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第十一节其他其他食用菌栽培

第十一节其他其他食用菌栽培



第一篇:第十一节其他其他食用菌栽培

第十一章其他其他食用菌栽培

灵芝栽培

野生灵芝多产于我国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及河南、河北等省共四十一种。比较常见而著名的除红灵芝外,还有紫灵芝、松杉灵芝、黑灵、紫光灵芝等。

自古以来,我国就把灵芝视为“长生不老”、“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流传着许多美妙而动人的故事。灵芝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灵芝有“益心气、“入心生血”、“助心充脉”、“安神”、“益肺气”、“补肝气”、“利关节”等功效。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也记载着灵芝气味“苦干无毒”、主治“胸中结、益心气……”灵芝虽然不是长生不老的药,但确实能治疗多种疾病,是滋补强身,抑制身体异常以恢复正常功能的食用药或健康食品。

第一节 概述

一、俗称和分类地位

1、俗称

又名灵芝草、木灵芝、红芝、赤芝、万年蕈和灵芝仙草等。

2、分类地位

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科、灵芝属(Ganderma)。

二、食药用价值(八大作用)

1、抗血栓形成

2、提高免疫力,有抗癌防癌的作用(多糖)

3、使血压正常化,强化造血作用

4、能防止动脉硬化

5、使中枢神经等躯体机能保持平衡

6、改善高血脂

7、有镇痛作用

8、延迟细胞衰老(有机锗)

现代科学家对灵芝药用价值的研究发现,灵芝子实体最珍贵的成分之一是有机锗,是人参的4~6倍,即800~1000mg/kg。锗能使血液循环畅通,增强红血球运送氧气的能力,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并能与体内污染物、重金属相结合而成为锗的有机物排出体外。二是灵芝含有高分子多糖。它能强化人的免疫能力,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在防癌治病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其它有益成分如甘露醇、麦角甾醇、三萜等。目前灵芝又被制成灵芝保健品。灵芝保健食品以及灵芝猴头膏、灵芝片、灵芝酒、灵芝精等药物,在国内外均有供应。在国外还有“锗泉源”、“广效”、“特效”等灵芝产品。

三、其它价值

1、美容作用

有助于消除皮肤皱纹、褐斑和雀斑,避免发生青春痘,同时还有减肥的作用。如:灵芝胎盘洗面奶、灵芝美容膏等。

2、观赏价值

颜色鲜艳,形体多姿,造型奇特,古朴典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如:盆景、工艺品

※<标题二>

第二节 生物学特征

一、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

(一)形态特征

1、菌丝体

灵芝的菌丝体呈白色绒毛状。在显微镜下可见其表面分泌一层白色结晶物,为草酸钙结晶,有锁状联合。

2、子实体

质地:木质或木栓质。形状:肾形伞状体。颜色:红、紫、黑色等。以红芝为例:

菌盖:肾形,红褐色,表皮具有一层漆样光泽,表面有环状棱纹和辐射状条纹。菌盖下面有很多针头大小的管孔,管孔内壁上着生孢子。

孢子:褐色。

菌柄:圆柱状,侧生,少为偏生,暗红褐色至紫褐色,表面也有漆状光泽。

(二)生态习性

夏季、秋初生于阔叶树的树桩和周围地上,有时也生长在针叶树的树干上(松杉灵芝)。

二、生活条件

1、营养

灵芝属于木腐菌。

需要碳、氮、矿物元素、生长因子(维生素B1)等营养。

2、温度

灵芝为高温型的恒温结实性的食用菌类。菌丝体最适温度:26~28℃左右 子实体分化最适温度:22~28℃ 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25~28℃

若温度低于18℃,原基就会变黄僵化,不能正常分化。

若长期处于30℃培养,虽然子实体生长较快,发育周期短,但质地不紧密,皮壳的光泽也较差;超过33℃子实体甚至死亡。

3、水分和湿度

灵芝是喜湿性菌。

培养料含水量:60%~65%; 菌丝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70%左右 子实体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85%~95%

4、空气

灵芝是好气性真菌。菌丝体阶段需少量的氧气,但子实体分化和生长发育阶段则需要大量氧气。

生长环境通气好,子实体易开片,柄短,盖厚,圆整。

缺氧时,对菌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菌盖生长有抑制作用,导致灵芝畸形,如脑状或鹿角状,或甚至不长菌盖。

因此,栽培灵芝时,一定要加强通风换气。但要注意处理好通风与保湿的矛盾。

5、光照

灵芝是喜光性菌。

菌丝生长期:黑暗条件(强光明显抑制菌丝生长)子实体分化和生长:一定的散射光

光线不足:子实体小,盖薄,且无光泽;光线过暗会造成鹿角状分枝的畸形灵芝。

灵芝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其菌盖向透光面或强光面展开。因此,在菌盖生长期间,不能任意调动瓶子(菌袋)位置,否则会造成畸形灵芝。在生产上也可利用这一特点,用光诱导法,使灵芝定向生长,成为千姿百态的观赏盆景。

