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片分析《英与白》
影片分析——《英与白》
《英和白》是张以庆的第二部作品,本片还有一个副标题“99纪事”。本片借英和白的生活状态记录了在世纪之交,人的生存状态——作者认为的生存状态„„
作者首先对人类当前的生活状态有一个概括“1200万年前熊猫就存在了,是属于那种独居的动物,300万年前产生了人类,那是人们是群居的,今天熊猫依然独居,而人们„„”作者用整部影片告诉了观众,人现在已经不再群居了„„
英与白捆绑作为个体被完全隔离在另外一个世界中,电视是他们唯一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对于这个个体,一个人和一只熊猫又是无法做到彼此交流。换句话说,作为社会个体,原本应该是以“家庭”的方式来彼此照顾,彼此安慰。可是这个的家庭就是一个女人和一只动物„„为什么这个女人宁愿守着一只动物也不愿意去找一个男人呢?“我就想告诉那些要离婚的或者是那些没离婚的或者正准备结婚的人,结婚的时候谁都真的没有想去离婚,慎重的时候但是还是别委屈自己,委屈孩子,还是要有责任感。”这段画外音是几位不同年龄段的女人对婚姻的看法。这是一个离了婚的女人所说的。这种讨论本身就映射着现在婚姻的不可靠„„尽管英很孤独,白也很孤独。两个人走到一个原理世界的笼子里。现实中两者的朝夕相处与心灵的孤独才是最真实的。英是本不应该在铁笼里的,它应是啜饮露水,饱享嫩竹的生灵,白也是不应在这里的,一个优雅的女人,一个能够沉醉意大利歌剧的旋律中的女人应是爱情的精灵。但是他们在片中呈现给我们的却是现代社会里最具真实性和代表性的生存状态。还有那个娟,也不应是木讷和孤独的,她应是天真烂漫地享受童年和亲情的天使。娟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时面无表情的特写,第二次由全景拉到远景,前景是栅栏,后景是娟,突出了景深。而且构图上还把娟框在了栅栏内。第三次出现,背景播放着“找朋友”音乐,由上一次的栅栏外推到栅栏内。这一切都表明作为生命体的本能和原始的一切欲望与冲动在这个狭小空间里被深深压抑着,而英与白只有将自己全部的情感与追求寄予对方,并以此寻求解脱。“白说带英就象带孩子,谁带的孩子随谁,但不容回避的是这种潜移默化打的影响是相互的。除了短暂的求偶期熊猫彼此间尽一切努力避免接触。14年如一日白每天24小时守候着英,他几乎不语外界接触,在我们大半年的交往中,仅见她外出过一次。白说这个世界上其实谁也不理解她,正象没有人能真正理解英一样。但她和英之间有一种默契、一种声音和眼神的交流,她能读解英的某些暗示和要求。她说以英为伴内心获得安宁。”让现代人产生如此的生活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呢?
影片开始,创作者利用熊猫英的视角,为观众掀开了一个倒立着的世界。这个世界中有白,有一台电视机,还有铁的栅栏。这就是英眼中的世界。也可以说是作者眼中的世界,由始至终的出现在画面中的笼子,栅栏将将观影人群至于笼内,在笼子的内部,观看着笼子外面的世界。获得信息的方式就是电视。“今年是1999年是世纪之交之年,蛮特别的一年。这一年、这几年当中所有人对于整个世界、对所有媒体资讯的吸收其实是很膨胀的。但是人的心反倒越来越空虚、越来越萎缩。每个人心里其实都蛮空乏的蛮寂寞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战争,经济发展,人类生存,感情问题„„这一切其实就是再表明人现在已经不是“群居”的了!这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决定的,而制定这些规则的,却又是处在高端的的一些人„„所以是人把人的生活变得孤独,空虚的„„
对于科索沃战争,英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只是默默地注视着,而当电视里播放起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主题曲时,英随着旋律一起舞蹈,仿佛在为瓦尔特加油!为阿富汗的百姓们加油。这时画面上出现的两个德国纳粹变成了正在行礼的美国总统和中国总理。中国总理还发表着致辞:“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希望的季节,我们共同在这篇美丽肥沃的土地上播下中美友好的种子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棉花缔造中美友好关系的先驱者们„„”这时美国正在以战争的方式侵略着科索沃„„对于中国股市的火爆,英在自慰。“作为自然界的指标物种熊猫的繁殖是个极大地问题”,作为世界中的占重要地位的中国来说,经济发展也是个极大地问题。“据说雌熊猫每年发情期中只有一两天真发情日,而这其间最佳时段中有一两个小时,且在择偶上十分挑剔”也就说英这样的雄性熊猫被选中的几率很小。只能依靠自己来解决问题。中国的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很慢,只能靠股市来带动。可是,这种不正常的火爆就像自慰一样,瞬间的激情之后就什么也剩不下了„„
