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展览速递丨徐悲鸿画院25周年书画展(油画部分作品欣赏)

展览速递丨徐悲鸿画院25周年书画展(油画部分作品欣赏)



第一篇:展览速递丨徐悲鸿画院25周年书画展(油画部分作品欣赏)

展览速递丨徐悲鸿画院25周年书画展(油画部分作品欣赏)

柳风《雨后宜兴》75X75cm陆虹江《晖映古镇》120X120cm 2015年张延昭《人民的力量》215X468cm 2013年

蔡涛《清风》120X160cm 2015年陈远华《丹巴古碉》113X132cm 2017年王阿敏 《冬季胡杨林》 72X162cm谭全昌《天赐》100X80cm 2012年许文 《密云一角》 80X100cm 2014年马振江《喀什葛尔记忆》180X150cm陈士斌 《煤窑村》 100X80cm 2016年路卫星《思路》 50X60cm明丽华 《在哪里》 180X150cm 2015年王丽君《油菜花盛开的季节》 60X90cm周小宁《北堡老窑》100X130cm李根《女人体》 120X180cm李四维《旅游季节之一:沙滩集市》180X140cm柳庄 《山村达人》170X195cm2014年曲小丰《长城冬雪》81X65cm王东男《韵》146X97cm 2014年边九秋《葡萄》100X80cm丁宗江《藏北沟壑》90X115cm2017年姜慧《阳光下的树林》 120X80cm康美《老城》80X100cm 2010年许广专,许博《老伴》135X200cm 2016年漆晓勇《西行日记》130X150cm 2017年何树海《北京.平谷》 60X80cm 2007年张建林《香樟树》100X90cm周武发《 水乡记忆》 160X130cm 2015年蔡传胜《扎西》 100X120cm 2014年陈明华 《盛夏》95X120cm 2017年梅东升《风从草原来》145X140cm续鹤贤 《雄风》150X160cm 2014年宋金泽

无题

130X170cm脱蕾《春来发几枝》190X130cm于桂元《高原医疗队》110X180cm 王威《皑雪》布面油画120X80cm2014年赵洪生《之间》

50X100cm卞相男《收获》100X180cm曹光满《岁月》50x60cm江向东 《古道西风》80X100cm李永浩《练为战 》150X180cm林凡《水岸远眺》100X140cm罗民力 《烟雨婺源》50X60cm 2014年张明《凉山.美姑集市》 150X150cm张正荣《草原牧歌》135X135cm周赤舟《大风景2》

180X200cm郑春龙《苗女》160X80cm 2013年张清山《神山圣水之一》150X80cm崔根男 《美丽的喀什古城》100X100cm 2017年邓乐民《春寂》120X130cm李建荣《正月十五》120X80cm尚波《牧后的静》80X128cm王海军《垄上行》 120X180cm 2014年宋卫东《太湖渔港》100X150cm李哲坤《庭院七十六》150X160cm 2017年由兴波《午后时光》150X150cm 2017年郑鲁青《影系列之四.》 160X140cm 2016年木西《洱海边的早餐》170X130cm 2016年赵忠燮《和风-侗寨印象》140X110cm梁朝水《暖阳依旧》120X180cm 2014年李忠军《奶茶》

130X100cm 2017年 谢明《沙角之语》60x80cm宋强 《静溢港湾》150X180cm 2017年肖波 《祈祷》100X80cm肖勇鸿《海边·之二》80X130cm 2017年李彦君《夕山》150X200cm

2016年

刘芳《石窟寺》130X160cm 2015年罗春杰《塞外早春》100X120cm

2017年魏占峰《我们的梦》140X160cm陈红汗《上古遗风》80X100cm颜伶《时光》100X130cm李建平《梦园》60X90cm李岩冰《山村日记》90X120cm杨善臣《老城之六》90X180cm郑虎彪《晨》100X160cm孙志远《干草房》113X140cm 1997年张一兵 《江南》150X100cm李藻华《岁月无声》

150X180cm 2015年石建军《思源亭写生一》 60X50cm 2013年萧永军《相伴》100X100cm阿里娅《土默特风景系列1号》50X50cm郑华杰《小时代》

50X90cm陈泽鲲 《尘封的信仰》138X200cm刘烽《大地乐章》100X160cm 2015年贾见罡《夺魁》130X150cm刘恒伟《沉寂的白桦林》150X65cm 2015年陆爱民《喀什噶尔古城》180X80cm糜红飞《时间的玫瑰二》180x180cm唐卫强

