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宗教对于艺术的影响(最终版)

宗教对于艺术的影响(最终版)



第一篇:宗教对于艺术的影响(最终版)

宗教对于艺术的影响

对于艺术影响较深的宗教有二,分别是基督教与佛教。在此,我就对于东方宗教——佛教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做浅要分析。宗教对于艺术的影响,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雕塑、建筑与绘画。

在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我国前,我国没有塔式建筑,当然,也没有“塔”这个字。佛塔的造型起源于印度。最早建塔是为了保存佛陀释迦摩尼的舍利子,而后的陆陆续续建的塔则是用来歌颂、纪念某位有大功德的佛陀。佛塔最初被译为“方坟”,也是有其原由的:如印度的桑奇大塔,是个半圆形的土丘,状若坟墓,丝毫没有现有的塔的样子,只是其上有着一个方形的壁龛罢了,便表达了对死者,圆寂者的追忆。我国早期主要是楼阁式塔,由于其形体设计思路出自中国传统建筑——楼阁而得名,体型巨大,基本有了现有的塔的外形轮廓。纵观其形体,也在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唐代为方形,宋、辽、金时代为八角形,宋代还出现过六角形。明、清时代仍采用八角形和六角形。唐朝塔体中空,而后朝以砖柱支撑整个形体。此后的变化便都不大了。

在公元200年前后,我国最早出现有史可考的佛教塑像,早期的塑像基本都是如同佛教天神“因陀罗”一般,威武雄壮的模样。但是,随着中国对佛教的理解与解释,渐渐地,原来的贵族男子形象化为了一个体态丰腴的妙龄少女形象,只是保留了原有的一些本质特征罢了。现在的雕像则有了些变化,变得更加地柔和与自然。说到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就不能不谈壁画。著名佛教壁画——莫高窟壁画中,人物表情、动作均极为夸张,但一举一动之间,都能看出佛教的“普度众生”的宗旨,而后的一些壁画中,通过记叙众生与佛陀间的点点滴滴的故事,将一个个人物形象鲜明地表达了出来,如尸毗王、萨那太子等故事,都表现了佛教对于我国本土及本土人民思想的影响。

那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由何而来的呢?

原因主要是这样的:艺术常常被宗教用来宣传和形象地描绘宗教自身的教义,给了艺术在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较大的支持,使许多艺术家有了更加广泛的进行艺术实践的机会,使宗教从客观的角度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壮大。同时,宗教产生的形式多样的艺术传播形式也大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如印度的佛教产生后先是通过交流传入了中国,在经过中国经历了许多具有民间民族特色的改造后在亚洲东部的日本与朝鲜等国传播,从而造成了今天亚洲特别是日本等国传播的佛教艺术都具有中华民族民间的一些风格特点。尤其是在佛教的建筑方面,印度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在建筑造型上增加了一些古老的中国楼阁式建筑,使得大乘佛教建筑的佛塔类造型产生了较大的风格变化,使得今天的日本等国家受到影响。如今天日本奈良的法隆寺和唐昭寺。

但是,宗教对于艺术的影响不全是正面的。宗教对未来的盼望、憧憬与希望,不是指向一个空洞的未来,而是有特定的目的的,它把艺术限定于宗教所规定的范围和式样中,以理论的形式影响了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活动,在一定程序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造成这个时期的艺术沦落为宗教服务工具,受到严重的破坏,使之畸形发展。基督教极大地阻碍了中世纪欧洲文艺的发展,导致了中世纪艺术的普遍衰落。到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鲜明的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来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教会统治,才涌现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杰出画家,以及意大利但丁的诗歌《神曲》、法国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来欧洲艺术的发展重新奠定了基础。

尽管宗教与艺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对世界各地区和民族以及各种类的艺术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导致宗教艺术的繁荣发展,使它成为世界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宗教和艺术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质的区别。宗教主要是为了消解劣势群体的反抗,艺术却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的必要手段。因此,虽然宗教由于利用艺术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讲,宗教也阻碍、束缚和限制着艺术的发展。总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在社会上层建筑领域,在幻想领域、情感领域等范围内的影响、作用和渗透。

总之,宗教与艺术相互影响,但却总在人们对美,对于自然的追求中,取得了一个巧妙而协调的平衡,互相赋予对方活力,又随时压制对方的过度繁盛,这或许就是文化的自愈性吧。

第二篇:宗教与艺术

佛家艺术

自从佛教诞生,佛教艺术就成为了佛教教义的传播的有力媒体。菩提树下静思的佛陀、唯美无上的佛国净土、洁净的白莲花都成为了佛教徒心目中最崇高的形象。佛典记载,印度佛教造像艺术起源于佛陀时代,《增一阿含经》曾描述优填王以牛头旃檀作如来形象高五尺、波斯匿王纯以紫磨金作如来像五尺,“尔时阎浮提内始有此二如来像。”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五说:“摩揭陀国影胜王曾画佛像一铺,酬赠邻国胜音城仙道王令申供养。”佛灭百年迄龙树时代以前则是“在昔,人之工匠,具不善巧,所作工艺,最为希有,绘像逼真,于毗奈耶经等中,曾明言之,释尊灭后,百年之间,如彼等者,亦多有焉。”

