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高考语文 冲刺密档 作文训练 评论体议论文素材五篇范文

高考语文 冲刺密档 作文训练 评论体议论文素材五篇范文



第一篇:高考语文 冲刺密档 作文训练 评论体议论文素材

评论体议论文

对特定事物或特定言论进行评价的文章。目的在于分清是非善恶,功过美丑;或者总结经验教训,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评论体议论文首先要明确评论对象,而后

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鲜明地表现出来。就中学生而言,评论对象主要是言行思想和文艺作品两方面,通过释义证明、推因论果等多种

论证方法确立自己的观点。

1.把握思想评论和文学评论的一般写作方法。

2.培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题目1:一句英国谚语说:说话是银,沉默是金。生活中许多人把它奉为人生信条。你是如何看的呢?请你就此问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2)题目自拟。

(3)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2:自选一部名著或一篇文章,写一篇文学评论。

要求:(1)体现评论文的体式特点。

(2)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3)题目自拟。

(4)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3:选择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加以评论。

要求:(1)观点明确。

(2)题目自拟。

(3)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1写作指导:这是一个需要辩证分析的问题。沉默是金,有条件限制,要辨析沉默什么时候才是金;说话是银,同样也要具体分析。如果一个人失去做人的底线只为保全自己

例文2

——读《呼兰河传》

河北 金兰

一、何人绘得萧红像

读罢她为童年的小城所作的《呼兰河传》,了解了作者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漂泊流浪的一生,才真真切切地感悟到那位诗人作家为作者题的那句诗的意味——“何人绘得萧红像,望断青天一缕霞”。萧红的一生,正如青天尽头那一缕红霞,艳丽而凄美,无奈的苍凉,绝望深处残存着那游丝般的希望,希望又终难逃被绝望吞灭的厄运。

了解了萧红生命中本应洋溢青春激情和活力却充满动荡流离的11年,也是她生命中最后的11年——一位3l岁便英年早逝的才女,也就可以理解作者在生命尽头,在病痛与死亡的痛苦中挣扎着写出这本传记的良苦用心,那种在绝望的深渊中执著地期盼温情,温情中又浸润了悲凉的复杂心境。一个20岁离家漂泊,曾经惨遭抛弃,走投无路的女子,终于幸运地遇见了毕生唯一的伴侣,相依为命,在20世纪30年代战火频烧的中国颠沛流离;终于幸运地遇见了那个时代的一盏明灯——鲁迅先生,从此有了与这位精神导师并肩作战的激情岁月。但这一切的幸福都似那一缕丝细的霞光,艳丽而短暂,4年后,与萧军感情出现裂痕,萧红只身前往日本,同年,作为伟大导师与精神庇护者的鲁迅先生逝世。流落异乡的陌生与孤立,形单影只的寂寞,感情上难以愈合的伤口,身体的病弱,社会的动荡不安,辗转避战的流离,人生中种种的不幸交织成她生命历程中最为寂寞的时期。在孤苦无依的时候,她以怀想往昔的生活排遣现实的创痛,而生命中最安逸的时光无异于在慈爱的祖父的爱抚下无知而快乐的童年,回到了童年,用一个孩子懵懂的视角加以成人理性的思考展开了对故乡那座灰色的城的回忆。这已不可能是单纯地快乐得无杂质的回忆,字里行间渗透着悲凉的意味,即便是一时忘情地想起一些欢快、热闹的场景,也总在不经意时悄悄将心境归于恍惚空寂,现实的残酷总在刺痛着在回忆中获得短暂慰藉的心灵。

慰藉虽短暂,对于作者却是一次自我拯救。然而命运到底是作弄人的,作者正在用温情的回忆小心翼翼地擦拭心头的伤口,坚强地准备生活的时候,一次意外的医疗事故如一片乌云,扼杀了青天尽头那一缕彻底孤独的霞。读萧红的作品,如《生死场》之类,展现在眼前的总是那个年代人们最普遍的生活状态,也是极为触目惊心的画面,像牲畜一样失去了尊严的人坚强地挣扎在生与死的界限上。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作品背后那个女子坚强、倔强甚至近乎固执的心,而在《呼兰河传》中,这份坚强熔化在纯挚的童心中,竟有了别样的意味。

