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游寿诗意中那张“平静的书桌”

游寿诗意中那张“平静的书桌”



第一篇:游寿诗意中那张“平静的书桌”

游寿诗意中那张“平静的书桌”

晏滔

1940年,李庄以一纸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迎来了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等10余所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迁驻李庄。包括大师级人物:傅斯年、李济、梁思成、林微因、董作宾、梁思永、童第周、曾昭燏、夏鼐、游寿、陶孟和等大批学子际会这样一个小镇。李庄,云蒸霞蔚,竟如一条璀璨的星河。使李庄这个不足3000人的小镇新增人口达1.1万余人。6年间,李庄为学者们安置了一张平静的书桌,给抗战时期中国人文科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养分。李庄也由此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那时寄自海外的邮件和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就能准确送达。

70年前,游寿跋涉六千里,奔赴那张“平静的书桌”。6年的时间,游寿留下意象丰饶的许多诗篇。重读那些诗句,她始终余音袅袅,绵绵奔袭到我的梦中。从中可以解读李庄,使那个年代行将消失的生命体验的秘密重新赋予现在的人生。从而见证一个文化精英存在的李庄。

李庄这张平静的书桌,从整体上看像是一个相互连接的巨大的“谜”。那一特定的时空,那一特定的群体,其间发生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是对李庄这一“场镇”的礼赞。

我为什么要从一位学者的“诗”出发,来解读李庄?一处“场所”的本体是人化的本体,“人文尺度”是最根本性、唯一真实和内在的尺度。游寿的诗可以是那一特定群体图表式隐喻的透镜,引出众多精英的“出场”。李庄的表情,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在学者们的对话和碰撞中,许多意义在时空的拐角处不期而遇。正如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所说:“历史便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

我在研究中国传统语境中,特别喜欢《天净沙-秋思》那曲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以极其凝练的语言,通过对秋郊夕照的描绘,准确而委婉地刻画出旅人漂泊的心境。在《秋思》中,九种不同的景物组织在一起: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孤立地去品味都不是明确的、界定的,而是模糊的、多状态的。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树的风姿是多彩的,马的高壮是未知的,道路也是变动不拘的。但将它们置入诗人的意象,那些枯藤、老树、瘦马、夕阳、断肠人便显现出意义,呈现的是一派萧瑟的晚秋气氛,景物变得具体可感。藤、树、马、水等都成为人眼中旅愁的写照。在诗意中,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集聚为抒情寄性的象征物。

于是,我从这种传统的审美出发,从游寿的诗开始“出场”。

1940年春,游寿因“近岁病重”,随幻云在江西河口休养。当身体慢慢恢复了生机时,在战火的硝烟中偷得一时的空闲,撰写《李德裕年谱》。初夏,胡小石将游寿推荐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的院长,教育心理学家谢循初先生。

胡小石在1940年7月29日给游寿的信中说:

介眉贤弟:

日前得飞书,极欣慰。寇机肆虐渝市,两月来几日与死神相挡拒,近时多雨,警报乃少闻耳。

寒家在此,惟寓庐略损,大小人口幸无恙,望莫念也。

女师学院校址定白沙,在重庆上游百余里,由重庆搭轮船一日到。开学原定十一月中,顷闻有提早之说,不知如何。

光炜因本期仍需赴滇,上周专函循初先生,请其将弟之国文系讲师聘书直寄河口。白沙环境甚佳,惟冀大局无虑耳。瞻望四方,我心如捣。奈何,奈何。

光炜下月二日飞昆明,有书请寄昆明云南大学。幻云兄近况何似?前赐和章风韵清劲,令人低回。此行往滇,仍携之行箧中也,匆匆不一。

顺颂、俪福。

光炜顿首

七月二十九日

图片:白沙白苍山麓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旧址,当年也是抗战文化中心之一。

游寿开始做去白沙的准备了。

这是游寿与幻云婚后的第三次分离。陈幻云因抗战特殊时期又在要职任上不能相送,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提笔写下七律一首:

六年前予有西凉之行,介眉过江相送,时值初冬,戴霜月而归。今其人入川,亦正其时,予以羁宦阙为面别,情见乎诗:

江潭摇落殒微霜,送我西行六载强。

今日君行谁送别,只应红树对斜阳。

游寿先是辗转到福建沙县,由江西河口去四川江津县的白沙镇有数千里之遥,可游寿为何还要绕道福建沙县,更添旅程呢?上世纪四十年代,游寿有一篇发表在著名的《斯文》半月刊上连载的《闽渝纪行》,文中道出了原委:

河口地襟信江,为赣东枢纽,扼闽浙皖之交通,商旅辐辏;虽多嶂岭峰峦之美,而尘嚣扰吾虑,微禄从家,殆不能堪。适师友书问,乃决入蜀;夫渡江衣带,以后至为恨,况余者,久居僻壤,鴂舌无正音,佘蛮流俗,岂不移人。至秋戒行期,时寇机方盛,路途为苦,有劝归闽乘快车直入渝。于是上铅山,入武彝,居南平沙县间,待车至冬始成行,达渝之日,岁云暮矣。

此时的闽中沙县也是一张抗战时期的“平静书桌”,福建省立福州高级中学校址迁到沙溪畔的沙县文庙。在校长陈粤人诚恳挽留下,游寿于1940年9月至12月,在等待“快车”期间任该校的国文教师。

图片:沙县文庙 大成殿,当年作为“福高”的大礼堂

当时的学生林钧祥,在2000年第5期的《三牧通讯》“三牧忆旧”栏目中,发表过一篇《欢送游寿老师》的文章:

翻开旧时日记,想找些资料写忆旧,读到40年12月27日欢送国文老师游寿的记述,把它录下来,作为忆旧的一篇。

1940年12月27日,星期五,雨,早晨虽然仍是阴雨濛濛的天气,但没有淋湿我们欢送国文老师游寿先生的心。大清早,由我和炳镛、启前三个人上街当采购,为今晚的欢送会做准备。这个小小餐会没有什么困难,可是市面上东西缺乏,花了一个半天时间,在街上转来转去地盘算着,有些要买的东西还不能凑全。午饭后我们又得上街去张罗。买不到油,最后向良友酒店商借了半斤菜油,才解决了买油下锅的问题。买完东西赶回学校匆匆地赶回教室,参加英文测验比赛,已经迟到了半小时,今天比赛的英文题目是One Sunday afternoon匆忙中我把以前所作的a narrow Escape一文节录下来,再搭上一个星期天下午的空袭情形凑成一篇文章,总算是交了卷,了一桩心事。交卷之后就跑到厨房预备做菜,不久许多同学也三三两两地赶到厨房来帮忙,大家对厨事都是生手,却有个热诚的心。在厨房里忙作一堆,到晚上总算是完成了任务,把菜肴端上餐桌。