《静谧》114X146cm 2016年袁慧铭《仰望》180X150cm赵罡《伙伴》100X100cm 2015年丁平《丝路巴扎情》150X120cm毕洪量《龙之舞-52.1》100X100cm孙九龄《秋实》 布面油画 100X100cm 2017年王大瑞作品《山水有情》200X100cm杨继锋《港湾》120X160cm谭建武《 醉红》91X122cm朱家民《雪浴山庄》 60X80cm 2017年王宏峥《尘--夜曲》

80X80cm 刘强

《煦风》90.5x90.5cm池颖红《空间物语之八》180X130cm 2011年张文建《静雪无声》120X140cm王学田《青塔湖》 80X100cm 2016年苏新《新十二花神.桂花》80x120cm2016年赵一杰 《路·峰》 150X150cm杨静 《沧桑》

73X54cm2017年

高飞《维吾尔族老人》50X60cm2017年张可扬《额尔古纳河畔的牧人们》120X150cm 2016年傅寅羿《记忆中的圣托里尼》

60X80cm关森《光辉岁月》

170X170cm 黄建兵《码头上丰收的景象》 100X80cm李克霞《羊之六》

160X140cm 2010年赵正刚《力士与天王》80X50 2016年周福林《海军陆战队系列之169》 131X170cm黄恒《梨园之墨戏一》160X140cm闫宝云《寒窗思瑶》 60x90cm 2015年黄华兆《雅风》50X70cm张春华《圣诞树》150X120cm 2014年戴双清《湘西古镇》130X140cm2013 年林海《曙光》200X112cm金龙杰《生息1》

70cmX280cm

2014杨素霞《暗香》

70X90cm 2015年石小波《有风的日子NO2》180X180cm 2015年张学《摆渡》120X150cm祁颖《九识乐居图》50X60cm李雪松《残秋图记4》

90X90cm 2016年 戴平均 《次仁多杰-来自拉牧措的祈祷》 146X96cm2015年王丽娜 《相约行山听秋声》80X100cm2017年宋冲《八骏图》180X150cm2014年谢慕佳《溪畔》120X160cm 姚刚《绿萝花3》165X180cm 2017年高连保《何人不起故园情》

120X120cm

2016年陈佳《敦煌石窟》150X120cm李华琪《影子之十一》85X85cm 2016年侯庆锋《时尚2》160X180cm孔霞《那个地方》150X120cm李阳《港口》60X80cm王吉虎《静静的海面》70X100cm 2015年宋玉《古民居》130X130cm邹正伟《角》160X80cm 2014年舒兴华《手中的温度》180X150cm2015年马青山 《老道外》100X100cm张钧《佛造像》60X80cm孔德峰《南门码头系列一》100X120cm 李强《金秋之三》210X175cm 2014年 张柏平《听海》60X90cm 刘阳阳 《虫趣》

130X120cm 2017年廖世洲《女画家》92X138cm 2017年青格乐图《隐于表象3》100X100cm2014年岳小清《待嫁的新娘-红盖头之二》100X80cm2017韦明思 《家园》70X80cm石经虎《尘封.记忆》