但是,自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时期,或许是由于“根本佛法,淳朴而质实,是相对的“非乐”论者。不许以诗颂表达佛说;于大众中歌舞戏笑的妓儿,释尊也不以为正常的职业;出家的佛弟子,也不许过往观听。所以没能建立起佛教艺术发展的基础,而仅限于佛足、金刚座、菩提树等,以为佛陀之象征。大约到了公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之时,雕刻、建筑、绘画、工艺等艺术活动才随着印度城镇的工商业与部分进步派僧侣的改革创新精神而兴起,打破了以往小乘时代狭隘佛像观念的桎梏,而普遍塑造佛像供养礼拜,佛教艺术伴随着造像的兴盛而得以全面的发展。

中国的佛教艺术的传入时代应该是汉代,几乎和佛教同时传入。“汉代佛像近几十年来发现多处,著名的如四川乐山麻浩享堂横梁上所刻一尊手施无畏印的佛像,从其厚重的通肩大衣和施无畏印的大手看,无疑是从犍陀罗佛像引入的图样而制作的。” 到了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但佛教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河西地区,佛教更为流行,并对南北朝佛教的广泛传播起了桥梁作用。正如《魏书·释老志》所说:“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太延中,凉州平,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具东,像教弥增矣。” 从此以后,中国的石窟艺术便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南北朝时期“美术首先是宗教美术,其中主要是佛教美术,正如佛教的兴盛一样,形成了空前的高峰。如:新疆一带的佛教遗迹,敦煌莫高窟以及河西一带的石窟壁画、雕塑,云岗、龙门、华北一带的石窟造像,陕甘一带如永靖炳灵寺及天水麦积山的壁画和雕塑等,类皆规模宏伟,制作精妙。”

北魏时代的云岗石窟造像 洛阳龙门的宾阳洞造像。

古代文化的普及率低,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文盲,所以给宗教教义的文字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为了给广大民众普及教理,也就不得不以图解的形式把宗教创立、发展中的事迹、善举、因缘及真理性质的结论描绘出来,用以辅助传教。使概念性的理论活生生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感觉到,极乐世界并不遥远,是触手可及的,只要你能够依照佛陀的教诲去修行。《净土往生传》曾对善导大师(善导大师(613-681),净宗二祖。著述有五部九卷,乃中国净宗教理集大成者。世传为阿弥陀佛化身。)有这样的记载:“诸有布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堵。”或许正是大师的慈悲用心之处,知道佛教艺术无论是对于佛教教义的传播,还是对自己的修持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善导大师的这一行为无论如何,都给佛教艺术之重要性做了一个极好的注脚。

另外,在隋唐时期,无论是佛教义理还是佛教艺术均已与我国人民性情精神相结合,并融汇了我国特有的情操与气度,使佛教艺术衍变为纯中国的艺术形态。例如著名画家吴道子的所绘的佛像,相貌秀美俏丽,设色勾勒已经与中国绘画技法和风格相结合,并且形成了“画的佛像衣服飘举,人物如沐风中”的“吴带当风” 的艺术风格。

及至宋代,佛画又得到进一步发展,罗汉画像风靡一时,画者多,要求珍藏者更多。寺庙殿堂中有佛画,文人、学士及豪门富室中珍藏者更多。画家李公麟不愧为当时佛画技法的佼佼者,他作的华严六卷变相图,可谓一时的绝笔。这时的佛画风格,已完全迥异于印度了。明清时代,佛画在中华民族风格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和不断创新,幅幅佛画皆精妙无比,特别是罗聘的鬼趣图,极为世人赞赏。这时,擅绘佛画的人才也层出不穷,除罗聘外,如张仙童、戴进、仇英、吴伟、金农等,都是著称的佛画名家。

我们可以看到,到了后来佛教艺术作品的功能已经从原来固有的佛教意义得到了延伸,极大的满足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各式需求。如果说佛教从“神间”走向了“人间”,佛教艺术作

品应该是一座极其美妙的沟通的桥梁。“在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几乎所有人都着眼于物质条件的改善。事实上,改善物质所能给予的帮助,远非我们以为的那么见效。所以,更为内省的人开始转向精神追求,讲究生活品味的提升,即艺术的生活、宗教的生活。可以这么说,精神生活基于对自身的超越,是人类区别于自然界其它生物所特有的现象。”宗教的生活,佛教的生活对于一般群体而言是有隔阂的,但是没有人会反对艺术的生活,佛教艺术作为接引社会大众的方便法,在今天犹有特别的意义和内涵。

