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代历史地图整理
1.夏朝
夏朝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
2.商朝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在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3.周朝
灭商前,周族活动于黄河上游(今陕西、甘肃一带)。周武王灭纣后,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附近),后迁洛邑。
4.春秋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政。主要诸侯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 等。
5.战国
战国时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的地区,先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6.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皇朝。
7.西汉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击破楚王项羽,即帝位,再建统一皇朝──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东蒙古高原为东胡后裔乌桓、鲜卑分布地。大漠南北为匈奴地。青藏高原为诸羌地。云南西南部则为哀牢夷地。
8.东汉
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先后削平王莽以来割据政权,恢复统一。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由于北边匈奴族内部分裂,鲜卑乘机拓展强土,西击乌孙,东却扶余,尽据匈奴故地。其时青藏高原仍为诸羌所居。东北鸭绿江上游两岸则为高句丽国领土。
9.三国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魏仍以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曹魏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10.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形势。西域和境外方面,西晋仍设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11.东晋十六国
自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属国的西北是乌孙国。青藏高原有吐谷浑及宝髻、孙波、女国等羌族聚居。
12.南北朝(宋魏)
公元420年,刘裕自立为帝,是为南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北方统一,与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其时,魏之东北为契丹、室韦、勿吉等。漠北为柔然、高车、契骨。西域为乌孙、悦般、于阗等。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党项、女国、象雄等。
13.南北朝(陈齐周)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建立陈朝。550年,东魏高洋废其主自立,建号齐。557年,宇文氏废西魏帝自立,建号周。其时,突厥已臣服西域诸国和塞外诸部,控制了南北五六千里、东西万余里的大片土地。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宝髻、女国、象雄等。
14.隋朝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后,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后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据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辽东为高丽国地,高丽东北至海为靺鞨诸部。靺鞨之西为室韦诸部。室韦之南至隋边塞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则位于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为女国,中部为宝髻、孙波等,东部则为附国等。
15.唐朝
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渐次削平隋末以来割据群雄,至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完成统一。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灭高丽后,唐版图臻于极盛。吐蕃兴起于七世纪初,据青藏高原一带,连年与唐争衡。唐之西南为濮子、金齿等部。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为靺鞨、室韦诸部。
16.五代十国
唐亡于公元907年,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统治黄河流域一带。淮水以南至广东的地区,先后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荆南、楚、南汉所分据,北汉则割据太原;合计而成所谓的「十国」。
17.北宋
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统一。传至1127年金兵破京师,徽钦二宗被掳北去,是为北宋。自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初为辽、北宋南北对峙时期。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18.南宋
1127年金侵宋军北撤后,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南京,是为高宗,南宋开始。自十二世纪初至十三世纪初为金与南宋南北对峙时期。西夏、大理、吐蕃诸部,疆界与北宋时相若。金兵灭辽后,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行,仍以辽为国号,史称西辽。其时,蒙古高原为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鞑靼部族所有。
19.元朝
1280年元朝完成大一统之后,建立四大汗国。阿尔泰山以西阿姆河以东是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阿姆河以西则为伊利(伊儿)汗国,花剌子模以北是钦察汗国。其版图东北抵鲸海(日本海)和朝鲜半岛中部,北至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南接尼波罗(今尼泊尔)、缅甸、越南,东南临海,幅员极为辽阔。
20.明朝
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后,即北伐中原,元帝北逃,明继续四出征讨,1386年终完成统一大业。1368年元帝被明军追击而北逃后,传至1402年去国号称鞑靼。鞑靼之西则为瓦刺。十四世纪四十年代察合台汗国陷于分裂。永乐十六年(1418年),东察合台汗西迁至亦力把里(新疆伊宁)。
21.清朝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即帝位,改国号为清。先后统一东北诸部族,吞并漠南、蒙古,于1644年灭明朝,并不断拓展疆土,于1759年完成统一大业。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
22.中华民国
基本承袭了清朝的领土疆域。直至1946年1月,当时的南京ZF承认外蒙古独立。抗战期间被日本侵占的南海诸岛,于1947年收回。此外,被日本侵占50年的台湾省亦同时归还。
23.中华人民共和国
位于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周边国家有俄罗斯、阿富汗、缅甸、尼泊尔、越南等。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
再发几张有意思的,古代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地图
1.Ortelius
亚洲地图
1570年初版
2.Ortelius
中国 西方第一张单张中国地图
3.De Jode
中国 1593出版 最稀有的西方中国地图
4.麦卡托Mercator
中国地图 1606初版
5.普哈Purchas
皇明一统方舆备览 1625年
6.Speed
中国地图 1626年初版
7.布劳Blaeu
中国地图 1636年初版
1史前文化遗址分布图
2禹贡九州图
3夏商周三代图 周初封建图春秋列国图战国七雄图 秦代统一图
西汉疆域图汉代匈奴图汉代西域图东汉疆域图 三国鼎立图
西晋统一图东晋后赵成汉图
东晋燕齐图东晋后燕后秦图
东晋北方诸国图南北朝图
(一)宋魏
南北朝图
(二)齐魏南北朝图
(三)梁与东西魏
南北朝图
(四)陈、齐与周隋代统一图唐代十道图唐代藩镇图隋唐时代之东亚图五代图
(一)后梁 五代图
(二)后唐五代图
(三)后晋与后汉五代图
(四)后周 北宋疆域图
南宋金夏疆域图
元代中国本部图
蒙古四大汗国图
元代对外战争图
明代疆域图
明代倭寇侵扰图
第二篇:台湾台北历史地图
臺灣臺北歷史地圖
臺北歷史地圖收錄從1895年至1961年間發行的古地圖與老照片,對比今日Google地圖與街景影像,搭配地理定位功能,讓使用者透過地圖及照片「穿越」古今,看見臺北時代變遷。
