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信与来往
微信是一款由腾讯公司推出的,支持多平台,旨在促进人与人沟通与交流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推出,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拍照发给好友、发手机图片、移动即时通信等功能。同时,可以显示对方实时打字状态,以实时掌握对方的响应情况。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等的智能手机移动即时通讯软件软件。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仅耗少量流量,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微信支持多种语言,以及Wi-Fi,2G,3G和4G数据网络。“来往”是以圈子为主题,跨越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媒体,是一个保留生活中的精彩时刻、方便地与好友建立联系、随时随地与你的社交圈来往为目的的社交产品。来往于2011年11月30日对外开放。
1.优势分析(own Strengths)首先,来往的建群人数上限500人,微信仅有40人;其次,来往可以建多个分组的私密扎堆,你可以选择只给你想分享的圈发送动态,比如同学圈、同事圈、朋友圈、亲友圈;一堆人围着在一个主题下,一起聊一个话题、做一件事情、秀一组图片;也可能是一堆商品扎在一起,做营销活动,当然还可能是更多不可思议创意的结合。扎堆是私密性的,你想让什么人看到就能让什么人看到。还有来往创新阅后即焚功能,可以对话无痕。单独与朋友聊天时,选择+号,点击选择阅后即焚,不留证据的私密对话。这点是微信缺失的。另外来往里重要消息:同样是在单独与朋友聊天时,选择+号,选择重要消息,让朋友可以发送让朋友不会错过的重要内容。最后,来往表情永久免费的,而微信表情部分要收费。
2.劣势分析(own Weaknesses)关键字自动回复功能是微信公众平台的产品定位,而我们的邮微时光公众平台正是定位为邮储智能客服平台,也可以说是一个聊天机器人。要用微信公众做聊天机器人,首先词库是最大的问题,其次即使不考虑词库,多关键字优先级的问题上微信也没有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另外,微信并没有为公号提供自动回复规则的分类功能,因此自动回复规则的检索较为困难。未来微信开放平台的竞争,主要还是集中于微信推送者的运营能力,对运营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当未来微信的公众平台到达丰满的阶段的时候,大众的媒体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市场开始饱和,推送信息会丰富甚至是跟微博一样过载的时候,第一个瓶颈就会出现了。公众平台是主动推送信息,可是用户接受信息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这个限度的时候用户会取 消掉部分其他的微信推送者,先进入者有自己的优势,可以快速积累起用户,造成用户壁垒。在与其他竞争者的竞争中,用户会对两者进行对比,从而取消掉运营更为差的微信推送者。总而言之,用户关注的微信推送者的数量有限。微信只能是点对点的传播,不能做到点到点到点的传播,也就是,微信不能特别方便的转发。微信的信息流通的方式只能够通过关注特定的人去关注,而不能够通过第三者去获得特定推送者的信息。
3.机会分析(environmental opportunities)在web2.0时代,社会化网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越来越喜欢用微信来作为关注好友家人的桥梁。现在,微信的中国用户接近5亿人,海外注册超过7000万,且用户使用量仍在增长。移动互联网基于智能手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它将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信息服务平台、第一大新媒体和第一大潜在营销渠道。企业、机构和个人都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者和服务对象,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4.