敦煌在佛教史上最大的贡献,在于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由于敦煌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特殊位置,使得它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创作历时最长、艺术水准最高、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公元366年,当乐僔和尚募集钱财请工匠在莫高窟开凿了第一个洞窟,“远远近近的人都哄传着这件事,不断有虔诚的善男信女到这里来瞻礼朝拜。” 后来又有法良禅师来朝拜,开凿了另外一个洞窟。到唐朝时候就已经有了一千多个佛教石窟,一直到后来敦煌石窟的开凿共计千余年,也就使得这荒漠中的小绿洲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圣地。敦煌石窟除了莫高窟,还包括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真的可以算是举世无双了。

单就莫高窟而言,莫高窟“现编号的492个洞窟共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最大彩塑高33米(武周证圣元年建第96窟的“北大像”),最大壁画约47平方米(五代第61窟“五台山图”)。石窟以彩塑为主体,四壁及顶均彩绘壁画,地面墁铺花砖,窟外有窟檐(或殿堂)、栈道,窟窟相通相连,是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遗存。”其规模的庞大,艺术形制的完全,艺术水准的高超皆是有目共睹的。

佛绘画主要是壁画。现存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供给我们非常丰富的艺术和历史的资料。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盛行的佛陀本生故事画,发展到唐代,逐渐为“经变”画所代替。正如文学中有变文一样,佛画中的“经变”,也就是将佛经中的故事譬喻演绘成图。如敦煌石窟中的演绘《维摩经》的“维摩变”,演绘净土经的“净土变”等,都是十分精彩生动的伟大作品。经变画的兴起,使壁画内容大为丰富起来,因而唐代佛寺壁画之盛,达到极点。当时名画家辈出,在姓名有记载的数十人中,如阎立本、吴道子等,大多是从事于佛画的。由此可见佛教

对当时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

在台湾出版的《美学的极致——从敦煌手姿看美的丰富演变》,星云法师为其作推荐序言:“佛手婆心,一向被人喻为不但是美,也是慈悲,也是智慧。在世界上,表现佛手之美的地方,最多的就是敦煌宝地,那里的石刻,绘画,浮雕,足堪称世间的瑰宝。本书以佛手为题,要将人间“万能的双手”发挥作用,为人间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佛教的绘画,佛教的艺术真的能够“为人间创造美好的世界”么?凭借的是什么呢?

就一般图画而言,“匪直兹也,图画家将绘某物,注意其外形姑勿论,甚至构成之原理,部分之分解,纵极纤屑,靡不加意。故图画者可以养成绵密之注意,锐敏之观察,确实之知识,强健之记忆,着实之想象,健全之判断,高尚之审美心。(今严冷之实力主义、主张审美教育,即美其情操,启其兴味,高尚其人品之谓也。)此图画之效力关系于智育者也。若夫发撝审美之情操,图画有最大之伟力。工图画者其嗜好必高尚,其品性必高洁。凡卑污陋劣之欲望,靡不扫除而淘汰之,其利用于宗教教育道德上为尤著,此图画之效力关系于德育者也。”

可见艺术作品在很多方面会有其独特的功效,高尚的艺术作品带给社会的贡献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广大和深远。倘若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真正的认识佛教。

佛教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个单独的、狭隘的个体,而是多方面的有机的综合。如果离开了佛教的艺术,佛教则是有缺憾,则是不完美的。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忽视了佛教艺术的传播、忽视了佛教艺术作品的价值。“佛家从不倡导单纯的审美享受,也不倡导单纯的审美教育。他们将一切文学艺术的样式都用为教化,即借用文学艺术形式弘扬佛法,传播佛理,化育众生,这就是艺教的美育。如象教,以雕塑绘画弘扬佛法令信徒观想入佛。”

事钞云“恐后生造像无所表彰。故目连躬将匠工、上天图取。如是三反、方乃近真。至于下天、此像垂地来迎。世尊命曰、汝于来世广作佛事。因垂敕云。我灭度后、造立形像一一似佛。使见者得法身仪则。乃至幡华供养、皆于来世得念佛三昧、具诸相好。如是造立是佛像体。” 如法的造像、供养竟然也可以蒙佛授记而直趣佛道了!藕益大师对《论语·颜渊第十二》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有过这样的解释:“为莲故华,„以文会友‟也。华开莲现,„以友辅仁‟也。”因为佛教而艺术,因为艺术才佛教,其相续相辅,以至于圆满无碍,自能全彰佛教真义。

第三篇:宗教与艺术

宗教与艺术

姓名: 专业: 学号:指导教师: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题目:基督教教义对西方绘画的影响,道教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如何评价顾恺之的维摩诘像,评价贯休罗汉图,四选二作答 答:

1、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道家的基本精神是自然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勉强妄为。老子思想认为“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而“无为”则是保持这一状态的基本方法。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本人就是一个“隐君子”,相传他在周朝做过藏书管理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来他退隐了,写下《老子》一书。庄子曾做过宋国漆园的管理员,辞职后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宁肯隐居陋巷,借米充饥,自编草鞋,过着清苦的生活,也不愿应楚威王高薪聘请而赴楚相之位。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的思想,到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无不说明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之处。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都表明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法则,老子的“无名”、“致虚极,守静笃”、“静观玄览”的审美认识观和他所创造的关于艺术创造和鉴赏的“虚”、“静”、“妙”、“味”等一系列审美范畴,为中国传统美学重视整体意象、重视直觉感悟的诗学理论和无言独化、求解言外的审美趣味开启了先河,从老子的这些思想出发,庄子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刘勰提出“标自然为宗”,司空图提倡“妙造自然”,苏轼认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等等,中国古典美学由此一脉相承,引申出了崇尚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价值。

中国绘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传统,是中国古典美学审美价值观的突出体现,深受儒、道、佛审美思想的影响,成为举世睹目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国画从题材上分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从表现形式上分主要有工笔画、写意画两种,但不管是题材还是表现形式,中国绘画艺术受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其描绘物象多取材于自然,在物象的描绘手法上,多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讲究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并讲究整体的统一,这些都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统一,特别是中国美学中的“意境”说,其根基的就是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体现。中国绘画讲究“以形写神”,追求的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绝似又绝非像物者的真通”(徐悲鸿语)。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确切的说的话应该是道家思想和中国古代文化的相互影响,从最早的神话志怪小说,到后来的纯文学,都是和道家的思想互通的,伏羲八卦,黄帝内经等等的内容,都是互通的中国画一般有一下特点

一,首重立意胸有成竹--中国画的构思:中国绘画艺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具有象征、写意、表现的基本特征。中国绘画艺术描摹自然景象,视自然为友,自然界的云淡风清之景,高山流水之意,郁木繁花,明晦的变化,空间的开合,无不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描摹对象。“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传统艺术法则,也是中国绘画艺术对自然的态度的高度概括。

二从绘画技巧上看,中国画强调情感的表达,是表现的艺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把山水看作抒发情感的媒介。在中国知识分子、绘画艺术者的眼里,流水含情,落花有义,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寄托着绘画者的主观情绪与感受,这种把审美主体的主观情绪外化于审美客体,并产生情感共鸣的审美心理模式,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的重要特点。

三.从整体上看,中国绘画艺术讲究天人合一、和谐统一。《庄子“齐物》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皆为自然之展开,无所谓“分”,也便无所谓“合”。中国绘画艺术中遵循这一观点,讲究”天人合一"。

中华民族性格内敛,趋向和顺安详,讲究整体,倡导和谐。在绘画艺术中也多表现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模式。中国画追求天人合一,不求精确形的反映,象外求意,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是追求有具象依据的抽象,是内容与完美的形式有机统一的艺术。正是在这样的哲学美学思想的作用下,中国绘画在题材和形式上重山水而轻界画,反映出其独特审美取向。

总结:综上所述,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上,处处体现了中国的道家思想。这更加说明了,宗教与艺术的紧密结合程度,在国画中我们看到了道家,而道家的思想也深深的影响这中国的传统艺术,所以说宗教离不开艺术。

2、评价贯休罗汉图

一般画家画罗汉,通常表现罗汉超越常人的神通本领,而贯休画罗汉,则打破了传统思维模式,反传统表现人的心性,注重的是表现罗汉的内在精神世界。为了突现 罗汉的精神面貌,贯休常常有意将罗汉的外貌画得丑陋,使外貌与精神境界形成强烈的反差,用外貌的丑来衬托内在美。贯休笔下的这些罗汉,大都粗眉大眼、丰颊 高鼻,形象夸张,即所谓“胡貌梵相”。《十六罗汉图》是 贯休的代表作。画中罗汉是印度佛教中记载的十六位罗汉,每位罗汉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互不重复。人们普遍认为,第十四罗汉纳阿噶塞纳尊者是最为精彩的一副 罗汉像。这位端坐在岩石上读经的罗汉,大头细颈,长相奇特,表明他的生活是很贫苦的。但他却精神专注地虔诚诵经,感人至深。丑的外在形态,更有效地突出了 人物的内在精神美。

