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园林设计与艺术原理重点总结
园林设计与艺术原理
1、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与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筑山理水叠石),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而成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环境。
2、园林美:园林美是园林设计师在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生活美的高度概括而产生的审美意识与园林形式的向机统一。
3、园林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主要研究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其中包括园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园林设计的艺术构思和总体布局,园设创作的各种手法,形式美构图原理,园林中运用等。功能分区:休憩游乐区,政治文化,科学,服务设施,园务管理„„
4、园林学: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生物境域的学科,通俗的说就是研究园林的学科。
5、地形:地表面的外观,是指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的起伏变化。微地形:起伏最小的地形成为微地形。
一、地形的类型与特征
1、平坦地形:
1)开阔空旷暴露,缺少私密性,因此要应用其他空间限制因素(植被、墙体)加以改造,满足各种需求。
2)平坦地形属于外向型空间,具有多方向特征,空旷、宁静,空间单调,无视线交点,视线开阔。
2、凸地形
1)特点:比周围环境地区高,则视线开阔,具有延伸性。2)造景应用:
A、可组织成为观景之地
B、凸地形形成作为景观的焦点,形成选景之地
C、当高处的景物到达一个体量时,还能产生一种控制感(颐和园的万寿山、佛香阁)
3、凹地形
1)特点:比周围的地形低,视线封闭 2)造景应用:
A、凹地形的低凹处能汇集视线可精心布置景物 B、凹地形坡面既可观景也可布置景物
二、地形的功能作用
(一)生产功能
1、改变小气候
2、改善种植条件,增加绿化面积
(二)使用功能
1、丰富活动界面
2、控制游览速度和游览路线
3、组织排水
1)地表的排水由地面决定,在地形设计中应考虑地形与排水的关系,地形和排水对坡面稳定性的影响。
2)合理安排排水和汇水线。
3)若地形起伏过大或坡度不大,但同一坡面延伸过长时,则会引起地表径流,产生滑坡,因此,地形起伏变化应适度,坡度应适中。4)在分析原地形的基础上做出地形坡地,地形排水类型图,根据设计要求采取措施。
(三)美学功能
1、背景:地形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骨架,建筑植物等景观常常都以地形作为依托 1)地形作为植物景观的依托,地形的起伏产生了林冠线的变化。
2)地形作为园林建筑的依托,能形成起伏跌宕的建筑立面和丰富的视线变化。3)地形作为纪念性气氛渲染的手段。
4)地形作为瀑布山涧等园林水景的依托,使园林具有自然感。
2、主景:
1)地形不仅能够参与造景,而且在造景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若将地形做成诸如圆锥圆台半圆环体等规则的几何体,或相对自然的体也能形成别具一格的视觉形象。
3、丰富空间类型:利用地形可以有效的、自然地划分空间,使之形成不同功能的或是不同特点的区域。
4、引导和阻隔视线:阻挡不好的东西,营造过渡空间。
三、堆山
(一)假山分类
1、土山
2、石山
3、土石山
(二)地形设计的原则
1、因地制宜,顺其自然
2、利用为主,改造为辅
3、自然、美观、安全
(三)假山堆叠艺术手法
1、主客分明
堆山的体量根据其在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安排,最忌不顾大局、喧宾夺主。
2、要有层次
层次有三:一是前低后高的上下层次,山头作“之”字形,用来表示高远。二是两山对峙中的峡谷,犬牙交错,表示深远。三是平冈小阜,错落蜿蜒,用来表示平远。
3、山势起伏
山水画理“远观势,近观质”
4、曲折回抱
5、虚实相生
四、置石
(一)置石的方式和特点
1、特置
1)园林中单块山石的布置成为独立性的景。2)自然风景中的如避暑山庄的棒槌峰
3)岩石体量大,轮廓清晰,或者清奇古怪,或者圆浑厚重,或者倒立横卧等 4)大多为峰石,对峰石的形态和质量要求很多 5)可单块儿,也可三两块儿拼合
2、对置
在门庭路口道路两侧,对置并非对称布置,在数量体量及形态上均无需对等。只求在构图上的均衡和形态上的呼应,给人以稳定感。
3、散置 自然散置,注意石身的形状和纹理,宜立则立,宜卧则卧。
4、群置
多数山石相互搭配,要主从分明,石之大小不一,石之高低不等,石的间距远近不等。
五、水体
(一)水的基本形态及组合
1、水的基本形态 1)面的状态
江河、湖泊等宽阔的水面,以水的流动和反射来衬托景物可作为城市和景观的背景。2)线的状态
溪涧、河流等线性的水,或曲折,或迂回。以线的形式展开,将众多的浏览空间紧密联系起来,成为空间连通的纽带。3)点的状态