由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提供六張各時期臺北街道圖,顯示範圍大約在城中、艋舺與大稻埕周邊。同時包含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日本國會圖書館與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典藏的131張老照片。
收錄古地圖
1895 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
時代:清末日治初期\發行者:臺灣總督府製圖部\比例尺:四千分之一\ 註記:明治二十八年測製
特色:本圖描繪清末日治初期的臺北三市街,包含艋舺、大稻埕與臺北城,臺北城城牆與城內的樣貌大部分維持原貌,街道亦大多保持舊名。此時的鐵路路線尚未改動。
1903 最近實測臺北全圖
時代:日治初期\發行者:臺灣日日新報社\比例尺:六千分之一\註記:製圖者 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 大倉熙
特色:本圖描繪日治初期市區改正前的臺北三市街,臺北城內外區域開始發展,包含西門外的住宅商業區域,東門與南門外的政府機關區域等等。鐵路路線重新規畫,臺北車站東移。
1914 臺北市街圖
時代:日治初期\發行者:新高堂書店\比例尺:八千分之一\註記:大正三年印刷發行 發行者村崎長昶
特色:本圖描繪日治初期市區改正後的臺北三市街,臺北城內的街道格局大致定基,城牆均拆除改為三線道路,臺灣總督府遷至現址,並設置新公園與博物館。1928 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 第一五六號 臺北市
時代:日治中期\發行者:東京交通社\比例尺:(無)\註記:昭和三年印製發行 木谷佐一
特色:本圖描繪日治中期的臺北三市街,註記各地區政府機關、公司行號名稱。臺北城周邊區域區域繼續向外擴張,原先拆除的臺北橋已重建。
1930 臺北市地圖
時代:日治中期\發行者:臺灣日日新報社\比例尺:一萬分之一
特色:本圖描繪日治中期的臺北三市街,註記各地區政府機關與町目門牌號碼。本圖涵蓋範圍較大,包含圓山、大龍峒、西園、古亭等地。
1952 臺北市街道詳圖
時代:國府遷臺前期\發行者: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處\比例尺:一萬分之一\註記:中華民國三十九年修測 四十年複查 四十一年印製
特色:本圖描繪國府遷臺前期的臺北三市街,註記更名後的街道名稱與門牌號碼。臺北市區開發在戰前已朝新生北路以東延伸,包含今日的中山區與大安區等地。收錄老照片
照片出處
小野郁著、藤井初太郎撮影《臺北在營記念寫眞帖》
年代 1923
典藏機構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山崎鋆一郎著《臺灣の風光》 矢野榮治編輯《臺灣氣象研究會誌》第一號
伊藤重郎編輯《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
名倉喜作編纂《臺灣銀行四十年誌》
作者不詳《臺湾に於ける鐵筯混凝土構造物冩真帖》
臺北市商工課編《臺北:大東亞共榮圈の樞要地》
臺灣建築會編《臺灣建築會誌》 第一輯第二/三/四/五號、第二輯
1938 1930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39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39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14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44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第四/五號、第三輯第三/四號、1929-1934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第四輯第六號、第五輯第一/四/六號、第六輯第三/五號 臺灣寫眞會編纂《臺灣寫眞帖》 第壹、貳、參、五、六、七、八、九、1914-1915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拾、拾壹、拾貳集;第貳卷第壹集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編《記念臺灣寫真帖》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編《風光台湾》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編《臺灣寫眞帖》
臺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編《臺灣氣象報文》第一
臺灣總督府編《共進會記念臺灣寫真帖》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統計要覽》大正二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編《臺灣阿片癮者の矯正》
豐田久和保編纂《日本勸業銀行三十年志》
1915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39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08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899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16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15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31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27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櫻田三郎編輯《臺灣拓植株式會社事業概觀》
石川京吉編纂《臺灣寫真畫帖》 村崎長昶編纂《臺北寫真帖》 陸軍参謀本部陸地測量部編《臺灣諸景寫真帖》
葛西虎次郎編纂《臺灣風景寫真帖》
臺灣拓殖畫帖刊行會編纂《臺灣拓殖畫帖》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史蹟調査報告》第二輯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編《臺灣寫眞帖》 張才 陳振芳
1940 1903 1913 1896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日本國會圖書館 日本國會圖書館 日本國會圖書館
1911 日本國會圖書館
1918 日本國會圖書館
1936 日本國會圖書館
1908 日本國會圖書館
1946-1960 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 1950-1960 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 彭瑞麟 鄧南光
資料收錄單位
1931-1941 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 1940-1961 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近年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開始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從事研究,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2006年成立GIS專題中心,收集並整合了大量跨時期的地圖、航空照片、衛星影像、統計資料等數位資源,透過GIS技術的打造一系列學術用資料庫或系統,包括:「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地圖整合查詢系統」、「臺灣歷史文化地圖(THCTS)」、「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CCTS)」、「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地圖博覽會–統計地理資訊系統」等,這些豐富的研究素材及工具是從事人文社會科學及鄉土歷史文化研究的利器,參閱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於1993年籌備時,承繼臺灣史田野研究計畫之初衷致力蒐羅史料,2004年正式成立後,陸續參與多項數位典藏合作計畫,以數位形式蒐藏珍貴的文史資源,包含古文書、政府公文、個人文書、圖像等等。本次收錄的照片均來自於該所建置之「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日本國會圖書館
日本國會圖書館為日本國會的下轄機構,負責提供國會查詢資料,並收繳全國的出版品。於1998年開始進行館藏明治時期圖書數位化,館方清點著作權利後,逐漸公開在全球資訊網上,其後又擴展到大正時期的圖書期刊。本次收錄的照片均來自該館建置之「明治時期以來數位圖書館」。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
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收羅早期臺灣攝影家與營業寫真館的珍貴底片與相片,予以掃描進行數位化典藏並登錄建檔,於典藏臺灣網站上公開,這批影像跨越二戰前後,保存了過往數十年的臺灣風土,表現出寫實的常民生活樣貌。本次收錄的照片均來自該計畫建置之「尋找台灣攝影文化的歷史座標」與攝影師家屬。
第三篇:题型——高考历史地图题
浅析高考历史地图题