76X57cm 2014年

第二篇:徐悲鸿作品欣赏

徐悲鸿作品欣赏

徐悲鸿

(1895.7—1953.9)。男,汉族,江苏宜兴人。自幼随父亲徐达章读书学画。十三岁时家乡遭水灾,随父流浪江湖卖画为生,绘画以“神州少年”题款。1915年去上海,谋事不遂返回乡里。第二年又去上海,以典当度日,后投画上海审美馆馆长高剑文、高奇峰兄弟,得以出版销售。同年考入震旦大学法文系。后明智大学征求仓颉画像,投画中选,因之结识康有为、王国维诸人,得机会包览金石书画名作,开始尝试结合西洋画的明暗透视表现中国画的空间体积,创作大量的国画作品。1917年去日本,倾囊购画,半年后回上海,后去北京,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由罗瘿公、蔡元培推荐去法国留学,考入法国高等美术学校,以校长弗拉孟为师,结识名画家达仰,得益良多。1923年所作油画入选法国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得好评。1925起创作日趋成熟,有油画《萧声》、《蜜月》、《原闻》、《怅望》、《抚猫人家》等相继完成,优以《萧声》、《远闻》为人称颂。1927年去瑞士,意大利,在欧期间观摹了大批古今绘画名作和雕塑艺术珍品,视野大开。1927年4月回国任田汉筹办的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不久又任中央大学教授,教学之余创作完成具幅油画《田横五百士》。1929年由蔡元培推荐,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大力提倡国画革新,反对因袭守旧。后因聘齐白石为教授遭人攻讦,辞职回南京,又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1933年完成具幅油画《徯我后》,并先后去法国、意大利、苏联等国举办中国近代绘画展览,去比利时、德国举办个人画展。1934年秋回国。1935年去广西写生,创作了《风雨思君子》、《晨曲》、《古柏》等中国画。1937年后仍任教于中央大学,在重庆创作了《负篑巴妇》、《巴人汲水》、《自写》等中国画。1940年春应泰戈尔之邀去印度讲学,为泰戈尔、甘地画像,并举办个人画展。后赴印度大吉岭,创作有中国画《愚公移山》《喜马拉雅山》等,油画《喜马拉雅山的晨雾》。1940年底去新加坡日夜作画,第二年在吉隆坡、槟榔屿等城市举办筹赈画展。1942年夏抵重庆,先后在贵阳、重庆、成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在国内外举办多次画展之所得全部赈济国难灾民。1946年任北平艺术学校校长,并任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1949年去布拉格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同年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并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国画创作坚持师法造化的写实传统,吸取外来的艺术技巧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方法,能融会中西、贯通古今,达到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浓厚的民族特色的高度结合。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山水、人物、鸟兽、花卉无不落笔有神,刻划尽致。尤擅画马,所画奔马,意蕴深刻,神形兼备,称誉海内外。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数十年,重人爱才,奖掖后生,帮助同人,当代有成就的艺术家出其门下或受其指导者甚多,一生对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奔马图

1941年,纸本水墨

130×76厘米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2、愚公移山图

1940年,纸本设色

1.43×4.24米

徐悲鸿纪念馆藏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画家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就空间布局,他作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背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翠叶修篁。

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3、田横五百士

1930年

布面油画

197×349cm

徐悲鸿纪念馆藏

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史记·田儋列传》原文这样记载:“……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遂自刭。……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文末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可见徐悲鸿作此画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慨,撼人心魄。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妪和少妇拥着幼小的女孩仰视田横,眼神满含哀婉凄凉,其雕塑般的体积,金字塔般的构架无疑使我们想起普桑、大卫的绘画。普桑喜用的红、黄、蓝三原亦在徐的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突出了田横与青年壮士之间的对答交流。背影衬以明朗素净的天空,给人以澄澈肃穆的感觉。“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正是德国古典病态学家温克尔曼所提倡的艺术格调。

欣赏徐悲鸿的画时,会发觉画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前跨的腿、支立着的木棍、阴森锋利的长剑构成了一种画面节奏,寓动于静,透出一种英雄主义气慨。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

4、牛

立轴 设色纸本

辛未(1931年)

钤印:悲鸿

题识:芳草得来且自饱,更须向计慰平生。乙黎贤兄雅教。辛未春悲鸿。

乙黎即钱昌照先生。钱昌照生于1899年,父亲钱荃琛,兴办实业,母亲为清代名臣龚自珍的后代。钱先生自英国留学归来,即在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及资源委员会任要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5、梅花

立轴 设色纸本

壬申(1932年)作

钤印:东海王孙

题识:春如短梦初离影,人在东风正倚栏。壬申春尽写奉性元夫人雅赏。悲鸿。

性元夫人乃钱昌照先生的夫人。

6、春之歌

立轴 设色纸本

乙亥(1935年)作

钤印:悲

题识:春之歌。大千道兄教正。乙亥悲鸿。

徐悲鸿画马名闻天下,他的马之所以能在上千年来无数画马的作品中凸现出来,主要是他成功地将西画的技法和精神溶入了国画中,注重比例、造型准确,以形传神。牛也是徐悲鸿特别钟爱的题材,他所画的牛犹如他的马一样意韵生动、神气十足。此图中体形庞大的牛,与小巧灵动的儿童,以及泛着新绿的垂柳,构成了充满希望的春之歌。

