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商圈文献资料总结

商圈文献资料总结



第一篇:商圈文献资料总结

商圈文献资料总结

卢振业.对超市选址模型中商圈范围参数D的探讨 张宇,吴憬.基于零售物业竞争关系的商圈测定方法 尹元元,陈柳钦.现代城市商圈布局的技术方法

柳思维,唐红涛.基于AHP的城市零售企业商圈吸引力模型分析 刘贞,张小真.基于最小聚类单元的商圈聚类方法研究

张岩岩,赫连志巍.商圈量化分析在零售连锁业选址中的应用 马燕,韩洪凌,高素芳.论零售商圈的测定方法

张荣齐,白人朴,张荣耀.商圈分析与网点布局—以洗染连锁业为例 刘建堤.商圈测定与零售业店址选择

吴小丁.哈夫模型与城市商圈结构分析方法

孙天福.徐家汇商圈是如何形成的—上海徐家汇商圈发展案例分析 高觉民.南京都市商圈及其空间体系构造

岑丽阳.应用商圈理论探讨梧州零售业的合理布局 齐晓斋.城市商圈的类型与选址

徐丽娟.从隆福寺变迁看城市商圈规划 周安平.购物成本与商圈

王震.商圈三四级市场专卖店选址的首选要素 黄正祥.浅谈零售企业选址中的商圈调查 褚有福.商圈建设与市场规律 袁东.商圈消费能力与商圈

齐晓斋.上海都市商业中心客流与商圈特性分析

陈建斌.广州市超大型购物中心的零售业商圈环境分析

王兆峰,胡郑波.消费环境与零售企业扩张研究—基于Huff模型的商圈分析 陈玉慧,苏文金,王永兴.厦门市富山商圈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柳思维,唐红涛,王娟.城市商圈的时空动态性述评与分析 徐丽娟,孟岳松.商圈蠕变与商店发展

洪涛.现代商圈及其动态发展—兼论北京南城商圈及其定位 张圣泉,张雁白,王树花.连锁零售企业扩张中的商圈分析 罗建勤,刘中南,蒋明.商圈规模与绩效的相关睦分析

周诗岩,张式煌.业态演进与空间转型—探析上海徐家汇和五角场都市副中心商圈建设 饶志立.商圈定位与经营策略一一天河城广场成功的启示 史健勇.徐家汇商圈错位经营模式的探讨 胡新,赵颖.城市副中心商圈定位研究

唐红涛,张俊英.虚拟商圈与现实商圈的比较研究 崔彬,孔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零售业虚拟商圈

匡东海,周坤惠.商圈的竞争环境分析与竞争战略重构 肯特·罗伯森,白友涛.小城市商圈的特点和发展原则

席俊峰,匡东海,罗贻芬.南京夫子庙地区商圈竞争力的提升 王艳.日本连锁经营,“小商圈、高商圈占有率”模式研究 李文翎,曾素芬,周登杰.天河商圈竞争力及其开发策略

中共江北区委党校课题组.重庆市主城区商圈发展问题研究—以观音桥商圈为例 蔡国田,陈忠暖.广州市北京路商圈与天河商圈竞合发展探讨 陈瑶.对重庆核心商圈和副商圈的对比分析

梁抒.对重庆市南坪商圈沃尔玛和好又多店铺形象各构成层

面的比较研究 陆满平.国外测定商圈的理论法则 武汉城市圈城市综合发展评价研究

第二篇:商圈调研总结

市场分析于商圈调研:

1、商圈调研报告的提纲?如何进行案头调查和实地调查?