喷泉、装饰泉、瀑布等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姿态,构成空间视线的焦点和主题。
2、水的形态组合
1)自然式:以自由布局的水面为中心,河岸弯曲,使水体在空间序列中动静交错,再现水得自然形态于意境中。
2)规则式:水景的形态以规则为主,注重几何造型,突出人工造型和自然环境的对比。3)组合式:水景的布置不受形式的限制,水景的多样形态组合穿插,动静结合与环境成水乳交融之势。
(二)水景的艺术处理手法
1、衬托手法
以大水面形成开敞空间,衬托景物,使景物水天一色,动静生辉。
2、对比手法
1)形态对比:水的柔,山石的坚
2)势态对比:水的自由流向,聚散势态
3、借声手法
幽静感活泼感音乐感
4、点画手法
点色:以淡素水色点缀环境
破色:用明快水色突破周围深沉,得到空间生气
借色:借助植物建筑灯光颜色,突出空间不同的情趣
5、光影的手法
三种变化:一是水面本身的波光,二是水反射景物的倒影,三是水面的反射映在墙景上。
6、贯通的手法
7、藏引得手法:藏源、引流、集散
(三)水景设计
1、湖池 1)小水面
多采用变化单纯的水际线,中间常有一个较大的水面,边角附1~2个湾。日本:心字形葫芦形水字形云形 2)水庭
是以水池为中心
3)大水面的集中使用 形成离散的感觉 4)大水面的分散使用
用堤、岛将大小水面分成若干小水面
2、溪涧
由山涧到山麓到平地,汇集了许多溪涧得水,有分有合。
3、瀑布
分为面形和线形,面形是指瀑布宽度大于瀑布落差,线形瀑布是指宽度小于瀑布落差。分为挂瀑、叠瀑、飞瀑、帘瀑
4、喷泉
主要以人工喷泉形式出现,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是利用压力使水自喷头喷向空中,在自由落下、通常是规则式园林的重要景物。
5、壁泉
墙体型、山石型、植物型
六、空间
(一)空间构成要素
1、构成空间要素的三大要素:基面、垂直面、顶面
2、基面的竖向处理 H<=900mm开放空间
H>=900~1500mm半封闭空间 H>=1500mm封闭空间
(二)空间的形成
1、容积空间:基本形式是围合为静态的,向心的,内聚的空间中的墙和地。
2、立体空间:基本形式是填充,空间层次丰富,有流动和散漫之感。
(三)空间封闭性(表格)
(四)空间处理
1、空间大小
2、空间对比
3、空间序列(截图)
七、园路
(一)园路分类
1、按照性质
主干道:3米左右,或者4到6米 次干道:2到3米
游步道:两人行走,1.2~2米,小径可0.8~1米
2、按照铺装 整体路面 块料路面 碎料路面 简易路面
第二篇:艺术原理与艺术经典
1、艺术的本质
答案一:艺术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摹仿 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这样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观点被反复论证,逐渐演变为“艺术是生活的再现”、“艺术是生活的镜子”等一系列大同小异的结论。《雀之灵》 杨丽萍
面对抽象化的雕塑、无标题的音乐、超现实的电影,理论家们再也不清楚作者究竟在摹仿什么。
应该说,摹仿说的正确性目前依然存在,但是它的适用范围,正在逐步缩小。
答案二:艺术是情感、志趣、自我意识的体现。
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及艺术理论家大多持有这样的观点。“诗言志”说,“诗缘情”说,“文言心”说。
《燃烧的向日葵》梵高
第一,如果在追问艺术的本质时,只谈情、志而无视景、物等其他因素在作品中的表现,显然存在着以偏概全的弊端。
第二,排他性不足。耳光留下的手指印是艺术?
答案三:艺术是理念、理式或绝对精神的显现 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样的答案是聪慧的、精深的、覆盖面巨大的。这一观点的最大价值在于,指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解决问题的路径,让人挑不出毛病。但是这一观点过于玄奥,人们发现这一观点与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等实践活动隔得很远且不具备操作性。经典但是令人费解。
答案四: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英国的艺术理论家克莱夫 贝尔说:“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艺术是集中的审美形态;艺术是实践--精神的文化形态;艺术是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艺术是心与物的结合;艺术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艺术是再现与表现的结合等等
老师的答案:艺术是对于有意味的图谋的尚美求新的表述。
我的答案:艺术是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呈现。艺术首先是尚美的,艺术源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一种对于美好事物的呈现。
2、交响音乐有几种方法去欣赏?
