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感谢姥爷[5篇范文]

感谢姥爷[5篇范文]



第一篇:感谢姥爷

感谢姥爷

过几天,就到老爷的66岁生日了。我无法表达您近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所以我写这篇文章来表达我对您的爱。

记得有一天,我微微睁开朦胧的睡眼,一看才四点,当我准备躺下来继续睡觉时,看见了您打开冰箱在拿东西,心想:老爷这么早起来干什么?我悄悄地跟了过去。原来老爷在做饭,见他先把菜摘完、洗好,将油烧热,当它将菜放入锅中,只听“呼”的一声,油星四溅,差一点儿就溅到老爷一脸。看着看着我回到了床上,想着过去的往事,每天早晨您用您的大手牵着我的小手,您的大手为我的小手挡风雨。当我的小手温暖了的时候,您的大手在风雨中变得冰冷,我哭了。您听见了我的哭声,忙跑了过来问:“你怎么了,做噩梦了?”我睁开了眼睛,又看见了您那瘦瘦的脸,深深的皱纹,我便哭得更厉害了。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每当我唱起这首歌时,我就想起您对我的爱。这些爱,说不完道不尽。在您生日到来之际,我祝愿您身体健康长寿,我深深地感谢您。当您的眼睛看不见时,我就是您的眼睛;当您的耳朵听不见时,我就是您的耳朵;当您走不动时,我就是您的双腿„„

哈尔滨经纬校 五年十班 李佳成五年级:李佳成 辅导教师:董加林

第二篇:姥爷

很久以来,就想写一篇文章纪念姥爷,今日得空,便写下此文纪念那位曾经爱过我和我爱的老人----姥爷

皮肤黝黑,不爱说话,典型的中国农民。

姥爷

姥爷话不多,人实诚,耳朵有点背,年轻时,出过力,做过小工,做过民兵。从旧时代走来,经历了中国近代的几次战争,也经历了中国现代的快速发展。总之,他的一生是,吃过苦,享过福,最后安详的离去,没有一丝痛苦。

姥爷在我的印象中就是和蔼可亲,没有脾气的一个人。他从来没有打骂过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嫌弃过我们。当然,他也不会说一些甜言蜜语去哄你开心,他的爱需要细细品味,也需要用心感受。这也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接受的爱。而我,却是在这种爱的氛围为下长大的。同样的,我也以这种方式去感受父亲的爱。而我父亲的爱,除了我和姐姐们,或许没有人能理解和接受吧!

第一次接受姥爷的爱,是在农村流行的一种风俗中。在鲁西南的广大农村地区,商家为了利益,会吹起一阵又一阵让你感觉很突然的风。这种风跨越几个村子,乡镇,甚至县域,市域。而,我姥爷与我们又不是一个地级市的。这次风俗就是姥爷给外甥送灯笼。也许这就是,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吧!我们那里,姐姐,或者闺女的孩子都称做外甥或者外甥女,而中国好多地方,姥爷或者姥姥称自己闺女的孩子为外孙。风俗的地域性,也体现在称谓上。

姥爷骑着小三轮车,把姥姥缝制好的纸灯笼、火腿肠还有其他小吃送到了相隔十八里之外我的家。那时老爷还很年轻,还能骑得动他的三轮车。灯笼是姥姥亲手缝制的,每一针都饱含着浓浓的爱。

姥爷,爱听戏,河南豫剧,山东梆子等鲁西南剧种。虽然姥爷听不清,但是依旧爱看戏,爱看那些武打动作。我们村,每年三月份都有庙会。而庙会,肯定少不了搭戏台唱大戏,唱他个七天七夜,农村老人真是得到了一份美美的文化大餐。因此,每年的三月份,妈妈都会把姥爷接来听戏,这也是一年里,姥爷仅有的一次机会在我家里长住。每每放学回家,我都去戏园子里接姥爷回家,回家的路上姥爷会给我买馓子(油炸的面食,很细,很脆,类似于炸面条),吊炉烧饼(鲁西南特有的面食),这时候,自己会美滋滋的,有时竟然忘了搀扶姥爷。

姥爷还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喜欢看车。在农村,小孩子调皮,很容易爬上车玩。每每舅舅回家,姥爷说不上几句话就跑到村口的汽车旁,坐在马扎上看着那些调皮的小孩。老爷看车,一是心疼车,二是耳朵不太好使,我们的谈话他也听不清,自己从来没有做过家务,在家也帮不上什么忙。所以,看车就成了他的专业!

