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军转快讯:解放军首个国家安全战略智库“中国国家安全问题研究中心”成立

军转快讯:解放军首个国家安全战略智库“中国国家安全问题研究中心”成立



第一篇:军转快讯:解放军首个国家安全战略智库“中国国家安全问题研究中心”成立

军转快讯:解放军首个国家安全战略智库“中国国家安全问题研究中

心”成立

关键词:军转 张为臻 国家安全战略智库 军转考试 军转资料

解放军首个国家安全战略智库“中国国家安全问题研究中心”9日在国防大学揭牌成立。

据介绍,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先后设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纲要》、颁布《国家安全法》,国家安全研究的意义和地位日益凸显,战略智库建设迫在眉睫。为更好发挥全军最高军事学府的决策咨询作用,国防大学统筹军内外资源,成立了我军首个“中国国家安全问题研究中心”。

据了解,中心将在中央和军队总部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主要包括:进一步强化校内外国家安全资源的整合,促进不同教研单位之间的合作,推动相关跨学科研究;集中组织力量对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安全问题进行攻关,为中央和军委总部提出咨询建议,包括形成《中国国家安全年度报告》;定期以高端论坛的形式就国家安全问题举行年会,并根据形势需要不定期召开专题小型研讨会等。张为臻博客

揭牌仪式结束后,中心还召开了“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总体国家安全观”研讨会。来自军内外的数十名知名专家分别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国家安全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创新军事战略规划、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运筹大国关系、探索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等角度展开深入研讨。

(原题目:解放军首个国家安全战略智库揭牌成立;来源:新华社;作者:孟祥青 王逸涛;责任编辑:吕欣彤)

第二篇:中国智库首次发布2020年中国亚非战略

中国智库首次发布2020年中国亚非战略

以往以中国为主题的研究报告,多由中国以外的“智库”公开发表,“而近年来,随着中国本土‘智库’从幕后走向台前,中国政策研究者也有了一定的国际话语权”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特约撰稿邱丹 | 上海报道

中国十大智库之

一、被美国费城外交政策研究所评为“美国以外环球十大公共政策智库之一”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年底出台了两份战略报告---《建设合作共进的新亚洲---面向2020年的中国亚洲战略》(以下简称《亚洲战略报告》)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评估与展望》(以下简称《中非战略报告》)。

这两份国内首次以中国智库名义发表的亚洲和非洲战略报告引起了外国媒体的多方关注。“星岛环球网”评论说,以往以中国为主题的研究报告,多由中国以外的“智库”公开发表,“而近年来,随着中国本土‘智库’从幕后走向台前,中国政策研究者也有了一定的国际话语权”。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发布相关战略报告是外国智库一种很普遍的做法,作为中国十大智库之一,出台这两份报告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与国际智库接轨”方面迈出的一步,“有利于外国了解中国学者的战略思想和外交理念,促进国际沟通和交流”。

并非“政府报告山寨版”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前身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隶属于上海市政府。该院副院长、《亚洲战略报告》项目主任陈东晓告诉本刊记者,一直以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有两大战略任务:“服务于中国大外交、服务于上海大外事”。陈介绍说,每年他们都会按计划把对于国际形势的研究和分析以内部报告的形式反馈送到北京相关政府部门的案头,甚至可以“直达中南海”。

2007年底,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开始酝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自主发布为战略报告。

杨洁勉院长说,产生这个想法是源自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2006年中央外事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强调了智库在外交政策方面的作用,是对智库发展的一大鼓舞;其次随着中国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在输出物质产品的同时,中国也应该开始向国际社会提供“思想性公共产品”;第三就是与国际智库接轨的尝试。

杨和陈两位院长都对本刊记者强调说,两份报告只是本院学者的研究成果,并非如外界猜测的那样来自“政府授意”。“绝非‘政府报告山寨版’、民间版”,陈东晓说,“不过我们对政府政策了解比较多,知道领导人在考虑什么问题,因此是为外交政策出谋划策。应该说,政府部门是在事后才知道的,不过他们表示了支持。”

陈介绍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2009年计划继续推出更加切合当下热点的新一轮战略报告,如未来中国的国际战略、新兴大国与国际体系演变等报告。他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目标,是成为“面向未来、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际问题智库”。