6、酸碱度

灵芝喜在弱酸环境中生长 最适:pH4.5~5.2

※<标题三>

第三节 常见的栽培品种

目前常见的灵芝主要按颜色分为赤芝、青芝、黑芝、白芝、黄芝和紫芝等六种。以赤芝品位较高。

※<标题四>

第四节 栽培技术

采集野生产品 段木栽培法

代料栽培法:瓶栽、袋栽、室外大床栽培

段木栽培法特点:生产周期长(从接种到长芝需要2~3年),产量较低,但质地坚厚光泽度好,售价较高。

代料栽培法:生产效益高。袋栽灵芝生产工艺流程为:

菌种制备→确定栽培季节→原料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出菇管理→采收

灵芝袋栽主要有段木栽培法和代料栽培法。代料栽培法生产效益高,应用广泛。代料栽培法又包括瓶栽和袋栽,两者生产工序基本相同,不同只是容器的改变。瓶栽灵芝出菇早,污染少,成功率高,缺点是子实体较小;而袋栽灵芝产量高、品质好、个体大。

袋栽灵芝生产工艺流程为: 菌种制备→确定栽培季节→原料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出菇管理→采收

1、菌种制备

选择优良菌种、制备足够量的菌种 好的菌种,接种半个月就可以形成子实体。菌种的好坏对子实体形成的迟早和产量高低关系密切。因此,生产上必须选择和制备优良的菌种。

2、栽培季节的确定

生产季节安排对灵芝的生产产量、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安排恰当,灵芝能良好生长,子实体个体大、质坚、品质好、产量高;反之,子实体发育不良。

一般在夏季、秋初 长江流域:5月上中旬(制种在4月上中旬)

3、培养料的配制

培养配方的选择→培养料的处理→拌料→装袋→打孔→清理袋口粘着物→扎口

4、灭菌

装锅:袋与袋留有1cm左右间距,不要太紧。

常压蒸汽灭菌:100℃以上维持8~12h,停火后在焖一夜。高压蒸汽灭菌:1.5kg/cm2压力以下,维持1~2h

5、接种

消毒:①无菌室或无菌箱熏蒸;②接种工具和手表面消毒;③灼烧消毒。

6、发菌

前期处理:培养室消毒及排放菌袋。(1)温度:27~29℃。

(2)湿度:室内相对湿度维持70%左右。(3)光照:避光。

(4)通风:菌丝生长后期要加强通风。

7、出菇管理

时机:培养料中有子实体原基或长满菌丝

开口:剪开袋口,袋口不要太大;或打孔出菇。定蕾:每袋1~2个菌蕾。(1)温度:25~28℃。

(2)湿度:室内相对湿度维持90%~95%。(3)光照:大量的散射光。

(4)通风:加强通风,每天早晚开窗1~2h。注意:温差勿大,勤喷水、少喷水、轻喷水。

8、采收

时间和特征:灵芝子实体边缘生长圈消失,即边缘颜色变成红褐色,菌盖开始木栓质时,就可采收。方法:采收前5d不要喷水,采收用手轻轻向上一提,或用剪刀剪下。录相:灵芝栽培技术

茶树菇栽培

一、茶树菇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

(二)生活条件

1、营养:茶树菇属于木腐性菌类,利用纤维素的能力较强,利用木质素的能力较弱。

2、水分及温度。茶树菇菌丝在培养料含水量65%~70%时生长较快。

3、温度:茶树菇是一种中温型的恒温结实性食用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4℃~28℃。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20℃~25℃照。

4、光线:菌丝生长不需光线,子实体分化、生长需要散射光

5、空气:茶树菇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发菌期和出菇期均需要有良好的通气条件。

6、酸碱度:菌丝生长最适PH为5.5~6.5.二、栽培技术

1、菌种制备

2、栽培季节的确定

3、培养料的选择

4、拌料或培养料发酵

5、装袋与灭菌

6、接种

7、发菌

8、出菇管理

9、采收

10、后期管理

姬松茸栽培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

(二)生活条件

1、营养:属草腐性食用菌。

2、温度:属中温型食用菌。姬松茸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以23℃~27℃,子实体分化和发育的温度为16℃~26℃,以18℃~21℃最为合适。

3、水分和湿度: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65%最为合适。出菇期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以85%~90%最好。

4、酸碱度:菌丝生长培养基的PH为6.5~7.5。

5、光线:菌丝生长不需光线,原基分化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刺激。

6、空气:属好气性菌,菌丝生长及子实体分化发育均需要充足的的新鲜空气。

二、栽培技术

1、菌种准备;

2、栽培季节确定;

3、培养料的选择;

4、培养料的发酵;

5、铺料、播种、发菌;

6、覆土及覆土后管理;

7、出菇管理;

8、采收、后期管理。

第二篇:食用菌栽培学

1、食用菌的概念是什么?

食用菌是能够形成大型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或菌核类组织并能供给人们食用或药用的一类大型真菌。

2、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生态学意义是什么?

