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鄞州区寺院
鄞州区寺院
鄞州区(含东钱湖风景旅游区及宁波科技园区)共有开放寺庵7处(其中东钱湖风景旅游区、宁波科技园区各1所):
1、天童禅寺
2、育王寺
3、弥陀寺
4、长寿寺
5、广德庵
6、霞屿寺
7、静宗禅寺。著名废圮寺院23处。登记在册寺庵(含宗教活动场所)91处(其中东钱湖风景旅游区10处)。
一、开放寺庵 天童禅寺
天童禅寺位于宁波市区东30公里的鄞州区东乡太白山麓,是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始创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史载,西晋僧人义兴云游至会稽郡鄮县(今鄞州区)太白山之东谷,见此地山明水秀,遂在此结茅修持。时有一童子日奉薪水侍其左右,自称是“太白金星”化身,因大师笃于道行,虔诵经文,感动玉帝,遂命其前来护持。后命此山为“太白”,寺名“天童”。东晋隆安三年(400),寺毁于孙恩之乱。
唐开元二十年(732),僧法璇禅师复于故地建太白精舍,后人称之为古天童。至德二年(757),僧宗弼禅师感东谷地狭谷浅,遂将精舍迁至太白峰下,即今天童禅寺址。乾元二年(759),因山有玲珑岩,唐肃宗赐名“天童玲珑寺”。大中元年(847),咸启禅师主席天童寺,弘扬洞山宗风,时值曹洞宗发韧伊始。咸通十年(869),依浙东观察使杨严所请,懿宗敕赐“天寿寺”名。
北宋景德四年(1007),真宗改赐“天童景德禅寺”。神宗即位,寺僧惟白屡次入宫与神宗研讨佛理,获赐金襕衣一袭。建中靖国元年(1101),徽宗又赐惟白“佛国禅师”号,并为其所撰《续灯录》撰序,敕入大藏。南宋建炎三年(1129),曹洞宗高僧宏智正觉继席,弘传曹洞教义,倡导“默照禅”,僧人常住者逾千人,为寺之中兴时期。绍兴四年(1134),寺内建成能容纳千人的僧堂,继而扩建山门,成巍峨杰阁。又建卢舍那阁,安奉千佛,旁设五十三善知识像,名“千佛阁”。淳熙五年(1178),因右丞相史浩奏请,孝宗赐寺“太白名山”四字。绍熙四年(1193),虚庵禅师扩建千佛阁,鸠工庀材,历三寒暑。扩建后,千佛阁高3层12丈,翚飞跂异,隐接云霄,宏丽甲于东南。嘉定十七年(1224),曹洞宗第三十代祖如净禅师住持天童,弘扬正觉禅师“默照禅”之妙谛。日僧道元从之学,归国后在永平寺开山,创日本曹洞宗。嘉定年间(1208—1224),太师右丞相史弥远奏请定“禅院五山十刹”,天童禅寺被列为“五山”之第三山。
宝祐四年(1256),天童寺遭火毁,荡然无存,后修复。元大德五年(1301),成宗赐千佛阁为朝元宝阁,复毁。至正十九年(1359),元良禅师重建朝元宝阁,铸万铜佛供于阁中,阁旁复增置左鸿钟,右轮藏两楼,宝阁梁栋云飞,柱石山积,金碧辉煌。至正二十年(1360),顺帝敕赐元良禅师“善觉普光禅师”号。
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册封天下名寺,赐额“天童禅寺”,并列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二山。万历十五年(1587),天童禅寺殿宇尽毁于洪灾,瓦砾无存,住持因怀在废墟上重建殿堂。崇祯四年(1631),临济宗第三十世名僧密云圆悟禅师住持天童,鼎力重兴,先后修建佛殿、天王殿、法堂、先觉堂、藏经阁、方丈殿、回光阁、返照楼等,并重浚万工池,修造七宝塔,奠定了今日寺院的规模和格局,时为天童寺之鼎盛时期。
清顺治十六年(1659),住持山翁道忞禅师奉敕入京,敕赐“弘法”为天童寺名,并获赐银印、药师佛及帑金千两。至同治间(1862—1874),天童寺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常州天宁寺并称为“禅宗四大丛林”。光绪二十八年(1902),天童禅寺首座幻人率两序班首前往长沙上林寺礼请敬安禅师住持。敬安继席10余年,任贤用能,百废俱兴,夏讲冬禅,宗风丕振。民国十九年(1930)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中国佛教界领袖圆瑛大师住持该寺,天童寺声名远播。新中国成立后,寺院得到了人民政府的保护,僧众殿堂功课,威仪整肃,参禅修持,不废古规;同时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文革”期间,寺院遭到严重破坏,佛像被毁,寺僧大部分另作安置或散离,寺舍关闭或移作它用。
1979年,党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实,广修法师担负起天童寺的全面整修工作。当时,政府拨款82万元,募捐和佛事收入200余万元。在广修法师、监院修祥与两序大众的艰苦努力下,天童寺、古天童、小白岭、五佛镇蟒塔、圆瑛塔院和伏虎亭、古山门、景倩亭、内外万工池等渐次得到修复,古刹佛日重辉。广修法师严以律己、轻名重道的精神,赢得僧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敬重,被推选为天童寺寺务管理委员会主任和住持。1983年8月,天童禅寺正式被人民政府批准为对外开放寺院。
1988年5月,应天童禅寺两序大众的恳请,一代大德高僧明旸法师主席天童。明旸法师在任期间,积极传播宗风,并多次出访日本、美国和东南亚等地,增进了天童寺与各国佛教界的友好交往。
今天童寺、古天童、小白岭、五佛镇蟒塔、圆瑛塔院和伏虎亭、古山门、景倩亭、内外万工池等建筑群体占地面积7.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8万平方米。其中天童寺占地面积为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72万平方米,有“群峰抱一寺,一寺镇群峰”之称。天童寺现存规模基本上保持明代后期的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布局严谨,结构精致,主次分明,疏密得体。雄伟高大的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经楼、罗汉堂等主体殿堂,依次坐落在倚仗山势而建的广阔台基上,一殿高于一殿,逐级高升,气势磅礴。各殿堂均按我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重檐叠阁,画栋雕梁,庄重而古朴,成为古刹的“中轴线”。中轴线上依次有外万工池、七塔苑、内万工池、天王殿、佛殿、法堂。佛殿重檐琉璃顶,高18.9米,正中供奉三世佛坐像三尊,连座各高9.38米。前设阿难、迦叶立像,两周列十八罗汉坐像。三世佛背壁后,有以观音像为中心的海岛群塑。殿前有一株唐代古柏。法堂之上为藏经楼,法堂后西侧有罗汉堂。中轴线东侧有钟楼、御书楼、御碑亭。
殿堂的东西两旁有新新堂、伽蓝殿、云水堂、自得斋、立雪轩和客堂、祖师殿、应供堂、静观堂、面壁居等十几个僧房客寮,对称分布,与主体殿堂互相呼应,互为衬托。别外,按照地形还建有东西禅房、戒堂、如意寮、库房、先觉堂、长庚楼、东桂堂、西桂堂、方丈殿等建筑十余处,所有殿堂楼阁均以长廓连接,缀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古建筑群体。天王殿屡建屡毁,现存建筑由住持圆瑛法师主持下重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落成,宽7间32米,深6间24米,高19.6米。殿内左右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像,高达7.8米,神态威严。中间设暖阁,正面为欢天喜地的弥勒佛,两旁有一对柱联曰:“深具慈忍力大肚能容天下难容诸事,广结欢喜缘满腮含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为明旸法师手书。背面为护法神韦驮。天王殿门前石柱镌刻一副楹联,上联为“溯晋代开山历唐宋元明清太白法灯辉海外”,下联为“从佛门稽古计汉满蒙回藏天童僧史耀人间”,由圆瑛法师撰联并书,言简意赅道出了天童禅寺的历史及在佛教界的地位。
佛殿和方丈殿系明代所建。佛殿(大雄宝殿)为密云禅师于明崇祯八年(1635)重建,高20.5米,宽7间36米,深6间27.16米。殿内正中供三世佛,即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佛高达13.5米,其中佛身高6.38米。大殿两旁分列十八罗汉,姿态各异。殿正中悬挂“慈云密布”匾额为清雍正皇帝御笔。殿内尚有数对楹联。
