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独特的风情——火把节
独特的风情——火把节
在大山里生活的十多年,我们的生活也早已烙上了大山的印子,那一方水土,造就了那一方独特的文化。火把节,作为凉山彝族最隆重的节日,我们也有幸参与其中,快乐其中。
火把节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此时,恰值夏末秋初庄稼成熟的时候,老乡们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来到田间地头烧灭害虫,祈祷丰收,也有人说是为了纪念彝族的一位英雄。
火把节一般要过三天。从六月二十四日一大早,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了。一群又一群的羊儿长得膘肥体壮,是火把节首选的肉食品,也是每户人家必不可少的肉食品,老乡告诉我们,只有到了火把节,才能吃羊肉,从春天到夏天,好容易盼到了火把节,大家的食欲早就给逗得馋涎欲滴了。羊肉被宰成半斤以上的大块,煮得刚熟,浓香的羊肉味儿让你吃过好多天了还长留不息,十足的嚼劲也让所有人都津津有味,“坨坨肉”成了这种大块吃肉的代名词,于是,鸡肉、猪肉等各种肉食品都被他们做成了这种大块的肉。大碗喝酒也是彝族老乡的一种生活习惯,彝族是一个爱酒如命的民族,可以没有饭吃,没有衣穿,但绝对不能没有酒喝,哪怕就是两碗酒,你一口我一口地喝着,直到喝醉了还不罢休。火把节期间,还有一种传统的食品“荞粑粑”也颇受欢迎。这是用当地高山出产的苦荞粉揉搓后烘烤而成的,甜中带苦,苦中回甜,黄灿灿、香喷喷,足以压制住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火力。热情好客的老乡们倾其所有,邀请客人们去家里做客,火把节期间,不是一天三顿饭两顿饭这样的概念,很多时候,不走十来家人家是没法结束这一天的活动的。
傍晚时分,火把开始纷纷登场了。用荆竹条捆扎成一人高的火把,在火把顶部插一片松明,点着了,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举着火把,向广场上集中。于是,在大街小巷,无数的火把汇成了无数条火龙,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小县城沸腾了。
燃了一半的火把最后全集中到了广场上。大家把火把扔向广场最中间,巨大的篝火阵容形成。狂欢的人们便手拉手,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跳起了锅庄舞,翩跹的百褶裙、黝黑的皮肤在火光的映衬下显得那么的美丽而动人,恰如漫山遍野的格桑花,更似比太阳还耀眼的索玛花。这种欢乐也感染了每一个人,无论是汉族、藏族、蒙古族,大家都加入到了欢乐的人群中,大家不分彼此,跳啊、闹啊,火把节,成了各民族共同的节日。
在乡下,在山村,还有更多的活动。转山、赛马、摔跤、斗牛、选美等活动层出不穷。一年一度的歌舞大赛的决赛也在此期间拉开了帷幕。而在凉山的首府西昌,火把节的规格已经上升为国际性的,凉山国际火把节正在吸引着更过的中外游客。
离开大山六年多了,但熊熊燃烧的火把和翩跹的舞姿,美丽的百褶裙和香喷喷的坨坨肉,依旧让人神往。
第二篇:彝族风情与火把节
盘 县 彝 族 风 情
彝族是我县定居最早的少数民族,据资料记载有二千多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他们开拓了盘县这块土地,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一千八百多年。在盘县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县彝族分布于各乡镇,据2000年统计,有彝族人口96101人,普古、淤泥、羊场、保基、坪地、鸡场坪、松河等乡镇是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聚居地。在全县总人口中,彝族人口占9.6%左右,占少数民族人口近60%,人口数居我县少数民族之首。
彝族服饰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这是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我县彝族服饰,历来以黑、白色为佳,男装多为麻布对襟上衣,下为宽腰大裤脚布裤,脚下穿草鞋或布鞋;女装上为右开襟长衣,下为大裤脚布裤,腰束围腰,脚上倒勾鼻绣花鞋,部分妇女则穿拖地数寸的长裙,足不外露。女性服饰不管长与短,裙与裤,其袖口、领口、前襟、下摆、裤脚等处均镶有各式花边。除服饰外,不论男女都配带银质首饰,头上为盘状包头,所不同者,女性包头内插“翁吉”(银制头饰),两耳下垂“C” 1 型耳环,环下系有穗须。
彝族歌舞