(1)发展食用菌产业,将秸秆进行合理地利用,不但提高其生物利用率,而且对杜绝秸秆焚烧、保护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发展食用菌产业,从食用菌中获取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减少养殖业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物利用率,具有很高的生态环保价值

3、说出10中常见食用菌

平菇、香菇、金针菇、草菇、金耳、银耳、猴头菇、黑木耳、灵芝、双孢蘑菇。

4、食用菌发展潜力?

有营养价值:(1)蛋白质含量一般占实体湿种的1.75~3.63%,平均值为3.5%。

(2)通常栽培的食用菌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中氨基酸,各种食用菌中赖氨酸含量都很高。

(3)脂类常见食用菌的粗脂肪含量占其比重1.1%~8.0%,平均值4%。(4)维生素、矿物质及纤维素

(5)核酸 食用菌的和酸含量为2.7%~4.1%。有药用价值:(1)抗癌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临床上对心肌梗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对肝脏的作用:香菇多糖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治疗效果(4)抗炎作用

(5)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小刺猴头菌对中枢抑制剂有协同作用,对中枢兴奋剂有对抗作用,安络小皮伞有较好的镇痛作用(6)抗病毒作用

5、食用菌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哪些?

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矿物质

6、食用菌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有哪些?

最适生长温度,湿度:食用菌在子实体发育阶段要求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是80%~90%。

氧气与二氧化碳:食用菌是好气性、异养生物,即好氧性菌类,因此氧与二氧化碳的浓度也是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食用菌再分解基质获取营养物质的过程中,需要吸进氧气,排除代谢产物二氧化碳。

光线:食用菌细胞内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需要直射光。根据子实体形成时期对光线的要求,一般食用菌可分为喜光型、厌光型和中间型。

酸碱度:不同类型的食用菌菌丝生长所需要的基质酸碱度不同,但是大多数食用菌喜中性偏酸环境,菌丝生长的PH在3~6.5,最适PH为5.0~5.5.生物因子:食用菌与其他不同种类的生物和微生物生存在同意环境中,彼此之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种间共处、伴生、共生、竞争、拮抗、寄生和啃食等方面。

7食用菌的制种条件有哪些?

(1)制种场地:环境卫生的闲散房屋

(2)常用设备:a搅拌设备:人工搅拌或搅拌机搅拌;b装料设备:人工装料或装瓶机或装袋机;c封口设备:可以手工绑口,也可用封口机封口,速度快效果好。(3)灭菌设备:高压蒸汽灭菌设备(手提式高压灭菌锅、立式高压灭菌锅、卧式高压灭菌锅)常压蒸汽灭菌设备(简易常压灭菌灶、蒸汽炉灭菌装置)(4)接种设备:接种室、超净工作台、接种箱、接种帐(5)培养设备:电热恒温培养箱、培养室

(6)制种工具:常用制种工具:酒精灯、天平、地泵、电炉、水桶、盆、小锅、接种钩、接种铲、试管、菌种瓶、菌种袋、漏斗等

8、叙述消毒盒灭菌的区别及其常用方法

消毒是指利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盒环境中的部分微生物的过程(不包括细菌的芽孢盒霉菌的休眠包子)。灭菌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盒内部所带的一切微生物的过程,已达到无菌要求。

消毒:物理消毒法:1紫外线消毒、2空气过滤除菌

化学消毒法:75%酒精、40%甲醛+高锰酸钾、气雾消毒剂、高锰酸钾、石碳酸(苯酚)、来苏儿(煤酚皂液)、漂白粉、臭氧、硫磺

灭菌:

1、高压蒸汽灭菌

2、常压蒸汽灭菌

3、火焰灭菌

4、热空气灭菌

9、食用菌菌种的概念及三级菌种的关系是什么

概念:菌种是指人工培养,并可供进一步繁殖或栽培使用的食用菌纯双核菌丝体。栽培种是由原种转接、扩大到相同或相似培养基上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直接应用于生产,常似玻璃瓶、塑料瓶或塑料袋为容器,也称三级菌种。

10、菌种组织分离的方法有哪些

1、子实体组织分离法

2、菌核菌索组织分离法

3、基内菌丝分离法

11、在菌种制作过程中,如何提高制种成功率? 1)培养料选择与配方。选择无霉烂、变质的新鲜培养料,经阳光暴晒2—3天,且科学配方与合理配制。2)培养基的灭菌一定要彻底。3)菌种的选择。选用抗杂能力强的优质菌种。4)无菌接种。在无菌条件下实现无菌操作。5)适宜条件培养。严格培养条件,特别是温度应采取“宁低勿高”的原则。

12、叙述菌种保藏的原理及常用方法。

原理:通过低温、干燥、缺氧、避光和缺乏营养等手段,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菌种的代谢强度,抑制菌丝的生长和繁殖,尽量使其处于休眠状态,以长期保存生活力。方法:

1、斜面低温保藏法

2、液体石蜡保藏法

3、载体保藏法

4、寄主保藏法

13、菌种退化的原因与提纯复壮的措施有哪些

退化原因:

1、遗传变异

2、不良的环境条件

3、感染病毒

4、自然退化

提纯复壮措施:

1、菌丝尖端分离

2、选优分离

3、适当更换培养基

4、有性繁殖

5、适宜的条件下培养菌种,选优去劣

14、竞争性杂菌的污染原因及防治措施是什么?