方丈殿(又名大鉴堂)供方丈升座和设大型佛事坛场之用。东为先觉堂,凡该寺创建以来的开堂演法者皆设牌于此。西楼称“小方丈”(又名宝积楼),为方丈住所。
法堂高17米,宽9间37米,深6间20米,为讲经说法场所。民国二十一年(1932)翻建成楼。楼上为藏经楼,珍藏经书。藏经楼有乾隆版大藏经,全藏724函。藏经楼还供奉顺治皇帝所赐鎏金药师铜像1尊。藏经楼和法堂两匾额由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手书。
禅堂为禅宗丛林主要殿堂之一。天童禅寺有东西两禅堂,东禅堂重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现辟为藏品陈列室。陈列佛教文物及国外佛教徒所赠礼品,供广大游客、香客参观。西禅堂为全寺僧人参禅修持场所,宽7间27.7米,深5间16.2米,中供佛大弟子忄乔陈如尊者,两头设广单,其规模之大,在当今禅寺中少有。每年冬天,全寺僧众在此举行禅七法会,克期取悟。有偈语云:“太白峰前选佛场,宏开革卢鞴事偏忙。圣煅凡炼圣无他术,但歇心头一念狂。”(圆瑛法师《结冬禅七》)
罗汉堂共计19间,内有十八罗汉石刻像,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画像出自竹禅和尚之手,摹五代前蜀画家、诗僧贯休《十六罗汉图》,刻成于民国七年(1918)。
天童禅寺在海外享有盛名,尤在日本。日本佛教与天童禅寺的交往密切,历史十分悠久,其佛教宗派曹洞宗,尊天童禅寺为其祖庭。今日本曹洞宗有信徒800万,寺院15000座,每年组团前来朝拜。
现任天童寺方丈为诚信法师。阿育王禅寺
阿育王禅寺坐落在鄞州区宝幢鄮山南麓育王岭上,距宁波市区约18公里,东南距天童11公里。该寺因珍藏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素有“震旦圣地”和“东南佛国”之称,是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始创于西晋太康三年(282),据明万历《明州阿育王寺山志》载:晋武帝太康三年,并州离石人刘萨诃病危时,梦见一梵僧示意超度。既苏,旋改业出家,法名慧达,并按梦示,寻求宝塔,至鄮山乌石岙时,忽闻钟声铮铮响于地下,便竭诚膜拜诵经。三日三夜后,宝塔从地下涌出,光明腾耀。其状青色,似石非石,高1尺4寸,方广7寸,内悬宝磬,中缀舍利,五层四角。慧达即结茅于此,修持行道。此为阿育王寺开基之始。
东晋义熙元年(405),舍利宝塔从乌石岙慧达结茅供养处迁到现址,安帝敕造塔亭,岁度僧14人,是为阿育王舍利殿之起源。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宋文帝敕住持道佑创增佛宇,赐常住田。又赐度僧27名守护。元嘉十二年(435),又建塔寺。至此,阿育王寺已初具规模。南朝梁普通三年(522),梁武帝命扩建殿堂房屋,并赐额“阿育王寺”。寺额由梁代著名书法家萧子云手书。大同六年(540),武帝又下令拨黄金五百两改建浮图为五层,铸铜佛、铁鼎,写经论,并敕免阿育王寺田赋。由于梁武帝的重视,阿育王寺很快名闻天下,塔居神州第一(朱彝尊《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跋》),一时名士倾心皈问。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僧了缘建西塔院(又名西塔寺)。天宝三年(744),鉴真第三次东渡在舟山失败后,曾驻锡于阿育王寺。期间,绍兴、杭州、湖州、宣州等地寺院的僧人纷纷来寺请鉴真和尚讲道受戒。会昌元年(841)唐武宗下令灭佛,舍利宝塔充入越州府库。唐大中四年(850)正月,舍利宝塔复归阿育王寺,僧俗8000人参加了供奉舍利宝塔盛会。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寺遭火毁。宋太祖开宝六年(973)修复。大中祥符元年(1008),阿育王寺被朝廷定名为“阿育王山广利禅寺”,拓为十方禅刹。熙宁元年(1068),大觉怀琏禅师出任第五任住持。三年(1070),怀琏筑宸奎阁,珍藏宋仁宗御笔偈颂、御书53轴和团扇3柄、英宗手诏1道,文人苏轼为之作《宸奎阁记》,并手书碑文。在怀琏主持下,阿育王寺一时人才聚积,“法席鼎盛,名播天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兴景象。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迎舍利塔至宫中,宋高宗赐“佛顶光明之塔”匾。绍兴二十六年(1156),宗杲受诏住持阿育王寺,“四方学徒,川奔涛涌”(宋濂《阿育王山广利禅寺铭》)。时育王寺内僧众及外来问法者逾6000人,人多食乏,宗杲乃上书朝廷,请赐附近海涂闲地,命工匠筑海塘,创涂田1700亩,名为“般若庄”。宗杲再传至佛照禅师德光,又市田4000余亩,名为“吉祥庄”。淳熙元年(1174),孝宗遣天使李裕文请舍利入禁中供奉,住持从廓护送。孝宗三番瞻仰舍利,御书“妙胜之殿”额,封从廓为“妙智禅师”,并赐钱万缗。淳熙间(1174—1189),明州郡守赵恺“以金造成一塔,奉安宝塔于其中”(赵恺《供舍利金塔记》)。嘉定年间(1208—1224),定“禅院五山十刹”,阿育王寺被列为“五山”之第五山,与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天童寺齐名。南宋末,阿育王寺又遭火灾,舍利塔附安别院(即古育王)。
元世祖至元间(1264—1294),顽极、如珙住持阿育王寺,僧伽来依法轮者摩肩接踵,人满为患。于是,如珙大建堂宇,以解决信徒住宿之忧;并购得余氏海涂田1000余亩,名“广利庄”。至正二年(1342),悟光住持阿育王寺,收回被豪家所占的庄田、园林,修筑祖堂、法堂、蒙堂、廓庑等,并用朝廷所赐白银建承恩阁,翰林侍学讲士黄溍为之撰《承恩阁碑记》。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赐名“阿育王禅寺”,列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山。神宗万历间(1573—1620)慈圣太后赐藏舍利之铜塔。时住持传瓶与僧众同心协力,修葺殿宇,坚立山门,重建舍利塔殿、廓庑、禅堂、僧室百余间,名刹的风貌得到恢复。
清康熙元年(1662),寺毁于火。康熙十九年(1680),僧人法钟重修。乾隆(1736—1795)中期,住持畹荃获赐紫袈裟、龙缎袍、宫绸彩缎、御茶、东莞香、紫当、绣袋等物及御书《心经》1卷、《大悲陀罗尼经》1函与“觉行俱圆”匾额。光绪年间(1875—1908),阿育王寺修建普同塔院、养心堂、云水堂、灵菊轩、方丈室、天王殿等房屋90余间。并疏通阿耨达池,筑围墙,栽松柏竹梅。宣统三年(1911),又重修大殿,使阿育王寺的建筑得到完善。
民国元年至五年(1912—1916),住持宗亮先后重建大悲阁、禅堂等,舍利殿、藏经楼全部覆以琉璃瓦。民国十九年(1930)天王殿不慎失火被焚。民国二十一年(1932),住持源巃重建之。
“文革”期间,众僧被遣散,寺院成为工厂及驻军营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寺院归还僧众管理,政府拨款60余万元开始全面整修阿育王寺,由通一大和尚担任顾问。整修后的阿育王寺,中轴线按原样基本修复,下塔也进行重修,东南佛国的古建筑群又成为举世瞩目的游览胜地,阿育王寺揭开了中兴的一页。2003年1月10日,阿育王寺举行五百罗汉圣像开光暨界源大和尚升座法会。目前,阿育王寺每年均举行以修持为主的禅七法会,三坛大戒传授法会、千僧斋法会等著名传统法会相继得到恢复。2003年10月22日,江泽民同志到阿育王寺观瞻舍利子。
