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种族隔离斗士
反种族隔离斗士——曼德拉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曾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主席。于1994年至1999年间任南非总统,是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
在任职总统前,曼德拉是积极的反种族隔离人士,同时也是非洲国民大会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的领袖。当他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时,南非法院以密谋推翻政府等罪名将他定罪。依据判决,曼德拉在牢中服刑了27年。1990年出狱后,转而支持调解与协商,并在推动多元族群民主的过渡期挺身领导南非。自种族隔离制度终结以来,曼德拉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赞许,包括从前的反对者。
曼德拉在40年来获得了超过一百项奖项,其中最显著的便是199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2004年,其被选为最伟大的南非人。2013年12月6日(南非时间5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住所去世,享年95岁。南非为曼德拉举行国葬,全国降半旗。12月15日上午,国葬仪式在库努村举行。
早年生活
曼德拉是家族中唯一上过学的成员,小学启蒙教师给他取名。1937年的纳尔逊·曼德拉纳尔逊。当曼德拉9岁的时候,他父亲死于肺结核。部落中的摄政王成为他的监护人,曼德拉于是就到离开父亲王宫不远的韦斯里安教会学校上课。按照腾布的习惯,他从16岁开始受业。曼德拉用了2年完成了惯常需要3年完成的初中学业。因为父亲的地位,他被指定为王朝的继任者。
曼德拉在福特哈尔大学上学时,遇到了一生的好朋友、好同事——奥利弗·坦波。并在曼德拉大学生涯第一年中,他卷入了学生会抵制学校不合理政策的活动。他被勒令退学,并被告知除非接受学生会的选举结果,不然不能再回到学校。此后,曼德拉在监狱时才获得了伦敦大学的函授法学学位。
离开福特哈尔不久,曼德拉就安排和腾布家族的继承人一起结婚。但他选择逃避,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约翰内斯堡。刚到约翰内斯堡后,他就在煤矿坑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不过,当矿场老板发现曼德拉是逃亡的贵族后就迅速解雇了他。曼德拉随后在约翰内斯堡的一家律师事务所找到了文书工作,在此期间于南非大学通过函授修完了他的学士学位,此后,他开始在约翰内斯堡金山大学学习法律。曼德拉在金山大学读书期间住在位于约翰内斯堡北部的亚力克山德拉镇,并遇到了他此后反种族隔离时的同事——乔斯洛沃、哈里斯沃兹以及鲁斯福斯特。
投身政治
1950年曼德拉与两名“叛国罪”同犯聊天。1944年参加主张非暴力斗争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
1948年,由布尔人当政的南非国民党取得了大选的胜利,由于这个党派支持种族隔离政策,曼德拉开始积极地投身政治,他在1952年的非国大反抗运动和1955年的人民议会中起到了领导作用,这些运动的基础就是自由宪章。与此同时,曼德拉和他的律师所同事奥利弗坦波开设了曼德拉坦波律师事务所,为请不起辩护律师的黑人提供免费或者低价的法律咨询服务,并先后任非国大执委、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1952年年底,他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
成为南非非国大青年联盟主席1958年9月2日,亨德里克·弗伦施·维沃尔德出任南非首相,其于执政期间出台了“班图斯坦法”,此举将1000余万非洲黑人仅仅限制在12.5% 的南非国土中,并且同时在国内实行强化通行证制度,此举激化了南非黑人与白人的冲突,最终导致了沙佩韦尔惨案的发生。
1960年3月21日,南非军警在沙佩维尔向正在进行示威游行的五千名抗议示威者射击,惨案共导致了69人死亡,180人受伤,曼德拉也因此被捕入狱,但是最后通过在法庭辩论上为自己的辩护,而无罪释放。
1961年,他领导罢工运动,抗议和抵制白人种族主义者成立的“南非共和国”;此后转入地下武装斗争。曼德拉创建了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Umkhonto we Sizwe)并任总司令。他曾秘密赴国外访问,并出席在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反非自由运动大会,呼吁对南非实行经济制裁。
被捕入狱
1962年8月,在美国中情局的帮助之下,曼德拉被南非种族隔离政权逮捕入狱,当时政府以“煽动”罪和“非法越境”罪判处曼德拉5年监禁,自此,曼德拉开始了他长达27年的“监狱生涯”。
1962年10月15日,曼德拉被关押到比勒陀利亚地方监狱。在那里,曼德拉为了争取自身利益而遭到单独关押,关押时间一日长达23小时,每天只有上午和下午各半个小时的活动时间。在单独关押室中没有自然光线,没有任何书写物品,一切与外部隔绝。最终,曼德拉放弃了自己的一些权利,他希望能够与他人交流。
1964年6月,南非政府以“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罪判处正在服刑的曼德拉终生监禁,当年他被转移到罗本岛上。罗本岛是1960年代中期到1991年那段时间内南非最大的秘密监狱,岛上曾关押过大批黑人政治犯。曼德拉在罗本岛的狱室只有4.5平方米,在这里他受到了非人的待遇。罗本岛上的囚犯被狱卒们逼迫到岛上的采石场做苦工。在岛上,曼德拉希望监狱方面同意他在监狱的院子里开辟出一块菜园,监狱方面多次拒绝,但是最终还是同意了曼德拉的要求。在岛上,曼德拉依然坚持着身体锻炼,例如在牢房中跑步,做俯卧撑进行锻炼。
1982年,曼德拉离开了罗本岛,他被转移到波尔斯摩尔监狱。自此,曼德拉结束了自己在罗本岛长达18年的囚禁。他在这里也开辟了一片菜园,并且种了将近900株植物。
1984年5月,官方允许曼德拉与其夫人进行“接触性”探视,当他的夫人听到这个消息时认为曼德拉可能生病了,当两人进行探视时,他们互相拥抱在一起,曼德拉说:“这么多年以来,这是我第一次吻抱我的妻子。算起来,我已经有21年没有碰过我夫人的手了。”
重获自由
南非在实行种族隔离后期那段时间内,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严厉制裁,这一切最终导致南非于1990年解除隔离,实现民族和解。
1990年2月10日,南非总统德克勒克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1990年2月11日,在监狱中度过了27年的曼德拉终于重获自由。出狱当日,他前往了索韦托足球场,向12万人发表了他著名的“出狱演说”。1990年3月,他被非国大全国执委任命为副主席、代行主席职务。
担任总统
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5月9日,在南非首次的多种族大选结果揭晓后,曼德拉成为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1997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主席一职,并表示不再参加1999年6月的总统竞选。1999年3月12日,被欧洲著名学府莱顿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5月,曼德拉总统应邀访华,他是首位访华的南非国家元首。6月正式去职。
生病入院
2013年3月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由于肺部感染复发,于27日午夜再次入院接受
治疗,这是自2012年12月以来,曼德拉第三次入院,也是他在3月份的第二次住院。在西方的复活节到来的时刻,南非人民纷纷前往教堂,为曼德拉祈福。
2013年6月8日,曼德拉因肺部感染复发被送往比勒陀利亚医院治疗。年6月12日,曼德拉孙子曼迪拉发布声明称曼德拉的病情已出现好转,曼迪拉向南非和全世界为曼德拉送上祝福的人表示感谢。6月23日,曼德拉病情开始恶化。医疗小组汇报说,在过去24小时里,曼德拉的病情“危急”。
2013年9月1日,南非总统府称,前总统曼德拉已经离开医院,回到位于约翰内斯堡的家中继续接受重症监护,但其病情仍然非常严重,健康状况有时也不稳定。
2013年12月6日(南非时间5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住所去世,享年95岁。南非为曼德拉举行国葬,全国降半旗。
葬礼
2013年12月10日11时起,曼德拉官方追悼会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国家银行体育馆中举行。
2013年12月11日,曼德拉的遗体将被转移到比勒陀利亚的联邦大厦中陈列三天,供民众瞻仰。
2013年12月11日至13日的每天早晨,曼德拉的棺椁将在比勒陀利亚的主干道上进行巡展,以供人们向他们的国父进行最后的道别。
南非官网公布,将有91个国家元首、政府领导人以及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曼德拉的追悼会和葬礼。其中包括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首相卡梅伦、英国王子威廉和查尔斯、法国总统奥朗德、加拿大总理哈珀、德国总统高克、意大利总理莱塔、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巴西总统罗塞夫、印度总统穆克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美国前总统卡特、美国前总统布什、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前首相梅杰、布莱尔和布朗等。
2013年12月15日上午,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的国葬仪式在曼德拉儿时生活过库努村隆重举行,具体地点是曼德拉的家族墓地。来自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葬礼仪式并讲话,近5000名各界人士送曼德拉最后一程。
伟大的国父
为了推翻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曼德拉进行了长达50年(1944—199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铁窗面壁28年(1962—1990年)。最终,从阶下囚一跃成为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为新南非开创了一个民主统一的局面。南非终身名誉总统。因脸上常带有笑容,被南非人民称之为“微笑大使”。
纳尔逊·曼德拉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非洲乃至世界政坛上一颗最耀眼的和平主义者。他领导的非国大在结束南非种族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94年4月新南非诞生,标志着非洲大陆反帝、反殖、反对种族隔离的政治解放任务胜利完成。最终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全球总统”。
即使在狱中,曼德拉也多次成为全球焦点,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遍及全世界,全球53个国家的2000名市长为曼德拉的获释而签名请愿;英国78名议员发表联合声明,50多个城市市长在伦敦盛装游行,要求英国首相向南非施加压力,恢复曼德拉自由。
曼德拉是一个标志,他代表了历经千辛万苦、南非人民用生命作为代价所换来的政治转型。对于这个国家而言,他扮演了“国父”的角色。