贯休的《十六罗汉图》中,有一位罗汉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位罗汉体态略胖,相貌不像其他罗汉那样怪异,只是表情显得愤怒。他嘴唇紧闭,双眼圆睁,右手伸 出,中指指向前方,似乎在怒斥什么。不少人认为这是贯休的自画像。据《宋高僧传》记载,贯休长相“肥而矬”,与这尊罗汉巧合。宋代龚明之在《中吴纪闻》中 也说:贯休“性好图画古佛,尝自梦得十五罗汉梵相,既而尚缺其一,未能就,梦中复有告知曰:‘师之相乃是。’遂如所告,因照水以足之。”至于这位罗汉是不 是贯休的自画像倒无关宏旨,重要的是看它在整幅作品中是否和谐。从《十六罗汉图》整体看,这位相貌平常的“肥而矮”的罗汉形象,起到与众清瘦怪异的罗汉形 象对比映衬的作用。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和构图。《张相公格寄禅月大师》中盛赞贯休“画成罗汉惊三界,书似张颠值万金”。但也有人对贯休的罗汉图持批

评态 度,认为贯休吧罗汉画得“奇形怪状,人不像人”。其实,这正是贯休作为禅宗画家在艺术上的一种追求。贯休罗汉图的艺术价值,正在于他对传统绘画艺术的超越 上。

怪修罗汉图的传世真迹绝少,现存多为宋代摹本。如重庆市博物馆一幅阿氏多尊者的罗汉图,即为南宋时临摹贯休之作;据说有人再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的博物馆看到过贯休罗汉图的所谓“真迹”,估计也为宋代摹本。

十六帧罗汉像是贯休绘画作品中辉映古今的名作。不管作品的创作风貌,还是笔墨技巧,历来都受到很高的评价。赫赫有名的《宣和书谱》就说:“以至丹青之习,皆怪古不媚,作十六大阿罗汉,笔法略无蹈袭世俗笔墨畦畛,中写己状眉目,亦非人间所有近似者。”

第四篇:宗教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宗教学》结业论文

摘要:宗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它曾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而广泛的影响,渗透进人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动、国际事务、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影响。自古以来,人类就对传说中的仙佛有着各种各样的描述,人类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长生、天堂、飞升等的追求。人类对神明的崇拜,是宗教文化产生的原因,“宗教”一词也因此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但宗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宗教对我们的社会文化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现在我就从宗教的定义、宗教的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宗教文化存在的重要性、宗教对人类的社会文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浅谈一下宗教文化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字:宗教;文化;文化传承与交流;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宗教的重要性

一、宗教的含义

(一)定义: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这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包含元素:一个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是因为它包括三个层面,其一为宗教的思想观念及感情体验(教义),二为宗教的创始人以及膜拜对象(教主),三为宗教的教职制度及社会组织(教团)。

(三)本质: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本质就是用主观的、虚假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的、真实的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用唯心的外壳来包装唯物的内核。例如,“生死轮回”理论反映了社会发展连续性的客观要求;“因果报应”理论反映了人际交往的等价性规律。

二、宗教的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1、古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敬畏——神明的产生

2、人类对征服自然的渴望——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等

3、后人对古代贤者的神话——黄帝、老子等

4、人类对长生、逍遥的追求——修道、修仙等

5、在暴政下人民的精神寄托——基督教等

只要人类存在,人们就需要有精神依托;人们只要有精神依托,具有信仰意义的宗教就会存在。

三、宗教文化存在的重要性

1、对个人:对于个人来讲,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是一个人的个人信仰、对个人的道

德培养有积极地导向作用,另外,宗教大都劝人向善,有利于个人行为品德的规范与引导

2、对集体:宗教强调以和为贵、体现教徒间的团结互助,有利于统一社会意志,对增强社会凝聚力,协调社会关系,降低社会内耗及稳定社会秩序等产生积极地作用。

3、对民族:作为一种文化信仰,宗教对于增强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凝结力、产生丰富的民族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世界上的宗教

1、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2、其他宗教:道教、天主教、印度教、犹太教

五、宗教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

宗教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占有重要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的重要性不在政治权力下,有时甚至超过政治权利,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像布兰顿在《比较宗教学辞典》中对宗教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作用的评价“人们已经认识到,要在今天对我们共同的人性及其问题得到明智的理解,就必须了解人类的宗教,正如了解它的政治和经济事务,了解它的科学与文化成就一样,因为不论人们对宗教的形而上学方面评价如何,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重要意义总是最基本的”①日本当代宗教学家铃木范久提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说,只是基于对处于各自国家文化核心地位的宗教的理解,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化交流。”②

宗教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此,笔者主要从宗教与文化传承、文化交流,宗教与社会变革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宗教与文化传承

宗教在人类文化传承上具有特殊的作用,现代宗教学家道森曾指出:“世界各大宗教好像是神圣传统的大河,它流过各个时代,流过他们浇灌和哺育的变化着的历史场景。”③

1、宗教不仅借助其神圣的光环保护了许多文化遗产,而且在其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吸收了其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如:哲学、逻辑学、文学艺术乃至医学、数学、天文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所以,历史上的宗教对于保护、传播、发扬渗透和融合在宗教之中的其他文化成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我国宗教对我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作用就是十分重要的,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及大量与佛教有关的建筑、文化艺术等,多得益于宗教而幸存至今,成为我国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西方的许多文化得以传承至今更是受益于宗教的存在。