原意溯源 我情我在 定向联想
应当了解交响乐团的组成,也要了解所要欣赏曲目的创作背景。在欣赏交响乐时,要调整好心态,融入其中,发现乐曲中的细节,以达欣赏之效。
3、话剧的不可替代性
在场性,跟观众交流,真正互动。
据古文化研究者考证,仪式产生于远古的祭祀。人们为了表达对神和上天的敬畏,聚集在一起,并设计出一种被认为是可以和神、上天沟通的举止和行为(如祈祷),共同完成。这种气氛隆重、步调一致的仪式,会在人们的心中唤起神圣、崇高的感情,强化了对于神和上天的敬畏,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凝聚。
剧场的舞台就是从祭坛演化而来的。这里同样存在着两种沟通:即台上的和台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同样为了共同的主题和目标。当然,这主题和目标不是对神和上天的敬畏,而是对人生的探究。围绕着共同的主题和目标的人与人之间的上上下下的沟通,同样唤起神圣、崇高的感情,这就是仪式感,它强化了人们对人生的审美感知。俄罗斯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钦柯扫除了影响演员、观众投入剧情的各种因素,对强化剧场的仪式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譬如,观众迟到,不能进入演出厅,必须等到两幕之间的间歇,就是他们的举措。
是的,仪式感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仪式:如就职仪式,它强化我们的责任感;升旗仪式,它强化我们的爱国心„„于是,我们需要不断地保持和优化各种各样的仪式。在场性、便捷性和厚积性,构成了话剧艺术的不可替代性。
:首先是在场性。所谓在场性,特指话剧艺术的表述主体——演员以及控制各种表述媒介的灯光师、音响师等幕后艺术家自始至终存在于艺术表述的现场。本文讨论的在场性,与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在场性分属于不同语境,但在“去蔽”、“直接”、“敞开”等意义内核上显然是一致的。有了演员等艺术家的在场,保证了话剧艺术可以拥有最充分的鲜活性。话剧不是“罐装艺术”,也不是“机械复制艺术”。缠绕着“罐装艺术”、“机械复制艺术”的种种烦恼与遗憾,如话题容易过期、内容常显陈旧、表演“知错不改”、播映时空失控等,均与话剧无关。话剧所表述的,永远是一场在观众面前正在发生的鲜活的戏剧事件,即便演绎的是古老的、既往的历史故事。有了演员等艺术家的在场,保证了话剧艺术可以拥有最彻底的当下性。观众所面对的,不是电影、电视剧中时而被放大、时而被缩小的影像或视像,而是与实现生活中具体的人没有本质区别的演员现场扮演的角色。艺术信息的传递渠道,不仅仅是观众的视觉与听觉,还可以是嗅觉,甚至是触觉。话剧的表演现场,被艺术家和观众联合掌控、共同建构,成为一个孕育艺术美感的“反应堆”,并能激发一系列“场效应”。话剧艺术之美,是由活生生的在场的人现场炮制、现场发酵、现场发送、现场扩散的。有了演员等艺术家的在场,保证了话剧艺术可以拥有最完整的互动性。互动,可以被分为隐性和显性两个不同的层面。先说隐性互动。话剧的每一场演出,都是表述主体在与现场观众频繁的信息互换中找到了恰当的分寸,进而顺应大部分观众的期待心理完成的艺术作品。尤其是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能够依据现场观众的反应、反响甚至细微的信息反馈,即时调整表演的力度、幅度、速度等,将作品演绎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直指人心、直达观众的灵魂。因此,每一场话剧演出,不仅仅是“现做的”,而且都是“最佳的”。互动的第二个层面,即显性层面,更是电影、电视剧的主创们望尘莫及、羡慕不已的。话剧演员可以与观众直接对话,可以邀请观众走进表演区域参与讨论与剧情有关的各种问题,可以临时调整部分台词甚至剧情,使观众获得一种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超值的审美感受。其次是便捷性。本文讨论的便捷性,特指相对于电影、电视剧等艺术种类而言,话剧具有投资少、风险小、启动易、周期短、创作便利、生产快捷的明显特性。是否具有便利性,虽然是相对的,但是,对于一个艺术门类或品种的发展来说,影响巨大、至关重要。例如,绘画艺术的多姿、多彩、多元性,远远超过建筑艺术。因为较之于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的创作、生产具有极大的便捷性。再如,在雕塑这个具体的艺术类别中,“雕类”作品的丰富性,很难超过“塑类”,因为较之于前者,后者在创作与生产上具有明显的便捷性。一部艺术发展史,就是承袭与创新、守陈与拓展、固守与出走、挖井与开荒的博弈史。
就艺术家的个性、气质以及圈内文化的基本特质而言,几乎没有一个艺术大家不想探索、不思创新。但是,每一次探索、每一次创新都是一次历险,都需要投入或多或少的成本。因此,就总体趋势而言,越是投资少、成本小、启动易、周期短的艺术种类,其探索、创新的频率就越高;而探索、创新的频率越高,成功的概率自然也就越大。较之于电影、电视剧,话剧艺术在人性拷问、心灵探究的层面上显然挖掘得更深、表现得更为充分。在导致这个结果的诸多因素中,一定有便捷性。是便捷性,给话剧艺术家减免了许多特别沉重的负担与风险。较之于电影、电视剧,话剧艺术在形式拓展、风格营造的层面上显然行走得更远、展现出更多风采。在形成这个局面的诸多因素中,一定也有便捷性。是便捷性,让话剧艺术家获得了更多大胆探索的自由与可能。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人无意将便捷性的有无、强弱视为衡量艺术门类、艺术品种高下优劣的标准。笔者特别想说的是:认知便捷性,探究便捷性,是谋划一个艺术门类或艺术品种的生存策略与发展路径的重要依据。可能因为便捷性与形而上学层面上讨论的事物的基本特性、本质属性还有一段距离,可能因为便捷性这个“存在”最多只能算介于表象和本质之间的一种“现象”,所以,在话剧理论的传统言说中,很少有人讨论这个问题,甚至根本就没有便捷性这个概念。但是,话剧艺术的便捷性是不容否认的,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在被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知。笔者以为,便捷性,即便常常是相对的,确为话剧艺术的不可替代性的一个重要构成。第三是厚积性。由于话剧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古印度的梵剧以及古代中国的百戏,由于话剧艺术在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狂飙突进以及大国崛起等许多重要的历史时期均有辉煌的建树,也由于话剧艺术自古就有大文豪、大学者以及艺术大家的参与和加盟,在艺术的殿堂中,在文明的宝库中,话剧艺术从来都是拥“宝”自重的,“富”甲天下,大家辈出的,尾大不掉的。较之于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电影以及五、六十年历史的电视剧,话剧艺术的渊源特别久远,积淀特别丰厚,经典特别众多,家底特别殷实。无论从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哲学、文学、艺术、教育、民族、民俗等角度对其进行观照,话剧艺术的浩瀚遗存均可称之为不可多得的“富矿”。对于话剧艺术的这样一个特性,我们权且用厚积性来名之。厚积性,虽然也有相对性;厚积性,虽然也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概念;但是它的存在是毋庸置疑、不容抹杀的,也是必须正视的。厚积性,是话剧艺术不可替代性的又一个有机组成。
