼选址】
传统的中式婚礼仪式,一般早晨女方家里要“出嫁酒”,而中午男方家里操办喜筵。中午的时候傧相帮助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不过如今越来越多的新人即使采用中式仪式也会在饭店摆喜筵。
中式婚礼特点
传统的中式婚礼以古朴,礼节周全,喜庆,热烈的张扬气氛而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尤其是许多外国的新人,格外钟情于此种形式,也是中国北方婚礼习俗的集中体现和汇粹。
花轿是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除去轿夫之外,还有笙锣,伞,扇等开始,一般的轿队少则十几人,多几十人,很是壮观。
现在的花轿已经不多了,所以如果要举行此种形式的婚礼,一定要提前预定。在一些婚庆公司可以提供这类服务。要选在公园里或是避开交通要道的场所,给自己的花轿留有充分空间,因为颠花轿的场面会引来大批观光者,造成交通堵塞。
新人的服装为凤冠霞帔,或长袍马褂。新娘蒙红盖头,在伴娘的伴随下,由新郎手持的大红绸牵着,慢慢地登上花车,到达花轿位置后,新人改乘花轿。
婚礼筹备流程婚礼前一个月: 与主持人沟通婚礼形式和内容。确认花轿,服装,婚宴地点,场景装饰等细节
提前二周:
通知亲朋好友,并告之婚礼形式。希望他们也能身着中式服装,真正体现民族特点
提前一周:
安排化妆。场地布置,婚庆用品菜单酒水等细节,提前一天,与轿夫,主持人,摄像师等一起到现场实地勘察
一下,演练一下当日过程。
婚礼当日流程:(时间设计供参考)
8:00新娘化妆开始,新郎准备更衣
9:00新郎乘坐花车迎接新娘,花轿等已准备完毕
9:30新郎到达新娘家,新娘蒙红盖头,在伴娘的伴随下,由新郎手持的大红绸牵着,慢慢得登上花车
10:00花车到达花轿位置,新人改乘花轿,轿夫起轿。颠轿,在乐队伴随下,向婚礼地点进行,来宾可以向新人喷放礼花弹,沿途设置欢乐球或彩带横幅,在锣鼓手的敲打声中喜庆热烈场面尽展风采 11:00新人下轿迈火盆,跨马鞍,在众人簇拥下进入婚礼现场
11:08婚礼开始,新娘更换服装,为来宾敬酒 13:30婚宴结束
新人入洞房
第五篇:现代中式风格特点
现代中式风格特点
中国古典风格以中国明、清传统的家具及中式园林式建筑、色彩等设计造型为代表。其特点是简朴、对称、文化性强,格调高雅,具较高审美情趣和社会地位象征。中国古典风格(China Style)需要许多中式家具与摆设来衬托。因为中国风格的空间需要相当宏观的尺度才能表现,这并非三房两厅的室内设计格局所能充分展现,所以活动元素相对地就扮演了相当重要的画龙点睛效果,才能弥补无法呈现进深、景深的这种空间气度。
如果您使用的是比较繁复的清式家具,或者是颜色很艳的藏式家具的话,家具与空间的对比就非常强烈,需要巧妙搭配空间色彩、光影效果和装饰品,才能获得最理想的空间装饰效果。
包括两方面要素: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二是在此基础上的当代设计,现在的新古典主义家居在形态上强调对古典家居的简化和神似,而功能却是现代的。如在明代是没有沙发的,现在的仿明式家俱就为椅子加上沙发垫子,这样坐起来更舒服,这是典型的古今中外结合的例子。新古典主义的精华来自古典主义,但不是仿古,更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
中式新古典主义家居有浓厚的书卷味,可以适应的环境多,一般居室只要装修简单,光线充足,就已基本具备配置这类家居的条件。在“极简主义”当道的今天,具有“禅味”的中式风格,正以其简洁明快的线条及耐人寻味的内敛,改写了传统观念中对中式风格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是亲近自然、朴实、亲切、内涵丰富。
中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材往往取材于自然,如木材、石头,尤其是木材,从古至今更是中式风格朴实的象征。其实,只要能发挥各种建材的优势,也就是说只要在适当的地方用适当的材料,即使是玻璃、金属等现代科技的建材,一样可以展现中式新古典主义风格。
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为设计元素,去掉多余雕刻,中式新古典的华丽、优雅是时下最流行的国际潮流之一。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让您的家居兼具现代文艺气息和古典文化神韵。
中式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非常讲究。往往可以达到“移步就变景”的装饰效果。这种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装饰手法,给空间带来了丰富的视觉效果。像窗棂、雕刻等这些传统东西,经常被设计师用来做局部装饰,以展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永恒美感。在色调上,以红、黑、黄等最具中国传统的招牌色营造家居氛围,再衬以中国结、字画、青花瓷瓶、铜饰、屏风等传统元素。可以这样说,中式新古典主义风格能够体现出家居的文化内涵。
现代中式风格在我们庭池装饰案例是最为常见,到底什么是现代中式风格呢?现代中式风格的特点又是什么呢?这里就详细的说下现代中式风格的特点有哪些。
中式风格是以宫迁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风格,气势恢弘、壮丽华贵、高空间、大进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造型讲究对称,色彩讲究对比,装饰材料以木材为主,图案多龙、凤、龟、狮等,精雕细琢、瑰丽奇巧。但中式风格的装修造价较高,且缺乏现代气息,只能在家居中点缀使用。
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融合了庄重与优雅双重气质。现在的中式风格更多地利用了后现代手法,把传统的结构形式通过重新设计组合以另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例如,厅里摆一套明清式的红木家具,墙上挂一幅中国山水画等,传统的书房里自然少不了书柜、书案以及文房四宝。中式风格的客厅具有内蕴的风格,为了舒服,中式的环境中也常常用到沙发,但颜色仍然体现着中式的古朴,中式风格这种表现使整个房间,传统中透着现代,现代中揉着古典。这样就以一种东方人的“留白”美学观念控制的节奏,显出大家风范,其墙壁上的字画无论数量还是内容都不在多,而在于它所营造的意境。可以说无论现在的西风如何劲吹,舒缓的意境始终是东方人特有的情怀,因此书法常常是成就这种诗意的最好手段。这样躺在舒服的沙发上,任千年的故事顺指间流淌。