威胁分析(environmental threats)用户可以随时取消订阅。作为直接推送到手机上的信息,“垃圾信息”和“优质信息”只在受众的一念之间,一旦让他们感觉到时间上(例如在上班等很忙的时间段推送)或在内容上不满意,用户很容易就会流失掉。受众积累难。除了认证账号会显示在订阅用户的微信个人资料页面里,微信并不提供其他任何 形式的公众账号展示推介平台,推送消息也无法分享到朋友圈和其他社交平台。以微信公号的受众积累,全部来源于公号在其他渠道的号召力。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定位 结合微信的消息群发功能,我将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功能的定位做了以下总结。群发推送:公号主动向用户推送重要通知或趣味内容。自动回复:用户根据指定关键字,主动向公号提取常规消息;FAQ。1对1交流:公号针对用户的特殊疑问,为用户提供1对1的对话解答服务。总结 综合来说,微信公众平台并不像微博,它的价值在于辅助既有的主体产业,为公号提供老客户管理维护的平台。
二,微信的优势,并分析其原因
微信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且平台更加稳固。由于是基于社会化关系网络,用户之间的黏性更高一些,稳固的关系保证了用户的数量与质量。用户关系更加平等。由于是点对点的传播,双向互动,微信用户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交流起 来更加顺畅。加上微信公众平台的智能自动回复,有助于接近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信息精选、定位准确。微信在平台建立之初就制定下”精选“的默认规则,每天一到两条优选的精品信息推送,更多内容让用户自己主动发掘。不会因为信息太多,而遗漏重要的信息。另外,微信的信息推送是瞬时同步完成的,所有人接收信息没有时间差,这也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及时,避免了中间环节的误导、加工和丢失。微信支持多种语言,支持Wi-Fi无线局域网、2G,3G和4G移动数据网络,iOS版,Android版、Windows Phone版、Blackberry版、诺基亚S40版、S60V3和S60V5版。登录网页版,文件传输。使用键盘来输入更方便。此外,通过文件传输助手,还能在电脑与之间快速进行文件传输。现在还有更多的软件接入到微信,比如说音乐分享、第三方订阅、天气、游戏、支付宝等等。因此微信已成为各年龄段为之喜爱的交友聊天工具,方便、快捷、富有新意,是闲暇时消遣的首选之一。无论在哪只要有手机有网络就能拥有乐趣。
第二篇:“微信”与“来往”的用户体验:
【原创】“微信”与“来往”的用户体验:
马云手下无狂人——
“微信”凯旋归来期必是“来往”马革裹尸时
马化腾说:“微信这个产品出来,如果说不在腾讯,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话,是在另外一个公司,我们可能现在根本就挡不住。回过头来看,生死关头其实就是一两个月。”
我想说,这话很扯淡。
小米推出米聊比微信早。但为什么还是干不过微信——小鹰养在鸡窝里,长成了个鸡样,但最后在悬崖上扔下去,生死时刻最后能一飞冲天,不是因为它多努力,而是它本来是老鹰的儿子。
QQ这强悍的老爸每个月超过六亿多的活跃用户,是微信这儿子冲天最有力保障。但阿里这只老鹰为什么就生不出个像样的蛋。
有人说是基因问题,腾讯属社交,阿里重电商,按这样的逻辑:微信一定不能把微店做好?那为什么阿里还会如此惧怕微信?跨界,混搭,穿越在互联网上没什么不可能,那为什么阿里的来往干不过腾讯微信呢,今天跟大家谈下“微信”与“来往”的不同,顺便提下阿里“来往”的必杀技:
一、阿里来往是用PC的思维在做APP。
很多APP开发人员是从PC软件开发调过来的吗?为什么都不明白手机用户的心。腾讯的用户为什么在手机上会放弃QQ,而选择微信呢?QQ这东西是在PC上出生的,很多操作,界面,功能都是适应PC而设计的,就算是转化为手机应用,但还是带着PC的影子,手机不如PC操作空间大自由多窗口方便,所以手机用户在操作时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求“简洁”(操作简单界面干净)。
沟通需要简单,简单,再简单。类似的话张小龙说得很明白了。
我断定“来往”的产品经理没有意识到这点,把很多功能都放上去了,跟PC上的QQ界面差不多凌乱,我一上来往就感觉有很多功能需要经过漫长的摸索,抱歉,我真的没耐心,这让我感觉我有很多还没有完成的工作要做。而微信在保有基本的功能后,宁可砍掉一些功能,或者隐藏到不易发现的地方(TMD的群发功能还是翻遍了整个微信才找到的),而保持手机界面的简洁,让微信看起来跟手机拔号和发短信一样简单,不像QQ一样是个庞然大物。