当我们凝视曼德拉的生平,不得不慨叹——在南非这样一个国家成功实现民主转型和政治的和平过渡,在过渡期和全面实行新的国家制度后,民主选举顺利进行,社会没有发生动荡,国家持续走向稳定、发展和繁荣,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提高,区域和世界影响不断扩大。这值得全世界人民特别是那些具有相似国情的国家人民的深思。
在滚滚历史潮流激荡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一个启示。曾几何时,南非国民党曾执掌国家政权长达40余年,但形势比人强在人民的民主诉求不断高涨和世界舆论的强大压力下,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向人民低头,而不是制造“历史决定说”来维护和谋求永远执政,是南非国民党的一项明智决策和历史性贡献。
历史创造英雄,英雄也创造历史,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真正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政治人物都会顺应历史和形势发展要求,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抱着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精神,自我改变,推动变革,而不是留恋个人权位,执着地维护其所在利益集团的狭隘既得利益。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二个启示。作为一个政治家,南非最后一任白人总统德克勒克必将因在重要历史时刻所做的正确决定而永受世人尊重。他和国父曼德拉一起受到诺贝尔和平奖的表彰,就是世界人民对其个人成就充分肯定的表现。
成功实现国家的重大政治转型和政权的和平过渡,社会和解和政治改革是必由之路,不同政治势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进行政治妥协是关键。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三个启示。南非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所作的政治转型,使得其成为世界上完成和平过渡的标志性国家。在南非黑人争取解放的历史过程中,非洲人国民大会放弃武装斗争,执政的国民党放弃永保政权的幻想,其他各派政治力量,都在此时刻保持团结,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妥协,是新自由南非诞生并完成和平过渡的重要推动力。
建立在宪政和法治基础上的民主制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确保国家和社会稳如磐石,经受社会和政治动荡的风险和考验。这是我们得到的第四个启示。南非和平过渡期间和新自由南非成立后,及时制定临时宪法和新宪法,并颁布施行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宪政和法治原则,是确保政治顺利转型、国家持续发展、社会保持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要素。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 敢说失去国家根本大法的约束和法治的效力后还能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保证国民的安全感。
保障民权和自由平等是大势所趋、历史所向,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这一人类发展的基本方向。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五个启示。南非在国民党之下就把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作为国家基本制度长期坚持,也曾将非国大、南非共产党等党派定为非法组织,并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但这一切都最终灰飞烟灭,归入尘土,就在昭示着一个颠簸不破的社会基本法则:灭人欲,天理就无法永存,只有顺乎人心人望,才是人间正道!
第二篇:马路斗士
戴夫·巴里在美国以独特的幽默和对现实社会的戏讽而备受推崇,他有五部作品曾先后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是一位颇为成功的专栏记者,一九八三年起在《迈阿密先驱报》供职。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如毒品走私,儿童保护,政府腐败等等,他犀利的笔调,敏锐的观察,诙谐的文风给许多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国普利策奖咨询委员会经过层层筛选,于一九八八年将新闻评论奖授予巴里。
Road Warrior马路斗士
By Dave Barry
徐正星 译
If you do much driving on our nation’s highways, you’ve probably noticed that, more and more often, bullets are coming through your windshield.This is a common sign of(1)Road Rage, which the opinion-makers in the news media have decided is a serious problem, currently ranking just behind global warming and several points ahead of Asia.How widespread is Road Rage? To answer that question, researchers for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Traffic Safety recently did a study in which they drove on the[1] interstate highway system in a specially-equipped observation van.By the third day, they were deliberately running other motorists off the road.“These people are MORONS!” was their official report.That is the main cause of Road Rage: [2]the realization that many of your fellow motorists have the same brain structure as a cashew.The most common example, of course, is the motorist who feels a need to drive in the left-hand, or “passing” lane—even though they are going slower than everybody else.Nobody knows why these motorists do this.Maybe they belong to some kind of religious 1)cult that believes the right lane is sacred and must never come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ires.Maybe one time, years ago, these motorists happened to be driving in the left lane when their favorite song came on the radio, so they’ve driven over there ever since, in hopes that the radio will play that song again.But whatever makes these people drive this way, there’s nothing you can do about it.You can 2)honk at them, but it will have no effect.People have been honking at them for years: It’s a normal part of their environment.They’ve decided that, for some mysterious reason, wherever they drive, there is honking.They choose not to ponder this mystery any further, lest they overburden their cashews.I am very familiar with this problem, because I live and drive in Miami, which proudly 3)bills itself as The Inappropriate-Lane-Driving Capital Of The World, a place where the left lane is thought of 4)not so much as a thoroughfare but as a public recreational area, where motorists feel free to stop, hold family reunions, barbecue pigs, play volleyball, etc.Compounding this problem is another common type of Miami motorist: the aggressive young male whose car has a sound system so powerful that the driver must go faster than the speed of sound at all times;because otherwise the nuclear bass notes 5)emanating from his 6)rear speakers will catch up with him and cause his head to explode.So the tiny minority of us Miami drivers who actually qualify as normal find ourselves constantly being trapped behind people drifting along on the interstate at the speed of diseased 7)livestock, while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being 8)tailgated and occasionally bumped from behind by 9)testosterone-10)deranged youths who got their driver training from watching the space-fighter battle scenes in Star Wars.And of course nobody EVER signals or yields;and people are CONSTANTLY cutting us off;and AFTER A WHILE WE START TO FEEL SOME RAGE, OK? YOU GOT A PROBLEM WITH THAT, MISTER NEWS MEDIA OPINION-MAKER?