晚上餐会是在大礼堂举行,除游寿老师之外,还请了我们的导师林永熙老师、教务主任载锡璋老师、训导主任来文华。餐后我们在教室里举行欢送会,平常不大整齐的座椅,把它排列成一个大圆圈,中央排一张长长的会议桌,桌上盖一条白被单。桌上排列水果是一大盘红桔子,以及几盘花生。来的老师只有游寿老师,这样子我们和游老师的距离更接近了。欢送会一开始就请游老师讲话,她曾告诉我们有关她的身世,以及鼓励我们努力向上的话。她说我们是天真的一群,我觉得我们有的时候天真,有的时候却也老成。会中有一位同学唱“真鸟仔”,那确是够天真的。大家说说笑笑中也有无限的别情依依,到八时许才散会。

在这篇短文中,还附有林钧祥次日的一篇日记:

本学期开始,我们高二甲组的国文老师没有人担任,过了不久,担任三年级的国文老师来了,也担任我们这一班的国文课程,这位老师就是我们敬仰的游寿老师。有一天在门房进口处看到她,同学们告诉我说她就是我们的国文老师,我对她没有什么印象,只感觉到她是弱不禁风瘦小的一位女人。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她就给我们很好的印象。时间一久,她令我们更觉得她不但书教得好,也教我们许多做人做事的大道理,令我们对她有深厚的感情。她瘦小的身体穿上一件长旗袍,走起路来很快,我们都怕她跌倒,但是她却有飘飘然非常轻逸的感觉。她上课的时候不论哪个同学发问,她都会走到同学桌前,为你解析问题,除了解答所问问题之外,还附带解析得更详尽些,丝毫没有不耐烦的感觉。

她的古文根基非常的好,对新文学也有相当的研究。她对课文内容都引经据典地来解析,令我们有相当的了解。她对文章主张朴实、诚实、稳重、尊严,她不喜欢小品文。她批改我们的作文极为迅速,除为我们文句修改之外,还给我们许多批评,这样子对我们的国文程度进展有好大的帮助。

她的服装非常朴素,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立风范,待人又很和气。同学爱和她接近,尤其是女同学们。她本来拟往重庆任聘于女子师范学校,路经沙县,受到我们校长邀请在我们高中部担任国文老师,经过再三商量,她答应留下来为我们教一个学期的国文课程,暂时取消重庆之行。我们高二甲组有幸得到一位好老师,掀起了我们对国文的兴趣。现在她要走了,怎么不令我们同学们惋惜与怀念。这样一位难得的老师,也许将来很难找到的啊!昨夜欢送会上,师生之间临别依依之情,仍然回荡脑际,游寿老师再见了!

她为我们编了一本文学史大纲,这更值得我们想念,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恩物。

注:上面是从日记里抄下来的原文,除文字错别字纠正之外,原封不动,保持日记原貌与当时的想法。写完这篇短文,脑海里又浮现出游老师瘦小的形象,记得前若干期通讯内,也有同学写怀念游老师的文章,今日游老师尚在一定会耳红,因为我们都在怀念你!

在游寿先生的《沙溪集》中,有一篇记述了她启发学生开朗处事的文字《题林生手册》:“余来沙县有语,我洞天岩幽邃冥藐,可资游赏。一日,将晡往焉,见夫古木参天,修柯蔽日,尼岩曲径,信可栖止。未尽游罢,去后又语,我岩西溪涧上有瀑布悬焉,潭而复坠泻壑襄崖,雨后乃壮观。昨夜注雨,余思瀑布,感而梦,梦雨山劈天而下,中垂洪流,越岗倾岩,涐荡空谷。今日未及霄,杖策独寻之,既见夫瀑布矣,而未及吾梦之瑰壮也。归如有失适。林生舜英以手册索题,生述志在山水间,余既与点也。又生意常有不快者,余以为事不足以郁梗也。当夫其未至慕焉思焉及其至也,又有若失者则曷若其未至。寄之梦寐间,时有能凌突走浑濛也。”

今天,我再读这些文字,又如何去把握梦寐与现实呢?

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端先生也是游寿在福高的学生,他在回忆这段时光时说:“在高二教我们国文的是游寿老师。记得她将《离骚》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这显然不是中学课本的内容。对中学生确实太难了。游老师清癯瘦弱,但讲课时,繁征博引,头头是道,给人以学问渊博,才气纵横的印象。有些千古传咏的词句,至今还在我脑海中回响:„吾令羲和佴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凋零兮,恐美人之迟暮‟。这要归功于游老师当初的教导。

在游寿的影集中,有一张与两位“福高”女学生的合影,虽然学生没有留下姓名,但却在照片的背面写下了这样一段小诗:

游先生——

沙溪畔曾经来了位女农夫,他沉毅地播下了大大小小的种子,不久,他走了。

其中的两颗,正在长成,也正在秉受着风雨的侵凌,然而他们倔强。

王立民看到这张照片后,曾感慨地说道:“女农夫,这是一种多么生涩而又恰当的句子。我猜想一定是这两位女学生绞尽了脑汁想出来的,她们的小诗写出了“女农夫”所播下的大大小小、千千万万颗种子所要发出的内心的赞美,赞美那些给了我们知识和智慧的人,赞美那些给了我们正直和勇敢的人,赞美那些在寂静的课堂上像农夫一样用汗水浇灌学子的男人和女人们。”

羁旅至12月,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那边还在等游寿赴任,胡小石在10月就已寄信来催促:

介眉贤弟:

来书并悉,光炜暂时在此帮忙排课,院中开学在即,望即速驾作面荐。聘书存敝处。

顺颂俪福,不一。

光炜顿首

三十一日

游寿不得不启程赴渝了,她虽在敌后,但对日军侵略所造成的惨状及民生的凄凉景象感同身受。

她在《饥妇行》中悲歌:

后生自沙县贻书,言延沙公路见榕饥民褓负提携,尽流离之苦,一少妇语尤伤。仲宣七哀诗:路有饥妇人,抢手弃草间。今日祸难有过西京,榕为少游之地又有先祖三世庐墓,桑梓之情,因作此行。