杂菌污染主要原因:

1、基质配置不合理;

2、培养基质灭菌不彻底;

3、菌种带杂菌;

4、接种操作中污染;

5、培养过程中污染;

6、出菇期污染;

7、破口污染;

8、覆土材料带杂菌 防治措施:

1、减少破袋;

2、清洁卫生,减少病原;

3、科学调制培养及配方,防止营养过剩;

4、培养基质灭菌要彻底;

5、把好培养基和栽培袋的制作关;

6、严格检查菌种质量,适量加大菌种量;

7、接种场所消毒要彻底,接种时严格无菌操作;

8、搞好培养室和出菇室的环境卫生;

9、定期检查,发现污染及时处理;

10、生料栽培时可加入1%~2%的石灰来提高培养料的PH,抑制杂菌;

11、畦载时,覆土栽培宜选用河泥砻糠土或大田的深层土,并要严格发酵或消毒。

15、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主要虫害有哪些种类?分别描述其形态特征。防治原则、方法及措施?

主要虫害及防治:昆虫类(多菌蚊、中华新蕈菌、嗜菇瘿蚊、蚤蝇、黑腹果蝇)

防治方法:

1、搞好出菇室内外环境卫生;

2、培养料处理,二次发酵后效果更好;

3、人工捕捉;

4、灯光诱杀;

5、药剂防治

食用菌害螨

防治:

1、培养室及出菇室周围环境要卫生;

2、出菇室消毒;

3、培养料消毒处理;4菌种检查;

5、发菌期药剂防治;6诱杀法防治;

7、出菇期防治

食用菌线虫

种类:蘑菇菌丝线虫、蘑菇滑刃线虫、小杆线虫

防治:

1、搞好出菇室卫生,控制好环境条件;

2、适当降低培养料内的水分和栽培场所的空气湿度;

3、强化培养料和覆土材料的处理;

4、使用清洁水浇菇;

5、覆土材料进行巴氏消毒,或使用前一周用敌敌畏或甲基溴熏蒸;6采用轮制作;

7、药剂防治

软体动物

防治:

1、搞好菇房内外环境卫生;

2、菇床保护;

3、人工捕捉;

4、毒饵诱杀

16、食用菌产品的贮藏保鲜常用哪几种技术

冷藏技术、低温贮藏技术、化学性保鲜。

17、食用菌初级加工包括哪几种技术?简述各项技术要点

1)高渗浸渍:细胞处于高渗溶液中,细胞内的水分会通过细胞膜转移到高渗溶液中,造成细胞内供给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水分不足,形成“生理干燥”,细胞不能正常进行生理活动。2)干制:食用菌干燥后水分含量减少到13%以下,含水量在此程度时,菇体内的水分大部分是结合水,难以被菇体内的酶或者外界环境微生物利用,可以使菇体较好的维持原有风味,不致受到破坏。

3)罐藏:密封的罐装容器隔绝了空气和各种微生物,同时加工过程对食用菌进行了加工处理。

4)冻干食品加工:将食用菌和其他混合配料一起在低温条件下冻结,再经过真空升华脱水制成干燥食用菌产品。

5)即食小食品加工:不需特殊处理开袋即食,种类繁多而且加工方式多种多样。6)食用菌饮料加工:采用菇体超微粉碎材料、菇体提取物,菇体提取液酵母发酵液等,生产固体悬浮饮料、混配饮料、发酵饮料等。

7)食用菌调味品加工:以食用菌加热浸出汁为原料,可以和其他食用菌加工杀青过程结合,即利用杀青水中的食用菌浸出成分来加工调味品。

名词解释

菌丝体:是指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的营养体类型

双核菌丝:双核菌丝是两条可亲和的单核菌丝的单核细胞进行质配后,使每个细胞有2个异核,此2核不进行核配,而常常进行直接分裂。延续形成双核菌丝。

代料栽培:根据菌体生长发育的营养特性,利用各种工农业。林业的产品或副产物如木屑、作物秸秆、甘蔗渣、棉籽壳、等作为培养料的主要成分,加入一定比例的辅料调配成培养料,用以代替传统的段木栽培食用菌

搔菌:就是用搔菌机(或手工)去除老菌种块和菌皮,这是促使菌丝发生原基的重要措施,通过搔菌可使子实体从培养基表面整齐发生。

第三篇:食用菌栽培论文

商洛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摘要:在全面调查商洛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商洛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4大特点,分析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提出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食用菌;现状;商洛

商洛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属半湿润山地气候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赋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全市现有林地102.6万hm,木材蓄积量2 154万m,森林覆盖率达54%,为发展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得天独 厚的地理条件⋯。长期以来,商洛市食用菌产业作为优势主导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产量占陕西全省的23%,已成为促进商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特色产业和突出亮点。为进一步促进商洛食用菌产业发展,把食用菌产业培育成为真正的主导产业,作者对商洛市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和优势,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现状与特点 1.1 现状