4、我最喜欢的艺术作品,妙在哪里?
是梵高在法国南部画的同一题材的系列作品.他画《向日葵》时, 精神异常激动, 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 给他一种温暖的感觉, 使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 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 耀眼的黄颜色充斥整个画面, 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
作画时梵高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单纯和粗厚中却又充满了灵气和智慧。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梵高在阿尔勒居住期间,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巨大的金色向日葵的千姿百态,既有紧闭的苞蕾,也有盛开的花盘,花朵的黄色呈现出丰富的色调,从深橙色到近乎绿色都有。1888年8月梵高画了大量的向日葵写生,他打算用这些习作装饰“黄房子” 内他自己房间。他在12月病倒后,借助绘画帮助自己恢复健康。次年1月,他根据早先的写生绘制了这幅令人叫绝的作品。他说:“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高更前几天对我说,他在莫奈家看到一幅向日葵油画,向日葵插在一个精美的日本花瓶中,不过他还是比较喜欢我画的这一幅。”
15朵形态各异的向日葵,或绚烂或枯委,或隐或现,以淡黄色为背景,以深黄色为向日葵的主色调,另有几朵含苞未放以淡黑色点缀花蕊,颜色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画面总体上给人一种明亮而又强烈的生命力,让人感到生活充满希望,阳光是那样的明媚,天空是那样的广阔,整幅画就像是烧遍画布的熊熊火焰。梵高有着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气质,他个性鲜明,特别喜欢明亮的阳光,喜欢黄色的向日葵。许多评论家们认为,他画的向日葵和那些充满动感的用笔手法,是画家自己心灵感情的写照,是画家精神炽烈的意念真实流露,是表现与技巧的和谐统一。
太阳般金黄色的背景,透射着狂热和燥动;大大小小的向日葵,高昂着头颅,扭曲着身躯,绽放着,挣扎着,向梦中的美好世界挤出最后一丝的灿烂,以最辉煌的高音终止生命的乐章,只留下袅袅不绝的回响。他表现的是花的精神,刻画出最高贵的灵魂。
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梵高更强调他对事物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大胆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不拘一格,恣意妄为。他曾说过:“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在这幅作品中不仅是色彩、线条,就是透视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并彻底变形,可能正是这些适应画家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需要。
梵高这种无拘无束的创造风格,使他把不同类型的人物、花卉和静物,都拿来当作了“习作”的对象,并一丝不苟地把它们直接写生出来的,从这个层面看他是在描写印象,但外在的手法已经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画中的内涵和神韵。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印象派那儿得到不可或缺的艺术启蒙后,他已经超越印象派。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关于艺术”一词,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释: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达出一种观念、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
第三篇: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讲义
1.风景园林相关概念
1.1园林 1.1.1“园林”概念的历史变迁
1.1.2“园林”的综合性
1.2景观
1.2.1“landscape”概念的历史变迁
1.2.2“景观”概念的历史变迁
1.3风景园林
1.3.1“风景园林”的含义
1.3.2“风景园林”的综合性
1.4绿化
1.4.1“绿化”概念的历史变迁
1.5风景园林设计
1.6风景园林规划
1.7风景园林管理
1.8园林和景观的关系
1.9风景园林和景观的关系
1.10园林和风景园林的关系
1.11园林和绿化的关系
1.10景观和绿化的关系
1.13景观设计和景观规划的关系
2.风景园林构成要素
2.1地形 2.1.1地形利用与改造 顺应地形
改造地形
结合地形
强化地形
保留地形
风水格局
2.1.2地形造景
地形造景作为艺术品 地形造景与环境生态 地形造景与哲学诉求
2.3水体 2.2.1水的形式与特性 水的形式
水的特性
2.2.2水景的造景手法 基底与背景
空间的联系
视觉的焦点 2.2.3水景的生态途径
2.2.4水景设计的原则 因地制宜
维护生态
顾全管养
保障安全
崇尚科学
2.4植物
2.4.1植物的物理特性 色彩
形态
质感
2.4.2植物的功能作用 调节气温
增加湿度
制造氧气
滞尘减噪
杀菌抗污
蓄水保土
2.4.3园林植物的种类 树木
草坪及地被
花卉
2.4.4种植设计的类型 按植物类型分类 按植物生境分类 按空间环境分类
2.4.5种植设计的形式
规则式
自然式
混合式
2.4.6种植设计的方法
2.5建筑
2.6小品 2.6.1小品的含义
2.6.2小品的特点 2.6.3小品的分类
2.6.4小品的设计
3.风景园林设计范畴