阿育王寺集古建筑、绘画、雕刻、园林、文物和风景名胜等艺术文化为一体,整个布局结构紧凑有序,寺院沿山而筑,层层递进,气势恢宏。中轴线上为山门、二山门、鱼乐园(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经楼。右侧有云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楼、祖师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阁、寮房等361间;左侧有松光斋、钟楼、舍利单、先觉堂、大悲阁等264间。还建有西塔楼、娑罗阁及碧梧轩等。全寺现有殿、堂、楼、阁、斋等占地面积为8万余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中舍利塔(石塔)前傍两侧有慧达和大权菩萨,后面有释迦牟尼卧佛的舍利殿。舍利殿高15.3米,重檐琉璃顶。殿中设石舍利塔一座,内置七宝镶嵌的木塔。石塔后有释迦牟尼涅槃时卧像。殿后壁外嵌有唐代石雕护法神4尊,殿前月台两侧置历代碑刻多种。寺西侧有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建的砖塔一座。高36米,七层六面,仿木构建筑,具有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
殿前上匾“妙胜之殿”为宋孝宗书,下匾“舍利殿”为僧竹禅书。殿内有宋高宗所赐“佛顶光明之塔”匾,殿外后壁有唐朝雕刻四天王石像。大雄宝殿高15.8米,面积870平方米。殿上有乾隆帝御书“觉行俱圆”匾额。
舍利殿东面有开山堂建于1990年。其旁有华严殿,为周坚白先生独资助建。开山堂之首东有净业堂,为陈庭骅先生助建。法堂藏经楼为寺之最后楼堂,高12米,分上下两层。下为法堂,上为藏经楼,内藏清乾隆初年《钦赐龙藏经》刊本,计1675 部,共7239卷;民国时期(1912—1949)影印本《碛砂藏》,计1532部,共6362卷。此外还有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日藏经》及大藏经等经卷。
1992年始,已故方丈通一法师在寺之东,面对玉几背倚鄮峰,建造七级八角宝塔,并于1995年完工,是为新建的“阿育王寺东塔”,规模为浙东之冠。现任阿育王寺方丈为界源法师。弥陀净寺
弥陀净寺坐落于鄞州区东吴镇勤勇村小盘山之巅。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初名佛陇山显亲寺,相传布袋和尚徒蒋摩诃(原名蒋宗霸)为开山。北宋治平元年(1064),赐名“保安寺”。南宋庆元六年(1200),充齐王府功德寺。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名佛陇寺。永乐年间(1403—1424),归并天童禅寺,易名盘山庄。后圮。清顺治间(1644—1661),僧人海昂于寺基西侧建樵隐庵,岁久颓垣。乾隆年间(1736—1795),庵产转售于邱隘慈福寺营建祖塔及普同塔。民国二年(1913),天童寺僧广善及盛光见此地清幽而远俗,复建寺舍,名弥陀精舍,后改称弥陀寺。寺旁有蒋摩诃墓塔。
“文革”期间,寺产被天童林场专用。1985年,因林场职工不慎失火,弥陀寺梵毁。1986年,僧脱尘、慈舟与居士孙秀菊等筹资重建天王殿、东西厢房等。1991年,脱尘和尚圆寂后,其徒法胜帮慈舟老和尚管理寺务。1997年,法胜为住持,相继建放生池、大悲殿等,规模初具。寺现有殿堂1400多平方米,寮房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另有竹林山地30余亩。
1993年,弥陀寺被鄞县宗教局批准为开放寺院。长寿寺
长寿寺坐落于鄞州区下应镇潘一村。
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69—1820),初名长寿庵,释常秀任住持。寺原占地面积约4亩,庵内有天王殿、大殿、东西厢房等建筑。
“文革”期间,庵内殿堂、房屋被村民占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占用房屋归还寺院,由僧人管理、使用。1989年11月,经鄞县人民政府同意,正式批准为开放寺院,并更名长寿寺。近年来,在住持可轮法师主持下,先后修建了天王殿、圆通殿、三圣殿、药师殿、五百罗汉堂、东西厢房、香客餐厅等主要建筑,寺院占地面积近10亩。广德庵
广德庵俗称祝嘏桥庵,位于宁波市鄞州区集仕港镇祝嘏桥东侧。
庵始建年代不详,据传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为鄞西著名古庵之一。历代屡有毁建。“文革”期间,庵曾移作它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部分殿堂毁于火灾。现存建筑多为民国及近代仿古建筑。庵占地约7亩,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西方殿、藏经楼四座殿堂,殿堂左右环以厢房数十间。珍藏有乾隆《大藏经》1部。1993年12月,广德庵被批准为开放寺庵。2004年,文保部门将原存于丰惠庙的宋徽宗御笔石碑2通移至庵中保存,为古庵增色不少。霞屿寺
霞屿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境内东钱湖西北霞屿山,与月波山相峙,距宁波市区8公里。
寺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鄞县人史岩之(一说史浩)凿山为洞,名观音洞,洞口刻“补陀洞天”额。后孙史严又在洞旁建寺,名“霞屿寺”,并割田以赡。因洞在霞屿岛上,四周湖水,进香者需以舟楫渡之;又洞仿普陀观音道场供奉观世音,故有“小普陀”之称。明洪武十九年(1386)寺废。永乐二十年(1422)修复。宣德八年(1433)再次重建。李堂有游补陀洞天绝句:“相公囊括宋山河,凿石穿云作补陀。若见崖山还好境,慈元宫殿碧嵯峨”。清时补陀洞天渐被湮没,寺废。
1976年,为整治东钱湖而建湖心塘,“补陀洞天”重新发现。1985年,小普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1989年3月,霞屿寺经批准开放,由比丘尼管理。1986年、1995年、1998年连续3次对寺院进行修整和重建,现有圆通宝殿、天王殿、伽蓝殿、地藏殿及东、西厢房等,寺貌焕然一新。静宗禅寺
静宗禅寺位于宁波科技园区梅墟街道。
据《鄞县通志》政教志记载,静宗寺始建于民国四年(1915),由僧雪兰所创,原址在望梅乡徐家村。民国六年(1917),建方丈殿5间。民国十四年(1925)雪兰圆寂,由临济宗班云主持。民国十七年(1928),建大殿3间,民国十九年(1930),建后方丈殿5间。民国二十二年(1933),造天王殿3间,又建东轩5间,为两拱四厢式。
“文革”期间,寺毁损。1998年,重建。1999年4月,鄞县民宗局正式批准静宗寺为合法保留寺院。2003年,因建设浙大软件学院宁波分院,寺院拆迁。2004年7月,市民宗局批复同意静宗寺按原面积(占地15亩)迁建于现址。目前,该寺正在建设过程中,拟建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地藏殿、念佛堂、禅堂、功德廊等,构成一廊二堂三主殿四配殿的禅院。建筑面积为3600平方米,占地面积为9648平方米。建成后的静宗禅寺,将成为融弘法、休闲、观赏于一体,既有传统风格,又有时代气息的佛教建筑群。
二、著名废圮寺院
寿峰寺
位于高桥镇双岙村境内。南宋开庆元年(1259)僧人拙庵创建,始名先觉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圮。清康熙十年(1671)僧人照机由普陀来此居住,寺渐复旧产。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建,县令何琛仍署旧额为先觉寺。康熙四十二年(1703),僧人珂月奏请御书“寿峰寺”额赐之。天井禅寺
位于古林镇境。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初名天井院,治平元年(1064)赐“天寿”额。明洪武年间(1368—1398),改为天井禅院。英宗正统十年(1445)重修方丈殿。代宗景泰元年(1450)建山门,重塑四天王像。崇祯年间(1628—1644)毁。清初,僧人镜宗重建法堂、两廊及五井龙神祠宇,后又扩建修葺,香火渐盛。
月波讲寺
位于东吴镇境。寺始建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越王史浩于寺内建月波楼,叠石成岩,名宝陀洞天,又于寺内建四时水陆道场。孝宗赐“慈悲普济寺”额,又御书“水陆无碍道场”于殿后。明洪武十五年(1382)定名为月波讲寺。二十年(1387),寺圮。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重建,后又圮。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大学士余有丁于此建宅。清康熙十年(1671),余氏归还宅地,由僧人超祖重建殿宇,雕塑佛像,寺渐复兴。