In addition to Road Rage, I frequently experience Parking Lot Rage;which occurs when I pull into a crowded supermarket parking lot and I see people get into their cars, clearly ready to leave, so I stop my car and wait for them to 11)vacate the spot, and...nothing happens!They just stay there!WHAT THE HELL ARE THEY DOING IN THERE?!COOKING DINNER?
When I finally get into the supermarket, I often experience Shopping Cart Rage.This is caused by the people—and you just KNOW these are the same people who always drive in the left-hand lane—who routinely manage, by careful placement, to block the entire aisle with a single shopping cart.If we really want to keep illegal immigrants from entering the United States, we should employ Miami residents armed with shopping carts;we’d only need about two dozen to block the entire Mexican border.What makes the supermarket 12)congestion even worse is that shoppers are taking longer and longer to decide what to buy, because every product in America now comes in an insane number of styles and sizes.For example, I recently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to get orange juice.For just one brand of orange juice, Tropicana, I had to decide whether I wanted Original, Home Style, Pulp Plus, Double Vitamin C, Calcium, or Old-Fashioned;I also had to decide whether I wanted the 16-ounce, 32-ounce, 64-ounce, 96-ounce, or six-pack size.This is WAY too many product choices.It caused me to experience Too Many Product Choices Rage.I would have called Tropicana and complained, but I probably would have wound up experiencing Automated Phone Answering System Rage(“…For questions about Pulp Plus in the 32-ounce size, press 23.For questions about Pulp Plus in the 64-ounce size, press 24.For questions about...”).My point is that there are many cause for rage in our modern world;and if we’re going to avoid unnecessary violence, we all need to “keep our cool.” So let’s try to be more considerate, OK? Otherwise I will kill you.1)cult [] n.一群信徒
2)honk [] v.机动车辆的喇叭声
3)bill [] v.宣布,公告
4)not so much as 与其说是„不如说是„
5)emanate [] v.散发,发出
6)rear [] adj.后面的, 背面的,后方的7)livestock [] n.家畜,牲畜
8)tailgate [] v.太近地跟随另一辆车
9)testosterone [] n.[生化][药] 睾丸激素
10)deranged [] adj.疯狂的11)vacate [] v.腾出,空出
12)congestion [] n.拥塞,充血
温馨提示
(1)Road Rage 是用来描述某些驾车人在一种不可克制的狂怒状态下做出的一些冒进或暴力性的举动。通常人们认为,这些人开车时会大动肝火则是因为其他的驾车人侵犯了他们的“行路权利”,比如说不适当的超车、抢道等。盛怒之下,这些人就会做出一些冒犯的举动:轻微者如不停地向对方按喇叭,用高光去闪对方的眼睛,向对方做一个污辱性的手式或是骂上几句难听的话;严重者则可能会停下来寻求“武力解决”,用车子撞击对方,以至于造成严重伤亡事故。根据美国国家公路安全局的统计,在美国有半数以上的驾车人都曾经遇到过“公路暴力”的袭击,每年更有成千上万的人因此而死于非命。在“公路暴力”涉及到的伤亡事件中,受害者以十几岁到20几岁的年轻人占绝大多数,小资料
[1]Interstate Highway System 州际高速公路,正式称呼为纪念艾森豪威尔全国州际及国防公路系统(Dwight D.Eisenhower National System of Interstate and Defense Highways)。是美国公路系统的一部分,大多属高速公路,全线至少四线行车。自1956年开始建筑,至1991年完工。系统全长68,500 公里,覆盖除阿拉斯加州及波多黎各外各个州份。
[2] …as a cashew 在此句中,作者把开车者的大脑比作腰果,含义是腰果非常脆弱,轻轻一捏就碎,而开车者的大脑也很简单,经不起复杂的思考,以此用腰果作比喻。
如果你常在本国公路上开车,就可能已经注意到,子弹飕飕穿过车窗的险情是越发多了起来。这是公路暴力的常见表现,新闻媒体的舆论制造者已决定将它列为目前仅次于全球变暖的严重问题,比亚洲问题还要靠前几个排名。
公路暴力现象到底有多普遍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国家交通安全协会的研究人员最近做了一项研究,他们驾驶一辆装备独特的观察车行驶在洲际高速公路上。到了研究的第三天,他们故意把其它开车者从公路上逼走。
“这些人都是笨蛋!”他们在正式报告中这样写道。
认为许多别的司机都大脑简单——这正是造成公路暴力的主要原因。当然,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这些掌方向盘的人觉得非得在左车道,或是超车道开车不可,即使他们的车速比其他车都要慢。没人知道这些司机这么做原因何在。也许他们是某种狂热的宗教信徒,坚信右车道神圣无比,决不能与车胎直接接触。或许因为在多年前的某一天,这些司机行驶在左车道时,收音机恰巧播放了他们最爱听的歌,所以打那时起他们便只在左车道开车,希望收音机再次响起那首动听的歌。但不管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司机如此驾车,对此你只能是望车兴叹。你对他们按喇叭,但那只是对牛弹琴。这招已用了好些年头了:反正他们认为周围有噪音是一
件很正常的事。他们觉得,由于某种难以理解的原因,不管在哪开车,都会有喇叭声。他们决定不再对这个迷冥思苦想了,免得给自己的简单大脑增加负担。我对这个问题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就住在迈阿密,并在那开车。在这个得意地把自己标榜为‘世界错道驾驶首府’的城市里,左车道与其被看成公路倒不如看作是公共娱乐区,在车道内司机可以随意停车,举行家庭聚会、烤猪、打排球等等。使问题复杂化的是另一类迈阿密司机,在这些狂妄的青年男子车内,音响系统是超强无比,以至于自己必须超音速驾驶,否则从后喇叭发射出的核低音会追上来把他脑袋炸开花。
这样一来,迈阿密像我这样仅存的少数合格司机在州际公路上常被逼得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境:前有病牛拉破车似的爬行车挡着,后又被那些激素分泌错乱的年轻人撵地鸡飞狗跳。这些年轻人,仗着从看星球大战太空飞船格斗中学来的驾驶技术,在公路上横冲直撞。理所当然的是,不但没有一个人打信号示意或发扬谦让精神,我们还总是被人超车。老这么干,我们开始抓狂了知道吗?那又怎么样,你有意见吗新闻舆论制造者先生?
