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土家族的祖先崇拜
论土家族的祖先崇拜
摘要 :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形式之一,是由图腾崇拜、灵魂崇拜发展复合而成的,是远古时代统协原始先民的意志,有效地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土家族的祖先崇拜的历史源远流长,祭祀祖先的仪式类型丰富多样,而且土家族的祖先崇拜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崇拜自然、信鬼尚巫、敬奉祖先,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
关键词 : 原始宗教(民俗);土家族;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源于原始社会的灵魂崇拜和图腾崇拜,是鬼魂崇拜与血缘关系结合的产物。土家族聚居的湘鄂渝黔边区,自古以来重祠祀,敬鬼神,宗教氛围古朴浓郁,因而土家人的生活从未离开神灵的参与。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中极为普遍的一种重要信仰形式。使已故的先人,一代代以其祖宗在天之灵升入神位,成为氏族、家族延续的最可靠的保护神。
一、土家族祖先崇拜源流
从人类社会原始宗教发生发展的轨迹来看,祖先崇拜的产生是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之后,是在 图腾崇拜开始消亡时才出现的。
在土家族的宗教信仰方面,“白虎文化”的影响更是直接和突出,这主要表现在对“白虎神”廪君的敬仰上。土家先民崇尚万物有灵,崇拜敬奉祖先,故解放前湘鄂西一带流传着“人无神灵,寸步难行”,“举头三尺有神灵”的俗谚。据有关资料记载,土家人之图腾崇拜已与祖先崇拜合为一体,并由一神派生为多神,于多神中崇尚主神。如白虎、白帝天王、土王、向王天子、女神,尤以白虎为至尊。
从历史记载和社会调查看,祖先崇拜这种原始的宗教观念及其行为长期保留在土家人社会生活的诸领域,成为土家人原始宗教信仰的主体部分与核心所在。至今仍作为历史遗存和变异了的宗教行为,在土家族的生活习俗和社会风尚中烙有深刻的印记,对诸多土家山民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生活依然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对土家族祖先崇拜的研究,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土家族崇拜祖先有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狩猎有狩猎的先祖,就连看孩子也有看孩子的先祖。但土家族与侗族、苗族、瑶族及其他相邻少数民族信仰不同的是,在很多地方,土家族把祖先神化。也就是说,在其供奉的神坛上,要不就是没有对象一个空神位,要不就是有名有姓的神,而有名有姓的神都是土家族的先人。对于在历史上曾经多灾多难的土家人来说,崇拜祖先成了他们很重要的精神寄托。在土家人心里,除了天地之神外,“帕铺帕帕”(祖先神)就是最好最有本事的神灵了。祖先神的信仰到了无时不在的地步。曾有一句“酒肉穿肠过,祖先心中留”的俗语把土家人祖先的地位道得明明白白。在土家地区,人们认为他们历代的祖先去世都变成了神。大凡过年过节都不忘记祭祀一下,特别是供奉氏族的祖先和土司官吏。
二、土家族祭祀祖先的仪式
从社会调查来看,土家乡村至今仍有祭祀家祖的习俗。各户都在堂屋正面板壁上设置家祖神龛,上置香炉、蜡台以供奉香火,其祭祀牌位一般书写天地君亲师或天地国亲师。两侧为本堂历代祖先及诸神灵之位,再外侧则是为家祖神龛撰写的对联。其祭祀对象主要是近五代的祖先,但通常并无具体的灵位,只是用历代祖先四字笼络概括,其祭祀的时间不定,祭祀的形式多样,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丧葬礼仪
现湘鄂边界的土家族实行土葬。对于正常死亡的先辈,严格的按照整套丧葬礼俗进行。先辈落气时,所有子孙应到场送终,这样祖先会泽被每一位子孙。先辈落气时,子孙们要大声哭诉先辈的生前业绩和
作者:叶沙
导师:周永健
事迹,哭诉后辈们对先辈的无限眷恋之情。强调大声哭诉,是土家人认为只有阳间这边大声哭诉,阴间那边才会有人来接先辈,先辈之灵才能顺利到达阴间。接着子孙后辈请来道士做法事,“开大路”,由孝子陪同。到晚上,由道士一班人马举行闹丧仪式,还有邻里乡亲参加的打丧鼓,“窜花”(跳丧舞)。停丧一般是三、五、七天,称“押三朝”、“押五朝”和“押七朝”,在这几天,若是家庭条件好的,丧家也要为已逝先辈请道士,办道场。办道场又叫“打绕棺”,内容较为复杂,形式也较繁琐。葬前一天为“大葬日”,举行一昼夜葬礼,亲戚邻里都要来吊唁,丧家要杀猪宰羊作祭。大概经过如下几道程序: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解结、辞灵、扫屋等。出葬时,灵柩之前,一路用纸钱和鞭炮开路,沿途的坟均要分烧纸钱奉香,为的是祖先的灵魂顺利到达目的地,其它的亡魂不会找祖先新到灵魂的麻烦或抢其财物。土家人为亡故祖先想得周到极了,惶惶然唯恐有所闪失。
(二)祭仪类型
1、年节祭祀
春节、清明、四月
八、中元节等时节,通常要进行正规的祭祖活动。如春节时,在祭祀完土王神之后,要在家中的神龛下安放祭神桌,将家祖神灵牌位、香炉、蜡台以及各种祭品置于桌上,焚香燃烛,磕头祀拜;到正月十五日,才将家神牌位等物归放神龛上。中元节前三天,各家各户备酒馔放于户外阶台上,男女老幼依次跪于门前祭祀,并呼唤先祖进家过节,称之为迎祖;到七月十四日晚,又拜于门前欢送家祖灵魂回天,称之为送祖。
2、婚育告祖