是否让你想起Flappy Bird,这种游戏如果放在PC上,有多少人会去玩? 微信界面:
来往界面:
二、面对残酷竞争是第二步,第一步是用户凭什么要使用 “来往”,你是不是多余的? 去年有一个朋友,说有一项目问我意见,是一家拿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想让她加盟成为代理商,描述前景时说得很可观:免费给商家安装刷卡机,然后跟商家商讨,在网上给消费者一些优惠,这样一来,商家免费用可以带来人流量,消费者上网又可以得到优惠,商家和消费者有什么理由拒绝。其实无非也是像支付宝,利用消费刷卡付款与商家结算之间的时间差,保持有大量的资金留在第三方支付的帐户内进行金融操作。
朋友问我意见,我想了说:必败。
且不说现有支付宝、财付通,光是你的操作模式与团购网类似,不是因为你免费,商家就肯安装刷卡机,不是因为优惠,消费者就要上你的网站订餐消费,在没有形成规模时有品牌影响力时,免费不再是发展支撑点,首先,你要找到一个生存下去的理由。
给我一个使用“来往”的理由?这是马云公司的软件,马云和他的小伙伴会在来往上发言,马云要求员工每人拉100个用户充数,还有别的吗?好像都是马云。
我装了来往至少有半年,除了一开始试用其功能后很少用,因为朋友都在QQ微信上,所以我很少开启来往。
要改变用户的习惯,比从他们兜里掏钱还难,人是很懒的,懒得不愿有一点风吹草动(何况你的产品没人家微信好用)。那微信给出的理由是什么呢?绑定QQ不影响之前社交,操作完全为手机用户订制的操作界面,更加稳私甚至有约炮的可能,更人性化就算你发的日记没有任何一个人理会你好友也不会发现你是一个没人疼没人爱的孩子。
“博微”是阳,“微信”是阴,“来往”这孩子只能算是阴阳不调吧。
三、领导风格不同:诸葛亮式的马云与刘备式的马化腾
马云太能干了,结果把自己干成了诸葛亮。中国就是这样,当领导强势又有本事,越有能力的时候,他手下的人往往会被他压制(这种压制更多是无形或潜意识上的),企业的思想和观念保持一致,所有的战略跟思路就跟着一个人走,这就很难产生创新,变革。
当这个领导名字等于这家企业(类似苹果公司),企业一刻也离不开他,所以我到现在,还是不清楚马云退休与在职时有什么区别?好像阿里就他一个在撑着。当他宣布从岗位退下来,但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马云还是没有放手,包括后来推出的“来往”,靠马云吸引粉丝,马云的朋友站队支持,马云的发言占满整个来往。这是马云的来往。
顺便问一下,你马上能说出阿里新CEO的名字吗?
反观马化腾是相对低调的人,他也会放权让他们下面的人去玩一些东西,在开发微信时把张小龙从内部独立出来,同时又有其他组人员进行竞争,最后张小龙出来了,现在大家都知道微信是张小龙的东西,马化腾只是他的老板。
但阿里巴巴的人在做“来往”的时候,马云是否能毫不在意的放手让他们去操作呢?从后面“来往”上诸多马云的身影可以预料到,“来往”是倾注马云的心血的。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马云同学,你纵有孔明的手段,也不用步他后尘吧。到了最高境界,不是“有为”而是“无为”。你懂的。
四、阿里“来往”必杀技
微信出来前,阿里很牛,牛得可以排兵布阵,把阿里系中的进行各种应用拆分:天猫,淘宝,阿里旺旺,支付宝等不同的APP。但现在大敌当前,如果在不集中火力,怕是会被一一攻下。
阿里要弄出一个抗衡微信的东西,首先要让每个手机都必须安装。
把天猫,淘宝,旺旺,支付宝多个APP组合起来,集合形成一个新的APP,我把这样的东西叫“阿里系”,这样用户要用淘宝或天猫就必须在手机上安装一个“阿里系”。把阿里所有APP的用户都统一引流到“阿里系”上,微信也是通过绑定把QQ的用户引流到微信,让QQ用户认可其微信后转介绍更多朋友加入。
但是马云做“来往”的时候却没有把这一点做好,如何把天猫淘宝旺旺支付宝上的客户,引流到你“来往”上。
使用户必须安装你的APP,离不开甩不掉,然后再吸引用户使用其社交功能,即“来往”。很多人都说阿里电商不具有“社交”基因,这要看怎么引导,我的女性朋友在QQ上讨论淘宝买的东西,看看好不好看,值不值得买,最近流行什么颜色,然后把淘宝的图片截图下发给朋友们,让她们给意见。如果你们淘宝天猫加一分享链接跟分享给来往上的朋友是不是就能产生话题,包括衣食住行等都能引起社交话题,来往来有新闻也可分享,不断的通过创新去引导并吸引用户,提高其粘合度。
我常说:不懂策划的HR不是好的营销员,当从不同角度,站在不同的环境看问题,或者会更清楚。