能歌善舞是彝族人一大特点。淤泥河畔是我县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在这里世世代代的彝家人,用山歌倾诉了他们的过去,赞颂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表达他们的爱情和美满家庭,可以说十对情侣九对是以唱山歌为媒介而终成眷属的。
淤泥河畔的彝家人,能编能唱,自编自唱,随机应变,出口成歌。如果说他们能唱多少歌,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
山歌出在淤泥河,人去背嘞马去驮。前头去了33匹马,后头还有99囤箩。
一篇以“歌海之乡淤泥河”为题的文章写到了这一事实。正因这里有歌海之乡的美称,一批批彝族歌手相继出现。甘明媚、吴小彩两位彝族姑娘以那高亢的声调,明快的节奏,独特的演唱技巧,先后唱到市、省,唱到了北京。在彝族的婚俗中,唱歌必不可少,《酒令歌》《彝族古歌》专用于婚嫁仪式,设歌台于新娘家,表现形式为男女对唱,当男方接亲人起程回新郎家时,新娘家送亲女伴首先起唱,接亲方回唱,你来我往,你唱我对,歌声通宵达旦。《酒令歌》的对唱需要三个晚上才能完成。此外,还要跳酒令舞、撒麻舞、送亲舞等等,婚俗形式较为繁琐,文化内涵却十分丰富。彝族的婚俗
一个民族的婚俗特点构成一个民族风土人情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我县彝族乡一带的彝族婚俗古老的那种风趣与生动的民族礼节至今仍在盛行。
坪地乡是我县的一个彝族乡,这里彝家青年男女婚礼纷繁独特,今天仍保留着接风洗尘、泼水、唱酒令、踩碗、钩顶帕等多个传统礼节。基于坪地彝家婚礼的独特性,贵州电视台在《发现贵州》栏目曾作过专题报道。
彝族青年男女,一般17岁后开始婚恋,当双方正式确定关系并得到双方父母的同意后,这才可以定下终身。彝族同胞在完婚前必须要经过说亲、献酒、压八字嫁娶等几个步骤:
说亲。说亲即说媳妇。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当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作父母的要替儿托媒说亲,但说亲的条件是建立在“互中”的基础上的,就如同人们常说的“篾门配篾门,板门配板门,秀才姑娘嫁举人”。
献酒。彝语“尼阿克”,即定亲。经过双方的努力和媒人的撮合,婚约已基本达成定局,于是便以献酒为凭。由媒人带领一行人到女方家去,人员的组成由男方的父亲或母亲、一个姐夫和一个兄弟或老表组成。要带去的礼物是火腿一支、两瓶酒、一只公鸡以及香、纸、烛、米、布、礼币、衣物等。到了女方家,女方家要备饭菜,首先将男方带去的食物做熟,然后抱出 一只母鸡,连同男方家抱来的公鸡,在祖宗灵位前一道杀之作为主祭品。随着供上酒、饭,这时男方青年要在女方家祖宗灵位前磕头拜祭,以示成为女方家的门客。也正是这个时候,男方家带去的衣物交给女方,礼币交给女方父母,意在报答养育之恩。席间,双方老人在媒人的撮合下,定下婚嫁时间。并在女方家歇宿一夜,女方则会送一双鞋给男方作为定情礼物。第二天用过早饭,男方家一行返程。往后的相关事宜,皆由媒人出面联络。
压八字。压八字又称“送日子”。男女双方到婚龄时,由媒人到女方家与其父母反复磋商,达成一致意见后,选择“黄道吉日”完婚。
嫁娶。彝族的婚嫁习俗,风彩独特,从始到终历时三天。结婚时,彝语男方叫“且克”,女方叫“阿谋且”。男方家要组织两个“措说”,一个是新郎的姐夫或老表、另一个是新郎的弟弟或侄儿专门拉马,其余数青年作伴郎,背着礼物、酒、肉、米、新娘的衣物及供奉祖宗的祭祀品去接亲。起程前,由拉马“措说”把马拉到堂屋内,新郎用一盘子端着粮食喂马料,并绕火塘三圈再出门。出门后,新郎上马走出一程后,新郎把马交与“措说”转身而回。彝族规矩,新郎不直接去接亲。快到女方家的大门口,新娘女伴(彝语叫“阿谋措”)站立两旁用盆端着洁净的水,手执青竹叶蘸起盆中水洒向接亲人员,表示 接风洗尘(彝语叫“措说低”)。当两个“措说”同时跨进门坎时,新娘用自己嫁妆的新盆端起水迎面泼出,这意思是你们进门时,我就是泼出去的水了。“措说”进到女方家后先要给女方家祖宗(堂屋中的家神前)磕三个头,行礼期间任何人不得逗闹,否则就是对祖宗的不尊敬。事后,放好带来的接亲礼物,听候女方家主事人的安排。
饭后,主事人把女方家各长辈集于堂屋就座,男方家“措说”提着带去的离娘酒(彝语叫“木呕之”)敬女方家长辈,并向每位长辈一一磕头表示敬意。就在这时,屋外的新娘和女伴唱起了酒令歌“措说诛”。歌词的大意是诉说自己劳作耕织,将要离开这个家了,对家人有依依不舍的情怀。女伴们的歌词还具有针对性,直接指向“措说”,大意是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情深意长,今天你们就要把我们分开了,是多么狠心。唱词中还免不了骂上几句,借此表达各女伴的不同感受。事后安慰新娘,祝福今后日子过得美好并共同起舞唱歌直到深夜。