方广教寺
位于洞桥乡境。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初名泗洲院。北宋治平二年(1065),赐额“方广教寺”。元至元十五年(1278),日湖处士周塾舍田于殿西建祠堂,后圮。明正统年间(1436—1449)重建佛殿。清顺治五年(1648)建法堂,康熙十年(1671)建山门,寺复往昔旧观。东山寺
位于东钱湖镇境。寺始建于唐大顺二年(891),旧称东山安国院。北宋政和元年(1111),赐“福昌寿”额。南宋淳祐七年(1247),改为慧福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定名为东山寺。永乐元年(1403)圮,寺僧并入金峨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复建僧舍,寺复兴。
四明讲寺
位于原县治南约6公里。唐天复元年(901)建,原名鄞水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额 “四明讲寺”。后废。明宣德年间(1426—1435)重建殿宇,装饰佛像,寺貌犹胜往昔。
圣寿教寺
位于石碶镇境。寺始建于唐咸通五年(864)。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赐“圣寿教寺”额。南宋建炎年间(1127—1230)毁于兵乱。绍兴年间(1131—1162)重建大殿、廊庑、僧舍,寺貌一新。
延福教寺
位于原县治东南。始建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初名天王院。北宋治平元年(1064)赐“延福教寺”额。元至正年间(1341—1370)圮。明景泰三年(1452)重建佛殿、方丈,成化年间(1465—1487)毁。嘉靖二十七年(1548)重建,隆庆初(1567)重修殿宇,万历年间(1573—1619)建楼廊、重建慧日堂,崇祯十七年(1640)又重修佛殿,寺遂成规模。
兴教教寺
位于石碶镇境。寺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初名小溪兴福院。北宋治平元年(1064),赐“兴教教寺”额。后屡有兴废。明正统十年(1445),重建山门、方丈、廊庑,塑四天王像,后圮。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建,恢复旧观,香火渐盛。
佛陇寺
位于佛陇山。寺始建于唐显通十三年(872),又名积庆显亲寺。北宋治平元年(1064)赐 “保安庆元寺”额。南宋庆元六年(1200)充入恭淑皇后宅齐王府功德院,岁久渐圮。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僧大基重建,著名文学家宋濂为之撰记。明洪武年间(1368—1398)改为佛陇寺,永乐年间(1403—1424),归并天童禅寺,易名盘山庄,后圮。妙智讲寺
位于县境西南约21公里处,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建。北宋治平元年(1064),尚书丰稷请为功德院,赐“妙智讲寺”额。神宗熙宁四年(1071)重建佛殿,后圮废。明正统十年(1445)又重修,寺貌大为改观。
明觉寺
位于五乡镇。寺始建于唐宝历二年(826),初称明堂院。北宋治平元年(1064)赐额“明觉寺”,后废。元泰定年间(1324—1328),僧人子琦重建,文学家宋濂曾为之作碑记。后复废。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移建于岙口白云山麓。
治平教寺
原名保丰寺,位于原县治南约9公里处。五代后唐清泰二年(935)建,北宋治平二年(1065)赐“治平教寺”额。明永乐七年(1409)毁,天顺年间(1457—1464)重建,嘉靖三十四年(1555)又加修葺,寺复兴盛。宝严讲寺
位于石碶镇境。唐元和十二年(817)建,初名孝义院。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5),赐“宝严讲寺”额。元至正八年(1348),僧人嗣昙重修,二十五年(1365)圮。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建山门,外有牌门1座,上有“锡山”二字,由张即之书。正统十一年(1446),僧人恩溶建法堂、天王殿、著衣亭,嘉靖四十四年(1565)重建佛殿。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修,改成禅林,香火一度鼎盛。空相教寺
位于鄞江镇境。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初名四明保安院。北宋治平二年(1065)赐额“空相教寺”。南宋绍兴二年(1142)重建佛殿、廊庑、僧舍。资寿禅寺
位于东吴镇资寿寺村。寺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后废。明天顺五年(1461)重建,复倾圮。嘉靖年间(1522—1566)又建佛殿、禅堂、方丈。岁久湮灭,渐成民居,村袭寺名。
资福教寺
位于石碶镇境。唐光启二年(886)建,光化二年(899)赐“广学寺”额。五代后唐同光四年(926)改为隐学寺。北宋咸平三年(1000)改名资福教寺,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资寿寺,后仍复名资福。元泰定年间(1324—1328)毁,遂重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重修佛殿、方丈楼及环翠楼。
崇果寺
又名崇福寺,位于跘跨山麓。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赐额“崇果寺”,后废。清康熙年间(1662—1722)复建。寺后群峰耸立,寺周茂林修竹,景色优美。
普安教寺
位于茅山乡境。寺始建于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初名茅山院。北宋治平元年(1064)赐“普安教寺”额。元至元十七年(1280)毁,十九年(1282)重建。明朝几度毁而复建。后圮废。
普恩寺
位于洞桥乡境。元皇庆二年(1313)里人陈泳建,其子迁藻于延祐元年(1314)向帅府请“普恩寺”额,寺内有完颜纳丹所作碑记。后圮。
尊教寺
位于东钱湖镇境。原名慧日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北宋治平元年(1064)赐额“东山寺”。元至正年间(1341—1368)重修。明宣德年间(1426—1435)废,正统十四年(1449)重建佛殿。后渐圮废。
禅寂寺
位于下应镇境。寺始建于北宋雍熙二年(985),治平元年(1064)赐额,后圮,仅存“云顶”、“仁寺”二塔庵。明正统十二年(1447)重建方丈、佛殿,后废。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建,恢复寺额。
福林寺
位于东钱湖镇境。寺始建于元至元三十年(1293),元末毁。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建,后圮。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里人王氏舍基于南岙重建,恢复旧额。
三、其它登记寺庵(含宗教活动场所)
1、无量禅寺
2、毛竹庵
3、阮山寺
4、金松庵
5、慧日寺
6、静修庵
7、补山寺
8、阳和寺
9、吉庆寺
10、经堂庵
12、洪武庵
13、永济庵
14、铁佛寺
蓬
16、中茅蓬
17、白云竹院居士林
18、善嘉寺
20、瑞庆寺
21、定心庵
22、三圣庵
(下应镇)
24、海月堂寺
25、西来庵
26、灵山寺
28、观音庵
29、普光庵
30、金峨寺
32、东岭庵
33、修心庵
34、伏狮庵
36、月堂庵
37、报国安乐禅寺
38、种雨庵
庵
40、福聚庵
11、云峰寺
15、青莲茅
19、见心寺
23、定心寺
27、逥龙寺
31、广福庵
35、永丰寺
39、文昌阁
41、广福禅寺
42、万缘寺
43、接待寺
44、东林禅寺