4.风景园林设计理论
4.1关于对象认知的理论
4.1.1空间
风景园林空间的含义 风景园林空间的类型
风景园林空间的限定 风景园林空间的组合 风景园林空间的体验
4.1.2环境与行为
对环境与行为关系的考察 了望-庇护理论
4.1.3可持续发展 概念
相关理论思想
个案
4.1.4系统理论 系统的特点
系统的原则
生态系统
风景园林知识系统
第四篇:艺术原理与艺术经典笔记整理
艺术原理与艺术经典笔记整理 康尔
艺术本质:功能、起源、发展、现象、分类、创作、鉴赏、批评、教育 基本架构
追问一:艺术是什么 艺术是对现实时间的“模仿”——亚里士多德 艺术是“理念”“理式”或“宇宙精神”的显现 黑格尔《美学》 “阳阳”“道” 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 是“生命冲动的产物” “诗言志”“文言心”内心一切的展示
陕北民歌《满天星星一颗星》咏叹调 艺术是心与物的结合,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是再现与表现的结合——李泽厚 艺术是一种实践精神的文化形态;原理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集中的审美形态; 定义=特征+类别。Defination=distinctions+classes 行为艺术(爆炸艺术)
康尔:艺术是对于有意味的图谋的尚美求新的表述 艺术生产者图谋: 1 传递美好,寄托情感 2 储存记忆,传承感悟 3 相声传形,彰显能耐 4 宣泄积郁,愉悦身心 5 求新尚异,寻求闻达 6 兼而有之 追问二:艺术何用?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怒。”——《论语》 尔者致用,近者事君,多强于鸟兽草木之名。(看不懂)四大功能: 教育——审美——认识——娱乐 本体功能+延伸功能 具象
本体:表述交流,把握世界,恬情养心(艺术表达爱情、艺术写情书)典型
人类无法长期面对混沌而高深莫测的世界——认清、认知 直觉
掌握世界:理性,艺术,实践精神,宗教||具象方法 认识世界 虚构
恬情养心——心灵美好(音乐 画 戏剧 艺术品)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社会,人类发展 “兽顶名画” 周立波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米兰昆德拉 帮助我们内心的和谐,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
帮人们建构一个非物质的虚构的理想的精神世界,让人类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追问三:艺术从哪里来 1 艺术起源于游戏 艺术起源于模仿——绘画、雕塑 3 艺术起源与巫术——戏剧 舞蹈 4 艺术起源于情感表现——诗歌 书法 5 艺术起源于劳动—— 音乐 歌舞 研究起源,有意义,难度大
康尔:艺术起源于对种种有意味的图谋的尚美求新的表述的欲望 追问四:艺术的门类 诗歌(文学)2 音乐3 绘画4舞蹈5 戏剧6 建筑雕塑7 电影(影视)存在方式 空间:绘画 雕塑 建筑 书法 摄影 时间:音乐 文学 广播艺术 时空:戏剧 舞蹈 电影电视 感觉器官:
视觉:文学 绘画 雕塑 建筑 书法 摄影 听觉:音乐广播艺术 试听:戏剧 舞蹈 电影电视
二分法: 个体——群体 居室——公众 校园——社会
叙事——抒情 大众——小众 表演型——费表演型 分类目的
① 进一步认识不同的门类 艺术样式和语言特征(1)表呈型(2)述说型(3)表述型
②进一步认知不同的门类 艺术样式的优势和缺点 《拉奥孔》目录 ————————————的不可替代性(此处省略)
具体的艺术门类,品种,样式,只有在坚守独特性时,有选择的吸纳其他门类的长处,才能超常规发展
例:戏剧吸纳电影中的蒙太奇《死天葬身计》 电影 戏剧 虚拟 《狗镇》 音乐 舞蹈 女子十二乐坊 追问五:什么是艺术风格,流派和思潮
风格:艺术家创作个性,在多部作品中集中体现|书法 诗歌 建筑(浪漫主义)
个人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 “八大山人” 文革 流派:一定历史时期内,在艺术风格,创作方法,思想倾向,审美追求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群体 名:1 据发源地 2 开创人名 3 据艺术,风格,主题,方法,倾向,题材 4 据„„之社团,杂志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14-16世纪 文艺复兴→笛卡尔 理性哲学出现→英 工业革命开始(18世纪中叶)→象征主义,是个出现(19世纪)现代→后现代 二战结束(19世纪)现代艺术
① 界本质可知 “认识论”艺术家用以反映社会本质 ② 人的伟大,尊严,智慧,力量,崇高,人体之美 ③ 事物之间有联系 ④ 主张精英化 后现代
① 本体论”艺术自足
② 放人的本能,冲动,欲望,反讽,司空见惯,不合理 ③ 世界本体是碎片
④ 大众化,反崇高,善于思考问题,尖锐,结构之思维方式 昆曲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源自昆山 昆山腔(元)|1394年 朱元璋召见 四大声腔:弋阳(江西)、海盐,昆山腔、余姚腔 顾阿瑛 顾坚(风月散人)
昆曲:是声腔,曲调,曲词,音乐与文学之复合 魏良辅(1489-1566)用官话为“吴语”正者 生命力旺盛,影响力巨大,文化内涵丰富 中山韵——依字定腔——套曲
牡丹亭 “水磨调”——俞平泊(转接无痕)梁辰鱼与《浣纱记》 西施与范蠡 剧者,以歌舞,演故事——王国维 隔水听音,隔帘听曲
200年清唱 将唱腔念白打磨的美轮美奂 形体语言,表现形式,戏服,道具为白剧之师
角色细化,行当;品质,高度诗化,雅俗兼备,分合自由 成就 1 文人介入 2 朝廷偏爱 3 家庭昆班 4 职业昆班 昆曲与雅士名流:吴三桂&陈圆圆 高邮“六燕班”苏州,陈沅 李自成
曹禺《雷雨》 曹雪芹 明清传奇 《西厢记》《金瓶梅》 汤显祖《牡丹亭》 杜丽娘 杜太守 “临川四梦”柳梦梅 洪昇 《长生殿》 浙江钱塘
孔尚任《桃花扇》(孔子)京剧 衰落 花雅之争 京剧和昆曲,秦腔 “案头剧” 话剧 万家宝 高峰 《雷雨》 《茶馆》 舒庆春 易卜生“三一律” 一个地点 一个时间 一个故事 矛盾:悲剧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戏剧把无价值的东西放大 艺术创作 创作主体:生命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创造行为——罗曼 鉴赏力:艺术品的创作主体,永远是其第一受众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 洞察力:看穿表象 发现问题——烛照历史 钩沉发徵——拒绝遮蔽 捕获价值 王朔《阳光灿烂的日子》
摄影:爷爷级艺术
纪实性:1 自然与物 2 社会与人 3 艺术性 艺术性:1 表达自己的情感 2 把哲学思想形象化 现实:记录社会发展和变化,引导人们去选择,权衡 广告摄影 宣传 科学研究 家庭个人记录