商圈调研报告提纲:

1、调研背景

2、调研目的

3、调研范围

4、调研方式

5、调研起止时间

6、商圈调查内容(1)商圈规划(2)政府相关政策(3)商圈历年发展状况(4)商圈内人口及消费特征(5)商圈内人流、车流状况(6)商圈内业态业种分布状况(7)商圈内竞争状况(8)商圈未来发展潜力

7、调研结论 商圈调查的方法:

1、案头调查(文案调查):

明确目标,寻找来源、收集第一手资料,整理资料、去伪存真,分析资料、提出报告 收集资料的方式: 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 向规划局收集城市发展规划 向旅游局收集旅游规划 向商贸局收集商业网点资料 向地区政府收集历年政府工作报告 购买有关书籍和资料等

2、实地调查:

(1)勘查商圈内业态、业种并进行统计归类;(2)商圈内人流量、车流量现场调查;

(3)设计需求调查问卷在街头、商场进行拦截式调查;(4)通过开座谈会、上门访问、电话访问等进行居民期望调查

2、零售店选址应具备的条件。大卖场超市选址的原则

零售店址应具备的条件:

1、商业活动频度高;

2、人口密度高;

3、面向客流量最多的街道;

4、交通便利的地区

5、接近人们聚集的场所;

6、类商店聚集的街区。

大卖场选址原则:

1、充足的商圈购买潜力。

2、方便消费者购买。

3、方便货品运送

4、有利于竞争。

5、有利于网点扩充。

3、商圈的特征、商圈三个层级(作具体的说明),商圈分析的作用

商圈的特点:

1.动态性。随着商圈的经营管理能力等因素发生变化

2.不规则性。一方面是由于那些阻碍顾客来店购物的客观因素的存在,比如交通等。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某些客观吸引力因素的存在 3.差异性。商圈的规模和业态等不同。4.层次性。商圈一般由三个层次构成。商圈三个层级

主要商圈是最接近商店并拥有高密度顾客群的区域,通常本区域内70%左右的顾客会到商店购物。

次要商圈位于主要商圈的外围,一般25%左右的顾客到商店购物; 边缘商圈属于卖场的辐射区域范围,一般只有5%左右的顾客到商店购物。商圈分析的目的和作用:

1、详细了解顾客的人口和社会经济特征;

2、确定促销活动的重点;

3、分析新开门店能否扩大市场;

4、计算出特定区域内的最佳网点数。

5、发现位置缺陷

6、了解其他因素并进行评价

4、简述莱利法则和凯恩法则,并举例说明其中之一。

莱利法则计算的是两个商业中心对第三地的吸引力之比。它与两城市的人口成正比,与各城市至该点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Ba / Bb =(Pa / Pb)(Db / Da)2 凯恩法则计算两商业中心的商圈分界线,通过比较两个都市间的人口比、到第三地的时间比和卖场面积比来决定。

5、商圈饱和度指数计算?商圈饱和度指数的缺陷。

饱和指数IRS IRS=C×RE/RF

IRS——某地区某类商品的零售饱和指数 C——某地区购买某类商品的潜在顾客数 RE——某地区每位顾客平均购买额

RF——某地区经营同类商品的商店营业面积

人们自然地根据此数的大小,来判定一个地区或商圈的零售设施是否饱和。该指数越大,表明该地区零售设施越缺乏;反之,则表明该地区设施越饱和。缺陷:商圈饱和度指数只考虑了某些量化因素,却没有考虑商圈的管理,促销手段以及外部交通环境等因素所带来的影响。

第三篇:商圈

商圈,是指商店以其所在地点为中心,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距离扩展,吸引顾客的辐射范围,简单地说,也就是来店顾客所居住的区域范围。商圈必需的要素,包括消费人群特征、有效经营者(竞争者)分布,及居民人口分布、城市建设、交通设施状况、商业布局。

商圈也称商势圈或购买圈,一般指一个零售商店或商业中心吸引顾客所及的空间范围或地域,或者说可能来店购物的消费者所分布的范围或地域。从商店与人口密度和购物距离的角度看,商圈体现为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类商店的平均密度、规模与居民数量和购买力的对比。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它表现为商店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与商店的规模、经营的商品品种、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商圈既是一个自然空间范围,也是一个社会空间范围。一个零售店的销售范围通常都有相对稳定的商圈,其商圈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核心商圈是该店的主要商圈层,客流量的50%-70%来自核心商圈。它是最靠近零售店的区域,消费者在居住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平均消费额最多。核心商圈很少同其它同类零售店的商圈发生交叉重叠,一般不具有相斥性,即不会发生商势的竞争和冲突;次极商圈是该店的次要商圈层,客流量的15%-30%来自次极商圈。它位于核心商圈的外围,客流量小,消费者购物频率也较低。边缘商圈位于次极商圈的外围,一般仅吸收10%左右的客流量,顾客分散,属于零售店的辐射商圈。