这些英的日常行为,加之特殊的环境音效。就赋予了这些真实的生活一种态度。是一种发自人内心的指责和讽刺。《英与白》的产生不是一种偶然,它让我们镜式的反观自我,反观人类长久以来存在的情感交流危机。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失去理智而去盲目的跟从社会潮流而动,还曾想在众多乌鸦中脱颖而出,这也许是场悲剧吧。因为城市人前进途中具有一条惯性轨迹,走的人多了,会使之加固并更趋成熟,逐渐成为僵化的教条影响着的思维习惯、处世方式和生活方式。意欲走出城市的心理状态使人的个性与城市社会产生了茅盾与冲突,结果却是面临着两种选择:现实中的屈服或文化中的反抗。但可惜的是片中主人公偏偏选择了逃避,这难道还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作品本身虽略显沉重,但带给人的启示却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白的逃避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她的等待中暗含着希望。这也是作者结尾想让观众感受到的。并不是没有希望,一天一天的度日中内心的对未来的的憧憬一刻不停地奔腾着„„
第二篇:英与白影评
白(白玉陵),一个有着意大利血统、年届不惑的女人,在业已过往的14年时间里,她将人生中最美的时光献给了另一个生命。那是一只名叫英的雄性大熊猫,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只可被驯化的大熊猫”,它和驯兽员白在武汉杂技团寂静的大院里长相死守。言语在方寸空间里永远失去效力,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可将彼此的心意传达。她熟悉它的生活规律,它似乎明白她的心意。她们甘于这份寂寞,在繁华闹市乱中取静,固守着这块几被人遗忘的角落……
剪辑中蒙太奇的运用,拍摄中,英和白的下一个动作、下一眼神都是无法预知的,这恰恰为张以庆发挥创造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因为蒙太奇语言可以打破现实生活中时空相对完整的限制,可以把实际时间压缩或扩展,还可以把不同时空上展开的形象交叉组合在一起。《英和白》向我们展示了英、白、娟、电视机这四个关系层次,看似没有故事情节,其实蒙太奇思想在决定“拍什么”“不拍什么”的同时已经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1)叙事蒙太奇的运用,《英和白》的故事性并不是很强,但是在张以庆眼中,英和白的相守渗透出孤独感反而要用那些琐碎单调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张以庆别出心裁地使用了“主观镜头”这种叙事方式,从开篇即为倒立的世界,到片中常常出现画面的前景变为或虚或实的栅栏,这都是张以庆试图用“英专注的神态(看)——隔着栅栏的世界(电视机)——英的反应”的叙事蒙太奇推动故事。(2)表现蒙太奇在《英和白》中被运用得炉火纯青。Ⅰ、对比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的手法,电视中喧嚣的新闻,每天播报着天下大事,而屋内英和白的生活依旧是一层不变,波澜不惊;Ⅱ、隐喻蒙太奇 借助一种现象所固有的特征来解释另一现象,类似“借代”手法。娟在片中出现的镜头共有13 个,其中至少有8 个是娟和英被剪辑在一起:娟抱着玩具熊猫发呆,英在笼子里也发呆;娟对着鱼缸调皮地做鬼脸,英也调皮地抢走抹布不放手,将他们对列起来,加以类比,突出其相似的特征。Ⅲ、象征蒙太奇贯穿着整个《英和白》。片中的电视机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线索,它本身也是一种“象征蒙太奇” 手法的代表:“科索沃战争的报道和手机的广告、天天饮食和台湾地震被荒谬地组合在一起,并被隔绝在一个序贯的小盒子里”,构成一个虚幻而荒谬的世界。Ⅳ、联想蒙太奇,其实《英和白》让人叫好的就是几首舒缓悠扬的外文抒情歌,并没有后期音响特效。这些歌曲之所以能产生一种深入骨髓的震颤,在于它与画面和解说词的有机配合。例如,白出场时那首意大利女声歌剧,让中意混血的白添出几分忧郁的神秘感。再如白手洗衣服,配上干净有磁性的男中音,再加上字幕:白在经济上十分宽裕,14 年的守候与生计无关,手洗衣服只是白的一种习惯。”短短几秒钟,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驯兽师的形象已经跃然荧屏,给观众以心灵震颤。
美学特征:片中运用大量符号信息来唤醒人们的意识,从头到尾的栅栏镜头象征被物质世界框架了的精神生活始终被囚禁于笼中。而电视就是那一面用来投影的墙,人们从这面墙上看到了一切被当成了全部的现实。饲养员白与熊猫英两主角同时被完全隔离在另外一个世界中,电视和窗口是他们唯一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电视对于他们来说,就如同是墙壁上的投影,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就成了他们全部的现实。作为生命体的本能和原始的一切欲望与冲动在这个狭小空间里被深深压抑着,英与白只有将自己全部的情感与追求寄予对方,并以此寻求解脱。这原本是人与人的正常的感情交流却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下被完全异化了。用人与兽间不同寻常的情感来弥补心灵的空虚和失落电视中一遍遍重复的情感类节目无声的传递着这种信息。
