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家乡历史[5篇模版]

家乡历史[5篇模版]



第一篇:家乡历史

家 乡 的 历 史 变 迁

湟中县位于西宁市西部。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蒙古族等。县人民政府驻鲁沙尔镇,距省会西宁25千米。地处湟水谷地及两侧山地,由滩地、丘陵中山和高山三种地形组成,除湟水河自西向东流径县境北部外,大南川、小南川、康缠川、云谷川等13条河流呈扇形汇集湟水河,唯群加河自北向南流入黄河。湟中县辖11个镇、2个乡、3个民族乡:田家寨镇、总寨镇、上新庄镇、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共和镇、多巴镇、拦隆口镇、上五庄镇、李家山镇、西堡镇、群加藏族乡、土门关乡、汉东回族乡、大才回族乡、海子沟乡。其中总寨镇委托西宁市城南新区管理。

湟中历史悠久,距今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李家山乡卡约村古文化遗存的发掘,证明早在青铜器时期,古代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我国西部古老民族之一的羌人是迄今为止最早活动在湟中地区的民族。据古籍记载,战国初期羌人首领即与中原接触、联系,吸取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畜牧技术,农牧有一定的发展。

秦汉以前,湟中属“羌戒之地”。汉武帝时,汉军进据湟水流域,在今西宁设西宁亭.湟中从此列入中央政权版图.此后,汉在今湟源县设临羌县,归金城郡辖,湟中属临羌县地。汉宣帝神爵二年,后将军赵充国在湟水流域兴修水渠,修筑道路,架设桥梁,实施较大规模的军事屯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湟水流域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东汉末年,在青海东北部设置西平郡,改西平亭产西都县以炒郡治,湟中大部分地区归西都县辖。大约在魏晋时期,临羌县移治今湟中多巴,此后很长时期,湟中地区西部,临羌两县辖地。东晋和南北朝时期,湟中和青海东北部地区一样,先后在前凉、后凉、南凉、西北秦和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的统治下。隋时,湟中属今乐都县地的湟水县辖。唐代在今西宁设置鄯城县,湟中归鄯州鄯城县辖。故临县治多巴改称“临蕃城”。唐朝末年,湟水流域被吐蕃占领。宋初,为吐蕃角厮罗政权管辖,后为宋西宁州地,在总寨乡一带设置倚郭县。不久,湟水流域先后被金、夏占领,湟中地区归金和西夏西宁州辖,元时湟中县地属西宁州,为蒙古吉驸马封地。明时地属西宁卫,清时地属西宁县。明以后,汉族回族大量移居境内,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汉、回、藏等民族共居的地区。1943年西宁县治迁至鲁沙尔,1946年始称湟中县,并沿用至今。历史文献中,“湟中”一词泛指湟水流域,自此才有了特定含义。新中国建立后,湟中一直是省直属县,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属西宁市,1961年8月复为省直属县,1979年划属海东地区。1999年底湟中属西宁管辖。