南国春烂漫,东皋耕烟断。黄金市斗米,黄金久不换。官府亦干没,斯中市价乱。三年未得饱,生人无存半。老弱蹈江死,丁男远投窜。母恩怜幼子,提携上江岸,中有年少妇,菜色眉心攒。足尔转荒山,饥行逐女伴,忽见路旁人,含颦问委婉,闻言是乡音,泞立沙谿畔。饥妇重致辞,语语哀以怨,生小住海湄,拾贝合作钿,不知纺与织,遨嬉随童卯。嫁与浮海客,载珠服绮缦,一朝海禁封,全家东西散。不惜颜如玉,操劳几曾惯,但愿无征战,茹饥自辗转。今年事更非,市中绝白粲。人言山中好,行行且顾看。十日草露间,阿谁贻一饭,闻道兵火苦,此境先自煎,尚有娣妹行,饥死那可算。语罢泣路隅,行人尽凄婉,背论兹山脊,豺虎又暴悍,饥妇向何许,潺潺滩声咽。

国破山河在,游寿怀着不平静的心绪又开始继续奔赴“平静书桌”的征程。蜀道的逼仄,路途的艰辛,夹杂着时局的动荡,国殇未雪冤,离别故土的乡愁,河山的壮美,纠结的心情和对那张平静书桌的怀想,在她羁旅中写就的《沙谿集》里纷杂地流淌着:

1、(崇安车中闻古人陈昭礼奉令归闽被刺死,亦自幸三年于役能健在)临川与雄州,逘巡忽三载。强寇翻腾日,壮士结缨待。

狂言欲动俗,龙文辨舌在。伏马吾安能,灵均死不悔。

駈车舍此去,悠悠归东海。道出武夷巅,遭迴于崔嵬。

忽念横死人,膺令亦何皋。梁客事狙击,彭越已葅盂。

乃知汉家术,明诏求元凯。

2、(姑表兄东生,以史地学主闽坛,沾夏入蜀,余至沙县乃闻其至渝,之次夕缢死道旅)滨海多秀士,声名扬上国。吾亦爱遨游,乘风振六翮。

丁令归击表,羽仪无人识。思闻乔木催,羁魂蜀道仄。

啼鸠珍众芳,兰芷谁揽摘。颓风靡未俗,狂澜无终极。

喆人亦云亡,井渫久不食,遗孤鐙前语,憔悴形骸黑。

抢道竟何如,掩涕长太息。

3、(十月十五日夜,城下望月见隔岸山中多埜祭,哭声甚哀)独立城烟下,涵泉激清濑。山风吹哭声,野祭怀征旌。

朔望向水驿,招魂鲁酒酹。伤彼砮妇言,幸无猛虎害。

漆室自倚楹,长叹终天赖。仰望天路遥,员景述烟霭。

4、(洞天岩李纲读书处在沙县西三里)

古木参天指,交柯蔽晴晖,莫莫幽岩雨,流泉吐清徽。风雨堕落叶,嗫屐此徘徊。曲径通遂壑,如闻猿狖啼。

摩崖攀腾上,连峦积翠微。重源泻洄潭,悬瀑素湍飞。

形役神劳久,登临写我忧。羁旅常悽郁,税驾意沉疑。

5、(南平剑津双溪汇流,余再至,至辄低徊不去,固赋三绝句)轻烟冷月记曾游,独立江干客念忧。

若使剑能龙化去,只今空垒怨寒流。

腥风一夕吹乾坤,多少国殇未雪冤。

肉食诸君缘底事,何人江水赋招魂。

隔岸纤歌意甚悲,双溪风露夜何其。

青山有恨长怀泪,故染江枫带血枝。

6、翠楼吟

月侵黄昏,云笼暗淡,依稀笛中清怨声声。关塞上惊胡骑山河淒咽。旌旗去远,只最苦兰成双鬓。经离乱,那甚哀唱问低谁桉。夜半烔烔星河正一庭,静宗冷风寒颤,想当年镌柬,指吴会梁圆,兔苑多时见惯算换得怵狂,萍踪难绾游情倦,却归何处,又登云栈。

7、闽渝纪行诗

(过建阳望武夷峰忆秋间道出山中景)

滴仙梦游天姥吟,岩壑风云魂悸惊。天姥去乡不百里,前辈言谈幼习听。弱龄读书玩诡曲,武夷九折欲攀登。羁棲悠悠五千里,雨山萝络系我情。天风吹我归东海,六龙蜿蜿入鸿冥。仰瞻群峰绝巅处,削立突兀不可计。下视山崖犬牙错,滩瀑传响音汵汵。一峰盤折凌陡顿,信知层谷栖幽灵。梦寐长寄霞气表,垠不寻历讬寄此,生有三十出记述,玉石杂陈意未闳。今者重过这相望,仙人在山不我迎。建溪泱泱从此辞,远探江源向新京。咫尺名山不可到,贵远贱近唯随声。我对名山长太息,山亦负高以自矜。烟岚游漫迴俗驾,剩有溪流出谷清。

8、出衡阳经洞口入雪峰,车行自未至申,壮其瑰玮。总角好览山海图,博物志异穷镂铢。

弱冠远游涉沧海,北过泰山望嵝岣。

梦谒昆论如嵩岳,九嶷绝叹未能逾。

平生怀抱多抑塞,欲迴天地浮江湖。

国破三年悲摇落,故人万里怀简书。

撙过武夷下杉关,赣水湘江傍纡徐。

仰望衡山之磅礴,回旋洞口惊嵯岨。

九九盤折雪峰峻,纵目四瞻尺歌岖。

始见远立之石嶂,拥髻轩冕相扶持。

展作列屏左右峙,倏尔俯拱若来趋。

百尺长松在眼底,安辨人畜与田庐。

鸟道缕缕还相属,山雾时来遮有无。

未具严寒气已祗,造物不假我踟蹰。

千丈下坡落平地,居民相向笑相娱。

此山俗呼指姆尽,行旅过者皆叹嗟。

觑蜀尚有三千里,请君去去慎前途。

我本狂狷情脱落,壮游生死任所如。

多谢主人殷勤语,踯蹰西风醉三脯。六千里风霜雨雪,道阻坎坷。游寿在《闽渝纪行》(原文载《斯文半月刊》)中描写道:

二十日:七时,天明发桐梓,初数十里犹平地,少刻又登危山,飞车而上,周折回旋之程不可计。其转折危崖,砌白石为栏,从车中外望,排栏若隐若现,车行如舞,而题曰花愀坪,夫花而知愀,行人过此,又何如者?然余以层坡错起,山树栏干,赏其奇势,而忘其危也。过此曰钓丝崖,盖俗名掉死崖。路局为美之,而山削立千丈,危崖崎其上,下有深涧,车路辟於山半,仰望危峰,俯瞰不测之谿,下生杂树,时有泉声琤琤,夫于役过此,命苦如悬丝。钓者之术,则操之司机,使其故意轻易,吾十余人,死於道路,况谷中数见翻车榖,社云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吾以为顾影而行,此人生何如无也。午止於松坎,松坎为贵州重点,车出松坎多下坡,是云中高原,邻为四川盆地。到东江界,为蜀矣,乍见小舟,流水清澈,又易我数日来胸怀,盖自入黔,三日皆在奇山中,而山高峻直立,不相连缀,又无江流,行旅如过乱琢间,山行者多负长簏於背,置物高出首,负者佝偻而去,商旅多马队,红缨鸣鑾回岗传响,闻声久之,始见其队。余者侍先君读,每观画至蜀山行旅图,山中木末,人担马驼,若缀若□,必其羡之。今兹至此,恍如立侍先君膝下,不知已二十年矣,余年二十,先君见背,南北旅食,儿时欢乐无复有,然一世得薄俸,辄北孝养之无由也,黔中多苗民,妇人之状貌服饰,与吾乡之畲民,相去无几也。苗蛮之祖,皆曰盤弧,与槃古固一声转也,特以所居荒僻,其教化不同耳,安知吾汉人皆皇帝苗胄耶,夜次綦江,城依山临水,晚如闽之沙县。夏间被炸,其圮落未建复也。

二十一日,晨去綦江,弥望坡陀地伏,而山皆平,以次为田,一望翠色葱茂,知其民勤於耕作,山固不高,涧谷绵深,连瓦不可计,山外复有山,此与江南殊也,似闽浙,而此则平圆,与闽浙之峰峦霞举又不同。十时至海棠溪下车,余日行夜宿,不以为苦,既下车,茫然不知所之,吾与此车益恋久矣。使我有一车,则吾长驾以漫游。

渡江,至重庆,市景之盛,楼阁如云,余闻重庆,久遭轰炸,火焚皆尽,今日所见,似未尽然,市中人物之多,摩顶接迹,涂为之塞,而人行目皆直视,神亦急切,未见闲散徘徊街头者。吾亦不欲多所企留矣。

二十二日,晨之时,余既伆促乘长江上水船,往白沙。大寒风紧,心绪紊乱,坐船中,夜至白沙,、闻去校中尚有三里云。

二十三日,清晨乘滑竿,迅越二山渡一桥,始至白苍山云。

图片:1941年,日机大轰炸中巍然屹立的重庆

1941年1月23日,游寿抵达白沙。她在《白沙集-题杨仲十先生金石后》中写道: 庚辰腊月,从闽入蜀远涉六千余里,河流紫带岩壑风云,每瞻危峰怪咀,叹造物之身,岂娲皇斧凿,及止白沙谒仲十先生,少日先生出其漂泊西南所刻金石以示余,前奇山川伟壮之气尽皆沮丧峰渊岐螭之妙,余置身三代齐楚间无所刻,尤精三楚玮奇流势丽之势,盖哀郢行吟之意尽寓诸磊落云石中。先生夏庐师内兄,家本金陵,久客北平,昔者于师坐识先生,先生旋归北平,北平陷,先生别妻子入蜀是家国重轻情有分寸也。阳春甦岚日,居白苍山望夏庐师之至八日无事,先生烹茗列肴核谈论竟夕,又余遁迹僻壤数年未闻之音固訿笔书呈先生席次。

图片: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大门口

游寿在白沙期间有一首《琐嗯寒-和白石》诗:

白沙镇西临江某氏别业,林有红豆四株,因以名庄。而树久不实,游者叽之。辛巳四月十三夜,吴君子我,盛君静頳,邀余及某君雪曼,吴君练青,乡人张君童英,李君一遂饮肴其间。月白景清,弦管杂奏。时沿海新喋血桑梓(顷皆易色),余暗有周虞之叹,既与乡人语之,又归写是篇。

翠树名园烟似练,水晶簾外清光引。

曲弓影闹香歌里,渐渐凄婉繁弦按遍。

玉笙应失方心碎,甚年年信息南枝。

未结总枉风致,何是残春意想故国情深。

数声归去无端夜语,唤起幽篁山鬼。

叹雩均清此绝吟西京,又见铜仙泪望,江流向海随潮,可与航一年。

※近闻今年红豆实矣

注:红豆树是原为一处生粮(地主)的山庄,抗战期间女师附中设在此,文怀沙曾在该附中任教。红豆树就在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附近。

另有一首《在蜀送澄隽乡兄携家归宰》诗:

去年我从东海来今年送君归东海,东海涛澜新喋血,却喜济时来贤宰,文掌兰亭闲典故,弦歌里门调鼎鼐,人言衣锦不夜行,我庆樵苏倒悬解,况君远客二十年,燕歌蜀讴乡音改,如今鹿车堂上拜,更携雅子茉无綵,念昔金陵初识荆,怆惶入雄敲鼙骇,未及从客料名贤,杀伐催弓已十载,愧我狂狷乡谊薄,多君立业英名在,倘过天姥仙山间,为我卜田畦葱莅,他日惓游东归去,邀君来看茅檐矮。

注:“天姥仙山”,这里指游寿故乡闽东的太姥山。

对于白沙当年的情形,有一篇冯玉祥写的经典文章——《我的抗战生活》第十四章 献金琐记:

第二天我就到白沙。白沙这个地方,真是抗战时期的一个教育集中地。有大学先修班,有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有几个中学,还有黑石山的一个中学。我分开给他们讲话。这些青年学生,为了献金,把他们所有的东西摆在街上去卖,并且是贱卖。街上热闹极了,有的为球赛卖票献金,也有的拿个纸裱一裱,找我写一个“还我河山,收复失地”的字拿到街上及大的工厂去卖,学生们想出来各种办法。到了开献金大会的一天,各处来的学生排着队,吹着号,打着旗子,步伐很整齐,都来了。你的数目多,我比你的数目还要多,六十万加到七十万,紧加紧加到了九十多万。大学先修班说商会的数目太少,希望他们多加一些,那位商会会长说什么也不加。学生们推了十几个代表上台来,请求他加钱,他还是一个不加。有一个十八九岁的学生向台上大声一喊,大家都向商会会长跪下了,就这样,商会会长才勉强答应了。当时许多的女学生,除了把钱拿出来以外,还把她们穿的大褂脱下来献了。有的女学生把皮鞋也脱下来献了,愿意光着脚回去。会上的光景热烈到万分。当学生一万多人跪下来的时候,好多人都落下泪来。