2、宗教以其特有的组织方式向信徒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机会。历史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宗教组织曾垄断宗教及其他文化教育。如西方中世纪修道院的教学内容不但包括宗教教义,也包括书法、绘画、音乐和拉丁文的读写,以及历史及立法知识等内容;文化成果以修道院为核心,并通过教育和宗教影响渗透到广大信徒的生活中。

(二)宗教与文化交流

宗教对于文化的交流的作用同样非常明显。从历史上看,有许多地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史通过宗教的形式或以宗教交流为契机的。最为突出的是中印、中日之间的佛教交往,以及西方的四次十字军东征,客观上都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具有积极地作用。④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印之间关于宗教的交流便日益频繁起来,这也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为中国的佛教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佛教中所蕴含的积极地向善思想,宽恕思想及哲学道理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五千年的文虎更加的博大精深。而中日间的文化交流更是受益于佛教文化的交流,隋唐以后,日本知识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于是派遣了大批学生到中国留学,其中很大部分是为求佛法而来的学问僧。这些学问僧在学习佛法的同时,也学习了其他文化,回国时常常带回大量的经典、碑帖和诗文集。与此同时,中国僧人、禅师和造像工等也东渡日本,不仅带去了大量的汉文佛经、经论,还带去了佛像、壁画等艺术及医学、建筑等技术。

六、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孕育生活,宗教关照文化。属于精神生活层面的宗教,长期来统治者人们的思想,一旦渗入到多样化的文化形态。受其影响的而文化形态就更具顽强的生命力和持续的观照力。历经千年不衰的《圣经》,《古兰经》、《大藏经》、《道藏》等宗教经典,始终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宗教经典中脍炙人口的譬喻、故事、格言、传记、游记等,观照了后世的创作,如但丁的长诗《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歌德的《浮士德》以及唐宋时期我国著名诗人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的诗歌作品等。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在主题思想、情节构思、表现手法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宗教经典的影响。

2、文化反映生活,宗教辉映生活。宗教的神学之光与文化创作的审美旨趣有机结合,是的文化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想象力。在绘画雕塑方面,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大卫》,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国的敦煌石窟、龙门云冈石窟的石刻,伊斯兰风格的图案画等,都是世界上精美绝困得文化精品。在建筑方面,基督教的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德式建筑,佛教的柬埔寨吴哥石窟、缅甸的大金塔,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木塔、是他、琉璃塔等等,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在音乐方面,西方许多音乐作品四化都和基督教有关,如贝多芬的《感恩圣歌》、《橄榄山上的基督》,门德尔松的《圣保罗》以及至今在教堂中所广为流传的《平安夜》等,都是从基督文化中汲取了营养,激发了创作激情。

3、文化体现生活,宗教启迪文化。社会伦理道德是文化内核。宗教的伦理道德虽脱胎于社会的伦理道德,但实际上是被神学伦理升华的伦理道德,它将世俗伦理道德进行神化和宗教化,并纳入了宗教理论道德的范畴,既真善美的社会伦理道德的特征,又具有宗教的人生终极关怀的补偿属性,不仅坚定了信徒的信仰操守和自我约束,又启迪了人类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⑤如,天主教倡导的“天主的诫命”基督教倡导的“荣神益人”佛教倡导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倡导的“慈爱合同、济世度人”伊斯兰教倡导的“两世吉庆”等,蕴含了宗教教义中的积极因素,所提倡提倡的“慈善喜拾、宽容理解、明礼诚信、3

守法自律、爱心奉献”的精神,对当代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理想追求仍然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宗教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宗教与文化史人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标志。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宗教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交织、连接在一起的。宗教不可能离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因为宗教本来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保留着丰富的人类思想文化内容。宗教又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其他形态的文化,与哲学、道德、法律、科学、文学、艺术、民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互相包容,互相渗透。

宗教文化与精神文化现象之一与人类世界史紧密相联的。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从哲学到文化艺术,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从伦理道德到律例习俗,从科学理论到音乐美术、无论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还是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都同宗教有着起初是浑然一体,而后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宗教教义教理中的积极因素,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厚重了文化的积淀,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财富,促进了世界闻名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引自夏普《比较宗教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②铃木范久:《宗教与日本社会·致中国读者》,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页。③里斯托弗·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④陈浩:《宗教文化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⑤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五篇:泉州宗教寺庙艺术考察报告