《英和白》的孤独可以通过它的每一个镜头表现出来。英作为世界上唯一可以上台表演的熊猫,而它的能力注定了它与自然的远离,与同类的分离。它只能生活在狭窄的铁笼中,通过栏杆看世界,而它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狭窄的房间,最多也才是窗外的一角天空。”英有铁笼,白也有,那间房子就是她的铁笼。她靠在窗前看外面,就像英靠者栏杆看外面。我们通过英的视角,看到白被栏杆围着,电视里的世界也别栏杆围着英是孤独的,精彩而躁动的世界只是电视机里与己无关喧嚣;白是孤独的,来自异类的关爱与照顾也是隔着铁笼的;娟是孤独的,原本充满乐趣的童年却成为小板凳上对母亲的无限期盼;
这就是纪录片《英与白》中用画面传达给我们的故事,白,英,一张床,一台电视机。组成了一个孤独落寞的小小世界。
第三篇:英与白影评
两个寂寞的灵魂——纪录片《英和白》的解析
一个独身的有意大利血统的女人,世界上唯一一只被驯化的大熊猫——英和白。张以庆以他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英和白的世界,一个只属于她和它的世界。
几乎没有语言,影像和音乐是整部片子的灵魂所在。洗练的构图风格,画面中没有太多华丽冗杂的东西,一部电视机,一张折叠床,一只铁笼,这就是英和白生活的地方。每天的电视节目是英和白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从1999年起,世界的每个角落发生的一切大事都在镜头中的电视机中出现。倒置的镜头运用的很出色,有一点滑稽的意味。英是一只熊猫,但它却以它自认为舒服的姿势“关注”着铁笼外的电视机。
很多情形下,英都被“人”化了,它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它易怒,但最常有的感情,却是孤寂。它是一只特殊的熊猫,离群索居,曾经表演过杂技参演过电影。编导因此也运用很多特殊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它的与众不同,例如长时间地站在窗口,望着窗外霓红闪烁的花花世界。也许这有些违背我们一贯推崇的纪录片的写实风格,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所谓出奇的表现手法还是很符合本片所要表达的主题的。
片子大篇幅地在很多细节方面来表现白对英的无微不至,为它准备营养极佳的食物,给它服用包在棉花糖里的维生素,每天检查大小便是否异常。对白来将,英就是她的孩子,甚至可以说是她生活中的全部内容。她从不外出,电视,音乐还有英就是她的生活,常人所有的社交生活都与她无关。她以前的际遇,我们不得而知,编导张以庆也曾谈到过她是很勉强才同意拍摄的这部纪录片,她很不愿意与外界交流。从片子中的照片以及字幕中,我们对她的过去也仅有只言片语的了解。甚至再为英洗澡的时候,她的眼里似乎只有英,而从不与其它的工作人员讲话。
音乐,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的最为感性深切的途径。白有着意大利血统,她骨子里的浪漫的情调通过她喜欢的音乐时有显现。她热爱歌剧,但播放的从来都是优美感伤的歌剧。她爱看有关意大利的电影,其中片中出现的由著名意大利演员主演的《女人香》中著名的片段,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狂躁自闭的并且失明的退伍军人,他远离所有爱他的人,对所有的人冷酷无情。但在邀请那位美丽的姑娘跳舞的时候,他却释放了内心所有的浪漫激情。那段舞曲音乐同样充满了浓重的意大利风情。白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同那位退役上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许,这的确是白喜爱的一部电影,但是在片中出现,却使得这种无意变为有意,有了一种隐喻的味道,这不能不说是对白的现实生活的一种影射。
片中值得一提的小插曲,是一个总在等待父母下班的小女孩——娟儿。她的出现似乎是英和白的世界中,唯一与外界有联系的象征。但她总是很沉静地,表情类似于白,若有所思,却又似乎不愿向她人表露。她是白的朋友,她喜爱英。她的日复一日地等待似乎是一种坚持,是执着于一种生活的坚持。正像白执着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样,也许永远不会被他人理解,但她依然选择坚持.白沉醉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只有英能带给她抚慰,也许也只有英才能读懂她。一个孤独的人,一只孤独的熊猫,两个寂寞的灵魂。她们各自远离了自己的群体。但英是被动的,因为它无法选择。而白呢,她选择用14年的时间来照顾一只曾和她同台表演的熊猫,她们曾一同经历鲜花与掌声。如今,一切都成过往,但她还将以她自己的方式继续她与英的生活。结尾处,电视中新年钟声敲响,看着世界各地一起迎接新年的欢庆的人群,白的眼中噙满了泪水,但嘴角却带着微笑,这其中的快乐抑或悲伤只有她自己明白。《平安夜》沉静优美的歌声响起,影片结束。英和白的生活还将继续……