为何选择2020年为时间标点

精装成册的《亚洲战略报告》和《中非战略报告》封面分别采用了代表太平洋的深蓝色和象征非洲阳光的金黄色。《亚洲战略报告》指出了“亚洲非西方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等趋势,并具体提出了中国在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中亚各次区域的战略,有中、英、日三种版本。《中非战略报告》则从成就和不足两方面评价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并提出了未来5-10年中非关系中的可能变数与应对策略,有中英文两个版本。

两个报告的字数均为一万字以下,远远短于国际智库动辄几十页的篇幅和国内社科院发布的学术类报告。陈东晓强调说,这是为了突出“专题性”---“与国内社科院的绿皮书、白皮书不同的是,我们的报告专题性更强,篇幅也相对精悍得多。”

而之所以选择亚洲和非洲作为首次发布的外交战略关注地,也是有着深意的。

首先是外交政策研究的区域化趋势。“过去我们的外交政策强调国别和双边,现在的重点则转向了区域。比如中日关系不仅是中日关系,更是亚洲地区一体化中的中日关系”,陈东晓说。

选择亚洲和非洲是因为两个地区在中国外交中的特殊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亚洲的地区外交可以说是中国外交最成功、最活跃的一块,成就很大,但中国政府目前有对非洲政策和拉美政策白皮书,对于中国周边的亚洲,还没有一个整体的亚洲政策。我们看到了这个空当,希望能够抛砖引玉,”陈说。

“而2006年11月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之后,国际社会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与非洲的关系,这是个将在以后影响全球外交格局的变化,2008年又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而我们对于下一步如何推进中非关系做的不多,因此希望这个报告为筹备2009年的埃及会议提供参考”。

两份报告的“时间标点”均是落在2020年前后,这与国际智库通常选择的2030年、2050年也有差异。陈东晓对本刊记者解释说,这体现了中国智库的“中国特色”。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都将2020年作为中国初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时间标点。可以预计,到2020年,中国外交政策将趋于成熟,战略取向更加定型。而未来的十一二年将是中国领导集体从第四代向第五代过渡的关键时期,也将是中国在外交上完成一系列战略部署、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我们选择了2020年。”

首次提出“非西方发展模式”和“建设性说服”

在两份报告、特别是《亚洲战略报告》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外交新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

《亚洲战略报告》在总结亚洲发展趋势时指出,“亚洲的‘非西方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但其可持续性仍是最大挑战”,并随后进一步解释说,“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印度、阿联酋和俄罗斯等经济发展或转型主要采取了‘非西方发展模式’并获得初步成功,即发展中或转型国家可以在维持符合其国情的政治体制下发展经济并逐步赶超发达国家”。

陈东晓坦言,“非西方发展模式”提出后引起了“一些争议和批评”。“有人认为,这个模式还不够成熟,但我们课题组专家中的绝大多数认为,亚洲新兴大国已经培养出了一种与西方不同的道路,这个非西方的途径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还是提出了这个概念”。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室主任、《亚洲战略报告》课题组成员赵干城对本刊记者进一步解释说,“非西方发展模式”是受到“北京共识”的启发提出来的,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不同于“华盛顿共识”所认同的西方发展模式,“我们暂且称之为‘非西方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目前在亚洲主要体现在中国和印度。中国提供了一条在政治权力集中的条件下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这是过去国际政治经济史中没有的案例,具有创新意义。而与传统的原始积累---工业化---后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不同,印度则提供了一条跳过工业化时期,直接进入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为主的后工业化时代的道路,这也很有特色。”

在对2020年亚洲政策建议时,《亚洲战略报告》说:“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寻求‘建设性说服’的途径,即在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并在获得联合国或其他权威机构授权的情况下进行斡旋、调解、调停与维和。”

陈东晓认为,“建设性说服”是对传统的“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中间状态”,是以更积极的态度推动地区事务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室执行主任、《亚洲战略报告》课题组成员叶青介绍说,“建设性说服”是根据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新特点,在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下,提出的一种积极介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建议运用经贸、文化、外交等‘非胁迫’杠杆,向相关政府进行‘建设性说服’和影响,一方面转达国际社会的普遍关切,同时加强当地政府治理和控制局势的制度和能力建设,为此,中国已经向非洲等地派出特使,可以预期,未来中国外交在处理地区热点问题和维护地区稳定等问题上姿态会更积极,手段会更多,步骤会更大”,陈东晓说。■