商洛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初,经历了段木栽培、袋料栽培2个阶段,主要栽培种类为香菇、木耳、平菇,零星栽培双孢菇、灰树花、金针菇等。据调查,2012年全市食用菌栽培规模突破1亿袋,预计鲜菇产量14万t,产值8.4亿元,纯收入5亿元,已成为陕西省食用菌生产第1大市。全市从事菌类生产经营的农户达到5万多户,从业农民达到l0万人,经纪人队伍1 100多人。全市有食用菌专业镇66个,专业村383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1个;菌种场66个,年产菌种130万kg;食用菌物资、机械专卖店23个。认证无公害食用菌产地13个,产品15个,柞水木耳已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商洛市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1.2 特点

1.2.1 经济效益显著

据调查结果,食用菌投入产出比大都在1:3以上,户栽5 000袋(18 cm×60 cm),以鲜菇销售产值和纯收入分别在5万元、3.5万元左右,以干菇销售产值和纯收入分别在4万元、2万元左右。商州区陈塬办事处蟒龙峪村菇农常年栽培平菇,单 袋产鲜菇2 kg以上,产值12元,纯收入8元,是大棚蔬菜效益的4倍以上,是大田作物效益的30倍以上,与养殖业相比,栽培1袋香菇的纯收入相当于饲养1只肉鸡的纯收入,栽培200袋香菇纯收入相当于饲养1头肉猪的纯收入,效益显著。1.2.2 科技水平提升

经过多年生产实践,以及农业等部门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主产区菇农基本熟练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新品种推广快。908、9608、839、937等香菇品种推广普及率达95% 以上,808、武香1号等反季节香菇品种推广普及率100% ;木耳代料品种杂交

19、高产1号、888等,平菇品种1900、生源1号、伏夏2000等,白灵菇品种天山2号、北农1号和高温718等,草菇品种

~238、"q34、V32等,已成为主栽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普遍。专用菇料、微量元素、生物制剂拌料等先进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特别是香菇免割袋栽培技

术推广普及率达到70%,单袋较常规降低生产成本0.20元,减少了出菇期的用工,商品率提高了77.2%。科技成果普及应用步伐明显加快,近几年商洛市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先后获得省、市食用菌科技成果奖5项。1.2.3 生产设施改善 专业化立体、层架式钢架大棚成为主体栽培模式,传统单一的顺季栽培方式被打破,顺季、反季、周年栽培多种方式并存。如商州区牧护关镇、黑龙口镇、柞水县下梁镇、洛南县石门镇等地规模化反季节香菇生产,商州区陈塬办事处蟒龙峪村夏季栽培平菇等,更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益。传统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半自动化、合作社化方向转变。1.2.4 循环发展路径探索前进

商洛各地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再利用试验示范,加快了食用菌生产由资源消耗型向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型转变。商州区牧护关镇开发利用苹果枝条栽培反季节香菇,年发展规模在200万袋以上;洛南县利用桑树修剪枝条栽培香菇;柞水县海林菌业有限公司利用栗苞栽培香菇;下梁镇菇农利用麦草发展双孢菇;商州区九鼎菌业公司利用中药渣栽培香菇等。上述可贵的探索代表了商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前景

2.1 发展前景好

据权威专家预计,我国食用菌年消费量以7%的速度持续增长,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拉动产业发展作用显著。预计到“十二五” 末商洛市食用菌生产将发展到1.5亿袋,总产量(鲜品)达到20万t,产值15亿元以上,实现纯收入l0亿元,产值、收入均较“十一五” 翻一番。届时食用菌将成为种植业中仅次于马铃薯的第2大产业,陕西全省菇类第1大市的地位将更加稳固。“十三五”将重点加快食用菌加工业发展,若能实现30% 的加工率,则全市食用菌年产值达到20亿~25亿元将成为现实。

2.2 符合人类追求健康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和营养。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兼有荤素两者之长的高档食品,被誉为天然绿色保健食品,在国外被称为植物性食品的顶峰,被世界营养学家推荐为世界1O大健康食品之一。2.3 自然条件优越

商洛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林木资源和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丰富,适宜大多数食用菌栽培,良好的生态优势更适宜生产高质量的食用菌产品。2.4 产业基础良好

商洛市食用菌总产量占全省23%,是陕西第1菌类栽培大市,产品畅销省内。在四大产业发展时期,市、县区培养了一支长期从事食用菌技术研究推广队伍,尤其是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在食用菌菌种培育、扩繁及通用技术研究、推广方面具有一定优势。2.5 群众基础深厚

食用菌产业在商洛市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形成一批数量可观的职业菇农,比较熟练掌握了多种食用菌尤其是香菇的栽培技术。同时,与南方相比,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产品竞争力较强。3 建议