7、落花人独立

立轴 设色绢本

1944年作

钤印:徐、悲鸿

题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卅三年元日悲鸿磐溪斋中。

徐悲鸿的人物画最能体现其“惟妙惟肖”的艺术主张。无论是在讲究素描结构,光线明暗的肖像中,还是在纯以传统笔墨线条造型的人物画中,徐悲鸿都追求惟肖及神似。此幅仕女图,既以细笔线描的传统工艺方法为主,又颇具现代感和时代气息,别有一番意韵。

8、松

立轴 设色纸本

钤印:悲鸿

题识:虬枝历与雷霆斗,士脉微枝春气醒,一代淫威谁敢赭,天荒地变独青青。寿石工集散原老人句。汉仑先生雅教。悲鸿。

9、草书四言对联

立轴 水墨纸本

钤印:悲鸿

题识:永松仁弟嘱,悲鸿。

10、狮吼

1922年

素描

42×62.5厘米

11、箫声

1926年

布面油画

80×39厘米

12、睡

1926年

布面油画

40×51厘米

13、陈散原像

1929年

布面油画

60×73厘米

14、九方皋

1931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39×351厘米

15、傒我后

1933年

布面油画

230×318厘米

16、桂林风景

1934年

布面油画 56×7417、黄山

1935年

布面油画

67×81厘米

18、雪

1936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31×78厘米

19、逆风

1936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01×83厘米

20、巴人汲水

1937年

纸本设色 国画

294×63厘米

21、漓江春雨

纸本设色 国画

74×114厘米

22、巴之贫妇

1937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02×63厘米

23、风雨鸡鸣

1937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32×76厘米

24、月夜

1937年

布面油画

90×97厘米

25、女人像

1938年

布面油画

132×107厘米

26、牛浴

1938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30×75厘米

27、负伤之狮

1938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10×109厘米

28、大树双马

1938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31×77厘米

29、印度牛

1929年

布面油画

66×68厘米

30、群奔

1939年

纸本设色 国画

95×181厘米

31、少妇像

1940年

布面油画

82×54厘米

32、泰戈尔像

1940年

纸本设色 国画

51×50厘米

33、喜玛拉雅山

1940年

纸本水墨 国画

34×52厘米

34、群马

1940年

纸本水墨 国画

110×122厘米

35、木棉

1940年

纸本设色 国画

96×45厘米

36、喜玛拉雅山之晨

1940年

布面油画

95×59厘米

37、喜玛拉雅山之林

1940年

布面油画

58×68厘米

38、鹅闹

1942年

纸本设色 国画

92×61厘米

39、庭院

1942年

布面油画

64×78厘米

40、月色

1942年

纸本设色 国画

65×54厘米

41、灵鹫

1942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21×92厘米

42、孔子讲学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09×113厘米

43、李印泉像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76×43厘米

44、银杏树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01×88厘米

45、读

1943年

布面油画

101×61厘米

46、玉簪花

1943年

布面油画

66×48厘米

47、山鬼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11×63厘米

48、群狮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13×217厘米

49、少陵诗意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50×55厘米

50、国殇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07×62厘米

51、梅花通景

1944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10×125厘米

52、徐夫人像

1943年

布面油画

62×48厘米

53、骑兵英雄

1950年

布面油画

88×63厘米

54、农民任继东像

1950年

素描

31×25厘米

55、神鹰图

抗日战争期间

纸本水墨 国画

32.5×26厘米

56、鸡竹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47.5×52.5cm

创作时间: 癸未(1943年)作

57、四喜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08*56cm

特征: 镜心

创作时间: 194658、双骏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53*65.5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4259、三友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27*62cm

特征: 镜片

创作时间: 194660、马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水墨纸本

尺幅: 100*61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4461、双马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11*72.5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4762、秋风立马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07.5*53cm

特征: 立轴

63、马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31*78.5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3664、马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99.2*52.7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3565、柏马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09.9*54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3566、马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04*54.5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193467、群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110cm*122cm

类别: 国画

创作时间: 1940

现收藏者: 徐悲鸿纪念馆藏

68、六骏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50×93cm

类别: 国画

现收藏者: 徐悲鸿纪念馆

69、驰骋图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90×55cm

现收藏者: 徐悲鸿纪念馆

70、奔马

作者: 徐悲鸿

媒材: 设色纸本

尺幅: 105×74cm

特征: 立轴

创作时间: 卅年二月在吉隆坡作

71、群奔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95*181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横幅