二、只有一句话

《呼兰河传》是一部十万字的传记,作品结构也由“城、我、他”三部分构成。其中第一、二章像一部记录片。作者将镜头拉近呼兰城,对准城内的东街西巷,将城内不同年龄、身份、阅历的人的生命状态简约而生动地表现出来。而第五、六章则更像是一部部电影,抑或是记录片中的特写,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中最不凡的几个熟识的人,细致而生动地再现了呼兰城人们真实的精神状态。但书中最重要的第三、四章讲述“我”的故事的部分,却是全书

你只要上因特网,任何一个带有搜索功能的网站,都能轻而易举地查到数万条张国荣的新闻;或者看报,就会成百上千次地看到张国荣的名字;你说俺没文化、不识字,那你总要看电视、听广播吧,那更是声情并茂,到处都是“哥哥”的消息,真可谓铺天盖地,无缝不入,直扑你的耳朵、眼睛,想躲都没地方躲。要是仅限于对张国荣之死知道了,议论了,叹息过,也就算了,照样过日子,那倒也无所谓。毕竟“人固有一死”,“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从24楼往下做“自由落体”运动,不论是大名鼎鼎的演艺明星,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而如果像某些星迷那样,因此而茶饭不思,五内俱焚,终日以泪洗面,甚至痛不欲生,那就有点不值得了,尽管这是他的自由。

要是星迷们那一阵子难受过去了,泪也流了,神也伤了,该纪念也纪念了,该祭奠也祭奠了,然后擦干眼泪,振奋精神,再追新星,也是情理之所在,合乎逻辑的选择。怕就怕有些超级星迷沉缅于此不可自拔,终日心神不安,思绪恍惚。看报,报上是“哥哥”的报道;上网,网上是“哥哥”的信息;看电视,屏幕上是“哥哥”的旧作新闻;白日梦鬼,只见“哥哥”招手,于是便“我也来了”,走上张国荣的路。我这还真不是随意杜撰,自张国荣跳楼后的3天里,香港就有6人自杀,而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北京,近日也发生多起自杀或自杀未遂事件,其中就不乏狂热的追星族,被心理专家称为“张国荣现象”(4月8日《北京青年报》)。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所以,任何负责任的媒体都应该教育提醒人们关爱生命,而不能给自杀提供任何美丽的理由,包括明星的自杀。可是,不知是为了逞口舌之快,还是表明自己的独到见解,某些传媒和名人却在有意无意地渲染美化张国荣的自杀,或曰“诗意的逝去”,“飘然而去”,或用死亡“完成了一个传奇”,或曰“为了让青春永驻”,“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等等。这对于饱经风霜的人来说,当然不会有啥影响,就当是发高烧说胡话;可对那些涉世未深天真幼稚的追星族来说,就可能是致命的诱惑,如果他们也想像心中的偶像那样“让青春永驻”,也“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悲剧就可能发生。鉴

于此,如果你是一个负责的娱记,如果你是一个有良知的写手,那么,对张国荣之死那亢奋的渲染,那“诗意”的炒作,就请到此为止吧,各位也该歇歇了。

本文是针对某些媒体在张国荣自杀事件上的做法所发的议论。文章一针见血,揭出了自杀对青少年的危害,批评了不负责任地美化自杀行为的错误认识。

例文4

黄 勇

广东高校参照就业率高低淘汰所谓“冷门”专业的做法,引起了各界的争议(《中国青年报》4月15日报道),这并不奇怪。因为就业率高的专业不一定是热门,就业率低的专业不一定是冷门。单纯地将就业率高低与冷门、热门专业划等号,本身就值得商榷,再由此决定一个专业的生死存亡,就更值得探讨了。

市场盛行跟风炒作,经济领域充斥“傍名牌”现象,都是这攀名之风的表现。

前不久发生的清华北大爆炸案,实际上就是一种攀名之祸,是攀名之风愈演愈烈的一个恶果。日前,北京市一中院公开审理这一案件,4月2日《京华时报》刊登有关报道,标题就是《炸清华北大只为出名》,文中说,“黄称之所以选择这两所学校,是因为清华北大都是高等学府,是名校”。想那黄某,想出名却不具备相应实力,与名人打官司、闹绯闻都没来由,与清华北大这两所名校也拉不上关系,怎么办?反正名是非出不可的,于是就出此下策。