现在阿里战术都是常规的传统的打法,反观腾讯,他所做的一些反击,针针都刺到肉了。再这样下去,包括阿里所引以为傲的电商,都可能被微信所代替。因为当用户习惯了,就会产生依赖,如果你能满足,其他的就是多余的。微信,有一天在头顶加个搜索框,那么移动互联网上的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可能就不用玩了,有时候就是竞争,就是这么残酷。
马化腾说过一句话:“有些人说移动互联网就是加了‘移动’两个字,互联网十几年了,它应该是个延伸。我的感受是远远不只是一个延伸,甚至是一个颠覆”。
各位大佬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第三篇:微博与微信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的出现,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兴事物得到了蓬勃发展,我们的生活也从原来的电视+电脑两屏进入了平板+手机+电视+电脑的四屏时代。根据最新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6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74.5%。而微博与微信正是顺应这一发展潮流,在移动互联时代创立、发展起来的,随着手机网民的快速增长,未来微博与微信的使用人群必将稳步增长。本文就微博与微信给大家做一个简略的知识介绍。
一、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
twitter(推特)。通俗的解释:微博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你既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浏览你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发布者,在微博上发布内容供别人浏览。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布信息简捷,信息传播的速度快。2009年8月新浪网站在我国率先提供微博服务,从此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2010年国内微博迎来春天,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四大门户网站(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均开设微博服务。目前微博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使用的主流应用,成为网络舆论传播中心,正重塑社会舆论生产和传播机制。截止2012年底,手机微博的用户数为2.024亿,占手机网民数的48.2%。
二、微信
对于微信,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流量费由网络运营商微信注册用户已超过3册,并支持100余个国过QQ号直接登录注册网络调查,微信附身于通信和移动互联网的彩信等方式的联系。与传统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使取费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收取。截止到2013年1月,亿。微信推荐使用手机号注家的手机号。微信也可以通或者通过邮箱帐号注册。据手机之上,打通了传统电信界线,把交换寂寞和沟通渴望变成人类的基本需求。即时通讯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网民使用率持续上升;而使用手机即时通讯的用户截止2012年底已达3.52亿,覆盖率达到手机上网用户数的83.9%。
三、微信和微博的差异
微信和微博最大的区别在于“精准”两个字。微博是有微博主发一条微博,然后粉丝就可以通过看自己的微博主页,即能看到微博主发的内容了,但是现在一般人们关注的人不太多,所以能看到微博主发的微博就是随机的。而微信就不同了,微信公众平台帐号发一条群发消息,所有关注的人都会收到这条消息。想象一下吧,如果你走在路上,正在寻找吃饭的地方,微信突然弹出消息说,附近某某馆子有优惠券、可以打折,你是会高兴还是会反感?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关注某个服装品牌,微信突然弹出消息说,哥们,你附近的某专卖店3折大甩卖,你会不会觉得很实用?