有历史地图的试题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出现频率较高,这应引起教学的足够重视。那么,近年来,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地图题有何特点?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应对往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必要的回顾与分析。
一、我们对近十年来的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以及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和其他高考历史试卷的历史地图题进行了整理、归类,并对它们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我们认为,高考历史地图题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基本形式主要有两种。高考试卷中出现过的历史地图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最基本的形式:
1.直接历史地图题。即在试题中出现历史地图,并通过历史地图直接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这种形式较为常见。直接历史地图题中的历史地图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命题者直接引用历史课本中的相关历史地图,或依据试题内容对课本中的相关历史地图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然后为己所用;一是命题者自己编制与试题相关的历史地图,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同时,也考查了考生对历史地图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1997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4题,命题者通过自编历史地图中的四个地点,让考生判断四个地点中哪一个?quot;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该题不但要求考生知道元朝时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泉州,还要求考生明确知道泉州在地图上的具体位置。虽然课本中的历史地图中并未表示出泉州的具体位置,但如果考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和地图知识,该题应该不难解答。
2.间接历史地图题。即在试题中不直接出现历史地图,但是试题本身或答案的确定与历史地图有很大关系。这种形式不太容易理解,我们不妨结合实例来具体说明。例如,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8题,要求考生在”广通渠“、”通惠河“、”会通河“、”胶莱河“四条河道中,确定”元朝漕运路线最北的一段河道“。这道题本身并没有出现历史地图,考生只有在对课本中的”元朝的河运和海运航线“一图有了充分掌握之后,才有可能知道正确答案应为”通惠河“。
第二,题型多样。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历史地图题在题型上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凡高考历史试卷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中出现过的各种题型,如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解析题中,均出现过历史地图题。在早年的高考试卷(主要是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历史地图题一直以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等题型为主,其主要特征是分值较小,考查内容较单一。自1999年高考起,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地图题突破了小分值的单选题、多选题及填空题的传统范围,出现了大分值的历史地图问答题及解析题,在整个试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的第43题、2001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以及2002年北京内蒙古春季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0题,都是大分值的历史地图题,其中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的第43题达13分(总分150分),占总分值的8.7% , 而2001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和2002年北京内蒙古春季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0题均达30分(总分均为300分),占总分值的10%。
第三,与课本中历史地图关系密切。绝大多数的高考历史地图题都与课本中的历史地图有密切的联系,有些历史地图题要求考生必须对课本中的历史地图熟练掌握才能解答。如199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6题,要求考生判断”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辽阳省、岭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四行省中的哪一省,这个题目所要考查的内容在课文的文字叙述中根本就没有涉及,考生只有平时注意阅读课本中的《元朝疆域图》才有可能知道: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辽阳省。
第四,考查全面。高考试卷中出现过的历史地图题对考生的考查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为:
1.考查考生对课本历史地图中所反映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题目常出现在低分值的题型中,也最简单,如199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10题,要求考生在一幅有关香港的历史地图中找出”1860年清政府被迫割让给英国的九龙司地方一区“,只要考生掌握了课本中的”《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一区给英国示意图“一图,该题就很容易回答。
2.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地图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1995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2题,要求考生在牧野之战、垓下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四大战役中,确定”战场地理位置最南的“一场战役,该题在课本中并没有现成的地图和答案,要求考生在解答该题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必须把上述四大战役发生地放在同一幅地图中进行比较、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即”垓下之战“。该题既考查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考查了考生运用历史地图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查考生通过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即通过阅读历史地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43题,通过三幅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德国的版图和在欧洲控制区域的情况的历史地图,要求考生”结合德国本身及欧美大国对德政策的变化,说明各图形成的原因“。该题”将三幅历史地图作为一组相关材料,引入问答题的题面,构成设置试题情境的组成部分,要求考生根据题意,提取图中信息,然后将信息放入特定的世界历史环境中,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角度,系统地解释信息,呈现出对考生综合处理多种信息能力的考查?quot;(全国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组评语,见《1999年高考历史试题评价》一文,载《历史教学》2000年第3期)这种题型自在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出现以后,在2001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2002年春北京内蒙古文科综合卷中再次出现。
二、研究近十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和近年来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历史地图题,不难发现这种试题的发展趋势。那么,在今后的高考试卷中,历史地图题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呢?