创作时间: 1939年作

72、立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92*61cm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43年作

73、立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92*61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1943年作

74、奔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52*78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

创作时间: 1938年作

75、大树双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131*77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1938年作

76、群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110*112cm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1940年作

77、饮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90*57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1941年作

78、立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89*57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1943年作

79、回头马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88*57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创作时间: 1943年作

80、九方皋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139*351厘米

特征: 水墨设色纸本横幅

创作时间: 1931年作

作品简析: 《九方皋》,这是取材于《列子》中的故事:春秋时代,有个姓九方,名字叫皋的人,很有识马的本领。有一天,秦穆公对以相马闻名的伯乐说:“你的年纪已经很老了,儿孙中有没有可以继承你的本领繁荣人?”伯乐叹息道:“我的子孙中有能识马的,但没有能是识千里马。我有一个朋友,名叫九方皋,他虽是个挑柴卖菜的苦力,但识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秦穆公听了,非常高兴,便叫九方皋为他物色一匹千里马。九方皋在各地跑了三个月,看了无数的马,最后,才找到他所中意的一匹黑色雄马。他回来见秦穆公,穆公问道:“你找的吗是什么颜色的呀?”九方皋回答道:“黄色”穆公又问:“是雌的还是雄的?”九方皋答道:“雌的”穆公叫人牵马来看,却是一匹黑色的雄马,不仅大失所望,便对伯乐说:“九方皋连马的的雌雄颜色都不能辨认,如何能识别马的的好坏呢?”伯乐喟然叹息说:“大王呀,您不知道:九方皋在观察马时,是见其精望其粗,在其内而望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呀!”意思是说九方皋注重的不是马的皮毛外貌,而是马内在的精神、品质。秦穆公听了,令人骑上这匹黑色的雄马实验,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徐悲鸿有感于这个动人的故事,正是由于他亲眼看到了在当时的政府统治下,大量人才被压抑、被埋没的现状;也是由于他亲身感受到要提携、培养一个有才华的人是何等的艰难;同时,他永远也望不了自己为生活所迫几乎投江自尽的悲惨经历。。。所有这一切,都强烈激发着徐悲鸿的创作欲望。他要籍《九方皋》倾吐内心的抑郁,抒发渴望发掘人材的美好意愿。这幅宽三百五十一厘米、高一百三十八厘米的中国画,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朴实的劳动者——九方皋的形象。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察看面前的那些马,而那匹黑色的雄马仿佛突然见到了知音,它发出快乐的嘶鸣,扬起钢铁般的蹄子,跃跃欲试。

徐悲鸿笔下的马都是奔放不羁的野马,从来不戴缰辔,画中黑色的雄马却例外戴着缰辔。有人问徐悲鸿:“这是为什么?”徐悲鸿笑答:“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者制。”

81、《春山十骏图》

作者: 徐悲鸿

尺幅: 33.8×179cm

类别: 国画

创作背景: 此画上款是:“曼士二哥”,徐悲鸿与黄曼士情谊深厚,徐将其视为“平生第一知己”,尊称曼士为二哥”,同时也有文献记载画是赠与新加坡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分公司总经理黄曼士的。黄曼士(1889-1963),祖籍福建南安,出身名门,交游及广。1925年徐悲鸿在法国读书时境遇窘迫,经黄曼士大哥黄孟圭引见.到新加坡为南洋侨领画像,与黄曼士昆仲结下深厚情谊,视为“平生第一知己”,尊称曼士为二哥.从1925年到1942年间,徐悲鸿曾多次到新加坡,都是住在黄家的江夏堂,为黄曼士画了百余幅画作。当时,悲鸿先生画的最多的是马,以咏志抒怀,时有“万马奔腾江夏堂”之称。1946年,黄孟圭还为此《十骏图》题诗一首,徐悲鸿并复信表示感谢,亦成佳话。

资讯: 在2003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为421号拍品,估价:RMB 300-400万元,以200万元底价起拍,经过数十轮竞争,最终以627万元成交,创徐悲鸿中国书画作品拍卖世界纪录。