本来,出名是一种手段,人们之所以热衷于出名,是因为出名能带来种种好处。与名人闹绯闻,一旦闹出名来,就有了市场,有了人气,有了可观的出场费。傍名牌商标,是为了省下广告费,缩短上市过程,凭空套取别人的无形资产。而炸清华北大,则没有上述种种好处。倘若案件难以侦破,则有违初衷,难以达到出名的目的;而案情一旦水落石出,虽然爆出了不大不小的名气,但给自己带来的却不是好处,而将是法律的严惩。如此就只能理解是为出名而出名,出名由手段变成目的,变成可以不计后果、不惜代价地追逐的一种无实际内容支撑的空洞的价值。这实在是攀名之风演进下去的一个必然轨迹。

名成了对象化的东西,就凌驾于人之上,反过来支配人了。这就像人们信奉神灵,本来是为了得到神灵的关照,但信来信去,神灵被对象化了,变成凌驾于人之上的东西,反过来支配人。又像人们追逐金钱;本来是为了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但追来追去,金钱被对象化了,变成凌驾于人之上的东西,反过来支配人。促使黄旻翔制造清华北大爆炸案的,不是别的,正是被对象化了的名。所谓鬼使神差,名在这里充任了鬼神的角色。套用一句流行语:出名需要理由吗?不需要。

攀名之风引出了攀名之祸,实在非人们所愿。但这一点儿扫不掉人们攀名的雅兴,攀名正未有穷期。就在清华北大爆炸案发生之后,一家玻璃膜产品生产公司在国内一家著名门户网站发布广告,标题竟然是《北大清华爆炸后的反思》,广告称,爆炸中北大农园餐厅的一些玻璃因受到强烈冲击而破碎,校方为安全遂将餐厅玻璃全部贴上防护膜云云(3月13日《京华时报》)。上演了一幕攀名的连环戏。真要反思清华北大爆炸案,就反思一下这攀名之风吧。

紧跟社会热点,给热衷于攀名的人们兜头一盆冷水,是该清醒一下了。本文难得之处在于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透过现象本身深究其实质。联系社会上种种攀名之实例,探讨一个共性的问题(第四段)。事件本身不能不引人深思,本文更能给予我们诸多启示:抓住一点深入挖掘,才有可能写出有深刻见解的文章。

评论体议论文训练指导

(1)思想评论以议论说理为基本表达手段,对精神意识、观念信条、态度准则等人们在思想方面的倾向、动态,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明辨是非,表达作者的观点主张。思想评论大

第二篇:高考语文 冲刺密档 作文训练 叙述的波澜素材

叙述的波澜

记叙文的一般要求是把事件交代清楚,或把人物的经历写明白。如果再进一步要求,就要考虑叙述的技巧。“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吸引读者,需要有波澜,有起伏,有张弛,这是成功的记叙文必要的条件。

1.把握记叙文的波澜的创制方法。

2.学习叙事的技巧,力求记叙生动。

运用波澜方法,记事或写人。

要求:可以合理想像,字数不少于600字。波澜设置要力求自然、恰当,使用何种方法,应根据材料内容而定,不要生搬硬套,矫揉造作。

例文1

湖北 考生

哥,黝黑的皮肤,粗壮的胳膊,像一头健壮的牛;哥,粗声粗气,蓬乱的头发,像一匹任劳任怨的马;哥,沉默寡言,起早摸黑,像一只拉磨的驴。都说哥是捡来的。因为哥像一个只要有饭吃就像牲畜一样拼命干活的家中唯一的劳力。

风轻轻地划过身边,传来哥喘气的声音,麦浪中飘飞着哥的滴滴汗水,在阳光下,像一颗珍珠,飞起又沉入无边的麦浪。哥真是捡来的吗?在无边的黑夜里我问着依然闪烁的群星,也许它们知道哥是不是从娘肚子里出来的。哎!想起娘,想起我一问她哥是不是捡来的,她就偷偷抹泪的样子,想起娘看着哥的那种心痛而又无奈的样子,想起……我想哥不是捡的吧!群星无语,只有无边的思索化在无边的黑暗里。