后来,长大了,上了初中,高中,大学,与姥爷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寒暑假,再到后来的每年春节见面,每次准备回家,都依依不舍。

后来毕了业,本以为可以在家多陪陪家人,尤其是姥姥姥爷。可是,为了找工作,也顾不得家人。后来舅舅通过关系,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我的心压根不在那上边,本身自己的交际能力就差,肯定不适合那种关系圈子里的工作。坚持了七天,就不干了!其实,他们本身也没有招聘的计划。

可就在这七天的时间里,我的至亲,姥爷,病故了!一手拉着我妈,一手拉着我小姨,安然离去。没有痛苦,走的很安详,唯一的遗憾就是唯一的儿子,远在百里之外没能赶回来见最后一面。而这一天,也是我工作的第七天,也是最后一天。在我工作的七天里,老爷已经病了,妈妈和小姨轮流照顾。而我,为了应付这个我并不喜欢的工作,一直抽不出时间去看姥爷。而就在我工作的最后一天,当我办理了所谓的辞职之后(给人力打了个电话,说我不能适应这份工作,这也是他们要的结果),我回到了家里,这时候,老爸也从姥爷家回来了,老爸说,姥爷走了,我哭了。我说我去看看,老爸同意了,又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妈妈说别来了,人已经走了,第二天过来吧。

次日,带着沉痛的心情,姐姐,我,表哥,约定好去姥爷家吊唁。按照习俗,走到老爷村口,就要哭的,否则会被村里人笑话。可是没有见到姥爷的遗容,泪水始终没有掉下来,从村口到姥爷家还有一段距离,这一段距离可谓是装哭。但是,快走到姥爷家胡同口时,眼前的画面是老爷看车,农活归来,望着我们离去背影时的不舍等画面,泪水再也忍不住,哗哗直流,哭声掩盖了唢呐声,从来没有这么放声地哭。哭吧,这种场合,没有人会因为你的哭声大而笑话你,他们只会同情,同时也会落泪。姥爷在村里的人缘不错,从来没有和别人有过口角,姥爷的性格也不会。好多邻居,都在心疼这位老人。

走到院子里,我没有按照习俗行作揖礼,而是,跪在那里不停地哭,什么也不知道,外面的一切完全不清楚,等他们行完礼,我还在那里哭,是妗子把我拉起来的。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哭了,你姥娘受不了”。我们进了屋,姥爷躺在灵堂中央的棺材里,我再也看不到老爷的面容,因为,那时候已经火化了。那也意味我一年多没见过姥爷了,这辈子也不会了。姥姥就在灵堂旁屋的床上坐着,声音嘶哑,眼睛泛着泪水,见到我们来,她又哭了,而我们也哭了。

。。。。

经过多番的行礼,所有的流程基本完毕,剩下的就是姥爷出殡下葬。我全程搀扶着舅舅,因为舅舅只有一个女儿,而且在外地工作没有回来。而我听到舅舅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再也回不来的爹来!”。舅舅在为自己没能在床前守孝惋惜,也为没能看到姥爷最后一面而痛惜!我又何尝不是呢?

所有礼仪完毕,客人们也回家了,我们自己家人是最后走的。姥爷,愿您安息!

第三篇:姥爷来了

姥爷来了

“六一”儿童节到了,在妈妈再三请求下姥爷终于来我家了。妈妈非常高兴,给姥爷买了许多吃的,让姥爷品尝。

有一天,妈妈拿着山竹,说:“家里就剩一个山竹了,给谁吃啊?”我不假思索地说:“当然给姥爷吃啊!”妈妈夸我说:“大姑娘真懂事儿!”我高兴极了!妈妈用手轻轻地把皮扒了下来,递给了姥爷,姥爷连忙用手挡住说:“我不吃,把这山竹给孩子吃吧!”妈妈见姥爷怎么也不吃,只好给我一小点儿。然后就把剩下的一大块儿塞进了姥爷的嘴里。这时,姥爷发现我根本就没吃多点儿,忙往外推,妈妈说:“别推了,都已经塞进嘴里了。”姥爷这才松了手。