第四篇:《英和白》观后感
《英和白》
——真实的孤独 真实的温暖
很讨厌看纪录片,这三个字总让我想到硝烟连天的战场或者是漫天黄沙的无人区,那种微凉的色调总是让我心底泛出幽幽的孤独感。
很不幸,《英和白》也是蒙着暗蓝的色调登场的,又很幸运的是,它的孤独并不凄冷,甚至还泛着些许的温暖。
我总是忘不了那双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眼睛,它在栅栏内静静地凝望,凝望白的背影,孤独的背影。一个不能说话,一个不习惯说话,与其说是英的眼睛,不如说是导演的,而透过这两个不善言语却相知相倚了十四年的伴侣,他,有话要说。
频频闪现在我脑中的是白不断换台的手和英或仰或俯地在她身后十四年如一日地守望,那个镜头强烈地把英和白之间的联系感渗了出来,像背景不断吟唱的歌剧,它轻柔地萦绕在耳边,却笔墨浓重。英的世界只有听觉和嗅觉的感知,他独独对香水味很敏感,所以白涂香水。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而导演却没有用过于特别的修饰去表现它们,于是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孩子气——英不允许别人骑它的木马;或是最真实的默契——英能“听懂”白的话,提醒白换便盆;或是最真实的母性——白为吃奶的英抹着嘴角,打扫时防止英在小笼子里觉得拘束而始终不断的安抚。和着岁月流逝,他们一起见证了台湾地震,澳门回归,五十周年阅兵式,还有千禧之夜欢腾的瞬间„„每一滴都累积着我们的被爱感,竟让本来孤独的画面,产生微妙的温暖。然而更真实的对比拉深了我们的思考,镜头不断在娟与英之间切换。英是幸福的,它无需等待,它的孤独只是它不能言语,而娟的孤独,是没有人陪她言语。作为一只唯一能表演的熊猫,英获得的不仅仅是陪伴,而是许多人寻找和渴望已久的人性的关怀。
英和白的生活就是这样存在着,孤独地,单一地,令人不能容忍的寂寞地,却又真实地存在着。存在不一定被感知,而真实地存在着,即是无法排斥地被感知着。
也许我们的感知是导演的编造,是他强加于影片中的主观色彩,但是这恰恰让我们感受到了导演的内心继而伸发出我们独有的见解,导演在影片中低低地诉说着:我孤独,但我不冷漠;我们在影片外反复地想着:他不冷漠,所以他并不孤独。
这样一个导演,不说话,用镜头一帧帧拼出生活的感动,拿光线一缕缕梳理着生活的纹路,然后告诉你,它们在那里。再然后,你看见了,他便不说话了。
第五篇:原创影片分析
影片分析(写作模板)
故事片:
第一步:第一遍观摩影片时,要融入剧情,记下只要人物的名字,记下触动到你的感受点(至少有三点),记下你印象最深刻的桥段。第二遍观摩影片,则要跳出来,不用注视字幕,只需注意你前一次记下的那个桥段的视听手法与人物形象特征或者是场面调度。因为这些都将是你行文时的论据。
第二步:看完影片后试着反问自己,这不影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中开头与结局的反差表明了什么?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什么样的命运? 以上两个问号,则是在追问自己在此片中感受到的主题什么? 例如:开头与结局的反差表明的也许是一个时代变迁,也许人物性格的扭转,也许成长中的迷惘。也可以由此出发写出你们影评的主标题。记住:主标题是整篇影评的眼睛,主标题必须点明主题。往往主标题好的,分都高。
第三步:即开头段,如果对此部影片有了解,可以扯一下这部影片的创作背景,比如《无人区》 早在三年前已经完成拍摄,可一路颠簸直至今年才上映。其次:运用第二步所反问自己的两个问题,道出此片的主题。再次:抛出你要论述的点子,即在第一步时你们记下的桥段。然后:说出你要论述的角度,即在第一步你记下此桥段的视听手法上运用,人物上的塑造,怎么样的场面调度。
二段:详细论述此桥段上的视听手法运用,按照: 用了什么样的视听手法?— 创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用?— 用了之后又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来进行论述。
三段:详细论述第二关键点,此桥段的人物塑造,按照:剧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运用第一步记下的人物形象特征)论述— 剧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 这样的一个人物在当下的时代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他们的信念是什么?
四段:详细论述场面调度,按照:此桥段的场面调度是什么的 — 创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去调度演员和情景?—
创作者运用这样的调度表明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是什么样的关系?
五段:即结尾段。
谈谈自己的感受,联想同题材电影,联系当下时代背景反观影片,再次点明中心主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