1940年的“文化迁川”行动,对中国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对所有奔赴四川的学人都是一次艰辛而漫长的旅程。10月,同济大学率先搬迁。紧接着,各研究机构也相继展开迁川工作。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不受敌机轰炸的地方,对这些研究机构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对已经饱受战火煎熬,不停搬迁的学者们来说,这却是又一次艰难的跋涉。当年,梁思成在给费正清写信时曾说:“这次迁移使我们非常沮丧,他意味着我们将要和有了10年以上交情的一群朋友分离,去到一个除了中央研究院的研究所以外,远离任何其他机关、远离任何大城市的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梁思成的信代表了当时许多学者的心情,无可奈何、颠沛流离。然而,严峻的形势已经不容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和选择。实际上,当时的中国营造学社处境十分尴尬,经费欠缺自不用说,他们甚至缺乏必要的图书资料来进行工作研究。此时,史语所从南京运出的那批相对庞大而珍贵的书籍是他们唯一可以商借和依靠的重要工作资料,这便是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追随着史语所迁李庄的原因所在。

1941年2月,曾昭燏就任中央博物院代理总干事,1942年8月,曾昭燏邀请游寿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共同主持“善斋”青铜器的整理工作。游寿应邀于1942年10月终于也到了李庄,任国立博物院筹备处助理。那时,曾昭燏先生负责铜器测绘、造型研究等事项,游寿先生则负责拓铭文、查史料、研书体及器物定名等。游寿先生晚年追忆这段同学学术之谊时写道:

“提笔写这回忆,台城青草,巴山夜雨,又出现在我眼前。四十年、五十年过去了,这批青铜器,曾经和已故曾昭燏院长共同抚弄,反复看它的构造,用薄薄的纸片,拓它的铭文花纹,量它的高、厚。现在展开善斋吉金图录,一个一个器物,又仿佛陈在案前。在李庄板栗坳一家大院的看戏厅的一角,有时从戏台上传下董作宾语言、问话,我和曾同志相视一笑。”

游寿曾在回忆中说起这个过程:“曾昭燏从国外回到昆明,又辗转到四川李庄山中,她要打开„善斋‟一批青铜器,便找我去。在旧中国,一个研究金石的人能看到拓片就可满足,现在能看到许多青铜器,太好了。于是我辞掉了(四川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学工作去参加。在这阶段,我不但参与整个„善斋‟青铜器研究,而且还看到留在箱库中未发表的安阳青铜器。听梁思永先生口述东北昂昂溪考古工作、细石器文物等,这给我以后离开山东赴东北搞考古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在李庄山中,我认识了许多学术界人物,如李济先生,他是在国外学考古的。此外,有梁思永、夏鼐,研究人类学的凌纯声和吴定良,向达则专攻唐史及敦煌学,搞语言研究的有李方仲,董作宾独揽了甲骨。他们各搞一门,但互通消息,有时开个报告会。由于凌先生和向先生是南京学友,有时互相谈谈所学,有时也流露出依人之叹。当时的头头傅斯年却感到秀才难伺候。”

图片:曾昭燏写给李济的信,谈及研究青铜器须制图,请李济在重庆代为采购打字纸。信笺上印有李庄中博院的电报挂号和邮政信箱

周懋庸先生有一首为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作的《李庄歌》,其中有一节记述了各学术机构的驻地和几位大学者的居所:

小镇贤良明大义,热诚迎来精英聚。佛堂古庙读书声,弦歌再唱是同济。营造社归月亮田,史语所上板栗坳。板栗坳似桃花源,傅老名居桂花院。倾情所务劳心力,谔谔之士性不变。考古之父数李济,羊街暂作安身地。至今当日旧街坊,尚忆李老终日忙。生活艰难少医药,一双娇女先后亡。戏台门板研甲骨,辛苦当年董作宾。惨淡经营梁思成,病骨支离林徽音。众贤如星难列举,李庄从此声名起。敌寇飞机过李庄,但见云树莽苍苍。上下城池均被炸,唯有李庄静如画,李庄山水护国魂。

图片:李庄纪念馆

图片:李庄中央博物院旧址(张家祠堂)

图片:李庄中央研究院旧址——板栗坳“栗峰山庄”(咏南山馆)

1943年9月,游寿又借调就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图书馆,整理金石甲骨、秘本、善本资料。在史语所的档案里,有1943年8月21日呈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的函:“本所借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游寿君来所任图书管理员一案,此系交换工作人员性质,本所于可能范围之内酌量借给中博院一二人。乞转呈院长核准。” 史语所是中央研究院中最大、人数最多的一个研究所。

板栗坳是张家聚族而居的场所,从明万历年间经过了清代,陆续修建,修成了七处大院子,还附带一个戏楼院,最北的在田边上,然后是老房子、柴门口、牌坊头、戏楼院及新房子。在田边上的对面是一个分开大院,叫桂花坳。中央研究院租用李庄板栗坳“栗峰山庄”张家七处大院作为办公和生活用房。傅斯年是1942年到李庄的,住在板栗坳桂花院。

游寿到史语所是补缺和救急。1943年3月底,史语所善本书库的管理员王育伊“急于赴渝”坐镇史语所的董作宾致傅斯年,“继任育伊之人,乞兄注意物色”。这段话放在今天很不好理解,图书管理,好像无非是采购、整理、编目、上架,借出还回等,谁干都可以。而当年史语所不同,图书馆是傅斯年建设新学术的重要保证。

李庄时期的史语所图书馆位于板栗坳的第一院,是山村入口的第一所,而且是一间最大的房子。大门是一排九间,门内的大厅也是一排九间,中间的七大间是汉籍书库,这无疑的要算大后方唯一的文史图籍最完备的图书馆。最后一进是西籍书库,还有些善本书分存第三院。这里共有中文书十三万多册,西文书一万多册,中外杂志两万册。因此,除了史语所的同人阅读之外,许多有关系的机关团体,都有人在这里研究参考。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有四个研究生侨居读书,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也常常有人来借书或阅览。南开大学的研究员、东北大学研究生、中英庚款委员会补助的研究人员,都会常常的借住读书。还有四川大学的毕业生,自费前来读书,完成他私人的著述。这是一座精神食粮的仓储,中国文化的宝库。

1943年10月,中国营造学社负责人梁思成为写《中国建筑史》需要找寻汴京史料,曾向史语所图书管理员那廉君去信求助。那廉君回信,“关于旧迹中之记载宋时东京城坊者,前亦询及劳贞一及全汉升先生,谓此种材料并不多见,后学曾翻检明人李濂所辑汴京遗迹志有记数页,如需此书,尚祈见示。” 第二天,梁思成立即复信,“关于汴京图承代询劳全两先生,李濂汴京遗迹志拟再查一下,便中乞交彭敏樵带下。”

史语所乃中国人文学术之塔的塔尖,这里的学者都是某个方面的专门家。因此图书管理员,要求必须是通才。

游寿有一篇《山居志序》记载了这一时期在中博院和中研院的生活:

海客西迁止於巴山,端居多忧旧,雨停云设辩,解惑奇闻希,见融缕为文,以遣其忧,曰:山居志。

夫庭槐蚁蛭窄,制廊庙乘车鼠穴,惜愈膏盲是能适志者矣,望尘遥拜,曲钩封候士流行之,以取富贵,吾无嗣宗之默,甚慕柳惠之介,误入矰檄山鬼技,唯笑入魑魅羞与争光,腐鼠滋味孰能逐臭,禽鹿之性雅,爱山林亦何所恨,一苇西泝,爰适兹山,即怀嘉游,即削若籍,职同守藏,将泥水以自避居,寄芜下无赀舂之劳苦,借百城之富,即抽思以写意,乃三春零雨,南山瘴雾,玄文憔悴,登岳夷歌,长谣而潜悲,下帷听鹃啼,彻夜以泣血。自边城羽檄干戈,遂沦中原潢池,寇盗鲸鲵竟掀沦海,问新亭耆旧谁共戳。王室念遭丧乱累年,羁旅闻垂天之翼来抟扶摇且为蝼蚁所欺,况无六翮抢榆差池此有时,而自伤少慕狂狷,率性任情,长读诗书,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于云草玄康成定礼,并值阳九之运,闲能安命立言,传家一经岂忘堂称,于是发箧啟轴,尊、罍、盤、盂、鬲、甄、钟、鼎。龙蟠螭结,藻起云飞,出乎汾泗,重登玉堂,垂露悬针,崩云游雾,传苍圣之玄意而泫鬼神。黼黻铃銮,缵扫无烈,镂子史之诏谍,昭成康之庞锡,乃若牺凤婆娑,饕餮餍噎,彼先儒之义训。徽仪物而益信,是人间环室,且夕列诸几案,以清玩。若夫爵封五等,恩隆九族,苌弘之数典张华之博物,楛失蘩弱,金路玉斝,雕板绘像,比物丑类,胄列专车。计尺度,分民族,辨音夷,貉论方言以记崷轩,或则吮墨含毫,焚膏继晷,铠豆摇影,龟卜吉兆,方杂子,索哺孺人,怨语如絮,刘孝檦窃,比三同四。异亦摸擬丰趣事,大人卿夫流传佳话,或则步兵能青白眼,卜论丹铅术,陶公盤恒枯松以长吟骚子,漫衍稷门之诡辩,渡江衙阶,登楼仲宣,风婴疾病亦轻通脱。乃至琼子炙毂,公输云梯,稽舌中郎,陶冶校尉。上官以玉尺量材,道蕴施步幛解围,人怀荆山之璞,家悬灵蛇之珠。天网八纮,顷之兹山矣。故鱼目混珠,滥竽邀赏,诩平生著作,自题手泽,美闺中淑女,谓居秦樱园,家无世业犹依夫荫以扬声,制非封建,竞比翰苑而自贵,道非四皓,循隐商山,安望玄蹱,礼致令下纸顾盼南溪,何怪妙选不伦,或则髡残归四,嫉俗执拗,仍同顽禅,贾豎学儒,气度自然斗筲,客无三千,士难五百,不知狗盗,亦惭鸡鸣。尚有邓曼齐姜,赵女绮姬,传駈西南滇海间,云思归陇,首邛笮道通剑阁,栈连停轩巴与渝,山号峨眉,抚翠黛而长颦;峡有月镜,临素靥而问焉支。膏沐未施,掠云鬘以欲颓;绵绮间叠,看珠碧而溅泪。生长戚里,但知歌吟。未习机杼,试濯江波。调姜韭初尝辛酸,问米薪始惊殊桂,此是女伴,长话殷勤。峰以粟名,地乃为坳。陟坡陀以升降,绕江流如襟带。水陆交臻,时有山市。龙圆、鸡菌、甘荔、黄橙、素奈、甘挂、银耳、金针尽罗珍异。行贾负贩越岗踰岭可至门前。野花如绵,山泉泣奏,舍浚木奴,万树株庭前,兰蕙百盆,古树交柯,老藤盤根,囷郁离披,时可娱心志者。更信小园自传,草堂唯彼名贤。羁客汤臣,安危乐道,窃慕斯旨。夫尺蠖能屈,龙性难驯,多怀激烈,直抒慷慨。未闲典故,词甚鄙陋,逼人拊掌,无所恨也。

可借“百城之富”遨游书海,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多大的幸事;“发箧啟轴,尊、罍、盤、盂、鬲、甄、锺、鼎”对于一个金石研究者又是怎样的眼福?巴山夜雨,给“少慕狂狷,率性任情”的游寿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山居的地点,游寿序中说得明白,“峰以栗名,地乃为坳。陟坡陀以升降,绕江流如襟带。水路交臻,时有山市。”即李庄的板栗坳栗峰山庄。

图片:李庄李济故居

图片:李庄羊街

图片:李庄营造学社旧址(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抗战时期的李庄,由于物资的匮乏,生活是十分清苦的。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书籍成为学者们最大的精神粮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图书馆及其中英文的非常重要的藏书成为李庄研究人员攻读的重点。

1940年10月底,梁思永一家迁到李庄,住在原羊街八号罗南陔家。到李庄不久便突然病倒,这次他病得不轻,经确诊是肺病,于是罗家的书房“植兰书屋”,便成了梁思永养病和工作的地方。梁思成、林徽因从上坝到镇上,都要到罗家去看望梁思永。那时的林徽因也是病的长年卧榻休息。梁思成从中央研究院的图书馆里带回徽因能躺在床上看的书籍,恢复了她学术研究的兴趣。

费正清在回忆录中描写道:“中研院图书馆差不多是真的保存了好几位逃难者的生命,其中包括徽因和她的小叔子梁思永,他是一个有名的考古学家,因肺结核而卧床四年,由于读书和写的东西有人阅读才在此期间保持高涨的情绪。这两个人的长期卧病并非例外。而且,在一个没有医院、只有一个靠步行看病的现代医生的边远小镇,当然会有悲惨的死亡,尤其是妇女和儿童。除了其他人以外,中央博物馆的李济五年中死了两个十几岁的女儿,社会学家陶孟和的妻子也死于肺结核。”

其间,游寿在写《山居志序》时也在病中。作为图书馆的研究人员,同乡的海滨故人林徽因来借书,游寿当予以关照吧。在李庄期间,游寿先生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海啸楼”,显现出她对时局的不安,大有山呼海啸之感。另一方面,在她的诗里总是提及来自东海之滨,谢冰莹在其文学作品中也是把游寿当做她的“海滨故人”,游寿的同乡庐隐不也是以“海滨故人”作为她第一部成名的书名吗。“海”的意象对于此时的游寿无疑是一种砥砺的暗示。

图片:游寿的学生王立民访问李庄时驭仙草堂(“海啸楼”)已破败不堪

图片:介眉在蜀用笺(印有“海啸楼 ”的游寿手稿)

李庄集聚了当时学界半壁精英,他们既互为鼎足又难免“争吵”。当然,这里不是绅士名流空谈心性的象牙之塔,不是谄事权贵之徒的名利之场,而是这批血性男女的神圣祭坛。他们讽议党派,指陈时弊,在国难当头中为一方明朗的天空而大声疾呼;他们躬行实践,高标独立,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并顶着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开启了我国近代科学研究之先河!