然而,终于有一天,一辆汽车接走了……不是哥,而是我……全村都愕然了,母亲单薄的身躯像一张经不起揉捏的白纸一样斜依在门槛上,银发中夹着几根枯黄的头发任风胡乱地吹拂着。

哥,我想起了哥,我不顾一切地挣脱亲生父母温暖的手,冲向麦田,阳光下哥黝黑的脸上滚动着颗颗水珠,是泪?还是汗?我站在田埂上任由泪水在眼眶里泛滥,却再也无力叫出那个沉沉的“哥!”哥,傻笑着看着我,说:“回去多陪陪咱娘,她为你牺牲了不少。”

娘,娘为我牺牲了不少,是的,娘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我这个捡来的娃,为了我今天能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娘把哥变成了家里的一头牲畜。无数个日子里,娘给我端来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却给哥塞了一个硬梆梆的窝窝头,我对娘说:“这不公平!”娘只笑笑说:“你上学要营养。”

例文3

宗学哲

女儿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学习成绩还说得过去。唯一不足的是从小养成了乱花钱的坏毛病,两天不买零食和小玩具便寝食不安。后来我越来越意识到这个毛病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于是便对她进行忆苦思甜教育。讲我小时候吃窝头咸菜,讲只有过年才能用压岁钱买两块糖吃……可一提这些,女儿一句话便把我堵了回来:“现在不是生活好了吗,要不你也让我天天吃窝头咸菜吧!”

有一天,女儿问我上一天班能赚多少钱,为了让她知道工资来之不易,我便说:“你老爸起早贪黑地忙活,一天才挣10块钱。”谁知女儿听后却说:“哇塞,这么多呀,那你两天的工资就能给我买个门口超市的玻璃风铃了!”看来,女儿的脑海中根本没有钱的数量概念,为了让他体会赚钱的辛苦,我琢磨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办法?

我先和女儿商量:“以后你可以买东西,但要用自己赚的钱来买。”女儿不解:“我小孩怎么能挣钱,你让我上街卖唱呀?”于是,我便将我的计划全盘托出:“你可以帮妈妈干家务活呀,我按劳动量给你支付报酬。比如洗碗、拖地每次5角,擦玻璃、洗衣服每次l元,收入由你个人自由支配。”女儿一听能自己挣钱自己花,高兴得手舞足蹈。你别说,这个办法还真管用。从此以后,女儿天天回家就找活干,放下拖布就系上围裙收拾厨房,俨然成了一个小“打工女”。因为干活成了习惯,女儿在学校也成了劳动能手,最后全班同学一致决定弹劾前劳动委员,选举女儿上任劳动委员兼卫生委员。最关键的是女儿通过劳动知道了挣钱的辛苦,花钱的毛病改了不少。有时逛超市我主动试探性地让她买零食,她一看价格便吐舌头:“哇!这么贵呀,我刷五天碗才能赚够这些钱呢,算了吧!”见“教女之道”取得了实际效果,我着实暗暗得意了几个月。

可后来,我发现女儿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又犯了。“你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怎么还不知道珍惜呢?”我及时提醒。可女儿却像换了个人似的:“这叫能挣能花,享受生活!”后来,我发觉越来越不对劲儿,碗经常刷不干净,玻璃更是越擦越脏。

有一天下午,我有点急事提前下了班,一进家门,发现女儿的同学,住在楼上的小甜甜正满头大汗地给我们家拖地,而女儿却躺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悠闲地吃冰糕,看“动画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拽起女儿一顿训斥。追问之下,女儿终于说出了实情,原来她把拖地等打扫卫生的活按每次3角的价格转包给了小甜甜,这样,她什么也不干便天天有进项。

我说她怎么花钱越来越不心疼了呢,敢情不做“打工女”,改当“包工头”了。唉,看样子“教女之道”还要有新举措出台啊。

拿去吧!要知道,您可是在和一个正派人打交道。把您的也给我!”“给!”他说,“这是驾驶证、工会证……”

我们恶狠狠地直瞪着对方。“听我说,”我突然改口道,“你不觉得害臊吗?”“您呢?”“我为我们两个感到害臊!”我说。“我也是!”他说着垂下了眼睛,“收回你的证件吧。”“您也收回您的。”“请把公文包拿去。”“谢谢,”我说,“我会把您的车号忘掉的。”“让我们都忘了吧。”他说。

我们相互温和地笑了笑,随后我下了车。快走到入口处时,我发现通行证不在了。“真见鬼!”我想,“就是说,他还是扣下了通行证以防万一……哼,没什么……他溜不掉的……我也采取了万全之策,我戳破了他的后轮胎……”

一切出乎意料,一切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构思精巧,于颇似调侃的轻松幽默之中让人鼻酸喉哽。结尾反抽一鞭,将讽刺的艺术效果推向极致,读后确有回肠荡气之感。

叙述的波澜指导

怎样使叙述有波澜?