除了公路暴力,我还经常经历停车场暴力。我把车开进拥挤的超市停车场,看见有人坐进他们的车,摆出一幅要离开的样子,于是我停下车等他们空出车位。接着„„,那车根本动都不动!他们就那样待在车里!他们到底在车里搞什么鬼名堂?!做晚饭吗?
总算进了超市,我又常常碰到购物车暴力。是由这类人造成的——不用我多说你也知道就是那帮在左车道开车的人。他们能按惯例技艺高超地把一辆购物车堵住整个过道。如果我们真想阻止非法移民进入美国的话,就真该雇佣以推购物车为武装的迈阿密市民,只需要大概24个人就可以封锁整个墨西哥边界。
促使超市堵塞情况更严重的是购物者花费越来越长的时间选购商品,因为现在美国以每种商品的样式和大小分类的数量多得让人发疯。拿我最近去超市买橙汁为例,仅一种纯品康纳牌的橙汁,我就不得不选择是买原味的、家庭型的、加果肉型的、双倍维C型的、加钙型的还是老式型的。我还不得不决定是买16盎司的、32盎司的、64盎司的、96盎司的还是买六盒装的。就这样,商品选择的余地多了去了,如此又让我体验到“过多商品选择暴力”。我本可以打电话给纯品康纳公司投诉,但我很可能遭遇“自动应答电话系统暴力”。(“„„询问有关32盎司加果肉型请按23,询问有关64盎司加果肉型请按24,询问„„”)
我认为,现代社会造成人们发狂的原因很多,想避免不必要的暴力,我们都需要“保持冷静”。那就让我们多为别人着想一点,行不行?不然,你就准备受死吧。
第三篇:艾滋病小斗士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艾滋病小斗士》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李佳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词,重点指导书写“携”、“遭”字的笔画笔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脉络。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都读过这篇课文么?知道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指名交流,板书:恩科西)
2、2001年6月1日,当全世界的少年儿童都在庆祝着自己的节日的时候,这位年仅12岁的黑人孩子,却静静地离开了人世。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经这样感叹:
出示幻灯(师生轻声读):
“人类与艾滋病斗争失去了一个勇敢的声音,世界失去了一位同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
前南非总统曼德拉也痛切地说: 出示幻灯(师生轻声读):
“又一条年轻的生命离我们去了,一个人究竟该如何面对天灾,恩科西就是榜样。”
3、人们把恩科西称作——“艾滋病小斗士”
同学们,什么人可以称为“斗士”?(勇敢面对困难的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人。)
出示:斗士
(板题,读题,解题)
4、师:你了解艾滋病吗?请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出示课件
5、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著名的领导人给予了他如此高的褒奖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恩科西的人生。
二、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长点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这些词语会读吗?自己先读一读。
出示词语:携带、仁慈、遭遇、得以、病魔、孕妇、灾难、婴儿、媒体、不懈、呼吁、纤弱、艾滋病、约翰逊、曼德拉、轩然大波、另眼相看
师:在预习生字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特别难写的生字吗?给我们讲一讲。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通过以前学过的字来记忆,好方法;根据字的意思来记忆,好方法)师:我们在写“携”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很好,“携”字的右上部分是四横,师板书,在桌上写一写。
(二)读好长句。
师述:课文中有几句话比较长,读好它们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们来练一练:(课件出示逐句这5句话,出示一句后可暂停一次然后再隐去出示第二句话。)
将下面的长句子读通顺。(1)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感叹:人类与艾滋病斗争失去了一个勇敢的声音,世界失去了一位同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2)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悲观消沉,而是开始学习怎样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3)他说:“我希望政府向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艾滋病药物,使她们不再把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孩子。”(4)他还说:“人们不应该对艾滋病人另眼相看,我们需要关爱,拥抱艾滋病儿童是不会被传染的。”(5)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痛切地说:“又一条年轻的生命离我们去了,一个人究竟该如何面对天灾,恩科西就是榜样。”
(三)指名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
1、过程注意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关注学生的反馈并及时给予纠正。
2、朗读过程中重点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中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同学们预习时读了课文吗?自己再大声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这遍读和你之前读的有什么不一样?读书就该这样,多读,自然就读得更好。第一自然段,谁来读一读?第七自然段我想你推荐一位平时读书机会比较少的同学。读得很好,以后就要这样。最后两个自然段我们一起读。
2、同学们读得正确流利响亮。那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呢?快速浏览课文,用双竖线标出并思考每个部分的意思。(指名一个学生)(板书)
3、分得准确,概括得很清楚。同学们,把每个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再加上连接的话语,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谁能尝试一下?不急,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然后再请人来说。
4、师:你说得很完整,如果语言能够简洁一些会更好,(根据学生回答去掉某些句子)谁来试一试?
师:很好,你将刚才那位同学的概括进行了加工,表达得就更加清晰明了了,所以,聆听也是一种学习。
7、读完课文,我们发现课文先写了恩科西的去世,回过头来描写他的悲惨遭遇和顽强的斗争,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板书“倒叙”)
四、学习1、9自然段
1、出示“2001年6月1日,正当全世界儿童欢庆节日的时刻……他的死,引起了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
师:老师在刚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感到很惊讶,知道为什么吗?(他的死竟然引起了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
师:是的。课件点红“世界上”、“许多人”。一起读一读。
2、出示安南的话
师:他的离去也引起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关注,谁来读一读?(1个)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2——3个)(失去。失去)一起读一读
2、师:不仅安南,还有一个人也很关注恩科西的离去,他是?他是南非前总统,他为自己国家失去了这样一个孩子也很痛心,出示,齐读。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恩科西的离去引起了联合国秘书长、南非前总统和世界上那么多人的关注,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们先去看看他的身世。出示第二自然段,指读
2、师:你了解了什么?
师:一出生就还有艾滋病,这就是天灾!
师:我想同学们课前都查了资料,南非是非洲的一个国家,那是艾滋病重灾区。
3、师:在南非,像他这样患有艾滋病的儿童有很多,而只有他的离去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安南和曼德拉还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为什么,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12年啊,恩科西用他虚弱的身体和稚气的声音向我们述说着一个艾滋病小斗士的生命历程。下节课,就让我们深入的研读课文,共同感受恩科西那脆弱而又顽强的生命之光!