湟中县海拔2225-4488米,面积2700平方公里。全县辖10个镇、6个乡,人口45万,县城在鲁沙尔镇。湟中县著名旅游景点有塔尔寺。湟中历史悠久,距今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李家山乡卡约村古文化遗存的发掘,证明早在青铜器时期,古代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我国西部古老民族之一的羌人是迄今为止最早活动在湟中地区的民族。据古籍记载,战国初期羌人首领即与中原接触、联系,吸取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畜牧技术,农牧有一定的发展。秦汉以前,湟中属“羌戒之地”。汉武帝时,汉军进据湟水流域,在今西宁设西宁亭,湟中从此列入中央政权版图。此后,汉在今湟源县设临羌县,归金城郡辖,湟中属临羌县地。汉宣帝神爵二年,后将军赵充国在湟水流域兴修水渠,修筑道路,架设桥梁,实施较大规模的军事屯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湟水流域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东汉末年,在青海东北部设置西平郡,改西平亭产西都县以炒郡治,湟中大部分地区归西都县辖。大约在魏晋时期,临羌县移治今湟中多巴,此后很长时期,湟中地区西部,临羌两县辖地。东晋和南北朝时期,湟中和青海东北部地区一样,先后在前凉、后凉、南凉、西北秦和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的统治下。隋时,湟中属今乐都县地的湟水县辖。唐代在今西宁设置鄯城县,湟中归鄯州鄯城县辖。故临县治多巴改称“临蕃城”。唐朝末年,湟水流域被吐蕃占领。宋初,为吐蕃角厮罗政权管辖,后为宋西宁州地,在总寨乡一带设置倚郭县。不久,湟水流域先后被金、夏占领,湟中地区归金和西夏西宁州辖,元时湟中县地属西宁州,为蒙古吉驸马封地。明时地属西宁卫,清时地属西宁县。明以后,汉族回族大量移居境内,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汉、回、藏等民族共居的地区。1943年西宁县治迁至鲁沙尔,1946年始称湟中县,并沿用至今。历史文献中,“湟中”一词泛指湟水流域,自此才有了特定含义。新中国建立后,湟中一直是省直属县,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属西宁市,1961年8月复为省直属县,1979年划属海东地区。1999年底湟中属西宁管辖。湟中县海拔2225-4488米,面积2700平方公里。全县辖2个镇、24个乡,人口45万,县城在鲁沙尔镇。

湟中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古代“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镇,这里山川秀美,景色明媚,交通便利。雄浑博大的自然景观与奇异神秘的人文景观相映生辉,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条件得天独厚。最负有盛名的则是位于湟中县莲花山坳中的塔尔寺,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寺中心主建筑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与其它建筑构成一组汉藏艺术相结合、独具风格的古建筑群。塔尔寺矗立有整齐划一的8座如意宝塔,以赞颂释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独具特色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群加国家级森林公园、上五庄水峡、大源南朔山、上新庄药水滩、莲花山旅游风景区等自然景观,有以塔尔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景观,以“卡约文化”、“西羌文化”为主的早期古人类文化景观和被誉为“高原明珠”、“世界冠军之摇篮”的青海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为主的新人文景观。

最后,我要感谢北京地质大学的老师同学,感谢我们地址工程班的的所有老师同学以及我的家人和那些永远也不能忘记的朋友,他们的支持与情感,是我永远的财富。

衷心感谢周口店实习基地能够给我这么一个宝贵的机会,使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这次实践训练,使我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根基,提高了我对专业的认识,实习也因此得以顺利完成。当然,我也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夏楚林老师的认真指导和帮助。老师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学生负责的高尚师德令我受益终生。

一道感谢在此次顶岗实习和实习报告写作过程中给以我帮助的辅导员以及企业指导老师。本论文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夏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论文题目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夏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夏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夏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第二篇:寻访家乡历史 塘沽

寻访家乡历史

“塘沽活历史”的缘起

这是一位颇不起眼的老人,他衣着朴素、面貌普通,如果你不认识他,你不会注意他,如果你认识他,你就会经常看到他急匆匆的身影,骑着那样一辆老旧的自行车、拎着简单的提包,奔波往返于塘沽各处,奔波往返于海河下游沿线和图书馆与档案馆之间——他就是被人称为“塘沽活历史”的李学韩。

“塘沽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地方,相反,塘沽有着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李学韩操着浓重的家乡话说,“中国北方第一个船厂——大沽船坞,东亚第一制碱厂——永利,中国最大的铁路材料厂——新河船厂……都在塘沽,我的家乡不是一般的地方,这些历史让我为家乡感到荣耀”,李学韩如数家珍,言语表情中充满着对家乡的无限自豪。

今年65岁的李学韩曾是大沽化工厂教育中心的一名教师,教授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在常年的教书生涯中,他从未想过要研究塘沽历史,也从未有与塘沽历史接触的机缘。1999年,大化渡口的客渡中心要集体承包了,转型改制让客渡中心面临全新挑战,员工收入从哪里来?客渡中心的生存出路又在哪里?客渡中心承包代表宋文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一次民主建国会会议上,身为会员的宋文毅把自己面临的困境说给同为会员的李学韩,当时的李学韩已从学校退休两年,他简单思考了一下,给宋提了一个建议:还是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资源,船、码头、船员,不妨尝试一下海河旅游。