毋容置疑,在今后的高考历史试卷或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中,历史地图题都有可能继续出现。十年来,除了2000年外,历史地图题在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基本上连续出现,而且在近年来的上海卷,天津、江西卷中也经常出现。可见历史地图题具有题型多样、考查全面性的特点,它正日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其次,单纯考查历史地图所表现的基本历史知识的试题将逐步减少,未来的历史地图题必将会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分析和运用历史地图能力的考查。这是因为这类历史地图题在考查上更具全面性,既考查了考生对历史地图基本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了考生通过历史地图研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重视能力的培养是今后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重视能力的考查则是今后高考命题改革的一个基本走向。
再次,综合性历史地图题出现的机率大大增加。这是因为历史地图是历史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重要载体,因此,它更容易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之所以说历史地图是历史学科内综合的重要载体,是因为历史地图反映了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特定地理环境中活动的具体活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通过历史地图的形式来反映,例如历史疆域、城市布局、战争等等,这就为具有相同主题的历史地图的综合创造了条件。同样,之所以说历史地图是跨学科综合的重要载体,是因为历史地图可以通过地图的形式,把文科中的三门课程历史、地理、政治进行有机的结合。因为历史地图需要借助地理中最基本的地图形式,以及历史地理基本要素来表示历史内容,而历史地图所表示的历史内容又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联系。前面所提到的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的第43题就是历史地图在历史学科内综合的极佳体现,而2001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2002年春北京内蒙古文科综合卷第40题则是历史地图跨学科综合的最好例子。必须强调的是,近年来综合性的历史地图题并没有出现过对历史地图本身进行综合与分析的例子,这在今后的高考复习当中必须予以适当的重视。
三、通过前面的回顾与分析,使我们对历史地图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有了基本的了解。那么,历史教师应当怎样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进行历史地图方面有针对性的教学呢?
第一,严格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地图所表现的基本知识。虽然目前的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但是,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否则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便会成为空话,成?quot;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掌握历史地图基本知识的方法很多,但最主要、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便是记忆。不过,强调对基本知识的记忆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具体到历史地图,可采用形象记忆、归纳综合等方法,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第二,培养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分析能力。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地图所表现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培养学生对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即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地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历史地图思维分析的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对单一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历史地图除了形象、直观地反映历史史实外,还包含着某些内在的知识,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通过阅读中国近代现代史中的《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教师可引导学生分?quot;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分布有什么地域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类的历史地图很多,在平时的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可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而在高考复习的阶段,应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其次,培养学生对具有相同主题(或共同表示内容)的多幅历史地图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综合比较、分析,探究历史地图所表现的历史史实的本质、规律、特征以及形成原因。所谓具有相同主题的历史地图,在中国史方面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疆域图、城市图以及经济分布图等,而在世界史方面则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格局图(包括世界范围及主要国家)、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历史地图等等。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具有相同主题的历史地图,这就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第三,教师还应培养学生通过历史地图,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地理、政治知识进行跨学科综合思维分析的能力。在这一方面,中东问题,南斯拉夫问题,国际重大政治、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等等,都提供了通过历史地图进行跨学科综合考查的可能。
第四篇:地图历史与文化作业
奉节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长江三峡西口,东邻巫山县,南界湖北省恩施市,西连云阳县,北接巫溪县。地跨东经109°1′17″——109°45′58″,北纬 30°29′19″——31°22′33″。据1995年土地详查,全县幅员面积4098.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3.97万亩,园地8.24万 亩,林地313.26万亩,牧草地43.16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1.38万亩,交通用地2.86万亩,水域面积14.15万亩,未利用土地88万 亩。有汉族、回族、藏族、苗族等13个民族共同居住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历史沿革