1.断续有间法记事或写人,交代事情是重点,但不能没有变化。行文过程中,应该把握节奏。遇到“关子”应及时停顿,或适当减缓发展速度。比如插入另外的相关内容,或进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等。

2.误会反衬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写人。一方对另一方产生了误会或彼此误会,产生矛盾,引出富有戏剧性的情节。误会,可以增强故事情节的喜剧性,误会心理会让人做出一些违反常理的事,产生喜剧效果或悲剧意味。

3.设置悬念法

“悬念”,是指在文章的某一部分(开头或中间)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说,悬念“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心理”。写文章不可平铺直叙,平铺则易直板呆滞。

有的文章一开头就设置悬念,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感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

第三篇:高考语文 冲刺密档 文言文虚词用法教案

文言文之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点:

1.了解《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常见虚词及课本中系统介绍的其它虚词的用法。2.了解虚实多类的现象。

3.了解虚词的一词多用现象。4.了解虚词的同类异词现象。5.区别句末虚词的用法。6.了解关联虚词的用法。7.教学内容:

一.文言词语的分类:

1.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2.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3.二.仔细阅读常见虚词用法列表,体会要求的20个虚词的用法。然后完成下列练习: 1.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A.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你的)E.吾恂恂而起(表修饰关系)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并列)F.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这样)C.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承接)G.D.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好象)

2.下列各句中“乃”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例句: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E.屠乃奔倚其下(于是)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竟然)F.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是)

D.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可是)

3.下列各句中的“于”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 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到)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对于)

C.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比)D.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被)E.贫者语于富者曰(对)

F.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在)

三.虚实兼类现象:

所谓虚实兼类,就是指一些文言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又可以用作虚词。如:“之”的用法,既可以作代词(如“作《师说》以贻之”),又可以作助词(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可以作动词(如“佯狂不知所之者”)。[小练习]解释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1.安

①然后得一夕安寝 形容词,安稳

②君子食无求饱,居主安 形容词,安乐,安逸 ③可以为富安天下 动词,使安定 ④君安与项伯有故 代词,怎么 ⑤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代词,哪里 2.所

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名词,处所

②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名词,结果 ③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一起构成名词性结构 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助词,表被动 ⑤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 量词,座 3.与

①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期 介词,同,和

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动词,给予 ③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动词,交好

④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助词,同“欤”,吗 ⑤蹇叔之子与师 动词,参加

⑥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 介词,对 四.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古代的虚词,除了少数而外,大都是具有多种用法的。如“因”一般用作介词,但可以表示“因为”的意思(如“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可以表示“根据”的意思(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可以作“经过、通过”的意思(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还可以用作连词,相当于“于是”(如“因出己虫,纳比笼中”)。[小练习]解释下列虚词在各句中的用法。1.者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附于短语之后,相当于“„„的人”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附于短语之后,相当于“„„的事物” ③二者不可得兼 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语气助词,表提顿

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2.以

①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凭借 ②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在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为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并且

⑤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和楚 用以

3.焉

①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那里 ②青麻头伏焉 兼词,“于彼”,在那里 ③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助词,了 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怎么

⑤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拟声词词尾,助词 五.虚词的古今变化。

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生演化,古今用法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认真区别有助于对文言虚词的准确理解。这种变化大致分为四种情况: 1.用法消失。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作发语词,现在不这样用。“险以远,则至者少”中的“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现在已不用。

2.沿用至今。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于是”,现在也用于表示承接。“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也用于表示承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中的“而已”,现在也用于表示限止的语气。

3.用法变化。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的“所以”,古代表原因,现在表结果。“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中的“何如”,古代表示疑问,怎么样;现在表示选择的肯定部分。

4.另词替代。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矣”,感叹助词,现在为“啊”“了”取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则”,表示判断,现在为“就是”所替代。[小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虚词。①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况且 .②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那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呢 .④为众人师且不敢 尚且 .⑤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那样 .⑥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你的 .⑦以啮人,无御之者 如果 .⑧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同“岂”,难道 .⑨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于是写作 ..⑩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 ..