第四篇:艾滋病小斗士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轩然大波”“坦然”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3、通过朗读读课文,品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恩科西的“不幸”,感悟“小斗士”的斗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战胜“灾难”的信心。
4、通过朗读课文,品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提高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感悟“小斗士”的斗争精神。教学难点:
理解恩科西为什么会因为入学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引导学生树立战胜“灾难”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注意力、看听综合能力)
师:2001年初,恩科西的病情开始恶化。6月1日这一天,正当全世界儿童欢庆节日的时候,被艾滋病折磨得体重不到10千克的小恩科西终于静静地离开了人世。年仅12岁。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感叹:
生:人类与艾滋病斗争失去了一个勇敢的声音,世界失去了一位同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师: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痛切的说:
生:又一条年轻的生命离我们去了,一个人究竟该如何面对天灾,恩科西就是榜样。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容(思维与表达能力)
1.细读2—4自然段,感悟“不幸”,感恩“仁慈”(看听综合、思维与表达能力)师:恩科西遇到的天灾是什么?浏览2—4自然段,找到答案,做好批注。(中等生陈洋回答、较弱学生陈荣鑫补充)
生:浏览课文
生回报: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
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
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师:怎样理解“轩然大波”(田德丽、李茂谍)生:……..师:一个孩子报名上学是很正常,很平常的一件事,为什么恩科西上学却引起轩然大波,闹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呢?(王福星、李茂谍、陈静怡)生:………
师:因为学生的另眼相看,家长的另眼相看,学校的另眼相看,社会的另眼相看,我们的小恩科西那么的可怜,那么的无助,那么的不幸。师:小恩科西是不幸,但是比起其他的艾滋病患儿,他又是“幸运”的,他幸运在哪?再默读2---4自然段,找到答案,做好批注。(陈洋,施厚梅)
生:基尔.约翰逊收养了他。
他挺到了上学的年龄。
他得去上学
师:“挺”换成“坚持”可以吗?(赵贵旖,赵秀峰)生:…….师:“挺”是勉强支撑的意思,用“挺”更能体现恩科西顽强的意志力。
师:基尔.约翰逊的仁慈,收养了恩科西,温暖了恩科西,成就了恩科西。目前全球约有33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有千千万万个像基尔.约翰逊这样的人在关爱着他们,让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名字……
生:基尔.约翰逊
2.细读5---7自然段,感悟“小斗士”的斗争精神,聆听“小斗士”勇敢的声音。(检查能力,思维与表达能力,注意力,听能力)师:因为基尔.约翰逊的仁慈,成就了恩科西,让这个不幸的孩子成为一位同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成为我们的榜样。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默读第5自然段,做好批注。(梁隆硝,王晓蝶)
生: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悲观消沉,而是开始学习怎样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 师:自己的病情指的是……(赵文俊)生:……
师:“随时”指的是——(罗丹
朱正武)生;……
师:也许是早晨,也许是-——
师:由“随时都有可能死去”你读懂了什么?(王福兴
梁正妮)生:……..师:一般的人遇到一些灾难,如:重病,车祸,地震,生意亏本等会怎么做?(朱学成梁健平)生:…….师:这就叫做——— 生:悲观消沉
师:恩科西是怎样表现的?(赵玲娜)师:“坦然”是什么意思?(杨振鑫
朱正洋)生:…….师:请展开想象恩科西是怎样坦然的面对生活和面对可怕的艾滋病的?(黄金阁
李海旭 朱学成)生:……
师:从这个“坦然”我们可以感悟出恩科西—— 师:恩科西仿佛忘记了——
师:“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他是那样的——
师:恩科西的身体——-随时——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而是——
师:不仅如此,他一边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所以他能荣幸的在美国艾滋病研讨会上不断地向全世界呼吁,他的发言震撼了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的心灵。让我们用心来聆听这勇敢的声音 生:朗读恩科西的发言
师:全体起立,让我们跟随小斗士向全世界呼吁: 生:要接受……….师:这是 ——的声音,这是—— 的声音,这是—— 的声音…...生:这是纤弱的声音,这是稚气的声音,这是勇敢的声音…… 3.展开想象,拓展思维(思维与表达能力)
师:2001年6月1日,小恩科西静静的躺在病房了,养母基尔.约翰逊一直陪在他的身旁,他会说什么呢——(李亚朋
耿治星)生:……
师:此刻你想对他说什么?(赵文康
段正隆)生:…….三.培植信心,面对灾难(思维与表达能力)
师:面对天灾,恩科西是我们的榜样,如果是你面对灾难,你会怎么做———— 生:写
师:谢谢同学们的勇敢、坚强,坦然。同时也请同学们相信勇敢,坚强的恩科西无论是在天堂还是在地狱,他一样会乐观自信的面对灾难,永远是我们的小斗士。
板书设计 15艾滋病小斗士 与病魔斗
“挺” 与偏见斗
坦然 为他人斗
呼吁
双哨中心学校
杨永萍
2011年10月31日
第五篇:艾滋病小斗士
《艾滋病小斗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轩然大波”“坦然”“呼吁”“痛切”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3、通过默读课文,能围绕“为什么称恩科西是艾滋病斗士?”认真思考,从而科学了解艾滋病的知识,并学会关爱艾滋病患者。
4、品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斗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战胜“灾难”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
理解恩科西为什么被称为“小斗士”。
三、教学难点:
理解恩科西为什么会因为入学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为什么艾滋病会得到全世界如此重视,为什么拥抱艾滋病儿童是不会被传染的。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5课《艾滋病小斗士》
2、为什么恩科西被称为是“艾滋病斗士”呢?这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3、预期效果:只要你们认真品读课文,一定会有收获的。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感受恩科西的不幸遭遇
1、任务呈现
过渡:同学们,对于艾滋病,你们有哪些了解?(师生交流艾滋病常识)
师:的确,艾滋病的死亡率很高,而且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被人当成是瘟神与恶魔,被人另眼相看,这无疑是十分可怕的。我们的主人公小恩科西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位。他遭遇到了怎样的“天灾”呢?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找出有关语句,在旁边做上批注。
2、自主学习
生读课文2-4段,边读边勾画并批注。师巡视。
3、展示交流
(1)“恩科西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体会恩科西的无辜和失去母亲的悲痛)
(2)“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
(从列举的数据中感受艾滋病病毒的可怕,体会恩科西的不幸)
(3)“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
从“竟然”这个词中你想到了什么?
想象说话:在这九年中,恩科西是怎样生活的?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时,会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
“挺”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坚持”?
(4)尽管南非是艾滋病重灾区,但人们对艾滋病却缺乏科学的认识,面对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感到恐慌和畏惧。指导朗读第2~4自然段。
任务二:感受恩科西与病魔斗争的精神
1、任务呈现
恩科西一出生就感染了艾滋病毒,这样的孩子有的连第二个生日也活不到,恩科西却坚持活了12年,他是如何面对这可怕的艾滋病的呢?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的第5~7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2、自主学习
生读课文5-7段,边读边勾画并批注。师巡视。
3、展示交流。
(1)“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而是„„,„„面对可怕的艾滋病。”
①提出问题:“坦然”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什么?
②提供一封一个艾滋病大学生写给她父母的信,让学生读。
③根据这封信,让学生猜想一下恩科西“坦然”的表现是怎样的?
是呀,平静地面对每一天的生活,需要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又能平静地面对可怕的艾滋病,更需要的是顽强的斗志。
(2)“他一边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
①他是怎样关心患病儿童的,他主要做了哪些事?
②指导朗读“他曾经应邀到美国出席艾滋病研讨会,用纤弱的声音不断向世界呼吁:要接受和爱护艾滋病人,尤其要关心患病的妇女和儿童。”
A、恩科西在呼吁什么?
B、恩科西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吁?