奉节历史悠久,在6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6000多年前,境内人民就与三峡地区、鄂西南和湘北地区人民一起共同创造出闻名全国的大溪文化。奉 节据荆楚上游,控巴蜀东门,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汉代起至20世纪初,奉节为巴东郡、巴州、信州、夔州、夔州府和江关都尉、三巴校尉等治地。一直为蜀东政 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夏商时,今奉节为所谓荆、梁2州之域。奉节古称鱼复,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秦于巴国之地置巴郡,鱼复县随巴郡同置。东汉建武元年(25 年)。公孙述据蜀称帝,在瞿塘峡侧山头筑白帝城。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夷陵之战后败退白帝城,改鱼复为永安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恢复 鱼复县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鱼复为人复。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为尊崇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人复为奉 节。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多次转战夔州,张献忠死后,起义军余部组成“夔东十三家”,与清军大战于川东。战乱延续多年,人民迭遭兵焚、饥馑、病 疫,出现“村不见一舍,路不见一人”的荒凉景象。清康熙年间,采取轻徭薄赋、免其编审、永不加赋等措施招民垦荒,外省贫民纷纷迁移入川,奉节人口得到较快 的恢复和发展。至嘉庆元年(1796年),奉节增添男女共118854丁口。这就是奉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而现今大多数奉节人溯祖寻源都是外省移 民的后代。康熙六年(1667年),裁大宁县(今巫溪县)并入奉节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设置大宁县。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初六,奉节县人 民响应辛亥革命,宣布独立。民国24年(1935年),川政统一,四川实行行政督察区制,原定第九行政督察区署设在奉节,后改设在万县。
1949年12月3日,奉节和平解放。12月19日,成立奉节县人民政府。1950年起奉节属四川省万县专区,1968年属万县地区,1992年属万 县市。1997年3月随万县市隶重庆市,后直属重庆市。
奉节古称夔州,距今以有2300多年的建制历史,素有“诗城”美誉,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奉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文化古迹众多,自然景观与人 文景观交相辉映。既有白帝城、永安宫、甘夫人墓、瞿塘峡摩岩题刻、南宁锁江铁柱等人文景观,又有瞿塘峡、小寨天坑、天井峡地缝、龙桥河等雄奇险峻、幽深秀 丽的自然景观。
白帝城瞿塘峡景区,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重庆市最佳景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驰名中外。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新莽时期公孙城帝,三国时期刘备托孤,唐杜甫夔州诗,刘禹锡竹枝词,李白“早发白帝城”的 千古绝唱更让白帝城名扬天下。雄奇壮观的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峡口两山隔江对峙,构成举世闻名的“夔门天下雄”的壮丽画卷,峡江两岸连峰崤峙,互 斗峥嵘,江水汹涌,水势湍急,峡内古栈道、摩岩石刻、夔门古象馆、古炮台、赤甲楼等名胜古迹比比皆是,更增添了瞿塘峡迷人的魅力。正如郭沫若《过三峡》诗 赞夔门曰:“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
绝世奇观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北靠长江三峡,南与湖南张家界相通,东邻巫山龙骨坡古人类文化遗址。小寨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漏斗,四面绝壁,直落千丈,宏伟壮观。地缝神奇迷人,是世界上最常的地缝式峡谷。景区内迷宫河雄奇险峻,神仙洞神奇瑰丽、龙桥河山青水秀、黑湾古木参天,峭壁悬棺、夔东十 三家遗址、小寨云梯、石观音等人文景观
更是各领风骚。景区还分布着众多的动植物资源,中科院科学家还发现了距今12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天坑地缝景区已列 入国家申报自然遗产保护预选名录。
三峡成库后,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将出现“高峡平湖”壮丽景观,全县又将增添许多独具魅力的新景点。同时讲大大缩短到天坑地缝的里程。奉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抓住三峡移民搬迁、西部哒开发等机遇,制定了“旅游富县”的发展战略,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江 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奉节旅游将以全新的姿态喜迎天下客人。
第五篇:历代诗歌精选
家庭百宝箱系列软件主页
历代诗歌精选—汉魏
进入页次 汉魏 两晋南北朝 唐及五代 宋代 元明清
蔡琰 悲愤诗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一首自传体叙事长诗,记叙了作者在汉末乱世中的悲惨遭遇,真实的反映了时局的混乱和人民的灾难。曹操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该诗旨在感慨时局,体现了诗人对割据势力的愤恨以及对百姓苦难的同情。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该诗旨在感伤乱世,慨叹人生,抒发了诗人的政治抱负,表现了诗人急于招贤纳士,成就大业的焦虑心情和雄心壮志。曹植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借对一位少年英雄的颂赞,抒发作者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爱国精神。赠白马王彪并序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露而成篇。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一首抒发悲愤的诗,表达了诗人对魏文帝迫害弟兄的愤怒与悲伤。七哀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一首哀怨诗,节描写一个妇女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和哀怨,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怨和感慨。送应氏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一首表达离别情怀的诗,抒发对离别劫难后残破萧条的京都的无限感慨。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首带有讥讽的寓言诗,以萁豆相煎隐喻魏文帝对弟兄的残酷迫害。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一首怨苦诗,反映了苛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繁钦 定情诗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与我期何所?乃期东山隅。日旰兮不来,谷风吹我襦。远望无所见,涕泣起踟蹰。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阳。日中兮不来,飘风吹我裳。逍遥莫谁睹,望君愁我肠。与我期何所?乃期西山侧。日夕兮不来,踯躅长叹息。远望凉风至,俯仰正衣服。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日暮兮不来,凄风吹我襟。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爱身以何为,惜我华色时。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褰衣蹑茂草,谓君不我欺。厕此丑陋质,徙倚无所之。自伤失所欲,泪下如连丝。
一首女子失恋的诗,反映了妇女的不幸,表明诗人对负心男子的谴责核对痴情女子的同情。古诗十九首 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一首说理诗,诗中感慨人生短促,应及早立身取名。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己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描述了一个女子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思念。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描述了一个女子对远方的情人的怀念。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借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写人间离别相思之情。嵇康 赠秀才从军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可尽言?