发现美好 人类事业的延伸拓展
艺术:不关注是否真实(不能鄙视假照片)“后殖民主义”接吻 玉米 红色婚姻 生殖崇拜 生殖器和头颅之选择 批评题材——表扬题材——平和题材 “少年夫妻老来伴”“日月同辉” 无拘无束 无法无天
音乐 抚慰心灵 操练情感 2 陶冶性情 塑造人格 3 开发思维,放养创新 精神 波西米亚中产阶级 流浪艺人 抽烟——思维流动 《天鹅》《红旗颂》
舞蹈 中国 娱神到娱人→仪式到反仪式→专业到非职业 中国舞(手眼身法步)
西方 古典到新古典→表现主义到后现代
电影 1895年12月28日诞生于法国 卓别林《淘金记》 蒙太奇:剪辑手法
三个维度:商品性 艺术性 传媒性
书法: 笔:羊毫 狼毫(黄鼠狼)墨:松烟墨油烟墨 纸:生宣(净皮)熟宣 砚:端砚
书法欣赏:所念即所得 节奏内容形式 情感之系,书写悲情
颜真卿:行书不羁 素华 坚贞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第二《寄侄儿稿》 第三《寒食帖》 无法度 :石压蛤蟆 树梢挂蛇
艺术批评是指从某种艺术观念或艺术理论出发 主要任务 钩沉发徵,阐发内涵 2 品评优劣,褒贬得失 3 总结经验,论争观念
艺术接收系统——艺术接受的高级阶段 艺术活动的大系统 艺术批评的环节的标准 环节 审美感知
分析阐释 浮躁的断定
判断评价 批评标准
批评家所依据的尺度和准则 书法:笔墨说(淡 形)绘画:象意形神说
电影电视剧等叙事艺术:有事有戏有意味 批评的标准 三个特性 主体性 客观性 变动性
艺术批评的原则 锁定对象 有所发现 理据兼备 善意表达
宏观标准
孔子的“思无邪”说 曹丕的“文气”说 刘勰的“意象”说 苏东坡的”神形”说 李渔的“言意”说
两性统一说:政治标准艺术标准 三性统一说:思想性 艺术性 观赏性 克罗齐的美、真、益、善、说
艺术批评的方法 传统的 伦理的方法
社会的方法
历史的方法
审美的方法
文化的方法 现代的 1 精神分析 2 结构主义 3 符号学 4 叙述学 5 女性主义 后殖民主义的方法 艺术批评的角度和种类 角度 宏观 具体 整体 局部 外部 内部 思想 艺术 内容 形式 仰视平视 俯视
种类 细读阐释型 价值判断型 六经注我型 借题发挥型
特征 小品 相声 →对基层文化的熟悉
第五篇: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要点
第一章
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3.4.5.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
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
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
第二章
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 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16.17.18.19.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马托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的。“田园城市”的理论是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0.29页
21.31也
22.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23.邻里单位是美国人佩里提出的。
24.全球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有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间现象。
25.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
第三章
26.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27.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8.“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
29.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和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
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
30.近20年来,永续发展正在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
31.永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2.三个和谐: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33.永续城市和和谐城市的关系:和谐城市以永续性为底线,但又不满足人类生存的底线,而是追求更高境界的发展
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条件能够得到满足,人类还可以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得到更大的愉悦。
34.当个方面冲突最小化到一定的程度,这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永续城市”。永续城市构成了“和谐城市”的基本面,也就是社会、环境和经济各自发展,不相冲突。当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不冲突上升到相互协同,、实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这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和谐城市”
第五章
35.城市发展及其空间规划受到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基本要素的共同影响。
36.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其主导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生态系统。(缺生产者和分解者)
4,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开放性和不完整性决定了它的脆弱性。