C、联系艾滋病儿童的日记和一个艾滋病大学生的信,请你再一次向全世界发出呼吁。
D、在全世界都漠视艾滋病患者的社会里,恩科西能发出这样的呼吁,所以,我们说,他的声音表面是——(纤弱的),而实质上,却是——(勇敢的)
③指导学生读好恩科西在南非国际艾滋病大会上说的两段话。
A、他想告诉人们什么?
B、体问: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但为什么拥抱艾滋病人不会被传染?学生在看了下面的两份资料后回答这个问题。(附录:艾滋病的有关知识)
C、指导学生观察课题旁的插图:恩科西发言时的神态是怎样的?从这种神态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D、如果你是参加会议的代表,此时此刻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E、小结:恩科西是不幸的但为了全世界的艾滋病儿童,他在奔走,在呼喊,他在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与艾滋病抗争,与无知和偏见在抗争,他是当之无愧的小斗士。
(4)病魔是残酷的,恩科西的病情每天都在逐渐地恶化。(出示第二幅插图)
A、学生说说从插图中看到了什么?(可提供“骨瘦如柴”等词语)
B、想象恩科西对养母说了什么?(他的梦想)
C、小结:恩科西在生命随时都可能结束的情况之下还怀者这样美好的理想,还关心着艾滋病患者,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人啊。
(5)范读:然而,在2001年初,恩科西的病情可是恶化,6月1日这天,就在全世界儿童欢度节日的时候,被艾滋病折磨得体重不到十千克的小恩科西,终于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此时此刻,你又想说些什么?
(6)引读:南非总统曼德拉痛切地说——(“又一条年轻的生命离我们去了,一个人究竟该如何面对天灾,恩科西就是榜样。”读出“痛切”的语气。)
(7)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感叹道——(人类与艾滋病斗争失去了一个勇敢的声音,世界失去了一位同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8)今天,英雄的恩科西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那震撼人心的呼喊,时刻响在人们耳边,留在人们的心中——(引读他在两次国际艾滋病大会上的发言):今天,人类面临的天灾越来越多,象禽流感、非典、肿瘤,恩科西的顽强不屈,给所有的患者做出了榜样。联合国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这一天,红丝带将会飘扬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①课堂练说: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生,我们应当向恩科西学习,怎样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甚至灾难。
②课堂练笔:结合当前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对地震中遭遇天灾的孩子们写几句话,用上“不幸、顽强抗争、小斗士”等词。
2、结果反馈
同桌互相检查
3、反思总结
师:一个人究竟如何面对天灾,恩科西就是榜样!曼德拉先生的话说得多好啊!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记住恩科西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学目标: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感悟“小斗士”的可敬,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题,导入课文 1、学生朗读课题
2、师:2001年6月1日,正当世界儿童欢庆节日的时刻,一位12岁的南非儿童去世了。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去认识了解的“艾滋病小斗士”(学生接“恩科西”)
二、高度评价感受崇敬
1、对于他的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这样感叹: ■:出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评价
2、请学生自己读读这句话,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交流(这个评价很高,提高到世界、人类的高度;恩科西是个勇敢的孩子等等)4、指导朗读这句话
5、联合国秘书长这样感叹,南非前总统也这样说
■:出示南非前总统的话,指名读;集体读
6、同学们,恩科西仅是一个年仅12岁的黑人孩子呀!他为什么能得到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地位的两位领导人如此高的评价呢?他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请你通读整篇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三、自主阅读感悟人物
(一)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你能否找到一句话,这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意思同时也鲜明地告诉我们恩科西是个怎样的孩子? 2、交流、出示:他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
指导读好这句话
(二)★我们先来看第一方面,他与病魔顽强斗争。(板书:顽强斗争)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与病魔顽强斗争?请你找到几处关键地方,圈圈画画 ★交流:
1、⑴、出示图片:请大家看一组有关艾滋病儿童的图片。这些患病的儿童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简要地描绘一下。
⑵、师:你们了解艾滋病吗?谁来说一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通俗地讲,艾滋病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病人因体力消耗而极度虚弱、衰竭,呈恶病质状态,从而导致死亡。)⑶、所以说,艾滋病患者是痛苦的,是不幸的,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恩科西的不幸遭遇:
2、(1)“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
(2)“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
(3)“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
(当学生找到此句时,教师出示这句,并发问:再读读这句话,要特别注意哪些词呢?并说说从中你悟出了什么?“竟然”:一方面说明恩科西生命力顽强、毅志坚定。另一方面说明他能活这么长时间出乎大家的意料。“挺”是什么意思?用“坚持”,“撑着”这些词换它好吗?为什么?从这个词你能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备注:如果学生找不到这句话,教师则提示说:“其实,艾滋病给他带来的痛苦又何止这些?还有没有其它方面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教师导问:“轩然大波”是什么意思?比喻大纠纷。)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全校的大多数老师是什么反应?(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
当恩科西好不容易走进课堂,准备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是什么反应?(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
当恩科西第二天准备继续上学的时候,得知恩科西是一名艾滋病患者的家长,他们又是什么态度?(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他真是一个与病魔顽强斗争的(学生接:艾滋病“小斗士”啊!)