这一提议瞬间引起了宋的兴趣,当即决定双方合作,由李负责收集旅游资料等方面的软件部分。李学韩真的跑到图书馆里去查资料了,而一旦翻阅资料,他才发现其中包藏的广阔天地,资料表明:在世界各国,城市中河流都是重点旅游项目,而对于汇聚了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条大河的海河,只有下游区域即流经塘沽的这一段尚未开发旅游项目。“惟独海河下游是个空白,这个价值一直没有人发现。”

1793年,英国女王派往中国的第一个使者首次在这里登陆;1838年,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鸦片走私口岸,13多万两鸦片在这里被查抄;1840年,在广州被林则徐打败的英军威士世里在这里进行“白河投书”;1858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三次激烈的战斗在这里打响;1900年,八国联军在这里入侵中国;1937年,日军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增兵3.5万在这里登陆……

这里首开中国煤水路运输的先河;这里有中国北方第一船厂;这里有中国第一条标准轨铁路车站;这里记载在中国邮政史上的辉煌,有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是最早海上邮路的起点;这里是中国第一个近代煤矿开平煤矿的销售地,是中国海洋化工业的发祥地……曾有两位革命先辈的骨灰洒在这里,这里曾三次留下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足迹……

到文史办、研究塘沽区志……伴随工作的一步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历史事实初现端倪,李学韩百感交集:身为一个塘沽人,对于家乡如此厚重的历史自己竟然知之甚少!实际上,绝大部分土生土长的塘沽人对于家乡近百年的历史都知之不多。李学韩要进一步考证历史,补足史料,给家乡塘沽一个说法!这时的他已不只是为旅游航线而奔波了。

“万米海河游览线,半部中国近代史”

漫天大雪、寒风呼啸,驻守了近200年的大沽口炮台静默地屹立于海天之间,为了进行实地考察,李学韩骑了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赶到那里。四周杳无一人,只有海风在耳边凛冽吹过,李学韩围着炮台看了又看,与饱经沧桑、见证了百年风云变幻的历史遗迹进行着无声的交流。那一刻,他仿佛在硝烟迷雾中听到了连天的炮火声,看到了守防官兵的英雄壮举……

从大梁子渡口到海河入海口15公里的航道上,李学韩一路沿途考证、调查,大沽船坞、万人坑纪念碑、新港船厂、盐码头……他先后开掘出6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30多处历史遗址,丰富史料。为了得到更确切的资料,尤其是相关的年代日期与史实的细节,李学韩到处寻访,寻访多位现已80多岁的老塘沽人,一遍遍听他们讲述塘沽的老故事。

2000年4月,海河下游出现了一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题材的旅游航线,4月29日,开航前一天,天气极为恶劣,狂风大作,眼望着波涛汹涌的海河水李学韩与宋文毅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看来是出师不利啊!那一整天,他们都是在好天气的期盼中度过的。第二天,4月30日一早,李学韩急不可待地出门看天气,只见碧空万里,阳光普照,水波不兴。航船载着游客乘风破浪、驰骋前行,尽管此前经过几次试航,第一次带游客依然令李学韩激动不已。随着游船的缓缓行驶,一路上,他手指两岸处处旧址导游讲解,讲述百年来塘沽人民反抗压迫、抗击侵略的历史故事,讲述中国人抵抗外侮的英勇壮举,让外地人观赏塘沽的城市建设风貌,也让塘沽人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以这样的形式深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涵。自2000年4月至今,7年来,数以万计的游客乘上这条航船,一位82岁的塘沽老人曾这样对李学韩说:“我在塘沽生活了五、六十年,都没有走过海河,更不了解海河上还有这么多感人的故事!”