3.1 转变思想认识。明确产业定位现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

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食用菌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菌类成了人们餐桌上的首选,食用菌已经成为农业朝阳产业。商洛市人多地少,耕地质量差,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而食用菌在生产过程中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的特点,是商洛市发展农业产业的最佳选择。陕西省农业厅、财政厅已于2011年起将食用菌产业作为陕南地区特色产业 予以支持。因此,应该确立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导 地位。

3.2 坚持循环理念,明晰发展思路初步估算,商洛市年产各类农林牧废弃物 172万t(麦草、玉米芯、玉米秆、豆杆、花生壳、烤烟杆60万t,板栗、桑修剪枝条和栗苞12万t,药渣1万t,木材加工边料和锯末9万t,可利用畜禽粪便90万t),如果利用10%,至少可以生产1亿袋食用菌,产干品12 500 t。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多生产食用菌干品1 250 t。只要政策引导,科学栽培,食用菌生产完全可以创立“种养业副产品一食用菌-有机肥、饲料一种养业” 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使“作物生产+动物生产” 二维传统农业经济加快向“作物生产+动物生产+食用菌生产” 的三维现代农业经济转变。3.3 坚持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按照突出特色、多菌类发展的原则,商洛市应稳定发展香菇,加快发展木耳、平菇、双孢菇、草菇、金针菇等品种,积极发展杏鲍菇、白灵菇、茶树菇、灰树花姬菇、大球盖菇等珍稀菌类。稳步发展木腐菌类,加快发展草腐菌类;稳步发展干菇,加快发展鲜食菇;稳步发展顺季生产,加快发展反季和周年生产。加快发展食用菌,兼顾发展药用菌,使全市食用菌生产品种结构更趋合理。3.4 创新生产模式。转变生产方式

食用菌生产要向工厂化发展,要大力推广“百万袋”生产模式。即以行政或较大的自然村为单元,依托一个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建设一条专业化菌包生产线,采取“工厂式菌包专业化生产+农户分散出菇管理” 的方式组织生产,实行“七统一分”(合作社或企业统一原料采购、统一优良菌种、统一菌包制作、统一接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回收,农户分散出菇管理),带动 100个农户,每户种植不少于10 000袋,实现年产值1 000万元,户均纯收入4万~6万元。

3.5 完善产业链条,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 食用菌盐渍加工技术简便成熟,应加快发展。由于食用菌独特的营养和保健作用,开发其功能性食品也成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商洛市要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广泛吸引各类资本投入开发生产以食用菌为主要原料的各类强化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辅助疗品、药品等。利用残次菇以及下脚料加工即食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汤包(料),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条件成熟时,可建立食用菌工业园区,聚集生产要素,有效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搭建食用菌生产资料、设备、产品交易和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努力打造品牌,提升商洛食用菌在本区域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3.6 加快人才培养。强化技术支撑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智力。尝试在商洛学院生物系、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食用菌课程,争取建设专业学科,为商洛市培养高素质食用菌专业人才。加强农技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在县区职教中心举办学制灵活的各类食用菌技术培训班,重点培养职业菇农和有志于食用菌发展的农村青年。重视引导食用菌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发挥民间团体在产业发展中的人才培

养和技术研发推广作用。

第四篇:食用菌栽培实验

《食用菌栽培学》实验一 斜面制作

一、实验材料:马铃薯300g,琼脂20g,二、实验药品:葡萄糖20g,三、实验工具:水果刀、试管40支、漏斗

5、铁架台

5、止水夹

5、纱布三层、报纸若干、胶皮管

5、玻璃棒

1、锅、电炉、天平、1000ML量筒、PH试纸、棉花塞(皮棉非脱脂棉)、皮筋或长绳若干、高压锅(手提式)、干净毛巾、培养皿2个

《食用菌栽培学》实验二 母种接种

一、实验材料:实验一制作出的无污染的试管斜面、食用菌专业母种(平菇)、二、实验药品:75%酒精棉球

三、实验工具:镊子

5、棉花若干、接种针(接种锄)、酒精灯、火柴或火机、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冰箱 注:恒温培养一周左右待菌丝体长满斜面转入冰箱冷藏室内储存

《食用菌栽培学》实验三 食用菌菌丝体观察

一、实验材料:由实验二转管的母种

二、实验工具:显微镜12台、酒精灯、接种针、蒸馏水、载玻片

15、盖玻片20 《食用菌栽培学》实验四 食用菌栽培实验(出菇实验)一

一、实验材料:玉米芯6.8KG、棉籽壳1KG、麸皮2KG、石膏粉0.1KG、碳酸钙0.1KG

二、实验工具:水桶、胶皮手套

12、聚丙烯袋(15CM*15CM)、绳子若干、高压锅、《食用菌栽培学》实验四 食用菌栽培实验(出菇实验)二

一、实验材料:由出菇实验一所得高压消毒的料袋、实验二制作的母种、二、实验工具:无菌室、酒精灯、75%酒精棉球、透气的盖子(食用菌专用若干),干净的房子用作培养。定期进行观察,消过毒葡萄酒实验室的框子4个