(三)、不仅如此,他还非常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板书:关爱患者),你能感受到吗?请你在有关的语句下面圈圈画画,做做批注。★、学生默读课文,做读书笔记 ★、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全班交流:
1、出席艾滋病研讨会,不断呼吁。出示第五自然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的词语?并说一说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教师抓住“纤弱”这个词语,深入发问: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身体虚弱。已经不行了。教师追问:在这种情况下,小恩科西他想到的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2、那么,第二件事是什么?(出席2000年的艾滋病大会。)
师:那么,此时已到艾滋病晚期的恩科西,已经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联系全文,大家描绘一下。
师:是啊,我们都很清楚,此时的恩科西,已经骨瘦如柴,身体极其虚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小恩科西仍然坚持发言。那么,哪位同学能够有感情地读一读他的发言。此时此刻,他心中想到的,依然是——他的心中,永远只有别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关心他人。有爱心。)的确,小恩科西是令人敬佩的,发言是感人肺腑的,他道出了所有艾滋病人的心声。所以,“震撼了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的心灵。”
师:是的,小恩科西的一番发言震撼了与会代表的心灵,也催生了在座同学的情愫。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想对媒体说些什么呢?现在,请允许我以记者的身份采访。(我将“话筒”送到举手的同学面前,开始“采访”。)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生1:我是某国卫生部的一位官员。听了恩科西的发言,我感到无比的激动。在人们对艾滋病还不很了解的情况下,一个小孩子竟勇敢地站起来为艾滋病病人说话,并提出这么多建议,他太了不起了!生2:我是一位平民代表。我懂得了,我们不应该对艾滋病病人另眼相看,而要加倍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生3:我是艾滋病病人的亲属代表。听了“小斗士”发言,我已经不再害怕艾滋病了,因为它不像我原先想象的那样可怕。回国后,我要教育人民接受艾滋病病人,与他们共同学习、生活,让他们拥有亲情,不再孤独。
生4:我是一名医护工作者。我要建议我国政府给艾滋病的孕妇提供药物,让他们的孩子不再受艾滋病感染。同时,改善艾滋病病人的生活、医疗条件,预防疾病传染。
教师小结:是啊,小恩科西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令人感动。从他的发言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他代表所有艾滋病患者,在与社会抗争。这抗争其实在唤醒人们,应给予艾滋病患者足够的尊重与帮助。
3、对未来充满希望。
师:从中你可以悟出什么?(☆、小恩科西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帮助更多的艾滋病患者)
4、过渡:恩科西如此热爱生活。顽强斗争,令人感动。可是艾滋病冷酷无情。恩科西的病情开始——(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
四、细读结尾感悟关注
1、但他最终也没能逃过病魔的手爪。2、出示恩科西在病床上照片,骨瘦如柴(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3、对于他的死,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这样说 4、出示他的话,指名读
5、体会曼德拉的话的含义(“悲切”的意思,悲痛而深切;就是激励人们在天灾面前要像恩科西那样正视现实,敢于拼搏,做顽强抗争的斗士。)
6、练习朗读这句话
7、介绍“红丝带”
过渡:人类面临的天灾越来越多,像禽流感、非典、肿瘤,恩科西的顽强不屈,给所有的患者做出榜样。今天,英雄的恩科西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那震撼人心的呼喊,时刻响在人们的耳边,留在人们心中。联合国确定每年的 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这一天,红丝带将会飘扬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⑴、简介“红丝带”(投影)。大家想想,红丝带有什么含义?(投影)
⑵、同时,各国人们都在身体力行,关心着艾滋病人。(投影)A、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国家总理温家宝等一些领导人,都到医院看望艾滋病人,并与他们亲切握手、拥抱,并与病人共进午餐。——听老师这么一说,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正常的交往是不会被传染的)
B、许多青少年学生也纷纷加入了关心艾滋病人的行列。
五、联系实际 培植信心
1、.同学们,恩科西面对着巨大的不幸,他不仅顽强抗争、自强不息,而且关心和他一样不幸的患者。为所有人做出了榜样。是一名真正的斗士。曼德拉先生的话说得多好啊!同学们,此时你心中肯定心潮澎湃,感受深切,请把你此时最想对我们说的话写下来吧!三句,两句都可以!可以用上感叹号!
2、交流朗读:(例:面对挫折,我们不是悲观消沉,而是要坦然面对,乐观自信。要有爱心,去帮助其他遇到“天灾”的人)3、最后,让恩科西这坚强的微笑定格在我们心中,永远地激励着我们,战胜困难,勇往直前!记住红丝带,记住12月1日!
板书设计: 顽强斗争
15、艾滋病小斗士 顽强不屈、有爱心
关爱患者
15、艾滋病小斗士 金城镇中心小学 徐玉秀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轩然大波”“坦然”“呼吁”“痛切”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3、通过默读课文,能围绕“为什么称恩科西是艾滋病斗士?”认真思考,从而科学了解艾滋病的知识,并学会关爱艾滋病患者。
4、品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斗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战胜“灾难”的信心。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6月1日,这是你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子了,对于你们这些十来岁的孩子来说,是充满甜蜜的节日。然而,在2001年的6月日,在全世界儿童欢度自己节日的时候,一位年仅12岁的孩子,却被艾滋病吞噬了幼小的生命,他就是我们今天课文的主人公——恩科西,一位艾滋病小斗士。(齐读课题)
2、什么叫斗士?(勇敢面对困难的勇士。)艾滋病小斗士呢?
3、让我们怀着对小斗士的深深敬佩再次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词:
携带仁慈 遭遇 得以 病魔 孕妇 天灾 轩然大波 另眼相看 虚弱 纤弱 尚显稚气 勇敢 顽强 坦然 呼吁 震撼 感叹 痛切 ①开火车读,正音 ②字形巧记 ③词义点拨:轩然大波、另眼相看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检查读课文。
3、读到现在,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要求简洁明了。
三、品读课文
过渡:一位12岁的孩子,面对绝症,谱写了生命的新篇章。
(一)感悟“不幸”
1、恩科西又遭遇了怎样的灾难、不幸呢?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2、自由读课文,圈画。
3、讨论交流:
①“1989年,恩科西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
师点:“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恩科西是无辜的,对他来说是个天灾。同时小小的他还失去了亲生母亲,命运非常悲惨。(读句)再引:从哪儿可以感受到艾滋病的可怕?(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可以看出艾滋病病毒非常可怕,恩科西何其不幸!引:但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出示句子)读这句话要特别注意哪些词呢?为什么呢?(竟然、挺——艰难、顽强)
②他还遇到了哪些不幸? “9岁那年,„„一场轩然大波。” ◆ 一个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孩子要入学了,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他的到来是不受大多数人欢迎的,想象一下,他们会怎样说,怎样表现呢?出示:
说话练习:
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全校的大多数老师
当恩科西好不容易走进课堂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
当恩科西第二天准备继续上学的时候,得知恩科西是一名艾滋病患者的家长
(这里有三种情况,你选择其中一种想象说话。)◆ 小恩科西的入学仿佛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大石头,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 引导感悟:我们应该看到恩科西的不幸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令他难受的是——人们的另眼相看,害怕他、歧视他、视他为洪水猛兽,他不能享受正常儿童所应享有的一切。
师:恩科西的不幸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令他难受的是人们的无知与偏见,歧视与冷漠。后来由于媒体的干预以及养母的不懈努力,小恩科西才得以背上书包去上学。
过渡:后来由于媒体的干预以及养母的不懈努力,小恩科西才得以背上书包去上学。
(二)感悟“小斗士”
过渡:面对如此巨大的不幸,恩科西绝望退缩了吗?他又是如何与不幸的命运抗争的呢?读课文5、6、7小节,把震撼你心灵的语句做上记号。交流感悟:
1、“恩科西的身体非常虚弱,„„患病的儿童。”(小黑板)①这儿用了2对关联词,是——(红显),放到句子了读一读,看看你能体味到什么?(指名读)(交流后点拨板书:顽强坦然 关心他人)齐读
②小小的、虚弱的、随时可能死去的恩科西是怎样关心患病的儿童的?
(1)“他曾经应邀到美国出席艾滋病研讨会,„„尤其要关心患病的妇女和儿童。”
出示:他的声音是,但内心是(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帮助坚强的恩科西向世界呼吁。(2)他还发出了哪些呼吁?
他说:“我希望政府„„给自己的孩子。”他还说:“人们不应该„„不会被传染的”
2000年的7月,国际艾滋病大会,从他去世的时间看,恩科西的病已经到了晚期,(出示图片)能形容一下你看到的恩科西吗?(骨瘦如柴 极其虚弱 眼神里透着坚强)
在这样的状况下,小恩科西还顽强地站在大会的主席台上为患病儿童争取权益,令人肃然起敬!他的呼吁道出了所有艾滋病人的心声,所以震撼了各国代表的心灵。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争取用你们的读震撼大家的心灵。
2、还有令你感动的语句吗?