没过几天,姥爷张罗回家,我和妈妈阻止姥爷,不让他走,为此,我还哭了一场。这天,我放学回家,发现姥爷不见了。我非常着急,急得哭了起来,我边哭边给妈妈打电话,妈妈说:“姥爷自己偷偷地走了。”当妈妈说完这句话时,我就开始哇哇大哭起来,泪水都快要形成一条泪河。晚上,妈妈下班回来给姥爷打电话,才知道姥爷是因为妈妈总是为他花钱,所以,才悄悄地走了。

姥爷一辈子为了儿女,勤劳节俭,他省吃俭用,如今,已经年迈的姥爷心中依然只想着自己的儿女。

姥爷,我为你感动!

吉林长春二道区长春市第一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四年级:黄麟

第四篇:姥爷生日

姥爷生日

今天是六月初一,是我姥爷的生日,爸爸选定了全市最好的饭店-温州海鲜,准备给姥爷过生日。

中午到了,我们全家人在服务员的引导下,到了我们预定的那个雅间,我举目向饭桌看去,啊!饭菜好丰盛呀!有红烧胖头鱼、海螺面、皮皮虾大多数都是海鲜类。这时姥姥把一个大蛋糕放在桌子的中间,点着了4支大蜡烛和8支小蜡烛,让姥爷许愿。姥爷闭着眼睛双手合一起开始许愿,姥爷把蜡烛吹灭了。祝你生日快乐...我们一起给我姥爷唱起了生日歌.门响了,一位身穿红色服装的服务员,端着一大碗长寿面来到姥爷面前说:祝你生日快乐,长命百岁!谢谢姥爷回答道。我们全家给姥爷敬酒,首先爸爸端起酒杯说:祝您老生日快乐,事事如意!谢谢姥爷激动地说。紧接着姥姥,妈妈都举杯向姥爷祝贺。就连我的小妹也向姥爷举杯说:爷!干!就这样我们敬了又敬,喝了又喝。在欢声笑语中午餐结束了。

你说我姥爷生日过得好不好呀?

第五篇:我的姥爷

我 的 姥 爷

周末,我和妈妈一起去看望姥姥、姥爷。

一进家门就看到姥爷正在做风筝。只见姥爷把一张纸铺在桌子上,在它的一边用面积相等的纸相贴,使整个纸张呈轴对称图形,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完成了风筝的“身躯”,做完这一道工序,然后,为它安装“骨骼”。接下来用刀将竹片削得薄薄的,截成三条长一些的竹片和1条相对较短的竹片共4条,其中有两条长的是用来横贴在风筝的“身躯”上的,另一条则来竖贴在它“身躯”的对称轴上,至于另外一条竹片,则是用来横贴在一张纸上的。姥爷将竹片涂上胶水,先将三条横的贴好,最后才小心翼翼地贴那张竖的。因为如果这一条贴得歪曲了,就会影响风筝的平衡。贴好竹片,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大功即将告成。姥爷用一张纸连续对折,折成大约有3 cm宽时,用剪刀纵向将它剪成相等数截,再将每截拉开,每三截张贴在一起成为一条带子。张贴成两条带子。做好“尾巴”后,接着就应该为它安装“尾巴”了。将两条“尾巴”张贴在它的两侧,再在那张长为15cm 的纸的两边贴上燕子似的“尾巴”。最后是为风筝系风筝线。系上风筝线,风筝便可以飞上天了。先用一截细绳系在这竖贴的那条竹片上。再将风筝线系在着截线上。一个风筝就做好了。

我兴奋地让姥爷拿到外边去试放,但是那风筝虽能飞上天,却飞得不高,而且直打转。姥爷急忙收线,将风筝收回来,仔细地检查究竟是哪儿不对。过了一会儿,姥爷才发现原来是竹片的厚薄不均匀,从而导致风筝打转。于是用刀小心翼翼地重新削了一番。终于,竹片厚薄大致均匀了。便再次拿去试飞。这次一飞,风筝不仅不打转了,而且飞得更高了。风愈大,它飞得越高。

后来,妈妈知道了就给姥爷买了一个风筝,姥爷却不放。原来,姥爷做风筝,主要是为了体验做风筝的过程。

这就是我的姥爷,一位重在参与、痴迷做风筝的过程的人。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