即向祖先禀告婚嫁、生育诸事,以求得祖先的佑护。土家姑娘出嫁前夕要哭辞祖宗,出嫁时还要举行祭祖告别仪式,新娘跪在筛子上,请祖宗放行并保护自己;男方则在大门外设香案迎轿,祭谢女方祖先;在婚嫁的酒席上,要先盛一碗饭菜,众人围站在桌边,由辈分最大的人洒酒于地祭祖,随后才宣布入席。生育子女所举行的祭祖仪式,一般在孩子满月后举行,由夫妇俩怀抱子女向男女双方家祖行跪拜礼并献祭酒肉。
3、日常祭祖
在湘西地区,土家族祭祖活动已经常化、普遍化了。对家祖的祭祀也十分虔诚。过年过节时要大敬,初一,十五要小敬。有的吃饭时用筷子夹菜插在饭碗上,敬默一分钟,再动手吃。无论在自己家中或是在别人家里都是如此,此外,如遇迁居、建屋、患病、灾害、丧葬等也要祭祀祖先,以求祖先神灵护佑子孙。
(三)祭祀仪式的地域差异
现代湘鄂边界土家族的祖先崇拜有先祖遗风,但更多地溶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文化内涵。每逢节日,尤其是春节,给祖先送亮是湘鄂边界土家族严肃而郑重的礼节。从除夕那天起一直到正月十五,土家人都要给祖先(所有先辈)送香奉火,其中除夕、初
一、初
二、初
三、初九、十五一定是不可少的,而且一定要周到,有香也有火。除夕这天,除了到祖先坟上烧钱纸、上香、送亮,还要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一整夜,包括厕所里的,猪圈牛棚里的,院子里的等等,保证家里到处都是明亮的,因为祖先在这一天要回来与子孙们团圆,如果没有灯的话,祖先会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成为野魂。俗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之说,也就是说正月十五这天也要像除夕这天一样敬奉祖先,给祖先烧香纸送亮。如果路途遥远赶不上,也得由兄弟们代替敬上。现在大部分人已把祖先坟上的香火旺盛与否视为其后代人丁兴旺与否的象征,因此,敬祖更积极了。
月半是土家族另一隆重节日,俗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湘鄂边界土家族的月半是农历七月初七,也有的是七月十三。这天,所有的结婚妇女都要回娘家,或带上孩子给祖先们奉香、烧钱纸、送亮,在娘家也还有“叫饭”仪式。
随着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现代土家族对祖先的崇拜祭祀, 求得祖先荫护的目的是有的, 但越来越多的是对祖先的尊重、缅怀和追念。虽然现代居住在湘鄂边界的土家族仍有一套完整的祖先崇拜仪式, 有的甚至于更完善、更隆重, 排场更大, 但这些仪式已远不及昔日所蕴含的对祖先的顶礼膜拜。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程的发展, 现代土家族的祖先崇拜, 更多只是对祖先的敬仰和尊重。
三、祖先崇拜的社会功能
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形态在土家人宗教意识中积淀的结果,因而千百年来,崇拜祖先一直是土家人最古老,最固定的信仰;祭祀祖先,告慰亡灵,已经成为土家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宗教义务。尽管在今天看来它是那样幼稚可笑,荒诞不羁,但是如果我们剥去笼罩在土家人祭祀祖先活动中的种种神秘色彩的表现形式;那么留下来的可以说是对于人生本源的一种解释,是对于人的生存境界的一种沉思,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是一种希望的言说,那些主体与客体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和怪诞行为。既是对人与人关系的探究和询问,更是对自然灾害与多舛命运的抵御与抗争,从这种意义上讲,土家人的祖先崇拜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一)祈福禳灾与繁衍生存
土家族是一个极富务实精神的民族,他们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都围绕着生存繁衍展开为现 实生活服务的,具有一种强烈的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 受这种精神与意识的支配,其祖先崇拜表现出很强的现实性与功利性,即祈福禳灾以求繁衍生存,成了土家人祭祀祖先的首要目的和最终目的。每年正月隆重祭祀八部大神与土王神,是祈盼神灵降福于民,使土家山寨人丁兴旺、六畜平安。祭祀家庭祖先是乞求祖灵佑护子孙平平安安、家庭美满,为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祭。人们关心的并不是祖先神灵本身,真正感兴趣的是自己的现实物质利益,是个人家庭、家族的生存与发展。
在土家人的祖先崇拜里,祈降福祉与禳除灾祸已结成一体,很难分开。无论是祭祀哪一类祖先神,总是祈福与禳灾共存。
在上述表象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贯穿于祖先崇拜活动中的土家人的求真务实精神和功利性目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祭祀祖先实质上成了土家人与祖先神灵的一种互利互惠的利益交换活动; 人们敬献香火祭品,神灵还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受祭的神灵获得美味佳肴及人们的尊重与崇敬献祭的人们则获得神灵的赐福与消灾。祖神与后嗣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索与报、祈与谢的交换关系; 这中间,人是主动献祭与祈使,神是被动享祭与答谢,因此可以说,祖先神灵由崇拜对象变成了土家人脱苦难求生存的工具或仆人。
(二)慎终追远与民族聚合