45、西林禅寺
46、甘露寺
47、国宁寺
48、接待讲寺
49、资教寺
50、定心寺(高桥镇)
51、龙窟庵
52、甘潼寺
53、方广寺
56、长生寺
57、长寿寺
60、龙三寺
61、布金讲寺
寺
64、天王寺65、冷水庵
68、岩庵
69、宝积寺
72、杖锡寺
73、宝光寺
76、碧溪寺
77、宝林寺
80、天福寺
81、广善寺
84、白云寺
54、永福庵
58、普济寺
62、宝积庵
66、宝岩寺
70、塔潭庵
74、仙岩寺
78、童价庵
82、大慈寺
55、隐修庵
59、佛灵寺
63、窦陀岩67、禅岩寺
71、永镇庵
75、太平庵
79、宝庆寺
83、隐学寺
85、二灵寺
86、迎旭寺
87、慈云寺
88、延寿王寺
89、广度寺
90、善应庵
91、居士林
第二篇:寺院年终总结(推荐)
惠州普陀莲花禅院2010年工作总结
(2011年1月23日)
各位领导、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2010年渐行渐远,2011年正向我们走来。回眸2010年我禅院在各级领导及广大护法善信的鼎力支持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标志着我禅院的发展全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站在一个新起点,弘法工作取得的新进展令人振奋,令人鼓舞。我受常斌法师委托,现将禅院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向各位汇报如下:
工作回顾
1、爱国爱教,为构建和谐寺院、和谐惠州服务
一年来,我禅院在市民宗局等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常组织大众收看新闻,了解时事政治,学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和宗教政策,紧密联系四众弟子,用实际行动积极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时俱进、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4月18日,当我禅院僧众从新闻得知甘肃省玉树县发生强烈地震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后积极响应号召踊跃为地震灾区捐款,并以佛教的方式启建法会超度在地震中遇难的
定。另外诵戒制度上,在没有其它任务的情况下我们都能如法坚持,通过诵戒让大众牢记以戒为师,如法修持,时时刻刻自检自惭、常思己过,始终以僧人的德行在做人做事,秉承佛陀的优良传统,常守出家本分。
禅院管理方面,作为一座年轻的、现代化的庙宇和一代年轻的僧人,在以常斌法师为首的寺院执事管理班子下,我们深感建立道场和弘扬佛法任务之重,尤其是明治长老的圆寂,让我们失去了前进的明灯。但这也迫使我们尽可能本着开拓与探索的思路,去营造一个清净、和谐而又契合时代因缘的弘法环境,欣慰的是我们的成绩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我禅院被评为2008-2009度惠州市文明宗教活动场所。今年6月10日惠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吴少忠局长、朱观荣副局长等一行四人亲临我禅院视察工作,这也是吴应熊局长到任后首次视察我禅院,住持常斌法师陪同领导参观了佛堂,向领导介绍了我禅院从创办到如今规模的发展历程。吴局长详细听取了常斌法师的汇报,经过实地视察惠州市民宗局决定同意我禅院提出的更改“惠州普陀莲花精舍”为“惠州普陀莲花禅院”的申请,可以说此次场所名称的升格,是主管领导对禅院发展的认可。同时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普陀莲花禅院各项管理制度,顺应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级领导对我们佛教界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在 “精舍”升格为“禅院”后,依据《宗教事务条例》、《汉传佛教
团威仪,弘法利生,接引初机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010年我禅院可以说是法务兴隆、佛事连连。10年上半年,在我禅院举办的比较大型的法会有4月2日至6日为魏招如大护法启建的为期五天的梁皇忏法会,从各地礼请法师12人,并恭请弘法寺首座白云长老主法,与常住法师一起圆满成就了是次发会,整个法会自始至终如法如律、威仪齐整、大众悍劳礼忏、精进佛事,大功德主非常满意。5月为香港新天伦集团林长泉及泰昌玩具有限公司王观强两位大功德主启建了三千佛忏,礼拜三千佛洪名,这在我禅院还是首次,影响颇大,法会过后就有护法提出也想举办这样的法会,现已经安排在明年了。还有为迎接释迦佛圣诞,农历四月初六我禅院还举办了首次传灯法会,近千盏酥油红灯摆成一个大的爱心图形和“和谐”二字,形象逼真。整个法会传统仪轨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既有佛教梵韵,又有佛教现代歌曲《燃灯之歌》,当大众一起唱起《燃灯之歌》时,法会达到高潮,所有信众的心灵都被深深感动,油然生起如歌词所唱的那样“点一盏明灯,燃希望之火,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慈悲之心。此外还有东江大型常态化放生活动,4月11日,为大功德主王观强先生及其公司近百名员工冒雨举办放生活动。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是初次接触到佛法,通过对放生法会的耳闻目睹,极大的增养了他们的慈悲之心。9月份为宝星磁电董事长朱浴龙先生及其公司公司职工100多人举办放生法
做了详细的预算,勤俭办事,处处精打细算,杜绝铺张浪费,并呈报慈辉以及旭日杨勋先生过目。今年在何如春女士确定出资支持举办法会后,我们又做了广泛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都能来参与华严法会同沾法益。同时筹备组及时的列出了举办法会所需物品的清单,逐项准备或购买。以上措施为圆满举办法会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二)坛场布置力求创新。法会前一周开始布置坛场。由于我们禅院受空间环境的限制,所以在借鉴以往法会的基础上,坚持小地方也能办大事的理念,因地制宜,自己设计坛场的布局,力求创新,我们设计了把无方五佛殿和地藏殿串联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利用有限的空间。坛场装饰上我们大胆尝试用新的色调组合,给人眼目一新的感觉。坛场庄严的鲜花多数采用了盆景,减少插鲜花的数量,节约了开支,事实证明效果也很好,不少信众赞不绝口。
(三)如理如法的佛事仪规。由于是第一次举办华严法会,因此法会的仪轨对大家来讲是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参考了各大丛林的华严仪轨,请教了不少法师,最终根据《卍字续藏》中《华严道场起止大略》确定法会仪程,保证佛事了的如理如法。其次法会中所有华严文疏全部根据华严仪轨和法会目的重新撰写。特别是唱诵华严四十二字梵韵,华严梵韵经过一千多年来的传承整理和弘扬,已成为中华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又是佛教梵呗的一颗明珠,堪称东方文明最完美的“歌乐”之一,过去唱诵字母大家都
加,常斌法师通报了全体人员的工作安排,并要求禅院全体人员鼎力协助、配合,集团举办法会,如同禅院之事,自己之事,服从分配,尽心尽责,为法会能够圆满举办做出了我们自己的贡献。
4、对外联谊