如今,您如果想做中式风格的装修,不是每个公司都能完成,主要原因是:首先设计师不够专业,对中式概念的理解不到位,甚至对简单的中式元素、符号都把握不准;其次是企业生产加工不专业、设施不配套、专业技工缺乏;再有就是对中国古典家具文化的理解不足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针对这一种情况,北京元亨利中式装饰公司特意向喜欢中式风格装修的朋友们介绍有关中式装修的特点和做中式风格家装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
中式装修的墙、地面与普通装修没什么区别,墙面用白色乳胶漆或浅色壁纸都可以,地面要用木地板、石材、地砖、地毯均可。
中式装饰材料以木质为主,讲究雕刻彩绘、造型典雅,多采用酸枝木或大叶檀等高档硬木,经过工艺大师的精雕细刻,每件作品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而每件作品都能令人对过去产生怀念,对未来产生一种美好的向往。
色彩以深色沉稳为主,因中式家具色彩一般比较深,这样整个居室色彩才能协调,再配以红色或黄色的靠垫、坐垫就可烘托居室的氛围,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表现古典家具的内涵。
空间上讲究层次,多用隔窗、屏风来分割,用实木做出结实的框架,以固定支架,中间用棂子雕花,做成古朴的图案。
门窗对确定中式风格很重要,因中式门窗一般均是用棂子做成方格或其它中式的传统图案,用实木雕刻成各式题材造型,打磨光滑,富有立体感。
天花以木条相交成方格形,上覆木板,也可做简单的环形的灯池吊顶,用实木做框,层次清晰,漆成花梨木色。
家具陈设讲究对称,重视文化意蕴;配饰擅用字画、古玩、卷轴、盆景,精致的工艺品加以点缀,更显主人的品位与尊贵,木雕画以壁挂为主,更具有文化韵味和独特风格,体现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的独特魅力。
苏格拉底是轴心时代的人物之一。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他第一个从外在“命运”的束缚下挣脱出来,体认到人生当有境界这一终极眷注。他对“美本身”的追问标志着审美的自觉和美学得以可能,对后世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海德格尔对其思想作了别有意味的回味。在西方美学史上,苏格拉底美学转向了人、主体和意识问题.他对美学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对美的普遍定义的探求上.他的人本主义美学观也体现在他的艺术意识上。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大教育家,他们留下了很多光辉而宝贵的教育思想和经验,如“有教无类”,“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等,而且,东西方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 分析和比较两位先哲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和实践仍有指导意义。
柏拉图“美是什么”的庄严提问与艰难回答,开启了中西美学“美在哪里”与 “美是什么”的美的本体追问的先河,可谓影响深远。他认为“理式”是现实世界之外的永恒不变的独立精神实体,是现实世界中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原型.万物之美是分享了理念世界中“美本身”的结果,对美本身的观照和彻悟是灵魂在迷狂的状态中从眼前的具体的美的事物回忆起上界的美的理式的过程。
美是费解的,它是一种犹豫的、游离的、闪耀的影子,它总是躲避这被定义所掌握。――歌德。"美是什么"这一问题却至今还完全没有解决,而且在每一部新的美学著作中都有一种新的说法.……"美"这个词儿的意义在一百五十年间经过成千的学者讨论,竟仍然是一个谜.当代美学从本体论、认识论到语言论的转向,当代美学大家对美的本体与本质的存而不论,或许已经昭示了美学研究对美的本体与本质的逃离与无奈。
纵观美学史,美的言说与探讨的出发点主要以下三种:
1、从精神世界出发:“美是理式”(柏拉图)“美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休谟)“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是意志的充分客观化”(柏格森)“里仁为美”(孔子)“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
2、从客观世界出发:“美是和谐”(毕达哥拉斯)美在于“秩序、匀称与明确”(亚里士多德)“美是物体的属性”(博克)“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美是自由的实践”(李泽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主义美学)
3、从主客观世界的相互关系出发:“美是关系”(狄德罗)“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朱光潜)