正如前面所说,土家人崇拜祖先的起因和首要目的在于祈福禳灾,但随着民族文化的互相交流,特别是改土归流后,汉民族儒家文化的大量渗入,使土家人单纯祈福禳灾的祭祖逐渐发生了变化。一种慎终追远的儒家人文精神开始融入了祭祖活动中。所谓慎终,就是隆重地操办父辈或祖辈的丧事;追远就是祭祀和追念有功有德的祖先。因而土家人无论其家境如何贫穷,就是借钱借米,也要将丧事办得热热闹闹。一般的习俗是,人死后,其家人要进行殡尸、奠祭、打绕棺或打丧鼓等一系列活动。其中,打棺绕和打丧鼓是一种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气氛欢悦而热闹,是土家先民绕尸而歌的古老传统。它反映出土家人祭死祝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思想观念。即他们不相信死亡是人的寂灭,是人的永不复返的消失;而坚信死亡本身仍然是生命的一种生存形态、灵魂不灭;故而他们面对死亡时不是沉浸于深切悲恸情结之中,而是以庆丧祝亡的仪式来安抚和告慰祖先。
土家山民崇拜祖先的思想比任何神佛观念都强烈与深刻,祭祀祖先的仪式比任何其它仪式都隆重与虔诚。怨天骂地,责怪其它神灵时常都有,但不敬祖宗者实为罕见。祖先受辱、祖坟被掘是土家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隆重操办长者丧事、缅怀追思祖先功德、祭祀供奉祖先神灵、持续延绵祖宗血食,成为土家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土家人如此重视祖先崇拜,还出于一种绵延家世、繁衍亲族、聚合民族的迫切需要。因为祖先崇拜的诸多社会功能中,最重要的就是维系亲属、凝聚部族。在土家人的心目中,祖先不仅是家庭成员生命的缔造者,而且是家乡的创造者;不仅是家庭家族的保护神,而且是稳定家庭、聚合家族与民族的纽带。对处于恶劣自然环境与生存危机之中的土家人来说,后者尤为重要。因此,每一次大规模的祖先祭祀活动,都是土家人对祖先的认同过程,都是宗亲之间的亲合过程。正是在这种人神杂糅、歌舞娱神乐人之中,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得以消溶,从而达到加强各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家族和宗族
凝聚力的社会功效。
(三)群体交流与文化娱乐
土家人重祭祖的原因 除了祈福禳灾及强烈的寻根意识外,还在于对群体生活的强烈需求。人是社会性的高级灵物,无法离开群体而孤独生活,人与人的交往是生理的需要,是情感的渴求。但是土家山民终日为生活重负所累,难得有闲暇时间和娱乐活动; 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又使散居于群山之中的人们无法时常往来 ;从而使人们群体交往的本能被压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减轻自然界给人的精神带来的巨大压力,需要调解与缓和大自然与人的尖锐矛盾,需要解除心灵中的危机感、孤独感。而各种集体祭祖活动恰好给渴求交往与娱乐的土家山民提供了渲泄群体意识的机会,开辟了走出封闭、孤独与苦闷的途径,搭建了展示其生命活力的舞台。
如每年春节前后的集体祭祖活动,都要摆手祭祖,即唱摆手歌、跳摆手舞,这一活动小型的称之为小摆手。一般是以自然村寨为单位,在各村寨的摆手堂当中举行,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参加;大型的称为大摆手,是由多个村寨联合举行,届时各山寨土家人纷至沓来,参加人数成千上万,是一次民族的大聚会,热闹非凡。
在持续几天的尽情表演与交流中,无论男女老少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与祖先神灵同乐的境界中,如痴如醉、似颠似狂。于是,人们一年来所有的艰辛、烦恼、痛苦、孤独都涣然冰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隔膜、矛盾、怨恨都悄然消除。土家山民受压抑的情感终于得到释放,焦虑的心灵终于得到抚慰,群体交往的本能需求终于得到满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土家族的祖先崇拜形式多样、内容繁杂、特征鲜明、功能强大、影响深远,长期以来,它一直在土家人的宗教信仰体系中占据主要与核心位置。一遇灾难,即求助于祖先神灵的保佑成了土家人的普遍心态,欣逢吉利便向祖先神灵表示感谢和酬赏,成了土家人的习惯行为方式; 缅怀祖先功德、延绵祖宗血食成了土家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频繁多样的祖先崇拜仪式,又使每个土家家庭根植于过去的历史之中,使每个家庭与有着共同祖先的所有其它家庭联系在一起 ;使家庭、家族乃至民族从思想感情上、血缘关系上聚合起来,并由此而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土家人最尊崇祖先,祖先崇拜在千百年来土家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中是重要的民族凝聚因素,散发着较强的向心力。民族自我意识也就在土家人的心灵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参考文献:
[1]熊英.现代湘鄂边界土家族的祖先崇拜[J].宜宾学院学报,2005(1):P88 [2]游俊.土家族祖先崇拜略论[M].世界宗教研究,2000(4):P114—124 [3] 彭英明.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P383
第二篇:论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文化
论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文化