政协委员、各界领导、各中小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的人踏上这条游船,他们把这条航线当作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基地。塘沽法院曾于7月1日在这条船上发展新党员,塘沽第十三中学曾把这里当作历史研究性学习课堂,这条航线曾被《今晚报》连续发文介绍,这条线曾被天津电视台重点播报……大沽化工厂厂长曾经万分感慨地说:“这条线是李学韩老师用嘴说出来的啊!”

“万米海河游览线,半部中国近代史”,2000年开航时,现为本刊执行主编的高柳曾经为此航线做如此精准定位。“其实每一处都有很多事要讲,可是,由于船在每一处停留的时间过短,所以很多事情都不能全面介绍”,正是由于这种困惑,李学韩开始在各大报刊上发表稿件,更加详细地讲述塘沽的历史故事,《海河下游的第一条运河——直沽新河》、《从“黑猪河”说天津港的煤运》、《海河,沽口大地的创造者》《大沽船坞的历史证人——百年大杨树》……每一篇文章都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如今,李学韩老师是名人了,他特聘参与了塘沽政协关于塘沽历史三本书的写作,塘沽电台“滨海之声”曾三次邀请他讲述塘沽的历史故事,时间最长的一次连续半年之久,区领导熟悉他、市里的很多领导也都认识他。

“我这个人不抽烟、不喝酒,几乎没嘛嗜好,就是喜欢看书、喜欢钻研,我现在生活很充实,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塘沽人的后代留下些东西,给社会留下一些东西。”

春风拂面、碧波荡漾,金色的阳光尽情地泼洒在海河之上,一条条游船满载着游客航行在海河下游的航道之上,如今,这条航道已是塘沽区重要的旅游项目之一。让李学韩略感不快的是,目前,有许多人侵权使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一点我必须要说明,这些史料我真心地欢迎大家使用,使用得越多,塘沽区的历史越能得到发扬光大,只是我希望他们尊重版权人的劳动成果。”

第三篇:19、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19、家乡的历史和发展》教案

教学内容与目标

应知:

(1)通过学习本课,初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发展概况,对家乡某一方面的过去与现在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2)知道自己家乡的标志性景观,并能作简单介绍。

应会:

(1)能用手绘小报、文字、绘画等形式综合表现家乡的变化。

(2)能够与同学合作,搜集、整理资料,进行采访、调查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搜集资料,走访调查家乡的历史与发展。

2.通过一至两种形式表现家乡的历史与发展这一主题。

难点:对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发展进行分析与总结。

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课件:从猿人到现代人的人类发展历史图片,引入“发展”的概念。

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2)提问:谁能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说一说家乡这几年哪些方面有了发展变化?

(3)小结:

我们亲眼见到的变化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历经几百年的历史变迁,我们的家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生观看并思考。

学生回答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变化,无论大小均可以说。

2.授新课。

(1)家乡的变化是方方面面的。今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深入的了解。请各小组同学把本组搜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并按照各组问题卡上的内容进行讨论。

(2)“我把家乡的发展说一说”(小展示会)。

①家乡的胡同与现代街道的变化。

②城市与农村现代建筑

问题卡(课件):

③交通工具的变迁

问题卡(课件):

A.早期的交通工具

B.现代的交通工具

C.现代城市的交通状况

D.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3)家乡的这些变化使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

学生把自己所搜集的与本组题目相关的文字、图片、物品等资料进行交流,并按照本组问题卡上的内容加以讨论和整理。

各组的学生代表发言。

认真倾听各组的发言。

其他组学生可进行补充。3.把本组的题目用所学过的小报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

分工合作,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文字抄写、文字排版、图片绘制等各项工作。

4.小结: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作为几代帝都和今日中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缩影。家乡是古老的,但同时又是一座焕发美丽青春的新城。正以一个雄伟、奇丽、新鲜、现代化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让我们去了解它更多的历史和发展吧,你会更加热爱它。

5.作业用班级或校级展览的形式表现出来。

板书设计:

19、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变化 A.早期的交通工具

B.现代的交通工具

C.现代城市的交通状况 教学反思:

本课是“家乡”系列最后一节课,它既是对前三节课的总结,也是对前三节课的升华。前三节课从家乡的老房子、家乡的小吃、家乡的艺术三个点出发,对同学们家乡的历史、传统进行了探究和总结,而本课则把视点放在了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上,寻找家乡发展变化的足迹。

《家乡的历史和发展》是一节“综合探索”课,其综合性是多方面的。从本课的题材上讲,它综合的是一个地区的历史事件、文物、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从表现方法上看,它又可以用手绘小报、绘画、文字、摄影、板报等多种表现方式呈现学习成果;从学习方法上看,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因此,本课给予了教师很大的创意空间去设计、完成家乡历史和发展的学习活动,当然这对美术教师也将是个挑战。

第四篇:家乡的文化历史调查

家乡调查报告

学院:城市建设学院专业:土木工程姓名:刘玉强学号:20114651107 调查地点:甘肃省张掖市

尽管我的祖籍在天津,但我可是地道的甘肃人,是张掖人。这是我第一次从外地回来看张掖,别有风味。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东邻武威地区和金昌市,西连酒泉地区,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张掖地区下辖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五县及张掖市,总面积4.1万平公里,总人口117万

我们张掖的风景名胜就连老外都仰慕,就让我带您一同去旅游吧:西来寺;西来寺座落在张掖城内西南隅,今西寺寺巷。是张掖市佛教协会所在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中有殒石一块(旧称落星石)斗大、椭圆形。寺院中原有木刻像5尊,塑像32尊,在塑像中有32臂的佛像一尊。佛教有显密二宗,张掖各寺院多属显宗,唯西来寺为密宗。

木塔寺;原名万寿寺,位于张掖市县府南街,现为张掖中学校园。寺与塔初建于北周或更早一些,经隋、唐、明、清历代重修。据《重修万寿寺碑记》载,“释迦涅 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木塔高32.8米,八个面,共九级,每级八角上有木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轻风拂过,铃声悠扬,如听梵香,“木塔疏钟”即为古甘州八景之一。塔主体为木质结构,外檐系楼阁式建造,塔身内壁空心砖砌,每层都有门窗、楼板、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饰,门楣嵌砖雕横额。全塔没有一钉一铆,全靠差斗拱、大梁立柱连结,纵横交错,相互拉结,浑然一体。我就是听着木塔上的领声长大的...

镇远楼;俗称鼓楼,位于张掖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于此,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楼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建在一座砖包的高台上,台基宽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结构精巧,造型雄伟壮观。基座有“十”字洞通向东西南北与四条大街衔接。楼上四面悬有匾额:东为“金城春雨”,西为“玉关晓月”,南为“祁连睛雪”,北为“居延古牧”,意为东迎金城春雨,西送玉关晓月,南眺祁连雪峰,北望居延牧场,是连接东西南北的中心地带。现鼓楼东南角悬唐钟一口,系为铜为主的合金铸成,工艺精湛,浑厚雄伟。钟高1.3米,口径1.15米,重600公斤。钟身饰有飞天及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图案。此钟古代多用来报时或火灾报警。登楼一览,全城尽收眼底,四野空旷辽远,思古幽情,怀远之念,汇于市声。

甘州古塔;现存的只有木塔和土塔了,木塔是楼阁式塔。塔,建立在大佛寺内,是覆钵式的塔,亦称喇嘛塔。覆钵还保存了坟冢的形式。这种类型的塔,张掖修建的很多,如东门外的奇峰镇定塔,北门外白塔寺的水塔,南门外崇庆寺的火塔,安阳高寺的吉祥塔等等,都是为高僧、和尚、喇嘛们死后的遗体火葬而建的塔,所以人们称和尚坟。这种塔的特殊艺术风格,是把密檐式空心塔身,全部填成实体,成为实心塔,人们不能登临塔顶。塔的下部增加了一个高大的须弥座,座上雕饰富丽的佛像、菩萨、伎乐,以及狮象等物像图案。张掖古塔中,只有大佛寺金塔殿上的金塔是亭阁式单层方形塔,塔身内设直安置佛像。由于楼阁式塔,虽然雄伟高大,但工程华费浩大,只有帝王和达官富豪才能兴建,平民百姓无能为力。因此在古代建筑中覆钵式塔普遍兴起,楼阁式塔逐渐衰落,所以张掖的众多古塔是覆钵式的喇嘛塔。