泉州宗教寺庙艺术考察报告

——吴炳辉

班级:13级视觉传达设计(摄影摄像方向)1班 姓 名:吴炳辉 学 号:1394111032 指导老师:刘文奕

考察地点:泉州寺开元寺、清净寺、草庵寺、关帝庙 考察时间:2016年8月8日到2016年8月9日

0 / 7

目录

一、考察目的及意义..........................................................1

(一)考察目的.............................................................1

(二)考察意义.............................................................1

二、考察情况简介..............................................................1

(一)考察地点.............................................................1

(二)考察路线.............................................................1

三、考察时间......................................................................2

四、考察经过......................................................................2

(一)开元寺.................................................................2

(二)清净寺.................................................................3

(三)关帝庙.................................................................3

(四)草庵寺.................................................................4

五、考察感想......................................................................4

(一)艺术考察不可忽略细节.....................................4

(二)带着目的去考察才能收获更多.........................5

六、考察总结......................................................................5 泉州宗教寺庙艺术考察报告

一、考察目的及意义

(一)考察目的

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更是一座世界宗教的融合之地,在这里有伊斯兰教、道教、佛教、基督教······每一种宗教都有其独有的特征,其中宗教的寺庙是最能体现其独有特征的标志之一,为了更加清楚的知道泉州市现有宗教寺庙的艺术特色,应用所学知识结合实践提高对不同宗教寺庙的辨识能力,我们以泉州市的几个寺庙为考察地点进行了考察。

(二)考察意义

1、更加清楚的知道不同宗教寺庙的特色。

2、提升自己对宗教寺庙的辨识度。

3、把所学的艺术相关理论知识同实际联合起来。

4、感受具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泉州独有的宗教魅力。

二、考察情况简介

(一)考察地点

泉州市开元寺、清净寺、关帝庙、草庵。

(二)考察路线

8月8日上午十点左右乘坐公交车先到开元寺考察,之后转到清净寺,认真观察了其寺庙特色后,就停下来吃饭休息。下午三点左右走访了关帝庙。

1/ 7

8月9日十一点左右到了晋江,修整之后考察了草庵,拍摄了一些图片资料,后乘车返回。

三、考察时间

2016年8月8日到2016年8月10日。

四、考察经过

(一)开元寺——福建省最大的佛教寺庙

一走进开元寺我们最先看到的便是出名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遗物。大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前檐重檐下横匾书“桑莲法界”四字。殿内减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号称“百柱殿”。殿内斗拱共76朵,分布在周圈和前槽,其中明、次、梢间各有补间铺作两朵,尽间仅一朵。斗栱上雕有有“飞天乐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雕刻精美。

其实大雄宝殿里面还有一种值得我们驻足观谈的景物,那便是24尊妙音鸟“飞天”雕像(妙音鸟,佛经里面说这是一种可以发出仙乐一般歌声的鸟)。这些飞天在中国美术史的珍贵地位在于,她们不但是全国仅存的有翅膀的飞天(一般都是有飘带),全身彩绘又结合了中国传统色彩的飞天组群造型,同时又是中国飞天形象当中极为罕见的立体木雕(敦煌云岗龙门大部分都是平面壁画和浅浮雕),而且还在整个建筑当中起着支撑与承重作用。

另外,妙音鸟们除了手持文房四宝和各种宗教宝器以及吉祥物以外,不少造型中手持的乐器,包括琵琶、尺八(即洞箫)、二弦、拍板、南嗳(唢呐)、笙和“下四管”的小打击乐器,其实就是南音的一个乐队阵容,所以对于研究中国唐宋音乐是还有着重要意义。

再往里面走我们可以看到甘露戒坛,而它前面的菩提树便是和佛教息息相关的。菩提树原名毕钵罗树,因释迦牟尼在树下成佛,故此树便沾了佛气。唐·贞观年间,使者多次到印度摩伽迪国菩提树寺设供,并施舍袈裟。唐·高宗五年还曾于该寺立碑因此菩提树的存在便悄无声息的增加了法坛的佛气。

(二)清净寺——我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建筑

泉州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清真寺” 主要建筑分为大门、奉天坛、明善堂等部分。首先一进门我们可以看到一座门楼,它高达20米,宽4.5米,全系青、白岗石砌叠而成的,是一个三层穹形顶的尖拱门,分外中、内三层,在外中两层的上部都有青石作圆形穹顶,有着和我国古建筑的“藻井”相类似的石构图案,顶盖采用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表示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

1.奉天坛

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请看殿的门楣部分,雕刻是阿拉伯文《古兰经》,大殿四壁都是花岗岩石砌成,巨大的窗户遍布各墙,增加殿内采光效果。这个大殿上面原来罩着巨大的圆顶,它使清净寺格外宏伟壮观,讲经台,墙壁上这些典雅方朴的阿拉伯文石刻,全部是《古兰经》经句,这是公元十世纪以前阿拉伯伊斯兰礼拜大殿的流行建筑模式。