我是旅游管理系毕业的学生,毕业的前两年一直在张家界从事着专职的地接导游工作。在湘西生活、工作的短短两年时间里,让我对在这一片神秘的土地上衍生的土家文化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工作实践与书籍中也逐步学习了解了一些关于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湘西为丘陵地带,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野兽虫蛇常隐居沟壑之中。远古时代,渔猎是生活在这里的土家人长期从事的主要生产活动。据记载,土家先民曾有过频繁的“赶山”活动,即集体打猎。进入农耕时代以后,早期主要以“烧火畲”的方式种植各种杂粮。由于山多地少,导致土家先民的居住比较分散。后来,随着劳动对象的改变,加之互助协作的需要,土家人逐渐通行聚族而居的习惯,进而,其居住形式不断演化,由初始单家独户的家庭式,逐步扩集成村寨的聚族式,为以后湘西传统聚落建筑文化的繁衍奠定了基础。
一、聚落的起缘与发展
湘西土家族先民的劳作方式,从原始渔猎为主到以农业耕作为主的过程,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岁月。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及生产方式的改变,逐渐形成聚族而居的习俗,从以往那种散居山谷、单门独户游离状的社会细胞进化、组合成社会的基本元素——村寨。随着经营耕作,合作互助以及安全保卫等需要的提高,多数先民开始聚族而居,少则几家,多则几十家。这种形式的出现,最先是同姓同宗为一寨,以姓氏为寨名,以相同的血缘关系作为聚居的基础。至清代“改土归流”以后,随着土司制度的废除,领主经济的解体,大量外族“客籍”纷纷入籍,人口大量增多,农业、手工业得到相应的发展。这种以血缘关系维护的封闭式山寨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由若干同姓同宗的小村寨逐步聚集成以大姓为主,杂以他姓的村落,形成了以宗族、姓氏、亲缘关系为主要元素组成的村寨集镇。在这些地区,大姓人口比较集中,间杂有部分他姓,如永顺石堤、王村,龙山里耶,卢溪浦市等,不胜枚举。形成初期,这种较大村落一般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较为稳定的自然村落,由一个家族或几个同姓家族集合定居在一个地区,协同生活、世代相袭,人员流动稳定 ;另一种为不稳定村落,由若干迁出户与若干迁入户不断交替,稳定户占少数。从以上两种不同形态的村镇聚落大体可以了解到村镇聚落发展的脉络,也就是由家族村寨逐步扩展为亲缘村落再到多姓杂居多样化的集镇村落。
二、“天人合一”的选址理念
湘西土家族是一个多神论民族,崇尚万物有灵。在聚落择址上认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将许多自然现象神灵化,认为它们和人一样有“灵”。这种“天人合一”的观点反映在对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的崇拜上,这就是风水的起源。土家族对村址、建房基地的选择,都要相“风水”。土家先民在择址这一方面讲究物质功利性,即首先考虑的是生产生活的需要,或靠近田土,或便于捕鱼狩猎,水源柴草充足。其次,满足精神信仰的要求。土家人对“吉”地的要求:村寨前面要“空”,不“空”则不宜建房,民间流传着“坟对山尖,屋对坳”的谚语。村前植大树,拜为神树,是村寨的保护神。按风水要求,一块吉地应以山为依托,背山面水,在龙脉之前有一块平旷的地坪,称之为“明堂”,明堂之后常有一座较高的山称为“祖山”,从这里分出支脉,向左右两侧延伸呈环抱的形式,从而把明堂包围在中央,由此形成一个以明堂为中心的内向的自然空间。
三、宗法、礼制是维系聚落的纽带
村镇聚落及住宅作为物质空间形态,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功利要求外,还要满足精神和文化方面的要求。一个聚落的形成,不仅受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而且还要受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血缘关系、政治制度、生活习俗等多种非物质功利文化因素的影响。湘西地区的土家先民对村寨的建设,住宅的空间布局,无不受到“宗法礼制”的约束。明朝前,庶居不能建祠堂,敬神拜祖,婚丧嫁娶等一切祭祀礼仪活动皆在自家明堂(堂屋)进行。明朝以后,宗法制度进一步强化,朝廷才允许建宗祠。从此以后,老百姓便有了专门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神灵的地方。至清代,宗祠大量出现,分布各地。土家人通过祭祖可达到“敬宗收族”、“传播礼仪”的目的,扩大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世袭村落,统一规范了宗法礼制的道德思想,进一步树立了宗族权威,增强了村落的凝聚力。
土家人对祖先的崇拜,是通过系列的敬仰、祭祀活动而实现的。每年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土家人都要举行一个叫“社巴节”的节日,主持者“梯玛”(土家巫师),由其操持各种法事活动,不分男女老少,排成长队,敲锣打鼓,吹起土号,由梯玛领队来到社场。队伍中有一头戴烂斗笠、身披土花被面的人,由四个人抬起进入社场,相传这就是祖先,其后跟着一个拿扫帚的人,边走边扫,传说祖先战死后其尸体长了蛆虫须清扫。跟在后面的人群由族长带领,一路吆喝,地动山摇。进行一系列祭祀活动后,各族男女老少随着锣鼓声,跳起舍巴舞(摆手舞),歌舞喧天、通宵达旦。