《建设合作共进的新亚洲——面向2020年的中国亚洲战略》节录

* 亚洲仍处于“泛亚”合作的起步阶段。

*当前亚洲地区化的进程主要还是在次地区层面展开。亚洲现有的初步认同感尚不足以形成推动地区一体化的内生动力。

*对于综合国力正在迅速上升的中国来说,有效应对传统热点问题是重要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在应对潜在热点问题上要确立未雨绸缪和预防为主的原则,塑造地区性“和平降温”。

*展望今后12年的亚洲发展趋势,我们向有关方面提出如下建议:坚持多边主义和开放的地区主义;建立大国协商的多边机制;提供战略思维型公共产品;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寻求“建设性说服”的途径。积极应对恐怖主义、贩毒走私、防疫减灾、有组织犯罪和海盗等威胁;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成立“亚洲大学”以推进亚洲的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重视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建立地区公民社会网络,实现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的建设性对接。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评估与展望》节录

未来5-10年内,国际社会对中非关系的反应模式将进一步发展变化,具体可能有以下四个发展趋势:

(1)非洲对中非合作的期望值将持续上升,甚至可能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如一些国家期望中国成为应对西方“民主”、“人权”及“良政”等压力的抗衡力量。

(2)中非合作将面临来自两个方向的压力。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将继续强化其对非洲政策,挤压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另一方面,其他新兴国家也在加强与非洲的合作,中国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也对中非双边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3)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与中国在非洲展开合作的意愿上升,但同时也试图通过合作“引导”中非关系的发展,将中非合作纳入其预设轨道。

(4)西方国家还可能继续利用非洲热点问题妨碍中非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2008年中国亚洲外交大事记

4月12日,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在三亚举行。胡锦涛主席出席博鳌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5月6日-10日,胡锦涛访问日本,展开为期5天的“暖春之旅”。

5月30日-6月2日,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6月18-26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亚洲五国进行友好访问:朝鲜、蒙古、沙特、卡塔尔、也门。

7月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日本札幌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

8月25日至3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对韩国、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

10月14日,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访华,对中国进行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

10月24-25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45个国家的领导人参加了会议。

12月13日,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人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和韩国总统李明博出席会议。三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并发表了《国际金融和经济问题的联合声明》、《三国灾害管理联合声明》和《中日韩合作行动计划》。

2008年中国非洲外交大事记

2月27日至3月1日,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总统奥马鲁·亚拉杜瓦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他当选后首次访华。

4月11日,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访华,并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

4月23日,中国南非首次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

6月12日,南非非国大主席雅各布·祖马访华。

6月10日,苏丹共和国副总统阿里·奥斯曼·穆罕默德·塔哈访华。9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访问并出席北京残奥会闭幕式的尼日尔总理奥马鲁。

10月16日,南非海军“斯皮恩卡普”号护卫舰抵达海军上海扬子江码头,成为第一艘访问我国的非洲国家海军舰艇。这是我国与南非建交1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11月6日,埃及外长盖特来华访问。

11月6-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访问非洲五国,阿尔及利亚、加蓬、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和塞舌尔。

12月16日,塞拉利昂议长斯特朗访华。

12月17日,安哥拉总统多斯桑托斯访华。

第三篇:[军转快讯]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中国意蕴

[军转快讯]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中国意蕴

关键词:军转 张为臻 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军转考试

2015年5月15日,全国国家安全机关总结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强调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党的事业,与时俱进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去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首次会议,第一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概念,这标志着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机制开始正式运转。学者认为,习近平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中国意蕴”,确保中国发展的稳定与持续已成为我国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强烈的忧患意识、清醒的底线思维、勇毅的担当精神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应有的精神境界。

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中国意蕴”