大佛寺;位于张掖市西南部,以拥有亚洲最大的室内卧佛而有名。大佛殿内有身长约三十五米的释迦牟尼涅盘像,故又名“卧佛寺”,为张掖一大胜景。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古建筑20余座,占地3万余平方米。该寺也为全国现存唯一的西夏党项族佛教大寺院,是当时陇西最著名的佛教寺院,鼎盛时期僧众最多时达一万多人。

大佛寺是中国西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佛教博物馆。

诸葛楼:座落于张掖青年西街。始建于何时无考。整个庙宇建筑别致,走进大门,迎面是一座三间大殿,四面有回廊相通,雕梁画栋,庄严肃穆。诸葛楼建于土墩上,木构歇山脊顶,高楼冲凌霄汉,是宋元向明清过渡的风格。殿内正面是诸葛塑像,身穿八卦服,手执羽扇,庄重严肃,雍容尔雅。左右琴童,分奉琴剑。匾额上分别题:“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另有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在《蜀相》中写到 的也是对诸葛亮的最好概括和赞颂。

四善桥座落在张掖城北门外。按四善财、官、丁、寿取义,清嘉庆初年提督苏宁河建造。是护城河(亦称城壕)上 的一座下有青石构筑底座,上有牌楼的石孔拱桥,甚为壮观。这座桥有石雕,上刻龙虎互相搏斗、狮子滚绣球以及梅兰菊竹等图案。这些浮雕均衡相称,刀工粗放,线条苍劲,雕刻精美,形象逼真,是张掖独有的一座石木结构桥。在牌楼上高挂“四善桥”三个遒劲潇洒的大字匾额,还有一副对联:“桥头看月色如画;田畔听水流有声”。赫然入目。每年夏季,游人过桥小憩,目观乡景,别有一番情趣。

东山寺和西武当;东山寺位天张掖城东三十余华里的合黎山中,是晋代著名学者郭荷的隐居处。有门、有院、有殿、却无僧、无道。全靠香客和游山玩景者维护殿堂的安全。殿堂雕梁画栋,装饰丰富多彩,特别是殿顶上“二龙戏珠”、“三星高照”的雕塑,造型别致。门额上书写“灵宫殿”三字,俗称“黑虎殿”。朝山拜佛者至此停车歇马,步入只能容一人通行的羊肠小道,约走五六华里,豁然开朗,在两山峭壁之间,一股悠悠溪水,穿密林,破乱石,从绝幽奇境中夺路而出,直奔两山峡口外的“灵官殿”,淌入石缝,变成暗流。仰望主峰有大小寺庙一、二十座,大多是明清时代的道教官观。主蜂之北叫南寺,主蜂之南叫北寺。北寺最高处是“真武阁”;殿堂建筑玲珑剔透,画栋雕梁,飞檐耸背,傍山而筑,层层递升,雄伟壮观。这里塑有道教教主李老君的巨型造像,慈眉善眼,神态安祥。南寺楼阁层迭,多在山间。朝日初上,烟霞掩映,宛如蓬莱仙境。东山寺从山脚到山顶,移步有花,仰首见树,回荡着一支绿色的韵律。西武当位于张掖城西七十多华里的祁连山中,它也景色秀丽,梵宇林立,风景宜人。过龙首堡,沿着山脚向西南行,有一古曲阁楼式宫观,名叫“景罗宫”。殿周烟气袅袅,钟声阵阵,声调悠扬。依山势分建各种寺庙。通往主峰中间有三个崖级当道,人们称为天门