土家族“敬天法祖”的宗教礼仪文化制约着土家人生活的各个领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维系着以宗族关系为集团体的聚落体制,是“家国同构”宗法伦理社会结构的主要依托,这种独特而古老的文化方式,维系着土家族传统聚落代代相传。
第三篇:土家族简史
土家族概述
作者:小敏彭彭
摘要:土家族是我国一个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民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形成了其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精神文化。
土家族形成土家族的族源在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她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第二种则认她是当地的土著居民,第三认为她是有贵州迁来的乌蛮族的后代。多源论和主源论者的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是由纯粹的族源形成的,土家族也不例。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土家族是由古代巴人的两支——廪君蛮和板楯蛮为主源,融合了后来的众多的族群,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最终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体。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巴人分为板楯蛮和廪君蛮。
秦汉以来,以巴人为主体的又融合了彭、冉氏等其他民族成分的土家族逐渐开始形成。唐王朝在今土家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制,致使向氏、彭氏、田氏、冉氏、覃氏、杨氏、白氏、张氏等等,纷纷涌现,得以壮大,从而发展成为上述土家族地区的主要姓氏,这也是构成今日土家族宗族制度突出的重要历史原因。
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现在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彭、田、覃、向,冉、马六大姓氏首领世袭统治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土家族稳定的共同地域最后形成。
以后随着汉族居民大量迁入,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的历史传承:
土家族是一个热爱祖国和富有反抗精神的民族。
早在殷商时期,土家族人的祖先巴人就积极参加反抗历代奴隶主和封建王朝的斗争。《华阳国志》已有关于巴国军队的记载在夏禹“会诸侯于会稽,执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后人称之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周之季世,巴国内乱,将军巴曼子许楚三城以平乱,事平,将军不与楚城,自刎以谢楚
王。可见巴人不屈的节操。
五代天福四年(939),溪州土家族首领彭士愁率领土家等族人民反抗楚王马希范的统治和掠夺,即著名的“马彭大战”。最后双方订立盟约,并铭誓于铜柱之上。
明代嘉靖年间,东南沿海遭倭寇侵害,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抗战中,永顺、保靖、容美、酉阳等土司土兵共计五万余人参加了战斗。特别是在王江泾战役中,同苗兵一起,歼杀倭寇1900余人,被称为“东南战功第一”。成为抗倭劲旅。
鸦片战争中,土家族人民参加了抗击英国帝国主义的侵略的争斗。土家族将领陈连升多次杀敌立功,在九龙宫涌山率领清军粉碎了英军连续六次的武装进攻,又在磨刀洋击败英军,在沙角战役中,他面对英舰挑衅不顾皇帝的命令下令炮击英国船舰,使英国的舰逃走,1841年,英军偷袭沙角,陈连升腹背受敌英勇牺牲,陈连升和他父亲因为杀敌最多,英军对其恨之入骨,他们死后被英军破腹刮肠,挫割尸首。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传教士以条约为护符,以炮舰为后盾,以传教和办文化“慈善“为招牌,深入土家族居住地区为所欲为,激起了土家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先后掀起了两次“酉阳教案”以及黔江教案和施宜教案等,在中国近代反教会侵略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1917至1945年,土家族地区爆发了数十次反抗军阀、土豪劣绅及国民党反动政府压迫的神兵起义。后来,不少神兵加入红军,为中国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土家族的政治制度:
秦朝以前,《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其君上世未闻。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由此中可见,巴人与中原几乎是同步进入的阶级社会。在武王伐纣之后,封了姬姓氏族统治土家族先人——巴人生活的地区。
秦国出兵灭亡了蜀国,接着又灭亡了苴国和巴国,秦国在这些地区强制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六国后在今天土家族地区建立了巴郡、南郡黔中郡。“自相君长”的土著部落先后纳入了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域内。秦国依旧十分重视这一地区,对其部族首领进行笼络,例如,将秦女嫁给巴族首领,在赋税、刑法等方面的施行力度较中原地区要轻了很多。