37.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生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播。
第六章
38.规模经济、范围经济(103页)
39.城市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第七章
40.社会要素对城市规划的本质影响,在于城市发展中多方利益的互动和协调,以此保障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整体生
活品质的提高。
41.城市人口的动态统计:一个城市的城市人口无时不在增减变化,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者
之和便是城市人口的增长值。(119页)
第八章
42.城市文化:广泛的文化指普遍的物质生产、社会关系和精神生活:生产力(经济活动)
-人际关系(社会活动)-精神的道德规范(思维活动)-趣味与倾向(大众化价值观)-个人修养(理想和素质)等,几乎囊括了人类整个社会生活。狭义的文化值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具有鲜明的时空特点:时代的产物,地区性表现,国家/民族文化,社会制度
43.文化的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44.文化的类型: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
第十章
45.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方面。
46.建设控制引导性的规划根据不同的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
47.城市规划的内容(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第十一章
48.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土地各自具有的自然环境性能的附着与不可更变得特性)、社会属性(在自然属性以
外,由于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而赋予的土地特性)。
49.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自然条件是多方面的,如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组成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地质、水文、气候、地形、植被以及地上地下的自然资源等。
50.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下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既可用于建设用地。二类用地,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三类用地,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5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级,计有10大类,46中类和73小
类。
第十三章
52.城市发展战略,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做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包括战略目标、战略
重点和战略措施等内容。
53.新时期对总体规划的要求:1,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3,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总体规划工
作的要求。(259页)
54.城市职能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内部各种功能要素的相互作
用是城市职能的基础,城市与外部(区域或其他城市)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的集中体现,城市是外部作用于内部功能相统一的整体。
55.城市性质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56.城市规模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57.城市布局形态的类型:集中和分散两类。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可进一步划分为网格状、环形放射状等类型。分散式
布局的城市可划分为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多种形态。
第十四章
58.容积率: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FAR。
59.容积率的计算:(单一性质的容积率的计算)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地上)/建设用地面积。(混合用地的容积率的计算)A=
60.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平均层数
61.建筑后退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通常以后退距离的下限进
行控制。主要包括退线距离和腿界距离两种。
62.行为活动的控制作用:(1)在具体地块内进行交通活动控制,可以形成合理的交通组织方式,并减少对外界的干
扰。扩大到整个城市,通过对各个地块的交通活动控制,可以正确引导城市的交通需求和影响城市的整体出行结构。(2)通过对城市环境保护相关指标的控制,可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容量,为人们的优质生活提供良好的外部自然环境。(3)在控制中通过对行为活动的控制,可以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城市整体运营成本,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
第十五章
63.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