一年来,我禅院积极加强对外联谊工作,学习交流学修新经验、新方法,探索创新寺院管理工作新思路,扩大了我禅院在佛教界的影响,取得了较好成绩。主要有:3月16日,应旭日集团杨勋先生的邀请我禅院常斌和常云两位法师到河北参加了柏林禅寺“护国镇灾般若万灯法会”,使他们领略了柏林禅寺这所大丛林法务活动的庄严,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闻。3月18日,杨氏家族及香港慈惠佛教基金会部分会员到杨洪大德墓地祭拜,我禅院真法及隆禅两位法师随喜参加,缅怀了杨洪大德对佛教事业的巨大功勋。4月25日,由我禅院组织的广州佛寺一日朝拜之旅18位居士在住持常斌法师的带领下朝拜广州四大寺,并拜见了耀智大和尚,此次朝拜之旅增长了信众道心,广结善缘,消除大众业障。6月18日,马来西亚上座部菩提洒甘露长老光临我禅院,受到了住持常斌法师的热情接待,与长老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向长老介绍了大乘佛教寺院日常的法务情况,赞叹上座部至今仍保持著佛陀时代的许多好习
5、发扬佛教慈悲济世精神,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佛教徒报效祖国、服务众生,实践“慈悲济世”的最好体现。一年来,一年来我们支持的社会公益事业主要有: 4月27日,我禅院和市民宗局商议,根据惠东县宝口镇龙坪村的建桥预算,出资32000元修建一座小桥,方便当地村民的出行,按计划,小桥应该已经完工了。12月14日,为惠州博罗杨村患骨头坏死病的27岁女孩朱爱斌捐款1000元,希望能为她解点燃眉之急。1月21日,我禅院到博罗杨村为当地贫困户赠送了棉被和利是,为他们带去了新年的祝福。1月24日我禅院再次到惠东县为当地困难村民送去棉被和利是,让他们能欢欢喜喜地过新年。另外,市佛教协会的年前慰问活动我禅院也表示了自己一点心意,这些行动将佛教慈悲精神融入到了社会道德和文明建设当中,为惠州和谐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6、其他方面
2010年国家出台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结合我禅院的情况,对职工工资作了一个小的调整,在原有基础上有三位职工每人每月再加100元,另外一位加80元,会后执事会议
12、加强自身建设与寺院管理,不断提高僧众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
3、继续做好弘法利生和文化交流工作。
4、继续发扬佛教慈悲济世精神,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第三篇:寺院养老
【侧记】“寺院养老 善之大善” 探访福建显密吉祥寺养老院
2012年03月27日 16:23:32 中国广播网
老人们正在用餐
老人们在颂经
合影。前排左三为方丈照禅法师,左二为院长能清法师。第一排左一和右三两位
老人家都已99岁了
佛教在线福建讯 2012年3月上旬,公益人邓飞应朋友道给法师之邀,冒雨从福州出发,到达福州沙县显密吉祥寺考察寺院养老情况。寺院位于沙县城关近10公里的琅口镇镇头村,背倚大青山,景色清幽,山泉清澈,可谓近小城而不喧,居尘寰而不染。
约三个小时左右,抵达沙县显密吉祥寺。寺院位于沙县城关近10公里的琅口镇镇头村,背倚大青山,山上树木茂盛,山泉清澈,风景优美、景色清幽,可谓近小城而不喧,居尘寰而不染。
寺院左右两边两栋高三层的小楼房,就是寺院所办的养老院了。能在如斯美妙之处养老,确实是一种福分。
记者到达时正值中午,老人家们正在吃午餐。一个炒包菜、一个清笋炒青菜、一个凉拌芹菜,再加一个豆腐汤和米饭,老人家们吃得正香。记者注意到,所有老人家都是自己吃饭的,偶尔有两三位看着稍为年长的老人,旁边坐着一位稍为年轻的老人在略加帮忙。养老院院长能清法师在旁介绍说,这几位老人家都是90多岁快一百岁了,所以在旁边安排人照料一下,记者闻言大吃一惊。这个岁数还能基本自理,福分呐。一位近百岁的老人见我们拍照,还向我们合什致意。就餐地方约有两百平方,挺宽敞的。记者信步走入厨房,同样宽敞,明亮,整洁,干净,让人放心。
显密寺养老院是由今年81岁的住持照禅法师、今年77岁的院长能清法师等僧人于1999年10月共同创办的,2000年正式接收第一批18名孤寡老人,多年来逐渐增加。现在有86名老人入住。共有三十个房间,目前在住86人,一百岁以上两人,90到一百之间五位,八十岁以上二十多人。简单用过午饭,我们到老人家的房间采访。大间的约十三四平方,住三位老人家,小间的约十平方,住两人。90岁以上的老人家,一般都会跟相对年轻的一起住,方便照料。有些房间还有轮椅,工作人员说,老人家如行走不便可推着去散步。走进房间,发现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洗澡间,床上铺着棉被和毛毯等两三床被子,房间比较干净,空气流动,清新,没有任何异味。不少老人家拉着我们去她们房间参观,然后又再三说:老了,不会收拾了,房间太乱了,不好意思。令人莞尔。
我们到寺院外散步,正遇着几位老人家在外聊天,中气十足,笑声不断。当问到在这里养老好不好时,每一位老人家都笑着说:好,好,好。一位老人家总结说:在这里养老,吃得好,睡得好,空气好,玩得好,环境好,再加上人好,所以身体就好,心情更好。还不用花钱,就好上加好了,哈哈。问她们生病了怎么办?纷纷抢着说:这里有中医,有西医,看病可方便了。
一位笑口常开的老人家对正在旁边拍摄的沙县电视台记者杨锏平说:“早几年我们就叫你妈妈来这里和我们一起住了,你们死活不愿意。你看看,我们在这里过得多开心呐。”据杨锏平介绍,这几位老人家都70多岁了,平时儿女在外经营遍布全国的“沙县小吃”,一般连孙子都带走了,一个老人家在家里确实过得不怎么好。现在到这里养老,看见她们这么开心,相信他们的子女在外做生意,也更加放心了。
回到养老院,忽闻颂经之声。循声觅去,只见数十位老人家在一间数十平方的经房内绕圈而行,边行边颂经,神态详和,步履轻松。记者轻轻退去,见不远处一房间内,数位老人家正在看电视,边看边聊,悠然自得。而在走廊尽处,一位稍为“年轻”的老人家正在帮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理发,手艺极为纯熟,无言中尽显温馨。
能清法师介绍说,一开始养老院的服务对象是孤寡老人、贫困老人,后来名声在外,一些儿女在外经商、自己独自在家的老人,和一些被子女抛弃的老人,也慕名而来,规模日大,负担也日重。现在每位老人家每月各种费用加起来,约需要1500块钱,一个月就需要十多万元。而十几年来养老院的建设及日常运作费用,已达八百多万元,全部都是由照禅法师和能清法师院长两位去香港、上海、广州等地化缘所得。能清师傅更是在化缘筹款路上遭遇三次重大车祸,幸吉人天相,皆逢凶化吉。
随着养老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年事已高的照禅法师和能清法师渐有力不从心之感。于是去年,照禅法师的关门弟子道给法师从贵州赶来沙县,辅助两位老人家。道给法师到后不久,即力邀好友邓飞前来考察,并助养老院之长远发展一臂之力。而邓飞对寺院养老这一模式也深感兴趣,遂成此行。
邓飞表示,此行收获极大,寺院养老这一模式值得推广。他在微博中呼吁更多的网友帮助这一“温暖的寺院”,并呼吁其他寺院“大规模跟进”。他还带回了擅长书画的道给法师十几幅作品,准备在网上公开拍卖,善款全部用于寺院养老院。临行前,我们四下招呼老人家们一起合影留念,大家都只是笑着,响应者廖廖。道给法师见状,大声喊道:“大家都出来跟师父和院长拍照喽。”只见众人相互搀扶,慢慢从各自房间走出来,其中有两位老人家竟都已是99岁了,方丈与院长的号召力,可见一斑。老人家们相互照应着站好,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被照片永恒地记录下来。车子慢慢离开养老院,春雨又在晰沥沥地下着,路边小草绿油油的,春情勃发。这些老人家虽然已到暮年,但他们脸上溢满着的快乐与满足,平静与详和,在这个春季里,让记者感受到未来社会养老的希望。
养老问题是社会一大问题,沙县显密吉祥庙这种寺院养老方式,则为破解这一难题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寺院向有行善之风,仁慈之心,再加上有众多信众,确实具备办养老机构的良好条件。难能可贵的是,人力物力财力匮乏如显密吉祥庙者,尚可以办得如此之好,可见这一模式有复制之可能。我国有众多寺院,分布极广,且不少位于乡野之中,非常有利于部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若其他寺院,甚至是其他宗教场所都渐渐跟进,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背景资料:福建省沙县显密吉祥寺寺院养老的由来:
吉祥寺主持照禅法师曾在1994年患骨癌,各大医院医生束手无策。疼痛不堪,大小便都无法下床,在痛苦绝望之际,照禅向佛许下大愿:“我病若好了,我要办一个佛教养老院,收100个无依无靠的苦难老人居住,修身学佛,颐养天年。”发此愿毕,一个多月重病不医渐渐自好。照禅与能清师傅遂历尽千辛万苦,奔走四方,筹办养老院。
敬老院目前采取寺院护法(信众)捐助供养、护法义工长期护理照料、入住老人互帮互助、按常住僧尼日常管理的方式,为老人提供安详的晚年生活环境。吉祥寺现有护法400余人,护法义工90余人,并设有医务室,每星期膳食菜谱列表上墙公布。水电费、食物及生活用品主要来源于工商企业等热心人捐助。发扬佛陀慈悲济世精神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五台山普寿寺兴办养老院
佛教参与养老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有“中国女子佛学院”之称的普寿寺尼众
普寿寺方丈如瑞法师向李宝库会长介绍清泰安养园规划
如瑞法师(左)、山西宗教局刘局长(右二)陪同李宝库会长参观清泰安养园施工
去年秋天,记者(左一)与如瑞法师(右二)在厦门合影。左二为天津劲松护养院李久茹院长,右一为天津市养老院李存荣院长。
本报北京专电(记者刘红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日前在五台山普寿寺考察该寺兴办养院季“清泰安养园”的建设情况时指出,宗教界热情参与兴办老龄事业,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据了解,普寿寺创建于北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1991年9月复建,并由如瑞、妙音两位法师创办了中国五台山尼众律学院。正在建设中的清泰安养园位于晋中市榆次区,占地300亩,距太原国际机场16公里,交通便利。在施工现场,四栋两层小楼正拔地而起。如瑞法师说,按照整体规划,整个清泰安养园将由吉祥村、如意村、普因村、光明村、福寿村和莲池海会等六大块组成,建成后养老床位达到3000张。山林、瀑布、佛塔、楼阁、水榭点缀其间,风景如画清泰安养园将成为体现佛教文化的僧俗两众和谐居住小区,住养老人将在此度过幸福快乐的晚年。
谈起兴建养老院的初衷时,如瑞法师告诉记者,“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佛弟子们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在目前社会化养老手段还未尽如人意的情况下,为国家和社会分忧解难是佛弟子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爱国爱教在实际行动上的体现。她说:“从2005年开始,根据新时代对佛伽教育的新要求,普寿寺规划了‘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三’是指三个组织:普寿寺、大乘寺、菩提爱心协会,‘一’是指爱心协会承办的一个慈善事业即清泰安养园。这个教育工程不仅开拓对僧众的教育,也发‘爱国爱教、为国利民’的本怀,将无缘大善、同体大悲奉献给社会。”
如瑞法师说,清泰安养园旨在帮助和照顾老弱孤寡等社会弱势群体,为僧俗二众的老年人提供赡养服务,并进行临终关怀的非赢利性佛教慈善机构。其服务宗旨是在娑婆世界构建“极乐净土”,使僧俗二众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病有所医、终有所安。
李宝库会长对普寿寺的义举表示敬佩,对如瑞法师为政府分忧,为僧俗民众解难而兴办养老院表示支持。他说,党和政府尊重信仰自由、鼓励僧尼爱国爱教、建立和谐社会的阳光政策,佛教寺庙紧跟时代步伐、为国分忧,为僧俗众生着想,实践佛门回报“四重恩”的理念,促成了清泰安养园等一些养老机构的建成,普寿寺的做法值得称赞,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李宝库介绍说,爱心护理工程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后,佛教界的一些寺庙自发热心参与、积极兴办爱心护理院。目前已有北京、福建、山西、四川、江苏等地的十余家寺庙在兴办或筹办爱心护理院。
第四篇:邯郸寺院汇总
邯郸寺院汇总:
天下名山僧占多。自东汉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以来,我国佛教寺院越建越多。千百年来经过了无数次兴衰,保存至今的也仍然数不胜数。加上新建的,现在把我们邯郸地区的佛教寺院汇总一下,以备有兴趣游览的朋友参考。有不清楚不正确的地方,欢迎大家补充指教。
北齐常乐寺:位于北响堂山石窟西下,现仅存遗址及宋代古塔、经幢、石造像和古碑。
水浴寺:位于鼓山东坡。现存石窟及“重修水浴寺碑记”。
龙泉寺:位于峰峰矿区后南台村。始建于唐初。玄奘、鉴真曾在此讲经。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山寺: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中心部。
大乘玉佛寺:位于邯郸复兴区赵苑南侧,安庄新村内。初建于北朝大象年间。
月爱寺:位于邯郸县尚壁镇西尚壁村。始建于北周大定年间。全寺建筑规模宏大,环境幽雅。为河北较古老寺院之一。
禅房寺(邯郸):位于邯郸县西三十里群山之中。始建于东汉。是近代以来邯郸地区佛教文化影响最大的寺院。
玄空寺:位于邯郸县代召乡井头村。初建与北魏延兴年间。所在地又叫八岔口,历史悠久。西井头村村北,二僧,净土宗。陵园路过高速,过绿洲温泉度假村边那个小路口,再往前不远,就有一个往北的路口(第一个往北的路口)一直往北出村北,就可看到。南无阿弥陀佛
禅宗与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
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就是四句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
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由于净土宗简单易行,所以适合所有的人学习,不像禅宗很难懂,也很难修持。世界上最高的法门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净土宗的特点就是念佛往生,而且不需要有什么修行功夫,任何人都可以带业往生。
禅宗是悟后起修,大彻大悟之后才能看经,属于顿教。净宗是根据经典次第学习,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弥陀名号为根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后,乘弥陀愿力,花开见佛悟无生。亦渐亦顿。作为禅、净两宗的祖师,最能凸显延寿大师修持思想的,莫过于世人熟知而被赞为“大藏之纲宗,修行之龟鉴”的“四料简”了。其文如下:“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大意为:若人[1]明心见性而又念佛求生净土,其人威猛犹如带角的老虎;现世堪为人间导师,来生即可成佛作主。若人未能开悟但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则万人信愿念佛万人得以往生成就;彼土花开面觐阿弥陀佛,又何愁不大彻大悟?!若人虽“有禅”却不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十人中有九人会蹉跎耽搁;假若临命终时中阴身现前,随其业力重者受生于相应的善恶道中。若人既未开悟又未念佛求生净土,临终现出地狱的铁床与炽热的铜柱,于中经受万劫与千生的剧苦,无有善业感召他人来作救助。大师四料拣,言简义丰,立意精当,无论何种根机的众生,均能从中获得无穷的受用。上跟利器无妨禅净双修,中下根性自应稳守净宗阵地,老实念佛,总以西方净土为最后指归。大师身体力行,理事双修,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以延寿大师个人来说,禅净双修是他理想的修持法门。