第二天,按定好的时辰,请属命相合、寿延好、福气好的女老人为新娘梳妆打扮,送亲人员由主事安排作起程准备。这时,新娘的父亲在祖宗灵位前点上灯,供上酒、饭,安排客人吃饭。饭毕新娘起程上路。新娘出门时,要在祖宗灵位前磕头,拜别祖宗,再向就座的长辈行礼告别,然后由哥哥背着出门,到了门前扶上马,送上一程交与接亲的人员掺扶。事前在路上 等候的“措说”接过马缰绳,在送亲与接亲人员簇拥下吹吹打打正式上路。新娘组织好的送亲队伍也随之护送,送亲的人员是新娘的舅舅(欧妮)、大爹或叔叔(欧抹)、兄或弟(阿欧)、姑母(阿谋术)、姑娘伴(阿谋措)等数人组成(新娘的姑母必须骑马)。接亲人员到了男方家的村寨时,主人和彝族“毕摩”(经师)出面在村寨门口退喜神,彝语称“色娄”,其意是把路上凶气邪神退回去。具体做法是用两棵枝叶茂盛的竹子挽成一道青竹门,门上挂上倒钩刺与不同颜色的布条,点燃香纸、奠上酒,用一只小鸡仔或一个鸡蛋,“毕摩”指指划划念起经文。凶气邪神退完,新娘骑在马上穿过有倒钩的青竹门,其余人员须绕道而行。来到男方家大门前,一个“措说”把新娘从马上抱下放在另一个人的背上并扶着新娘进门。进到门里有三个环节:第一跨门坎。背新娘的人跨进门坎必须将放在门坎下的一个碗、一只木勺踩烂,意在碗、勺踩烂后,新娘就会慢慢地忘记对家乡的思念,专心建立这个新家庭。第二掀顶帕。由新郎的伯父、伯母或叔、婶搀扶新人到屋外的长青树或果树下拜天地,在树下安放一张桌子,点燃香蜡,摆上娘家带来的一半猪头和酒,在“毕摩”的安排下,新娘面向东方跪下,“毕摩”念完经文后将新娘的顶帕用秤钩钩起。第三拜堂。钩顶帕结束后,新娘由婶婶陪同,新郎由叔父陪同回到堂屋三拜,拜天地、拜祖宗、拜长辈。礼毕后入洞房。回门。婚后的第三天,是新娘回门的日子。早上,主事人把男方的父母和长辈请在堂屋坐定,新娘会把自己预先做的礼鞋一一送给各位长辈,叫做敬赠拜鞋。一是给父母和长辈的见面礼,二是展示自己的女红。在座的长辈要回赠一些礼币。
吃过早饭,新郎新娘要与送亲的人员一行回门,同时新郎家要送一大块猪肉(一半猪的前半截,且要头脚俱全)给送亲人员以示谢意。次日,新娘父母中的一人要亲自送女儿和新郎回去,住上数天,把女儿托付给新郎便回去了。这样,整个嫁娶程序才算圆满结束,这对新人将开始他们新的生活。可见,彝族婚嫁习俗中有着许多动人心弦、其味无穷的风情趣事。
彝族火把节
在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中,历史最悠久,场面最隆重的要数“火把节”了。彝族人称火把节为“出木茂”,亦称过小年,时间是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其共同点都是纪念创下历史功绩的彝家先祖。节日这一天,彝家村村寨寨打牛杀羊,家家户户杀鸡敬祖,老人到田边地角燃点麦草,以火光的明暗占卜当年年景;青年人则聚集到一起,一是斗牛、斗羊、斗雀;一是对歌、跳舞,或上山采杨梅。夜幕降临,所有彝寨点燃火把,高高举起绕行田间。如此景象,远远看去似繁星从天而降,十分状观。一位诗人写道:“万朵莲花 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连天千点复万点,隐现明天繁星稠”。其诗展现的就是这火把节的夜晚。
彝族“水拌酒”
彝族人的生活多姿多彩,在饮食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水拌酒”与“咂酒”。彝家人喜好饮酒,不仅是喜饮常见的白酒,更善于饮他们自己酿制的水拌酒和咂酒。水拌酒是直接用糯米煮熟加酒药发酵后再加入凉开水拌合,地窖一段时间而成,其味清香甘甜。传说这种水拌酒在远古时候曾被当着彝族贡品,送往京城供皇帝品尝。
水拌酒在彝家生活中,少说也有数百年历史,居家必备。客人来了,二话不说,首先以水拌酒相待,用大碗酌上,一人一碗,主陪客饮,好客的主人定要你饮个痛快,这才罢手。咂酒为彝家传统佳酿,主要原料为玉米、乔麦等食物并配上适当酒曲,盛入坛内月余即可饮用。“临饮时以温水沃糟,用竹为筒,宾主环坐,迎相咂饮”。史料记载的如此饮法,在彝族的传统节日,尤其是火把节期间的迎宾仪式上,这种传统的咂酒场面必不可少。
彝族丧葬习俗
在彝族传统的习俗中,还有“索摩紫”,(汉语叫“转厂”)是彝族极为隆重且有特色的丧礼。人去世了,悼念的方式就是转厂。现死现转称“热丧”,死后多年再转称“次冷丧”。“转厂”分两阶段进行:一是“毕摩”择定吉日,由“牙多”送日子到马郎家,让他们购买牛羊,按习俗大后家拉毛羊,女婿家拉黄牛,小后家拉牛或山羊,拉什么牲口,也是量力而行;二是备焰火、鞭炮、水酒,扎好狮、马、鹿、象、四叶旗、报天钱、龙旗、灯笼、灵房等必备之物。吉辰到来,转厂开始,孝男孝女在后,首先接大后家所有业人绕灵堂一周,依次接马郎家分左右各转三圈。此时此刻,唢呐齐奏,焰火冲天、炮声撼地、灯光摇曳,转厂达到高潮。这样的转厂,直到最小一家马郎转后才算结束。这里讲的转厂,只能是一个简要介绍,如果说到细节,那就繁琐得多了。转厂是彝家人掉念己死亲人的活动。转厂一结束,大后家马郎家的男客在灵堂前各自列队让请来的歌师领舞、领唱,各家来客随歌师的领头舞起了“搓蛆步”,并随着跳起了“铃铛舞”,“海马舞”。舞步不停、歌声不断。如此场面不论是出自哪村哪寨那是非常热闹的。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转厂活动,其义是寄托哀思,但歌声、舞步与丧礼同在,这样具有鲜明特点的祭祀,说明彝族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民族。