一首离别诗,表达了作者隐士式生活志趣和寂寞怀念之情。《乐府》平陵东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一首悲愤诗,控诉了贪官污吏无法无天的残民暴行。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呔,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一首带有忧伤怨恨的情诗,体现了一个恋人在爱情出现波折时的复杂心态。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一首怨苦诗,反映了离婚后双方的痛苦与后悔。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一首感伤诗,表现了一个被负心丈夫遗弃的女子的复杂感情。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首劝学诗,咏叹万物盛衰有时,时光易逝,劝人们趁少壮及早努力学习。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一首充满欢爱的情诗,体现了采莲的青年男女调情求爱的欢娱。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一首爱情诗,体现了恋人最深挚、最炽烈的感情。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一首带有感伤的乡情诗,描写一个老兵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悲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一首乡情诗,叙述了一个游子的思乡之情。猛虎行
饥不从猛虎食,莫不从野雀栖。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
一首旅情诗,咏赞游子洁身自好的决心。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俯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一首哀悼诗,悼念牺牲在战场上的将士,流露出对战争的厌倦。咄唶歌
枣下何攒攒!荣华各有时。枣欲初赤时,人从四边来。枣适今日赐,谁当仰视之。一首嘲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诗。李延年 歌一首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该诗赞扬诗人的妹妹的美貌。梁鸿 五噫歌
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巍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该诗触景生情,感慨时局和人民的痛苦,隐隐讥讽统治者。刘邦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抒发了作者的豪壮气概,表现帝业的恢弘和君王的深思远虑。刘彻 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诗人触景生情,表达出一种对人生易老的忧虑。刘细君 乌孙公主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一首思乡诗,抒发身处异国他乡的愁苦之情。刘桢 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该诗咏物抒怀,咏赞松柏,颂扬坚贞高洁的品格。秦嘉 赠妇诗
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清晨当引迈,束带待鸡鸣。顾看空室中,仿佛想姿形。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一首离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妻子离别时深厚细腻的感情。阮籍 咏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该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对时局发展、国家前途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切忧虑。宋子侯 董娇娆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一首充满悲伤情绪的诗,感叹女子的命运还不如花。王粲 七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一首悲愤哀伤的诗,表达了诗人愤恨战争的残酷,悲悯人民的疾苦的思想感情。无名氏 刺巴郡守诗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诗中讽刺巴郡太守贪财害民的恶行。无名氏 桓灵时谣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诗中讽刺汉末的选举用人制度。项羽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诗中表现了英雄末路,无可奈何的悲壮之情。辛延年 羽林郎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银鞍何煜耀,翠盖空踟蹰。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诗人借对一个历史传说的描写讽刺当时横行霸道的外戚势力。张衡 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怏?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忧患诗,借写怀人愁思抒发政治抱负和内心不平。
赵壹 疾邪诗
河清不可恃,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
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诗中讥讽在权势把持下的社会不平现象。
历代诗歌精选当前页:汉魏
进入页次 汉魏 两晋南北朝 唐及五代 宋代 元明清
家庭百宝箱系列软件 秦堤居士精心编制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家庭百宝箱系列软件主页
历代诗歌精选—两晋南北朝
进入页次 汉魏 两晋南北朝 唐及五代 宋代 元明清
鲍照诗选 拟行路难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这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一首,写时光易逝,悲伤无益,不如排忧作乐,同时引出高歌人生之途的崎岖难行。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这是一首写战争的诗。描绘了北方边塞的风光,表现了战士誓死卫国的决心。范云诗选 之零陵郡次新亭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沧流未可源,高帆去何已!