微信上,普通用户之间,需要互加好友,才能互相发布信息,是一种闭环的结构。这构成了对等关系,用户之间是对话关系。微信是不适于信息的广泛传播的,交流形式是一对一的。而微博普通用户之间则不需要互加好友,双方的关系并非对等,而是多向度错落、一对多。微博是开放的扩散传播。微信与微博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私密,一个公开;一个注重交流,一个注重传播。
微信是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微信用户主要是双方同时在线聊天,而微博则是差时浏览信息,用户各自发布自己的微博,粉丝查看信息并非同步,而是刷新查看所关注对象此前发布的信息。这种同时与差时也决定了微信与微博的功能与内容之差。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移动3G、4G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微博、QQ、微信、淘宝、UC浏览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社交,是娱乐,是信息,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有什么惊奇„„,让我们一起开放思想,跟上移动互联时代的步伐吧!
第四篇:微信与微博
微信与微博
微信和微博最大的区别在于精准两个字。微博是有微博主发一条微博,然后粉丝就可以通过看自己的微博主页就能看到微博主发的内容了,但是现在一般人关注的人太多,所以能看到微博主发的微博就是随机的。而微信就不同了,微信公众平台帐号发一条群发消息,所有关注的人都会收到这条消息。想象一下吧,如果你走在路上,正在寻找吃饭的地方,微信突然弹出消息说,附近某某馆子有优惠券、可以打折,你是会高兴还是会反感?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关注某个服装品牌,微信突然弹出消息说,哥们,你附近的某专卖店3折大甩卖,你会不会觉得很实用?
微信上,用户之间是对话关系,微信普通用户之间,需要互加好友,这构成了对等关系。而微博普通用户之间则不需要互加好友,双方的关系并非对等,而是多向度错落、一对多。
微信是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而微博是开放的扩散传播。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私密,一个公开;一个注重交流,一个注重传播。
微信用户主要是双方同时在线聊天,而微博则是差时浏览信息,用户各自发布自己的微博,粉丝查看信息并非同步,而是刷新查看所关注对象此前发布的信息。这种同时与差时也决定了微信与微博的功能与内容之差。
很多人会问,微信用户会超过新浪微博用户吗?现在只能说,微信的前景十分客观。因为你可以没有微博,但你肯定有QQ号。根据双方的数据,截止6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达到3.68亿,而目前,腾讯QQ账户数7.84亿,同时,截止到2012年3月,微信注册用户数已经达到1亿,根据推测,到2012年底,微信将达到2亿的用户数,最终将超过QQ的用户数。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的100万粉丝。这种说法有点夸大,但仍然有一定代表性。在新浪微博中,僵尸粉丝和无关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微信与淘宝
1、淘宝是一个商城,微信则是一个生态圈
淘宝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无店铺经营的理念,但同样今天面临着一个平台内数十万商家互相竞争的局面。微信在拥有了3亿个人用户后,做出关键性跨越,率先革掉自己QQ的命,推出企业公共账号,瞄准数以百万计的企事业单位用户。一举洗刷腾讯只会做用户交互平台的帽子。如今的微信,个人用户交互更强的同时,出现了众多银行服务、机票服务、话费服务、甚至以后的购物、逛街,微信将变成一个手机端的生活应用平台,营造出一个地道的生活服务生态圈。
2、两者的发展步伐有着超越两极的差别
