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11位清华校长从哪儿来

11位清华校长从哪儿来



第一篇:11位清华校长从哪儿来

11位清华校长从哪儿来

最新消息,中央决定,邱勇院士任清华大学校长。

这是1949年以来清华的第11任校长。他们是谁?

从1949年初北平解放到今天,66年中,清华共迎来了11位校长(冯友兰、叶企孙、刘仙洲主持清华工作时不称“校长”,文革期间空缺)。

任职年龄

其中,蒋南翔和陈吉宁两位校长可以称得上是“最年轻校长”,分别在39岁和48岁主持清华工作,正是意气风发。而刘达先生则以67岁高龄出任清华校长,更可谓老当益壮。

任职时长

已经卸任的10位校长中,任期最长的当属蒋南翔校长,有近14年之久。其次便是王大中、顾秉林两位校长,任期均接近9年。在这66年中,三位校长的任期总共为32年,占到了一半左右,是“最稳定校长”。

地区分布

从地区分布看,吉林、河北两省各有两位校长,拔得头筹。新校长的上任则填补了西南地区的空白。

学术背景

从学术背景看,11位校长中,有7位拥有博士学位。

7位毕业于清华,是土生土长的清华人。

还有7位是两院院士(83年前称学部委员),真是大牛云集。

从学科区分来看,主要为理科背景的有3人,主要为文科背景的有3人,工科背景的有5人。

选拔来源

11位校长中,从校内选拔产生的有9位,其中6位在任校长前均担任副校长职务(3位常务副校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4位做过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

自1983年以来的30多年中,清华校长全部为校内选拔。其中,1988年以来的校长全部为清华毕业的、帅帅的理工科学霸男神!

说到男神……

第二篇:英语课堂“高效”从哪儿来

英语课堂“高效”从哪儿来?

秦都二印初中王慧鸽

现在,孩子刚入学,学习负担随之而来,家长们的忧虑满满当当,特别是对于英语的“难以割舍”,这门语言很是神奇?威力何其大?成为全国人民的热点话题,从启蒙英语到成为应试科目,历经坎坷曲折,几乎成为孩子们的“心腹大患”,学习英语方法何其多!作为一名一线英语教师,完全理解孩子们的无奈,只能倾吾所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要向课堂要效率,走好高效课堂之路。

首先“把控预习是前提”。

预习是学习新课的基础。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新课的程度。而该环节却往往是很多教师和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个学习环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精心准备预习案,务必让学生做好预习,并且要让学生有指导、有目的地预习新课内容,以达到学生在接受新课时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课堂主体—学生 是关键。

如何让课堂45分钟发挥最大作用,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低效课堂教学模式迫在眉睫。要创“高效”的新型课堂,就应该把所有的时间、一切主动权都交给学生,尽量做到“精讲、精练”。因此,精心准备导学案尤为重要,且知识点要少而精,习题要有针对性,学生分组比例要均匀,保证每组都有“领头羊”,能达到课堂讨论的目的,而且要有高效率,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存在的必要性,树立学习自信,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比起 “满堂灌”的传统课堂,他们所得到的岂不是更多?

再者课件浓缩是捷径

现行教材编排量大,涉及内容广。假如完全按照书本上的编排内容进行教学,就要占用学生很多的课堂时间。从而训练的时间就不得不减少,对于考试需要掌握的内容,学生就难以招架。针对这种现状。我的做法是:坚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浓缩单元内容,联系前后知识拓展,节省新授课时间。这样就能在课堂上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测试方面的训练。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让学生既能掌握、运用新授的知识又能把握考试要点,何乐而不为?

最后当堂消化是保证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千万不能让学生留尾巴,把希望寄托于课后的死记硬背。尤其是英语学科的教学,不少老师喜欢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讲语法、习题,讲得学生听到“昏昏欲睡”。细想这样的课堂何来效率?孰不知这样只会使学生倍感压力。在讲到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时,不能只在课堂“蜻蜓点水”,却让学生在课后花大量的时间机械地记忆。我认为有效的做法是:在课堂上,给出的限定的时间让学生快速地背诵,然后通过做一些相关练习进行运用、巩固。这样学生既能享受到快速记忆带来的成就感,也能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高。

总之,“高效、节能”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创建“高效”的课堂,成就“高效”的学生,便刻不容缓!