黑水国古城,民间亦称甘州老城,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黑水国遗址位于甘州城区西北12.5公里处,南北长15公里,东西长10公里,是集汉唐古城、史前遗址、古寺院遗址、古屯庄、古墓葬为一体的庞大的甘州“历史古籍”,也是集古代人文风光、沙丘、湖泊、芦荡、湿地为一体的河西“特色画册”,在考古界有“河西文物宝地”之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西汉以前匈奴移居这里,划疆为小月氏国国都,因在黑水滨,故称“黑水国。黑水国古城遗址分南北两城,相距约3公里。南城位于距国道312线南1公里处,东西长258米,南北宽226米,总面积5.8万平方米。现存城墙多为明代所筑。城内建筑遗址密集,散存有大量汉代砖块,遗址内发现的壁画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故事情节。古城为丝绸之路上的商旅迎来了黎明,送走了夕阳。

甘州之景,绝对让你流连往返。

晚上你可以伴着西下的暖阳去张掖广场走走 也可以去鼓楼附近的小吃城 张掖的特色小吃很多 臊面 小饭 搓鱼子 八宝醪糟 灰豆汤 梗粉 我最怀念的还是面筋 牛肉面 虽然牛肉面是兰州的特色 但我们张掖的牛肉面也很棒哦

尽管我的家乡位于西北,但水资源可是相当丰富,这要归功于宏伟的祁连山。她造就了家乡的独特景观-----湿地。

家乡的湿地有两大类4个类型13个类别,总面积为210420.42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02%。其中天然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泛洪平原湿地、永久性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草本沼泽、高山湿地、灌丛湿地、内陆盐沼9个类别,人工湿地包括池塘、灌溉渠系及稻田、蓄水区、盐田4个类别。

黑河又名弱水,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黑河流域地域辽阔,森林、草原、冰川、河流、水域分布广泛,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高等植物有84科399属1044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有星叶草、冬虫夏草等,属于国家三级保护的有肉苁蓉、蒙古扁桃、桃儿

七、裸果木等。陆栖动物有229种,占全省陆栖动物659种的24.78%,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有藏野驴、雪豹、野牦牛、白唇鹿、马麝、黑鹳、遗鸥等16种,属于国家二类保护的有马鹿、盘羊、岩羊、草原雕、蓝马鸡、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等44种。

欢迎各位到我的家乡来玩。

第五篇:《家乡的历史和发展》教案

《家乡的历史和发展》教案

教学思路:本课安排在人美版小学美术十一册十九课,本课是“家乡”系列课,是一节“综合·探索”课,它既是对前三节课的总结,也是对前三节课的升华。前三课从家乡的老房子、家乡的小吃、家乡的艺术三个点出发,对同学们家乡的历史,传统进行了探究和总结,而本课则把视点放在了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上,寻找家乡发展变化的足迹。我将本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心在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探究未来建筑的设计理念,将爱家乡与重庆建设结合起来。第二课时则注重学生对重庆城市雕塑的关注,所以课题为《城市名片》,领略曾经的辉煌,关注现在的发展,他不仅综合的是一个地区的历史事件、文物、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从表现方法上看,它又可以用手绘小报、绘画、文字、摄影、板报等多种表现方式呈现学习成果;从学习方法上看,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① 认知目标:了解重庆的地理、历史、文化,了解重庆的发展,将重庆文化带入城市雕塑中。

② 情感目标:让“红岩精神”成为学生的精神力量,将爱祖国、爱家乡与重庆建设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振兴家乡的情感。

③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从而认识当代重庆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培养学生综合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 重点:体会城市雕塑中融入的重庆文化。② 难点:用“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城市与雕塑有什么联系? 生:略,师:请你将下面的雕塑作品与城市或国家联系起来?