《食用菌栽培学》实验四 食用菌栽培实验(出菇实验)三

待料袋菌丝长满后一周左右打开袋口进行浇水、观察处菇情况

第五篇: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高纲2049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8709 食用菌栽培学

苏州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园艺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食用菌栽培学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食用菌栽培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食用菌栽培学各研究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深刻认识食用菌栽培学在现代科技、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食用菌栽培学在我国的发展与利用培养专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共分为20章。在对食用菌栽培学的学科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食用菌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治、保鲜与加工以及各类主要食用菌的栽培技术。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对食用菌栽培学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食用菌栽培学的发展过程、现状和发展趋势,食用菌栽培学的研究与应用领域,食用菌栽培学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理解并掌握食用菌栽培学各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

3、掌握各类食用菌的栽培方法与高产技术。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食用菌栽培学所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它是以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学科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因此本课程的前修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食用菌栽培学的应用技术。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绪论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地介绍了食用菌的概念及类别;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食用菌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前景展望。

(二)学习要求

了解食用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食用菌栽培学的性质与任务;明确食用菌生产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学习食用菌栽培学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食用菌栽培学的基本概念、特点、研究领域及应用。

第二章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及分类

(一)课程内容

本章全面地介绍了食用菌的基本形态结构,食用菌子实体的形态特点及分类,毒菌的识别与防治。

(二)学习要求

了解食用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掌握以伞菌为代表的食用菌的形态发生特点,从外部形态上区分食用菌与毒菌的主要差别。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食用菌形态结构与分类的关系。

2、掌握:食用菌子实体的形态特点及作用,毒菌的识别与防治。

3、熟练掌握:菌丝细胞的双核化与子实体形成的关系。

第三章

食用菌的生理及生态

(一)课程内容

本章全面地介绍了食用菌的生长发育与能量代谢及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学习要求

了解食用菌的细胞结构与功能,掌握食用菌的营养特点与代谢途径,环境因子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食用菌的生理特点、物质转化与能量代谢。

2、掌握:食用菌生长发育与营养和环境条件的关系。

3、熟练掌握:不同碳氮比对食用菌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第四章

食用菌的遗传学基础

(一)课程内容

本章概要地介绍了生物遗传的一般规律和真菌的遗传体系,以及真菌遗传中的特殊现象。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遗传的基本定律;了解真菌的遗传体系以及与食用菌相关的遗传学基础。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同宗结合与异宗结合在真菌遗传中的作用。

2、掌握:遗传基本定律,食用菌遗传的基本规律。

3、熟练掌握:真菌的生活史与遗传体系。

第五章

食用菌的良种选育

(一)课程内容

本章全面地介绍了食用菌的良种选育方法,分别有引种、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生物工程育种等。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各种育种方法的基本概念;掌握食用菌良种选育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各种育种方法的特点,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育种技术的结合。

2、掌握:食用菌育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熟练掌握:从现有食用菌品种中选育优良品种的技术和方法。

第六章

食用菌的制种及菌种保藏

(一)课程内容

本章全面地介绍了食用菌菌种的分离方法和制种技术,以及菌种的保藏与复壮技术。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食用菌各级菌种对培养基的要求;掌握培养基的配制和常规菌种保藏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菌种对于食用菌生产的重要性。

2、掌握:食用菌三级制种技术和菌种保藏技术。

3、熟练掌握:食用菌栽培种的制作技术。

第七章 食用菌病虫害及其防治

(一)课程内容

本章全面地介绍了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和杂菌种类,以及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食用菌主要病虫害与杂菌的发生规律;掌握各种病虫害的诊断识别方法与防治技术。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食用菌生产的重要性。

2、掌握:食用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与各种农药的使用方法。

3、熟练掌握:食用菌常见病虫害的诊断与识别。

第八章

食用菌的保鲜与加工

(一)课程内容

本章全面地介绍了食用菌的分产后生理,水分平衡、呼吸作用和酶活性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食用菌的保鲜与包装技术;食用菌的加工技术。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食用菌产后生理活动的特点;掌握食用菌的保鲜及各种加工技术。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食用菌产后生理活动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掌握:食用菌的保鲜技术与罐藏、干制、盐渍、糖藏等加工技术。

3、熟练掌握:食用菌的保鲜与包装技术。

第九章

双孢蘑菇栽培

(一)课程内容

本章全面地介绍了双孢蘑菇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双孢蘑菇对营养和环境条件的要求;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与收获。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必须了解双孢蘑菇对营养和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掌握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及要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覆土对双孢蘑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

2、掌握:双孢蘑菇培养料的配制及栽培管理技术。

3、熟练掌握:双孢蘑菇的覆土技术。

第十章

香菇栽培

(一)课程内容

本章全面地介绍了香菇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香菇对营养和环境条件的要求;香菇的段木栽培与代料栽培技术。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必须了解香菇对营养和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掌握香菇段木栽培与代料栽培的技术要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代料栽培在香菇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香菇段木栽培与代料栽培的技术要点。