第三篇:大眼睛幼儿科学教案:声音从哪儿来

一、活动目标

1.探索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发出声音,初步感受物体的震动和声音的关系。2.能用语言交流自己对声音的发现和感觉。

二、活动重点

能够在探索声音的过程中,发现震动和声音同时产生、同时停止这一现象。

三、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音叉、小鼓;自备米粒或细沙若干

四、活动过程

导入:活动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每天说话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鼓励幼儿思考,说出“嘴巴”)教师:现在请大家把你的左手摸着自己的喉咙,轻声说“1”,然后再大声说“1”。你们有什么发现?(幼儿发现声音越大,手就越麻)

教师:手为什么会麻呢?因为我们说话的时候,喉咙在震动。(总结幼儿回答,说明原因)活动一:震动的音叉 1.认识音叉

教师:小朋友们请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教师出示音叉,引导幼儿观察)教师:请大家保持安静。听,是什么声音?(教师敲一下音叉,发出嗡嗡的声音)教师:小朋友们,它的名字就叫做音叉。谁来说一说,音叉什么样?(鼓励幼儿仔细观察音叉,描述音叉的外形特征)2.幼儿探索音叉

尝试一:敲击音叉,发现什么了?

教师:现在,老师把音叉发给大家,小朋友们亲子试一试、敲一敲,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教师分发音叉,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教师:小朋友们,当你们敲音叉的时候,发生什么了?(鼓励幼儿积极回答,描述发现:音叉在响的时候,也在震动)尝试二:握住音叉,会怎样?

教师:现在请大家再次敲击音叉,然后马上用手握住音叉,不让它震动,听一听还会有声音吗?(发现不让音叉震动,声音就停止了)活动二:跳跃的大米 1.敲一敲,摸一摸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敲过鼓吗?老师把小鼓发给你们,大家敲一敲吧!(鼓励幼儿自由敲鼓)

教师:请小朋友们敲一下小鼓,马上用手摸一下鼓面,感觉到什么了?(感觉到鼓面在震动)2.敲一敲,看一看

教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把大米撒到鼓面上,我们轻轻敲鼓,大米会怎么样?用力敲鼓,大米会怎么样?(鼓励幼儿思考猜测,发现大米在跳动,说明鼓面在震动;敲击的力气越大,大米就跳得越高,说明鼓面震动得越厉害)3.按着鼓面,会怎么样?

教师:如果我们用一只手按着鼓面,再敲鼓还会响吗?为什么呢?(鼓励幼儿尝试,发现按着鼓面后,鼓就不会响了)

4.师幼总结:震动和声音同时发生,当震动停止,声音就停止了。

教师: 小朋友们,今天大家做了这么多声音游戏,我们发现什么了?原来音叉、小鼓和我们的喉咙在发出声音的同时,它们都在震动。而且震动越大,声音就越大。不让它们震动,就不会有声音。(揭示震动与声音的关系)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指导幼儿用玻璃水杯制作玩具——音乐瓶,探索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教师可提出任务:怎样让这些相同的玻璃杯发出不同的声音,变成一个音乐杯?幼儿分组进行,探索后分享经验:装入的水量不同,水的震动就不同,玻璃杯发出的声音也不同。重点提示

在幼儿敲鼓环节,应提醒幼儿小心操作,不要误伤自己或同伴的手。日常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东西发出声音的时候会有明显震动。家园共育

家长引导幼儿用手感知家里电视机的音响,发现音响发出声音的时候,手放在上面能感觉到震动。而且声音越大,震动就越大。

第四篇:从“就业有位来”引申就业思路

从“就业有位来”引申就业思路

6月3日起,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三大新媒体平台、《新闻1+1》及央视网,联合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新职业网等推出“就业有‘位’来”----2013大学生就业公益行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招聘职位等信息。“释放更多岗位”、“提供就业支持”、“沟通供需渠道”。

2013年应届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整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什么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这给我们的教育培养模式将带来怎么样的思考?