作品简析: 此幅作品系徐悲鸿一生可数力作之一,可谓三绝:一是存世仅见的十匹马,徐悲鸿画三马、五马虽也不多,但还是偶然可以见到,画十骏至今所知仅此一件;二是十骏形态各异,奔跑、跳跃、翻滚、饮水,善画马的徐悲鸿将马的形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三是背景丰富,画春日山坡,绿以意盎然,一派生机。

第三篇:刘梅子油画作品欣赏

刘梅子油画作品欣赏

刘梅子,中国当代青年画家,出生日期 : 1980.10.22,籍

贯 :

浙江温州,2006 毕业于温州大学美术学院,2009 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2010 任上海电影艺术学院美学教授,今日美术馆22院街B-12雅典娜艺术空间 画家现居北京。展览:2010年12月

作品《后现代女画家的生活日记》系列参加中国当代绘画展

宁波美术馆,2010年11月

作品《后现代女画家的生活日记之2月14日》参加保利5周年秋拍预展,2010年05月

作品《巢-1》参加台湾师范大学学术邀请展

台湾师范大学展厅,2010年04月

作品《静物一》参加中国第二届小幅油画展

中国美术馆 全国巡展,2009年10月

作品后现代女画家的生活日记系列个展,雅典娜艺术空间,2007年,作品《那边》参加温州女画家作品展,温州展览馆2006年,作品《浴》参加温州首届油画展,温州展览馆,2005年,作品《风景1》参加浙江写生美术展。

中国青年女画家刘梅子的“后现代女画家的生活日记”系列绘画展在艺术区拉开帷幕。该画展展出了刘梅子近年来的十余幅大型油画作品,作为一位80后的年轻艺术家,她用她的画笔真实而又准确地记录了她这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存状态。她的“后现代女画家的生活日记系列绘画”堪称80后画家艺术主题和创作风格的一个标本性的范例。她将自己个人的日常生活变成了一部自娱而又娱人的快乐戏剧。在画中,她是自己的演员,又是自己的观众,而这些作品则让我们领悟到寻常生活的诗意与美感。

文化部、今日美术馆、北京画院、中国文联、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相关领导出席了该画展的开幕式并给与了高度的评价,著名艺术评论家王端廷在开幕式中说:“特写式的人像、平面化的造型和简洁的画面,刘梅子的绘画显示出受美国波普艺术家阿历克斯?卡茨绘画风格的影响。在观念艺术大行其道的中国当代艺坛,刘梅子通过架上绘画将“变生活为艺术”的观念作了全新的演绎。”

在中国当代画坛,80后画家正以其鲜明的代际特征成为一股最富活力的新生力量。不同于60后艺术家的愤世嫉俗,也不同于70后的玩世不恭,80后艺术家热情地拥抱现实并积极地追求未来。而刘梅子的此次画展就是80后这一新生力量的代表之作。

著名慈善家李春平、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王中军及众多圈内好友也应邀参加此次的画展开幕。

第四篇:江山多娇著名山水画家赵树松作品展开幕(附部分作品欣赏)

江山多娇——著名山水画家赵树松作品展开幕(附部分作品

欣赏)