第四篇:高考作文训练第八周 评论体议论文

高考作文训练第八周 评论体议论文

对特定事物或特定言论进行评价的文章。目的在于分清是非善恶,功过美丑;或者总结经验教训,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评论体议论文首先要明确评论对象,而后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鲜明地表现出来。就中学生而言,评论对象主要是言行思想和文艺作品两方面,通过释义证明、推因论果等多种

论证方法确立自己的观点。

1.把握思想评论和文学评论的一般写作方法。

2.培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题目1:一句英国谚语说:说话是银,沉默是金。生活中许多人把它奉为人生信条。你是如何看的呢?请你就此问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2)题目自拟。

(3)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2:自选一部名著或一篇文章,写一篇文学评论。

要求:(1)体现评论文的体式特点。

(2)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3)题目自拟。

(4)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3:选择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加以评论。

要求:(1)观点明确。

(2)题目自拟。

(3)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1写作指导:这是一个需要辩证分析的问题。沉默是金,有条件限制,要辨析沉默什么时候才是金;说话是银,同样也要具体分析。如果一个人失去做人的底线只为保全自己而一味沉默,这就很难称得上是“金”了。

题目2写作指导:确立中心,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前提。一篇文章尤其是一部作品,往往内容很多,我们写评论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只能选择特点突出的几个方面展开,这样也比较容易驾驭材料。其次,应当注意把目光始终对准作品本身,以审美的眼光对作品评优论劣,不要写成读后感。

题目3:选题应考虑自己的特点,评论要有高度。

第五篇:8 评论体议论文

对特定事物或特定言论进行评价的文章。目的在于分清是非善恶,功过美丑;或者总结经验教训,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评论体议论文首先要明确评论对象,而后 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鲜明地表现出来。就中学生而言,评论对象主要是言行思想和文艺作品两方面,通过释义证明、推因论果等多种。

论证方法确立自己的观点。

1.把握思想评论和文学评论的一般写作方法。

2.培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题目1:一句英国谚语说:说话是银,沉默是金。生活中许多人把它奉为人生信条。你是如何看的呢?请你就此问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2)题目自拟。

(3)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2:自选一部名著或一篇文章,写一篇文学评论。

要求:(1)体现评论文的体式特点。

(2)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3)题目自拟。

(4)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3:选择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加以评论。

要求:(1)观点明确。

(2)题目自拟。

(3)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1写作指导:这是一个需要辩证分析的问题。沉默是金,有条件限制,要辨析沉默什么时候才是金;说话是银,同样也要具体分析。如果一个人失去做人的底线只为保全自己而一味沉默,这就很难称得上是“金”了。

题目2写作指导:确立中心,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前提。一篇文章尤其是一部作品,往往内容很多,我们写评论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只能选择特点突出的几个方面展开,这样也比较容易驾驭材料。其次,应当注意把目光始终对准作品本身,以审美的眼光对作品评优论劣,不要写成读后感。

题目3:选题应考虑自己的特点,评论要有高度。

上海 邱俊铭

前几年,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做“沉默是金”。现在,这首歌已不再流行了,但“沉默是金”这四个字却深深地印在了人们脑中,有些人甚至把这四个字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沉默有时确实是金。沉默可以是一种无声的讽刺,可以起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有时安慰某人,可以轻拍他的肩或紧握他的手。又如,谈到一个自己不熟悉不明白的事物的时候,缄口不言也远远胜过不懂装懂、夸夸其谈。