2.明善堂

是中国四合院式的建筑,因为殿屋狭小,只能容纳三十人祈祷,以致穆斯林常在露天的古大殿内举行主玛礼拜,伊斯兰崇简清净,崇拜西天,不设偶像,遵照伊斯兰教义,至高无上的安拉无所不在,不论在什么位置,教徒只要面向圣地麦加克尔白的方向祈祷,都是同样能获得安拉的喜悦,3.泉州伊斯兰史迹陈列室

虽说地方小了一点,却是泉州伊斯兰宗教文化的历史缩影。国内外史学家对泉州考察伊斯兰史迹极为重视,近几年专程来泉州考察伊斯兰史迹的阿拉伯国家友好人士和学者、专家络绎不绝。

(三)关帝庙——福建省现存最大的武庙(道教庙宇)

说到关帝庙,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大家都说在这里抽签极其灵验。相传这与里面的关帝像有关在很多人心目中,关公是神通广大、有求必应的神明。因此,不论是婚姻、生意、疾病、求职,他们都要到关帝庙抽签,希望得到指点,以求心理上获得安慰,而签诗就成了人们与神明沟通的方法。因此关帝庙的外面是两个大大的香炉。而在关帝庙里面则摆放有关公、土地公、张飞等等,这其实和泉州的多神信仰有关。

(四)草庵寺——世界仅存的摩尼教世界遗址

在草庵寺里面行走的时候我们发现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记”。五行楷书,34字,字径2.5x2.5厘米。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较粗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其实我们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些字是什么,查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这些文字价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非常可贵,同时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材料。

在这草庵遗址前端的20米处,曾经出土一块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明教会”三字,字径6.5厘米左右,其他残瓷片同样分别刻有“明”、“教”、“会”三个字样,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况的重要发现。

草庵寺里面比较有宗教特色的是摩尼光佛了。整尊佛像高1.52米、宽0.83米,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仔细看,可以看出整尊摩尼光佛呈现出三种不同的颜色:脸呈草绿色,手粉红、身灰白。这是根据石质本身不同的颜色雕刻而成的,可以说是巧夺天工。

五、考察感想

(一)艺术考察不可忽略细节

这次考察让我比较震撼的是一些寺庙建筑上面的小细节,以前去这些地方游玩的时候,我们一般只注重看一些寺庙的大概框架结构和一些植入寺庙内部的景色,一直忽略了一些寺庙建筑上的细节,也从不去思考为什么它要那样设计。比如以前看了开元寺的壁画就觉得花花绿绿的挺好看,从来不觉得那是一种艺术,直到这次带着目的去看了以后我才知道原来那些房梁上的壁画是妙音鸟“飞天”造型说的其实是最能代表泉州的世界文化遗产“南音”。

(二)带着目的去考察才能收获更多

其实一开始进入开元寺的时候我们仿佛不知道怎么入手,就觉得是简简单单拍摄一些,随便看一下,后期写一下就好,但逛完大半圈我们才发现,这样和平时游玩并没有什么区别,和“艺术考察”四个字一点也不沾边,后来我们停下来讨论了一下到底我们是要考察什么,然后慢慢的我们才进入状态,去注重那些应该注意的细节。

六、考察总结

我们考察的开元寺、清净寺、关帝庙、草庵寺其实分别代表了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和摩尼教的建筑,但它们又融入了泉州本地的建筑特色。在开元寺里我们看到的佛像还有菩提树其实是比较典型的佛寺庙特色,但里面的妙音鸟飞天造型雕像又深深融入了闽南特色,还有象征着泉州的东西塔,它上面的男性须观音也是佛教特征之一,但又比较独特。

建筑特色最为明显的要数代表着伊斯兰教的清净寺其建筑上的窟窿、开孔和纹样都和伊斯兰教寺庙的别无二致,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和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内地清真寺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型制,一般都具有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甘肃及西南迤西一带清真寺,一般也多用三五开间的大门,大式大木结构。大门上起楼,多为三数层木塔式建筑。大门前时常利用前檐柱作为木牌坊三门,带八字墙及斗栱等。这种大门既是清真寺的标志和出入口,又可以起到邦克楼的作用,一物三用。

关帝庙的道教特色不是很突出,主要是受到闽南本地信奉多神的习俗所影响。但其房屋结构和道教一致,均为木质结构再加上砖瓦,里面添加一些精美的雕塑、绘画、书法碑刻和匾联。

草庵寺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里面的石碑上的文字可以说明这些,其摩尼光佛像是其最典型的宗教特色。

但其实凭我目前所学知识,是无法把这些极具艺术特色的寺庙用完美的文字表达出来,但我想于我们学生而言,艺术考察更像是一种实践,那种把课本和所学知识带到实际中去验证的实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通过自己的脚步和双眼才能真正感受到他人笔下的艺术,才能领悟到艺术为何被称之为艺术!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