费正清在她的回忆中就写道:“除了物质上的困苦以外,还有使这种社会必然成为牺牲品的内耗,既有嫉妒也有争吵。甚至还有更加精细的文化上的冲突。例如,从上海迁来的同济大学,曾是德国人创办的并且由德国留学生供职,而中央研究院人们的学术渊源多半是在美国。这就使得两部分人关系有些冷淡。”

林徽因曾写下一件憾事:1943年春,在逃难来李庄的研究人员中间包括他们的妻子们在内,染上了一种最终导致争吵、愤怒、谩骂和友谊破裂的煽动性流言蜚语。“……我很怀疑,是不是人们在一个孤岛上靠十分菲薄的供应生活,最终就会以这种小孩子的方式相互打起来。” 人在环境面前都是脆弱的。尽管是一群高尚的人。

李约瑟博士和费正清的造访曾一度打破了李庄的单调生活,一位是后来写出了《中国科技史》而举世闻名的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一位是美国学者、时任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处官员。显要的来访者,把学人的注意力从日常的争吵转移开。费正清回忆录中有一节林徽因写信给费正清描述李约瑟博士来访的一段情景:

“李约瑟教授来过这里,受过煎鸭子的款待,已经离开。一开始人们喜欢彼此打赌,李教授在李庄逗留期间会不会笑一笑。我承认李庄不是一个特别使人兴奋的地方,但是作为一个中国早期科学的爱好者,又不辞辛劳在这样的战时来到中国,我们也有理由期待他会浅浅一笑。最后,这位著名的教授在梁先生和梁夫人(她在床上坐起来)的陪同下谈话时终于笑出了声。他说他很高兴,梁夫人说英语还带有爱尔兰口音。我从前真不知道英国人这么喜欢爱尔兰人。后来在他访问的最后一天下午,在国立博物馆的院子里,当茶和小饼干端上来的时候,据说李教授甚至显得很活泼。这就是英国人爱好喝茶的证明。”

费正清还回忆说:“许多人指出,梁思成由于成功地把陶孟和博士和傅斯年博士拉到一起十分友好地握手,应当得到诺贝尔和平奖金。这件事由于是在大庭广众之间做成而更具戏剧性,它刚好是在李教授在中央研究院大礼堂作讲演之前那一刻发生的。据报道,许多人暗自为这件事鼓了掌。李济博士走上前去和梁思成握了手,并且私下说要授给思成诺贝尔和平奖金。后来梁夫人写信给在重庆的费正清博士,叫他放心,人类总的来说还是大有希望。”

游寿的《伐绿萼梅赋》并序,也道出了些许“象外之意”:

余壬午之冬来游西川,寄居咏南山馆,亚门间香飘雪曳,冰肌玉质,顾视绿萼梅一株,蟠矫偃翥,长自瓦砾,南枝如鹏翼垂云,伸覆墙之外,盖上有樟楠竹桂;蔽雨露之泽,草木有本性,槎枒以望生,明年余移居海红花院,又明年夏,主人伐而去之曰:枝杆虬囷伤邋篨也。余漠然久之,兰芷当门,锄而去之,此言不虚。乙酉冬,余居驭仙草堂,又出入山院,门庭无改,独不见故枝羁旅门墙,感草木虽无言,而性灵犹有同者,遂赋之。

江天晚晴映余霞绚烂,寒谷隧风卷残叶而萧寥。临浮思以顾盼,沿崔葱而逍遥,循层除而升降,瞻女墙之翠翘,冰肌雪质,芬摇芳飘,绿衣索笑,孤鹤相邀,照飞英以景月,罗粉黛于清朝。缀枝如豆,嫩蕊若桃,金谷佳人凭危楼以将坠,潇湘帝女依修篁而掩泣。乔木干霄,交柯蔽日,云缦缦以浑蒙,雾沉沉而翳歙,暗香悄凝,绿蛾惋悒,东篱非所,南枝斜出,寰鹏翼搏,扶摇而上,征奋龙偃。掣波兰以腾逸,寿阳新妆,江城吹笛,处士过此而磐恒,阮妇见之亦恨嫉。时移岁改,蕙叹兰烝。薰莸臭味既殊趣,精浊浮沉又甚分,何庭堂之芜栽,孰纫佩之缤纷,未据要路,且非当门,急斧斤以摧枝,杂畚插而锄根,何藩篱之森固,父嘉木之夭年,姿榛荔之畅茂,任蔓草以衰延,东平步兵坏府舍,使内外以相望,汾阳甲第混,负贩同贵贱而联翩,或无为而称治,或损益以求贤,况毁七宝楼台支夏屋,无补倾仄宁意。九嶷仙人饰铅花两争媸妍,想环佩微尘绮罗轻絏,悼月下归来之芳魂,愁水边远移之玉骨,未是上林紫蒂,春风早霑,翻似丹岭绮青,王孙却伐,望东阁兮彷徨,抚余襟兮哽噎。

乙酉冬至初稿

右稿流居西川所作,日者王云自北京归转夏鼐问讯,又读英人李约瑟之中国科学技术史,叙论故人旧事盖已三十年矣,今存者几人。

“寄居詠南山馆亚门”,说的是“借调”一事。

詠南山馆在距离镇上八里地的板栗坳栗峰山庄,那里是史语所考古组办公地。初到李庄,游寿是住在镇上张家祠堂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43年9月,她才由山下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调到山上板栗坳史语所图书馆,也就是赋中所写“明年,余移居海红花院。”“亚门”指董作宾的办公室,董作宾还曾为游寿其刻名字小印两枚,游寿平生小楷多钤之。

游寿藉绿萼梅而赞冰肌雪质之人格,指责“急斧斤以摧枝”之人,而鄙视甲第”所居“王孙”之虚伪无知和兵匪之气;面对当时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发出了“况毁七宝亭台,以支厦屋,无补倾仄宁意”的感叹;“望东阁兮,彷徨抚余襟兮,哽噎”;是寄托了对一种美好理想的向往;“悼月下归来之芳魂,愁水边远移之玉骨。”是对高尚风骨的追悼。