赵树松中国山水画家,斋号不惑堂,河北安平县人。现为天津工艺美院教授,中国美协会员,天津文史馆馆员。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教于李可染、李苦禅、蒋兆和、刘凌沧、叶浅予诸先生。毕业后一直在天津工艺美院从事中国画教学。曾数十次深入名山大川写生,或对景学生或目识心记,积累了大量写生画稿。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峨嵋欲雨》、《海上升明月》、《侗乡三月》分别入选第六、七、八届全国美展,《华夏魂魄》、《月是故乡明》分获天津市美展二、三等奖。编著有《山水画基础技法》、《山水画写生技法》、《黄山山水画写生技法》、《黄山山水画写生技法》(光盘)。由天津市文史研究馆主办的“江山多娇——赵树松山水画展”于昨日上午在市文史馆开幕。本次展览为赵树松先生从艺60多年来的首次个人展览,共展出山水画作60余幅。每一幅作品都是赵树松先生深入祖国名山胜水采风写生后经过反复艺术加工完成的精品佳作。这些作品气象博大、雄浑苍劲、笔墨精妙,布局严谨,具有浓厚的时代生活气息和鲜明的艺术个性。天津美协主席王书平:“赵树松老师是天津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这些年,赵老师深入生活,各地写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种艺术追求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为推动天津山水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祝贺赵老师的展览圆满成功。”著名山水画家侯春林:“赵树松毕业于中央美院,师从李可染、李苦禅、叶浅予等先生,作品来源于写生,是当之无愧的山水画大家。”著名美术理论家王振德:“赵树松从学画到现在60余年,得名师传授,立足传统,一以贯之。其山水画之成就,当代画人出其右者不多。”著名花鸟画家贾宝珉:“今天看到赵兄那么多作品,实在佩服,作品新鲜、大气,充满大家气概,而且以深厚扎实的功力,得广大同仁和爱好者的任同和称赞,同时赵兄的高尚人格,是我们学习的傍样,祝赵兄展览成功,艺术永春,健康永顺!”著名花鸟画家阮克敏:“赵树松教授是著名的山水画家,早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树松敬重可染先生的人品、艺品。刻苦研习孜孜不倦深得先生的艺术精要。同时他也花费了很大气力研究传统绘画艺术,几十年的刻苦磨砺,使他卓然成材“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的名言,几十年来,树松老师真可谓是一个践行者,他走遍大河上下、大江南北,看他充满画夹的写生画稿,其严肃认真的态度足以让人动容,正因为他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他的画作才充实感人。从中也让我们体会到画家讴歌时代、讴歌祖国的赤子情怀。树松先生热爱艺术教育事业,几十年来他勤勤恳恳,为培养山水画艺术新人倾注了极大心血。深得学生的拥戴我有机会与树松先生一起共事三十余年,半师半友,深以为平生幸事。在我看来,他首先是个“好人”,为人坦荡耿直、刚正不阿,正因为如此,他的画作朴实厚重,直抒胸臆,读起来让我们感动。”著名山水画家纪振民:“树松的画,可以看出李可染先生“浑厚华滋”的风格,又见简练明快的个人创新。线描泼墨并重,写实写意并进,虚实动静并举。描绘大山秀水的同时,细致勾勒出村庄人物、小舟拱桥,可以看出树松长期深入生活,刻苦创作所取得的成绩。树松为人正直,忠于艺术,严肃创作,为人为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著名花鸟画家王之海:“一个没有开幕式,没有领导讲话、剪彩,没有宴会.谢绝花篮、贺辞题字的画展,显得格外温馨大气。参观的人却接踵挨肩神情贯注地静静欣赏着作品,一遍遍地仔细品味着自己所喜欢的画幅而不忍移步,是何等令人赞叹、感慨!这是德高望重、众望所归的成功,更是他一幅幅作品所逞现的笔精墨妙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在。纵观所展出的六十多幅作品,都是赵先生踏遍青山写生所得,但又不完全是写生稿,而是集山川美景与胸中丘壑溶为一体的艺术创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练,是自然美的升华。先生的山水画,布局严谨,笔精墨妙,每一幅都一丝不苟,每个局部都一丝不苟。那山川树石的蒼莽渾濛感,烟霞云气湿漉漉的空气感,空阔深远感,使人觉得可居可游而神往。作为曾是李可染先生入室弟子,可谓继承了李家山水的优良传统又自抒胸意,形成了赵树松先生布局严谨、刻画入微的自家风格。这个画展浓浓的学术气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著名花鸟画家郭书仁:“赵树松先生毕业于中央美院,是李可染的入室弟子,山水画功底深厚。树松先生热爱写生,可谓是走遍大江南北,看尽山川美景。他为人耿直,这次展览更是不设开幕式,不邀媒体宣传。因此,树松先生所创作的作品布局严谨、画中有画、笔精墨妙,令人观后回味无穷。”天津美院教授何延喆:“赵树松先生是当代一位重要的山水画家,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主要师从李可染先生,是‘’李派‘山水画的正脉传人。所谓‘’正脉‘’不仅指得到师传之津要,而且能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就是能食而化之,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在李派体系内独树一帜。除了在传承李可染的艺术方面本着取法乎上的原则之外,我们应该看到赵树松对李派山水画的突破和发展,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更加突显山水之风骨,具有劲峻顿挫之迹象特征,气象峥嵘,雄强大器,法度谨严而有视觉震撼力。

二、遵照可染先生的画学理念,‘’对传统以最大的勇气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不失时机地深入生活,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了可染先生的写实技艺和风格图式,形成了自家样貌的光色效果和笔墨肌理,令人耳目一新。