汉时,继承了秦代的制度,保留了秦代的南郡,改秦的南郡为武陵郡。三国之后,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与朝代更替,这一地区建立了不同的郡。由于郡县制的影响,以首领之号为部落名称的土著在史书上的记载越来越少,而用区域性的称呼替代了,但是,各部首领在受中央王朝的册封委任后,由于世代世袭,形成了地方上的强大宗姓。
唐宋年间的羁縻政策主要是对土家族首领进行笼络。在承认其原有势力范围和地位的基
础上,加以封官加爵,使之世袭其领主的地位。武德三年,唐将李靖斩“开州蛮”冉肇则,设立峡州刺史。并在武德四年,设立黔州都督府,设立了“领”或“督”六县十五州,其中土家族地区有黔江和洪杜、酉阳等州。
宋代,由于北方辽国、金国等的侵略,北方领土被不断割让,继续在这一地区实行羁縻政策,以稳定后方。在今天这一地区地区设立了八十七个羁縻州,三个抚司。
土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实,土司制度就全国而言是从元代开始的,就土家族地区而言,应该是开始的更早的,大约起于五代,宋时得以延续,元代得以完善,明代土家族地区的土司最强盛。土家族的土司分布与湘西、鄂西、川东、黔东北四大自然区域。共有八个宣慰司,四个宣抚司,十二个安抚司,四十三个长官司。
清代的“改土归流”,土司制度终结。改土归流并非偶然,有着其深刻的政治和经济根源。其一,土司对人民的残酷的政治统治和经经济剥削,激起了广大的土家族地区人民的不满;其二,土司制度与中央王朝的日益尖锐的矛盾;其三,地主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经济条件。改土归流势在必行。清廷政府根据土司的表现和态度,加以区别的对待。凡是对抗改土归流者,一律严惩,例如对容美土司田晏如,开馆戮尸,并将他的妻子、儿女解交陕西安置。对于恭顺的“自请”改土的土司,采取优厚的政策,给予其世袭的官职,赏赐金钱、田产和房舍等。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地区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政治机构,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赋税,徭役等、负担,解放了一部分劳动力,以及一些汉族农民受政府的鼓励,迁入土家族地区进行开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当地的开发。
建国以后,政府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的政策。1956年10月,公布土家族是我国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享有与各族人民一律平等的权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进一步落实了民族政策,恢复了部分居住在湘鄂川黔接壤地区土家族居民的民族成分。现在,土家族人口的集中聚居地建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两个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八个自治县。
土家族现状: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特别是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相比于其他少数民族,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较靠近中原地区的,自古以来就与中原地区的交往较多,因而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几乎在所有的土家族聚居地区,都存在土家族和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现象。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八百三十多万人,占全国少数
民族人口的百分之七左右,仅次于壮、回、满、维吾尔、苗、彝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七位。
土家族的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并从事相应的林业、牧业、渔业、手工业生产的民族,在日常的生产劳动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例如“赶仗”(也叫“赶肉”或“赶山”,农闲时节,土家族集体围山打猎的方式)、“薅草锣鼓”、“采茶情歌”和“船工号子”,还有跳丧、摆手舞和茅古斯等等。土家族是一个重农的民族,他们鄙视经商者。
土家族语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族语言系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但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现除少数地区外,现在已经通用汉文了。
土家族书面文学是借助汉语进行创造的。早在八国时期,土家族先民便与中原地区发生了密切联系。巴国灭亡后,中原地区的统治阶级不断以汉族文化影响土家族。东汉建武年间,宋均降服“五溪蛮”后“立学校”,以改变“少学而信巫鬼”的习俗。和帝永兴年间,武陵太守应奉“兴学校,举测陋”,积极推广汉族文化。隋唐时,中央王朝在土家族地区广设学校。宋元时期,招收土童,并在沿河土司修建銮塘书院。土家族中出现了进士、状元、教授等。元时,出现了安福人彭丝等有名的著述家。明朝在各个宣慰司设立司学,各州县设立县学,还迫使土司子弟入学读书,如果不入学者就不承袭。清代土家族地区读书蔚然成风,出现了彭秋潭、田泰斗、彭勇行等颇有名气的著述家和诗人。土家族的《竹枝词》,极大地丰富了全唐诗库。