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在于叙述已发生的事,描写可能发生的事;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叙述个别的事。以“美是什么”的提问为缘由将柏拉图看成是使西方美学走上形而上理性思辩之路的始作俑者,是值得商榷的.它忽视了柏氏关于“美是难的”之感叹和无奈.柏拉图美学在理性与感性两个维度上发展而成.后世往往只关注到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其实,他的美学思想中处处闪烁着感性的光辉,只是这光辉被理性的大网遮蔽了.造成遮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柏拉图美学处于其哲学体系之下,不能不为哲学理性所包裹;二是其思想的混沌性导致后人的理性解读,又给它罩上了一件不合体的理性外套.在这遮蔽下,传统美学研究总是在纯思辨的框架内建构理论体系,忽略了美学之为美学的价值与个性特点。孔子和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东西方美学思想的范式.孔子的美学观饱涵伦理内容,而柏拉图的美育思想从属于其政治目的。
庄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中国古代和古希腊两位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们的美学思想突出地反映了中西古代思想文化的特色,不仅在当时,而且其中某些观点,理论在当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西方古典美学的差异在于表现与再现。在二者都有的前提下,中国古典美学更偏向于表现,是求善的哲学,而西方古典美学更偏向于再现,是求真的哲学。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正是柏拉图“什么是美”的提问唤醒了人们自以为明白的糊涂,在美学史上首次去分了“美的东西”和“美本身”,开启了美的本质的追问的先河。尽管他给出的是一个不能让人满意的答案,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问题可以有答案,不满意可以重答。只要可以有答案,就避免了一场精神危机,人类智慧就可以去寻找美。没有柏拉图"美是什么"的庄严提问,就没有如许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美在哪里"与"美是什么"的回答和重答,也就没有西方美学如此丰硕而辉煌的成就。
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提出:我们经常用一个理式来统摄杂多的同名的个别事物,每一类杂多的个别事物各有一个理式。凡是灵魂都是不朽的,因为永远运动的东西是不朽的……我们便可以毫不迟疑地肯定灵魂的本质和逻各斯(定义)便是自我运动。
在理式的神圣光辉中回忆的哲学家,常被凡人当成疯子,而其实他们“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因而恢复羽翼,而且新生羽翼,急于高飞远举,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像一个鸟儿一样,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界一切置之度外,因此被人指为迷狂”。希庇阿斯的第二个回答:"美不是别的,就是黄金".一件东西即使是丑的,只要镶上黄金,就显得美了.苏格拉底并不满意:希腊雕刻家菲狄阿斯的雅典娜神像的眼睛、面孔、手足不是用黄金,而是用象牙、云石,但依然是美的。
希庇阿斯的回答:美就是"恰当"。“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的本质是什么?
康德美学的意义在于以一套"隹现象学方法”,实现了对传统美学的颠覆。而这一颠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康德美学从三个层面反叛了传统美学的认识论倾向.这就是既反叛了传统美学把美与真相等同的美学立场,又反叛了传统美学把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相等同的美学立场,进而反叛了传统美学把美学与科学相等同的美学立场.从现象学的角度对康德美学作出的这一最新解读,把近代的康德美学置于了一个广阔的现代文化背景,从而凸现了康德美学的现代意义,突破了康德美学研究的现有格局和传统理解,为我们与康德美学开展新的学术对话提供了希望和入口。康德相信,美绝非单一维度,而是多种属性的审美文化过程,这样,康德将艺术从传统文艺学的真实性或道德性的本质界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当艺术被确立为审美活动时,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就超离了形而上的哲学预设和逻辑推演而进入艺术领域,艺术使美的本质真正回归。康德实际上完成了文艺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建设工作。
西方古典美学可以说是悲剧的美学,悲剧与崇高是一个系列的美学范畴,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保持一种冲突对立相互矛盾相互斗争不妥协的激烈状态。中国古典美学如中国古典的文论《文心雕龙》《文赋》等等,还有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追求的都是一种和谐之美,即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保持各要素的和谐统一关系,而非冲突矛盾激烈斗争。中国古代文人追求一种内心静谧淡泊的心神境界,而不是刨根问底的追求一个必然。崇高和和谐可以统一起来,因为崇高悲剧只是一个过程,她发展的最终的倾向或结果是和谐,万事万物的矛盾斗争对立最终都要走向和谐统一。
我们了解到,美学和哲学有密切关系,中国古点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这也就造成中西审美趣味的不同。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西方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
可以说中西方古典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但这也更好的给了我们多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