【按语】 建筑现象学的奠基之处是“场所精神”;文学现象学的奠基之处 是“对象化的美感”,它们最贴近“人学”的方式都是“诗”。语言作为“存在之家”,既是“思”,又是“诗”。我之所以用游寿的诗来隐喻和解读李庄存在的场所精神,是游寿的那些诗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语”之上,传达了那张“平静书桌”的“情语”

第二篇:在诗意中过冬的优美散文

寒风凛凛,万物肃杀,这样的冬天,人的心,仿佛也会冻出一层冰来。空闲时躲在家中,炉上一盆火,手上一杯茶,随手翻看些唐诗宋词,便似天上人间。

冬天,可以赏雪。“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在“诗仙”李白的笔下,雪花大得这般不同寻常,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而雪落的时候,高骈也妙笔生花,“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在白雪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样晶莹剔透,连葱绿的竹子,也象白玉一般美得出奇。雪下得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树木仿佛都变成了梨树,花团锦簇,压枝欲低,边塞广阔而美丽的雪景,在岑参笔下,充满诗意。

冬天,可以打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唐代诗人王维在《观猎》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将军驾鹰纵马追猎的情景。角弓上的箭射出了,弦声强风一起呼啸!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锐敏捷的鹰眼,积雪溶化了,飞驰的马蹄更快。诗中,将军意气风发,身姿是那样灵巧敏捷。看着诗,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守猎图,也难怪苏轼给予很高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冬天,可以垂钓。柳宗元有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整个世界,都被大雪覆盖了,而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披一件蓑衣,戴一顶斗笠,乘上一条小船,在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那种超尘绝俗,那种悠然自得,岂是俗人可以体会。

冬天,可以赏梅。“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下雪了,天地一片苍茫,天与地,都是一片雪的世界,梅的红,本是白色世界的极美的点缀,却被大雪淹没,可是,雪,又怎么能挡住梅的香?王安石的鼻,嗅到了若隐若现的梅香。“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其实,雪与梅本就是相互映衬,相辅相成,卢梅坡的评价,是那么独特而中肯。

冬天,还可会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浓浓的友情,在白居易的诗中流淌。夜黑风急,雪欲来临,三二个知己友人,围坐火炉旁,看着绿酒在红泥的小火炉上冒着热气,彼此把酒言欢,连空气中都有暖意流淌,全然忘却了外面寒冷的世界。

在佳句中穿行,在诗意里徜徉,原来冬天,也可以这样捂暖。

第三篇:08年陕西省中考满分作文及点评《难忘那张平静的脸》

08年陕西省中考满分作文及点评《难忘那张平静的脸》

在书刊上看过一张沈从文的照片。他戴着眼镜,温文尔雅。与众不同的是,那张脸是那么安然自若。从镜片后折射出的目光,又是如此平静祥和。那张脸,让我过目不忘。

沈从文的一生其实可谓命运多舛,尤其是十年'文化与革命',对他更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沈从文凭借着超然的平静,留下了不朽的文化艺术瑰宝,赢得了源源不绝的读者与尊重.'文化大革命'时,沈从文是'重点打击对象','红卫兵'派他去扫女厕所。这对一个文学家来说是天大的羞辱,但沈从文却平静地说'组织在政治上不信任我,但在道德上还是信任我的。'于是,我看见了那张脸,平静中带着坚毅与乐观。

有一次,沈从文被多年好友告了密。

当他得知消息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捶胸顿足,感叹人心险恶。他平静地笑了笑'没什么大不了的。他那人,是会这样的。'我又能看到那张脸,平静中带着宽容与释然。

但沈从文的内心其实是'不平静'的。当他由于遭到迫害而不得不放弃文学转攻历史服饰研究时,他同样平静地说'我爱这门学科,像我爱文学一样爱。'刹那间,我懂了,他的内心原本有过痛苦与挣扎,但他最终选择了释然,将对文学的热爱埋于心底,用平静的外表保护内心熊熊的热情,默默生活。于是,那张平静的脸上又多了几分刚强与勇毅。

是什么让沈从文平静地生活在人生的严冬酷暑?我想,应当是对理想执著的信念,对生活忠诚的诺言。

正如普希金所说,'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定'。面对人生的激流,我们不需要哭天喊地地求救,更不能懦弱地怜怜自艾。我们要坚强起来,冷静头脑,怀揣着对理想孜孜的追求,许下对生活'不抛弃,不放弃'的诺言,然后平静地微笑,整装出发。

这样,才是最高境界的平静。

平静不仅仅是单纯的气定神闲,它需要勇气、坚毅、乐观与刚强。所以一个真正做到了'平静'的人终将成为人生的赢家。

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张平静的脸,鼓励我们笑看风云。而那张脸,必定让我们终生难忘。

【满分理由】

构思新颖,考生通过沈从文平静的脸,试图挖掘作家内在的坚毅与乐观、宽容与释然、刚强与勇毅,这是一种高境界的人格魅力。选材新颖,过渡自然,让全文行云流水般地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用词新颖,让我们眼前一亮。结尾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升华主旨。初中学生可以这样深入理解作家的人格实在难能可贵,足见他语文功底的深厚。

第四篇:《龟虽寿》全诗赏析

说起曹操,大家一定都再熟悉不过了,都知道他足智多谋,能征善战,但是他也是一位文学奇才。今天语文网小编就带来他的《龟虽寿》赏析。

《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品赏析

【注释】:

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为什么理论家的眼光同读者的赏爱如此大不相同呢?这是一个颇为发人深思的问题。

王大将军击节赞赏的诗,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 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

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不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吗!

《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钟嵘六朝时人,当时文学之士很讲究文彩华美,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钟嵘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使然。我们知道,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

第五篇:《后游》全诗翻译赏析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的诗意: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

出自杜甫《后游》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释】

⑴后游:即重游(修觉寺)。

⑵曾(céng):一作“新”,一作“重”。

⑶怜:爱。

⑷有待:有所期待。《礼记·儒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

⑸烟光:云霭雾气。唐元稹《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雪映烟光薄,霜涵霁色冷。”

⑹暄(xuān):暖。

⑺此:指修觉寺。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参考译文】

想起以前曾经游览过的修觉寺和桥,这次重游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

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着我的;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

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

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于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今属四川),游修觉寺,写了《游修觉寺》诗。同年再次游修觉寺即写了这首《后游》。

【赏析】

《后游》是杜甫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此诗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后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全诗记叙了诗人重游修觉寺的见闻感受,虽重在抒写内心的情绪,但景语生动,情语深切,情景交融,理趣盎然。

由于心态的不同,旧地重游往往会有绝异的感受,在《游修觉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却又客愁全减。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在诗人看来,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欣赏。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诗人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两句则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诗人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

全诗以感慨作结:“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更为感人的效果。此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