土家族的神话、传说、故事生动丰富。神话传说有《张古老制天,李古老制地》《开天辟地与伏羲兄妹》《巴务相》,《虎儿娃》等等。传说有《田好汉》《彭公爵主》《梵净山》《张家界》《酉水传说》《向老官人》等等。故事有《玩火龙》《鸡脚哪里去了》《咚咚喹》《梅山姑娘》等等。
土家人往往即兴编唱,创作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多种歌谣,有“神歌”“锣鼓歌”“插秧歌”“哭嫁歌”等。在很早以前,土家族保持着“以歌为媒”或者“木叶定情”的原始是自由的习俗,《木叶情歌》有“大山的木叶烂成堆,只因小郎不会吹,何时吹的木叶叫哎,只用木叶不用媒”。土家族的舞蹈一世独具特色,大、小摆手舞以及茅古斯,粗犷而彪悍,显示出土家族淳朴的民风。
土家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披荆斩棘,开发了贵州、四川、湖南、湖北、重庆接壤的广大地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参考书目
彭英明著:《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民族出版社2011年11月
阳盛海著:《湘西土家族历史文化资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年12月 常噱:《华阳国志》
蓝锡麟著:《巴渝历史沿革》,重庆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宋仕平著:《土家族传统制度与文化研究》, 民族出版社2005年6月 彭官章著:《土家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王承尧、罗午著 :《土家族土司简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1年7月 董其祥著:《巴史新考》,重庆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
刘孝瑜著:《土家族》,民族出版社 1989年1月第一版
第四篇:土家族风情
土家族风情
中山大学附属四季花城外国语学校
六年级(1)班李慧
我的家乡位于湖北省的西南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民族歌舞的胜地。在所属的八个县市中,流传着不同种类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如利川市的“肉连响”宣恩县的“耍耍”来凤县的“摆手舞”及巴东县的“撒叶儿嗬”等。
舞蹈作品《丧弄》是根据巴东县民间歌舞形式——“跳丧”创作的。在逝去的亲人好友的葬礼上,纵情歌唱舞蹈的风俗,在世界范围内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吉普赛人的葬礼,大家会跳起自己民族的代表性舞蹈,琴师为人们伴奏,还有食物供人们取用。而生活在清江流域的土家族人民则有把丧事当做喜事办的独特丧葬习俗,即男人们通宵达旦在葬礼上载歌载舞的一种舞蹈形式——“跳丧”。
土家族“跳丧”,即“跳撒叶嗬”。无论是民间的发展状态,还是传承的景象,都显得枝繁叶茂。究其原因,其中重要一点是它代表着土家族的精神——乐观、豁达的生死观。专家称撒叶儿嗬表达了土家人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它表达了土家人的生死观和宇宙观,保留了渔猎时代和农耕文明的生活画面,积淀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遗存。
土家族的服饰更是别具一格。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 服饰的审美倾向。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进入全盛时期,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自然成为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对此有描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大明一统志》、同治年间《龙山县志》亦多有记载。土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土归流”之前,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沿袭旧习:“男女垂发,短衣跣足”“男女服饰均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清乾隆《永顺府志》)。到了乾隆二十年间,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以草图形式在《皇清职贡图》里清晰呈现:此时永顺、保靖等地区的部分土家男人已开始着裤,上衣为圆领短袍,衣长至大腿,包头巾,系腰带,裹绑腿;女人则“高髻螺鬟”,内穿立领短袍,外套对襟背心,下着过膝百褶裙,以布缠腿。
土家族的美味可以令你垂涎欲滴,最著名的非油粑粑莫属。将大米、黄豆按一定比例和好,用水浸泡一个晚上,次日用石磨磨成糊状放入桶中,再用特制的铁勺盛装,一般加上肉丝、土豆丝、洋葱、大蒜、花椒等佐料在锅中煎炸而成(内馅可随客人口味而变化)。油粑粑呈圆状,深红色,清香可口,有“中国汉堡包”之美称。
土家族的民族风情别有一番风味,你一定要来土家族做客哦!