商圈的重叠性与卷烟零售网点的竞争合作

每个零售店都有自己的商圈层,但零售店之间的商圈并没有明晰的界线,相邻零售店的商圈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次极商圈和边缘商圈的交叉重合现象。处于该重合区域内的消费者存在着到其中任何一家零售店购物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大小取决于零售店之间的相对吸引力。商圈的重叠性体现在卷烟零售店上,表现为卷烟零售网点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一方面,卷烟零售店商圈的重叠,造成各零售点之间不可避免的竞争。零售商店为提高卷烟销量,可能会压低销售价格,采取低价倾销的恶性竞争方式。有的甚至违反法律的规定,销售假冒商标烟、走私烟、非渠道烟,扰乱正常的经营秩序。另一方面,由于烟草商品的特殊性和烟草专卖专营的特殊地位,商圈的这种重叠性也会引致零售网点之间的合作。各零售网点都有自己的集聚能力、辐射范围和各自的市场特色,客观上存在着商势的互补和相容性。这使得彼此相邻的卷烟零售店很可能连成一片,操纵市场价格,最终与烟草公司对抗竞争,暗中进行批发,形成事实上的“第二烟草公司”。因此,如果不对卷烟零售网点的布局加以调整和宏观控制,就不能保证卷烟市场秩序的公正、公平与规范,最终危及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商圈的动态性与卷烟零售网点的发展更替零售店商圈的大小与其业态、经营管理和竞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发展的。对一个零售店来说,如果其经营的商品种类丰富,管理有方,能够满足顾客多层次、多角度的需要,其商圈就会逐步扩大;反之,如果品种单

一、管理不善、难以应对激烈竞争,其同圈就会逐渐缩小。商圈的这一特征体现在卷烟零售店上,具体表现为卷烟零售网点的兴衰和更替。

一方面,一些卷烟零售网点由于环境的因素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其经营业绩逐渐下降,最终选择淡出卷烟经营。从烟草经营管理机构的角度看,体现为卷烟经营持证零售户的流失,持证零售户的数量逐渐减少。

另一方面,一些原本并不经营卷烟的商户由于业务的发展,转而选择销售卷烟,申请烟草专卖许可证。从烟草经营管理机构的角度看,体现为卷烟经营持证零售户的发展,持证零售户的数量逐渐增加。卷烟零售网点的发展更替的自主性、动态性和无序性,客观上要求烟草经营的管理机构对处于发展变化的卷烟零售网点布局加以宏观调控,以使卷烟零售网点布局的发展与烟草行业的健康发展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卷烟零售网点布局现状分析 随着网建工作的深入发展,卷烟销售网络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但卷烟零售网点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也日益凸现,成为制约网络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开展网建以前相比,卷烟零售网点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加上各级烟草经营管理机构事实上采取的“扩点增量”政策,卷烟零售网点数量不断增长。但这也带来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不是卷烟零售户越多越好呢?

卷烟零售网点发展过快,缺乏整体规划,分布过于集中,有的甚至出现“邻居式”网点的不合理布局。网点之间呈现无序竞争状态,导致网点商圈呈逐渐缩小的态势,零售商户经营利润减少,严重阻碍了卷烟的畅通流转。国内一些省市的烟草经营管理机构开始提高卷烟市场准入门槛,优化卷烟零售网点布局结构,并出台了一系列优化零售户布局的管理规则,将零售网点布局合理化作为进一步提升网建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基本实现了零售网点布局的制度化。因此,必须努力摒弃那种试图通过单纯扩充网点数量来增强网络功能、来强化国内烟草网络相对优势的做法,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点不是多了就有优势,而在于零售网点布局的合理。在网建工作深入发展的今天,网点的发展也必须由过去数量型增长向效率、水平、素质型发展转变,惟其如此,才能达到真正提高网建水平和质量的目的。如何利用商圈理论合理布局零售网点 卷烟零售网点布局的原则 卷烟零售网点布局调整政策法律性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必须在《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的指导下进行,并结合一定地区内网点数量和结构、交通状况及周围烟草制品零售点分布情况具体实施。通过布局调整,使卷烟零售网点布局与本地人口密集程度、经营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相适应,逐步达到网点布局合理化。