多媒体放出《自由女神像》、《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狮子》、《五羊》、《狮身人面像》。生:略

师:真是不简单,聪明的人们竟然利用一座小小的雕塑让世界人民记住他们的国家,记住这座城市,比任何解说词更有用。一个城市的雕塑作品很多,可要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雕塑,它应该拥有什么?这个问题讲起来很复杂,请你先回答是什么让你将《哥本哈根的美人鱼》与丹麦联系起来?是什么让你将《狮身人面像》与埃及相联系? 生:略

师:丹麦人正是利用世界人民对安徒生的喜爱使自己的国家走进世界,狮身人面像是埃及古文化的传播使者,一句话:国家的标志性雕塑必须拥有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也不例外。我们重庆是一座历史名城,正努力与世界接轨,为了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也应该拥有一张特殊的城市名片,向世界展示重庆的风采,作为重庆的小主人,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智慧参与其中?

生:略

二、展示课题、讲授新课

师:要为我们重庆设计标志性雕塑,必须得先了解自己,请你用几个词形容一下咱重庆人的特点?

生:热情、泼辣、勤劳„„ 1.悠久的历史

师:我们重庆人的历史文化算算可以追溯到2万年左右,说到悠久的历史不得不提到“巴渝文化”,先来听听介绍。

多媒体播放:公元前11世纪四川东部的古老民族“巴”以重庆为首府,在发展中建立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巴文化,巴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师:在这短短的介绍中,告诉我们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你了解吗? 生:略

师:重庆地处两江汇合处,依山滂水,是我国著名的“山城”,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条件并不优越,可以算得上险恶,在这种条件下重庆发展为近代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既然我们重庆有这样引以为豪的历史,在我们重庆母城区内一定有它的缩影,寻找用雕塑作品表现的“巴渝文化”,这个任务早已交给了第一组的同学,请将你们眼中的“巴渝文化”告诉大家!

(可以用摄像、图片资料进行介绍)生:略

师:从雕塑表现的古老的巴渝文化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表现重庆人什么精神? 生:表现了重庆人吃苦耐劳,不怕艰难的精神。2.悲壮的一页

师:从巴国的建立一直到抗日战争成为抗战陪都,其间重庆人经历了无数抗争,写下一页页悲壮的历史,练就了重庆人不一样的性格,丰富的抗战文化遗迹更是不胜枚举,而今都成为了教育基地,在我们沙坪坝就有这样一处教育基地在全国影响颇深,先后在80多个城市巡回展览,其中两下广州,五进北京,接待观众数千万人次,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你知道哪一处教育基地有这样大的影响力?它讲述的是怎样一部斗争史?

生:略 师:我们用什么方式缅怀烈士? 生:略

师:那么站在烈士雕像前,你懂得它们传达出来的是什么?请第二组的同学将你们眼中的烈士形象告诉大家。

可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的行程,也可在展示台上放拍摄的照片。师:是什么信念让烈士们献出宝贵生命?他们具有什么品质? 生:略

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生:略

师:从古至今,重庆涌现的英雄志士数不胜数,请你介绍你所知道的英雄和有关他们的雕塑。

生:略 3.崭新的乐章

师:告别昨天,迎来今天,重庆作为年青的直辖市,重庆人不断开拓创新,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谱写出一曲曲新的乐章。三峡工程是世界瞩目的一项水力工程,它的成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重庆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出现了哪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请看看第三组同学的三峡广场之行。

多媒体播放,学生叙述 生:略

师:同学们,他们将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面临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舍得远离故土? 生:略

师:表现了我们当代重庆人的什么精神? 生:顾全大局的精神„„

师:重庆文化源远流长,远远不至于此,仔细观察,在你身边就有答案,你在大街小巷中你还找到了哪些雕塑,从它们身上你看到什么?

生:略 三.总结

师:了解了重庆的历史文化,你对咱重庆、咱重庆人有没有新的认识?请你再次总结新时代的重庆人应该具有什么品质?

生:略

师:时代的车轮不停向前,但无数志士仁人的伟大贡献与惊人业绩将永远珍藏在后世人记忆的百宝箱中。新时代的中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向上力,重庆也正在大踏步的发展!我们的“城市名片”所要传递的精神,老师将它总结为爱国、团结、奉献、奋进、就是我们重庆人的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红岩精神”。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城市名片的探究,请同学们在课后加深对重庆文化的认识,找找其它城市的标志性雕塑。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175561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