此诗写行旅中所见的江景,夜暗示出旅人的心情。别诗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此诗写朋友间的聚散,表现了深厚的友情。郭璞诗选 游仙诗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脱蓬莱。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则触蕃羝。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该诗名义上是游仙,实际上是歌咏隐逸的乐趣,蔑视以仕宦求取富贵的生活途径,抒发了诗人忧生愤世之情。何逊诗选 相送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这是一首留赠送行者的诗,表现了辞友远别的惆怅。柳恽诗选 江南曲
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这是一首闺怨诗,写一个女子思念出门的丈夫,但丈夫却另有新欢。卢思道诗选 从军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返,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这是一首写征夫思妇的诗。通过军旅生活与闺中之思的描述,体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陆机诗选 猛虎行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整驾肃时命,杖策将远寻。饥食猛虎窟,寒栖野雀林。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急弦无懦响,亮节难为音。人生诚未易,曷云开此衿? 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
该诗抒发了作者正直独立的志向不能实现,以及由此产生的彷徨,苦闷之情。赴洛道中作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作意]该诗是一首行旅诗,描述了作者从家乡到洛阳途中的所见的景象合作者哀伤的心情。陆凯诗选 赠范晔诗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是一首赠友的诗,表现了对朋友的深厚感情。潘岳诗选 悼亡诗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黾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悼亡诗》三首的第一首,协对亡妻的悼念,表现了真挚的夫妻感情。陶宏景诗选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该诗被用来回答帝王的诏问,表达了诗人清高绝俗、无意仕进的志愿。陶潜诗选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该是描述了作者退隐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情。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该诗是诗人自彭泽归隐后写的,旨在说明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乐趣。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征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这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对荆轲侠骨豪情的歌颂,抒发了诗人仇视暴虐,赞美正义与忠贞的感情。王褒诗选 渡河北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这是一首旅途抒怀的诗,表现了诗人远游异乡的感伤情绪。王籍诗选 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这是一首山水诗,通过对山川景物的描绘,抒发辞官归隐的思想。吴均诗选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写出了山中幽居所见的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澹远闲适的心情。答柳恽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这是一首答赠的诗,同时也是送行的诗。写送别的情景,表现了朋友间的深厚感情。萧悫诗选 秋思
清波收潦日,华林鸣籁初。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燕帏缃绮被,赵带流黄裾。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这是一首触物伤情,抒发相思的诗。萧衍诗选 河中之水歌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提履箱。人生富贵何所望? 恨不嫁与东家王。
写一个女子嫁到了富贵人家,未能与自己心爱的人结合,故虽有荣华而无富贵。谢灵运诗选 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这是一首游览山水之作,并由游览而生出遁世求仙之想。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写诗人久病初起时登楼所见,同时表达了居官与遁世的矛盾心情。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这是一首记游诗,写出由游览而悟出的理趣。谢朓诗选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这是一首旅途中写景抒怀的诗,表现了诗人甘愿远离尘俗、全身避祸的思想。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该诗写出了宫女的哀怨。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这是诗人从荆州被召回京城建康途中寄给往日同僚的诗,不仅抒发了对故友的眷恋之情,而且还表达了对构陷者的讥嘲。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这首诗写三山所见的美景,以及由此触发的思乡之情。徐陵诗选 关山月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写征戍边疆的军人怀念妻子之情。薛道衡诗选 昔昔盐 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这是一首闺怨诗,表现了女子独守空房的哀愁与无聊。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这是一首思乡诗。相传诗人出使陈国时,在江南思念北方家乡所作。颜延之诗选 阮步兵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物故不可论,涂穷能无恸。
这是一首歌咏历史人物的诗。通过对阮籍外表放浪形骸而内心愤世嫉俗的赞扬,表现了作者忧郁不得志的情怀。阴铿诗选 渡青草湖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出了青草湖的浩淼无际。江津送别刘光禄不及
依然临送渚,长望倚河津。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本欲到渡头送友,但到达时船已离岸,因而倍觉惆怅。庾信诗选 拟咏怀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拟咏怀》二十七首中的第七首,是仿效阮籍《咏怀》而作的。写诗人羁留北方,不得南归的苦闷。寄王琳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这是一首寄给朋友的诗,是在收到朋友来信后所写的回信。寄徐陵
故人倘思我,及此平生时。莫待山阳路,空闻吹笛悲。
这是诗人羁留北方时寄给南方故友的诗,表现了深厚的友情与对现实的悲愤。张华诗选 情诗
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 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
《情诗》共五首,都是夫妻赠答之词。这是第五首,表现了游子对妻子的思念。张协诗选 杂诗
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离居几何时,钻燧忽改木。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感物多所怀,沉忧结心曲。
《杂诗》共十首,这是第一首,写女子怀念远行在外的丈夫。左思诗选 咏史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写诗人的才能出众,渴望立功报国的志愿和功成不受赏的节操。招隐
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歌咏隐士生活,表现了诗人向往之然,鄙视尘俗的情志。
历代诗歌精选当前页:两晋南北朝
进入页次 汉魏 两晋南北朝 唐及五代 宋代 元明清