“尽管恩科西感觉到生命随时可能结束,但他依然在梦想未来。„„关心艾滋病人。” 出示,请学生说说对这段话的感悟。
师:生命随时会画上句号,但梦想不会停止,(板书:拥有梦想)但简单而美好的梦想对他来说终究是那么遥不可及,令人心酸又感动。读一读吧!(齐读第七小节)
3、师范读8节:然而,(音乐起)在2001年初,恩科西的病情开始恶化。6月1日这天,就在全世界儿童欢度节日的时候,被艾滋病折磨得体重不到10千克的小恩科西,终于静静地离开了人世。让我们为恩科西祈祷吧!
4、现在教室里弥漫着淡淡的悲伤,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大家的心情更是痛切。出示两段话。教师引读。
5、恩科西静静地离去了,面对这样一位在死神面前顽强斗争的小斗士,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交流。
四、拓展积累:
1、是呀,生命的质量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创造的价值。看完了小英雄恩科西的故事,再来读这些语句,我想大家肯定会有更深的感悟。出示: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3、生命是美丽的,我们不要总是垂着头,勇敢地前进吧!
4、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梦想给你生活力量。
5、有了坚强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双翅膀。①自由朗读,男女轮流读,同桌齐声朗读 ②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背下来; ③填空朗读
2、坚强的恩科西用他短暂的一生为这些语句作了很好的诠释,他那震撼人心的呼吁,发挥了作用,联合国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这一天,象征关爱艾滋病人的红丝带将会飘扬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出示)
3、现在我想把一首诗送给恩科西,也送给大家。(出示)《让生命成为一棵树》(1)自由读;(2)男女生配乐朗读;(3)全班男女生配乐朗读。
五、总结全文,悄悄地对你说(出示)
15艾滋病小斗士 顽强坦然 关心他人 拥有梦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什么样的人被称为斗士?(勇敢面对困难的勇士)师:他们是值得称赞的,是令人敬佩的。那么,小斗士呢?就更
伟大了。
2、文中的小斗士指谁?(恩科西)
3、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小恩科西。(南非
黑人小男孩
1989年出生
2001年6月1日去
世)
4、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小恩科西,你准备用哪一个词?
(不幸
顽强
抗争
„„)——板书
二、进行新课
(一)感悟“不幸”(12′)
1、恩科西又遭遇了怎样的不幸呢?打开课本找一找,找出有关的语句,体会一下恩科西悲惨的命运。
2、生自读课文
3、讨论交流:
①“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
命。”
简介艾滋病:(艾滋病就是„„)(投影)
师:的确,他很不幸,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
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②他还遇到了哪些不幸?
“9岁那年,„„一场轩然大波。”(投影)A.理解上下文说说“轩然大波”在这儿指什么? B.那里的老师、家长、学生听说恩科西要来上学,他们可能会
说些什么?又会怎么做?
C.他们怕什么?(大家被怕被传染上艾滋病)——他们愿意接受恩科西吗?(不愿意)
D.是呀!身患艾滋病的恩科西被他们拒之门外。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恩科西,你最想得到什么?(得到别人的关爱
像正常儿童一样上学)
E.后来事情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由于媒体的干预以及养母的不懈努力,小恩科西才得以背上书包
去上学。
(二)感悟“抗争”
过渡:面对如此巨大的不幸,他是又如何抗争的呢?轻声读读课文5、6两节,把震撼你的语句做上记号?
讨论交流:
1、“恩科是的身体非常虚弱,„„患病的儿童。”(投影)①这儿用了2对关联词,找一找,你读读看,能体味到什么?(指导诵读)
(顽强
关心他人)
2、他又是怎样关心患病的儿童的?(1)“他曾经应邀到美国出席艾滋病研讨会,„„尤其要关心
患病的妇女和儿童。”
——这段话中,他在向谁呼吁?他在呼吁什么?找一找关键词。
(世界接受关心)
——南非人民做到了吗?(没有)
全世界人们做到了吗?(没
有)
——恩科西即使身体很纤弱,他也要不断向世界呼吁,谁能替他再呼吁一下?说出所有艾滋病人的心声。
(指导朗读)
(2)他还发出了哪些呼吁?
——他参加南非举行的国际艾滋病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①他说:“我希望政府„„给自己的孩子。”(投影)——他又在向谁呼吁?呼吁什么?找一找关键词。政府提供药物
——谁能把他的心声再说一下。(指导朗读)
(3)过渡:他还说了什么?
②他还说:“人们不应该对„„不会被传染的。”(投影)
——他又在向谁呼吁?呼吁什么?人们关爱拥抱 谁能再象恩科西一样,再呼吁一下。(指导朗读)(4)过渡:小恩科西的一番发言震撼了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的心灵。为了全世界的艾滋病儿童,他在奔走,在呼喊,——让我们来向世界、向政府、向人们呼吁。
教师引读(投影)小结:恩科西在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与艾滋病抗争、与无知和偏见抗争,他是当之无愧的(生:小斗士)
3、师引读7节:
尽管恩科西感觉到生命随时可能结束,但他依然在梦想未来。(投影出示)他说:“等我长大了,„„关心艾滋病人。” ——师:他梦想着自己能够健康长大,他梦想着自己能成为一名艾滋病专家,多么简单而美好的梦想。谁能把他的心声再读一读!
(指导朗读)
4、师范读8节:然后,(投影)在2001年初,恩科西的病情开始恶化。6月1日这天,就在全世界儿童欢度节日的时候,被艾滋病折磨得体重不到10千克的小恩科西,终于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当你听到这个消息,你的心情怎样? ——此时此刻,你又想说些什么?(投影)
5、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
(师引读:)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痛切地说:“„„”(投影)联
合国秘书长安南感叹:„„
6、人类面临的天灾越来越多,像禽流感、非典、肿瘤,恩科西的顽强不屈,给所有的患者做出榜样。今天,英雄的恩科西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那震撼人心的呼喊,时刻响在人们的耳边,留在人们心中。世界开始行动了,联合国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这一天,红丝带将会飘扬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7、简介“红丝带”(投影)。
大家想想,红丝带有什么
含义?(投影)
8、同时,各国人们都在身体力行,关心着艾滋病人。(投影)A、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国家总理温家宝等一些领导人,都到医院看望艾滋病人,并与他们亲切握手、拥抱,并与病人共进午餐。
——听老师这么一说,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正常的交
往是不会被传染的)
B、许多青少年学生也纷纷加入了关心艾滋病人的行列。
三、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认识了与艾滋病顽强抗争,不断呼吁人们关心、爱护艾滋病病人的小斗士――恩科西。最后,让我们记住恩科西,记住红丝带,记住12月1日!
四、拓展延伸 说话练习:
1、以“恩科西,我想对你说”为中心,表达对恩科西的同情、赞赏。
从恩科西的身上,我们学到了面对“灾难”,应该怎样做?(顽强抗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对自己,对生活充满信心。)(同情、帮助、尊重遇到“灾难”敌人,培植他们战胜“灾难”的信心。)
五、作业设计
在《上下五千年》读本中找几个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奋斗的人物
故事读一读。板书设计:
艾滋病小斗士
不幸
小恩科西
小斗士
抗争
(顽强不屈、有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