3、熟练掌握:香菇的代料栽培技术。

第十一章

草菇栽培

(一)课程内容

本章全面地介绍了草菇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草菇对营养和环境条件的要求;草菇的室内栽培与室外栽培技术。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必须了解草菇对营养和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掌握草菇室内栽培与大田栽培的技术要点;草菇的收获适期。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高温型食用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掌握:草菇室内栽培与大田栽培的技术特点。

3、熟练掌握:草菇的最佳收获时间。

第十二章

平菇栽培

(一)课程内容

本章全面地介绍了平菇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平菇对营养和环境条件的要求;平菇室内栽培与露地栽培的管理技术。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必须了解平菇对营养和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掌握平菇室内栽培与露地栽培的技术要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平菇生料栽培与熟料栽培的不同要求。

2、掌握:平菇室内栽培与露地栽培的技术要点。

3、熟练掌握:不同栽培季节对平菇菌种的要求。

第十三章

黑木耳栽培

(一)课程内容

本章全面地介绍了黑木耳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黑木耳对营养和环境条件的要求;黑木耳段木栽培与代料栽培的管理技术。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必须了解黑木耳对营养和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掌握黑木耳段木栽培与代料栽培的技术要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黑木耳人工接种方法与产量的关系。

2、掌握:黑木耳段木栽培与代料栽培的技术要点。

3、熟练掌握:黑木耳代料栽培的诱导处理技术。

第十四章

银耳栽培

(一)课程内容

本章全面地介绍了银耳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银耳对营养和环境条件的要求;银耳段木栽培与代料栽培的管理技术。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必须了解银耳对营养和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掌握银耳段木栽培与代料栽培的技术要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银耳生长发育与伴生菌的关系。

2、掌握:银耳段木栽培与代料栽培的技术要点。

3、熟练掌握:银耳的采收技术。

第十五章

金针菇栽培

(一)课程内容

本章全面地介绍了金针菇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金针菇对营养和环境条件的要求;金针菇袋栽与瓶栽的管理技术。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必须了解金针菇对营养和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掌握金针菇袋栽与瓶栽的技术要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金针菇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

2、掌握:金针菇的袋栽技术与瓶栽技术。

3、熟练掌握:金针菇栽培中温度与光照的调控。

第十六章

滑菇栽培

(一)课程内容

本章全面地介绍了滑菇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滑菇对营养和环境条件的要求;滑菇培养料的处理与栽培管理。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必须了解滑菇对营养和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掌握滑菇培养料的配制与栽培管理技术。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培养料预处理与滑菇生长发育的关系。

2、掌握:滑菇培养料的配制与栽培管理技术。

3、熟练掌握:滑菇出菇期的管理技术。

第十七章

猴头菌栽培

(一)课程内容

本章全面地介绍了猴头菌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猴头菌对营养和环境条件的要求;猴头菌的栽培与管理。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必须了解猴头菌对营养和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掌握猴头菌的栽培管理技术。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猴头菌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2、掌握:猴头菌袋栽与瓶栽的技术要点。

3、熟练掌握:猴头菌的适时采收。

第十八章

竹荪栽培

(一)课程内容

本章全面地介绍了竹荪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竹荪对营养和环境条件的要求;竹荪的栽培与管理。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必须了解竹荪对营养和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掌握竹荪林地栽培与竹蔸袋栽的管理技术。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调节湿度与竹荪子实体生长的关系。

2、掌握:竹荪林地栽培与竹蔸袋栽的技术要点。

3、熟练掌握:竹荪常见种的形态识别。

第十九章

茯苓栽培

(一)课程内容

本章全面地介绍了茯苓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茯苓对营养和环境条件的要求;茯苓的栽培与管理。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必须了解茯苓对营养和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掌握菌种“肉引”的复壮技术,茯苓栽培中的适时下窖及管理技术。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生理生态条件对茯苓生长发育的影响。

2、掌握:茯苓栽培中的适时下窖及管理技术。

3、熟练掌握:菌种“肉引”的复壮技术。

第二十章

驯化中的食用菌

简单介绍珍稀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如松口蘑、鸡纵菌、羊肚菌等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这部分内容不作考核要求。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熟练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它们的含义是:

1、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能够领会和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并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2、掌握:要求应考者掌握有关的知识点,正确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的原理、方法与步骤等。

3、熟练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知识点。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食用菌栽培学》,杨新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难度大,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悉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

3、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考试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要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应考者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

7、要使应考者了解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领会”20%,“掌握”40%,“熟练掌握”为4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3:3:2。

4、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判断改错、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等类型(见附录题型示例)。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如:猴头菌属喜酸性菌类,菌丝生长阶段的pH值以()最为适宜。

二、填空题

如:食用菌大多是腐生性的,主要包括木腐菌和

菌。

三、判断改错题

如:食用菌的盐渍产品的含盐量一般在20%左右。

四、名词解释

如:搔菌

五、简答题

如:简述原生质膜的功能和作用。

六、论述题

如:覆土对蘑菇的生长发育有何作用?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