第三篇:火把节
声誉
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享有“中华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有关传说、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有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巴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凉山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耍火活动
居住在鹤庆、丽江毗连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纳西族,到了火把节之夜,要举办耍火活动。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系上成团、成束的红花,象征“红花火树如炬燃”。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载歌载舞,环“红花火树”唱颂一通。
祭颂火神
居住在宁蒗县的普米族,到了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祭颂火神活动。据传,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她为了子孙和与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并以自己的身体当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让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时获得了火。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带来火种这天定作祭颂火神节。
舞火唱种
舞火唱种黄坪乡是鹤庆县的一个热区,物产富庶。据传,这里的居民是当年孔明和孟获在此屯军留下的后代。这块沃土是当年孔明与孟获结盟时共同开垦出来的。并在6月24日晚点火夜战,首次播下了五谷之种,荒甸从此变成了良田。为了纪念这一日子,每到这一天,后人就要点火把夜战播种小春作物。是时,老人和孩子们手舞火把,环田地歌舞助兴,青年人在田间播种。劳动生产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另有一番风味
狂欢
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妇女还要赶制荞馍、糌粑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一起围着火塘喝自酿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欢乐和幸福。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由家庭老人从火塘里接点用蒿杆扎成的火把,让儿孙们从老人手里接过火把,先照遍屋里的每个角落,再田边地角、漫山遍野地走过来,用火光来驱除病魔灾难。最后集聚在山坡上,游玩火把,唱歌跳舞,做各种游戏。
火把节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天刚亮,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煮熟的坨坨肉、荞馍,聚集在祭台圣火下,参加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组织赛马、摔跤、唱歌、选美、爬杆、射击、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姑娘们身着美丽的衣裳,跳起“朵洛荷”。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黑体拉巴勤劳勇敢、英俊潇洒的形象选出美男子。选出像妮璋阿芝那样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美女。