因此,卷烟零售网点布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宏观总量控制的原则。卷烟零售网点的数量和发展必须得到宏观控制,使之与一定时期市场容量相适应。二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市区与郊区、繁华路段、商业中心与居民社区的网点布局应区别对待,并依法管理。三是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的原则。网点的布局必须制订统一的、科学的规划,通盘考虑,统筹布点,分步骤、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并与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协调发展。四是动态管理原则。网点布局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零售网点自身的实际情况,宜发展的则发展,宜淘汰的则淘汰,实施动态管理。

卷烟零售网点布局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必须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网点数量是基础,质量是保证。网络建设初期,通过发展持证零售户,拓展市场覆盖面,对卷烟销售业绩的增长的确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零售户数量的增长不是无极限的,发展过快和布局混乱,显然忽视了商圈的层次性和商圈形成所必须的若干因素,违背了商圈的基本原理。因此,必须处理好网点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二是必须处理好取缔与发展的关系。进行零售网点的布局调整,一方面要对屡次违法经营、情节较严重的零售网点坚决予以取缔;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布局的改变和新兴商业圈的形成,也要积极发展有条件的商户,始终保持卷烟零售网点获取率和保留率的动态均衡。

三是要处理好卷烟资源优化配置与保证供应的关系。大客户在网络中起着造就烟草行业优势、强势卷烟品牌的关键作用。同时,分散的中小零售网点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它们是方便、有效地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有力保证。在特定情势下,它们还能与大、中商圈形成依托和互动的关系。因此,在抓住大客户、合理配置卷烟资源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小客户,保证卷烟市场的有效供应。

卷烟零售网点合理布局的前提条件 网点的商圈分析。无论是业已存在的卷烟零售网点,还是准备进入的新建网点,都要对其商圈作深入的分析,从市场容量的大小、地域客流的构成、零售店饱和程度、零售网点的经营水平和销售能力等视角来考察网点商圈的自然空间范围和社会空间范围的大小,以决定卷烟销售网络发展的战略。一方面可以确定零售网点的发展趋势,对卷烟零售网点进行科学分类,以便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强零售网点的稳定性和满意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决定新建网点的准入与否,从而为网点布局的合理化打下基础。

准入制度的建立。要实现网点布局的合理化,必须制订统一的网点布局合理化管理办法。要进行广泛的动员和宣传,在布局调整过程中争得零售户的支持和配合;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对市区、商业中心、居民区、娱乐场所、郊区和村镇的零售网点的设置条件和间距、新建网点办证的要求、许可证变更登记等作合法的、量化的、具体明确的规定;要对许可证的申请、受理、审核、审批和发放制订统一的流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同时,要对布局管理规定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以解决布局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

第四篇:知识产权法文献资料

《知识产权法》文献资料

《知识产权法》文献资料

1.书名:《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的法律问题》,作者:郑成思,出版社:法律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2.书名:《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作者:张广良,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3年6月版;

3.书名:《知识产权名案代理》,作者:北京市律师协会知识产权委员会,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版;

4.书名:《法官论知识产权》,作者:陈旭,出版社:法律出版社1999年4月版;

5.书名:《知识产权私权论》,作者:金海军,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6.书名:《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新论》,作者:王兵,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5月版;

7.书名:《WTO与知识产权争端——WTO案例丛书》,作者:王火灿,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版;

8.书名:《WTO知识产权协议逐条讲解》,作者:郑成思,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1月版;

9.书名:《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作者:刘春田,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10.书名:《电子商务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研究》,作者:鲍永正,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11.书名:《著作权纠纷案件法官点评》,作者:程永顺,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2.书名:《WTO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冲突与规避》,作者:杨翰辉、刚、陈三坤,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3.书名:《知识产权判案解析》,作者:唐安邦,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4.书名:《知识产权案例精选(中英对照)》,作者:陈旭,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5.书名:《北大知识产权评论·第一卷》,作者:郑胜利,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版;