淘宝一边喊着商家、铺着SKU的同时,一边拼命吆喝着用户光顾,还要费尽气力培养教育互联网用户,这一干就是六年。如今的微信,是在所有通讯商、互联网巨头打盹的时候,偷偷摸摸一年半时间把自己养成一个庞然大物。现在拥有6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开始企图完成自己生态圈的闭环,搜索、支付、交互全做了,你们爱咋咋滴吧。
3、淘宝是线上购物平台,微信是线上用户管理平台
淘宝是让商家把店铺搬到网上,无店铺经营,节省经营成本,满足网络用户的购物需求。微信则是通过更多开放的应用让商家建立一个网上的云端营销平台、用户管理平台,便捷化用户管理、针对性用户互动、高质量口碑传播,帮助本地商家让线下店铺生意做的更好。
4、微信能够帮助商家解决的需求,淘宝做不到。
目前的合作客户中,有两个层面的微信平台解决方案,好像淘宝都做不到。
解决广告投放成交率的问题;
广告投放打上二维码,首先就锁定了多少用户看的问题。只要潜在意向用户关注了商家的微网站平台,商家就有了跟用户二次、三次、四次,甚至更多次互动营销的机会。用户还可以传播分享,关注用户储备多了,就不用长年累月的打广告,花钱买流量。
解决用户多频次重复消费的问题;
已经来店消费的用户,关注了商家微网站,商家就可以通过亲情营销、生日关怀、节日促销、有奖参与、在线预约等多种方式与用户进行高质量互动。微网站同时是一个窗口,可以让用户随时知道商家店铺里边发生了什么?甚至分享传播,引起用户围观。
5、淘宝更多是实物交易,微信改变的是本地服务。
十年的实物电商发展挺吓人的,但接触的商家对十多年的互联网发展知之甚少。只接收到一个信息,立马把店铺关掉别开了,线上店铺会取代线下店铺,实体店会消失。对于本地生活商家来说,他们缺少的是一个适合自己的营销平台或应用工具,今天,开放的微信应用来了。
第五篇:微信
何为微信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的盈利模式
(1)微信VIP:也可以说是针对普通微信用户的增值服务
(2)LBS推荐(地理位置服务):微信会员卡基于地理信息、时间、用户日常消费习惯,以及基于用户的地理位置推荐周围商家微信会员信息,查找附件的商家。推送相关生活服务信息以及与商家分成收取广告费。
(3)APP应用:微信上每个公众账号都可以当做一个独立APP ,微信现在可以根据需求开发接入各种应用。
(4)硬广展示:微信可以充分利用庞大的用户流量进行展示
(5)发展游戏平台实现增值:游戏充值
微信公众号的盈利模式 : 前向收费(向用户收费)
1、电商
2、游戏
3、VIP服务,通过提供高质量差异化服务,对VIP用户进行收费。
后向收费(向广告主收费)
1、接单,几乎每个讨论微信的群里,都有一些广告联盟的人在派单,让你直接把广告以富媒体的方式推送出去;
2、品牌广告
3、间接投放,不直接在微信官方编辑后台投放广告,而是把用户带到第三方的页面上,在这个页面上投放广告
4、植入广告,在推送的富媒体内容上,植入广告内容
5、软文,总是有很多公司需要做PR的,比如科技类的微信,就可以给一些创业公司、App做很好的宣传。
微信与微博的比较 从本质上看:
微信:工具 交流
完整
微博:载体 信息 “精选” 从网络结构看:
微信:基于关系
微博: 基于“兴趣”
单向关注
双向关注
对等交流
非对等交流
封闭的社交平台
开放的信息平台 从基本特点看:
微信:沟通效率高
传播速度快
秘密的关系平台
公共的信息平台
粉丝获取难度大
粉丝获取难度小 品牌推广优势项目对比:
微信:打折促销
微博:公共关系
客户服务
信息传播
信息推送
品牌曝光 用户数量对比: 至2013年12月
微博用户数量:2.81亿 微信用户数量:3.55亿 截至到2013年12月,中国手机微博用户数为1.96亿,较2012年年底减少了596万。同时,手机微博的使用率仅为39.3%,比2012年底降低了8.9个百分点。
微博现状
华尔街的研究表明57%新浪微博用户是僵尸
通过对约1.2万个时间轴中有帖子的帐户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发现,7天内86.9%的用户没有发布原创帖子,88.9%的用户没有回复过其他用户的帖子。发帖量超过20条的用户只占0.5%,另外0.5%用户的发帖量超过40条。
缺点:众多僵尸粉、信息过于碎片化、信噪比过高
微博凭什么走红? 时事热点
有趣,甚至恶搞
微博适合哪些人? 需要高曝光率的用户 需要时刻吐槽的用户 对于热点极其关注的用户 微博更像一个展销平台