爆台寺:原名爆台蟠龙寺,位于邯郸市东郊爆台村。始建于晋朝安帝德宗年间。建筑宏伟,香火鼎盛,曾与正定临济寺赵州柏林寺号称京南三大禅林。还曾是邯郸县僧会司所在地。
隆庆寺:位于邯郸县南吕固乡西召里村西。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年间重修。中华北大街往北,过青兰高速第一个路口东拐,第一往南的路口南拐,应该拐弯前就能看到
榕桦寺:原名重华寺,位于邯郸市北张庄村村东。始建于东汉年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国25古刹之一,可以从河边村往西直接到107,然后往北到北张庄。
定国寺:位于邯郸市复兴区前百家村内。
大佛寺:位于邯郸市黄粱梦。
海岛寺:位于邯郸市临漳县海岛寺村。
匡教寺:位于位于成安县西南。建于清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祖讲法处,比丘尼道场
1)行驶7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邯大公路 2)沿邯大公路行驶2.3公里,直行进入S313 3)沿S313行驶15.1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迎宾北大街 4)沿迎宾北大街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S313 5)沿S313行驶10米,直行进入迎宾南大街 6)沿迎宾南大街行驶690米,直行进入南环路 7)沿南环路行驶550米,右转进入曹前线
8)沿曹前线行驶71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元符寺:位于成安县城西北18里之东二祖村村北(该村原属滏阳县、磁县。1945年后属成安县)。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距邯郸市25公里,距离县城15公里。距离邯郸15公里。应该去看看,比较破败。285医院,上邯大路,过高速,走不多远,往南上s312省道,过铁路,应该是第三个路口往东,何横城村,张武庄村,继续往东,西二祖村,东二祖村,村北。供奉二祖慧可舍利。
路线:邯郸市就是邯大路s313——南堡——河沙镇——七岔道——向南——过西里堡村向南——二祖村
兴福寺:位于邯郸市魏县。
圣佛寺:位于邯郸市磁县索井。
凤凰寺:位于邯郸市磁县。
踏院寺:位于邯郸市磁县。
开明寺:位于邯郸市鸡泽县。
空通寺:位于邯郸市馆陶县。
兴福寺:位于邯郸市肥乡县。
井堂寺:位于邯郸市肥乡县城北一公里处,南邻309国道。东汉建。45年被拆毁,后重修。
施普寺:位于邯郸市广平县。
武安市的:
慧果寺:位于武安市岳家庄乡寺西村南(见白云和黑土帖【骑行汇报】游慧果寺2009、5、9)
禅果寺:位于武安市岳家庄乡寺西村。与慧果寺南北相望。
龙岩寺:位于武安市东万年村。建于明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禅房寺:位于武安市西北管陶乡禅房村西。建于明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慧寺:位于邯郸市武安。
菩安寺:位于邯郸市武安。
青烟寺:位于邯郸市武安。青烟做山洞为寺
云岩寺:位于邯郸市武安(见仓鼠【骑行汇报】一湾绿水空禅心---登云岩寺2009、5、4)
红山寺:位于邯郸市武安
寿宁寺:位于邯郸市武安。(见白云和黑土帖【骑行汇报】白鹿寺之游2009、5、18)
圆觉寺:位于邯郸市武安邑城。
永年的:
佛光寺:位于邯郸市永年。
圆明寺:位于邯郸市永年。
清流寺:位于邯郸市永年。
真如寺:位于邯郸市永年。
普慧寺:又名普会寺,位于河北省永年县张西堡镇东北,具有百年历史,占地百余亩,由六座主殿组成,四面有寺庙群,主殿为大雄宝殿,在寺僧员达50余人。
青云寺:位于邯郸市永年。
极乐寺:位于邯郸市永年县。
洪福寺:位于邯郸市永年县。
铁龙寺:位于邯郸市永年县。兴国寺:位于邯郸市永年县。
安仁寺:位于邯郸市永年。(见善行者新修寺院——安仁寺2009、3、23)
普愿寺:位于邯郸市永年县中心部。
大定寺:位于邯郸市永年县中心部。
兴隆寺:位於河北省永年县临洺关镇七里店村,唐朝慰迟敬德所建。
涉县的:
国安寺:位于涉县大仓村。初建于明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奉仙寺:位于涉县东宇庄村。建于明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生寺:位于涉县张家头村西。初建于明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完定寺:位于涉县中原村。初建于元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柏台寺:位于邯郸市涉县。
真觉寺:位于邯郸市涉县。
铜佛寺:位于邯郸市涉县。
觉慈寺:位于邯郸市涉县。
南山寺:位于邯郸市涉县固新镇南。
福全寺:位于邯郸市涉县。
静因寺:位于邯郸市涉县。
清泉寺:位于邯郸市涉县。
开法寺:位于邯郸市涉县河南店镇庄上村熊耳山。
第五篇:寺院管理制度
寺庙管理人员寺规
为了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维护正常的宗教秩序,使之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借鉴宗教仪规,结合我寺实际,经全体本寺理事会充分酝酿,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爱国守法,严守僧规佛法。
二、寺庙建设维修和生活费用应提倡节俭原则寺庙的生产自养、布施、功德箱等一切收入都应纳入财会账目,归寺庙集体所有。
三、寺院要严格执行国家治安、消防条例。防止发生火灾和意外事故。异常情况及时汇报。玩忽职守的要进行处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强团结、互相支持。立足本寺,发展旅游业,扩大知名度。把本寺的事情办好。改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为香客、游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礼貌待人,做到一个“请”、“您好”、“再见”不离口。绝不允许和游人吵口、打架,影响本寺声誉。
四、树立环保意识,提高卫生素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搞好寺院清洁卫生,切实落实好卫生检查制度。
五、服从理事会的工作安排,工作积极主动。
六、对那些入寺目的不纯,违犯寺规,酗酒赌博,威仪不整、不服管教,私自外出、恶语伤人、打架斗殴、破坏团结,盗窃财物等情节严重的管理人员,由理事会批准清除出寺。对于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维护团结、学业有成者,由理事会给予表彰奖励。
石鼓山岩泉寺理事会 香客注意事项
1、不要穿着短裙、短裤、露背、露脐的衣服、剪奇怪发型、染奇怪头发、化浓妆进寺烧香;宽领、短衣、低腰裤也最好不要穿,以免在礼佛时露出不雅之态。
2、不要在寺庙内抽烟、嬉笑、拍照摄影、说对佛菩萨不敬的言语。
3、进寺院门,游客进寺院门应尽量走两边,走右边门先迈右脚,走左边门先迈左脚,不要跨中间门槛,更不可站在或坐在门槛上,那是对佛和菩萨的不敬。
4、跪拜礼佛的规范动作:游人,香客先要将身上背的,手里提的包放在旁边,然后在佛像前两边的蒲团上跪拜(中间蒲团是留给出家师傅们跪拜的),先右手抚住蒲团中心,左手前伸,右手并齐,然后双手掌心反向上观想托着佛足,头叩下的位置在两臂之间,蒲团正中心的位置,抬头时翻掌向下,回收两手,左手先起右手伏蒲团,起身,再合十再拜。
5、香客上香以心诚为主,烧香时见香不着不能用嘴吹,不着时占点烛油再点。上香前要平举香与眉心齐高,可以冲四方礼拜,也可以只对佛的方向礼拜。香要尽量插端正,不能随便一扔。
6、寺院里可能随缘吃素斋,入斋者应自觉在佛堂功德箱内投入一些香火钱,以示乐施的诚意。
7、举止有礼
在寺院中见到僧尼,要合十施礼,经堂法器,香案蜡烛,供品不可随意乱动。
8、注意寺庙的环境卫生,在指定地点燃放花炮,注意安全。
石鼓山岩泉寺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