路系统。(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作量。(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要满足各种敷设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64.大部分城市道路的三级划分:(1)主干道<全市性干道>(2)次干道<区干道>(3)支路<街坊道路>。
65.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和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66.路幅宽度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道路宽度指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道路的功能来决定。
67.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一块板、两块板好三块板。
68.城市客运交通由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以及公共交通几部分组成。
69.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是我国城市客运的只要交通方式。
70.货物流通中心:是组织、转运、调节和管理物流的场所,是集货物存储、运输、商贸为一体的重要集散点,是为
了加速物资流通而发展起来的新型运输产业。可分为地区性货物流通中心、生产性货物流通中心、生活型货物流通中心。
第十六章
71.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控制方案:可以从宏观战略。中观战略和围观战略控制三个层次制定城市大气环境保护措施。1,宏观战略首先是调整城市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次从改变观念、革新技术以及建立相关机构等方面着手,加强清洁生产意识,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推进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从而减少大气环境污染。2,中观管理主要是对本地经济格局、工业布局、景观格局等方面的调整优化,最终建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3,围观控制主要是加强大气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特别是重点污染工业、企业的末端治理。
72.循环经济理论及思想要求改变传统的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组成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转向“资源-产品-废
弃物-再生资源”组成的循环反馈型流程,使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环境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73.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
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在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74.2002年《城市绿地标准》将城市绿地划分为五大类: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其
他绿地G5。
75.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76.城市绿化率=(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之和*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77.城市绿地系统:根据生态学理论,城市各类绿地组成的,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廊道和大型绿地构成的空间系统
第十七章
78.城市基础设施是为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79.城市交通工程系统承担着保障城市日常生活的内外客运交通、货物运输、居民出行等活动的职能;城市给水排水
系统承担共给城市各类供水、排涝除渍、治污环保的职能;城市能源工程系统承担共给城市高能、高效、卫生可靠、的电力、燃气、集中供热等清洁能源的职能;城市通信工程系统担负着城市各种信息交流、物品传递等职能;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担负着处理污废物、洁净城市环境的职能;城市防灾工程系统担负着防、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城市安全等职能。
80.城市绿地的空间布局有:散点布局、线性布局、环状布局、放射性布局和网状布局等形式
81.城市给水水源可分为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两大类。
82.选择城市给水水源的原则:1,水源具有充沛的水量,满足城市近、远期的发展需要。2,水源具有良好的水质。3,坚持开源节流的方针。4,水源选择要密切结合城市近、远期规划和发展的布局。5,选择水源还应考虑取水工程本身与其他各种条件。6,保证安全供水。
83.净水工程设施选址要点:1,水厂应选择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2,水厂应尽可能选择在不受洪水威胁的地
方,否则应考虑防洪措施。3,水厂周围应具有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和安全防护条件,并考虑沉淀池、料泥及滤池冲洗水的排除方便。4,水厂应尽量设在交通方便、靠近电源的地方,以利于施工管理和降低输电线路的造价。5,水厂选址应考虑近、远期发展的需要,为新增附加工艺和未来规模扩大发展留有余地。6,当取水地点与用水地点较近时,水厂一般设在取水设施附近。通常与取水设施在一起。
84.管网的布置一般有两种形式:树枝状和环状。
85.树枝状管网的管道总长度较短,一旦管道某一处发生故障,供水区容易断水。环状管网恰恰相反,配水管网一般
敷设成环状,在允许间断用水的地方,可敷设树枝状管网。
86.分流制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完全分流
制和不完全分流制)
87.排水体制的优缺点:447页
88.污水处理设施的选址要点448页
89.城市排水管网规划要点4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