确保稳定发展成为国家安全头等大事

在去年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首次会议上,习近平把“国家安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分量,要求我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个理念展开。昨日,在表彰会议上,习近平提出“扎实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与时俱进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要求,强调,“国家安全机关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力量,为保卫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体国家安全的概念本身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概念,而总体安全在体系架构和具体内涵上,也体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这就是习近平指出的,中国的总体安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叶自成指出,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其“中国意蕴”。首先,安全意识就是忧患意识。习近平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其次,安全意识就是防止危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安与危分不开的,所谓安全就是没有内外的危险。最后,安全意识是整体意识、全局意识。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沈丁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根据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中国发展的稳定与持续,是我国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内外各种矛盾不断浮现,包括一些突发的甚至难以预见的问题的发生,这对我们认知问题、辩识矛盾、克服困难提出了新的挑战。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任务繁重艰巨

政治安全是总体安全的根本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时期,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任务繁重艰巨。”在昨日的大会上,习近平他强调,要高度重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依法防范、制止、打击危害我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理解、支持国家安全机关工作,同心协力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中国总体安全突出政治安全,把政治安全作为中国总体安全的根本。”叶自成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国情超巨复杂,处理好国内的政治问题是国家政权最重大的安全问题。如果中国不能保持政治秩序的正常运行和政治稳定,一切安全问题都将是空谈。他指出,中国的总体安全把人民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宗旨。所有的安全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人民来感受、决定和评价的,任何不安全最直接影响的首先是广大的民众。国民安全是以民为本思想在安全领域的拓展。国际关系学院国政系主任林宏宇认为,习近平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在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有关国家安全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外安全形势的总体特点,创造性地提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价值观念、工作思路与机制路径。

强化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和担当精神

构建总体安全体系要有顶层设计

“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是党和人民对国家安全机关的一贯要求,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要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在昨日的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总结经验,从严管理,努力打造一支坚定纯洁、让党放心、甘于奉献、能拼善赢的干部队伍。

如何打造一支坚定纯洁、让党放心的干部队伍,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任天佑认为,强烈的忧患意识、清醒的底线思维、勇毅的担当精神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应有的精神境界。张为臻,强化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和担当精神,必须与强化战略定力结合起来。离开战略定力,极易导致“神经过敏”和战略误判,落入敌对势力设置的陷阱。当前,无论外部干扰如何变换花样,我们都要紧紧扭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战略目标和时代主题,始终高度警惕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被打断的危险。这样就能在壮大实力的同时,强固安全底线,提升安全系数。

“构建总体安全体系要有顶层设计,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构建总体安全的第一步。要完成总体安全的构建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叶自成认为,首先,应该有一个能够反映中国安全形势特点、任务、宗旨、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同时,应从文化入手,强化国家、社会、国民的安全意识。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命运,也关系到每个国民的命运。国民不仅是国家安全的最终受益,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动力。应当强化国民的安全意识,形成凡是危害国家安全国民安全的,自觉进行抵制;凡是有益于国家安全国民安全的,自觉进行维护。不做危害国家安全和国民安全的事情,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自己从事的工作做起。

(原题目: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中国意蕴;来源:军转网)

第四篇:中国锂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申请国家试点联盟

中国锂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文

件 中碳联盟北京低碳研究院

关于补充联盟发起单位邀请函

根据科技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09]269号),以及《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暂行规定》(国科发计[2008]338号)等文件的规定,现就推动锂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说明如下:

本联盟各方共同约定“中碳联盟北京低碳研究院”作为联盟对外承担责任的主体,代表联盟与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签订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等文件;联盟对外签署的其他文件可由相关联盟成员就具体事项,共同出具授权委托书,委托联盟理事长单位签署。

中国锂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机制,探索承担国家重大技术创新任务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整合资源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重点开发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锂电技术,探索率先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政策,发挥行业技术创新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为更多联盟的建立和发展积累经验。现面向相关行业协会,社团组织,龙头企业(必须拥有独立的研究实验室与研究专家团队),有科研实力的研究机构,知名大学,知名专家补充联盟发起单位,相关单位请及时与我单位联系,递交相关材料以备审核。

审批后,中国锂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每年向科技部申报项目课题,项目课题及相配套的经费将分配到各发起单位进行研究,联盟非发起单位成员无资质获得课题及配套经费。

收到此函后,请您直接与秘书处联系,办理相关手续。咨询电话:010-62819750 中国锂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碳联盟北京低碳研究院 二零一一年八月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