当傍晚来临的时候,上千上万的火把,形成一条条的火龙,从四面八方涌向同一的地方,最后形成无数的篝火,烧红天空。人们围着篝火尽情地跳啊唱啊,一直闹到深夜,场面盛大,喜气浓烈,因此享有“东方狂欢节”的美誉。当篝火要熄灭的时候,一对对有情男女青年悄然走进山坡,走进树丛,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彝族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的第三天,彝语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夜幕降临时,祭过火神吃毕晚饭,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约定的地方,聚在一起,搭设祭火台,举行送火仪式,念经祈祷火神,祈求祖先和菩萨,赐给子孙安康和幸福,赐给人间丰收和欢乐。人们舞着火把念唱祝词,“烧死瘟疫,烧死饥饿,烧死病魔,烧出安乐丰收年”以祈求家宅平安、六畜兴旺。这时还要带着第一天宰杀的鸡翅鸡羽等一起焚烧,象征邪恶的精灵和病魔瘟神也随之焚毁了。然后找一块较大的石头,把点燃的火把、鸡毛等一起压在石头下面,喻示压住魔鬼,保全家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牛羊肥壮。最后,山上山下各村各寨游龙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一堆大篝火,以示众人团结一心,共同防御自然灾害。
活动
火把节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英雄黑体拉巴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第四篇:火把节
火把节
农历6月24日是彝族火把节。这一天,斗牛场人山人海,观看斗牛表演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
首先进行歌舞表演。有彝族表演的大三弦,一人弹着动听的三弦,其她人跟随乐曲边歌边舞;还有苗族的舞蹈表演,转动的裙子带动身上的银饰“叮叮当当”发出悦耳的声音,银光闪闪让人眼花缭乱;副近爱好山歌的人们两人一组,幽默的歌词引来一阵阵爆笑。
下午1点,最精彩的斗牛表演开始了。一头头健壮的牛陆续进入场地,黝黑、高大、角特别长的是水牛,矮小、角短的是黄牛。场上一边是两头黄牛斗在一起。只见它们头抵头,前蹄用力扒地,屁股撅得老高,尾巴夹紧,全力以赴抵向对方。转眼间,胜负分明,失败的一方落荒而逃。一边是两头水牛斗在一起。水牛比黄牛打斗时间更长,有时两头牛拼命互抵,惹得大家大呼过瘾,有时两头牛好像商量好一样,静静休息,惹得观众心里发毛。突然,一头牛转身落荒而逃。当人群反应过来,水牛已经冲向围观的人群,吓得人群惊惶失措,牛主人拼命追着,牛疯狂逃跑,人群乱得不可开交,抱孩子的哭喊着,年轻的爬上了树。当疯狂的牛被控制住后,人群好像忘记了刚才恐怖的一幕,迅速围拢来,抢占有利地形,观看下一场斗牛比赛。也许惊险、刺激就是斗牛的魅力吧。
晚上,又一场有趣的节目弄好了。夜幕降临,村子里星光点点,逐渐汇集在一起,成为一条火龙。所有孩子手上握着一根火把,腰上别着一个口袋。见到人,把腰里松香抓一把,往火上一扔,吓得对方东躲西藏,自己却得意地哈哈大笑。冷不防,头上突然冒出火星,吓得惨叫,原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自己偷袭别人,别人偷袭自己。
夜深了,人群才依依不舍散去。有趣的火把节,你什么时候再来?
第五篇:火把节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普遍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有许多优美动听的传说。其中一则相传,在很古很古时,天王恩泽不愿让彝家过上好日子,忌妒生邪恶,派了一个大力士下凡到彝山,糟踏茂盛的庄稼。彝家人群情激愤,决心与大力士决一死战。此时,从人群中跳出一个叫包聪的小伙子,脱下羊皮褂,冲上前一把抓住大力士的脖子,就摔跤,相持了三天三夜,最后包聪把大力士摔倒在地,大力士霎时变作一座秃山。天王恩泽见大力士失败,羞怒交加,往地上撒下了一把香面,刹那间变成无数害虫,亡图吃光地上的庄稼。聪明智慧的彝家人怎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年的辛苦落空,于是他们每人点燃把火,把害虫一齐烧光,获得了一个金灿灿的秋天。但天王恩泽不甘心失败,到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就放下害虫吃庄稼,于是彝家人也毫不留情地点燃把火,把害虫烧光。年来年往,相传成习,六月二十四就成了彝家人的传统佳节。
彝族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