三、取景角度俯仰多变,追求浑然壮美,不尚小情小趣,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在精品意识的驱动下从事每一幅画的创作,作品既多产又精到,足令观者感动.....”天津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市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刘志永,天津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市文史研究馆秘书处处长王宝贵,天津市文史研究馆文史处处长郭培印、天津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业务处处长钱刚,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书平,天津美协花鸟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贾宝珉、王之海、阮克敏、郭书仁,著名山水画家侯春林、纪振民,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孙宝发,著名美术理论家王振德、王文治,今晚报著名记者杜仲华,天津市美术家协会花鸟画专委会秘书长张枕石,荣宝斋天津分店总经理王彬,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养峰,书画家朱欣根、庄征、陶家元、张庶丰、秦克强、王宝贵、董铁山、张志连、吴宝江、刘土岭、孙连元、赵慧强、邢立宏、周振卿、辛孝申、赵敬、张芝琴、韩鸿翔、张文圣、李明、王书朋、田沛荣、冯幼伟、王文祥、穆怀安、赵筱兰、庞黎明、董云华、赵屹松、祝英军、刘桂宾等众多观众出席了活动。“江山多娇——赵树松山水画艺术研讨会”于昨日上午在市文史馆召开,研讨会由何延喆教授主持,天津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市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刘志永,天津美协副主席张寿庠,画家吴宝江及赵树松先生的学生等参加了会议。据悉,画展将展至11月19日。地点:天津市文史研究馆艺术展厅(和平区大同道20号增1号)图为赵树松老师签字售书图为赵树松老师签字售书左起:杜仲华、赵树松、侯春林、阮克敏、王彬、张枕石左起:邢立宏、秦克强、陶家元、朱欣根、纪振民、孙连元、赵慧强左起:周振卿、贾宝珉、程士杰左起:邢立宏、王之海、刘志永、王振德、程士杰左起:阎金明、刘志永、王振德图为郭书仁、周振卿在展览现场图为侯春林、赵树松两位老友在一起亲切交谈图为张养峰与王书平在展览现场图为张枕石、纪振民在展览现场图为赵树松、阮克敏、王彬在展览现场交谈图为郭书仁、王之海、张枕石在现场交流图为贾宝珉、周振卿、王宝贵在展览现场图为王振德老师在展览现场图为纪振民、侯春林二位老师在展览现场亲切交谈左起张枕石、纪振民、侯春林、辛孝申、赵敬图为王宝贵与王振德老师在展览现场图为王之海与阎金明在展览现场图为纪振民、秦克强、张芝琴在展览现场图为庄征与刘志永在展览现场图为韩鸿翔与张枕石在展览现场图为张文圣与王宝贵在展览现场图为李明与王书朋在展览现场图为赵树松、侯春林、张枕石合影留念两位王宝贵老师在一起共叙友情图为阮克敏、田沛荣、冯幼伟在展览现场图为穆怀安、郭书仁、赵筱兰在展览现场图为陶家元在展览现场图为侯春林、赵敬、张枕石在现场欣赏画作图为张枕石与张庶丰在展览现场左起:庞黎明、郭书仁、王之海、阮克敏图为郭书仁、王之海、朱欣根在展览现场图为纪振民老师在展览现场图为侯春林与董云华在展览现场图为杜仲华与张枕石在展览现场图为侯春林、刘志永、郭培印、马竞等在展览现场图为陶家元、郭书仁、王之海老师在展览现场欣赏画作图为王彬、侯春林、郭培印、张枕石等在展览现场图为王文祥、田沛荣、冯幼伟在展览现场左起:张养峰、王之海、阮克敏、韩鸿翔、祝英军展览现场展览现场展览现场展览现场展览现场展览现场展览现场展览现场图为观展后老艺术家们参观赵树松老师画室图为观展后老艺术家们参观赵树松老师画室“江山多娇——赵树松山水画艺术研讨会”现场照片“江山多娇——赵树松山水画艺术研讨会”现场照片“江山多娇——赵树松山水画艺术研讨会”现场照片“江山多娇——赵树松山水画艺术研讨会”现场照片赵树松老师作品欣赏:黄山松云雁荡观瀑华岳晴雪幽谷纳凉图雪域净土英风浩气天地间赤水河边武陵雪后羌塘金秋盘山天成寺烈士英魂铸共和江作青罗带蓟北雄关桃源人家武陵奇峰图大漠秋歌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