第五篇:浅谈土家族婚俗
10级财务管理本科二班
瞿娇
1015053238 论文关键词:土家族婚俗 求亲 订婚 哭嫁 结婚
论文提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生活在西南山区的土家族人民保留着古老的婚俗习惯,这些婚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土家族社会状况。本文通过土家族儿女结婚方式反应土家族别样的名族风情。
求亲
土家族山寨做父母者,看到儿子年满十二岁以后,就开始请媒给儿子访亲。既要门当户对,年龄相当,又要聪明伶俐,“八字”相合的姑娘。访好后,便请“暗媒”偷女方生庚“八字”,这暗媒要与女方有关系的人,以走亲或逢年过节的机会闲谈中,偷到女孩的生庚“八字”。若与男方的生庚“八字”合得上,便正式请土媒人向女方求亲。家族男青年看中某家姑娘后,便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求婚媒人除了要带礼物外,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晴天,都要自备一把伞,这把伞叫“团圆伞”,它象征圆满的结果。媒人第一次到女家去求亲,将带来的雨伞倒置于大门外,空手进屋去见女方父母。若女家没有拒绝,媒人第二次去求亲,将雨伞倒置于堂屋,主人把雨伞拿去。再放置于大门外,示意好感。媒人第三次去求亲,既要带雨伞,又要带一块猪肉去。女方主人若将媒人的伞拿进房内,则表示同意这门婚事。经过多次请求,女方的父母才松口说好,给提亲人招待酒饭,双方才商量“认亲”(即订婚礼)的日期。
订婚
土家族人订婚,俗叫“认亲”,又叫“放爆竹”。女方的父母许亲后,就商量“认亲”的事。“认亲”(放爆竹)。由媒人带领男孩和备办的酒、肉、粑粑、团馓等礼物去女方谢恩。男孩到女方家里,先放爆竹,拜祖先、拜亲爷亲娘,并要媒人指引男孩向伯伯、伯娘、叔叔、婶娘„„逐个请安,这才叫“正式订婚”,告诉邻居亲事己定,别人不要再打主意。有些地方,女方把女儿的生庚时辰用红纸写下来交给男方,也叫“取八字”。男方合上“八字”后,才放爆竹认亲。小“认亲”,一般不留客,当天去,当天回。
结婚
(一)求婚。男方要求结婚时,婚前那年农历正月初,选择吉日要到女方家拜年。拜年时的礼物中要送一只连猪尾巴的猪腿。
(二)送日子。女方同意这年出嫁后,男方就择定结婿吉日,并取得女家同意之后,男方则请媒人带上酒肉和衣服等礼物,到女方家“送日子”,正式决定婚期。若女方不同意,男方则要另择日子,再定佳期。
(三)忙嫁。婚期确定后,男方要作好接亲的准备,备好过礼的酒肉、礼布和送给新娘的衣服、首饰等,而女方则要准备“嫁奁”。(四)过礼。婚前三天,男方请人到女方家送礼,俗叫“过礼”。男方为女方送去准备嫁女用的酒、肉、衣服、首饰、被里子等礼物。同时,还问清楚,迎亲那天要多少人,几乘轿子,还有什么未尽事宜,女方完全答复后,就准备迎亲。
10级财务管理本科二班
瞿娇
1015053238
(五)哭嫁。土家族以前有哭嫁的婚俗,那时土家族把是否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因此,姑娘们都很重视哭嫁。当她们还只有十一种、二岁的时候,就收敛笑容,学习哭嫁。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的觉醒和成熟,心中的抑郁怨恨之气越积越多,出嫁时泪水就会如决堤的河水,倾泻而出。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六)戴花酒。结婚头天,为女方的“戴花”日,亲朋至友都来庆贺。吃“戴花酒”,给新娘戴花。戴花前,请里手而贤德和有子女的妇女给新娘“开脸”,即扯去汗毛、修好眉毛,将长发辫子绾成“粑粑髻”。髻心缠红头绳,插上银簪、莲蓬、戴上青丝帕、牙签、手圈、耳环等头饰。开脸毕,举行戴花仪式。(七)接亲。男子方派花轿子和乐队等接亲队伍,由“头嘎”、“二嘎”、“摸米”带队到女家迎亲。
(八)拜堂。新娘从灯上跨过去,进入堂屋中央,向祖先神龛恭恭敬敬地作一个揖以后,立即拜堂。行拜堂礼,叫“交拜合卺”,拜堂时男左女右并立。礼毕后,作大乐,鸣炮。这是结婚最大的礼。拜堂后新郎抢先入洞房,坐在床边,待新娘进门,新郎用手揭去新娘头上的“蒙帕”,互相嫣然一笑,顺手又抢新娘头上的插花,表示爱新娘如爱花。新娘则摘去胸前的护身镜,以示一身清洁如镜,乐意来到婆家。送亲娘子随即进房,向新郎祝贺。新郎出房以后,送亲娘子关上房门,让新娘脱去露水衣,露水裙、露水鞋,换上新装,与众见面。接着,新郎新娘在“正酒席”上向亲友敬酒。
(九)闹新房。“交拜合卺”的当晚,全村寨青年男女闹新房,前后可闹三天,有“三天不分大小”之说。俗话说:“越闹越发,人财两旺。(十)敬茶。婚后次晨,新郎、新娘还要给宿客长辈敬茶,新郎端一个内若干碗团馓的茶盘,新娘另端一个内放若干双布鞋的茶盘,夫妻双双为长辈敬茶、送鞋,受用者,圆赠茶礼,鞋礼。
(十一)回门。新婚三朝,新郎新娘则要回娘家省亲,俗叫“三朝回门”。回门要带猪腿、团馓、糖食、酒等礼物孝敬父母。回门,不论远近,一般要当天去,当天圆。回时,女方父母要给新婚夫妇打发钱,并教他们兴家立业,夫唱妇随,白头偕老。
10级财务管理本科二班
瞿娇
101505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