随着一轮又一轮的高考改革的呼声,国家教育体系在一片嘈杂中寻找着自己的出路,同时每个人都回归到了同一个问题上:“我们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人才吗?然而所谓人才却是要用生产力来说话的。

古人早就讲过:因才施教,有的放矢等话,其实教育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培养对社会生产力提供有实质作用的人,通俗的讲来就是必须是能做事的人。

过去的几年,教育与市场严重脱节,高校专业开设从来不从市场出发,导致培养出无数的毕业生毕业找不到工作,部分专业人才严重拥堵,这是高校专业开设盲目的结果。

这几年汽车专业、移动互联网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但是高校却培养不出合格人来;会计专业、金融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专业等专业人才大量堆积,社会需求却饱和,造成了竞争极大的被动局面。

湖大三佳汽修学校采用订单式培养,按照企业的需求、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企业需要多少人,我们培养多少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到了不浪费教育资源的同时又培养了合格人才。在最难的就业季里,我校毕业学生就业连创新高!

第五篇:清华校长

核心提示:清华大学历史悠久,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有多位校长为期发展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 个学院,26 个系。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有多位校长为期发展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周自齐

周自齐(1871-1923),1911年2月至1912年1月出任清华学堂监督。

周自齐,男,汉族,山东单县人,1896年赴美留学。曾任清政府驻美公使馆参赞、游美学生监督、外务部左丞左参议、学部丞参上行走,1909年7月任游美学务处总办,1911年2月兼任清华学堂监督。1923年病故于上海。

周自齐在任游美学务处总办和清华学堂监督期间,主持考试选派直接留美生三批共180人;主持筹建游美肄业馆(后改名为清华学堂),择定拥有30余公顷的清华园作为校址,聘请教员,招收学生460人,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

唐国安

唐国安(1858-1913),1912年4月至1913年8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1912年10月以前称监督)。

唐国安,男,广东香山县(今珠海特区)人。1873年,被曾国藩选派为第一批留美幼童生赴美留学,肄业于耶鲁大学。1909年7月由外交部候补主事充任游美学务处会办,1911年2月兼任清华学堂副监督。1912年4月任清华学堂监督。10月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仍任校长。

唐国安在任清华学校期间,资送高等科毕业生留美两届共59人;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开学后,10月因发生辛亥革命停课。1912年5月,他主持其好学习重新开学。同年10月呈文外交部,将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1913年8月病逝。

周诒春

周诒春(1883-1958),1913年8月至1918年1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

周诒春,男,汉族,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湖北汉口。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5月任清华学校副校长,1918年1月去职。1958年8月在上海病逝。周诒春任清华学校校长4年多,他着眼于民族教育独立,最先提出把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改办成完全大学的计划,于1916年4月,呈文外交部。请逐渐扩充学程,设立大学部,并得到批准。他筹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园内著名的早期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为清华发展成为大学初创基础。在教育方面他倡导“着重德智体三育”的方针,推行“端品励学”和体育“强迫运动”,“素以养成完全人格为宗旨”。

曹云祥

曹云祥(1881-1937),1922年4月至1928年1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

曹云祥,男,汉族,字庆五。浙江嘉兴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商业管理硕士学位。1921年任北洋政府外交部参事,1922年任清华学校校长,1928年去职。曹云祥担任清华学校校长5年多,实现了将清华由一个中等程度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报请北洋政府外交部批准了《清华大学工作及组织纲要(草案)》,将清华学校改组成大学部、留美预备部、研究院三部分。1925年5月大学部正式成立,设17个系。这是清华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清华的教育和学术独立向前跨了一大步。同时他主持办起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延致通儒,如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沟通,大大提高了清华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罗家伦

罗家伦(1897-1969),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罗家伦,男,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1920年赴美留学。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长校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

梅贻琦

梅贻琦,男,汉族,字月涵,著名教育家,天津人,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1909年考取游美学务处选派的首批留学生赴美留学。1914年毕业于吴士脱理工学院电机系,获工学士学位。1915年到清华学校任教,后任教务长,暂代校务,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等职。梅贻琦于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到职后多次阐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等办学至理,并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他认为: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在他的主持下,清华大学发展为一所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学府。

八年抗战期间,梅贻琦仍是清华大学校长,并主持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务(任联大常委)。西南联大的存在和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回到北平,梅贻琦继续担任校长,直到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前夕。在他任校长的17年里,清华大学得到长足发展,全校设有文、理、工、法、农等5个学院26个系,在校师生2400多人。梅贻琦于1955年由美去台湾,用清华基金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后扩展为新竹清华大学)。1962年5月19日病逝于台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193333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