直面微信弱点:推广难度大,有人认为微信公众平台目前最大问题是信息过载。知名IT评论人魏武挥曾表示,不分主次的信息轰炸将用户的时间严重碎片化。
微信推广难度不断增加服务号每个月将只允许发一条信息,订阅号仍可以一天发一条消息,但用户则不再显示推送提示。
结论:由上对比可见,论营销,微博更具优势。但在微信,当品牌成功得到关注后,便可以进行到达率几乎为100%的对话,它的维系的能力便远远超过了微博。
此外,通过LBS、语音功能、实时对话等一系列多媒体功能,品牌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有丰富的服务,制定更明确的营销策略。基于这种功能,微信已远远超越了其最初设计的语音通信属性,其平台化的商业价值显然更值得期待。
微信营销:
微信营销属于“许可式”的,只有在得到用户许可后,品牌方可展开对话,虽然这部分用户可以被明确定义为品牌的忠实用户,但残酷的是,他们也可以随时关闭与品牌之间的互动。所以如何维系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将成为进一步讨论微信营销的关键。《南方人物周刊》曾经给出一个颇有建树的建议,“提供价值,而非吸引眼球,这是微信的态度,也是它能否成功的关键。”
模式一:活动式微信——漂流瓶
营销方式:微信官方可以对漂流瓶的参数进行更改,使得合作商家推广的活动在某一时间段内抛出的“漂流瓶”数量大增,普通用户“捞”到的频率也会增加。加上“漂流瓶”模式本身可以发送不同的文字内容甚至语音小游戏等,如果营销得当,也能产生不错的营销效果。
案例:招商银行的“爱心漂流瓶”
活动期间,微信用户用“漂流瓶”功能捡到招商银行漂流瓶,回复之后招商银行便会通过“小积分,微慈善”平台为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帮助。根据观察,在招行展开活动期间,每捡十次漂流瓶便基本上有一次会捡到招行的爱心漂流瓶。不过,介于漂流瓶内容重复,如果可提供更加多样化的灵活信息,用户的参与度会更高。
模式二:互动式推送微信
营销方式:通过一对一的推送,品牌可以与“粉丝”开
展个性化的互动活动,提供更加直接的互动体验。
案例:星巴克《自然醒》
当用户添加“星巴克”为好友后,用微信表情表达心情,星巴克就会根据用户发送的心情,用《自然醒》专辑中的音乐回应用户。
模式三:陪聊式对话微信
营销方式:现在微信开放平台已经提供了基本的会话功能,让品牌用户之间做交互沟通,但由于陪聊式的对话更有针对性,所以品牌无疑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投入。
案例:长虹微信聊天机器人
以长虹为例,长虹微信团队将自己旗下的主流产品包装成性格各异的微信机器人,这些机器人通过自由设置的关键词回复功能最大限度的与微信粉丝进行点对点互动。既让官方与用户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又让回复变得非常智能和贴切。
模式四:O2O模式——二维码
营销方式:在微信中,用户只需用手机扫描商家的独有二维码,就能获得一张存储于微信中的电子会员卡,可享受商家提供的会员折扣和服务。企业可以设定自己品牌的二维码,用折扣和优惠来吸引用户关注,开拓O2O营销模式。
案例:深圳海岸城“开启微信会员卡”
模式五:社交分享——第三方应用
营销方式:微信开放平台是微信4.0版本推出的新功能,应用开发者可通过微信开放接口接入第三方应用。还可以将应用的LOGO放入微信附件栏中,让微信用户方便地在会话中调用第三方应用进行内容选择与分享。
案例:美丽说×微信
用户可以将美丽说中的内容分享到微信中,由于微信用户彼此间具有某种更加亲密的关系,所以当美丽说中的商品被某个用户分享给其他好友后,相当于完成了一个有效到达的口碑营销。模式六:地理位置推送——LBS
营销方式:品牌点击“查看附近的人”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查找到周围的微信用户。然后根据地理位置将相应的促销信息推送给附近用户,进行精准投放。
案例:K5便利店新店推广
K5便利店新店开张时,利用微信“查看附近的人”和“向附近的人打招呼”两个功能,成功进行基于LBS的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