家庭百宝箱系列软件 秦堤居士精心编制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家庭百宝箱系列软件主页
历代诗歌精选—唐及五代
进入页次 汉魏 两晋南北朝 唐及五代 宋代 元明清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借草色寓寄惜别与劝勉之情,隐隐反映了早年生活颠沛的诗人强韧的精神与远大的志向。高蟾 上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抒写因无援而落第的悲愤,并隐隐请求高侍郎引援。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本诗抒写忠谏得罪,远贬南荒的悲愤。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本诗状写游宿石寺自昏至明的景色变化,寓寄诗人不遇的愤懑及冲决愁苦,自信自傲的狂放意气。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表现诗人见飞雪迎春时的欣喜之情。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蹉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描绘颖师琴曲音乐形象的精妙及其感人心腑的艺术力量。李白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该诗描绘了由蜀向楚途中的宏伟景观,在对故乡的深挚依恋中,透露出青年人仕途时的壮阔胸襟。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该诗借题发挥,在抒写不遇之恨,避世之想的同时,表现了狂傲的意气。陪侍郎叔游洞庭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该诗抒发了流放后愤懑狂傲的心情。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该诗表达不为人识,孤芳自赏,唯有与山水为伴的情怀。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暮碧山,秋云暗几重。
该诗赞僧浚琴音超凡出俗,清人心神。李贺 致酒行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抒写了诗人不遇的悲愤与傲兀的自尊。马诗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本诗咏良马之不幸,寄托怀才不遇而傲然不群之气。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本诗抒写人生无常,世事易变之感,表达了以升仙来摆脱物质世界束博的渴望,显示了诗人畸形的幻灭的心态。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抒写科举无成的感慨,也表达了年华不驻的焦虑。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宠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抒写企慕古贤、遁世无门的幽洁情愫。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抒写旅况寂寞之慨,隐见郁抑不群之意。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
写闲居寂寞中怀友之想,亦见清介襟怀。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问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抒写与田园旧友纯朴的友情,也显示了热爱田园生活的真率情趣。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抒写真率自然,一无拘束的情趣。孟郊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极写久困不第后一举成名时欣喜若狂的心情。上官仪 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抒写早朝时恬适心境,也有以见唐初宫廷诗人宽远典雅的韵度。宋之问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本诗表现了由谪所逃归的诗人思家而有胆怯的复杂心情。王勃 咏风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通过对山林清风的生动描绘,隐隐寓寄了诗人俊逸的气质与博大的胸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本诗化离别之悲伤为互勉之慷慨,显示了青年王勃的宏远气度。王维 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本诗咏长安游侠豪宕意气,表现了诗人早年的高朗心境。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本诗抒写奉使出塞时不无孤寂之感,却更多内容豪仕之情的复杂心意,也隐见诗人爱国热忱。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本诗表现诗人孤寂的心态。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诗,七绝今体。以清景反衬别情,以近出暗示远赴,无限情深,都从酒杯见之,得绝句空灵之妙,于极自然中见出极新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本诗抒写节日思亲之情。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层楼登眺,表现了诗人开阔的心胸,隐含时空无尽,追求无涯的人生哲理。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本诗写戍边将士思乡之情,于怨苦中仍见盛唐人强昂心态。韦应物 秋夜寄丘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该诗表达了怀友之情,幽居之趣。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该诗悬想友人雨行东归的景象,以抒写惜别之情。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忆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这是一首寄赠诗。在清秋寂寞、风雨怀人得感慨中,寄托了深挚情愫与淡远的意趣。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该诗写春日自生自荣的自然美,表现了诗人超逸脱俗的情趣。虞世南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本诗借说蝉,抒写诗人自信而清高的气度。
历代诗歌精选当前页:唐及五代
进入页次 汉魏 两晋南北朝 唐及五代 宋代 元明清
家庭百宝箱系列软件 秦堤居士精心编制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家庭百宝箱系列软件主页 历代诗歌精选—宋代
进入页次 汉魏 两晋南北朝 唐及五代 宋代 元明清
陈与义 伤春
庙堂无计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这是一首伤春诗,其实是在感伤时势,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借咏牡丹为名寄托诗人对沦陷于敌人铁蹄下的故乡的怀念以及对入侵者的仇恨。寇准 书河上亭壁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这是一幅北方秋天的山水图。在写景中抒发诗人的思绪。江南春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日落汀州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李清照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史事来抒发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林景熙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借景抒怀,唱出了诗人心中的亡国之痛与悲愤之情。陆游 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对金错刀的咏叹,坚持抵抗外敌、战胜寇仇的政治抱负与坚定信念。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作者追忆往事之作,表现诗人既愤慨而有希望以身许国的强烈感情。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无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该诗揭示了统治者“和戎”政策带来的严重后果,表现了将士报国无门的不满情绪以及人们渴望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