可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来个沉默是金。这行得通吗?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次欧洲举办的指挥家大赛上,要求每一个指挥家都指挥同一支曲子。轮到了日本青年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他指挥到一半的时候,忽然感觉到乐谱中出了错,使得曲子的这一段听上去不和谐。于是,他停了下来,指出了这个错误。可是每个评委都肯定地坚持说乐谱没有问题。小泽征尔重新指挥。又到了那个不和谐的地方,他又停了下来。这一次他肯定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们全站起来,鼓掌向他祝贺大赛夺魁。原来,乐谱确实是错了,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其实,当时并不是只有小泽征尔一个人发现了乐谱上的错误,可是他们都顺滑而过、不了了之。只有小泽征尔一个人以充分的自信、严谨的艺术态度,勇敢地指出了错误,所以也只有他一个人获得了金奖。

可见,“沉默是金”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行得通的。在该说话、该表态的时候,沉默实际上是一种毫无原则的表现。这种圆滑而不负责任的方式自然是不可取的。在生活中,这样的沉默是要不得的。在工作中,该说话的时候还是要大胆地说,不要怕说错,不要怕说了以后担当责任。只是得防止泛泛而谈、人云亦云。看来,“沉默是金”实在是一门艺术。

最后,以美国詹姆斯《强者的座右铭》中的一句作为本篇的结束语:“有时需要发言,有时需要沉默。”

文章通过细致的辨析告诉我们:对“沉默是金”应既要看到它正确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足的一面。文章着重强调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沉默不语。既从理论上作全面分析,又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

——读《呼兰河传》

河北 金兰

一、何人绘得萧红像

读罢她为童年的小城所作的《呼兰河传》,了解了作者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漂泊流浪的一生,才真真切切地感悟到那位诗人作家为作者题的那句诗的意味——“何人绘得萧红像,望断青天一缕霞”。萧红的一生,正如青天尽头那一缕红霞,艳丽而凄美,无奈的苍凉,绝望深处残存着那游丝般的希望,希望又终难逃被绝望吞灭的厄运。

了解了萧红生命中本应洋溢青春激情和活力却充满动荡流离的11年,也是她生命中最后的11年——一位3l岁便英年早逝的才女,也就可以理解作者在生命尽头,在病痛与死亡的痛苦中挣扎着写出这本传记的良苦用心,那种在绝望的深渊中执著地期盼温情,温情中又浸润了悲凉的复杂心境。一个20岁离家漂泊,曾经惨遭抛弃,走投无路的女子,终于幸运地遇见了毕生唯一的伴侣,相依为命,在20世纪30年代战火频烧的中国颠沛流离;终于幸运地遇见了那个时代的一盏明灯——鲁迅先生,从此有了与这位精神导师并肩作战的激情岁月。但这一切的幸福都似那一缕丝细的霞光,艳丽而短暂,4年后,与萧军感情出现裂痕,萧红只身前往日本,同年,作为伟大导师与精神庇护者的鲁迅先生逝世。流落异乡的陌生与孤立,形单影只的寂寞,感情上难以愈合的伤口,身体的病弱,社会的动荡不安,辗转避战的流离,人生中种种的不幸交织成她生命历程中最为寂寞的时期。在孤苦无依的时候,她以怀想往昔的生活排遣现实的创痛,而生命中最安逸的时光无异于在慈爱的祖父的爱抚下无知而快乐的童年,回到了童年,用一个孩子懵懂的视角加以成人理性的思考展开了对故乡那座灰色的城的回忆。这已不可能是单纯地快乐得无杂质的回忆,字里行间渗透着悲凉的意味,即便是一时忘情地想起一些欢快、热闹的场景,也总在不经意时悄悄将心境归于恍惚空寂,现实的残酷总在刺痛着在回忆中获得短暂慰藉的心灵。

慰藉虽短暂,对于作者却是一次自我拯救。然而命运到底是作弄人的,作者正在用温情的回忆小心翼翼地擦拭心头的伤口,坚强地准备生活的时候,一次意外的医疗事故如一片乌云,扼杀了青天尽头那一缕彻底孤独的霞。读萧红的作品,如《生死场》之类,展现在眼前的总是那个年代人们最普遍的生活状态,也是极为触目惊心的画面,像牲畜一样失去了尊严的人坚强地挣扎在生与死的界限上。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作品背后那个女子坚强、倔强甚至近乎固执的心,而在《呼兰河传》中,这份坚强熔化在纯挚的童心中,竟有了别样的意味。