16.书名:《数字化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作者:陈美章、刘江彬,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7.书名:《知识产权名案评析》,作者:罗东川、马来客,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1月版;

18.书名:《入世与知识产权保护》,作者:郑志海、薛荣久,出版社: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9月版;

19.书名:《TRIPS视野下的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研究》,作者:刘剑文,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20.书名:《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作者:冯晓青,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4月版;

21.书名:《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美国法律文库)》,作者:罗伯特.P.墨杰,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22.书名:《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前沿问题与WTO知识产权

协议》,作者:唐安邦,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4年6月版;

23.书名:《知识产权片论》,作者:李琛,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2月版;

24.书名:《知识产权法哲学》,作者:冯晓青,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

25.书名:《知识产权原理》,作者:刘春茂,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9月版;

26.书名:《域名与知识产权保护》,作者:陶鑫良,出版社:知识产权2001年11月版;

27.书名:《知识产权法(第2版)》,作者:[英]蒂娜.哈特,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

28.书名:《市场竞争中的知识产权》,作者:[日]富田彻男,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2年12月版;

29.书名:《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作者:吴汉东、胡开忠,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30.书名:《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作者:薛虹,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0年7月版。

31.书名:《知识产权法研究 第3卷》,作者:王立民 黄武双,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

32.书名:《知识产权保护理论与实务研究丛书》,作者:徐家力,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3月版。

33.书名:《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作者:严永和,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4.书名:《企业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作者:徐兆宏,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35.书名:《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制度研究》,作者:董炳和,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36.书名:《知识产权文丛第12卷》,作者:郑成思 李明德,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7月版。

37.书名:《公共健康危机与WTO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作者:冯洁菡,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38.书名:《知识产权法》,作者:金勇军,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5年4月版。

39.书名:《知识产权请求权研究》,作者:杨明,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40.书名:《知识产权诉讼丛书 中国专利诉讼》,作者:程永顺,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5月版。

41.书名:《知识产权法律基础》,作者:李顺德,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5月版。

42.书名:《中国知识产权法典化研究》,作者:吴汉东 曹新明,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43.书名:《知识产权与市场竞争》,作者:张玉敏 张耕,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5年5月版。

44.书名:《知识产权法(第二版)》,作者:郭禾,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45.书名:《创新性智

力成果与知识产权》,作者:朱谢群,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46.书名:《知识产权法案例教程》,作者:宋红松,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47.书名:《中国欧盟知识产权法比较研究》,作者:张玉敏,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版。

48.书名:《知识产权法比较研究》,作者:胡开忠,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49.书名:《知识产权协调保护战略》,作者:朱雪忠,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1月版。

50.书名:《知识产权法--专利、商标和版权(第二版)》,作者:【美】Arthur R.Miller,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第五篇:需下载文献资料

秦云鹏.青岛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9

罗丽.西北过渡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王玉芳.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机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6

张效莉.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测度及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7 李秀娟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2008

秦云鹏 青岛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2009

张海峰.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5

傅朗.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

游德才.区域一体化对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 盖凯程.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8

陈春华.江苏省经济、能源与环境系统(3E)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江苏大学 2009 王江炜.山东半岛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8 罗汉武.能源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测度分析及政策研究[D].天津大学 2009

张国英.区域能源、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D].天津大学 2007

蔡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 2004

雷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机理研究[D].新疆大学 2005

傅朗.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

饶斌.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空间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 2010

秦艳.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 2008

毕其格.内蒙古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的关联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

韩跃.面向协调的区域经济环境系统管理模型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 2005

李艳.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 2002

黄贤凤.江苏省经济—资源—环境(Ec-Re-En)协调发展系统动态仿真研究[D].江苏大学 2005

唐静.欠发达地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系统仿真研究[D].四川大学 2006

李化.基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城市生态规划[D].四川大学 2006

曾康宁.江苏省FEEEP协调度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 2006

陈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建模与评价[D].河北工业大学 2002

竺杏月.江苏省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FEES)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优化[D].南京林业大学 2004

王方福.辽宁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定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6

李勇.武汉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与预测建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4/138222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