二、只有一句话

《呼兰河传》是一部十万字的传记,作品结构也由“城、我、他”三部分构成。其中第一、二章像一部记录片。作者将镜头拉近呼兰城,对准城内的东街西巷,将城内不同年龄、身份、阅历的人的生命状态简约而生动地表现出来。而第五、六章则更像是一部部电影,抑或是记录片中的特写,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中最不凡的几个熟识的人,细致而生动地再现了呼兰城人们真实的精神状态。但书中最重要的第三、四章讲述“我”的故事的部分,却是全书最重要的一段文字。说它重要的原因,只是因为第三章开篇的那一句话。

有人评论《呼兰河传》时说到,也许《呼兰河传》整部作品只说了这一句话,这便是一句最平淡无奇的话:“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评论者认为这句话“平而出奇,虚而生实,远而及近,空而纳万物”“是彻底的还原,是至纯之境”,认为它“包含了作品所有的秘密:主题,调子,结构”。“‘城与人’是主题。‘我与祖父’代表生命流程的两极——‘生与死’。‘住’显示了作品‘恒与变’的意蕴。”我对作品的理解还到不了这样高深的境界,但踏着作者思绪的足迹去寻觅,便可知作者对城的回忆是由于祖父,忆城是忆祖父,写城是为了写祖父,前两章一幕幕的生活场景仅仅是一个背景,一个布局,为的是让祖父在回忆中可以安安稳稳、实实在在地坐在家中的后园里休憩。名为传城,实为忆祖父,因为那是作者生命中享受到的最真切、最无私、最深挚、最温暖的关爱,忆城恋城,实是怀恋那段在祖父的庇护下快乐而安闲的生命,离城弃城,原是因为这种爱伴随祖父的逝世而消失。

与那句达至纯之境的文字相照应的,是在全书的末尾:“呼兰河这小城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将一张纯挚的回忆之网不落痕迹地一把收回。

三、最光辉的形象

那是一位温和慈爱的老人,善良,睿智,细致入微地照顾着天真的小孙女。那是一位六十多岁还将一只猪抱回家亲手用黄泥包好烧熟,看着小孙女把所有嫩肉都吃掉才舍得吃的祖父。那是一位气喘吁吁地追着鸭群跑只为抓一只鸭子给小孙女吃的年迈老人。那是一位怕穷打更人听见小孙女无知的笑话心中难过悄悄关严房门的善良房东。那是一位晚上教孙女背唐诗白天陪孙女在后园玩耍的老顽童。

总而言之,那是你可以想像到的最善良慈爱的祖父,也是在我所读过的书中形象最光辉的长辈。难怪作者在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光仅回忆祖父来自救,祖父也许是作者如青天般寂寞晦暗的生命中唯一的一缕霞光,最无私最明丽的爱。

本文评《呼兰河传》,首先介绍了书的主要内容,而后重点评论书中的人物——我的祖父。从作者的特殊经历入手,分析刻画这一形象的情感背景,引出了人物的典型意义。题目用得好,语言具有文学性。

(1)思想评论以议论说理为基本表达手段,对精神意识、观念信条、态度准则等人们在思想方面的倾向、动态,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明辨是非,表达作者的观点主张。思想评论大都形式短小精练,内容相对集中。它往往只抓住一个问题或问题的一个方面,深入分析,讲清道理。为了使论题有针对性,通常选择那些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热点或人们尚未普遍注意的,处于萌芽状态的,却带有某种倾向、趋势的导向性问题。思想评论不能有评无论、平面说理。在作出判断,提出主张、看法后,要有“论”作后盾,有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论证格局。

思想评论也不能就事论事、囿于事实。应该以一个具体的事实、现象为缘起议论、发挥,进而从个别到一般。如果就事论事地满足于说清楚眼前的事实,就会使思想评论失去应有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2)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写作者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

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这是它与其他议论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他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这是它的个性。评论一般基于以下五个问题展开:①这部作品说些什么?②这部作品意味着什么?③这部作品是如何表达的?④这部作品表达得好不好?⑤这部作品值得创作吗?写文学评论要注意选题。对叙事文学,评论的角度应着眼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对抒情文学,评论的角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对一篇作品,是评人物形象,还是评情节安排,是评某一细节,还是评全篇结构,是评思想意义,还是评语言风格,都需要评论者认真权衡,初学者最好选一个小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